一、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梁丽丽[1](2021)在《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文中研究表明小学数学的教学是教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小学生的教学不再是单纯以教授知识为主要目的,而是转向关注学生自身的能力发展状况,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文章主要思考当前教育模式下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建立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意义,进而对此做出策略研究。
朱慧[2](2021)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要,要求也随之提高。在小学素质教育阶段中,数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积极开创新的教学思路与形式,通过有效的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激发创新思维与潜能,让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小学的数学综合能力与素养,全面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
刘宝超,朱倩[3](202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文中提出素质教育下的学科教学特别关注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能够保持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同时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在教学中要营造具有创新价值的课堂氛围,也要创新课堂教学环节,不仅要做到课堂备课环节的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创新,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而且还要建立创新学习的评价标准。
包芳芳[4](2021)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主要以知识方法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数学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思想、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活动经验。史宁中教授在其《教育与数学教育》中阐述道:“数学起源于生活和外部世界。数学抽象了现实世界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变化规律,并通过概念和符号来执行逻辑推理。”(1)因此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是两者之间最好的桥梁。“综合与实践”教学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活动中成长”,让数学课及数学知识具有趣味性与灵动性,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的刻板印象爱上数学。本研究在梳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的动口表述、直观观察、动身参与、动手操作和动脑思考的影响基础上,从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认识、对学生的影响以及实施中存在的问题等三个维度对小学师生(第二学段)进行了现状调查。据调查分析“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师生对“综合与实践”教学的认识不够充分,实施停留在表面形式;学校教学设备不完善;在教学中学生秩序不好把控。根据以上发现的问题及对“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分析提出了以下几个建议:建议教师们自主学习“综合与实践”教学相关知识,研读相关文献和书籍,有机会多听有关专家的报告;建议学校重视“综合与实践”教学在能力范围内完善教学设备或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建议让学生充分认识“综合与实践”教学课堂,并设计好每一步教学环节,让学生感受到充分的参与感以及获得知识的快乐。最后结合整个研究编写了两个“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案例。
石迎春[5](2021)在《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教育教学中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缺乏“过程”的教育,具有极强的“结果导向”;二是对“归纳教学”重视不够,忽视从个别到一般的归纳学习。小学数学学科,学习内容具有“先验性、抽象性”,儿童掌握这种先于经验、脱离具体情境、经过多次抽象之后的知识存在一定的难度,儿童学习的心理机制要求儿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应浓缩再现人类数学发展的过程,要经历动手操作、实践探索,要亲历知识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有过程的归纳教学”作为一种教学理念和方式,旨在回应上述的诉求,变革儿童的学习方式、促进儿童知识的理解与智慧的生成。“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已对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实践成为了教育界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立足实际,以小学数学学科为例,以归纳性教学理论的生成路径为指引,从“宏观的理论阐释——中观的模式建构——微观的教学实践”三个层面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做纵深的探查与研究。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构建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探寻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本研究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2.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是什么?3.如何修订和完善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具体展开了三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本研究从理论和现实两个维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进行分析,并基于对国内外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归纳及归纳教学”文献的分析,在结合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内涵、典型特征及其条件系统进行了阐述。之后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通过三轮的教学迭代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进行了回应,并对典型特征及其实现条件进行了完善。其次,本研究以“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为指引,利用视频图像分析法对小学数学10节典型的“关注过程、注重归纳”的教学课例的典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得到了“注重过程的归纳式教学”课堂样态是怎样的,之后确定了“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建构的五个核心要素:“类特征”的学习主题、“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探究性”的操作活动、“贯穿性”的归纳建构、“嵌入式”的学习评价,并以上述研究为基础初步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Mode of Procedural Inductive Teaching,以下简称“P-I”教学模式)原型,并从指导思想、功能目标、操作流程和实现条件四个方面对该教学模式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初步构建的“P-I”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流程主要有:确立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归纳新知——应用巩固这五个环节。最后,将“P-I”教学模式的原型与小学数学学科的典型案例结合进行具象化,展开了三轮的教学迭代。一方面是将教学理念转化成了实践,另一方面是对教学模式进行检验和修正,同时也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意义、价值、内涵等进行回应。第一轮教学研究是尝试和探索阶段,按照之前构建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从宏观的角度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各个要素进行整体的考察。通过第一轮的教学实践,本研究对“P-I”教学模式原型的操作流程进行了优化,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了“P-I”教学模式的变式。第二轮是调整和改进的阶段,在第一轮的行动研究的基础上,对“P-I”教学模式进行中观的调整。进一步将教学模式的原型及其变式的操作流程进行优化,并增加了“P-I”教学模式的师生行为指南。第三轮是提升和应用的阶段,主要是从微观的角度,对教学模式的细节进行打造,最终将教学模式的操作流程优化为:“确立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探索新知、建构意义”、“回顾反思”、“应用巩固,拓展延伸”五个环节,并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至此,经过三轮的教学迭代,本研究构建了与“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相互匹配的适合小学数学教学的“P-I”教学模式原型、变式及其师生行为指南。本研究最终构建了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模式(“P-I”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立足我国当前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以设计本位研究为研究范式,尝试给出来自实践的探索;2.“P-I”教学模式很好地将“过程教育”与“归纳教学”思想结合起来;3.将“P-I”教学模式做变式的处理,以此来增加模式的灵活性;4.将学生的学习评价嵌入到整个模式之中。另外,本研究在教学实践研究中,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进行了提炼。“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主要有:“聚焦‘核心内容’,确定类特征学习主题”“整体分析学习内容、把握知识本质”“剖析学生前概念、定位学习起点”“形成以‘单元’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主要有:“创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实现多种形式的对话”“经历多种思维的沉思,实现新知的归纳”“对归纳的结论进行辨思,处理好‘或然与必然’的关系”“介入真实情境和任务,实行多元性教育评价”。
池思瑶[6](2021)在《基于数学文化小学一年级教学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素质教育的实施与推行,“数学文化”逐步地被大家所关注和熟知。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人们往往更注重分数,更关心学生对数学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掌握,却忽视了对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学科不单是讲授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更是对数学思想、数学素养、人文内涵等数学文化方面的教育。因此,为响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需在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让学生了解数学历史,感受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之间存在的联系,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培养其数学思维,对提高教师教学的效果与学生学习的效率均有重大意义。该研究以开发基于数学文化小学一年级教学设计为研究目的。设置如下三个研究问题:(1)基于数学文化的教案设计如何?(2)教学实施的效果如何?(3)通过教学反思,修改后的教案设计如何?该研究以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学内容中“10的认识”、“七巧板”以及“认识人民币”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思想以及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四个方面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学教学中,并采用文本开发法、课堂观察法、录像带法以及访谈法四种研究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基于数学文化进行教案设计;其次,通过课堂观察法、录像带法、教师访谈对教案设计的实施效果进行深层次地分析;最后,针对实施效果及访谈结果对教案设计进行改进与完善。通过研究得出如下两点结论:第一,小学一年级教学设计融入数学文化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第二,小学一年级教学设计融入数学文化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如下建议:第一,基于数学文化小学一年级教学设计可以多开发;第二,基于数学文化小学一年级教学设计实施时,应注重课堂纪律;第三,未来进一步研究方向和问题。
周帮雪[7](2020)在《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研究 ——以德阳市两所小学为例》文中认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化,研究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研究。“综合与实践”领域的提出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注重让学生做数学和用数学。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生自主参与方式解决与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问题的活动,该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正确理解并科学合理地设计“综合与实践”对于数学课程与教学改革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调查发现,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之前,缺少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使得综合实践活动只停留于形式,活动效果不好。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大多是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实施现状、价值与特征、教学策略的研究,教学设计是教学实施的基础,但是关于教学设计的研究较少。因此,本论文详细阐述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价值、特征、基本要求等,通过调研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进行研究并分析出存在的问题,依据相关理论基础和实践研究结果探索出具体的设计策略。本文采用了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课堂观察法和访谈法进行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梳理了“综合与实践”的内涵、特征、教育价值、课程目标、教学要求等相关理论,同时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程内容进行整理。通过对一线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并结合教师的教学设计文本的分析了解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说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的原则并提出关于活动背景、教学目标、活动主题、过程和评价五方面的教学设计策略,以期从理论和操作层面为小学数学教师进行“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提供可操作的设计策略和有益启示。全文内容包括以下五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主要阐明问题提出缘由、研究现状、该研究的理论基础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概述。本部分通过分析综合与实践和课外活动课、整理复习课和解决问题教学的区别,阐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涵,并提出问题性、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现实性、开放性的特征,揭示了该领域的教育价值。第三部分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现状分析。结合笔者对小学数学教师所做的问卷调查、访谈、课堂观察等情况分析该领域教学设计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阐明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第四部分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原则。以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涵、特征、教育价值、《课标》要求为依据,结合相关文献提出了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应遵循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自主性、可行性、开放性六个原则。第五部分为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策略。主要是针对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依据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涵、特征、教育价值、《课标》要求、教学设计原则等,从背景分析、教学目标、活动主题、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五个方面提出教学设计策略,并结合案例加以说明。
冉彦桃[8](2020)在《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构成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问题提出”成为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作为对“问题提出”课程理念和目标的反映,数学课堂教学、教材例题习题编排或者数学试卷的试题中都相应增加了“问题提出”的数学任务。然而,问题提出课程理念落地转化与教学现实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来自教学现实的挑战。譬如,教师虽认可问题提出课程理念,却未形成自觉转化问题提出课程理念为课堂教学行为的意识;既缺乏必要的有关“问题提出”的教学资料,也缺乏必要的有关问题提出的教学知识与技能。从已有相关研究来看,多数学者关注问题提出的内涵以及教学实践,尤其将视角聚焦于问题提出教学实践层面,鲜有学者关注问题提出教学背后的教师教学知识因素。基于此,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笔者对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本体意蕴的理解,通过访谈法和专家咨询法建构了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的5个一级维度和14个二级指标,并以此为依据,编制调查问卷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调查,旨在从整体上把握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现状,并结合问卷调查以及案例分析探寻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的突出问题及原因,进而提出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教学的PCK发展策略。具体而言,本研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导论,首先阐释问题提出、研究目的以及研究意义。接着,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并进一步明确本研究的研究问题。随后,明确本研究的两个理论基础。最后,确定本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从内涵、特征及价值等方面论述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的本体意蕴。首先澄清了“问题提出教学”与“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的内涵,接着从知识的本身、属性、功能、构成、获得五个方面阐述其所具有的专业独特性、个人缄默性、教学情境性、多重融合性、实践发展性等特征。随后,明确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具有引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升,促进开放型数学课堂的打造,提高教师问题提出教学能力的重要价值。第三部分对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核心要素展开论述。笔者基于研究文献,先是厘清已有研究者对PCK核心要素的理解及阐释,借鉴其中包含的共性PCK核心要素,再结合访谈10位一线教师对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的理解,初拟教师PCK框架。然后根据两轮的专家咨询法验证,最终确定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的5个一级维度和14个二级指标。第四部分主要从问卷数据的视角出发,揭示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现实水平。此部分以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核心要素为依据编制问卷,以小学数学教师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调查,并采用SPSS22.0软件分析数据,从整体上呈现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现状水平。第五部分深入研究在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教学录像为基础,结合问卷数据发现其存在如下问题:关于学生问题意识、能力的认识存在误区;问题提出教学信念及目的认识有待提高;数学问题提出课程知识有待丰富;数学问题提出引导知识缺乏;数学问题提出评价反馈知识有待加强等。分析其原因发现以个人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观摩为主的教师个人因素和以参与培训讲座、学校重视以及校长引领为主的群体因素起着不可低估的影响等。第六部分从教师及学校两个方面阐述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的发展策略。具体而言,一是从教师个人知识建构方式提出:增强问题提出意识,了解学生问题提出能力;树立正确问题提出教学目的观,转变问题提出课堂角色;准确把握问题提出课程知识,扩充问题提出课程资料来源;加强问题提出教学策略知识,践行问题提出教学;丰富问题提出教学评价知识,加强问题提出教学反思。二是从群体建构方式角度出发,包括开展问题提出主题式培训、形成教师问题提出教学PCK发展共同体、建立教师问题提出教学资源库。
张博雅[9](2020)在《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指出STEM教育作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内容,强调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动手实践能力为根本目的,其教育理念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基本理念相一致。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在义务教育阶段将STEM教育理念引入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以培养孩子们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本文将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运用到实际教学活动中,为将STEM教育理念真正融入到课程的教学设计中提供一个参考视角。论文在国内外STEM教育和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STEM教育理念、STEM理论基础、教学策略核心概念进行探讨与研究,对所研究内容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从社会环境、教师、学生和教学过程实施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主要因素,构建了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体系,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三方面的策略。依据所构建的教学策略体系,设计并实施了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的三个实践教学案例。结合师生访谈,对实践教学研究分析发现,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其学习思维和创新意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同时从教师队伍培养、教学过程实施和激励评价机制三方面提出建议。
高翔[10](2020)在《指向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建构 ——以S校六年级学生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大数据”时代、“互联网+教育”时代的来临,“数据”这一概念逐步渗透到各行各业,并对生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并在数据驱动下做出决策成为未来公民必备的技能之一。无论是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学生数字化素养,还是2019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颁布的PISA 2021数学框架都倡导学生应当具备信息与数据的相关能力与素养。统计推理能力(Statistical Reasoning)是学生在统计问题解决过程中逐步发展的,能运用统计的相关概念进行推理、理解统计信息是如何得出的、根据已有的数据信息作出解释、进行统计推断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学生能描述数据的呈现、整理与简化数据、表征数据、分析和解释数据的能力。统计推理能力很好地契合了“大数据”时代对未来公民的“时代诉求”。然而,传统的统计教学存在将统计与数学的教学混为一谈、重视培养学生统计技能过程和运算的培养忽视对学生进行“统计地”思考和推理的培养、学生对统计内容容易失去兴趣等诸多问题。国际上许多研究者已经开始探索进行统计教学改革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并指出希望在学校数学教育的较早阶段实施。本研究旨在改变我国统计教学的现状,探索培养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教学模式,以期为我国小学阶段的统计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建议。本研究立足我国小学统计教学存在的三方面问题:(1)教师将“统计教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割裂”,导致“统计问题解决活动沦为低水平的、以记忆为主的简单模仿活动”;(2)教师没有意识到“统计活动是一个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忽视学生在统计活动中的主动参与”、“无法高效使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从而降低学生对统计学习的兴趣;(3)教师因为“小学阶段统计内容少、考试比重低”等客观原因以及主观上不够重视统计的教学导致的“照本宣科”、“一带而过”现象,忽视学生在统计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推理与表达等问题,以情境认知理论、情境学习理论、社会文化理论、社会建构理论为理论基础,将设计研究作为方法论的指导,通过借鉴设计研究的研究范式“形成性的研究”,经历了教学模式原型的构建、三轮教学实施的迭代与修正,最终得到了有效培养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教学模式(简称“FC-SR教学模式”)。本研究紧紧围绕三个研究问题:(1)基于相关文献和教学理论,结合我国的统计教学实际,培养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教学模式原型是什么?(2)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修正、精致教学模式的原型?(3)教学模式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展开了三个方面具体的工作:第一,基于文献综述中统计推理能力的内涵、我国小学阶段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小学阶段统计内容教学的相关建议与策略、已有“问题解决”类教学模式的梳理和统计推理能力学习环境构建原则的文献,梳理出培养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教学模式的三个核心要素:真实的数据问题情境、学生为中心的问题解决活动、重视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话语,并且在这三个核心要素的基础之上,结合小学阶段统计教学的特点和现状,提出“培养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教学模式”原型。第二,笔者进入华东地区的S校,在相关教师的协助下,将教学模式的原型进行了具身化,展开三轮的教学迭代,结合学生在课上的具体表现、课后反馈问卷、课后访谈以及对作为观察者全程参与的C老师进行的课后访谈,确定教学模式修正的依据,并在三轮教学中不断修正和精致教学模式的原型。第三,通过运用统计推理能力的测试题和学生对统计的态度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同时结合学生在三轮教学中的课堂表现、课后访谈等“形成性”数据来确定该教学模式产生的效果。本研究最终的成果是建构了培养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教学模式(FC-SR教学模式),包含6个环节的具体操作流程:(1)创设真实数据问题情境;(2)合作问题解决初探;(3)小组展示、自评;(4)回归真实情境再探;(5)讲解相关统计内容;(6)总结反思,并给出详细的依据与操作建议。通过运用统计推理能力的测试题和学生对统计的态度量表对学生进行测试和调查,结合学生在三轮教学中的课堂表现、课后访谈等“形成性”数据来确定FC-SR教学模式产生的两个教学效果:(1)FC-SR教学模式能提升学生的统计推理能力(主要表现在统计推理能力的整理与简化数据(O)和分析与解释数据(A)子能力的显着提高);(2)FC-SR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统计态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表现在学生对待统计态度的情感维度、认知能力维度、难度维度和兴趣维度有了积极提升),同时FC-SR教学模式对学生认识统计与数学的差异、感悟统计的“不确定性”和领略统计的魅力方面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 当前小学数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
(一)小学数学教学方式过于僵硬化,缺乏灵活性教学 |
(二)小学数学教学课堂过于严肃化,没有活跃气氛 |
(三)教学成果检验形式化,“分数论”成为唯一标准 |
三、 当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锻炼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创新意识的必要性 |
(一)是符合新课改的要求的,是新时代的产物 |
(二)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需要,是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 |
(三)是为国家培养人才的战略性思考 |
四、 提高小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策略 |
(一)实事求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进行创新教学的引导 |
(二)促进师生的积极沟通,搭建平等沟通的交流平台 |
(三)根据学生的水平设计创新性任务,引发学生创新性思考 |
(四)开展课程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
五、 结语 |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与原则 |
三、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
1. 转变教学观念。 |
2. 突出学生主体性,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
3.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 |
4. 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创新意识。 |
5. 鼓励学生合作,培养自主创新。 |
6. 兴趣激发,提升学生创新欲望。 |
四、总结 |
(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论文提纲范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性 |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
(一)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 |
(二)营造创新的课堂氛围 |
(三)教师要创新课堂教学环节 |
1. 课堂备课环节要做到创新。 |
2. 课堂教学方法要做到创新。 |
3. 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四)建立创新学习的评价标准 |
1. 教师的教学方面。 |
2. 学生的学习方面。 |
三、结语 |
(4)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
1.1.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
1.1.3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 |
2.1.2 小学数学思想方法 |
2.1.3 数学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桑代克“试误说”学习理论 |
第3章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3.1 调查设计 |
3.1.1 调查对象及其选取 |
3.1.2 调查方法 |
3.2 调查研究过程 |
3.2.1 编制问卷的维度与方法 |
3.2.2 问卷的编制 |
3.3 调查反馈信息的统计与分析 |
3.3.1 学生问卷调查统计与统计 |
3.3.2 教师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
3.3.3 教师访谈分析 |
3.3.4 课堂观摩分析 |
3.3.5 综合分析 |
第4章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
4.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分析 |
4.1.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意义和要求 |
4.1.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内容 |
4.2 “综合与实践”教学建议与评价 |
4.2.1 “综合与实践”教学建议 |
4.2.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评价 |
第5章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案例与分析 |
5.1 “在寻宝中与圆相识”的教学案例与分析 |
5.1.1 教学案例 |
5.1.2 教学案例分析 |
5.2 “数说校园,保护校园绿化从我做起”教学案例与分析 |
5.2.1 教学案例 |
5.2.2 教学案例分析 |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6.2 展望 |
附录1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之学生问卷 |
附录2 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之教师问卷 |
附录3 小学生“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调查之教师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创新人才的培养召唤“过程的、归纳的”教学 |
(二)教育改革诉求“注重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
(三)知识的“先验性”和儿童学习心理机制呼唤“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四)对“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
二、研究问题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阐释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构建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修正 |
三、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价值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关于“过程”及“过程教学”的研究 |
(一)“过程教育”涵义及价值 |
(二)课程中的“过程目标” |
(三)关于“过程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二、关于“归纳”及“归纳教学”的研究 |
(一)“归纳推理”涵义及价值 |
(二)数学课程中的“推理能力” |
(三)关于“归纳式教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三、关于教学模式的研究 |
(一)教学模式的涵义 |
(二)几种典型的教学模式 |
(三)教学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四、研究的启示 |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阶段 |
(三)研究框架 |
二、研究对象的选取 |
(一)研究的学校 |
(二)研究的学科 |
(三)典型课例的选取 |
(四)实践研究的教师和学生 |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
(一)文献分析 |
(二)视频图像分析 |
(三)课堂观察 |
(四)访谈 |
(五)作品分析 |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一)教学模式理论阐释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二)教学模式原型构建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三)教学模式实践修订阶段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五、研究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
第四章 “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理论阐释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立论基础 |
(一)“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理论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现实基础 |
二、“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基本内涵 |
(一)归纳式教学 |
(二)过程性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三、“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典型特征 |
(一)情境性 |
(二)过程性 |
(三)建构性 |
四、“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条件系统 |
(一)教学的情境性条件 |
(二)教学的过程性条件 |
(三)教学的建构性条件 |
五、小结 |
第五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构建 |
一、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典型案例的分析 |
(一)教学内容 |
(二)教学结构 |
(三)教学方式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
(一)“类特征”的学习主题 |
(二)“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
(三)“探究性”的操作活动 |
(四)“贯穿性”的归纳建构 |
(五)“嵌入式”的学习评价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原型的设计 |
(一)指导思想 |
(二)功能目标 |
(三)操作流程 |
(四)实现条件 |
四、小结 |
第六章 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教学迭代 |
一、模式的第一轮运用:宏观的尝试和探索 |
(一)第一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一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一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一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二、模式的第二轮运用:中观的调整与改进 |
(一)第二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二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二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二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三、模式的第三轮运用:微观的提升与应用 |
(一)第三轮实践研究的问题 |
(二)第三轮教学模式具身化的过程 |
(三)第三轮教学效果的微观分析 |
(四)第三轮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四、三轮教学研究的总结与反思 |
(一)三轮迭代教学研究概述 |
(二)对三轮迭代教学研究的评鉴 |
(三)对“P-I”教学模式的讨论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对研究问题的回应 |
(一)什么是“有过程的归纳教学” |
(二)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模式原型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的修订与完善 |
二、研究结论 |
(一)“P-I”教学模式阐释 |
(二)“P-I”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
(三)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设计策略 |
(四)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的实施策略 |
三、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二)后续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基于数学文化小学一年级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问题 |
(四)主要术语界定 |
(五)创新点 |
二、理论背景及文献综述 |
(一)理论背景 |
1.概念 |
2.理论背景 |
(二)文献综述 |
1.基于数学文化的教学设计 |
2.基于数学文化的小学数学 |
(三)小结 |
三、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工具 |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
(四)研究思路及框架 |
四、结果与分析 |
(一)教学设计 |
1.数与代数:“10 的认识” |
2.图形与几何:“七巧板” |
3.综合与实践:“认识人民币” |
4.小结 |
(二)教学实施效果及分析 |
1.数与代数:“10 的认识” |
2.图形与几何:“七巧板” |
3.综合与实践:“认识人民币” |
4.小结 |
(三)教学反思 |
1.数与代数:“10 的认识” |
2.图形与几何:“七巧板” |
3.综合与实践:“认识人民币” |
(四)小结 |
五、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A “10 的认识”教案(第一版) |
附录B “10 的认识”教案(第二版) |
附录C “七巧板”教案(第一版) |
附录D “七巧板”教案(第二版) |
附录E “认识人民币”教案(第一版) |
附录F “认识人民币”教案(第二版) |
附录G “10 的认识”录像带本文翻译 |
附录H “七巧板”录像带本文翻译 |
附录I “认识人民币”录像带本文翻译 |
附录J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7)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研究 ——以德阳市两所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提出 |
1.社会发展和课程改革的要求 |
2.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现状和困惑 |
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研究的匮乏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外关于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相关研究 |
2.国内外关于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 |
3.研究启示 |
(三)理论基础 |
1.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论 |
2.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学论 |
3.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 |
(四)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1.文献分析法 |
2.问卷调查法 |
3.文本分析法 |
4.课堂观察法 |
5.访谈法 |
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概述 |
(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内涵 |
1.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概念界定 |
2.“综合与实践”活动与其他相关课型的区别 |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特征 |
1.综合性 |
2.实践性 |
3.探索性 |
4.现实性 |
5.开放性 |
(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的教育价值 |
1.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
2.有助于教师的发展 |
3.有助于课程的建设 |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现状分析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内容 |
(四)结果分析 |
1.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背景分析的情况 |
2.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教学目标制定情况 |
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主题的设计情况 |
4.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过程的设计情况 |
5.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评价的设计情况 |
(五)问题及原因 |
1.教师忽视对学习者和教学资源的分析 |
2.教学目标的制定不够严谨 |
3.活动主题的选择缺乏创新性与综合性 |
4.教师掌控过度,学生主体性缺失 |
5.教学评价片面不到位 |
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原则 |
(一)综合性原则 |
(二)实践性原则 |
(三)现实性原则 |
(四)自主性原则 |
(五)可行性原则 |
(六)开放性原则 |
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策略 |
(一)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背景分析策略 |
1.研读《课标》,把握教学方向 |
2.分析学生情况,把握教学起点 |
3.分析教学内容,保证内容的有效性 |
4.利用和开发教学资源,保证教学实施所需条件 |
(二)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目标设计策略 |
1.以课标为依据,准确定位目标 |
2.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调整目标 |
3.三维目标有效结合,突出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目标 |
4.把握教学目标的可操作性 |
(三)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策略 |
1.以生为本,开发活动主题 |
2.关注三个联系,选择综合性较强的活动主题 |
3.优化教学资源,选择可操作性的活动主题 |
(四)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过程设计策略 |
1.关注学生主体地位,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 |
2.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设计有难度坡度的活动 |
3.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安排有实效的小组合作 |
4.关注学习过程,分配充足的探索时间,延伸活动空间 |
5.关注课堂生成,全面预设活动过程 |
(五)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评价设计策略 |
1.关注过程,兼顾结果 |
2.及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 |
3.激励性评价与建议性评价相结合 |
4.评价标准层次化 |
5.评价主体多元化 |
6.评价方式多样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构成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问题 |
(五)理论基础 |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的内涵、特征及价值 |
(一)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的内涵意蕴 |
(二)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的衍生特征 |
(三)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的多重价值 |
二、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构成要素探析 |
(一)教师PCK构成一级维度的学理分析 |
(二)教师PCK构成二级指标的质性分析 |
三、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构成要素验证 |
(一)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构成要素认同度调查 |
(二)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构成要素的主要内容 |
四、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现实考察 |
(一)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现状调查 |
(二)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调查结果分析 |
五、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实践反思 |
(一)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存在的问题 |
(二)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的问题归因 |
六、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教师PCK发展策略 |
(一)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教学PCK的个体建构 |
(二)小学数学教师问题提出教学PCK的群体建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
(9)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一章 STEM教育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STEM教育 |
二、教学策略 |
三、STEM教育理论基础 |
四、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四门学科之间的联系 |
第二章 影响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因素分析 |
一、社会环境因素 |
二、教师专业素养因素 |
三、学生自身因素 |
四、教学过程的实施因素 |
第三章 构建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体系 |
一、教学准备的策略 |
二、教学实施的策略 |
三、教学评价的策略 |
第四章 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 |
一、《神奇520魔术》教学案例 |
二、《大树的高度》教学案例 |
三、《圆的面积》教学案例 |
第五章 研究分析及建议 |
一、研究分析 |
二、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B 教师访谈提纲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指向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建构 ——以S校六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时代诉求 |
二、现实困境 |
三、实证探索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四节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统计推理能力的相关文献综述 |
一、统计素养(Statistical Literacy) |
二、统计思维(Statistical Thinking) |
三、统计推理能力(Statistical Reasoning) |
四、统计素养、统计思维、统计推理能力的比较与辨析 |
五、小结 |
第二节 小学统计教学的相关文献综述 |
一、我国小学阶段统计教学的发展脉络 |
二、国际视野下的小学阶段统计教学的目标与内容 |
三、我国小学阶段统计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关教学建议与策略 |
四、小结 |
第三节 教学模式的相关文献综述 |
一、教学模式 |
二、与本研究相关的教学模式述评 |
三、小结 |
第四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统计推理能力 |
二、教学模式 |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方法 |
一、设计研究的内涵 |
二、设计研究为何适用本研究? |
第二节 研究设计的整体思路 |
一、教学模式原型的构建阶段 |
二、教学模式原型的修正、精致阶段 |
三、教学模式产生的效果阶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确定 |
一、学校 |
二、学生 |
三、教师 |
第四节 研究工具的编制 |
一、学生统计推理能力测试卷的编制 |
二、学生统计态度的SATS-36量表 |
第五节 数据的收集与分析 |
一、数据的收集 |
二、数据的分析 |
第六节 研究的信度、效度及伦理 |
一、研究的信度效度 |
二、研究的伦理 |
第四章 培养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教学模式原型的建构 |
第一节 培养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教学模式原型的核心要素 |
一、真实的数据问题情境 |
二、学生为中心的问题解决活动 |
三、重视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话语 |
四、核心要素小结 |
第二节 培养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教学模式原型的建构 |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
二、教学目标 |
三、操作流程 |
四、实施条件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第一轮教学——“组建最强的游泳队!” |
第一节 教学模式原型的具身化 |
一、真实的数据问题情境设计 |
二、“组建最强的游泳队!”教学过程设计 |
第二节 教学实施效果的微观分析 |
一、教学实施的具体进程 |
二、教学实施的效果 |
第三节 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一、对FC-SR教学模式的反思 |
二、对FC-SR教学模式的第一次修改 |
第四节 第一轮教学——“组建最强的游泳队!”总结 |
第六章 第二轮教学——“哦!这么多长方形!” |
第一节 教学模式原型的具身化 |
一、真实的数据问题情境设计 |
二、“哦!这么多长方形!”教学过程设计 |
第二节 教学实施效果的微观分析 |
一、教学实施的具体进程 |
二、教学实施的效果 |
第三节 教学模式的反思与调整 |
一、对FC-SR教学模式的反思 |
二、对FC-SR教学模式的第二次修改 |
第四节 第二轮教学——“哦!这么多长方形!”总结 |
第七章 第三轮教学——“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记住科学?” |
第一节 教学模式原型的具身化 |
一、真实的数据问题情境设计 |
二、“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记住科学?”教学过程设计 |
第二节 教学实施效果的微观分析 |
一、教学实施的具体进程 |
二、教学实施的效果 |
第三节 教学模式的反思与展望 |
一、对FC-SR教学模式的反思 |
二、对FC-SR教学模式的展望 |
第四节 第三轮教学——“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记住科学?”总结 |
第八章 FC-SR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
第一节 FC-SR教学模式对统计推理能力的影响 |
一、统计推理能力测试的评分 |
二、FC-SR教学模式对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影响 |
第二节 FC-SR教学模式对统计态度的影响 |
一、SATS-36量表 |
二、FC-SR教学模式对学生统计态度的影响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一、FC-SR教学模式对学生统计推理能力的影响 |
二、FC-SR教学模式对学生统计态度的影响 |
第九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对本研究三个研究问题的回应 |
一、针对第一个研究问题 |
二、针对第二个研究问题 |
三、针对第三个研究问题 |
四、FC-SR教学模式的特色与创新 |
第二节 研究结论——FC-SR教学模式 |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
二、教学目标 |
三、操作流程 |
四、实施条件 |
第三节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四节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统计推理能力测试题 |
附录2 学生统计态度量表 |
附录3 “组建最强的游泳队!”反馈问卷 |
附录4 “哦!这么多长方形!”反馈问卷 |
附录5 “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记住科学?”反馈问卷 |
附录6 “组建最强的游泳队!”教学材料(1) |
附录7 “组建最强的游泳队!”教学材料(2) |
附录8 “哦!这么多长方形!”教学材料(1) |
附录9 “哦!这么多长方形!”教学材料(2) |
附录10 “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记住科学?”教学材料(1) |
附录11 “艺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记住科学?”教学材料(2) |
附录12 访谈提纲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四、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浅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J]. 梁丽丽. 考试周刊, 2021(A2)
- [2]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 朱慧. 学苑教育, 2021(35)
- [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 刘宝超,朱倩. 学周刊, 2021(35)
- [4]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包芳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5]小学数学“有过程的归纳教学”模式建构[D]. 石迎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基于数学文化小学一年级教学设计研究[D]. 池思瑶.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7]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教学设计研究 ——以德阳市两所小学为例[D]. 周帮雪. 西南大学, 2020(05)
- [8]小学数学问题提出教学中教师PCK构成及发展策略研究[D]. 冉彦桃. 西南大学, 2020(01)
- [9]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D]. 张博雅. 沈阳大学, 2020(12)
- [10]指向小学生统计推理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建构 ——以S校六年级学生为例[D]. 高翔.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