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蛋白激酶对钾通道的调节(论文文献综述)
叶芝兰[1](2020)在《大麦响应低钾胁迫的基因型差异及其耐性机制研究》文中认为土壤缺钾已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世界性问题,严重制约着作物的优质高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揭示作物耐低钾的生理和分子机制,对作物耐低钾品种培育进而缓解钾肥的依赖性具有重要意义。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Hordeum vulgare L.subsp.spontaneum)是我国宝贵的资源,其遗传多样性丰富且具有很强的耐胁迫性,发掘耐低钾种质与相关基因可为大麦及其他作物耐低钾育种提供优异遗传资源。本论文研究以西藏野生大麦为主要研究材料,研究了耐低钾的生理与分子机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低钾胁迫影响大麦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基因型差异供试材料为西藏野生大麦XZ153(耐低钾)、西藏野生大麦XZ141(低钾敏感)和栽培品种浙大9号(低钾敏感),在苗期分别进行低钾(0.01 mM KCl,LK)和正常钾(1 mM KCl,NK)处理。结果表明,低钾胁迫抑制大麦生长,减少干物质积累,但耐低钾基因型XZ153受影响较小。与另外两个大麦基因型相比,XZ153在低钾胁迫下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SPAD值)下降较小,钾从老叶转移至新叶较多。此外,在低钾胁迫下,植株体内的H+/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均显着升高,其中H+/K+-ATP酶以XZ153最高。XZ153耐低钾能力较强的主要原因与其K+转移能力较强,从而使新生叶保持较为正常的光合作用和代谢活动有关。2.基于RNA-Seq技术的大麦叶片响应低钾胁迫的表达谱分析供试材料为西藏野生大麦XZ153(耐低钾)和栽培品种浙大9号(低钾敏感),利用Illumina的RNA-Seq技术分析了苗期不同叶片响应低钾胁迫的转录组。低钾处理后,在两个基因型的上部第2叶(YL2)叶和第3叶(YL3叶)共鉴定到7263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差异表达基因XZ153多于浙大9号,YL2叶多于YL3叶。GO功能注释分析表明,代谢、翻译、RNA甲基化和脱落酸应答是主要的生物学过程;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将1395个差异基因编码的酶类划分至49条不同的代谢通路中。XZ153耐低钾与以下特性有关:YL2有较强的钾吸收和积累能力,乙烯生物合成过程中较为完善的SAM循环和蛋氨酸补偿途径。3.大麦响应低钾胁迫的microRNAs及其靶标的鉴定与分析供试材料与(2)相同,利用小RNA以及降解组分析鉴定两个基因型中响应低钾胁迫的microRNAs及其靶标。共鉴定到1088个miRNA,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和降解组分析确定了相应的靶基因。通过比较分析,鉴定到65个响应低钾胁迫的候选差异表达miRNA。其中,低钾胁迫下miR164c、miR169h和miR395a共同介导TCA循环、糖酵解途径和磷酸戊糖途径;osa-miR166g-3p和ghr-miR482b可能是介导低钾胁迫下钙信号通路的调节因子;ata-miR396c-3p和osa-miR171e-5p调节蛋氨酸补偿途径;miR160a、miR396c和miR169h调节植物光合作用,这些特异性表达的miRNA及其靶标在低钾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低钾胁迫下大麦钾吸收和转运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GWAS)分析供试材料为179份西藏一年生野生大麦,利用11013个DArT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GWAS)分析,确定低钾胁迫下与钾吸收速率(KUR)、钾转运速率(KTR)以及其它性状相关的基因或位点。植物组织中钾浓度和含量、钾吸收速率和钾转移速率在野生大麦群体中存在显着的差异,且均符合正态分布。在KUR和KTR性状中鉴定到3个显着的QTLs,位于1号和6号染色体上,其中三个重要的基因产物是阳离子/质子逆向转运蛋白19、环核苷酸门控通道19和SAM依赖性甲基转移酶。此外,还发现了一些与K+信号相关的独特候选基因,包括K+通道、K+转运体和乙烯响应基因。
徐方正[2](2020)在《烟草Shaker钾通道NsylNKT6和NtomSKOR1在钾素吸收转运过程中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烟草是典型的喜钾作物。钾不仅从多个方面参与烟草的生长发育,还作为重要的品质元素,调节烟草的生理生化反应,影响烟叶的品质、燃烧性和烟制品的安全性。烟草对K+的吸收主要由钾通道和钾转运体介导。Shaker家族钾通道是研究最早、最为深入的一类钾通道。挖掘烟草关键Shaker钾通道基因,解析其在钾素营养过程中的功能和调控机制,对烟草的高钾遗传改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分别以林烟草(Nicotiana sylvestris)Shaker钾通道NsylNKT6和绒毛状烟草(N.tomentosiformis)Shaker钾通道NtomSKOR1为研究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组织化学染色和过表达材料的表型鉴定等试验,对两个基因在钾吸收转运方面的功能进行初步探究。为明确NsylNKT6的组织表达模式,对该基因启动子序列进行了顺式作用元件预测。结果表明,NsylNKT6启动子含有光响应元件、植物激素响应元件(脱落酸、乙烯和赤霉素等)、胁迫响应元件(厌氧、干旱、抗病和伤口等)和分生组织表达元件等,推测该基因的表达可能受到光、激素和胁迫等多种环境信号的调控。进一步获得了NsylNKT6启动子驱动GUS报告基因的转基因材料。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表明,GUS活性主要在烟草苗期叶片的保卫细胞和团棵期叶脉维管组织、叶片的腺毛及保卫细胞中检测到,表明NsylNKT6在上述组织中发挥功能。利用酵母异源表达体系,对前期获得的NsylNKT6两个不同克隆编码蛋白(NsylNKT6-1和NsylNKT6-2)的钾吸收活性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NsylNKT6-1无钾吸收功能,NsylNKT6-2能很好地回补钾吸收缺陷型酵母在低钾培养基上的生长,具有与拟南芥Shaker钾通道AKT1相似的K+内向转运能力。进一步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NsylNKT6两个蛋白间的功能差异可能由第187位和第398位氨基酸的性质不同导致。通过转基因、自交和抗性筛选获得了拟南芥过表达NsylNKT6纯合材料,通过水培试验对其在不同供钾水平下的K+积累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在低钾(0.1 mM K+)和正常供钾条件(1.00 mM K+)下,拟南芥过表达材料的长势和根部钾含量均显着高于野生型,表明NsylNKT6促进了拟南芥的K+吸收和生长。基于上述研究,推测NsylNKT6可能作为重要的内向Shaker钾通道,通过调节K+吸收参与调控气孔运动或介导维管组织的K+吸收转运和腺毛的生长发育。从绒毛状烟草中克隆获得长2439 bp的NtomSKOR1启动子,对该启动子进行了顺式作用元件预测。结果表明,该启动子含有光响应元件、植物激素响应元件(脱落酸、生长素、水杨酸和茉莉酸等)、胁迫响应元件(厌氧、干旱、低温、抗病和伤口等)和胚乳表达元件等。进一步克隆获得全长为2484 bp的NtomSKOR1 CDS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NtomSKOR1蛋白属于Shaker家族Group V,预测其含有5个跨膜区,并具有Ion trans、cNMP binding、Anky、KHA保守结构域和Shaker钾通道保守基序TxxTxGYGD。构建了NtomSKOR1的亚细胞定位载体,利用瞬时表达试验分析了其亚细胞分布情况。结果表明,NtomSKOR1蛋白主要定位于细胞膜。推测NtomSKOR1可能作为膜定位的外向Shaker钾通道,参与细胞的K+外流。研究进一步获得了ProNtomSKOR1::GUS转基因烟草材料和过表达NtomSKOR1的烟草材料,为后续工作奠定了材料基础。
陈倩[3](2019)在《烟草Nt14-3-3基因参与耐受低钾和高盐胁迫的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4-3-3蛋白是存在于多细胞真核组织中高度保守的调节分子,通过与不同靶蛋白相互作用,在植物的生命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调控功能。对植物14-3-3蛋白的研究集中在拟南芥中,在烟草中对14-3-3蛋白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分子调控机制方面。所以本研究通过一系列生物信息学分析及生物技术手段研究了烟草Nt14-3-3基因响应低钾和高盐胁迫的分子机制,得到了七个主要结论:(1)通过同源克隆的方法,设计引物从普通烟草K326的cDNA中扩增得到2个14-3-3基因的CDS序列,命名为14-3-3a及14-3-3b,长度分别为783bp及759bp;并从K326的总DNA中扩增得到了2个14-3-3基因的基因组全长序列,长度分别为5111bp及3069bp。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2个14-3-3蛋白都含有多个磷酸化位点以及由9个相对保守的α螺旋组成的蛋白结构,是植物14-3-3蛋白典型的结构特征。(2)qRT-PCR分析结果表明,2个14-3-3基因在烟草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但在幼苗根部的表达水平最高。诱导表达分析表明,2个14-3-3基因的表达水平,受到逆境胁迫因子以及信号分子的显着诱导。其中,只有在ABA处理下两个基因的表达模式较为相似;而2个14-3-3基因对低钾、高盐、H2O2和4℃胁迫的响应模式存在明显差异。构建pBWA(V)HS-14-3-3b-Glosgfp融合表达载体,注射本生烟草叶片观察荧光,结果显示烟草14-3-3b蛋白在细胞的各个组织中均有分布。(3)转14-3-3b烟草植株耐受低钾分析表明,过表达14-3-3b的转基因烟草表现出更高的低钾胁迫耐受性。具体表现为:低钾胁迫条件下,转基因烟草的种子萌发速率显着高于野生型,主根生长受到抑制并刺激了根毛和侧根的生长。转基因烟草的叶绿素含量、钾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和丙酮酸激酶活性显着高于野生型。低钾胁迫响应相关标记基因检测结果显示,ABA生物合成基因,ROS清除基因以及胁迫防御基因在过表达植物中表现出明显的上调作用;钾通道基因以及钾转运体基因显示出部分上调。(4)在高盐胁迫条件下,过表达植物在各个生长时期的生长情况均比野生型要好。与野生型相比,从生理水平来看,叶绿素含量、K/Na含量比、过氧化物酶活性明显比野生型要高,但H2O2的积累量明显较少。(5)通过酵母双杂交试验,从22个CIPKs中筛选出了7个能够与14-3-3b相互作用的CIPKs蛋白。在与14-3-3b互作的CIPKs中均发现了能与14-3-3蛋白互作的保守结合基序。CIPK25中含有的结合基序符合模式I,即(R/K)XX(pS/pT)XP;CIPK2,CIPK7,CIPK9,CIPK20,CIPK22、CIPK23含有的结合基序符合模式II,即(R/K)XXX(pS/pT)XP。并进一步用筛选出的7个CIPK蛋白检测与5个钾离子通道蛋白的互作情况。CIPK7、CIPK9以及CIPK25能与NKT2、NKT3、NKT4、NKT6以及NtKC1这5个钾离子通道蛋白互作。(6)利用双酶切法,成功构建了带有His或GST蛋白标签的重组原核表达载体。利用SDS-PAGE的方法也检测到分子量约为56kDa的目的蛋白,与预测的14-3-3b蛋白分子量相符。同时也检测到了分子量约为54 kDa的目的条带,与预测的3个CIPKs蛋白分子量一致,并进一步通过体外pull-down实验验证了其中3个CIPKs与14-3-3b的互作情况。(7)转录组测序结果表明,转基因株系和野生型在低钾胁迫下的DEGs主要富集在碳代谢,氧化磷酸化,RNA转运、调节转录以及氨基酸合成等植物代谢途径中。进一步筛选差异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分析得出14-3-3b可能是通过增强CIPK蛋白激酶基因、钾离子通道基因、钾离子转运体基因以及H+-ATP酶基因的转录水平,从而在烟草低钾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
李岩[4](2018)在《杜梨对低钾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钾吸收关键基因的分析》文中提出钾(K)是植物生长发育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广泛参与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各种生理生化过程。梨树对钾素需求量大,钾对梨果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梨园土壤中钾素分布不均匀,有效钾含量变动范围大(19~547mg/kg),缺钾现象时有发生。杜梨是生产上广泛应用的砧木品种,其根系对土壤养分的高效吸收对提高接穗的养分高效利用有重要意义。HAK/KUP/KT钾转运蛋白及Shaker钾通道在K+吸收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在缺钾下杜梨的生理响应及根系中起关键吸收作用的基因及其功能迄今未有报道。因此,鉴定并分析杜梨HAK/KUP/KT及Shaker基因家族,挖掘钾吸收关键基因,探讨杜梨根系在低钾响应中的信号转导及调控模式,可为揭示杜梨耐低钾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重要线索。本文采用水培方法研究杜梨幼苗在低钾(LK,0.1mMK+)和适钾(CK,3mM K+)条件下根系形态和生理响应特征;通过生物信息学鉴定梨HAK/KUP/KT和Shaker基因家族并分析其表达模式;基于转录组数据分析低钾胁迫早期(处理6 h)和后期(处理15 d)的差异表达基因,探究杜梨根系对低钾胁迫的分子响应机制,挖掘影响K+吸收的重要基因;对候选基因PbHAK12进行异源转化试验以明确其功能。主要结果如下:1.低钾胁迫降低了杜梨幼苗的生物量,随处理时间延长降低程度增大。缺钾21 d时总根长、根总表面积、总体积、根尖数均显着降低,分别比适钾下降18.1%、25.9%、14.7%和26.0%。低钾下幼苗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胞间二氧化碳(Ci)浓度显着下降,21 d时分别下降21.6%、23.7%和21.6%。21 d时根和地上部K+含量分别下降23.9%和18.6%。低钾胁迫改变杜梨幼苗的解剖结构,叶片上下表皮破裂、空腔增多;叶柄、茎的维管组织和髓体积缩小。低钾胁迫下,杜梨幼苗叶片MDA含量及SOD活性上升,导致膜脂过氧化程度加剧。2.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首次从梨基因组中鉴定了 21个HAK/KUP/KT基因家族成员,并根据拟南芥、水稻中HAK/KUP/KT基因的分类,将其分为5个主要的基因簇。其中,Cluster Ⅱ可进一步分为3个更小亚类,Cluster Ⅳ在梨中缺失。染色体定位和基因复制结构发现片段重复和染色体加倍是梨HAK/KUP/KT基因扩增的主要驱动力,这可能与梨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全基因组复制事件有关。对比分析梨与拟南芥HAK/KUP/KT基因,发现PbHAK12-14和PbHAK17与AtHAK5同源。启动子预测结果表明梨HAK/KUP/KT基因启动子区域存在多种逆境及激素响应元件。利用qRT-PCR分析了PbHAKs在各个组织、不同时期或低钾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PbHAKs广泛参与了杜梨生长发育过程,但具有明显的时空表达特异性。其中,PbHAK12和PbHAK17主要在根中表达,且受低钾诱导上调最明显,但PbHAK12和PBHAK17等在果实中不表达,表明该亚族不参与果实发育过程。很多Cluster Ⅱ和Ⅲ成员在果实中表达且具有时期特异性,一般在50 DAB(幼果期)或80 DAB(果实快速生长前期)表达量较高。3.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从梨基因组中鉴定了 9个Shaker基因,并根据拟南芥、水稻中Shaker基因的分类情况,将其分为5个主要亚族,结果发现各亚族的分化起源于苔藓植物之后,且亚族V在进化过程中最保守。染色体定位和共线性分析表明,梨Shaker基因家族的扩增主要源于片段重复和染色体加倍。进化分析以及Ka/Ks比值分析表明,Shaker基因家族在物种特异性复制之后的进化过程中受到了纯化选择作用。启动子预测结果表明大部分PbShaker基因参与响应逆境及激素胁迫。利用qRT-PCR及转录组数据分析了PbShakers在杜梨幼苗不同组织及花粉管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发现PbAKT1.1和PbKC1.2可能参与调节低钾下根系钾素吸收,而PbAKT1.2可能在花粉发育和花粉管生长中起重要作用。4.以适钾(3 mM K+,CK)为对照,利用RNA-seq技术对杜梨根系在低钾(0.1 mM K+,LK)胁迫不同时期(6 h和15 d)的转录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杜梨根系对低钾早期(LK-6 h vs CK-6 h)和后期(LK-15 d vs CK-15 d)的响应机制不同。低钾早期,检测到了 1820个(1330个上调表达、490个下调表达)差异表达基因;低钾后期,检测到了 1843个(629个上调表达、1214个下调表达)差异表达基因。此外,448个基因在低钾早期和后期均差异表达。很多矿质元素运输相关基因、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蛋白激酶基因、磷酸酶基因、转录调节基因、钙信号相关基因及防御反应相关基因在低钾早期和后期的表达不同。进一步挖掘转录组数据,推测杜梨根系K+运输系统在低钾早期和低钾后期有着不同的应答和调控模式。PbHAK12迅速响应短期低钾,而PbHAK17和PbAKT1.1在长期低钾中起重要作用。我们推测RCI3(Pbr034488.2)-RAP2.11(Pbr007699.1)-HAK5(PbHAK17)、SYP121(Pbr035718.1/Pbr035727.1)-KCl(PbKC1.2)-AKT1(PbAKT1)及CBL-CIPK23(Pbr042907.1)-AKT1(PbAKT1)等调控网络主要在长期缺钾时起作用,因为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被发现于低钾后期。这些结果表明,多年生木本植物杜梨已进化出复杂的调控机制以适应低钾胁迫,尤其是长期低钾胁迫。5.根据基因表达和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到目标基因PbHAK12并利用异源表达体系进行功能验证。构建酵母表达载体pYES2-PbHAK12,将其转入K+吸收缺陷型酵母突变体菌株R5421,发现PbHAK12具有回补酵母突变体的能力。利用拟南芥原生质体瞬时转化系统对PbHAK12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PbHAK12定位于细胞质膜。将PbHAK12导入Micro-Tom番茄,获得13株T0代阳性苗,其中植株Z1、Z6和Z12的叶片K+含量、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均高于野生型。综上所述,低钾胁迫抑制杜梨砧木幼苗生长,导致根系构型改变。在梨基因组中存在21个HAK/KUP/KT钾转运蛋白和9个Shaker钾通道基因,基因表达模式表明这些基因参与杜梨根系低钾胁迫响应。RNA-seq结果表明PbHAK12、PbHAK17和PbAKT1.1在低钾胁迫下的杜梨根系K+吸收中起重要作用。其中PbHAK12定位于细胞膜且在酵母中表现为高亲和转运体,可能参与杜梨在低钾时对K+的吸收。
王雪萍[5](2016)在《拟南芥低钾敏感突变体lks1抑制子的筛选及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钾(K)是植物所必需的大量矿质元素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植物通过钾转运体和钾通道从土壤中吸收钾离子(K+)。拟南芥Shaker钾通道家族成员AKT1作为一个内向整流钾通道在拟南芥根部钾离子吸收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实验室前期研究发现AKT1通道活性受钙结合蛋白CBL1/9和蛋白激酶C1PK23复合物的调控,同时也受钾通道调节亚基AtKC1的调控。本论文工作拟通过筛选lks1(cipk23)突变体的抑制子sls 深入研究CBL1/9-CIPK23-AKT1信号调控通路的分子机制,同时期望鉴定出其他可能参与该信号通路的重要调控因子。论文工作通过对EMS诱变的lks1突变体种子库的筛选,获得两个lks1抑制子sls1和sls2,并对这两个抑制子进行了深入研究。sls1突变体能够抑制lks1突变体冠部失绿发黄的低钾敏感表型。图位克隆结果显示,sls1突变体中AtKC1基因发生了单碱基突变,造成其蛋白序列第六个跨膜域中322位的甘氨酸突变为天冬氨酸(AtKC1D)。AtKC1D为功能获得性突变体,它具有较野生型更强的钾离子吸收能力并导致其突变体内钾离子含量显着升高,从而造成其耐低钾表型。结构预测显示,第322位的甘氨酸在钾离子通道中极为保守并且可能作为Shaker钾通道的门控位点行使功能,该位点的突变可能造成钾通道门控特性的改变。电生理分析显示,与野生型AtKC1相比,AtKC1D显示出对AKT1通道开放更为强烈的抑制作用,并能够大幅抑制低钾条件下细胞内钾离子通过AKT1向细胞外渗漏。另外,对lks1和atkc1功能缺失突变体的低钾表型分析显示,在低钾移苗和低钾萌发两种处理条件下,它们二者分别呈现出一定的敏感表型。但其双突变体lks1 atkc1在两种低钾处理下,均表现出与akt1突变体一致的对低钾胁迫极为敏感的表型。这些研究从生理和遗传角度表明,AtKC1是AKT1上游的重要调控因子之一,它与CIPK23在对AKT1活性调控方面既有一定互补,也存在明显差异。CIPK23正向促进AKT1的钾吸收作用,而AtKC1则有抑制低钾条件下钾离子通过AKT1渗漏的作用。AtKC1与CIPK23一起参与拟南芥响应低钾胁迫反应并协同调控低钾条件下AKT1介导的钾吸收过程。sls2突变体同样能够抑制lks1的低钾敏感表型。sls2中AKT1基因发生单碱基突变,造成AKT1蛋白胞内区CNBD结合域中第408位保守的天冬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AKT1D408N)。在酵母中检测发现AKT1D408N具有钾离子吸收活性。在爪蟾卵母细胞中,CBL1和CIPK23也能够激活AKT1D408N介导的内向钾离子电流。与野生型植株相比,AKT1D408N单突变体呈现出明显的耐低钾表型及较高的钾离子含量优势。本论文研究筛选获得两个lks1的抑制子,发现这两个抑制子分别为点突变的AtKC1和AKT1。这两个点突变均赋予拟南芥更强的钾吸收活性和耐低钾表型。本研究阐明了 C1PK23(LKS1)和AtKC1作为AKT1上游最主要的两个调控因子,它们协同调控AKT1介导的低钾胁迫响应和钾离子吸收过程。该结果为解析植物响应低钾胁迫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新的重要实验证据。研究还表明,钾离子通道关键位点的变异可以提高植物钾吸收利用效率,这些优良等位变异可能为今后作物钾营养效率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王程[6](2012)在《大豆耐低钾品种的鉴定及其耐低钾调控基因的功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钾是植物体内最多的无机阳离子,是植物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所需最重要的元素之一,钾在土壤中主要以速效钾的形态被植物吸收和利用,并以可溶性无机盐或离子形式广泛分布于植株的各个组织中。在自然和农业生产中,植株会经常遭遇到土壤中有效和可溶性钾的极度缺乏,因此,为了适应钾的缺乏,保持植株体内钾离子的平衡,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的适应机制以减轻或应对钾缺乏,包括根系形态结构的改变、改善根际土壤化学性质、高亲和钾转运蛋白和低亲和的钾离子通道蛋白的诱导、响应基因的调控表达等。植物从外界环境吸收和转运有效钾主要是通过植株根系细胞膜上多种不同亲和力的钾转运和通道蛋白表达来完成。迄今为止,钾离子通道蛋白和转运蛋白在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已得到深入研究,发现至少有71个钾转运体和钾通道与植物钾营养的调控有关。钾素是大豆不可或缺的必需元素,但对大豆中钾转运和通道蛋白的功能和表达调控机制却知之甚少,为了明确大豆在低钾胁迫条件下相关钾转运和通道蛋白的表达模式以及相关胁迫基因的响应机制,本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大豆基因型进行耐低钾性状的评价,同时根据表型性状及根系特征等相关指标筛出耐低钾胁迫和不耐低钾胁迫品种,通过对这两个品种的Solexa/Illumina测序进一步了解不同耐性大豆品种间胁迫响应基因的差异表达,利用Real-Time PCR研究了不同钾转运和通道蛋白的表达模式,对获得的钾转运蛋白基因采用绿色荧光蛋白融合KT(K+transporter)进行亚细胞定位;通过转化拟南芥以及大豆对候选基因的功能进行初步的验证,期望得到钾高效的转基因大豆植株。通过研究获得了以下主要结果:1.在低钾条件下,评价不同大豆基因型对耐低钾胁迫的反应,利用主成分分析和评价,得到了耐低钾品种油06-71、徐豆8号、徐豆13号和中豆33,以及不耐低钾品种鄂豆4号、湘春10号、衡春04-11和中黄13。根据表型性状、根系相关指标、吸收动力学参数等指标筛选得到耐钾品种油06-71和不耐钾品种衡春04-11。2.将油06-71和衡春04-11进行低钾胁迫处理,0h、0.5h、2h、6h、12h、3d、6d、9d、12d后的大豆根系和叶片组织用于研究GmKAT1、 GmKC1、GmKUP、GmKEA、 GmKAB1和GmAKT26个钾转运和通道蛋白基因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GmKC1和GmKEA在两个品种中的表达量均显着提高,表明GmKC1和GmKEA是受低钾诱导强烈表达,GmKUP和GmKATl在耐性品种中表达量有所增加,推测这4个基因与耐低钾调控有关。此外,GmAKT2和GmKABl在两个品种中表达差异不显着,表明GmAKT2和GmKABl是受低钾轻微诱导表达的。3.利用Tbpred预测服务器来预测GmKUP和GmKEA的亚细胞定位,其预测结果为GmKUP和GmKEA是整合性膜蛋白,为了验证GmKUP和GmKEA的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将GmKUP和GmKEA与绿色荧光蛋白(GFP)进行融合,通过农杆菌侵染转化到洋葱表皮细胞中,可以观察到细胞周围有着清醒的荧光信号,而转化空载的细胞则观察到整个细胞充满荧光信号。GmKUP/GFP和GmKEA/GFP融合蛋白定位在细胞的周围,表明这两个蛋白定位在细胞膜上。4.将GmKUP和GmKEA基因在拟南芥中过表达以研究其在低钾胁迫下所行使的功能。研究结果表明,尽管GmKEA基因表达量随低钾胁迫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但GmKEA的过表达并不能使其过表达材料具有耐钾胁迫的表型,其过表达材料的钾含量显着降低。而GmKUP则在基因表达量、钾含量、钾吸收速率和低钾胁迫表型等指标上优于野生型对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由于低钾胁迫对植株造成的损害。与正常处理相比,GmKUP过表达材料在低钾胁迫条件下根系生长相对缓慢,这或许是过表达使GmKUP转运蛋白数量和活性的增加仍不能完全满足植物对钾的需求。5.为验证耐钾相关基因的功能,我们对大豆遗传转化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对转化过程中所涉及的相关步骤进行优化,包括转化受体,乙酰丁香酮(AS)浓度,农杆菌侵染时间和侵染浓度的选择,获得部分转基因植株,为今后大豆钾高效基因的批量遗传转化奠定基础。.
冯爽[7](2012)在《蛋白酪氨酸激酶Src家族对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的调节》文中研究指明耳聋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常见病。由于滥用抗生素、噪声的污染、人口老龄化及高危遗传的婚姻等诸多因素,我国难治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发病率正逐年增加。耳聋已成为我国第一致残疾病。因此防治耳聋,已成为临床上迫切需要解决的顽症之一。Src家族是一种非受体型蛋白酪氨酸激酶,它通过催化底物酪氨酸残端的磷酸化反应,将ATP的磷酸基团转移到底物,从而改变底物的构象及活性。Src家族共有9个成员,广泛分布于全身各组织和细胞中。Src家族成员都有相似的结构,如共有6个功能结构域,其中C-末端的酪氨酸Tyr527和激酶区活化环的Tyr416在调节Src家族酶活性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已知在中枢神经系统,Src家族参与调节神经系统发育、迁徙、突触可塑性等生理过程,并介导缺血性损伤等兴奋毒性作用,如Src家族可通过磷酸化与细胞迁徙相关的蛋白,调控神经元在发育过程中的迁徙过程;Src家族成员Src可通过调控兴奋性受体NMDA受体磷酸化水平,促进长时程增强或长时程抑制的产生,调节突触可塑性,这被认为与癫痫、阿茨海默氏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有研究发现抑制蛋白酪氨酸激酶Src家族可有效缓解噪声引起的的耳蜗损害。因此,Src家族可能参与耳聋的病理生理过程。听觉信息在耳蜗转换为听神经动作电位,传向中枢。听神经动作电位发放异常,可导致听力下降。动作电位的产生主要取决于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和钾通道的开放。目前已明确调控听神经元电压门控性离子通道磷酸化水平,可影响听神经动作电位发放。研究虽已证实Src家族可参与调控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和钾通道,但对于Src家族在神经系统直接调控钠通道和钾通道的机制,目前并不明确;尤其是在听觉神经系统的研究,尚处于空白。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GN)是初级听觉神经元,是连接外周毛细胞和听觉中枢的重要枢纽,听神经动作电位起于SGN。已知SGN常是噪声和耳毒性药物等兴奋毒性作用的靶点。SGN的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和钾通道开放异常可影响听力。因此在本实验中,通过细胞原代培养技术,建立SGN体外培养模型;利用全细胞记录膜片钳技术,观察内源性Src家族被抑制后对SGN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和钾通道的作用特点,明确Src家族是否参与调控听神经系统动作电位的传导。通过观察Src家族各种调节因子对SGN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和钾通道的I-V曲线,钠电流宏观激活和失活(macroscopic activation and inactivation),电导,激活曲线,稳态失活曲线和失活后恢复曲线等电生理学特性的作用,明确Src家族在调控听神经动作电位过程的作用机制。最后观察Src家族代表性成员Src对SGN钠通道和钾通道的作用。通过本实验,将有利于揭示Src家族在听神经动作电位传播过程所扮演的角色,也为临床上耳聋防治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实验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Src家族对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和钾通道的调控研究目的:观察蛋白酪氨酸激酶Src家族对原代培养的大鼠螺旋神经节神经元(SGN)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和钾通道电生理学性质的作用,探讨Src家族对SGN听神经动作电位产生过程的影响。研究方法:将SGN从耳蜗中分离出并原代培养,.24h后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首先利用抗N-200抗体和Hoechst3342鉴定SGN,然后用抗Src家族抗体,明确Src家族在SGN的表达。采用全细胞记录膜片钳技术,证实去极化刺激引出的内向和外向电流分别为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流和电压门控性钾通道电流。Src家族被抑制后,观察同时记录的SGN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和钾通道电流的变化,明确Src家族对钠通道和钾通道的作用特点。再用无钠(NMDG)细胞外液置换正常NaCl细胞外液,观察Src家族被抑制后,对SGN电压门控性钾电流和1-V曲线的影响,明确Src家族对SGN钾通道作用。结果:(1)抗N-200抗体特异标记SGN胞膜,Hoechst3342可特异标记SGN胞核,证实从耳蜗分离出来的细胞为SGN。利用抗Src家族抗体,证实Src家族在SGN表达。(2)TTX和CsCl可分别阻断由去极化刺激引出的内向电流和外向电流,证实内向电流为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流(工Na),外向电流为电压门控性钾通道电流(IK)。(3)10μM PP2作用后,抑制SGN的INa,INa为作用前59.6±15.7%(n=9, P <0.05);2μM SU6656作用后也抑制INa,INa为作用前68.6±7.5%(n=5,P<0.05)。而对照物10μM PP3和对照溶液作用后不影响SGN的INa。(4) PP, PP3, SU6656以及对照溶液均不影响同时记录的IK。(5)在NMDG细胞外液条件下,PP2, SU6656及对照溶液不影响钾通道I-V曲线的反转电位,也不影响IK。结论:Src家族抑制后可抑制SGN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流,但对电压门控性钾通道作用不明显。第二部分:Src家族对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的调控及其电生理学机制研究目的:观察Src家族在抑制和激活条件下,对SGN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明确Src家族调控钠通道机制。研究方法:通过近距离给药方式,观察Src家族抑制剂PP2和SU6656,以及PP2拟合物PP3对SGN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流(INa),I-V曲线,钠电流宏观激活和失活,电导,激活曲线,稳态失活曲线和失活后恢复曲线的作用。Src家族激活剂EPQ(pY)EEIPIA及其对照物则通过细胞内给药途径,同样观察Src家族激活后,SGN钠通道电流,I-V曲线及动力学性质的变化。结果:(1)10μMPP2作用后抑制SGN的INa,INa为给药前59.7±10%(n=7, P<0.05)。2μM SU6656作用后也抑制INa,INa为给药前62±8.8%(n=7,P<0.05)。而1011M PP3和对照溶液不影响INa。(2)PP2和SU6656不影响SGN INa的宏观激活和失活。(3)PP2和SU6656作用后均抑制钠通道的I-V曲线峰值,但不影响1-V曲线钠通道反转电位。而PP3不影响I-V曲线。(4)PP2作用前后,SGN钠通道的电导值分别为(6.7±1)nS和(5.2±0.7)nS(n=7,P<0.05);而SU6656作用前后,SGN钠通道的电导值(11±2.4)nS和(7.9±1.9)nS(n=7,P<0.05)。PP2和SU6656均抑制SGN钠通道的电导。PP3不影响对SGN INa的电导。(5)PP2和PP3, SU6656均不影响钠通道激活曲线。(6)PP2作用前后,钠通道的半失活电压(V1/2)分别为(-69.4±0.8)mV和(-77.2±0.5)mV,斜率κ分别为(9.5±0.4)和(9.6±0.4)(n=11,P<0.05),PP2使钠通道的稳态失活曲线移向超极化方向。SU6656作用前后,V1/2分别为(-64.6±0.3)mV和(-70.1±0.4)mV,κ分别为(7.1±0.3)和(7.7±0.4)(n=9,P<0.05),SU6656也使钠通道的稳态失活曲线移向超极化方向。PP3不影响INa的稳态失活曲线。(7)PP2作用前后,钠通道失活后恢复过程的时间常数分别为(7.8±4.5)ms和(17.4±5.9)ms(n=6,P<0.05),SU6656作用前后,钠通道失活后恢复过程的时间常数分别为(5±2.8)ms和(11.2±2.2)ms(n=6,P<0.05)。PP2和SU6656均延缓失活恢复过程。PP3不影响钠通道失活后恢复过程。(8) EPQ(pY)EEIPIA(1mM)作用后增强INa,INa为作用前131.3±5.2%(n=12,P<0.05)。对照物EPQYEEIPIA(1mM)和空白对照不影响INa。(9) EPQ(pY)EEIPIA不影响SGN INa的宏观激活和失活。(10) EPQ(pY)EEIPIA作用后增强钠通道的I-V曲线峰值。EPQ(pY)EEIPIA和EPQYEEIPIA均不影响钠通道的I-V曲线反转电位。(11)EPQ(pY)EEIPIA作用后增强SGN钠通道的电导,作用前后钠通道的电导值分别为(8.2±1.3)nS和(9.7±1.4)nS(n=9, P<0.05)。EPQYEEIPIA不影响SGN钠通道的电导。(12) EPQ(pY)EEIPIA作用前后,钠通道半激活电压(V1/2)分别为(-36.4±0.3)mV和(-40.2±0.4)mV,斜率K为(3.5±0.3)和(3.4±0.4)(n=9,P<0.05),钠通道的激活曲线移向超极化方向。EPQYEEIPIA不影响钠通道的激活曲线。(13) EPQ(pY)EEIPIA和EPQYEEIPIA均不影响钠通道的稳态失活曲线。(14) EPQ(pY)EEIPIA作用前后,SGN钠通道的失活后恢复时间常数分别为(5.6±2.5)ms和(6.1±2.8)ms(n=10, P>0.05)。EPQ(pY)EEIPIA不影响钠通道的失活后恢复过程。结论:Src家族的激活可上调SGN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的功能。Src家族不仅影响钠通道的电导,而且同时作用于钠通道的激活区和失活区,影响其激活过程和失活过程。Src家族对钠通道激活过程和失活过程的影响,与其活性水平有关。第三部分Src家族成员Src对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的作用研究目的:观察Src对SGN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电生理特性的影响,明确Src家族单个成员在调节SGN电压门控性钠通道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方法:利用全细胞记录膜片钳技术,通过细胞内给药途径,观察Src特异抑制剂Src40-58对SGN INa,钠电流宏观激活和失活,I-V曲线,电导,激活曲线,稳态失活曲线以及失活后恢复曲线的作用。并观察PP2预处理后,Src40-58对SGN INa作用的变化。结果:(1) Src40-58(0.3mg/ml)抑制SGN INa,INa为给药前73.8±3.5%(n=10,P<0.05)。Src40-58还抑制I-V曲线峰值,但不影响反转电位。(2)Src40-58不影响SGN INa的宏观激活和失活。(3)Src40-58抑制SGN钠通道的电导,作用前后钠通道的电导分别为(12±2.5)nS和(10±3)nS(n=7,P<0.05)。(4)Src40-58作用前后,钠通道半激活电压(V1/2)分别为(-38.5±0.4)mV和(-44.3±0.6)mV,斜率K为(3.8±0.4)和(3.2±0.5)(n=7,P<0.05);而钠通道半失活电压(V1/2)分别为(-63.4±0.4)mV和(-67.9±0.5)mV,斜率K为(6.54±0.4)和(7.36±0.4)(n=9,P<0.05),钠通道的激活曲线和失活曲线均移向超极化方向。(5)Src40-58影响SGN钠通道的失活后恢复曲线。Src40-58作用前后,钠通道的失活后恢复时间常数分别为(1.1±0.5)和(1.7±0.7)ms(n=6, P<0.05), Src40-58延缓SGN钠通道的失活后恢复过程。(6)10μM PP2预处理5min,然后给予Src40-58,SGN INa为给药前96.5±11.7%(n=10,P>0.05),此时Src40-58不影响INa的大小,也不影响I-V曲线峰值和反转电位。(7)PP2预处理后可阻断Src40-58对SGN钠通道的电导的抑制作用,作用前后钠通道的电导分别为(8±0.9)nS和(7.5±1.2)nS(n=7,P>0.05)。(8)同理,PP2预处理后,Src40-58作用前后SGN钠通道的半失活电压(V1/2)分别为(-71.2±0.4)mV和(-73.3±0.4)mV,斜率K为(6.7±0.4)和(7.1±0.3)(n=8,P>0.05),稳态失活曲线未出现明显位移。而半激活电压(V1/2)分别为(-33.8±0.5)mV和(-39.9±1)mV,斜率K为(3.7±0.7)和(4.8±0.8)(n=9,P<0.05),钠通道的激活曲线仍移向超极化方向。(9)同理,PP2预处理后阻断Src40-58对SGN钠通道的失活后恢复曲线的影响。Src40-58作用前后,钠通道的失活后恢复时间常数分别为(7±4.6)和(7.4±4.6)ms(n=6,P>0.05)。结论:Src对SGN钠通道的具有与Src家族类似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电导大小,增强其电压依赖性稳态失活过程,延缓失活后恢复过程。
郑方芳,孙一帆,林吉进[8](2011)在《酪氨酸的磷酸化及去磷酸化对心脏钾离子通道的调控》文中研究表明心脏钾离子通道是人体内广泛存在的、种类最多、作用最复杂的一类离子通道,并在人类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各个时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新兴技术如膜片钳技术、基因突变技术、分子克隆技术等诸多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人们对钾离子通道的基因表达、分子结构、生理病理作用及调控机制等方面都有了很深的认识,然而对蛋白磷酸化与去磷酸化对心脏钾离子通道的调控尤其是酪氨酸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调控方面的研究却比较少,为此做一简单综述。
谢畅[9](2008)在《乙醇与KCNQ1通道相互作用以及蛋白激酶对Kv4.3通道门控调节的研究》文中认为KCNQ基因编码的钾离子通道家族是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心脏中大量表达。KCNE1(mink)基因编码的蛋白通常与KCNQ相互作用充当起调节作用的α亚基。KCNQ1/KCNE1复合体参与了心肌动作电位复极化过程中的Ⅲ期复极化的慢相延迟整流钾电流(Iks)的编码。遗传性长QT综合征(LQTS)是一种遗传性心脏病,临床特征表现为体表心电图QT间隔延长,易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室颤及心脏骤停,有较高的心源猝死的危险。KCNQ基因的缺陷或突变通常导致LQT1。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虽然知道酒精对脑、心脏和肝脏等的功能会产生不良影响,但不了解它起作用的机制。KCNQ1通道在心脏中大量表达,同时还与遗传性的心脏疾病有紧密的关系。因此对酒精和其他-些麻醉剂与KCNQ通道的相互作用的研究,会给临床、药理、病理和药物开发提供达有力依据。对于乙醇与KCNQ1/KCNE1通道的相互作用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n-烷醇对KCNQ1/KCNE1通道电流的阻断与电压和烷基链的长度相关:(2)乙醇对KCNQ1/KCNE1通道电流的阻断中存在关闭态阻断;(3)乙醇对KCNQ1/KCNE1通道电流的阻断没有作用依赖性;(4)KNQ1基因上的氨基酸残基1257在通道和烷醇的相互作用中起关键作用。Kv4.3钾离子通道是参与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化Ⅰ期电流Ito的主要组成成分。钙调素(Calmodulin,CaM)是一个特别的对钙敏感的蛋白,在钙信号传导通路中扮演重要角色。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kinases(CaMKs))和荷尔蒙、神经递质和其他信号引起的细胞反应相关。作为重要的第二信使,维持细胞内的钙浓度在很低的水平,再增加后续的特定的钙激动刺激。在许多心脏疾病如室性心律不齐中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的活性会增加很多。钙/钙调素的抑制剂W-7被普遍用在动物模型上来抑制心律不齐,为了弄清W-7作用机制我们比较了W-7和KN-93(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的抑制剂)对Kv4.3通道的作用。结果显示W-7是电压依赖的通道孔的阻断剂,而KN-93不是。W-7的作用不仅是阻断了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的活性,可能还与其它酶有相互作用。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1977年被发现,之后证明它参与了许多细胞内信号转导的过程,如增殖、分化、分泌以及凋亡等。蛋白激酶C的激活剂PMA和PKC对Kv4.3-S和Kv4.3-L关闭态失活有相反作用。点突变的实验结果证明Kv4.3-LC端多出的19个氨基酸中存在的公认的磷酸化位点T504在调节通道的关闭态失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是PMA对Kv4.3-S和Kv4.3-L关闭态失活的不同作用的原因。PMA对Kv4.3通道的涮控作用是通过增加PKC的活性来实现的。C末端的磷酸化位点在调节Kv4.3通道的关闭态和开放态失活中起重要作用。
贾占峰,刘伯一,张海林[10](2008)在《受体酪氨酸激酶调节钾离子通道功能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受体酪氨酸激酶是一个具有内在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的膜受体超家族,成员众多,信号转导通路复杂多样。受体酪氨酸激酶激活后,既可以通过磷酸化其下游信号分子,影响基因转录和表达的过程,从而在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代谢方面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也可以通过活化下游分子对细胞功能进行快速调节包括对离子通道功能的调节。钾离子通道具有稳定细胞膜电位和调节细胞兴奋性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就受体酪氨酸激酶对钾离子通道功能快速调节及目前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蛋白激酶对钾通道的调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蛋白激酶对钾通道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1)大麦响应低钾胁迫的基因型差异及其耐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植物对钾素的需求 |
1.1.1 钾素的生理功能 |
1.1.2 缺钾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
1.1.3 作物耐低钾的种间及基因型差异 |
1.2 作物耐低钾机制研究进展 |
1.2.1 生理机制 |
1.2.2 分子机制 |
1.3 转录组学在植物养分胁迫响应研究中的应用 |
1.4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目的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低钾胁迫对大麦生理特性影响的基因型差异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大麦材料 |
2.2.2 水培试验 |
2.2.3 低钾胁迫处理 |
2.2.4 生物量和元素含量测定 |
2.2.5 光合特性和SPAD值的测定 |
2.2.6 H+-K+-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的测定 |
2.2.7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低钾胁迫对大麦生长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 |
2.3.2 低钾胁迫对大麦不同叶位钾含量的影响及基因型差异 |
2.3.3 离子组对低钾胁迫的响应 |
2.3.4 低钾胁迫对大麦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及其基因型差异 |
2.4 讨论 |
第三章 基于RNA-Seq技术的大麦叶片响应低钾胁迫的表达谱分析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大麦材料 |
3.2.2 水培试验 |
3.2.3 低钾胁迫处理与取样 |
3.2.4 生物量和钾含量的测定 |
3.2.5 测序文库构建、上机和数据产出 |
3.2.6 差异基因及表达值 |
3.2.7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8 数据统计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低钾胁迫对大麦生物量、钾离子浓度和含量的影响 |
3.3.2 测序数据分析与质量评估 |
3.3.3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和鉴定 |
3.3.4 转录因子 |
3.3.5 转运体和蛋白激酶 |
3.3.6 植物激素信号调控和氧化胁迫相关基因 |
3.3.7 不同叶位钾转运蛋白响应低钾胁迫的差异 |
3.3.8 钾转运相关基因的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3.3.9 参与乙烯合成过程的SAM循环和蛋氨酸补偿途径相关基因 |
3.3.10 低钾耐性相关基因的GO功能注释和KEGG分析 |
3.4 讨论 |
3.4.1 响应低钾胁迫的钾转运体和离子通道 |
3.4.2 响应低钾胁迫的转录因子 |
3.4.3 植物激素信号对低钾响应的调控 |
3.4.4 乙烯生物合成过程中SAM循环和蛋氨酸补偿途径在低钾胁迫响应中的作用 |
第四章 大麦响应低钾胁迫的miRNAs及其靶标的鉴定与分析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大麦材料 |
4.2.2 水培试验 |
4.2.3 低钾胁迫处理与取样 |
4.2.4 生物量、元素含量和SPAD值的测定 |
4.2.5 microRNA和降解体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
4.2.6 microRNA的鉴定和靶标预测 |
4.2.7 响应低钾胁迫的差异表达mi RNAs的鉴定 |
4.2.8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大麦响应低钾胁迫生理特性的基因型差异 |
4.3.2 大麦miRNA谱对低钾胁迫的响应 |
4.3.3 低钾胁迫下差异表达的miRNA鉴定 |
4.3.4 低钾胁迫下差异表达miRNA的靶基因鉴定 |
4.4 讨论 |
4.4.1 西藏野生大麦XZ153的耐低钾能力明显大于浙大9号 |
4.4.2 低钾胁迫下高表达的miRNA及其靶基因的鉴定 |
4.4.3 低钾胁迫下mi R164c、mi R169h和 mi R395a介导三条代谢途径 |
4.4.4 低钾胁迫下osa-miR166G-3p和 ghr-miR482b调控钙信号 |
4.4.5 低钾胁迫下osa-miR166G-3p和 ghr-miR482b调控钙信号 |
4.4.6 低钾胁迫下ata-miR396c和 osa-miR171e调节蛋氨酸补偿途径 |
4.4.7 低钾胁迫下mi R160a、mi R396c和 mi R169h调节植物光合作用 |
第五章 低钾胁迫下大麦钾吸收和转运相关性状的GWAS分析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大麦材料 |
5.2.2 水培试验 |
5.2.3 低钾胁迫处理与取样 |
5.2.4 生物量和元素含量测定 |
5.2.5 群体结构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5.2.6 候选基因的鉴定 |
5.2.7 数据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大麦群体生长表现 |
5.3.2 低钾胁迫下大麦钾离子浓度的基因型差异 |
5.3.3 低钾胁迫下大麦全钾含量、钾吸收率和转运率的基因型差异 |
5.3.4 低钾胁迫下大麦钾吸收效率和转运效率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
5.3.5 低钾胁迫下大麦钾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和单倍型分析 |
5.4 讨论 |
5.4.1 西藏野生大麦具有适应低钾的KUR优良等位基因 |
5.4.2 定位到一些控制 KUR 和 KTR 的 QTLs |
5.4.3 钾通道蛋白和钾转运蛋白有利于 KUR 响应低钾胁迫 |
5.4.4 乙烯生物合成过程在KUR中的作用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2)烟草Shaker钾通道NsylNKT6和NtomSKOR1在钾素吸收转运过程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植物Shaker钾通道的结构 |
1.2 植物Shaker钾通道的分类和功能 |
1.2.1 GroupⅠ |
1.2.2 GroupⅡ |
1.2.3 GroupⅢ |
1.2.4 GroupⅣ |
1.2.5 GroupⅤ |
1.3 植物Shaker钾通道的调控机制 |
1.4 烟草Shaker钾通道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菌株、载体及试剂 |
2.2 实验方法 |
2.2.1 常用试剂及培养基的配置 |
2.2.2 具体实验所需试剂及配置方法 |
2.2.3 具体实验方法 |
第三章 林烟草NsylNKT6参与植物钾吸收转运的功能分析 |
3.1 Nsyl NKT6启动子的克隆及其活性分析 |
3.1.1 NsylNKT6启动子的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
3.1.2 林烟草ProNsylNKT6::GUS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3.1.3 转ProNsylNKT6::GUS林烟草材料的GUS组织化学染色 |
3.2 钾通道蛋白NsylNKT6的钾吸收活性分析 |
3.2.1 NsylNKT6在酵母中的钾吸收活性鉴定 |
3.2.2 NsylNKT6基因两克隆间差异氨基酸位点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 拟南芥过表达NsylNKT6纯合材料的表型鉴定 |
3.3.1 拟南芥过表达NsylNKT6纯合材料的获得 |
3.3.2 不同钾浓度下NsylNKT6相关材料的表型观察和K~+含量的测定 |
3.4 Nsyl NKT6 烟草相关材料的获得 |
3.4.1 烟草过表达NsylNKT6纯合材料的筛选鉴定 |
3.4.2 NsylNKT6 CRISPR编辑烟草植株的获得 |
3.5 讨论 |
3.5.1 单个或多个氨基酸突变导致NsylNKT6失活 |
3.5.2 NsylNKT6的组织表达特性与功能分析 |
3.5.3 研究展望 |
第四章 绒毛状烟草NtomSKOR1及其启动子的克隆和相关材料的获得 |
4.1 NtomSKOR1启动子的克隆及转基因材料的获得 |
4.1.1 NtomSKOR1启动子的克隆及顺式作用元件预测 |
4.1.2 烟草ProNtomSKOR1::GUS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4.2 NtomSKOR1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
4.3 NtomSKOR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4.4 NtomSKOR1过表达材料的获得 |
4.5 讨论 |
4.5.1 NtomSKOR1可能参与植物多种激素和胁迫响应过程 |
4.5.2 研究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附录 D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烟草Nt14-3-3基因参与耐受低钾和高盐胁迫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表 |
1 文献综述 |
1.1 植物中14-3-3 蛋白的研究进展 |
1.2 植物适应低钾胁迫的调控机制 |
1.3 植物中响应盐胁迫的机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烟草14-3-3s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 植物材料与培养 |
2.2 常用试剂与配制 |
2.3 试验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3 烟草14-3-3 基因的表达及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 |
3.1 植物材料与试剂 |
3.2 常用试剂及其配制 |
3.3 试验方法 |
3.4 结果与分析 |
3.4.1 2 个14-3-3 基因的组织表达模式分析 |
3.4.2 14 -3-3a基因的非生物胁迫表达模式分析 |
3.4.3 14 -3-3b基因的非生物胁迫表达模式分析 |
3.4.4 Nt14-3-3b蛋白亚细胞定位 |
4 转Nt14-3-3b烟草过表达株系的获得 |
4.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转Nt14-3-3b基因烟草的获得 |
4.3.2 过表达Nt14-3-3b基因的转基因烟草鉴定 |
5 转基因烟草的耐低钾分析 |
5.1 植物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低钾胁迫对转基因烟草萌发阶段的影响 |
5.3.2 低钾胁迫对烟草幼苗根形态的影响 |
5.3.3 低钾胁迫对水培液中烟草长势的影响 |
5.3.4 低钾胁迫对转基因烟草的生理影响 |
5.3.5 低钾胁迫对转基因烟草中Marker基因表达量的影响 |
6 过表达植株对盐胁迫耐受性分析 |
6.1 植物材料及实验方法 |
6.2 转基因烟草耐盐性分析结果 |
6.2.1 盐胁迫对转基因烟草种子萌发的影响 |
6.2.2 盐胁迫对水培液中烟草长势的影响 |
6.2.3 盐胁迫对土壤中烟草长势的影响 |
6.2.4 盐胁迫对转基因烟草的生理影响 |
7 酵母双杂交筛选Nt14-3-3b互作蛋白 |
7.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7.2 试验方法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
7.3.2 与14-3-3b互作的CIPKs蛋白筛选 |
7.3.3 与CIPKs互作的烟草钾离子通道蛋白筛选 |
8 GST pull-down验证14-3-3b与 CIPKs的互作关系 |
8.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8.2 试验方法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14 -3-3b原核蛋白的获取 |
8.3.2 CIPKs原核蛋白的获取 |
8.3.3 GST pull-down检测14-3-3b与 CIPKs的互作关系 |
9 转录组测序分析转Nt14-3-3b烟草低钾耐受性的分子机制 |
9.1 试验材料 |
9.2 试验方法 |
9.3 结果与分析 |
9.3.1 RNA-seq数据质量评估 |
9.3.2 DEGs筛选和聚类分析 |
9.3.3 DEGs生物信息学分析 |
9.3.4 qRT-PCR验证RNA-seq测序结果 |
10 讨论 |
11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4)杜梨对低钾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钾吸收关键基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符及其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植物钾营养的研究进展 |
1.1 钾在植物体中主要的生理作用 |
1.2 钾在植物体内的吸收与转运 |
1.3 植物对低钾胁迫的响应机制 |
1.4 植物钾效率的基因型差异 |
2 果树钾营养的研究进展 |
2.1 钾对果树的重要性 |
2.2 砧木对果树营养的影响 |
2.3 果树钾离子转运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2.4 RNA-seq技术在果树上的应用 |
3 梨钾素营养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4.1 研究的目的、意义 |
4.2 研究内容 |
4.3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杜梨幼苗对低钾胁迫的生理响应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4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低钾胁迫对幼苗生物量及根冠比的影响 |
3.2 低钾胁迫对叶片光合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
3.3 低钾胁迫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
3.4 低钾胁迫对营养器官解剖结构的影响 |
3.5 低钾胁迫对杜梨幼苗矿质元素含量的影响 |
3.6 低钾胁迫对叶片MDA含量及SOD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梨HAK/KUP/KT钾转运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分类和表达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梨HAK/KUP/KT基因的鉴定 |
2.4 梨HAK/KUP/KT基因家族的系统进化树和序列特征分析 |
2.5 梨HAK/KUP/KT家族基因复制进化模式分析 |
2.6 梨HAK/KUP/KT基因实时定量PCR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梨HAK/KUP/KT基因家族成员的鉴定及序列分析 |
3.2 梨HAK/KUP/KT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 |
3.3 梨PbHAKs成员的基因结构和蛋白质结构分析 |
3.4 PbHAKs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定位和复制模式分析 |
3.5 梨与拟南芥同源HAK/KUP/KT基因的比较分析 |
3.6 梨PbHAKs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 |
3.7 PbHAKs基因的表达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梨Shaker钾离子通道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分类和表达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梨Shaker基因的鉴定 |
2.4 梨Shaker钾通道蛋白的序列分析 |
2.5 梨Shaker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 |
2.6 共线性分析及基因复制分析 |
2.7 梨Shaker基因的表达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梨Shaker基因的鉴定及染色体定位 |
3.2 植物Shaker基因家族的分布及系统进化分析 |
3.3 梨Shaker家族基因及蛋白的结构预测分析 |
3.4 共线性分析和基因复制模式分析 |
3.5 梨Shaker基因启动子序列分析 |
3.6 梨Shaker基因的表达分析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杜梨根系响应低钾胁迫的转录组研究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低钾胁迫对杜梨幼苗根系的影响 |
3.2 转录组测序原始数据统计 |
3.3 杜梨根系响应低钾胁迫的差异基因 |
3.4 低钾胁迫下根系差异基因的富集 |
3.5 差异基因的表达分析 |
4 讨论 |
4.1 杜梨根系在低钾早期和后期的转录响应 |
4.2 杜梨根系低钾信号转导途径差异基因分析 |
4.3 根系钾转运系统对低钾早期和后期的响应 |
5 小结 |
第六章 梨PbHAK12基因功能初步分析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植物材料 |
2.2 菌株与质粒 |
2.3 主要试剂 |
2.4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梨PbHAK12序列分析 |
3.2 梨PbHAK12在酵母异源体系中的功能鉴定 |
3.3 拟南芥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 |
3.4 转化番茄植株的获得与PCR检测 |
3.5 转基因番茄植株生理指标测定 |
4 讨论 |
5 小结 |
全文结论 |
展望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拟南芥低钾敏感突变体lks1抑制子的筛选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钾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功能 |
1.1.1 植物细胞中钾离子的分布 |
1.1.2 钾的生理功能 |
1.1.3 土壤中的钾和缺钾症状 |
1.2 植物钾离子吸收和转运的系统 |
1.2.1 植物中钾离子通道家族的研究 |
1.2.2 植物中钾转运体的研究 |
1.3 钾离子通道的结构及门控特性 |
1.3.1 钾离子通道的基本结构 |
1.3.2 离子传导的选择性 |
1.3.3 钾离子通道的门控结构及特性 |
1.3.4 电压门控的敏感性 |
1.4 植物对低钾胁迫的响应及调控 |
1.4.1 植物对低钾胁迫信号的响应 |
1.4.2 植物对低钾胁迫信号的调控 |
1.5 本论文工作拟解决的科学问题及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及培养 |
2.1.1 拟南芥品种及来源 |
2.1.2 拟南芥的常规培养 |
2.1.3 所用菌株 |
2.2 常用植物生理学及遗传学实验方法 |
2.2.1 低钾表型检测实验 |
2.2.2 植株钾离子含量测定实验 |
2.2.3 植株钾离子吸收能力检测实验 |
2.2.4 拟南芥lks1突变体抑制子突变体库的构建及筛选 |
2.2.5 lks1突变体抑制子的遗传分析 |
2.2.6 图位克隆 |
2.2.7 NGS测序 |
2.3 常用分子及细胞生物学实验方法 |
2.3.1 载体构建 |
2.3.2 植物材料的构建 |
2.3.3 植物材料鉴定 |
2.3.4 亚细胞定位实验 |
2.3.5 爪蟾卵母细胞双分子荧光互补及双电极电压钳实验 |
2.3.6 酵母钾互补实验 |
2.4 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 |
2.5 实验中所用引物序列 |
2.5.1 图位克隆粗定位SSLP分子标记 |
2.5.2 分子克隆实验所用引物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lks1抑制子的筛选 |
3.2 sls1突变体研究结果及分析 |
3.2.1 sls1突变体的表型检测及遗传分析 |
3.2.2 sls1突变体中突变基因的图位克隆 |
3.2.3 AtKC1回补材料的构建及表型检测 |
3.2.4 AtKC1~D突变位点功能研究 |
3.2.5 AtKC1~D对AKT1通道活性的调控 |
3.2.6 AtKC1与LKS1在调控AKT1中的关系 |
3.3 sls2突变体的研究结果 |
3.3.1 sls2突变体表型 |
3.3.2 sls2突变体遗传分析及图位克隆 |
3.3.3 AKT1~(D408N)突变位点功能研究 |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
4.1 AtKC1的生理功能 |
4.2 AtKC1与LKS1在调控AKT1功能中的关系 |
4.3 通道或转运体的变异赋予其转运功能多样性和可塑性 |
4.4 通道亚基突变形式的功能获得性及遗传显隐性探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6)大豆耐低钾品种的鉴定及其耐低钾调控基因的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及其英汉对照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 植物钾营养的研究进展 |
1 钾的生理功能 |
2 植物钾效率的差异性和遗传机制 |
3 植物钾营养的吸收和转运机制 |
4 植物钾营养的吸收和转运的分子基础 |
5 钾对大豆生长的重要性 |
二 新一代基因组测序技术原理和应用 |
1 基因组测序技术 |
2 新一代测序技术在植物中的应用 |
三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部分 研究报告 |
第二章 大豆耐低钾胁迫品种的选择和鉴定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豆耐低钾主成分分析 |
2.2 不同耐性品种生长速率的变化 |
2.3 不同耐性品种根系对低钾胁迫的形态学响应 |
2.4 不同耐性品种钾相关指标的测定 |
2.5 不同耐性品种根系钾吸收速率的差异 |
3 讨论 |
3.1 大豆耐低钾的主成分分析 |
3.2 不同大豆品种耐性鉴定 |
第三章 低钾胁迫过程中候选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测序质量的评估 |
2.2 测序的饱和度分析 |
2.3 钾素代谢文库的构建 |
2.4 Clean tags拷贝数分布的统计分析 |
2.5 Clean tags比对分析 |
2.6 基因注释 |
2.7 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2.8 Gene Ontology功能显着性富集分析 |
2.9 Pathway显着性富集分析 |
2.10 差异表达的基因功能分析 |
2.11 Solexa/Illumina高通量测序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
3 讨论 |
第四章 低钾调控相关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GmKAT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2.2 GmKC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2.3 GmKUP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2.4 GmKAB1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2.5 GmKEA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2.6 GmAKT2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GmKUP和GmKEA的亚细胞定位 |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GmKUP-ORF::GFP和GmKEA-ORF::GFP融合载体的鉴定 |
2.2 GmKUP和GmKEA亚细胞定位的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六章 相关基因的拟南芥功能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 实验方法 |
2.1 植物材料的培养 |
2.2 拟南芥DNA和总RNA的提取方法 |
2.3 目的基因的克隆与载体构建 |
2.4 拟南芥转基因植株的获得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潮霉素筛选浓度的确定 |
3.2 拟南芥阳性植株的筛选 |
3.3 过表达拟南芥材料在低钾条件下的表型检测 |
3.4 相关过表达材料钾含量和基因表达量的测定 |
3.5 野生型与过表达型钾吸收动力学特征比较 |
4 讨论 |
第七章 大豆遗传转化方法的初探 |
1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子叶节法中大豆基因型的选择 |
3.2 子叶节转化法的优化 |
3.3 外源目的基因在丛生芽中的表达检测 |
3.4 转CaMV 35S::GmKUP抗性嵌合体大豆植株的获得 |
4 讨论 |
4.1 大豆子叶节法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 |
4.2 利用GUS基因的瞬时表达对大豆子叶节转化体系的优化 |
4.3 目前存在的问题 |
全文结论 |
本研究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研究论文 |
致谢 |
(7)蛋白酪氨酸激酶Src家族对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的调节(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Reference List |
材料 |
实验方法 |
第一部分 Src家族对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和钾通道的调控 |
前言 |
研究目的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Reference List |
第二部分 Src家族对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的动力学特性的调控 |
前言 |
研究目的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Reference List |
第三部分 Src家族成员Src对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的作用 |
前言 |
研究目的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Reference List |
全文总结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综述 |
SrcReference List |
(8)酪氨酸的磷酸化及去磷酸化对心脏钾离子通道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1. 心脏钾离子通道 |
1.1 延迟整流钾通道 |
1.2 瞬时外向钾通道 |
1.3 内向整流钾通道 |
1.4 三磷酸腺苷敏感性钾通道和乙酰胆碱激活钾通道 |
2. 酪氨酸调控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
2.1 蛋白酪氨酸激酶 |
2.2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 (PTPs) |
3. 酪氨酸磷酸化和去磷酸化与心脏钾离子通道 |
3.1 电压门控钾离子通道与酪氨酸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
3.1.1 Kv1.2 (KCNA2) |
3.1.2 Kv1.3 (KCNA3) |
3.1.3 Kv1.5 (KCNA5) 和Kv7.2/Kv7.3 |
3.1.4 Kv11.1 (KCNH2, ether-a-go-go related gene, HERG, erg-1, Hergb) |
3.2 内向整流钾通道与酪氨酸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
3.3 其他钾通道与酪氨酸磷酸化和去磷酸化 |
(9)乙醇与KCNQ1通道相互作用以及蛋白激酶对Kv4.3通道门控调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电压钳技术 |
1.3 离子通道简介 |
1.4 钾离子通道 |
1.5 KCNQ钾离子通道 |
1.6 电压依赖的钾离子通道(Kv) |
1.7 Kv4钾离子通道的发现、结构和功能 |
1.8 酒精(乙醇)对离子通道的作用研究 |
1.9 钙/钙调素依赖性蛋白激酶Ⅱ |
1.10 蛋白激酶C |
1.11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2 实验准备 |
2.1 材料和方法 |
2.2 实验方法和设备 |
2.3 本章小结 |
3 酒精对KCNQ通道的抑制作用 |
3.1 引言 |
3.2 KCNQ通道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中的克隆表达 |
3.3 n-烷醇对KCNQ1/KCNE1通道电流的阻断与电压和烷基的长度相关 |
3.4 乙醇对KCNQ1/KCNE1通道电流的阻断中存在关闭态阻断 |
3.5 乙醇对KCNQ1/KCNE1通道电流的阻断没有作用依赖性 |
3.6 KCNQ1基因上的氨基酸残基1257在通道和烷醇的相互作用中起关键作用 |
3.7 本章小结 |
4 KN93和W7对Kv4.3通道抑制作用的比较 |
4.1 引言 |
4.2 Kv4.3钾离子通道在非洲爪蟾卵母细胞中的克隆表达 |
4.3 KN-93和W-7作用比较 |
4.4 本章小结 |
5 Kv4.3通道PKC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蛋白激酶C(PKC)与Kv4.3通道 |
5.3 生理学意义 |
5.4 本章小结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2 主要符号和缩略词表 |
四、蛋白激酶对钾通道的调节(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麦响应低钾胁迫的基因型差异及其耐性机制研究[D]. 叶芝兰. 浙江大学, 2020
- [2]烟草Shaker钾通道NsylNKT6和NtomSKOR1在钾素吸收转运过程中的功能研究[D]. 徐方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3]烟草Nt14-3-3基因参与耐受低钾和高盐胁迫的功能研究[D]. 陈倩.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4]杜梨对低钾胁迫的生理响应及其钾吸收关键基因的分析[D]. 李岩. 南京农业大学, 2018
- [5]拟南芥低钾敏感突变体lks1抑制子的筛选及功能分析[D]. 王雪萍. 中国农业大学, 2016(05)
- [6]大豆耐低钾品种的鉴定及其耐低钾调控基因的功能分析[D]. 王程. 南京农业大学, 2012(03)
- [7]蛋白酪氨酸激酶Src家族对耳蜗螺旋神经节神经元电压门控性钠通道的调节[D]. 冯爽. 广西医科大学, 2012(12)
- [8]酪氨酸的磷酸化及去磷酸化对心脏钾离子通道的调控[J]. 郑方芳,孙一帆,林吉进. 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 2011(03)
- [9]乙醇与KCNQ1通道相互作用以及蛋白激酶对Kv4.3通道门控调节的研究[D]. 谢畅. 华中科技大学, 2008(11)
- [10]受体酪氨酸激酶调节钾离子通道功能的研究进展[J]. 贾占峰,刘伯一,张海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