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基础石化原料乙烯产业化发展

展望基础石化原料乙烯产业化发展

一、展望基础石化原料乙烯的工业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乞孟迪,柯晓明,程一步,刘红光[1](2021)在《中国石油峰值与石化行业低碳转型发展》文中研究表明石油石化行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也是高耗能行业,约占全国碳排放量的5%。能源、交通和工业等部门变革将导致2025—2030年中国石油需求达到7.8亿吨左右的峰值平台期。其中成品油需求2025年达峰,基础石化原料乙烯和PX,以及三大合成材料消费峰值将出现在2030年之后。石油石化行业2030年前后CO2排放量为6亿~8亿吨,之后石化将成为全行业主要的碳排来源。为实现炼化产业低碳转型、可持续发展,建议:一是加强顶层设计,防范冲动投资造成资源浪费及区域布局不合理;二是完善碳交易市场化机制,加快构建绿色低碳经济体系;三是技术创新方面,加快绿色化、油转化、可循环、可降解、数字化利用,以及高新材料等技术的研发、转化和利用;四是加快传统与新能源产业融合发展,积极主动融入、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

孙锴[2](2021)在《废塑料催化热解制备芳香烃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塑料是一种来源于石油化工产业的高分子聚合物,其制品具有产量高、平均使用寿命短且自然降解率低等特点,造成了全球废塑料累积量与日俱增,引起了日益严重的“白色污染”问题。由于塑料的生产原料主要为烯烃、芳烃等石化原料,分子构成以碳、氢为主,因而废塑料的资源化回收利用比填埋及焚烧等传统处置技术更受关注。利用(催化)热解法将废塑料转化为可商品化的热解油,如富芳香烃油的技术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废塑料资源化利用手段。然而,目前对于废塑料(催化)热解的研究中还存在着主流芳构化催化剂种类单一、技术经济性和工况适应性存在不足;高含氧废塑料热解油的脱氧提质技术研究仍存在空白、含氧产物的脱氧路径仍不明确;对低纯度、高杂质含量废塑料的热解行为认识不足等问题。因此,本文以实现混合/高含氧废塑料回收高附加值芳烃为目标,构建了以化学活性炭和污泥热解炭为代表的碳基催化剂催化废塑料热解制备芳烃的技术路线,归纳了碳基催化剂催化芳构化反应机理,提出了高含氧聚酯塑料的分类脱氧提质方案,并针对性地实现了各类聚酯热解油的催化脱氧-同步高附加值芳烃生产,开展了杂质对废塑料热解行为的影响研究,归纳了低纯混合废塑料的热解行为。本文的研究拟为废塑料的清洁高效综合资源化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针对大宗聚烯烃混合废塑料,开展了活性炭催化塑料热解制备富芳烃油的研究。选取了氢氧化钾、氯化锌及磷酸活化炭为废塑料芳构化催化剂,碳基催化剂的加入使气相产物产率升高,油相产物的产率略有下降。原位催化反应中磷酸活化炭对混合聚烯烃热解油中芳烃的富集作用最为明显,其选择性可达66.0%。异位催化反应中,当磷浸渍比达到40%、停留时间为3 s时,聚乙烯(PE)热解油中的芳烃含量达到了30.0%,其中79.3%为单环芳烃。磷酸活化过程形成了丰富的含磷官能团,其中的Br?nsted酸性位,诸如C-O-PO3、C2-PO2、及C-PO3中的P-OH所催化的氢转移反应;以及脱氢活性位,如P=O等所催化的环烃直接脱氢反应是芳构化反应的两种主要途径。继承上文以碳基催化剂作为废塑料芳构化催化剂的思路,开展了以高灰分、高铁磷含量的污泥热解炭催化混合聚烯烃热解制备芳烃的研究。600℃时,污泥炭对混合聚烯烃热解油中单环芳烃的选择性达到了75.3%,其中苯乙烯和二甲苯的占比分别达到了29.1%及12.5%;800℃时,污泥炭对双环芳烃的选择性高达64.4%,其中萘的占比达47.5%。PE、聚丙烯(PP)和聚苯乙烯(PS)之间的交互作用不仅将双环芳烃的选择性由46.8%提至53.7%,还能有效抑制芳烃的过度缩合。污泥灰分中部分含Al、S和P的活性组分起酸性位的作用;而部分含P、Fe和S的催化活性组分具有显着的脱氢能力,两者协同促进了芳烃的生成。Ca O和部分含Fe的活性组分能够促进重质芳烃的开环反应,从而抑制过于重质的芳烃形成。开展了固体碱催化芳酸酯类聚酯——聚对苯二甲酸乙/丁二醇酯(PET/PBT)裂解产物脱氧提质制备芳烃的研究。选用碱土金属基矿物/固体废弃物,采用聚酯链水解-同步催化脱羧的反应路径,结果表明钙基催化剂比镁基催化剂对挥发分、油相组分及油相中苯产率的提升效果更显着。PET热解产物中含量达32.6%的苯甲酸及30.7%的芳酯类产物完全分解,苯的占比由8.8%提高至78.8%;PBT热解产物中含量达67.1%的苯甲酸完全分解,苯的占比由12.3%提高至81.0%。催化温度600℃、催化剂/原料比为10∶1是兼具脱氧效率及经济性的反应工况参数。电石渣是具有优秀脱氧效果的碱土金属基催化剂。对于另一类以聚碳酸酯(PC)为代表的酚酯类聚酯,开展了固体酸催化PC与聚烯烃共热解脱氧提质制备芳烃的研究,研究以兼具芳构化及脱氢活性的HZSM-5为催化剂,利用高含氢聚烯烃的脱氢芳构化过程代替氢气作为廉价的氢源。结果表明,催化温度为600℃,PP∶PC=75%∶25%时,酚类含量由84.4%降低至2.9%,热解油中的芳烃含量达到97.1%,其中以萘类为主的双环芳烃的占比达54.5%。催化温度从500℃升高到700℃使热解油中的芳烃含量从95.8%增加到98.1%,但同时也加速了重质多环芳烃的形成。催化剂经两次再生后表面酸度有所下降,导致热解油脱氧和芳构化效率降低了4.9%。最后,开展了杂质对废塑料热解油品质的影响研究。取自四种典型废塑料筛分物的真实杂质样品主要由灰分(63.5%~68.3%)和挥发分(31.0%~36.6%)组成,Si O2、Ca CO3和Fe2O3是灰分中的主要成分。对于混合聚烯烃塑料,杂质的添加使热解油中烯烃的占比显着提高,可由34.7%提高至66.6%。对于单组分塑料,杂质使PE和PP的热解油相产率分别从64.7%和48.0%降低到54.8%和38.3%,但同时使热解油中烯烃的收率分别提高了25.0%和21.1%;然而杂质对PS热解油没有显着影响。杂质对塑料热解的作用可以归纳为无机灰分作为热载体的作用,某些催化活性灰成分的催化作用和有机组分与塑料共热解的影响三部分,其中杂质的热载体效应是共性的且主导的,其他两者因废塑料来源而异。

范世龙[3](2021)在《新型太阳能吸收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与不可再生资源的不断消耗,现行的能源结构需要调整升级。作为不可再生资源优秀替代品的太阳能是天然的清洁能源,已经应用在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太阳能利用的主要途径为太阳能集热器,其核心组件为具有选择性吸收功能的吸收剂。涂料法制备太阳能吸收涂层作为吸收剂具有易合成、工艺简单和性价比高的特点,主要由功能粉体及树脂组成。但树脂在使用过程中有机溶剂的排放以及功能粉体的制备工艺尚不成熟,太阳能吸收涂层的发展受到制约。基于此,本文研究了一种涂料法制备对环境友好型中低温太阳能高效吸收涂层的合成方案,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水性聚醚/聚酯双组份聚氨酯的合成。采用蓖麻油、二乙醇胺、衣康酸为原料,制备了蓖麻油基聚酯多元醇(CSONOH),再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聚醚多元醇、聚碳酸酯二醇或蓖麻油基聚酯多元醇为原料,制得水性聚醚/聚酯双组份多元醇,并根据聚酯多元醇的种类分为植物基双组份水性多元醇与石油基双组份水性多元醇,探究多元醇中聚酯含量与种类的不同对涂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聚酯多元醇含量的增加,降低了涂层的耐水性及耐高温性,但拉伸强度、铅笔硬度等力学性能增加。当聚酯多元醇占比为25%时,涂层结合了聚醚型聚氨酯较高的耐水性、热稳定性与聚酯型聚氨酯较高的力学性能,综合性能最佳,CSONOH添加量为25%(WMPU-CSO-25%)时,涂层透过率(T%)为87.6%,较聚醚型聚氨酯(T%=87.4%)略有提升,优于PCDL添加量为25%(WMPU-PCDL-25%)时的涂层透过率(T%=86.3%);WMPU、WMPU-CSO-25%和WMPU-PCDL-25%拉伸强度分别为0.89 MPa、3.5 MPa和1.6 MPa,热分解温度分别为281.1℃、275.1℃和281.4℃,且植物基改性聚氨酯涂层的铅笔硬度、附着力等基本性能较石油基改性聚氨酯涂层更佳,适用于中低温太阳能吸收涂层的应用要求,植物基型树脂在一定程度上可对石油基型树脂进行替代,具有环保意义。二、采用溶胶凝胶燃烧法制备过渡金属氧化物吸收粉体。以硝酸铁、硝酸钴、硝酸铜、硝酸锰四种金属硝酸盐制备三元过渡金属氧化物,其中Co Cu Mn Ox功能粉体具备最佳的光学吸收性能(αsol=94.55%)。溶胶中燃烧剂与硝酸根物质的量的比例为1.5:1时干凝胶燃烧最充分,溶胶条件为碱性时合成的功能粉体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此时粉体的比表面积为29.16 m2/g。此外,以PEG-200为醇类添加物时,样品平均太阳能吸收率(95.36%)最高,且通过X射线衍射与元素表面分析,所得粉体的物相为Co Cu Mn O1.92。在600℃下煅烧6 h时所得粉体的涂层具有最佳的选择性吸收性能,平均太阳能吸收率(αsol)为95.33%,发射率(ε)为21.34%。三、采用水热法制备过渡金属钼基硫化物(Me-Mo Sx)吸收粉体。以氯化铁、氯化铜、氯化锰、氯化钴、钼酸铵、硫脲为原料分别制备了单一金属掺杂的钼基硫化物。四种功能粉体均具备优秀的光吸收效果,但Fe-Mo Sx吸收效果最佳,为96.79%。当Fe元素在原料中的添加量为1 mmol/L时粉体性能最佳。随着煅烧温度的升高,粉体吸收率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并确定了150℃下煅烧8 h为最佳煅烧工艺,在放置两个月后粉体吸收率仅下降3%,具备一定的储存稳定性,样品最佳光谱选择性为αsol/ε=97.33%/29.58%。对改变工艺优化后所得粉体在涂层中的固含量,与市售样品进行模拟使用分析,Fe-Mo Sx粉体30%固含时涂层性能最好,稳定温度(89.7℃)较市售产品更高(88.5℃)。整体而言,过渡金属硫化物具有比复合过渡金属氧化物更高的平均太阳能吸收率,且其制备温度在200℃以下,降低了生产能耗,具有实际使用价值。

赵悦如[4](2021)在《基于生命周期方法的乙烯生产环境影响分析》文中提出乙烯作为我国石化产业的重要支柱产品之一,受到全社会各行业的重视。“十四五”规划提出,稳妥推进乙烯原料多元化是石油和化工行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下的重要举措。化工行业在带来经济效应的同时,也同样引发资源和能源的大量消耗,“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思想深入影响各行各业,环境问题引发普遍关注。结合北美页岩气革命的推动,全球乙烯工业原料结构优化更新,为提升乙烯原料竞争力带来新契机,我国迎来轻质烷烃制烯烃产业的投资热潮,乙烯原料轻质化的发展也遵循2030碳减排达峰的政策方针。然而新建投产的烷烃裂解制乙烯项目存在的环境影响尚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利用生命周期方法对我国烯烃路径工艺原料变革的环境影响展开分析,旨在为我国绿色可持续发展石油化工产业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论文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基于生命周期思想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理论,对比国内不同原料来源(原油基石脑油、煤炭基甲醇、天然气基乙烷、生物基乙醇)制乙烯的环境影响发现:原料开采都承担主要环境贡献(分别占比46%,90%,43%,88%),因此选择不同原料加工方式直接影响乙烯生产环境负荷;所有影响评价指标中,人类毒性HTP指标的环境影响最大,这说明不同原料制乙烯过程都对人体健康造成显着影响;从累积能源指标分析,天然气基路径总体环境影响最低(2.12E+04 MJ),石油基路径其次(1.55E+05 MJ),其中,煤炭基路径造成的环境影响最显着(2.17E+05 MJ),约为天然气基的10倍,生物质路径的环境影响值达到(6.69E+04 MJ),但其在国内发展受原料和经济成本限制,而乙烷来源前景广阔,因此选择新兴乙烷裂解路径符合原料轻质化石化发展目标。(2)进一步分析包含运输部分的国内乙烷裂解工艺可知:天然气开采仍对各项指标造成显着影响,但酸化AP指标中,模型新增乙烷运输阶段造成了66.23%的环境负荷,这表明运输燃料的选择在未来有较大优化空间;从CML累积标准化结果对比三种典型乙烷制乙烯裂解工艺可知,乙烷脱氢工艺环境影响最大(7.82E-09),为新浦工艺(5.49E-09)和中石油工艺(6.13E-09)的1.27和1.42倍,结果表明国内脱氢工艺确实有待改进,而天然气基乙烷裂解制乙烯工艺具有明显优势,符合绿色环境发展趋势。

黄飞[5](2021)在《纳米碳负载原子级分散金属催化剂的精准制备及乙炔加氢催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乙烯是生产聚乙烯产品的重要单体。由石油工业生产的乙烯原料气中通常含有少量的乙炔(~1 vol.%),微量的乙炔会严重毒化下游乙烯聚合催化剂,降低聚乙烯产品的质量。利用炔烃选择性加氢反应将乙烯原料中残留的乙炔选择性地加氢到乙烯,同时避免乙烯过度加氢生成乙烷,是一种简单、高效的乙烯原料提纯方法,具有重要的基础研究意义和工业应用价值。目前,负载型金属钯(Pd)催化剂被认为是乙炔选择性加氢最有效的催化剂。然而,纯Pd纳米粒子催化剂在乙炔高转化率下乙烯的选择性较差。为此,采用乙酸铅、喹啉(例如林德拉催化剂)对纯Pd纳米粒子催化剂进行表面修饰改性,可提高催化剂乙炔加氢反应的选择性。然而,这些改性催化剂通常具有毒性,并且会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物(如铅或含硫化合物)。目前,最常用的工业催化剂是由Ag修饰的负载型Pd催化剂。虽然Pd-Ag催化剂避免了有毒修饰剂的使用,但是随着贵金属价格的逐年攀升,Pd、Ag的使用显着增加了催化剂的成本。因此,设计具有低成本、无毒且易于获得等特点的高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在催化领域仍然是一个挑战。围绕上述挑战,本论文从提高原子利用率角度出发,以纳米金刚石衍生制备的富缺陷石墨烯(ND@G)为载体,通过富缺陷石墨烯容易与金属形成金属碳键,在纳米碳材料上精准构建原子级分散金属催化剂,并考察乙炔选择性加氢性能。结合多种表征手段与理论计算,深入理解纳米碳负载原子级分散金属催化剂的乙炔加氢结构-性能关系,为设计高效乙炔选择性加氢催化剂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构建原子级分散金属Pd催化剂的新策略,并实现其高效催化乙炔选择性加氢制乙烯。利用纳米金刚石衍生制备的富缺陷石墨烯(ND@G)为载体,在其表面实现原子级分散Pd催化剂(Pd1/ND@G)的可控制备。Pd1/ND@G催化剂中的Pd物种与富缺陷石墨烯载体的表面形成Pd-C键。由于活性中心为原子级分散的孤立Pd原子,消除了传统Pd纳米颗粒催化剂次表面氢(β-H)物种的产生,在加氢反应动力学上,显着抑制了乙烯进一步加氢生成乙烷。此外,Pd1/ND@G催化剂中原子级分散孤立Pd原子的独特电子结构促使其表面的C2H4*物种易于解吸,在热力学上提高了乙烯选择性。β-H的有效消除和乙烯产物的高效脱附,是Pd1/ND@G催化剂具有优异乙烯选择性的主要原因。(2)构建了原子级分散非贵金属Cu催化剂高效催化乙炔选择性加氢制乙烯。以富缺陷石墨烯为载体,利用沉积沉淀法,成功制备富缺陷石墨烯负载的原子级分散Cu催化剂(Cu1/ND@G)。Cu1/ND@G催化剂与相同载体负载的Cu团簇催化剂(Cun/ND@G)相比,乙炔加氢反应活性显着增加。球差电镜、XAFS等表征结果证明,在Cu1/ND@G催化剂中,孤立的铜原子锚定在富缺陷ND@G载体表面。DFT计算表明,H2裂解为该反应的决速步骤。Cu1催化剂上决速步能垒远低于在Cu团簇催化剂上的能垒,使得Cu1催化剂表现出更高的加氢活性。此外,在Cu1催化剂上C2H4*中间物种易于解吸,使得Cu1具有优异的乙烯选择性。综上,Cu1/ND@G上单原子Cu的结构和电子性质有利于氢气的活化和乙烯解吸,这是原子级分散孤立Cu原子实现高效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的主要原因。(3)考察配位环境对原子级分散Cu催化剂的电子结构调控和乙炔加氢性能影响。通过对ND@G载体进行氮掺杂,得到了表面氮掺杂的富缺陷石墨烯载体(ND@NG)。采用静电吸附法,制备了两种不同配位结构的单原子Cu催化剂:Cu1/ND@G,活性中心以Cu-3C配位结构为主;Cu1/ND@NG,活性中心以Cu-3N配位结构为主。在乙炔选择性加氢反应中,Cu1/ND@G表现出更加优异的乙炔加氢催化活性。球差电镜、XAFS、EPR以及H2-D2置换实验等表征及实验结果表明,通过Cu-3C键合在ND@G载体上的孤立Cu原子比通过Cu-3N键合在ND@NG载体上的孤立Cu原子具有更高的表面电子密度,有利于反应决速步-氢气裂解的发生,同时促进了乙炔分子的活化,提升了乙炔加氢反应催化活性。(4)初步探索原子级分散双金属催化剂的可控制备及乙炔选择性加氢性能。结合静电吸附和沉积沉淀法,在单原子Cu催化剂中引入少量第二组分金属Pd,制备了一种原子级分散PdCu双金属催化剂。在乙炔加氢反应中,PdCu双金属催化剂表现出比相同负载量单原子Pd催化剂和单原子Cu催化剂更加优异的催化活性,并同时保持了优异的乙烯选择性。球差电镜和XAFS表征结果证明,在原子级分散PdCu双金属催化剂中,存在Pd-Cu双原子对。Pd-Cu双原子对作为新的活性中心,有利于双分子吸附乙炔加氢反应过程中氢分子裂解和乙炔的活化。此外,PdCu双金属催化剂表面存在的氢溢流效应也同时提高了 Cu原子的加氢活性。

龙畅[6](2020)在《基于DEA的化工过程能效评价方法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经济腾飞的同时,依靠不可再生能源的高消耗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环境污染、能源消耗攀升等问题备受关注。同时,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被认为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不断提升工业领域生产装置以及行业的能效水平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前景。复杂化工生产数据通常包含噪声。乙烯工业和精对苯二甲酸(Purified Terephthalic Acid,PTA)工业作为复杂化工行业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在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具有同样的问题,因此,对乙烯工业和PTA工业进行能效评价,找出节能方向与潜力,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实际应用意义。本文通过研究能效评价的基础理论,并对相关方法进行对比,说明了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的优势,由此,基于DEA进一步研究了适用于复杂化工行业的能效评价方法,分别应用于乙烯工业和PTA工业的实际生产数据,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并提出生产改进,为能效提升提供指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传统DEA在实际应用中对决策单元(Decision Making Unit,DMU)的区分度有限,经常只能简单区分有效DMU和无效DMU。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余弦相似度(Cosine Similarity,CS)的DEA能效评价方法(DEA-CS)。相似度常被用于相似单元的多属性评价,余弦相似度是它的一个类别,常用于计算空间向量之间的相似值,本质上也是多属性评价方法,可以有效评估DMU的相似性。考虑生产前沿的有效DMU的趋同效应,在有效DMU中确立相似度排名,找出生产数据的能效标杆。最终将提出的方法应用于乙烯生产厂的生产数据进行能效评价,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可以为乙烯生产改进提供指导方向,达到提高产能和降低能耗的目的。2、针对能效评价对象的噪声在使用DEA进行能效评价时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以及复杂化工行业实际生产数据中确实存在的噪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集成近邻传播算法(Affinity Propagation,AP)的DEA交叉模型(DEA Cross Model,DEACM)能效评价方法(AP-DEAM)。AP可以去除数据的冗余信息和噪音,进行生产数据的客观性降维,获得对能效具有更高影响的数据,引入交叉评估机制改进的DEACM方法可以获得所有DMU的效率值排序。相较于DEA-CS,AP-DEACM的不同在于,不仅克服了噪音影响,且具有更广的应用范围。最终将所提出的方法应用于PTA生产厂的生产数据进行能效评价,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为PTA生产过程降低能耗提供指导方向。本文针对传统DEA在实际应用中对决策单元的区分度有限和噪音对DEA评价结果具有负面影响等两个问题,分别提出结合余弦相似度的DEA能效评价方法和集成近邻传播算法的DEACM能效评价方法。将两种方法分别应用于乙烯生产厂和PTA生产厂的实际生产数据进行能效评价,实验结果证明,这两种方法都有助于寻找生产改进方向,提高生产能效水平。同时,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对其他复杂化工生产的其他应用场景,同样具有借鉴意义和实用价值。

杜瑶[7](2020)在《利用塔式反应器异丁烯水合制备叔丁醇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石油化学工业发展迅速,烃类热裂解装置和催化裂化装置不断投产,碳四(C4)烃资源更加丰富。由于2020年我国强制使用乙醇汽油以及甲基叔丁基醚(MTBE)对地下水的污染和有潜在的致癌作用,迫使生产MTBE的原料异丁烯寻找其它出路。作为常用的精细化工原料,叔丁醇可用于生产内燃机燃料和汽油添加剂等,有着很好的工业化前景。国内生产叔丁醇的常用工艺有间接水合工艺、树脂并流水合工艺、釜式反应工艺、催化精馏工艺。其中间接水合工艺使用的催化剂腐蚀性大,对环境污染严重;树脂并流水合工艺树脂装填复杂,有效利用面积小,树脂热稳定性差,转化率偏低;釜式反应工艺需要克服传质阻力以消除扩散因素的影响,虽成本低但只适用于小型生产,且高温高压的反应条件下,安全系数较低。本论文利用塔式反应器将逆流水合反应与反应精馏技术结合起来——常压连续反应精馏,该新工艺在常压下无需提前加入溶剂和叔丁醇,C4烃可直接由塔底进入,同逆向流动而来的杂多酸催化剂水溶液在塔内反应区接触,水合反应后的混合物作为轻组分经精馏段后离开精馏塔。精馏塔内产品叔丁醇平衡浓度降低,促进水合反应正向进行同时提高产品收率。本工艺流程简单,投资成本小,以少量的精馏单元个数达到高转化率。本文选择水溶性好、价格适中、易于制备、结构稳定、重复性好的Keggin型磷钼和磷钨酸作为异丁烯水合催化剂。实验对自制的磷钼杂多酸进行表征,并确定了常压下利用三氧化钼和磷酸制备磷钼杂多酸催化剂的适宜工艺条件为:钼磷比12(mol:mol),反应时间50 h,水钼比70(mol:mol)。实验以C4烃中异丁烯和水为原料,研究了二种塔式反应器工艺的水合效果,并与一种固定床反应器(分子筛为催化剂)工艺进行了比较:(1)利用多级逆流筛板塔进行常压气相水合反应,确定了异丁烯水合反应适宜的工艺条件:反应温度80℃,催化剂浓度1618%(wt/%),C4烃流量0.40.45 L/min,水碳比55.5(水与抽余C4烃中异丁烯的摩尔比),异丁烯转化率可达74.01%,叔丁醇选择性100%。(2)利用连续反应精馏(填料)塔进行常压气相水合反应,异丁烯水合反应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8085℃,回流比R=3,催化剂浓度18%(wt/%),C4烃流量0.20.25 L/min,水碳比5.5(mol:mol),异丁烯转化率可达84.15%,叔丁醇选择性100%。(3)采用常压固定床反应器,评价了HZSM-5和Hβ两种催化剂在C4烃中异丁烯水合反应中的催化活性,确认硅铝比为25的Hβ催化剂催化活性略高于硅铝比为38的HZSM-5催化剂。Hβ作为催化剂时,水合反应适宜的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15℃,质量空速1.0 h-1,水碳比4.5(mol:mol),异丁烯转化率可达64.09%,叔丁醇选择性100%。

刘震涛[8](2020)在《竹粉液化树脂—农用基质材料工艺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拥有丰富的竹材资源,且竹产品加工技术也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随着竹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竹材利用率低、竹材资源浪费等问题逐渐突显出来。本文通过对竹产品加工中的副产物——竹粉,进行液化树脂化处理,制备得到具有良好活性的竹粉液化树脂,然后利用发泡工艺对竹粉液化树脂进行发泡试验,制备得到一种生物质发泡树脂材料,最后对树脂材料进行改性,制备得到能用于农业生产的竹粉液化树脂发泡栽培基质材料,并对各环节的制备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正交试验发现:在液化树脂化过程中,对竹粉液化树脂残渣率影响最大为液化温度,对竹粉液化树脂粘度影响最大是树脂化温度;通过FT-IR表征发现,在温度过高、液化时间过长、催化剂添加量过量的情况下,竹粉液化产生的小分子活性物质会继续发生缩聚反应,形成新的大分子物质,导致液化残渣率提高的同时降低液化产物的活性。研究得到的最优液化树脂化条件为:液化时间为20 min,液化温度为115℃,催化剂添加量为25份,树脂化时间30 min,树脂化温度90℃时,其竹粉液化树脂的残渣率为0.57%,粘度为3760 m Pa·s,羟值为98.33 mg KOH/g。(2)采用响应面设计进行竹粉液化树脂的发泡实验发现:在单因素分析中,固化剂的添加量对发泡材料的压缩强度影响最为显着;在交互作用分析中,固化剂添加量和异氰酸酯(PM-200)添加量交互作用影响最为显着。试验得到的最优发泡材料制备工艺参数为:表面活性剂添加量为9份、发泡剂添加量为16份、固化剂添加量为30份、PM-200添加量为45份时,竹粉液化树脂发泡材料的综合性能表现较为优异,其压缩强度为96.4 k Pa,弯曲断裂负荷为4.9543 N,弯曲变形为5.526 mm,最大拉伸强度为48.1 k Pa。采用上述参数制备的发泡材料具有较好的泡孔结构,反应过程更加良好,且热稳定性好等特点。(3)通过在竹粉液化树脂添加聚醚多元醇对其进行改性,并相应地调整发泡添加剂的比例,很好地减轻了竹粉液化树脂发泡材料的粉化现象,获得了具有综合性能优异的发泡栽培基质材料,其最优制备工艺参数为:树脂添加量为30wt%,固化剂添加量为7.5 wt%,PM-200添加量为20 wt%,聚醚多元醇添加量为1 wt%时。采用上述工艺参数制备得到的竹粉液化树脂发泡栽培基质材料,表观密度为0.0419 g/cm3,浸出p H为2.61,吸水率为0.8593 g/cm3,保水率为97.6842%,纵向压陷强度为0.0511 k Pa,横向压线强度为0.0424 k Pa。(4)研究发现,添加聚醚多元醇后,竹粉液化树脂发泡栽培基质材料的粉化情况减轻很多,具有良好的泡孔结构,且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在应用试验中发现,栽培基质材料在室内外应用都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试验种子在基质上能良好的萌发,幼苗的根系能够在栽培基质中生长。

郭燧[9](2020)在《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的时空传导效应研究》文中指出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在一条石化产业链系统中,任一环节产品价格的波动都会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上影响产业链条上与之相联系的其他产品的供求关系,进而影响产品价格。在空间维度上,学者们对产业链上不同环节产品在不同地区价格波动空间传导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在时间维度上,价格波动传导最复杂的地方在于刻画传导过程的多时间属性。产品价格波动的多时间属性一是指不同阶段的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传导具有阶段性特征,二是在不同时间阶段的每一时刻,石化产品间的价格波动关系是在动态变化的。这种阶段性与动态性交织的多时间属性的价格波动传导关系是学者们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产业链价格传导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原油市场“一价定律”理论和动态均衡的“蛛网模型”理论为基础,选取石油化工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即原油、石脑油、乙烯、苯乙烯产业链作为研究对象,选取欧洲、美国、中国、中东、东南亚、日本和韩国作为研究市场,一共选取22种石化产品,并对不同产业链环节不同地区的石化产品价格波动时空传导效应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和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定义并计算了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传导的多时间属性。针对石化产品的价格变化多时间属性中“阶段性”特征,采用Perron-Yabu检验的方法对22种石化产品价格序列划分了结构断点,整个数据集被三个结构断点分为四个时间阶段。随后通过计算不同阶段各个产品之间的互相关关系,并进行Podobink检验,得到了筛选后的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之间领先滞后关系的阶数。(2)构建了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模型和空间传导网络模型,发现并验证了单一石化产品价格波动传导在地区间和产业链间的传导存在不平衡性。在各产品领先滞后关系阶数的基础上,利用BEKK-GARCH方法计算了四个不同阶段各个石化产品之间在空间上的价格波动传导效应。在通过BEKK-GARCH方法分析了石化产品价格之间一对一关系后,引入网络的分析方法构建了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网络模型,并通过计算网络指标来分析在不同时间阶段,单个产品在整个石化产业链市场中的地位和作用。(3)构建了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时空传导模型去研究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的时空传导效应,解决了时空传导中“动态性”的问题,发现了不同石化产品价格波动在时空上的传导规律。仿真分析了22种石化产品受到冲击发生价格波动时,各个石化产品在产业链上、在不同地区以及在每一个时刻的传导效应,最终发现了石化产品价格波动时空传导过程中存在着“时序波动集聚性”。最后以样本期之后的一段数据作为验证期来进行稳健性检验。通过动态时间规整方法,选取各个石化产品与验证期数据相似程度最高的样本数据时间阶段作为参考,在验证期运行时空传导效应模型并对样本期和验证期的价格波动传导结果进行比照,作为稳健性检验的依据。基于以上分析,从我国石化产业链产品供应安全和投资者在石油市场投资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建议提出要增加我国石化原料的储备、促进石脑油炼化来源多样性、投资者应该关注重点的几个产品价格波动的日期,提高对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和机会的准备。

刘雨虹,赵旭,杨艳,高慧,饶利波[10](2020)在《2019石油化工技术发展动向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世界化工行业的竞争日趋激烈,未来石化市场的产品需求将更凸显差异化、特色化、高端化,将更加追求发展高端差异化产品,追求规模经济,对环境与安全的要求日益严格。乙烯新产能投资将持续增长,化工产品消费稳步上升,石化原料轻质化和多元化进程持续增进,甲烷制乙烯等新技术正在寻求突破,绿色化、智能化成为行业共识,未来在催化新材料和催化新技术领域会有较大发展空间。

二、展望基础石化原料乙烯的工业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展望基础石化原料乙烯的工业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石油峰值与石化行业低碳转型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碳中和愿景下相关行业发生深刻变化
    1.1 能源结构加快由低碳向可再生为主转变
    1.2 新能源替代潮流颠覆传统交通能源格局
    1.3 限塑风潮改变石化产业链格局
    1.4 绿色经济推动石化替代材料发展
2 石油需求及碳排放将提前达峰
    2.1 石油需求峰值提前,2030年后需求快速降低
    2.2 成品油需求2025年前后达峰
    2.3 基础石化原料需求2035年后达峰
    2.4 石化行业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巨大变革
3 石油石化行业低碳转型路径建议
    3.1 淘汰高能耗低能效落后产能
    3.2 调整传统能源结构促减排
    3.3 技术创新和提升能效助减排
    3.4 加大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应用
    3.5 加快传统与新能源产业融合
    3.6 加强碳捕集与二氧化碳利用
4 政策建议
    4.1 加强顶层设计,防范过剩风险
    4.2 强化环保政策,促进安全绿色发展
    4.3 加快构建绿色低碳财税政策,完善绿色金融体系
5 结论

(2)废塑料催化热解制备芳香烃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废塑料概述
    1.2 废塑料的处置方法
        1.2.1 废塑料的传统处置方法
        1.2.2 废塑料热裂解
        1.2.3 废塑料催化热解
    1.3 废塑料催化热解制备芳香烃研究进展
        1.3.1 芳香烃概述
        1.3.2 废塑料催化热解制备芳烃研究综述
        1.3.3 归纳、总结与技术评价
    1.4 废塑料热解油催化脱氧提质研究进展
        1.4.1 塑料热解油脱氧提质技术
        1.4.2 废塑料热解油催化脱氧研究综述
        1.4.3 归纳、总结与技术评价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原料、表征方法及仪器
    2.1 实验原料
    2.2 表征方法及表征仪器
        2.2.1 工业分析、元素分析、热值分析及灰成分分析
        2.2.2 扫描电镜-能谱分析
        2.2.3 X射线衍射分析
        2.2.4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2.2.5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2.6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2.2.7 比表面积及孔径分析
        2.2.8 NH_3-程序升温脱附
        2.2.9 热重分析
        2.2.10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
    2.3 实验仪器设备
        2.3.1 管式固定床反应器
        2.3.2 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
第三章 活性炭催化废塑料热解制备芳烃
    3.1 简介
    3.2 实验材料及方法
        3.2.1 实验物料
        3.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3.3 木质活性炭催化混合废塑料芳构化实验研究
        3.3.1 单组分及混合废塑料的热分解特性
        3.3.2 活化剂种类对活性炭理化性质的影响
        3.3.3 活化剂种类对活性炭催化混合塑料热解油的影响
        3.3.4 活化方式对活性炭理化性质的影响
        3.3.5 活化方式对活性炭催化混合塑料热解油的影响
        3.3.6 催化反应机理
    3.4 磷酸活化炭催化聚乙烯芳构化实验研究
        3.4.1 磷酸活化对活性炭理化性质的影响
        3.4.2 磷酸活化过程中磷浸渍比对油相产物特性的影响
        3.4.3 磷酸活化炭催化停留时间对油相产物特性的影响
        3.4.4 催化反应机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污泥炭催化废塑料热解制备芳烃
    4.1 简介
    4.2 实验材料及方法
        4.2.1 实验物料
        4.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污泥及污泥炭的理化性质
        4.3.2 催化剂及催化温度对混合塑料热解的影响
        4.3.3 催化停留时间对混合塑料热解的影响
        4.3.4 塑料组成对混合塑料热解的影响
        4.3.5 催化剂的催化活性与失活
        4.3.6 催化机理的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含氧芳酸酯类聚酯催化脱氧制备芳烃
    5.1 简介
    5.2 实验材料及方法
        5.2.1 实验物料
        5.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PET/PBT及碱土金属基催化剂的理化性质表征
        5.3.2 碱土金属基催化剂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5.3.3 反应温度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5.3.4 催化剂/原料比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高含氧酚酯类聚酯催化脱氧制备芳烃
    6.1 简介
    6.2 实验材料及方法
        6.2.1 实验物料
        6.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PC与 PE/PP混合物的热分解特性
        6.3.2 HZSM-5 的催化作用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6.3.3 PE/PP掺混比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6.3.4 催化温度对产物分布的影响
        6.3.5 催化剂的再生与积炭表征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杂质对混合废塑料热解油品质的影响
    7.1 简介
    7.2 实验材料及方法
        7.2.1 实验物料
        7.2.2 实验装置及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杂质及塑料的表征
        7.3.2 杂质种类对塑料热解油品质的影响
        7.3.3 塑料种类对塑料热解油品质的影响
        7.3.4 杂质中灰分及有机组分对塑料热解油品质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小结
    8.2 本文创新点
    8.3 研究内容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3)新型太阳能吸收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太阳能光热利用技术——太阳能集热器
    1.3 太阳能吸收涂层
        1.3.1 太阳能吸收涂层的吸收原理
        1.3.2 太阳能吸收涂层的分类
    1.4 太阳能吸收涂层的制备方法
    1.5 太阳能吸收涂层的研究进展
    1.6 涂料法制备太阳能吸收涂层的研究
        1.6.1 太阳能吸收涂层中树脂的研究
        1.6.2 太阳能吸收涂层功能粉体的研究
    1.7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之处
第二章 聚醚/聚酯双组份水性聚氨酯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主要试剂及设备仪器
        2.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合成方法及路线
        2.3.2 测试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CSONH和 CSONOH端基分析
        2.4.2 红外分析
        2.4.3 核磁分析
        2.4.4 乳液粒径分析
        2.4.5 水接触角分析
        2.4.6 涂层吸水率及溶胀度测试
        2.4.7 涂层紫外可见光透过率分析
        2.4.8 涂层热失重分析
        2.4.9 涂层力学性能测试
        2.4.10 乳液及涂层基本性能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溶胶凝胶燃烧法制备过渡金属氧化物太阳能吸收粉体
    3.1 引言
    3.2 主要原料及仪器
        3.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太阳能吸收涂层的制备方案及工艺优化
        3.3.2 测试与表征方法
    3.4 结果与讨论
        3.4.1 MXYO_x粉体的XRD分析
        3.4.2 MXYO_x粉体的光谱分析
        3.4.3 实验组1 不同φ值及pH条件下平均太阳能吸收率分析
        3.4.4 CoCuMnO_x的φ值及pH干凝胶热重分析
        3.4.5 CoCuMnO_x在不同φ值及pH值条件下样品表面形貌分析
        3.4.6 不同醇类添加物样品光谱分析
        3.4.7 不同醇类添加物所得样品SEM分析
        3.4.8 2-CK与 2-PEG粉体EDS分析
        3.4.9 2-PEG改变煅烧工艺后粉体XRD分析
        3.4.10 2-PEG在不同煅烧工艺条件下所得粉体光谱分析
        3.4.11 模拟条件下涂层升温曲线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过渡金属掺杂MOS_2太阳能吸收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原料及仪器
        4.2.1 原料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方案
        4.3.2 测试与表征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Me-MoS_x粉体的XRD分析
        4.4.2 Me-MoS_x粉体的UV-Vis-NIR光谱反射率分析
        4.4.3 不同Fe含量的Fe-MoS_x的微观形貌表征
        4.4.4 Fe-MoS_x的UV-Vis-NIR反射率分析
        4.4.5 Fe-MoS_x稳定性实验
        4.4.6 Fe-MoS_x粉体稳定性探究
        4.4.7 涂层光谱选择性分析
        4.4.8 模拟太阳光照下的涂层升温曲线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基于生命周期方法的乙烯生产环境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进展
        1.2.1 传统石化原料生产环境影响的研究
        1.2.2 乙烯生产工艺及原料经济效益的研究
        1.2.3 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选题依据
    1.4 论文框架及技术路线
        1.4.1 论文研究目标
        1.4.2 论文研究框架
        1.4.3 技术路线
2 LCA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2.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2.1.1 目标与范围
        2.1.2 清单分析
        2.1.3 影响评价
        2.1.4 结果解释
    2.2 LCA分析软件—open LCA
        2.2.1 open LCA1.10 生命周期评价软件
        2.2.2 open LCA1.10 操作流程
        2.2.3 LCA评价方法介绍
    2.3 数据来源
        2.3.1 数据收集
        2.3.2 数据库介绍
3 四种不同原料来源的乙烯生产LCA环境影响分析
    3.1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3.1.1 研究目标及意义
        3.1.2 研究范围界定
    3.2 清单分析
        3.2.1 石脑油制乙烯OTE
        3.2.2 煤基甲醇制乙烯CMTE
        3.2.3 天然气基乙烷制乙烯NETE
        3.2.4 生物基乙醇制乙烯BETE
    3.3 不同影响类型的阶段分析
        3.3.1 六种关键指标的阶段分析
        3.3.2 原料开采阶段对比分析
        3.3.3 乙烯制取阶段对比分析
    3.4 不同影响类别的贡献分析
        3.4.1 GWP100 指标贡献分析
        3.4.2 HTP指标贡献分析
        3.4.3 ADP_f指标贡献对比
        3.4.4 EP指标贡献对比
        3.4.5 AP指标贡献对比
        3.4.6 ODP指标贡献对比
        3.4.7 Renewable,water指标贡献对比
    3.5 四种原料路径标准化结果分析
    3.6 不确定性评估
        3.6.1 文献结果与软件结果对比
        3.6.2 蒙特卡洛不确定性分析
    3.7 结果对比与讨论
        3.7.1 文献结果对比
        3.7.2 环境友好性措施和建议
    3.8 本章小结
4 乙烷裂解制乙烯工艺环境影响分析及结果讨论
    4.1 国内乙烷裂解制乙烯的LCA环境影响分析
        4.1.1 研究目标和范围
        4.1.2 国内乙烷模型清单分析
    4.2 国内乙烷模型环境影响评价
    4.3 不同阶段指标结果解释
    4.4 国内原料开采模型指标贡献分析
    4.5 乙烷裂解制乙烯工艺的环境影响比较
        4.5.1 中石油工艺
        4.5.2 新浦烯烃工艺
        4.5.3 乙烷氧化脱氢工艺
    4.6 三种工艺的环境影响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指标贡献分析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纳米碳负载原子级分散金属催化剂的精准制备及乙炔加氢催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乙炔加氢反应
        1.2.1 反应工艺
        1.2.2 反应热力学
        1.2.3 反应动力学
    1.3 乙炔选择性加氢工业催化剂发展
    1.4 乙炔选择性加氢催化剂研究进展
        1.4.1 载体
        1.4.2 活性组分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表征手段与计算方法
    2.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1.1 化学试剂及材料
        2.1.2 实验用气体
        2.1.3 实验用设备
    2.2 材料结构表征
        2.2.1 比表面孔分布分析
        2.2.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2.2.3 X射线衍射分析
        2.2.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2.2.5 拉曼光谱分析
        2.2.6 X射线吸收光谱分析
        2.2.7 电子顺磁(自旋)共振波谱分析
        2.2.8 电感耦合等离子发射光谱分析
        2.2.9 Zeta电位分析
        2.2.10 程序升温脱附、程序升温还原分析、N_2O滴定、H_2-D_2置换
    2.3 催化性能测试
        2.3.1 固定床反应装置及操作
        2.3.2 气相色谱检测参数及操作
        2.3.3 催化活性及选择性计算方法
        2.3.4 催化剂稳定性测试方法
        2.3.5 动力学测定及表观活化能计算方法
    2.4 计算方法
第3章 ND@G负载原子级分散Pd催化乙炔加氢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材料的制备
        3.2.2 材料的表征
        3.2.3 Pd_1/ND@G结构模型讨论
        3.2.4 催化性能的测试
    3.3 催化机理研究
    3.4 结果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ND@G负载原子级分散Cu催化乙炔加氢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材料的制备
        4.2.2 材料的表征
        4.2.3 催化性能的测试
    4.3 催化机理研究
    4.4 结果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配位环境对单原子Cu乙炔加氢活性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材料的制备
        5.2.2 材料的表征
        5.2.3 催化性能的测试
    5.3 结果讨论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ND@G负载双金属催化剂乙炔加氢性能初步探索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材料的制备
        6.2.2 材料的表征
        6.2.3 催化性能的测试
    6.3 结果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DEA的化工过程能效评价方法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能效评价基础理论与相关方法
    2.1 能效评价的定义
    2.2 能效评价方法研究
        2.2.1 指标对比分析法
        2.2.2 逼近理想值排序法
        2.2.3 物元可拓法
        2.2.4 随机前沿分析法
        2.2.5 数据包络分析
        2.2.6 基于DEA能效评价方法的优势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合余弦相似度的DEA能效评价方法
    3.1 DEA-CS能效评价方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3.2 余弦相似度理论
    3.3 DEA-CS能效评价方法研究
    3.4 乙烯生产数据能效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集成近邻传播算法的DEACM能效评价方法
    4.1 近邻传播算法
    4.2 DEA交叉模型
    4.3 AP-DEACM能效评价方法研究
    4.4 PTA生产数据能效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7)利用塔式反应器异丁烯水合制备叔丁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C_4烃的来源及性质
        2.1.1 C_4烃的来源
        2.1.2 混合C_4烃的特性
    2.2 C_4烃的综合利用
        2.2.1 C_4烃在燃料油方面的应用
        2.2.2 C_4烃增产乙烯和丙烯
        2.2.3 加氢制备车用液化气
        2.2.4 C_4烃的化工应用
    2.3 异丁烯应用
    2.4 C_4烃水合制备叔丁醇工艺发展
        2.4.1 异丁烯水合反应器类型
        2.4.2 异丁烯水合工艺类型
    2.5 叔丁醇的市场应用
    2.6 异丁烯水合催化剂的发展
        2.6.1 无机酸催化剂
        2.6.2 阳离子交换树脂
        2.6.3 分子筛催化剂
        2.6.4 杂多酸催化剂
        2.6.5 离子液体
    2.7 用于合成叔丁醇杂多酸型催化剂的研究
        2.7.1 杂多酸简介
        2.7.2 Keggin型杂多酸
        2.7.3 杂多酸基本性质
        2.7.4 分子筛简介
    2.8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8.1 各类异丁烯水合制叔丁醇工艺的比较
        2.8.2 本文采用的工艺和研究内容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杂多酸催化剂的催化机理
    3.2 采用杂多酸作催化剂进行异丁烯水合反应机理
    3.3 实验药品与仪器设备
    3.4 磷钼酸催化剂的制备过程
    3.5 不同工艺的考查及Keggin型杂多酸催化剂催化活性评价
        3.5.1 板式精馏塔常压反应实验方法和评价装置
        3.5.2 反应精馏塔常压反应
        3.5.3 固定床常压反应
        3.5.4 原料及产物组成分析
    3.6 实验数据处理
        3.6.1 磷钼杂多酸制备数据处理
        3.6.2 塔式反应器常压反应催化剂评价数据处理
        3.6.3 固定床反应器常压反应催化剂评价数据处理
    3.7 催化剂的表征
        3.7.1 Keggin型杂多酸催化剂的红外光谱特征
        3.7.2 Keggin型杂多酸催化剂的热重和差热分析
        3.7.3 Keggin型杂多酸催化剂的X射线粉末衍射检测
第4章 杂多酸催化剂制备条件的确定及表征
    4.1 钼磷摩尔比的确定
    4.2 水钼摩尔比的确定
    4.3 反应时间的确定
    4.4 浓缩液比重的确定
    4.5 杂多酸催化剂的X-射线粉末衍射表征
    4.6 杂多酸催化剂的红外表征
    4.7 杂多酸催化剂热稳定性分析
    4.8 小结
第5章 常压板式塔水合工艺的研究
    5.1 磷钼酸催化水合工艺条件的确定
        5.1.1 反应温度范围的确定
        5.1.2 杂多酸催化剂浓度的确定
        5.1.3 C_4烃流量的确定
        5.1.4 水碳摩尔比的确定
        5.1.5 催化剂循环使用次数的影响
    5.2 磷钨酸催化水合工艺条件的确定
    5.3 小结
第6章 连续反应精馏塔水合工艺的研究
    6.1 磷钼酸催化水合反应温度工艺条件的确定
    6.2 磷钼酸催化水合浓度工艺条件的确定
    6.3 磷钼酸催化水合C_4烃流量工艺条件的确定
    6.4 磷钼酸催化水合水碳比工艺条件的确定
    6.5 磷钼酸催化水合回流比工艺条件的确定
    6.6 小结
第7章 固定床反应器水合工艺的研究
    7.1 HZSM-5型催化剂固定床反应工艺条件的确定
        7.1.1 反应温度的确定
        7.1.2 质量空速的确定
        7.1.3 水碳摩尔比的确定
    7.2 Hβ型催化剂固定床反应工艺条件的确定
        7.2.1 反应温度的确定
        7.2.2 质量空速的确定
        7.2.3 水碳摩尔比的确定
    7.3 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竹粉液化树脂—农用基质材料工艺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目前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1.1.1 竹粉等生物质液化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1.1.2 生物质液化发泡材料的研究背景与现状
        1.1.3 农用栽培基质的研究现状
    1.2 竹粉液化相关机理
        1.2.1 纤维素液化机理
        1.2.2 半纤维素液化机理
        1.2.3 木质素液化机理
    1.3 生物质液化产物发泡材料合成的相关研究
        1.3.1 聚氨酯泡沫发泡机理
        1.3.2 酚醛泡沫发泡机理
    1.4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可发性液化树脂的制备及表征方法
        2.3.1 试验方法
        2.3.2 试验工艺流程
        2.3.3 液化树脂性质表征
    2.4 竹粉液化树脂制备生物质发泡材料及表征方法
        2.4.1 试验方法
        2.4.2 试验工艺流程
        2.4.3 生物质发泡材料性质表征
    2.5 竹粉液化树脂发泡材料在农用栽培基质上应用及表征方法
        2.5.1 试验方法
        2.5.2 试验工艺流程
        2.5.3 竹粉液化树脂发泡栽培基质材料性质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可发性竹粉液化产物树脂制备
    3.1 引言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液化树脂栽培基质正交实验结果
        3.2.2 液化温度对竹粉液化产物的影响
        3.2.3 液化时间对竹粉液化产物的影响
        3.2.4 催化剂添加量对竹粉液化产物的影响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竹粉液化树脂制备生物质发泡材料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响应面试验结果
        4.2.2 泡沫基本力学性能
        4.2.3 发泡材料扫描电镜(SEM)表征
        4.2.4 发泡材料傅里叶红外光谱(FR-IR)表征
        4.2.5 发泡材料的热稳定性表征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竹粉液化树脂发泡材料在农用基质方面应用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液化树脂栽培基质正交实验结果
        5.2.2 液化树脂发泡栽培基质材料的基本性能
        5.2.3 液化树脂发泡栽培基质材料泡孔结构表征
        5.2.4 液化树脂发泡栽培基质材料傅里叶红外表征(FT-IR)表征
        5.2.5 液化树脂发泡栽培基质材料热力学性能表征
        5.2.6 液化树脂发泡栽培基质材料耐候性试验结果
        5.2.7 液化树脂发泡栽培基质材料应用结果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3 发明专利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的时空传导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石化产业链的界定
        1.2.2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传导关系界定
        1.2.3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传导效应
        1.2.4 文献评述
    1.3 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科学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整体理论框架
    2.2 产业链的价格传导理论基础
    2.3 产业链产品价格的空间关联理论基础
        2.3.1 要素禀赋理论
        2.3.2 原油市场的“一价定律”理论
    2.4 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的时间调整理论基础
第3章 石化产业链世界市场格局
    3.1 原油产品的世界市场格局
    3.2 石脑油产品的世界市场格局
    3.3 乙烯产品的世界市场格局
    3.4 苯乙烯产品的世界市场格局
    3.5 石化产业链的世界市场整体格局
第4章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传导效应的多时间属性分析
    4.1 基于Perron-Yabu检验的产品价格波动结构断点划分
        4.1.1 数据选择与模型处理
        4.1.2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结构断点的划分
        4.1.3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阶段性分析
    4.2 基于互相关方法的产品价格领先滞后阶数阶数分析
        4.2.1 互相关模型的建模与检验
        4.2.2 不同阶段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领先滞后关系阶数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效应分析
    5.1 基于BEKK-GARCH模型的石化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效应
        5.1.1 BEKK-GARCH模型的构建
        5.1.2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效应分析
    5.2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网络效应分析
        5.2.1 空间网络传导模型的构建
        5.2.2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空间传导网络效应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时间阶段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的时空传导效应分析
    6.1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时空传导模型的构建
    6.2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冲击的时空传导效应
    6.3 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时空传导效应的稳健性检验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与建议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结构断点示意图
附录 B:通过互相关检验的石化产业链产品领先滞后关系阶数
附录 C:个人教育背景
附录 D: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期刊论文
附录 E: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 F:攻读博士期间参与学术会议

(10)2019石油化工技术发展动向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工行业发展新动向
    1.1 乙烯新产能投资持续,化工产品消费稳步上升
    1.2 石化原料轻质化和多元化进程持续增进
    1.3 甲烷制乙烯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
    1.4 绿色低碳智能化发展
2 化工技术新进展
    2.1 低成本烯烃生产技术
        2.1.1 甲烷氧化偶联法制低碳烯烃技术
        2.1.2 甲烷无氧催化转化技术
        2.1.3 甲醇制烯烃技术
        2.1.4 原油裂解直接制烯烃技术
    2.2 合成树脂生产技术
        2.2.1 生产烯烃嵌段共聚物的创新技术
        2.2.2 不耗能精制对二甲苯的新技术
        2.2.3 高性能茂金属聚丙烯催化剂及系列产品开发成功
    2.3 绿色化工技术
        2.3.1 电解海水制氢气新技术
        2.3.2 绿色对二甲苯合成新技术
3 化工技术展望
    3.1 催化新材料与新技术
    3.2 化工过程绿色化技术

四、展望基础石化原料乙烯的工业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石油峰值与石化行业低碳转型发展[J]. 乞孟迪,柯晓明,程一步,刘红光. 石油石化绿色低碳, 2021(05)
  • [2]废塑料催化热解制备芳香烃的研究[D]. 孙锴. 浙江大学, 2021
  • [3]新型太阳能吸收涂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范世龙. 江南大学, 2021(01)
  • [4]基于生命周期方法的乙烯生产环境影响分析[D]. 赵悦如.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5]纳米碳负载原子级分散金属催化剂的精准制备及乙炔加氢催化性能研究[D]. 黄飞.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
  • [6]基于DEA的化工过程能效评价方法应用研究[D]. 龙畅.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7]利用塔式反应器异丁烯水合制备叔丁醇的研究[D]. 杜瑶. 沈阳工业大学, 2020(01)
  • [8]竹粉液化树脂—农用基质材料工艺开发[D]. 刘震涛.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9]石化产业链产品价格波动的时空传导效应研究[D]. 郭燧.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10]2019石油化工技术发展动向与展望[J]. 刘雨虹,赵旭,杨艳,高慧,饶利波. 世界石油工业, 2020(01)

标签:;  ;  ;  ;  ;  

展望基础石化原料乙烯产业化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