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肝脏局灶性小占位的磁共振信号强度比与病灶性质的相关性(论文文献综述)
李建志[1](2021)在《DCE-MRI在HCC射频治疗前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肝细胞癌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癌症,也是肝脏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占原发性肝癌的90%以上,其对病人的危险因素是恶性程度高、发展迅速,严重威胁人们的生命和健康。目前肝细胞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成为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肝癌治疗的主要方式是外科手术根治术及非手术治疗,射频消融术是目前非外科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早期的肝细胞癌,射频消融术可以获得根治性的效果,而对于不可切除的肝细胞癌,可以作为一种姑息性的治疗手段行减瘤术。近年来,具有定量或半定量功能的动态增强磁共振技术逐渐应用于临床,DCE-MRI可以模拟对比剂在肝脏病灶区域的代谢过程,获得定量和半定量的功能性参数,定量分析肿瘤组织的血供变化以及灌注性、渗透性微循环改变,弥补常规MRI序列不能定量分析的不足,在肝细胞癌诊断和射频疗效评估方面具有潜力。第一部分DCE-MRI在HCC评估中的应用肝细胞癌筛查和检测的主要诊断指标通常是基于实验室肿瘤血清标志物和影像学多期增强的成像。磁共振是肝癌诊断与术前评估的最佳影像学检查方法。目前,MRI评价肝细胞癌主要依靠常规序列,通过病变形态学、组织信号的改变以及病灶的强化方式得以诊断,其结果主要依赖于诊断医师的经验,主观性较强。DCE-MRI是一种根据病变中异常的微循环改变评估病变组织病理生理性质的功能成像技术,能够获取较常规MRI平扫及增强技术更多的半定量和定量的功能性参数,这些参数能够提供包括组织的血供、灌注性改变、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变等信息,其中肿瘤组织渗透性改变的研究引起广泛重视。目前,利用DCE-MRI评价病变渗透性改变的常用模型包括单室模型、双室模型、参照物模型等,其中双室模型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评价肝脏疾病更加简单易用。研究目的探讨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在HCC评估中的价值;应用Extended Tofts与Exchange两种药代动力学模型测量组织血管功能渗透性参数,对比分析两种模型在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研究资料与方法对纳入研究的肝癌组138例和对照组38例研究对象行MRI常规序列及动态增强MRI扫描(DCE-MRI)检查。采用图像后处理OmniKinetics(0.K.,通用医疗,中国)软件,获取肝细胞癌病灶及癌旁肝组织感兴趣区和对照组正常肝组织感兴趣区的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药代动力学模型的渗透性参数。对比分析肝癌组和对照组各参数在不同病变组间的差异以及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两种模型之间渗透性参数的差异,并对肝癌和对照组肝组织各参数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以及诊断试验评价。结果1 半定量参数 TTP(min)、MC(mmmol/L)、IAUC(mmol*min)和 MS 的结果如下:1)肝癌:0.87±0.25、1.18±0.79、1.41±0.84 和 4.20±3.01;2)癌旁肝组织:0.99±0.22、0.67±0.24、0.90±0.32 和 2.15±0.94;3)对照组肝组织:0.92±0.23、0.65±0.22、0.84±0.25 和 2.14±0.99;4)四个半定量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在肝癌与癌旁肝组织、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灌注性参数 BF(ml/min/100g)、BV(ml/l00g)和 MTT(min)的结果如下:1)肝癌:202.00±132.0、39.34± 19.07 和 0.25±0.13;2)癌旁肝组织:163.34±88.49、32.46±13.48 和 0.27±0.12;3)对照组肝组织:139.66±74.18、25.65±12.50 和 0.24±0.12;4)三个灌注性参数在各组之间对比分析:在肝癌与癌旁肝组织、与对照组肝组织比较,BF值和BV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的P值分别为0.3016、0.34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渗透性参数3.1 Extended Tofts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和 HPI的结果如下:1)肝癌:1.13±0.74、3.10± 1.84、1.91±1.38、0.29±0.21 和 0.68±0.17;2)癌旁肝组织:0.85±0.51、2.86±1.35、1.42±1.23、0.23±0.14 和0.30±0.15;3)对照组肝组织:0.91±0.73、3.09±1.87、1.57±1.67、0.16±0.10 和0.29±0.12;4)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与癌旁肝组织比较,Ktrans、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08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与对照组间,Ktrans、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949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 Exchange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HPI 和 Fp(ml/min/100g)结果如下:1)肝癌:1.85±0.8、1.69±1.07、0.78±0.20、0.31±0.20、0.57±0.26和1.76±0.79;2)癌旁肝组织:2.45±0.75、2.96± 1.65、0.74±0.21、0.35±0.21、0.09±0.10和 2.31±0.76;3)对照组肝组织:2.33±0.84、3.02±1.83、0.73±0.19、0.26±0.17、0.10±0.10、2.23±0.84 和 2.23±0.84。4)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与癌旁肝组织比较,所有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癌与对照组间,Ktrans(min-1)、kep(min-1)、ve、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比较的P值为0.173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Extended Tofts模和Exchange模型在肝癌、癌旁肝组织、对照组中相同参数分别在同一种组别内的差别性检验比较:肝癌组别内Krans、kep、ve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参数P值0.1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癌旁肝组织组别内Krans、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参数P值为0.77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组别内Krans、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参数P值为0.8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模型相同参数在同一组别中的相关性:肝癌组别中,Ktrans、kep、vp和HPI呈弱至低、中度相关,r范围是0.2532~0.7217,ve的相关系数r的P值为0.97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癌旁肝组织中,Ktrans、kcp、ve、vp和HPI呈低度相关,r范围是0.2484~0.4303;在对照组中,Ktrans、kep和ve的呈低度相关,r范围0.3290~0.5253,vp和HPI相关系数r的P值为0.0967和0.2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区分肝癌的各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及诊断试验评价(p为概率)5.1 半定量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1.1093+0.8603 × MS,(model 1);ROC曲线下面积0.787,灵敏度77.5%,特异度68.4%。5.2 灌注性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0.2627+0.0505 ×BV,(model 2);ROC曲线下面积0.709,灵敏度52.9%,特异度78.9%5.3渗透性参数区分肝癌回归分析和诊断试验评价: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8.7445+7.9343 × Vp+17.5833×HPI,(model 3);ROC曲线下面积0.975,灵敏度94.9%,特异度94.7%。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6.2373+1.3379 ×Ktrans+19.6095×HPI,(model 4);ROC 曲线下面积 0.969,灵敏度90.6%,特异度92.1%。5.4两种模型分别联合半定量参数和灌注性参数区分肝癌的logistic回归分析和诊断试验评价:1)Extended tofts模型联合各类型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11.7921+20.1850 × HPI+6.4564 × IAUC-1.0543 × MS,(model 5)。ROC曲线下面积0.978,灵敏度92.8%,特异度97.4%。2)Exchange模型联合各类型参数的logistic回归模型:lnp/1-p=-5.7357+15.9189 × HPI+0.1045 × BV,(model 6)。ROC 曲线下面积 0.975,灵敏度97.1%,特异度 89.5.4%。结论1 DCE-MRI结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获得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分析,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微循环的量化信息,是常规MRI序列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补充,在评估肝细胞癌病理生理特征方面有重要价值。2药代动力学渗透性模型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在肝细胞癌评价中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中Exchange模型提供信息较丰富。3肝细胞癌MRI量化诊断的较好方式是半定量参数IAUC和MS联合Extended tofts模型中的参数HPI,所建立的logistic回归模型曲线下面积为0.978,灵敏度为92.8%,特异度为97.4%。第二部分DCE-MRI在HCC射频消融后短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肝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居高不下,对于早期发现的小肝癌或者不适宜手术切除行减瘤术的肝癌,射频消融术是最佳治疗选择之一。动态增强磁共振的半定量参数以及灌注性和渗透性的参数可反映消融治疗后病变区域内组织微循环的改变情况,为肝癌射频消融治疗后的疗效评估提供更多的病理生理学的特征信息,能够帮助临床医生最大化的实现精准评价。研究目的分析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在HCC射频治疗后短期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指导临床医生精准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研究资料与方法研究对象是收集到的69例行动态增强磁共振检查的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后的患者,其中完全消融病例42例,不完全消融病例27例;与该组病例比较的研究对象组别同第一部分肝癌组及对照组。肿瘤仅做射频消融治疗。图像后处理软件是OmniKinetics(0.K.,通用医疗,中国),勾画肝癌射频消融灶、肿瘤残留组织、射频消融灶旁肝组织的感兴趣区,获取DCE-MRI动态增强曲线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药代动力学模型的渗透性参数,对比分析完全消融病灶、不完全消融病灶的消融区域、肿瘤残留组织的各参数在不同组织间的差异性以及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两种模型间渗透性参数在同一组别的差异性。结果一、完全消融组半定量及定量参数研究结果1 半定量参数 TTP(min)、MC(mmmol/L)、IAUC(mmol*min)和 MS 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1.17±0.37、0.23±0.13、0.22±0.16 和 0.84±0.44;2)射频消融灶旁肝组织:1.01±0.21、0.66±0.23、0.91±0.32 和 2.04±0.90;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半定量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与对照组、与肝癌组之间TTP、MC、IAUC和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灌注性参数 BF(ml/min/100g)、BV(ml/100g)和 MTT(min)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16.20±10.76、3.48±1.34、1.50±0.10;2)消融灶旁肝组织:152.34±72.96、31.69±12.32、0.29±0.17;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灌注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与对照组间、与肝癌组之间BF、BV和MTT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渗透性参数3.1 Extended Tofts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和 HPI 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0.09±0.07、1.11±0.81、3.94±2.36、0.03±0.03 和0.82±0.12;2)消融灶旁肝组织:0.92±0.58、3.04±1.58、1.38± 1.24、0.21 ±0.14 和0.27±0.13;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与对照组之间、与肝癌组之间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 Exchange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HPI 和 Fp(ml/min/100g)的结果如下:1)肝癌射频消融灶:0.30±0.23、2.77±1.67、0.39±0.29、0.06±0.11、0.75±0.24 和 0.25±0.20;2)消融灶旁肝组织:2.48±0.73、3.07±1.58、0.73±0.20、0.31±0.15、0.08±0.07 和 2.32±0.71;3)肝癌组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之间对比分析:肝癌射频消融灶与消融灶旁肝组织比较,Ktrans、ve、vp、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40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消融灶与对照组间,Ktrans、ve、vp、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934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模型相同参数在同一种组别内的差别性检验射频消融灶组别内Ktrans、kep、v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和HPI参数的P值分别为0.9462和0.05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融灶旁肝组织组别内Ktrans、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为0.74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模型之间对应参数在肝癌射频消融灶、消融灶旁肝组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射频消融灶组参数Ktrans、kep、vp和HPI呈低、中度相关,r范围0.5926~0.7811,ve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p,0.1489/0.3468,P>0.05);射频消融灶旁肝组织组参数Ktrans、kep、ve、vp和HPI呈低、中度相关,r范围0.3407~0.5712,参数Ktrans、vp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p,0.1802/0.2534,0.3011/0.0526,P>0.05)。二、不完全消融组半定量及定量参数研究结果1 半定量参数 TTP(min)、MC(mmol/L)、IAUC(mmmol*min)和 MS 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0.83±0.24、1.64±1.27、1.91±1.35 和 5.80±4.34;2)消融区域:1.22±0.39、0.24±0.13、0.24±0.17 和 0.86±0.45;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半定量参数各组别之间对比分析:肿瘤残留组织与本组别消融区域的比较,TTP、MC、IAUC和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比较,MC、IAU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MC、IAUC、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T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灌注性参数 BF(ml/min/100g)、BV(ml/100g)和 MTT(min)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263.17±157.76、43.88±19.90 和 0.24±0.12;2)消融区域:16.74±10.21、4.00±1.24 和 1.50±0.10;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灌注性参数各组别之间比分析:灌注性参数在肿瘤残留组织与本组别中消融区域组织比较,参数BF、BV和MT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比较,BF、BV和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BF和B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渗透性参数3.1 Extended Tofts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c、vp和 HPI 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1.54±0.83、3.90±1.96、1.36±1.06、0.35±0.22 和 0.68±0.18;2)消融区域:0.09±0.06、1.06±0.89、4.36±2.60、0.04±0.03 和 0.81±0.14;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tended Tofts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别之间对比分析:肿瘤残留与本组别中消融区域比较,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比较,参数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Ktrans、kep、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的P值为0.714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2 Exchange 模型各参数Ktrans(min-1)、kep(min-1)、ve、vp、HPI 和 Fp(ml/min/100g)的结果如下:1)肿瘤残留:2.03±0.75、1.88±1.40、0.81 ±0.20、0.35±0.21、0.55±0.29和 1.95±0.76;2)消融区域:0.32±0.25、2.41±1.56、0.44±0.29、0.07±0.13、0.73±0.27和 0.26±0.21;3)肝癌组别及对照组同第一部分;4)Exchange模型渗透性参数各组别之间对比分析肿瘤残留组织与本组别中消融区域比较,参数Ktrans、ve、vp、HPI和F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P值0.13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肝癌组别的比较,所有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的比较,Ktrans、kep、ve、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p的P值为0.07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 Extended Toft和Exchange模型相同参数在同一组别内的差别性检验比较:两种模型相同参数在肿瘤残留组织的差别性检验:Ktrans、ve、ke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的P值0.92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融区域的差别性检验:Ktrans、kep和v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p和HPI的P值分别为0.9551和0.058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模型在肿瘤残留组织中参数Ktrans、vp和HPI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3993、0.6136、0.8694(P<0.05),kep和ve的相关系数,的P值分别为0.3939,0.54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消融区域中参数Ktrans、kep、ve和HPI的r分别为0.5931、0.7644、0.6626、0.7729(P<0.05),vp相关系数r的P值为0.34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p和HP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ep的相关系数r的P值为0.744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 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分析,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后消融病灶、肿瘤残留与正常肝组织之间微循环功能状态改变的信息。2 DCE-MRI多参数成像结合应用药代动力学模型可以量化评价肝癌射频疗效,提高了疗效评估的客观性,是常规MRI形态学及解剖学评价的重要补充。全文结论1 DCE-MRI联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获得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微循环的量化信息,在评估肝细胞癌病理生理特征方面有重要价值。2药代动力学渗透性模型Extended tofts和Exchange,在肝细胞癌评价中均有较高的诊断效能,其中Exchange模型提供信息较丰富。3 DCE-MRI的半定量参数、灌注性参数和渗透性参数分析,可以提供肝细胞癌射频治疗后消融病灶、肿瘤残留与正常肝组织之间微循环功能状态改变的信息。4 通过联合药代动力学模型获得的DCE-MRI多参数成像对于肝细胞癌诊断及其射频消融疗效的评估,可以提供更丰富、更精确的组织微循环改变信息,是常规MRI序列形态学和解剖学的补充,具有重要价值。5 DCE-MRI在肝癌和射频疗效评估应用方面的扫描方案、评价标准,尚需要多中心大数据的支持。
王怡[2](2021)在《基于肝脏占位ADC图像的灰度游程矩阵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初步探讨基于肝脏实性占位的AD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图像的纹理分析(texture analysis,TA)鉴别肝脏实性占位良、恶性的可行性。方法:这项前瞻性研究总共包括了50例病变,其中包括了26例恶性实体占位和24例良性实性占位。勾画图像的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ROI)以获得灰度游程矩阵(grey level run length matrix,GLRLM),GLRLM包括了水平、垂直、45°和135°等四个方向的游程分数(the Fraction in runs,Fraction)、短游程灰度重点(short-run emphasis,SRE)、长游程灰度重点(run level non-uniformity,RLNU)、灰度异质性(grey level nonuniformity,GLNU)、长度异质性(long run emphasis,LRE)。使用曼-惠特尼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来比较两组之间参数的差异,若p<0.05,说明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效应。并绘制具有统计学意义的GLRLM参数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根据各参数的ROC曲线,计算每条曲线鉴别良、恶性占位的最佳临界值,以及与最佳临界值相对应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使用ADC图像、ADC联合T2WI图像、ADC图像联合GLRLM数据三种方案诊断肝实性占位,并获取这三种诊断方式的特异性以及敏感性。并应用卡方检验两两比较以上三种诊断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之间的差异。结果:1.水平、垂直、45°、135°四个方向的GLNU的AUC值均大于相应四个方向的RLNU、LRE的AUC值。所有参数值的AUC均大于0.75。2.采用ADC、ADC结合T2WI、ADC结合GLRLM三种方式的敏感性分别为:76.92%、80.77%、100%,采用ADC、ADC结合T2WI、ADC结合GLRLM三种方式的特异性分别为:87.5%、87.5%、95.83%。结论:1.水平、垂直、45°、135°方向上的GLNU在鉴别肝脏良恶性占位的诊断效能较LRE、RLNU的更好。2.采用ADC图像结合GLRLM数据的方法诊断肝脏占位的良恶性的敏感性稍高于其他两种方法的敏感性,而三种方法诊断肝脏良恶性占位的特异性不存在明显差异。
任波[3](2021)在《基于影像组学评价肝泡型包虫病组织特征和生物活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分析肝脏泡型包虫病(Hepatic Alveolar Echinococcosis,HAE)能谱CT、MRI成像特点与分型,并与组织病理学指标及18氟脱氧葡萄糖标记的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18FDG-PET/CT)对照研究,比较能谱CT、MRI成像技术对HAE病灶生物活性的评价效能,找到最佳的影像学检查手段,利用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建立肝泡球蚴生物活性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20年6月期间,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并确诊的HAE患者156例。确诊标准来源于世界卫生组织包虫病工作组(The WHO Informal Working Group on Echinococcosis,WHO-IWGE)推荐标准,最终入组13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了MRI和PET/CT检查,获得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如果病灶SUVmax值高于正常肝实质的摄取值即定为具有生物活性,反之,摄取值等于或低于正常肝实质摄取值,则定义为病灶无生物活性。其中18例患者行能谱CT增强扫描检查,分析测量CT值、碘定量、最佳CNR(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值,曲线斜率。收集18例患者手术标本并制备组织切片,行HE、Masson及免疫组化CD34染色。分析病灶不同区域的碘值与相应区域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计数的相关性,对病灶边缘区域能谱CT碘值和PET/CT代谢活性摄取值SUVmax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根据能谱CT碘图成像和PET/CT图像分别对HAE病灶的活性进行定性评估分级,对评估结果进行两个等级(秩)变量间的一致性分析,计算Kappa值。依据MRI检查结果,对136例HAE患者病灶实施Kodama影像分型,探讨基于MRI征象为基础的Kodama分型与PET/CT生物活性分类结果的相关性。MRI与PET/CT图像分型观察者间一致性检验使用Fleiss’s Kappa和Cohen’s Kappa检验。以PET/CT结果为标准,将136个病例分为训练集(有活性组),测试集(无活性组),应用训练集T2WI图像,通过图像分割,特征提取,降维处理,建立预测模型,应用测试集T2WI图像数据验证模式的效能。主要应用了Python 3.6(https://www.python.org/)执行标准化,特征选择和模型构建。使用SPSS20.0版(SPSS Inc.)进行临床信息的统计分析。研究中的检验是双尾检验,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8个进行能谱CT的HAE病例,7个为实体型病灶,2个为假囊肿型,9个混合型病灶。HAE病灶边缘区CD34染色阳性表达率为94.4%(17/18),其中强阳性占16.7%(3/18),中等阳性为61.1%(11/18),弱阳性占11.1%(2/18),5.6%(1/18)为阴性。病灶边缘区动脉期、门脉期、静脉期碘浓度均值分别为:7.25±3.80,28.40±7.59,26.26±6.74,与同期相实性成分和正常肝实质碘值比较存在差异(P=0.000)。MVD计数在HAE病灶边缘区的均值为27.81±7.17,与病灶内部实性部分(0.72±1.17)和正常肝实质(4.24±2.05)MV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HAE病灶边缘区碘定量值与相应的MVD值相关系数分别为:动脉期(r=0.029,P=0.909),门静脉期(r=0.775,P=0.000)和静脉期(r=0.659,P=0.003)。HAE病灶边缘区碘定量值与PET-CT代谢摄取值SUVmax的相关系数分别为:动脉期(r=0.644,P=0.000),门静脉期(r=0.812,P=0.000)和静脉期(r=0.697,P=0.000)。18个病例在PET/CT结果显示17个(94.4%)个具有生物活性,在能谱CT图像上观察到具有边缘呈现强化模式的病灶有16个(88.9%),两种方法对于生物活性的评价具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值为0.364,P=0.546。136个病例的Kodama分型:1型,4/136(2.7%);2型,33/136(24.3%);3型,83/136(61.3%);4型12/136(8.9%);5型4/136(2.8%)。依据PET/CT结果判别90例病灶具有活性,测得其SUV值的范围从4.4至22.9(平均11.3),主要分布在:1型(100%)4个,2型(81.8%)27个,3型(63.9%)53个、41.7%的4型(41.7%)5个,5型(25.0%)1个。46个病灶不存在生物活性的病灶主要分布在:2型(18.2%)6个,3型(36.1%)30个,4型(58.3%)7个以及5型(75.0%)3个。在T2WI图像分割提取基础上,应用影像组学方法筛选出的最优特征包含一阶统计量特征(n=2)和纹理特征(n=1),以及经过滤波器变换的一阶统计量特征(n=16)及纹理特征(n=29)。3种分类器模型在训练集的表现为:LR模型的AUC值为0.855±0.025,准确度为0.806,敏感性为0.836,特异性为0.775;MLP模型的AUC值为0.925±0.057,准确度为0.886,敏感性为0.883,特异性为0.889;SVM模型的AUC值为0.907±0.037,准确度为0.806,敏感性为0.836,特异性为0.775。3种分类器模型在测试集的表现分别为:LR模型AUC值为0.809±0.046,准确度为0.794,敏感性为0.778,特异性为0.811;MLP模型AUC值为0.830±0.053,准确度为0.817,敏感性为0.822,特异性为0.811;SVM模型AUC值为0.804±0.035,准确度为0.794,敏感性为0.778,特异性为0.811。结论:1)能谱CT多参数成像较常规CT能够提供更多的关于HAE病灶组织结构和血供方面的信息,其中病灶边缘区碘定量值与相应区域的MVD值、SUVmax值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HAE病灶的生物活性。2)MRI图像对HAE病灶的细微结构显示更具优势,基于MRI影像特征的Kodama分型,可以较好的反映HAE病灶病理状态和进程,与PET/CT结果对比,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HAE病灶的生物活性。3)应用MRI影像组学和人工智能技术,基于MRI影像特征建立的HAE生物活性预测模型,具有非常良好的预测价值,与PET/CT结果具有相近的诊断效力,该模型在临床工作中上有望成为监测和随访评估泡型包虫病活性的补充工具。
赵慧[4](2020)在《免疫与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动物模型中的影响与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脑卒中后脑内炎症反应参与损伤级联扩大及神经功能恶化,但其特点与直接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通过注射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x)增强脑缺血或出血后脑内炎症反应,观察脑内炎症特点、病理变化及临床结局,明确脑卒中后脑内炎症的直接作用。在细胞调节水平,具有获得性免疫功能的固有淋巴细胞(innate lymphoid cell,ILC)亚群对脑卒中的免疫调节作用与机制尚不明确。因此我们研究以2型为代表的ILC及其调节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IL)-33对脑卒中的影响,以明确脑卒中后免疫细胞介导的炎症反应特征与机制,为免疫调节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第一部分:野生型C57BL/6小鼠100只,雄性,予以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组(MCAO组)、PTx处理脑缺血组(20μg/kg PTx+MCAO组)、脑出血组(ICH组)、PTx处理脑出血组(20μg/kg PTx+ICH组)(随机数字法),每组20只。采用线栓法对野生型C57BL/6小鼠建立60分钟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胶原酶微量泵注射法制备野生型C57BL/6小鼠脑出血模型。应用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转棒疲劳实验检测第1-3天各组小鼠的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用流式细胞术对第3天各组小鼠的病灶侧脑组织免疫细胞浸润情况进行分析,包括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对第3天各组小鼠中枢活性氧进行标记示踪;免疫荧光染色的方法对内皮细胞与紧密连接蛋白ZO-1、内皮细胞与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共染,观察第3天各组小鼠的血脑屏障通透性。第二部分:野生型C57BL/6小鼠40只,雄性,予以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组)与脑缺血组(MCAO组)(随机数字法),每组20只。流式细胞分析比较各组小鼠MCAO模型制备后第3天脑、脾、外周血的ILC2计数;免疫荧光染色法分析少突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中IL-33表达水平。应用药理学干预和转基因动物,研究删除、转输或活化ILC2细胞对神经功能评分和梗死体积的影响:分组1)野生型C57BL/6小鼠制备MCAO模型后20只,雄性,予以分为2组,PBS处理组(Vehicle组)与删除ILC2组(anti-CD90.2组)(随机数字法),每组10只。2)应用免疫缺陷的Rag2-/-γc-/-小鼠制备MCAO模型后20只,雄性,予以分为2组,PBS处理组(Vehicle组)与ILC2转输组(ILC2组)(随机数字法),每组10只。3)野生型C57BL/6小鼠制备MCAO模型后20只,雄性,予以分为2组,PBS处理组(Vehicle组)与IL-33处理组(IL-33组)(随机数字法),每组10只。应用小动物磁共振成像仪T2成像比较各组小鼠MCAO模型制备后第1、3、7天脑梗死病灶体积;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转角实验比较各组小鼠MCAO模型制备后第1、3、7天神经功能损伤情况。结果:第一部分:(1)各组小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与MCAO组相比,第1-3天20μg/kg PTx+MCAO组小鼠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增高(*P<0.05),转棒疲劳实验小鼠停留的时间明显减少(*P<0.05)。与ICH组相比,20μg/kg PTx+ICH组小鼠改良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增高(*P<0.05),转棒疲劳实验的时间明显减少(*P<0.05)。(2)各组小鼠中枢免疫细胞浸润分布:与Sham组相比,MCAO组与ICH组小鼠脑内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显着增多(*P<0.05)。分别与MCAO组、ICH组相比,20μg/kg PTx+MCAO组、20μg/kg PTx+ICH组小鼠中枢内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明显增多(*P<0.05)。此外,分别与MCAO、20μg/kg PTx+MCAO组相比,ICH、20μg/kg PTx+ICH组小鼠中枢内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CD8+T细胞明显减少(*P<0.05)。(3)各组小鼠脑氧化应激对比:与Sham组相比,MCAO组、ICH组第3天的活性氧产生显着增多,氧化应激水平显着增高(*P<0.05)。20μg/kg PTx+MCAO组、20μg/kg PTx+ICH组的氧化应激水平较未处理组明显增高(*P<0.05)。(4)各组小鼠血脑屏障染色:与Sham组相比,MCAO组、ICH组第3天的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表达显着减少。分别与MCAO组、ICH组相比,20μg/kgPTx+MCAO组、20μg/kg PTx+ICH组的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表达进一步减少。第二部分:(1)与Sham组相比,MCAO组野生型C57BL/6小鼠脑内ILC2计数明显增多(**P<0.01),脾与外周血中ILC2计数明显减少(*P<0.05),提示脑缺血后ILC2向中枢浸润增多。(2)为研究ILC2是否影响脑卒中病理进程,我们利用抗CD90.2单抗删除ILC2及将ILC2转输至Rag2-/-γc-/-小鼠(无T、B、NK细胞)体内,经核磁影像与神经功能评分阐述ILC2对脑卒中预后的影响。实验发现,在脑缺血再灌注后第1-3天,抗CD90.2抗体删除ILC2显着增加小鼠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失(*P<0.05)。而通过将ILC2转输至Rag2-/-γc-/-小鼠可有效降低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失(*P<0.05)。上述结果表明ILC2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保护作用。(3)继而,我们利用病理切片染色发现,少突胶质细胞是表达IL-33的主要细胞,且在脑缺血再灌注后表达显着上调(*P<0.05)。推测胶质细胞来源的IL-33可能是维持脑部ILC2细胞存活与活化的主要细胞。缺血性脑卒中小鼠体内给予IL-33能够扩增ILC2数量,减小脑梗死体积和神经功能缺失(*P<0.05)。结论:第一部分:PTx引起的系统炎症反应可进一步加重小鼠脑卒中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体现为:中枢内小胶质细胞活化,髓系与淋巴细胞的浸润增多;PTx引起的免疫炎症过程可能与B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在中枢内浸润增高有关,而与小胶质细胞、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的中枢浸润关系不密切。相比ICH模型,MCAO模型以中性粒细胞、自然杀伤细胞、B细胞、CD8+T细胞的中枢浸润为主,提示天然免疫可能主要参与了脑缺血急性期损伤加重。PTx对小鼠脑内活性氧的产生及其氧化应激水平有进一步放大作用。PTx诱发的炎症反应下调脑卒中后第3天血脑屏障的紧密连接蛋白ZO-1、Claudin-5的表达,使其破坏加重,进一步扩大脑内免疫炎症反应水平。第二部分:MCAO小鼠脑内有大量的ILC2浸润,而外周ILC2显着减少,提示外周ILC2可能在脑缺血后迁移至脑损伤部位。通过删除或转输ILC2的相关实验提示ILC2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神经功能损伤和病灶体积,证明ILC2对缺血性脑卒中发挥保护作用。IL-33可在体内扩增ILC2,表明脑内胶质细胞来源的IL-33可能是维持ILC2细胞活化的关键分子。ILC2减小梗死体积、帮助神经功能的修复可能是通过其上游的IL-33调节作用完成,其中少突胶质细胞可能是IL-33的主要来源。
刘泽蔚[5](2020)在《IVIM联合化学位移成像在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文中提出目的:联合应用3.0T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扩散加权成像技术(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与化学位移成像技术(Chemical shift imaging,CSI)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中,探讨两者联合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更佳指导依据。材料与方法:1.搜集2018年10月到2019年9月经组织学活检确诊或追踪随访的肝占位肿物患者,包含肝血管瘤23例、肝囊肿38例、原发性肝癌24例、转移瘤患者10例,总计95例患者。2.病例进行常规MRI序列、IVIM DWI序列扫描,共12个b值(b=10、20、30、50、80、100、200、400、600、800、1000、2000s/mm2)及同、反相位成像序列扫描,经Functool MADC后处理软件获得瘤体实性最大层面并且避开囊变、血管、胆管走行区和坏死区域的IVIM参数,具体数值包括表观扩散系数(ADC)、真实扩散系数(D),假性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使用PACS后处理软件选取病灶组织相同层面同反相位区域,并计算其信号强度的变化。3.所有数据应用统计软件SPSS 17.0分析,计量参数表示为(均数±标准差)(?x±s),对于符合正态分布的参数,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果不符合正态分布,则数据采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绘制ROC曲线分析IVIM-DWI参数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效能及其阈值。结果:肝脏良、恶性肿瘤中,良性组ADC、D、f值显着大于恶性组(U=218.50,t=8.911,t=5.006,P均<0.05);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825.00,P>0.05)。良性肝囊肿的ADC、D、f值均显着大于肝血管瘤(U=30.00,P<0.001;t=3.31,P<0.005;t=6.38,P<0.001);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401.50,P>0.05)。而恶性原发性肝癌与肝转移癌的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7.00,P<0.05),ADC、D、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变组中信号指数1、2显着大于良性病变组(t=2.25,t=3.05,P均<0.05),信号指数3显着小于良性病变组(t=-2.15,P<0.05)。D值的ROC曲线下面积0.903,当D值<1.43mm2/s时,敏感度85.2%,特异度91.2%,此时诊断效能最好。此外,IVIM参数联合化学位移信号后,AUC值提高至0.97。结论:在IVIM-DWI各个参数中,ADC、D、f值,以及化学位移成像在肝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明显作用;其中在IVIM-DWI多参数中,D值能更可靠用来区分肿瘤良恶性。当IVIM参数联合化学位移信号后,鉴别诊断良恶性肿瘤的能力明显提高。
王晓睿[6](2020)在《钆塞酸二钠增强T1mapping成像评价肝泡型包虫残肝功能的初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扫描以及T1mapping成像对于肝泡型包虫患者残肝功能的评估价值。方法: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诊疗肝泡型包虫病人,根据肝功能Child-Pugh评分将患者分为,A(n=11)、B(n=9)、C(n=5)三组,扫描完成后的图像传输至西门子后处理工作站进行数据测量:肝实质平扫及肝胆期信号强度增强前T1值、肝胆期T1值,计算相对强化程度(RE)以及T1弛豫时间减低率(△T1)。采用单因素的方差分析比较对照组以及不同肝功能分级的测量值、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评价测量值与肝脏功能之间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RE及T1弛豫时间减低率对于各级肝脏功能的诊断效能。结果:1.随着肝脏功能的下降,肝胆期肝实质信号强度减低,RE值,△T1%,平扫T1值及肝胆期T1值随着肝脏功能的下降而增加。各组之间SI肝胆期,RE,平扫T1值,肝胆期T1值以△T1%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之间平扫信号强度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平扫信号强度与肝功能分级之间差异没有显着相关(r=-0.306,P=0.035),肝胆期信号强度与肝脏功能分级之间存显着负相关关系(r=-0.824,P<0.001);RE值与肝脏功能分级呈显着负相关(r=-0.786,P<0.001);平扫T1与肝功能分级呈较显着正相关(r=0.823,P<0.001)肝胆期T1值与肝脏功能分级呈显着正相关(r=0.823,P<0.001);△T1%与肝脏功能分级呈显着负相关(r=-0.859,P<0.001)。3.RE、△T1%鉴别Child-PughA组与B组肝脏功能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69、0.791)鉴别Child-PughB组与C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6、0.826)鉴别Child-PughA组与B、C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6、0.987)。对于肝功能A.B级患者,RE值诊断效能优于△T1,而对于肝功能C级患者,△T1值诊断效能优于RE值。结论:Gd-EOB-DTPA增强磁共振信号强度以及T1mapping成像有助于临床评价肝泡型包虫患者肝脏功能。
汪艳[7](2019)在《Gd-EOB-DTPA(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剂及螺旋增强CT对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效能,探讨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focal liver lesions,FLLs)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8年1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诊断肝脏局灶性病变明确,研究组包括42例同时经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和螺旋CT增强扫描的患者,42例患者均经过病理或随访证实。由2名放射科医生对不同的肝脏病灶进行独立盲法分析,同时对阅片对病灶分类的诊断信息作以评估,比较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和螺旋增强CT在肝脏局灶性病变上的检出率、准确率及典型图像之间的差异。结果:51例肝脏局灶性病变。经病理或临床随访6-9个月诊断肝细胞肝癌(HCC)8例、肝硬化结节5例,肝血管瘤16例,局灶性结节增生8例(FNH),肝转移14例。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发现肝细胞肝癌(HCC)8例、肝硬化结节5例、肝血管瘤16例、有8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和14例肝转移,病灶检出率100.0%,螺旋增强CT共发现肝细胞肝癌(HCC)5例、肝硬化结节4例、肝脏血管瘤9例,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8例,肝转移瘤10例,病灶检出率70.6%。钆塞酸二钠增强MRI诊断肝细胞肝癌(HCC)6例、肝硬化结节5例、肝血管瘤16例、有8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和14例肝转移,诊断准确率96.1%,螺旋增强CT共诊断肝细胞肝癌(HCC)3例、肝硬化结节3例、肝血管瘤9例、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3例,肝转移7例,诊断准确率49.0%。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出率及准确率均明显优于螺旋增强CT的结果,得到与临床相似的结果。结论: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能够提高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准确率。
罗佳文[8](2019)在《IVIM-DWI、DCE-MRI及钆塞酸二钠在评价大鼠及人体肝硬化相关结节中的价值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建立 SD 大鼠肝硬化模型,探索 IVIM(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 Model,IVIM)和 DCE-MRI(Dynamic Contrast-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DCE-MRI)各参数能否区分SD大鼠不同类型的肝硬化相关结节性质,并进一步比较IVIM和DCE-MRI对各种不同类型肝硬化结节的诊断效能。同时,探讨IVIM-DWI及DCE-MRI相关参数与肝硬化相关结节的细胞密度及新生血管的相关性,为这两种功能MRI技术能否用于监测肝硬化结节恶性转化过程奠定理论基础。另外评价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及IVIM-DWI在鉴别诊断人体不同级别非典型增生结节(Dyplastic Nodules,DN)与不同分化程度 HCC(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价值,同时研究IVIM-DWI参数与DN及HCC细胞密度的相关性,探讨IVIM-DWI能否成为监测DN早期恶变的一种检查方法。材料与方法第一部分:50只雄性SD(Sprague-Dawley,SD)大鼠,6周龄,体重120~150g,米用DENA(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n,Sigma)灌胃法诱导产生肝硬化模型,将0.95 g/ml的DENA与生理盐水按照1:100的比例配置成灌胃液,按照50 mg/kg的剂量经灌胃针灌入胃内,每周灌胃一次,连续灌胃10周后停止灌胃。从第10周起,采用随时抽样的方法每周抽取4~5只大鼠进行IVIM及DCE-MRI检查,显像完成后段颈法处死大鼠,开腹取出大鼠肝脏。由放射医生与病理医生参照T2WI横断位图像,以3mm厚度对大鼠肝脏进行连续切片,随后将组织切片脱水及石蜡包埋,之后切成4 μ m的切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然后进行组织学检查。由两名病理医生将肝硬化相关结节分为RN(Regenerative Nodule,RN)、LGDN(Low-grade Dyplastic Nodule,LGDN)、HGDN(High-grade Dyplastic Nodule,HGDN)、HCCwell(Well different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Edmondson-Steiner l、2 级)和 HCCpoor(Poorly differentiat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Edmondson-Steiner3、4级)5种类型。用大鼠SMA单克隆抗体对肝脏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由两名病理医师计算所有结节的“非配对动脉比”,同时在显微镜下计算5种不同结节的细胞密度计数。两位影像医生利用基于Matlab(MathWorksInc,MA,USA)的IVIM-DWI后处理软件和GE商业化软件Omni-Kinetics进行图像后处理,采用勾画病灶ROI 的方式,计算 IVIM 的参数 D(Diffusion Coefficient,D)、D*(Pseudodiffusion Coefficient,D*)、f(Perfusion Fraction,f)以及 ADC(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DCE-MRI 的参数 Ktrans(Transfer Constant,Ktrans)、Kep(Rate Constant,Kep)和 Ve(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Space Volume Fraction,Ve)。第二部分:前瞻性纳入2016年5月~2018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放射科进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且符合入组标准的患者50人,所有入组患者均行IVIM-DWI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检查。检查完成后,结合术前MRI图像、术后组织标本,由两名影像医生以勾画ROI的方式在Matlab(IVIM-DWI)后处理软件计算IVIM相关参数D、D*、f与ADC,同时两名医生在PACS上以勾画ROI的方式测量病灶肝细胞期信号强度与周围肝组织信号强度,计算病灶与周围肝组织信号强度比(Relative Intensity Ratio,RIR)。所有入组患者均在MRI检查后两周内行肝脏部分切除术,术后标本常规HE染色,由两名病理医生将结节分为LGDN、HGDN、HCCwell以及HCCpoor,同时计算每个结节的细胞密度值。结果第一部分:35只大鼠最终纳入本次研究,经过病理与影像对照检查,共发现106个不同性质的肝硬化结节,包括19个RN、22个LGDN、25个HGDN、20个HCCwell及20个HCCpoor。随着结节恶性程度逐步增加,DCE-MRI的三个参数也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HCCpoor与HCCwell的KUans、Kcep和Ve值显着高于DN和 RN(所有 p<0.05)。HCCpoor 的 Ktrans 高于 HCCwell(p<0.05),HCCwell 的Ktrans 值高于 HGDN 与 RN(p<0.05),HGDN 的 Ktrans 值显着高于 LGDN(p<0.05)。但是对于HCCwell与HGDN之间的鉴别,所有DCE-MRI参数均显示无统计学意义。ADC值与D值随着肝硬化结节恶性程度逐步增加呈逐步减低的趋势,HCC的D值与ADC值显着低于HGDN、LGDN和RN(所有P<0.05)。HCCpoor的D值与ADC值低于HCCwell。HGDN的D值低于LGDN。HGDN的D值与ADC值低于 RN(所有 P<0.01)。HCCpoor 与 HCCwell 的f值高于 RN(p<0.05)。对于鉴别诊断RN与LGDN,Ktrans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roc curve,AUC)大于D与ADC值,在诊断RN与HCCwell方面,D的AUC大于ADC、Ktrans及Kep,Ktrans 比 D具有更高的特异度在鉴别诊断LGDN与HGDN方面,对于鉴别LGDN和HCCwell方面,D 比 ADC及Ktrans具有更高的特异度。至于鉴别诊断HGDN与HCCwell方面,D的AUC高于ADC。在鉴别两种不同类型的HCC,即HCCwell与HCCpoor方面,D的特异度高于ADC及Ktrans。HCCpoor的非配对动脉比显着高于HCCwell、HGDN、LGDN及RN,HCCwell,HGDN,LGDN及RN的非配对动脉比存在统计学差异,且HGDN高于后两者。LGDN的非配对动脉比显着高于RN。细胞密度计数结果显示:HCCpoor的细胞密度显着高于HCCwell、HGDN、LGDN及RN,HCCwell的计数显着高于HGDN、LGDN及RN,HGDN的细胞计数显着大于LGDN与RN,LGDN细胞计数大于RN。相关性分析显示,kep与非配对动脉比具有轻度正相关(r=0.381,p<0.01);Ktrans与非配对动脉比具有中度正相关(r=0.531,p<0.01),f与非配对动脉无明显相关。D、ADC与细胞密度均呈中度负相关(rd=-0.624,rADC=-0.526,两者p<0.01)。f与Ktrans、Kcep及Ve均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50例患者中共发现75个HCC或DN,LGDN 15个,HGDN 20个,HCCwell 21 个,HCCpoor 19 个。ADC 值与 D 值从 LGDN 到 HCCpoor 呈逐渐减低的趋势,HCC的D值与ADC值显着低于HGDN和LGDN(P<0.01)。HCCpoor的D值与ADC值低于HCCwell。HGDN的D值显着低于LGDN(P<0.05)。D、ADC与四种结节的性质呈中度负相关(rd=-0.703,rADc=-0.700,两者p<0.01),D、ADC与结节细胞密度呈中度负相关(rd=-0.691,rADC=-0.652,两者p<0.01)。HCCpoor与 HCCwell 的 RIR 显着低于 LGDN(两者 p<0.01),HCCpoor 的 RIR 低于 HGDN与 HCCwell(两者 p<0.01)。鉴别诊断LGDN与HGDN,RIR的AUC大于D,在诊断LGDN与HCCwell方面,RIR的AUC大于D及ADC,相似的情况鉴于LGDN与HCCpoor之间的鉴别。对于鉴别HGDN和HCCwell方面,D的AUC大于ADC,RIR则无诊断价值。至于鉴别诊断HGDN与HCCpoor方面,D的AUC高于ADC和RIR,在鉴别两种不同类型的HCC,即HCCwell与HCCpoor方面,RIR的AUC高于D和ADC。结论DCE-MRI的参数Ktrans可以通过反映结节内血管再生的变化来监测肝硬化结节恶性转变过程,IVIM参数D与ADC可以无创性监测肝硬化结节恶变过程中细胞密度的变化,肝硬化结节的Ktrans的增高和D与ADC的减低,预示着结节向HCC恶性转化。钆塞酸二钠增强MRI的肝细胞期时相病灶与肝组织信号强度比值(RIR)对于鉴别LGDN与HCC、HGDN与HCCpoor以及不同分化程度HCC的价值较高,但无法鉴别HGDN与HCCwell,IVIM-DWI对于HGDN与HCCwell鉴别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可以作为钆塞酸二钠的重要补充序列。同时,IVIM-DWI具有操作简便,无需注射对比剂等优点,且其在鉴别LGDN与HGDN、LGDN与HCC、HGDN与HCCpoor以及两者不同类型的HCC具有较高的价值,IVIM-DWI可以作为临床肝硬化结节随访的常规序列之一。
刘冬[9](2018)在《磁共振肝胆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在肝胆系统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文中认为第一部分Gd-EOB-DTPA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检出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对MRI平扫、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动态增强及肝胆期成像的比较,评估Gd-EOB-DTPA增强MRI对肝脏局灶性病变(focal liver lesions,FLLs)检出的能力,同时对典型的FLLs肝胆期特征性表现进行研究,以期进一步提高对FLLs的检出率和诊断率。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患有FLLs的患者72例,其中男性48例,女性24例。所有患者均依次行MRI平扫(抑脂3D GRE T1WI、TSE T2WI)、Gd-EOB-DTPA动态增强和20min后肝胆期扫描。统计平扫MRI、Gd-EOB-DTPA增强MRI对病灶的检出情况,病灶-肝脏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CNR)的绝对值变化以及性质明确的典型病灶Gd-EOB-DTPA增强MRI特征性表现。结果:72例病人,共119枚病灶(≤2cm),Gd-EOB-DTPA增强后病灶-肝脏CNR绝对值显着增加(P<0.001)。Gd-EOB-DTPA增强(动态增强+肝胆期)检出病灶最多,共116枚,Gd-EOB-DTPA增强(动态增强+肝胆期)较平扫对FLLs的检出率有显着差异(P<0.001)。延迟20 min肝胆期扫描时,2例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呈等信号,3例FNH呈高信号;1例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为等信号,2例HCA为低信号,3例再生结节(Regenerative nodules,RN)为等信号,1例RN为低信号,3例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为等信号,29例HCC为低信号,所有的海绵状血管瘤、不典型增生结节(dysplastic nodule,DN)、胆管细胞癌及转移瘤均呈低信号。结论:Gd-EOB-DTPA增强磁共振扫描可以提高FLLs的检出率;联合Gd-EOB-DTPA动态增强扫描与肝胆期扫描可以提供更多的诊断相关信息,并提高鉴别诊断能力。第二部分GD-EOB-DTPA增强MRI肝胆期对HCC影像学及与病理分化程度关系的研究目的:本研究对不同分化程度HCC的Gd-EOB-DTPA增强MRI成像分析,通过对肝胆特异期病灶的对比噪声比绝对值进行统计学比较,以了解Gd-EOB-DTPA增强MRI肝胆特异期成像与HCC的病理分化程度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92位患者经病理证实的102枚HCC的Gd-EOB-DTPA增强MRI图像,依据高、中、低分化程度分为60、18、24;参照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AASLD)肝癌影像诊断标准。将每个病灶肝胆期的影像表现分为低信号、高低混杂信号和等信号。按照多期动态增强和肝胆期表现,将HCC影像表现形式分为9型;并计算肝胆期HCC于周围肝脏实质对比噪声比(CNR)的绝对值。HCC不同病理分级之间的肝胆期信号强度比采用卡方检验,CNR绝对值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结果:本组102枚HCC Gd-EOB-DTPA表现形式具有5型,I、II型表现为HCC典型影像表现,占89.3%(91/102),肝胆期依次表现为低、高低混杂信号;IV、VII、IX型表现为HCC不典型影像表现,占10.7%(11/102),而肝胆期依次表现为低信号,低信号,等信号。绝大多数(92/102)HCC在肝胆特异期表现为低信号。HCC按照不同病理分化程度比较肝胆期信号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1)。不同分化级别HCC CNR绝对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Gd-EOB-DTPA增强MRI肝胆特异期成像可以有效的检出不同分化程度的HCC,大部分HCC强化方式典型,表现为肝胆期低信号。肝胆期HCC的CNR绝对值与其病理分化程度有相关性。第三部分不同级别肝硬化程度对Gd-EOB-DTPA增强MRI胆道成像的影响目的:通过对肝硬化与肝功能正常者行Gd-EOB-DTPA增强MR胆道成像(CE-MRC)效果进行对比研究,并探讨肝功能对胆管显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肝硬化和正常组(正常组,30例;肝硬化组60例)分别行Gd-EOB-DTPA增强MR胆道成像,90例患者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4组:正常组(NLF):30例;Child-Pugh A(LCA):30例;Child-Pugh B(LCB):19;Child-Pugh C(LCC):11。测量并计算出相对胆总管信号强度(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RSI胆总管=SI胆总管/SI竖脊肌)和相对肝信号强度(RSI肝=SI肝/SI竖脊肌),并对RSI胆总管与RSI肝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正常组,LCA,LCB,LCC组RSI肝值分别为0.62?0.06,0.56?0.02,0.40?0.05,和0.29?0.02,注射Gd-EOB-DTPA 20分钟后4组RSI胆总管分别为18.04?0.29,17.12?0.41,3.95?0.63和3.33?0.30。NLF组和LCA组胆管显影效果及RSI胆总管均高于LCB组和LCC组。结论:Gd-EOB-DTPA增强MR胆道成像能有效评估肝功能,依据Child-Pugh评分,不同的肝功能会影响Gd-EOB-DTPA增强MR胆道成像效果。
董华[10](2018)在《SPECT/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在眼眶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性疾病及其他实体性肿瘤的SPECT显像进行数据分析,确定不同病变的诊断标准,并与超声和磁共振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发现和解决该技术在眼眶病变术前定性诊断中遇到的问题,探讨99mTc-RBC SPECT/CT连续动/静态显像在眼眶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策略选择中的临床价值。为该技术更好的服务于临床,以及下一步的研究提供理论和操作基础。方法1)回顾性分析119例眼眶肿物患者99mTc-RBC SPECT显像结果,视觉分析:各时相双侧眼眶区放射性分布及血流灌注相的时间-放射性曲线特点。半定量分析:两名医师、同一医师于一周内分别在延迟相对患侧眶区进行感兴趣区(ROI)勾画,并将ROI复制到键侧眶区,计算肿瘤与对侧镜像区的放射性(T/N)比值及肿瘤与上矢状窦区的放射性(T/SSS)比值,使用Bland-Altman分析和配对t检验评估两组数据的一致性和重复性,以期确定该影像诊断技术的可行性。2)回顾性分析119例眼眶肿物患者99mTc-RBC SPECT显像结果,半定量分析评价不同病理类型病变的T/N值区间;视觉分析结合半定量分析综合评价99mTc-RBC SPECT显像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能,包括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等指标,半定量分析99mTc-RBC SPECT显像在血管性病变与非血管性病变的T/N值区间差异,确定99mTc-RBC SPECT显像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3)回顾性分析140例眼眶肿物患者的99mTc-RBC SPECT显像、超声及MRI的诊断结果,分析不同诊断技术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不同病理类型中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并进行对比分析,更好的服务于临床。结果1)经术后病理确诊的眼眶病变病例119例,眼眶病灶测量者内及测量者间T一致性Bland Altman分析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30230.6894 dpm和-0.91120.7821 dpm,均有较高的一致性;对比分析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健侧眼眶镜像区和上矢状窦区测量者间内N和SSS测量结果一致性Bland Altman分析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0.50400.1814 dpm和-0.63480.5703dpm,医生间测量结果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健侧眼眶镜像区和上矢状窦区测量者内N和SSS测量结果一致性Bland Altman分析95%一致性界限分别为-1.089-0.07268 dpm和-1.016-0.01620 dpm,医生1不同时间点测量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别,分析原因可能是健侧放射性计数太低,勾画感兴趣区时容易受周围正常组织的干扰所致,经医生间测量其总体可重复性还是无统计学差异的。2)本研究共纳入眼眶占位性病变患者119例,其中63例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均通过99mTc-RBC SPE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得到正确诊断。ROC曲线校正后SPECT显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分别为100.0%、98.2%、98.4%、100.0%、99.2%。另外,视觉及半定量分析在眼眶血管性肿瘤诊断效能亦很高,校正后均为100.0%;但在眼眶非血管性肿瘤的病理类型鉴别上缺乏特异性。对于病变较小且位置较深、或受周围组织干扰无法鉴别时,通过SPECT/CT断层显像得到进一步判断。3)99mTc-RBC SPE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综合分析、磁共振综合分析及超声扫描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分别为100.0%、98.2%、98.4%;79.4%、100.0%、100.0%;88.2%、97.2%、96.8%。提示SPECT显像较磁共振和超声更能准确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虽然超声扫描诊断效能中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稍高于磁共振综合分析结果,磁共振综合分析的特异度和阳性预测值稍高于超声扫描,两种影像检测技术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校正后MR平扫、超声和SPECT显像比较的Fisher精确检验结果表明MR扫描和SPECT显像比超声更能正确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且SPECT显像优于MR扫描。另外,超声诊断眼眶血管性病变的灵敏度和准确率高于磁共振综合分析结果,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虽然磁共振综合分析的特异度以及阳性预测值稍高于超声扫描,两种影像检测技术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磁共振综合分析结果的诊断效能稍高于超声扫描,但两种影像检测技术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总之,对血管性病变,尤其是海绵状血管瘤,放射性核素SPECT显像的综合诊断准确率高达100.0%;然而,对于非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单纯99mTc-RBC SPECT显像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均不如磁共振和超声理想。结论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及静脉性血管瘤99mTc-RBC SPECT显像勾画感兴趣区的可重复性更好,受周围组织的干扰更小,为99mTc-RBC SPECT精确定量提供了重要平台。99mTc-RBC SPECT显像通过半定量分析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具有高特异性,能更客观的指导治疗决策,尤其是治疗决策的选择。99mTc-RBCSPECT显像诊断效能与眼眶占位性病变的病理类型密切相关,诊断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和血管性疾病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但鉴别诊断其他实体占位的效能是否也接近亦或高于常规影像技术,有待进一步对比分析。SPECT显像可明显提高眼眶血管性病变的诊断水平,为临床合理选择术前诊断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是常规影像学的有益补充。
二、肝脏局灶性小占位的磁共振信号强度比与病灶性质的相关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肝脏局灶性小占位的磁共振信号强度比与病灶性质的相关性(论文提纲范文)
(1)DCE-MRI在HCC射频治疗前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 DCE-MRI在HCC评估中的应用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DCE-MRI在HCC射频消融后短期疗效评估中的应用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附表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DCE-MRI在肝脏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现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Article 1 in English |
Article 2 in English |
(2)基于肝脏占位ADC图像的灰度游程矩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Abbreviation Index) |
前言(Introduction) |
1.1 肝脏实性占位 |
1.2 扩散加权成像 |
1.3 纹理分析的概念和步骤 |
1.4 研究拟用软件及纹理参数 |
材料与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扫描仪器 |
2.2.2 扫描前准备 |
2.2.3 扫描方法 |
2.3 病理结果 |
2.4 图像分析与数据处理 |
2.4.1 勾画ROI |
2.4.2 GLRLM参数值的处理 |
2.4.3 三种方法之间的统计学比较 |
2.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Results)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ADC图像分析 |
3.2.1 GLRLM数据分析 |
3.2.2 ROC曲线 |
3.2.3 诊断能力 |
讨论(Discussion) |
结论(Conclusion) |
参考文献(Reference) |
文献综述(Review) |
4.1 磁共振技术与肝脏疾病 |
4.1.1 MRI的原理 |
4.1.2 DWI和ADC在肝脏占位上的应用 |
4.2 纹理分析 |
4.2.1 纹理分析的概念及步骤 |
4.2.2 纹理分析的常用参数值 |
4.2.3 纹理分析在肝脏病变上的应用 |
4.3 纹理分析的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Reference) |
致谢 |
作者简介 |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3)基于影像组学评价肝泡型包虫病组织特征和生物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基于能谱CT肝泡型包虫病功能成像与PET/CT的对比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内容与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肝泡球蚴MRI影像特征与FDG-PET/CT代谢活性之间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磁共振扫描方法及参数 |
1.3 PET/CT扫描方法及参数 |
1.4 图像分析 |
1.5 质量控制 |
1.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MR影像组学对肝泡型包虫病生物活性预测模型的初步研究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检查方法 |
1.3 图像处理和数据分析 |
1.4 质量控制 |
1.5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研究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4)免疫与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动物模型中的影响与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s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PTx引发的炎性反应对脑卒中动物模型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各组小鼠神经功能损伤情况 |
2.2 各组小鼠中枢免疫细胞浸润分布 |
2.3 各组小鼠脑氧化应激对比 |
2.4 各组小鼠血脑屏障染色 |
3 讨论 |
4 结论 |
第二部分 2型固有淋巴细胞对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的影响与机制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 |
2.1 缺血性脑卒中后小鼠脑与外周ILC2数量变化 |
2.2 ILC2对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神经功能与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
2.3 缺血性脑卒中后第3天小鼠少突胶质细胞是IL-33的主要来源 |
2.4 IL-33能够扩增ILC2细胞数量,减少缺血性脑卒中小鼠神经功能缺损与脑梗死体积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IVIM联合化学位移成像在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检查方法 |
2.1 检查前准备及扫描体位 |
2.2 仪器与方法 |
3.图像分析及数据处理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一般资料 |
2.良恶性肝占位性病变两组之间IVIM定量参数比较 |
3.良性占位性病变组间IVIM定量参数比较 |
4.恶性占位性病变组间IVIM定量参数比较 |
5.良恶性肝脏占位性病变两组之间化学位移信号指数比较 |
6.各组之间ROC曲线下参数分析 |
7.良恶性各组MRI影像表现图 |
讨论 |
1.IVIM成像基本原理及特点 |
2.IVIM成像参数应用价值 |
2.1.ADC、D值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
2.2.D*值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
2.3.f值对肝脏良恶性肿瘤的诊断价值 |
2.4.IVIM成像参数诊断效能分析 |
2.5.IVIM参数其他影响因素 |
3.化学位移成像原理及特点 |
4.化学位移成像应用价值 |
5.IVIM 联合化学位移技术诊断效能分析 |
6.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语表 |
(6)钆塞酸二钠增强T1mapping成像评价肝泡型包虫残肝功能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样本量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1.3 临床资料的分组原则 |
2 研究方法 |
2.1 图像采集 |
2.2 图像分析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
(7)Gd-EOB-DTPA(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名词对照(Abbreviation)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临床资料 |
2.1.2 分组 |
2.2 MRI剂CT仪器及检查方法 |
2.3 MRI与CT图像分析 |
2.4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和螺旋增强CT共同发现的病变的情况 |
3.2 GD-EOB-DTPA增强MRI与螺旋增强CT对病变的性质的判断 |
3.3 比较GD-EOB-DTPA增强MRI与螺旋增强CT共同发现病变的不同 |
3.4 通过图像比较钆塞酸二钠増强MRI与螺旋増强CT的不同 |
第4章 讨论 |
4.1 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 |
4.2 螺旋增强CT在肝脏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中的作用 |
4.3 钆塞酸二钠的基本原理和机制 |
4.4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在肝脏的局灶性病变的诊断中的作用 |
第5章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肝脏局灶性病变的MRI诊断及鉴别诊断 |
1、钆塞酸二钠的概述 |
2、肝脏局灶性病变钆塞酸二钠MRI増强的表现 |
3、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现状 |
4、与其它影像学方法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方面的比较 |
5、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方面的作用 |
6、在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方面的作用 |
7、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文章目录 |
(8)IVIM-DWI、DCE-MRI及钆塞酸二钠在评价大鼠及人体肝硬化相关结节中的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第一部分 DCE-MRI及 IVIM-DWI在评价大鼠肝硬化相关结节血管生成及细胞密度特征中的价值研究 |
(二)材料与方法 |
1.SD大鼠肝硬化结节模型建立 |
2.MRI检查方法 |
3.MRI图像后处理及分析 |
4.组织病理学检查与免疫组织化学评价 |
5.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 大鼠肝硬化模型(图1) |
2.MRI相关结果 |
3.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结果 |
4.MRI参数与病理学指标相关性分析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IVIM-DWI及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在评价非典型增生结节及不同分化程度肝细胞癌中的价值研究 |
(二)材料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MRI检查方法 |
3.MRI图像质量评价及后处理 |
4.组织病理学检查 |
5.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1.病例基本情况 |
2.IVIM-DWI相关参数及肝细胞期信号强度比(RIR) |
3.ROC曲线分析 |
4.组织病理学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三、综述 |
参考文献 |
四、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五、致谢 |
(9)磁共振肝胆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在肝胆系统病变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GD-EOB-DTPA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检出的临床研究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GD-EOB-DTPA增强MRI肝胆期对HCC影像学表现及与病理分化程度关系的研究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不同级别肝硬化程度对GD-EOB-DTPA增强MR胆道成像的影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展望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本研究的创新性 |
本研究局限性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SPECT/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在眼眶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99)mTc-RBC SPECT眼眶显像ROI测量方法稳定性分析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99)mTc-RBC SPECT及SPECT/CT检查 |
1.1.3 图像分析 |
1.1.4 病理检查 |
1.1.5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病例分析 |
1.2.2 半定量分析图像勾画结果 |
1.2.3 T、N、SSS一致性分析及对比分析 |
1.2.4 正常眼眶与眼眶占位性病变的眶区TIC比较结果 |
1.3 讨论 |
1.3.1 ~(99)mTc-RBC SPECT/CT显像方法简介 |
1.3.2 放射性核素~(99)mTc-RBC显像技术的优势及局限性 |
1.3.3 展望 |
1.4 小结 |
二、~(99)mTc-RBC SPECT/CT眼眶显像诊断的影像特点分析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显像方法 |
2.1.3 图像分析 |
2.1.4 病理检查 |
2.1.5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病例分析 |
2.2.2 SPECT连续动/静态显像诊断结果 |
2.2.3 半定量分析图像勾画及对比分析 |
2.2.4 SPECT/CT断层显像诊断结果 |
2.3 讨论 |
2.3.1 眼眶肿瘤简介 |
2.3.2 ~(99)mTc-RBC SPECT显像在眼眶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现状 |
2.3.3 ~(99)mTc-RBC符合线路断层显像的优缺点 |
2.3.4 展望 |
2.4 小结 |
三、~(99)mTc-RBC SPECT/CT显像与传统影像学的对比研究 |
3.1 对象和方法 |
3.1.1 临床资料 |
3.1.2 影像资料 |
3.1.3 病理检查 |
3.1.4 统计分析 |
3.2 结果 |
3.2.1 病理学诊断结果 |
3.2.2 SPECT 显像结果及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 |
3.2.3 磁共振扫描结果及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 |
3.2.4 超声扫描结果及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 |
3.2.5 SPECT、磁共振及超声扫描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效能比较…… |
3.3 讨论 |
3.3.1 放射性核素SPECT显像的临床应用现状 |
3.3.2 磁共振扫描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优势及现状 |
3.3.3 超声检查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优势及现状 |
3.3.4 SPECT显像与MR及超声检查诊断眼眶占位性病变的比较研究… |
3.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眼眶肿瘤临床及影像学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肝脏局灶性小占位的磁共振信号强度比与病灶性质的相关性(论文参考文献)
- [1]DCE-MRI在HCC射频治疗前后评估中的应用研究[D]. 李建志. 山东大学, 2021(11)
- [2]基于肝脏占位ADC图像的灰度游程矩阵分析[D]. 王怡. 石河子大学, 2021(02)
- [3]基于影像组学评价肝泡型包虫病组织特征和生物活性的研究[D]. 任波.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4]免疫与炎症反应在脑卒中动物模型中的影响与机制研究[D]. 赵慧. 山西医科大学, 2020(01)
- [5]IVIM联合化学位移成像在肝脏良恶性肿瘤中的应用[D]. 刘泽蔚.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钆塞酸二钠增强T1mapping成像评价肝泡型包虫残肝功能的初步研究[D]. 王晓睿.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7]Gd-EOB-DTPA(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在肝脏局灶性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D]. 汪艳. 厦门大学, 2019(05)
- [8]IVIM-DWI、DCE-MRI及钆塞酸二钠在评价大鼠及人体肝硬化相关结节中的价值研究[D]. 罗佳文.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9]磁共振肝胆特异性对比剂Gd-EOB-DTPA在肝胆系统病变中的应用价值[D]. 刘冬. 苏州大学, 2018(12)
- [10]SPECT/CT连续动/静态联合显像在眼眶肿瘤鉴别诊断价值的研究[D]. 董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