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人为本 搞好安全培训(论文文献综述)
霍斌[1](2020)在《高铁运营期XX牵引变电所安全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高铁运营期XX牵引变电所作为研究对象,对高铁运营期XX牵引变电所的安全风险管理进行了研究。首先深入分析了高铁运营期XX牵引变电所的特点和事故案例,并基于运营期以及变电所生产管理制度的特征,分别从人员素质、设备自身、安全管理、外部环境这四个方面,初步制定XX牵引变电所安全风险辨识清单;接着利用德尔菲法,组建包括设计单位、运营单位、验收单位在内的12名专家组,对XX牵引变电所安全风险进行识别,经过三轮调查反馈,最后汇总整理得到了正式的XX牵引变电所运营期安全风险辨识清单。在此基础上,引入风险矩阵法,分别从人员素质、设备自身、安全管理、外部环境这四个方面绘制风险矩阵图,确定出各等级安全风险因素。通过分析高等级安全风险因素,利用事故树法对典型风险事故进行分析,得到引起火灾事故以及人员触电事故的基本事件,并对这些基本事件进行排序。在针对XX牵引变电所安全风险控制环节,对于高级别安全风险因素,通过运用风险预防、损失抑制这两种措施,避免其可能发生的严重事故;对于其他级别安全风险,逐项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接着总结归纳这些风险控制措施,针对XX牵引变电所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并在XX变电所改善后进行调查。调查后的结果发现,XX牵引变电所的各项安全风险措施都得到了落实,在人员培训、消防器材规范、安全标识、所内生态环境、电气设备的按时检修更新等方面都有了显着改善。本研究对于其他铁路牵引变电所项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参考意义。对于我国高铁智能牵引变电所的安全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宋丙丙[2](2020)在《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国家及企业将目光聚焦于安全生产标准化,不仅通过政策文件的方式强调了安全生产标准化的重要性,还明确提出它是企业发展的首要目标。不仅如此,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既是响应国家号召的直接行为体现,也是公司生产工作得以安全、可靠开展的根本保障。BW公司如今发展迅速,生产规模不断地增大、新的设备和产品不断地倒入、新人员也不断地加入,现有的管理模式存在很多问题难以继续发挥作用,推动和落实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本论文结合自身的实践工作经验,基于前辈们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与归纳总结,立足于工贸行业的视角,对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开展现状进行研究和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希望对同类行业顺利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工作提供理论支持。首先,笔者对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了全面概述,阐明了当前发展现状和可能存在的一些共性问题、创建方法和相对应的改进措施。其次,对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的案例分析,分析了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的现状。简绍BW公司的基本情况,阐述了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依据规范和实施PDCA思路的创建流程,并汇总分析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得分状况;通过帕累托分析法,筛选和梳理出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中最主要突出的问题,并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最后,针对问题和成因,提出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中的具体改进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1)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中主要问题在于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薄弱、作业现场安全问题多、职业健康管理薄弱、隐患排查和治理环节方面薄弱、应急救援管理方面弱的环节。(2)形成此类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原因在于员工的安全意识淡薄,安全教育培训需要进一步加强;公司缺少激励机制,员工不能够积极和主动参与安全生产标准化活动;安全管理的基础薄弱;风险评价不够科学和完善及隐患排查治理趋于表象,隐患不能有效治理和排除;安全生产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安全保障不到位,安全生产标准化不能顺利有效开展。(3)针对以上的问题和成因,制定具体改进措施。大力贯彻安全教育,使安全教育深入人心;建立基于员工的不安全行为的多层次激励、差别化激励和公司的声誉激励机制,激励全体员工主动参与;完善职业健康管理,预防和消除职业危害来保障员工健康;完善和标准化公司的操作规程,提高员工操作技能,让操作标准化和规范化;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双重预防机制,降低消除潜在隐患和预防发生事故;建立应急团队及程序并完善应急物资,加强应急管理和快速响应;加大安全成本投入,为实现安全生产标准化战略目标奠定强力基础。
刘妍[3](2019)在《HY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安全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快速发展更新的时代,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人们对安全的认知也在不断地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企业的经营者和管理人员对本企业的安全也越来越重视,但是企业安全事故仍然偶有发生,企业的安全管理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现代快速发展的信息化与工业化大大提高了生存原料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信息化与工业化对传统的、简单的企业安全管理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企业要想立足社会并长足发展,必须要紧跟社会发展步伐,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时刻关注企业自身生产水准以及生产技术的变化,分析企业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是否满足已有的变化,研究有效可行的改进方法,进一步科学的完善企业现有安全管理体系,使之与企业的发展相匹配,这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以HY防护用品有限公司为研究对象,以公司的安全管理作为个案分析对象,通过文献综述法对国内外关于企业安全管理的研究成果及安全管理相关理论知识进行总结,通过调查问卷法和实证研究法具体介绍并分析了该企业现有的安全管理体系及其运行现状,然后对该企业现在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结合有关理论以及其他企业构建安全管理体系的先进经验提出了HY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安全管理的改进措施,希望能够为同行业的其他企业改进企业自身安全管理提供一些参考价值。
廖梓彤[4](2019)在《员工视角下的Z矿产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自古就有着“民为本”的兴国的理念,而伴随着国际形势的不断加剧各国的的竞争愈加激烈,我国的迅猛发展正是对该理念价值导向正确性的最好体现。因此,为了保持我国的优势地位,继续关注推进我国人民的发展,更加深入的保证社会各层人民的发展权益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做到提高我国人民权益的有效实施,是当中最关键的问题之一。人们在社会中并不是单独的个体存在,而是以各种形式的群体聚集在一起来实现各种不同的目的。而企业作为个体为了追求价值而聚集在一起的组织,与个体利益的具有最为紧密直接的联系。本文通过对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中的员工责任进行分析了解,认为其是影响个体权益保障情况的重要环节。然而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对相关信息公布的随意性使得信息公布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因此,本文选取了员工权益特征较为明显的矿产企业作为案例对象。首先通过对其员工视角社会责任作假设审计,设计出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与评价体系,再从审计流程的准备阶段、计划阶段、执行阶段以及报告阶段等对其发布的社会责任报告进行评价分析。根据发现的问题再随机对其他的上市矿产企业社会责任报告进行了解,发现很多都存在着相似的问题:评价指标不严谨、结论分析缺乏可靠性、报告内容大部分未经过审计鉴证以及缺失重要的审计要素。通过成因分析可知,企业缺乏正面的行为动机、外部环境导致企业“不审计”的占优策略、管理层对风险报酬率的追求以及最重要的审计架构的缺失,是导致目前我国矿产企业现状的主要原因。最后,为了寻找改善对策,对其中涉及的主要相关方之间的不完全信息下的三方动态博弈进行模型分析。提出的改善的建议主要有构建一个完善的审计框架和相关法律体系、加大企业相关绩效的奖罚力度、提升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优化区域政府的绩效评价体系等。期望对改善我国上市矿产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现状作出一份努力,同时以进一步为其他企业的类似问题提供参考的思路。
陈军[5](2018)在《王石凹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是造成各类事故的主要原因,其中由人为因素导致的不安全行为高达80%,所以对职工进行专业素质和安全意识的培养强化对事故的预防至关重要。借助现有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及技术,研究企业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分别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对管理层矿井安全文化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创造企业安全文化氛围和安全生产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前提保障。它能够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起到引导、渗透和支撑作用,为推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从文化角度培养职工的安全意识,构建绿色工作环境,打造文明企业,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实现真正的工作安全。本文首先对陕煤铜川矿业公司王石凹煤矿的基本状况、安全文化水平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探讨总结了矿井当前安全文化方面的不足与缺陷,探讨了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深层关系以及企业推行安全文化的意义;其次对矿井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安全现状和安全文化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合安全文化的不足之处,对企业安全文化进行改革和完善;然后通过安全文化评价模型对煤矿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并对考核评价结果进行说明、分析和解释;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包括树立安全理念、文化与生产结合的理念以及营造安全的文化氛围等。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安全文化以无形的形式熏陶着企业中每一位职员,用安全观念、安全知识、安全技术、安全行为等方式培育着每一个人,使之具有现代的安全素质,高度的安全意识,真正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性,从而使企业上下每一个人都能时刻把安全放在首位。不仅仅是王石凹煤矿,对任何一个企业都是,改进安全文化建设,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建立长效的安全机制对其发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冯玉[6](2018)在《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型模式构建方法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现代事故致因理论认为,导致事故发生的四个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和管理因素,其中,人的安全行为是第一要素。据统计,在我国煤矿事故中,由于违章、管理等人因事故占事故总量的96.5%以上。因此,基于现代事故致因理论,从把控人的不安全行为出发,研究煤矿本质安全型模式构建方法,对我国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大量国内外文献的调查研究,分析现有本质安全型理论的研究成果,总结本质安全的基本概念、发展进程、内涵及特征,并分析了本质安全和传统安全的区别以及国内外对本质安全的应用情况。基于“人本原理”、“冰山理论”、“现代事故致因理论”等基本理论与方法,凝练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内涵、特征、构建意义等基本属性,为构建本安型矿井模式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实现途径,提出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的构建方法,制定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基本模式、体系和运行机制。以云驾岭矿区为研究对象,对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进行实际应用,制定云驾岭矿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出基于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的企业安全文化。本文从本质安全基本概念、相关理论方法、现场实践等多个方面,系统地研究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的构建方法,并进行现场的应用和实践检验。研究成果可为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提供理论指导,对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杨国斌[7](2017)在《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探讨》文中指出介绍国内外安全现状,说明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将实现企业平稳生产的本质安全,作为在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中对企业安全培训的理念,提高企业员工的安全意识,保证企业顺利发展。
李日强[8](2014)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分析》文中指出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急需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而作为其中的关键环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受到了普遍关注。在本文中,笔者从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着手,阐述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和系统结构,并进一步探讨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途径。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引起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推动我国企业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进程。
崔克林[9](2012)在《浅谈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石油化工企业是一个高危行业,具有高温高压、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生产过程连续性强、工艺复杂、设备管线阀门繁多的特点,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发生事故,对企业财产和职工生命造成严重威胁,其影响与后果都是不堪设想的。因此安全问题对于石油化工行业至关重要,我们要以提升全员安全意识为着眼点,努力打造持续安全的人文环境和安全文化氛围,实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我能安全"的巨大转变,通过加强安全文化建设,促进安全生产管理的有效
李爽[10](2009)在《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是煤矿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煤矿安全形势较为严峻,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的影响因素和形成机理是什么,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如何构建,对安全文化水平如何评价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对安全文化与安全氛围,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等相关概念逻辑关系进行辨析的基础上,对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的内涵做了界定,指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事故、保障企业安全生产为目的,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或有目的的人为塑造的,为企业全体员工所认同、接受和遵循的安全生产价值观、安全理念、安全生产相关制度、安全生产行为准则及具有特色的安全生产行为方式与安全生产物质表现的总称。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是煤矿企业生产运营的主导,它着眼于观念文化,以其为核心辐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态文化等载体的一个系统,从而实现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系统全方位、立体式地协调管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首先以神华集团和徐矿集团有关数据为样本,采用多元回归及因子分析方法对其安全文化系统的影响因素做了探索性分析,得出:员工安全需要、安全意识、社会安全价值观、沟通系统、社会安全需要、教育培训系统、安全事故、行业特点、国家安全法规、管理参与、奖惩系统、组织承诺、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经济文化对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效力分别为0.7147,0.6458,0.6692,0.713,0.7150,0.6975 ,0.5226,0.5034 ,0.5614,0.6290,0.5517,0.6505,0.6728和0.5716;而员工授权对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无显着影响。然后,基于控制论和自组织理论研究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机理,分析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从内外因和演化路径出发,对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形成机理进行了深入剖析。得出: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演化的核心是观念文化;强制演化和自然演化的根本区别在于先确定强制安全观念还是最后自然形成安全观念。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水平的提升核心是安全观念体系的演化,安全观念水平的提升。安全制度水平、安全行为水平和安全物态水平围绕安全观念水平相互影响,最终提升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水平。在影响因素研究基础上,通过构建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仿真发现:安全文化水平越高,进一步提升的难度越大。具体来讲,同期内,安全文化水平的四个构成要素中安全物态水平提升最为容易,安全制度水平和安全行为水平其次,安全观念水平提升难度最大。调高安全观念水平对管理者安全意识的影响系数后,安全文化水平、安全观念水平、安全制度水平和安全物态水平的前期都有提升;当加入企业的组织承诺度和管理参与度后,安全文化水平、安全制度水平、安全物态水平在短期内都有上升。有鉴于此,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考虑增强安全观念水平对企业管理者安全意识的影响、提高组织承诺度和管理参与度,以促使企业安全文化水平短期内获得较快提升,并且建立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效机制促使企业安全文化持续改进。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持续运行需要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支持和保障。从外部来看,要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加强专家咨询体系的作用;从内部来看,需要建设面向安全文化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立安全文化体系运行的PDCA体系。此外,要建立煤矿安全文化建设责任制和诚信机制,从而有效保障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持续、良好地运行,并促进企业长远发展。此外,客观定位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水平,对于发现不足,不断改进安全文化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遵循系统性、引导性等原则构建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得出了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水平的等级评判标准。即当总分大于0.95时为第五级,处于最高级别层,安全文化应该保持;总分在0.85-0.95时,为第四级别,安全级别较高,安全文化还能改善;总分在0.75-0.85时,为第三级别,属中等安全级别,安全文化需要发展;总分在0.60-0.75之间时,为第二级别,属较低级别,安全文化需要建设;而总分小于0.6时,为安全文化第一级别,属最低级别,安全文化亟待提高。为明确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的有效性及实践操作性,以企业安全文化现状的评价为基点,对徐州矿务集团的张双楼矿和夹河矿进行了对比分析,分别从两矿安全文化总体水平、不同职务成员对本企业安全文化水平评价、同一煤矿企业中不同主体对该企业安全文化水平评价三方面对两矿的安全文化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得出:张双楼矿的安全文化水平较高,处于安全文化主动管理阶段的中间水平。夹河矿的安全文化水平较低,处于安全文化管理阶段的较低水平。建议张双楼矿从提高安全制度文化水平和安全物态文化水平、加强安全观念文化建设两个层面着手,提高安全文化水平;而夹河矿应完善组织承诺、教育培训、奖惩系统等层面的相关措施,改善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基础设施和硬件环境,??安全文化水平。
二、以人为本 搞好安全培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人为本 搞好安全培训(论文提纲范文)
(1)高铁运营期XX牵引变电所安全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标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4.1 论文主要内容 |
1.4.2 创新点及特色 |
2 风险管理概念与铁路变电所安全管理现状 |
2.1 风险管理的相关概念 |
2.1.1 风险的概念 |
2.1.2 风险管理的概念 |
2.2 铁路企业的安全管理 |
2.2.1 安全责任 |
2.2.2 安全制度 |
2.2.3 安全文化 |
2.3 运营期变电所的安全管理 |
2.3.1 严格的考核制度 |
2.3.2 科学的管理方法 |
2.3.3 定期的安全培训 |
2.4 小结 |
3 高铁运营期XX牵引变电所风险识别 |
3.1 风险识别理论 |
3.1.1 识别目的 |
3.1.2 识别原则 |
3.1.3 德尔菲法 |
3.2 高铁运营期XX牵引变电所风险特点 |
3.2.1 高铁运营期XX牵引变电所特点 |
3.2.2 牵引变电所安全风险特征 |
3.3 变电所风险事故分析 |
3.3.1 “8.24”哈三所火灾事故分析 |
3.3.2 误入带电间隔触电事故分析 |
3.3.3 电流互感器故障分析 |
3.4 对XX牵引变电所利用德尔菲法进行风险识别 |
3.4.1 XX牵引变电所基本情况 |
3.4.2 初始风险清单 |
3.4.3 德尔菲法进行风险识别 |
3.5 小结 |
4 高铁运营期XX牵引变电所安全风险评价与分析 |
4.1 利用风险矩阵法进行风险评价 |
4.1.1 风险矩阵法理论介绍 |
4.1.2 风险矩阵法具体实施 |
4.2 利用FTA法进行风险分析 |
4.2.1 FTA方法理论 |
4.2.2 FTA具体实施 |
4.3 XX牵引变电所安全风险评价 |
4.3.1 对XX牵引变电所安全管理的风险矩阵评价 |
4.3.2 对XX牵引变电所人员素质的风险矩阵评价 |
4.3.3 对XX牵引变电所设备自身的风险矩阵评价 |
4.3.4 对XX牵引变电所外部环境的风险矩阵评价 |
4.4 XX牵引变电所安全风险分析 |
4.4.1 对火灾事故的FTA分析 |
4.4.2 对人员触电事故的FTA分析 |
4.5 小结 |
5 高铁运营期XX牵引变电所安全风险控制 |
5.1 风险控制策略 |
5.2 XX牵引变电所高级别安全风险的控制 |
5.2.1 确定风险控制对象 |
5.2.2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
5.3 XX牵引变电所其他级别安全风险的控制 |
5.4 针对XX牵引变电所提出的改进意见 |
5.5 XX牵引变电所改进效果 |
5.6 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本文研究成果 |
6.2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安全生产标准化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安全生产 |
2.1.2 标准化 |
2.1.3 安全生产标准化 |
2.2 安全生产标准化核心内容 |
2.3 安全生产标准化理论基础 |
2.3.1 PDCA循环 |
2.3.2 海因里希法则 |
2.3.3 系统原理 |
2.3.4 人本原理 |
2.4 相关述评 |
3 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现状 |
3.1 BW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主要生产工艺流程 |
3.1.3 主要生产设备 |
3.2 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依据规范 |
3.3 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创建流程 |
3.3.1 P(策划)阶段 |
3.3.2 D(实施)阶段 |
3.3.3 C(检查)阶段 |
3.3.4 D(改进)阶段 |
3.4 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评审状况 |
4 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主要问题与问题的成因分析 |
4.1 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主要问题 |
4.1.1 员工安全教育培训薄弱 |
4.1.2 作业安全问题多 |
4.1.3 职业健康管理薄弱 |
4.1.4 隐患排查和治理环节薄弱 |
4.1.5 应急救援管理弱 |
4.2 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员工的安全意识淡薄 |
4.2.2 缺失激励机制 |
4.2.3 安全管理基础薄弱 |
4.2.4 风险评价不完善,隐患治理趋于表象 |
4.2.5 安全生产经费投入不足,保障不到位 |
5 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改进措施 |
5.1 大力贯彻安全教育,使安全文化深入人心 |
5.1.1 坚持全员安全教育基本原则 |
5.1.2 制定安全培训教育计划 |
5.1.3 丰富安全教育培训方式 |
5.1.4 建立安全教育绩效考评机制 |
5.2 发挥激励机制,鼓励员工安全遵守和创新 |
5.2.1 基于员工不安全行为的多层次激励 |
5.2.2 差别化激励 |
5.2.3 声誉激励 |
5.3 完善职业健康管理,保护员工健康 |
5.3.1 完善职业卫生管理档案 |
5.3.2 制定定期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方案 |
5.3.3 合理设置职业危害防治设施 |
5.3.4 承担主体责任,保障劳动者健康 |
5.4 完善岗位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标准化 |
5.4.1 编制操作规程内容标准化 |
5.4.2 操作规程考核标准化 |
5.4.3 贯彻落实操作规程标准化 |
5.5 加强建立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 |
5.5.1 加强建立风险分级管控机制 |
5.5.2 加强建立隐患排查治理机制 |
5.6 加强应急救援管理 |
5.6.1 建立应急救援团队 |
5.6.2 完善应急物资 |
5.6.3 编制应急响应程序 |
5.6.4 制定应急演练计划 |
5.7 加大安全投入,安全生产保障到位 |
5.7.1 加大政府资金政策支持 |
5.7.2 支持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参与 |
5.7.3 企业应分析安全投入的收益 |
5.7.4 完善年度安全生产费用使用计划 |
6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HY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安全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
2.1 安全管理概述 |
2.1.1 安全管理的概念 |
2.1.2 安全管理的意义 |
2.1.3 安全管理的原则 |
2.2 安全管理相关理论 |
2.2.1 冰山理论 |
2.2.2 木桶理论 |
2.2.3 海因里希因果连锁理论 |
2.3 安全管理标杆—“杜邦” |
2.4 安全分析方法 |
2.4.1 预先危险性分析法 |
2.4.2 事故树分析法 |
2.4.3 因果分析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HY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
3.1 HY防护用品有限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公司主要产品及生产工艺 |
3.2 HY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安全管理组织机构和职责 |
3.2.1 公司安全管理组织机构 |
3.2.2 公司安全管理职责 |
3.3 HY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安全管理现状 |
3.3.1 公司安全管理制度 |
3.3.2 公司安全教育培训 |
3.3.3 公司安全资金投入 |
3.3.4 公司安全文化建设 |
3.3.5 公司安全生产管理 |
3.4 HY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安全隐患分析 |
3.4.1 管理缺陷因果关系分析 |
3.4.2 生产车间的预先危险性分析 |
3.4.3 电气火灾事故树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HY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安全管理调查及存在问题 |
4.1 公司安全管理调查 |
4.1.1 调查问卷设计 |
4.1.2 调查问卷信效度分析 |
4.1.3 调查问卷统计分析 |
4.2 HY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1 安全规章制度需要进一步落实 |
4.2.2 安全防护有待进一步加强 |
4.2.3 安全应急管理需要进一步加强 |
4.2.4 安全教育培训需要进一步改进 |
4.2.5 安全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HY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安全管理改进措施 |
5.1 健全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
5.2 开展风险管理,加强安全防范 |
5.3 强化安全教育培训 |
5.3.1 完善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
5.3.2 加大安全教育培训资金投入 |
5.4 有效落实安全应急制度 |
5.4.1 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 |
5.4.2 加强应急预案的培训和演练 |
5.4.3 事故的应急响应 |
5.5 加强公司安全文化建设 |
5.5.1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
5.5.2 科学确定安全文化内容 |
5.5.3 加强安全物质文化建设 |
5.5.4 完善安全事故奖惩制度 |
5.5.5 加强公司安全文化的宣传 |
5.5.6 加强安全文化的监督与评估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HY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安全管理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安全教育培训制度 |
附录3 安全隐患排查台账 |
附录4 安全隐患整改通知单 |
附录5 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
附录6 安全应急指挥机构职责表 |
附录7 安全应急机构各有关成员职责表 |
作者简介 |
(4)员工视角下的Z矿产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企业社会责任及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相关内容 |
1.2.2 以人为本的内涵及其与管理和审计的碰撞 |
1.2.3 关于改善我国社会责任审计现状的建议 |
1.2.4 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分析法 |
1.4.3 交叉研究法 |
第2章 员工视角下的关系机理及相关基础理论 |
2.1 以人为本员工视角与一般视角下社会责任审计的关系机理 |
2.1.1 坚持员工视角对社会责任审计的正面效应 |
2.1.2 未足够重视员工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负面影响 |
2.2 以人为本员工视角与一般视角下的社会责任审计的区别 |
2.2.1 两者审计对象的关注点不同 |
2.2.2 两者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同 |
2.2.3 两者的使用方向存在差异 |
2.3 以人为本员工视角下社会责任审计的基础理论 |
2.3.1 辛普森悖论及应用 |
2.3.2 行为动机理论及应用 |
2.3.3 信号传递模型及信号传递理论 |
2.3.4 占优策略及纳什均衡理论 |
2.3.5 风险报酬理论 |
第3章 Z矿产企业员工视角社会责任审计的概况 |
3.1 Z矿产企业概况 |
3.2 Z企业开展员工视角社会责任审计的前期工作 |
3.2.1 确认审计主体及审计对象 |
3.2.2 明确审计目标选择合适的审计标准 |
3.2.3 确定审计程序 |
3.2.4 确定审计计划的主要内容 |
3.2.5 制定具体审计评价指标 |
3.3 Z企业开展员工视角社会责任审计实施阶段的工作内容 |
3.3.1 基于评价指标的信息收集 |
3.3.2 对收集信息的整合处理 |
3.4 Z企业员工视角下社会责任审计报告阶段的工作内容 |
第4章 Z企业员工视角社会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
4.1 Z企业员工视角下社会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社会责任报告中缺失重要审计要素 |
4.1.2 相关内容大都未经过审计鉴证 |
4.1.3 报告中给出的数据支撑存在不可靠性 |
4.2 Z企业员工视角社会责任审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4.2.1 矿产企业员工视角社会责任审计架构的缺失 |
4.2.2 更低的风险报酬率导致管理层更弱的审计意愿 |
4.2.3 企业缺少加强重视的行为动机 |
4.2.4 矿产企业员工视角的社会责任审计架构的缺失 |
第5章 改善矿产企业员工视角社会责任审计现状的相关对策 |
5.1 建立博弈机制理顺企业同政府以及审计主体的关系 |
5.1.1 确定各博弈方的价值导向 |
5.1.2 建立不完全信息下动态博弈模型 |
5.1.3 实现企业与政府以及审计主体之间的动态博弈 |
5.2 构建员工视角的社会责任审计框架 |
5.3 建立健全的员工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相关法律体系 |
5.4 加大对惩治力度以及对达标企业的扶持力度 |
5.5 提升相关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王石凹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2 安全文化概述 |
2.1 安全文化基本理论 |
2.1.1 安全文化的概念 |
2.1.2 安全文化的功能 |
2.2 安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
2.2.1 精神文化 |
2.2.2 物质文化 |
2.2.3 治理文化 |
2.3 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的关系 |
2.4 推行企业安全文化的意义 |
3 矿井安全文化现状分析 |
3.1 矿井基本概况 |
3.1.1 矿井生产系统概述 |
3.1.2 矿井灾害分析 |
3.2 企业安全状况分析 |
3.3 企业安全文化实施状况分析 |
4 矿井安全文化建设分析 |
4.1 安全文化建设状况 |
4.1.1 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 |
4.1.2 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
4.1.3 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
4.2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
4.3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分析 |
4.3.1 管理层角度 |
4.3.2 从业人员角度 |
4.3.3 其他方面 |
5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效果分析 |
5.1 矿井安全文化效果评价系统的确定 |
5.1.1 安全文化评价因子的确定 |
5.1.2 安全文化评价模型的确定 |
5.2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评价 |
5.2.1 决策层的考核评价 |
5.2.2 管理层的考核评价 |
5.2.3 执行层的考核评价 |
5.3 安全文化建设评价结果分析 |
6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措施与方法 |
6.1 树立正确的安全理念 |
6.1.1 完善安全理念的原则 |
6.1.2 构建安全理念的方法 |
6.2 合理的融入安全生产 |
6.2.1 科学的安全管理方法 |
6.2.2 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 |
6.2.3 不断夯实技术支撑 |
6.3 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 |
6.3.1 营造安全的文化氛围 |
6.3.2 建立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
7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型模式构建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企业现代安全管理现状 |
1.2.2 国内企业现代安全管理现状 |
1.2.3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
1.3 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 |
1.3.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
1.3.2 发展趋势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的基础理论及发展 |
2.1 本质安全理论 |
2.1.1 .本质安全概念与内涵 |
2.1.2 本质安全理论及技术的发展 |
2.1.3 本质安全和传统安全的区别 |
2.2 本质安全型企业 |
2.2.1 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内涵 |
2.2.2 本质安全型企业的特征 |
2.3 国内外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 |
2.3.1 国外本质安全企业建设 |
2.3.2 国内本质安全企业建设 |
2.4 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意义 |
2.5 本章小结 |
3 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及其构建方法研究 |
3.1 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理论基础 |
3.1.1 人本原理 |
3.1.2 冰山理论 |
3.1.3 现代事故致因理论 |
3.2 本质安全型矿井内涵 |
3.2.1 危险源辨识控制 |
3.2.2 全员安全管理 |
3.3 本质安全型矿井特征及意义 |
3.3.1 本质安全型矿井特征 |
3.3.2 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意义 |
3.4 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方法和途径 |
3.4.1 构建方法 |
3.4.2 实现途径 |
3.5 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 |
3.5.1 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 |
3.5.2 本质安全型矿井体系 |
3.5.3 本质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
3.6 本章小结 |
4 应用实践煤矿企业的基本情况 |
4.1 煤矿生产建设概况 |
4.2 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 |
4.2.1 矿区地质构造 |
4.2.2 井田地质构造 |
4.2.3 地形地势 |
4.2.4 气象及地震状况 |
4.3 应用矿井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概况 |
4.3.1 自然灾害概述 |
4.3.2 安全生产状况及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5 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的实例应用与检验 |
5.1 云驾岭矿本质安全型矿井体系构建 |
5.2 规范和提高云驾岭矿本质安全行为 |
5.2.1 招工把主入口关 |
5.2.2 安全培训把住素质关 |
5.2.3 安全确认把住过程关 |
5.2.4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
5.3 不断提提高云驾岭矿系统装备本质安全化水平 |
5.3.1 健全“一通三防”工程 |
5.3.2 健全完善防治水系统 |
5.3.3 加强矿压监测和顶板支护 |
5.3.4 健全完善提升、运输保护系统 |
5.3.5 积极推广使用安全新技术、新装备 |
5.4 不断提升井下作业环境本质安全程度 |
5.4.1 加大灾害治理力度 |
5.4.2 加强水灾事故预防 |
5.4.3 加强水灾事故预防 |
5.4.4 顶板事故预防 |
5.5 云驾岭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
5.6 云驾岭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 |
5.6.1 建设目标 |
5.6.2 构成要素 |
5.6.3 建设模式 |
5.6.4 建设流程 |
5.7 应用效果分析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
1.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2.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丰富和发展安全理论 |
3.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有利于弥补安全生产的薄弱环节 |
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和系统结构 |
1. 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
2. 安全文化建设系统结构 |
三、新时期搞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途径探讨 |
1. 加强安全四个核心体系建设 |
2. 政府监管与引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向 |
3. 提高企业各层领导者安全文化素养 |
4. 加强企业员工安全培训工作 |
5. 借助多种宣传手段, 构建安全文化建设平台 |
结语 |
(9)浅谈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 |
2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意义 |
2.1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有利于树立正确的安全生产观 |
2.2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有利于建立安全生产管理长效机制 |
2.3 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有利于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
3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
3.1 健全安全生产组织管理 |
3.2 树立企业安全理念 |
3.3 强化安全培训, 把安全培训的责任落到实处 |
3.4 周密部署安排, 积极开展文化建设为主线的系列主题活动 |
4 结语 |
(10)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Abstract (detailed)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BACKGROUND) |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RESEARCH REVIEW AT HOME AND ABROAD)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
1.2.2 文献评析(Literature Review) |
1.3 论文框架(FRAMEWORK OF THE RESEARCH ANALYSIS) |
1.3.1 研究目标和主要内容(Main Content and Research Objective)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Key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
1.3.3 研究方法(Research Methods) |
1.3.4 技术路线(Technical Route) |
1.3.5 章节安排(Chapter Arrangement) |
1.4 论文的创新点(INNOVATION OF THE RESEARCH) |
2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理论基础及我国煤矿的建设现状 |
2.1 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 |
2.1.1 安全文化的理论起源与发展(Theoretical Sour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Safety Culture) |
2.1.2 安全文化内涵和特征(Meaning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afety Culture) |
2.1.3 安全文化与安全氛围(Safety Culture and Safety Atmosphere) |
2.1.4 安全文化与企业文化(Safety Culture and Corporate Culture) |
2.1.5 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Safety Culture and Safety Management) |
2.2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 OF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2.2.1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构成(Safety Culture Structure of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2.2.2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和作用机制(Function and Mechanism of the Safety Culture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2.3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CONSTRUCTIVE STATUS QUO OF THE SAFETY CULTURE IN CHINA'S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2.3.1 领导重视不够(Inadequate regards from leadership) |
2.3.2 理解存在误差(Deviation in Understanding) |
2.3.3 方法有待改进(Needed Improvement of the Procedures) |
2.4 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的概念界定(DEFINITION OF THE SAFETY CULTURE SYSTEM IN CHINA'S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2.5 小结(SUMMARY) |
3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影响因素分析 |
3.1 安全文化的影响因素概述(SUMMARY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AFETY CULTURE) |
3.1.1 安全文化影响因素统计(Statistics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afety Culture) |
3.1.2 安全文化影响因素的其他研究(Other Studies on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afety Culture) |
3.2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影响因素理论研究(THEORETICAL STUDY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AFETY CULTURE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3.2.1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内部影响因素(Internal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afety Culture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3.2.2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外部影响因素(External Influencing Factors of Safety Culture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3.3 解析结构因素关系图分析(ANALYSIS ON THE RELATIONSHIP STRUCTURE BETWEEN THE ISM MODEL AND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
3.4 问卷量表的编制和数据获取程序(QUESTIONNAIRE SCALE COMPILATION AND DATA ACQUISITION PROCEDURE) |
3.4.1 问卷量表编制(Questionnaire Scale Compilation) |
3.4.2 问卷的内容及维度设定(The Contents and Dimensions Setting of the Questionnaire) |
3.4.3 调研以及数据获取程序(Research and Data Acquisition Procedure) |
3.5 量表问卷的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
3.5.1 量表问卷回收率(Response Rate of the Questionnaires) |
3.5.2 样本基本特征分析(Sample Analysis on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
3.5.3 数据可靠性分析与检验(Data Reliability Analysis and Testing) |
3.5.4 量表问卷的效度、信度分析(Validity and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the Questionnaire) |
3.6 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CORRELATION ANALYSIS AMONG VARIABLES) |
3.7 实证研究中各影响因素的主要结果分析(ANALYSIS OF THE MAJOR FINDINGS AMONG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
3.8 小结(SUMMARY) |
4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形成机理分析 |
4.1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形成机理的理论基础(THEORETICAL BASIS O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SAFETY CULTURE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4.1.1 复杂社会技术系统中的安全文化(Safety Culture in Complex Socio-technical System) |
4.1.2 知识的类型及其特征(Typ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Knowledge) |
4.1.3 系统经济学基本原理(Rationale of Systems Economics) |
4.1.4 自组织理论原理(Principle of Self-organization Theory) |
4.2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构成要素及其关系(ELEMENTS AND RELATIONSHIP OF SAFETY CULTURE SYSTEM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4.2.1 系统构成分析(Analysis of the System Make-up) |
4.2.2 观念文化的核心作用(Core function of the Concept Culture) |
4.2.3 其他构成要素的相互关系(Inter-relationship of Other Elements) |
4.3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形成过程及演化机理(FORMATION PROCESS AND EVOLUTION MECHANISM OF THE SAFETY CULTURE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4.3.1 企业文化形成理论总结(Summary of the Formation of Corporate Culture) |
4.3.2 企业内外部因素作用机理(Mechanism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
4.3.3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演化路径(Evolutionary Path of the Safety Culture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4.4 小结 (SUMMARY) |
5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形成机理的动力学建模与仿真 |
5.1 建模目的(PURPOSE OF MODELING) |
5.2 建模原理(THEORY OF MODELING) |
5.3 重要反馈回路跟踪及性质分析(LOOP TRACKING IN IMPORTANT FEEDBACK AND ANALYSIS) |
5.4 系统流图及重要变量关系的确定(CONFIRMATION OF THE SYSTEM FLOWCHART AND THE RELATIONSHIP OF IMPORTANT VARIABLES) |
5.5 模型系统的安全文化形成仿真(SAFETY CULTURE FORMATION SIMULATION OF THE MODEL SYSTEM) |
5.5.1 变量间关系的确认(Relationship Confirmation among Variables) |
5.5.2 模型系统的仿真(Simulation of the Model System) |
5.6 小结(SUMMARY) |
6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 |
6.1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原则、目标和思路(MAKE-UP PRINCIPLES, OBJECTIVES AND IDEAS OF THE SAFETY CULTURE SYSTEM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6.1.1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原则(Make-up Principles of the Safety Culture System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6.1.2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目标(Make-up Objectives of the Safety Culture System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6.1.3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思路(Make-up Ideas of the Safety Culture System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6.2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构建(MAKEUP OF THE SAFETY CULTURE SYSTEM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6.2.1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要素解析(Elements Analysis of the Safety Culture System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6.2.2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Safety Culture System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6.3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运作模式(OPERATION MODE OF THE SAFETY CULTURE SYSTEM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6.3.1 国际核安全咨询组(INSAG)提出的安全文化运行模式(Operation Mode of Safety Culture proposed by the International Nuclear Safety Advisory Group (INSAG)) |
6.3.2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运行模式(Operation Mode of the Safety Culture System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6.4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的建设流程(CONSTRUCTION PROCESS OF THE SAFETY CULTURE SYSTEM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6.4.1 研究树立阶段(Stage of Research Establishment) |
6.4.2 培育强化阶段(Stage of Fostering and Reinforcement) |
6.4.3 分析评价阶段(Stage of Analysis and Evaluation) |
6.4.4 确立巩固阶段(Stage of Consolidation) |
6.4.5 跟踪反馈阶段(Stage of Feedback Tracking) |
6.5 小结(SUMMARY) |
7 人本视域下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持续运行保障 |
7.1 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与煤矿企业安全文化(PEOPLE-ORIENTED, HARMONIOUS SOCIETY AND THE SAFETY CULTURE OF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7.1.1 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Scientific Meaning of People-oriented) |
7.1.2 以人为本的现实意蕴(Real Meaning of People-oriented) |
7.1.3 以人为本与煤矿企业安全文化(People-oriented and Safety Culture of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7.1.4 和谐社会与安全文化(Harmonious Society and Safety Culture) |
7.2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持续运行保障措施(CONTINUOUS OPERATION SAFEGUARDS OF THE SAFETY CULTURE SYSTEM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EOPLE) |
7.2.1 外部保障措施(External Safeguards) |
7.2.2 内部保障措施(Internal Safeguards) |
7.3 小结(SUMMARY) |
8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综合评价 |
8.1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综合评价的作用及原则(ROLE AND PRINCIPLES OF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SAFETY CULTURE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8.1.1 煤矿安全文化评价的作用(Role of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Safety Culture in Coal Mining) |
8.1.2 煤矿安全文化评价的原则(Principles of the Safety Culture Assessment in Coal Mining) |
8.2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综合评价的目标及流程(OBJECTIVES AND PROCESS OF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THE SAFETY CULTURE SYSTEM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8.2.1 评价目标(Assessment Objectives) |
8.2.2 评价流程(Assessment Process) |
8.3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ESTABLISH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
8.3.1 指标体系确立原则(Principles of Setting the Index System) |
8.3.2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the Safety Culture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8.4 评价方法和模型(METHODS AND MODEL OF THE ASSESSMENT) |
8.4.1 网络层次分析法基本原理(Rationale of the Analytic Network Process) |
8.4.2 评价模型的构造(Structure of the Assessment Model) |
8.4.3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水平的等级确定(Rating Confirmation of the Safety Culture Level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8.5 小结(SUMMARY) |
9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的运作案例剖析—夹河煤矿与张双楼煤矿比较研究 |
9.1 企业概况(ENTERPRISE OVERVIEW) |
9.2 两矿安全文化系统评价比较研究(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ASSESSMENT OF THE SAFETY CULTURE SYSTEM BETWEEN TWO MINES) |
9.2.1 调查的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 of the Research) |
9.2.2 两矿安全文化水平的总体评价(Overall Assessment of the Safety Culture Level within the Two Mines) |
9.2.3 两矿同一主体之间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Same Subject between the Two Mines) |
9.2.4 两矿内部不同主体间的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t Subjects between the Two Mines) |
9.3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提升比较研究(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afety Culture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9.3.1 张双楼矿安全文化的提升(Improvement of the Safety Culture in Zhangshuanglou Mine) |
9.3.2 夹河矿安全文化的提升(Improvement of the Safety Culture in Jiahe Mine) |
9.4 小结(SUMMARY) |
10 结论与展望 |
10.1 主要研究内容和基本结论(THE MAJOR RESEARCH CONTENT AND THE BASIC CONCLUSIONS) |
10.1.1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新的内涵界定(New Definition of the Safety Culture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10.1.2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影响因素层面(Level of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Safety Culture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10.1.3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成机理层面(Level of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Safety Culture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10.1.4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体系及运行保障层面(Level of the Safety Culture System and the Operation Safeguards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10.1.5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的评价层面(Level of the Safety Culture Assessment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10.1.6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的运作案例层面(Level of the Operating Cases of the Safety Culture System in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10.2 提高我国煤矿企业安全文化水平的政策建议(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THE SAFETY CULTURE IN CHINA'S COAL MINING ENTERPRISES) |
10.3 论文的局限性(LIMITATIONS OF THE RESEARCH) |
10.4 未来研究展望(PROSPECTS FOR FUTURE RESEARCH)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以人为本 搞好安全培训(论文参考文献)
- [1]高铁运营期XX牵引变电所安全风险管理研究[D]. 霍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2]BW公司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研究[D]. 宋丙丙. 西南大学, 2020(01)
- [3]HY防护用品有限公司安全管理研究[D]. 刘妍.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4]员工视角下的Z矿产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现状研究[D]. 廖梓彤. 长沙理工大学, 2019(07)
- [5]王石凹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 陈军.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6]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型模式构建方法及应用[D]. 冯玉.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7]化工企业安全管理探讨[J]. 杨国斌. 氯碱工业, 2017(08)
- [8]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分析[J]. 李日强. 化工管理, 2014(32)
- [9]浅谈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J]. 崔克林. 安全、健康和环境, 2012(09)
- [10]煤矿企业安全文化系统研究[D]. 李爽. 中国矿业大学, 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