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种匹配算法的结合在影像全自动内定向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满孝成[1](2021)在《遥感影像全自动拼接通用算法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子信息传输、精密传感器等技术的发展,测绘领域涌现出众多的新型影像数据采集模式,如卫星多角度遥感、无人机倾斜航测以及移动宽基线摄影等,使获得目标场景影像的方式增多,但由于获取影像过程中某些外界因素的影响,使得影像同名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几何和辐射畸变,有的特殊纹理影像中还存在地物单一、纹理匮乏或重复等问题,使得利用传统的单一匹配算法,获取的同名特征数量少、精度低、分布不均匀以及稳定性差,导致在拼接的过程中易出现扭曲甚至拼接失败,难以适用于不同类型影像的拼接。因此,基于计算机通用算法实现遥感影像的全自动拼接始终是数字摄影测量与计算机视觉领域共同研究的瓶颈问题。基于此,本文进行遥感影像全自动拼接通用算法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介绍影像匹配的概念、分类以及影像拼接流程,深入研究SIFT(Scale Invariant Feature Transform)、SURF(Speeded Up Robust Features)以及MSER(Maximally Stable Extrernal Regions)三种经典算法的特征提取与匹配原理,经过特征提取和特征匹配的综合对比实验,总结出各算法的优缺点及适用情况。最终结果表明没有一种特征提取及匹配算法能够适应所有不同类型或存在几何畸变的影像。(2)提出一种融合多类特征的遥感影像拼接算法,首先使用SIFT算法进行初始匹配,并采用NCC(Normalized Cross Correlation)算法进行定位精化获得SIFT精匹配点,继而估计影像间的单应矩阵;然后利用Forstner算子对左影像提取均匀分布的角点特征,使用单应矩阵联合NCC策略进行匹配,获得Forstner精匹配点;最后集成多类精匹配点,剔除误匹配后计算拼接模型,实现影像的拼接。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在同名点数量、空间分布以及拼接精度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3)提出一种融合点线特征的遥感影像拼接算法,首先利用改进的SIFT算法联合NCC匹配策略获得精度较高的同名点作为种子点,然后采用改进的LSD(Line Segment Detector)算子提取稳定性较高的完整线特征,通过单应几何约束和斜率约筛选候选匹配线段,构建LBD(Line Band Discriptor)描述符并进行匹配,继而获得同名线段。最后实现点线互补融合,计算影像间的拼接模型实现影像的拼接。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算法集成了点、线特征各自的优势,有效提高了匹配正确率与影像拼接精度。(4)设计并搭建一套数字遥感影像全自动拼接系统,在系统中对本文所提算法进行真实应用并对拼接过程进行优化,实现遥感影像的高精度全自动拼接。
张雪莲[2](2020)在《无人机大比例尺测图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无人机数字低空测绘技术作为新兴测绘技术手段,已经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进行大比例尺地图绘制、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生产、高地面分辨率数字正射影像生成等。随着无人机飞行平台等硬件设备的体型小型化、生产工业化、操作智能化,航测软件等软件配套的操作自动化、运算集群化,无人机数字低空测绘技术的生产成本大幅下降,正快速取代传统的测绘仪器实测成图的操作模式。本文通过研究竖直航空摄影测量大比例尺测图中的精度影响因素,提出利用倾斜摄影测量解决高程精度和正摄影像所带来的遮挡问题,并探索在倾斜摄影大比例尺测图中提高地物采集精度方法。利用倾斜摄影测量得到的三维模型,可多视角采集、量测和分析地面及建筑物,获取的数据信息丰富且具备较高的测量精度。基于倾斜摄影测量高精度建筑物位置采集,结合房地一体精度要求,针对房檐改正问题进行测图方案优化。对于全要素采集的需求,引入单像修测方法,改进为基于倾斜影像的全要素采集技术方法,可弥补实景三维模型的缺失。该论文有图59幅,参考文献70篇。
马威威[3](2020)在《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电力走廊精细化制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与综合国力的提高,我国的电网建设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目前,大部分输电线路建设数据主要依靠卫星遥感与常规的航空摄影测量技术等传统方法获取。与传统方法相比,无人机遥感具有数据获取方便、精度高、效率高等优势,为此基于无人机遥感开展电力走廊精细化制图研究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此,本文以厦门集美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无人机遥感技术,开展电力走廊的地形图、电力线净高分析图、电力灾损图三个方面的制图方法研究,最终得到一套高精度的、快速的电力走廊精细化制图方法,为实际的电力规划设计、巡检、灾后应急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电力走廊规划中大比例尺地图制作。与传统大比例尺地图制作相比,本文引用新颖的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三维模型进行地形图制作,引入集群计算及三维模型精修等方法提高制图精度与效率,并通过U-Net深度学习模型对电力走廊下的植株数量进行分类统计并制图。验证结果表明基于无人机影像结合数字测图方法,能够满足1:500测图的精度要求。通过该方法,不仅可以满足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要求,还大大提高了制图效率,减少了外业工作量。为电力规划设计、巡检提供良好的数据基础。(2)电力走廊运维中电力线净高分析图制图。本文基于无人机影像,提出双目立体测量方法对输电线路进行高度提取,并利用激光雷达方法量测的电力线及树木高度进行精度验证。结果表明,通过立体测量方法提取的电力线与树木高度与激光雷达方法测量的相比,电力线高度中误差为0.21m,树木高度中误差为0.12m,提取精度达亚米级。(3)应急保电中电力灾损快速制图。基于无人机遥感数据输出的正射影像图,使用Alex Net深度卷积神经网络辅助提取台风灾后倒伏电杆,并通过实地考察验证其精度。结果表明该方法提取准确率达到71%。由此可见,通过该方法制作的电力灾损图件精度高,可以快速为灾后电力应急救援与协调决策提供直观、全面的第一手信息资料。
张曦[4](2019)在《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矿区沉陷监测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地下采煤引起的地表沉陷是影响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而获取准确的开采沉陷盆地形态是开采沉陷预测的基础性工作,传统的开采沉陷变形监测只能获取沉陷盆地主断面上少数几个监测点的变形,用监测点的变形反演整个盆地的变形情况,这种方法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本文针对矿区开采引起的下沉,结合内蒙古王家塔煤矿2S201工作面开采进度和矿区地质资料,设计科学的航摄飞行方案。采用无人机对矿区进行多期监测,获得测区影像数据,经UASMaster软件进行影像数据处理获得点云。由于初始点云中存在大量非地面点,这些点通过叠加后获得的沉陷数据值不准确,对分析沉陷区下沉规律造成影响,因此利用渐进三角网加密算法对点云数据进行实验,结合人工干预去除点云离群噪声点,获得四期试验区地面点数据。对获取的地面点以10 m间隔进行提取,结合MATLAB软件实现地面点的叠加,获取三期下沉数据。以第三期沉陷数据为例,采用不同插值算法构建沉陷盆地,经定量和定性分析表明:针对无人机监测沉陷数据特点,采用局部多项式插值算法构建矿区沉陷盆地精度更高,拟合效果更好。最后,采取概率积分法预测沉陷盆地,以全站仪实测资料为基础,定量分析预计盆地和航测盆地精度。实验结果表明:利用无人机监测矿区沉降,相同检查点实测下沉值与航测获得沉陷盆地下沉值基本吻合,航测沉陷盆地精度优于概率积分法预计盆地;提取航测盆地与预测盆地主断面上下沉曲线,经对比分析,航测下沉盆地与实验区预测下沉盆地下沉趋势一致,航测沉陷盆地保留了更多下沉细节。
孙钰珊[5](2018)在《基于参考地理数据的多源国产卫星影像一体化定位方法研究》文中提出无需地面控制信息的卫星影像精准对地定位是获取全球地理和资源环境信息,监测全球资源环境变化等的先决条件。在进行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的高精度定位时,如果缺少控制点的约束,直接将影像初始RPC参数作为区域网平差参数会造成法方程矩阵的病态不收敛,精度分布的不稳定及误差的过度累积也会导致区域网的扭曲变形。多源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的高精度无控制区域网平差为在无地面控制情况下,引入特定约束(距离、角度等)的卫星影像联合区域网平差处理。理论上有控制定位与无控制定位本质的区别在于有控制定位中使用的是外业实测控制点,精度高且一致性好;而大多数无控制定位中使用的是一种虚拟控制点,这些虚拟控制点的精度较低(含有不同程度的系统误差)且精度在测区中是不一致的,所以无控制定位是不等精度控制下的区域网平差定位,其误差传播规律更加复杂,粗差检测与定位难度较大。同时大量试验表明,在不同的点位上系统误差的大小和方向基本保持一致,但在覆盖同一区域的不同时相、较长时间间隔内成像的不同轨道影像中这些系统误差大小和方向是不同的,表现出一定的随机性,甚至可部分相互抵消。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在Google Earth影像、Landsat/ETM参考影像、SRTM数字高程数据、国家基础测绘数据等精度己知/精度可验证的参考地理数据的基础上,以我国自主研制的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资源三号、高分系列卫星等)为主要数据源,基于超多核计算机(云服务器)、高性能GPU/CPU集群计算机系统、高速存储传输网络的高性能计算平台,分析和研究不依赖于外业控制信息的高效、高精度、智能化的几何定位方法,实现多源国产卫星影像连接点及参考控制点的自动提取及立体和弱交会混合模式下大范围联合区域网平差处理,可以为快速生成高精度影像底图提供高精度的定向参数。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无控制区域网平差方法—GISIBA将有理函数模型(RFM)作为区域网平差的基础方程,以“交替趋近法”和基于RFM的最小二乘平差为基础,提出一种易于并行化、高效的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无控制区域网平差方法-GISIBA(GCP-Independent Satellite Imagery Block Adjustment)。一方面解决无控制区域网平差中不收敛导致的“秩亏”问题,改善区域网平差系统的法方程状态从而有利于区域网的稳定和快速收敛;另一方面充分利用覆盖同一成像区域的长时间序列立体卫星影像残余系统误差所表现出的随机性,可以进行完全不依赖于第三方地理空间数据和地面控制点的无控制区域网平差,便于从理论上分析卫星影像无控制区域网平差结果与数据的覆盖次数及时相之间的关系。(2)多源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大规模联合区域网平差引入参考地理信息数据作为几何约束,实现立体/单景覆盖影像的超大规模联合区域网平差,并进行粗差自动检测与剔除,完成大规模法方程的解算,获得满足高精度影像产品生产制作需求的高精度的定向参数,有效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相邻区域平差结果接边等问题。(3)多源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影像连接点及参考控制点高精度自动提取采用基于影像显着边缘的整体匹配策略,实现初始定位异常影像系统误差的快速消除,以基于物方的自适应高精度相关匹配算法(Image-Reshaping过程)为基础,采用由粗到精的多层金字塔逐级影像匹配策略,并在匹配策略中引入定向质量控制,动态改正由地形起伏引起的影像几何畸变,实现影像连接点和参考控制点的自动提取。(4)多核CPU/GPU集群分布式架构下的影像精确定位算法并行计算为保证连接点与参考控制点自动提取及区域网平差的效率,使用基于OMP并行的方式实现以点特征提取和匹配为“并行粒度”的多进程并行化,实现高速局域网络的多核CPU/GPU集群分布式架构下的影像精确定位算法并行计算。最后以已有的分布式并行构架及作者及所在团队研发的高分辨率卫星影像测图软件系统—PixelGrid-GlobalMapping为基础,选择典型实验区,开展资源三号、高分一号等国产高分辨率光学卫星影像大规模区域网平差实验,对本研究方法的平差精度进行分析,验证方法的有效性与普适性。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广泛应用于困难地区和境外地区大区域卫星影像高精度无控制几何定位。软件系统在2016、2017全球测图试生产中得到实际应用和改进,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工程、国产光学卫星影像高精度影像产品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陶鹏杰[6](2016)在《联合几何与辐射成像模型的三维表面重建与优化》文中提出地面和物体的三维模型在地学等领域有着关键作用和广泛应用,因此,如何获取地面和物体的三维模型,是摄影测量和计算机视觉领域长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摄影测量领域,地面的三维模型表现为数字表面模型(DSM:Digital Surface Model)和数字高程模型(DEM:Digital Elevation Model),它们是地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在土地管理与规划、线路设计、电力、交通、地质、水文和城市规划等领域有着重要的用途。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物体和场景的三维模型在数字化归档、游戏和娱乐产业等领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基于影像的三维重建是从影像恢复地面和物体三维形状的一个关键技术,该问题是影像成像过程的逆向过程。影像成像过程包含几何成像和辐射成像两部分,立体影像密集匹配技术和基于影像明暗的形状恢复技术,分别是根据影像的几何成像模型和辐射成像模型恢复地面和物体的三维形状。关于立体影像密集匹配和基于影像明暗的形状恢复这两种技术,国内外存在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显着的进展。前者主要发展了局部匹配方法和全局匹配方法,后者则主要发展了shape from shading和光度学立体视觉。关于二者的结合也有不少研究,但都仅局限于研究月球表面、石膏体和雕塑等单一材质物体表面的三维形状恢复,鲜有将其拓展至地球表面和自然物体的三维重建。本文从影像的几何与辐射成像机制出发,结合影像立体几何属性和辐射属性,建立一套适合于地学应用的几何和辐射一体化的三维表面重建与优化框架,在此框架下实现自然地表和人工地物的三维形状恢复与精细表面重建。具体而言,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研究了基于几何与辐射整体成像模型的三维表面重建与优化方法。对影像成像机制中的几何成像模型和辐射成像模型进行统一,建立了几何与辐射整体成像模型,揭示了摄影场景中的物体表面上的点与影像上像素的位置和亮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分析了立体影像密集匹配技术与基于明暗的形状恢复技术的实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几何与辐射整体成像模型的三维表面重建与优化方法,综合考虑立体几何约束与辐射成像约束,构建了融合多视影像一致性、物体表面几何光滑性和辐射光滑性的整体能量泛函,并提出了该能量泛函的完整求解策略与步骤。(2)研究了基于多测度半全局匹配的三维表面重建方法。首先,研究了基于马尔科夫随机场理论从邻域候选影像集中选择最优配对影像的全局优化策略,以自动选择立体像对;其次,针对经典半全局匹配在效率、稳健度和对影像辐射质量适应性等方面的不足,在惩罚系数的选择、相似性测度的选择、视差范围的调整、匹配置信度计算和影像辐射质量改善等方面进行改进和扩展,提出了多测度半全局匹配算法。该算法组合了Census和互信息两种相似性测度的优点,采用金字塔影像匹配策略,以上层影像视差结果作为初值并顾及地形自适应性地调整下层影像匹配的视差搜索范围,具有稳健可靠、高效、匹配视差图精细且保边缘的特点。实验证明,多测度半全局匹配的结果在完整度和精细度方面明显优于SURE;最后,研究了视差图融合以构建物体三维表面的方法。基于多测度半全局匹配的三维表面重建方法生成的物体表面为下一步的物方全局优化提供了精确的物体表面初值。(3)研究了基于双边滤波的三维表面优化方法。在影像成像光锥空间上,构建三维表面优化的能量泛函,以多视影像相似性作为匹配代价,考虑地物遮挡的影响,并以相邻空间点的几何光滑性和辐射光滑性作为匹配约束条件。采用一种基于双边滤波的两步更新模型方法求解影像密集匹配能量泛函,将传统偏微分方程的求解转化成了两步,一步是基于数据项的偏微分方程求解,另外一步则等价为多线索的双边滤波。以基于多测度半全局匹配的三维表面重建方法获得物体表面作为输入,通过物方全局优化得到最终精确可靠的物体三维表面。本文选用线阵卫星影像、常规航空影像、倾斜航空影像和近景地面影像进行三维重建与优化实验,验证了本文算法的适用性和效果。在线阵卫星影像方面,使用浙江省天台山地区资源三号卫星影像进行密集匹配生成5米分辨率DSM,并以1:1万比例尺的DEM产品作为参考进行了质量分析与精度评定。在质量方面,从目视效果上看,匹配的DSM细节接近参考DEM;在精度方面,DSM高程精度符合我国15万比例尺DEM一级产品精度要求。常规航空影像方面,使用了Vaihingen和Munchen两组城市地区数据集进行密集匹配实验,本文匹配结果在地物细节和抗重复纹理的性能方面优于Pix4Dmapper和PhotoScano倾斜航空影像方面,使用陕西省铜川市城区无人机五视倾斜影像进行匹配实验,匹配结果优于PhotoScan和SURE。近景地面影像方面,利用武汉大学信息学部友谊广场前石狮子雕像的智能手机影像进行匹配实验,本文匹配效果与PhotoScan相当,优于PMVS。
张潘[7](2016)在《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在生产中关键环节研究》文中指出无人机遥感作为航空遥感及航天遥感的补充手段,已被广泛运用于资源调查、环境监测、新农村建设、地图更新等方面。然而无人机遥感与传统的航空航天遥感相比,在运行平台、飞行高度、传感器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使获取的无人机影像数据存在像幅覆盖面积小、旋偏角大、航线弯曲度不一致、影像数量多、重叠度不规整等问题,这些问题给内业数据处理带来很大困难,在利用无人机影像数据生产测绘产品时,为了提高影像处理的自动化程度、效率及精度,本文从影像数据处理过程的几个关键环节如:数据源头、影像匹配、自动空三加密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其主要内容有:1)无人机影像数据质量好坏,主要取决于影像获取过程中的质量控制。无人机飞行环境直接影响飞行平台的选择,本文根据高原地区特点,说明根据环境选择飞行平台的重要性;本文将无人机影像的旋偏角、航偏角、俯仰角值作为无人机影像数据质量的量化标准,研究符合规范要求的无人机影像数据中的旋偏角、航片角、俯仰角的显示形态;无人机航摄相机为非量测型相机,本文通过非量测相机的误差来源及改正模型的阐述,说明在数据预处理中对影像进行畸变差改正的必要性。2)传统影像匹配算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单独使用不能满足现有数据处理要求。本文通过对摄影界常用的Forstner算子和Harris算子的特征提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两种算子的优缺点,针对无人机数据的特征,运用Forstner+SIFT算子联合匹配策略进行无人机数据处理,并通过实验检验,证明本文提出的联合匹配策略具有较高的适用性。3)分析空中三角测量加密中的相对定向及模型连接失败的原因。提出采用优化定向模型及联合匹配策略,提高相对定向的自动化程度;然后分析模型连接中影像扭曲变形的原因,提出将航线中间影像作为模型连接时的基准影像,采用反距离加权法分配连接误差,减小影像扭曲变形。目前,本文研究的影像畸变差改正、相对定向、模型连接方法已通过新版PixelGrid软件应用到西藏无人机数据处理中,其作为无人机数据处理的一部分,展现了较好的数据处理效果,克服了以往生产中出现的问题。
杨永明[8](2016)在《无人机遥感系统数据获取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无人机遥感系统获取的厘米级影像数据生产大比例尺地形图为应用背景,重点探讨无人机遥感系统数据获取与处理的理论、方法,主要围绕无人机平台选型、传感器集成、数据获取、数据质量评价、数据处理、倾斜摄影测量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实验和分析工作,取得了对工程应用有价值的实验结论。论文主要实验结论如下:1.利用无人机遥感系统获取的实验区0.05米分辨率影像数据,在像控点符合规范要求时,经数字摄影测量软件处理后,其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不能满足1:500比例尺地形图生产精度要求。2.利用无人机遥感系统获取的实验区0.1米分辨率影像数据、实验区0.2米分辨率影像数据,在像控点符合规范要求时,经数字摄影测量软件处理后,其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分别能够满足1:1000比例尺、1:2000比例尺地形图生产精度要求。论文主要创新点如下:1.通过对无人机气动设计理论和摄影测量理论的融合研究,确定了无人机飞行平台与传感器选型相关参数。利用影像分辨率与成图比例尺、像点位移与巡航速度、相机的曝光时间的关系,确定了无人机飞行平台、传感器选型的相关参数,并利用雷诺数理论对相关参数进行了验证。同时解决了无人机飞行平台、飞行控制系统、传感器之间的物理集成、逻辑集成、电磁兼容性、时间同步等无人机遥感系统集成的关键技术。2.归纳整理了一套科学合理的无人机航摄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了无人机遥感系统数据质量检查软件,解决了数据获取现场质量检查的难题。通过研究无人机遥感系统数据获取特点,在分析获取数据类型的基础上,构建了数据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流程,设计了质量评价软件模块及功能,开发了具有相应功能的质量检查软件。3.提出了在无人机平台上搭载单相机、三相机、五相机对地面进行倾斜摄影测量建立地面三维模型的方法。对倾斜相机获取的厘米级分辨率倾斜影像进行几何校正、联合平差处理后,采用影像匹配技术生成超高密度点云数据,通过点云数据构建TIN模型,通过TIN模型构建数字表面模型,基于数字表面模型采用纹理映射技术构建地面三维模型。
倪丹[9](2016)在《基于Matrix系统的无人机航摄影像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低空无人机航摄系统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型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并且随着它的功能的不断提高与完善,各方面的技术也逐渐成熟,已经能够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低空无人机航摄系统不但作业成本低,并且机动灵活、准确而又快速,另外它在小范围区域或者是遇到飞行比较困难的地区都可以十分快速的获得高分辨率影像,这些特点与优势都使其在提高测绘成果的现势性,改善测绘应急服务保障能力等方面,发挥着无限的作用。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利用Matrix软件系统对浙江某县航飞影像进行处理与精度分析,并结合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重点总结在利用Matrix处理低空影像时的技巧,包括在进行争议点编辑时删除粗差点需要注意的方面、用EPT进行影像处理的技巧等等。2、总结分析以往摄影测量软件处理无人机影像自动相对定向失败的原因,研究了Matrix稳健剔除粗差和保证点位均匀分布的方法,并且研究了其自动相对定向策略。3、研究了 Matrix的拼接方法,其根据求解出来的投影中心间接求解所有控制点的全局坐标,进而利用阳小二乘求解出所有Homography矩阵的初始值,随后采用L-M算法实现对所有影像的Homography矩阵进行全局优化,实现全局配准的拼接。4、通过实验数据对MapMatrix与VirtuoZo的绝对定向模块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它们的绝对定向原理不同,通过数据分析出VirtuoZo测图时相邻模型就会产生接边差,而MapMatrix则不会产生。
刘婵娟[10](2015)在《基于VIRTUOZO AAT的空三加密作业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该研究者以VIRTUOZO在自动空中三角测量和空三加密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深度探讨了基于适普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 AAT的空三三角测量的具体操作步骤及其中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及解决思路,全文是该研究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技术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论文也证明了适普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VhtuoZo的引入大大的提高了空中三角测量的速度和精度。相信该文的研究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二、多种匹配算法的结合在影像全自动内定向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多种匹配算法的结合在影像全自动内定向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遥感影像全自动拼接通用算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影像拼接的研究现状 |
1.2.1 特征检测算法研究现状 |
1.2.2 特征匹配算法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第2章 影像拼接理论基础 |
2.1 影像匹配算法简介 |
2.2 影像拼接流程与评价标准 |
2.3 影像匹配经典算法 |
2.3.1 基于SIFT影像匹配算法 |
2.3.2 基于SURF影像匹配算法 |
2.3.3 基于MSER影像匹配算法 |
2.4 特征点提取实验与分析 |
2.4.1 实验平台及实验数据 |
2.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 特征点匹配实验与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融合多类特征的遥感影像拼接算法 |
3.1 算法流程 |
3.2 改进的SIFT匹配 |
3.3 Forstner特征提取及匹配 |
3.4 多类特征融合的拼接模型计算 |
3.5 算法实验与分析 |
3.5.1 实验数据 |
3.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融合点线特征的遥感影像拼接算法 |
4.1 算法流程 |
4.2 种子点特征匹配 |
4.3 线特征匹配 |
4.4 融合点线特征的拼接模型计算 |
4.5 算法实验与分析 |
4.5.1 实验数据 |
4.5.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遥感影像全自动拼接系统 |
5.1 系统总体设计 |
5.2 系统运行环境 |
5.3 影像拼接功能模块 |
5.3.1 拼接功能模块 |
5.3.2 辐射纠正模块 |
5.4 系统运行展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2)无人机大比例尺测图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4 论文章节安排 |
2 无人机大比例尺测图分析 |
2.1 竖直摄影数字航空摄影测量 |
2.2 倾斜摄影测量大比例测图 |
2.3 本章小结 |
3.全要素高精度大比例尺测图关键技术 |
3.1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问题分析 |
3.2 建筑物采集多点拟合法 |
3.3 建筑物边区域平均法 |
3.4 严格真正射DOM绘图法 |
3.5 基于倾斜影像的单像全要素测图 |
3.6 本章小结 |
4 大比例尺测图工具设计与实现 |
4.1 开发工具选择 |
4.2 高精度建筑物提取工具设计 |
4.3 建筑物高精度提取实验 |
4.4 基于倾斜影像的全要素提取工具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电力走廊精细化制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人机遥感发展现状 |
1.2.2 无人机遥感电力应用现状 |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区概况 |
1.4.1 技术路线 |
1.4.2 研究区域概况 |
1.5 论文的主要组织架构 |
第二章 理论基础 |
2.1 无人机遥感系统 |
2.1.1 无人机的分类与选择 |
2.1.2 无人机遥感系统的组成 |
2.2 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获取流程 |
2.3 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电力勘测制图关键技术 |
2.3.1 倾斜摄影测量概述 |
2.3.2 外业质量控制关键技术 |
2.3.3 内业影像处理关键技术 |
2.3.4 双像立体测图原理 |
2.3.5 ALEX NET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
第三章 电力走廊规划中大比例尺地图制作 |
3.1 电力走廊倾斜三维模型的制作 |
3.1.1 倾斜三维模型重建技术路线 |
3.1.2 倾斜三维模型构建 |
3.2 电力走廊三维模型效率与质量提升方法 |
3.2.1 处理效率提升方法研究 |
3.2.2 模型质量提升方法研究 |
3.3 电力走廊大比例尺地形图制作 |
3.4 廊下林木数量统计图绘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力走廊运维中电力线净高分析图制作 |
4.1 研究区域数据获取 |
4.2 方法及数据处理 |
4.2.1 高度提取方法 |
4.2.2 基础数据处理 |
4.3 电力线净高分析图制作 |
4.3.1 电力线及地物净高图 |
4.3.2 电力线净高分析专题图 |
4.4 精度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保电应急中电力灾损快速制图 |
5.1 基础遥感影像处理 |
5.1.1 正射影像输出 |
5.1.2 正射影像匀色及无缝拼接 |
5.2 灾损解译及精度验证 |
5.2.1 基于ALEXNET的初步筛选 |
5.2.2 筛选精度验证 |
5.2.3 效益对比 |
5.3 保电应急快速制图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矿区沉陷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矿山开采沉陷监测研究现状 |
1.2.2 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章节安排 |
第2章 外业数据获取 |
2.1 航飞范围确定 |
2.2 数据采集方案设计 |
2.2.1 航飞方案设计 |
2.2.2 像控点方案设计 |
2.3 航空摄影与控制点测量 |
2.3.1 野外像控点布设与测量 |
2.3.2 航空摄影 |
2.3.3 检查点测量 |
2.4 航测主要误差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点云数据获取及预处理 |
3.1 点云数据获取 |
3.1.1 相机检校 |
3.1.2 GPS/IMU辅助空中三角测量 |
3.1.3 点云数据生成 |
3.2 点云降噪 |
3.2.1 滤波技术简介 |
3.2.2 基于不规则TIN网滤波 |
3.2.3 实验数据滤波处理 |
3.2.4 滤波结果评价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沉陷盆地构建 |
4.1 地表沉陷数据获取 |
4.2 沉陷数据插值原理 |
4.3 常用插值算法 |
4.3.1 反距离加权插值算法 |
4.3.2 改进谢别德插值算法 |
4.3.3 径向基函数插值算法 |
4.3.4 克里格插值算法 |
4.3.5 局部多项式插值算法 |
4.4 插值结果分析 |
4.4.1 等值线分析 |
4.4.2 精度分析 |
4.5 航测沉陷盆地构建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航测沉陷盆地验证 |
5.1 实验区工作面数据 |
5.1.1 2S201 工作面概况 |
5.1.2 沉陷实测数据 |
5.2 工作面沉陷预计 |
5.2.1 预测参数选取 |
5.2.2 概率积分法沉陷预计 |
5.2.3 预计盆地验证 |
5.3 航测沉陷盆地验证与分析 |
5.3.1 航测沉陷盆地下沉趋势分析 |
5.3.2 航测沉陷盆地精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硕士学位攻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5)基于参考地理数据的多源国产卫星影像一体化定位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背景介绍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概述 |
1.2.2 主要国产高分光学卫星研究现状 |
1.2.3 影像定位模型及方法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4 影像匹配技术研究现状与分析 |
1.2.5 CPU/GPU集群分布式影像数据处理研究现状与分析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案 |
1.5 文章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光学卫星影像几何定位与区域网平差模型 |
2.1 坐标系统的定义与转换 |
2.1.1 像方坐标系 |
2.1.2 物方坐标系 |
2.1.3 辅助空间直角坐标系 |
2.2 严密成像模型几何定位 |
2.2.1 影像严密定位模型 |
2.2.2 影像严密定向方法 |
2.3 严密成像模型几何定位误差影响 |
2.3.1 卫星影像严密定位影响因素 |
2.3.2 各类误差对卫星影像严密定位误差的影响 |
2.4 基于有RFM的区域网平差模型 |
2.4.1 有理函数模型(RFM) |
2.4.2 基于RFM模型的区域网平差模型 |
第三章 多源光学卫星影像连接点及参考控制点的自动获取 |
3.1 影像预处理 |
3.1.1 数据源自动识别及异常数据检测 |
3.1.2 影像纹理增强 |
3.1.3 基于影像显着边缘的初值匹配 |
3.2 顾及地形约束的光学卫星影像匹配方法 |
3.2.1 特征点提取与匹配基元确定 |
3.2.2 引入约束条件的高精度相关匹配算法 |
3.2.3 基于影像金字塔的匹配策略 |
3.2.4 基于参考地理数据的影像自动匹配 |
3.3 影像连接点及参考控制点的自动获取 |
3.3.1 影像连接点及参考控制点获取流程 |
3.3.2 数据实验结果 |
3.4 大规模影像连接点及参考控制点匹配并行实现 |
3.4.1 高性能硬件架构 |
3.4.2 高分辨率卫星影像分布式处理系统 |
3.4.3 影像连接点匹配并行实现 |
第四章 多源光学卫星影像大规模联合区域网平差 |
4.1 卫星影像区域网平差 |
4.1.1 立体影像区域网平差方法 |
4.1.2 单景覆盖影像(弱交会条件)区域网平差方法 |
4.1.3 选权迭代法剔除粗差 |
4.2 GISIBA无控制区域网平差模型及分析 |
4.2.1 无控区域网平差误差源分析 |
4.2.2 交替趋近法区域网平差 |
4.2.3 GISIBA无控制区域网平差方法 |
4.2.4 GISIBA平差方法的特点及精度分析 |
4.2.5 数据实验结果 |
4.3 GISIBA平差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问题和处理方法 |
4.3.1 卫星影像在轨几何标定 |
4.3.2 几何接边问题处理方法 |
第五章 实验与分析 |
5.1 实验环境 |
5.2 公众地理信息数据精度分析 |
5.3 应用实验与分析 |
5.3.1 实验数据 |
5.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3 实验结论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主要贡献与创新 |
6.3 进一步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6)联合几何与辐射成像模型的三维表面重建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立体影像密集匹配技术 |
1.2.2 基于明暗的形状恢复技术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本文组织与安排 |
第二章 基于影像的三维表面重建理论与方法 |
2.1 引言 |
2.2 几何与辐射整体成像模型 |
2.2.1 影像成像机制 |
2.2.2 几何与辐射整体成像模型 |
2.3 整体成像模型框架下的三维表面重建与优化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测度半全局影像匹配与三维表面重建 |
3.1 引言 |
3.2 匹配影像对的自动选择 |
3.2.1 邻域影像选择条件 |
3.2.2 基于马尔科夫随机场全局优化的影像对选择 |
3.3 多测度半全局匹配算法 |
3.3.1 相似性测度 |
3.3.2 半全局匹配算法 |
3.3.3 多测度半全局匹配算法 |
3.4 物体三维表面的构建 |
3.4.1 空间离散点云获取的视差图融合方法 |
3.4.2 三维Mesh的构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整体成像模型框架下的三维表面全局优化 |
4.1 引言 |
4.2 三维表面全局优化算法的基本原理 |
4.2.1 三维表面全局优化问题的能量泛函 |
4.2.2 能量泛函的变分解法 |
4.3 三维表面全局优化算法的步骤 |
4.3.1 影像预处理 |
4.3.2 自适应分辨率调整 |
4.3.3 多视影像匹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线阵卫星影像实验 |
5.1.1 实验内容与技术方案 |
5.1.2 实验数据情况 |
5.1.3 影像匹配实验结果 |
5.1.4 精度分析 |
5.2 常规航空影像实验 |
5.2.1 Vaihingen测区实验 |
5.2.2 Munchen测区实验 |
5.3 倾斜航空影像实验 |
5.3.1 试验数据情况 |
5.3.2 三维重建结果与分析 |
5.4 近景地面影像实验 |
5.4.1 实验数据情况 |
5.4.2 三维重建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主要贡献与创新 |
6.3 进一步工作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7)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在生产中关键环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无人机航摄平台现状 |
1.2.2 非量测数码相机检校现状研究 |
1.2.3 影像匹配技术现状 |
1.2.4 无人机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2章 无人机影像质量提高的关键环节研究 |
2.1 提高无人机影像获取质量 |
2.1.1 无人机遥感平台选择 |
2.1.2 无人机航线参数设计与分析 |
2.1.3 利用组合参数获取无人机影像 |
2.2 影像畸变差影响消除 |
2.2.1 畸变参数解算 |
2.2.2 消除畸变影响 |
2.3 影像匀色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遥感影像匹配方法 |
3.1 传统匹配方法 |
3.1.1 基于灰度匹配 |
3.1.2 基于特征匹配 |
3.2 SIFT特征匹配 |
3.3 基于无人机影像的精匹配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无人机遥感影像空三加密 |
4.1 航带内转点及航带间转点 |
4.2 相对定向 |
4.2.1 单独像对相对定向 |
4.2.2 连续像对相对定向 |
4.2.3 相对定向失败的原因 |
4.2.4 改进方法 |
4.3 模型连接 |
4.3.1 模型连接中存在的问题 |
4.3.2 改进方法 |
4.4 绝对定向 |
4.5 区域网平差 |
4.5.1 光束法区域网平差思想 |
4.5.2 平差数学模型 |
4.5.3 光束法平差方式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实验 |
5.1 畸变差纠正 |
5.2 空三加密 |
5.3 影像快速拼接 |
5.4 正射影像制作 |
结论 |
研究总结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8)无人机遥感系统数据获取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4 论文实验数据 |
1.5 研究目标 |
1.6 论文章节安排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无人机遥感系统理论基础 |
2.1 飞行控制 |
2.2 像片畸变差处理 |
2.3 坐标系统 |
2.4 时间系统 |
2.5 平差理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无人机遥感系统集成 |
3.1 无人机平台选型 |
3.2 传感器选型 |
3.3 传感器物理集成 |
3.4 传感器逻辑集成 |
3.5 传感器电磁兼容性 |
3.6 传感器时间同步 |
3.7 无人机重心测定 |
3.8 无人机中立值获取 |
3.9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人机遥感数据获取 |
4.1 航摄分区 |
4.2 分区基准面 |
4.3 航摄时间 |
4.4 航线设计 |
4.5 起飞前检查 |
4.6 航空摄影 |
4.7 像控点布点 |
4.8 像控点测量 |
4.9 飞行后检查 |
4.10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无人机遥感航摄数据质量评价 |
5.1 质量评价指标选取 |
5.2 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3 质量评价流程设计 |
5.4 质量评价参数计算方法 |
5.5 质量评价功能模块设计 |
5.6 质量评价软件开发 |
5.7 软件功能介绍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无人机遥感航摄数据处理 |
6.1 数字摄影测量系统选择 |
6.2 航测数据预处理 |
6.3 模型定向 |
6.4 核线采集与影像匹配 |
6.5 连接点提取 |
6.6 空中三角测量 |
6.7 空中三角测量结果分析 |
6.8 DEM数据生产 |
6.9 DOM数据生产 |
6.10 DLG数据生产 |
6.11 实验成果数据 |
6.12 INPHO和MAPMATRIX软件对比 |
6.1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无人机倾斜摄影测量 |
7.1 倾斜摄影测量原理 |
7.2 倾斜影像数据获取 |
7.3 倾斜影像数据处理 |
7.4 倾斜影像数据处理精度分析 |
7.5 倾斜影像三维建模 |
7.6 倾斜摄影测量技术在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中的应用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情况) |
(9)基于Matrix系统的无人机航摄影像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论文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2 无人机航摄系统 |
2.1 无人机航摄测量系统的组成 |
2.1.1 无人机遥感平台 |
2.1.2 任务荷载设备 |
2.1.3 飞行控制系统 |
2.2 低空无人机航摄规范 |
2.2.1 飞行质量要求 |
2.2.2 影像质量要求 |
3 Matrix的系统实验研究 |
3.1 空中三角测量 |
3.1.1 内定向 |
3.1.2 自动转点 |
3.1.3 人机交互编辑 |
3.1.4 空三成果精度评定 |
3.2 DEM的生成 |
3.3 DOM的生成及编辑 |
3.3.1 影像的匀光 |
3.3.2 正射影像的纠正与镶嵌 |
3.3.3 图幅的修补与接边 |
3.4 正射影像图精度评价 |
4 Matrix的自动相对定向研究 |
4.1 相对定向及其解法 |
4.1.1 连续相对定向公式 |
4.1.2 相对定向元素的解算 |
4.2 自动相对定向失败的原因 |
4.3 DATMatrix的改进方法 |
4.3.1 基于RANSAC的相对定向误匹配剔除 |
4.3.2 Forstner算子 |
4.3.3 带核线约束的近似一维影像匹配 |
4.4 实验结果及分析 |
5 Matrix的拼接方法研究 |
5.1 全局配准参数初始化 |
5.1.1 计算影像投影中心和控制点的全局坐标 |
5.1.2 最小二乘计算Homography矩阵的初始化参数 |
5.2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迭代求精 |
5.2.1 Levenberg-Marquardt算法原理 |
5.2.2 基于Levenberg-Marquardt全局配准的拼接 |
5.3 实验结果 |
6 MapMatrix与VirtuoZo绝对定向的对比分析 |
6.1 实例对比 |
6.2 结果分析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四、多种匹配算法的结合在影像全自动内定向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遥感影像全自动拼接通用算法研究与应用[D]. 满孝成. 山东建筑大学, 2021
- [2]无人机大比例尺测图关键技术研究[D]. 张雪莲.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3]基于无人机遥感的电力走廊精细化制图研究[D]. 马威威. 厦门理工学院, 2020(01)
- [4]基于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矿区沉陷监测方法研究[D]. 张曦.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5]基于参考地理数据的多源国产卫星影像一体化定位方法研究[D]. 孙钰珊. 武汉大学, 2018(06)
- [6]联合几何与辐射成像模型的三维表面重建与优化[D]. 陶鹏杰. 武汉大学, 2016(01)
- [7]无人机遥感影像数据处理在生产中关键环节研究[D]. 张潘.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8]无人机遥感系统数据获取与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杨永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6(12)
- [9]基于Matrix系统的无人机航摄影像的应用研究[D]. 倪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2016(05)
- [10]基于VIRTUOZO AAT的空三加密作业关键技术研究[J]. 刘婵娟. 科技资讯, 20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