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逆向物流的网络结构和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刘子文[1](2021)在《不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模与优化》文中指出伴随着全球能源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电动汽车以其带来的环境污染小、资源充足和效率高等优势在市场中逐渐普及,政府相关部门对电动汽车的普及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近年来电动汽车的销量增速明显,与之相关的重要组成部件电池的销量也获得了快速增长。但是,动力电池的寿命是有时间限制的,大量报废电池的出现会给环境和资源带来严重的危害。因为电池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钴、锂等危险元素。目前,关于逆向回收模式和回收物流网络的研究较多,单独研究电动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的物流网络模型构建与优化的数量极少。因此,研究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逆向物流回收网络模型建模与优化对未来规模化废旧电池回收的实践处理提供理论建议。本文分别从研究背景、意义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方面叙述动力电池回收状况。对大量与本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和总结述评,回顾了国内外动力电池回收现状、逆向物流研究发展动态和动力电池回收研究发展动态,指出我国目前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研究的不足,进而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论述了动力电池概述、逆向物流网络的特征分类及网络设计和逆向物流不确定规划方法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基于此,分析了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渠道流程,并对逆向物流回收三种模式自营、联营和第三方外包经营进行比较。在EPR制度的影响下,建立了以电池制造企业为主体的多方联合运营物流回收模式。其次构建了确定环境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模型。接着考虑电动汽车动力电池需求量、动力电池回收数量以及回收质量的不确定性,使用三角模糊数表示,构建不确定环境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物流网络模型。运用不确定条件规划方法将不确定模型转化为确定模型,并用Lingo软件对该混合整数线性模型进行求解。最后以L市为研究算例分析,收集并整理了L市地区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相关的数据,将数据代入模型用Lingo软件求解,设计了 L市不确定条件下动力电池逆向物流回收网络构建,使L市的废旧电池回收更高效有益,发挥更多价值。本文所构建模型和方法可以有效解决未来城市规模化报废动力电池回收问题,在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下,考虑了储能节点,本文所构建的不确定条件下动力电池回收集成网络模型充分发挥了报废动力电池的回收价值,使整个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实现收益最大化。
邓丁山[2](2021)在《抗蓄意攻击的正/逆向集成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代制造的供应链物流日趋复杂化、网络化,形成供应链物流网络。随着产业升级,绿色制造、再制造、循环经济等概念相继提出,传统正向物流网络日益向正/逆向集成(或闭环)物流网络发展。而在当今世界政治对抗与局部武装冲突加剧,如恐怖袭击、经济制裁、技术封锁等蓄意攻击事件频发,供应链全球化日益受到挑战并朝着区域化发展的背景下,本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在已有正向物流网络的基础上,设计与构建抗蓄意攻击的正/逆向集成物流网络。其具体构建方式要求,不增加新的设施或对原正向网络节点间的连接关系进行调整,而是选择将一定数量的正向物流链改造为正/逆向集成的物流链。为此,本文基于多分网络,建立了符合实际物流系统结构特征的网络模型及相应鲁棒性指标,并利用分布式进化算法以抗蓄意攻击的鲁棒性为目标对设计构建的正/逆向集成物流网络进行优化。论文具体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建立了能直接反映物流网络层次性及节点异质性的网络模型针对传统的网络模型只由单个矩阵表示而难以直接的反映物流网络的层次性及节点的异质性的问题,本文基于多分网络,利用一组层间邻接矩阵来表示物流网络。以此种方式构建物流网络模型还能直观的反映节点之间的上下游关系,并可通过矩阵运算表示完整的物流链。随后基于物流网络实例的层间邻接矩阵分别分析了各层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社团结构和嵌套结构是在物流网络中普遍存在的网络结构特征,且对于同一物流网络的不同层级,可能表现出较大的结构特征差异,所以分层级的对物流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相对于传统的对整个网络进行结构分析是有必要的。(2)建立了能够反映上下游节点间功能性级联失效的鲁棒性指标针对传统的衡量物流网络鲁棒性的指标在被提出时没有考虑上下游节点间的功能性依赖而导致的级联失效的问题。本文基于所提出的网络模型,建立了两种能够反映级联失效对物流网络产生影响的鲁棒性指标。随后在所定义的不同攻击方式下,对物流网络实例的鲁棒性分析表明了物流网络面对统一衡量所有节点重要性的蓄意攻击十分脆弱,但对随机攻击抗性较高。而后进一步分析了在重要节点被保护的情况下的物流网络鲁棒性,发现对于不同的攻击方式,受保护节点比例的增加与鲁棒性提升效果之间的关系迥异,从而为平衡节点保护成本与鲁棒性提升程度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以上分析还伴随着各种鲁棒性指标的对比,相较于传统的物流网络鲁棒性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所提鲁棒性指标更为严格。(3)建立了用于集成网络的抗蓄意攻击优化设计的分布式进化算法针对在已有正向物流网络的基础上如何构建最能抗蓄意攻击的正/逆向集成物流网络的问题,本文首先明确了将原正向物流链改造为正/逆向集成物流链的构建方式。为了以完整物流链为基本单元构建集成物流网络,即保证所选择的逆向路径能够全部用于组成完整的逆向物流链,本文基于建立的多层物流网络模型,具体提出了两种不同的逆向路径选择方式,针对不同方式,构建了相应的集成网络鲁棒性优化模型及算法。两种优化算法被分别称为基于岛屿模型的分布式进化算法和基于主-从模型的分布式嵌套进化算法。就算法的创新点而论,前一种算法为了满足问题的约束条件,进行交叉操作的两个父代个体具有位置不同的断点以保证所得子代个体中的元素“1”数量保持不变。而对于后一种嵌套的进化算法,算法中个体分为主码与子码两部分,需分别构建各自的编码、解码、交叉、变异等算子。其中,子码种群依托于主码个体进行初始化,子码种群迭代进化后的最佳适应度值被作为对应主码个体的适应度值。最后,针对实例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显着提高所构建集成物流网络抗蓄意攻击的鲁棒性,同时抗随机攻击的能力在优化前后没有被破坏。
张旭堃[3](2021)在《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自进入21世纪20年代后,中国近期正经历着由新冠疫情(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所带来的卫生安全与经济复苏的双重压力。随着经济复苏与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发展,医疗废弃物处置量偏低所带来的安全问题受到了广泛的关注。这种情况下,研究城市医疗废弃物相关处理问题的经济意义与社会意义也日益彰显。城市医疗废弃物及时处理的目的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避免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尤其是针对口罩、针头、检测用具等容易传播病菌的医疗废弃物的及时清运,对于疫情防控、环境保护、经济稳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受疫情影响各类城市医疗废弃物的产生总量均有所上升,但我国目前并没有对于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做充分的研究,因此对当前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物流网络进行研究已经势在必行。本文通过细致的研究近些年国内外学者在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构建过程种积累的丰富经验,并针对我国目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现况下我国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收集网络过于老旧的问题,本文创新性的对我国中小城市的逆向物流网络结构进行了从新规划,设计了包含回收层、检测层、处置层的三层逆向物流网络结构,并将发电厂、填埋厂、处理处置企业均考虑进该网络结构中,使该网络结构的适应性更强。本文在构建医疗废弃物物流网络模型时,考虑到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收集工作开展并不理想,医疗废弃物统计量可能会由于疫情、季节变换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采用模糊数将模糊变量清晰化,以此为前提构建以成本最小为目标的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模型,并设计相应的遗传算法来来对模型进行求解分析。最后本文以金昌市为例,通过实地调研与相关统计数据的分析,对该地区的医疗废弃物回收现况予以确认。结合专家意见,对模型中的相关数据予以设定。最后利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了求解,得到包含13个回收中心、5个检测中心、1个处理处置中心、1个填埋厂、1个发电厂的逆向物流网络模型。该逆向物流网络在一个周期内的运行总成本较原网络节约9.42%,运输成本节约89.41%。
陈超[4](2020)在《基于循环包装背景下的回收物流网络研究 ——以B端PP循环包装箱回收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全球经济进入新的调整周期,尤其在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下,世界经济再次受到重创,虽然中国率先控制住了疫情,并在2020年第三季度实现了经济增速转正的良好势头。但是,后疫情周期的影响是深重的,在经济下行与环境保护的双重压力下,市场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寒冬阶段。活下去成为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首要目标。在外部市场环境的影响下,企业经营性成本支出被不断压缩,寒冬下过苦日子的基本事实没有变,如何开源节流,创新发展,也成为公司决策者当前重要的工作。企业需要寻找到一条循环经济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实现降本增效的目标,既是发展的需要,也是法律和社会的需求。因此,循环经济和逆向回收物流也开始逐渐被提及和研究,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一大批共享平台APP涌现,如货车帮、运满满、货拉拉等,大大缩短了寻车报价的时间,提高了企业对物流运输用车的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也给回收物流网络研究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支持。循环包装容器作为一种新兴的绿色包装产业,在汽车零配件、服饰家纺、日化厨卫、仓储库内周转等具有巨大的应用场景,尤其是B2B市场中,其回收再利用的应用价值更高。但是,相比于国外发达经济体,目前在我国循环包装箱的应用实践还处于尝试阶段,并没有大面积应用,其主要原因是回收物流成本高,循环箱外部资产管理难度大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导致很多企业想使用却不敢用。本文以逆向回收物流网络研究为基础,探索以聚丙烯(PP)材质循环箱在B端网络回收上的应用,研究循环包装箱在逆向回收路径设计、最优回收数量和回收周期,建立基于供需平衡的最优回收路径,并提出基于大数据信息技术平台、RFID技术对产品外部资产管控,提升循环箱回收效率。提出服饰、日化类行业标准箱型共享理念,通过区域内循环网络建设,减少跨区调拨,降低回收成本。
杨喜文[5](2020)在《基于NSGA-Ⅱ算法的正逆向物流网络中回收处理中心选址》文中研究表明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更是我国实现经济方式转变的难得机遇。低碳经济的实现要求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物流和运输产生的碳排放量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以物流网络的优化设计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的优化物流网络,需要将正逆向物流融合发展,合理的物流节点的选址在物流网络优化中十分关键。本文侧重研究低碳环境下正逆向物流网络中回收处理中心的选址问题。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如下。(1)通过对正逆向物流网络优化与选址问题的相关文献综述,可以发现已有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是基于单目标选址模型。少数考虑多目标选址模型的相关研究成果侧重以运输成本最小化和客户服务最大化为两个优化目标,然而其研究对象并非是正逆向物流网络。在以往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基于双目标优化模型研究低碳环境下正逆向物流网络中回收处理中心的选址问题。(2)为了刻画正逆向物流网络中的碳排放,将货物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进行量化。在传统选址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双目标选址模型来研究物品回收与第二次配送的正逆向物流网络中回收处理中心的选址问题,其中两个目标分别为碳排放量最小和总成本(建设成本和运输成本)最小。本文提出的双目标选址问题相比传统选址问题更为复杂,是属于NP-Hard问题。(3)为了求解本文提出的双目标选址模型,本文设计了两个求解算法。第一个算法是将双目标转化为单目标(简称单目标优化算法),然后再通过LINGO 11.0对回收处理中心选址问题进行求解;第二个算法是Non-dominated Sorting Genetic Algorithm Ⅱ算法(即NSGA-Ⅱ算法)。以大连市汽车零部件的回收处理中心选址为例进行算例分析,对两个算法的求解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目标函数值的角度,可以发现使用NSGA-Ⅱ算法可以得到更优的选址结果和运输方案,从而突出NSGA-Ⅱ算法求解双目标选址问题的优势。最后,对NSGA-Ⅱ算法中的参数进行弹性分析,进一步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赵文心[6](2020)在《C2B2C模式下互联网二手交易平台的物流网络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互联网二手交易平台伴随电商交易的成熟而逐步完善。从以“闲鱼”、“转转”为首的综合类交易平台到面向市场到不同品类的二手垂直电商相继出现,从主打C2C交易形式到C2B2C模式的加入,二手电商蓬勃发展。在C2B2C模式下的互联网二手交易平台,通过介入交易流程,实现二手商品的标准化,对比C2C模式能够有力解决商品交易中的信任问题,提升交易效率。此类平台在回收商品后,对商品进行统一处理,然后重新出售给消费者。这样的运作流程使得企业背负重型资产,严重依赖商品的流通。而构建适合的物流网络能够发挥保持商品平稳流通,进而减少物流成本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如何优化物流网络以节约企业流通成本作出研究。本文考虑C2B2C模式下平台企业的关键角色作用,对其物流网络现状进行分析后进行物流网络结构选择,然后基于轴辐式网络中的枢纽节点特征,通过对现有物流网络进行优化,旨在找出可以升级为枢纽的节点数量与位置,并确定辐射节点与枢纽节点的连接关系。这样通过枢纽之间运输的规模效应,降低运输成本,进一步降低物流网络总成本。本文基于轴辐式物流网络理论,对C2B2C模式下平台企业的关键特性进行研究,基于无容量限制的假设,构建了一个多枢纽单分配纯轴辐式物流网络模型,引入引力模型获取部分参数数据,利用Lingo和Cplex软件进行求解。然后以多抓鱼二手图书平台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了枢纽节点数量与规模效应因子对物流网络总成本的影响,最后对采用C2B2C模式的互联网二手交易平台企业在物流网络层级搭建、区域划分、枢纽节点确定、平衡规模效应与服务水平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本文研究成果对于采用C2B2C模式的互联网二手电商平台构建与优化物流网络模型,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企业竞争力有重要应用价值。
王丹[7](2020)在《北京市电动汽车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网络优化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需求呈螺旋式上升趋势,预计2020年将达到500万辆,占汽车市场总额的5%。我国北京地区新能源电动汽车的推广时间较早,推广的电动汽车类型和数量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其中动力电池作为汽车核心部件将逐渐进入批量报废阶段,如果报废电池得不到有效回收处理,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对首都环境造成严重污染。另外,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属于逆向物流的范畴,对北京市电动汽车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网络进行优化研究,能够在降低逆向物流成本的同时,减少退役电池对首都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产业推广价值。本文首先介绍了电动汽车退役电池和逆向物流网络的基础理论,逆向物流网络多目标优化相关理论以及不确定环境规划方法,为研究北京市电动汽车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网络优化问题提供思路,并奠定了相关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北京市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的发展现状,找出了北京市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网络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再次,在北京市电动汽车销售正向物流网络结构的基础上,以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网络的建设运营成本最小、环境影响程度最低为优化目标,建立了确定性环境下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网络多目标优化模型,对逆向物流网络中动力电池回收中心、处理中心的位置和各节点之间的回收路径进行优化。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动力电池回收量以及回收产品质量的不确定性,运用场景法生成电动汽车退役电池回收量、回收质量的典型场景集合,对确定型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网络多目标优化模型进行完善和优化。进而建立了基于多场景技术的不确定性环境下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网络多目标优化(SM-MOP)模型,并利用多目标差分进化算法进行模型求解。最后,选取了北京市内某电动汽车生产企业的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网络规划与建设实例,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北京市某电动汽车企业的节点布局、退役电池回收量以及逆向物流网络节点间距离等数据,验证了本文构建的逆向物流网络SM-MOP模型在解决北京地区电动汽车退役电池回收处理问题上的适用性和有效性。本文对北京市电动汽车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网络进行优化研究,对降低电动汽车生产企业逆向物流成本,减少退役电池对环境的影响,实现更加科学合理的退役电池回收处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对今后在全国范围内设计和优化逆向物流网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张明明[8](2020)在《报废汽车回收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公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同时,汽车报废量每年快速增加。报废汽车数量的增加造成交通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由报废汽车不合理回收带来的问题日益显现。因此,为了安全高效地解决报废汽车的回收问题,迫切需要设计与报废汽车回收的相关的物流网络,并进行优化的研究。然而,在当前严峻的社会形势下,无论是汽车生产制造企业、汽车回收中心亦或是环境保护组织,对报废汽车回收利用的研究都相对薄弱。为了与时俱进,实现报废汽车的高效率回收,我们必须对逆向物流网络和逆向物流回收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大力推进报废汽车回收产业的发展。合理地对报废汽车进行回收,不仅有利于减少环境污染,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缓解资源短缺问题,而且能够不同程度地降低汽车生产制造企业的成本,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因此,报废汽车回收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报废汽车回收的研究,离不开逆向物流网络的设计和优化。本文根据报废汽车国内外研究现状,充分了解和掌握了目前国内外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网络的研究进展与程度,并在此基础上开展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对报废汽车回收产业链进行了梳理,了解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的特点,特别是报废汽车回收拆解过程中的拆解工艺,为下文的逆向物流网络节点的选取及报废汽车回收网络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分析了逆向物流网络现有的设计方法和设计原则,并对生命周期内报废汽车回收的功能进行分析,为节点设计和运输优化问题奠定了模型基础;第三部分,在以上理论方法和模型设计原理的基础之上,本文设计了符合报废汽车回收的逆向物流网络,并建立了节点选址模型和汽车运输优化模型;第四部分,运用粒子群算法对报废汽车的逆向物流网络进行优化,选出了区域库的节点位置并且计算出了最优的运输量。在研究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网络的过程中,本文通过选取合适的回收中心设为区域库,设置中央仓库,起到储存、拆解、分类的作用,并且根据费用最少的原则,将拆解后的报废汽车材料分类运输送至上游钢铁企业、橡胶企业和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设置废弃物处理中心,将汽车拆解后不能进行回收利用的废弃物,运送到废弃物处理中心,这一举措对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作用。并且根据提出的网络模型和粒子群算法针对某一个汽车企业的回收业务进行了算例分析,从而证明了文中运用粒子群算法解决报废汽车逆向回收问题是有效的,对物流网络节点的选择和运输量的优化模型证明是可行的。
赵潇[9](2020)在《随机需求下的风险规避型闭环物流网络设计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及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资源及商品的需求与日俱增,且多样化、个性化趋势愈发明显。科技的进步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使得商品的更新换代速度越来越快。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加速了废弃品的产生,而且,借助于业已高度发达的电商产业,产品退换货需求与日俱增。对于此类产品若处理不当,将对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与此同时,愈发严峻的雾霾、水污染等环境问题促使企业在追求发展的同时关注更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给企业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以减少废弃物排放、促进物流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目标的闭环物流网络模式应运而生。在闭环物流中,除传统的正向物流产品配送外,还包括对于各种退换产品的回收处理。由于外部环境,特别是市场需求(包括正向市场需求和逆向回收需求)的不确定性,使得本就更加复杂的闭环物流系统如何降低其运作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增强其环境友好性成为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也就是说,如何提高闭环物流系统在不确定需求下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是目前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文从随机需求下的闭环物流网络设计入手,以闭环设施选址、库存策略规划以及配送取货路径规划为基本内容,综合运用绿色供应链理论、最优化理论、风险决策理论等方法,研究在随机需求下相应的优化设计模型并提出相关求解算法,以降低闭环物流系统在不确定环境下的运营总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和环境友好性,进而提高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可靠性。具体地,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所述:(1)研究随机需求下风险规避型闭环物流网络设计的总体技术方案。首先,分析闭环物流的基本内涵和特征,明确其设计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然后,分析决策者风险偏好对于设计方案的影响,为提高决策方案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可靠性奠定基础;基于此,提出随机需求下风险规避型闭环物流网络设计总体方案;然后,综合现有研究成果深入分析风险规避型闭环物流网络设计中的关键问题,并明确对应的解决路径,为后续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2)研究风险规避型闭环设施选址-配取路径联合优化模型及其求解算法。首先,分析闭环物流网络中设施选址与配送取货路径联合优化问题的基本内容以及研究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条件风险值CVa R的风险规避型度量方法;基于此构建随机需求下的风险规避型闭环设施选址-配取路径联合优化模型,上述0-1混合整数双目标非线性规划模型在最小化总成本的同时,可保证由需求的不确定造成的客户损失风险以及二氧化碳排放超标风险维持在较低水平,由此以提高闭环设施选址-配取路径联合优化问题解决方案的可靠性和可行性。由于该优化模型的高度非线性和非凸性,为实现其准确快速求解,本文通过改进的多分解结构的重构线性化技术将原非线性模型线性化;在面对大规模问题时,提出基于免疫遗传算法的启发式求解方法,以进一步提高其求解效率。最后,通过某电商企业在某地区闭环物流网络的规划问题为例,对上述问题加以验证分析。(3)研究随机需求下风险规避型设施选址-库存策略联合规划模型及其求解算法。首先,在上个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基于对常用的闭环物流网络库存协调机制的分析,构建面向完全非协调机制的闭环设施选址-库存策略联合优化基本模型;然后,为提高方案可靠性,构建基于机会约束的风险规避型联合优化模型,使得随机需求下的运输成本、惩罚成本、库存成本以及二氧化碳排放超过某一特定水平的概率维持在较低水平。由于构建的数学模型是0-1混合整数非线性规划,且机会约束在随机环境下难以求解,为解决因其非线性和机会约束带来的模型求解难题,本文首先将模型线性化,然后通过确定型替代策略将机会约束转换成一般约束,最终获得等价的更容易求解的0-1混合整数二次锥规划模型;此外,为进一步提高大规模问题下的求解效率,提出了基于两阶段贪婪分解搜索规则的启发式求解算法;最后,通过上述某电商企业案例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在提高方案可行性和可靠性方面的有效性。(4)在前两部分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随机需求下风险规避型闭环设施选址-库存策略-配取路径联合优化模型和求解算法。相对于前两个联合优化模型,该部分研究因融合了更多的元素,使得其结构更加复杂,求解难度也更大。因此,在前文研究基础上,为降低风险规避型模型的求解难度,本章基于二阶随机占优策略的风险偏好度量模型,构建了随机需求下风险规避型闭环设施选址-库存策略-配取路径联合优化模型,以在最小化总成本的同时,使得相关关键指标在随机需求下的风险水平不低于基准方案。由于模型本身的复杂性,为进一步提高求解效率,本文首先基于线性重构技术对该非线性模型进行转化,然后通过抽样近似方法对其求解以进一步提高在随机环境下的收敛效率。最后,通过前文电商企业的工程案例对上述方法进行了应用验证。综上所述,本文将针对随机需求下风险规避型闭环物流网络设计方法展开深入研究。为提高设计方案在不确定环境下的可行性,本文研究更侧重于闭环物流网络的联合优化问题。此外,本文将研究其风险规避型设计优化方法,以提高其方案的可靠性。研究成果以期丰富拓展该领域相关理论方法,并对企业实践提供方法指导。
吉晓慧[10](2020)在《废旧手机在线回收平台运营评价与回收网络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第五代通讯技术的蓬勃发展伴随而来的是4G手机的快速淘汰,废弃手机产生量将出现新的增长高峰,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废旧手机在线回收平台将迎来一次重要的发展机遇。本文以废旧手机在线回收平台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平台的运营评价以及回收网络设计问题,为废旧手机回收行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在废旧手机在线回收平台运营评价中,本文采用了从“整体到局部”的研究思路。首先,基于全局化的研究视角,分析废旧手机回收行业的发展现状,主要包括废旧电子产品回收行业的四个发展阶段、回收模式与回收渠道、废旧手机回收平台的盈利模式,并获取移动手机普及率、销售量以及使用寿命等相关数据,通过改进后的市场需求模型,估算国内总体以及国内主要省份的废旧手机产生量,对废旧手机回收市场的发展潜力进行定量化描述。然后,本文又将研究视角进一步锁定在废旧手机在线回收平台,选取了影响回收平台高效运营的五个关键指标,信息安全、回收价格、口碑效应、回收物流以及回收渠道,并建立基于区间二型模糊DEMATEL模型,评价影响回收平台运营效率的关键指标以及指标间的关联关系,为废旧手机在线回收平台的高效运营提供理论指导。随着在线回收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回收平台运营商转而从线下渠道获取客源,实现线上和线下回收场景的有效融合。首先,构建废旧手机在线回收物流系统,明确手机在线回收网络中的各个关键节点以及节点之间的关联关系。然后,建立综合考虑回收终端运营成本、建设成本、联通成本、惩罚成本的多目标优化模型,研究在线回收终端选址问题。最后,综合考虑线上和线下两种回收场景下回收终端的运营成本、回收成本、回收网络节点之间的运输成本以及环保效益等,建立废旧手机在线回收网络模型。在本文中,遗传算法和遗传-模拟退火算法分别用于求解选址模型和在线回收网络模型。其中,遗传算法共解决了80个坐标点的选址问题,遗传-模拟退火算法解决了涉及40个需求点,五个在线回收终端以及20个回收中心的回收网络设计问题。这两种算法在求解本文所设计的算例时均保持了良好的性能,可以有效地解决在线回收终端选址以及回收网络设计问题。
二、逆向物流的网络结构和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逆向物流的网络结构和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不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模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动态 |
1.2.1 动力电池回收现状 |
1.2.2 逆向物流研究发展动态 |
1.2.3 动力电池回收研究发展动态 |
1.2.4 研究现状及研究动态述评 |
1.3 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内容 |
1.3.1 主要研究方法 |
1.3.2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第2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方法 |
2.1 动力电池概述 |
2.1.1 动力电池基本特征 |
2.1.2 动力电池回收相关理论 |
2.2 逆向物流网络 |
2.2.1 逆向物流概念及特征 |
2.2.2 逆向物流网络特征及分类 |
2.2.3 逆向物流网络设计方法 |
2.3 逆向物流不确定条件规划方法 |
2.3.1 不确定条件描述 |
2.3.2 不确定条件规划方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设计分析 |
3.1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分析 |
3.1.1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渠道 |
3.1.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流程分析 |
3.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确定 |
3.2.1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分类 |
3.2.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模式比较选择 |
3.3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结构设计 |
3.3.1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设计原则 |
3.3.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结构设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确定条件下动力电池回收网络优化 |
4.1 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模 |
4.1.1 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设计目标 |
4.1.2 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模型构建 |
4.2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物流不确定条件分析与规划 |
4.2.1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物流中不确定条件的规划 |
4.2.2 不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模型构建 |
4.3 不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优化模型求解 |
4.3.2 模糊模型清晰化处理 |
4.3.3 模型求解算法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算例研究 |
5.1 L市电动汽车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现状分析 |
5.2 数据描述 |
5.3 模型求解及结果分析 |
5.4 政策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2)抗蓄意攻击的正/逆向集成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
1.3 研究现状及不足 |
1.3.1 供应链物流网路模型 |
1.3.2 网络的鲁棒性分析 |
1.3.3 物流网络的鲁棒性优化设计 |
1.3.4 针对拟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径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径 |
1.5 本研究章节安排 |
2 基于多分网络的多层物流网络模型 |
2.1 相关的基础理论 |
2.1.1 网络及其表示 |
2.1.2 二分网络及其表示 |
2.1.3 二分网络的投影 |
2.1.4 多分网络及其表示 |
2.2 物流网络实例的层次性分析 |
2.3 多层物流网络的模型构建 |
2.4 所构建模型对多层物流网络实例的表示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多层物流网络模型的结构特征分析 |
3.1 网络的结构特征 |
3.1.1 嵌套结构 |
3.1.2 社团结构 |
3.2 单个物流网络实例分层的结构特征分析 |
3.3 多个物流网络同一层级的结构特征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多层物流网络上下游级联失效及鲁棒性分析 |
4.1 现有鲁棒性指标的分析 |
4.2 考虑上下游节点间功能性依赖的鲁棒性指标 |
4.3 不同攻击方式下物流网络实例的鲁棒性分析 |
4.3.1 攻击方式的描述 |
4.3.2 不同节点重要性衡量方式对攻击效果的影响 |
4.3.3 仿真结果与分析讨论 |
4.4 基于节点保护的鲁棒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集成物流网络构建及鲁棒性优化算法 |
5.1 不同的逆向路径选择方式 |
5.1.1 基于矩阵元素的逆向路径选择 |
5.1.2 基于节点关系的逆向路径选择 |
5.2 正/逆向集成物流网络的鲁棒性指标 |
5.3 基于岛屿模型的分布式进化算法 |
5.3.1 基于矩阵元素的路径选择与鲁棒性优化模型 |
5.3.2 编码与初始化 |
5.3.3 解码与适应度计算 |
5.3.4 交叉与变异 |
5.3.5 岛屿模型与迁移算子 |
5.3.6 算法实现 |
5.4 基于主-从模型的分布式进化算法 |
5.4.1 基于节点关系的路径选择与鲁棒性优化模型 |
5.4.2 算法的总体框架 |
5.4.3 主码的编码与适应度计算 |
5.4.4 子码的编码与解码 |
5.4.5 交叉与变异 |
5.4.6 子码的记忆与种群初始化 |
5.4.7 主-从模型与分布式嵌套进化算法 |
5.4.8 算法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6 集成物流网络抗蓄意攻击优化设计的实例分析 |
6.1 基于矩阵元素的逆向路径选择方式 |
6.1.1 基于岛屿模型的分布式进化算法参数设定 |
6.1.2 优化结果 |
6.1.3 优化前后的比较 |
6.1.4 与传统算法的比较 |
6.1.5 不同求解规模的比较 |
6.1.6 综合讨论 |
6.2 基于节点关系的逆向路径选择方式 |
6.2.1 嵌套进化算法的参数设定 |
6.2.2 优化过程及结果分析 |
6.2.3 网络优化前后的比较 |
6.2.4 分析讨论 |
6.3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论文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3)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2.1 逆向物流理论 |
2.1.1 逆向物流定义 |
2.1.2 逆向物流的产生与处理 |
2.1.3 逆向物流系统流程分析 |
2.2 医疗废弃物定义、分类及处理方式 |
2.2.1 医疗废弃物的定义 |
2.2.2 医疗废弃物的分类 |
2.2.3 医疗废弃物的处理方式 |
2.3 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 |
2.3.1 废弃物收集处理方面 |
2.3.2 废弃物处理设施选址方面 |
2.3.3 废弃物逆向物流路径规划方面 |
2.3.4 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优化方面 |
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分析与构建 |
3.1 问题描述 |
3.2 医疗废弃物回收处理现况分析 |
3.2.1 国外医疗废弃物回收处理现况分析 |
3.2.2 国内医疗废弃物回处理收现况分析 |
3.2.3 我国医疗废弃物回收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3 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构建 |
3.3.1 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构建目标 |
3.3.2 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构建原则 |
3.3.3 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构建主体 |
3.3.4 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层级结构及对应设施功能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模型及算法设计 |
4.1 逆向物流网络模型的建立 |
4.1.1 模型假设 |
4.1.2 参数和变量定义 |
4.1.3 模型建立 |
4.2 遗传算法设计 |
4.2.1 遗传算法介绍 |
4.2.2 遗传算法求解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优化模型求解——以金昌市为例 |
5.1 模型参数设定 |
5.2 运行结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局限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基于循环包装背景下的回收物流网络研究 ——以B端PP循环包装箱回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应用与实施现状 |
第二章 PP循环包装箱介绍 |
2.1 原料性能 |
2.1.1 聚丙烯性能及应用 |
2.1.2 色母性能及应用 |
2.1.3 增韧剂性能及应用 |
2.2 循环箱生产制造工艺 |
2.2.1 拉板及模切工艺 |
2.2.2 印刷及封边工艺 |
2.2.3 焊接 |
2.3 循环再造工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逆向回收物流系统网络分析 |
3.1 回收物流网络的结构设计 |
3.1.1 回收物流网络的主要特征 |
3.1.2 回收物流系统网络的类型 |
3.1.3 回收物流网络设计的原则 |
3.2 回收物流的主要运营模式 |
3.2.1 社会化回收的优缺点 |
3.2.2 快递及城配回收网络分析 |
3.2.3 品牌方回收网络分析 |
3.2.4 三种回收方式的比较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循环箱回收物流网络建设研究 |
4.1 供应链路由分析 |
4.2 循环包装箱回收损益分析 |
4.2.1 B端回收成本结构 |
4.2.2 累计收益率分析 |
4.3 回收物流网络模型 |
4.3.1 回收物流网络模型的建立 |
4.3.2 假设与说明 |
4.3.3 符号定义 |
4.3.4 数学建模 |
4.3.5 模型求解 |
4.3.6 模型分析 |
4.4 基于数据平台和RFID技术在循环箱回收物流网络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
4.4.1 建立循环箱数据平台 |
4.4.2 RFID技术理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共享模式下的循环箱回收物流体系分析 |
5.1 循环共享的概念 |
5.1.1 循环包装箱行业共享的现状 |
5.1.2 标准箱型推广的可行性研究 |
5.2 内循环下的循环包装回收物流体系分析 |
5.2.1 区域内循环下的回收物流体系建设 |
5.2.2 区域内循环下的循环箱回收网络模型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NSGA-Ⅱ算法的正逆向物流网络中回收处理中心选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研究相关理论概述 |
2.1 正向物流 |
2.1.1 正向物流的定义 |
2.1.2 正向物流的配送模式 |
2.2 逆向物流 |
2.2.1 逆向物流的内涵 |
2.2.2 逆向物流网络的产生及功能 |
2.2.3 逆向物流网络类型 |
2.2.4 逆向物流网络构建的步骤 |
2.3 正逆向物流 |
2.3.1 正向物流与逆向物流的联系与区别 |
2.3.2 正逆向物流融合发展的现状 |
2.4 经典的选址模型 |
2.5 回收处理中心选址的相关理论 |
2.5.1 回收处理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 |
2.5.2 回收处理中心选址的原则 |
2.5.3 回收处理中心选址的一般流程 |
2.6 遗传算法 |
2.6.1 遗传算法的定义及步骤 |
2.6.2 遗传算子的设计 |
2.6.3 NSGA—Ⅱ算法 |
2.7 本章小结 |
3 正逆向物流网络中回收处理中心选址模型与算法设计 |
3.1 问题概述 |
3.1.1 正逆向物流网络 |
3.1.2 碳排放的量化 |
3.2 双目标回收处理中心选址模型 |
3.2.1 问题假设 |
3.2.2 参数 |
3.2.3 模型构建 |
3.3 算法设计 |
3.3.1 单目标优化算法 |
3.3.2 NSGA-Ⅱ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4 算例分析 |
4.1 数据说明 |
4.2 结果分析 |
4.2.1 NSGA-Ⅱ和单目标优化算法的比较 |
4.2.2 NSGA-Ⅱ算法中参数的弹性分析 |
4.2.3 管理意义 |
4.3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6)C2B2C模式下互联网二手交易平台的物流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物流网络规划 |
1.2.2 轴辐式物流网络设计和优化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 |
2.1 物流网络基本理论 |
2.1.1 物流网络的基本概念 |
2.1.2 物流网络结构及运营机制 |
2.2 轴辐式网络 |
2.2.1 轴辐式网络的基本概念 |
2.2.2 轴辐式网络的分类 |
2.3 引力模型 |
3 C2B2C模式下互联网二手交易平台的物流网络结构选择 |
3.1 互联网二手交易流程分析 |
3.2 C2B2C模式下物流网络设计的核心问题分析 |
3.2.1 物流网络结构及商品流通过程 |
3.2.2 问题分析 |
3.3 物流网络结构的选择 |
4 C2B2C模式下互联网二手交易平台的物流网络优化模型 |
4.1 问题描述及模型假设 |
4.1.1 问题描述 |
4.1.2 模型假设 |
4.1.3 参数与决策变量 |
4.2 模型构建 |
4.2.1 目标函数 |
4.2.2 约束条件 |
4.2.3 模型 |
4.3 模型求解 |
4.3.1 求解算法 |
4.3.2 算例分析 |
5 多抓鱼物流网络优化的实证研究 |
5.1 多抓鱼平台及其物流网络发展概况 |
5.2 数据来源与参数确定 |
5.3 优化模型与结果 |
5.4 平台企业物流网络优化策略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模型求解编程 |
附录二 :多抓鱼数据资料 |
(7)北京市电动汽车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逆向物流模式研究现状 |
1.2.2 逆向物流网络研究现状 |
1.2.3 文献总结 |
1.3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1.4.1 论文创新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电动汽车退役电池处理技术 |
2.2 逆向物流网络基础理论 |
2.2.1 逆向物流网络概念 |
2.2.2 逆向物流网络特点 |
2.2.3 逆向物流网络分类 |
2.3 逆向物流网络优化相关理论 |
2.3.1 逆向物流网络优化模型 |
2.3.2 逆向物流网络优化算法比较 |
2.3.3 逆向物流网络优化算法选择 |
2.4 不确定性优化方法相关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北京市电动汽车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现状及问题 |
3.1 北京市电动汽车退役电池回收需求分析 |
3.2 北京市电动汽车退役电池逆向物流发展现状 |
3.2.1 相关政策现状 |
3.2.2 退役电池回收流程现状 |
3.2.3 逆向物流网络建设现状 |
3.3 北京市电动汽车退役电池逆向物流问题分析 |
3.3.1 技术标准与基础数据不足 |
3.3.2 退役电池回收流程不规范 |
3.3.3 逆向物流网络体系尚未构建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北京市电动汽车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网络模型构建 |
4.1 北京市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网络结构设计 |
4.2 确定型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网络MOP模型 |
4.2.1 模型描述 |
4.2.2 模型构建 |
4.3 不确定型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网络SM-MOP模型 |
4.3.1 不确定因素分析与处理 |
4.3.2 基于场景法的模型转化 |
4.4 逆向物流网络SM-MOP模型优化算法设计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北京市电动汽车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网络优化的实现 |
5.1 逆向物流网络节点描述 |
5.2 北京市基础数据准备 |
5.2.1 退役电池回收量数据 |
5.2.2 逆向物流网络节点数据 |
5.3 逆向物流网络SM-MOP模型求解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8)报废汽车回收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分析 |
1.2.1 逆向物流研究现状及发展分析 |
1.2.2 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汽车回收逆向物流理论基础 |
2.1 报废汽车回收市场分析 |
2.1.1 报废汽车回收现状 |
2.1.2 汽车回收市场空间测算 |
2.2 报废汽车逆向物流介绍 |
2.2.1 汽车逆向物流的模式 |
2.2.2 汽车回收的逆向物流功能 |
2.3 逆向物流网络 |
2.3.1 逆向物流网络的类型 |
2.3.2 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的原则 |
2.3.3 逆向物流网络设计方法 |
2.3.4 逆向物流网络作用及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网络结构分析 |
3.1 报废汽车逆向物流网络分析 |
3.1.1 逆向物流网络要素分析 |
3.1.2 报废汽车物流网络节点 |
3.2 报废汽车回收生命周期内物流活动分析 |
3.2.1 生命周期内汽车回收流程 |
3.2.2 报废汽车拆解中心流程分析 |
3.2.3 中央仓库库存策略分析 |
3.3 报废汽车回收逆向物流网络实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物流网络节点选址问题 |
4.0 逆向物流选址模型一般假设 |
4.1 逆向物流节点选址一般模型构建 |
4.2 物流节点选址优化算法 |
4.3 粒子群算法 |
4.3.1 粒子群算法来源 |
4.3.2 粒子群算法的数学表述 |
4.3.3 粒子群算法的特点 |
4.3.4 粒子群算法的流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算例分析 |
5.1 区域库选址 |
5.1.1 数据整理 |
5.1.2 区域选址模型假设 |
5.1.3 建立区域库选址模型 |
5.1.4 区域库选址计算 |
5.2 中央仓库选址优化 |
5.2.1 中央仓库选址模型 |
5.2.2 中央仓库运量计算 |
5.3 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和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9)随机需求下的风险规避型闭环物流网络设计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闭环设施选址-配取路径联合优化研究 |
1.3.2 闭环设施选址-库存策略联合优化研究 |
1.3.3 闭环设施选址-库存策略-路径联合优化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1.6 研究内容及文章结构 |
1.7 课题来源 |
1.8 本章小结 |
第2章 随机需求下风险规避型闭环物流网络设计总体方案及关键问题分析 |
2.1 引言 |
2.2 闭环物流网络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
2.2.1 基本内涵 |
2.2.2 基本特征 |
2.3 闭环物流网络设计的基本目标和原则 |
2.3.1 基本目标 |
2.3.2 基本原则 |
2.4 风险偏好对闭环物流网络规划决策的影响分析 |
2.5 随机需求下风险规避型闭环物流网络设计三阶段过程模型 |
2.6 闭环物流网络设计关键问题分析 |
2.6.1 闭环设施选址问题 |
2.6.2 配送及取货路径规划问题 |
2.6.3 设施库存策略规划问题 |
2.6.4 风险偏好度量问题 |
2.6.5 联合优化问题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随机需求下风险规避型闭环物流设施选址-配取路径联合优化 |
3.1 引言 |
3.2 问题描述及研究思路分析 |
3.2.1 问题描述 |
3.2.2 研究思路 |
3.3 基于条件风险值的规避型偏好度量 |
3.4 不确定需求下闭环设施选址-配取路径优化问题模型构建 |
3.4.1 随机需求下风险中性条件下的设施选址-配取路径基本模型构建 |
3.4.2 基于条件风险值的风险规避型闭环设施选址-配取路径联合规划模型 |
3.5 模型求解算法研究 |
3.5.1 基于改进多分解结构的重构线性化技术的求解算法 |
3.5.2 面向大规模问题的免疫遗传算法 |
3.6 案例分析 |
3.6.1 案例背景描述 |
3.6.2 算法有效性分析 |
3.6.3 联合优化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
3.6.4 风险规避型决策的可靠性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随机需求下风险规避型闭环物流设施选址-库存策略联合优化 |
4.1 引言 |
4.2 问题描述与研究思路分析 |
4.2.1 问题描述 |
4.2.2 研究思路 |
4.3 随机需求下的闭环物流网络库存策略分析 |
4.4 随机需求下风险规避型设施选址-库存策略联合优化模型构建 |
4.4.1 完全非协调下闭环设施选址-库存策略联合优化基本模型构建 |
4.4.2 非完全协调下的闭环设施选址-库存策略联合优化模型构建 |
4.4.3 基于机会约束的风险规避型闭环设施选址-库存策略联合优化模型 |
4.5 模型求解算法研究 |
4.5.1 基于线性重构和确定型近似的模型等价转化 |
4.5.2 基于两阶段贪婪分解搜索规则的启发式求解算法 |
4.6 案例分析 |
4.6.1 基本问题描述 |
4.6.2 算法效果分析 |
4.6.3 不同协调机制下的影响分析 |
4.6.4 联合优化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
4.6.5 风险规避型决策的可靠性分析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随机需求下风险规避型闭环物流设施选址-库存策略-配取路径联合优化研究 |
5.1 引言 |
5.2 问题描述与研究思路分析 |
5.2.1 问题描述 |
5.2.2 研究思路 |
5.3 闭环设施选址-库存策略-配取路径联合规划问题建模 |
5.3.1 闭环设施选址-库存策略-配取路径联合优化的基本模型 |
5.3.2 基于随机占优的风险规避型闭环设施选址-库存策略-路径联合优化模型构建 |
5.4 模型求解算法研究 |
5.4.1 线性随机规划模型重构 |
5.4.2 基于抽样平均近似方法的求解算法 |
5.5 案例分析 |
5.5.1 算法效果分析 |
5.5.2 联合优化模型的可行性分析 |
5.5.3 风险规避型方案可靠性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废旧手机在线回收平台运营评价与回收网络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废旧手机回收现状研究 |
1.2.2 废旧手机回收网络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论文主要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逆向物流相关理论 |
2.1.1 逆向物流的基本概念及特征 |
2.1.2 逆向物流网络结构 |
2.2 模糊多准则决策理论 |
2.2.1 模糊理论 |
2.2.2 区间二型模糊数 |
2.2.3 DEMATEL模型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废旧手机在线回收平台运营评价 |
3.1 废旧手机回收行业发展分析 |
3.1.1 废旧电子产品回收行业的四个发展阶段 |
3.1.2 废旧手机回收模式与回收渠道 |
3.1.3 废旧手机在线回收平台的盈利模式 |
3.2 基于废旧手机产生量的回收行业市场前景研究 |
3.2.1 数据获取 |
3.2.2 基于市场需求模型的废旧手机产生量估算 |
3.2.3 废旧手机回收行业市场前景研究 |
3.3 基于模糊决策理论的废旧手机在线回收平台评价 |
3.3.1 影响在线回收平台运营的关键指标 |
3.3.2 基于区间二型模糊DEMATEL模型的回收平台评价 |
3.3.3 算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废旧手机在线回收网络设计 |
4.1 废旧手机在线回收物流系统分析 |
4.2 废旧手机在线回收终端选址 |
4.2.1 问题描述 |
4.2.2 回收终端模型构建 |
4.2.3 案例分析 |
4.3 废旧手机在线回收网络设计模型 |
4.3.1 模型假设以及符号说明 |
4.3.2 在线回收网络模型构建 |
4.3.3 案例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逆向物流的网络结构和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不确定条件下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回收网络建模与优化[D]. 刘子文.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抗蓄意攻击的正/逆向集成物流网络优化设计研究[D]. 邓丁山. 四川大学, 2021(12)
- [3]中小城市医疗废弃物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研究[D]. 张旭堃. 天津理工大学, 2021(08)
- [4]基于循环包装背景下的回收物流网络研究 ——以B端PP循环包装箱回收为例[D]. 陈超. 天津工业大学, 2020(01)
- [5]基于NSGA-Ⅱ算法的正逆向物流网络中回收处理中心选址[D]. 杨喜文.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6]C2B2C模式下互联网二手交易平台的物流网络优化研究[D]. 赵文心.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12)
- [7]北京市电动汽车退役电池逆向物流网络优化研究[D]. 王丹.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8]报废汽车回收的逆向物流网络设计研究[D]. 张明明.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0(06)
- [9]随机需求下的风险规避型闭环物流网络设计优化模型与算法研究[D]. 赵潇. 武汉科技大学, 2020(12)
- [10]废旧手机在线回收平台运营评价与回收网络设计研究[D]. 吉晓慧.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