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源宇电子设备厂产品介绍

无锡源宇电子设备厂产品介绍

一、无锡源宇电子设备厂产品介绍(论文文献综述)

邹荣松[1](2019)在《园林绿化废弃物腐熟中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诱变及扩繁》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事业的大力发展,每年产生了大量的园林绿化废弃物,如何将城市园林绿化废弃物变废为宝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堆肥技术为代表的生物处理方法,可以实现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但园林绿化废弃物中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高,导致堆肥效率低。为了加快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效率,拟从堆肥中筛选出高效的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菌,并通过诱变技术提高它们对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能力,并探讨其基因功能、扩繁工艺以及酶学特性。利用苯胺蓝和羧甲基纤维素(CMC)-刚果红培养基褪色圈法、实验室固态发酵试验、酶活力定量检测,共筛选到了3株相对优势的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菌:枯草芽孢杆菌(B.subtilis)BL03、曲霉菌属(Aspergillus sp.)BL06、土芽孢杆菌属(Geobacillus sp.)BL15,其中 B.subtilis BL03 产 CMC 纤维素酶和漆酶,Aspergillus sp.BL06 产木质素过氧化物酶和锰过氧化物酶,Geobacillus sp.BL15产CMC纤维素酶。利用常压室温等离子(ARTP)对分离出的菌诱变并定向筛选,发现Aspergillus sp.BL06对ARTP诱变不敏感、致死率不明显,而Geobacillus sp.BL15诱变后未筛选到有明显突变的菌株,故暂停该两株菌的诱变和筛选工作。控制B.subtilis BL03诱变条件,使其在致死率约95%进行诱变。基于酶标仪,以对苯胺蓝脱色率为指标,结合在CMC-刚果红培养基褪色圈直径,对B.subtilis BL03诱变后突变株进行了初筛;再通过滤纸法观察透明圈、测定酶活力等方法复筛,确定了 2株正向突变株,并观察其基因稳定性。最终确定1株突变株B.subtilis BLAR1,20代传代培养后,CMC纤维素酶和漆酶活力分别为(U/mL):162.67、21.30,较B.subtilis BL03 分别提高 49.69%和 35.18%。将B.subtilis BLARl和BL03应用到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试验,并以黄孢原毛平革菌(P.chrysosporium)和未接菌剂的空白处理作为对照,在堆肥开始(0d)和堆肥30 d两次添加了堆肥菌剂。通过堆肥试验发现:①以CMC和苯胺蓝为底物筛选得到B.subtilis BL03在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中具有较好的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能力,60 d堆肥较不加菌剂的空白对照,显着提高木质素降解率6.25%、纤维素降解率46.92%;②经ARTP诱变,获得的突变株B.subtilis BLAR1较B.subtilis BL03显着提高了纤维素降解能力10.5%,但木质素降解能力没有提高,与在实验室培养状态下酶活力提高的幅度有较大差距。利用Illumina Hiseq Xten,对B.subtilis BL03和BLAR1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观察到该两菌在GO功能基因库方面的基因没有明显的区别。分析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的基因,发现B.subtilis BLAR1较BL03在碳水化合物酯酶基因方面增加了 1条CAZy基因数据库中EC10家族基因,该基因与乙酰木聚糖酯酶、肉桂酰酯酶、阿魏酸酯酶、羧酸酯酶、S-甲酰谷胱甘肽水解酶等酶相关,可能突变株酶活力增强与此有关,有待进—步验证和研究。为了便于菌剂产业化扩繁,研究获得了B.subtilis BLAR1工业级培养基配方(g/L):葡萄糖9.0、甜菜糖蜜15.0、玉米浆干粉20.0、黄豆饼粉20.0;最适培养温度为37℃、在恒温振荡器的培养最经济转速是200 rpm、最适初始生长pH范围是5.5-6.5,培养周期24h。将上述实验室扩繁参数与菌剂工厂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提出了菌剂生产工艺手册——《堆肥菌剂B.subtilis BLAR1扩繁工艺手册》,详见附录A。B.subtilis BLAR1所产CMC纤维素酶和漆酶最大积累时间度分别为48 h和60 h;酶活力最适pH都是6.0-9.0;最适温度是30-50℃,这些特性有利于该菌酶系在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中发挥作用。在酶诱导剂试验中,发现微晶纤维素和玉米芯对B.subtilis BLAR1产CMC纤维素酶有显着的诱导作用,而玉米秸秆和麦麸没有诱导作用;愈创木酚、香兰素、DL-苯丙氨酸对B.subtilis BLAR1产漆酶没有诱导效果。鉴于B.subtilis BLAR1最适生长温度在37℃,而所产CMC纤维素酶和漆酶活力最适温度都是30-50℃,为了提高该菌在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中使用效果,建议在环境达到30℃堆肥时使用,加入堆肥后菌剂中微生物会快速繁殖,高温期结束后,温度降到40℃附近再次添加菌剂,促进堆体腐熟。

蒋桂丽[2](2019)在《高产虾青素红发夫酵母的诱变、破壁提取及其虾青素包埋和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虾青素是已知的最强的抗氧化剂之一,具备抗癌、抗衰老、抗皱、提高人体免疫力和着色等多种功能,可广泛应用于食品、药品和化妆品等行业。天然虾青素主要由雨生红球藻与红发夫酵母生产所得,虽然红发夫酵母中虾青素含量略低于雨生红球藻,但红发夫酵母具有高密度培养、无需光照、生长周期短等优势而得到广泛关注。在红发夫酵母中虾青素的含量占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70%以上。目前虾青素在市场上并没有得到普遍应用,其产量小、提取试剂不够安全、生产成本高以及不稳定等因素极大限制了它的应用。本论文对红发夫酵母菌株诱变、细胞破碎、甘蔗渣水解液发酵、虾青素包埋及稳定性等展开了研究,为虾青素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提供了参考。首先研究了利用常温常压等离子体和紫外联合诱变方法处理红发夫酵母菌株,确定120μmol/L二苯胺作为培养基筛选剂,得到突变菌株Y1,表现出较好的遗传稳定性。用YPD作为发酵培养基,诱变菌株类胡萝卜素产量为54.38 mg/L,比原始菌株提高19.02%,类胡萝卜素含量为5.38 mg/g,比原始菌株提高22.00%。采用超声与酶解联合的方法对酵母细胞进行破碎,用乙醇提取色素,建立了一种绿色简便的细胞破碎和色素提取方法,即先超声60 min,后酶解10 h,酶量64.6 FPU/g,可获得96.01%的色素提取率。利用甘蔗渣水解液作为碳源,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氮源种类及浓度等培养基成分对红发夫酵母生长及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影响。确定了以甘蔗渣水解液为碳源的最佳培养基组成:30 g/L的甘蔗渣水解液,6 g/L的复合氮源(酵母提取物:尿素=3:1,w/w),硫酸镁0.5 g/L,磷酸二氢钾1.0 g/L。以优化后的培养基为底物,在22℃、220 rpm条件下培养96 h,红发夫酵母最终菌体量为12.65 g/L,类胡萝卜素产量达到88.57 mg/L。使用一种简便的相分离方法,利用玉米醇溶蛋白和水溶性壳寡糖对溶解在乙醇中的色素进行包埋,制备虾青素包合物,优化得到的最佳制备条件是:玉米醇溶蛋白浓度为10 mg/mL,玉米醇溶蛋白和壳寡糖质量比为1:1,虾青素乙醇溶液初始添加体积为230μL,此时虾青素的包埋率为94.34%,载药量为6.51 mg/g。经冷冻干燥后得到虾青素包合物,使用显微镜与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包埋的虾青素进行了表征。包埋后虾青素的紫外和储存稳定性显着提高,4℃下表现出最高的稳定性,即最低的降解速率常数k(0.0097week-1)和最大的半衰期(71.4周)。虾青素包合物在白酒、白醋和苹果醋中均表现出良好的分散性,在25℃储存4周后,其可溶性分别为40、73.9和90%,且产品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均显着增强。本研究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虾青素包埋技术,经包埋处理后虾青素的紫外光稳定性和储藏稳定性得以显着提高,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魏越[3](2013)在《基于“337”调查的中美企业知识产权争端实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由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对美国贸易数量和品种的不断增长,知识产权保护在中美贸易中的地位日渐突出,中美企业知识产权争端愈演愈烈,并呈上升趋势。为了抑制中国不断增强的贸易竞争力和提高美国本土产业发展,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近年来频繁对中国企业发起“337”调查。“337”条款是美国政府提供给知识产权人的一种快速方式的法律程序和机制,依据“337”条款审判不但审理时间短、认定条件简单、应诉费用高昂而且措施严厉,杀伤力很大。“337”条款的法律程序和特点决定了其对中国出口企业有着重要影响。从1986年到2012年,美国(ITC)对中国企业共发起了147起“337”调查。最近几年,“337”调查案件日趋增多。中国企业遭受“337”调查的主要类型有专利侵权、商标侵权和其它知识产权侵权,其中,专利侵权案占绝大多数。从地域分布来看,主要集中于沿海地带和产业发达的省市。当前,中国大陆企业已经成为“337”调查的最大受害者,取代台湾地区成为主要调查对象。这主要是由于美国自身政治原因、中美贸易之间的不平衡、美国为保持竞争优势和中国企业自身原因决定的。这项调查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进入美国市场的重大非关税壁垒和决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性要素。中国企业应该积极应对美国(ITC)的“337”调查,不仅要增强自身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而且面对“337”调查也应该积极应诉和抗辩,寻找对策来维护企业的正当权益。此外,中国企业也可以积极与美国企业进行协商解决,减少诉讼成本。与此同时,要加强研发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以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强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维护自主知识产权。最后,加强高校和企业的协同创新,培养一批知识产权专业化人才,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发展真正属于我们的核心知识产权技术,并建立完善的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才能壮大我们的民族企业,迎来崭新的春天。

陈静[4](2012)在《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腈纶废水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利用自制等离子体反应器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对生化性能差、难降解、污染性极强的腈纶废水进行处理。以COD降解率、丙烯腈去除率及浊度去除率为技术指标,研究了放电参数、废水物化参数、反应器结构参数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以COD降解率为技术指标,通过对均匀设计实验得到的结果进行回归分析,确定了放电、废水物化因素对COD降解率影响的排序主次及关系,排序的主次依次为:放电电压、放电时间、放电电极直径、气隙间距、溶液pH值、曝入溶液中空气流量。放电电压、放电时间、放电电极直径均与COD降解率呈正线性关系;气隙间距、溶液pH值、曝入溶液中空气流量均与COD降解率呈负线性关系。以COD降解率、丙烯腈去除率、浊度去除率为技术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考察了均匀设计实验中的六因素分别对COD降解率、丙烯腈、浊度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理想的放电参数和废水物化参数。理想的放电参数为:放电电压35kV、放电时间40min、放电直径2.80mm;理想的废水物化参数为:废水初始pH=5.00、曝入空气流量5L/h、气隙间距1.0mm。研究了电极材料、阻挡放电介质材料、阻挡放电介质厚度、曝入气体种类及热交换对COD降解率、丙烯腈、浊度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铜材为电极材料、有机玻璃为阻挡放电介质材料、阻挡放电介质厚度为2.0mm、空气为曝入气体、热交换为水浴的方式将有利于提高COD的降解率和丙烯腈、浊度的去除率。根据均匀设计实验和单因素实验的结果,对自制的等离子反应器结构进行了改进。以三氯化铁、硫酸铁、硫酸铝和粉末活性炭为原料制备了絮凝剂,考察了絮凝剂协同等离子体处理腈纶废水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处理效果更佳。图47;表44;参考文献107

郭菁[5](2011)在《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硅和碳化硅的回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全球太阳能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成本较高的晶体硅材料供不应求,晶体硅除正常消耗外近50%在加工切割的过程中损耗而成为切割废料浆。国内外对废料浆中的聚乙二醇和碳化硅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回收利用,但对于其中价值最高的有价成分晶体硅的回收还没有实现。因此,合理开发、综合回收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特别是如能将废料浆中的晶体硅回收并再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这对缓解我国太阳能晶体硅的紧缺、减少晶体硅进口量及变废为宝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挪威REC公司提供的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为研究对象,研究探索了一条全新回收晶体硅和碳化硅的工艺路线。首先对料浆进行了物性和酸洗除杂的研究,探索用三种工艺对除杂料浆中的硅和碳化硅分别进行富集,再对富集得到的富含硅和碳化硅富集料进行精炼提纯,得到较高纯度的硅和碳化硅产品。1-研究了料浆的物性及酸洗除杂工艺并为后续实验提供优质原料。通过对料浆的物性研究得到:料浆中主要含有硅(36.000%,质量分数,下同)、碳化硅(58.188%)、铁(4.170%)和少量的杂质(1.642%),其中硅和碳化硅均为微米级粉末,粒度在1.12~25.7μm之间;酸洗除杂的研究表明:利用盐酸除杂的最佳条件是:液固比为4:1,浸出时间为3h,浸出温度为70℃,浸出液浓度为15%;酸洗除杂后的料浆中碳化硅由58.188%(wt%,质量分数,下同)提高到60.204%,硅由36.000%提高到39.561%,铁由4.170%减少到0.210%,除铁率达到95%,杂质由1.642%降低到0.025%以下,除杂率为98%。2.通过水基液相法、双层有机试剂法和柱流分离法三种工艺对料浆中的硅和碳化硅进行了富集研究。工艺一(水基液相法):在水基液相法中通过对沉降时间、液固比、有无分散剂等对沉降效果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沉降时间5h、液固比2:25及含聚乙二醇的水基液相中硅的富集效果最好;得到的样品中主要含硅80%、碳化硅19.0%,硅的回收率为40%,此工艺具有成本低、易工业化的优势,是一种富集硅的有效方法。工艺二(双层有机试剂法):双层有机试剂法主要研究了硅和碳化硅微粉在不同密度、极性的有机试剂中的沉降速度,找到了符合双层分离装置的最佳试剂。结果表明:上下层试剂分别为坏氧氯丙烷(密度小、极性大)及四氯化碳(密度大、极性小);得到硅富集样品中含硅95.040%,碳化硅为4.357%,硅的回收率达到90%,同时得到的碳化硅富集样品中碳化硅为94.730%,硅为5.027%,杂质总量均不超过0.033%;此工艺不但能够有效对硅和碳化硅进行分离,和水基液相法相比还提高了样品的纯度,具有设备简单、周期短,分离快的优点,下一步将向工业化推广。工艺三(柱流分离法):通过柱流分离工艺富集硅和碳化硅。从萃取的理论出发,利用自行设计的分离装置模拟逆流萃取,通过对柱流分离的可行性、单根分离柱中不同位置硅和碳化硅含量监测和实验验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得到的样品中硅的含量为80.9%,碳化硅含量为18.8%,硅的回收率为60%,杂质总量不超过0.3%;利用经验公式为工业化生产提供理论指导;此工艺具有连续进料、耗能少的优点,适合大规模处理料浆。3.对得到的富集硅料进行了精炼提纯。结果表明:采用矿热炉对富集硅料进行精炼提纯,可将三种富集工艺得到的富硅料的纯度从含硅80%(水基液相)、95.040%(双层有机试剂)及80.9%(柱流分离)均提高到了99%以上;采用镁锌合金提纯硅的研究表明:提纯硅的最佳条件为:600℃下、镁-锌质量配比为3:2、1100℃下真空蒸馏,硅的含量从80%提高到96.79%,说明利用此工艺回收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的硅是可行的。与此同时,我们也对富集碳化硅底料进行了湿法提纯。结果表明:碳化硅微粉的纯度从82.12%提高到了99.61%,实现了有价成分碳化硅的回收。综上所述,论文所探索的新工艺能够有效地回收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的硅和碳化硅,既得到了较高纯度的硅和碳化硅产品,又在回收废料浆的同时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符合资源的有效利用、减少废物污染及环境保护的要求。

胡庆波[6](2011)在《多晶硅水性切削液再生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能源的日益紧张和环境污染的加重,各国对清洁能源愈发重视。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利用太阳能的风潮,引起了太阳能行业以及其产业链上一系列产品的迅猛增长。近年来,我国对太阳能的研制取得很大的发展,也促使了作为太阳能的主要原料的多晶硅产业的迅猛发展。多晶硅必须经过切片工艺才能应用于光伏行业,而该过程中需要大量使用多晶硅切削液,因此必然使得多晶硅切削液用量的激增,一般多晶硅切削液在切割机内重复使用几次以后会逐渐失效。国内外采用的多晶硅液主要是水性切削液,它是一个包括聚乙二醇、碳化硅的混合物。因此太阳能行业这一整个产业链的迅速发展最终结果必然造成大量废切削液的产生。多晶硅水性废切削液是一种黑色稠状、粘度极大的固液混合物,其COD值大大超过废水排放标准,是禁止排放的,而目前没有找到合适的废液处理回收办法,使国内厂家废液大量堆放,随着生产的进行,长年累月堆积如山,已成为企业继续发展的拦路虎。因此企业迫切要寻找一个简单而有效的回收方法,从废切削液中回收聚乙二醇、碳化硅。本文分析并测定了多晶硅水性切削液中的主要杂质及含量。1、杂质主要包括硅、Fe2O3、以及少量其它金属氧化物;2、酸法测定结果为总的杂质含量,并确定了以混酸(HF+HNO3+HCl)作为测定SiC总杂质含量的反应液。3、碱法测定结果即为硅杂质含量,确定了以40%的NaOH作为测定硅杂质的含量反应液;4、Fe2O3含量测定采用吸光光度法。5、最终得出碳化硅新砂SiC含量为99.79%,Fe2O3含量为0.09%,其它金属氧化物为0.12%。废砂SiC含量为88.85%,Fe2O3含量为1.53%,Si杂质含量为9.42%,其它金属氧化物含量为0.20%。碳化硅微粉粒径是用于配制切削液的重要指标,最后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碳化硅微粉粒径进行了评价,得出废切削液的粒径不达标,且小于1μm的颗粒为硅杂质,粒径分布于4~14μm颗粒与碳化硅新砂愈接近愈,硅杂质对碳化硅微粉的包覆愈小。本文主要是采用固液分离方法再生PEG(聚乙二醇)。比较了减压蒸馏、过滤浓缩、重力沉降、离心沉降回收PEG的工艺。除减压蒸馏外,均需用水稀释废切削液后进行固液分离,才能得到澄清液,将其煮沸10min,冷却,静止3到5天,絮凝物沉降于底部,倾滗上层澄清液得到不含Fe+3PEG溶液,然后于T=100℃浓缩、干燥得到PEG产品。其中以过滤浓缩和离心浓缩工艺得到的PEG再生率分别大于50%和60%,且指标与PEG新液最接近。本文对再生PEG后的剩物进行了再生碳化硅的工艺研究,主要除去其中的多晶硅杂质和Fe2O3杂质。分别采用酸溶和碱溶法。对于酸溶法的研究结果:1、单一氢氟酸除杂得到的碳化硅微粉可使Fe2O3降到0.15%以下,但产品中仍含3%以上多晶硅杂质。2、对于混酸法,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探讨了除硅及Fe2O3影响,以硅及Fe2O3总的含量为主要指标,得出除杂的影响因素顺序为:HNO3浓度>HF浓度>反应时间>反应温度,除杂较优水平为:HF浓度3mol/L,HNO3浓度为2.0mol/L,反应温度为35℃,除硅时间70min;对于碱法除杂结果:分别研究了除硅及Fe2O3的先后顺序工艺。1、两种工艺顺序对除硅条件影响不大,对除硅条件进行了正交实验优化,得出其除硅影响因素顺序为:反应温度>NaOH浓度>反应时间,较优水平为:NaOH浓度3%,温度70℃,除硅时间2h。2、先除硅后除Fe2O3工艺的除Fe2O3条件简易。酸法除杂可使硅杂质降至0.3%以下,碱法可使其在0.5%以下,均能使Fe2O3含量和粒径分布达到指标,能用于重新配制切削液要求。

盛佃清[7](2007)在《质量进步评价与政策研究》文中提出质量问题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战略问题,质量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教育和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特别是,人类进入21世纪后,世界经济的发展已经由数量型增长转变为质量型增长,市场竞争也由价格竞争为主转向以质量竞争为主。然而,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质量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突出地表现在质量进步缓慢,质量竞争力不强,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人民的生活水平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提高。因此,在系统研究质量进步和探索质量进步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科学有效与切实可行的推进质量进步的政策措施,不仅具有深远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全文除导言和结束语两部分外,共分七章。导言部分在介绍论文的研究目的、背景和现状的基础上,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设想及逻辑脉络及创新之处。之后的七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本文研究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问题,首次诠释了质量进步的概念和内涵,指出进行质量进步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剖析了质量进步的三个层面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章主要基于质量科学基本理论,积极借鉴和吸取已有的专业研究成果,阐述了推动质量进步的理论方法和科技手段,总结特点,分析作用并提出了改进的方向。第三章系统地研究了质量组织在质量进步中的作用及其相关活动,论述了政府在质量进步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及我国质量组织管理体制应当遵循的改革方向。第四章有选择地考察分析了部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推动质量进步的质量政策,并与我国现行的质量政策进行比照,分析了质量政策在推动质量进步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了未来质量政策建设和改革的发展方向。第五章基于数理统计技术,有创新地构建了质量进步的指数评价模型,并以山西省机电行业企业为例,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第六章通过分析美国贝尔实验室、通用电气公司、我国海尔集团等企业质量进步及温州市区域质量进步案例,总结经验启示,探索质量进步的发展规律。第七章在考察和总结我国质量进步现实状况和政策措施的基础上,对我国关于质量技术、质量建设和质量治理必须制定的政策和必须采取的措施提出了对策建议,并特别指出,严格质量立法、加强技术基础、实施名牌战略、规范市场秩序、强化质量监管,是在市场条件下保证质量进步的战略选择和必然途径。这些都为我国政府质量政策的制定和质量管理的改进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决策依据。最后,在预测世界科技高速发展对质量进步影响的基础上,在科学理性的视野下展望了未来质量进步的发展趋向,并提出本文的后续研究方向。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首先,本文首次把质量进步问题放置于社会、文化、政策、法律等语境中进行讨论,从而有助于将理论性的质量科学与应用性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其次,首次系统阐述了质量进步的科学内涵以及与质量管理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总结质量进步规律,凸显质量进步的宏观表征特性,为质量进步的更加深入系统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三,理论研究与实证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构建了关于质量进步的指数评价模型,提出并阐述了一个测度质量进步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这将极大地推进质量进步在企业、行业和政府管理中的可度量进程。第四,基于质量进步的发展规律,从更加有效推动质量进步的角度系统提出了质量政策的建构,并在高科技背景下从科学理性的视角阐述了质量进步的未来发展趋向。

吴永升,徐妙祥,庞家璐[8](2003)在《第八届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综述》文中研究说明

赵明富[9](2007)在《生物膜滴滤塔净化低浓度有机废气过程的测量与控制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生物过滤法处理有机废气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实验研究、菌种选育、处理机理、动力学、多相流传输特性研究等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仅限于对过程进行模拟和机理探索,然而,生物过滤法处理有机废气在工程应用中,生物膜滴滤塔作为一个十分复杂的生长代谢的生化反应过程系统,该系统既有一般化工过程的传质的特点,又有生命体的代谢反应特点,其净化废气的循环液流量、净化塔内温度、湿度、pH值、生物菌液浓度等过程参数,以及气-液两相流动、多孔介质结构尺寸等诸多因素都会对废气净化效率产生较大影响。各过程参数以及控制参数的选取还缺乏理论指导,另外,由于生化过程的复杂性、不确定性、混沌性以及参数的非线性等原因,建立准确的数学模型是非常困难,因此,导致生物法有机废气处理过程的工业自动化测控水平远远落后于其它工业过程。在国内外关于生物废气净化技术研究中,对过程的参数测量、优化与控制问题的研究尚处于空白。本文的研究工作,正是针对这些不足展开的。本文采用BP算法、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生物膜滴滤塔净化VOCs过程模型,为优化控制、仿真实验研究奠定了基础。应用神经网络结合遗传算法,研究了微生物培养基的最佳配方和最佳生长条件寻优问题,提出了最佳配方和最佳生长条件优化的智能方法。针对生物膜滴滤塔有机废气处理过程系统在工业应用关键技术问题,展开了生物量浓度测量方法以及实现技术、生物膜厚度在线测量方法的研究工作。对生物膜滴滤塔最佳处理效率控制系统控制策略,塔循环液pH值模糊策略及控制器的实现进行了研究。①通过对生物膜滴滤塔VOCs降解过程和降解性能的实验研究,搞清楚了操作参数之间的关联影响,搭建了生物膜滴滤塔处理甲苯废气试验装置,进行了滴滤塔降解甲苯废气的净化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②运用人工神经网络、BP算法、信息融合技术,建立了生物膜滴滤塔净化VOCs过程模型,并进行了仿真研究,较好地解决了拟合复杂处理过程的问题,为最佳效率控制策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③结合LMBP神经网络、优化与遗传算法,并推广到微生物菌种最佳培养基配方和菌种最佳生长条件的寻优研究中,与传统的正交试验研究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LMBP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用于最佳培养基配方和最佳生长条件寻优可使效率得以提高,该方法具有试验次数少,寻优效率高的特点。④建立了一种新的生物量浓度的在线测量方法,并对传感器的组成原理、光路、理论分析和实验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用于测量微生物菌液浓度具有很好的对应函数关系,该方法具有生物量浓度在线测量准确、灵敏高、使用寿命长等优点。⑤依据温度、生物量浓度和传感器输出电压之间的关联实验数据,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建立智能传感器的等效神经网络模型,由此得到的温度/浓度/输出电压之间关联函数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生物量浓度信息获取的智能方法,并进行了仿真和实验研究,给出了智能传感器的设计方法和温度补偿的信号处理方法,消除温度变化对生物菌液浓度在线测量的影响,浓度测量的相对误差:≤±2%,温度测量的相对误差:≤±2.5%,可以满足生物量浓度测量和温度测量的精度要求。⑥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纤回归反射能量衰减技术的生物膜厚度在线测量方法,并通过对传感器的设计原理和方法、光路的理论分析,得出了接收光的能量与生物膜厚度的函数关系。实验结果及理论分析表明:这种方法用于测量生物膜厚度具有测量准确、反应灵敏、使用寿命长等优点。⑦研究设计了生物膜滴滤塔控制系统,系统由3部分组成:最佳处理效率控制系统、预处理控制系统、pH值控制系统组成。提出了最佳处理效率控制系统的设计思路,采用BP网络算法来对生物膜滴滤塔VOCs降解过程的PID控制参数进行寻优,并将控制效果与常规PID方法进行了对比,仿真实验表明:运用BP网络算法对该过程的控制参数寻优后,控制系统比常规PID控制具有更好的抗扰动能力。⑧提出了基于存储器函数变换技术的模糊控制器的实现方法,并应用该方法研究了pH值二维查询表的模糊控制器(简称二维LUTFC )的结构、控制策略和实现方法。仿真实验研究表明:对于pH过程这样难控制的对象,LUTFC不仅使系统无论在给定值阶跃变化或负荷受到阶跃干扰的情况下,均能获得满意的控制品质,而且对过程参数的变化有很强的适应性,体现了查询表模糊控制的优越性,其控制精度优于±0.30 pH的指标,提高了有机废气被降解效率。

陈君怡[10](2006)在《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价值链会计研究》文中指出本文的研究内容是我国会计学术界新兴的一种会计理论——价值链会计,属于前沿的会计理论研究。价值链会计是在当今社会经济环境深刻变革的背景下,价值链管理思想迅速发展的基础之上应运而生的,目前尚处在理论研究阶段。价值链会计更注重会计工作的管理职能,它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打破了传统会计体系的会计主体束缚,真正融入到了企业内部乃至企业所在的整个产业链的管理体系之中。本文旨在研究价值链会计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价值链会计的实现体系,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价值链会计在学术上可以从内涵研究向实务研究迈出第一步,更能切实地运用于企业的价值管理活动之中。在进行本论文的研究和撰写的过程中,笔者在理论研究之外更是深入了南京、无锡、上海等三十余家企事业单位进行了该课题相关内容的调研工作,取得了很多翔实的实证资料和宝贵的专家意见,对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本文在实现体系研究部分,采用建立产业价值链样本模型的方法进行了理论研究和规范研究。本文的亮点之处在于:其一,本文对于价值链会计产生的背景、价值链会计的内涵进行了透彻地分析和总结;其二,本文首先提出了分别建立内部价值链会计和产业价值链会计来共同实现价值链会计管理体系的思想;其三,本文首先提出了内部价值链会计与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共同发展的设想;其四,本文对产业价值链会计实现体系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如产业链会计信息核算方法、价值链财务评价指标、价值链财务信息共享模型等;其五,本文分析了价值链会计在解决实务问题方面的运用前景。

二、无锡源宇电子设备厂产品介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无锡源宇电子设备厂产品介绍(论文提纲范文)

(1)园林绿化废弃物腐熟中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诱变及扩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理和利用综述
        1.1.1 园林绿化废弃物的特点
        1.1.2 部分国家对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理的指导政策简述
        1.1.3 园林绿化废弃物处理办法及资源化利用的途径
        1.1.4 堆肥化处理园林绿化废弃物主要研究方向
    1.2 微生物在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中的应用
        1.2.1 降解木质素和纤维素所需的酶系
        1.2.2 应用于园林绿化废弃物堆肥的菌剂
        1.2.3 降解木质素和纤维素菌种筛选及降解效率提高的方法
    1.3 研究目的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主要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从堆肥中分离纤维素和木质素降解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菌种分离试验方法
        2.1.3 菌种鉴定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种分离结果
        2.2.2 实验室固态发酵结果
        2.2.3 菌种鉴定结果
        2.2.4 酶活力定量检测
    2.3 本章小结
3. 菌种的诱变和定向筛选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原料和仪器
        3.1.2 ARTP诱变方法
        3.1.3 酶活力正向突变的定向筛选方法
        3.1.4 遗传稳定性试验方法
        3.1.5 菌种产表面活性剂能力定性鉴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ARTP诱变的致死率
        3.2.2 筛选结果
        3.2.3 突变株基因稳定性测试结果
        3.2.4 菌种生产表面活性剂验证结果
    3.3 本章小结
4. 突变株在园林绿化废弃物池式堆肥中的验证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剂和仪器设备
        4.1.3 菌种及菌剂制备方法
        4.1.4 堆肥试验方法
        4.1.5 堆肥过程样品采集
        4.1.6 样品理化分析
        4.1.7 发芽率和发芽指数检测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堆肥原料理化分析
        4.2.2 堆肥感官观察变化
        4.2.3 堆肥过程理化性质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B.subtilis BL03与BLAR1基因功能初步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试剂及培养基配方
        5.1.2 仪器
        5.1.3 DNA提取及功能注释试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DNA样品纯度
        5.2.2 基因组测序及组装结果
        5.2.3 基因功能注释与比较
    5.3 本章小结
6. 菌种生物学特性及扩繁工艺初探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剂和仪器
        6.1.2 菌种生长特性研究
        6.1.3 B.subtilis BLAR1产酶最适酶活力条件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菌种扩繁生物量生长特性
        6.2.2 酶活力影响的主要因素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果与讨论
    7.2 结论
    7.3 创新点
    7.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堆肥菌剂B.subtilis BLAR1扩繁工艺手册
个人简介
第一导师简介
第二导师简介
致谢

(2)高产虾青素红发夫酵母的诱变、破壁提取及其虾青素包埋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虾青素简介
        1.1.1 虾青素结构性质
        1.1.2 虾青素功能特性和应用
    1.2 红发夫酵母合成虾青素的研究进展
        1.2.1 红发夫酵母的介绍
        1.2.2 红发夫酵母细胞内虾青素的合成
        1.2.3 虾青素高产菌株的诱变选育
        1.2.4 红发夫酵母的破壁及虾青素提取
    1.3 甘蔗渣水解液
    1.4 虾青素包埋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研究意义
        1.5.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红发夫酵母高产类胡萝卜素菌株的诱变选育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种来源
        2.2.2 培养基
        2.2.3 仪器与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酵母菌种保藏与活化
        2.3.2 生物量的测定
        2.3.3 超声与酶解法联合破壁酵母细胞和类胡萝卜素产量的测定
        2.3.4 红发夫酵母生长曲线的测定
        2.3.5 诱变方法
        2.3.6 突变菌株的选育
        2.3.7 遗传稳定性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红发夫酵母的生长曲线
        2.4.2 紫外和常温常压等离子体诱变致死率曲线
        2.4.3 高产类胡萝卜素菌株的筛选
        2.4.4 遗传稳定性研究
        2.4.5 细胞破壁及类胡萝卜素的提取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诱变菌发酵甘蔗渣水解液产类胡萝卜素特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菌株
        3.2.2 培养基
        3.2.3 仪器与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菌种的保藏、活化与培养
        3.3.2 甘蔗渣水解液的制备
        3.3.3 红发夫酵母发酵甘蔗渣水解液产类胡萝卜素特性研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甘蔗渣水解液的主要成分
        3.4.2 不同氮源对红发夫酵母生长和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
        3.4.3 碳氮比对红发夫酵母生长和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
        3.4.4 混合氮源对红发夫酵母生长和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影响
        3.4.5 红发夫酵母以复合碳源和甘蔗渣水解液为碳源的参数比较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虾青素包合物的制备及在食品中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实验菌株
        4.2.2 培养基
        4.2.3 仪器与试剂
    4.3 实验方法
        4.3.1 菌种的保藏、活化和培养
        4.3.2 收集红发夫酵母细胞
        4.3.3 类胡萝卜素的提取与制备
        4.3.4 虾青素包合物的制备
        4.3.5 虾青素包合物的显微镜观察
        4.3.6 虾青素包合物的红外光谱分析
        4.3.7 虾青素包合物的储存稳定性测定
        4.3.8 虾青素包合物的紫外稳定性测定
        4.3.9 虾青素包合物在水和食品中的可溶性测定
        4.3.10 虾青素包合物的颜色测定
        4.3.11 虾青素包合物在食品中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红发夫酵母中虾青素的提取
        4.4.2 虾青素包合物制备条件优化
        4.4.3 虾青素包合物的形态
        4.4.4 红外光谱定性分析
        4.4.5 虾青素包合物对紫外光的稳定性
        4.4.6 虾青素包合物热稳定性
        4.4.7 pH对虾青素包合物水溶性的影响
        4.4.8 虾青素包合物在不同温度下的颜色变化
        4.4.9 虾青素包合物在不同食品中的颜色
        4.4.10 虾青素在不同食品中的可溶性及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基于“337”调查的中美企业知识产权争端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文章主要内容
第1章 美国“337”条款的基本内涵
    1.1 美国“337”条款的法律规定
    1.2 “337”条款的法律程序
        1.2.1 申请发起调查和初审
        1.2.2 调查开始
        1.2.3 初裁和终裁
        1.2.4 复议和司法审查
        1.2.5 救济措施
    1.3 “337”条款的特点
        1.3.1 审理时间较短
        1.3.2 认定条件比较简单但强硬
        1.3.3 应诉费用高昂
        1.3.4 措施严厉
    1.4 “337”条款的影响
第2章 中国企业遭遇美国 ITC“337”调查现状分析
    2.1 中国企业遭受“337”调查的主要类型
        2.1.1 专利侵权案
        2.1.2 商标侵权案
        2.1.3 其它知识产权侵权案
    2.2 中国企业遭受“337”调查的时间分布
    2.3 中国省市分布
    2.4 中国企业遭遇美国 ITC“337”调查原因
        2.4.1 美国自身政治原因
        2.4.2 不平衡的中美贸易
        2.4.3 美国出于保持国家竞争优势的考虑
        2.4.4 中国企业自身原因
第3章 中国企业应对美国 ITC“337”调查的对策
    3.1 增强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3.2 积极应诉和抗辩
    3.3 加强协商解决
    3.4 强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国际竞争力
    3.5 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4)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腈纶废水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目录
表目录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1.1.1 水资源现状
        1.1.2 腈纶废水概述
        1.1.3 课题研究意义
    1.2 水处理技术
        1.2.1 常规水处理技术
        1.2.2 新型水处理技术
    1.3 等离子体技术
        1.3.1 等离子体定义
        1.3.2 等离子体分类与产生
        1.3.3 等离子体反应过程与机理
        1.3.4 等离子体技术在废水中的应用
    1.4 腈纶废水处理现状
    1.5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样品及试剂
        2.1.1 实验样品
        2.1.2 实验试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装置
        2.3.1 自制等离子体反应器
        2.3.2 实验装置流程图
    2.4 实验技术指标
        2.4.1 COD测定
        2.4.2 丙烯腈测定
        2.4.3 浊度的测定
    2.5 实验原理与实验方案
        2.5.1 实验原理
        2.5.2 实验方案
3 实验数据与结果分析
    3.1 均匀设计实验
    3.2 单因素实验
        3.2.1 放电电压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
        3.2.2 放电时间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
        3.2.3 电极直径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
        3.2.4 溶液初始pH值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
        3.2.5 空气流量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
        3.2.6 气隙间距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
        3.3.7 其他因素对腈纶废水处理效果影响的研究
    3.3 板-板式反应器与针-板式反应器对比实验
    3.4 配方实验
    3.5 自制絮凝剂协同等离子体处理实验
    3.6 絮凝剂协同等离子体处理腈纶废水紫外扫描图谱
4 结论与研究展望
    4.1 结论
    4.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5)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硅和碳化硅的回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太阳能的发展状况
        1.2.1 太阳能的发展历程及国外太阳能发展状况
        1.2.2 中国太阳能发展状况
    1.3 太阳能级晶体硅材料的制备
        1.3.1 全球晶体硅生产概况
        1.3.2 传统制备方法
        1.3.3 晶体硅的制备研究新进展
    1.4 硅片切割和废料的产生
        1.4.1 晶体硅片的制造工艺
        1.4.2 太阳能级晶体硅废料浆的产生
    1.5 太阳能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回收
        1.5.1 国内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回收情况
        1.5.2 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硅的回收研究进展情况
    1.6 本文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1.6.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2 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2章 实验原理与方法
    2.1 颗粒沉降的基本原理
        2.1.1 分散体系及分散稳定性
        2.1.2 两相流的基本性质
        2.1.3 颗粒在流体中的运动受力
        2.1.4 颗粒的重力沉降
    2.2 逆流萃取的基本原理
    2.3 硅的精炼提纯
    2.4 数学拟合
    2.5 样品的表征方法
        2.5.1 X射线衍射分析原理
        2.5.2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元素定量分析
        2.5.3 激光粒度仪原理
        2.5.4 扫描电子显微镜
        2.5.5 游离硅的测定原理
        2.5.6 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含量
    参考文献
第3章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物性研究
    3.1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物相分析
    3.2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定量分析
        3.2.1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元素定量分析
        3.2.2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硅的定量分析
        3.2.3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碳化硅及杂质的定量分析
        3.2.4 分光光度法测定铁的含量
    3.3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粒度分布
    3.4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形貌
    3.5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主要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
    3.6 本章结论
    参考文献
第4章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酸洗除杂的研究
    4.1 实验过程
        4.1.1 实验试剂及其设备
        4.1.2 实验步骤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的酸洗除铁
        4.2.2 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酸洗除杂后的定量分析
        4.2.3 废盐酸的回收利用
    4.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水基液相法富集料浆中硅的研究
    5.1 实验试剂及设备
    5.2 实验步骤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液固比及沉降时间对硅富集的影响
        5.3.2 最佳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双层有机试剂法富集料浆中硅的研究
    6.1 实验仪器与药品
        6.1.1 实验药品
        6.1.2 实验仪器及其设备
    6.2 实验步骤
    6.3 结果与讨论
        6.3.1 重选的可行性
        6.3.2 有机试剂的选择
        6.3.3 双层有机试剂分离硅和碳化硅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柱流分离法富集料浆中硅的研究
    7.1 实验仪器与药品
        7.1.1 实验原料
        7.1.2 实验仪器
    7.2 实验步骤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柱流分离法分离硅和碳化硅微粉的可行性
        7.3.2 硅与碳化硅微粉在单个分离柱中的运动规律分析
        7.3.3 多根分离柱富集硅和碳化硅微粉的研究
        7.3.4 柱流分离工艺的数据拟合
        7.3.5 柱流分离工艺的实验验证
    7.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8章 富集硅和碳化硅的精炼提纯
    8.1 富集硅微粉的精炼
        8.1.1 实验试剂及其仪器设备
        8.1.2 实验步骤
        8.1.3 结果与讨论
    8.2 富集碳化硅微粉的提纯
        8.2.1 实验试剂及其仪器
        8.2.2 实验步骤
        8.2.3 结果与讨论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9章 全文总结论及其展望
    9.1 全文总结论
    9.2 展望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论文
作者简介

(6)多晶硅水性切削液再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多晶硅水性切削液再生概述
        1.1.1 多晶硅生产及需求状况简介
        1.1.2 多晶硅切割技术简介
        1.1.3 多晶硅切削液分散液概述
        1.1.4 多晶硅切削液刃料概述
        1.1.5 碳化硅微粉主要指标及测定方法
        1.1.6 多晶硅水性切削液失效分析
        1.1.7 多晶硅水性切削液再生现况
        1.1.8 多晶硅切削液的分析方法
    1.2 立题依据和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和目的
第二章 废切削液分析方法研究
    2.1 引言
    2.2 废切削液杂质含量测定方法研究
        2.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2.2 实验原理与方法
        2.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 其它杂质的含量的测定与验证
        2.3.1 金属氧化物总含量测定
        2.3.2 氧化铁的验证及含量测定
        2.3.3 氧化铁含量的测定方法
    2.4 碳化硅物理分析方法
        2.4.1 样品粒径分布的测定
        2.4.2 粒度分析与化学分析法的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聚乙二醇再生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减压蒸馏回收PEG 研究
        3.3.2 过滤浓缩回收PEG 研究
        3.3.3 重力沉降再生 PEG 研究
        3.3.4 离心沉降法回收 PEG
        3.3.5 产品 PEG 与新样性质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碳化硅微粉再生方法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2 分析方法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酸溶法回收碳化硅研究
        4.3.2.碱溶法再生碳化硅微粉研究
        4.3.3 酸法及碱法再生碳化硅微粉比较
        4.3.4 本章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发表论文清单

(7)质量进步评价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本文选题的意义与研究现状
    二、本文的写作思路与主要内容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质量进步的历史沿革与基本内涵
    第一节 质量的历史演进
        一、原始形态质量的形成
        二、工业化社会初期的质量
        三、美国工业化生产中的质量
        四、当代社会中的质量
    第二节 质量和质量进步的含义
        一、质量的概念与含义
        二、质量进步的内涵与意义
    第三节 质量进步的主要层面
        一、质量进步的技术层面
        二、质量进步的管理层面
        三、质量进步的制度层面
        四、三个层面间的相互关系
第二章 质量进步的理论方法与科技手段
    第一节 推动质量进步的理论方法
        一、可靠性与零缺陷理论
        二、质量保证、控制与改进理论
        三、全面质量管理理论(TQM)
        四、6 SIGMA理论
        五、质量管理主要理论方法比较分析
    第二节 推动质量进步的科技手段
        一、标准与计量
        二、数理统计技术
        三、技术创新与质量管理
        四、标准计量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第三节 质量管理理论和科技手段在推动质量进步中的作用
        一、质量管理理论和科技手段是推动质量进步的技术支撑
        二、质量管理理论和科技手段的发展是质量进步的客观要求
第三章 质量进步与质量组织
    第一节 质量行业协会
    第二节 质量专业组织
        一、美国质量协会(ASQ)
        二、欧洲质量组织(EOQ)
        三、日本科学技术联盟(JUSE)
        四、澳大利亚质量组织(AOQ)
        五、各国质量组织的特点比较
    第三节 质量中介机构
        一、瑞士通用公正行(SGS)
        二、我国质量中介组织的发展
        三、商业组织中的质量机构
        四、质量中介机构的作用分析
    第四节 政府质量管理机构
        一、为质量主体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二、增强质量主体的创新能力
        三、国际协调及其它
    第五节 质量组织在质量进步过程中的作用
        一、质量组织是推动质量进步的重要力量
        二、我国质量组织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三、中国质量组织管理体制的变革方向
第四章 质量进步与质量政策
    第一节 质量政策体系的基本框架
        一、质量法律法规
        二、质量管理政策
    第二节 世界各国的质量政策分析
        一、欧洲国家的质量政策
        二、日本的质量政策
        三、美国的质量政策
        四、发展中国家的质量政策
    第三节 质量政策在推动质量进步中的意义和作用
        一、质量政策是推动质量进步的重要保障
        二、质量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
第五章 质量进步的评价模型建构
    第一节 质量进步评价的方法选择和模型架构
        一、质量进步的综合模糊评价方法
        二、质量进步指数的评价模型
    第二节 质量进步评价的实证分析
        一、山西省机电行业重点企业质量进步指数测定
        二、山西省机电行业质量进步指数分析
    第三节 质量进步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为各级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提供依据
        二、为企业的质量进步导航
        三、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
第六章 质量进步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企业的质量进步
        一、贝尔实验室的质量研究
        二、美国通用电气的6sigma进程
        三、海尔的质量进步实践
    第二节 政府质量管理与区域质量进步
        一、温州案例的简单背景
        二、温州质量进步的策略分析
    第三节 质量进步案例的经验与启示
        一、技术主导型企业质量竞争优势明显
        二、科学管理加快了质量发展
        三、制度建设促进质量进步
        四、质量进步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第七章 我国质量进步的政策选择
    第一节 我国质量现状分析
        一、产品质量现状
        二、产业发展阶段与质量
        三、质量管理现状
    第二节 我国质量政策的演进
        一、质量政策初创时期(1949-1988年)
        二、质量政策系统制定时期(1989-2001年)
        三、质量政策全面创新时期(2001-2004年)
    第三节 我国质量政策选择要素分析
        一、质量政策制定的宏观环境分析(PEST)
        二、质量三要素分析
        三、质量政策选择的启示
    第四节 我国质量政策的科学选择
        一、质量技术政策
        二、质量建设政策
        三、质量治理政策
结束语 质量进步的未来趋向
    一、高科技背景下的质量进步
    二、科学理性视野下的质量进步
    三、未来质量进步的特征与发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第八届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化纤机械
    (一) 聚合设备
        1. 鲁奇-吉玛 (LURGI ZIMMER) 公司
        2.伊文达-菲瑟 (INVENTA-FISCHER) 公司
        3.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国家合成纤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二) 长丝纺丝设备
        1.POY高速纺丝机
        (1) 多头高产POY高速纺丝机
        (2) 高速高产POY高速纺丝机
        (3) 细旦POY高速纺丝机
        2.多头高产FDY纺牵联合机
        3. 直接纺FDY和POY设备
        4. 工业丝纺牵联合机
        (1) 涤纶工业丝纺牵联合机
        (2) 锦纶帘子线纺牵联合机
        (3) BCF纺丝牵伸变形卷绕联合机
        5.复合长丝纺丝设备
        (1) 北京中丽制机化纤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2) 大连华阳化纤工程有限公司
        (3) 大连华纶化纤工程有限公司
        (4) 中纺院人纤室
        6.氨纶生产技术和设备
        7.粘胶长丝纺丝机
        8.聚乳酸 (PLA) 纤维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三) 长丝后加工设备
        1.牵伸假捻机
        (1) 宏源集团
        (2) 经纬纺机公司
        (3) 瑞士立达纺织系统
        (4) 印度赫姆生公司
        (5) 巴马格公司
        (6) 日本TMT公司
        2.空气变形纱机
        (1) 瑞士SSM公司
        (2) 日本爱机公司
        (3) TMT公司
        3.分丝机
        (1) 钱桥纺机设备厂
        (2) 日本神田技研有限公司
        4.网络喷嘴、摩擦盘、假捻器
        (1) 网络喷嘴
        (2) 摩擦盘
        (3) 在线张力测定仪和网络节测定仪
    (四) 短纤维生产线设备
        1.涤纶短纤维生产设备
        (1) 吉玛公司
        (2) 上海二纺机公司
        (3) 北京中丽公司
        (4) 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2.大豆蛋白纤维生产设备
        3.新的再生纤维素纤维生产工艺技术
    (五) 化纤设备专用部件
        1.干燥设备
        (1) 郑州中原干燥技术有限公司
        (2) 北京德厚朴化工技术有限公司
        (3) 台湾升提实业有限公司
        2.卷绕头
        (1) 苏拉集团巴马格公司
        (2) 日本TMT机械株式社会
        (3) 立达公司
        (4) 中国纺科院机械厂、北京中丽公司
        (5) 上海金纬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6) 郑州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3.计量泵
        (1) 德国苏拉集团 (Saurer Group) 巴马格 (Barmag) 公司
        (2) 芬泊鲁夫精密检验有限公司
        (3) 英国斯奈克精密机械公司
        (4) 乌克兰KAMENKA工厂
        (5) 日本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6)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榆次分公司
        (7) 太平洋机电 (集团) 公司上海精纺机械厂
        (8) 爱尼机电有限公司
        4.热牵伸辊
        5.喷丝板
        (1) 威查精密加工集团
        (2) 恩卡公司
        (3) 日本Kasen公司
        (4) 德国Sossna喷丝板制造公司
        (5) 北京纤恩喷丝板有限公司
        (6) 广东中山太鼎精密机械有限公司
        (7) 北京华宇创新科贸有限责任公司
        (8) 常州纺兴精密机械公司 (常州喷丝板厂)
        (9) 上海纺织机械总厂
        6.熔体预过滤器
        (1) 北京万永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2) 苏拉纺织系统 (苏州) 有限公司
        (3) 钧扬企业有限公司
        7. 其它
        (1) ZDQ系列真空清洗炉
        (2) ZDQ系列超细短纤维切断机
        (3) 导热油炉
        (4) 立达公司展出螺杆挤压机的混炼头
    (六) 聚合物废物回收技术
二、棉纺机械
三、毛纺机械
    (一) 国外毛纺机械
        1.和毛系统
        2.粗梳毛纺机械
        3.精梳和半精梳毛纺机械
        (1) 梳毛机
        (2) 精梳机
        (3) 前纺设备——针梳机和粗纱机
        4.细纱机
    (二) 国内毛纺机械
        1.粗纺机械
        2.精纺纺部机械
    (三) 评述
        1.在结构性能和速度效率方面
        2.自动化、智能化、机电一体化方面
        3.新技术应用方面
四、织造准备机械
    (一) 络筒机
        1.自动络筒机
        (1) 日本村田公司No.21C自动络筒机
        (2) 德国赐来福公司AUTOCONER 338自动络筒机
        (3) 意大利SAVIO公司ORION自动络筒机
        (4) 上海二纺机Autowinder EJP438型自动络筒机
        2.精密络筒机
    (二) 并纱机和捻线设备
        1.并纱机
        2.捻线设备
        (1) 倍捻机
        (2) 直捻机
        (3) 环锭捻线机
        (4) 花式捻线机
        (5) 花式纱包覆机
    (三) 整经机
        1.分批整经机
        2.分条整经机
        (1) 江阴第四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GA163H智能型整经机
        (2) 江阴市华方新技术科研有限公司HF988C型智能型分条整经机
        (3) 射阳纺织机械有限公司GA162E型高速分条整经机和射阳科林轻纺机械厂ASGA262型智能型分条整经机
        (4) 瑞士贝宁格公司BEN-TRONIC分条整经机
        3.分段整经机
        (1) 常州市第八纺织机械厂GE209型微电脑实时监控整经机
        (2) 上海元虎纺织机械有限公司DA2030型整经机, 德国缪勒公司MW350整经机, 射阳县科林轻纺机械厂ASGE301型高速经编整经机
        (3) 德国卡尔迈耶 (KARL MAYER) 公司DSE-H型氨纶弹力纱整经机
        4.长丝整经机
        5.分纱整经机
        6.球经整经机
        (1) 江阴第四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2) 射阳宏瑞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7.扁丝整经机
        8.试样整经机
        (1) 德国卡尔迈耶公司MKS型试样整经机
        (2) 日本铃木公司NAS系列试样整经机
        (3) 江阴第四纺织机械制造有限公司GA192型自动试样整经机
    (四) 浆纱机
        1.短纤维浆纱机
        (1) 无锡市华力纺织机械厂ASGA343C型七单元双浆槽浆纱机
        (2) 郑州纺织机械厂GA308型浆纱机
        (3) 苏州圣元纺织机械有限公司ASGA358型浆纱机
        (4) 盐城市纺织机械厂GA338浆纱机
        (5) 盐城市宏华纺机厂ASGA368型分单元浆纱机
        (6) 无锡市大来机械制造公司ASGA322和ASGA344系列浆纱机
        (7) 国外生产的短纤维浆纱机
        2.长丝浆丝机
        3.染浆联合机
        (1) 郑州纺织机械厂ZLGA901B型染浆联合机
        (2) 海阳市坤元纺织机械有限责任公司KYLGA250B型染浆联合机
        (3) 南京多能公司ASLGA390型染浆联合机
        (4) 无锡市大来机械制造公司ASLGA388系列染浆联合机
        4.小样整浆联合机
        (1) 主要技术参数
        (2) 主要机械结构特征
五、织造机械

(9)生物膜滴滤塔净化低浓度有机废气过程的测量与控制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主要英文缩写及符号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生物法净化有机废气处理的基本原理
        1.1.3 生物法净化有机废气装置及处理工艺
        1.1.4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针对控制目的生化反应过程模型化研究现状
        1.2.2 生物量浓度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3 生物膜厚度测量方法研究现状
        1.2.4 生化反应过程的测量与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1.3 在工业应用中面临的主要技术问题
    1.4 本课题的主要工作
        1.4.1 已有研究成果和存在的不足
        1.4.2 本文的主要工作
2 有机废气处理过程复杂系统建模及操作参数优化
    2.1 引言
    2.2 神经网络理论基础
        2.2.1 神经元模型
        2.2.2 神经网络的结构
        2.2.3 神经网络Levenberg-Marquardt BP (LMBP)算法
    2.3 基于神经网络的有机废气处理过程复杂系统建模
        2.3.1 生物膜滴滤塔VOCs 降解过程
        2.3.2 生物滴滤塔处理甲苯降解废气实验研究
        2.3.3 生物膜滴滤塔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气过程的神经网络模型建立
        2.3.4 生物滴滤塔降解模型的精度检验
    2.4 遗传算法
    2.5 基于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的微生物培养基最佳配方的优化研究
        2.5.1 最佳培养基配方测试正交试验研究
        2.5.2 最佳培养基配方的神经网络建模与优化分析
    2.6 基于神经网络遗传算法的菌种最佳生长条件的优化研究
        2.6.1 菌种最佳生长条件测试正交试验研究
        2.6.2 菌种最佳生长条件的神经网络建模与优化分析
    2.7 本章小结
3 生物量浓度在线测量及信息获取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生物量浓度在线测量方法和传感器研究
        3.2.1 光纤传感器概述
        3.2.2 生物量浓度在线测量光纤传感器结构
        3.2.3 传感器模型的建立及理论分析
        3.2.4 传感器光源波长的选择
        3.2.5 生物量浓度测量实验研究
    3.3 具有温度补偿的生物量浓度传感器研究
        3.3.1 温度对生物量浓度测量的影响实验研究
        3.3.2 生物量浓度和温度同时测量的传感器结构改进
        3.3.3 传感器模型的建立
        3.3.4 传感器温度补偿信号处理方法
    3.4 生物量浓度信息获取的智能方法和智能传感器研究
        3.4.1 温度对生物量浓度测量的关联影响分析
        3.4.2 物量浓度测量信息获取的BP 神经网络辨识
        3.4.3 基于等效神经网络模型生物量浓度智能传感器研究
        3.4.4 生物量浓度智能传感器测量误差分析
    3.5 生物量浓度在线检测系统实现研究
    3.6 本章小结
4 生物膜厚度在线测量研究
    4.1 引言
    4.2 生物膜厚度的概念
        4.2.1 生物膜厚度
        4.2.2 微生物膜及其形成过程
        4.2.3 微生物膜的特性
    4.3 基于光能量吸收原理的生物膜厚度在线测量研究
        4.3.1 测试方法的提出
        4.3.2 传感器设计的光化学原理
        4.3.3 光纤生物膜厚度测量原理及理论分析
        4.3.4 传感器中的光纤数值孔径选择
        4.3.5 光纤生物膜厚度在测量实验系统
        4.3.6 生物膜厚度在线测量实验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生物膜滴滤塔最佳处理效率控制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5.1 引言
    5.2 被控对象生物滴滤塔特性研究
    5.3 生物膜滴滤塔控制系统研究
        5.3.1 控制系统实验装置
        5.3.2 最佳处理效率控制系统
    5.4 基于BP 网络的生物膜滴滤塔最佳处理效率控制策略研究
        5.4.1 BP 神经网络简介
        5.4.2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PID 参数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
    5.5 仿真实验研究
        5.5.1 生物膜滴滤塔系统被控对象及特性
        5.5.2 生物膜滴滤塔系统被控对象等效模型
        5.5.3 常规PID 控制仿真实验研究
        5.5.4 基于BP 网络的PID 参数自适应控制仿真实验研究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存储器函数变换技术的pH 值模糊控制器研究
    6.1 存储器函数变换技术
        6.1.1 存储器函数变换技术的基本原理
        6.1.2 存储器函数变换技术的实现
    6.2 模糊控制理论基础
        6.2.1 模糊集合与隶属函数
        6.2.2 模糊推理
        6.2.3 模糊控制系统(FCS)
    6.3 pH 值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及控制模型
        6.3.1 pH 值对生物滴滤塔有机废气处理系统的影响
        6.3.2 pH 值控制系统特性
        6.3.3 控制系统结构
    6.4 二维查询表的模糊控制器(LUTFC)研究
        6.4.1 二维LUTFC 的数学模型
        6.4.2 模糊控制规则
        6.4.3 精确输出量的解模糊判决
        6.4.4 二维LUTFC 的实现研究
        6.4.5 模糊控制规则表编程设计及写入方法
        6.4.6 LUTFC 的仿真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本文的主要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价值链会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价值链会计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价值链会计的研究现状
    1.3 价值链会计推行前景的调查和分析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二章 价值链管理理论概述
    2.1 价值链管理的涵义
        2.1.1 价值链的涵义
        2.1.2 价值链管理的涵义
    2.2 价值链管理的意义和目标
    2.3 价值链管理对传统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2.3.1 要求会计工作注重对业务流程的核算和评价
        2.3.2 要求会计工作关注价值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的价值信息
        2.3.3 要求会计工作实现高度的信息化管理
    2.4 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的关系
第三章 价值链会计理论
    3.1 价值链会计的涵义
    3.2 价值链会计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3.2.1 知识经济催生价值链会计
        3.2.2 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分工专业化是价值链会计产生的基础
        3.2.3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价值链会计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3.2.4 高质量财务报告的要求是价值链会计实现的前提条件
        3.2.5 传统会计体系的缺陷需要价值链会计方法的弥补
    3.3 价值链会计的目标、主体、对象和职能
        3.3.1 价值链会计的目标
        3.3.2 价值链会计突破了会计主体概念的束缚
        3.3.3 价值链会计的服务对象
        3.3.4 价值链会计的职能
    3.4 价值链会计与传统会计体系的关系
第四章 价值链会计的实现
    4.1 价值链会计的实现条件
        4.1.1 建立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
        4.1.2 建立企业产业价值链会计体系
    4.2 产业价值链的价值分配分析
    4.3 产业价值链的会计核算
        4.3.1 “结点物流”科目
        4.3.2 “价值投入”科目
        4.3.3 “价值分配”、“最终产品价值”科目
        4.3.4 会计科目运用举例
    4.4 基于传统财务指标的产业价值链财务考核指标
        4.4.1 基于传统基本财务比率建立产业链指标的可行性
        4.4.2 建立产业价值链财务考核指标中а、β值的确定
        4.4.3 价值链资金流动性指标
        4.4.4 价值链存货流动指标
        4.4.5 价值链资产使用效率指标
        4.4.6 价值链盈利能力指标
        4.4.7 价值链安全指标
    4.5 建立产业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机制模型
        4.5.1 传统的共享机制模型
        4.5.2 基于信息集成式模型的产业价值链会计信息共享模型
第五章 价值链会计实际运用展望
    5.1 上游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
    5.2 基于价值链的销售预测、资金需要量预测
    5.3 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中的定位和纵向整合
    5.4 产业进入、退出、自制或外包决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问卷调查

四、无锡源宇电子设备厂产品介绍(论文参考文献)

  • [1]园林绿化废弃物腐熟中木质素和纤维素降解菌的筛选诱变及扩繁[D]. 邹荣松.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2]高产虾青素红发夫酵母的诱变、破壁提取及其虾青素包埋和应用研究[D]. 蒋桂丽.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3]基于“337”调查的中美企业知识产权争端实证分析[D]. 魏越. 湘潭大学, 2013(04)
  • [4]低温等离子体处理腈纶废水的研究[D]. 陈静. 安徽理工大学, 2012(12)
  • [5]太阳能级晶体硅切割废料浆中硅和碳化硅的回收研究[D]. 郭菁. 东北大学, 2011(07)
  • [6]多晶硅水性切削液再生研究[D]. 胡庆波. 江南大学, 2011(04)
  • [7]质量进步评价与政策研究[D]. 盛佃清. 山西大学, 2007(06)
  • [8]第八届中国国际纺织机械展览会综述[J]. 吴永升,徐妙祥,庞家璐. 纺织机械, 2003(01)
  • [9]生物膜滴滤塔净化低浓度有机废气过程的测量与控制问题研究[D]. 赵明富. 重庆大学, 2007(05)
  • [10]基于价值链理论的价值链会计研究[D]. 陈君怡.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无锡源宇电子设备厂产品介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