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归补血汤加味通乳20例

当归补血汤加味通乳20例

一、当归补血汤加味通乳20例(论文文献综述)

管天护[1](2021)在《当归四逆汤方证探析》文中提出当归四逆汤最早见于《伤寒论》,但一直以来对于当归四逆汤方证的解释多停留于血虚寒凝,论述不细致,本文的目的在于重新梳理并深入分析当归四逆汤证的病因病机,组方机理及临床应用规律,补前人之不足。本文以宋本《伤寒论》及桂林古本《伤寒论》之当归四逆汤为研究对象,结合其他古代及近现代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分析。论文的第一部分研究病因;第二部分研究病机,及其所属的病理产物及病位以完善病机全貌;第三部分分析条文症状及日本汉方家补充的症状;第四部分分析方解及争议问题;第五部分进行方证鉴别,分为病机类似方与病位相关方鉴别,病机类似方有温经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五物煎、附子六合汤,病位相关方有内补当归建中汤、黄芪桂枝五物汤、乌头桂枝汤。第六部分分析其临床运用。得出结论如下:当归四逆汤证的病因有饮食不节、忧思过度、房劳过度、出血,寒邪与湿邪,其中湿邪较血虚诸因及寒邪为次。按照桂枝汤、当归桂枝汤、桂枝加当归汤、当归四逆汤的顺序,通过汗出情况、恶寒发热程度、正虚程度的对比分析出当归四逆汤证的病机为阳气阴血不足,风寒乘虚与津、血相结,形成血虚寒凝、血瘀津停证;病理产物为水、饮,病位为三焦及其所属广义腠理,经脉,肌表,属于少阴病与厥阴表病。手足厥寒、头痛均起于风寒乘虚与血相搏结,血瘀津停阻滞表里阴阳之气导致肌表、手足、头目不得温养所致;身疼痛如掣由风寒留着肌表,肌表失于温煦所致;腹部拘挛由寒邪乘血虚内入,腹中气机不利;一身习习如虫行在此基础上又有虚馁之表阳无蒸化之力,不足以驱邪,仅能在皮腠之间游行。脉细欲绝是血虚兼有血行不利,脉微而弱为表阳不足,表之气血虚少。当归四逆汤以当归为君,桂枝、芍药为臣,细辛、通草为佐,炙甘草、大枣为使。本方以补血散寒为基,可使血瘀津停得祛,表里之阴阳顺接,肌表之气血得以恢复。当归四逆汤的争议问题中,当归四逆汤不能是四逆汤加当归,原方中可有生姜。病位相关方中内补当归建中汤以调理里之气血为主;属于太阴病。黄芪桂枝五物汤为风在气分,属太阳病。乌头桂枝汤证病位在五脏为主,兼有表之风寒;当归四逆汤证病位在半表半里之偏表者及肌表,属少阴病及厥阴表病。病机类似方中均有血虚寒凝,血行不利,但与当归四逆汤的核心区别在于此四方均不能通表里阳气,温经汤、当归生姜羊肉汤、五物煎、附子六合汤之血虚均较当归四逆汤重,除当归生姜羊肉汤外,其余四方之血瘀重于当归四逆汤,附子六合汤阳虚相对较重,其余三方之寒凝较当归四逆汤轻。当归四逆汤的古代临床应用中均是以当归四逆汤补血散寒、活血通经为基础,凡符合此病机者,不论何病均可用之,还可结合具体的病情进行合方加味。辨证要点在以手足冷及反映血虚寒凝的脉象为主。而用方指征还有疼痛,遇冷加重、得温则减、喜温恶寒,颜色苍白无光泽、色黯红甚至青紫。

贾倩男[2](2020)在《《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的研制》文中提出目的:制定《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使妇女产褥期食养药膳规范化,促进产褥期妇女的身心健康。方法:通过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资源系统、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Pubwed等中外文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天津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等,全面收集产褥期食养药膳相关文献,并建立数据库,利用中医古代文献证据分级和GRADE评价体系,对文献的证据质量进行评价。为弥补文献缺失,向全国各地发放调研问卷,进行民间调研。利用德尔菲专家调查问卷法和共识会议法对指南内容进行推荐。以文献研究及文献评价为基础,以民间调研为参考,德尔菲专家调查问卷法和共识会议法为依据,最终形成《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的推荐方案。结果:1.形成产褥期药膳调养分阶段的调养原则和适宜药膳品类推荐方案;2.形成产褥期药膳调养的适宜药食和药膳方(包括方名、组成、制法、用法、功效等)的推荐方案;3.形成产褥期饮食注意事项推荐方案。结论:制定《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有一定质量的文献支持,以古代文献和现代文献为基础,以民间调研为补充,结合德尔菲法专家问卷调查达成了专家共识,最终综合考量形成指南的推荐方案。

王淞[3](2020)在《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搜集、整理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相关资料,追溯其学术思想形成的渊源,总结提炼其治疗内科系统疾病的临床经验和学术思想,使国医大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方法本文采用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方法,以先生的手稿札记、学术着作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等资料为对象,追溯先生学术思想形成的源流,整理、分析并总结其临证经验,提炼学术思想,撰写研究论文。结果本文通过分析国医大师张志远先生的生平、治学、临证等方面内容,概括其治学特色,总结了先生对感冒、咳嗽、胸痹、狂证、痴呆、恐惧、泄泻、头痛、胆痹、臌胀、内伤发热、腰痛、痿证等内科疾病的病机治法认识、遣方用药的经验、规律和特色,并提炼升华出先生“三论、两观、两发明”的内科学术思想体系:“三论”,即大气一元论、玄府细络系统论、医易相通论;“两观”,即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胃气为本的治病观;“两发明”,即风药理论的发明、“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结论通过研究得出,张志远先生治学严谨,具有独特的治学门径,德艺双馨,内科临证经验丰富,学术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可以概括为以“易”指导、以“气”主宰的“三论、两观、两发明”辨治体系,颇具特色。其治学方法颇具借鉴性;其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实用性和重要的临床价值。先生的临证经验和学术思想对中医学的继承和发扬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何丽敏[4](2020)在《中医治疗产后缺乳方剂用药特点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收集整理古今中医治疗产后缺乳方剂,探讨中医治疗产后缺乳的用药特点,为中医治疗产后缺乳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有效指导中医辨证论治产后缺乳提供参考,为进一步完善中医治疗产后缺乳的理法方药体系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数据挖掘技术,对古今中医治疗产后缺乳方剂进行收集、分类、整理,建立数据表。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中医治疗产后缺乳方剂的用药频次,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剂量,组方规律,常用药对,新方进行统计和数据挖掘分析。结果:1.古代治疗产后缺乳方剂使用频次在前十位的药物依次为当归、甘草、漏芦、川芎、猪蹄、酒、穿山甲、通草、王不留行、白芍。现代治疗产后缺乳方剂使用频次在前十位的药物依次为当归、王不留行、黄芪、穿山甲、通草、甘草、桔梗、党参、漏芦、柴胡。2.古代治疗产后缺乳方剂用药频率前七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清热药、利水渗湿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理气药;现代治疗产后缺乳方剂前七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理气药。3.古代治疗产后缺乳方剂的用药以温、寒、平性为主;归经以胃、肝、心、脾经为主。现代治疗产后缺乳方剂的用药以温、平、寒性为主,归经以肝、脾、胃、肺经为主。古今治疗产后缺乳方剂的用药均以辛、苦、甘味为主。4.古代治疗产后缺乳方剂核心药物组合共8个,新方4首;现代治疗产后缺乳方剂核心药物组合共计16个,新方8首。5.现代治疗产后缺乳的高频药物用量经分析得出:当归、王不留行、穿山甲、通草、桔梗、漏芦、柴胡、川芎、路路通、陈皮、青皮、木通、白芷、香附、半夏、桃仁最高频次的使用剂量均为“10g”;党参、白芍、白术、麦冬、熟地黄、天花粉、茯苓、生地黄、瓜蒌及丝瓜络最高频次的使用剂量均为“15g”;黄芪、益母草最高频次的使用剂量均为“30g”;甘草最高频次的使用剂量为“6g”。结论:1.古今治疗产后缺乳方剂均常用当归、甘草、漏芦、穿山甲、通草、王不留行。古代治疗产后缺乳方剂还常用川芎、猪蹄、酒、白芍。现代治疗产后缺乳方剂还常用黄芪、桔梗、党参、柴胡。2.古今治疗产后缺乳方剂的用药均以补虚、活血通络为主,以清热、利湿、化痰、宣肺、理气为辅。3.古今治疗产后缺乳方剂的用药均以温性为主、注重辛苦甘味药物的运用。古代治疗产后缺乳方剂用药主归胃经,现代治疗产后缺乳用药主归肝经。4.古今治疗产后缺乳方剂的核心药物均为当归;古代治疗产后缺乳常与川芎、白芍、王不留行、穿山甲、猪蹄、甘草配伍使用;现代治疗产后缺乳常与黄芪、通草、穿山甲、王不留行配伍使用。5.现代治疗产后缺乳方剂的药物临床常用剂量多为“10g”、“15g”,部分药物多使用“6g”、“30g”。

朱柳静[5](2019)在《阳和汤联合威伐光照射治疗乳痈僵块阳虚痰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阳和汤联合威伐光照射治疗乳痈僵块阳虚痰凝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0月柳州市妇幼保健院乳腺门诊及住院部收治的临床诊断为乳痈僵块阳虚痰凝证的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研究1组和研究2组各30例。对照组予中药阳和汤口服,研究1组给予威伐光照射治疗,研究2组采用中药阳和汤口服联合威伐光照射治疗,治疗时间为30d,随访60d。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积分、肿块直径、临床疗效、复发率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观察期间,90例患者均完成了本次临床观察,剔除0例,脱落0例;(2)对照组、研究1组与研究2组治疗后30 d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0.0%、56.67%、90.0%;研究1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69,P=0.793);研究2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研究1组及对照组(χ2=8.523,P=0.004;χ2=7.200,P=0.007);(3)经治疗后,3组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2组优于对照组(P治疗后30 d=0.003)和研究1组(P治疗后30 d=0.041),对照组与研究1组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治疗后30 d=0.342);(4)经治疗后,3组肿块直径值较治疗前均有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2组优于对照组(P治疗后30 d=0.000)和研究1组(P治疗后30 d=0.000),对照组与研究1组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治疗后30 d=0.550);(5)经治疗后,3组中医临床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有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2组优于对照组(P治疗后30 d=0.000)和研究1组(P治疗后30 d=0.001),对照组与研究1组相比则无统计学差异(P治疗后30 d=0.018);(6)疗程结束后60d随访,对照组复发8例(26.7%),研究1组复发4例(13.3%),研究2组复发1例(3.3%)。研究1组复发率与对照组、研究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7,P=0.197;χ2=1.964,P=0.161),对照组复发率与研究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5,P=0.011)。结论:阳和汤联合威伐光照射治疗乳痈僵块阳虚痰凝证能有效缩小乳房炎性肿块,降低复发率,且临床疗效显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张茜[6](2018)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文中认为目的: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研究是近年来中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研究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方法,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临证经验是名老中医经验的核心内容,医案是临证经验的主要载体,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李可老中医的医案集《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探索名老中医医案的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新思路。中医名家医案和理法方药以其思维复杂与网状结构概念着称,而现有的大多数数据挖掘技术方法以运用频数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等为主,此类分析难以深入研究医案中理法方药的相互关系和运用特色,难以满足对中医医案分析研究的需要,医案中尚有许多隐性信息难以被提取发现。鉴于此,本课题运用燕山大学洪文学教授与他的研究团队一同开发的属性偏序结构图进行数据整理、挖掘和分析。属性偏序结构图善于发现数据之间的共性和个性,可对数据特点做出更加直观的挖掘发现,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当前中医药领域数据挖掘方法的缺陷,为推动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提供助力。李可老中医是当代中医临床大家,一生从事中医临床探索50余年,诊治10余万患者,在丰富的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他一生的代表作是《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该书是一本医案专集,收录了李可老治疗内科、外科、妇科、儿科、肿瘤科、皮肤科、五官科等各科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的验案,部分医案后附有“兼探”“按语”等,对若干专题和理论做了阐述。李可老中医一生只有一本《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留世,其中治疗急危重症的经验非常宝贵,成为了中医救治危急重症的重要参考着作,也是中医后学研究和继承李可经验的第一手资料,要想学习和继承李可临床经验,就必须深入探索分析其医案。为使李可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得到深入理解和传承,本文拟利用基于属性偏序结构理论的知识发现新方法对《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的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以期进一步了解李可老中医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宝贵的临床治疗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对名老中医医案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的新思路。方法:梳理总结《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的理法方药特点,筛选书中疗效显着、方药明确的病例,将患者基本信息、症状体征、舌脉、病名、证型、主方、方药、煎服方法以及附加疗法输入Excel表格,形成数据库。然后根据研究设计,将数据库总表格拆分为病、症、证、方、药、量、附加疗法、煎服法等属性之间相互对应的分表格,再使用偏序结构图生成工具将分表格生成属性偏序结构图,根据图中可视化信息研究对象普遍性与特异性之间的关系,挖掘李可医案中的症治规律,分析李可辨治用药的特点。成果:本研究分别从症状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口干、脉数、舌红、少苔、烦躁、头晕六种症状体征;从疾病与方剂的对应关系、疾病与药物的对应关系、疾病与煎服方法的对应关系、疾病与附加疗法的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中风、肝病、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肿瘤六类疾病;从证型与方剂对应关系、证型与药物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血瘀证、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痰饮证、气逆证、肝肾阴虚证六种证型;从方剂与疾病对应关系、方剂与症状体征对应关系、方剂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破格救心汤、丹参饮、张锡纯氏来复汤、温氏奔豚汤、引火汤、乌蛇荣皮汤六首方剂;从药物剂量与疾病对应关系、药物剂量与症状对应关系、药物剂量与证型对应关系角度分析了附子、半夏、黄芪、山萸肉、细辛、吴茱萸六种药物。总结出李可对口干、脉数、舌红、少苔、烦躁、头晕六种症状体征的辨证特点,对血瘀证、湿热证、肝郁气滞证、痰饮证、气逆证、肝肾阴虚证六种证型的治疗特点,对中风、肝病、外科病、妇科病、儿科病、肿瘤六类疾病的治疗特点,对破格救心汤、丹参饮、张锡纯氏来复汤、温氏奔豚汤、引火汤、乌蛇荣皮汤六首方剂的运用特点,以及对附子、半夏、黄芪、山萸肉、细辛、吴茱萸六种药物的使用特点。结论:李可老中医临证特色为:各科疾病巧辨证,李可老中医治疗的疾病范围广泛,临床辨证使用多种辨证方法,从而给出最合适准确的证型名称;大剂扶阳非常态,李可老中医虽以大剂量使用扶阳药物着称,但在其实际治疗中,并非动辄使用扶阳药物或方剂;最常使用姜枣草,李可医案中最具共性的药物是生姜、大枣、炙甘草,三者可起到健脾和胃、解毒增效的作用,可见李可在治疗各类疾病时都重视固护中焦脾胃;治疗方法多样化,李可在临床治疗中善于使用的药物种类和方剂种类都很广泛,除了汤药以外,李可还常运用丸剂、散剂、中成药以及针灸、刺血、熏洗等多种疗法配合治疗;热象须防虚与寒,李可在临床治疗中遇到舌红、脉数、烦躁等常见于实热证或阴虚证的症状体征时,往往谨慎辨证,医案中此类症状体征也常见于阳虚证、气虚证、亡阳证等;清热通腑亦大胆,李可不仅善于大剂量使用附子等扶阳药物,在治疗外科急腹症、疫毒痢、暴发型脑炎等疾病时,对金银花、生石膏、大黄、芒硝等清热、通腑药物也常常破格重用;阴虚火燔引火治,李可常以引火汤治疗肾阴虚火不归元,此处的火不归元须与格阳证、戴阳证之浮阳外越相区别,辨别重点在于是否龙雷之火上奔无制;重视祛瘀善活血,李可医案中最具共性、最常见的证型为血瘀证,李可在治疗疑难重症时注重祛瘀活血;善用虫药疗顽疾,李可医案中多使用全蝎、蜈蚣、穿山甲等虫类药,此类药物在治疗疑难重症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本研究在对李可医案进行数据挖掘的过程中,探索出一套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的应用方法,该方法能系统化梳理名老中医医案,并挖掘分析其中的病-症-证-治之间的相互对应规律,实现名老中医诊疗经验传承的精准化和系统化,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与广阔的应用前景。

耿丹丹,杜惠兰[7](2017)在《浅谈李东垣妇科病学术思想及用药特点》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我国金元时代着名医家李东垣的妇科学术思想及其用药特点。方法:通过文献及李东垣的代表作学习进行整理与综合。结论:李东垣对各科疾病的诊治均有详细的论述,其中在妇科的重要成就体现在对妇人经闭、崩漏、带下病的治疗,主张分别以补血泻火、补养气血、升阳举陷、泻阴火,补益气血、温补脾阳、袪下焦寒湿为治疗大法。李东垣随证用药,不泥成方,用药体现了喜用风药,擅用活血化瘀药等特点,其学术思想及用药特点对后世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李桂春[8](2016)在《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产后发热效果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产后发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分娩的产妇7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西医治疗方法。对2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ES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体温低于对照组,退热时间、临床症状消退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产后发热的临床疗效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值得推广应用。

李小薇,李林,梁爽,许峰巍,薛亮[9](2015)在《产后缺乳治疗研究进展》文中指出产后缺乳是产后的常见病,而中医在治疗产后缺乳方面疗效显着。笔者通过对近5年来相关文献的整理,分别从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治疗、药膳治疗等方面进行了总结。

齐放[10](2014)在《中医补益方数据库的构建及其数据挖掘》文中研究说明“方证相关”是方剂学科的一个重要命题,也是方剂文献研究中应当遵循的逻辑。本课题以历代补益方剂为切入点,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信息源,运用频数分析、关联规则、模糊聚类及比较分析等方法,对收集的1738首补益方进行了其药-方-效-证规律方面的研究。方法:设立选方标准筛选出其中的补益方剂;设定方剂的24个信息点(方剂编号、方名、方源、朝代、异名(出处)、药物组成、剂型、用法、特殊煎法、特殊服法、服药时间、用药剂量、主治病、主治证、主治症状、功用、制剂、加减、宜忌、备注、备考、方论选录、临证举例、现代研究等);参考《中医临床诊疗术语》、《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简明中医病证辞典》、《中华本草》、《中药学》、《中药大辞典》、《中药别名词典》、古今度量衡标准等工具书,制定中医病名、证候名、症状名、方剂功效、药名、药性、药物功效、分类等标准化文本,对被选方剂所涉相关核心信息进行标准化处理;建立历代补益方剂的方证信息数据库;运用频繁项集、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等技术对数据库中的相关信息进行全面分析。同时还参考《中国医籍提要》、《宋以前医籍考》、《医籍考》等,从源流演变的角度考察了不同时代的补益剂特点。结果:(1)补益方的药物分析显示,补益方中的补益类药使用占56.75%,依次为补气药>补血药>补阳药>补阴药,同时还涉及其他非补益药10余类;补益方的高频药谱主要涉及经典古方如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的药味;常用药对、药团、药组、药群亦多是出自上述方剂中的2-5味的组合。对补益方的结构分析显示,补益方的结构是以补气、补血、补阳、补阴药为主及补气与补血药的配伍最为常见,其中补益五脏/阳气方以补气、补阳为主,配伍补血、补阴药;补益五脏/阴血方以补血、补阴药为主,同时配伍补气、补阳药;气血双补方与补气、补血方在主体配伍上并无根本区别,只在补气、补血侧重上有所差异;阴阳两虚证的治方结构以补阳、补血为主,与部分气虚、气血两虚、阳虚证的组方相类似。证型与组方结构的分析显示,同一证型可以对应不同的组方结构,相同的组方结构也可以对应不同的证型。补益方的功效分析显示,补益方功效含括了补益与非补益二类,前者以补气、养血、养阴、助阳等作用,或补脾、补肾、补肝、补肺等为主,补心功效因频数较低而未在分析中显示,但所涉安神可作为互补;后者则主要涉及活血止痛、利水渗湿、涩精止遗、温化寒痰、养心安神、活血调经、涩肠止泻、理气、发散风寒、敛肺止咳药等。从五脏阴阳气血角度归类显示,补益方主要有补益肝肾类,补益气血类,健脾补肺类,滋补肺肾类,补血和营五类。剂型与用法分析表明,补益方的汤剂和丸剂使用频率高达80.61%,散剂的运用也占一定比例;多于空心或食前服用;其中的丸、散剂常用酒、盐汤、米饮送服。(2)补益剂主治对象的分析表明,补益方主要用于内科疾病,此外还常用于男科、妇科、儿科、外科、眼科等多科。所主证候中的五脏虚证中以肾虚证和心虚证多见,前者涉及到阴、阳、气、精亏损,后者涉及血虚和气虚。阴阳气血虚证中的气虚证主要涉及脾胃、肺、肾,血虚主要涉及心、肝,阴虚证主要涉及肾、肝肾、心肾,阳虚证主要涉及脾(胃)、肾,阴阳两虚则主要涉及肾。补益方所主症状主要有虚损症(疲乏、食欲不振、消瘦等)、相关症(腰痛、发热、咳嗽等)及非虚症(呕吐、脉数等)三类。上述症状中2~4个症状的组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症-证之间的关联性,如与脾胃气虚有关的两个症状组合为疲乏+食欲不振、少气、消瘦;与肾虚有关的三个症状组合为耳鸣+眩晕+膝酸、腰酸、腰痛;与气阴两虚有关的四个症状组合为盗汗+发热+咳嗽+气喘等。对补益方主治疾病与主要证候类型的关联性分析显示,虚劳与气虚、气血两虚、肾气虚、肾虚;腰痛与肾虚、阳虚、肾气虚;遗精与气虚、肾虚、阴虚、肾阳虚、气血两虚;咳嗽与气虚、阴虚;阳痿与肾阳虚、气虚;月经不调/不孕与气血两虚;腹泻与肾阳虚、脾虚;发热与血虚、气虚;腹痛/痘疮与气血两虚;耳聋与肾虚等密切相关。与肾虚有关的病症有遗精病-遗精(滑精,梦遗),伴有疲乏、盗汗、耳鸣、腰酸;腰痛病-腰痛、腰酸,伴有膝酸、膝痛、盗汗、遗精;盗汗病-盗汗,腰酸,遗精;与脾虚有关的病症有腹泻病-腹泻,呕吐,食欲不振;与肺虚有关的病症有咳嗽病-咳嗽,咳痰,气喘。还有发热病-发热,口中生疮,舌疮;浮肿病-浮肿,咳嗽,气喘等。显示了虚损病证中某些病症的组合规律。对证候与症状的关联分析获得有关阴虚、肾阴虚及脾胃两虚证的关联症群,如肾阴虚的盗汗、耳鸣、腰酸/腰痛、遗精、眩晕,膝酸/膝痛;脾胃两虚证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和呕吐,食欲不振,四肢无力,此与目前所认识到的辨证内容具有很好的一致性。(3)病症与方药的关联性分析显示,治疗气虚、血虚、肾虚病症的关联药味药物多分别出自于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等。对疾病-证候-症状-药味/药对/药团的分析中发现其关联规律主要有咳嗽病-气虚证-咳嗽症-人参→人参十白术→人参+白术十五味子,阳痿病-肾阳虚证-阳痿症-附子→附子+熟地黄→附子+熟地黄+肉桂等。(4)补益方的断代考察表明,汉、晋、北齐补益方数量较低,宋代补益剂取得快速发展,金代进入低谷,元明又逐渐恢复增长,清代时补益剂增长至高峰。对历代补益方中部分药味配伍及其用量考察显示,补益方的常用药味在8味左右,其全方单服剂量在60~120克。提示临证补益处方不宜药味过多或剂量过大,疗效关键在于据证配伍,切中病机。结论:补益方是以补益药为主,配伍其他多类药的一类方剂,其多以经典补益古方及其药味为核心药味,尤以补气与补血药的配伍为核心;补益方的主治涉及多科疾病,并偏重气血阴阳之虚损证。补益方所主病证中的病-证或证-症具有一定对应关系,而补益方药与病证症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对应或组合规律。本文在对中医历代补益方文献搜集和建库的基础上,运用数据挖掘技术,从多个维度对补益方的药-组-效-证的规律进行了探查,初步获得了补益方剂的应用范围、配伍用药特征、剂型与用法的经验、基于气血阴阳或五脏虚证的组方结构、以药物功效为基础的补益方类别、病证症与方药关联等规律。本研究结果丰富了目前方剂学中有关补益方内容;经标准化文本处理所建立的历代补益方数据库为中医药信息化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挖掘的结果也可为中医临床、教学和科研提供一定的参考。

二、当归补血汤加味通乳20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归补血汤加味通乳20例(论文提纲范文)

(1)当归四逆汤方证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综述 当归四逆汤证病因病机及临床应用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1 病因分析
2 病机分析
    2.1 病理产物分析
    2.2 病位分析
3 症状分析
    3.1 条文症状分析
        3.1.1 疼痛如掣,脉微而弱
        3.1.2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3.2 后世医家补充症状
        3.2.1 头痛
        3.2.2 一身习习如虫行
        3.2.3 腹部挛急
4 方义解析
    4.1 方中诸药解
        4.1.1 当归
        4.1.2 桂枝
        4.1.3 芍药
        4.1.4 细辛
        4.1.5 通草
        4.1.6 炙甘草
        4.1.7 大枣
    4.2 争议问题分析
        4.2.1 方剂组成的争议
        4.2.2 方中有无生姜
5 方证鉴别
    5.1 病位类似方鉴别
        5.1.1 内补当归建中汤
        5.1.2 黄芪桂枝五物汤
        5.1.3 乌头桂枝汤
    5.2 病机类似方鉴别
        5.2.1 温经汤
        5.2.2 当归生姜羊肉汤
        5.2.3 五物煎
        5.2.4 附子六合汤
6 临床应用
    6.1 古代对当归四逆汤应用的发展
        6.1.1 下利及便血
        6.1.2 呕哕
        6.1.3 顿呛
        6.1.4 寒疝
        6.1.5 阴?
        6.1.6 阴缩
        6.1.7 冻疮
        6.1.8 痉病
        6.1.9 阴毒
        6.1.10 妊娠痹痛
        6.1.11 感冒
        6.1.12 寒疟发厥
        6.1.13 月经不调
        6.1.14 阴阳易
    6.2 应用指征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2)《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一《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证据的搜集及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小结
研究二《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推荐方案的形成
    1 资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纳入系统评价文献数据提取表
附录2 民间调研问卷
附录3 德尔菲法第一轮调查问卷
附录4 德尔菲法第二轮调查问卷
附录5 《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意见汇总处理表
附录6 《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初稿
附录7 古今药食名称规范表
综述 中医治疗产后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生平着作
    1 生平概述
    2 着作介绍
第二部分 治学特色
    1 博览广读、取采众长的治学方法
    2 实事求是、躬行践履的治学理念
    3 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 内观自省、倾囊相授的大医胸怀
    5 修身齐德、淡泊名利的处世智慧
第三部分 内科临证经验
    1 肺系病证
        1.1 感冒
        1.1.1 风寒、风热之辨
        1.1.2 治疗法则
        1.1.3 分型证治
        1.1.4 经验用药
        1.1.5 注意事项
        1.1.6 小结
        1.2 咳嗽
        1.2.1 病因病机
        1.2.2 治疗法则
        1.2.3 分型证治
        1.2.4 特色用药
        1.2.5 小结
    2 心系病证
        2.1 胸痹
        2.1.1 病因病机
        2.1.2 治疗法则
        2.1.3 分型证治
        2.1.4 小结
        2.2 狂证
        2.2.1 病因病机
        2.2.2 治疗法则
        2.2.3 分型证治
        2.2.4 小结
        2.3 痴呆
        2.3.1 病因病机
        2.3.2 治疗法则
        2.3.3 分型证治
        2.3.4 小结
        2.4 恐惧
        2.4.1 病因病机
        2.4.2 治疗法则
        2.4.3 分型证治
        2.4.4 小结
    3 脾胃病证
        3.1 泄泻
        3.1.1 病因病机
        3.1.2 治疗法则
        3.1.3 分型证治
        3.1.4 临证要点
        3.1.5 小结
    4 肝胆病证
        4.1 臌胀
        4.1.1 病因病机
        4.1.2 治疗法则
        4.1.3 分型证治
        4.1.4 软化肝脾验方
        4.1.5 小结
        4.2 胆痹
        4.2.1 病因病机
        4.2.2 施治法则
        4.2.3 分型证治
        4.2.4 小结
        4.3 内伤头痛
        4.3.1 病因病机
        4.3.2 施治法则
        4.3.3 分型证治
        4.3.4 用药特色
        4.3.5 小结
    5 肾系疾病
        5.1 水肿
        5.1.1 病因病机
        5.1.2 治疗法则
        5.1.3 分型证治
        5.1.4 专药专方
        5.1.5 小结
    6 气血津液疾病
        6.1 内伤发热
        6.1.1 分辨外感内伤
        6.1.2 把握时间规律
        6.1.3 分型证治
        6.1.4 小结
    7 肢体经络病证
        7.1 腰痛
        7.1.1 病因病机
        7.1.2 治疗法则
        7.1.3 分型证治
        7.1.4 小结
        7.2 痿证
        7.2.1 病因病机
        7.2.2 治疗法则
        7.2.3 分型证治
        7.2.4 小结
第四部分 内科学术思想
    1 大气一元论
        1.1 大气一元论的理论渊源
        1.2 大气的形成及生理特点
        1.3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病机发挥
        1.4 调治人身大气为病之用药法则
        1.4.1 斡旋气机,调治气病
        1.4.2 治气当求脏腑之本
        1.4.3 祛除浊毒,以复气利
        1.5 基于大气一元论的治验举隅
        1.5.1 调胸中大气治胸痹
        1.5.2 调腑中大气治胃肠病
        1.5.3 调经络大气治肢肩背腰痹痛
        1.5.4 调补一身之气改善虚损
        1.5.5 调大气治精神行为病
    2 玄府细络系统论
        2.1 玄府细络系统概述
        2.2 玄府细络系统的微观实质
        2.3 玄府细络系统的生理特点与功能
        2.3.1 玄府细络分布广泛,结构微小
        2.3.2 玄府细络可宣通渗灌气血津液
        2.3.3 玄府细络可通达神机
        2.4 玄府细络系统病理与临床表现
        2.5 玄府细络系统病变的治疗和研究
    3 医易相通论
        3.1 医易相通理论探流
        3.2 易为指导,突出变字
        3.2.1 辨证恒动思维
        3.2.2 方剂灵活化裁
        3.2.3 剂型丰富发展
        3.3 两点论思维方法的实践
        3.3.1 判定病性,一分为二
        3.3.2 处方用药,阴阳兼顾
        3.3.3 亢害承制,确立治法
        3.3.4 病情顽固,杂合以治
    4 天人相应的时间医学观
        4.1 中医时间医学概述
        4.1.1 中医时间医学源流
        4.1.2 人体生理与四时、昼夜关系
        4.1.3 症候变化与四时、昼夜关系
        4.2 中医时间医学指导实践
        4.2.1 明辨病位
        4.2.2 治病于未发
        4.2.3 应时组方选药
        4.2.4 应时服药
        4.2.5 预测病势
    5 胃气为本的治病观
        5.1 “胃气为本观”概说
        5.2 重视胃气与胃津
        5.2.1 胃气是宗气之源
        5.2.2 胃气是生存之本
        5.2.3 胃气为脉之本
        5.2.4 胃津是津液之源
        5.2.5 胃气以通降为和
        5.3 重视胃与他脏联系
        5.4 治胃之法
        5.4.1 慢性胃病重滋养
        5.4.2 他脏之病从胃治
        5.4.3 阴虚津亏滋胃津
        5.4.4 处方用药护胃气
    6 风药理论的发明
        6.1 风药概说
        6.2 风药性能
        6.2.1 风药多味辛
        6.2.2 风药以泻为主
        6.2.3 风药性走
        6.3 风药作用及其配伍方法
        6.3.1 风药治风
        6.3.2 风药治血
        6.3.3 风药治湿
        6.3.4 风药助火
        6.3.5 风药升阳
        6.3.6 风药止痒
        6.3.7 风药通滞
        6.3.8 风药开玄
    7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发明
        7.1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概说
        7.2 “人-症-方-药”量效理论的实践探索
        7.2.1 量从症变
        7.2.2 量从人变
        7.2.3 减量间服
        7.2.4 遵古不泥
        7.2.5 精准靶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论文着作

(4)中医治疗产后缺乳方剂用药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来源
        2.文献收录标准
        3.资料规范化处理
        4.数据录入及分析
二、研究结果
    (一)古代治疗产后缺乳方剂研究
        1.古代治疗产后缺乳用药统计
        2.古代治疗产后缺乳药物功效分类统计
        3.古代治疗产后缺乳药物四气频次统计
        4.古代治疗产后缺乳药物五味频次统计
        5.古代治疗产后缺乳药物归经统计
        6.古代治疗产后缺乳组方规律分析
        7.古代治疗产后缺乳新方分析
    (二)现代治疗产后缺乳方剂研究
        1.现代治疗产后缺乳用药统计
        2.现代治疗产后缺乳药物功效分类统计
        3.现代治疗产后缺乳药物四气频次统计
        4.现代治疗产后缺乳药物五味频次统计
        5.现代治疗产后缺乳药物归经统计
        6.现代治疗产后缺乳高频药物用量分析
        7.现代治疗产后缺乳组方规律分析
        8.现代治疗产后缺乳新方分析
三、讨论
    (一)用药特点分析
        1.高频药物及功效分类分析
        2.药物四气频次统计分析
        3.药物五味频次统计分析
        4.药物归经统计分析
        5.高频药物用量分析
    (二)组方规律分析
        1.常用核心药物组合
        2.药物关联分析
        3.新方分析
    (三)古今治疗缺乳方剂差异分析
四、结论
五、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5)阳和汤联合威伐光照射治疗乳痈僵块阳虚痰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
    1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1.1 病名
        1.2 病因病机
        1.3 治疗
        1.3.1 中医内治
        1.3.2 中医外治
    2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及治疗
        2.1 西医对本病的认识
        2.2 西医治疗
    3 威伐光作用于乳房炎性疾病的原理
        3.1 热疗的作用
        3.1.1 热疗在炎症疾病的应用
        3.1.2 热疗在乳腺疾病的应用
        3.2 国内外对威伐光的应用研究
    4 阳和汤治疗乳痈僵块的原理
        4.1 气血与乳房的关系
        4.2 温通法治疗乳房炎症
        4.3 阳和汤在乳腺炎性疾病的应用
    5 小结与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诊断标准
        2.2.1 疾病诊断标准
        2.2.2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2.3 入组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病例剔除、脱落及中止标准
        2.6 随机分配与对照研究
        2.6.1 随机化分配
        2.6.2 对照研究
        2.6.3 一般治疗
        2.7 观察指标
        2.7.1 一般资料
        2.7.2 主要观察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治疗前情况
        3.2 症状积分情况
        3.3 中医症状积分情况
        3.4 肿块直径变化情况
        3.5 疗效评价
        3.6 复发率比较
    4 结果分析
    5 讨论
        5.1 组方分析
        5.2 阳和汤治疗乳痈僵块的有效性
        5.3 威伐光治疗乳痈僵块的有效性
        5.4 疗效及不良反应
        5.5 存在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医症状量化积分表
附录二 阳和汤联合威伐光照射治疗阳虚痰凝型乳痈僵块的临床疗效观察知情同意书
缩略词表或索引
综述 乳痈及乳痈僵块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6)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名老中医治疗经验传承现状
        1.1.1 传承内容
        1.1.2 传承方法
    1.2 李可老中医简介及学术思想研究
        1.2.1 生平简介
        1.2.2 着作
        1.2.3 人文精神
        1.2.4 学术思想
    1.3 属性偏序结构图知识发现方法
第二章 知识发现
    2.1 数据来源
    2.2 数据筛选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3 收集结果
    2.4 数据规范化
    2.5 数据录入
    2.6 数据质量控制
    2.7 偏序统计图结果分析
        2.7.1 症状体征分析
        2.7.2 疾病分析
        2.7.3 证型分析
        2.7.4 方剂分析
        2.7.5 药物分析
第三章 知识发现小结
    3.1 知识发现结论归纳
        3.1.1 辨证经验
        3.1.2 治疗经验
        3.1.3 方剂经验
        3.1.4 用药经验
    3.2 对李可老中医临证特点的认识
        3.2.1 各科疾病巧辨证
        3.2.2 大剂扶阳非常态
        3.2.3 最常使用姜枣草
        3.2.4 治疗方法多样化
        3.2.5 热象须防虚与寒
        3.2.6 清热通腑亦大胆
        3.2.7 阴虚火燔引火治
        3.2.8 重视祛瘀善活血
        3.2.9 善用虫药疗顽疾
第四章 属性偏序结构图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评述
    4.1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简介
    4.2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
        4.2.1 方法步骤
        4.2.2 方法特色
    4.3 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在中医医案应用方法展望
        4.3.1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总结
        4.3.2 文献医案整理分析
        4.3.3 疾病用药规律研究
        4.3.4 新药研发与处方筛选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件

(7)浅谈李东垣妇科病学术思想及用药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妇科学术思想
    1.1 经闭者补益气血, 升阳泻火
    1.2 崩漏者升阳举陷, 泻火除湿
    1.3 带下者脾虚辨带, 治以温中祛寒
2 用药特点
    2.1 辨证用药, 不执成方
    2.2 妇科病擅用升阳药
    2.3 益气升阳喜用升柴
    2.4 擅用活血化瘀药
3 妇科名方介绍与分析
    3.1 补中益气汤
    3.2 当归补血汤
        3.2.1 产后缺乳
        3.2.2 妇女更年期综合症
    3.3 升阳除湿汤
    3.4 凉血地黄汤
4 结语

(8)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产后发热效果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方法
    1.4 判断标准
2 结果
3 讨论

(9)产后缺乳治疗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药治疗
    1.1 辨证论治:
    1.2 基本方加减:
    1.3 专方、专药治疗。
2 针灸与推拿治疗
    2.1 针刺治疗:
    2.2 推拿按摩:
    2.3 按摩加中药治疗:
3 药膳治疗
4 其他治疗

(10)中医补益方数据库的构建及其数据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综述
    综述一 信息分析技术在方剂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虚证、补法及补益方的理论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正文
    1 前言
    2 总体思路
        2.1 数据库及数据挖掘系统要求
        2.2 技术路线图
    3 资料来源
        3.1 资料收集
        3.1.1 补益方的来源
        3.1.2 补益方的界定
        3.1.3 补益方的选取
        3.2 资料整理
    4 研究方法
        4.1 数据准备
        4.1.1 数据集成
        4.1.2 数据的预处理
        4.1.3 数据的转换
        4.2 数据建库
        4.2.1 数据库结构
        4.2.2 数据入库
        4.3 数据挖掘
        4.3.1 补益方的方药分析
        4.3.2 补益方所主病-证-症的分析
        4.3.3 补益方主治与方药关联性分析
        4.3.4 补益方的断代考察
    5 结果
        5.1 补益方的方药规律
        5.1.1 药物分析
        5.1.2 组方分析
        5.1.3 功效分析
        5.1.4 剂型特点
        5.1.5 用法特点
        5.2 补益方的主治规律
        5.2.1 主治疾病
        5.2.2 主治证候
        5.2.3 主治症状
        5.2.4 主治疾病与主证
        5.2.5 主治疾病与症状
        5.2.6 主治证候与症状
        5.3 补益方方证与方药的关联
        5.3.1 疾病与方药的关联
        5.3.2 证候与方药的关联
        5.3.3 症状与方药的关联
        5.3.4 病证症与方药的关联性
        5.4 补益方的断代考察
        5.4.1 历代补益方的数量分布
        5.4.2 历代补益方的主治疾病
        5.4.3 历代补益方的主治证候
        5.4.4 历代补益方的方药配伍
    6 讨论
        6.1 历代补益方数据挖掘的方法学探索
        6.1.1 补益方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6.1.2 补益方数据库的建立
        6.1.3 数据挖掘的目标及方法
        6.2 历代补益方数据库系统的评价
        6.3 关于历代补益方数据挖掘结果的认识
        6.3.1 补益方的方药规律
        6.3.2 补益方的主治特点
        6.3.3 补益方中的方证关联规律
        6.3.4 补益方的历代演变
        6.4 创新与不足
        6.4.1 创新点
        6.4.2 不足之处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附篇
        9.1 附件一 主要参考书目
        9.2 附件二 中药名的标准化文本
        9.3 附件三 中药功效的标准化文本
        9.4 附件四 中医疾病名的标准化文本
        9.5 附件五 中医证候名的标准化文本
        9.6 附件六 中医症状名的标准化文本
        9.7 附件七 方剂功用的标准化文本
        9.8 附件八 方源书目表
        9.9 附件九 古今度量衡对照表
致谢
个人信息

四、当归补血汤加味通乳20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当归四逆汤方证探析[D]. 管天护.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产褥期妇女食养药膳技术指南》的研制[D]. 贾倩男.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3]国医大师张志远内科临证经验及学术思想研究[D]. 王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中医治疗产后缺乳方剂用药特点研究[D]. 何丽敏.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阳和汤联合威伐光照射治疗乳痈僵块阳虚痰凝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朱柳静.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6]基于属性偏序结构图数据挖掘方法对李可急危重症疑难病医案的知识发现[D]. 张茜.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浅谈李东垣妇科病学术思想及用药特点[J]. 耿丹丹,杜惠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7(11)
  • [8]当归补血汤加味治疗产后发热效果探讨[J]. 李桂春. 基层医学论坛, 2016(27)
  • [9]产后缺乳治疗研究进展[J]. 李小薇,李林,梁爽,许峰巍,薛亮. 内蒙古中医药, 2015(10)
  • [10]中医补益方数据库的构建及其数据挖掘[D]. 齐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标签:;  ;  ;  ;  ;  

当归补血汤加味通乳20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