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钾配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钾素的影响

氮钾配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钾素的影响

一、氮钾配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钾素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单旭东[1](2021)在《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小麦玉米养分吸收累积与产量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农作物秸秆富含作物必需的碳、氮、磷、钾等营养元素,还田后具有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和生物学性状、提高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等作用。小麦-玉米轮作是黄淮海地区主要的种植方式,秸秆直接粉碎还田是该地区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化肥合理配施对于提升作物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通过收集国内文献,整合分析黄淮海地区综合产量、经济、环境效益最高时的玉米氮磷钾施肥量。在皖北砂姜黑土区通过2年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秸秆粉碎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含量、植株磷素吸收累积量、小麦-玉米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解析大气氮磷沉降对土壤养分的贡献,旨在探究麦玉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后秸秆磷素替代化学磷肥的适宜比例,为秸秆还田后磷肥合理施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收集国内文献,整合分析黄淮海地区综合产量、经济、环境效益最高的氮磷钾玉米施肥量,玉米产量最高的平均施肥配方为19.2-4.9-9.4;经济效益最高的平均施肥配方为17.9-4.6-8.7,环境效益最高的玉米施氮肥量为186.34kg·hm-2。2、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减少而减少,小麦季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玉米季土壤速效磷含量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呈现先升高后减少的趋势。2019年和2020年,大气氮沉降通量分别为21.43 kg·hm-2、17.86 kg·hm-2;磷沉降通量2019年和2020年分别为0.55 kg·hm-2、0.44 kg·hm-2。麦玉轮作模式下,土壤中磷素净增加量随着磷肥投入量的递减而递减。3、2019年和2020年,磷肥减量20%比配方磷肥处理的小麦成熟期磷素总累积量分别提高了43.11%和22.42%,小麦产量分别增加7.61%和3.22%;玉米成熟期磷素的总累积量分别提高了22.22%和8.40%,玉米产量分别增加1.23%、4.56%。与配方施肥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20%处理的小麦农学效率提高了6.65%39.87%、偏生产力提高了20.01%20.85%,磷素吸收利用率提高了32.78%42.11%;而玉米的农学效率提高了30.43%49.61%、偏生产力提高了26.53%29.24%、磷素吸收利用率提高了40.85%75.03%(P>0.05)。4、2019年和2020年,磷肥减量10%处理比配方施肥处理的小麦磷素总累积量分别提高5.55%和6.75%,小麦产量分别增加1.59%和1.38%;玉米磷素的总累积量2019年比配方施肥提高8.89%,而在2020年则比配方施肥处理降低1.26%;玉米产量分别降低8.55%、7.01%(P>0.05)。5、2019年和2020年,与配方施肥相比,磷肥减量30%处理的小麦磷素总累积量分别降低了8.11%和9.07%,小麦产量分别降低了1.19%和2.69%;玉米磷素总累积量分别降低了28.57%和53.46%,玉米产量降低了18.83%和15.87%。综上所述,小麦-玉米秸秆还田后磷肥减量20%以内对小麦玉米产量不会产生显着影响,并且提高了磷肥的利用效率,能够实现减肥增效。

王亚麒[2](2021)在《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文中提出烤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种植施肥对烟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巨大。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匮乏,烤烟连作现象十分普遍。同时,烤烟也是需肥较多的作物,在长期连作和大量施肥条件下产生了一系列生产问题,如烟地生产力下降,连作障碍严重,土壤理化、生物学性质恶化,养分不均衡积累,肥料利用率降低和环境污染等。为了维持连作高产,烟农不得不加大肥料用量,造成恶性循环。但是,有关烤烟种植施肥的研究一般以短期试验为主,难以全面系统地了解长期种植施肥条件下,烟地生产力和肥力肥效的演变规律。为此,贵州省遵义市烟草公司于2004年在三岔烟草科技园建立了烟地长期肥力肥效监测基地,试验处理涵盖了当地的主要种植模式(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和施肥措施(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本文基于2004~2020年遵义市烟地肥力肥效长期定位监测数据(本人采集近4年的数据),以烟地作物产量、养分输入(施肥和降雨)、养分输出(包括淋溶和作物吸收)和土壤微生物种群变化为切入点,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单施化肥和化肥有机肥配施条件下,对烟地生产力、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变化展开研究,揭示它们的变化趋势,了解当地主要种植施肥措施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的影响,为保持当地烤烟生产的长期、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两种不同种植模式下,烟叶产量和品质在多数年份无显着差异,发生病害是连作烤烟在某些年份产量降低的主要原因。在轮连作的烟地土壤上,冬季均种植黑麦草,可能有益于消减烤烟连作障碍。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的两种施肥处理中,作物(指烤烟、玉米和黑麦草的统称,下同)的产量在初期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无显着差异,随后前者的作物产量逐渐高于后者;在不施肥的处理中,作物产量最低。因此,在供试土壤上,施肥对烤烟产量的影响大于种植模式,化肥有机肥配施对作物产量的有益作用需要较长的时间才能表现出来。在不施肥条件下,尽管作物产量最低,但仍然维持一定产量,说明长期不施肥条件下土壤仍具有一定的供肥能力。(2)烟地作物的养分吸收量的变化规律类似作物产量,即在轮连作处理之间,作物养分吸收量在多数年份无显着差异;不施肥作物的养分吸收量最低;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单施化肥的处理中,作物养分吸收量初期无显着差异,后逐渐表现为前者显着高于后者。就肥料经济效益(施用单位肥料获得的经济产量)而言,施肥处理的肥料经济效益在前期无显着差异,随着种植年限延长,化肥有机肥配施逐渐高于单施化肥。(3)土壤养分淋失以硝态氮和钾为主,分别为22.69~39.70 kg ha-1和16.35~32.39 kg ha-1,占施肥量的19.10%~40.54%和7.76%~18.65%。经地下径流淋失的磷可忽略不计。黄壤富含铁、铝,对磷的固定作用较强,但土壤胶体对硝态氮和钾的吸附能力较弱,这可能是导致上述现象的重要原因。在化肥有机肥配施的土壤中,氮钾淋失量显着低于单施化肥,原因之一可能与长期施用有机肥促进形成大团聚体有关,从而减少了氮钾的淋溶损失。(4)降雨输入烟地的磷钾较少,对作物营养的贡献可以忽略;年降雨中氮的输入量为20.8923.20 kg ha-1,占烤烟施肥量的16.02%16.85%。其中,铵态氮、硝态氮和可溶性有机氮分别占总氮沉降量的39.65%49.37%、24.74%32.29%和24.12%30.33%。说明氮的湿沉降对烟地作物的氮素营养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尤其对不施肥土壤(对照)有重要贡献。(5)在施肥处理中,土壤全量和有效氮磷钾养分含量随种植时间延长而提高,说明在施肥的土壤中,养分输入大于养分输出;而在轮连作的土壤中,土壤养分含量无显着差异,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亏盈无显着影响。化肥有机肥配施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0.25 mm)比例,尤其是大团聚体内部的0.0530.25 mm团聚体的数量,前者(>0.25 mm大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贡献率分别由51.52%、52.31%和62.56%(单施化肥)提高至55.34%、57.27%和63.92%(化肥有机肥配施);后者(0.0530.25 mm团聚体)对土壤氮、磷、钾贡献率则分别由28.27%、28.85%和30.33%(单施化肥)提高至30.36%、33.49%和31.54%(化肥有机肥配施)。因此,化肥有机肥配施改变了烟地土壤养分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促进了土壤养分的保蓄。(6)与烤烟连作和单施化肥处理相比,在化肥有机肥配施和烤烟-玉米轮作的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细菌和真菌群落的多样性显着增加,说明施用有机肥和合理轮作改善了微生物生存的土壤环境,促进了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数量增加,群落结构优化,有益于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循环。此外,土壤微生物合成蔗糖酶、淀粉酶、纤维素酶、脲酶、硝酸还原酶和亚硝酸还原酶有关通路的相对丰度也显着增加,土壤微生物分泌的有机酸和H+增多,有益于土壤碳氮转化和难溶性磷酸盐溶解。综上所述,“烤烟-玉米轮作(冬季种植黑麦草)+化肥有机肥配施”的生产模式能够促进土壤大团聚体形成,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和种群多样性,活化土壤难溶性磷,减少土壤硝态氮和钾淋失以及提高作物产量。因此,该种施肥种植模式可考虑在当地烟区推广应用。

王珊[3](2020)在《不同穗型水稻碳氮代谢相关性状和基因表达对钾素响应》文中研究指明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发生着淀粉合成相关的碳代谢和蛋白质合成相关的氮代谢。稻米淀粉和蛋白质的组分与含量不仅取决于水稻的遗传因素,也与环境因素有密切相关。钾素可在水稻籽粒灌浆过程中影响其淀粉和蛋白质的合成与积累,进而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基因转录表达是基因表达调控的重要环节之一,探究不同穗型品种间水稻籽粒碳氮代谢相关性状和基因转录表达比较及其对钾素响应对阐明水稻淀粉品质形成的分子调控机理及建立优质水稻栽培技术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本研究选用具有高产和优质性状的寒地粳稻穗重型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和穗数型优质品种龙稻18号,在盆栽条件下比较分析不同穗型品种在灌浆期间碳氮代谢相关基因转录表达量、酶活性、碳氮化合物含量及产量和品质性状等变化及其对4个不同钾素浓度响应,旨在为阐明钾素营养对水稻产量品质形成的分子调控机制以及寒地高产优质水稻育种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钾素可促进水稻产量性状的提高,在每穴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粒重方面在不同穗型品种和钾素处理间存在互作。不同穗型品种间产量相关性状对不同土壤钾素浓度的响应存在显着差异。穗数型优质品种龙稻18号在结实率上表现更显着,穗重型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在每穴穗数上表现更显着。(2)钾素调控有利于改善稻米品质。随着钾素浓度的提高,籽粒直链淀粉含量降低,支链淀粉含量和总淀粉含量升高,促进籽粒灌浆。不同穗型品种间直链淀粉、总淀粉和支链淀粉含量存在差异。穗数型优质品种龙稻18号与穗重型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相比,最高粘度、崩解值大、消减值小,直链淀粉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其表现具有更好的食味品质,不同穗型品种间品质性状对不同土壤钾素浓度的响应不同。(3)钾素可促进植株对氮钾元素的吸收。植株叶绿素含量及全钾、全氮含量在不同穗型品种和钾素处理间存在互作。随着土壤钾素浓度提高植株叶绿素含量及全钾、全氮含量也逐渐升高,且不同穗型品种对钾素的响应不同。(4)钾素提高籽粒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淀粉分支酶(SBE)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活性在不同穗型品种和钾素处理间存在互作,不同穗型品种间籽粒GS、SBE活性对不同土壤钾素浓度的响应存在显着差异。穗数型优质品种龙稻18号对钾素的响应显着高于穗重型超级稻品种松粳9号。随着钾素浓度提高,SBE、GS活性显着提高,不同穗型品种SBE和GS活性大小表现均为T4>T3>T2>T1。(5)不同穗型品种间籽粒碳氮代谢关键酶基因及转录因子基因转录表达量对不同土壤钾素浓度的响应存在显着差异。碳氮代谢相关酶基因转录表达量在不同穗型品种和钾素处理间存在互作,既有反应强的品种,又有反应弱的品种。在各钾素调控下籽粒碳氮代谢关键酶基因GS1;3、AGPL2、SSS?、SBEПb和ISA?转录表达量均上调,转录因子RSR1和GBSS?基因转录表达量下调,且不同穗型品种的基因转录表达量对钾素的响应不同。

尹焕丽[4](2020)在《小麦-玉米轮作氮磷钾配施效应及高产模式营养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通过在鹤壁和温县开展田间试验,研究了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下氮磷钾配施对其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并通过对丰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GG)、资源高效模式(ZG)和农民习惯模式(FP)下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效应、养分吸收利用和土壤养分供应的变化,结合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变化,明确了丰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下冬小麦-夏玉米轮作的养分吸收特性,以期实现小麦-玉米轮作高产高效施肥,研究结果如下:鹤壁和温县氮磷钾肥配施周年产量分别达20159 kg·hm-2和21563kg·hm-2,增产率分别达 4.12%~36.19%和 7.97%~50.40%,两地氮、磷、钾增产率平均为 34.60%、20.96%和 15.32%,两地周年氮、磷、钾肥利用率平均为66.13%、13.81%和69.60%,周年农学效率平均为11.88、20.35 和 15.61 kg/kg。氮磷钾配施能够提高麦-玉轮作周年内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改善冠层光合有效辐射并提高作物养分积累,植株氮、磷、钾素周年总积累量较其他处理增加13.83%~122.73%、22.69%~109.69%和31.34%~138.14%,从而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穗粒数及千粒重,有效增加产量。丰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产量,2017-2018轮作周年内,鹤壁和温县两地丰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较农民习惯周年产量分别增加15.09%和9.01%,小麦千粒重增加5.55%和3.07%,玉米穗粒数增加5.46%和12.11%、千粒重增加4.16%和9.03%。2018-2019轮作周年下冬小麦和夏玉米穗粒数、千粒重分别较农民习惯显着增加16.42%、4.83%和19.01%和18.07%,周年百公斤籽粒氮磷钾需要量分别为2.24、0.58和2.15kg。丰产增效技术集成模式下冬小麦氮素积累在拔节期前最快,磷素和钾素在越冬期到拔节期积累速度最快,小麦氮、磷、钾积累量分别占总积累量48.89%、62.98%和48.32%。夏玉米氮素和钾素快速积累期均在拔节期到大喇叭口期间,磷素在吐丝期到灌浆期积累最快且积累量最多。丰产增效技术集成能够改善作物冠层结构,增加叶片厚度,提高关键生育期内作物叶片叶绿素含量,保持土壤养分平衡,氮、磷、钾周年总积累量较ZG增加17.27%、16.45%和 30.76%。综合考虑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周年内土壤养分供应和植株养分吸收,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资源高效模式能够促进作物对氮、磷、钾素的吸收,并在关键时期土壤养分供应充足,满足作物养分需要,减少养分盈余,改善作物冠层和叶片结构,在轮作周年后仍能维持土壤肥力,提高土壤肥力水平,可以为高产高效技术集成模式的构建提供依据。

朱远芃[5](2020)在《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秸秆腐解、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秸秆是重要的养分资源,富含植株生长所需的主要养分。秸秆还田是充分利用秸秆养分资源的重要途径。秸秆因自身氮磷含量低,在还田时需要配施一定量的化肥以满足作物生长所需养分。已有的研究多关注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和作物产量的影响,但对多年秸秆还田后不同肥料运筹比例和不同生育期土壤养分含量变化规律,以及对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目前尚不清楚,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多年小麦秸秆还田后肥料运筹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连续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氮磷钾养分含量的变化规律,解析秸秆还田条件下肥料运筹与土壤养分和水稻产量变化的耦合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在田间堆腐条件下,小麦秸秆的质量变化特征符合一阶动力学方程。堆腐120 d时,单独加氮肥(NS)或腐熟剂(ES)处理的小麦秸秆腐解率分别达到74.70%和73.26%,共施氮肥和腐熟剂(NESS)处理条件下小麦秸秆腐解率达到79.83%。其中NESS处理条件下小麦秸秆腐解程度更高。添加氮肥或腐熟剂均能显着提高小麦秸秆腐解速率(K=0.017,P<0.01),同时添加氮肥和腐熟剂能显着增加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过氧化物酶活性,协同促进小麦秸秆腐解。添加氮肥主要通过提高水解酶活性加速小麦秸秆腐解,而添加腐熟剂主要通过促进氧化酶活性加速小麦秸秆腐解,同时添加氮肥和腐熟剂主要通过提高氧化酶活性,进而加速小麦秸秆腐解。(2)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相比配方施肥,氮肥前移20%(即基肥:分蘖肥:穗肥=6:3:1)可以提高土壤碱解氮含量20.23%,对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影响不显着;氮肥前移20%(基肥:分蘖肥:穗肥=6:3:1)可以提高水稻生育前期氮素累积量(12.93%)和氮素净累积量(10.06%),增加水稻产量(10.37%),显着增加水稻有效穗数(7.05%),可以提高水稻氮肥贡献率(32.21%),氮肥农学效率(135.11%),氮肥偏生产力(21.99%)和氮肥吸收利用率(174.12%)。(3)通过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相比配方施肥,土壤速效磷随磷肥施用量的减少而不断降低,土壤无机磷的减少随磷肥施用量的减少而下降,但土壤有机磷含量逐步升高。磷肥减量30%提高水稻磷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达到40.12%和41.67%,但会降低水稻产量2.72%(P>0.05)。磷肥减量可以提高水稻磷肥贡献率(11.14%),磷肥农学效率(9.13%),磷肥偏生产力(123.63%)和磷肥吸收利用率(8.48%)。(4)三年试验结果表明,与小麦秸秆还田配方施肥(K100%)相比,钾肥减量10%(K90%)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了3.13~6.38%,水稻钾素总累积量和净累积量平均提高1.55%和5.13%,水稻平均增产2.19%;钾肥减量20%(K80%)和30%(K70%)时,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平均减少12.58~15.31%和4.26~10.64%,水稻钾素总累积量平均减少了7.49%~13.62%,水稻净累积量平均增加了0.48~1.78%。K80%平均增加水稻产量2.32%,而K70%则平均降低了水稻产量6.43%。与K100%相比,钾肥减量(K90%,K80%,K70%)能够显着增加水稻钾肥农学效率(15.51~24.53%)、偏生产力(17.96~25.40%)和钾素吸收利用率(17.53~55.36%)(P<0.05)。当减钾量大于20%时,经济效益有下降趋势。

李娟娟[6](2020)在《氮磷钾配施对陕北沙地春玉米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陕西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北部,年降水量低,蒸发强烈;土壤贫瘠,水土流失严重,当地农民为追求产量过度施肥,造成资源浪费也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压力。“水肥一体化技术”是灌溉与施肥融为一体的设施技术,较为精准控制水分和养分供给,有效提高作物产量。在国家有意开展陕北长城沿线第二粮仓建设的大环境下,有必要对沙地传统作物—玉米,开展水肥一体化的试验研究。在陕北神木市进行滴灌模式下春玉米大田试验,采用三因素D饱和最优设计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配方施肥对玉米产量及拔节期、抽雄期和收获期玉米不同器官干物质量、氮素分配和土壤根区氮素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 氮磷钾配施促进植株生长效果最佳;干物质量在各器官的分配规律为,叶干物质量比例随生育期逐渐降低;茎占地上部分干物质总量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籽粒占干物质总量的分配从抽雄期到收获期逐步增加。2. 施肥显着提高产量增加32.60%~52.90%;经过产量模型优化,适宜当地的施肥配施为:氮肥240 kg/hm2、磷肥77 kg/hm2、钾肥158 kg/hm2,产量可达14,151 kg/hm2。3. 生育期玉米整株氮积累逐渐增加,氮素在营养器官和生殖器官的分配中,叶片、茎氮素积累随生育期逐渐下降,籽粒逐渐增加;叶片在整株氮积累量的比例随生育期逐渐下降,茎占比例变化呈现抽雄期降低,收获期小幅升高的趋势。施氮对氮素转运量和营养器官贡献率影响显着。4. 施氮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垂直方向上主要影响0~40 cm土层;水平方向上没有明显规律;施氮对铵态氮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无明显规律;与CK相比,施氮处理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硝态氮含量随植株生长吸收逐渐降低,铵态氮呈现抽雄期下降,收获期小幅上升的规律。

韩玉玲[7](2020)在《玉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培肥及钾肥减施效应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玉米(Zea mays L.)-水稻(Oryza sativa L.)轮作系统近年来在中国长江中游逐渐发展起来,而农民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往往为了简便操作,直接将秸秆丢弃或焚烧,这样不仅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同时浪费了可利用资源。秸秆富含氮、磷、钾等养分,还田后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我国是缺钾的国家,钾肥大部分依靠进口,而秸秆中含的钾都以离子形态存在,还田后可以补充土壤中的钾素,因此可以在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下,探索秸秆对钾肥的替代效应。本研究于2016年-2018年在湖北省荆门市屈家岭管理区的试验基地进行定位实验,以玉米-水稻种植系统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不同的秸秆还田方式:玉米水稻季均无秸秆还田(CK)、玉米季秸秆不还田同时水稻季秸秆翻压还田(M0Rs)、玉米季秸秆和水稻季秸秆都翻压还田(Msr-Rs)、玉米季秸秆覆盖还田同时水稻季秸秆翻压还田(Msc-Rs),同时设置个钾肥不同减施处理:玉米季和水稻季秸秆都不还田同时都不施钾肥(S0K0)、玉米季和水稻季都还田同时都不施钾肥(Sr K0)、玉米季和水稻季秸秆都还田同时只施33%的钾肥(Sr K33)、玉米季和水稻季秸秆都还田同时只施67%的钾肥(Sr K67)。研究秸秆还田对玉稻模式的作物产量、土壤肥力及钾肥替代的影响。主要试验研究结果如下:(1)玉稻轮作双季秸秆还田显着提高0-10 cm和10-20 cm土层水溶性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微生物量碳(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矿质态氮(Mineral nitrogen,Nmin)、速效磷和交换性钾;与单季秸秆还田(M0Rs)相比,玉稻双季秸秆还田土壤的DOC、MBC、Nmin、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都显着增加;与秸秆翻压还田处理(Msr-Rs)相比,秸秆覆盖还田处理(Msc-Rs)的DOC、MBC、Nmin、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显着高了5.3%-9.7%、2.6%-14.3%、4.2%-19.2%、1.4%-15.9%和2.4%-10.1%;同时秸秆还田显着增加土壤0-10 cm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脲酶、纤维素酶、蔗糖酶和磷酸酶活性,其中玉米秸秆覆盖还田处理(Msc-Rs)的效果最好。(2)玉稻轮作双季秸秆还田显着提高了土壤质量指数,与没有秸秆还田的处理(CK)相比,秸秆还田处理(Msr-Rs和Msc-Rs)降低土壤容重(Bulk Density,BD)和p H,显着增加土壤的还原性物质和提高土壤质量指数。不同秸秆还田方式显着提高作物产量和生物量,与对照(CK)相比,M0Rs、Msr-Rs和Msc-Rs的周年产量分别提高了2.5%-9.6%、8.8%-18.2%和2.8%-12.9%,周年干物质分别增加了10.1%-12.3%、0.1%-6.0%和6.9%-16.1%。(3)玉稻轮作双季秸秆还田下配施钾肥显着提高作物产量、生物量、吸钾量以及钾素的利用率,同时随着年限增加,试验的差异逐年增大。Sr K33和Sr K67与对照(CK)相比,周年产量增加了8.5%-11.5%和11.5%-16.0%。同时Sr K33和Sr K67处理显着增加玉米和水稻周年的生物量,提高钾素利用效率,增加钾素的表观回收率。基于秸秆还田的产量变化,玉稻两季秸秆还田能够起到替代47%左右的化学钾肥。(4)玉稻轮作双季秸秆还田和配施施钾显着增加土壤有机质、速效钾,改变土壤Q/I(容量/强度)关系及其参数,增强土壤钾素供给能力。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显着增加0-10 cm和10-20 cm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的含量。秸秆还田和施钾的处理增加土壤-⊿K0和CR0K,降低PBCeK值,即土壤的易释放钾库增大,土壤对钾的吸附减少,土壤供钾能力增强,数据表明,Sr K67处理土壤的供钾能力最强,同时对钾的吸附较弱。综上所述,本研究经过3年的玉米-水稻种植,发现双季秸秆还田且玉米秸秆覆盖还田能够有效提高土壤肥力,双季秸秆还田同时只施用33%和67%的钾肥能够满足作物的需求。秸秆还田通过改善土壤碳组分、矿质态氮、速效钾、速效磷以及土壤酶提高土壤肥力,同时秸秆还田下,钾肥只施33%的处理在短期内能够满足作物对钾素的需求,但是消耗大量的土壤储存钾,而施用67%钾肥的处理在满足作物对钾的需求外,还能够在土壤中保持较高的供钾能力,因此长期来看,双季秸秆还田同时施用67%钾肥的措施是提高土壤肥力同时节约肥料、保持生态平衡的有效措施,而长期秸秆还田下钾肥减施对土壤及作物的影响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史燕捷[8](2020)在《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文中指出作物秸秆富含氮磷钾等养分,秸秆还田是农田养分输入的重要途径。安徽省为全国小麦主产省份,稻茬麦是安徽省沿淮和江淮地区小麦的主要生产方式。直接粉碎还田是该地区水稻秸秆资源利用的主要方式,水稻秸秆还田下的化肥合理配施对于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两年田间定位试验,探究秸秆还田下氮肥最佳基追比以及磷钾肥减施潜力,以期为水稻秸秆还田下小麦季氮磷钾肥的科学配施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秸秆还田下配方施肥的氮肥基追比(基肥:拔节肥)为6:4时,2018年小麦植株的氮素累积量最高,含量范围为1.13~27.22 mg/株,均值为15.86 mg/株。水稻秸秆还田下氮肥基追比对小麦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有显着影响,小麦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随着基追比的减小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配方施肥基追比为6:4时的小麦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与配方施肥基追比为7:3时相比分别增加7.0%和7.7%,但氮肥基追比对小麦千粒重没有显着影响。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方施肥氮肥基追比为6:4处理的小麦产量为最高,同时在小麦的氮肥农学效率、氮肥偏生产力和氮肥吸收利用率方面表现也最好。因此,水稻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条件下将氮肥基追比调整为6:4最有利于提高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2.水稻秸秆还田后在配方施肥的基础上,磷肥减量10%~30%时,小麦植株的磷素含量和累积量均随着磷肥施入量的减少先增加后减少,土壤有效磷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当磷肥减量20%时,第一年和第二年小麦植株的磷素累积量为最高,其含量范围分别为0.31~6.38、0.14~5.31 mg/株,对应均值分别为2.56、2.55 mg/株,而土壤有效磷含量范围分别为24.56~29.86、15.72~30.59 mg/kg,对应均值分别为27.08、22.65 mg/kg,成熟期土壤全磷含量分别为0.65、0.62 g/kg。秸秆还田配方施肥条件下,磷肥减量10%~30%时对2017年小麦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均没有显着影响(P>0.05),而对2018年小麦的有效穗数有显着影响(P<0.05),并随着磷肥施用量的减少而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两年均以减磷20%处理小麦产量最高。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连续两年减量20%均可提高小麦的磷肥农学效率、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吸收利用率,同时也可提高小麦产量。水稻秸秆还田后,在有效磷较为丰富(>20 mg/kg)的土壤上连续两年减少磷肥用量20%以内,不会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产量。3.水稻秸秆还田后在配方施肥基础上,钾肥减量10%~30%时,小麦植株的钾素含量和累积量均随着钾肥施入量的减少先增加后减少,第一年和第二年小麦植株的钾素累积量以钾肥减量20%时最高(含量范围分别为2.70~26.32、1.78~31.42 mg/株,对应均值分别为18.45、18.90 mg/株),而对应的土壤速效钾含量范围分别为235.00~317.25、206.67~303.33 mg/kg,对应均值分别为268.35、239.75 mg/kg,成熟期土壤全钾含量分别为23.60、23.40 g/kg。钾肥减量对小麦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没有显着影响,而有效穗数随着钾肥施用量的减少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水稻秸秆还田钾肥减量20%以内可提高小麦的钾肥农学效率、钾肥偏生产力和钾肥吸收利用率,且对小麦产量影响不显着(P>0.05)。水稻秸秆还田后,在速效钾较为丰富(>180 mg/kg)的土壤上连续两年钾肥用量减少20%以内对小麦产量未产生明显影响,而提高了钾肥利用效率。

唐毓佐[9](2019)在《刺黑竹土壤养分、竹笋产量和品质对施肥的响应》文中研究说明刺黑竹(Chimouobambusa ueopurpurea Yi)作为优良笋用竹,发展前景良好。现有刺黑竹多处于自然生长状态,营林措施不足致使竹林生产力逐年下降,竹笋品质逐渐劣化,严重制约了刺黑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如何提升竹笋品质和改善土壤肥力,为刺黑竹的生长发育创造优异的环境,成为刺黑竹产业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对于刺黑竹的施肥研究还较少。虽然关于肥料对竹林土壤养分和竹笋品质影响研究已有很多,但对不同施肥条件下土壤养分和竹笋品质的笋期动态变化特征及变化规律研究尚不充分。为此,本试验以雅安市天全县5a刺黑竹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设置氮、磷、钾3个因素,每个因素设置3个水平,分别为尿素300、500和700 kg·hm2,过磷酸钙180、300和420 kg·hm2,硫酸钾120、200和280 kg·hm2,于2018年的3月、6月、9月对竹林进行均匀撒施,每次施肥量依次为全年施肥量的30%、40%、30%,以探究不同氮磷钾施肥对刺黑竹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其笋期动态变化特征,采用回归拟合方程及隶属度函数法,评价各处理施肥效应及筛选有利于提高刺黑竹产量和品质的适宜氮磷钾施用量,为刺黑竹科学施肥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施肥处理总体上能显着提升土壤养分含量:各施肥处理下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有效磷、全钾、速效钾较未施肥处理分别提升了16.138.7%、31.155.9%、16.933.8%、45.7113.7%、6.98.2%、27.139.9%。各施肥处理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在整个出笋期间出现不同显着变化趋势,但总体较出笋前显着下降,幅度达16.839.3%,20.844.6%、19.127.6%。(2)施肥处理均能显着提升竹笋出笋数、产量、笋期:各施肥处理下出笋数、产量、笋期较未施肥处理分别提升了44161%、119215%、1221%。出笋高峰出现在笋期初期,整个笋期出笋数呈现出由高到低的趋势。处理8(N3P1K3)平均出笋数和产量最高,氮磷钾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为氮>钾>磷。将产量与氮、磷、钾回归拟合得出最佳产量的氮、磷、钾肥施入量分别为657.5kg·hm2、366.1kg·hm2、145.4kg·hm2。(3)施肥处理能有效改善竹笋品质。可溶性糖含量增幅达29.154.2%,氮磷钾对其作用大小为氮>钾>磷,最佳可溶性糖含量的氮、磷、钾肥施入量分别为467.7 kg·hm2、304.4 kg·hm2、173.9 kg·hm2;粗脂肪含量既有显着上升也存在显着下降,氮磷钾对其作用大小为钾>氮>磷,最佳粗脂肪含量的氮、磷、钾肥施入量分别为453.2kg·hm2、310.3kg·hm2、155.4kg·hm2;粗纤维减幅达21.958.5%,氮磷钾对其作用大小为氮>钾>磷,最佳粗纤维含量的氮、磷、钾肥施入量分别为730.8kg·hm2、146.3kg·hm2、198.4kg·hm2;粗蛋白增幅达45.178.4%,氮磷钾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为氮>钾>磷,最佳粗蛋白含量的氮、磷、钾肥施入量分别为423.6kg·hm2、168.2kg·hm2、122.4kg·hm2;必需氨基酸下降9.425.1%,氮磷钾对其作用大小为磷>氮>钾,最佳必需氨基酸含量的氮、磷、钾肥施入量分别为566.3kg·hm2、380.2kg·hm2、156.5kg·hm2;鲜味氨基酸下降5.431.3%,氮磷钾对其作用大小为磷>氮>钾,最佳鲜味氨基酸含量施入量为522.4kg·hm2、337.2kg·hm2、152.7kg·hm2;氨基酸总量下降8.827.4%,氮磷钾对其作用大小为磷>氮>钾,组分内苏氨酸、组氨酸、脯氨酸、异亮氨酸、天冬氨酸、精氨酸未显着下降,最佳氨基酸总量施入量为601.4kg·hm2、289.4kg·hm2、135.8kg·hm2。通过竹笋品质综合评价可知,处理4(N1P3K3)综合品质最佳,最佳竹笋综合品质的氮、磷、钾肥施入量分别为474.3kg·hm2、301.2kg·hm2、154.5kg·hm2。(4)竹笋品质在出笋期间出现显着变化:可溶性糖在前中期总体显着上升,在中后期显着下降,较初期波动幅度为-34.447.3%;粗脂肪总体无显着变化,较初期波动幅度为-31.234.1%;粗纤维总体呈上升的趋势,上升时期主要集中在中后期,较出笋初期波动幅度为-34.547.9%;粗蛋白在前中期较初期总体上升而在其它时期较初期总体无显着差异;必需氨基酸、鲜味氨基酸、氨基酸总量较初期总体显着提升,提升时期主要集中在前中期和中后期,增幅分别达22.140.8%、21.358.8%、21.535.8%。组氨酸和胱氨酸总体未出现显着变化趋势,其余氨基酸总体显着增加但提升的时期存在差异。通过隶属度函数法对各处理不同时期竹笋综合品质进行评价:处理4综合品质在出笋期间显着下降而处理7、9综合品质表现为显着提升,其余处理无显着变化,表明出笋时期的变化基本不会影响竹笋综合品质。综上所述,施肥处理能有效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竹笋出笋数、笋期和产量并起到改善竹笋品质的作用,其中以处理8(N3P1K3)产量最高,处理4(N1P3K3)综合品质最佳,获得该地区最佳产量的氮、磷、钾肥施入量分别为657.5kg·hm2、366.1kg·hm2、145.4kg·hm2,最佳竹笋综合品质的氮、磷、钾肥施入量分别为474.3kg·hm2、301.2kg·hm2、154.5kg·hm2。出笋期间土壤速效养分总体下降,竹笋各品质表现出不同变化趋势,但出笋时期的变化基本不会影响竹笋综合品质。本试验初步得出刺黑竹土壤养分、竹笋产量和品质对不同施肥的响应及其笋期动态变化特征,可为其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

韩慧[10](2018)在《宁夏引黄灌区饲用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宁夏引黄灌区水肥料利用效率低、土壤易板结、产量低等问题,以饲用玉米“正大12”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氮磷钾配施和化肥减量对饲用玉米生长发育、干物质及养分积累量、土壤养分含量等方面的影响,探讨引黄灌区饲用玉米施用化肥适宜减施量及全生育期养分需求规律,以期为引黄灌区大力发展饲用玉米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对各生育期株高、茎粗、SPAD值、干物质累积量等指标的分析,表明氮素对玉米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其次分别为磷素、钾素;玉米植株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最大的是氮素,其次是钾素、磷素;全生育期玉米的干物质累积量及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均呈“S”型吸收曲线;干物质累积速率最快的是抽雄拔节期至乳熟期,故在抽雄拔节期前及玉米灌浆期应注意养分的补充。玉米养分的累积均在成熟期达到最大,生长后期根、茎、叶、雄穗、苞叶、穗轴的养分向生长中心转移,养分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后期籽粒中的氮、磷、钾养分含量均占到玉米整株吸氮、磷、钾量的60%以上。2.氮、磷、钾平衡施用可显着促进玉米的株高、茎粗、SPAD值、干物质累积量、净光合速率等生长指标;化肥平衡施用区氮、磷、钾收获指数分别为75.5%、75.1%、68.9%,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35.3%、38.8%、54.7%NPK处理比CK、PK、NK及NP处理产量分别提高了 40.8%、24.6%、16.1%及6.7%。说明氮磷钾平衡施用可大幅提升玉米产量,缺氮对玉米产量影响最大,随后分别是磷素、钾素;在生产实践中应注意氮磷钾肥配合施用,才有助于获得高产。3.随滴灌肥施肥量的增加,株高、茎粗生长速率及干物质累积速率均呈慢-快-慢的趋势,化肥减量40%-60%的株高、茎粗、SPAD值及干物质积累量最佳,显着高于生物有机肥配比高的处理。化肥减量40%配40%的生物有机肥处理可显着增大净光合速率,有利于促进干物质累积:该处理同样显着增加了玉米穗长、穗粗、穗粒重、百粒重等农艺性状;产量、净收益及产投比均在在OF4处理下达到最大,分别为20.01t/hm2,3.26万元/hm2,5.4。说明以两种肥料中的氮素平衡为依据,化肥供氮60%(减氮40%)配施40%的生物有机肥时,可获得最大干物质累积量和最大净收益。

二、氮钾配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钾素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氮钾配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钾素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小麦玉米养分吸收累积与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小麦-玉米养分吸收利用规律
        1.1 黄淮海地区小麦-玉米轮作模式限制因素
        1.2 麦-玉轮作模式下作物氮磷钾的吸收利用规律
        1.2.1 麦-玉轮作模式下作物氮素吸收利用规律
        1.2.2 麦-玉轮作模式下作物磷素的吸收利用规律
        1.2.3 麦玉轮作模式钾素的吸收利用规律
        1.3 秸秆资源利用潜力
        1.3.1 黄淮海地区麦玉轮作模式下秸秆资源利用潜力
        1.4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4.1 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的影响
        1.4.2 秸秆还田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1.4.3 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的影响
        1.4.4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的影响
        1.4.5 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5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6 秸秆还田对作物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1.7 大气氮磷沉降对土壤养分的贡献
        1.8 麦-玉轮作模式下秸秆还田磷肥减量技术的应用
        1.9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10 研究内容
        1.11 技术路线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文献收集整合方法
        3.1.2 基于产量最高的施氮/磷/钾肥量的计算
        3.1.3 基于经济效益最高的施氮/磷/钾肥量的计算
        3.1.4 基于环境效益最高的施氮肥量的计算
    3.2 田间试验地点
    3.3 田间试验设计
        3.3.1 田间试验种植与管理
        3.3.2 测定项目与方法
    3.4 大气氮磷沉降实验设计
    3.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4 结果分析
    4.1 黄淮海地区不同生产目标的最优施肥量
    4.2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2.1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含量的影响
        4.2.2 磷肥减量对小麦氮素含量的影响
        4.2.3 磷肥减量对小麦钾素含量的影响
        4.2.4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累积量的影响
        4.2.5 磷肥减量对小麦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4.2.6 磷肥减量对小麦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4.2.7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3 磷肥减量对玉米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3.1 磷肥减量对玉米磷素含量的影响
        4.3.2 磷肥减量对玉米磷素累积量的影响
        4.3.3 磷肥减量对玉米氮素含量的影响
        4.3.4 磷肥减量对玉米钾素含量的影响
        4.3.5 磷肥减量对玉米季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4.3.6 磷肥减量对玉米季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4.3.7 磷肥减量对玉米产量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4 大气氮磷沉降对农田养分平衡的贡献
    4.5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养分平衡的影响
        4.5.1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净增加量的影响
        4.5.2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氮素净增加量的影响
        4.5.3 秸秆还田磷肥减量对土壤钾素净增加量的影响
5 讨论
    5.1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的影响
    5.2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植株磷素累积量的影响
    5.3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5.4 小麦-玉米轮作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土壤氮磷钾养分平衡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附录

(2)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土壤长期定位监测试验研究概况
        1.1.1 国外研究概况
        1.1.2 国内研究概况
    1.2 长期种植施肥下作物产量与品质研究进展
        1.2.1 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2.2 施肥对作物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2.3 长期种植施肥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1.3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养分淋失研究进展
        1.3.1 土壤养分淋失及其影响因素
        1.3.2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养分淋失的影响
    1.4 降雨养分输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进展
        1.4.1 降雨养分输入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1.4.2 降雨养分输入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
    1.5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养分研究进展
        1.5.1 种植模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5.2 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5.3 长期种植施肥对植烟土壤养分的影响
    1.6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团聚体研究进展
        1.6.1 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1.6.2 施肥对土壤团聚体的影响
    1.7 长期种植施肥下土壤微生物研究进展
        1.7.1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1.7.2 长期种植施肥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7.3 长期种植施肥对植烟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8 长期种植施肥下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研究进展
        1.8.1 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特征
        1.8.2 长期种植施肥对农业系统养分盈亏平衡的影响
第2章 绪论
    2.1 立题依据
    2.2 研究目标
    2.3 研究内容
    2.4 技术路线
第3章 种植施肥对烟地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验地概况
        3.2.2 试验设计
        3.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烤烟产量与品质
        3.3.2 玉米产量与品质
        3.3.3 黑麦草产量与品质
    3.4 讨论
        3.4.1 作物产量
        3.4.2 作物品质
    3.5 小结
第4章 烟地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烤烟养分吸收量
        4.3.2 玉米养分吸收量
        4.3.3 黑麦草养分吸收量
        4.3.4 肥料的经济效益
    4.4 讨论
        4.4.1 作物养分吸收量
        4.4.2 肥料的经济效益
    4.5 小结
第5章 烟地土壤养分淋失与降雨输入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地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施肥下土壤养分淋失状况
        5.3.2 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养分淋失状况
        5.3.3 降雨养分输入
        5.3.4 降雨中各形态氮的月均变化
    5.4 讨论
        5.4.1 土壤养分淋失
        5.4.2 降雨养分输入
    5.5 小结
第6章 烟地养分含量及其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地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4 数据处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6.3.2 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6.3.3 土壤团聚体养分分布
        6.3.4 土壤团聚体对养分的贡献率
    6.4 讨论
        6.4.1 土壤养分含量变化特征
        6.4.2 土壤团聚体结构特征
        6.4.3 土壤有机碳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6.4.4 土壤氮、磷、钾在土壤孔隙中的空间分布特征
    6.5 小结
第7章 烟地土壤微生物对磷的活化及种群变化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概况
        7.2.2 试验设计
        7.2.3 样品采集与分析
        7.2.4 数据处理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7.3.2 可培养微生物数量
        7.3.3 混合培养液中的有效磷及pH
        7.3.4 混合培养液中的有机酸
        7.3.5 土壤细菌、真菌多样性分析
        7.3.6 土壤优势细菌、真菌门
        7.3.7 土壤优势细菌、真菌属
        7.3.8 土壤微生物功能预测
    7.4 讨论
        7.4.1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
        7.4.2 土壤微生物对磷的活化
        7.4.3 细菌、真菌群落结构
    7.5 小结
第8章 长期种植施肥下烟地生产力与养分状况综合评价
    8.1 烟地生产力
    8.2 养分状况
        8.2.1 氮
        8.2.2 磷
        8.2.3 钾
    8.3 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论文、专利及课题成果展示

(3)不同穗型水稻碳氮代谢相关性状和基因表达对钾素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产量性状遗传及环境变异
        1.2.2 品质性状遗传及环境变异
        1.2.3 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遗传及环境变异
        1.2.4 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研究
        1.2.5 钾素与作物关系研究
    1.3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盆栽试验方法
    2.3 取样方法
        2.3.1 植株取样方法
        2.3.2 籽粒取样方法
        2.3.3 产量性状调查方法
    2.4 稻米成分含量测定方法
        2.4.1 稻米总淀粉含量测定方法
        2.4.2 稻米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
        2.4.3 稻米支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
        2.4.4 稻米蛋白质含量测定方法
        2.4.5 稻米RVA谱测定方法
    2.5 SPAD值测定
    2.6 植株氮钾含量测定
        2.6.1 植株全氮含量测定
        2.6.2 植株全钾含量测定
    2.7 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测定方法
        2.7.1 籽粒淀粉分支酶活性测定方法
        2.7.2 籽粒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测定方法
    2.8 基因转录表达量测定
        2.8.1 样品总RNA提取
        2.8.2 样品总RNA纯化
        2.8.3 目标基因序列查找及引物设计
        2.8.4 荧光定量PCR检测
    2.9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产量性状比较及对钾素响应
    3.2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稻米品质性状比较及对钾素响应
        3.2.1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RVA谱特征值及蛋白质比较及对钾素响应
        3.2.2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灌浆时期籽粒淀粉组分含量比较及对钾素的响应
    3.3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植株全钾、全氮含量比较及对钾素响应
        3.3.1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叶片SPAD值比较及对钾素响应
        3.3.2 不同穗型水稻植株品种间全钾含量比较及对钾素响应
        3.3.3 不同穗型水稻植株品种间全氮含量比较及对钾素响应
    3.4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比较及对钾素响应
        3.4.1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籽粒SBE活性比较及对钾素响应
        3.4.2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籽粒GS活性比较及对钾素响应
    3.5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碳氮代谢关键酶基因转录表达量比较及对钾素响应
        3.5.1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籽粒RSR1基因转录表达量比较及对钾素响应
        3.5.2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籽粒AGPL2基因转录表达量比较及对钾素响应
        3.5.3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籽粒SSS1基因转录表达量比较及对钾素响应
        3.5.4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籽粒GBSSI基因转录表达量比较及对钾素响应
        3.5.5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籽粒SBEⅡb基因转录表达量比较及对钾素响应
        3.5.6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籽粒ISAΙ基因转录表达量比较及对钾素响应
        3.5.7 不同穗型水稻品种间籽粒 GSΙ:3 基因转录表达量比较及对钾素响应
    3.6 相关分析
        3.6.1 淀粉组分含量与淀粉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间相关分析
        3.6.2 转录因子RSR1与淀粉合成相关基因表达量间相关分析
        3.6.3 SBEⅡb基因转录表达量与SBE活性的相关分析
        3.6.4 GS1;3基因转录表达量与GS活性和蛋白质含量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关于产量性状表型变异及其对钾素的响应
    4.2 关于品质性状表型变异及其对钾素的响应
    4.3 关于籽粒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变异及其对钾素的响应
    4.4 关于碳氮代谢关键酶基因转录表达量变异及其对钾素的响应
    4.5 关于稻米品质形成的钾素调控机理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小麦-玉米轮作氮磷钾配施效应及高产模式营养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小麦、玉米营养特性研究
        1.1.1 氮素营养研究
        1.1.2 磷素营养研究
        1.1.3 钾素营养研究
    1.2 小麦、玉米氮磷钾肥配施效应研究
        1.2.1 氮磷钾肥配施对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
        1.2.2 氮磷钾肥配施对小麦、玉米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1.2.3 氮磷钾肥配施对小麦、玉米叶绿素含量及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1.3 高产高效技术模式研究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技术路线
    3.3 试验设计
        3.3.1 小麦-玉米轮作氮磷钾配施效应研究
        3.3.2 小麦-玉米轮作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营养特性研究
    3.4 测试项目与方法
        3.4.1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试
        3.4.2 植株样品采集与测试
    3.5 数据计算与统计分析
4 结果分析
    4.1 小麦-玉米轮作氮磷钾配施效应研究
        4.1.1 氮磷钾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周年产量的影响
        4.1.3 氮磷钾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周年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4.1.4 氮磷钾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周年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4.1.5 氮磷钾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1.6 氮磷钾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冠层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4.1.7 氮磷钾配施对小麦-玉米轮作下养分积累的影响
        4.1.8 氮磷钾配施对小麦-玉米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2 小麦-玉米轮作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营养特性与产量效应
        4.2.1 不同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周年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的影响
        4.2.2 不同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周年干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4.2.3 不同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周年养分积累变化的影响
        4.2.4 不同模式对小麦-玉米轮作周年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
        4.2.5 不同模式土壤养分与植株养分积累量相关性分析
        4.2.6 不同模式对小麦-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7 不同模式对小麦-玉米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4.2.8 不同模式对夏玉米叶片结构变化的影响
        4.2.9 不同模式对小麦-玉米养分平衡的影响
5 讨论
    5.1 小麦-玉米轮作氮磷钾配施效应研究
        5.1.1 氮磷钾肥配施对麦玉轮作下作物产量的影响
        5.1.2 氮磷钾肥配施对麦玉轮作下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5.1.3 氮磷钾肥配施对麦玉轮作叶绿素和FPAR的影响
    5.2 小麦-玉米轮作高产高效技术模式营养特性研究
        5.2.1 不同模式对麦玉轮作体系产量效应的影响
        5.2.2 不同模式对麦玉轮作养分吸收的影响
        5.2.3 不同模式对麦玉轮作土壤养分供应的影响
        5.2.4 不同模式对麦玉轮作下叶绿素与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
        5.2.5 不同模式对玉米叶片结构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攻读硕士期间工作成绩

(5)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秸秆腐解、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秸秆资源的利用情况
    1.2 秸秆的腐解规律
        1.2.1 氮肥对秸秆腐解的影响
        1.2.2 微生物对秸秆腐解的影响
    1.3 秸秆还田养分释放及作用
        1.3.1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3.2 秸秆还田对土壤性质的影响
    1.4 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氮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4.1 秸秆还田对土壤氮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1.4.2 秸秆还田氮肥运筹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4.3 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氮素吸收利用规律
    1.5 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磷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5.1 秸秆还田对土壤磷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1.5.2 秸秆还田磷肥运筹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5.3 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磷素吸收利用规律
    1.6 秸秆还田条件下配施钾肥对土壤理化性质和作物生长的影响
        1.6.1 秸秆还田对土壤钾素形态及其有效性的影响
        1.6.2 秸秆还田钾肥运筹技术及其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1.6.3 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钾素吸收利用规律
    1.7 研究背景与意义
    1.8 研究内容
    1.9 技术路线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点概况
    3.2 试验设计与样品采集
        3.2.1 秸秆堆腐试验(2017水稻季)
        3.2.2 小麦秸秆还田肥料运筹的田间试验(2017-2019水稻季)
    3.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3.1 秸秆堆腐过程质量变化
        3.3.2 秸秆腐解过程中酶活性测定
        3.3.3 植株养分吸收计算
        3.3.4 植株和土壤的基本理化性质
        3.3.5 有机质磷以及NaOH提取态磷的31P-NMR分析
    3.4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外源氮肥和腐熟剂对小麦秸秆腐解的耦合关系
        4.1.1 外源氮肥和腐熟剂处理下小麦秸秆腐解的质量变化规律
        4.1.2 外源氮肥和腐熟剂处理下麦秸腐解的酶活变化规律
        4.1.3 小麦秸秆质量变化与酶活之间的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4.2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运筹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2.1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肥前移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2.2 氮肥前移对水稻氮素含量的影响
        4.2.3 氮肥前移对水稻氮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的影响
        4.2.4 氮肥前移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2.5 氮肥前移对水稻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
    4.3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3.1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3.2 磷肥减量对水稻磷素含量的影响
        4.3.3 磷肥减量对水稻磷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的影响
        4.3.4 磷肥减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3.5 磷肥减量对水稻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4.4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钾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4.4.1 钾肥减量对土壤全钾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4.4.2 钾肥减量对水稻植株内钾素含量的影响
        4.4.3 钾肥减量对水稻钾素累积量和净累积量的影响
        4.4.4 钾肥减量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4.4.5 钾肥减量对水稻钾肥利用率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5 讨论
    5.1 外源氮肥和腐熟剂对秸秆腐解的影响
    5.2 小麦秸秆还田下氮肥前移对土壤氮素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5.3 小麦秸秆还田下磷肥减量对土壤磷素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5.4 小麦秸秆还田下钾肥减量对土壤钾素和水稻产量的影响
6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氮磷钾配施对陕北沙地春玉米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干旱缺水和水肥利用率低下制约陕北农业发展
        1.1.2 水肥一体化促进陕北农业发展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氮磷钾肥对玉米的重要性
        1.2.2 氮磷钾肥对玉米株高和叶面积影响
        1.2.3 氮磷钾肥对玉米叶片叶绿素的影响
        1.2.4 氮磷钾肥对玉米干物质量的影响
        1.2.5 施肥对玉米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1.2.6 水肥一体化对玉米氮效率的影响
        1.2.7 水肥一体化对玉米根区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的影响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内容
        2.2.1 氮磷钾配施对春玉米生长及干物质量的影响
        2.2.2 氮磷钾不同配施对春玉米产量的影响
        2.2.3 氮磷钾配施对春玉米全氮含量、氮素积累和氮效率的影响
        2.2.4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氮磷钾对春玉米根区土壤氮运移的影响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方法
        2.4.1 供试材料与试验设计
        2.4.2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3 计算公式
        2.4.4 统计方法
第三章 氮磷钾配施对玉米不同生育阶段生理指标及干物质量影响
    3.1 氮磷钾配施对玉米生长指标的影响
        3.1.1 氮磷钾肥对植株株高影响
        3.1.2 氮磷钾肥对植株叶面积影响
        3.1.3 氮磷钾肥对植株叶绿素影响
    3.2 氮磷钾配施对干物质量的影响
        3.2.1 不同处理对玉米整株干物质量和收获指数的影响
        3.2.2 不同处理对玉米不同时期各器官干物质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氮磷钾配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1 氮磷钾配施对产量和构成指标影响
    4.2 产量效应模型建立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氮磷钾配施对玉米氮效率及土壤有效氮的影响
    5.1 氮磷钾配施对不同生长阶段氮效率的影响
        5.1.1 生育期整株氮积累变化
        5.1.2 叶片、茎、籽粒氮积累变化
        5.1.3 叶、茎、籽粒氮积累占整株比例
        5.1.4 不同施肥处理的氮效率
    5.2 施氮对土壤硝态氮的影响
    5.3 施氮对土壤铵态氮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主要结论及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6.1 主要结论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玉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培肥及钾肥减施效应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水旱轮作的研究概况
    1.3 国内外秸秆资源现状
    1.4 秸秆还田的效益
        1.4.1 秸秆还田对作物产量形成的影响
        1.4.2 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4.3 秸秆还田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1.5 研究目的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玉-稻轮作下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生产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点概况
        2.1.2 试验设计
        2.1.3 田间管理
        2.1.4 测定指标及方法
        2.1.5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1.6 气象资料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作物生物量和产量
        2.2.2 土壤碳库
        2.2.3 土壤总氮和矿质态氮
        2.2.4 土壤总磷和速效磷
        2.2.5 土壤交换性钾
        2.2.6 土壤pH和BD
        2.2.7 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
        2.2.8 土壤酶活性
        2.2.9 土壤还原性物质
        2.2.10 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2.2.11 土壤质量的影响因素分析
    2.3 讨论
        2.3.1 秸秆还田方式对作物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2.3.2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
        2.3.3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总氮和矿质碳氮的影响
        2.3.4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总磷、速效磷及交换性钾的影响
        2.3.5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pH和BD的影响
        2.3.6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2.3.7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2.3.8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影响
        2.3.9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2.4 小结
第三章 玉-稻轮作下秸秆还田及钾肥减施对作物产量和钾素利用率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地概况
        3.1.2 试验设计
        3.1.3 田间管理
        3.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3.1.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作物产量
        3.2.2 植株干物质
        3.2.3 籽粒吸钾量
        3.2.4 秸秆吸钾量
        3.2.5 地上部植株吸钾量
        3.2.6 作物籽粒吸钾量、秸秆吸钾量与地上部植株吸钾量之间方差分析
        3.2.7 作物产量与吸钾量之间的关系
        3.2.8 钾素偏生产力
        3.2.9 钾素农学利用效率
        3.2.10 钾素利用率
        3.2.11 表观养分回收率
        3.2.12 秸秆钾素对钾肥的替代效应
    3.3 讨论
        3.3.1 作物产量和干物质
        3.3.2 籽粒吸钾量、秸秆吸钾量、植株吸钾量以及吸钾量和产量之间的关系
        3.3.4 钾素偏生产力、农学利用效率、钾素利用率和表观养分回收率
        3.3.5 秸秆钾对钾肥的替代效果
    3.4 小结
第四章 玉-稻轮作下秸秆还田及钾肥减施对土壤钾素释放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地概况
        4.1.2 试验设计
        4.1.3 田间管理
        4.1.4 测定指标与方法
        4.1.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交换性钾
        4.2.2 有机质
        4.2.3 Q/I曲线
        4.2.4 Q/I曲线参数
    4.3 讨论
        4.3.1 交换性钾
        4.3.2 有机质
        4.3.3 Q/I曲线及曲线参数
    4.4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文创新之处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教育背景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试验设计
    2.3 小麦种植与管理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1.1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含量的影响
        3.1.2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累积量的影响
        3.1.3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净吸收量的影响
        3.1.4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3.1.5 氮肥运筹对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3.2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和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3.2.1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含量的影响
        3.2.2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累积量的影响
        3.2.3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净吸收量的影响
        3.2.4 磷肥减量对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响
        3.2.5 磷肥减量对土壤全磷含量的影响
        3.2.6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3.2.7 磷肥减量对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3.3 钾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3.3.1 钾肥减量对小麦钾素含量的影响
        3.3.2 钾肥减量对小麦钾素累积量的影响
        3.3.3 钾肥减量对小麦钾素净吸收量的影响
        3.3.4 钾肥减量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3.5 钾肥减量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影响
        3.3.6 钾肥减量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
        3.3.7 钾肥减量对钾肥利用率的影响
4 讨论
    4.1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吸收累积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4.1.1 氮肥运筹对小麦氮素吸收累积的影响
        4.1.2 氮肥运筹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2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吸收累积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4.2.1 磷肥减量对小麦磷素吸收累积的影响
        4.2.2 磷肥减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4.3 钾肥减量对小麦钾素吸收累积量和小麦产量的影响
        4.3.1 钾肥减量对小麦钾素吸收累积的影响
        4.3.2 钾肥减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刺黑竹土壤养分、竹笋产量和品质对施肥的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综述
    1.1 竹林施肥研究进展
        1.1.1 施肥方法的研究
        1.1.2 施肥种类和配比的研究
        1.1.3 施肥试验设计方法的研究
    1.2 施肥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1.2.1 施肥对土壤氮的影响
        1.2.2 施肥对土壤磷的影响
        1.2.3 施肥对土壤钾的影响
    1.3 施肥对植物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1.4 施肥对植物品质的影响
    1.5 养分对作物品质影响的机理
    1.6 施肥模型建立
2 研究区概况及试验设计
    2.1 研究区概况
    2.2 试验设计
        2.2.1 样地设置
        2.2.2 施肥方案
    2.3 试验方法
        2.3.1 样品采集
        2.3.2 指标测定
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3.1 研究内容
    3.2 技术路线
    3.3 数据处理与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不同施肥处理对刺黑竹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4.1.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
        4.1.2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4.2 不同施肥处理产量效应及经济效益分析
        4.2.1 不同施肥处理对刺黑竹出笋的影响
        4.2.2 不同施肥处理对刺黑竹笋期及笋物理性质的影响
        4.2.3 不同施肥处理的产量效应
        4.2.4 经济效益分析
    4.3 竹笋品质对施肥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及笋期动态变化
        4.3.1 可溶性糖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及笋期动态变化
        4.3.2 粗脂肪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及笋期动态变化
        4.3.3 粗纤维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及笋期动态变化
        4.3.4 粗蛋白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及笋期动态变化
        4.3.5 氨基酸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响应及笋期动态变化
    4.4 不同处理竹笋品质综合评价
5 讨论
    5.1 不同施肥处理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5.1.1 施肥处理对土壤全量养分的影响
        5.1.2 土壤速效养分对施肥的响应及笋期动态变化
    5.2 不同施肥处理对竹笋的影响
        5.2.1 不同施肥处理对刺黑竹出笋、笋期及笋物理性质的影响
        5.2.2 不同施肥处理对刺黑竹产量的影响
    5.3 施肥对竹笋品质的影响
        5.3.1 施肥对可溶性糖的影响
        5.3.2 施肥对粗脂肪的影响
        5.3.3 施肥对粗纤维的影响
        5.3.4 施肥对粗蛋白的影响
        5.3.5 施肥对氨基酸的影响
6 结论
7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宁夏引黄灌区饲用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地点
    2.2 供试材料
    2.3 研究内容与试验设计
    2.4 试验项目测定及方法
    2.5 数据分析方法
第三章 NPK配施下饲用玉米需肥规律的研究
    3.1 NPK配施对饲用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3.2 NPK配施对饲用玉米抽雄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3.3 NPK配施对饲用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3.4 NPK配施对植株吸收养分的影响
    3.5 NPK配施对收获指数、养分吸收率、肥料利用率及养分增产贡献率的影响
    3.6 NPK配施对土壤pH双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3.7 NPK配施对饲用玉米产量的影响
    3.8 讨论与小结
第四章 化肥减量的饲用玉米施肥效应研究
    4.1 化肥减量对饲用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
    4.2 化肥减量对饲用玉米抽雄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4.3 化肥减量对饲用玉米穗部性状的影响
    4.4 化肥减量对饲用玉米地土壤养分的影响
    4.5 化肥减量对饲用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4.6 讨论与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氮钾配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钾素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秸秆还田条件下磷肥减量对小麦玉米养分吸收累积与产量的影响[D]. 单旭东. 安徽农业大学, 2021(02)
  • [2]长期种植施肥模式对烟地生产力和养分状况的影响[D]. 王亚麒. 西南大学, 2021
  • [3]不同穗型水稻碳氮代谢相关性状和基因表达对钾素响应[D]. 王珊. 东北农业大学, 2020
  • [4]小麦-玉米轮作氮磷钾配施效应及高产模式营养特性研究[D]. 尹焕丽.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6)
  • [5]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秸秆腐解、水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D]. 朱远芃.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6]氮磷钾配施对陕北沙地春玉米产量及氮效率的影响[D]. 李娟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7]玉稻轮作下秸秆全量还田对土壤培肥及钾肥减施效应的研究[D]. 韩玉玲. 华中农业大学, 2020
  • [8]水稻秸秆还田条件下氮磷钾肥运筹对小麦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D]. 史燕捷.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3)
  • [9]刺黑竹土壤养分、竹笋产量和品质对施肥的响应[D]. 唐毓佐.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10]宁夏引黄灌区饲用玉米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研究[D]. 韩慧. 宁夏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氮钾配施对玉米产量和土壤钾素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