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仿真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稳[1](2021)在《考虑铁损的异步电机最小损耗鲁棒预测电流控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异步电动机被广泛应用于各类电动汽车上,高效低耗成为电动汽车的一个重要的考量标准。而异步电动机本身效率较低,在节能上存在很大的空间。对于异步电动机在轻载时如何提升效率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并且有了成熟的理论。然而电机效率的提升必然会带来弱磁现象,这会使电机的动态性能变差。对于电动汽车而言,一个良好的系统动态响应,可以保证快速的速度控制效果,这是尤为重要的。在高性能的矢量控制系统中,作为一个拥有快速的系统响应速度的预测电流控制,它是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因此,本文研究了传统的无差拍预测电流控制在加入了节能算法之后,会影响电机动态响应的问题。目前的异步电机电流预测控制是把传统的异步电机电流状态方程作为预测方程,忽略了异步电机铁损对系统的影响,然而铁损的存在会降低了控制系统的动态响应速度,还会对磁链和转矩的解耦效果产生影响。为此本文设计了考虑铁损的异步电机最小损耗鲁棒预测电流控制系统,在不影响电机运行效率的前提下也保证了控制系统的动态性能。在异步电机稳态运行时,通过损耗模型法来实现效率的提升。基于铁损模型的预测电流控制实现了考虑铁损的解耦补偿,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弱磁引起的系统动态性能降低的问题。同时考虑到无差拍预测电流控制的参数鲁棒性问题,采用一种Luenberger观测器来补偿系统扰动量,达到了无电流静态误差的控制效果,实现了高效高性能的电机驱动系统。在仿真环境和实验平台中对考虑铁损的异步电机最小损耗鲁棒预测电流控制系统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案在负载动态和转速变化时具有更快的动态响应速度并且提高了电机参数的鲁棒性。
李烜[2](2021)在《车用永磁同步电机考虑转子异步损耗高效率控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应对全球温室效应、推动全球绿色生态健康发展的重要目的,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汽车行业目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新能源汽车身上有一个重要的部件,作为动力输出的根本来源,都离不开驱动电机。而作为驱动电机之一的永磁同步电机(Permanent Magnet Synchronous Motor,PMSM),它的效率和功率密度高、转动震荡小、动态响应快,因此作为电气设备广泛用于新能源汽车的驱动。另外,作为驱动电机的永磁同步电机研究的深度决定了车用永磁同步电机的性能好坏,也联系到了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产业的一个重要节点,故本文在其传统的永磁同步电机驱动基础上着重研究整个系统效率的性能:(1)针对内置式PMSM,建立其动态模型,分别采用FOC和滑模DTC进行仿真验证。在a-b-c三相坐标系下建立了数学动态模型,通过推导发现其模型非常复杂,因此介绍了坐标空间变换原理。通过坐标变换简化了PMSM的数学模型并得到在d-q轴下PMSM的动态方程,实现简化目的,单一控制简化了PMSM的数学模型。阐述了电压空间矢量调制SVPWM的算法并搭建其仿真模型;最后根据电动汽车控制要求加上PMSM的特点,并以SVPWM为调制针对PMSM控制,设计了传统FOC控制模型和基于滑模DTC控制模型,并进行了简单的仿真实验。(2)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搜索法的PMSM最小损耗控制方法。阐述和分析了一种搜索算法-黄金分割算法,设计了搜索最优磁链的模型。阐述了的基于模型搜索法的PMSM最小损耗控制策略实现的原理。最后在给定转矩eT和Nr转速下求解PMSM定子磁链值,利用仿真分别在PMSM的基速以下和基速以上建立PMSM仿真模型验证所提出的控制策略。根据仿真结果图可以看出,在稳态时同一工况下基于模型搜索法的PMSM最小损耗控制策略效率为88.3%,而传统di(28)0控制效率为87.8%,所以提出的控制策略方法比传统di(28)0控制在稳态时有较好的控制性能。(3)分析车用电机工作状态考虑了电机在异步运行时产生的异步损耗,建立了考虑电机异步运行转子涡流损耗的等效电路模型,并推导了其动态方程,提出了一种考虑电机异步运行转子涡流损耗的PMSM最小损耗控制方法。分别在PMSM同步和异步运行下求解电机方程。电机同步运行时,此时损耗模型等价于传统只考虑铁耗的损耗模型,利用最优磁链搜索控制器搜索当前工况下PMSM的最优磁链并计算最优d轴电流;电机异步运行时,基于同步计算得到的值作为异步计算的初值,求解给定转速、转矩下最优d轴电流;根据转差速度判定,在同步-异步之间切换。仿真分析了PMSM在基速以下、基速以上宽转速范围内高效率控制策略,并与基于模型搜索法的PMSM最小损耗控制策略比较分析。根据仿真结果图可以看出,在动态时同一工况下提出的控制策略效率为91.2%,而基于模型搜索法的PMSM最小损耗控制策略效率为89.5%,所以考虑转子异步损耗的PMSM最小损耗控制策略有更好的控制性能。
杨洋[3](2021)在《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以来,变频调速技术在军工、生产、生活等多个领域中的广泛运用,对其控制能力以及精度要求也越来越高。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相关技术人员研究出了具有高效率特性的直接转矩控制技术,这受到了大众的广泛关注,以及热烈的研究讨论。与矢量控制技术相比较,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具有结构简便,转矩响应速度较快,受电机参数影响较小,鲁棒性能较好等特点。直接转矩控制技术虽然优势明显,但也存在着一些自身的不足:传统的磁链观测器受其结构的影响,易产生较大误差,且转矩波动过大;而传统控制器存在精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应用效果。为此,围绕磁链观测器和控制器进行研究讨论,本论文的结构框架如下:首先介绍了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原理以及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搭建其必要的模型结构(动态数学模型),再从两方面(磁链观测器与控制器)进行探讨,研究分析DTC控制系统的性能。然后针对传统的纯积分器磁链观测器存在的问题,又对比分析了三种改进的磁链观测方法:改进电压模型法(低通滤波器法)、双低通定子磁链观测法和全阶闭环磁链观测法,并进行仿真验证分析从而选择最合适的方法。此外,对于控制器的问题,在分析研究传统DTC控制系统的PI控制器以及变结构控制理论的基础上,本文选用变结构控制技术取代PI控制技术,如此一来,与传统的DTC控制方法相比,改进后基于变结构技术的DTC控制方法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和更迅捷的动态响应。最后,根据本文所研究的成果,并验证其由理论技术转化为实际成果的可行性。本文在空间矢量脉宽调制DTC控制系统的基础上,搭建本文研究成果的结构框图,并通过Matlab/Simulink软件进行仿真比较,最后通过仿真波形去验证分析。
胡岩康[4](2021)在《大功率储能飞轮控制及在火电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认为飞轮储能是一种高效、快速精准响应的物理储能方法,在火电机组的调频、调峰中优势显着,可以解决传统火电机组在调峰、调频中响应时间过长、调节效率低、无法完全跟踪自动发电控制(Automatic Generation Control,AGC)指令等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飞轮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控制以及飞轮储能系统在火电机组响应AGC指令中的应用,辅助火电机组快速响应、及时跟踪AGC指令,缓解火电机组调峰、调频压力,减少火电机组响应次数,提高机组使用寿命。首先通过对比选择了三相异步电机作为飞轮的驱动电机,基于矢量控制原理,建立了异步电机在三相动态坐标系与两相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选用转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方法,确定储能飞轮用电机控制策略,获得电机转矩、转子磁链的控制规律。其次结合矢量控制数学模型,在Matlab/Simulink软件中,电机侧采用转速外环、电流内环控制策略,电网侧采用电压外环、电流内环控制策略,分别建立电机侧、电网侧仿真模型,确定相关模块参数,进行飞轮储能系统的充放电过程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对飞轮储能系统充放电过程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将电机侧、电网侧采用逆变器匹配,给定变化的功率信号,仿真飞轮储能系统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切换充放电工作状态的过程,观察转速、输出功率等信号,仿真结果表明储能系统在充放电过程切换的高效性。建立飞轮储能系统充放电保护模块,防止在转速最高或最低时,仍进行充电或放电动作,对飞轮储能系统进行保护。最后,分析AGC指令信号及AGC性能指标,建立火电机组功率响应数学模型。结合储能飞轮特性,进行AGC指令分解,分别获得火电模型的有功功率和储能飞轮的有功功率,两者的和为带储能飞轮系统的火电机组功率响应,与不带飞轮系统的原始响应相比,储能飞轮能够加快火储系统对AGC指令的响应速度,有效降低火电的响应频次,提高机组的使用寿命。
徐艺玲[5](2021)在《五相感应电动机SVPWM矢量控制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五相感应电动机作为研究对象,以空间电压矢量脉冲宽度调制(SVPWM)技术为基础,选用适合于五相感应电动机矢量控制的调制算法。同时搭建了五相感应电动机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系统仿真平台和带载实验平台,验证了控制方法的有效性。首先,由于五相感应电动机在自然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相当复杂,所以根据空间矢量解耦变换理论,推导出了五相感应电动机在空间矢量解耦变换下的数学模型,简化了其在自然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同时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了电机本体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其数学模型搭建的正确性。其次,由于电机相数增多也使得五相逆变器变的复杂,电压矢量达到32个,SVPWM算法也具有多样性。本文主要针对相邻最大两矢量(NTV-SVPWM)算法和相邻最近四矢量(NFV-SVPWM)算法的基本工作原理进行了理论分析,并通过仿真验证了NFV-SVPWM算法得到的相电流正弦度比较高,三次谐波抑制的较好等优点,因此本文采用该调制算法作为五相感应电动机控制方式。最后,在五相感应电动机矢量控制技术上,采用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矢量控制方式,在基波子空间对磁链和转矩进行单独控制,并在MATLAB/Simulink上搭建了五相感应电动机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矢量控制仿真系统,对电机的启动特性、稳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主要参数以及控制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同时以STM32F407ZGT6作为主控制器,搭建了五相感应电动机带载控制实验平台,对实验所需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进行了调试和编写,根据实验得到的结果,验证五相感应电动机控制策略的正确性。
唐文华[6](2020)在《纯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纯电动汽车是以纯电力作为驱动能源,综合了车辆驱动控制和车联网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具有结构简单和对环境友好的一种新能源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系统是纯电动汽车的核心系统,该系统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车的动力性能、安全性及稳定性等,但传统的采用直接转矩控制的电机驱动控制系统有着磁链和转矩脉动大和逆变器开关频率不恒定等问题。因此,对纯电动汽车的电机驱动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新能源汽车常采用的驱动电机有多种,其中永磁同步电动机不仅具有体积小、质量轻等特点,而且还具有功率密度和功率因数大、可靠性和能量转换效率高的优势,因此在当前的纯电动汽车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有鉴于此,本文针对使用永磁同步电机的纯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系统展开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利用Clark和Park坐标变换,将自然坐标系下永磁同步电机的数学模型变换到同步旋转坐标系下,建立了PMSM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有利于电机的控制分析和设计;利用Matlab/Simulink的结构化建模方法,建立了永磁同步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模型,实现了对永磁同步电机的控制,仿真结果与预期结果基本一致,为进一步改进电机驱动控制系统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2)利用空间电压矢量脉宽调制技术,对期望空间电压矢量的合成进行了分析与计算,结果表明SVPWM方式的逆变器输出线电压基波幅值比SPWM逆变器输出电压提高了15%;研究了基本电压空间矢量的作用顺序,并给出了五段式SVPWM和七段式SVPWM的实现方法,建立了SVPWM控制算法的仿真模型,仿真结果验证了SVPWM算法模型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固定了开关频率,减少了谐波成分。(3)利用滑模变结构控制技术和二阶滑模控制算法,设计了磁链和转矩控滑模控制器;用磁链和转矩滑模控制器替代传统的永磁同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的滞环控制器,建立了基于空间电压矢量调制技术与滑模控制器的直接转矩系统模型,仿真结果表明,转矩幅值波动较传统的直接转矩控制系统有所减小,动态性能和鲁棒性获得了提升,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杨骏博[7](2020)在《异步电动机的效率优化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异步电动机又称“感应电动机”,是一种将三相交流电转换为机械传动的设备。因其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使用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例如机床、水泵、风机等生产设备,电梯、机车、新能源汽车等生活设施。异步电动机因生产生活实际需要,可能长时间不间断运行在空载或轻载状态,致使电机系统用电效率低下,并且受温度影响,电机相关参数的时变同样会导致电机的控制性能下降。针对三相异步电机及其驱动系统的效率优化控制问题,本文从三相异步电机损耗分析出发,对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效率优化方法和控制方法进行了研究,改进了传统的效率优化方法并提高了相关的控制性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第一,对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进行了说明,介绍了国内外效率优化研究的进展情况。分析了异步电机产生损耗的原因,并明确了电机损耗的影响因素。第二,针对目前考虑铁损的三相电机数学模型结构复杂,阶次较高,不便于后续研究的问题。本文通过合理假设,结合坐标变换和转子磁场定向策略,推导并验证了异步电机动态简化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获得了其稳态数学模型。第三,介绍了三相异步电动机坐标变换理论,推导了考虑铁损的转子磁链计算,在Matlab/Simulink环境下对控制系统进行了仿真分析。剖析了基于损耗模型和基于黄金分割的效率优化原理,通过异步电机稳态数学模型推导出损耗最小化表达式,实现了两种经典效率优化方法。第四,完善了 3kW三相异步电动机驱动硬件平台,设计驱动系统软件,实现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变频调速控制。本文在工作中的创新之处为:(1)在电机的效率优化控制中,底层的电流控制很重要,考虑到电机的参数时变,并且负载具有着不确定性,采用传统PI控制方式的电机在长时间工作下控制性能会下降,导致电机的损耗增加。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ADRC的电流控制方法,改进了传统效率优化算法的底层电流控制性能。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方法对电机的参数变化和负载的不确定具有较强的鲁棒性,降低了电机损耗。(2)在电机效率优化算法中,外层一般为转速和磁链控制环,而转速和磁链存在着较强的耦合,并且电机运行时参数的时变和负载的不确定导致了控制器设计困难,目前采用的传统PI控制方法,针对不同工况需要设定不同参数,但仍不能获得很好的控制效果。本文基于之前推导的考虑铁损异步电机的动态简化模型,利用反步自适应的方法设计了电机的转速、磁链跟踪控制器和未知参数的估计规律,其中电流作为虚拟控制量,并且采用滑模控制的方式对电流指令值进行快速的跟踪。相比较PI控制方法,该方法在面对电机参数的时变和负载的不确定下鲁棒性更强,最重要的是估计出的未知参数有利于最优磁链的计算。仿真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能优越。
张佳琪[8](2020)在《基于LabVIEW的风轮模拟实验平台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目前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人类对于能源需求也在逐步提高,然而化石资源的总量却在不断的减少。环境的恶化及能源日益枯竭的问题影响人类发展,这是全球各国政府担忧的重要问题。风能资源由于其绿色清洁,可再生,成本低等特点,是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主要能源。但是风电场一般建造在偏远的地方或者海上,而且风资源不稳定,到实地风场进行实验难以实现,这些因素限制了风电技术的提升。因此设计出能够准确表现实际风轮机运行特性的风轮模拟系统,就能为风力发电技术的探索进步提供基础与前提。本文介绍风轮模拟的研究背景及发展现状,对比各种建模与模拟方式的优缺点,提出风轮模拟系统的整体策略,由软件模型发出指令值利用变频器驱动异步电机。使得电机的转速、转矩等特性表现出风轮的实际特性。本设计采用了四分量组合风速模型,很好的表现出风速随机波动的特点。并在LabVIEW中建立了风速以及风机的模型,仿真证实该模型可以较为准确的模拟出实际风速,表现实际风轮机特性,能够满足后续风轮模拟的研究。通过分析风轮机工作过程,制定了合理有效的转速、转矩的控制策略,结合异步电机的直接转矩控制,在计算机中对转速、转矩控制方案进行仿真,证明了两种控制策略的可行性。最终搭建整套风轮模拟系统,由LabVIEW软件、MM440变频器和异步电机以及USS通讯环节构成。基于LabVIEW软件编制了操作界面以及后台运算部分,可在界面设置风速以及风轮的参数,由后台模型运算,经通讯系统向变频器输出指令值,控制异步电机运行,同时还可实时监测运行状态,反馈至LabVIEW界面,实验结果验证了本文设计风轮模拟实验平台的合理准确性。
吕文超[9](2020)在《异步电机DTC系统的自抗扰与滑模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改善传统直接转矩控制(DTC)调速系统中存在的转矩及磁链脉动过大等问题,将自抗扰控制、滑模控制等先进控制理论应用到异步电动机DTC中,设计了新的控制策略,达到有效削弱转矩和磁链脉动等效果。总体内容如下:首先,阐述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国内外异步电动机控制方法研究现状,接着简要介绍章节安排和主要研究内容。其次,介绍异步电机基于滞环比较器和电压向量开关选择表的传统DTC的原理,通过搭建仿真实验模型,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完成了仿真实验。再次,阐述自抗扰、滑模控制理论的原理,为了提高动态响应速度以及增强稳态抗扰性等,采取转速自抗扰控制器取代传统的PI调节器,新型趋近律构成的转矩、磁链滑模控制器取代滞环比较器,并且结合SVPWM技术驱动异步电动机。在Matlab/Simulink软件环境下进行对比仿真实验,结果表示该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减小传统DTC系统的转矩、磁链和电流脉动。然后,为了改善传统一阶滑模固有的抖振现象,根据超扭曲滑模(Supertwisting,St)和终端滑模控制原理,设计Super-twisting转速控制器和非奇异终端滑模磁链、转矩控制器。仿真实验结果显示此控制策略响应速度较快,同时也能有效地改善抖振现象,并且削弱了传统DTC的转矩及电流脉动。最后,考虑到传统的定子磁链观测模型,在电机不同速度运行时受到定子电阻变化以及纯积分器等影响,导致磁链估计不准确,因此设计改进型定子磁链观测模型来准确估计定子磁链变化;针对实际控制系统中存在负载未知以及多变的情况,基于Super-twisting控制理论设计Super-twisting负载转矩观测器以减小系统的不确定性,实现系统的精确控制。仿真实验结果证实Supertwisting磁链以及转矩观测器可以实现快速跟踪和精确观测。最后,根据异步电动机DTC下的损耗模型以及稳态损耗与定子磁链、电磁转矩以及转速之间的关系,推导出稳态时最优定子磁链,使电机在稳态运行时可以实现效率最优控制。Matlab/Simulink的仿真实验结果表示,稳态运行时通过效率最优定子磁链的控制方式能够降低损耗。综上,基于自抗扰以及滑模控制理论所设计的异步电动机DTC系统在降低了转矩和电流等脉动的同时,削弱了传统滑模固有的抖振现象,通过不同观测器增强了电机控制的精确性,并且稳态运行时能够降低损耗,提高能量利用率,在今后的调速系统中有较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孟令琪[10](2020)在《基于GSA-BFO算法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及驱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异步电机凭借其结构简单、价格低廉、安全可靠、效率高的特点在传动领域被广泛使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以及对电动机平稳运行的要求不断提升,电机调速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本文针对异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进行研究,主要探讨基于三电平的逆变驱动环节,并对矢量控制系统的转速进行优化。矢量控制系统多采用逆变器供电的方式实现电动机的变频调速,而逆变器产生电能质量的好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电动机的运行性能,尤其对电动机的稳态转速精度至关重要。为提高供电质量,本文选择基于SVPWM技术的三电平逆变器以减小电压谐波。针对SVPWM技术对直流侧中点电压电位波动抑制能力的欠缺引出VSVPWM策略,在分析VSVPWM策略的基础上,发现其数学公式的推导是以中点电位平衡为前提的。因此本文引入中点电位平衡度,以中点电位不平衡为出发点推导VSVPWM策略的表达形式,并得出两种状态下VSVPWM策略的表达形式具有一致性的结论。VSVPWM技术虽然通过正、负小矢量重构中矢量实现中点电位电位平衡,但是无法消除已有的中点电位偏差。为此,本文通过优化零矢量的作用时间完成参与合成参考电压的基本电压矢量作用时间的分配。同时对中点电位的不平衡进行闭环控制,实时监测中点电位的变化并对中点电位进行调节。在矢量控制系统的控制环节针对转速调节器进行优化,转速调节器的本质就是PID控制器和PI控制器。本文采用细菌觅食算法实现PID控制器参数的优化,并对细菌觅食算法收敛速度慢、易陷入局部最优解的弊端提出与引力搜索算法相结合的解决思路。在细菌觅食算法中融入引力机制,通过赋予细菌个体质量的方式可以计算细菌之间的引力大小,并以此为决定细菌完成趋化操作的条件,使细菌个体的趋化操作具有更明确的目标性,从而提高寻优速度的同时能够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解。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最后用Matlab对理论研究进行仿真验证。分别验证了改进的VSVPWM策略在中点电位波动抑制上是否具有有效性;同时对基于GSA-BFO算法优化的PID控制器的控制性能进行仿真;最后对采用VSVPWM策略的三电平NPC逆变器以及GSA-BFO优化的PID控制器的矢量控制系统的转速控制进行仿真。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中低速和高速的控制过程中,转速的稳定性以及动态响应特性均得到明显提升,充分说明该系统的优越性。且该系统的逆变环节和控制器还可应用于同步电机等控制系统,具有应用的广泛性。
二、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仿真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仿真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考虑铁损的异步电机最小损耗鲁棒预测电流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异步电机效率优化算法的研究现状 |
1.2.2 效率优化算法下高性能控制的研究现状 |
1.2.3 无差拍预测电流控制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2 基于损耗模型的异步电机效率优化算法 |
2.1 异步电机损耗分析 |
2.2 两相旋转坐标系下考虑铁损的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2.3 基于损耗模型的效率优化算法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3 传统的异步电机最小损耗预测电流控制 |
3.1 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3.2 传统无差拍预测电流控制及稳定性分析 |
3.2.1 异步电机预测电流控制系统 |
3.2.2 预测电流控制算法稳定性分析 |
3.3 传统的异步电机最小损耗预测电流控制 |
3.4 不同工况下节能效果仿真分析 |
3.5 效率优化算法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4 改进的异步电机最小损耗预测电流控制 |
4.1 考虑铁损的解耦补偿 |
4.2 基于铁损模型的鲁棒预测电流控制 |
4.2.1 基于铁损模型的预测电流控制 |
4.2.2 Luenberger观测器的设计 |
4.2.3 Luenberger观测器和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4.3 所提出的考虑铁损的异步电机最小损耗鲁棒预测电流控制系统 |
4.4 速度控制动态性能提升仿真分析 |
4.5 参数鲁棒性的有效性仿真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实验研究与分析 |
5.1 实验平台 |
5.2 实验结果验证及分析 |
5.2.1 验证效率算法对系统影响 |
5.2.2 速度控制动态性能的对比实验结果及分析 |
5.2.3 电机电感参数失配的实验结果及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及奖励 |
(2)车用永磁同步电机考虑转子异步损耗高效率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发展现状 |
1.2.1 矢量控制策略 |
1.2.2 直接转矩控制策略 |
1.2.3 模型预测控制策略 |
1.3 永磁同步电机效率优化方法研究现状 |
1.3.1 基于模型的最小损耗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2 基于搜索算法的最小损耗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及驱动控制 |
2.1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2.1.1 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 |
2.1.2 永磁同步电机的坐标变换以及旋转坐标系下数学模型 |
2.2 SVPWM原理及控制过程 |
2.2.1 SVPWM调制技术原理 |
2.2.2 SVPWM算法实现 |
2.3 永磁同步电机FOC控制及仿真分析 |
2.4 永磁同步电机DTC控制及仿真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模型搜索法的PMSM最小损耗控制策略 |
3.1 基于模型搜索法的PMSM最小损耗控制方法 |
3.1.1 考虑铁耗的PMSM系统数学模型 |
3.1.2 基于模型搜索法的PMSM最小损耗控制实现原理 |
3.2 黄金分割算法原理 |
3.3 基于模型搜索法的PMSM最小损耗控制方法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考虑转子异步损耗的PMSM效率优化控制策略 |
4.1 考虑转子异步损耗的PMSM数学模型 |
4.2 考虑转子异步损耗的PMSM最小损耗控制方法 |
4.2.1 同步计算 |
4.2.2 异步计算 |
4.2.3 转差速度判定 |
4.3 考虑转子异步损耗的PMSM最小损耗控制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工作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项目及发表论文 |
附录 A 参与项目 |
附录 B 发表论文 |
附录 C 获奖情况 |
(3)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电机调速的发展概况 |
1.3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 |
1.3.1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发展历程 |
1.3.2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特点及热点问题 |
1.3.3 直接转矩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与趋势 |
1.4 变结构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应用 |
1.5 论文主要内容 |
第2章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基本原理 |
2.1 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2.1.1 动态模型的数学模型 |
2.1.2 不同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2 直接转矩控制原理 |
2.3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结构 |
2.3.1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基本组成 |
2.3.2 磁链控制 |
2.3.3 转矩控制 |
2.3.4 扇区判断 |
2.3.5 电压向量表选择 |
2.4 电压空间矢量对定子磁链与电磁转矩的调控理论 |
2.4.1 电压空间矢量对定子磁链的调控原理 |
2.4.2 电压空间矢量对电磁转矩的调控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磁链观测器的研究 |
3.1 传统电压模型法 |
3.2 改进电压模型法 |
3.3 双低通定子磁链法 |
3.4 全阶磁链观测方法 |
3.4.1 全阶闭环磁链观测器 |
3.4.2 仿真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变结构理论的控制器设计 |
4.1 变结构控制的基本理论 |
4.1.1 变结构的基本概念 |
4.1.2 变结构控制的基本原理 |
4.2 变结构控制的抖动问题 |
4.3 异步电机SVPWMDTC系统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
4.3.1 定子磁链和电磁转矩变结构控制器设计 |
4.3.2 控制器的输出坐标变换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模仿真及结论分析 |
5.1 系统的仿真环境 |
5.2 改进后DTC仿真模型的构建 |
5.2.1 磁链观测器的仿真实现 |
5.2.2 变结构定子磁链与电磁转矩控制器仿真 |
5.2.3 3/2 变换模块仿真 |
5.3 改进后的异步电机DTC控制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
5.3.1 转矩对比分析 |
5.3.2 转速对比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大功率储能飞轮控制及在火电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飞轮储能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应用发展状况 |
1.2.2 国外研究应用发展状况 |
1.3 火电机组联合储能研究现状 |
1.4 飞轮储能系统组成及原理 |
1.4.1 飞轮储能系统组成 |
1.4.2 飞轮储能系统工作原理 |
1.4.3 飞轮储能系统工作模式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飞轮储能控制系统 |
2.1 储能系统的电机选择 |
2.2 常用的异步电机控制方法 |
2.2.1 标量控制 |
2.2.2 矢量控制 |
2.2.3 直接转矩控制 |
2.3 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2.3.1 三相动态模型数学表达式 |
2.3.2 坐标变换 |
2.4 异步电动机按转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 |
2.4.1 同步旋转正交坐标系状态方程 |
2.4.2 按转子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基本思想 |
2.4.3 按转子磁链定向矢量控制系统的转矩控制方式 |
2.4.4 电压模型计算转子磁链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飞轮储能系统充电控制及仿真 |
3.1 电机侧控制系统的搭建 |
3.1.1 电机侧控制系统原理 |
3.1.2 电机侧控制系统模型搭建 |
3.1.3 电机侧控制系统整体模型 |
3.2 储能系统充电过程仿真 |
3.2.1 仿真模型各项参数设定 |
3.2.2 计算转子磁链给定值 |
3.2.3 飞轮充电过程仿真结果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飞轮储能系统放电控制及仿真 |
4.1 电网侧控制系统的搭建 |
4.1.1 电网侧控制系统原理 |
4.1.2 电网侧控制系统的搭建 |
4.1.3 控制系统整体模型 |
4.2 飞轮储能系统仿真 |
4.2.1 飞轮储能系统放电过程结果分析 |
4.2.2 飞轮储能系统充放电过程仿真 |
4.3 飞轮储能系统充放电保护 |
4.3.1 充放电保护模块 |
4.3.2 系统充放电保护仿真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飞轮储能系统在火电系统中的应用 |
5.1 AGC指令信号 |
5.2 AGC性能指标计算 |
5.3 火储联合系统仿真及结果 |
5.3.1 火电机组辨识模型 |
5.3.2 火储联合系统仿真结果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五相感应电动机SVPWM矢量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多相电机调速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感应电动机的控制方式 |
1.3.1 恒压频比控制 |
1.3.2 矢量控制 |
1.3.3 直接转矩控制 |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五相感应电动机数学模型 |
2.1 基于自然坐标系下的五相感应电动机数学模型 |
2.2 基于空间矢量解耦变换理论的五相感应电动机数学模型 |
2.2.1 多相系统空间解耦变换 |
2.2.2 五相感应电动机空间矢量解耦变换 |
2.2.3 五相感应电动机空间矢量解耦数学模型 |
2.3 五相感应电动机本体的建模与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五相逆变器SVPWM技术研究 |
3.1 引言 |
3.2 五相电压源型逆变器空间电压矢量分布 |
3.3 五相传统SVPWM算法 |
3.3.1 电压矢量的选择 |
3.3.2 确定基本电压矢量作用时间 |
3.3.3 确定电压矢量作用顺序 |
3.4 相邻最近四矢量SVPWM算法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五相感应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的仿真与实验 |
4.1 基于转子磁场定向的五相感应电动机矢量控制基本原理 |
4.2 五相感应电动机矢量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4.2.1 样机的设计与参数 |
4.2.2 五相感应电动机矢量控制仿真系统的建模与分析 |
4.2.3 系统仿真结果与分析 |
4.3 五相感应电动机矢量控制实验 |
4.3.1 硬件电路设计 |
4.3.2 系统软件设计 |
4.3.3 实验平台的搭建 |
4.3.4 实验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
致谢 |
(6)纯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 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
1.2.1 纯电动汽车的研究现状 |
1.2.2 电机驱动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纯电动汽车驱动电机与控制策略 |
2.1 驱动电机选择 |
2.2 PMSM的数学模型 |
2.2.1 PMSM 在三相静止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2.2 坐标变换和变换矩阵 |
2.2.3 PMSM在同步旋转坐标系下的数学模型 |
2.3 永磁同步电机控制策略 |
2.3.1 矢量控制策略 |
2.3.2 直接转矩控制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永磁同步电机驱动控制系统仿真研究 |
3.1 PMSM直接转矩控制基本原理 |
3.2 PMSM直接转矩控制系统建模设计 |
3.2.1 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简介 |
3.2.2 三相电压型逆变器的原理与建模 |
3.2.3 坐标变换与定子磁链计算模型 |
3.2.4 滞环控制器与开关矢量表选择模型 |
3.2.5 转速环PI调节器模型 |
3.3 PMSM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SVPWM的 SMC-DTC系统研究 |
4.1 SVPWM技术在DTC中的运用 |
4.1.1 SVPWM基本原理 |
4.1.2 期望电压空间矢量的合成 |
4.1.3 基本电压空间矢量的作用顺序 |
4.1.4 SVPWM算法实现 |
4.2 SVPWM算法的建模仿真 |
4.3 滑模控制在 DTC 系统中的运用 |
4.3.1 滑模控制原理 |
4.3.2 滑模控制器设计 |
4.4 基于SVPWM的 SMC-DTC系统仿真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异步电动机的效率优化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异步电动机损耗分析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
2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2.1 考虑铁损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动态数学模型 |
2.2 考虑铁损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动态简化模型 |
2.3 考虑铁损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稳态数学模型 |
2.4 动态简化模型的仿真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与经典效率优化方法 |
3.1 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矢量控制 |
3.1.1 坐标变换理论 |
3.1.2 考虑铁损的转子磁链计算 |
3.1.3 考虑铁损的三相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仿真 |
3.2 基于损耗模型的电机效率优化 |
3.2.1 基于模型的损耗最小化算法 |
3.2.2 损耗模型法效率优化仿真 |
3.3 基于黄金分割法的电机效率优化 |
3.3.1 黄金分割法原理 |
3.3.2 黄金分割法效率优化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4 效率优化算法的改进 |
4.1 效率优化算法中改进的电流控制 |
4.1.1 基于自抗扰控制的电流控制 |
4.1.2 自抗扰控制效率优化仿真 |
4.2 电机效率优化算法中改进的转速和磁链控制 |
4.2.1 基于反步自适应改进的转速和磁链控制 |
4.2.2 磁链和转速外环设计 |
4.2.3 基于滑模控制的电流内环设计 |
4.2.4 反步自适应滑模控制效率优化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5 异步电机驱动系统与实验 |
5.1 异步电机驱动系统硬件 |
5.1.1 硬件结构 |
5.1.2 主电路 |
5.2 异步电机驱动系统软件 |
5.2.1 主程序 |
5.2.2 PWM中断 |
5.2.3 错误联防保护中断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SVPWM输出实验结果 |
5.3.2 电机驱动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基于LabVIEW的风轮模拟实验平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国外风电发展现状 |
1.2.2 国内风电发展现状 |
1.3 风轮模拟研究意义 |
1.4 风轮模拟系统研究现状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风速及风力机的建模 |
2.1 风速的数学模型 |
2.1.1 四分量组合风速模型 |
2.2 风机模型的建立 |
2.2.1 风力机的输入功率 |
2.2.2 贝兹理论 |
2.2.3 叶尖速比 |
2.2.4 风轮转矩功率模型的建立 |
2.3 最大风能捕获原理 |
2.4 风力机建模仿真 |
2.5 风力机比例模型 |
2.6 本章小节 |
3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DTC控制) |
3.1 异步电机的数学模型与坐标变换 |
3.2 直接转矩控制原理 |
3.3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仿真 |
3.4 本章小结 |
4 风轮模拟策略 |
4.1 转速模拟及仿真 |
4.1.1 变速风力发电机的运行控制 |
4.1.2 转速模拟系统方案设计 |
4.1.3 转速模拟系统的仿真 |
4.2 转矩模拟及仿真 |
4.2.1 异步电动机与风力机转矩特性分析 |
4.2.2 转矩模拟系统方案设计 |
4.2.3 转矩模拟系统的仿真 |
4.3 本章小结 |
5 风轮模拟实验平台软件设计及通讯方案 |
5.1 LabVIEW与变频器通讯设计 |
5.1.1 Uss通讯协议 |
5.1.2 程序结构 |
5.1.3 主程序设计 |
5.1.4 基于 Uss 协议的串口通讯 |
5.2 通讯硬件连接与调试 |
5.2.1 通讯硬件连接 |
5.2.2 变频器调试 |
5.3 LabVIEW软件程序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6 整体方案及实现 |
6.1 硬件配置 |
6.1.1 异步电机 |
6.1.2 风力机参数确定 |
6.1.3 变频器参数设置 |
6.2 风轮模拟实验结果 |
6.2.1 转速模拟 |
6.2.2 转矩模拟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9)异步电机DTC系统的自抗扰与滑模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异步电动机调速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动态 |
1.2.1 异步电动机基于稳态模型的控制策略 |
1.2.2 异步电动机基于动态模型的控制策略 |
1.3 国内外学者对传统DTC策略的改进 |
1.4 本论文章节安排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异步电动机基于滞环比较器和电压向量开关选择表的传统DTC系统 |
2.1 DTC中异步电动机数学模型的推导 |
2.1.1 DTC中坐标变换原理 |
2.1.2 两相静止坐标系下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 |
2.2 异步电动机基于滞环比较器和电压向量开关表的DTC原理 |
2.2.1 磁链与转矩的计算 |
2.2.2 PI转速调节器 |
2.2.3 磁链与转矩滞环比较器 |
2.2.4 扇区判断环节和电压向量开关选择表 |
2.3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异步电动机基于改进的自抗扰与滑模控制的SVM-DTC系统 |
3.1 异步电动机基于改进的自抗扰与滑模控制的SVM-DTC系统控制原理 |
3.2 异步电动机SVM-DTC中自抗扰控制器的设计 |
3.2.1 自抗扰控制原理 |
3.2.2 转速自抗扰控制器 |
3.2.3 二阶扩张状态观测器的稳定性分析 |
3.3 异步电动机SVM-DTC中滑模控制器的设计 |
3.3.1 滑模变结构控制原理 |
3.3.2 转矩及磁链新型滑模控制器设计 |
3.4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分析 |
3.5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异步电动机基于超扭曲滑模与终端滑模控制的SVM-DTC系统 |
4.1 异步电机基于超扭曲滑模与终端滑模控制的SVM-DTC系统控制原理 |
4.2 异步电动机基于超扭曲滑模与终端滑模控制的DTC系统设计 |
4.2.1 Super-twisting控制原理 |
4.2.2 Super-twisting转速控制器设计 |
4.2.3 终端滑模控制原理 |
4.2.4 转矩及磁链非奇异终端滑模控制器设计 |
4.3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观测器设计与效率优化 |
5.1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的观测器设计 |
5.1.1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改进型定子磁链观测器设计 |
5.1.2 直接转矩控制系统中负载转矩观测器设计 |
5.2 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效率优化 |
5.2.1 考虑损耗的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模型 |
5.2.2 基于损耗模型的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效率最优控制 |
5.3 异步电动机效率最优的DTC系统方案设计 |
5.4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基于GSA-BFO算法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及驱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异步电动机控制策略研究动态 |
1.2.1 控制策略国内外研究情况 |
1.2.2 未来发展方向 |
1.3 引力搜索与细菌觅食算法研究现状 |
1.3.1 引力搜索算法研究现状 |
1.3.2 细菌觅食算法的研究现状 |
1.4 异步电动机驱动研究概述 |
1.4.1 三电平中点钳位逆变器概况 |
1.4.2 常用的PWM逆变策略介绍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异步电机矢量控制理论 |
2.1 异步电机调速原理 |
2.2 矢量坐标变换 |
2.2.1 三相-两相变换(Clarke变换) |
2.2.2 两相静止-两相旋转变换(Park变换) |
2.3 异步电机数学模型的建立 |
2.3.1 三相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2.3.2 两相静止坐标系的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2.3.3 两相旋转坐标系的异步电机数学模型 |
2.4 矢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
2.4.1 矢量控制概述 |
2.4.2 矢量控制基本原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NP电位优化的虚拟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 |
3.1 NPC三电平逆变器拓扑结构 |
3.2 SVPWM算法原理及缺陷分析 |
3.2.1 SVPWM算法基本原理 |
3.2.2 SVPWM对中点电位的影响 |
3.3 三电平VSVPWM算法原理 |
3.3.1 搭建虚拟电压矢量 |
3.3.2 虚拟空间矢量的区间划分 |
3.3.3 基本矢量作用时间及作用顺序 |
3.4 三电平VSVPWM策略优化 |
3.4.1 母线电压不平衡的VSVPWM策略 |
3.4.2 基于平衡度闭环控制的VSVPWM策略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GSA-BFO算法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 |
4.1 细菌觅食算法 |
4.1.1 细菌觅食算法的仿生原理 |
4.1.2 细菌觅食算法的操作流程 |
4.2 引力搜索算法 |
4.3 引入引力策略的GSA-BFO算法 |
4.3.1 GSA-BFO算法的趋化操作 |
4.3.2 GSA-BFO算法的局部维度更新 |
4.3.3 GSA-BFO算法的迁徙操作 |
4.3.4 GSA-BFO算法执行流程 |
4.4 基于GSA-BFO优化的PID控制器 |
4.4.1 PID控制概述 |
4.4.2 GSA-BFO优化PID控制器过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控制系统及驱动仿真分析 |
5.1 VSVPWM逆变器驱动仿真 |
5.2 基于GSA-BFO算法的PID控制器仿真 |
5.2.1 阶跃控制测试 |
5.2.2 信号跟踪测试 |
5.3 矢量控制系统仿真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四、异步电动机直接转矩控制的仿真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考虑铁损的异步电机最小损耗鲁棒预测电流控制[D]. 黄稳.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车用永磁同步电机考虑转子异步损耗高效率控制研究[D]. 李烜.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异步电机直接转矩控制系统的研究[D]. 杨洋.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4]大功率储能飞轮控制及在火电系统中的应用[D]. 胡岩康.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5]五相感应电动机SVPWM矢量控制技术研究[D]. 徐艺玲.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21(09)
- [6]纯电动汽车电机驱动控制系统研究[D]. 唐文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20(05)
- [7]异步电动机的效率优化控制[D]. 杨骏博.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8]基于LabVIEW的风轮模拟实验平台的研究[D]. 张佳琪.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01)
- [9]异步电机DTC系统的自抗扰与滑模控制[D]. 吕文超. 青岛大学, 2020(01)
- [10]基于GSA-BFO算法的异步电动机矢量控制及驱动研究[D]. 孟令琪.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