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论文文献综述)
李杰[1](2022)在《双循环格局下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机理效应论析》文中指出双循环格局下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蕴意表现为五大创新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单一空间向分层多元空间布局转变、从国内区域向国际区域拓展、从陆地区域向海洋区域延伸、从单向极化向极化辐射双向同促转变。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机理效应体现在:立足西部发展以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融入"一带一路"提升沿线区域发展水平、区域联动协同促进世界经济均衡化发展三大维度,通过补短板、整合区域信息交通资源、协同区域经济平台实现集合效应最大化。
杨楠,李想,刘春红[2](2021)在《意大利“南方问题”政策演变和启示》文中指出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每个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都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意大利虽是欧洲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但是其"南方问题"却是欧盟成员国中最大的区域发展问题,严重阻碍本国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背景下,为缓解南方经济再度衰退,意大利政府发布了"南方2030"发展计划。事实上,意大利在20世纪50—70年代曾经成功缩小了南北差距,但利好趋势并未持续,往后的各届政府在南方发展问题上看不到起色,从未再现差距缩小的发展成绩。本文从政府作用视角,系统梳理意大利政府自国家统一后解决"南方问题"的政策措施,深入探讨意大利南方经济是如何从稳定发展走向停滞和衰落的,以期为新格局下中国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带来警醒和启示。
王姣姣[3](2021)在《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及成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晚晴》与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共同打造"党史"专栏,讲述和传播贵州省丰富的红色文化,传承红色精神。1999年9月,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明确指出:"国家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经济虽然取得巨大进步,但由于历史等各方面原因,贵州经济总量在全国来说依然很小,贫困人口多,基础设施差等情况仍然存在,改变贵州落后面貌的任务迫在眉睫,西部大开发成为贵州发展的一个绝佳机会。
刘雪燕,陶志鹏[4](2021)在《区域政策、环境规制与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基于西部大开发区域政策的准自然实验》文中提出受环境规制的影响,区域政策对不同类型企业生产率的提升具有一定异质性。本文以西部大开发政策作为准自然实验,使用三重差分(DDD)方法和"无条件分布特征—参数对应"方法,重点考察该政策对不同污染程度企业生产率的异质性效应。研究发现,西部地区环境规制较为宽松,西部大开发对当地高污染类型企业的生产率提升较大,对其他企业生产率的改善效果不佳。进一步探究其生产效率提升路径,区分集聚效应和选择效应回归分析发现,西部地区所有行业相对集聚优势都有所上升,但高污染行业提升幅度更大,已形成显着优势;同时,高污染行业在西部区域的选择效应较小,甚至存在吸引较低效率企业进入的倾向。本文的研究为区域政策精准落地实施提供了有益参考。
张小瑛,赵夫鑫[5](2020)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路径思考》文中研究表明"一带一路"建设为我国西部向西全面开放迎来了新机遇,为西部经济发展提供了新动力,为西部大开发注入了新活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体现出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更加坚持新发展理念等新特征,更加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切合。因此,我国要从坚持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供给能力以及加快城乡融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
郑嘉禹,沈蕾[6](2021)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三个维度:历史成就、时代意义和实践理路》文中指出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是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内在体现,也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理解"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就要回顾西部大开发20年的发展历程以及所取得的历史成就;就要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的时代意义;就要与时俱进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郑长德[7](2021)在《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努力缩小各民族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文章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分析了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主要聚焦于缩小差距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文章认为,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成就,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较为坚实的经济基础。文章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是增强"五个认同";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和共赢的;西部大开发二十年来,民族地区经济总体上实现了高速、持续和包容的增长,虽然绝对差距还在扩大,但相对差距在缩小,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覆盖面大,供给质量在有效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显着提升,这些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文章认为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保证。
范欣,崔慧芳,秉浩[8](2021)在《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开创新格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党和国家基于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20多年取得的伟大成就和新时代发展的新要求、新挑战,顺应国家发展、区域发展、民族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时代需要,提出要开创西部大开发的新局面,构建区域协调大发展新格局,创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构建民族大团结和维护国家安全新格局,建设生态环境大保护和维护生态屏障新格局,构建对内对外大开放新格局。
保建云[9](2021)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西部大开发与亚太自贸区建设——分布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及中国的战略选择》文中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与贯通国际循环是我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战略目标,新西部大开发与亚太自贸区建设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战略选择,可以从分布经济学角度进行理论解释。新冠肺炎疫情、贸易摩擦、贸易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全球蔓延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的复杂国际环境,发挥世界贸易大国、制造业大国和市场大国的综合比较优势则是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国内基础。大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必须根据其对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依靠程度适时调整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相互关系。新西部大开发有利于我国形成国内大循环的市场基础、产业基础、经济安全基础和经济增长动力基础,RCEP的签署和亚太自贸区建设则是贯通国际循环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选择。供应链安全性、产业链完整性和价值链增值性是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自由贸易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是贯通国际循环的关键条件。
闫建,黄可歆[10](2021)在《基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地方政府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西部地区地方政府治理要解决发展经济、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乡村振兴等问题,应坚持"三个不变"和"两个变",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结合西部特色不变,转变发展理念、转变地方政府治理方式。基于系统论的分析框架,可从实现基于信任的西部地方政府治理协作,最大限度激发西部地方政府善治内生动力,提升西部地方政府公共服务优质化、便捷化、高效化、智慧化供给能力,建立西部地方政府治理绩效评估约束机制,以法治平衡和协调西部地方政府各治理主体的权利义务等方面着手,努力实现不同类型地区互补发展,促进西部地区繁荣安全稳固。
二、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论文提纲范文)
(1)双循环格局下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机理效应论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双循环格局下西部大开发的创新政策蕴意 |
(一)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战略转变 |
(二)从西部单一空间布局向分层多元空间布局转变 |
(三)从国内区域向国际区域拓展 |
(四)从陆地区域向海洋区域延伸 |
(五)从单向极化向极化与辐射双向同促转变 |
二、西部大开发的双循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机理 |
三、促进双循环联动的内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预期效应 |
(一)多式交通联运优化西部区位进而缩小东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差距 |
(二)联通软硬设施提升“一带一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
(三)增强发达区域辐射带动效应 |
四、实现双循环区域协调集合效应最大化的着力点 |
(一)着力补短板 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 |
(二)整合区域信息资源 优化生态交通网络 |
(三)协同区域经济平台 推进区域经济联动发展 |
(2)意大利“南方问题”政策演变和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文献综述 |
关于贫困问题与经济衰退的研究 |
“南方问题”的解读 |
“南方问题”的历史因素 |
政府的探索 |
对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启示 |
关键时期不可懈怠 |
注重内生动力驱动 |
警惕资源分配不公和腐败问题 |
外部力量的局限性 |
结语 |
(4)区域政策、环境规制与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基于西部大开发区域政策的准自然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模型分析 |
(一)消费者行为 |
(二)生产者行为 |
(三)自由进入条件 |
(四)均衡分析 |
(五)数值模拟与机制分析 |
三、研究设计与数据说明 |
(一)研究设计 |
(二)模型设定 |
(三)变量识别 |
(四)数据说明 |
四、回归结果分析 |
(一)基于污染强度评估生产率增长效应 |
(二)环境规制的异质性检验 |
五、对生产率影响的分解:集聚效应与选择效应 |
六、结论和建议 |
附录 |
(6)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三个维度:历史成就、时代意义和实践理路(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大开发20年的历史考察与主要成就 |
(一)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的历史考察 |
1. 第一阶段:2000—2009年 |
2. 第二阶段:2010—2019年 |
(二)西部大开发20年的主要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
1. 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但西北地区人均GDP排名有所下降 |
2.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但工业化进程相对较短 |
3. 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但城镇化发展仍不平衡不充分 |
4. 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但收入差距有所扩大 |
5.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但是效果有限 |
6.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但仍基础薄弱 |
7. 教育、社会保障、医疗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但质量有待提高 |
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时代意义 |
(一)历史意义:深刻总结了西部大开发2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取得的历史成就,凸显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前瞻性、正确性和有效性 |
(二)理论意义:它是一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纲领性文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区域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 |
(三)现实意义:对于加快形成西部大开发新格局,推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
(四)世界意义:为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三、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践理路 |
(一)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
(二)大力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三)持续共建“一带一路” |
(四)不断深化市场化改革 |
(五)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
(六)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和组织优势 |
(7)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经济发展: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② |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是增强“五个认同” |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关系 |
(三)共同体意识、认同、凝聚力与经济增长:概要分析 |
1.共同体意识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2.经济发展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影响 |
(三)国家政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经济增长的影响 |
二、高速、持续与包容的经济增长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一)民族地区经济增长快于全国经济增长 |
(二)增长与分配: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增长 |
三、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变化 |
(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 |
(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三)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 |
(四)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八省区城乡差距的变化 |
四、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一)交通运输 |
(二)基本公共教育 |
(三)医疗卫生 |
五、就业率高,就业能力稳步提升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六、结论性评论 |
(8)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开创新格局(论文提纲范文)
一、党的十九大的战略布局: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
(一)西部大开发二十多年的伟大成就 |
1.西部地区的基础建设大为改观,硬件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
2.区域开放持续深入,经济增长稳步推进。 |
3.生态建设持续加强,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
4.民族交往交流增多,民族关系不断完善。 |
(二)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面临的新形势 |
1.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 |
2.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发展差距有所缩小,但依然较大。 |
3.维护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安全任务较重。 |
(三)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的新任务 |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导意见》:促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部署 |
(一)新时代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 |
(二)新时代做好民族工作和国家安全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 |
(三)新时代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重大决策部署 |
三、国务院西部开发相关会议:推动西部大开发迈上新台阶的重大举措部署 |
(一)依靠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推动西部大开发迈上新台阶 |
(二)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西部大开发新发展格局 |
(三)加大西部开发的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汇聚西部大开发的更大合力 |
(9)“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西部大开发与亚太自贸区建设——分布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及中国的战略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一、 引言 |
二、国家类型、国内国际循环依赖弹性系数与国家发展战略选择:分布经济学视角 |
三、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条件和必要性:理论解释 |
1.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相互影响:小国情景 |
2.国内循环与国际循环的相互影响:大国情景 |
四、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战略选择:新西部大开发 |
五、贯通国际循环:RCEP与FTAAP |
(10)基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地方政府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部大开发进程中地方政府治理研究文献回顾 |
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下地方政府治理面临的挑战 |
(一)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 |
(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任务依然艰巨 |
(三)与东部地区相比差距依然较大 |
(四)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安全任务依然繁重 |
(五)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依然存在短板和薄弱环节 |
三、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下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变”与“不变” |
(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下地方政府治理中的“不变” |
(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下地方政府治理中的“变” |
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下地方政府有效治理机制框架 |
四、西部大开发的关键(论文参考文献)
- [1]双循环格局下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机理效应论析[J]. 李杰.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01)
- [2]意大利“南方问题”政策演变和启示[J]. 杨楠,李想,刘春红. 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 2021(04)
- [3]西部大开发的实施及成效[J]. 王姣姣. 晚晴, 2021(11)
- [4]区域政策、环境规制与企业生产率异质性——基于西部大开发区域政策的准自然实验[J]. 刘雪燕,陶志鹏. 宏观经济研究, 2021(10)
- [5]“一带一路”建设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路径思考[J]. 张小瑛,赵夫鑫. 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 2020(00)
- [6]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三个维度:历史成就、时代意义和实践理路[J]. 郑嘉禹,沈蕾.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4)
- [7]西部大开发以来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分析[J]. 郑长德. 民族学刊, 2021(07)
- [8]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开创新格局[J]. 范欣,崔慧芳,秉浩.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21(04)
- [9]“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新西部大开发与亚太自贸区建设——分布经济学的理论解释及中国的战略选择[J]. 保建云. 经济体制改革, 2021(04)
- [10]基于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新格局的地方政府治理研究[J]. 闫建,黄可歆. 行政与法, 2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