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谈地理教学中地理能力的培养(论文文献综述)
丁继昭[1](2021)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向》文中提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现着学科本质特征,要求我们深化学科理解、响应学科大观念要求,通过对学科的深度研究来推进课程与教学,关注学科视角及其培养过程。“物质能量传输”作为自然地理学科的一个视点(焦点),可以为中学地理课程与教学提供发展路向指引。系统构建并运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把握丰富、庞杂且主线索常常内隐的高中自然地理内容,相当于明确了一个能够使之结构化的大观念。然而,当前对物质能量传输视角之于高中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向性并未充分关注。遵循“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应用”思路,本研究主要聚焦三个核心问题:物质能量传输蕴含了什么样的地理学科视角?如何运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增进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的理解?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有何指向性要求?致力于达成构建学科视角、分析课程内容和探讨教学指向三大目标。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构建和实践应用两方面,系统探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引。理论研究部分主要包括“寻觅视点”“构建视角”和“确立视角”三方面内容。第一,通过文献研究找寻地理学科中的“物质能量传输”视点,明晰其概念内涵及对中学地理课程与教学的积极意义。第二,具体主要从地理学家普遍较为关注物质能量传输的“流”空间背景,物质能量传输中的具体过程序列,物质能量传输中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状况和物质能量传输的整体功能表现等方面,沿着“空间背景→过程序列→重要特点→功能表现”的思路逐步递进、延展,建构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基本框架、维度构成和内容要点。第三,根据专家意见修正并确立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框架,主要包括:物质能量传输的“流”本质视角、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视角、物质能量传输的协同关系视角、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视角和物质能量传输的功能表现视角等5个子视角,地理物质流视角、关注物质能量的输入基础和关注物质运动与能量转换的相互表达等12个内容要点。应用研究部分主要包括“应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分析课程内容”和“应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探讨教学指向性要求”两方面。第一,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结合课程组织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法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进行“总体把握”和“具体分析”,构建课程内容组织框架、分析课程标准和分析具体课程内容等。首先,以“物质能量传输”为大观念,基于该组织中心派生出:从“自然地理环境和外界的物质能量传输过程”到“自然地理环境内部的物质能量传输过程”再到“自然地理环境对物质能量传输过程的综合响应”三个“大单元”,最终落脚于“人类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传输过程”。从“大观念”到“大单元”是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组织的一条“明线”,和“阐明人地关系”课程内容组织“暗线”一同搭建起了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组织框架,其核心要素为:一个“大观念”、三个“大单元”、一条“暗线”、一条“明线”和一个“落脚点”。其次,针对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明确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所对应的课程内容侧重点。再次,总体分析地理和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在大观念视野下围绕物质能量传输开展跨学科主题活动的基本交集状况。最后,基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之间的科学演进关系及其整合机制,结合知识、能力、思维(视角)和价值观念等课程组织要素,主要从地理知识、地理能力、地理视角和地理价值观等方面,应用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来增进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组织中的“逻辑链”,明晰地理学科能力解构中的“核心项”,捕捉地理学科视角中的“着眼点”,明确地理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第二,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针对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提出指向性要求,引导教学预期、体现学科本质,同时,运用案例分析法研究既有教学案例,依据“发现教学问题→分析教学问题→改进教学设计”思路,阐述教学指向的实践应用。具体来说,第一,物质能量传输的“流”本质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把直观看到的事物抽象归纳为相应层次的地理物质能量;(2)引导学生运用学科逻辑建构起基本的物质能量概念体系;(3)引导学生运用动态视角从事物联系中认识物质能量“流”。第二,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过程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引导学生认识物质能量基础,明确地理过程思维起点;(2)引导学生认识物质能量作用主体,把握地理过程思维中项;(3)引导学生认识物质能量输出结果,抵达地理过程思维终点。第三,物质能量传输的协同关系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及早提示物质运动与能量转换的关系,做好教学铺垫;(2)着重关照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双过程,察觉教学盲区。第四,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引导学生认识地域差异时充分关注其地理过程本源;(2)引导学生认识地理过程时注重比较其地域差异特点。第五,物质能量传输的功能表现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为:(1)引导学生以组合思维把握要素和地域,认识空间结构;(2)引导学生以整体观念统筹多地理过程,理解整体功能。
王思源[2](2021)在《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文中认为实践性是地理学科基本属性之一。晚清学校地理课程诞生至今的百年的时间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一直在地理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察、观察、调查和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既是地理学科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中学地理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是地理教育育人模式和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内容、途径与手段。中学地理实践活动作为培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主要途径,引起了国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在地理实践教学的诸多因素中,教学内容是决定性的因素,不同的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决定了相应的活动形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因此,本文通过对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分析,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为地理实践教学提供支撑。不同历史时期的课程文本凝聚了当时理论研究的成果和实践结晶。课程文本承载着国家意志,体现了科学精神,是课程与教学的物质载体。课程文本可以视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点的文字语言表达,具有纲领性和强制性。尽管实践丰富多彩,但是教育实践被要求必须如此执行,实质精神不能偏离课程文本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对课程文本历史考证,揭示我国中学不同历史时期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进程与特点。本研究从课程计划的角度,把握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变化的整体学科背景;从地理课程标准的角度,审视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内容体系的变化过程与趋势;最后从地理教科书的角度探寻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方面的内容特征。以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作为课程文本研究的时间起点,基于课程文本的视角,聚焦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以时间为线索,依据课程文本的历史演化进程,运用内容分析法探寻晚清至今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和规律。在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历史梳理过程中,找到课程文本及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为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相关研究提供详实的历史依据,为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和课程文本修订提出合理化建议。绪论部分主要对研究缘起、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等进行综合阐述,并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和地理课程文本的研究情况进行了文献综述。第一、二、三章围绕课程文本的历史变化过程,展现百年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脉络。将百年中学课程划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年代之前,包含晚清政府、民国时期北洋政府和南京政府三个时期;20世纪50年代之后,以改革开放为分界包含前后两个时期;21世纪之后为新课改时期。从课程计划(课程方案)、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地理教科书三个层次的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和要求进行内容分析。从课程名称、课时与科目、课程类型和课程目标四个方面总结不同时期地理课程设置特点;归纳了不同时期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课程要求;分析了教科书内容体系基本特征及审定出版概况;总结并分析了不同时期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及其原因。最后综述了各阶段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主要成就和局限。第四章基于百年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变化过程的历史经验,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形式、实施途径和意义等角度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在特点与规律做出研究和阐述,以此作为阐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依据。第五章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从地理实践活动的主题、形式、数量和难度四个方面,聚焦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对人教版教科书进行了纵向的历史研究,对现行七版初中教科书和四版高中教科书的实践活动内容特征进行了横向的比较分析。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找到初中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的内容特点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第六章分析和总结了在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设计和实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针对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在课程设置、课程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和其他课程文本的角度提出了修订建议。最后从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评价的转向四个方面提出我国中学地理实践教学的建议。
朱春梅[3](2020)在《中学地理社团对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研究 ——以盘州市第一中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学科素养成为地理学科一大热题。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切实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在地理课程的设计和实践中。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自然地理这部分内容需要很强的空间思维和理解能力。学生刚从初中进入高中,思维方式还不成熟,因此自然地理教学成为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的障碍,课堂教学效果差。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借助新课改下地理社团兴起的东风,将地理社团与自然地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促进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实现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本研究以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和案例分析为主要的研究方法,从地理社团对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研究这一切入点,以盘州市第一中学为案例开展实践研究。首先,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明确地理社团的内涵和本研究需要的理论知识;然后,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盘州市第一中学开展地理社团对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现状,通过访谈、问卷结果统计来分析盘州市第一中学在地理社团对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原因;接着,本研究通过以盘州市第一中学定向越野社与地图章节的结合为案例,详细的描述如何进行地理社团对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模式的实践,并综合对地理社团对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研究进行效果评价;最后,本研究通过充分结合出现的问题和原因,探讨提升地理社团对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的优化策略。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1)地理社团对中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实践研究存在的问题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地理教师关于地理社团对中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的意识欠缺,开展活动流于形式,且内容不够丰富全面,活动模式过于单一。二是学生在地理社团对中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研究中的参与度和重视度不够。三是学校在地理社团对中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研究中,组织开展地理社团活动频率不高,且时间不固定。四是学校在地理社团对中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研究中,没有及时对地理社团对中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实践效果进行综合评价;(2)产生以上四个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一是高中自然地理教学的观念比较落后,二是自然地理教学方式与地理社团活动方式不一致,三是自然地理教学内容与社团活动要求不一致,四是自然地理教学评价与地理社团活动评价方式不一致。综上所述,本研究尝试探讨发挥地理社团对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并提出优化措施。第一,学校制定推动地理社团对中学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合理的指导方案;第二,学校加强自然地理教学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第三,完善学校地理社团管理制度;第四,加强地理教研组开展教研活动的管理及实践。本研究尝试把地理社团活动与自然地理教学紧密联系起来,以地理社团来助力地理学科的变革,同时以地理课程改革来推动中学地理社团的进步,最终为地理教学探索出全新的模式与经验借鉴。本文旨在通过本研究让地理学科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以及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将地理教学与地理社团完整结合在一起,相互推进共同进步。同时能将本研究的成果引用延伸至其他学科,带动中学社团与学科教学的共同发展。
张瑶瑶[4](2020)在《初中生等值线图阅读错误归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初中地理教学立足于学科特点,积极致力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并扎实有效的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地理的技能和掌握有效方法,从而不断促进初中生的认知发展。随着上海等级考选修地理的比例日益提升,地理学科地位也逐渐提高,这对初中地理课堂、地理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学生地理素养都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地图被称为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地理知识的载体,也是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地位不言而喻。等值线图作为地图的一部分,在初中地理等值线教学,不仅是地图教学中的重点,而且还是难点。当前国内学者们非常重视对高中地理地图的研究、地形图的教学方法、等压线的绘制和地图学习评价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为后续研究高中生地形图的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而初中地理也属于中学地理范围,等值线图作为重要的基础技能,在初中教学中理应受到重视,为学生学习高中地理,准确阅读地图,提炼关键信息打下基础。但是当前国内外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高中群体,初中阶段研究较少。为了更好的分析初中生等值线图阅读错误,笔者通过文献分析法、课堂观察法、访谈法、测试法等开展了研究,并结合学生的作业、考试、课堂表现进行分析。首先,笔者以等值线图的相关概念界定及初中地理等值线图的课标要求为基础,通过试卷测试分析了初中生等值线图阅读存在的错误表现,主要包括有:无法准确判读等值线图数值的大小;无法深入理解读取正确数值;无法正确估算相对高度;无法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地势陡缓;无法准确归纳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无法全面提取试题的关键信息。然后,笔者根据相关教育理论基础以及当前初中生的心理及认知特点,对学生在等值线阅读错误进行了归因分析,主要从学生因素和教师因素分别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为树立起对等值线图阅读兴趣;未养成细心的阅读等值线的习惯;未形成系统的解题方法;未形成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未养成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性别差异原因分析;教师专业素养不高;教师师资力量不足。提高初中学生读等值线图的能力并不是件一蹴而就的事情,针对学生阅读错误的归因分析。最后,提出相对应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有:培养学生对等值线图的阅读兴趣;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加强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以期能够为教师更好地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对等值线地图的教学提到启示和借鉴作用。
阿依努尔古丽·艾山江[5](2020)在《地理图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首先根据文献研究法,阐述了地理学图表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理论支撑,并在此依据基础之上从地理学科的培养理念出发,陈述了地理学图表的概念及其特点,紧接着提出了8种类型的地理学图表并进行了系统地比较与分析,然后使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教版2004年版地理教材与2019年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图表数量,密度,比例,信息容量,组合形式进行了详细的整理,通过这部分分析找出了教材图在辅助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除此之外,再分析了2014-2019全国Ⅱ卷近六年高考地理试题中的图表体系并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对高考题中的图表特点,分数比值,考察方向,考察形式,能力要求,教学启示等方面的分析达到精细化统计和分析的目的,最后结合教材图和高考图表题总结出来图表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为地理学图表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与此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到学生和地理教师普遍认为地理学图表有着加强理论知识的教育价值。可是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对图表的应用还有待提升与改善,学生的图表能力较薄弱。因此,基于以上的分析与调查,结合新课程新方向,创造性地提出了将地理学图表应用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四大原则和策略。并借助对照实验法来检验地理学图表的应用效果。从研究结果中可以发现,在课堂教学中合理的运用地理图表有利于地理课程目标的实现;应用地理图表有助于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应用地理图表有益于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按照近年来高考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应用地理图表有益于学生提高学习成绩。
秦好强[6](2020)在《初中生地理成就动机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成就动机是个体追求自认为重要的有价值的工作,并使之达到完美状态的动机,即一种以高标准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动成功为目标的动机,国内外众多研究表明,成就动机高的学生往往学习主动性更高,能够促使其勇往直前,克服困难,最终取得良好的成绩。因此成就动机理论对地理教学策略的制定有着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地理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自信心。本文以烟台市四所中学共512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初中生地理学习成就动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成就动机方面,初中生地理学习追求成功得分略高于避免失败得分,初中生地理学习成就动机水平还有待提高。自我效能感和成就目标方面,大部分学生对地理学习具有一定的自信心,但是缺乏学习主动性,同时学生对地理测试成绩缺乏正确认识,大部分学生将其作为地理学习目标。在归因方式上,部分学生在面对地理检测成败时能够进行积极归因,但是仍有大量学生将成败归因成题目难度、运气等外部因素。学业情绪方面,学生对地理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学习过程仍会产生大量消极情绪,其主要原因为不能理解老师讲解的地理知识。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量表调查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起影响初中生地理学习成就动机因素的路径模型,结果表明:掌握目标、自我效能感、消极情绪能够形成直接影响成就动机的路径;成绩目标、消极归因需以消极情绪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初中生地理学习成就动机;积极归因、积极情绪需以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初中生地理学习成就动机。依据路径模型可得出:自我效能感、归因方式、成就目标、学业情绪均能形成影响初中生地理学习成就动机的直接或间接路径,第五章依次从成就目标、归因方式、自我效能感、学业情绪等方面提出增强初中生地理学习成就动机水平的培养策略,并将现状分析得出的问题作为培养策略实施的重点。以求为初中地理教学提供帮助,提高学生地理学习成就动机水平,提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原嘉琪[7](2019)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文中提出当今世界,在巨大的人口压力下,人地关系日趋紧张,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要想缓解人地矛盾,急需树立公民正确的环境意识和正确的人地关系思想。地理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而人地协调观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分析、认识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成为和谐世界的建设者。高中正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培养对环境有责任感、使命感的公民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以“人地协调观”、“地理核心素养”为关键词,搜索相关文献了解当前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现状。从人地协调观内涵入手,对教材中涉及的人地协调观进行分析,指出教材中涉及的人地协调观,并进一步构建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观察量表,对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通过借助“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搜索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实录以及登录中国知网获取高中地理教学设计作品,采用课堂观察和作品分析的方法,发现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现状并指出原因以提出相应培养策略。最后设计《农业区位因素》一节为人地协调观的培养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由以下六部分构成:第一章绪论,通过分析国内外文献的研究现状,并对研究现状进行评析,最终确定研究课题、研究背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主要为人地协调观理论研究部分。通过对人地协调观概念进行界定,挖掘人地协调观的内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高中地理教材中人地协调观,选取凯尔曼态度形成三阶段理论、系统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为理论依据,为人地协调观培养观察量表的构建提供支撑。第三章为观察量表构建。通过结合学习理论和学科特点,以及人地协调观自身特点,构建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观察量表并选择相应的观察样本。第四章为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调查与分析。主要从地理知识、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层面分析培养现状,发现人地协调观在培养中存在内涵理解不全面、重知识忽视能力、缺少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第五章为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案例设计。以《农业区位因素》一节为例,从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协调三方面由浅入深设置探究活动,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第六章为结论与展望。通过前五章的写作,本文完善了人地协调观的相关理论并为人地协调观培养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指南。然而由于个人能力局限,本文在研究中存在观察样本数量有限等不足,最后在文献研究基础上结合个人工作经验展望未来,本文研究的课题还有很多值得进一步深入挖掘的部分。
常丽华[8](2019)在《2010年以来高考人文地理试题分析 ——以山东卷与全国卷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地理课程改革的发展,高考方案也不断变化,《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版)》提出学生在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即新高考)中应达到学业质量水平的最高要求即学业质量水平4的要求。高考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能较好反映地理课程改革成果和教学效果。高中地理教学中人文地理内容的学习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中人文地理试题也一直占有较大比重。本文以2010年以来山东卷和全国卷高考人文地理试题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研究法、统计分析法,对15套高考人文地理试题进行分析,从试题形式和试题内容入手,包括试题结构、分值比重、图表类型、各模块考核内容及特征、典型试题分析,结合地理核心素养归纳高考人文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为高中人文地理教学提供建议。通过对2010年以来高考人文地理试题的分析,发现山东卷和全国卷在总体特征上都有试题结构相对稳定、结合社会热点和图文资料进行地理信息的传递的特点,且都重视对人文地理主干知识的考核,体现综合性和开放性,注重在试题中体现地理核心素养强调知识的活学活用。此外,通过山东卷和全国卷的对比分析还发现一些差异,山东卷侧重对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全国卷侧重对人文地理能力的考查,全国卷侧重对地理过程的考查,全国卷更加体现试题的综合性。基于对山东卷和全国卷高考人文地理试题的分析,结合地理核心素养培养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引导学生构建良好的人文地理认知结构;结合图文资料培养学生读图析图能力和计算能力;关注社会热点以扩充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关注生活,通过研学旅行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地理体验感;重视对地理方法的使用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
卞延平[9](2019)在《高中地理示意图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基于对优质地理教学案例的分析》文中认为地理图像是地理学特殊的语言系统,示意图是地理图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简明、概括的特点,在解释地理抽象概念及原理、演绎地理过程、概括复杂地理问题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地理示意图既是教师教学的手段与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高中地理示意图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及实践能力,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然而,目前示意图教学中存在着学生听课状态差、回答问题和讨论的积极性不高而导致教学效率低的问题。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的优质课都经过了教师精心设计和打磨,相比于常态课来说较为高效,观察并分析优质课中有关高中地理示意图教学的案例,分析案例中教师示意图教学的情况,对高中地理示意图教学优化策略的提出更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观察法、统计分析法进行研究。首先,阅读文献,提出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梳理了国内外关于地理示意图与地理图像的相关研究,确定了本文的理论基础,把握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阐明案例分析框架构建的依据,构建教学案例分析框架,依据分析框架对选择的案例进行观察和分析,分析优质课中教师示意图教学情况,提出了高中地理示意图教学优化策略;最后,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创新之处、不足与展望。综合对有关示意图教学案例的分析,优质课中教师示意图教学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点:(1)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来看,大多数教师能设计正确的教学目标,在设计的教学目标中强调通过示意图培养学生的地图能力;(2)从示意图教学情境的创设来看,教师重视创设示意图教学情境,多数教师运用多媒体并结合学生生活来创设情境,从创设形式上看,教师多用图片和问题的形式来创设示意图教学情境;(3)从示意图的选择和呈现上来看,绝大部分教师选用的示意图满足科学性要求,多以图片、示意动画或板图的形式呈图;(4)从教师指导学生读图的情况来看,虽然教师注重对学生的读图指导,但部分教师指导学生读图条理性差,随意性大;(5)从示意图的讲解上来看,教师注重对示意图讲解过程中的分析与推理;(6)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多数教师把示意图教学组织为探究活动,但部分老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流于形式,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7)从课堂展示与评价来看,教师注重课堂展示与评价,但部分教师在课堂评价中组织学生互评或自评的较少,针对此问题的原因访谈一线老师得知,地理课时少及学生评价积极性不高是阻碍教师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评价的主要原因。依据对地理示意图的相关文献研究,结合案例分析中发现的教师示意图教学情况,提出了高中地理示意图教学优化策略:(1)注重对学生的读图指导;(2)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析示意图;(3)围绕示意图组织探究活动,体现课堂教学双主体;(4)重视课堂展示与评价,增进学生对示意图的理解;(5)第五,引导学生用图,促进学生对示意图的学习迁移。创新之处在于研究角度的创新。通过观察并分析优质课中有关示意图教学的案例,分析优质课中教师示意图教学的情况,总结案例中教师示意图教学的特点,提出高中地理示意图教学优化策略。
杨琼[10](2019)在《基于人教版地理教材“问题研究”栏目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综合思维的本源是地理学和高中地理课程内容的性质,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地理综合思维培养,利于引导学生能从地理视角认识和欣赏所生存的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位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利于学生终身发展。但通过对文献的检索和研究来看,研究地理教材对核心素养培育的文献较少,尤其是利用人教版地理教材“问题研究”栏目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研究方面属于空白状态。地理教材是地理教师进行教学活动时最基础而又最重要的教学资源。“问题研究”栏目是构成地理教材的一大板块。因此利用教材中“问题研究”栏目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对于课程改革来说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当前我国地理综合思维构建和实施的背景,从国内外对地理教材“问题研究”栏目和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相关文献入手,明确了本研究的价值所在。以地理教材“问题研究”对地理综合思维培养作用为切入点,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类型划分,通过阅读文献和对教材的分析,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培育进行试验教学,为一线地理教师提供可参考的教学措施,激活地理教材“问题研究”栏目的功能。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本文的研究背景,即选题缘由,通过文献梳理了地理综合思维与“问题研究”栏目的研究现状,总结出已经取得的成果和不足之处。第二部分,是对“问题研究”和地理综合思维进行概念界定,对“问题研究”栏目进行了类型划分和功能阐述,同时基于一定依据和原则对地理综合思维进行了水平划分,分析“问题研究”栏目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的可行性。第三部分,通过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地理综合思维水平测量。第四部分,对“问题研究”栏目进行实验教学,通过课堂表现确定学生对栏目内容的反应,对学生地理综合思维进行后测,确定栏目内容的功能并总结相应的教学启示。第五部分,总结了本文的研究结论与不足,对研究前景做出了展望。
二、试谈地理教学中地理能力的培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谈地理教学中地理能力的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深化课程改革需要回归到扎实的学科本体研究 |
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需要关注学科视角及其培养 |
三、关注物质能量传输具有地理学科大观念的意蕴 |
四、高中地理课程教学需要深究物质能量传输视角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方法 |
三、论文结构 |
四、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研究综述 |
一、关于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内容的范围 |
二、高中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研究综述 |
三、关于地理教学指向性要求研究综述 |
第二节 高中课程与教学对物质能量传输的研究综述 |
一、课程理解时对物质能量传输的关注 |
二、教学实施中对物质能量传输的关注 |
第三章 地理大观念视野下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初步构建 |
第一节 寻找具有课程与教学意义的物质能量传输视点 |
一、从综合自然地理学自上而下梳理学科组织体系 |
二、洞察地理学科研究中的物质能量传输内在视点 |
三、建构物质能量传输视角之于课程与教学的意义 |
第二节 围绕学科视点初步构建地理物质能量传输视角 |
一、物质能量传输的“流”本质视角 |
二、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视角 |
三、物质能量传输的统一关系视角 |
四、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视角 |
五、物质能量传输的功能表现视角 |
第三节 物质能量传输视角框架的初步确立 |
第四章 基于专家认同度调查的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确立 |
第一节 专家意见咨询问卷设计与改进 |
一、问卷设计 |
二、问卷改进 |
第二节 专家意见咨询与调查结果分析 |
一、调查过程 |
二、结果分析 |
第三节 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主要内容 |
第五章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高中自然地理课程分析 |
第一节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课程内容总体把握 |
一、搭建课程内容“组织框架” |
二、把握课程内容的“侧重点” |
三、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交集 |
第二节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课程内容具体分析 |
一、掌握地理学科知识组织“逻辑链” |
二、明晰地理学科能力中的“核心项” |
三、关注地理学科视角中的“着眼点” |
四、明确地理核心价值观的“关键词” |
第六章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指向 |
第一节 大观念视野下从学科本体到教学指向性要求的逻辑进路 |
第二节 基于物质能量传输视角的高中自然地理教学指向性要求 |
一、物质能量传输的“流”本质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
二、物质能量输入-作用-输出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
三、物质能量传输的协同关系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
四、物质能量传输的地域差异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
五、物质能量传输的功能表现视角对教学的指向性要求及案例分析 |
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专家咨询问卷试用版 |
附录二:专家咨询问卷正式版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是实现地理实践活动目标的基本保证 |
(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特征与规律的研究薄弱 |
(三)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存在问题 |
二、研究背景 |
(一)时代发展:学科核心素养体系倡导地理实践活动 |
(二)国际共识:地理教育国际宪章的修订引发课程改革 |
(三)学科要求:课程文本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现状 |
(二)课程文本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与价值 |
五、研究思路 |
(一)跨学科的研究范式 |
(二)“理论-历史-现实”的三维分析框架 |
(三)以课程文本为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载体 |
(四)以确定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内容的依据为逻辑线索 |
六、研究方法 |
(一)多维联动的研究方法原则 |
(二)主要研究方法 |
第一章 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初创 |
一、20 世纪50 年代前课程文本概况 |
(一)学制的变革推动课程文本发展 |
(二)课程文本修订的历史沿革 |
二、晚清政府时期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 |
(一)地理课程设置中朦胧的地理实践活动意识 |
(二)官民合作的地理教科书中的地理实践活动 |
(三)晚清课程文本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缺失的反思 |
三、民国时期北洋政府课程文本首次出现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一)新学制后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出现在课程文本中 |
(二)教科书编写有所突破但仍未见地理实践活动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现民主与科学的追求 |
四、民国时期南京政府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基本确立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要求体系基本形成 |
(二)地方志为主的教科书仍缺少地理实践活动内容 |
(三)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不做具体规定 |
五、20 世纪50 年代前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从无到有 |
(二)地理实践活动教学未落实到行动层面 |
第二章 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发展 |
一、20 世纪50 年代后课程文本概况 |
(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课程文本更新 |
(二)教学计划和地理教学大纲新变革 |
二、改革开放前注重实践技能培养的课外自然地理内容体系 |
(一)借鉴苏联经验的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技能技巧的培养 |
(二)以苏联教材为蓝本的地理教科书有一定实践活动内容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以自然地理为主 |
三、改革开放后以实践能力为目标的课内外结合的内容体系 |
(一)地理课程秩序的恢复与现代地理课程体系的确立 |
(二)教科书活动栏目注重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设计 |
(三)观察和调查为实践活动主要形式及其实施 |
四、20 世纪50 年代后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逐步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基础教育地理课程体系 |
(二)不同时期局限性因素的克服促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发展 |
第三章 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改革 |
一、21 世纪以来课程文本修订概况 |
(一)重修课程文本是构建中国特色课程体系的必然要求 |
(二)中学地理课程标准的研制与修订 |
二、21 世纪以来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各具特色 |
(一)地理课程结构优化满足学生多样发展需求 |
(二)各具特色的地理教科书有种类丰富的活动栏目 |
(三)地理实践活动内容联系实际反映时代特征 |
三、21 世纪以来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成就与局限 |
(一)课程理念的更新和教科书的修订推动地理实践教学 |
(二)教科书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存在差距 |
第四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的历史经验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一)课程文本对地理实践活动的认识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概念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特点 |
(一)能动性 |
(二)实践性 |
(三)真实性 |
(四)发展性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特点 |
(一)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一般特点 |
(二)初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三)高中地理实践活动主要内容与特点 |
四、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形式 |
(一)地理观察与观测 |
(二)地理考察与实习 |
(三)地理实验与制作 |
(四)地理调查与参观 |
五、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实施途径 |
(一)学科课程 |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
(三)课外活动与研学旅行 |
六、中学地理实践活动的意义 |
(一)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 |
(二)对学生认识和智力发展的价值 |
第五章 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方法 |
(一)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分析基本思路 |
(二)基于言语信息符号的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分析框架 |
(三)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研究模型 |
(四)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难度的计算方法 |
(五)中学地理教科书选择与活动栏目解读 |
二、人教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历史研究 |
(一)同一年代不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二)不同年代相同内容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分析 |
三、现行各版中学地理教科书实践活动内容特征比较研究 |
(一)七版初中实验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二)四版高中 2019 教科书“活动”栏目与活动内容特征的比较研究 |
四、基于内容特征分析的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一)初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
第六章 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与教学建议 |
一、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 |
(一)课程设置欠缺对初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整体规划 |
(二)课程要求的学理论证和历史考证不充分 |
(三)课程实施的阻力是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不完善 |
(四)课程评价对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关照较少 |
二、中学地理实践活动内容改革的课程文本修订建议 |
(一)课程计划联动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
(二)课程标准加强对核心概念变化的说明提供理论支持 |
(三)教科书精选可操作的实践活动内容实现意义建构 |
(四)课程文本发挥育人合力完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与考核制度 |
三、中学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建议 |
(一)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发展为追求的多元化教学目标 |
(二)以学科大概念为引领结构化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体系 |
(三)以真实情境中活动体验与主体性学习结合的教学方法 |
(四)以社会交互性发展为主的过程性学习质量评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中学地理社团对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研究 ——以盘州市第一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2.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3.中学地理社团对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促进作用研究现状的问卷调查 |
3.2 促进作用研究现状访谈结果及分析 |
3.3 促进作用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开展本研究的必要性 |
4.1 地理社团活动能促进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方式上的改进 |
4.2 地理社团活动推动自然地理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 |
4.3 地理社团促进自然地理课堂教学能力的提升 |
5.本研究的教学案例开发和效果评价 |
5.1 本教学案例开发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
5.2 本研究的活动设计程序 |
5.3 地理社团活动设计注意事项 |
5.4 教学设计案例展示 |
5.5 本研究实践的效果与评价 |
6.本研究实践的优化策略 |
6.1 学校要脚踏实地的渗透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要求 |
6.2 加强地理社团与自然地理教学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
6.3 完善学校地理社团管理制度 |
6.4 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师技能和专业功底 |
6.5 完善教师与学生评价体系,保障社团活动与地理教学质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学地理社团对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研究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二:访谈提纲 |
致谢 |
在读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
(4)初中生等值线图阅读错误归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等值线图阅读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2.1 为地理教学任务提供参考建议 |
1.3.2.2 满足学生等值线图阅读的学习需要 |
1.3.2.3 完善等值线图教学的研究成果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1.1 初中生等值线图阅读存在的问题 |
1.4.1.2 初中生等值线图阅读错误的归因分析 |
1.4.1.3 初中生等值线图阅读教学策略 |
1.4.2 研究方法 |
1.4.2.1 访谈法 |
1.4.2.2 试题测试法 |
1.4.2.3 观察法 |
1.4.2.4 案例分析法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等值线图阅读研究理论概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等值线 |
2.1.1.1 等高线 |
2.1.1.2 等温线 |
2.1.1.3 等降水量线 |
2.2 课标对等值线图的阅读能力要求 |
2.3 初中生地图阅读教育心理学理论基础 |
2.3.1 认知发展理论 |
2.3.2 多元智能理论 |
2.3.3 建构主义理论 |
2.3.4 知识迁移理论 |
第三章 初中生等值线图阅读错误 |
3.1 调查对象 |
3.2 调查时间 |
3.3 调查目的和方法 |
3.3.1 调查目的 |
3.3.2 调查方法 |
3.4 初中学生等值线地图阅读错误的表现 |
3.4.1 无法准确判读等值线图数值的大小 |
3.4.2 无法深入理解读取正确数值 |
3.4.3 无法正确估算相对高度 |
3.4.4 无法根据等高线疏密程度判断地势陡缓 |
3.4.5 无法准确归纳出降水量的空间分布规律 |
3.4.6 无法全面提取试题的关键信息 |
3.4.7 初中生等值线图阅读的主要错误 |
第四章 初中生等值线图阅读错误的归因分析 |
4.1 学生因素 |
4.1.1 未树立起对等值线图阅读的兴趣 |
4.1.2 未养成细心阅读等值线的习惯 |
4.1.3 未形成系统的解题方法 |
4.1.4 未形成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 |
4.1.5 未养成良好的空间思维能力 |
4.1.6 性别差异 |
4.2 教学因素 |
4.2.1 教师专业素养不高 |
4.2.1.1 对所教学科的相关知识掌握不牢 |
4.2.1.2 教育教学理念不足 |
4.2.2 教学师资力量不足 |
4.2.3 教学方法单一 |
第五章 初中生等值线图阅读教学策略 |
5.1 培养阅读兴趣 |
5.1.1 通过直观教学突破学习难点,培养阅读兴趣 |
5.1.2 通过组织课外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
5.2 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
5.3 加强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
5.3.1 利用比较法,培养学生思维 |
5.3.2 鼓励学生展示思维过程 |
5.4 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
5.4.1 善用GIS技术教学 |
5.4.2 善用flash制作实景图 |
5.4.3 加强建立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等值线地图读图测试 |
附录 B 初中生读等值线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
致谢 |
(5)地理图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地理学图表的概述 |
2.1 地理学图表的界定 |
2.2 地理学图表的类型 |
3 教材和高考题中的地理学图表分析 |
3.1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图表技术分析 |
3.2 教材图在辅助地理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分析 |
3.3 2014-2019年高考地理全国Ⅱ卷图表题分析 |
3.3.1 图表题的类型与数量分析 |
3.3.2 图表题的分值比重分析 |
3.3.3 图表题的考查内容和能力分析 |
3.4 高考图表题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分析 |
3.5 教材图与高考图表题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分析 |
4 地理学图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
4.1 调查目的与实施 |
4.1.1 调查的目的 |
4.1.2 问卷设计 |
4.1.3 调查实施 |
4.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2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 调查结论与思考 |
5 地理学图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原则与实施 |
5.1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学图表的运用原则 |
5.2 地理学图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践 |
5.2.1 实践目的和方法 |
5.2.2 应用实例与分析 |
5.3 实践后测分析 |
5.3.1 2019年第一次月考成绩分析 |
5.3.2 2019年第二次月考成绩分析 |
5.3.3 2019年第三次测试成绩分析 |
5.4 实践小结与思考 |
6 地理学图表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初中生地理成就动机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4.2 研究方法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学习动机 |
2.1.2 成就动机 |
2.2 成就动机相关理论基础 |
2.2.1 期望——价值理论 |
2.2.2 自我效能感理论 |
2.2.3 归因理论 |
第3章 初中生地理成就动机现状调查分析 |
3.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发放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3.1.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
3.2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初中生地理成就动机水平分析 |
3.3.2 初中生地理成就动机因素分析 |
第4章 影响初中生地理学习成就动机因素的路径模型 |
4.1 路径分析方法 |
4.2 初中生地理学习成就动机的路径分析 |
4.3 初中生地理成就动机因素路径分析 |
4.3.1 初中生地理自我效能感的路径分析 |
4.3.2 初中生地理归因方式的路径分析 |
4.3.3 初中生地理学业情绪的路径分析 |
4.3.4 初中生地理学习掌握目标的路径分析 |
4.4 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4.4.1 路径模型的建立 |
4.4.2 路径模型的分析 |
4.4.3 模型的价值与展望 |
第5章 初中地理学习成就动机培养策略 |
5.1 制订和完成地理学习目标 |
5.1.1 帮助学生制订地理学习中长期目标 |
5.1.2 强化地理学习目标完成度的检测 |
5.2 形成正确的地理归因方式 |
5.2.1 教师帮助学生进行地理归因训练 |
5.2.2 地理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归因 |
5.3 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自我效能感 |
5.3.1 分解地理知识增强自我效能感 |
5.3.2 调整题目难度增强自我效能感 |
5.4 结合初中地理教学调节学习情绪 |
5.4.1 活跃课堂气氛形成积极情绪 |
5.4.2 结合教学内容宣泄消极情绪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2.1 研究不足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附录F |
作者简历 |
(7)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 国际背景 |
(二) 国内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四、研究目标与内容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内容 |
五、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
(一) 研究方法 |
(二) 研究技术路线 |
(三)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理论依据 |
一、人地协调观内涵界定 |
(一)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二) 人地协调观的构成 |
(三)人地协调观内涵 |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人地关系诠释 |
(一) 地理教学与地理教材的关系 |
(二) 教材分析的必要性 |
(三) 教材分析方法 |
(四) 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人地协调观 |
(五) 人地协调观的基本特征 |
三、人地协调观培养的理论基础 |
(一) 凯尔曼的态度形成三阶段理论 |
(二) 系统论 |
(三)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 |
第三章 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的观察量表的构建 |
一、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评价的理论依据 |
(一) 基于行为主义学习原理的人地协调观培养评价 |
(二) 基于认知学习理论的人地协调观培养评价 |
(三) 基于地理学科特点的人地协调观培养评价 |
(四) 基于教材中人地协调观特点的培养评价 |
二、观察量表的构建及使用说明 |
(一) 观察量表的构建 |
(二) 观察量表的使用说明 |
三、观察样本的选择 |
(一) 课堂观察的目的与对象 |
(二) 作品分析的目的与对象 |
四、观察的基本流程 |
第四章 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现状分析 |
一、观察结果与分析 |
(一) 人地协调观中地理知识的培养现状 |
(二) 人地协调观中地理能力与方法的培养现状 |
(三) 人地协调观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现状 |
二、人地协调观培养中存在问题 |
(一) 重视程度不够,内涵理解不全 |
(二) 重视知识传授,缺乏能力养成 |
(三) 价值观培养欠缺,课堂“高度”不够 |
(四) 缺少真实情境创设,课程开发能力弱 |
三、人地协调观的培养建议 |
(一) 重视素养培养,增强素养内涵的理解 |
(二) 重视问题探究,关注能力与方法养成 |
(三) 完善教学评价机制,重视价值观的培养 |
(四) 创设真实教学情境,加强课程资源开发 |
第五章 基于人地协调观培养的教学设计初探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一) 设计依据 |
(二) 教学目标的设计 |
二、教学方法选择 |
(一) 案例教学法 |
(二) 讲授法 |
(三) 比较法 |
(四) 问题探究法 |
(五) 决策教学模式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四、教学设计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一、基本结论 |
二、存在不足 |
三、前景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2010年以来高考人文地理试题分析 ——以山东卷与全国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意义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1. 高考地理试题命制规律 |
2. 高考地理试题统计分析 |
3. 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特点分析 |
4. 地理核心素养与高考地理试题研究 |
(三)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思路 |
二、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一) 理论基础 |
1. 教育测量理论 |
2. 教育评价理论 |
3. 建构主义理论 |
(二) 人文地理试题概念界定 |
三、高考人文地理试题形式分析 |
(一) 样卷与样题选择 |
1. 样卷 |
2. 样题 |
(二) 试卷结构分析 |
(三) 高考人文地理试题分值所占比重分析 |
(四) 试题图表分析 |
四、高考人文地理试题内容分析 |
(一) 人口与地理环境 |
1. 人口试题考核内容与特征 |
2. 人口典型试题分析 |
(二) 城市与地理环境 |
1. 城市与城市化试题考核内容与特征 |
2. 城市与城市化典型试题分析 |
(三) 产业活动与地理环境 |
1. 产业活动试题考核内容与特征 |
2. 产业活动典型试题分析 |
(四) 人类活动与地域联系 |
1. 地域联系试题考核内容与特征 |
2. 地域联系典型试题分析 |
(五) 地理信息技术在人文地理中的应用 |
(六) 旅游地理 |
五、高考人文地理试题命题特点 |
(一) 总体特征 |
1. 试题结构相对稳定 |
2. 结合社会热点,多种图表传递试题信息 |
3. 重视人文地理主干知识考核,体现综合性和开放性 |
4. 注重在试题中体现核心素养,强调知识活学活用 |
(二) 差异比较 |
1. 山东卷侧重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考查 |
2. 全国卷侧重对人文地理能力的考查 |
3. 全国卷侧重对地理过程的考查 |
4. 全国卷更加体现试题的综合性 |
六、基于高考人文地理试题分析的教学建议 |
(一) 注重知识的系统性,构建良好的人文地理认知结构 |
(二) 提高学生计算与读图能力 |
(三) 关注热点,增强学生的综合思维 |
(四) 关注生活,加深学生的地理体验感 |
(五) 关注地理方法,增强区域认知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 结论 |
(二)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高中地理示意图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基于对优质地理教学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地理课程标准对图表教学的要求 |
(二)学生地理能力培养的要求 |
(三)地理示意图课堂教学效果有待提高 |
二、研究意义 |
(一)有助于提高教师示意图教学水平 |
(二)有助于提高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
(三)有助于落实地理核心素养 |
三、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核心概念 |
(一)地理图像 |
(二)地理示意图 |
二、理论基础 |
(一)信息加工理论 |
(二)建构主义理论 |
(三)有效教学理论 |
(四)认知学习理论 |
(五)地理教学论 |
三、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小结 |
第三章 案例分析框架的构建 |
一、分析框架构建的依据 |
二、分析框架的构建 |
(一)教学目标设计 |
(二)教学情境的创设 |
(三)示意图的选择与呈现 |
(四)示意图的讲解方法 |
(五)围绕示意图的师生活动 |
第四章 高中地理示意图教学案例分析 |
一、教学案例的选取 |
二、案例的分析结果 |
(一)教师教学目标设计情况 |
(二)示意图教学情境的创设分析 |
(三)示意图的选择与呈现情况分析 |
(四)示意图的讲解方法分析 |
(五)围绕示意图的师生活动情况分析 |
三、小结 |
第五章 高中地理示意图教学优化策略 |
一、加强对学生的读图指导 |
(一)指导学生读示意图中的地理要素 |
(二)指导学生读示意图中的时空信息 |
二、灵活运用多种方法解析示意图 |
(一)教学媒体与板书结合解析 |
(二)图图结合与图图转换综合解析 |
(三)原型呈现与模型构建直观解析 |
三、围绕示意图组织探究活动,体现课堂教学双主体 |
(一)围绕示意图设计探究问题,并提供相关资料 |
(二)合理分组,提高学生探究学习的参与度 |
(三)适当安排探究时间,注重展示与交流 |
四、重视课堂总结与评价,增进学生对示意图的理解 |
五、引导学生用图,促进学生对示意图的学习迁移 |
第六章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教学案例的基本情况统计 |
附录B 案例中教师示意图教学相关情况统计 |
致谢 |
(10)基于人教版地理教材“问题研究”栏目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案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技术路线 |
2.“问题研究”栏目与地理综合思维概述 |
2.1 “问题研究”栏目 |
2.1.1 “问题研究”栏目的概念 |
2.1.2 “问题研究”栏目的分类 |
2.1.4 “问题研究”栏目的功能 |
2.2 地理综合思维 |
2.2.1 地理综合思维的概念界定 |
2.2.2 地理综合思维的维度 |
2.2.3 地理综合思维水平划分的依据和原则 |
2.3 理论基础 |
2.3.1 建构主义学说 |
2.3.2 最近发展区学说 |
2.3.3 发生认识论 |
2.4 基于“问题研究”栏目培养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可行性 |
2.4.1 地理教学内容与地理综合思维的一致性 |
2.4.2 “问题研究”栏目为培养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提供了素材 |
3.高中地理综合思维水平现状分析 |
3.1 问卷调查分析 |
3.1.1 调查目的 |
3.1.2 调查对象 |
3.1.3 调查内容 |
3.1.4 调查结果分析 |
3.2 试题测评分析 |
3.2.1 测评编制 |
3.2.2 试卷测评的编制的原则 |
3.2.3 测量对象 |
3.2.4 测评内容及目的 |
3.2.5 前测试卷质量分析 |
3.2.6 前测结果分析 |
4.“问题研究”栏目培养高中生地理综合思维的实验及效果 |
4.1 实验对象 |
4.2 实验设计 |
4.3 实验原则 |
4.4 实验过程 |
4.5 实验结果分析 |
4.5.1 实验后测试卷结果分析 |
4.5.2 “问题研究”栏目的作用 |
4.6 实验结论 |
4.7 实验教学的启示 |
5.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可能存在的创新 |
5.3 存在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教师卷 |
附录2 :学生卷 |
附录3 :实验班与对照班前后测成绩表 |
附录4 :学生前后测项目总体信息表 |
致谢 |
四、试谈地理教学中地理能力的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 [1]物质能量传输视角对高中自然地理课程与教学的指向[D]. 丁继昭.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2]百年中学课程文本中的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研究[D]. 王思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学地理社团对自然地理课堂教学效果的促进作用研究 ——以盘州市第一中学为例[D]. 朱春梅. 西南大学, 2020(05)
- [4]初中生等值线图阅读错误归因分析及教学策略的研究[D]. 张瑶瑶.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5]地理图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阿依努尔古丽·艾山江. 新疆师范大学, 2020(07)
- [6]初中生地理成就动机现状及对策研究[D]. 秦好强. 鲁东大学, 2020(01)
- [7]高中地理教学中人地协调观培养研究[D]. 原嘉琪.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2)
- [8]2010年以来高考人文地理试题分析 ——以山东卷与全国卷为例[D]. 常丽华. 曲阜师范大学, 2019(01)
- [9]高中地理示意图教学策略优化研究 ——基于对优质地理教学案例的分析[D]. 卞延平. 河南大学, 2019(01)
- [10]基于人教版地理教材“问题研究”栏目的高中地理综合思维培养研究[D]. 杨琼.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