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尾神经粘连致尿潴留1例治验(论文文献综述)
龚娟娟[1](2012)在《齐刺电针配合局部取穴治疗脊髓损伤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齐刺电针配合局部取穴与传统电针法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疗效比较,以寻求更好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治疗方案。方法:将课题观察的52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两组均配合常规无菌留置导尿间歇开放法。对照组以传统针刺方法,治疗组以齐刺电针配合局部取穴治疗。治疗1个疗程之后,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膀胱残余尿量的变化,评定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尿潴留程度均有显着差异(P<0.01);2治疗组总有效率:92.3%,对照组总有效率:69.2%,两组有效率具有显着差异(P<0.01)。结论:齐刺电针配合局部取穴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疗效确切,且优于传统针刺法。
林铭堉[2](2011)在《《神农本草经》对研发抗肿瘤中药的贡献》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在现代最令人们恐惧且束手无策者,莫过于癌症了,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肿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持续上升,2007年38个中国肿瘤登记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76.16/10万,恶性肿瘤依然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全世界的专家学者,莫不极力寻找有效的药物。《神农本草经》乃我中华民族现存最古老的医典之一,她反映了东汉以前药物学术经验及其成就。为我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中医药理论体系形成的四大标志之一。她奠定了中药学基础,中药理论体系便由此发生、发展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对中药学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对中医各二级学科,特别是中医抗肿瘤中药的研发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故期望透过整理《神农本草经》抗肿瘤中药的研究来抛砖引玉,以便利人们对抗肿瘤中药的研发,以减少人类的病痛,在延长人类生命及改善生存质量有所贡献。研究方法:1.选定《神农本草经》版本。目前《神农本草经》版本诸多,经再三比较其内容,本经部份是否完备及编辑方式是否正确,确定以张登本主编之《神农本草经》全注全译为本研究之主要参考本。并简单介绍中医肿瘤学的基本内容,以方便后面《神农本草经》药物分述的开展。2.本文所摘录研究之中药选定是依据:1)《神农本草经》各药原文中载有肿瘤相关病症,如症瘕、积聚、痈疽、肿瘤之中药。2)现代有关肿瘤的书籍:①周岱翰教授主编的《临床中医肿瘤学》,②刘春安、彭明主编的《抗癌中药大词典》,两书中记载与《神农本草经》共同之中药,作为本研究之素材。将选取出的中药按肿瘤常用治疗法则分为六大类。每药按《神农本草经》原文、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用、化学成分、现代药理、临床研究八个部分,将相关文献中的资料整理归纳陈列,传统论述与现代医学对该药的相关记载,相互对照,作为临床研究治疗之参考。3.尝试归纳《神农本草经》抗肿瘤中药在常见肿瘤治疗中的运用;以及对某些常用、疗效显着的抗肿瘤中药进行深入、详细的介绍,包括详细的抗癌成分、抗癌药理、抗癌临床应用和现代剂型。结果:1.中医肿瘤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和方法,研究肿瘤疾病发生、发展及其防治规律的专门学科,其学术内容涵盖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中医四诊在肿瘤早期诊断及判断预后中的应用等。中医肿瘤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分支,形成一门以中医特色为主的独特学术体系。中医肿瘤学有完整的中医肿瘤命名、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体系。2.《神农本草经》为我国最早的药物学专着,大约成书于西汉至东汉时期。文章讨论了《神农本草经》书名的来由,介绍了《神农本草经》目前各种辑本的情况。《本经》首创上、中、下三品分类法。三品分类法是基于当时人们对药物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而得出的。此种分法对汉代及其以前按“草木虫石谷”“五药”分类法有所发展,并对后世本草学家对药分类法的形成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启发作用。随着本草分支学科的发展,后世医家发展了三品分类法,不断完善本草的分类法,如纲目分类法、或按功效治法分类法则等。本文选取目前临床较常使用且抗肿瘤功效较好之中药共115味(上品43味,中品45味,下品27味),按常见肿瘤常见治法活血化瘀法、化痰祛湿法、软坚散结法、以毒攻毒法、扶正固本法,将上述中药重新分类为:清热解毒类:干地黄、龙胆、白英、黄连、茵陈蒿、槐实、苍耳子、栝蒌根、苦参、茈胡、百合、知母、黄芩、茅根、紫草、败酱、地榆、牡丹、石苇、栀子、孽木、羚羊角、牛黄、大黄、草蒿、贯众、白头翁、羊桃、蓝实。活血化瘀类:薄黄、卷柏、丹参、徐长卿、王不留行、牡桂、麝香、木香、川芎、芍药、紫葳、桃核仁。化痰祛湿类:滑石、菖蒲、车前子、干姜、瞿麦、贝母、白芷、紫苑、橘柚、白鲜皮、枳实、厚朴、猪苓、五加皮、杏仁、白僵蚕、半夏、桔梗、旋复花、射干、泽漆、皂荚。软坚散结类:牡蛎、海藻、鳖甲、泽兰、乌贼骨、夏枯草、连翘、蜚虻。以毒攻毒类:雄黄、露蜂房、附子、莨菪子、芫花、鬼臼、巴豆、瓜蒂、斑猫、水蛭、虾蟆、(?)虫、甘遂、商陆。扶正固本类:人参、天门冬、甘草、菟丝子、女萎、麦门冬、薯蓣、薏苡仁、石斛、巴戟天、赤芝、黄芪、肉苁蓉、续断、五味子、枸杞、茯苓、杜仲、桑上寄生、女贞实、大枣、阿胶、龟甲、当归、元参、淫羊藿、狗脊、山茱萸、龙眼、鹿茸。每味中药按“本经内容、来源、性味归经、功效、临床应、化学成分、现代药理、临床研究”详细论述。3.详细介绍了《神农本草经》所载中药在肺癌、鼻咽癌、乳腺癌、食管癌、胃癌、大肠癌、原发性肝癌、子宫颈癌、卵巢癌、恶性淋巴瘤常见肿瘤中的临床应用;特别介绍了《神农本草经》里当前常用抗癌中药:苦参、青黛(蓝实)、雄黄、赤芝、黄芪、人参、斑蝥、蟾蜍的抗癌成分、抗癌药理、临床应用和现代新剂型。
和传霞[3](2008)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对腰突症术后残留症状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残留症状早期恢复的临床疗效和作用机理。方法:对7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出现残留症状的患者随机分组治疗观察,治疗组36例,给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口服治疗;对照组36例,弥可保片剂口服治疗。两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均配合直腿抬高和腰背肌功能锻炼;疗程均为三十天,参照日本JOA腰痛疾患疗效评定标准,从疼痛、麻木、感觉、肌力、步行、及日常生活等症状及体征进行观察,在治疗前、治疗后十天、二十天及三十天分别进行评分。对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根据适用条件采用成组t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 2检验或秩和检验,以上均采用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间的统计学处理。结果:1)经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治疗三十天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在不同时点的积分均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有效率经x 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中,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出现1例。结论: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遗留症状早期恢复具有一定积极的作用。
毕耀华,米子良[4](2000)在《马尾神经粘连致尿潴留1例治验》文中认为
二、马尾神经粘连致尿潴留1例治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尾神经粘连致尿潴留1例治验(论文提纲范文)
(1)齐刺电针配合局部取穴治疗脊髓损伤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综述 |
1. 中医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认识 |
1.1 中医对尿潴留形成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
1.2 中医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治疗概况 |
2. 西医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认识 |
2.1 排尿的生理机制 |
2.2 神经源性膀胱的分类 |
2.3 西医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治疗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纳入、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治疗方法 |
2.2 观测指标 |
3. 统计学分析 |
4. 治疗结果 |
4.1 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变化 |
4.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
讨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2)《神农本草经》对研发抗肿瘤中药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肿瘤学的概述 |
1.1 中医学对肿瘤相关病名的认识 |
1.2 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对肿瘤的辨证论治大法 |
1.3.1 辨证 |
1.3.2 论治及治法 |
第二部分 《神农本草经》的沿革 |
2.1 书名的来由 |
2.1.1 "本草"的来源 |
2.1.2 神农氏与本草之关系 |
2.2 各种辑录本简介 |
2.2.1 几个重要的辑录本 |
2.2.2 其它几种辑录本 |
2.2.3 《神农本草经》的现代研究本 |
第三部分 依中医抗肿瘤功效、治法对《神农本草经》有关药物的分类 |
3.1 摘录抗肿瘤中药统计 |
3.2 六大类中药分述 |
3.2.1 清热解毒类29味 |
干地黄 |
龙胆 |
白英 |
黄连 |
茵陈蒿 |
槐实 |
蓝实 |
葈耳实 |
栝楼根 |
苦参 |
茈胡 |
百合 |
知母 |
黄芩 |
茅根 |
紫草 |
败酱 |
地榆 |
牡丹 |
石韦 |
栀子 |
蘖木 |
羚羊角 |
牛黄 |
大黄 |
草蒿 |
贯众 |
白头翁 |
羊桃 |
3.2.2 活血化瘀类12味 |
蒲黄 |
卷柏 |
丹参 |
徐长卿 |
王不留行 |
牡桂 |
麝香 |
木香 |
芎藭 |
芍药 |
紫葳 |
桃核仁 |
3.2.3 化痰祛湿类22味 |
滑石 |
菖蒲 |
车前子 |
橘柚 |
干姜 |
瞿麦 |
贝母 |
白芷 |
紫苑 |
白鲜 |
枳实 |
厚朴 |
猪苓 |
五加皮 |
杏核仁 |
白殭蚕 |
半夏 |
桔梗 |
旋覆花 |
射干 |
泽漆 |
皂荚 |
3.2.4 软坚散结类8味 |
牡蛎 |
海藻 |
鳖甲 |
泽兰 |
乌贼鱼骨 |
连翘 |
夏枯草 |
蜚虻 |
3.2.5 以毒攻毒类14味 |
雄黄 |
露蜂房 |
附子 |
莨菪子 |
荛花 |
鬼臼 |
巴豆 |
瓜蒂 |
斑蝥 |
水蛭 |
虾蟆 |
(?)虫 |
甘遂 |
商陆 |
3.2.6 扶正固本类30味 |
人参 |
天门冬 |
甘草 |
菟丝子 |
女萎 |
麦门冬 |
薯蓣 |
薏苡仁 |
石斛 |
巴戟天 |
赤芝 |
黄芪 |
肉苁蓉 |
续断 |
五味子 |
枸杞 |
茯苓 |
杜仲 |
桑上寄生 |
女贞实 |
大枣 |
阿胶 |
龟甲 |
当归 |
元参 |
淫羊藿 |
狗脊 |
山茱萸 |
龙眼 |
鹿茸 |
第四部分 《神农本草经》所载抗中药在常见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
4.1 肺癌 |
4.2 鼻咽癌 |
4.3 乳腺癌 |
4.4 食管癌 |
4.5 胃癌 |
4.6 大肠癌 |
4.7 原发性肝癌(简称肝癌) |
4.8 子宫颈癌 |
4.9 卵巢癌 |
4.10 恶性淋巴瘤 |
第五部分 《神农本草经》所载、现代抗癌常用的中药介绍 |
5.1 人参 |
5.2 赤芝 |
5.3 黄芪 |
5.4 苦参 |
5.5 雄黄 |
5.6 斑蝥 |
5.7 蟾蜍 |
5.8 青黛(蓝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对腰突症术后残留症状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3. 纳入标准 |
4. 排除标准 |
4.1 排除标准 |
4.2 剔除标准 |
5. 观测指标 |
5.1 安全性指标观测 |
5.2 疗效观测指标 |
6. 疗效评定标准 |
7. 研究方法 |
7.1 方案 |
7.2 质量控制手段 |
7.3 治疗方法 |
8. 统计方法 |
结果 |
1.一般资料 |
2.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 |
3.两组患者预后疗效比较情况 |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 |
2.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3.治法方药分析 |
4.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
5.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本病的可能作用机理 |
6.探讨术后功能锻炼的必要性 |
7.本课题对临床的指导意义 |
8.本课题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黄芪桂枝五物汤的治疗研究现状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马尾神经粘连致尿潴留1例治验(论文提纲范文)
初诊 (97年元月8日) : |
二诊 (1月14日) : |
三诊 (1月17日) : |
四诊 (1月21日) : |
四、马尾神经粘连致尿潴留1例治验(论文参考文献)
- [1]齐刺电针配合局部取穴治疗脊髓损伤尿潴留的临床疗效观察[D]. 龚娟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2(01)
- [2]《神农本草经》对研发抗肿瘤中药的贡献[D]. 林铭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1(09)
- [3]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对腰突症术后残留症状的临床观察[D]. 和传霞. 新疆医科大学, 2008(02)
- [4]马尾神经粘连致尿潴留1例治验[J]. 毕耀华,米子良. 内蒙古中医药, 2000(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