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夯法处理青岛某污水处理厂填土及软土地基

强夯法处理青岛某污水处理厂填土及软土地基

一、强夯法处理青岛某污水处理厂填土及软土地基(论文文献综述)

包尧玲[1](2020)在《宣威市物流仓库储存中心项目水泥固化粉煤灰地基的强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大量废弃粉煤灰都回填于野外环境中,大量使用地被占用,造成资源的浪费。为节省耕地,综合利用废弃土地,云南省宣威市华孚冷链物流仓库储存中心项目选址于宣威火电厂废弃的粉煤灰排放场。这种回填多年的粉煤灰地层属于软弱地基,不处理,达不到本工程建筑物对场地地基要求。为此,本课题以其中回填多年粉煤灰地基为研究对象,设计采用水泥土搅拌法进行地基处理。用该方法来提高地基承载力和稳定性,为工程上处理粉煤灰地基提供理论性指导。通过工作,论文取得了如下认识和成果:(1)对该场地进行野外勘探并结合室内土工试验对粉煤灰性质分析研究,发现拟建工业区粉煤灰属于低钙类原状粉煤灰,平均厚度10m,最厚25m,燃烧的种类属于F类,该场地粉煤灰在工程分类设计中属于粉土类,天然地基承载力在123.33kpa。(2)通过水泥固化粉煤灰原理及活性激发机理探索,选择不同水泥掺量、不同龄期、掺入不同活性激发剂进行固化粉煤灰试块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在此基础上利用MATLAB数据拟合分析找出三种因素对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单一影响因素得到幂函数公式如:F(x)(28)a(9)xb;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下得出多项式公式F(x,y)(28)p00(10)p10(9)x(10)p01(9)y(10)p11(9)x(9)y(10)p02(9)y2(10)p12(9)x(9)y2(10)p03(9)y3(28)F(z)。(3)经粉煤灰复合地基参数的计算,对比原设计20%的水泥掺量,本文认为15%水泥掺量最为经济适用,激发剂可以选择性加入。

段升双[2](2019)在《袋装砂土加固地基及维护地下管道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工程的要求不断提高,地基处理技术日趋多样化。如何能更好的合理利用地基加固处理技术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无论城市地下空间地下管廊或是西气东输地下管道无不途径软弱地基土等需要加固处理的地质情况,先前这些大型管道的敷设方式较为简单,只是将管道经过区域进行开挖,然后将开挖好的沟槽底部夯试再铺一层砂,之后将管道放进沟槽回填土层,这样处理后的管道周边土体随着时间的迁移容易发生较大程度的沉降;为了解决沉降对管道的不利影响,需要找出一种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一种加固措施,并且这些大型管道敷设距离都比较大,往往都跨越多个省份长度在几千公里,所以不能一味的只考虑哪种措施加固效果最好,还要考虑试施措施的经济性,综合这两个因素我们考虑将袋装砂土应用于管道的施工建设当中。本文以试验为背景利用ABAQUS有限元模拟软件对袋装砂土作为管道围护的措施方法进行数值建模分析,通过建立四组不同变量的三维数值模型,收集各个模型的数值模拟计算结果,通过数值计算结果来分析在没有加袋装砂土与使用袋装砂土前后管道地基和管道应变的变化规律,还有不同砂袋使用数量以及砂袋在管道周围的摆放形式的改变对于地基沉降和管道应变的影响分析。文章还介绍了土工袋的受力特性,包括二维土工袋的受力性和三维土工袋的受力特性,根据受力特性土工袋的承载能力来源于袋子里的填充材料变形时将袋体绷紧后袋子自身产生的一个拉力,这个拉力对于袋内的填充料来说是一种约束力,使袋内的填充料表现出超出填充料自身承载能力的特性。通过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的管道地基的沉降量曲线分析得到,使用袋装砂土对管道进行围护可以有效的降低地基的沉降程度,管道的不均匀沉降量也会减小,并且管道的应变也会发生改变;为了进一步研究砂袋对地基沉降和管道应变情况的影响效果,文中对砂袋的使用数量做了调整作为变量,并且把传统的只在上部进行砂袋摆放的形式改为使砂袋延伸到管道下的地基,形式呈现正梯形,然后再改变摆放形式以倒梯形摆放;通过计算结果对比发现在正梯形摆放形式下砂袋使用数量多则有利于降低沉降和保护管道,通过模拟结果还发现倒梯形的摆放形式对降低管道地基沉降和减小管道应变的效果比正梯形摆放形式好;改变数值模型摩擦系数,探究其影响效果。根据模拟计算分析后与试验结果对比,然后分析模型中的一些参数变化对模型的影响效果,为以后试际的工程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袁腾方[3](2018)在《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强夯处治技术及其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随着西部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高速公路将不可避免地穿越大量岩溶地区,如湖南省炎汝、汝郴、郴宁、宁道、桂武、娄新等高速公路以及广西、贵州两省份的大部分高速公路均存在大量岩溶路基。此时,如何合理、有效的处治岩溶路基并评价其稳定性成为工程建设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有必要在综合分析现有岩溶路基处治技术基础上提出更有效、更经济的处治方法,并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为此,本文以湖南省桂阳至临武(桂武)高速公路为工程依托,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现场试验等手段开展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强夯处治技术研究,提出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强夯处治设计原则与设计参数及其稳定性评价方法,以期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借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岩溶形成与发育条件、岩溶形态及其特征、岩溶路基病害以及岩溶路基稳定性问题等方面的内容,对岩溶路基病害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六种常规方法与规范方法对高速公路岩溶路基塌陷可能性进行分析;进而以此为基础提出岩溶路基强夯处治技术,并在明确岩溶路基强夯处治目的基础上提出岩溶路基强夯处治的有效加固深度与影响深度、夯击能、间距与遍数、加固范围及间隔时间等设计参数的建议取值。(2)针对依托工程设计并完成了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强夯处治现场试验研究,根据现有地基强夯处治方法确定了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强夯的试验目的与内容,即在对强夯点进行详细地质勘查与静力触探基础上,测试距强夯点不同水平距离处的地表振动加速度与水平动土压力、不同深度处的竖向动土压力以及强夯点地表沉降量,确定了强夯试验能量选择标准、仪器埋设方法与注意事项等。通过现场强夯试验结果对比分析分别获得了地表振动加速度、动应力与夯击数、水平距离的变化规律,验证本文所提出岩溶路基强夯处治设计参数的合理性。(3)考虑路基荷载与路面荷载对岩溶顶板的作用效应,提出岩溶路基稳定性分析受力分析模型,并在探讨路面车辆荷载与岩溶顶板荷载计算方法基础上,采用结构力学分析方法建立出考虑溶洞空间形态的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方法,即分别建立了岩溶顶板固支梁、抛物线拱、圆拱、双向板或壳体分析模型,并获得了由抗拉强度决定的各模型岩溶顶板最小安全厚度计算方法;通过典型工程案例探讨了岩溶顶板破坏模式与溶洞形态、几何平面尺寸、矢高及顶板围岩强度的相互影响规律,确定了岩溶顶板稳定性评价应重点探明溶洞空间形态及其矢高。(4)针对岩溶区双孔圆形土洞的地基稳定性,综合利用柯西积分法、Schwarz交替法与迭代求解方法建立出双孔土洞土层中任意一点应力值的求解方法,并基于应力坐标转换与Mohr-Coulomb强度准则构建出土洞稳定性评判方法,通过计算结果与精确解析解及ABAQUS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本文所建立方法的计算精度;探讨了土体侧压力系数、土洞半径比以及土洞相对位置等因素对双孔土洞稳定性的影响规律,获得了土洞稳定系数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5)采用强度折减法与数值方法分析高速公路下伏溶洞在施工荷载与强夯荷载作用下的顶板稳定性;通过探讨不同跨度、高度、埋深及顶板厚度等工况下的岩溶顶板变形量、大小主应力与安全系数的变化规律,获得了不同工况下岩溶顶板安全稳定性判断标准,并明确溶洞埋深在20m以上或顶板岩层厚度超过3m时可不予处理;通过不同工况岩溶路基强夯处治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获得了(200×20)kN·m的单击能强夯时岩溶顶板塌陷对应的各种可能工况,验证了所确定的高速公路岩溶路基强夯处治设计参数的合理性。(6)为了研究各种不确定因素会对岩溶区域的路基稳定性分析产生何种作用,提出了高速公路岩溶路基稳定性风险分析方法,同时采用模糊能度可靠性分析方法计算岩溶路基失稳概率,并建立岩溶路基风险损失确定方法;采用模糊能度可靠性分析方法确定岩溶路基失稳概率能充分考虑参数取值不确定性对分析结果的影响,并考虑抗弯与抗剪的共同作用;基于风险分析理论建立出岩溶路基风险损失确定方法以及稳定性风险分析方法。(7)将强夯处治技术应用于桂武高速公路岩溶路基处治,在综合分析桂武高速公路工程地质情况基础上提出了桂武高速公路岩溶区路基处治基本原则与具体的处治方案,通过综合优化分析在溶洞注浆的原设计方案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强夯+开挖回填+盖板跨越等的岩溶路基综合处治方案;结合六标岩溶路基工程地质情况提出了具体的强夯处治技术设计方案与盖板跨越设计方案。

顾素恩[4](2018)在《复杂环境下场地形成工程中地基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城镇化的大力发展,面临着建设用地需求集中释放的压力。为了增加建设用地的供给,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各种形式的“场地形成”活动,而场地形成工程往往遇到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地基处理问题。本文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南京浦口开发区场地形成工程,对复杂环境条件下“场地形成”的概念、类型及特点,控制指标与标准,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与应用,以及场地形成中主要处理方法抛石挤淤联合强夯的设计计算与工程实践应用等五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分析大量工程实例的基础上,明确“场地形成”的概念,将场地形成工程划分为三种类型:围填海造地工程、大面积不良地基改造、平山造地工程,并总结其特点;提出以场地标高、地基承载力、地基沉降为“场地形成”的控制指标,并明确其确定方式;分析总结场地形成工程中地基处理的特点,拟定其地基处理方法的确定流程;提出场地形成工程的实施流程,以此指导工程实践。(2)针对场地形成地基处理工程中主要采用的抛石挤淤联合强夯方法,通过理论分析,研究其加固机理、有效挤淤深度、加固断面形态、设计计算等,其加固机理主要作用为抛石挤淤置换、动力(挤淤)置换及动力密实;提出抛石挤淤联合强夯法填筑体高度修正公式及总回填高度公式;推测出抛石挤淤联合强夯作用下填筑体断面形态。(3)针对场地形成地基处理工程中抛石挤淤联合强夯法,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其变形、应力应变关系、加固断面形态、有效挤淤深度、塑性区的发展情况等进行分析,得出抛填体的底面会形成一“扁平锅底”的形状,抛填体挤入淤泥内的深度最大为1.622m,淤泥壅起的最大高度为0.671m,强夯单击的填筑体顶面中心点夯沉量为1.003m,形成类似如“强夯置换”所形成的夯坑,并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抛石挤淤联合强夯法填筑高度与下沉深度关系公式的合理性。(4)结合南京市浦口开发区场地形成工程,分析场地形成概念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并根据现场条件,进行抛石挤淤联合强夯法处理设计。

谭燕[5](2017)在《云南安宁某污水处理厂地基沉降成因分析》文中提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当下时节,城市建筑与工业建筑越来越高,规模也越来越大,随之地面是否会发生沉降变形从而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成为了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我国的北京、上海、天津、西安等地均出现地面沉降,地表沉降变形的危害较大。安宁某污水处理厂地面变形问题较为突出,原因复杂,因此对地表沉降变形的成因和机理进行研究可为场区的治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并为类似工程建设提供借鉴,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实用价值。监测资料显示,研究区现有最大沉降量位于生化池西南角268mm,均质池南侧163mm,其中还有不均匀差异沉降。本文对主要土层采取定性分析法研究其物理、力学特性及参数特性,并结合FLAC3D进行数值模拟,定量分析导致地基沉降的影响因素,将模拟结果与监测点位移量进行比对拟合,从而得出反演参数,利用反演参数对沉降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有机质层不均匀分布,厚度大于60cm,强度低压缩性高,在上部荷载和降雨情况下发生变形,导致地面沉降;其敏感性分析显示在厚度小于0.3m时影响较小,2m时影响最大(研究有机质土厚度只考虑0-4m区间),位移量在土层厚度为0~2m时增长较快,超过2m后,位移量继续增大,但增长趋势变缓,斜率为0.161。素填土是在荷载和降雨情况下土体颗粒的压密,孔隙变小产生固结沉降,导致地面变形;素填土对厚度比较敏感,在厚度为3m之前沉降量增长比较缓慢,3m以后增长较快,基本呈线性增长趋势,斜率为0.189。溶洞由于规模较小,并采用了有效的处理措施,因此对地表沉降的影响较小;溶洞对洞径大小比较敏感,洞径为5m时位移量达到最大值(研究溶洞洞径只考虑了 0-8m范围),其他洞径变化引起的位移量变化值较小。最后得出结论,研究区生化池沉降变形各影响因素依次为:(1)有机质土(2)素填土(3)溶洞(4)荷载;均质池沉降变形影响因素依次为:(1)有机质土(2)素填土(3)荷载。

尚金瑞[6](2015)在《围海造陆填土与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围海造陆是人类利用海洋空间最古老的方式之一。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掀起了新一轮的围海造陆热潮。围海造陆有效缓解了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与建设用地不足的矛盾。目前,多数围海造陆工程采用清淤疏浚物作为填料进行吹填,而且吹填土地基往往位于海底软弱土层之上。因此,吹填土地基自身沉降与软弱下卧层沉降是导致新形成的陆域沉降大且不均匀、易液化的主要原因,是围海造陆工程共同面临的技术难题。本文以日照岚山港区南一突堤Ⅰ期围海造陆工程为依托,围绕形成陆域的填土技术及地基处理技术展开研究。首先,在综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淤泥腔围海造陆技术观点。即,在填土工程中将海底的淤泥和吹填料中的淤泥聚集在一起,将新形成的陆域分割成以粗粒土为主的非软土地基和以淤泥质土为主的软土地基(淤泥腔)两个区域,继而可以针对各分区的地基选用不同的加固处理方法。其次,基于土力学的强度原理和水力吹填的分选性,阐述了形成淤泥腔的原理和条件。最后,在对研究区域的工程地质、环境和施工等条件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将淤泥腔围海造陆技术成功应用于岚山港区南一突堤Ⅰ期工程。论文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采用淤泥腔围海造陆技术,在研究区域成功形成了淤泥腔,淤泥腔周边是以粗粒土为主的非软土陆域。(2)通过对传统设备及钻进工艺的改进,勘探机械可对块石分布多且不确定的特殊土层进行勘察。(3)基于桩土间相互作用的研究思路,建立了表层劣化对桩承载性状影响的室内模拟试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表层劣化将导致工作荷载作用下的摩擦桩产生附加沉降。(4)建立了室内制样现场养护研究腐蚀场地形成的水泥土劣化问题的技术路线和方法。试验结果表明,水泥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劣化,水泥掺入比越小现场埋置时间越长,水泥土劣化越严重。(5)研发的淤泥抽排转场输送设备可用于淤泥腔内淤泥抽排转场工程。(6)岚山港区南一突堤围海造陆工程实践表明,淤泥腔围海造陆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围海造陆技术存在的陆域表层强度低以及工后沉降大和易液化等工程技术问题,而且该技术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围海造陆工程提供借鉴。

方勇[7](2015)在《高能级强夯处理填土地基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工程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工程选址在山地或丘陵地带,这些工程的地基大部分为填土地基,将要面临着大量的土方回填工作。由于强夯法具有经济高效、施工简单、加固效果好等优点,因而常被用来处理填土地基。目前,关于强夯的研究开始增多,尤其是高能级强夯的工程应用开始增多,并且取得了很好的工程和经济效益。本文在综合分析和归纳目前国内外强夯技术和强夯方法的基础上,对强夯加固地基的作用机理和加固效果进行了探讨,阐明了本文所采用的有效加固深度的判定标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陕西延长石油(集团)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介绍了12000k N·m和8000k N·m高能级强夯处理填土地基的试验夯击情况,通过静力触探试验、击实试验、探井开挖与室内土工试验、浅层平板载荷试验研究,分析了试夯前后地基土的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的变化,确定了高能级强夯设计的方法,并依此进行强夯处理填土地基,分析强夯处理后地基沉降变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对于完善高能级强夯加固机理和判定高能级强夯有效加固深度具有重要意义,为今后高能级强夯加固地基工程提供了一定的设计依据和技术参考。

姚猛猛[8](2012)在《软土地质下换填与强夯置换基坑支护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城市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市用地日趋匮乏,为了充分拓展城市发展的空间,地下空间的利用也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大量深基坑工程施工越来越多。而基坑周围通常存在交通要道、已建建筑或管线等各种构筑物,保护基坑及周边构筑物的安全使用就成为了基坑开挖的一个很重要内容。尤其是在临海地区软弱、回填地质条件下,基坑开挖边坡的稳定性成为倍受关注的一件大事。在这种背景之下,开展针对临海地区流塑状淤泥质软土的基坑开挖支护工程进行研究无疑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和意义。本文在对国内外关于基坑支护方式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做了如下工作:首先,针对上部为淤泥质土,下部为硬质岩的此类地质条件进行基坑开挖支护方式的研究,提出采用砂石换填法进行基坑支护设计,并通过具体的工程实例,对该支护工艺进行了应用研究分析。其次,利用理正深基坑支护软件对换填边坡挡墙进行稳定性分析,提出了砂石换填边坡开挖的可行性,给出了适用换填的合理土质、换填开挖边坡的合理宽度及开挖坡度的建议值。第三,针对上部为杂回填土,下部为淤泥质软土的此类地质条件进行基坑开挖支护方式的研究,提出了采用强夯置换法进行开挖基坑的支护,并全面介绍了强夯置换法的技术特点及该方法的适用条件。第四,依托具体工程,详细分析了强夯置换设计的方法和步骤,系统研究了强夯置换加固设计的各项参数,并对开挖边坡进行模拟分析,给出了最终的基坑支护型式。最后,本文对砂石换填法和强夯置换法两种支护工艺进行了总结分析,综合比较了二者的适用条件、支护效果以及应用前景等。

万凌云[9](2009)在《强夯加固机理及其地基振动特性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工程建设中,经常遇到地基不能满足建筑物要求的情况,需进行地基处理。强夯法具有施工简单、效果好、费用低等优点,在多种地基土和各类工程,尤其大面积地基处理的工程中应用强夯法的优势更为显着。本文结合南宁市江南污水处理厂地基处理工程,针对强夯加固技术的应用及强夯作用下地基的振动特性展开研究,进行了如下工作:本文在总结了强夯技术及其引起的地基振动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研究了强夯加固地基的动力学特征,深入探讨了强夯对非饱和土和饱和土进行加固的作用机理。然后研究了在强夯技术应用中的设计、施工的关键技术,分析了由强夯导致地基振动的特性,以及这种振动对建筑物、人体所带来的危害以及工程中常用的防治措施。强夯导致的地基振动是一个融几何、材料、边界等诸多非线性为一体的高度非线性动力学问题,本文采用Marc有限元程序对强夯法加固地基所产生的振动进行了计算,着重分析了强夯对附近建筑物的危害及其防治措施。由计算结果可知,为防止强夯产生的振动危害建筑物,一般要求建构筑物距离施工场地的最小施工安全距离应大于15m。当建筑物不满足安全距离时,可选用隔振沟作为隔振措施。隔振沟的隔振效果对于沟前土体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对于沟后附近一定范围内的土体影响则非常显着。隔振沟越深隔振效果越好,因此隔振沟一般应超过2米深。本文还应用强夯法对南宁市江南污水处理厂回填土和原地基进行了加固处理:首先对强夯加固的方法进行了设计,然后对强夯施工中对附近建筑物产生的振害进行了测试,并提出了防止振害的措施。最后对强夯法加固地基的效果进行了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强夯法加固地基在该工程取得了成功的应用。

周健涛[10](2009)在《青岛双高公路工程软路基处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许多高速公路需要建造在软弱地基上。在青岛地区,该类软土含水量高,压缩性大,透水性差,强度及承载力低,高速公路的建设必须首先对地基进行处理。目前常规堆载方法很难满足施工稳定、工期和工后沉降的要求,必须采用新的技术措施进行处理。本文在回顾总结真空预压联合加载技术的历史发展、研究现状和加固机理的基础上,结合双高公路软土地基加固工程实例,首先从几种处理方式的对比分析入手,探讨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特点,利用太沙基有效应力原理分别详细的介绍了堆载预压方法和真空预压方法以及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方法加固软土的基本机理,指出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优势所在。其次,根据现场实测沉降数据,分别采用三点法、双曲线拟合法、指数曲线拟合法以及推理曲线方法对试验段工后沉降进行了预测计算,并将几种方法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出了双曲线拟合法较符合试验段的沉降预测的结论,为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在青岛公路软基处理中的推广应用提供了依据和可借鉴经验。最后,通过对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和水泥搅拌法对软土地基的处理进行经济分析,提出真空联合堆载法不但适合本工程,而且造价低,工期短。

二、强夯法处理青岛某污水处理厂填土及软土地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强夯法处理青岛某污水处理厂填土及软土地基(论文提纲范文)

(1)宣威市物流仓库储存中心项目水泥固化粉煤灰地基的强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背景
        1.1.1 研究意义
        1.1.2 研究背景
    1.2 粉煤灰地基处理现状
        1.2.1 粉煤灰地基处理的方法
        1.2.2 固化粉煤灰的研究现状
        1.2.3 本场区粉煤灰地基处理的方法
    1.3 本文主要工作
        1.3.1 研究内容及具体工作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的工程地质概况
    2.1 区域自然地理与地质概况
        2.1.1 气象水文
        2.1.2 区域地形地貌
        2.1.3 区域地层岩性
        2.1.4 区域地质构造
    2.2 场区特征
        2.2.1 场地位置
        2.2.2 场地地形地貌
        2.2.3 地层结构
第三章 粉煤灰的性质
    3.1 粉煤灰的化学性质
        3.1.1 粉煤灰的化学成分划分
        3.1.2 粉煤灰的化学分析
    3.2 粉煤灰的物理力学性质
        3.2.1 粉煤灰的颗粒分析
        3.2.2 粉煤灰的物理力学性质
    3.3 粉煤灰的抗震液化分析
        3.3.1 波速测试原理
        3.3.2 计算的方法
        3.3.3 测试结果与结论
    3.4 粉煤灰活性
    3.5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固化粉煤灰的原理及活性激发机理
    4.1 粉煤灰与水泥的反应
        4.1.1 水泥的水化反应
        4.1.2 粉煤灰与水泥水化物的反应
    4.2 粉煤灰的活性激发的方法机理
        4.2.1 物理激发
        4.2.2 化学激发
        4.2.3 物理-化学活性激发
    4.3 其他场区条件对加固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固化粉煤灰试验结果与分析
    5.1 试验方案与方法
        5.1.1 试验方案
        5.1.2 试验方法
    5.2 龄期对粉煤灰固化强度的影响
        5.2.1 试验数据结果分析
        5.2.2 水泥掺量下养护龄期对抗压强度的曲线拟合
        5.2.3 激发剂下养护龄期对抗压强度的曲线拟合
    5.3 水泥掺量对粉煤灰固化强度的影响
        5.3.1 试验数据分析
        5.3.2 养护龄期下水泥掺量对抗压强度的曲线拟合
    5.4 激发剂对粉煤灰固化强度的影响
    5.5 固化粉煤灰影响因素的三维曲面拟合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设计方案及经济效益
    6.1 复合地基的方案选取
    6.2 方案的经济对比及带来的社会效应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硕士期间研究取得的研究成果
附录B

(2)袋装砂土加固地基及维护地下管道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土基分类及其性质
    1.3 常见地基处理方式
    1.4 土工袋技术及其特点
    1.5 土工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国内主要研究
        1.5.2 国外主要研究
        1.5.3 土工袋技术的应用
    1.6 主要研究内容与目的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目的
    1.7 本章小结
2 土工袋受力特性及堆砌形式研究
    2.1 砂袋二维受力原理
    2.2 砂袋三维受力原理
    2.3 砂袋拱形截面受力性能研究
        2.3.1 拱形截面结构研究
        2.3.2 拱形截面结构的确定
    2.4 本章小结
3 模型试验
    3.1 模型试验相似准则
    3.2 试验方案
        3.2.1 加载方案
        3.2.2 试验模型方案介绍
    3.3 试验器材设备介绍
        3.3.1 试验所用器材
        3.3.2 试验加载系统简介
        3.3.3 数据采集系统简介
    3.4 试验现象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有限元模型建立
    4.1 土体本构关系
        4.1.1 摩尔-库伦模型
    4.2 数值模拟参数测定
        4.2.1 加载板参数测定
        4.2.2 PE袋参数测定
        4.2.3 砂土内摩擦角
        4.2.4 砂袋间摩擦系数测定
    4.3 有限元软件简介
    4.4 数值模型方案
    4.5 数值模型建立
    4.6 平衡初始应力场
    4.7 本章小结
5 模拟计算结果整理与分析
    5.1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5.2 数值模型砂土地基沉降分析
        5.2.1 数值模型最大竖向位移云图
        5.2.2 位移监测点沉降模拟结果分析
        5.2.3 数值模型边缘及中心监测点沉降分析
        5.2.4 数值模型沿加载区域长度方向沉降情况
    5.3 数值模型管道应变情况分析
        5.3.1 选取管道应变监测点
        5.3.2 管道应变情况云图
        5.3.3 各组数值模型在荷载作用下管道应变情况
        5.3.4 相同监测点不同数值模型管道应变对比分析
    5.4 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5.4.1 监测点沉降对比
        5.4.2 加载区域沉降分布情况对比
        5.4.3 管道应变情况对比
        5.4.4 试验值与模拟值误差分析
    5.5 摩擦系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3)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强夯处治技术及其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岩溶区路基稳定性分析方法
        1.2.1 定性分析方法
        1.2.2 半定量分析方法
        1.2.3 定量分析方法
    1.3 岩溶路基处治方法
    1.4 强夯法加固地基的发展历史
    1.5 强夯法加固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6 强夯处治技术在岩溶区路基处治中的应用
    1.7 岩溶路基质量控制方法
    1.8 本文研究内容
第2章 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处治技术研究
    2.1 岩溶路基病害分析
        2.1.1 岩溶的形成及发育条件
        2.1.2 常见岩溶形态及其特征
        2.1.3 岩溶区路基病害分析
        2.1.4 岩溶路基稳定性问题
    2.2 高速公路岩溶路基塌陷分析
        2.2.1 常规方法
        2.2.2 规范方法
    2.3 岩溶路基强夯处治技术
        2.3.1 溶洞路基强夯处治目的
        2.3.2 强夯设计参数
        2.3.3 强夯处治施工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强夯试验研究
    3.1 强夯试验目的
    3.2 强夯试验内容
        3.2.1 试验前夯点地质勘查与静力触探
        3.2.2 表层振动加速度测试
        3.2.3 地基竖向动土压力分布测试
        3.2.4 水平向动土压力分布测试
        3.2.5 强夯能量选择标准
        3.2.6 强夯仪器埋设及注意事项
        3.2.7 强夯试验具体步骤
    3.3 强夯测试数据及分析
        3.3.1 试验测试数据
        3.3.2 试验数据整理及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速公路路基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方法
    4.1 概述
    4.2 路基作用效应分析
        4.2.1 作用类型
        4.2.2 影响因素
        4.2.3 路堤地基受力分析
        4.2.4 岩溶路基分析模型
        4.2.5 路基车辆荷载
        4.2.6 溶洞顶板荷载计算
    4.3 岩溶顶板单洞稳定性分析方法
        4.3.1 固支梁模型
        4.3.2 抛物线拱模型
        4.3.3 圆拱模型
        4.3.4 双向板或壳体模型
        4.3.5 岩溶顶板破坏模式与影响因素分析
        4.3.6 路基岩溶顶板稳定性分析过程
    4.4 岩溶顶板双洞稳定性分析方法
        4.4.1 计算模型及基本假定
        4.4.2 Schwarz交替法求解双孔土洞应力
        4.4.3 双孔土洞稳定性分析
        4.4.4 结果验证
        4.4.5 参数分析
    4.5 工程实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强夯塌陷数值模拟分析
    5.1 概述
    5.2 岩溶顶板数值分析力学参数
    5.3 岩溶路基塌陷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
        5.3.1 几何分析模型及边界条件
        5.3.2 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
    5.4 强夯塌陷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
        5.4.1 顶板厚1m,洞跨5m时的塌陷分析
        5.4.2 顶板厚0.5m,洞跨2m时的塌陷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稳定性风险评估
    6.1 概述
    6.2 风险分析基本理论
        6.2.1 风险的定义
        6.2.2 风险分析流程
    6.3 岩溶路基模糊能度可靠性分析方法
        6.3.1 岩溶路基模糊极限平衡分析模型
        6.3.2 计算参数三角模糊数确定方法
        6.3.3 岩溶路基模糊能度可靠性分析方法
    6.4 工程实例分析
        6.4.1 工程概况
        6.4.2 岩溶顶板模糊能度可靠性分析实施过程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桂武高速公路工程实例分析
    7.1 桂武高速公路工程地质概况
    7.2 桂武高速公路岩溶区路基处治基本原则
    7.3 桂武高速公路岩溶区路基处治方案
        7.3.1 桂武高速公路岩溶区路基处治工程特点
        7.3.2 桂武高速公路岩溶区路基处治方案比选
结论与展望
    结论
    本文主要创新点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论文、科研及获奖情况)
    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4)复杂环境下场地形成工程中地基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场地形成的研究现状
    1.3 场地形成的地基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1.4 主要存在的问题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场地形成工程中的基本概念
    2.1 场地形成的概念、类型、特点
        2.1.1 场地形成的概念
        2.1.2 场地形成的类型、特点
    2.2 场地形成的控制指标与标准
        2.2.1 场地形成控制指标的选择
        2.2.2 场地形成控制标准的确定
    2.3 场地形成工程中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
        2.3.1 场地形成地基处理的特点
        2.3.2 场地形成工程中地基处理方法的选择
    2.4 场地形成工程的实施流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场地形成工程中抛石挤淤联合强夯法研究
    3.1 概述
    3.2 抛石挤淤联合强夯法加固机理
    3.3 抛石挤淤联合强夯作用下填筑体下沉深度
        3.3.1 抛石挤淤作用下填筑体下沉深度
        3.3.2 抛石挤淤联合强夯作用下填筑体下沉深度
    3.4 抛石挤淤联合强夯作用下填筑体断面形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场地形成工程中抛石挤淤联合强夯法数值模拟
    4.1 计算程序及计算理论介绍
        4.1.1 计算程序
        4.1.2 计算理论
    4.2 计算参数的选取及建模
        4.2.1 参数确定
        4.2.2 模型建立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变形分析
        4.3.2 等效应力分析
        4.3.3 等效塑性应变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场地形成地基处理的工程实践——以南京浦口开发区场地形成工程为例
    5.1 工程概况
    5.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5.2.1 地层分布及参数
        5.2.2 水文地质条件
    5.3 地基处理方案确定
        5.3.1 地基处理原则及控制指标
        5.3.2 地基处理方案比选确定
    5.4 场地处理设计
        5.4.1 水塘处理设计
        5.4.2 泥浆坑处理设计
        5.4.3 回填坑处理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云南安宁某污水处理厂地基沉降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原状土地面沉降研究现状
        1.2.2 填土区地基沉降研究现状
        1.2.3 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
    2.1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1 交通位置
        2.1.2 气象水文
        2.1.3 地形地貌
    2.2 研究区地质概况
        2.2.1 地层岩性
        2.2.2 地质构造
        2.2.3 溶洞
    2.3 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
        2.3.1 平整场地前场区地下水
        2.3.2 平整场地后场区地下水
第三章 场区变形状况及工程地质条件
    3.1 污水处理厂工程概况
        3.1.1 生化池工程概况
        3.1.2 均质调节池工程概况
    3.2 污水处理厂变形状况
        3.2.1 生化池变形状况
        3.2.2 中和均质池变形状况
    3.3 污水处理厂工程地质条件
第四章 污水处理厂地基沉降成因分析
    4.1 素填土层引起的地基沉降成因分析
        4.1.1 素填土物理力学特征
        4.1.2 素填土的物理力学指标统计与分析
        4.1.3 素填土压缩性指标与物理参数的相关性
        4.1.4 素填土层引起的地基沉降成因分析
    4.2 上部荷载引起黏性土层不均匀沉降
        4.2.1 粉质黏土压缩性指标与物理参数相关性分析
        4.2.2 黏土压缩性指标与物理参数相关性
        4.2.3 黏性土层受上部荷载的影响
    4.3 有机质黏土引起的不均匀沉降
    4.4 溶洞引起的不均匀沉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污水处理厂地基沉降数值模拟与计算
    5.1 FLAC3D软件及本构模型介绍
        5.1.1 FLAC3D软件介绍
        5.1.2 确定本构模型
    5.2 岩土体及结构材料参数的选取
        5.2.1 土体参数的确定
        5.2.2 岩体参数的确定
        5.2.3 结构材料参数的确定
    5.3 建筑物地基变形量计算
    5.4 三维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5.4.1 生化池的数值模拟
        5.4.2 均质池的数值模拟
    5.5 数值模拟与计算结果分析
        5.5.1 生化池地基沉降拟合分析
        5.5.2 均质池的地基沉降拟合分析
    5.6 主要土层拟合参数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土体厚度及溶洞洞径的敏感性分析
    6.1 有机质黏土厚度敏感性分析
        6.1.1 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6.1.2 计算结果的分析
    6.2 素填土厚度敏感性分析
        6.2.1 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6.2.2 计算结果的分析
    6.3 溶洞洞径敏感性分析
        6.3.1 模型的建立与计算
        6.3.2 计算结果的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污水处理厂地基沉降危险性评价及防治建议
    7.1 污水处理厂地基沉降危险性评价
        7.1.1 沉降因素
        7.1.2 危险性评价
    7.2 防治措施及建议
        7.2.1 素填土层处理措施
        7.2.2 有机质土层处理措施
        7.2.3 溶洞处理措施
        7.2.4 伸缩缝处理措施
        7.2.5 场地排水措施
        7.2.6 监测方案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从事项目目录

(6)围海造陆填土与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1.1 国内外围海造陆概况
        1.1.2 围海造陆技术
        1.1.3 研究意义
    1.2 陆域形成填土技术与陆域地基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陆域形成填土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陆域地基处理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存在的问题与分析
    1.3 研究区域、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研究区域概况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内容
        1.3.4 创新点
2 陆域形成填土技术研究
    2.1 本文提出的陆域形成填土技术观点
    2.2 淤泥腔形成的原理与条件
        2.2.1 淤泥腔形成的原理
        2.2.2 淤泥腔形成的条件
    2.3 研究区域形成淤泥腔的可行性
        2.3.1 海底工程地质概况
        2.3.2 填料性质
    2.4 填土技术方案与填土施工
        2.4.1 填土技术方案
        2.4.2 施工设备
        2.4.3 填土施工
    2.5 淤泥腔形成效果
        2.5.1 勘探机械及钻进工艺的改进
        2.5.2 勘探结果
    2.6 小结
3 淤泥腔处理技术研究
    3.1 原位地基处理可行性分析
        3.1.1 抛石挤淤法处理淤泥腔的可行性
        3.1.2 堆载预压法处理淤泥腔的可行性
        3.1.3 真空预压法处理淤泥腔的可行性
        3.1.4 深层搅拌法处理淤泥腔的可行性
    3.2 淤泥转场回填
        3.2.1 淤泥转场回填可行性分析
        3.2.2 淤泥转场施工
        3.2.3 淤泥腔回填施工
    3.3 小结
4 场地强夯地基处理及堆场表层硬化与工后沉降分析
    4.1 场地强夯试验
        4.1.1 试夯区设置
        4.1.2 试夯方案
        4.1.3 试夯过程监测
        4.1.4 试夯效果检测
        4.1.5 建议
    4.2 场地强夯施工方案与实施
    4.3 堆场表层硬化工程
        4.3.1 水泥稳定碎石层施工
        4.3.2 混凝土面层施工
    4.4 堆场工后沉降分析
        4.4.1 沉降监测点布置
        4.4.2 沉降监测结果分析
    4.5 小结
5 效益分析及推广应用
    5.1 效益分析
        5.1.1 经济效益分析
        5.1.2 社会效益分析
    5.2 推广应用
    5.3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高能级强夯处理填土地基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强夯法的发展历史
    1.2 强夯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3.1 选题背景
        1.3.2 研究意义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强夯法的基本理论及加固效果的检测方法
    2.1 强夯法作用机理
        2.1.1 强夯的振动波理论
        2.1.2 动力密实机理
        2.1.3 动力固结机理
        2.1.4 动力置换机理
    2.2 有效加固深度的定义及确定方法
        2.2.1 有效加固深度
        2.2.2 有效加固深度的确定方法
    2.3 有效加固深度的检测方法、判定标准
        2.3.1 检测方法及原理
        2.3.2 有效加固深度的判定标准
3. 高能级强夯现场试验研究
    3.1 工程概况
        3.1.1 项目概况
        3.1.2 地形地貌
        3.1.3 工程地质条件
        3.1.4 水文地质条件
        3.1.5 湿陷性
    3.2 试夯区及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3.3 试验方案设计
        3.3.1 强夯能级选择与设计加固深度
        3.3.2 强夯试夯方案
        3.3.3 高能级强夯试夯说明
        3.3.4 强夯试夯工程量
        3.3.5 强夯试夯工作进度
        3.3.6 试夯区试验检测工作量
    3.4 8000kN.m级强夯试验数据分析与评价
        3.4.1 静力触探试验
        3.4.2 夯击试验
        3.4.3 探井开挖与室内土工试验
        3.4.4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3.5 12000kN.m级强夯试验数据分析与评价
        3.5.1 静力触探试验
        3.5.2 击实试验
        3.5.3 探井开挖与室内土工试验
        3.5.4 浅层平板载荷试验
    3.6 小结
4. 强夯处理后地基的沉降变形分析
    4.1 工后填方地基沉降变形综述
    4.2 地表位移监测与分析
        4.2.1 监测内容及要求概述
        4.2.2 地表沉降监测
        4.2.3 西区场平地表水平位移监测
    4.3 场地平整后分层沉降监测与分析
    4.4 场地平整后深层水平位移监测与分析
    4.5 后期沉降预测
    4.6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软土地质下换填与强夯置换基坑支护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坑支护工程的研究现状
        1.2.2 砂石换填法的研究现状
        1.2.3 强夯置换法的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小结
第2章 砂石换填法基坑支护的研究
    2.1 换填边坡挡墙的设计理论
        2.1.1 换填边坡挡墙设计基本原则
        2.1.2 换填边坡挡墙的稳定性验算
    2.2 土压力理论研究分析
        2.2.1 库伦土压力的基本假定
        2.2.2 有关第二破裂面的基本假定
    2.3 换填边坡挡墙的稳定性研究
        2.3.1 边坡挡墙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2.4 砂石换填法支护工程实例应用研究
        2.4.1 工程项目概况与地质条件
        2.4.2 基坑支护方案的比较与选择
        2.4.3 换填边坡挡墙的研究分析
    2.5 小结
第3章 砂石换填法支护施工关键技术研究
    3.1 基坑边坡失稳分析及防止措施
        3.1.1 边坡失稳的破坏形式和原因
        3.1.2 基坑土方开挖注意事项
        3.1.3 边坡失稳的防止措施
    3.2 砂石换填法支护的工艺流程
        3.2.1 换填方法具体实施过程
        3.2.2 基坑位移监测图及观测数据
        3.2.3 基坑开挖方法
        3.2.4 基坑支护施工工艺
    3.3 小结
第4章 强夯置换法支护工艺的理论研究与参数选择
    4.1 强夯置换法支护的加固机理
    4.2 强夯置换基坑支护效果影响因素
    4.3 强夯置换基坑支护设计参数选择
        4.3.1 有效加固深度
        4.3.2 强夯夯击能
        4.3.3 强夯的夯击次数与遍数
        4.3.4 夯击点的布置与夯击时间间隔
        4.3.5 夯锤的相关参数
    4.4 小结
第5章 强夯置换法基坑支护工程应用研究
    5.1 工程概况及地质水文条件
    5.2 强夯置换法基坑支护技术现场试验研究
        5.2.1 试验区的选择与划分
        5.2.2 强夯置换试验方法
        5.2.3 强夯置换试验现场测试
        5.2.4 1000kN m 能量级分层夯填置换试验
        5.2.5 2000kN m 能量级分层夯填置换试验
        5.2.6 置换试验后现场测试数据及分析
    5.3 基坑开挖的稳定性分析
        5.3.1 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极限平衡法
        5.3.2 第一层土方开挖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5.3.3 基坑二次开挖时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5.3.4 第一次开挖强夯及夯点布置
        5.3.5 第一次强夯后开挖的稳定性分析
        5.3.6 第二次开挖强夯置换及夯点布置
        5.3.7 强夯置换后基坑开挖边坡的稳定性分析
        5.3.8 基坑最终支护型式
    5.4 基坑位移监测图及观测数据
        5.4.1 基坑监测点布置
        5.4.2 基坑位移观测数据统计
    5.5 小结
第6章 砂石换填与强夯置换支护工艺的探讨
    6.1 基坑支护结构的设计原则和结构选型
        6.1.1 支护结构的设计原则
        6.1.2 基坑支护结构选型
        6.1.3 基坑支护方案优选方法
    6.2 砂石换填法软土基坑支护工艺
        6.2.1 砂石换填法支护原理
        6.2.2 砂石换填法支护适用条件
        6.2.3 砂石换填法支护换填材料选取
        6.2.4 砂石换填法支护的社会效益
    6.3 强夯置换法软土基坑支护工艺
        6.3.1 强夯置换法支护原理
        6.3.2 强夯置换法支护适用条件
        6.3.3 强夯置换法支护置换材料的选取
        6.3.4 强夯置换法支护的社会效益
    6.4 两种支护工艺的应用前景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Ⅰ 砂石换填基坑支护最终位移监测表
附录Ⅱ 砂石换填基坑支护最终位移监测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工作
致谢

(9)强夯加固机理及其地基振动特性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强夯技术概况
    1.2 技术发展状况
    1.3 强夯振动研究概况
    1.4 强夯地基振动的危害与判别标准
    1.5 本文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强夯加固机理研究
    2.1 非饱和土的加固机理
    2.2 饱和土的加固机理
        2.2.1 饱和土在强夯时的特性
        2.2.2 饱和土的强夯机理
    2.3 振动固结理论
        2.3.1 强夯引起的振动波
        2.3.2 强夯加固中夯能的传播
第3章 强夯加固关键技术分析
    3.1 强夯加固设计方法
        3.1.1 加固深度计算
        3.1.2 夯锤选择
        3.1.3 单位夯击能
        3.1.4 夯击点布置及间距
        3.1.5 单点的夯击数与夯击遍数
        3.1.6 最佳夯击能
        3.1.7 间隔时间
    3.2 强夯加固施工方法
        3.2.1 施工机具
        3.2.2 施工程序
        3.2.3 施工要点
    3.3 强夯振害与防治方法
        3.3.1 强夯引起地基振动的特征
        3.3.2 强夯振动的危害
        3.3.3 强夯振动判断控制标准
        3.3.4 强夯引起的地基振害的防治
第4章 强夯引起地基振动有限元分析
    4.1 动力有限元基本理论
        4.1.1 有限元概述
        4.1.2 动力有限元基本方法
        4.1.3 动力有限元求解方法
    4.2 非线性有限元基本理论
        4.2.1 材料非线性
        4.2.2 大变形问题
        4.2.3 接触分析
    4.3 基于Marc 有限元程序的强夯振动分析
        4.3.1 强夯有限元模型
        4.3.2 计算结果
第5章 强夯技术工程应用实例
    5.1 工程概况与设计
        5.1.1 工程概况
        5.1.2 强夯设计
    5.2 强夯振动对附近建筑物危害的评估
        5.2.1 强夯振动测试
        5.2.2 测试结果和振动风险评估
    5.3 强夯加固施工
        5.3.1 施工设备和准备工作
        5.3.2 强夯施工
    5.4 工程效果
        5.4.1 地基承载力检测
        5.4.2 处理效果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10)青岛双高公路工程软路基处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必要性
    1.2 国内外对软土路基处理的研究现状
        1.2.1 现有各类软土路基处理方法简介
        1.2.2 真空联合堆载加固机理研究现状
        1.2.3 计算理论和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处理地基的研究
    2.1 机理分析
        2.1.1 真空预压加固机理简介
        2.1.2 堆载预压加固机理简介
        2.1.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加固机理分析
        2.1.4 真空预压机理的微观规律
        2.1.5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强度增长规律
    2.2 施工技术
第三章 双高公路软路基处理试验指标及沉降分析法
    3.1 确定相关参数
        3.1.1 湿软地基土三大参数的确定
        3.1.2 地基应力的确定
        3.1.3 压缩层厚的确定
    3.2 地基沉降的理论
    3.3 分层总和法
    3.4 最终沉降量s的预估方法
        3.4.1 三点法
        3.4.2 双曲线配合法
        3.4.3 指数法
        3.4.4 推理曲线法
第四章 试验路加固技术及施工工艺
    4.1 试验路概况
        4.1.1 工程概况
        4.1.2 试验路岩土工程地质特征
    4.2 试验段设计要点
    4.3 加固技术在试验路上的应用
        4.3.1 软路基处理方案
        4.3.2 真空预压施工技术要求及工艺
        4.3.3 真空预压软路基处理效果
    4.4 试验路沉降预测方法的工程应用
        4.4.1 试验路沉降观测结果
        4.4.2 沉降观测结果分析
        4.4.3 采用三点预测路基各桩号沉降
        4.4.4 双曲线配合法预测路基沉降量
        4.4.5 指数法预测路基沉降
        4.4.6 推理曲线法预测路基沉降
第五章 加固处置经济分析与评价
    5.1 方案经济必选
        5.1.1 推荐方案
        5.1.2 比选方案一
        5.1.3 比选方案二
    5.2 软路基处理工程概算
        5.2.1 编制依据
        5.2.2 有关说明
        5.2.3 工程概算
    5.3 环境评价分析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强夯法处理青岛某污水处理厂填土及软土地基(论文参考文献)

  • [1]宣威市物流仓库储存中心项目水泥固化粉煤灰地基的强度特性研究[D]. 包尧玲.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4)
  • [2]袋装砂土加固地基及维护地下管道模拟研究[D]. 段升双.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3]岩溶区高速公路路基强夯处治技术及其稳定性分析[D]. 袁腾方. 湖南大学, 2018(06)
  • [4]复杂环境下场地形成工程中地基处理研究[D]. 顾素恩. 东南大学, 2018(05)
  • [5]云南安宁某污水处理厂地基沉降成因分析[D]. 谭燕. 昆明理工大学, 2017(12)
  • [6]围海造陆填土与地基处理技术及其应用研究[D]. 尚金瑞. 中国海洋大学, 2015(10)
  • [7]高能级强夯处理填土地基试验研究[D]. 方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5(01)
  • [8]软土地质下换填与强夯置换基坑支护关键技术研究[D]. 姚猛猛. 青岛理工大学, 2012(S1)
  • [9]强夯加固机理及其地基振动特性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万凌云. 湖南大学, 2009(02)
  • [10]青岛双高公路工程软路基处理研究[D]. 周健涛. 长安大学, 2009(02)

标签:;  ;  ;  ;  ;  

强夯法处理青岛某污水处理厂填土及软土地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