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持有非正常质量管理体系证书的换证企业需进行工厂审查的公告(论文文献综述)
李晓松[1](2021)在《HD银行小微快贷产品信贷风险管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银行在巩固其大行业、大客户方面的传统优势同时,开始进行面向大众、面向小微的经营战略调整。HD银行积极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运用大数据思维打造契合小微企业融资特征及要求的互联网金融信贷产品——“小微快贷”。HD银行自小微快贷业务开办以来,贷款余额和客户数迅速增长,业务发展势头良好,然而从实践经验来看,还不能有效满足小微快贷产品的风险管控需求,在信贷风险的有效管控方面依然存在诸多亟待完善之处。本文以HD银行小微快贷产品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系统分析法,对小微快贷产品的信贷风险管控开展研究。在梳理国内外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信息不对称、大数据、区块链及全面风险管理等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对当前HD银行小微快贷风险管控现状进行阐述,进而发掘出小微快贷产品风险管控存在客户信息数据获取及应用不足、业务流程未落实合规操作、内部管理弱化及外部贷款中介潜在危害等问题,最后从提高数据获取及分析能力,规范业务流程操作,强化内部管理和防范外部贷款中介潜在危害影响的角度,提出了HD银行小微快贷信贷风险管控的建议。通过对小微快贷产品信贷风险管控的研究,以期进一步提升小微快贷产品信贷风险管控水平,有效管控业务风险,不断增强小微快贷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也对业内同质化产品的风险管控提供有益经验借鉴。
谢松林[2](2020)在《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足球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然而我国足球相对于迅速发展的亚洲和世界足球仍全方位落后,其中后备人才培养乏力、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非常突出,是振兴中国足球必须要补齐的短板。当前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内部不协同的问题比较严重,是制约后备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原因。按照协同学的观点,只有内部元素之间的协同,才能带来体系结构上的有序,进而产生“1+1>2”的协同效应。协同学属于系统科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它解释了系统有序发展的内在机制,因而从协同学的视角研究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具有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海是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先进地区和改革示范区,尝试了很多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也积累了很多经验和矛盾,是研究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最佳的试验田。文章以系统论、协同学等为理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研究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进行了研究。全文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理论分析与强国经验;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模型构建与检验;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特征;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思路与对策。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得出如下结论:(1)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可表达为以下理论模型:体系结构和体系元素决定协同效应;足球文化是序参量,是决定性变量,直接和通过协同条件间接影响体系元素和体系结构,进而影响协同效应。(2)足球强国的共同经验表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协同效应最终得益于良好的足球文化:以人为本和契约精神衍生了足球并使其按照自组织的方式发展,有效激发了体系元素的活力,形成了纵向独立和横向支撑的经纬结构,最终不但取得了良好的竞赛成绩和职业球员培养效果,而且球员整体输出通畅,投入产出比较高。强国经验显然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相吻合。(3)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印证了协同发展理论模型:体系元素和体系结构决定协同效应,其中体系元素的作用更大;序参量对体系结构和体系元素产生深远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以通过协同条件产生的间接影响为主。上海现存的问题主要是体系不够开放和体系结构欠佳。此外,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在实践中形成了一定的“上海特色”,包括资源叠加效果良好、专业人才聚集、勇于改革和创新、校园足球引领全国、更具国际视野等。(4)标本兼治是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总体思路。“标本兼治”是指:优化足球文化是治本,对其它维度的优化是治标。各维度的优化思路与对策包括:完善政府的评价体系,淡化竞技和成绩,提高足球普及、文化培育、条件建设等基础性指标的权重,以此践行科学发展,形成正确的协同效应观;全国统一注册,完善转会制度,坚决执行青训补偿制度,保障球员和培训机构的基本利益,实现多方利益均衡,激发体系元素活力;打破行政条块分割,加强横向联系,在促进体系分化的同时增强子系统之间的横向联系;加快管办分离,强化政府和足协“管”的职责,淡化其“办”的职能,营造良好的自组织环境,变管理为治理;提升足球文化的战略地位,将体育纳入各级升学考试,扩大足球普及,淡化社会重文轻武的观念,培育健康的足球文化。
陈敏瑶[3](2020)在《G公司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婴幼儿是弱小敏感人群,其产品的质量安全至关重要,三聚氰胺事件引起了社会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安全性的关注,自事件发生后,乳粉市场的监管和抽查更为严格,因此作为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不管是为企业的战略性长期发展考虑,还是出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都需建立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的质量。如何优化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产品质量,重建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是企业需要高度重视的发展问题。本研究的理论意义,以药品良好质量管理规范、食品良好质量管理规范、ISO质量管理体系、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和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为基础,拟将多个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一体化设计改进G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为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的理论研究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本研究的实践意义,拟改进G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融入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落实全过程质量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过程中的风险,有利于推动质量管理的全员参与,对提高产品质量,实现质量管理体系高效执行,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还期望通过对G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能够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的质量管理体系优化和高效运行产生一定的指导意义,为深化我国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供给侧改革,提升我国婴幼儿配方乳粉的质量作贡献。本文以G公司为研究对象,运用了文献分析法、经验总结法、实证调查与案例分析法等方法对G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研究分析和优化设计。通过参考国内外对质量管理体系、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应用研究,对比多个质量管理体系的区别、联系及运行的效果,从原料的采购与验收过程管理、生产过程管理、销售过程管理三方面分析G公司现行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现状。结合监管部门的日常检查、产品抽样检测及消费者投诉情况,发现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的存在问题。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研究和分析,结合药品GMP,将ISO22000质量管理体系、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有机结合,对G公司的质量管理体系实行一体化设计,从成立食品安全小组、食品安全体系策划、前提方案和可操作性前提方案的编写、HACCP计划、人力资源、基础设施管理、实验室控制、原材料与供应商管理、生产与放行管理、文件记录管理、监控质量控制、年度回顾、验证改进方面提出优化方案,并将优化效果前后进行比较,得出G公司高效运行质量管理体系,提高婴幼儿配方乳粉的生产质量的方法。
邱恒嘉,袁万里,樊婧婧,赵文哲[4](2019)在《电动自行车强制性产品认证要求的分析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按照《国务院关于调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目录和试行简化审批程序的决定》(国发[2017]34号)相关要求,电动自行车产品由生产许可证管理转为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为做好认证工作,国家认监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认证认可条例》、《强制性产品认证管理规定》(质检总局第117号令)等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制定了《强制性认证实施规则电动自行车》(CNCA-C11-16∶2018),并将于2018年8月1日开
蒋永军[5](2019)在《过热保护器营销策略研究 ——以往美国出口食物搅拌器市场为例》文中认为食物搅拌器是一种帮助人们减轻劳动强度的厨房电器。食物搅拌器由电机驱动,过热保护器或保险丝在电机发生异常时切断电源,提供安全保护。由于生活水平发达,并且对电器安全非常注重,美国食物搅拌器市场在全球范围内相对高端、稳定而庞大。美国食物搅拌器主要由中国生产,并由美国品牌商运营。森萨塔的产品广泛使用于美国市场的食物搅拌器中,市场占有率领先。近年来,中国本土的过热保护器生产商以低价为策略逐步侵吞森萨塔的市场份额。同时,保险丝作为过热保护器的替代品也逐渐使用增多。如果森萨塔继续维持以往的策略,在此细分市场的占有率可能会进一步萎缩。食物搅拌器市场是森萨塔过热保护器产品诸多应用领域的一个典型代表,如新策略能在此市场成功维持住市场份额,可能森萨塔在其他类似市场采取类似措施维持市场份额。借助于第三方市场研究公司提供的产业信息数据,结合走访包括森萨塔公司销售人员、客户技术及品质部门以及经销商在内的业内人员,整理森萨塔公司的相关数据,运用包括五力模型、价值链分析法等方法在内分析工具,本文得以分析了从过热保护器、电机到食物搅拌器代工厂、最终品牌商的多个环节的市场形势,对比分析了森萨塔公司与竞争对手的优劣势。森萨塔公司在往美国出口食物搅拌器市场的目标是在不增加过多资源投入、不降低利润率的情况下维持森萨塔在这一市场的占有率。结合这一目标,本文提出了包括导入邻近应用产品进入该领域销售以拓宽产品线,适度抢占低价领域以及针对不同特性客户使用不同促销手段、针对集中度不高的电机市场用线上店以吸引“尾部客户”等一系列营销策略。文章共七章,第一章描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方法框架;第二章回顾了相关的理论;第三章分析过热保护器的产业链;第四章针对整个产业链分析了每个环节的市场情形;第五章分析了森萨塔公司的能力以及在往美国出口食物搅拌器市场的目标;第六章结合森萨塔的目标,提出了营销策略的建议;第七章得出本文的结论,以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刘洋[6](2019)在《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的原因及经济后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来,我国民营企业抓住市场机遇迅速壮大,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扩大经营规模,民营企业采取了增资扩股、IPO上市等一系列措施寻找外部资金支持。随着2005年我国资本市场重大事件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我国的资本市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资本市场的开放性和企业股份的流动性逐步增强,上市公司股份愈加公众化、分散化。当前我国处于深化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公司间进行并购、资产重组事件增多,公司控制权不断进行转移和交换。而这其中,也出现了控制权争夺的问题。陷入控制权争夺的公司数量不断增加,涉及控制权争夺的主体愈加广泛,控制权争夺过程也是愈加的激烈、复杂。控制权的争夺不但影响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稳定,影响企业的正常经营,而且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也带来了不利影响。本文选取我国A股市场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的经典案例进行研究,来自同行业的竞争对手沃尔核材在资本市场公开举牌狙击,关于长园集团控制权的争夺事件在我国资本市场并不多见,资本较量硝烟弥漫,充满不确定性。研究此案例无论是对于规范同行业良性竞争、促进协同发展还是引导企业内部治理的稳定和促进资本市场的完善都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沃尔核材与长园集团管理层双方围绕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的具体过程进行详细梳理,结合相关理论对双方争夺过程中各项行为的动因进行深层次分析;从市场反应和公司业绩两个角度出发通过一系列指标的计算与分析,探究这场控制权争夺事件产生的经济后果,在提供经验证据的同时,为今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实践和控制权制度的改进提供一定的参考建议。研究发现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是股权结构分散、特殊的历史渊源、长期的竞争关系、发展战略的分歧、股权制衡和话语权的体现、控制权私有收益冲突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控制权争夺过程中,公司的股票价格几经波动,股价下跌,市场反应剧烈;在公司业绩方面,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偿债能力均受到负面影响,企业治理结构的不稳定导致企业正常经营受到影响,出现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等问题。
沈欣媛[7](2019)在《我国核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对聚变堆适用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的建设推进,参与ITER计划的各方已经开始筹划下一代聚变堆的研发与建设,如欧洲的EU-DMEO和中国的CFETR,旨在建成聚变示范电站或聚变工程实验堆。聚变堆具有中子能量高、流强大、能谱范围复杂、堆结构复杂且服役环境极端、放射性氚贮量大等特点。在运行服役期间,有可能引发与裂变堆相似的职业辐照、放射性释放等风险,如何对核反应堆级别的聚变设施开展安全监管已成为重要研究方向。截至目前,国际上尚无国家正式颁布针对聚变堆的核安全监管要求,可能导致针对聚变堆的研发活动处于“无法可依”的境地。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首先对国内外核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了全面调研,梳理了我国开展聚变核安全监管所面临的内外部法律法规环境,随后进一步对全球范围内开展的聚变核安全相关工作和经验进行了总结,尤其是ITER核安全评价与许可证申请和审批的实践经验。研究发现,通过数十年研究积累,在传统裂变已发展成熟的安全理念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聚变领域初步形成了安全理念雏形。本文系统阐明了聚变堆的安全特性,指出聚变堆在放射性源项与能量源项、事故特性、职业辐照、放射性废物等方面与裂变堆存在的显着差异,并基于此,从安全目标、安全功能以及安全分析和评价等方面构建了聚变堆的安全理念并将其与裂变堆安全理念进行对比,为聚变堆的安全设计及核安全法律法规建设奠定了基础。基于聚变堆和裂变堆在安全特性和安全理念上的差异,本文对我国现行的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从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体系的“金字塔式”结构入手,一是从纵向上对位于法律层、行政法规层、部门规章层,以及指导性文件层等不同层级法律法规文件对聚变堆的适用性逐条进行分析;二是从横向上,即法律法规体系中蕴含的主要制度体系及安全要求的角度,对我国当前的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中的许可证制度、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制度、辐射防护和安全评价制度,以及核设施设计安全要求等对聚变堆的适用性进行分析。在相关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我国聚变核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可能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讨。最后,按照上文提出的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实现途径,结合聚变目前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要求,本文从对聚变堆适用性相对低的部门规章层选取核动力厂设计安全有关规定作为研究样本,尝试对其提出了修订建议;同时在指导性文件层,选取现阶段的重要缺项之一,有关聚变堆安全分级方面的导则作为研究样本,参照目前在裂变领域已发展较为成熟的方法和框架,提出了针对聚变设施的安全分级方法框架。为保障法律法规修制定工作顺利实施和推进,本文还提出了配套政策建议,并简单总结了开展聚变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可能面临的挑战。
谢琳娜[8](2016)在《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价值效应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但与经济的高速增长相伴而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也日趋严重。如何保持经济高速增长与环境可持续之间的平衡?不仅是国内外学者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当下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绿色产品创新作为一种主动性的、整合性的和创新性的环境问题解决方案,从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包括设计、制造、使用和报废回收,全过程、系统地考虑产品的环境影响和危害,是一种即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又兼顾环境可持续的创新模式。大力发展绿色产品创新,在我国环境问题日趋严重的现状下,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对于绿色产品创新,是否在解决环境问题的同时,又能为企业带来经济价值?这个问题在学术界是有争议的。相应的理论解释尚不充分,实证证据也依然缺乏。本研究借鉴但不局限于波特假设、自然资源观和绿色创新的驱动力三个方面理论依据,利用战略领域的经典理论来解释绿色产品创新的价值效应,并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研究工作分为,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和对产品市场的影响两个层次,依次展开。通过绿色产品创新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和对企业国际绩效的影响三个方面的研究,对绿色产品创新的价值效应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主要研究成果如下:第一,在资本市场层面,本研究基于权变资源观,认为绿色产品创新的能力作为为企业的一种动态能力,在股票市场上具有权变价值,并且,这种价值受到企业内生资源和外生环境的调节。研究结果表明,绿色产品创新能够引起企业市场价值的正向变化,但这种变化与非绿色产品创新引起变化的差异并不显着。研究进一步发现,当企业拥有高水平的潜在松弛或外部环境敌对时,是企业介入绿色产品创新的时机,此时,企业实施绿色产品创新战略能够获得比实施非绿色产品创新战略更高的市场价值;而当企业拥有高水平的可用松弛或外部环境包容性较高时,企业通过实施绿色产品创新战略所期望获得的竞争优势,会被其他企业的相同战略选择所抵消,此时,企业实施绿色产品创新战略并不能比非绿色产品创新战略获得更高的市场价值。第二,在产品市场的国内竞争方面,本研究提出,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可以认为绿色产品创新能够提高企业财务绩效,并且认为行业中绿色产品创新水平高的企业对行业内其他企业的财务绩效表现为传染效应,而行业的绿色产品创新宽度和深度对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战略选择有不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行业中最早介入绿色产品创新的一批企业,可以通过绿色产品创新来获得超额绩效;在行业绿色化过程中,后介入的企业获利机会逐步递减,拒绝介入者会在竞争中被淘汰;行业中的企业需要搭乘行业绿色化的东风,在改进绩效的同时,也要及时展开自己的绿色产品创新。第三,在产品市场的国际竞争方面,研究将绿色产品创新战略视为企业的绿色多样化战略,在资源观基础上辅以交易成本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绿色产品创新的能力作为企业的“有价值的、稀有的、不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内部资源”,可以在国际市场上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从而获得高额的国际绩效;并且认为企业的绿色多样化、产品多样化和国际多样化之间存在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和共同提升的关系,因此,企业在产品市场和国际市场上的多样化优势,会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绿色产品创新能力作为企业资源的优势,从而增强绿色产品创新和国际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实施绿色产品创新战略,对提升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和提升企业国际绩效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产品多样化对于提升企业国际绩效作用不大,而国际多样化则对提升国际绩效有着显着的直接作用。产品多样化和国际多样化的联合扩张,并不一定能促进国际绩效的提升,在两者水平都较低的时候,提升多样化水平确实能够提升国际绩效,但当两者水平都已经很高时,提升多样化水平只能起到相反的作用。企业把在产品多样化和国际多样化上积累的经验、知识和能力应用到绿色多样化上来,将进一步加强绿色产品创新战略对提升企业国际绩效的作用。本研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绿色产品创新的价值效应”进行了定义和概念化的梳理,提出了三维度的概念框架。三维度框架把“绿色产品创新的价值效应”分为了八个部分,研究选取了其中的企业“市场价值”、“财务绩效”和“国际绩效”三个主要的部分展开理论、实证和应用的研究。二,本研究充分利用战略领域的经典理论,来分析和解释绿色产品创新的价值效应,形成和构建了一系列可供后续研究借鉴的理论模型和框架。利用的经典理论包括:资源观、权变观、利益相关者理论和交易成本理论等。所构建的“绿色产品创新价值效应的三维度框架”、“绿色产品创新的因果关系框架”、“绿色产品创新的利益相关者框架”以及“多样化战略相互作用模型”等框架和模型,将为后续的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借鉴。三,利用网络检索和内容分析等技术,克服了在绿色产品创新研究中样本难以获取的难题,并展开了系统的实证研究。通过充分利用所获得的大量绿色产品创新事件数据,并将其转化为公司年对应的面板数据,对绿色产品创新的价值效应从资本市场到产品市场,从国内竞争到国际竞争,从短期影响到长期影响,进行了系统、深入和全面的实证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实践建议。本研究的成果,为企业更好的通过实施绿色产品创新战略,提高企业市场价值、提升企业财务绩效和增进企业国际绩效,提供了理论依据、实证证据和实践建议。
段锐[9](2014)在《战后南京警政研究(1945~1949)》文中认为1945~1949年的中国,政治变化急遽,社会动荡不安,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南京既是国民党的政治中心,无疑也是各类矛盾的多发地,将学术视角聚焦于此有助于深度解读抗战后国民党治国理政的成败得失。而作为国民党实施政治统治与社会治理工具的首都警察,则是一个较好的视点。抗战后南京警察组织系统构成、警务运作方式、警察人员素质与警察职能设置等,在继承战前传统的基础之上,因应于国内外政情变化,又有新的发展。战后初期,面对社会秩序混乱、市政系统瘫痪的局面,南京市政府着意通过加强警政建设来改善城市治安状况。在国民政府指导下,一系列先进的警政理念得以贯彻实施,政府“治警”成效显着,从而对社会控制能力大为增强。同时,南京警政建设也得到较快发展,一方面,以首都警察厅为首的警政当局制定《首都警政建设四年大纲》,对伪警加以接收与改造,逐步恢复警政机构,扩充警察组织,改革管理制度,使警政机制日趋完善和规范。其中,内部管理是警政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涉及警察职权变动、人力资源调整、警务经费使用、官警教育、官警保障等。另一方面,首都警察职能范围较之战前进一步扩大,在维护城市公共安全与公益事业管理方面多所作为,诸如户口调査、查禁烟毒、检查卫生、整饬市容、指挥交通、防火救灾、工商监管、风俗导训、游民及贫难民管理等社会服务职能,皆有案可稽,标志着南京警政建设呈现出政治服务功能与社会服务功能并重的趋向。然而,自1947年国民政府宣布实施“戡乱动员”法令之后,南京警察通过警力配置、警用武器及其运用、政治侦审、情报网建构、警管区维控等手段,进一步突出其作为国家机器的政治功能,警察的社会服务功能却随之被严重削弱。警察政治功能被过度强化,实际彰显出国民政府已将“警力维稳”与“暴力维稳”作为解决城市治安问题的重要手段。事实证明,此举不仅未能解决社会稳定问题,反而影响到城市治安效果,警察对于社会秩序的“维而不稳”负有不可推卸的“肇乱”之责。南京警政建设的“逆向转变”,折射出国民党在遭遇统治危机时的应对不力与应变乏策。此外,在警政的实际推行过程中,警察权限又受到各种政治实体的过度干涉,一定程度上对警政的正常运行造成严重的制约与阻碍。综合而言,战后南京警察存在着“善治”与“败治”的双重面相。警察依法实行治安管理,积极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为城市恢复与发展作出一定贡献;政府通过警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城市的管理,也实现了对民众的控制,警察的工作对城市生活与生产的维持与发展不无益处。但警察履职不可避免地受到国家政策与社会环境影响。国民政府逐渐加重的政治与财政困境,使南京警政的现代化发展受到制约与阻碍,警察“不作为”与“乱作为”现象日益严重。最终,民众对政府的信任程度不断降低,国民政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丧失殆尽。
谢敬华[10](2014)在《西南油气田公司物资采购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提出石油行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经济命脉。作为支撑石油行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石油企业物资,在企业安全、平稳、高效运行中起着重要的基础作用。随着西南油气田公司面临的客观形势越来越严峻,生产经营难度增大,加快发展受到制约。物资采购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也同样在逐渐增加。因此,对物资采购风险控制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内部控制的目的为指导思想,结合公司战略、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和研究方法,先从分析西南油气田公司物资采购需求特点入手,进而查找目前石油物资采购中存在的局限性、主要问题及形成原因,并对西南油气田公司的采购计划编制、供应商选择、采购价格谈判、采购合同履行、招标管理、物资质量控制、信息系统安全和采购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等物资采购所涉及的关键业务流程进行深入剖析,对识别出的风险进行科学的评估并进行分类整理,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这些措施在其他相关类似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有着借鉴意义。
二、关于持有非正常质量管理体系证书的换证企业需进行工厂审查的公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持有非正常质量管理体系证书的换证企业需进行工厂审查的公告(论文提纲范文)
(1)HD银行小微快贷产品信贷风险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小微企业融资的研究 |
1.2.2 关于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原因的研究 |
1.2.3 关于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控研究 |
1.2.4 评述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1.1 对形成信贷风险的影响 |
2.1.2 消除信贷风险管理中信息不对称 |
2.2 大数据理论 |
2.2.1 银行业互联网大数据信贷产品 |
2.2.2 银行业互联网大数据信贷产品特征 |
2.3 区块链理论 |
2.3.1 区块链特征 |
2.3.2 区块链理论在信贷风险管控中的应用 |
2.4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4.1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的原则 |
2.4.2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在信贷风险管控中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HD银行小微快贷产品风险管控现状 |
3.1 HD银行小微企业划分及信贷管理模式 |
3.1.1 HD银行小微企业的划分 |
3.1.2 HD银行小微企业信贷管理模式 |
3.2 HD银行小微快贷产品介绍 |
3.2.1 HD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产生背景 |
3.2.2 HD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产品业务范围 |
3.2.3 HD银行小微快贷产品业务原则 |
3.2.4 HD银行小微快贷产品基本条件 |
3.2.5 HD银行小微快贷产品业务流程 |
3.3 HD银行小微快贷业务发展概况 |
3.3.1 HD银行简介 |
3.3.2 HD银行小微快贷业务发展情况 |
3.4 HD银行小微快贷产品现行信贷风险管控 |
3.4.1 HD银行小微快贷客户筛选 |
3.4.2 HD银行小微快贷信贷准入 |
3.4.3 HD银行小微快贷贷后管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HD银行小微快贷信贷风险管控存在问题 |
4.1 客户信息数据获取及应用不足 |
4.1.1 小微企业信息散落不易获取 |
4.1.2 信息数据分析片面和滞后 |
4.1.3 信息数据安全使用和保护机制不健全 |
4.2 业务流程未落实合规操作 |
4.2.1 贷前信息调查及数据录入不准确 |
4.2.2 贷中合同签订、抵押登记及条件落实审核不到位 |
4.2.3 贷后预警核查、到逾期催收及风险化解不及时 |
4.3 内部管理弱化 |
4.3.1 业务能力与岗位职责要求不匹配引发的操作风险 |
4.3.2 消极工作态度及不良工作风气造成的道德风险 |
4.4 外部贷款中介存在潜在危害 |
4.4.1 投机迎合信贷政策 |
4.4.2 内外勾结利益输送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HD银行小微快贷信贷风险管控建议 |
5.1 提高数据获取及分析能力 |
5.1.1 搭建内外部数据共享平台 |
5.1.2 增强数据分析处理能力 |
5.1.3 强化数据信息安全使用及保护 |
5.2 规范业务流程操作 |
5.2.1 确保贷前信贷数据采集客观准确 |
5.2.2 注重贷中信贷数据质量真实可靠 |
5.2.3 处理贷后信贷数据映射全面及时 |
5.3 强化内部管理 |
5.3.1 增强业务培训,提升业务水平 |
5.3.2 改进工作作风,增强廉洁自律 |
5.4 防范外部贷款中介潜在危害影响 |
5.4.1 增强信贷准入核心政策及授信审批要点的保密性 |
5.4.2 斩断外部贷款中介违规利益输送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提出 |
1.3 文献综述 |
1.3.1 我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研究 |
1.3.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中外比较与启示研究 |
1.3.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研究 |
1.3.4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与协同的相关研究 |
1.3.5 研究述评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7 相关概念界定 |
1.7.1 足球后备人才概念界定 |
1.7.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概念界定 |
1.7.3 协同发展的概念界定 |
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理论分析与强国经验 |
2.1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分析与强国经验 |
2.1.1 体系元素基础理论 |
2.1.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分析 |
2.1.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发展的强国经验 |
2.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分析与强国经验 |
2.2.1 体系结构基础理论 |
2.2.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分析 |
2.2.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发展的强国经验 |
2.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分析与强国经验 |
2.3.1 协同效应基础理论 |
2.3.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分析 |
2.3.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的强国经验 |
2.4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分析与强国经验 |
2.4.1 协同条件基础理论 |
2.4.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分析 |
2.4.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的强国经验 |
2.5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分析与强国经验 |
2.5.1 序参量基础理论 |
2.5.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分析 |
2.5.3 足球文化建设的强国经验 |
2.6 本章小结 |
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模型构建与检验 |
3.1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理论模型 |
3.2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的强国经验模型 |
3.3 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
3.3.1 探索性因子分析 |
3.3.2 验证性因子分析 |
3.3.3 结构方程模型解读 |
3.4 本章小结 |
4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特征 |
4.1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总体特征 |
4.1.1 协同发展路径特征 |
4.1.2 协同发展总体水平 |
4.2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特征 |
4.2.1 竞赛成绩全国领先 |
4.2.2 职业球员输送成绩显赫 |
4.2.3 球员输出存在压力 |
4.2.4 资源投入产出比有待提高 |
4.3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的元素特征 |
4.3.1 基本元素发育不充分 |
4.3.2 子系统发展不协调 |
4.4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特征 |
4.4.1 纵向结构不清晰 |
4.4.2 横向联系不紧密 |
4.5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特征 |
4.5.1 人力资源流动不够自由 |
4.5.2 资金流动不够合理 |
4.5.3 信息资源开放度不高 |
4.5.4 “条块分割”是开放的重要障碍 |
4.6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特征 |
4.6.1 国内比较:海派文化有利于体系协同发展 |
4.6.2 国际比较:传统文化有碍体系协同发展 |
4.7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特色 |
4.7.1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资源叠加效果良好 |
4.7.2 上海是全国足球后备人才培养的人才高地 |
4.7.3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勇于改革和创新 |
4.7.4 上海校园足球发展水平引领全国 |
4.7.5 上海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更具国际视野 |
4.8 本章小结 |
5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思路与对策 |
5.1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整体思路 |
5.2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效应发展思路与对策 |
5.2.1 落实科学发展,优化协同效应 |
5.2.2 完善政府部门评价体系,落实科学发展 |
5.3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元素发展思路与对策 |
5.3.1 提高利益均衡,优化体系元素 |
5.3.2 健全注册、转会和补偿制度,提高利益均衡 |
5.4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结构发展思路与对策 |
5.4.1 促进分化与整合,优化体系结构 |
5.4.2 打破行政条块分割,促进体系整合 |
5.5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条件发展思路与对策 |
5.5.1 走向善治,优化协同条件 |
5.5.2 加快管办分离,推进足球善治 |
5.6 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序参量发展思路与对策 |
5.6.1 培育足球文化,优化序参量 |
5.6.2 改革升学考试制度,培育足球文化 |
5.7 本章小结 |
6 研究结论、创新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主要学习经历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3)G公司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技术路线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相关管理标准 |
2.1.1 质量管理体系定义和内涵 |
2.1.2 ISO质量管理体系 |
2.1.3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 |
2.1.4 GMP良好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
2.1.5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
2.2 相关质量管理理论 |
2.2.1 朱兰质量管理学说 |
2.2.2 戴明质量管理学说 |
2.2.3 克劳士比质量管理学说 |
2.2.4 费根堡姆质量管理学说 |
2.2.5 休哈特的质量管理学说 |
2.3 国内外食品质量管理体系应用研究综述 |
2.3.1 ISO质量管理体系 |
2.3.2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 |
2.3.3 良好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
2.3.4 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
2.4 国内外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研究 |
2.4.1 国际婴幼儿配方乳粉行业研究 |
2.4.2 国内同行业竞争者研究 |
2.5 相关论文研究成果述评 |
2.6 相关理论评述 |
第三章 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概述 |
3.1 G公司发展简介 |
3.1.1 G公司基本概况 |
3.1.2 G公司特点 |
3.2 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发展现状 |
3.2.1 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概况 |
3.2.2 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质量评审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1 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2 检验报告发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2 市场回应问题及原因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优化 |
5.1 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思路 |
5.1.1 药品GMP对比食品GMP的优越性 |
5.1.2 ISO22000 对比ISO9001 的优越性 |
5.1.3 四个质量管理体系的区别和联系 |
5.2 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体化 |
5.2.1 质量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必要性 |
5.2.2 质量管理体系一体化的可行性 |
5.2.3 质量管理体系一体化具体设计 |
5.3 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方案 |
5.3.1 成立食品安全小组 |
5.3.2 食品安全体系策划 |
5.3.3 前提方案和可操作性前提方案的编写 |
5.3.4 HACCP计划 |
5.3.5 人力资源 |
5.3.6 基础设施管理 |
5.3.7 实验室控制 |
5.3.8 原材料与供应商管理 |
5.3.9 生产与放行管理 |
5.3.10 文件记录管理 |
5.3.11 监控质量控制 |
5.3.12 年度回顾 |
5.3.13 验证改进 |
5.4 G公司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效果前后比较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4)电动自行车强制性产品认证要求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电动自行车强制性产品认证依据 |
2 电动自行车产品认证基本要求 |
2.1 认证模式 |
2.2 认证所涉及的单位、组织及其职责 |
3 认证流程与要求 |
4 电动自行车认证要点的解析 |
4.1 认证申请解析 |
4.2 型式试验解析 |
4.3 工厂检查要求解析 |
4.3.1 工厂检查 |
4.3.2 检查前准备工作 |
5 结束语 |
(5)过热保护器营销策略研究 ——以往美国出口食物搅拌器市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二章 相关工具 |
第一节 战略分析工具 |
一、PEST分析法 |
二、SWOT分析法 |
三、五力模型 |
第二节 其他相关理论 |
一、产品寿命周期理论 |
二、长尾理论 |
三、价值链分析法 |
四、营销4P理论 |
第三章 过热保护器产业结构分析 |
第一节 过热保护器的产品定义 |
第二节 过热保护器的产业链分析 |
第三节 过热保护器的价值链分析 |
第四节 过热保护器的产业结构分析 |
第四章 过热保护器及下游市场分析 |
第一节 食物搅拌器功能介绍 |
第二节 美国食物搅拌器市场分析 |
第三节 中国往美国出口食物搅拌器代工市场 |
第四节 中国往美国出口食物搅拌器电机供应商市场 |
第五节 过热保护器市场分析 |
一、森萨塔竞争对手分析 |
二、往美国出口食物搅拌器用过热保护器市场分析 |
第五章 森萨塔公司能力与目标分析 |
第一节 森萨塔公司能力分析 |
一、森萨塔公司发展历程 |
二、森萨塔电机保护器业务的优势 |
三、森萨塔电机保护器业务的劣势 |
四、森萨塔在往美国出口食物搅拌器市场形势 |
五、森萨塔与竞争对手对比分析 |
第二节 森萨塔在往美国出口食物搅拌器市场的目标 |
第六章 策略分析与制定 |
第一节 产品及价格策略 |
一、市场对产品需求回顾/分析 |
二、森萨塔现有产品 |
三、产品及价格策略 |
第二节 促销策略 |
一、最终品牌商促销策略 |
二、电机制造厂与食物搅拌器代工厂商促销策略 |
第三节 渠道策略 |
第七章 结论与局限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的原因及经济后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控制权争夺原因的研究 |
1.2.2 关于控制权争夺经济后果的研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2 理论分析 |
2.1 概念界定 |
2.1.1 控制权 |
2.1.2 控制权争夺 |
2.1.3 控制权私有收益 |
2.2 理论基础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2.3 控制权私有收益理论 |
3 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案例介绍 |
3.1 长园集团简介 |
3.1.1 长园集团历史沿革 |
3.1.2 长园集团股权结构 |
3.2 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双方 |
3.2.1 以许晓文为代表的管理层 |
3.2.2 沃尔核材 |
3.3 长园集团控制权之争始末 |
3.3.1 长和投资撤资引沃尔核材举牌 |
3.3.2 不满复星集团加入沃尔核材再举牌 |
3.3.3 修改公司章程进一步激发内部矛盾 |
3.3.4 复星集团退出,沃尔核材接连举牌 |
3.3.5 沃尔核材举报长园高管涉嫌关联交易 |
3.3.6 经调解双方握手言和 |
4 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的原因分析 |
4.1 股权结构分散 |
4.2 特殊的历史渊源 |
4.3 长期的竞争关系 |
4.4 发展战略的分歧 |
4.5 股权制衡和话语权的体现 |
4.6 控制权私有收益的冲突 |
5 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的经济后果分析 |
5.1 市场反应 |
5.1.1 股票变动与股票走势分析 |
5.1.2 市场绩效分析 |
5.2 公司业绩 |
5.2.1 盈利能力分析 |
5.2.2 营运能力分析 |
5.2.3 偿债能力分析 |
5.2.4 发展能力分析 |
5.2.5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股权结构制衡的重要性 |
6.2.2 反收购条款的制订 |
6.2.3 双重股权结构治理模式的应用 |
6.2.4 现代化公司治理体系的完善 |
6.2.5 控制权纠纷调解机制的建立健全 |
6.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我国核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对聚变堆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及意义 |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综述 |
1.2.1 核安全与核安全监管 |
1.2.2 聚变核安全的研究进展 |
1.2.3 目前研究的主要局限性 |
1.3 论文结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国内外现行核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
2.1 我国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及监管制度 |
2.1.1 我国的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 |
2.1.2 我国核安全监管制度 |
2.2 国际核安全法律制度体系及其主要动向 |
2.2.1 国际法律文书 |
2.2.2 IAEA安全标准和行为准则 |
2.2.3 同行评审机制 |
2.2.4 主要核电先进国家核安全监管法规体系发展 |
2.2.5 全球核安全法律制度近年的主要发展动向 |
第3章 聚变安全特性和安全理念 |
3.1 聚变安全特性 |
3.1.1 聚变堆基本原理 |
3.1.2 聚变堆安全特性分析 |
3.1.3 聚变-裂变安全特性的异同总结 |
3.2 聚变安全理念 |
3.2.1 聚变安全目标 |
3.2.2 聚变安全原则 |
3.2.3 聚变安全功能 |
3.2.4 聚变安全评价 |
3.2.5 聚变-裂变安全理念的异同总结 |
第4章 我国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对聚变堆的适用性分析 |
4.1 我国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4.1.1 法律层文件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4.1.2 行政法规层文件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4.1.3 部门规章层文件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4.1.4 核安全导则层文件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4.2 我国核安全法规中重要制度和要求对聚变堆的适用性分析 |
4.2.1 核安全许可制度对聚变的适用性 |
4.2.2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制度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4.2.3 辐射防护与定期安全评价制度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4.2.4 核设施设计安全要求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4.3 关于我国聚变核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建设实现途径的探讨 |
第5章 我国聚变核安全法律法规制修订示范及建议 |
5.1 法律法规制修订建议示范 |
5.1.1 部门规章层文件修订建议示范——以《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为例 |
5.1.2 核安全导则层文件制定建议示范——以聚变设施构筑物、系统和部件(SSC)的安全分级为例 |
5.2 配套政策建议 |
5.2.1 指导思想 |
5.2.2 基本原则 |
5.2.3 保障措施 |
5.3 可能面临的挑战 |
5.3.1 我国核安全法律法规体系的不断完善 |
5.3.2 聚变自身发展特定阶段的限制 |
5.3.3 各利益相关方的关注与参与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工作总结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 《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附表2 《核安全法》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附表3 《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附表4 《核电厂核事故应急管理条例》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附表5 《民用核安全设备监督管理条例》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附表6 《放射性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附表7 核安全领域部门规章 |
附表8 《民用核设施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之一—核电厂安全许可证件的申请和颁发》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附表9 《核动力厂设计安全规定》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附表10 《研究堆设计安全规定》(HAF201-1995)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附表11 核安全导则(指导性文件) |
附表12 《核电厂物项制造中的质量保证》(HAD003/08-1986)对聚变堆的适用性分析 |
附表13 《核动力厂安全评价与验证》(HAD102/17-2006)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附表14 《研究堆调试》(HAD202/05-2010)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附表15 《铀燃料加工设施安全分析报告的标准格式与内容》(HAD301/01-1991)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附表16 《放射性废物分类》(HAD 401/04)对聚变堆的适用性分析 |
附表17 《民用核安全机械设备模拟件制作》(HAD601/01-2013)对聚变的适用性分析 |
附表18 《放射性物品运输核与辐射安全分析报告书格式和内容》(HAD701/02-2014)对聚变堆的适用性分析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8)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价值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对象和背景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背景 |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论文逻辑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绿色产品创新的概念界定 |
2.1.1 绿色创新的定义和类型 |
2.1.2 绿色产品创新的内涵和外延 |
2.2 绿色产品创新的相关研究、理论及评述 |
2.2.1 绿色产品创新的驱动因素 |
2.2.2 企业进行绿色产品创新的基础理论与评述 |
2.3 绿色产品创新对公司市场价值和财务绩效的影响及研究评述 |
2.3.1 产品创新对公司市场价值和财务绩效的影响 |
2.3.2 公司市场价值和财务绩效的区别和联系 |
2.3.3 绿色产品创新对公司市场价值和财务绩效影响及研究评述 |
2.4 绿色产品创新对企业国际绩效的影响及研究评述 |
2.5 产品创新引起公司市场价值变动的理论基础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绿色产品创新对企业市场价值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理论基础和假设 |
3.2.1 绿色产品创新和市场价值 |
3.2.2 组织的内部资源松弛 |
3.2.3 组织的外部商业环境 |
3.3 研究方法 |
3.3.1 样本和数据 |
3.3.2 变量与测度 |
3.3.3 计量模型 |
3.4 结果分析 |
3.5 结果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绿色产品创新对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理论基础和假设 |
4.2.1 企业绿色产品创新强度 |
4.2.2 行业绿色产品创新强度 |
4.2.3 企业绿色产品创新战略选择 |
4.3 研究方法 |
4.3.1 样本和数据 |
4.3.2 变量与测度 |
4.3.3 计量模型 |
4.4 结果分析 |
4.5 结果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绿色产品创新对企业国际绩效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理论基础和假设 |
5.2.1 绿色产品创新的对国际绩效的影响 |
5.2.2 企业多样化战略对国际绩效的影响 |
5.2.3 产品和国际多样化交互作用的影响 |
5.2.4 企业多样化对绿色产品创新和国际绩效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 |
5.3 研究方法 |
5.3.1 样本和数据 |
5.3.2 变量与测度 |
5.3.3 计量模型 |
5.4 结果分析 |
5.5 结果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
6.2 研究的创新性与实践启示 |
6.2.1 研究的创新性 |
6.2.2 研究的实践启示 |
6.3 研究的局限性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9)战后南京警政研究(1945~1949)(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史料 |
五、论文结构与创新点 |
第一章 南京警政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缘起时期:晚清的南京警政 |
一、近代南京警政的起源 |
二、端方对警政建设的推动 |
第二节 发展时期:民国建立到抗战以前的南京警政 |
一、北洋时期警政体系的初步建立 |
二、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基本成型 |
第三节 畸变时期:日伪统治下的南京警政 |
一、沦陷时期的警政机构 |
二、日伪政权的警察管控 |
第二章 战后南京警政的重建 |
第一节 复员后的社会环境 |
一、首都地位的回归 |
二、各类社会问题凸显 |
第二节 警政接收与重建 |
一、警察系统接收与调整 |
二、警政机构的恢复 |
三、《首都警政建设四年大纲》出台与实施 |
第三章 南京警察的职权与人事 |
第一节 职权与职级 |
一、首都警察厅职权变迁 |
二、警察职级、职称与标志 |
第二节 人力资源分析 |
一、警察的来源 |
二、警察的身份结构 |
三、人事关系实态分析 |
第三节 人事改革新举措——南京的警员制 |
一、警员的选拔与训练 |
二、警长与警员的区别 |
第四章 南京警察的内部管理机制 |
第一节 管理制度 |
一、考核与奖惩 |
二、警察勤务 |
三、公文统计 |
第二节 教育制度 |
一、教育类型 |
二、教育机构 |
三、各项活动 |
第三节 经费与庶务制度 |
一、经费的拨用 |
二、设施器材 |
第四节 保障制度 |
一、薪资待遇 |
二、实物配给 |
三、伤亡抚恤 |
第五章 南京警察与城市社会管理 |
第一节 户政管理 |
一、户籍调查 |
二、国民身份证的颁查验 |
第二节 治安管理 |
一、案件办理 |
二、日常治安 |
三、禁政管理 |
第三节 消防管理 |
一、战后南京的火灾损毁 |
二、警察应对机制 |
第四节 交通管理 |
一、交通车辆登记 |
二、交通秩序整饬 |
第五节 市政管理 |
一、工商业监察 |
二、城市卫生治理 |
三、摊贩、棚户取缔 |
第六节 民政职能 |
一、游民、贫难民管理 |
二、其他措施 |
第六章 警政与战后政治控制 |
第一节 “戡乱”背景下的社会治安 |
一、社会失序 |
二、警察的“维稳”与“肇乱” |
第二节 强化警务技术 |
一、警力配置 |
二、警用武器及其运用 |
三、警察情报网络的构建 |
第三节 推行警管区制 |
一、警管区制特点 |
二、警管区制运作 |
三、社会各界的挞伐 |
第四节 警察中的多重政治因素 |
一、内部力量的分化 |
二、时代骤变与警察抉择 |
第七章 战后南京警政建设绩效及其运行困境 |
第一节 警政推行之成效 |
一、警政理念的实践化 |
二、警政制度的法制化 |
三、城市控制的深入化 |
四、社会风气的向导化 |
第二节 警政推行之局限 |
一、警察的乱作为现象 |
二、警察的贪污渎职现象 |
第三节 战后南京警政的困境及调适 |
一、外部环境影响 |
二、内部因素制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西南油气田公司物资采购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及应用情况 |
1.3.2 国内研究及应用情况 |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供应链管理及风险管理概述 |
2.1 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
2.2 风险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
第3章 西南油气田公司物资采购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3.1 西南油气田公司概况 |
3.2 西南油气田公司物资采购管理现状 |
3.2.1 物资采购供应 |
3.2.2 海外项目物资供应 |
3.2.3 物资检验、检测 |
3.2.4 物资供应队伍建设 |
3.3 西南油气田公司物资采购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章 西南油气田公司物资采购业务的风险识别与评估 |
4.1 风险识别与评估 |
4.1.1 风险识别 |
4.1.2 风险评估 |
4.2 物资采购业务的关键业务环节风险识别与评估 |
4.2.1 采购计划风险识别与评估 |
4.2.2 采购合同风险识别与评估 |
4.2.3 供应商管理风险识别与评估 |
4.2.4 采购价格风险识别与评估 |
4.2.5 招标管理风险识别与评估 |
4.2.6 物资采购质量管理风险识别与评估 |
4.2.7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风险识别与评估 |
4.2.8 采购人员职业道德风险识别与评估 |
第5章 西南油气田公司物资采购风险控制应对策略研究 |
5.1 物资采购重大风险评估 |
5.1.1 确定风险评估标准 |
5.1.2 风险识别、分析、评价 |
5.2 西南油气田公司物资采购业务风险管理应对策略 |
5.2.1 存货预算及采购计划编制不科学导致存货积压风险应对策略 |
5.2.2 重要物资入库未质检风险应对策略 |
5.2.3 使用ERP系统流程不畅风险应对策略 |
5.2.4 物资采购计划风险应对策略 |
5.2.5 物资采购质量风险应对策略 |
5.2.6 招标管理风险应对策略 |
5.2.7 合同履行风险应对策略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关于持有非正常质量管理体系证书的换证企业需进行工厂审查的公告(论文参考文献)
- [1]HD银行小微快贷产品信贷风险管控研究[D]. 李晓松.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9)
- [2]上海市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协同发展研究[D]. 谢松林. 上海体育学院, 2020(12)
- [3]G公司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陈敏瑶.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4]电动自行车强制性产品认证要求的分析与研究[J]. 邱恒嘉,袁万里,樊婧婧,赵文哲. 摩托车技术, 2019(08)
- [5]过热保护器营销策略研究 ——以往美国出口食物搅拌器市场为例[D]. 蒋永军. 厦门大学, 2019(08)
- [6]长园集团控制权争夺的原因及经济后果研究[D]. 刘洋. 湖北经济学院, 2019(07)
- [7]我国核安全监管法律法规体系对聚变堆适用性研究[D]. 沈欣媛.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8]企业绿色产品创新的价值效应研究[D]. 谢琳娜. 上海交通大学, 2016
- [9]战后南京警政研究(1945~1949)[D]. 段锐. 南京大学, 2014(05)
- [10]西南油气田公司物资采购风险控制研究[D]. 谢敬华.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