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环保功能材料活化素在京问世(论文文献综述)
郑晓雨[1](2015)在《片状多孔碳材料的结构调控及电化学性质研究》文中认为碳材料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和机械性能、结构稳定及形态丰富等特点,可以在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高效储能器件中构筑能量储存和输运网络,从而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片状多孔碳材料的可控制备是增加碳基材料的储能活性位点、构筑更加高效便利的电荷传输通道的重要途径,也是进一步提高储能器件功率密度和能量密度的重要手段。本论文针对当前储能电极材料存在的问题,结合碳材料在锂离子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中发挥的作用,通过结构设计和可控制备,获得一系列具有高效离子传输通道和导电网络结构的片状多孔碳基材料,并将其应用于高效储能器件中;在此基础上发展了多种片状多孔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并对其形成机理进行分析阐释,从而实现了片状多孔碳材料微观结构的精确调控。针对高比容量锡基材料用作锂离子电池负极存在导电性差和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效应等问题,制备了碳包覆空心锡与石墨烯杂化材料,通过利用各组分之间的协同效应实现了锡基杂化材料电化学性能的优化,其首次可逆容量达922.7mAh g-1,经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1.5%。研究并发展了片状多孔碳材料的三种制备方法:一步碳化法、直接活化及模板法。通过一步碳化处理生物质获得高比表面积的片状多孔碳材料。改变碳化温度即可对孔结构进行有效调节,适用于不同的电解液体系。BCY-800在6 M KOH电解液体系下比容量高达216 F g-1,其在20 A g-1下的容量保持率为0.5 A g-1时的84%;BCY-900在离子液体体系中290 W L-1时对应的体积能量密度为64.6 Wh L-1,在3065 W L-1时体积能量密度仍高达34 Wh L-1。通过直接活化法实现片状层次孔碳材料的可控制备。通过改变活化路径实现了球形低聚物向片状层次孔碳材料的转变,并探讨了其形成机理。球形低聚物的表面化学、活化温度和活化剂的添加量对结构的形成非常重要。片状层次孔碳具有大比表面积(2633 m2 g-1)和相互贯通的多层级孔结构等特征,在100 A g-1的大电流密度下其容量仍达184 F g-1,为0.5 A g-1下容量的71.6%;在1 A g-1的电流密度下循环20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为98%。通过氧化石墨烯的模板诱导作用实现对生物质原料水热产物结构和形貌的调控。利用KOH活化处理,获得了比表面积达3257 m2 g-1的片状多孔碳材料,在1000 mV s-1的高扫速下,材料的循环伏安曲线仍能保持良好的矩形形状。
宋晓萍[2](2006)在《超级电容器用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以导电竹炭为原料,采用KOH为活化试剂,研究了不同的活化工艺参数对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结构及性能的影响。通过考察各种参数对炭电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得到了电极的组装工艺参数。最后本文还探讨了不同的活化工艺参数对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通过研究可以得到以下结论:KOH活化剂的用量、活化温度及活化时间是影响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结构和性能的主要工艺因素,其中KOH活化剂的用量影响作用最大。随着活化剂KOH用量的增加,活性炭的收率以及碘的吸附值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规律。当碱炭比为2.5:1,活化温度为800℃,活化时间为1 h时,制得的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1848m2/g。不同的活化工艺参数对其相应的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电极的充放电性能、循环伏安性能和交流阻抗性能均有一定的影响。总体来说,实验制得的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电极的充放电曲线等腰三角形特征较明显,其循环伏安曲线均为类矩形,其交流阻抗曲线高频区为一法拉第反应引起的半圆,较低频区是45°的Warburg斜线,低频区则是一条垂直于横轴的直线。导电剂含量、粘结剂含量、真空浸渍时间对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电极电化学性能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导电剂含量为10%,粘结剂含量为10%,真空浸渍时间为5h时,可制备得到性能最佳的活性炭电极,其比容量为51.25F/g。
二、新型环保功能材料活化素在京问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环保功能材料活化素在京问世(论文提纲范文)
(1)片状多孔碳材料的结构调控及电化学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电化学储能器件 |
1.1.1 锂系二次电池 |
1.1.2 超级电容器 |
1.1.3 体相和表面储能机理对比 |
1.2 电化学储能用碳材料 |
1.2.1 碳材料在锂系二次电池中的应用 |
1.2.2 碳材料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
1.3 片状多孔碳材料 |
1.3.1 氧化石墨烯模板多孔碳 |
1.3.2 多孔石墨烯 |
1.3.3 生物质基片状多孔碳 |
1.3.4 碳化物衍生碳 |
1.3.5 其他片状多孔碳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材料结构表征与性能分析 |
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
2.2 实验设备和仪器 |
2.3 结构表征 |
2.4 性能分析测试 |
第三章 碳/锡杂化材料的可控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二氧化锡材料的制备 |
3.2.2 二氧化锡/还原氧化石墨烯杂化材料的制备 |
3.2.3 空心锡@碳-石墨烯杂化材料的制备 |
3.3 二氧化锡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
3.3.1 结构表征 |
3.3.2 电化学性能 |
3.4 二氧化锡/石墨烯杂化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
3.4.1 结构表征 |
3.4.2 电化学性能 |
3.5 空心锡@碳-石墨烯杂化材料的结构与电化学性能 |
3.5.1 结构表征 |
3.5.2 电化学性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生物质的片状多孔碳一步碳化法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3 形貌结构表征与分析 |
4.3.1 前驱体的选取 |
4.3.2 微观形貌分析 |
4.3.3 热处理温度对样品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
4.3.4 处理方式对样品结构和形貌的影响 |
4.4 超电容性能研究 |
4.4.1 水系超电容性能研究 |
4.4.2 离子液体体系超电容性能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片状层次孔碳的直接活化法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3 结构表征与分析 |
5.4 形成机理 |
5.5 超电容性能 |
5.5.1 基于三电极体系 |
5.5.2 基于两电极体系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氧化石墨烯的片状多孔碳模板法制备及电化学性能研究 |
6.1 前言 |
6.2 实验部分 |
6.2.1 氧化石墨烯分散液的制备 |
6.2.2 葡萄糖/氧化石墨烯复合物制备 |
6.2.3 片状多孔生物质碳的制备 |
6.3 葡萄糖/氧化石墨烯复合物的结构表征 |
6.4 片状多孔生物质碳的结构表征 |
6.5 片状多孔生物质碳的电化学性能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2)超级电容器用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概述 |
1.1.1 高比表面活性炭的研究进展 |
1.1.2 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制备方法 |
1.1.3 活性炭材料孔径分布的控制方法 |
1.2 超级电化学电容器简介 |
1.2.1 超级电容器的概念及其特点 |
1.2.2 炭基超级电容器的作用原理 |
1.2.3 超级电容器国内外发展概况 |
1.2.4 超级电容器的应用 |
1.3 竹炭基活性炭的研究与应用 |
1.3.1 竹炭的研究进展 |
1.3.2 竹炭的应用 |
1.4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 |
1.4.2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
2.1.1 实验仪器 |
2.1.2 实验药品 |
2.2 技术路线 |
2.3 实验方法 |
2.3.1 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制备 |
2.3.2 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电极的制备 |
2.4 测试方法 |
2.4.1 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收率的测定 |
2.4.2 碘吸附性能的测试 |
2.4.3 孔隙结构和比表面积的测定 |
2.4.4 竹炭的XRD测试 |
2.4.5 粉状竹炭电阻测试 |
2.4.6 电镜(SEM)分析 |
2.4.7 热分析 |
2.4.8 电性能测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制备 |
3.1.1 导电竹炭粉末基本理化性能 |
3.1.2 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活化机理研究 |
3.1.3 碱炭比对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HSAAC)性能的影响 |
3.1.4 活化温度对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
3.1.5 活化时间对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性能的影响 |
3.1.6 小结 |
3.2 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电极的电化学特性 |
3.2.1 碱炭比对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电极电性能的研究 |
3.2.2 活化温度对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电极电性能的研究 |
3.2.3 活化时间对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电极电性能的研究 |
3.2.4 小结 |
3.3 电极制备工艺对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电极电性能的影响 |
3.3.1 导电剂含量对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电极电性能的影响 |
3.3.2 粘结剂用量对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电极电性能的影响 |
3.3.3 浸渍时间对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电极电性能的影响 |
3.3.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四、新型环保功能材料活化素在京问世(论文参考文献)
- [1]片状多孔碳材料的结构调控及电化学性质研究[D]. 郑晓雨. 天津大学, 2015(08)
- [2]超级电容器用竹炭基高比表面积活性炭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 宋晓萍.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