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处理絮凝剂的絮凝原理及研究进展

水处理絮凝剂的絮凝原理及研究进展

一、水处理絮凝剂的絮凝原理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何婷婷[1](2021)在《三聚氯氰交联的多胺型水处理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工业的发展带来水资源的污染问题,重金属因其不可降解和较强的生物毒性,成为水资源中不可忽视的污染物。对重金属的处理方法很多种,其中吸附法具有操作简单、吸附容量高、吸附速率快、能耗低等优点,成为废水中重金属处理较为重要的方法。但是目前一些吸附剂存在不可完全再生回收、成本高、操作复杂等问题。本文利用三聚氯氰(TCT)的温度梯度反应活性,选择氮含量较高且价格相对低的多乙烯多胺(PEPA)作为亲核试剂,分别在不同的温度下与三聚氯氰进行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一种多胺型颗粒状吸附剂(N-MGA)。N-MGA是以三嗪环为连接点,多乙烯多胺链相互交叉或缠结形成具有氨基的颗粒吸附剂,利用氨基上氮的孤对电子与重金属离子的配位络合作用进行吸附,利用H+竞争吸附的原理解吸出吸附的金属离子,实现吸附剂的再生循环使用。本文详细研究了多胺型颗粒吸附剂的合成条件、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的影响因素及吸附机理(以Cd(Ⅱ)为例)、对Cd(Ⅱ)、Cu(Ⅱ)、Pb(Ⅱ)的吸附解吸再生循环性能研究和达到工业排放标准的条件测试。合成N-MGA的最佳合成条件是:投料比n(TCT):n(PEPA)=1:1;二取代温度20℃、时间20 min;三取代温度50℃、时间2 h。最佳条件下吸附剂的产率可以达到95.9%。吸附的最佳p H是Cd(Ⅱ)溶液的初始的p H=6;随着吸附剂质量的增加吸附率在逐渐增加且吸附率的增加速度在逐渐减慢;吸附速率很快,15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10次吸附解吸再生循环后的吸附效果均没有降低,对Cd(Ⅱ)吸附率维持在97%-98%左右,对Cu(Ⅱ)吸附率维持在94%左右,对Pb(Ⅱ)吸附率维持在92%-93%左右,吸附剂的回收率均在92%以上。三者的解吸率均在97%以上,且多次循环后发现回收率在逐渐增加,7-8次以后可以达到100%的回收。元素分析、红外反射光谱、扫描电镜的结果分析,可以看出所合成的吸附剂分子的结构组成、化学键组成、形貌均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本文所合成的吸附剂结构的稳定性很高。N-MGA吸附剂可以把高浓度的Cd(Ⅱ)、Cu(Ⅱ)、Pb(Ⅱ)废水处理到较低的浓度,再次处理后满足“综合废水排放标准(GB8978-1996)”规定工业排放标准:Cd(Ⅱ)的浓度为0.1 mg/L,一级工业排放标准浓度的Cu(Ⅱ)为0.5 mg/L,Pb(Ⅱ)的浓度为1.0 mg/L。

张海涛[2](2020)在《气田采出水乳化规律及破乳-絮凝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投加泡排剂可辅助天然气采气井排液,达到排水采气的作用,但同时会导致气田采出水成为O/W型乳状液,为采出水的后续回注带来麻烦。本课题主要研究了气田采出水的乳化规律及其机理。首先,在总结苏里格气田采出水乳化背景调研结果的基础上,通过单因素实验系统研究了气田采出水的各种乳化影响因素(泡排剂含量、矿化度、温度、pH、凝析油含量、搅拌转速和乳化时间)对采出水乳化程度和乳化稳定性的作用规律。本文以浊度和油滴粒径评价乳化程度,通过所建数学模型对浊度动力学曲线的拟合结果和实际浊度随静置时间的降低幅度评价乳化稳定性。研究发现:当泡排剂含量或搅拌转速越高时,模拟气田采出水的静置初始乳化程度越高、后续乳化稳定性越好;当温度或凝析油含量越高时,模拟气田采出水的静置初始乳化程度越高,但乳化稳定性越差,不同温度或不同油含量下的乳化规律表明:初始乳化程度更高的乳状液未必一定具有更好的乳化稳定性;随矿化度升高,静置初始乳化程度和乳化稳定性均逐渐下降;实验范围内,pH对乳化的影响较小。其中,泡排剂影响气田采出水乳化的主要机理是其大幅改变了改变油/水界面张力,对油滴间电性作用的影响较小;而改变矿化度主要通过大幅改变油滴间的电性斥力进而影响乳化。论文涉及的单因素实验中,在油含量相等的前提下,模拟采出水的静置初始浊度与其油滴平均粒径成负相关;在相同温度下,静置初始阶段模拟采出水内的油滴平均粒径越大时,乳化稳定性越差。其次,通过研究气田采出水乳化规律与界面张力之间的关系发现,升高泡排剂含量、水质矿化度或温度均会使油/水界面张力降低,但三者对采出水乳化规律的影响不同,表明仅凭界面张力无法直接判断乳化规律。不过当界面张力的变化幅度越大时,单因素实验中模拟采出水静置初始乳化程度的变化幅度也会越大。最后,以实际气田采出水进行破乳-絮凝试验。通过正交试验确定各药剂的不同组合及其不同浓度对采出水悬浮物含量和油含量的处理效果,根据极差分析法筛选出较优的加药方案,结合方差分析法判断不同药剂下的除油、除悬浮物效果是否具有显着性差异,并对不同药剂所产生的的处理效果进行原因分析。

袁海飞[3](2020)在《二硫代羧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衍生物去除重金属性能研究》文中认为重金属废水广泛来源于金属矿的开采和冶炼、金属加工、机械制造、电镀、电路板生产等行业,工业企业排放的大量重金属废水会导致水体环境不断恶化,影响人体健康、饮水安全以及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目前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有化学沉淀法、电解法、吸附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等,但这些处理方法存在处理成本高、处理工艺复杂、污泥量大、重金属回收困难等缺点,因此寻求一种高效、便捷、廉价的重金属废水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采用聚丙烯酰胺衍生物作为母体,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将重金属离子的强配位基团二硫代羧基引入到它们的分子结构中,制备出系列新型高分子重金属螯合絮凝剂,包括二硫代羧基化羟甲基聚丙烯酰胺(DTMPAM)、二硫代羧基化磺甲基聚丙烯酰胺(DTSPAM)、二硫代羧基化胺甲基聚丙烯酰胺(DTAPAM)。二硫代羧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衍生物系列重金属螯合絮凝剂具有双重性能,既具有螯合去除重金属的能力,又具有絮凝沉降作用。本文以二硫代羧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衍生物系列重金属螯合絮凝剂为研究对象,通过絮凝实验法考察了各种絮凝剂在不同条件下的除镉性能、除镍性能以及除浊性能;并对重金属螯合絮凝剂去除混合重金属性能、螯合絮体的分形维数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DTMPAM、DTSPAM、DTAPAM均对Cd2+具有较好的去除性能,当水样初始p H值为6.0、Cd2+浓度为25 mg·L-1时,其对Cd2+的最高去除率分别为92.94%、91.08%、99.04%;共存有机配位剂(EDTA、柠檬酸钠、焦磷酸钠)对DTMPAM、DTSPAM、DTAPAM除Cd2+呈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其与重金属离子和絮凝剂的螯合能力、重金属离子和有机配位剂的螯合能力、螯合基团的浓度、p H值等密切相关;水样中共存的浊度对DTMPAM、DTSPAM去除Cd2+呈促进作用,而对DTAPAM去除Cd2+呈抑制作用。(2)DTMPAM、DTSPAM、DTAPAM中仅DTAPAM对Ni2+呈现出良好的去除效果。当水样初始p H值范围为3.0~6.0时,DTAPAM对Ni2+去除率范围为89.27%~91.16%;不同条件下EDTA的存在对DTAPAM除Ni2+均呈抑制作用,而焦磷酸钠或柠檬酸钠的存在呈促进作用。(3)DTMPAM、DTSPAM、DTAPAM对不同初始浊度的含浊水样均有一定的除浊效果,浊度的去除率随着水样中原浊的增大而升高;不同条件下DTMPAM、DTSPAM、DTAPAM单一除浊对浊度的去除顺序为:DTAPAM>DTSPAM>DTAPAM;重金属离子的存在对DTMPAM、DTSPAM除浊呈促进作用,而对DTAPAM呈抑制作用。(4)DTMPAM、DTSPAM、DTAPAM对混合重金属离子的捕集顺序均为:Cu2+>Cd2+>Ni2+。(5)DTMPAM、DTSPAM、DTAPAM与Cd2+在不同条件下(不同Cd2+初始浓度,不同初始p H值,共存EDTA、柠檬酸钠、焦磷酸钠、浊度)形成絮体的分形维数与Cd2+的去除率有较好的相关性,即絮体分形维数越大,相对应Cd2+的去除率越高。(6)对比各种条件下DTMPAM、DTSPAM、DTAPAM去除重金属离子性能,DTAPAM性能最优,DTSPAM次之,DTMPAM最末。二硫代羧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衍生物系列重金属螯合絮凝剂在处理模拟重金属废水时表现出优良性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邵亚辉[4](2020)在《新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的制备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水包水”乳液作为絮凝剂使用,具有经济、高效、环保、节能的独特优势,将其与磁性纳米材料相结合可以得到一种新型磁性絮凝剂,有效地把絮凝技术和磁分离技术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絮凝效率,在水处理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采用水分散聚合法,以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AC)和丙烯酰胺(AM)为反应单体,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DMC)为分散稳定剂,偶氮二异丁咪唑啉盐酸盐(VA-044)为引发剂,在硫酸铵((NH4)2SO4)水溶液中合成了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水包水”乳液。用红外光谱(FT-IR)和核磁共振氢谱(1H NMR)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探讨了单体总质量与配比、引发剂用量、分散稳定剂分子量及用量、硫酸铵浓度等因素对聚合反应的影响,通过分析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规律来确定最佳合成条件。在最佳合成条件下制备的CPAM“水包水”乳液相对分子量可达3.43×106~4.21×106 g·mol-1,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和溶解性,乳液稳定性达到六个月以上。第二部分:采用水分散聚合法,在上述最佳合成条件的基础上将自制的改性Fe3O4纳米粒子作为第三单体,以磁流体的形式引入聚合体系中,合成了新型CPAM“水包水”乳液。利用红外光谱(FT-IR)、热重(TGA)、X-射线衍射(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扫描电镜(SEM)对聚合产物进行了表征分析,通过探讨Fe2+和Fe3+的摩尔比及硅烷偶联剂用量确定了改性Fe3O4纳米粒子的最佳合成条件,并考察了磁流体浓度和超声时间对聚合产物流动性、溶解性、稳定性及磁性能的影响。制备的新型CPAM“水包水”乳液饱和磁化强度达到4.23emu/g,同时具有良好的流动性、溶解性和稳定性。第三部分:以高岭土悬浊液模拟污水,用制备的新型CPAM“水包水”乳液对其进行絮凝实验,考察了絮凝剂投加量,磁流体浓度和超声时间,以及沉降时间对絮凝性能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比实验探究了CPAM和新型CPAM的絮凝效果。结果表明,在外加磁场和重力场的共同作用下新型CPAM的絮凝效果优于CPAM,其对高岭土悬浊液的除浊率可达98%以上。

宋静[5](2016)在《新型有机无机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提出无机-有机复合絮凝剂能够充分利用无机和有机絮凝剂的优势,使两者优势互补,从而提高絮凝效果,增加其适用范围。废水中往往含有各种重金属离子威胁人类健康,而且废水还会带有颜色,更增加了其处理难度。针对以上情况,本文探索了两种无机絮凝剂、一种有机絮凝剂及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考察了有机絮凝剂及有机-无机复合絮凝剂在去除重金属及脱色方面的性能。制备了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聚硫酸铁锌(PFSZ)以及聚硅酸铁锌(PSZF),考察了不同制备条件,如铁锌摩尔比、反应温度、时间等对絮凝效果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制备条件,确定了各絮凝剂的适用范围,根据实验结果,PFSZ 和 PZSF的最佳投加量分别为3504mg/L和330.21mg/L。将几种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进行比较,PFSZ和PZSF的投加量要低于原来单一絮凝剂,而絮凝效果却优于原来的絮凝剂,且适用的pH范围更宽。采用两步法合成了有机絮凝剂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探究了引发剂用量、反应时间及反应温度等工艺条件对PDMDAAC分子量的影响;将所制备的PDMDAAC与无机高分子絮凝剂PFSZ及PSZF进行了复合,以重金属Cu2+去除率、除浊率及除色率为指标来评价复合絮凝剂的性能,探索不同制备条件对絮凝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硫酸铁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PFSZ)最佳投加量为30774mg/L、其除浊率、除色率、除Cu2+率分别可达98.61%、93.09%、96.47%;絮凝剂聚硅酸铁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PSZF)最佳投加量为4295mg/L,其除浊率、除色率、除Cu2+率分别可达99.01%、82.0%、83.7%。将所制得的复合絮凝剂与单独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有机高分子絮凝剂进行对比,其结果发现,单独的有机高分子絮凝剂PDMDAAC在除浊、除铜Cu2+方面效果较差,仅在除色方面有一定效果;单独的无机高分子絮凝剂虽在除浊和除重金属铜离子方面性能优异,但其除色能力较差;而复合絮凝剂在除浊、除色、除铜离子方面均能表现出优异的去除效果。复合絮凝剂综合了无机、有机的性能特点,各方面的性能都强于单一的无机絮凝剂及有机絮凝剂。

郝西鹏[6](2015)在《富县采油厂采油污水回注处理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多数油田相继进入开发的中后期,采油污水产量正在大幅度增加。对采油污水进行适当的处理后,替代清水回注地层,不仅可提高油田采出率,还可实现节水与减排的目的。本文采用化学分析法分析了富县采油厂长2和长8储层采油污水的性质,并应用理论预测方法预测了单一采油污水结垢趋势以及Scalechem结垢化学软件预测了不同水体混合后结垢趋势。过滤后长2污水与浅层水配伍性良好,过滤后长8污水与地表水、浅层水配伍性良好。以长2和长8的污水为研究对象,对不同的絮凝剂从加量、加药顺序、复配等条件进行了室内实验,筛选出了最佳污水处理条件与加药体系为:调节p H值为7.5,分别加入15mg/L与30mg/L二氯异氰尿酸钠杀菌剂;先加50mg/L的PAC,再加1.2mg/L的1200万CPAM,加药间隔为30s,充分搅拌5min。结果表明,处理后污水的悬浮物、含油量与细菌含量均能满足回注水要求。处理后的水质稳定,与地表水、浅层水、地层水配伍性较好,对岩心渗透率伤害率低(≤20%),达到污水回注标准。储层敏感性实验表明:长2储层为中等偏弱速敏、弱水敏、无酸敏、弱碱敏,长8储层为弱速敏、弱水敏、弱酸敏、弱碱敏。

徐佩佩[7](2015)在《建筑泥浆高效综合脱水技术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建筑日趋密集化,建筑泥浆量越来越大,其处理处置问题已逐渐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本课题根据南京现场桩基泥浆的实际情况,通过实验室试验,研究了建筑泥浆高效快速脱水技术。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对试验结果进行处理分析,得出了建筑泥浆脱水性能影响因素与其脱水效果之间的关系,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本文主要成果如下:(1)全面研究了建筑泥浆性质。利用Prodigy全谱直读ICP发射光谱仪—高色散大阵列固态检测器、硅酸盐化学成分快速分析测得建筑泥浆以无机物为主;借助Mastersize 2000激光衍射粒度分析仪湿法分析,泥浆由粘土、粉砂及砂组成,其中粘土含量为35%左右,打桩深度越深,出来的泥浆的含砂量越大;用pH计测得建筑泥浆的pH约为9.93。采用对比试验法研究了泥浆性质对其絮凝脱水性能影响,结果显示:含粘土量越大,含固量越高,所需絮凝剂量越大,同时添加絮凝剂能够去除10%左右自然沉淀无法去除的细小颗粒。(2)采用对比试验法及均匀试验法,确定了最佳絮凝剂、最佳分子量、浓度及投加量,研究了最佳絮凝剂的性质及水力条件对泥浆絮凝脱水性能的影响,同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最佳絮凝剂的脱水机理。试验结果显示:阴离子型聚丙烯酰胺(APAM)絮凝脱水效果最佳,分子量在1400万~1600万,每250mL泥浆投加25mL-27mL APAM溶液,浓度为0.25%~0.27%时,效果较佳;未处理的泥浆结构疏松,加入APAM后絮体结构变得较为密实紧凑,且有明显的固体大颗粒出现,APAM的絮凝机理以吸附架桥作用为主:分子量、浓度、溶解水质及长时间放置对APAM溶液粘度及絮凝效果影响较大;常温范围内温度的变化对APAM溶液粘度及絮凝效果影响不明显:稳定剂甘油(丙三醇)、乙二醇及尿素对APAM溶液具有良好的稳定效果;长时间放置后,APAM分子上部分酰胺基会发生反应,并造成了其结构的变化;搅拌速度随絮体尺寸增大而逐渐减小,搅拌时间控制在2min左右。(3)研究了重力自然沉降、离心脱水、滤袋脱水对泥浆分离效果的影响,确定了合适的固液分离设备。机械脱水效率高,但能耗大。滤袋脱水效果好,安全且节能。(4)对建筑泥浆上清液进行水质指标测定,在APAM最佳分子量、浓度及添加量范围内,COD、TP、NH3-N均能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A标准,TN、SS能满足一级B标准,清液pH符合规范要求,重金属及无机非金属有害物含量均小于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可以直接排放。

张英杰[8](2014)在《煤泥水化学微生物法深度处理的基础研究》文中提出煤泥水处理是煤炭行业老大难问题,目前受管理、资金及技术等因素限制,仍然存在煤泥水外排、循环水利用率低和煤能源的浪费等问题。随着世界各国环保压力加大及节约能源的要求不断提高,急需选择高效的处理技术方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煤泥水的处理利用现状。论文以徐州夹河矿煤泥水、张双楼矿煤泥水、及河南永城薛湖矿煤泥水为研究对象,借助激光粒度分析仪、XRD、原子吸收光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离子色谱仪等先进的分析仪器,对煤泥水体系的基本性质进行了测定分析。通过数学建模、回归分析、线性拟合、Design-Expert试验设计等先进的理论分析及试验方法,研究了煤泥水处理的影响因素、作用规律及相关参数。通过微生物协同处理煤泥水,研究了煤泥水中黄铁矿的脱出机理。得到以下系列研究成果:论文创新设计了化学-微生物法协同处理煤泥水的新思路;通过氧化亚铁硫杆菌改性优育菌株选择性吸附及特性转化黄铁矿,对煤泥水中夹杂的黄铁矿进行协同深度处理,得到了相对理想的时间内(7天)较高的脱硫率79.3%;给出了煤泥水中黄铁矿脱出机理及作用过程的系列化学反应方程及生化反应方程,并具体解释了煤泥水中黄铁矿在微生物化学协同作用下的微观化学机制,反应条件,影响因素及目标产物的选择性控制及耦合过程。设计开发了煤泥水化学-微生物法协同处理试验模型装置,微生物与可降解淀粉基聚丙烯酰胺类高分子化学絮凝剂(st-PAM)及氯化钙分步协同,既充分利用高分子药剂煤泥水处理的高效性,又避免了常规化学药剂单一使用的二次污染大的弊端,实现煤泥水环保处理。优化实验研究,揭示出st-PAM对各矿煤泥水均有一定的絮凝沉降效果,沉降速度相对理想;单用氯化钙对煤泥水沉降速度无明显促进作用,但对上清液透光率有提升,与st-PAM连用,明显提升沉降速度和透光率;白腐菌单用情况下,煤泥水沉降速度和透光率在短时间内无明显效应,参与到st-PAM、氯化钙处理体系中,分别体现出了提高沉降速度、透光率、增强沉降速度提升的稳定性及获得理想投药量的协同处理效果。煤泥脱水系列技术参数及基本理论数据研究结果表明,氯化钙和高分子絮凝剂联用可改善滤饼通透性,增大煤泥恒压过滤常数K,添加微生物絮凝剂,更加突出改善煤泥脱水性能,增大过滤速度;但是添加微生物絮凝剂后煤泥滤饼含水率略有升高。论文根据最小二乘法建构二次多项预测模型方程,借助Design-Expert试验设计软件,利用多因素多水平响应曲面正交实验设计,对煤泥水进行了因素优化正交试验,进行多元回归拟合,并进行精确性及显着性等检验,得出试验条件下透光率、沉降速度、上清液pH值、压滤脱水时间、压缩层高/总高的模型方程。对处理夹河矿煤泥水上清液给出了透光率90.48%的指导优化因素实验方案,指明了上清液pH值3D表面响应规律,并对张双楼矿、薛湖矿相关评价指标响应值给出了因素交互作用规律及影响程度。

惠少妮[9](2012)在《多烯多胺接枝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在有机工业废水处理中的性能与应用》文中认为水污染处理是控制环境污染和解决水资源短缺的重要问题之一,其中工业污水处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由于水处理方法有限,工业污水中难溶性有机污染物一直是工业水处理中一大难题。其中,难溶性有机工业污水使用常规的水处理方法不能得到明显的去除效果,特别是近年来国家对工业污水处理的严格要求,大多工业生产排放的的污水难以达到排放标准。本文针对难溶性有机污染物在水中的分散特性和治理要求,结合絮凝沉降处理法的优点,以多烯多胺为接枝基团制备了阳离子絮凝剂,通过利用接枝基团的静电引力和絮凝剂的絮凝作用,研究了该类絮凝剂处理难溶性有机工业废水的性能与过程,以期获得有机废水治理的新材料、新方法。本文的基本思路是针对难溶性有机污染物在水中以微乳液滴的形态存在,具有电性质,以常用聚丙烯酰胺絮凝剂(PAM)结构长链为骨架,以乙二胺(1,2-Ethanediamine)、二乙烯三胺(DETA)、三乙烯四胺(TETA)分子为接枝基团,在甲醛的参与下,按照曼尼奇(Mannich)反应接枝三类基团于聚丙烯酰胺骨架上,获得了不同胺离子性质的乙二胺接枝(EPAM)、二乙烯三胺接枝(DPAM)、三乙烯四胺接枝(TPAM)三种絮凝剂。这三种多烯多胺接枝絮凝剂可通过水解阳离子化,得到多个胺基团的胺化接枝阳离子絮凝剂,因此该类絮凝剂具有静电结合性质和絮凝双重功能,进而获得具有从水中去除难溶性有机污染物新的性能的材料和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是:(1)详细研究了三种多烯多胺接枝絮凝剂的制备方法和条件。通过单因素优化法考查了三种多烯多胺接枝絮凝剂合成条件—投料配比、温度、pH、反应时间对合成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合成工艺参数。在最佳条件下,EPAM和DPAM接枝率可达60%左右,TPAM的接枝率为40%左右。(2)使用红外光谱对接枝絮凝剂进行结构鉴别,证实乙二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接枝基团以共价键的方式接枝在聚丙烯酰胺中的酰胺基团上。研究了合成多烯多胺絮凝剂的水处理性能。采用絮凝处理高浊度水的方式,评价了合成的三种接枝絮凝剂絮凝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三种絮凝剂均具有良好的去浊能力,证实该类絮凝剂具有聚丙烯酰胺絮凝剂的絮凝沉降性能和具有阳离子基团的静电捕捉性能。其中EPAM可以将原浊度为624.909度的水样降为108.364度,去浊率为82%;DPAM可以将原浊度为624.909度的水样降为81.818度,去浊率达87%;TPAM可以将原浊度为624.909度的水样降为101.818度,去浊率为82%。DPAM的处理性能要优于EPAM和TPAM。(3)以苯、煤油为有机污染物,模拟含芳香烃类、直链烃类有机污水,研究了多烯多胺接枝絮凝剂处理有机污水的性能。通过改变絮凝剂、高岭土的加入量、溶液pH、沉降时间、水力条件等影响絮凝效果的因素,考察了这三种絮凝剂的水处理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这三种絮凝剂均具有优良的处理有机工业污水的性能,在最佳处理条件下,EPAM可以将原COD为450.326mg/L的含苯废水,经处理后剩余COD为66.502mg/L,去除率达到了88.44%;对于含烃废水为695.060mg/L,处理后剩余COD为65.990mg/L,去除率达到了90.19%。DPAM可以将原含苯污水COD约为700.56mg/L降解到15.265mg/L,去除率达98%;将含烃污水的COD约为295.188mg/L降解到31.962mg/L,去除率达到了89.2%。TPAM可以将含苯污水的COD约为455.495mg/L降解到24.530,去除率达94.62%%;将含烃污水的COD约为478.660mg/L降解到222.844mg/L,去除率达到了53.44%。大部分达到了国家污水综合排放一级标准(COD≤100mg/L)。通过无机—有机复配、有机—有机复配处理含苯、含烃废水实验,证实有机—有机复配要优于单一絮凝剂的处理效果。(4)以榆林市科技局项目为依托,榆林某焦化厂和韩城某洗煤厂的水样为实例,以COD和色度为评价指标,研究了合成三种接枝絮凝剂处理实际水样的性能,通过实验证实:合成接枝絮凝剂对榆林某焦化厂水样具有良好的处理效能。使用三乙烯四胺接枝絮凝剂可以将透光率为3.1%的污水,经处理后透光率最大达到96.9%;可以将COD浓度为306.471mg/L降为122.488mg/L,去除率最好达到了60.03%。合成接枝絮凝剂对韩城某洗煤厂水样具有良好的处理效能。使用无机与有机絮凝剂复配在一起去除洗煤废水水样时,可以将原水COD为2142.976mg/L降低为39.7mg/L,去除率达到98.14%,将原水透光率由9.8%升高到99.7%。本课题的创新点在于制备了一类多烯多胺接枝絮凝剂,是一种水处理的新材料和新方法。该技术操作简便,成本低,处理效能高,处理有机工业污水具有实际应用潜景。

谢安[10](2010)在《变性淀粉絮凝剂的制备及在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马铃薯淀粉加工产业中废水处理工艺技术问题,选取马铃薯淀粉为原料,进行了高取代度阳离子变性淀粉絮凝剂的研制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工艺应用研究。论文首先对马铃薯淀粉厂废水进行成分分析,确认其蛋白质含量高(2.17%)是引起淀粉废水化学需氧量COD值(49000mg/L)严重超标的主要原因。其次通过传统絮凝剂在马铃薯淀粉废水的试验研究,确定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与聚合氯化铝(PAC)复配使用效果较好,与聚合硫酸铁(PFS)复配使用效果次之,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CPAM与PFS复配使用的最佳工艺参数:当CPAM使用浓度1.0‰,PFS使用浓度2.0‰,水样pH值为6.0时,废水COD去除率可达53.16%。再次进行了高取代度阳离子变性淀粉(CMS)絮凝剂制备实验研究,确立了以3-氯-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CHPTMA)为阳离子醚化剂,采用预干燥法进行制备;在CHPTMA占淀粉干基量55%,NaOH与CHPTMA摩尔比为1:1,反应温度85℃,反应时间5h的条件下可制备取代度为0.3903的CMS,并通过对电镜和中红外光谱分析,验证了此工艺制备CMS的可行性。将制得的CMS应用于马铃薯淀粉厂废水研究,比较发现CMS絮凝剂与聚合硫酸铁(PFS)复配使用可取得更好的效果,优化获得其最佳工艺参数为:当CMS使用浓度为1.2‰,PFS使用浓度为1.5‰,水样pH值为7.0时,废水COD去除率可达64.31%,并证明CMS优于CPAM与PFS的复配效果。最后初步探讨了CMS与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絮凝剂的制备工艺以期获得更好的COD去除效果。研究表明:使用取代度为0.0697的CMS制备阳离子变性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可获得更好的效果,并且当共聚物使用浓度为0.2%o,PFS使用浓度为1.5‰,水样pH值6.0时,废水COD去除率提高至68.21%。

二、水处理絮凝剂的絮凝原理及其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处理絮凝剂的絮凝原理及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三聚氯氰交联的多胺型水处理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水资源现状
        1.1.2 重金属的来源及特点
        1.1.3 重金属的危害
    1.2 废水中重金属的处理方法
        1.2.1 絮凝法
        1.2.2 离子交换法
        1.2.3 膜分离法
        1.2.4 电解法
        1.2.5 中和沉淀法
        1.2.6 吸附法
    1.3 含氮吸附剂吸附重金属的研究
    1.4 吸附重金属离子的影响因素
        1.4.1 吸附等温线模型
        1.4.2 吸附动力学
        1.4.3 吸附的影响因素
    1.5 吸附剂的再生方法
    1.6 论文选题的目的及设计思想
2 N-MGA吸附剂的制备及性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2.2.2 多胺型吸附剂的制备
        2.2.3 多胺型吸附剂的结构及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多胺型吸附剂的合成
        2.3.2 多胺型吸附剂的表征
    2.4 小结
3 多胺型吸附剂对金属离子Cd(Ⅱ)、Cu(Ⅱ)、Pb(Ⅱ)的吸附及循环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试剂及仪器
        3.2.2 金属离子Cd(Ⅱ)的吸附及解吸实验
        3.2.3 金属离子Cu(Ⅱ)的吸附及解吸实验
        3.2.4 金属离子Pb(Ⅱ)的吸附及解吸实验
        3.2.5 各项吸附参数的计算公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重金属离子的选择
        3.3.2 N-MGA对金属离子的吸附的影响因素
        3.3.3 N-MGA的吸附模型和吸附机理
        3.3.4 N-MGA对 Cd(Ⅱ)、Cu(Ⅱ)、Pb(Ⅱ)吸附解吸循环再生性能研究
        3.3.5 多胺型吸附剂的再生循环的结构稳定性测试
        3.3.6 多胺型吸附剂吸附重金属的能谱(EDS)分析
    3.4 对废水中Cd(Ⅱ)、Cu(Ⅱ)、Pb(Ⅱ)的吸附达到工业排放标准所需要的条件探究
        3.4.1 探究废水中Cd(Ⅱ)的含量达到工业排放标准所需的吸附条件
        3.4.2 探究废水中Cu(Ⅱ)的含量达到工业排放标准所需的吸附条件
        3.4.3 探究废水中Pb(Ⅱ)的含量达到工业排放标准所需的吸附条件
    3.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气田采出水乳化规律及破乳-絮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乳化和乳状液
        1.2.1 乳化评价方法
        1.2.2 乳化程度和乳化稳定性
    1.3 乳化机理及其研究进展
        1.3.1 界面张力
        1.3.2 界面膜强度
        1.3.3 电性斥力
        1.3.4 粒径分布
        1.3.5 其他因素
    1.4 破乳-絮凝法处理含油污水
        1.4.1 破乳剂和絮凝剂
        1.4.2 应用实例
        1.4.3 破乳机理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现场气田采出水的乳化背景研究
    2.1 水质检测结果和模拟水配方
    2.2 气田采出水的形成及其产生乳化现象的原因
    2.3 气田采出水的乳化物来源
        2.3.1 泡排剂成分及其发泡特性
        2.3.2 凝析油成分的检测与分析
    2.4 气田采出水的油滴粒径分布和Zeta电位
    2.5 气田采出水的乳化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范围
    2.6 小结
第三章 气田采出水的乳化规律及其机理研究
    3.1 仪器与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制备模拟气田采出水
        3.2.2 检测模拟气田采出水的浊度
        3.2.3 建立浊度动力学拟合方程
        3.2.4 统计油滴粒径
    3.3 泡排剂含量对乳化的影响
        3.3.1 乳化规律
        3.3.2 机理分析
    3.4 矿化度对乳化的影响
        3.4.1 乳化规律
        3.4.2 机理分析
        3.4.3 主要无机盐对乳化规律和界面张力的影响
    3.5 温度对乳化的影响
        3.5.1 乳化规律
        3.5.2 机理分析
    3.6 pH对乳化的影响
    3.7 气田采出水乳化规律与界面张力的定性关系
    3.8 凝析油含量对乳化的影响
        3.8.1 乳化规律
        3.8.2 机理分析
    3.9 搅拌转速对乳化的影响
    3.10 乳化时间对乳化的影响
    3.11 各因素影响静置初始乳化程度的强弱顺序
    3.12 模拟气田采出水浊度和油滴平均粒径的关系
    3.13 静置初始油滴平均粒径和乳化稳定性的关系
    3.14 小结
第四章 气田采出水的破乳-絮凝研究
    4.1 研究背景与内容
    4.2 仪器与药剂
    4.3 双因素试验方案及其结果
    4.4 正交试验筛选药剂组合
        4.4.1 试验方案及其结果
        4.4.2 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
        4.4.3 机理分析
    4.5 正交试验优化药剂浓度
        4.5.1 试验方案及其结果
        4.5.2 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
        4.5.3 机理分析
    4.6 优化条件下的破乳-絮凝效果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3)二硫代羧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衍生物去除重金属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重金属废水的来源及危害
    1.2 重金属废水的处理方法
        1.2.1 物理化学处理法
        1.2.2 化学处理法
        1.2.3 生物化学处理法
    1.3 聚丙烯酰胺及其改性产物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3.1 对Cd~(2+)的去除
        1.3.2 对Cu~(2+)的去除
        1.3.3 对Ni~(2+)的去除
        1.3.4 对Pb~(2+)的去除
        1.3.5 对Hg~(2+)的去除
    1.4 二硫代羧基功能化重金属处理剂研究进展
        1.4.1 二硫代羧基功能化重金属吸附剂
        1.4.2 二硫代羧基功能化重金属絮凝剂
    1.5 论文研究意义
    1.6 论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6.1 论文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图
    1.7 论文创新点
2 二硫代羧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衍生物的粘度与分子量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材料
        2.2.3 二硫代羧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衍生物制备方法
        2.2.4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基本性质
        2.3.2 二硫代羧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衍生物的分子量
    2.4 本章小结
3 二硫代羧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衍生物除镉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材料
        3.2.3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絮凝实验水力条件的确定
        3.3.2 初始浓度的影响
        3.3.3 pH值的影响
        3.3.4 EDTA的影响
        3.3.5 柠檬酸钠的影响
        3.3.6 焦磷酸钠的影响
        3.3.7 二硫代羧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衍生物处理实际含Cd~(2+)废水
    3.4 本章小结
4 二硫代羧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衍生物除镍性能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材料
        4.2.3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初始浓度的影响
        4.3.2 pH值的影响
        4.3.3 EDTA的影响
        4.3.4 柠檬酸钠的影响
        4.3.5 焦磷酸钠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5 二硫代羧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衍生物共同除浊、除重金属性能
    5.1 前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
        5.2.2 实验材料
        5.2.3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高岭土悬浊液性质
        5.3.2 初始浊度对二硫代羧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衍生物除浊性能的影响
        5.3.3 初始pH值对二硫代羧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衍生物除浊性能的影响
        5.3.4 二硫代羧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衍生物共同除浊、除重金属性能
    5.4 结论
6 二硫代羧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衍生物去除混合重金属性能
    6.1 前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仪器
        6.2.2 实验材料
        6.2.3 实验方法
    6.3 结果与讨论
        6.3.1 DTMPAM去除混合重金属性能
        6.3.2 DTSPAM去除混合重金属性能
        6.3.3 DTAPAM去除混合重金属性能
    6.4 本章小结
7 重金属螯合絮体的分形维数
    7.1 前言
    7.2 实验部分
        7.2.1 实验仪器
        7.2.2 实验材料
        7.2.3 实验方法
    7.3 结果与讨论
        7.3.1 Cd~(2+)初始浓度对絮体分形维数的影响
        7.3.3 pH值对絮体分形维数的影响
        7.3.4 EDTA对絮体分形维数的影响
        7.3.5 柠檬酸钠对絮体分形维数的影响
        7.3.6 焦磷酸钠对絮体分形维数的影响
        7.3.7 浊度对絮体分形维数的影响
    7.4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新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的制备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
        1.2.1 常用的阳离子单体
        1.2.2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的合成方法
        1.2.3 合成方法的比较
    1.3 分散聚合机理
        1.3.1 分散聚合的成核机理
        1.3.2 分散聚合的稳定机理
    1.4 复合磁性絮凝剂
        1.4.1 无机复合磁性絮凝剂
        1.4.2 生物复合磁性絮凝剂
        1.4.3 有机复合磁性絮凝剂
    1.5 絮凝-磁分离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1.6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的合成及表征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2.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2.3 分散稳定剂PDMC的制备与纯化
        2.2.4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的制备与纯化
        2.2.5 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的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红外光谱分析
        2.3.2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2.3.3 正交试验分析
        2.3.4 分散稳定剂相对分子量对水分散聚合的影响
        2.3.5 分散稳定剂用量对水分散聚合的影响
        2.3.6 硫酸铵浓度对水分散聚合的影响
        2.3.7 VA-044用量对水分散聚合的影响
        2.3.8 单体总质量分数对水分散聚合的影响
        2.3.9 单体摩尔比对水分散聚合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合成及表征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3.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3.2.3 Fe_3O_4纳米粒子的制备
        3.2.4 Fe_3O_4-KH570磁流体的制备
        3.2.5 新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的制备
        3.2.6 表征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红外光谱分析
        3.3.2 热重分析
        3.3.3 X射线衍射分析
        3.3.4 扫描电镜分析
        3.3.5 磁性能分析
        3.3.6 n(Fe~(2+)):n(Fe~(3+))对Fe_3O_4 纳米粒子的影响
        3.3.7 KH570 用量对Fe_3O_4-KH570 磁流体的影响
        3.3.8 Fe_3O_4-KH570 磁流体浓度对CPAM/Fe_3O_4-KH570 的影响
        3.3.9 Fe_3O_4-KH570 磁流体超声时间对CPAM/Fe_3O_4-KH570 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新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主要原料和试剂
        4.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4.2.3 CPAM和 CPAM/Fe_3O_4-KH570 溶液的配置
        4.2.4 高岭土悬浊液的配置
        4.2.5 絮凝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CPAM/Fe_3O_4-KH570 投加量对絮凝性能的影响
        4.3.2 Fe_3O_4-KH570 磁流体浓度对CPAM/Fe_3O_4-KH570 絮凝性能的影响
        4.3.3 Fe_3O_4-KH570 磁流体超声时间对CPAM/Fe_3O_4-KH570 絮凝性能的影响
        4.3.4 沉降时间对CPAM/Fe_3O_4-KH570 絮凝性能的影响
        4.3.5 CPAM/Fe_3O_4-KH570 在有磁场和无磁场条件下的絮凝性能对比
        4.3.6 CPAM和 CPAM/Fe_3O_4-KH570 在相同投加量下的絮凝性能对比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新型有机无机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絮凝剂的种类及应用现状
        1.1.1 无机絮凝剂
        1.1.1.1 无机低分子絮凝剂
        1.1.1.2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
        1.1.2 有机絮凝剂
        1.1.2.1 合成有机高分子絮凝剂
        1.1.2.2 天然高分子絮凝剂
        1.1.3 微生物絮凝剂
        1.1.4 复合絮凝剂
        1.1.4.1 无机-无机复合絮凝剂
        1.1.4.2 无机-合成有机复合絮凝剂
        1.1.4.3 无机-天然高分子复合絮凝剂
        1.1.4.4 无机-微生物复合絮凝剂
        1.1.4.5 合成有机-天然高分子有机复合絮凝剂
    1.2 絮凝作用机理
        1.2.1 无机及合成高分子有机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1.2.1.1 吸附电中和作用
        1.2.1.2 高分子絮凝剂吸附架桥作用
        1.2.1.3 絮体的卷扫网捕作用
        1.2.2 天然高分子有机絮凝剂絮凝机理
        1.2.3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机理
    1.3 重金属废水处理研究进展
        1.3.1 重金属废水产生来源
        1.3.1.1 矿山冶炼重金属废水
        1.3.1.2 机械加工重金属废水
        1.3.1.3 其他行业产生的重金属废水
        1.3.2 重金属絮凝剂研究概况
    1.4 本文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仪器
    2.2 实验药品
    2.3 无机聚硅酸类絮凝剂检测
        2.3.1 聚硅酸(PSi)粘度的测定
    2.4 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单体转化率的测定
    2.5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特性粘度[η]的测定
    2.6 絮凝剂的除浊率实验
    2.7 测定Cu~(2+)去除率的实验
    2.8 絮凝剂除色率的实验
    2.9 结构表征方法
第三章 聚硫酸类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3.1 聚合硫酸铁的制备
    3.2 聚合硫酸铁的性能测试
        3.2.1 聚合硫酸铁的投加量对高岭土溶液絮凝的影响
        3.2.2 废水pH对聚合硫酸铁絮凝效果的影响
    3.3 聚合硫酸铁锌(PFMZ)的性能测试研究
        3.3.1 聚硫酸铁锌(PFMZ)的制备步骤
        3.3.2 聚合硫酸铁锌制备的单因素实验
        3.3.2.1 反应温度对聚硫酸铁锌的影响
        3.3.2.2 铁锌的摩尔比对聚硫酸铁锌的影响
        3.3.2.3 反应时间对聚硫酸铁锌絮凝剂的性能的影响
        3.3.3 聚合硫酸铁锌絮凝剂的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
        3.3.3.1 正交试验结果
        3.3.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3.3.4 絮凝剂PFS与PFSZ除浊效果的对比
第四章 聚硅酸类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制备及其性能测试
    4.1 聚硅酸(PAS)的制备
    4.2 聚硅酸铁(PSF)的制备
        4.2.1 聚合硅酸铁的单因素试验
        4.2.1.1 反应温度对聚合硅酸铁的影响
        4.2.1.2 硅铁摩尔比对聚合硅酸铁的影响
        4.2.1.3 反应时间对聚硅酸铁絮凝剂的性能的影响
        4.2.2 聚合硅酸铁絮凝剂的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
        4.2.2.1 正交试验结果
        4.2.2.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4.2.3 废液pH对聚硅酸铁絮凝效果的影响
    4.3 聚合硅酸锌的性能测试
        4.3.1 聚硅酸锌(PSZ)的制备
        4.3.2 聚合硅酸锌的单因素试验
        4.3.2.1 反应温度对聚合硅酸锌的影响
        4.3.2.2 硅锌摩尔比对聚合硅酸锌的影响
        4.3.2.3 反应时间对聚硅酸锌絮凝剂的性能的影响
        4.3.3 聚合硅酸锌絮凝剂的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
        4.3.3.1 正交试验结果
        4.3.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4.3.4 废液pH对聚硅酸锌絮凝效果的影响
    4.4 聚合硅酸铁锌的性能测试
        4.4.1 聚合硅酸铁锌絮凝剂的制备
        4.4.2 聚合硅酸铁锌的单因素试验
        4.4.2.1 反应温度对聚合硅酸铁锌的影响
        4.4.2.2 铁锌摩尔比对聚合硅酸铁锌的影响
        4.4.2.3 反应时间对聚硅酸铁锌絮凝剂的性能的影响
        4.4.3 聚合硅酸锌絮凝剂的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
        4.4.3.1 正交实验结果
        4.4.3.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4.4.4 废液的pH对聚合硅酸铁锌的影响
    4.5 几种无机絮凝剂的效果对比
第五章 有机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5.1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的制备
        5.1.1 反应机理
        5.1.2 制备方法
    5.2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的聚合度测试
        5.2.1 单因素试验
        5.2.1.1 反应时间对PDMDAAC分子量的影响
        5.2.1.2 反应温度对PDMDAAC分子量的影响
        5.2.1.3 APS的用量对PDMDAAC分子量的影响
        5.2.2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的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
        5.2.2.1 正交试验结果
        5.2.2.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5.2.3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对Cu~(2+)的去除效果
        5.2.4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对刚果红的去除效果
        5.2.5 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DAAC)的红外表征
第六章 新型无机-有机杂化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6.1 杂化聚硫酸铁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PFSZ)的制备
    6.2 杂化聚硫酸铁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PFSZ)的性能测试
        6.2.1 杂化絮凝剂PPFSZ单因素试验
        6.2.1.1 反应温度对杂化絮凝剂PPFSZ的影响
        6.2.1.2 PFSZ和PDMDAAC摩尔比对絮凝剂PPFSZ的影响
        6.2.1.3 铁锌摩尔比对絮凝剂PPFSZ的影响
        6.2.1.4 反应时间对聚硅酸锌絮凝剂的性能的影响
        6.2.2 絮凝剂PPFSZ的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
        6.2.2.1 正交实验结果
        6.2.2.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6.2.3 絮凝剂PPFSZ对Cu~(2+)的去除效果实验
        6.2.4 絮凝剂PPFSZ对染料废液去除效果实验
    6.3 杂化聚硅酸铁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PSZF)的制备
        6.3.1 制备方法
    6.4 杂化聚硅酸铁锌—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PSZF)的性能测试
        6.4.1 杂化絮凝剂PPSZF单因素试验
        6.4.1.1 反应温度对杂化絮凝剂PPSZF的影响
        6.4.1.2 PSZF和PDMDAAC摩尔比对絮凝剂PPSZF的影响
        6.4.1.3 反应时间对絮凝剂PPSZF的性能的影响
        6.4.2 絮凝剂PPSZF的最佳制备条件的确定
        6.4.2.1 正交实验结果
        6.4.2.2 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6.4.3 絮凝剂PPSZF对Cu~(2+)的去除效果实验
        6.4.4 絮凝剂PPSZF对刚果红溶液的去除效果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富县采油厂采油污水回注处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采油污水
        1.1.1 采油污水的形成
        1.1.2 采油污水处理的意义
        1.1.3 采油污水的性质
    1.2 采油污水的处理技术和工艺
        1.2.1 常用采油污水的处理技术
        1.2.2 常用油田污水处理工艺
    1.3 污水处理常用药剂及其作用机理
        1.3.1 絮凝剂
        1.3.2 絮凝的作用机理
        1.3.3 杀菌剂
        1.3.4 杀菌机理
        1.3.5 防垢剂
        1.3.6 阻垢的作用机理
        1.3.7 缓蚀剂
        1.3.8 缓蚀的作用机理
    1.4 注水
        1.4.1 注水水源
        1.4.2 采油污水回注标准
        1.4.3 污水回注存在的问题
        1.4.4 回注污水的配伍性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采油污水的水质分析
    2.1 水质分析的依据
    2.2 水质分析的方法
        2.2.1 氯离子含量的测定
        2.2.2 氢氧根、碳酸根和碳酸氢根离子的含量测定
        2.2.3 硫酸根离子含量的测定
        2.2.4 钙、镁、锶、钡离子含量的测定
        2.2.5 等离子体法测定离子含量
        2.2.6 悬浮物固体含量的测定
        2.2.7 含油量的测定
        2.2.8 硫离子含量测定
        2.2.9 细菌含量的测定
        2.2.10 腐蚀速率测定
        2.2.11 苏林水型
    2.3 油田水质的分析
        2.3.1 含油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2.3.2 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 采出水的结垢预测及配伍性研究
    3.1 晶体垢结垢机理的研究
    3.2 采油污水结垢理论预测
        3.2.1 碳酸钙结垢趋势预测
        3.2.2 硫酸钙结垢趋势预测
        3.2.3 硫酸钡结垢趋势预测
        3.2.4 硫酸锶结垢趋势预测
        3.2.5 理论预测结果
    3.3 Salechem结垢软件预测
        3.3.1 长2地层水与浅层水混合后结垢趋势预测
        3.3.2 长8地层水与地表水混合后结垢趋势预测
        3.3.3 长8地层水与浅层水混合后结垢趋势预测
    3.4 清污水混合的配伍性
        3.4.1 配伍性的检测指标
        3.4.2 实验仪器与试剂
        3.4.3 实验部分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采油污水絮凝处理实验
    4.1 采出水絮凝处理
        4.1.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1.2 无机絮凝剂优选与加量
        4.1.3 有机絮凝剂的选择与加量
        4.1.4 无机絮凝剂与有机絮凝剂的加药次序选择
        4.1.5 复配絮凝剂加药间隔选择
        4.1.6 搅拌时间对絮凝效果影响
        4.1.7 杀菌剂加量确定
        4.1.8 处理方案的确定
        4.1.9 处理后污水指标变化
    4.2 处理后水与不同水体的配伍
        4.2.1 处理后长2水与地表水、地层水的配伍
        4.2.2 处理后长8水与地表水、浅层水及地层水的配伍
    4.3 处理后水与储层配伍性
        4.3.1 实验方法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储层的敏感性实验
    5.1 敏感性实验意义
    5.2 实验仪器及试剂
    5.3 储层的敏感性实验
        5.3.1 流速敏感性实验
        5.3.2 水敏感性实验
        5.3.3 盐度敏感性实验
        5.3.4 酸敏感性实验
        5.3.5 碱敏感性实验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建筑泥浆高效综合脱水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建筑泥浆的来源
        1.1.3 建筑泥浆的分类
    1.2 泥浆脱水技术
        1.2.1 自然干化
        1.2.2 絮凝脱水
        1.2.3 机械脱水
        1.2.4 滤袋脱水
    1.3 研究现状
        1.3.1 建筑泥浆现状
        1.3.2 建筑泥浆脱水处理现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建筑泥浆絮凝脱水性能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建筑泥浆溶液
        2.1.2 絮凝剂
    2.2 试验仪器
    2.3 试验内容
    2.4 试验检测项目及方法
    2.5 建筑泥浆性质对脱水性能影响
        2.5.1 建筑泥浆的元素含量分析
        2.5.2 泥浆颗粒粒径对絮凝脱水的影响
        2.5.3 建筑泥浆固含量的影响
    2.6 絮凝剂对建筑泥浆脱水性能影响
        2.6.1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的试验研究
        2.6.2 有机高分子絮凝剂的试验研究
        2.6.3 无机高分子絮凝剂与APAM混合使用的试验研究
        2.6.4 絮凝剂APAM分子量、投加量及质量浓度的优化试验
    2.7 水力条件对建筑泥浆絮凝脱水性能影响
        2.7.1 搅拌强度的影响
        2.7.2 搅拌时间的影响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APAM溶液稳定性及其絮凝性能研究
    3.1 仪器及主要药品
    3.2 样品的配制
        3.2.1 泥浆溶液
        3.2.2 APAM溶液
        3.2.3 APAM-盐溶液体系
        3.2.4 APAM-稳定剂溶液体系
    3.3 试验方法
        3.3.1 原泥浆颗粒及絮体结构的表征
        3.3.2 APAM溶液粘度及泥浆含水率的测定
        3.3.3 APAM样品的结构表征
    3.4 APAM絮凝机理研究
    3.5 APAM性质对絮凝效果影响因素分析
        3.5.1 APAM溶液长时间放置对絮凝效果影响
        3.5.2 分子量对絮凝效果影响
        3.5.3 浓度对絮凝效果影响
        3.5.4 温度对絮凝效果影响
        3.5.5 金属离子对絮凝效果影响
    3.6 APAM-稳定剂溶液体系粘度依时性研究
    3.7 不同状态下APAM固体的红外光谱图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泥浆脱水分离技术及设备研究
    4.1 重力沉降试验
        4.1.1 沉淀类型
        4.1.2 浓悬浮液的沉淀特点
        4.1.3 原始泥浆的自然沉降试验
        4.1.4 高浓度泥浆絮凝颗粒重力沉降试验
    4.2 离心沉降试验
        4.2.1 离心设备的选择及研究内容
        4.2.2 离心机工作原理
        4.2.3 转速对离心脱水效果影响
        4.2.4 离心机运行时间对离心脱水效果影响
        4.2.5 絮凝剂对离心脱水效果影响
    4.3 滤袋脱水方式研究
        4.3.1 滤袋脱水技术路线
        4.3.2 滤袋材质选择
        4.3.3 滤袋的外形尺寸及最大充填高度设计
        4.3.4 悬挂袋试验研究
        4.3.5 滤袋堆叠试验研究
    4.4 试验结果及对比分析
第五章 上清液水质指标分析
    5.1 COD分析
        5.1.1 试验材料及药剂
        5.1.2 试验仪器
        5.1.3 药剂的配制
        5.1.4 方法原理
        5.1.5 试验结果及分析
    5.2 TN分析
        5.2.1 试验材料及药剂
        5.2.2 试验仪器
        5.2.3 方法原理
        5.2.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3 TP分析
        5.3.1 试验材料及药剂
        5.3.2 试验仪器
        5.3.3 药剂的配制
        5.3.4 方法原理
        5.3.5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NH_3-N分析
        5.4.1 试验材料及药剂
        5.4.2 试验仪器
        5.4.3 药剂的配制
        5.4.4 方法原理
        5.4.5 试验结果及分析
    5.5 SS分析
        5.5.1 试验材料
        5.5.2 试验仪器
        5.5.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6 pH分析
        5.6.1 试验材料及药剂
        5.6.2 试验仪器
        5.6.3 pH缓冲剂的配制
        5.6.4 试验结果及分析
    5.7 重金属及无机非金属有害物检测
        5.7.1 试验材料及药剂
        5.7.2 试验仪器
        5.7.3 试验结果及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8)煤泥水化学微生物法深度处理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1 绪论
    1.1 煤泥水的产生和危害
    1.2 煤泥水的性质特点研究
    1.3 煤泥水处理内容及方法研究
    1.4 煤泥水处理现状
    1.5 煤炭脱硫研究现状
    1.6 选题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1.7 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
2 煤泥水处理相关理论研究
    2.1 无机凝聚剂的凝聚机理研究
    2.2 高分子絮凝剂作用机理
    2.3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作用机理
    2.4 微生物浸出法脱硫机理研究
    2.5 絮凝动力学理论研究
    2.6 颗粒沉降速度
    2.7 本章小结
3 煤泥水基本性质测定及煤泥水处理试验操作系统
    3.1 煤泥水体系主要性质的测定
    3.2 煤泥颗粒主要性质的测定
    3.3 煤泥水化学微生物法深度处理试验操作系统
    3.4 本章小结
4 化学微生物法处理煤泥水工艺参数及理论基础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煤泥水单因素影响试验结果分析
    4.3 微生物絮凝剂制备及絮凝试验结果分析
    4.4 煤泥水复合因素影响分析
    4.5 化学微生物法处理煤泥水的絮凝形态分析
    4.6 煤泥脱水试验结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煤泥水絮凝沉降机理综合试验研究
    5.1 煤泥水絮凝沉降试验及理论建模 (夹河矿样本)
    5.2 煤泥水处理药剂因素影响机制研究(张双楼矿和薛湖矿样本)
    5.3 本章小结
6 煤泥水中黄铁矿脱出机理研究
    6.1 微生物脱硫的研究现状及原理
    6.2 实验过程及数据结果
    6.3 煤泥生化反应机理研究
7 结论及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
    7.3 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多烯多胺接枝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在有机工业废水处理中的性能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污水污染概述
    1.2 絮凝剂概述
        1.2.1 絮凝剂的概念和分类
        1.2.2 絮凝剂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1.2.3 阳离子絮凝剂在有机工业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1.3 絮凝剂的作用机理
        1.3.1 凝聚动力学简介
        1.3.2 影响絮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1.4 有机工业污水情况概述
        1.4.1 有机工业污水的分类及形态
        1.4.2 有机工业污水的排放概况及国家相关排放标准
        1.4.3 有机工业污水的危害
        1.4.4 有机工业污水国内外处理技术现状
    1.5 本课题研究意义及思路
    1.6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过程及方法
    2.1 多烯多胺接枝絮凝剂的制备过程
        2.1.1 多烯多胺接枝絮凝剂的合成步骤及装置图
        2.1.2 合成多烯多胺接枝絮凝剂的接枝率测定方法
    2.2 合成多烯多胺接枝絮凝剂性能测定方法
        2.2.1 合成产物红外光谱表征
        2.2.2 浊度法评价合成接枝絮凝剂的絮凝效果
        2.2.3 水样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2.3 多烯多胺接枝絮凝剂处理有机废水实验过程
第三章 乙二胺接枝絮凝剂的合成及性能实验
    3.1 合成反应的原理
    3.2 实验试剂及仪器
    3.3 乙二胺接枝絮凝剂的合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乙二胺接枝产物最佳合成条件优化
        3.4.2 所得产物红外表征结果
        3.4.3 乙二胺接枝絮凝剂产物絮凝评价实验
        3.4.4 乙二胺接枝絮凝剂处理有机废水的性能实验
        3.4.5 水力条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乙烯三胺接枝絮凝剂的合成及性能实验
    4.1 合成反应的原理
    4.2 实验试剂及仪器
    4.3. 二乙烯三胺接枝絮凝剂的制备
    4.4 结果与讨论
        4.4.1 二乙烯三胺接枝产物最佳合成工艺优化
        4.4.2 所得产物的结构表征
        4.4.3 接枝型产物絮凝处理高浊度水实验
        4.4.4 二乙烯三胺接枝絮凝剂处理模拟有机污水的实验
        4.4.5 水力条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乙烯四胺接枝絮凝剂的合成及性能复配对比实验
    5.1 合成反应原理
    5.2 实验药品及仪器
    5.3 三乙烯四胺接枝絮凝剂的合成步骤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接枝产物最佳合成条件优化
        5.4.2 所得产物的结构表征
        5.4.3 接枝型产物絮凝评价实验
        5.4.4 接枝絮凝剂处理有机废水的性能实验
        5.4.5 水力条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5 几种絮凝剂的絮凝性能对比
        5.5.1 不同类型的絮凝剂在取相同量时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5.2 无机—有机复配型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5.3 有机—有机复配型对絮凝效果的影响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合成接枝絮凝剂处理两类有机工业污水的应用实例
    6.1 合成多烯多胺接枝絮凝剂对榆林某焦化厂水样中的应用实验
        6.1.1 焦化废水水样的来源、特征及组成
        6.1.2 焦化污水处理现状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6.2.2 焦化废水相关指标的测定
        6.2.3 实验方法
    6.3 实验结果及讨论
        6.3.1 不同 CTAB 的加入量对焦化废水的处理效果
        6.3.2 不同合成接枝絮凝剂对焦化废水的去除效果
        6.3.3 合成多烯多胺接枝絮凝剂对不同浓度焦化废水去除效果
    6.4 合成多烯多胺接枝絮凝剂处理洗煤厂水样实例
        6.4.1 洗煤厂废水水样组成、特征
        6.4.2 洗煤厂废水处理处理概述
    6.5 实验部分
        6.5.1 试剂及仪器
        6.5.2 洗煤废水相关指标的测定
        6.5.3 实验方法
    6.6 实验结果及讨论
        6.6.1 加入不同类型絮凝剂对洗煤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6.6.2 高岭土加入量对洗煤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6.6.3 复配型絮凝剂对洗煤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
    6.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变性淀粉絮凝剂的制备及在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
        1.2.1 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的来源及特性
        1.2.2 现有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处理方法
        1.2.3 小结
    1.3 絮凝剂
        1.3.1 无机絮凝剂
        1.3.2 有机絮凝剂
        1.3.3 微生物絮凝剂
        1.3.4 小结
    1.4 阳离子变性淀粉絮凝剂
        1.4.1 阳离子变性淀粉絮凝剂的定义
        1.4.2 阳离子变性淀粉的制备
        1.4.3 阳离子变性淀粉的特性
        1.4.4 阳离子变性淀粉絮凝剂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5 小结
    1.5 阳离子变性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
    1.6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水质及传统絮凝剂应用实验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仪器
        2.2.1 废水来源及基本情况介绍
        2.2.2 传统絮凝剂的选择
        2.2.3 材料与试剂
        2.2.4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成分测定方法
        2.3.2 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主要污染指标测定方法
        2.3.3 烧杯实验法
        2.3.4 重铬酸钾法测液体COD法
    2.4 实验设计
        2.4.1 初步实验设计
        2.4.2 单因素实验设计
        2.4.3 正交实验设计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1 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成分测定结果与分析
        2.5.2 马铃薯淀粉生产废水中主要污染指标测定结果与分析
        2.5.3 初步实验结果与分析
        2.5.4 单因素实验结果及分析
        2.5.5 正交优化实验及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取代度阳离子变性淀粉絮凝剂制备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阳离子变性淀粉的制备方法
        3.3.2 产品表征方法
        3.3.3 DS的测定方法
    3.4 实验设计
        3.4.1 原料淀粉选择实验设计
        3.4.2 单因素实验设计
        3.4.3 正交实验设计
    3.5 实验结果分析
        3.5.1 原料选择实验结果与分析
        3.5.2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3.5.3 正交优化实验及结果分析
        3.5.4 阳离子变性淀粉表征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阳离子变性淀粉在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中应用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4 实验设计
        4.4.1 单因素实验设计
        4.4.2 正交实验设计
        4.4.3 阳离子变性淀粉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效果比较实验设计
    4.5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1 单因素实验结果与分析
        4.5.2 正交优化实验及结果分析
        4.5.3 阳离子变性淀粉与阳离子聚丙烯酰胺絮凝效果比较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阳离子变性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制备及其絮凝性能的初探
    5.1 引言
    5.2 材料和仪器
        5.2.1 原料阳离子变性淀粉
        5.2.2 材料与试剂
        5.2.3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阳离子变性淀粉丙烯酰胺接枝共聚物的制备方法
        5.3.2 接枝率与转化率计算公式
    5.4 实验设计
        5.4.1 变性淀粉取代度对产物接枝效率影响实验设计
        5.4.2 接枝产物的红外光谱表征
        5.4.3 接枝产物与变性淀粉絮凝效果的对比实验设计
    5.5 实验结果分析
        5.5.1 变性淀粉取代度对接枝产物接枝效率影响实验结果与分析
        5.5.2 接枝产物的红外光谱表征结果与分析
        5.5.3 接枝产物与变性淀粉絮凝效果的对比实验结果与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硕士期间参与科研工作

四、水处理絮凝剂的絮凝原理及其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三聚氯氰交联的多胺型水处理剂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何婷婷.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气田采出水乳化规律及破乳-絮凝研究[D]. 张海涛.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二硫代羧基化改性聚丙烯酰胺衍生物去除重金属性能研究[D]. 袁海飞.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4]新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水包水”乳液的制备及应用[D]. 邵亚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新型有机无机絮凝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宋静.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2)
  • [6]富县采油厂采油污水回注处理技术研究[D]. 郝西鹏. 西安石油大学, 2015(06)
  • [7]建筑泥浆高效综合脱水技术研究[D]. 徐佩佩. 东南大学, 2015(08)
  • [8]煤泥水化学微生物法深度处理的基础研究[D]. 张英杰. 中国矿业大学, 2014(12)
  • [9]多烯多胺接枝絮凝剂的制备及其在有机工业废水处理中的性能与应用[D]. 惠少妮. 长安大学, 2012(07)
  • [10]变性淀粉絮凝剂的制备及在马铃薯淀粉废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D]. 谢安.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10(06)

标签:;  ;  ;  ;  ;  

水处理絮凝剂的絮凝原理及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