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拟降脂化瘀汤治疗高脂血症78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庞琳琳[1](2021)在《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总结导师对血脂异常的中医学认识及治疗方法,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评价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在细胞分子水平探讨该法对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脂蛋白代谢异常及其血管内皮受损致AS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为从脾论治血脂异常、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等提供实验依据。材料与方法:1.杨关林教授精通现代医学理论,博采传统医学的各家思想,认为血脂异常与痰浊相关,以血脂异常为切入点,提出血脂异常以“脾虚痰浊”立论,丰富了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以健脾祛痰为重点,从“脾主运化”论治血脂异常每获良效。通过跟师学习,总结导师关于血脂异常的中医学理论及治疗方法。2.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包括:中文文献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外文文献检索Pubmed和Cochrane图书馆,检索时间为从各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1月19日。搜集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应用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研究的质量进行评价,采用Rev Man5.4软件进行Meta分析。3.采用高脂饮食单笼饲养建立小型猪血脂异常脾虚痰浊模型,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干预组,模型组和干预组均予高脂饲料喂养,对照组予基础饲料喂饲,且每只小型猪均单笼饲养,限制活动。实验周期为24周。于第0、12、24周,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两组小猪血清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Ⅰ(Apo AI)等水平,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仪(LC-20AT)测定血中1磷脂鞘氨醇(S1P)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小猪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PO)、对氧磷酶1(PON1)、HDL-Apo AI、HDL-SAA、HDL-PON1水平;于第24周采用Elisa法检测小猪血清和内皮组织匀浆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总一氧化氮合酶(t NOS),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SIPR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T-q PCR法测定SIPR1/PI3K/Akt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结果:1.杨关林教授认为,中医膏脂运化失常,多对应现代医学的血脂异常,在治疗的过程中,当紧守“脾虚痰湿、浊脂内生”之病机,有效运用“脾主运化”思想,以“复脾运化、祛痰化浊、调脾胃以调血脂”为治疗原则,总结出从“脾主运化”论治血脂异常的中医理论,并凭借自己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将血脂异常从“脾主运化”论治学术思想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2.共纳入18项研究,合计1574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健脾祛痰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血脂异常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降低血浆TC、TG、LDL-C水平,升高血浆HLD-C、Apo A水平,改善中医症状、减低中医证候积分方面较单纯西医治疗效果更佳,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健脾祛痰法与西医常规治疗对比,两者降低TC、TG、LDL-C,升高HLD-C、Apo A的疗效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05)。所纳入研究中报道的不良事件均为轻度,包括便秘、腹胀、腹泻、腹痛、恶心、皮疹、头痛、转氨酶升高等,多在停药后恢复,没有试验报告严重的不良事件。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同时联合健脾祛痰法,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血脂水平疗效方面,健脾祛痰法能显着降低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清TG水平(P<0.01),降低其LDL-C水平(P<0.05),显着升高Apo A1水平(P<0.01);经健脾祛痰法治疗后,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清TC也有所降低(P>0.05),HDL-C有所升高(P>0.05)。在纠正dy HDL疗效方面,经健脾祛痰中药治疗后,血清MPO、HDL-SAA水平显着降低(P<0.01),HDL-Apo AI、HDL-S1P、HDL-PON1水平显着升高(P<0.01),PON1水平升高(P<0.05),MPO/PON1比值显着减小(P<0.01),HDL-SAA/HDL-Apo AI比值减小(P<0.05)。在改善内皮功能方面,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清t NOS、i NOS、ET-1、ICAM-1水平显着升高,e NOS、NO水平显着降低;健脾祛痰中药显着降低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清t NOS、i NOS、ET-1、ICAM-1水平(P<0.01),显着升高e NOS水平(P<0.01),NO水平也升高(P<0.05)。各组内皮匀浆中内皮功能指标变化一致。表明健脾祛痰中药能改善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管内皮功能。研究发现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管内皮S1PR1、PI3K、Akt的m RNA表达显着降低(P<0.01),e NOS表达也降低(P<0.05),健脾祛痰中药显着增加血管内皮S1PR1、PI3K、Akt的m RNA表达(P<0.01),升高e NOS m RNA表达(P<0.05)。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管内皮S1PR1、PI3K、Akt的蛋白表达降低(P<0.05),e NOS的蛋白表达显着降低(P<0.01),i NOS的蛋白表达显着升高(P<0.01),健脾祛痰中药增加S1PR1、PI3K、e NOS蛋白表达(P<0.05),显着增加Akt蛋白表达(P<0.01),降低i NOS的蛋白表达(P<0.05)。结论:1.血脂异常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脾虚痰湿、浊脂内生”,导师以“脾主运化”为指导思想,以“复脾运化、祛痰化浊、调脾胃以调血脂”为治疗原则,治疗血脂异常疗效显着。2.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3.健脾祛痰中药改善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脂水平,减少dy HDL含量,改善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管内皮功能,该作用与活化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血管内皮受抑制的S1PR1/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徐路[2](2020)在《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随着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脂血症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临床上常用治疗高脂血症的药物,长期应用会出现不同概率、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探索新的治疗方法,近年来中草药的降脂作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黄连、吴茱萸的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和吴茱萸碱1:1配伍可显着降低血浆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轻高脂模型大鼠肝脏组织脂肪变性情况,通过作用于Leptin-AMPK通路、Leptin-Jak2-Stat3通路调节脂代谢,影响SREBP2、HMGCR、PPARα、LXRα、CYP7A1、NPC1L1、SR-BI、ABCG5、ABCG8等基因的表达,以抑制肝脏胆固醇合成、促进胆固醇分解,以及抑制小肠胆固醇吸收。胆汁酸是体内清除胆固醇的重要形式,对于维持胆固醇的稳态和防止胆固醇、甘油三酯和有毒代谢物的积累以及肝脏和其他器官的损伤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为了进一步阐明黄连吴茱萸配伍的降脂机制,我们提出连萸配伍是否会影响这一重要过程。研究目的:以高脂血症模型小鼠为研究载体,以胆汁酸代谢为切入点,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蛋白质免疫印迹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胆汁酸代谢负反馈调节通路FXR/FGF15/FGFR4相关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用色谱-质谱分析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探讨黄连吴茱萸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动物分组及给药48只雄性C57BL/6小鼠,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3天,称小鼠体重并记录,禁食12h,每只小鼠尾静脉取血约0.5ml,3500r/min离心15min分离血清,检测各组小鼠血清总胆固醇含量。根据测得血清总胆固醇值及小鼠体重,将小鼠随机分为6组,空白组(n=8)、模型组(n=8)、阿托伐他汀组(n=8)、连萸低剂量组(n=8)、连萸中剂量组(n=8)、连萸高剂量组(n=8),使组间初始总胆固醇值及体重值无差异。空白组小鼠给予普通饲料饲养,其余各组小鼠给予高脂饲料饲养,实验过程中所有动物自由采食和饮水。制备好中药煎剂,每日根据各组动物体重给予相应药物灌胃,给药体积为1ml/100g,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均给予生理盐水灌胃,给药频率为1次/天,连续灌胃给药8周。2.血清脂质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检测采用酶化学法测定血清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白介素6、白介素10、肿瘤坏死因子α的含量,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清脂质水平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3.肝脏病理形态观察采用HE染色镜下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病理形态的影响。4.FXR/FGF15/FGFR4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检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黄连吴茱萸配伍对FXR、FGF15、FGFR4、CYP7A1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5.FXR/FGF15/FGFR4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检测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黄连吴茱萸配伍对FXR、FGF15、FGFR4、CYP7A1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6.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检测采用色谱-质谱法观察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研究结果:1.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P<0.05)。2.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指数及病理形态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脏指数明显升高(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的肝脏指数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肝脏出现脂肪变性,见脂肪空泡,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可不同程度改善上述表现,其中连萸低、中、高剂量组优于阿托伐他汀组。3.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升高(P<0.01),白介素10水平明显降低(P<0.01)。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血清白介素6水平降低(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明显降低(P<0.01);连萸低、中剂量组小鼠血清白介素10水平明显升高(P<0.01)。4.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FXR/FGF15/FGFR4通路靶基因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回肠FXR、回肠FGF15、肝脏FGFR4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肝脏CYP7A1、肝脏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GF15基因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FGFR4基因表达水平降低(P<0.01);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CYP7A1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连萸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肝脏FXR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5.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FXR/FGF15/FGFR4通路靶蛋白的影响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回肠FXR、回肠FGF15、肝脏FGF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P<0.01,P<0.05),肝脏CYP7A1、肝脏FX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和阿托伐他汀组小鼠回肠FXR、FGF1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FGFR4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连萸低、高剂量组小鼠肝脏CYP7A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连萸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肝脏FXR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P<0.01)。6.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粪便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1)从胆汁酸的分类来看: 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空白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42.39%,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7.61%。模型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32.90%,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67.10%。连萸中剂量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46.92%,次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3.08%。 游离胆汁酸和结合胆汁酸:空白组小鼠游离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7.39%,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2.61%。模型组小鼠游离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8.34%,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1.66%。连萸中剂量组小鼠初级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94.15%,结合胆汁酸占粪便总胆汁酸谱的5.85%。(2)从差异胆汁酸来看,相较于空白组,模型组小鼠粪便胆汁酸12-KLCA、GDCA、HDCA、Apo CA、CDCA、DCA、Iso LCA、LCA表达上调(p<0.05),TMCA、TUDCA、TCDCA、α-MCA表达下调(p<0.05)。相较于模型组,连萸中剂量组小鼠粪便胆汁酸7-KDCA、UDCA、CA、GCA上调(p<0.05),12-KLCA、Apo CA、Iso LCA下调(p<0.05)。结论:1.高脂血症的中医病机相对复杂,脾胃升降失常是其关键病机,治当辛开苦降,升清降浊。黄连、吴茱萸配伍作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具有明显的调脂、抗炎作用。2.黄连、吴茱萸配伍通过抑制FXR/FGF15/FGFR4通路,上调CYP7A1的表达,促进胆汁酸的合成,影响胆汁酸代谢发挥调脂作用。
王语嫣[3](2020)在《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脂血症的证治规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痛风性关节炎(GA)合并高脂血症的证候分布特点及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辨证论治提供更多参考和借鉴。材料与方法:以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风湿病科和风湿康复科(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住院患者为基础数据,严格遵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对病例进行筛选,利用Excel频数统计、SPSS 22.0聚类分析及SPSS Modeler 14.2关联规则Apriori等方法对用药经验进行数据挖掘。分析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脂血症的证候分布特点,探究用药规律。结果:1.本次研究收集病例198例,男女比例10.64:1;平均年龄50.06±15.006岁。2.证候分布情况(按构成比例排序):湿热痹阻证(44.94%)>湿热痹阻兼血瘀证(40.40%)>痰瘀痹阻证(5.05%)>寒湿痹阻兼血瘀证(3.03%)>寒湿痹阻证(2.53%)=瘀热阻滞证(2.53%)>脾虚湿阻证(1.52%)。3.本次研究收集处方207张,涉及中药209味,用药频次共计2857次,药物类别19类。苍术、黄柏等39种用药频次≥20的中药为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脂血症的常用药;清热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及活血化瘀药为治疗本病的主要药物类别。4.对用药次数≥20的39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共得到6组聚类药组:类1苍术、黄柏、牛膝、薏苡仁、土茯苓、萆薢、泽泻、当归、川芎、茵陈、虎杖、独活、防己、防风、羌活;类2赤芍、金银花;类3白术、黄芪、山茱萸、山药、丹参;类4柴胡、桂枝、甘草、白芍、黄芩、威灵仙、山慈菇、车前子;类5牡丹皮、忍冬藤、生地黄、知母;类6桃仁、红花、半夏、陈皮、茯苓。5.对209味中药进行关联分析,共得到药对及药组关联规则97条,其中黄柏+苍术的支持度最高为54.655%。结论:1.本研究发现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脂血症患者与性别、年龄具有相关性,以31-70岁男性患者多发,符合流行病学研究特点。2.依据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脂血症的证候分布,本病以实证为主,虚证为辅。其中湿热痹阻证占比最高,故治疗标实多以清热祛湿为主,兼以扶正补虚。3.研究显示高频药物有:黄柏、苍术、牛膝、薏苡仁、萆薢、泽泻、土茯苓等,药物类别为清热药,常用药对为苍术、黄柏;黄柏、牛膝;苍术、薏苡仁。
王华文[4](2020)在《健脾祛痰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改善血脂异常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通过观察健脾祛痰法对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水平、中医证候积分、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ibroblast Growth Factor19,FGF19)血清表达水平的影响,分析正常与脾虚痰浊型高脂人群、中药治疗前后患者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并测定中药复方主要活性成分(绞股蓝皂苷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丹酚酸B、姜黄素、阿魏酸、荷叶碱)及精炼方颗粒剂中有效成分(绞股蓝皂苷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的含量,以明确健脾祛痰法降脂的临床疗效,探究健脾祛痰法发挥降脂疗效的有效中药成分及生物学机制。2.观察健脾祛痰法对SD大鼠高脂血症模型的血脂水平,肝脏脂质沉积变化,脂质代谢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水平,血清结合型胆汁酸含量以及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基于肝-胆汁酸-肠菌轴进一步探讨健脾祛痰方调控脂质代谢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1.临床研究:在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纳入非血脂异常及脾虚痰浊血脂异常受试者共计240例,按照就诊顺序完全随机分为非血脂异常组、血脂异常组、中药复方组和精炼方组,每组60例。所有组别均予健康宣教,非血脂异常组和血脂异常组不予其他干预,中药复方组予中药复方颗粒剂100ml日三次温水冲服,精炼方组予精炼方颗粒剂100ml日三次温水冲服。所有组别干预8周。采用全自动分析仪检测所有受试者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用中医症候积分量表评定患者中医证候疗效,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受试者血清FGF19的表达水平,16S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受试者粪便标本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中药复方和精炼方颗粒剂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含量。2.基础研究:实验动物选择SPF级雄性SD大鼠,共计24只。首先将大鼠按照体重进行标记,然后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和高脂饲料组(18只)。造模方法采用目前公认的高脂饲料喂饲造模法,评价模型成功后,将造模成功的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6只)、中药复方组(6只)、精炼方组(6只)。空白组、模型组予经口灌服生理盐水,中药复方组予经口灌服中药复方颗粒剂,精炼方组予经口灌服精炼方颗粒剂,干预4周。实验结束时进行油红o染色观察肝脏脂质沉积,HE染色观察肝脏形态变化,分别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及蛋白印迹技术检测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Arnesoid X Receptor,FX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Fibroblast Growthfactor Receptor 4,FGFR4)、胆固醇7α-羟化酶(Cholesterol7α-Hydroxylase,CYP7A1)、小异源二聚体伴侣(Small Heterodimer Partner,SHP)及肠道组织中法尼酯衍生物X受体(Arnesoid X Receptor,FXR)、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5(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15,FGF15)的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并且使用高通量靶标定量检测各组大鼠结合型胆汁酸甘氨胆酸(Glycocholic acid,GCA)、甘氨鹅去氧胆酸(Glycochenodeoxycholic acid,GCDCA)、牛磺胆酸(Taurocholic acid,TCA)、牛磺酸鹅去氧胆酸(Taurochenodeoxycholic acid,TCDCA)、牛磺-β-鼠胆酸(Tauroβ-Muricholic acid,T-β-MCA)的含量变化,16Sr RNA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大鼠粪便标本中肠道菌群的结构变化情况。结果:1.本次共入组受试者240例,按照脱落及剔除病例标准,最终纳入非血脂异常组60例,对照组55例,中药复方组及精炼方组各58例。观察过程中,中药复方组出现6例不良反应发生(5例胃胀,1例胃痛,可自行缓解),精炼方组出现5例不良反应(5例胃胀,半小时后自行缓解)。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尿常规、便常规、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肌酐、心电图均未出现异常改变。2.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经中药复方及精炼方治疗后血脂水平,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1);中药复方组及精炼方组血脂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总有效率显着优于血脂异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复方组有效率稍高于精炼方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中药复方组中医证候积分有效率高于精炼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中药复方组及精炼方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Fgf19含量均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血脂异常组患者健康宣教后外周血中Fgf19含量稍有降低,无统计学差异(P>0.05)。4.脾虚痰浊型高脂人群肠道菌群多样性和物种丰度与正常人群相比明显减弱(p<0.05),群落组成结构差异显着(p<0.05)。中药复方组及精炼方组患者用药后群落的丰度与多样性明显升高(P<0.01),各分类水平物种组成比例发生变化,群落组成结构差异显着(P<0.05),且群落组成的均匀度及丰富度较用药前更高。编码胆盐水解酶(BSH)相关菌属包括拟杆菌属(Bacteroides)、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肠球菌(Enterococcus)的丰度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复方组用药后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肠道菌群平衡有所恢复。5.中药复方可能通过丹酚酸B、姜黄素、阿魏酸、荷叶碱、绞股蓝皂苷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等活性成分发挥降脂作用,7种有效成分之间含量差异较大,其中以绞股蓝皂苷A含量最高,姜黄素含量最低。精炼方可能通过绞股蓝皂苷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等有效成分发挥降脂功效,3种有效成分含量均高于中药复方,其中绞股蓝皂苷A含量最高,而黄芪甲苷含量最低。6.中药复方组大鼠血清TC、TG水平较用药前显着降低,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LDL水平较用药前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HDL水平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精炼方组大鼠血脂TC、TG、LDL水平较用药前显着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1)。HDL水平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中药复方组、精炼方组肝细胞脂肪变性及脂质沉积情况较模型组减轻,肝细胞形态有所恢复。7.中药复方和精炼方组大鼠FXR信号传导通路相关肠道FXR、FGF15及肝脏FXR、FGFR4、SHP的基因和蛋白表达均较模型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脏CYP7A1的表达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与模型组相比,空白组、复方组和精炼方组的结合型胆汁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甘氨胆酸、牛磺鹅脱氧胆酸、牛磺-β-鼠胆酸、牛磺胆酸)浓度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9.高脂大鼠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与正常大鼠相比有所减弱,菌群结构失衡。中药复方组及精炼方组大鼠较模型组样本间差异明显,菌群丰度多样性升高,各分类水平物种组成比例发生变化,其中中药复方组大鼠肠道益生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较模型组增加,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群落组成的均匀度及丰富度更高,肠道菌群平衡有一定恢复,以上结果与临床实验结果一致。同时编码胆盐水解酶(BSH)相关微生物包括拟杆菌属(Bacteroides)、梭状芽孢杆菌(Clostridium)、肠球菌(Enterococcus)、芽胞杆菌属(Bacillus)的丰度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健脾祛痰法能够显着降低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TC、TG、LDL水平,改善患者中医证候。2.中药复方可能通过丹酚酸B、姜黄素、阿魏酸、荷叶碱、绞股蓝皂苷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等活性成分发挥调节脂质代谢作用,精炼方可能通过绞股蓝皂苷A、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黄芪甲苷等有效成分发挥调脂作用。3.精炼方在临床降低血脂水平方面与中药复方疗效相当,而中药复方在中医证候总体疗效及促进患者肠道益生菌生长方面优于精炼方。4.健脾祛痰法可以调节高脂大鼠血脂水平,改善肝脏组织细胞形态,减少肝细胞内脂滴的产生。5.健脾祛痰法能够恢复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肠道菌群的丰度与多样性,调整群落组成的均匀度及丰富度。下调编码胆盐水解酶(BSH)相关菌属的丰度,升高调脂相关肠道益生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的丰度,改善患者肠道菌群。6.健脾祛痰法能够下调结合型胆汁酸的浓度,调节FXR信号传导通路相关基因和蛋白的表达以抑制FXR通路的负反馈作用,促进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的代谢过程。7.健脾祛痰法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抑制FXR信号传导通路以纠正血脂紊乱。
张璋[5](2019)在《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一、目的探索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证素与中药用药的关联性、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性。从理论、诊断、治疗环节探索高脂血症统一便捷的中医辨证方法及治疗的规律性、客观性、规范性,为高脂血症中医临床诊断和中药治疗提供参考依据。二、方法(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用文献调查法、比较研究法、概念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梳理古代和现代有关高脂血症和中医证素文献,通过归纳演绎、抽象概括、分析综合等思维方法归纳概括高脂血症中医学及中医证素领域研究观点。(2)数据挖掘。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三大数据库中检索有关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献。一方面从筛选的文献中提取中医证型,统一规范中医证候名。依据证型分解证素的理论来提取中医证素。一方面从文献中提取中医治疗部分的中药,并统一规范中药名称、四气、五味、归经及功效。建立高脂血症文献中医证素与中药研究数据库。用SAS9.4统计软件和关联规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中药药性及使用的频数进行统计,采用关联规则分析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之间关系,中药配伍关系,对它们间的关联关系采用cytoscape进行可视化展示。(2)临床研究。临床采集209名原发性高脂血症患者一般资料、中医四诊临床信息和TC、TG、LDL-C、HDL-C、PT、APTT等一系列临床常用生化指标检测数据。运用“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对患者的中医四诊信息分析提取中医证素(病位证素、病性证素),建立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研究数据库。采用SAS9.4统计软件对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性别、年龄、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三、结果(1)文献研究。(1)理论研究。高脂血症从中医学病因病机上大多认为饮食不节、过逸少劳、情志内伤、痰浊不化、瘀血阻滞、脏腑失调。证素与高脂血症为数不多的研究显示病位证素以脾、肝、肾为常见。病性证素虚实都有,实性病性证素以痰、瘀、气滞常见,虚性病性证素以气虚、阴虚常见。(2)数据挖掘。从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120篇文献中提取的中医证型经过规范证候名得到主要中医证型14个,提取的病位证素7个,分别是脾、肾、肝、经络、胆、胃、心神(脑)。病位证素脾,肾,肝三者占到88.55%。提取的主要病性证素12个,分别是痰、血瘀、阴虚、气虚、湿、气滞、阳虚、火(热)、精(髓)亏、血虚、毒、阳亢。治疗高脂血症高频使用中药的四气主要为“温、平、微寒、寒、微温”,五味主要为“甘,苦,辛”,归经主要为“肝经、脾经、胃经、肺经、心经、肾经”。排在前10位的高频使用单味药分别是山楂,丹参,泽泻,茯苓,何首乌,半夏,白术,决明子,陈皮,大黄。高频使用中药用药种类主要是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清热药、理气药和化痰药。主要病位证素脾、肝、肾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脾与泽泻、茯苓、丹参、山楂;肾与何首乌、泽泻;肝与何首乌、决明子;频数排前的病性证素痰、血瘀、阴虚、湿、气滞、阳虚、火(热)与中药置信度和关联度高的是:痰与山楂、泽泻、半夏、丹参、茯苓;血瘀与山楂、丹参;湿与山楂、茯苓、泽泻;阴虚与何首乌、枸杞子、山楂、泽泻;气滞与柴胡、山楂、白芍、丹参;阳虚与附子、厚朴、白术、苍术、干姜、淫羊藿;火(热)与决明子,大黄,山楂,柴胡,丹参,茵陈。中药配伍提示有三个组合常用,组合一:半夏、陈皮、茯苓、白术;组合二:山楂、大黄、丹参、决明子、何首乌、泽泻;组合三:枸杞子,山茱萸,山药,熟地黄。(2)临床研究。临床筛选符合研究标准的209名高脂血症患者中男性患者95名(45.45%),女性患者114名(54.55%)。将收集的中医四诊信息通过“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10.0版”软件提取得到病位证素12个,分别是病位证素肝、心、胸膈、胃、肺、脾、肾、经络、筋骨、膀胱、心神(脑)、大肠。病性证素18个,分别是病性证素痰、阴虚、湿、阳亢、血瘀、火(热)、血虚、气虚、气滞、燥、阳虚、津亏、气逆、水停、动风、不固、动血、血热。分析发现: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与性别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高脂血症患者中女性患者的病位证素脾、肝、心和病性证素气虚、气滞较男性出现的概率大。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TC、HGB、TBIL、ALP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脾与TG、LDL-C、HDL-C、PT、ALT、HDL-C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脾与TC、HGB、TBIL、ALP呈正相关系。TG、LDL-C、HDL-C、PT、ALT水平越低,TC、HGB、Tbil、ALP水平越高,病位证素脾的可能性越大。病位证素心与PT、APTT、AL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位证素心与PT呈负相关系,病位证素心与APTT,ALT呈正相关系,PT水平越低,APTT,ALT水平越高,病位证素心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气虚与TC、LDL-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气虚与TC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气虚与LDL-C呈正相关系,TC水平越低,LDL-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气虚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痰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痰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痰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非痰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阳亢、阴虚、火(热)与GLU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阳亢与GLU呈负相关系,病性证素阴虚、火(热)与Glu呈正相关系,Glu水平越高,病性证素阳亢的可能性越小,病性证素阴虚或火(热)的可能性越大。病性证素湿与APTT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湿与APTT呈负相关系,APTT时间越短,病性证素湿的可能性越高。病性证素燥与RBC之间有显着性意义(P<0.05),病性证素燥与RBC呈正相关系,RBC水平越高,病性证素燥的可能性越大。四、结论(1)通过临床分析与文献分析结合得到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分布规律,以病位证素肝、脾、肾为最密切,病性证素是有虚有实,以实性病性证素痰、血瘀、湿、气滞,虚性病性证素气虚,阴虚等为常见。这一结论与前期理论研究成果基本相符。(2)研究发现高脂血症各个常见证素相关联的中药及高脂血症中药用药配伍组合规律。高脂血症的治疗以肝脾肾为中心,祛痰、瘀、湿、气滞实邪,平衡气血阴阳,调和脏腑。(3)高脂血症中医证素和临床常用生化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为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有意义的提示。如TC与病位证素脾呈正相关系,TC水平增高提示病位在脾的可能性增加。(4)中医证素既有中医辨证内涵,又能客观规范辨证方法,中医证素和现代临床生化指标有一定相关性,能指导中医临床用药,所以证素辨证用于高脂血症诊疗有可行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高晓倩[6](2019)在《降脂祛瘀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血瘀型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降脂祛瘀方对血瘀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评估其临床价值及安全性,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收集自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就诊于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血瘀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70例,并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在饮食、运动的基础上,给予盐酸二甲双胍肠溶片降糖治疗,治疗组给予降脂祛瘀方治疗,对照组给予蒲参胶囊治疗,两组疗程均为2个月。治疗后收集资料,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血糖、血流变等指标,并评价治疗前后两组临床症状变化情况,评价两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本实验共纳入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血瘀型的患者7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最终完成67例(脱落和剔除共3例),其中治疗组34例,对照组33例。治疗前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BMI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1.血脂方面:治疗后两组TC、TG、LDL-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TC水平上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在降低TG、LDL-C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血糖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BG)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在降低FPG、2hPBG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3.血流变方面:治疗后两组患者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中切)、全血粘度(低切)较治疗前均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方面:两组患者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显着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对倦怠乏力、胸闷胸痛症状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对多尿、口渴喜饮、四肢麻木症状的改善疗效相当(P>0.05)。5.安全性指标:轻度肝损伤患者治疗后治疗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1例患者出现腹泻,余所有受试者均无明显不适及药物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尿常规、肾功能、心电图均未发现异常。表明两组药物均有良好的安全性。结论:初步研究表明降脂祛瘀方治疗血瘀型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疗效确切,可以降低患者的血脂、血糖、血流变等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修复轻度肝损伤,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症状方面也有显着疗效,能够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出现,减少或延缓心血管事件的发生。该治法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谢玉龙[7](2019)在《电针与穴位埋线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背景:高脂血症(hyperlipemia,HLP),又称为血脂异常,是各种原因引起的脂肪代谢和运行异常导致血浆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升高和(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为特征的一种脂质代谢疾病,是心、脑等重要靶器官动脉粥样硬化极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其中,以LDL-C升高为特征的血脂异常更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键。目前公认,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疗效确切的调脂药,但随着其临床应用的广泛推广,大剂量、高强度、不合理用药等所致的血清转氨酶升高、肝肾损害、肌毒性等不良反应一直备受临床关注。此外,在治疗多病种及联合用药时,其安全性也受到质疑。中医临床实践中,针灸疗法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手段。基于以上考虑,我们对近年来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案进行筛选和优化,在遵循循证医学的基础上,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期待为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提供客观依据,使针灸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案能够在临床上广泛推广。目的:1.确认电针疗法、穴位埋线疗法不同方案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性;2.评价不同治疗方案治疗高脂血症的作用特点及作用优势;3.探讨脂质代谢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关系及电针、埋线疗法对其影响。方法:选择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门诊部2017年5月1日至2018年6月1日期间收治符合条件的高脂血症患者及招募符合标准的自愿者9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即宣教组30例、电针组30例、穴位埋线组30例。宣教组予发放食物能量手册及进行一般饮食治疗宣教,2周1次定期随访指导。电针组予针刺中脘、带脉(双)、内关(双)、足三里(双)、三阴交(双),在此基础上选择G-6805Ⅱ型电针仪,疏密波,频率2 Hz-10 Hz-100 Hz循环,每次30分钟,每周2次。穴位埋线组取穴同电针组,予穴位埋线治疗。每周一次。以上三组治疗,每周为一个疗程,共治疗8个疗程。对比治疗前后三组患者体重、BMI、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差异及中医症状临床观察表评分情况,评估疗效。结果:本研究共完成90例治疗,宣教组脱失1例,穴位埋线组脱失1例。1.治疗前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各抽血检测成分、中医症状量化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体重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体重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体重下降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体重下降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腰围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腰围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腰围缩小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穴位埋线组腰围缩小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BMI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BMI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BMI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穴位埋线组BMI降低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5.血清TC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TC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TC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6.血清TG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TG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TG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7.血清LDL-C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LDL-C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LDL-C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穴位埋线组优于电针组(P<0.05)。8.血清HDL-C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LDL-C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LDL-C升高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电针组、穴位埋线组LDL-C升高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穴位埋线组优于电针组(P<0.05),宣教组和电针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9.空腹血糖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均不同程度的变化,其中宣教组、电针组空腹血糖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穴位埋线组空腹血糖降低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P<0.01)。组间比较,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0.空腹胰岛素含量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胰岛素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空腹胰岛素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5,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1.胰岛素抵抗指数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后胰岛素抵抗指数均不同程度的变化,三组胰岛素抵抗指数降低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1)。电针组、穴位埋线组优于宣教组(P<0.01),电针组和穴位埋线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2.临床疗效比较宣教组总有效率为60.0%,电针组总有效率为83.3%,穴位埋线组总有效率为90.0%,三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差异,电针组、穴位埋线组疗效优于宣教组(P<0.05,P<0.01)。结论:1.宣教、以及在靳三针指导下的电针、穴位埋线疗法均可有效的改善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异常,疗效可靠,且无特殊副反应。而在中医症状临床疗效的改善方面上,靳三针穴位埋线疗法最优。2.通过比较不同方案干预高脂血症,为靳三针结合穴位埋线疗法治疗高脂血症提供了临床依据。3.应用靳三针穴位埋线治疗高脂血症不仅可调节脂代谢紊乱还可改善胰岛素抵抗。
苏雪芬,李先涛,王燕萍,彭丹虹[8](2018)在《基于文献研究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常用中药治疗规律及其系统评价》文中认为目的系统整理和揭示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用药规律,评价中医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1995年2016年公开发表的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文献,采用文献系统评价方法定性、定量分析,探究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常见证候—痰瘀互结证的证治规律及临床疗效。结果经筛选后,共纳入合格文献39篇,有完整处方名称(包括传统经方名称)32首方、没有取名但以"自拟经验方"作为名称7首方,涉及相关药物共77种,合计治疗患者1 612例。根据中药的功效及分类,使用频次较多的药物排名依次为活血化瘀药、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消食药、化痰药。最终纳入13篇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采用Review Manager 5.3软件对符合标准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中医药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能提高临床疗效(OR=2.71,P<0.000 1),升高HDL水平(OR=0.21,P<0.000 01)。结论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的用药规律:痰瘀同治是高脂血症辨证论治的大法之一。中医药祛瘀化痰法治疗高脂血症具有较大的优势,但仍需要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其有效性。
甄志刚,高志伟[9](2011)在《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高脂血症是指由于机体脂类代谢失调而致血中一种或几种脂质或成分明显异常。它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最根本因素,能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变学改变而导致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发生。近年来中医药对高脂血症的研究不断深入,兹就近年中医药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薛洁[10](2009)在《基于现代理论与技术的调脂中药阿魏胶囊的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现代理论与技术,寻找高脂血症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生物化学物质基础,研发出末端指标明确的调脂现代中药—阿魏胶囊,同时研究其调脂作用机制。方法:对新疆地区171例高脂血症患者应用临床辨证分型的方法,寻找高脂血症辨证分型类别,使用因子分析(FACTOR ANALYSIS)的方法,提取支配高脂血症诊断信息的公因子,并根据中医理论和专家经验对其进行分析,以确定高脂血症证候辨证分型;应用生物化学方法,研究高脂血症的生物化学物质基础;按中药新药申报标准,完成阿魏胶囊的临床前文献研究、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药理研究、毒理学研究;通过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阿魏胶囊的调脂作用机制。结果:1)新疆地区的高脂血症主要分为脾肾两虚精不足证、气血两虚证、肺卫燥证、痰湿蕴肺证、湿热壅滞证、肝肾阴虚血瘀证等;其中气血两虚证最为常见(60例35.09%),其次是肺卫燥证(51例29.82%)和脾肾两虚精不足证(23例13.45%)。6个证型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情以脾肾两虚精不足为最重,其次为肝肾阴虚血瘀型。6个证型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气血两虚型与年龄(r=0.27,P<0.01)为正相关,与HDL-C(r=-0.21,P<0.01)及体重(r=-0.16,P<0.01)为负相关;肺卫燥证型与HDL-C(r=-0.21,P<0.01)为负相关。脾肾两虚精不足型与年龄(r=0.57,P<0.01)为正相关,体重(r=-0.34,P<0.05)为负相关;湿热壅滞型与年龄成正相关(r=0.22,P<0.01)。有116例(67.84%)高脂血症患者出现至少1项血瘀症状,有130例(76.02%)出现至少1项痰湿症状。伴随疾病以高血压为最多90例(52.63%),其次是冠心病42例(24.56%)。相关危险因素以静息为主的生活方式者107例占62.57%,其次是喜食油荤83例(48.54%)。2)新疆地区高脂血症患者共同的生物化学物质基础改变以TG升高为最主,单纯TG升高为97例(56.73%),TG和TC均升高的混和性高脂血症48例(28.07%)。TG均值为3.23mmol/L,在诊断标准的升高范围内(诊断标准:TG≥2.26mmol/L为升高)。仅有TG的均值在异常范围中,而其他三项血脂生化指标均值在边缘升高或正常范围。3)按新药标准,完成了阿魏胶囊临床前文献研究、实验研究及资料整理。完成的工作主要有:①阿魏胶囊的处方论证;②确定阿魏胶囊的功能主治为健脾除湿,化瘀泄浊;③制备工艺研究:通过粉碎、水提醇沉、醇提工艺及制剂成型性研究,确定了阿魏胶囊的制备工艺。经过中试验证,证明制备工艺科学、可行。制定了阿魏胶囊的质量标准,确定拳参、厚朴、白茅根的TLC鉴别方法和没食子酸的HPLC含量测定方法。对阿魏胶囊进行了稳定性考察。微生物限度检查该样品控制菌经验证,大肠埃希菌、大肠菌群可采用常规法进行检查;④在两个不同实验室药效学研究结果均显示阿魏胶囊治疗或预防给药,动物血清中TC、TG、LDL-C及HDL-C/TC含量较模型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阿魏胶囊组动物的TC、TG、LDL-C含量低,但HDL-C/TC比值高。服用阿魏胶囊预防给药动物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动物服用阿魏胶囊,静脉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后,动物的高、中、低切及红细胞压积值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正常动物服用阿魏胶囊,腹腔注射Adr后,动物耳廓微循环的A、V血管收缩率及毛细血管网交叉点减少率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4)作用机制研究显示:动物的LPL、HL及HMG-CoA还原酶活性的值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阿魏胶囊组HL和LPL的酶活性增加,HMG-CoA酶活性降低;服用阿魏胶囊动物的Apo-A4基因转录水平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阿魏胶囊组Apo-A4基因的转录水平高。结论:1)新疆地区高脂血症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以气血两虚为常见类型,脾肾两虚精不足病情最重,且多伴有血瘀和痰湿症状;由此可以推断痰瘀互结在高脂血症中可能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2)中国血脂异常患者以高TG血症及混和性高脂血症为主,而国外以高TC血症为主。新疆地区高脂血症的生物化学物质基础以TG升高为主。与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相符。3)伴随疾病主要是高血压和冠心病。静息生活方式及高脂饮食可能是新疆地区的高脂血症的主要诱因;4)多中心动物实验结果显示,阿魏胶囊治疗或预防给药,都显示出明显的调脂作用。降血脂方面以降低TG效果最为明显,且具有升高HDL-C/TC的作用。同时阿魏胶囊还能改善血瘀证动物模型的血液流变学,但对无血瘀证动物的血液流变学没有影响。5)阿魏胶囊调节血脂主要机制有提升机体内的HL和LPL的酶活性,加速血液中甘油三酯和游离胆固醇的降解,抑制HMG-CoA酶活性;阿魏胶囊明显的提高或稳定Apo-A4基因的转录水平。6)按中药新药标准完成中药六类新药阿魏胶囊的资料,已获得新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的院内制剂临床批件。
二、自拟降脂化瘀汤治疗高脂血症78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自拟降脂化瘀汤治疗高脂血症78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论脾主运化在血脂异常诊治中的应用 |
1 理论依据 |
2 脾失健运,脂质代谢异常 |
3 脾运得健,脂质代谢复常 |
4 血脂异常从脾主运化论治中药选择 |
5 小结 |
论文二 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 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脾虚痰浊猪的作用机制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在血脂异常诊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西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1.1 流行病学研究 |
1.2 高脂血症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高脂血症的治疗 |
1.3.1 饮食运动治疗 |
1.3.2 药物治疗 |
1.4 胆汁酸代谢 |
1.4.1 胆汁酸是体内胆固醇的主要代谢途径 |
1.4.2 胆汁酸代谢与高脂血症的相关性 |
1.4.3 FXR/FGF15/FGFR4 是控制胆汁酸合成的关键通路 |
2 中医学对血脂的认识 |
2.1 膏脂的含义 |
2.2 膏脂为人体所必需的精微物质 |
2.3 膏脂的化生与脾胃关系密切 |
2.4 膏脂转输失常形成高脂血症 |
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认识 |
3.1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
3.2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因的认识 |
3.2.1 过食肥甘厚味 |
3.2.2 过逸少劳 |
3.2.3 体质因素 |
3.2.4 情志因素 |
3.3 中医对高脂血症病机的认识 |
3.3.1 脾运失健 |
3.3.2 脾胃气虚 |
3.3.3 肝失疏泄 |
3.3.4 肾失气化 |
3.3.5 肝肾阴虚 |
3.3.6 痰瘀互结 |
3.4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 |
3.5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治疗 |
3.5.1 饮食疗法 |
3.5.2 适量运动 |
3.5.3 针灸治疗 |
3.5.4 中药复方 |
3.5.5 其他 |
4 从脾胃论治高脂血症的依据 |
4.1 理论基础 |
4.2 临床经验 |
4.3 实验研究 |
5 辛开苦降法为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治法 |
5.1 辛开苦降法的含义 |
5.2 辛开苦降法调节脾胃气机升降 |
5.2.1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 |
5.2.2 脾胃病以寒热错杂证多见 |
5.3 历代医家对辛开苦降法的运用 |
6 黄连吴茱萸配伍为辛开苦降法的体现 |
6.1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概述 |
6.2 古代医家对黄连吴茱萸的运用 |
6.3 黄连吴茱萸药理作用研究 |
6.3.1 黄连的药理作用 |
6.3.2 吴茱萸的药理作用 |
6.3.3 黄连吴茱萸配伍的药理作用 |
6.4 黄连吴茱萸的临床研究 |
6.4.1 黄连吴茱萸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
6.4.2 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品 |
1.3 实验仪器 |
2 方法 |
2.1 中药煎剂制备 |
2.2 高脂饲料制备 |
2.3 动物分组 |
2.4 给药方法 |
2.5 标本采集与处理 |
2.6 观察指标及检测指标 |
2.6.1 行为体征观察 |
2.6.2 血浆检测 |
2.6.3 肝指数(Hepatic index,HI) |
2.6.4 肝脏组织病理切片及HE染色 |
2.6.5 肝脏及回肠组织中相关基因检测 |
2.6.6 肝脏及回肠组织中相关蛋白检测 |
2.6.7 胆汁酸谱检测 |
2.7 统计学方法 |
3 实验结果 |
3.1 动物一般情况观察 |
3.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饲料消耗量的影响 |
3.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体重的影响 |
3.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血脂水平的影响 |
3.5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指数及病理形态的影响 |
3.5.1 对高脂模型小鼠HI的影响 |
3.5.2 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形态的影响 |
3.5.3 对高脂模型小鼠肝脏组织形态的影响 |
3.6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 |
3.7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相关基因的影响 |
3.7.1 总RNA质量检测 |
3.7.2 溶解曲线 |
3.7.3 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CYP7A1、FGFR4、FXR基因表达的影响 |
3.7.4 对高脂血症小鼠回肠FXR、FGF15 基因表达的影响 |
3.8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通路相关蛋白的影响 |
3.8.1 肝、肠组织蛋白浓度 |
3.8.2 对高脂血症小鼠肝脏CYP7A1、FGFR4、FXR蛋白表达的影响 |
3.8.3 对高脂血症小鼠回肠FXR、FGF15 蛋白表达的影响 |
3.9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组学的影响 |
3.9.1 代谢物标准品XIC图 |
3.9.2 质控样本评价 |
3.9.3 胆汁酸成分 |
3.9.4 标准曲线结果 |
3.9.5 对胆汁酸谱不同种类的影响 |
3.9.6 差异胆汁酸 |
讨论 |
1 高脂血症模型评价 |
1.1 高脂血症模型选择 |
1.1.1 高脂饲料喂养法 |
1.1.2 脂肪乳剂灌胃法 |
1.1.3 复合因素造模法 |
1.2 高脂血症模型评价 |
2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代谢的影响 |
2.1 对高脂血症小鼠血清脂质水平的影响 |
2.2 改善高脂血症小鼠肝脏脂肪变的作用 |
3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的抗炎作用 |
3.1 对血清促炎因子TNF-α、IL-6 水平的影响 |
3.2 对血清抗炎因子IL-10水平的影响 |
4 黄连吴茱萸配伍对高脂血症小鼠胆汁酸代谢的调节作用 |
4.1 对胆汁酸代谢谱的影响 |
4.1.1 对胆汁酸谱不同种类的影响 |
4.1.2 差异胆汁酸 |
4.2 对胆汁酸代谢通路的影响 |
4.2.1 胆汁酸经典合成途径 |
4.2.2 FXR/FGF15/FGFR4 通路 |
4.3 肝脏FXR |
5 黄连吴茱萸配伍治疗高脂血症作用探讨 |
结论 |
特色与创新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中医治疗高血脂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
(3)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脂血症的证治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综述二 高脂血症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健脾祛痰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改善血脂异常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健脾祛痰法对脾虚痰浊型血脂异常患者干预的临床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试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健脾祛痰法对高脂大鼠脂代谢干预的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一 中医药干预血脂异常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通过肠道菌群调节血脂代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表 |
前言 |
第一章 高脂血症与中医证素 |
1.1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理论研究 |
1.1.1 高脂血症的概念 |
1.1.2 历代对血脂及高脂血症的认识 |
1.1.3 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1.1.4 高脂血症中医辨证与客观指标研究 |
1.1.5 高脂血症中医治疗研究 |
1.1.6 其他治疗研究 |
1.2 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研究 |
1.2.1 血脂的组成、来源与功能 |
1.2.2 血脂在血液中存在及转运方式 |
1.2.3 血脂的影响因素 |
1.2.4 高脂血症分型 |
1.2.5 高脂血症治疗研究 |
1.3 中医证素及证素辨证的理论研究 |
1.3.1 证与辨证 |
1.3.2 中医学经典辨证方法 |
1.3.3 其他辨证方法 |
1.3.4 证素及证素辨证 |
1.3.5 中医证素应用研究 |
1.3.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研究 |
1.4 小结 |
第二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的文献数据挖掘研究 |
2.1 文献资料 |
2.1.1 文献来源 |
2.1.2 检索策略 |
2.1.3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规范证型 |
2.2.2 提取证素 |
2.2.3 规范中药 |
2.2.4 数据处理 |
2.3 研究结果 |
2.3.1 文献检索结果 |
2.3.2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频数统计 |
2.3.3 中药分类、使用及药性频数统计 |
2.3.4 中医证型、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中药关联规则分析 |
2.4 讨论 |
2.4.1 高脂血症的辨证分型分析 |
2.4.2 高脂血症的病位证素分析 |
2.4.3 高脂血症的病性证素分析 |
2.4.4 高脂血症的用药规律分析 |
2.4.5 文献高脂血症的证型、证素与用药规律的关联分析 |
2.5 小结 |
第三章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临床生化指标的关联研究 |
3.1 临床资料 |
3.1.1 研究对象 |
3.1.2 诊断标准 |
3.1.3 纳入标准 |
3.1.4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制作量表 |
3.2.2 收集临床信息 |
3.2.3 数据处理 |
3.3 研究结果 |
3.3.1 临床基础情况 |
3.3.2 病位证素分布情况 |
3.3.3 病性证素分布情况 |
3.3.4 性别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
3.3.5 年龄与病位证素、病性证素 |
3.3.6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
3.3.7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与年龄、性别和生化指标关系 |
3.3.8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病性证素与相关生化指标回归分析显着性意义结果汇总 |
3.4 讨论 |
3.4.1 高脂血症病位证素分析 |
3.4.2 高脂血症病性证素分析 |
3.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性别的分析 |
3.4.4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TC、TG、LDL-C、HDL-C的分析 |
3.4.5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PT、APTT的分析 |
3.4.6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GLU的分析 |
3.4.7 高脂血症患者中医证素与ALT、ALP、HGB、TBIL、RBC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总结与结论 |
4.1 血脂的中医学特点 |
4.2 高脂血症的中医发病机制 |
4.2.1 气血津液失和 |
4.2.2 脏腑功能失调 |
4.3 高脂血症中医证素特点 |
4.3.1 高脂血症中医病位证素特点 |
4.3.2 高脂血症中医病性证素特点 |
4.4 中药抗高脂血症作用机制 |
4.4.1 抑制脂类吸收 |
4.4.2 抑制脂质合成 |
4.4.3 影响胆汁酸循环 |
4.4.4 抗过氧化作用 |
4.4.5 提高HDL-C水平 |
4.5 高脂血症中药用药规律 |
4.6 结论 |
创新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1:知情同意书 |
附表2:高脂血症患者的临床信息采集表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业绩 |
答辩委员会名单 |
个人简介 |
(6)降脂祛瘀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血瘀型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 |
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电针与穴位埋线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西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 |
1.1.1 概念 |
1.1.2 发病机制 |
1.1.3 高脂血症的临床表现 |
1.1.4 高脂血症的临床诊断 |
1.1.5 高脂血症的治疗 |
1.2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 |
1.2.1 高脂血症的中医认识 |
1.2.2 病因病机 |
1.2.3 中医治疗方法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病例选择 |
2.1.1 样本量估算 |
2.1.2 病例来源及分组方法 |
2.1.3 诊断标准 |
2.1.4 纳入标准 |
2.1.5 排除标准 |
2.1.6 中止病例标准 |
2.1.7 脱落标准及处理 |
2.2 研究方法 |
2.2.1 治疗方法 |
2.2.2 观察指标 |
2.2.3 统计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治疗前三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
2.3.2 治疗前三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
2.3.3 治疗前三组患者血脂成分情况比较 |
2.3.4 治疗前三组患者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比较 |
2.3.5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基本情况比较 |
2.3.6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血脂水平比较 |
2.3.7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比较 |
2.3.8 三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状临床疗效比较 |
2.4 不良事件处理及脱落病例 |
2.4.1 晕针 |
2.4.2 滞针 |
2.4.3 血肿 |
2.4.4 断针 |
2.4.5 脱落病例 |
第三章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详细摘要 |
(8)基于文献研究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常用中药治疗规律及其系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随机对照实验研究的Meta分析 |
1.3.1 文献纳入标准 |
1.3.2 方法学质量评价 |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
2 结果 |
2.1 合格研究文献 |
2.2 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临床常用药物分类情况 |
2.3 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临床常用药物使用情况 |
2.4 Meta分析结果 |
2.4.1 文献的纳入与方法学质量评价 |
2.4.2 中医药治疗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
2.4.3 血脂四项 |
3 讨论 |
(9)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分型 |
3 治 疗 |
3.1 经方化裁 |
3.2 中成药 |
3.3 中药制剂 |
3.4 自拟方 |
3.5 针灸 |
3.6 其他疗法 |
(10)基于现代理论与技术的调脂中药阿魏胶囊的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高脂血症证型分布特点及生物化学物质基础研究 |
1. 内容与方法 |
1.1 文献研究 |
1.2 临床研究 |
1.3 数据整理和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阿魏胶囊的研制 |
1. 内容与方法 |
1.1 制剂的中医理论基础 |
1.2 配制工艺研究 |
1.3 药品标准研究 |
1.4 阿魏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方法验证 |
1.5 药效学研究 |
1.6 急性毒性研究 |
1.7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阿魏胶囊调节血脂作用机制的研究 |
1. 内容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1.3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附件四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主持的课题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的课题 |
个人简历 |
导师评阅表 |
四、自拟降脂化瘀汤治疗高脂血症78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健脾祛痰法治疗血脂异常的临床研究及作用机制研究[D]. 庞琳琳.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基于FXR/FGF15/FGFR4通路研究黄连吴茱萸配伍调控胆汁酸代谢发挥降脂效应的作用机制[D]. 徐路.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痛风性关节炎合并高脂血症的证治规律[D]. 王语嫣.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健脾祛痰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和胆汁酸代谢改善血脂异常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华文.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高脂血症中医证素与中药用药规律及生化指标相关性研究[D]. 张璋.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6]降脂祛瘀方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血瘀型的临床研究[D]. 高晓倩.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19(01)
- [7]电针与穴位埋线治疗痰浊阻遏型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D]. 谢玉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8]基于文献研究痰瘀互结型高脂血症常用中药治疗规律及其系统评价[J]. 苏雪芬,李先涛,王燕萍,彭丹虹.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18(04)
- [9]高脂血症的中医临床研究进展[J]. 甄志刚,高志伟. 河北中医, 2011(08)
- [10]基于现代理论与技术的调脂中药阿魏胶囊的系统研究[D]. 薛洁. 新疆医科大学,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