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乙草胺玉米苗后除草技术田间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扬[1](2021)在《东北地区大豆田化学除草剂减量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东北地区大豆的种植面积占全国总种植面积的50%以上,在中美贸易摩擦的背景下,大豆在东北地区更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大豆田中的杂草种类多、数量大制约着大豆的品质和产量,生产上为有效防除田间杂草,除草剂用量越来越多,由此导致的农药残留问题和药害问题时常发生,令人们担忧不已。为了减少高毒、高残留除草剂的使用,减少除草剂对作物、环境和生物等造成的危害,同时要在减少除草剂使用量的前提下保证大豆的品质与产量。本研究采用室内盆栽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法,通过大豆田中不同土壤处理除草剂混用、茎叶喷雾处理除草剂与桶混助剂混用两种措施,探究了东北地区大豆田除草剂减量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温室盆栽法和田间药效试验法分别评价了混配组方的联合作用类型及其对大豆田杂草的防除效果。通过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复配后的联合作用评价可知二者以1:20的质量比混用时对马唐、稗草和苘麻均具有增效作用。田间药效试验结果显示:应该采用唑嘧磺草胺和乙草胺的推荐混配比例为1:20,其推荐剂量为1260 g a.i./hm2,施药液量450 L/公顷;与常用除草剂40%扑·乙合剂相比,在用药量减少30%的基础上,鲜重防效提高了6.6%;通过温室盆栽法筛选得到的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复配组方可有效控制大豆田中杂草的为害,且对大豆安全。2.采用温室盆栽试验法从四种助剂中筛选出对乙羧氟草醚防除阔叶杂草具有增效作用的助剂GY-T1602,并在田间进行验证其防效和对大豆的安全性。通过盆栽试验发现添加0.3%桶混助剂GY-T1602后可显着提高乙羧氟草醚对苘麻的鲜重防效,其EC90值由121.38 mg/L降至55.29 mg/L,增效比为54.45%;田间喷雾时添加0.3%桶混助剂GY-T1602可极大提高乙羧氟草醚对苘麻等一年生阔叶杂草的防效,减少乙羧氟草醚用量40%以上;在茎叶喷雾处理除草剂烯草酮、精喹禾灵中加入桶混助剂GY-T1602后对大豆田禾本科杂草的防效无明显差异,在用量上减少了30%,防效没有降低,反而会提高;添加0.3%桶混助剂GY-T1602后对田间大豆安全,不会产生药害,田间作物的株高和叶龄均无明显变化,产量会提高。综上所述,土壤喷雾处理除草剂唑嘧磺草胺和乙草胺适宜配比为1:20,推荐田间用量为1260 g a.i./hm2,每公顷施药液量450 L,在播后苗前可有效防除大豆田一年生杂草,与农户常用40%扑乙合剂相比,可减少40%的用药量;在茎叶喷雾除草剂乙羧氟草醚、烯草酮、精喹禾灵中加入0.3%桶混助剂GY-T1602,可在减量30%以上的基础上,极大提高对大豆田一年生杂草的防效。
王博[2](2020)在《异恶唑草酮及混剂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异恶唑草酮(isoxaflutole)是一种对羟基苯基丙酮酸双氧化酶(HPPD)抑制剂。异恶唑草酮杀草谱广,应用作物范围宽,对玉米、甘薯、甜菜等均安全,土壤处理能有效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特别是对防治苘麻、苋及狗尾草等高效。并且该药剂还能防除抗三氮苯与ALS抑制剂类除草剂的杂草。26%噻酮·异恶唑悬浮剂,由噻酮磺隆(thiencabazone-methyl)、异恶唑草酮(isoxaflutole)及保护剂复配而成。噻酮·异恶唑杀草谱广,对玉米安全,可有效防除65种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草。可通过土壤封闭、苗后早期茎叶以及遇水激活三重除草机制来达到除草效果,使用适期灵活,玉米3叶1心前均可使用,控草时间长达45 d,适用于免耕、少耕等多种耕作系统,用药量极低,是玉米田较为理想的土壤处理剂。化学农药农田施用后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已成为评价其安全性的一个指标。也是农药生态毒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土壤酶活性作为一项生态毒理学指标,被许多学者用来判断外来物质对土壤的污染程度及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国内外对异恶唑草酮及其混剂噻酮·异恶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品种介绍、除草活性和复配制剂活性等研究方面,关于其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未见报道。本文针对异恶唑草酮及混剂噻酮·异恶唑施用后可能对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产生的影响问题,以异恶唑草酮和噻酮·异恶唑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系统研究了异恶唑草酮及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数量、微生物碳、氮含量及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中性磷酸酶和脱氢酶活性的影响,旨在评价异恶唑草酮及噻酮·异恶唑的生态环境安全性,以便为经济合理的施用该药,减少环境污染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各剂量的异恶唑草酮后,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为细菌>真菌>放线菌。异恶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细菌数量影响表现为前期促进,后期抑制。推荐剂量处理的细菌数量在试验后期可恢复至对照水平,5倍推荐剂量、10倍推荐剂量处理在试验后期仍会抑制细菌生长,与对照存在显着差异,5倍推荐剂量和10倍推荐剂量间也存在显着差异。推荐剂量处理的异恶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真菌和放线菌数量无影响,5倍推荐剂量和10倍推荐剂量处理在试验前期会显着抑制真菌和放线菌数量,真菌数量28天可恢复至对照水平,放线菌数量21天可恢复至对照水平。(2)推荐剂量异恶唑草酮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对照无显着影响。施药后7天,5倍推荐剂量和10倍推荐剂量的异恶唑草酮抑制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对照存在显着差异,且施药后28天无法恢复至对照水平。(3)推荐剂量的异恶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影响较小,与对照无显着差异。5倍推荐剂量和10倍推荐剂量抑制作用明显,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在试验后期可恢复至对照水平。10倍推荐剂量处理的土壤脲酶在试验后期不能恢复到对照水平。异恶唑草酮抑制土壤脱氢酶活性,且施用剂量越高,抑制作用越强,在试验后期不可恢复至对照水平。异恶唑草酮施用后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前期促进,后期抑制,且施用剂量越大,刺激或抑制作用越强,施药28天后各处理均未恢复至对照水平。(4)土壤中施用田间推荐剂量的噻酮·异恶唑对微生物数量影响不大,而10倍推荐剂量的噻酮·异恶唑会抑制土壤中细菌的数量,在试验后期不可恢复至对照水平;5倍推荐剂量和10倍推荐剂量处理显着抑制土壤真菌数量,施药后21天可恢复至对照水平。10倍推荐剂量对放线菌数量具有抑制作用,但在施药后14天就可以恢复对照水平。(5)推荐剂量的噻酮·异恶唑处理后,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与对照无显着差异。5倍推荐剂量和10倍推荐剂量施用后7天与对照土壤的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无显着差异。施药后14天,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受到抑制,与对照存在显着差异,28天无法恢复至对照水平。施药后21天土壤生物量氮含量下降,与对照土壤存在显着差异,28天无法恢复至对照水平。(6)推荐剂量的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影响小,与对照无显着差异。5倍和10倍推荐剂量的噻酮·异恶唑对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脱氢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但试验后期可恢复到对照水平。5倍和10倍推荐剂量的噻酮·异恶唑对中性磷酸酶活性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试验期间不可恢复到对照水平。
王泽华[3](2020)在《乙草胺对玉米抗感自交系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通过大田试验,以对除草剂乙草胺表现抗性的玉米自交系H726和感性自交系H811为试验材料,利用不同处理研究了乙草胺对不同敏感性玉米自交系形态、光合荧光和根尖生理生化等指标的变化,挖掘了不同敏感性玉米对乙草胺抗性存在差异的生理原因和差异机制,明确乙草胺作用机理,研究结果为抗除草剂玉米自交系鉴定筛选、种质创制及新品种选育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乙草胺胁迫下,感性自交系H811的株高、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叶面积和地上、地下部干鲜重较对照显着降低,一直没有恢复到对照水平。相反,乙草胺处理对抗性自交系H726的形态指标差异不显着。说明不同类型玉米对乙草胺的敏感性不同,并且造成减产的原因是乙草胺在苗期对玉米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2)根尖解剖结构表明:感性自交系H811根尖的根冠、顶端分生组织、皮层薄壁细胞、中柱鞘细胞均发生了显着变化,其中中柱鞘细胞变小影响侧根的发生,从而减少乙草胺的吸收,减少药害,推测这是玉米对乙草胺胁迫的响应机制;抗性自交系H726的根尖解剖结构未发生明显变化,说明不同敏感性玉米根系对乙草胺抗性存在差异。(3)根尖生理指标研究表明:抗、感自交系根尖的抗氧化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比对照显着升高,但抗性自交系H726在5叶期就已经恢复到对照水平,而感性自交系H811直到9叶期才恢复到对照水平,说明根尖抗氧化酶活性调节能力是导致玉米抗、感自交系根系对乙草胺的抗性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感性自交系H811根尖的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显着高于抗性自交系H726,说明乙草胺对感性自交系H811根系影响更大。(4)光合指标研究表明:感性自交系H811的净光合速率(Pn)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下降,胞间CO2浓度(Ci)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上升,且所有光合指标直到11叶期才恢复到对照水平,而抗性自交系H726的光合指标较于对照均无明显变化。表明玉米抗感自交系对乙草胺抗药性产生差异的原因是气孔因素导致H811光合效率下降。
张薇[4](2019)在《玉米田化学除草减量技术探究》文中提出随着玉米田除草剂使用量逐年增加,化学药剂对环境、人畜等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为了减少玉米田除草剂的使用量,本研究通过室内盆栽试验及田间试验探究了苗前不同除草剂混用封闭处理、苗后除草剂与助剂混用茎叶喷雾处理、新型高效除草剂替代等3种措施的玉米田除草剂减量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温室盆栽测定了异恶唑草酮57.6 g a.i./hm2+莠去津600 g a.i./hm2、精异丙甲草胺1152 g a.i./hm2+莠去津450 g a.i./hm2+2,4-D异辛酯262.5 g a.i./hm2、精异丙甲草胺1152 g a.i./hm2+莠去津750 g a.i./hm2、异恶唑草酮57.6 g a.i./hm2+莠去津450 g a.i./hm2、扑草净525 g a.i./hm2+精异丙甲草胺1152 g a.i./hm2、乙莠合剂2100 g a.i./hm2 6种苗前封闭除草剂混用处理对马唐、稗草、苘麻和反枝苋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各处理对反枝苋和马唐抑制率均为100.00%,对稗草的防效为72.00%100.00%;异恶唑草酮57.6 g a.i./hm2+莠去津600 g a.i./hm2处理对苘麻抑制效果最佳,防效为93.53%。在通化、通辽、铁岭、黑河、银川和长治6个玉米产区的田间试验中,异恶唑草酮57.6 g a.i./hm2+莠去津600 g a.i./hm2和扑草净525 g a.i./hm2+精异丙甲草胺1152g a.i./hm2两个混用方案除草效果突出。异恶唑草酮57.6 g a.i./hm2+莠去津600 g a.i./hm2处理在药后14 d对杂草株数防效为69.70%91.18%,药后28 d时株数、鲜重防效分别为85.44%89.0%和88.52%90.71%;扑草净525 g a.i./hm2+精异丙甲草胺1152 g a.i./hm2处理在药后14 d对杂草株数防效为44.44%96.57%,药后28 d时对株数、鲜重防效分别为60.0%95.65%和60.05%95.72%。2.通过室内及田间试验比较了苯唑草酮与玉米田常规苗后除草剂在推荐剂量下对杂草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苯唑草酮用量少且对玉米田杂草有较好的防除作用,其中苯唑草酮27 g a.i./hm2+莠去津675 g a.i./hm2+乙基和甲基酯植物油1350mL/hm2处理对杂草防除效果最佳,在药后14 d、28 d时株数及鲜重防效均在83.15%100%。30%苯唑草酮27 g a.i./hm2+乙基和甲基酯植物油1350 mL/hm2处理在药后14 d、28 d株数及鲜重防效为36.40%94.72%。3.在保定、济宁和宿州3个地区对硝磺草酮、烟嘧磺隆、硝磺·莠去津、烟嘧·莠去津与松香助剂和椰子油助剂混用的增效作用进行了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松香助剂和椰子油助剂与上述4种除草剂混用均能提高除草剂对杂草的防效。其中,椰子油助剂可增效3.89%23.34%;松香助剂可增效2.30%13.02%。4.通过测定松香助剂、椰子油助剂对硝磺草酮及烟嘧磺隆药液润湿时间、渗透时间、干燥时间、表面张力及接触角的影响探究了助剂的增效机理。结果表明,硝磺草酮添加松香助剂和椰子油助剂后润湿时间分别减少了50 s和60 s,渗透时间分别减少了55 s和62 s,蒸腾时间分别延长了13 s和22 s,表面张力降低了1.80 mN/m和4.96 mN/m,接触角降低了4.03°和4.46°。烟嘧磺隆添加松香助剂和椰子油助剂后润湿时间分别减少了139 s和152 s,渗透时间分别减少了127 s和132 s,蒸腾时间分别延长了23 s和3 s,表面张力降低了0.17 mN/m和3.10 mN/m,接触角降低了1.79°和4.57°。
赵慧凝[5](2019)在《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安全性和杂草防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杂草与大豆在田间同步生长,草害对大豆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化学除草是大豆田杂草防除最主要的手段,分为播后苗前土壤处理和出苗后茎叶处理。播后苗前除草剂对防除大豆生长后期出苗的杂草效果不佳,苗后施用除草剂仅防除已经出苗的杂草且持效期短,在实际生产应用过程中施用时期受环境影响较大,常因施药时期不佳、除草剂配比不合理及盲目加大用药量,导致除草效果不理想,探讨乙草胺在苗前和苗后连续施用、结合混用其他类型苗后除草剂,对创新目前大豆田已有除草剂应用方法和有效防除生长季节长、出苗较晚的杂草,减小杂草尤其是晚春杂草对大豆生产危害具有重要意义。乙草胺是大豆田中常用的苗前应用的除草剂,本文以乙草胺苗前+苗后应用及混用其他除草剂对杂草防效及大豆安全性为切入点,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将乙草胺苗前单独施用和苗前+苗后两次施用及两次施用与氟磺胺草醚、精喹禾灵、异恶草酮分别混合应用,对施药后4周内各处理区大豆安全性、田间杂草防效及大豆产量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1)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安全性的影响1)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生长的影响乙草胺苗前加苗后两次应用及与氟磺胺草醚、精喹禾灵、异恶草酮分别混用,与人工除草相比,对大豆株高、植株的鲜干重均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与乙草胺单独苗前应用相比均无显着差异,至施药后28 d与人工除草相比无显着差异。2)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叶绿素含量和不同冠层光照强度的影响乙草胺苗前加苗后应用叶绿素含量在施药后28 d与人工除草相比无显着差异,但显着高于喷清水对照,同时显着提升了近地面的光照强度,乙草胺苗前加苗后应用与氟磺胺草醚、异恶草酮混用后对叶绿素含量的抑制作用更显着,但对光照强度的提升作用更为显着,而与精喹禾灵混用后对光照强度提升效果并不明显。3)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叶片抗氧化酶的影响乙草胺苗前加苗后两次应用后大豆叶片SOD、POD先增加然后趋于平稳,最终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大豆叶片CAT活性、MDA含量逐渐上升,施药后早期活性及含量均高于对照,但随着大豆生长,在施药后28 d与对照相比无显着差异。4)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叶片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乙草胺苗前+苗后两次应用及混用其他除草剂,作用靶标酶α-淀粉酶活性均显着降低,但与乙草胺单独苗前应用相比无显着差异,至施药后28 d,与对照之间无显着差异。5)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根系活力以及根瘤的影响乙草胺苗前加苗后两次应用及混用其他除草剂,包含对照组在内的各处理区大豆根系活力均表现出逐渐增加然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规律,乙草胺苗前加苗后两次应用及与氟磺胺草醚、精喹禾灵、异恶草松混用,与人工除草对照相比,对根瘤干重影响不显着,根瘤个数受到一定的抑制。施药后,各处理根瘤固氮酶活性表现为持续下降的变化趋势,根瘤固氮酶活性受到显着抑制,但随时间推移固氮酶活性可恢复正常。(2)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杂草防效的影响乙草胺苗前加苗后两次应用与乙草胺苗前单独应用相比,禾本科及阔叶杂草出苗数量明显减少,防效下降相对缓慢,两年测定表明:施药后35 d对禾本科杂草株防效分别显着增加9.49%和11.51%。乙草胺苗前和苗后应用并与与氟磺胺草醚或异恶草酮混用后对禾本科及阔叶杂草株防效均显着增强。其中与氟磺胺草醚混用,两年杂草的平均防效分别增加了8.23%和12.06%。(3)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各施药处理区大豆的单株平均荚数、每株平均粒数均显着高于喷清水对照,与人工除草对照相比,产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但并无显着差异。两年大豆产量相比,2017年各处理区产量高于2018年。
丁伟,赵慧凝[6](2019)在《乙草胺不同时期施用对大豆安全性和杂草防效影响》文中研究指明为探讨乙草胺苗前和苗后不同时期施用对大豆安全性和杂草防效影响,采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设计,乙草胺苗前单独施用和苗前苗后连续施用及连续施用并与氟磺胺草醚、精喹禾灵、异恶草酮分别混施,每间隔7 d调查杂草防效,同步测定大豆生长和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乙草胺连续施用较单独施用显着提高杂草防效,连续施用并与氟磺胺草醚、异恶草酮混施后期杂草防效更显着,其中乙草胺连续施用并与氟磺胺草醚混施杂草防效最佳,第35天杂草株防效仍可达90.16%,大豆株高及干重与人工除草相比无显着差异。叶片SOD、POD活性先升后降,MDA含量增加,至施药后28 d与对照均无显着差异。乙草胺苗前苗后连续施用并混施氟磺胺草醚或异恶草酮显着提高大豆安全性及除草效果。
姚宇涵[7](2018)在《乙草胺抗、感糯玉米自交系筛选及其相关生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通过田间试验,对苗前喷施乙草胺后同一自交系55个穗行的敏感性进行筛选并得出高抗自交系BWC95和高感自交系BWC12,并以此为试验材料对喷施乙草胺后玉米叶片的光合特性、叶绿素荧光参数及保护性酶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比较喷施乙草胺对不同敏感型玉米自交系生长发育和生理指标的变化,进一步明确玉米苗期产生乙草胺抗性差异的生理原因,剖析逆境条件下玉米的生理防御机制,为乙草胺抗性育种及抗性种质资源筛选、鉴定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1.通过聚类分析法将同一自交系的55个穗行对乙草胺的抗性分成5类,中抗穗行25个,高抗穗行12个,中感穗行共11个,高感穗行仅有7个。2.相较于抗性自交系BWC95,乙草胺敏感自交系BWC12的PN显着的降低,Ls明显升高,说明气孔限制是BWC12的PN降低主要原因。Gs显着降低,Ci显着升高,说明非气孔因素导致CO2利用率降低,从而导致了CO2在细胞内的积累。喷用乙草胺后,乙草胺敏感自交系BWC12的Fv/Fm、ΦPSII和qP降低,过剩光能积累,NPQ升高。相较于BWC12,自交系BWC95的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不明显。3.在乙草胺处理后,丙二醛含量、CAT酶活性、APX酶活性、脯氨酸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抗性自交系BWC95相比,乙草胺敏感自交系BWC12保护性酶活性较低,膜脂过氧化严重,叶片中的丙二醛和过氧化氢酶含量较BWC95显着升高。
乔欣[8](2018)在《玉米田除草剂混用及增效助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减少杂草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危害,降低玉米田除草剂的使用量,本研究利用田间试验法评价了玉米田苗前除草剂混用施药减量技术,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进行了玉米苗后除草剂烟嘧磺隆和硝磺草酮增效助剂的筛选及其增效机理的初探。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苗前除草剂混合施用能够提高对杂草的防效。在不同施药方案中,精异丙甲草胺1152 g a.i./hm2+扑草净450 g a.i./hm2和异恶唑草酮86.4 g a.i./hm2+莠去津450 g a.i./hm2+乙草胺562.5 g a.i./hm2施药处理对杂草的防效和玉米的增产率效果较好,与对照药剂乙·阿合剂2100 g a.i./hm2施药处理相比,28 d杂草鲜重防效提高了2.52%56.13%,增产率提高了3.59%45.20%。2.助剂提高了烟嘧磺隆、硝磺草酮防除杂草的效果。添加松香助剂和椰子油助剂对烟嘧磺隆、硝磺草酮防除马唐和反枝苋的效果优于添加其他助剂,并能显着降低烟嘧磺隆、硝磺草酮对杂草的ED50,降低率为22.48%51.10%。3.不同助剂对烟嘧磺隆、硝磺草酮对杂草防效和玉米产量的增效程度表现不同。大田试验中,不同助剂对烟嘧磺隆增效程度表现为添加椰子油助剂优于添加松香助剂,对硝磺草酮增效程度则相反。其中,在除草剂减量1/4的条件下,添加松香助剂、椰子油助剂的施药处理与无助剂添加的施药处理对杂草28 d鲜重防效增长率为1.12%23.44%,烟嘧磺隆添加椰子油助剂的增产率均在7.70%11.36%,硝黄草酮添加松香助剂的增产率均0.72%16.47%。4.助剂改善了除草剂药液的物理性状。添加松香助剂和椰子油助剂后均能降低烟嘧磺隆药液和硝磺草酮药液的表面张力,在一定范围内增加了药液的扩展直径和最大持留量。添加松香助剂和椰子油助剂后药液的的表面张力降低了37.96%47.47%,扩展直径和最大持留量分别增加了46.15%59.09%和72.72%132.95%。
雷世鸣[9](2015)在《玉米苗后除草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决玉米苗后杂草为害的防治方法,通过选择不同的除草剂和不同药效除草剂组合,并对杂草在不同时期及不同的栽培条件下,用不同的药剂处理进行除草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农达+禾耐斯"组合对玉米杂草的防治效果明显优于其他单剂,作用范围广,30天后防治效果均在88.9%-90.9%,尤其这一除草剂组合,在低温条件下防效明显,有效的防止杂草的危害和发生。由于玉米杂草得到有效防治,不能形成与玉米争肥、争水、争阳光等竞争优势,玉米产量明显得到提高,最高增产达20.5%。推广应用后,将极大的改善玉米苗后除草与人力成本之间的矛盾,为玉米苗后大规模除草提供了科学依据、途径和方法。通过示范地种植,总结出玉米苗后杂草防治操作规程。
龙涛[10](2012)在《大麻田杂草种群调查及化学防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系统调查了湖南省宁乡县主要大麻种植区杂草的主要种群及其种群的消长动态,确定了大麻地杂草的优势种群,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大麻田播后苗前除草试验及苗后除草试验,建立了一套科学可行的有效的大麻田除草技术方案,主要结果如下:(1)宁乡县大麻田杂草种类大约有22科54种,主要包括禾本科、菊科、莎草科、蓼科、大戟科、玄参科、十字花科、豆科、苋科、石竹科、旋花科,其中禾本科杂草共有10种,占杂草种类总数的18.52%;菊科杂草共有10种,占杂草种类总数的18.52%;其中相对多度大于10的杂草种类有早熟禾、看麦娘、蔺草、马唐、小飞蓬、醴肠、碎米莎草、皱叶酸模、空心莲子草等9种,也就是大麻作物田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的杂草优势种群;(2)大麻田杂草的消长动态曲线为典型的单峰曲线,杂草种群的数量随着大麻的生长逐渐上升,至五月底大麻营养生长旺盛期达到顶峰;(3)在大麻田播后苗前除草试验中,在苗后15d,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和丁草胺处理对大麻田杂草的株防效分别为90.25%,90.72%,90.02%,显着高于扑草净处理和地乐胺处理;在药后30d,对大麻田杂草株防效最好的仍然是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和丁草胺处理,但每个处理的株防效均出现了细微的下降,但下降的趋势基本上一致。几种除草剂对大麻田杂草的鲜重防效的结果与株防效基本一致,乙草胺、精异丙甲草胺和丁草胺处理的鲜重防效均达到了92%以上,显着高于扑草净和地乐胺处理的81.02%及78.60%。(4)在苗后除草试验中,除草剂单剂进行使用时,除草效果最好的药剂是41%草甘膦水剂,株防效达到了98.68%;2甲4氯钠对大麻田的阔叶杂草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但对禾本科杂草无效;烯草酮、高效盖草能、精禾草克、异丙甲草胺等除草剂对禾本科杂草的防效较显着,但对阔叶杂草的杀伤作用极为有限。在几组除草剂的搭配组合中,2甲4氯钠与烯草酮及高效盖草能混用的除草效果比单剂使用显着提高,株防效分别达到了92.74%和91.27%,明显高于与精禾草克及异丙甲草胺混用的84.86%及85.32%。(5)综合大麻田苗前除草试验以及苗后除草试验,大麻田最佳的除草技术方案为:在播后苗前以精异丙甲草胺进行土壤处理,苗后以2甲4氯钠+高效盖草能进行茎叶处理。大麻纤维产量以及麻籽产量分别达到了77.68kg/667m2以及28.64kg/667m2,和空白相比增产率分别达到了47.43%以及45.09%。在此基础上可以获得良好的除草效果及经济效益。
二、乙草胺玉米苗后除草技术田间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乙草胺玉米苗后除草技术田间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地区大豆田化学除草剂减量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大豆田杂草现状及化学防除 |
1.1.1 大豆田杂草的特点及危害 |
1.1.2 大豆田杂草的化学防除 |
1.1.3 大豆田除草剂引发的问题 |
1.2 除草剂减量技术研究进展 |
1.2.1 除草剂减量的背景 |
1.2.2 除草剂复配的研究进展 |
1.2.3 桶混助剂的研究进展 |
1.3 试验药剂概述 |
1.3.1 乙草胺 |
1.3.2 唑嘧磺草胺 |
1.3.3 乙羧氟草醚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药剂 |
2.1.2 供试杂草和作物 |
2.1.3 试验材料 |
2.1.4 试验仪器 |
2.1.5 施药器械 |
2.1.6 试验地基本概况 |
2.2 试验方法 |
2.2.1 种子催芽 |
2.2.2 温室盆栽法 |
2.2.3 田间药效试验 |
2.2.4 施药方法 |
2.2.5 除草剂混用的联合作用评价方法 |
2.3 试验设计 |
2.3.1 土壤封闭除草剂混用配方的筛选 |
2.3.2 对茎叶喷雾除草剂具有增效作用的桶混助剂筛选 |
2.4 调查及统计方法 |
2.4.1 杂草防效调查方法 |
2.4.2 试验数据分析方法 |
2.4.3 作物安全性和产量调查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土壤封闭处理除草剂混用配方的筛选 |
3.1.1 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混用的联合作用测定 |
3.1.2 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复配对大豆田杂草的防效 |
3.1.3 唑嘧磺草胺与乙草胺复配对大豆安全性和产量调查 |
3.1.4 土壤处理减量配方与常规处理的对比分析 |
3.1.5 小结 |
3.2 对茎叶喷雾除草剂具有增效作用桶混助剂的筛选 |
3.2.1 四种助剂对乙羧氟草醚防除苘麻的防效 |
3.2.2 四种助剂对乙羧氟草醚防除苘麻的增效比 |
3.2.3 桶混助剂GY-T1602对乙羧氟草醚防除阔叶杂草的增效作用 |
3.2.4 桶混助剂GY-T1602对茎叶喷雾除草剂防除禾本科杂草的增效作用 |
3.2.5 桶混助剂GY-T1602与茎叶喷雾除草剂混用对大豆安全性和产量调查 |
3.2.6 小结 |
3.3 减量技术用药与常规处理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
(2)异恶唑草酮及混剂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玉米田除草剂的应用 |
1.1.1 玉米田常见杂草种类 |
1.1.2 玉米田常用除草剂类型 |
1.1.3 玉米田除草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
1.2 除草剂概述 |
1.2.1 异恶唑草酮简介 |
1.2.2 噻酮磺隆简介 |
1.2.3 噻酮·异恶唑简介 |
1.3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1.3.1 土壤微生物的作用 |
1.3.2 土壤微生物的研究方法 |
1.3.3 农药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1.4 农药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1.4.1 土壤酶 |
1.4.2 农药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土壤 |
2.1.2 供试农药 |
2.1.3 供试作物 |
2.1.4 试验试剂 |
2.1.5 试验仪器 |
2.2 试验设计 |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3.1 理化性质指标测定 |
2.3.2 土壤微生物的测定 |
2.3.3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异恶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的影响 |
3.1.1 异恶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
3.1.2 异恶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
3.1.3 异恶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
3.1.4 异恶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 |
3.1.5 异恶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影响 |
3.2 异恶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2.1 异恶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3.2.2 异恶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3.2.3 异恶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3.2.4 异恶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3.2.5 异恶唑草酮对玉米根际土壤中性磷酸酶酶活性的影响 |
3.3 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的影响 |
3.3.1 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细菌数量的影响 |
3.3.2 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真菌数量的影响 |
3.3.3 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影响 |
3.3.4 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的影响 |
3.3.5 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的影响 |
3.4 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3.4.1 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
3.4.2 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
3.4.3 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蔗糖酶活性的影响 |
3.4.4 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脱氢酶活性的影响 |
3.4.5 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异恶唑草酮及其混剂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4.2 异恶唑草酮及其混剂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4.3 异恶唑草酮及其混剂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3)乙草胺对玉米抗感自交系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玉米田除草剂的研究进展 |
1.1.1 玉米田除草剂的应用现状 |
1.1.2 玉米田除草剂药害的研究进展 |
1.2 乙草胺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 |
1.3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影响的相关研究进展 |
1.3.1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形态指标的影响 |
1.3.2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
1.3.3 乙草胺胁迫对作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试验方法 |
2.3.1 形态指标的测定 |
2.3.2 根尖石蜡切片的观察 |
2.3.3 根系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3.4 光合指标测定 |
2.3.5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
2.3.6 产量及其相关因素的测定 |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
3.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形态指标的影响 |
3.3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解剖结构的影响 |
3.3.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纵切面的影响 |
3.3.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横切面的影响 |
3.4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系生理指标的影响 |
3.4.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系活力的影响 |
3.4.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系抗氧化酶的影响 |
3.4.3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
3.4.4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4.5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根尖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
3.5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光合特性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
3.5.1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5.2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
3.5.3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光合参数的影响 |
3.5.4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的影响 |
3.5.5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影响 |
3.5.6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光化学(qP)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的影响 |
3.5.7 乙草胺对玉米自交系非循环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影响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2 讨论 |
4.2.1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形态指标的影响 |
4.2.2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根尖解剖结构的影响 |
4.2.3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根尖生理指标的影响 |
4.2.4 乙草胺胁迫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玉米田化学除草减量技术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玉米田杂草发生及化学防除 |
1.2 当前我国玉米田除草剂所面临的问题 |
1.2.1 东北地区及黄淮海地区除草剂应用现状 |
1.2.2 除草剂抗性问题 |
1.2.3 除草剂药害问题 |
1.3 除草剂减量技术研究 |
1.3.1 除草剂混合使用技术研究 |
1.3.2 喷雾助剂种类及研究现状 |
1.3.3 玉米田新型高效除草剂的研发和使用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和方法 |
2.1 供试植物 |
2.2 供试药剂 |
2.3 试验仪器 |
2.4 种子催芽 |
2.5 苗前封闭除草剂混用防除玉米田杂草 |
2.5.1 温室盆栽法 |
2.5.2 田间试验 |
2.6 新型高效除草剂及不同除草剂与助剂混用防除玉米田杂草 |
2.6.1 常用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室内除草活性评价 |
2.6.2 新型高效除草剂及不同除草剂与助剂混用对杂草的防效(田间试验) |
2.7 助剂对不同除草剂各项物理性状的影响 |
2.7.1 不同除草剂与助剂处理溶液的配置 |
2.7.2 助剂对不同除草剂药液润湿性能、渗透性能影响的测定 |
2.7.3 助剂对不同除草剂药液润抗蒸发性能影响的测定 |
2.7.4 助剂对不同除草剂药液表面张力影响的测定 |
2.7.5 助剂对不同除草剂药液接触角影响的测定 |
2.8 调查方法 |
2.9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苗前封闭除草剂混用对玉米田杂草的防效 |
3.1.1 温室条件下不同除草剂混用对玉米田杂草的防效 |
3.1.2 田间条件下不同除草剂混用对玉米田杂草的防效 |
3.1.3 小结 |
3.2 高效新型除草剂替代及不同除草剂与助剂混用对杂草的防效 |
3.2.1 温室盆栽法比较几种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的除草活性 |
3.2.2 田间条件下新型高效除草剂及不同除草剂与助剂混用对杂草的防效 |
3.2.3 小结 |
3.3 助剂对除草剂物理性状的影响 |
3.3.1 助剂对不同除草剂药液润湿性能影响的测定结果 |
3.3.2 助剂对不同除草剂药液抗蒸发性能影响的测定结果 |
3.3.3 助剂对不同除草剂药液表面张力影响的测定结果 |
3.3.4 助剂对不同除草剂药液接触角影响的测定结果 |
3.3.5 小结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5)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安全性和杂草防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大豆田杂草种类及发生规律 |
1.1.1 大豆田杂草种类 |
1.1.2 大豆田杂草发生规律 |
1.2 杂草对大豆的影响及其解决途径 |
1.2.1 杂草对大豆的影响 |
1.2.2 大豆田杂草主要防除方法 |
1.3 大豆田除草剂的应用 |
1.3.1 除草剂的应用时期 |
1.3.2 除草剂混用 |
1.4 本试验除草剂的基本概述 |
1.4.1 乙草胺 |
1.4.2 氟磺胺草醚 |
1.4.3 异恶草酮 |
1.4.4 精喹禾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大豆品种 |
2.1.2 供试除草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设计 |
2.2.2 杂草防效调查和大豆生长指标测定 |
2.2.3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
2.2.4 大豆不同冠层光照强度的测定 |
2.2.5 大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及含量测定 |
2.2.6 根系活力测定 |
2.2.7 α-淀粉酶活性测定 |
2.2.8 根瘤固氮酶活性测定 |
2.2.9 大豆产量测定 |
2.3 数据处理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安全性的影响 |
3.1.1 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生长的影响 |
3.1.2 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1.3 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不同冠层光照强度的影响 |
3.1.4 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叶片抗氧化酶的影响 |
3.1.5 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叶片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
3.1.6 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根系活力的影响 |
3.1.7 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根瘤及根瘤固氮酶活性的影响 |
3.2 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杂草防效的影响 |
3.3 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安全性的影响 |
4.2 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杂草防效的影响 |
4.3 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乙草胺不同时期施用对大豆安全性和杂草防效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杂草防效调查和大豆生长指标测定 |
1.4 大豆叶片生理指标测定 |
1.5 数据处理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乙草胺不同时期施用对杂草防效的影响 |
2.2 乙草胺不同时期施用对大豆生长指标的影响 |
2.3 乙草胺不同时期施用对大豆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2.4 乙草胺不同时期施用对大豆叶片丙二醛 (MDA) 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与结论 |
(7)乙草胺抗、感糯玉米自交系筛选及其相关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除草剂的施用与药害 |
1.1.1 玉米除草剂施用概况 |
1.1.2 除草剂药害概况 |
1.2 国内外乙草胺研究进展 |
1.2.1 乙草胺简介 |
1.2.2 乙草胺作用机理 |
1.2.3 乙草胺药害研究进展 |
1.3 乙草胺药害防治与补救 |
1.3.1 乙草胺药害的防治 |
1.3.2 乙草胺药害的补救 |
1.4 试验目的 |
2 测定项目和方法 |
2.1 试验设计 |
2.1.1 乙草胺抗性筛选 |
2.1.2 不同抗感系对乙草胺的光合和生理响应 |
2.2 形态指标的测定 |
2.2.1 株高和茎粗 |
2.2.2 药害症状 |
2.3 光合指标的测定 |
2.3.1 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二氧化碳浓度和气孔限制值的测定 |
2.3.2 叶绿素荧光参数 |
2.4 其他生理指标的测定 |
2.4.1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2.4.2 过氧化氢酶活性测定 |
2.4.3 丙二醛含量测定 |
2.4.4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
2.5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糯玉米自交系穗行对乙草胺的耐药性鉴定 |
3.2 不同抗感系对乙草胺的生理响应 |
3.2.1 形态指标 |
3.2.2 光合参数 |
3.2.3 叶绿素荧光参数 |
3.2.4 生理指标差异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玉米自交系对乙草胺耐药性的鉴定 |
4.2 乙草胺对玉米植株光合作用的影响 |
4.3 乙草胺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玉米田除草剂混用及增效助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我国玉米田杂草危害及化学防除 |
1.1.1 玉米田杂草危害 |
1.1.2 杂草的化学防治 |
1.1.3 玉米田杂草的化学防控 |
1.2 除草剂混合使用施药技术 |
1.2.1 除草剂混用的发展 |
1.2.2 除草剂混用的使用形式 |
1.2.3 除草剂混用意义 |
1.3 除草剂助剂对除草剂的增效作用研究 |
1.3.1 除草剂助剂研究进展 |
1.3.2 除草剂助剂的种类 |
1.3.3 植物油助剂的作用机制与应用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玉米田封闭除草剂混合施用技术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药剂 |
2.1.2 试验地点与供试玉米品种 |
2.1.3 供试除草剂用药时期 |
2.2 试验方法 |
2.2.1 田间小区试验设计与施药处理 |
2.2.2 田间试验调查 |
2.2.3 数据分析 |
2.3 结果分析 |
2.3.1 除草剂混用对杂草防效的调查 |
2.3.2 除草剂混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通辽、沈阳地区杂草防效及玉米产量分析 |
2.4.2 黑河、通化地区杂草防效及玉米产量分析 |
3 烟嘧磺隆和硝磺草酮增效助剂的筛选及其增效机制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植物材料 |
3.1.2 供试药剂 |
3.1.3 供试助剂 |
3.1.4 试验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材培养 |
3.2.2 烟嘧磺隆和硝磺草酮增效助剂的室内初筛 |
3.2.3 助剂对烟嘧磺隆、硝磺草酮防除马唐和反枝苋活性的影响 |
3.2.4 田间条件下不同助剂对除草剂的增效作用 |
3.2.5 助剂对烟嘧磺隆、硝磺草酮药液物理性状的影响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烟嘧磺隆和硝磺草酮增效助剂的室内初筛 |
3.3.2 助剂对烟嘧磺隆、硝磺草酮防除马唐和反枝苋活性的影响 |
3.3.3 田间条件下不同助剂对除草剂的增效作用 |
3.3.4 助剂对烟嘧磺隆、硝磺草酮药液物理性状的增效机制研究 |
3.4 讨论 |
3.4.1 烟嘧磺隆和硝磺草酮增效助剂的室内筛选与田间试验 |
3.4.2 助剂对烟嘧磺隆、硝磺草酮药液物理性状的增效机制研究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已发表论文 |
作者简历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大麻田杂草种群调查及化学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世界主要麻类作物 |
1.1 苎麻 |
1.2 红麻 |
1.3 黄麻 |
1.4 亚麻 |
1.5 大麻 |
1.6 剑麻 |
2 杂草的危害 |
3 杂草防治现状 |
3.1 化学防治 |
3.2 物理防治 |
3.3 生物防治 |
3.4 人工除草 |
3.5 其它杂草防治方法 |
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大麻田主要杂草种群调查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调查器具 |
1.2 调查方法 |
1.2.1 调查地点 |
1.2.2 取样方法 |
1.3 计算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麻田主要杂草种类 |
2.2 大麻田杂草消长规律 |
第三章 大麻田杂草化学防治研究 |
1 播后苗前除草试验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3 调查与计算方法 |
1.3.1 对大麻的安全性 |
1.3.2 对杂草的防效 |
1.4 结果与分析 |
1.4.1 几种除草剂对大麻的安全性 |
1.4.2 几种除草剂对大麻田杂草的防效 |
2 苗后除草试验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3 调查与计算方法 |
2.4 结果与分析 |
第四章 大麻田杂草防治技术方案的研究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全文总结及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乙草胺玉米苗后除草技术田间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地区大豆田化学除草剂减量技术研究[D]. 陈扬. 沈阳农业大学, 2021(05)
- [2]异恶唑草酮及混剂噻酮·异恶唑对玉米根际土壤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D]. 王博.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4)
- [3]乙草胺对玉米抗感自交系生长及生理生化的影响[D]. 王泽华.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4]玉米田化学除草减量技术探究[D]. 张薇. 河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乙草胺不同时期应用对大豆安全性和杂草防效研究[D]. 赵慧凝.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9)
- [6]乙草胺不同时期施用对大豆安全性和杂草防效影响[J]. 丁伟,赵慧凝.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9(05)
- [7]乙草胺抗、感糯玉米自交系筛选及其相关生理研究[D]. 姚宇涵.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4)
- [8]玉米田除草剂混用及增效助剂研究[D]. 乔欣. 河北农业大学, 2018(03)
- [9]玉米苗后除草技术研究[J]. 雷世鸣. 农技服务, 2015(03)
- [10]大麻田杂草种群调查及化学防治研究[D]. 龙涛.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