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辽单33”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辽单33”

一、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辽单33”(论文文献综述)

丰光,王孝杰,鲁宝良,高洪敏,杨辉,杨海龙,王亮,鲁俊田,付俊[1](2021)在《旅大红骨玉米种质基础及骨干系的创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回顾我国地方玉米资源旅大红骨的种质基础及主要骨干系旅9、旅28、自330、E28、丹340、丹598、丹黄34和丹99长的创制过程,介绍每个自交系的特征特性和优缺点,并探讨今后进一步改良和创新的利用价值。在我国不同历史时期,旅系及其衍生系在玉米育种和生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累计推广面积1.32亿hm2,获得国家和省部级奖励30余项,其中,国家发明和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新时期下,旅大红骨应该进行创新发展,更好地适应早熟、密植、抗倒、机收的种质需要,创建更具特色的旅大红骨种质资源。

时成俏,覃永嫒,王兵伟,郑加兴,覃嘉明,黄安霞[2](2018)在《高产优质多抗热带玉米新品种桂单162的选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适应广西玉米生产种植的需要,以抗逆性为品种的培育目标,对热带优异玉米种质进行引进、创新与利用,坚持"产量高、品质优、适应性广"的育种思路,实施多环境、高密度、轻施肥和少灌水的逆境胁迫选择技术路线,2007年选育出早熟,花粉量大,配合力好的热带自交系先21A,用先21A作父本,与多个自交系测配,其中与热带自交系SP 221配合力极强,多点试验都表现优秀,命名为S 162,于2011—2012年期间,参加广西普通玉米区域试验、生产试验,达到广西普通玉米区试审定所需要的3条标准,并且通过了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编号:桂审玉2013001号),品种命名为桂单162。本文介绍了桂单162的选育程序,亲本及杂交种的特征特性及品种选育经验,强调热带玉米品种的培育改良要重视美国、泰国等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强化玉米育种的逆境选择压力,创新玉米品种的选育策略。

白石,刘祥久,刘志新,马宇光,高长建[3](2017)在《玉米新品种辽单1305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辽单1305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选育的玉米新品种,是以自选系辽47029为母本,自选系辽46687为父本杂交组配而成。2012—2013年参加辽宁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品种比较试验,2015—2016年参加辽宁省玉米高密晚熟组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7年通过辽宁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辽单1305具有抗大小斑病、丝黑穗病、抗倒伏、稳产,广适等优点。

景希强,何晶,刘军,周旭梅[4](2012)在《丹玉种业在辉煌中跨越发展 丹玉种业的发展及展望》文中提出辽宁丹玉种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科技依托单位——丹东农科院,前身丹东市农科所始建于1948年3月,以玉米研究着称全国,60多年来共取得科研成果398项,获奖成果173项。创新和利用的旅大红骨玉米种质成为我国玉米的宝贵资源,成功选育出一系列优良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玉米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王玉强,魏玲[5](2011)在《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文中提出谷子是北方干旱地区主要的栽培作物之一,种植历史悠久,可适应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不同种植方式。葫芦岛连山区地处辽西走廊,十年九旱,谷子适应性强,抗旱、抗涝、耐瘠薄、耐盐碱等优良的生物学特性契合了本区的自然环境,是农民广泛种植的粮食作物,谷草又是大牲畜的良好饲草,市场需求量大,前景看好;因本区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和农民传统粗放耕作习惯,导致谷子产量一直在低水平徘徊,为了提高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经2008~2010年试验、示范,总结出了谷子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

王延波[6](2008)在《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及优化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玉米产量的提高只有依靠提高单产来实现,而单产的提高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手段来完成。科技创新的实质就是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创新。通过材料创新、方法创新、技术路线创新、最后实现产品的创新。新品种选育是产品创新最经济有效的方法。通过选育出新品种并对其进行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形成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模式,进而发挥措施效益。本项目研究包括以下几部分内容:1、综合阐述了国内外玉米生产概况、育种发展历程与现状、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玉米优化栽培技术研究现状。通过了解这些,使得我们更充分认识到我国玉米育种、栽培及生产与国外存在着差距,为进一步解决存在的不足提供理论基础。2、玉米属天然异花授粉植物,遗传基础杂合,使得玉米育种包含分离筛选自交系和组配鉴定杂交种两个步骤,以及因此产生的利用自交系间F1代的杂种优势的育种程序,形成了玉米育种的特殊性。为了更好地掌握玉米育种的基本知识,非常有必要梳理玉米育种的基本理论。通过确定育种目标、选择原始材料、实施适当的选择方法、相关的鉴定程序等,最后完成了玉米育种的全部过程。3、作者从1988年到2008年,经过20年育种实践,作为第一选育人育成10个玉米杂交种,分别为辽单30、31、34、565、566、568、573、526、527和辽单青贮529,其中,4个通过国家审定,6个通过辽宁省审定。这些品种育成完全是在育种理论指导下结合育种经验来完成的。文中还进一步阐述了每个品种的选育过程,原始材料的选择思路,采用的选择方法,以及对所利用的选择方法给以后的育种工作带来的启示,总结育种经验与教训,所有这些对从事育种工作的后人有很大的指导和实践意义。4、结合育种理论与实践,为了使玉米产量、品质、综合抗性及适应性等上一个新的台阶,提出了玉米超高产育种。超高产育种实质上就是制定的育种目标更高了。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对育种方法及技术路线进行创新。总的指导思想是,在杂种优势理论指导下,将过于追求单株生产潜力的育种策略转移到依靠群体增产的方向上来,提高杂交种的耐密植性及广泛的适应能力,降低生产成本等。采用杂种优势利用技术、形态改良技术和分子生物学技术,使高配合力、理想株型与多抗广适三方面有机地结合,遵循循环育种策略来最终实现。在超高产育种实践中,提出了理想株型指标、育种材料的选择、育种方法的创新及异地鉴定技术等。最后论述了开展超高产育种工作以来所取得的进展。5、选择3个有代表性的品种辽单565、526和丹玉39作为供试材料,在锦州、阜新和海城三个地点开展5种栽培形式(常规种植、大垄双行种植、宽窄行种植、缩距增密种植和二比空种植)与4个种植密度(5.25万株/hm2、6.0万株/hm2、6.75万株/hm2和7.5万株/hm2)的优化栽培技术研究。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栽培形式下,品种的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及穗部性状的变化,总结提出了3个品种的优化栽培技术:辽单565是一个高产稳产型品种,获得高产的前提条件必须改变种植形式,依靠常规种植方式很难实现,同时需要扩大密度。至于采用哪一种栽培形式可根据当地自然条件来决定。一般情况下,可采用缩小行距增加密度或大垄双行增加密度来实现,种植密度以6.75-7.5万株/hm2为宜。辽单526株高、穗位偏高,适应性一般,在不同地区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一般情况下,在辽西采用缩距增密和大垄双行栽培形式,密度6.0万株/hm2左右为宜。辽南采用常规种植或大垄双行栽培形式,种植密度以6.0-6.75万株/hm2为宜。丹玉39是一个适应能力很强的品种,对种植形式要求不是非常苛刻,通常情况下采用常规种植也能获得较高的产量。但要想获得高产也需要选择适宜栽培形式和种植密度。一般情况下,选用大垄双行、缩距增密和宽窄行栽培形式为宜,种植密度6.0-6.75万株/hm2可获得高产。6、通过育种与优化栽培技术研究,对玉米育种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如何加强栽培技术研究工作,做到良种良法相配套,最终实现粮食增产等进行了讨论。

高翔,沈建华,赵璞,王竹,王进,王明春,祝云芳,陈泽辉[7](2004)在《浅析旅大红骨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 2 0世纪 70年代至今 ,旅大红骨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上的研究与应用 ,结果表明 ,优良玉米自交系旅 2 8、E 2 8、丹 3 40和杂交种丹玉 6号、丹玉 13号、沈单 7号、掖单 13号、吉单 15 9、丹玉 2 0和丹玉 2 6等对中国玉米育种研究和生产应用产生了影响 ,做出了很大贡献。其间利用的主要杂优模式为旅大红骨杂优群与Lan杂优群Mo17亚群和改良Reid杂优群 ,其次是与 785 99种质和塘四平头杂优群。新世纪如何更好利用原有杂优模式和创建新的杂优模式都值得玉米育家高度重视。

姜海鹰[8](2004)在《高油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群划分与花粉直感效应利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探讨高油玉米种质的高效利用和当代杂种优势利用模式,本研究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以分属我国5个不同杂种优势群的代表性自交系为测验种,以来自于BHO、ALEXHO、RYD HO、SYN DO等4个不同高油群体的20个自交系为被测系,利用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分析了被测系的配合力、杂种优势群、杂种优势模式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价值;2)利用10个含油量不同的高油玉米杂交种与20个生产上面积较大的普通玉米杂交种对杂交当代籽粒性状优势和油分花粉直感效应进行了研究;3)对高油化普通玉米种子跨代利用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4)系统研究了环境对高油玉米杂交种及杂交种再杂交当代的产量与品质的影响:5)对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仪(NIRS)测定玉米完整单籽粒的淀粉、蛋白质和油分的定量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 1.根据产量特殊配合力,对被测高油自交系进行聚类分析,可将20个被测系分为2个杂种优势群、4个亚群。第一群的2个亚群主要来源于ALEXHO和BHO群体,第二群的2个亚群主要来源于RYD HO和SYN DO群体。 2.根据杂种优势群划分和杂种优势利用模式结果,总结出高油玉米种质与普通玉米种质间杂种优势利用的9种模式:ALEXHO×外引种质、ALEXHO×Reid、ALEXHO×旅大红骨、BHO×外引种质、BHO×Reid、RYD HO×Lancaster、RYD HO×塘四平头、SYN DO×外引种质、SYN DO×旅大红骨,其中ALEXHO×外引种质、ALEXHO×Reid、ALEXHO×旅大红骨、BHO×外引种质和BHO×Reid为5种主要模式。ALEXHO和BHO为高油自交系选育的主要群体。 3.普通玉米×高油玉米杂交当代籽粒的油分含量、蛋白质含量、胚重、胚油分和胚乳油分含量显着提高;淀粉含量则显着低于母本自交的淀粉含量。花粉直感当代籽粒油分每提高1%,淀粉含量降低0.52%,蛋白质含量增加0.11%。而百粒重、籽粒密度、籽粒体积、穗行数、行粒数、穗粒重在杂交种再杂交当代和母本自交间差异不显着。高油花粉直感当代对产量无显着影响,因此可以在不降低产量的前提下明显改良玉米的品质。 4.普通玉米×高油玉米杂交种再杂交当代在百粒重和油分性状上无明显的杂种优势,父母本杂交种间在这两个性状上无明显互作效应。在授粉者含油量较低时,杂交当代籽粒含油量趋近于双亲油分的中亲值,个别组合存在较弱的超中亲优势;在授粉者含油量较高时则低于中亲值。高油授粉者油分的花粉直感效应值随着父本油分含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高油授粉者的杂交组合方式对花粉直感效应无显着影响。 5.优秀高油双交种组合在产量上可超过对应的普通玉米单交种,籽粒油分可达到高油玉米的标准,与对应的普通玉米单交种母本相比在籽粒产量、生物产量和油分含量上均具有较高的优势,高油双交种个体间整齐度低于亲本单交种。 6.环境效应对高油玉米杂交种和花粉直感当代的品质性状表现具有显着的影响,环境效应及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对品质性状表现的影响小于遗传效应的影响,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大并起主要作用。 7.建立了玉米完整单籽粒的淀粉、蛋白质和油分的近红外定量分析模型并可用于测定玉米单籽粒的品质性状和玉米育种的单粒轮回选择。

李哲,石清琢,王延波,范继平[9](2003)在《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辽单39号选育》文中提出辽单39号(原代号辽试562)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1997年冬组配的玉米杂交种,亲本自交系是辽3180和辽7302,杂交种生育期120d左右,株高276cm,穗长22.9cm,穗粗5.3cm,穗行数16行,百粒重377g左右,高抗大、小斑病、尾孢菌叶斑病、弯孢菌叶斑病,抗青枯病和丝黑穗病。适应性广、抗逆性强,适宜密植,产量较高。

李哲,石清琢,王延波,范继平[10](2003)在《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辽单33号》文中研究说明辽单 3 3号 (原代号辽试 5 5 3 )是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 1 995年组配的玉米杂交种 ,亲本自交系是辽 3 1 80和吉 85 3 ,杂交种生育期 1 2 0d左右 ,株高 2 60cm ,穗长 2 2cm ,穗粗 5 .3cm ,穗行数 1 6~ 1 8行 ,百粒重 43 .0g左右 ,高抗大小斑病、尾孢菌叶斑病、弯孢菌叶斑病 ,抗青枯病和丝黑穗病。抗逆性强 ,产量较高。

二、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辽单33”(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辽单33”(论文提纲范文)

(1)旅大红骨玉米种质基础及骨干系的创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旅9和旅28
2 自330
3 E28
4 丹340
5 丹598
6 丹黄34
7 丹99长
8 结语

(2)高产优质多抗热带玉米新品种桂单162的选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桂单162选育过程
    1.1 选育目标
    1.2 选育程序
    1.3 桂单162选育系普图
2 亲本自交系SP 221和先21A
    2.1 母本SP 221的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
    2.2 父本先21A的选育经过及特征特性
3 玉米品种桂单162评价
    3.1 桂单162的特征特性
    3.2 桂单162在广西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的产量表现
    3.3 抗病性鉴定
    3.4 品质性状
    3.5 间套种试验评价
    3.6 产量潜力
    3.7 适应性
    3.8 品种制种亲本密度和播期调节技术
4 桂单162的选育经验
    4.1 重视对热带亚热带外来玉米种质的利用
    4.2 强化逆境环境选择的玉米育种策略

(3)玉米新品种辽单1305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来源
    1.1 杂交种来源
    1.2 母本来源
    1.3 父本来源
2 杂交种及亲本特征特性
    2.1 杂交种特征特性
    2.2 母本特征特性
    2.3 父本特征特性
3 产量表现
    3.1 区域试验
    3.2 生产试验
4 栽培技术及制种技术要点
    4.1 栽培技术要点
    4.2 制种技术要点
5 适宜推广区域

(4)丹玉种业在辉煌中跨越发展 丹玉种业的发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丹玉种业品种选育历程
    1. 自交系选育历程
    2. 杂交种选育历程
二、丹玉种业的产业化历程
    1. 计划经济时期
    2.1978年以后
    3.1995年以后
    4. 股份制改造
三、丹玉种业发展前景展望
    1. 我国种业的发展趋势
    2. 丹玉种业的优势
    3. 企业服务扩展
企业文化
企业荣誉
专家队伍
自交系简介
获国家奖单交种

(6)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及优化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玉米生产概况
    1.3 国内外玉米育种发展历程
    1.4 国内外玉米育种现状
    1.5 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
    1.6 国内外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第二章 玉米育种理论
    2.1 玉米育种的特殊性
    2.2 育种目标
    2.3 原始材料选择
    2.4 选育方法
    2.5 转基因育种
第三章 玉米育种实践
    3.1 一环选系的利用
    3.2 二环选系的利用
    3.3 近缘系间杂交选系的利用
    3.4 综合种选系利用
    3.5 近期开展的育种工作
第四章 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
    4.1 超高产育种理论
    4.2 超高产育种实践
    4.3 超高产育种进展
第五章 玉米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5.1 试验材料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关于育种目标
    6.2 关于国外种质选系的利用
    6.3 国内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
    6.4 轮回选择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6.5 关于转基因育种与常规育种
    6.6 耐密植育种是今后玉米育种的发展方向
    6.7 优化栽培技术研究
    6.8 超高产育种任重而道远
    6.9 关于本文中涉及到的品种综述
    6.10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文章
论文图表统计

(7)浅析旅大红骨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旅大红骨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我国玉米育种上的研究与应用
    1.1 旅大红骨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我国玉米育种上的研究
    1.2 旅大红骨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我国玉米育种上的应用
2 旅大红骨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我国玉米生产上的应用及作用
    2.1 旅大红骨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我国玉米生产上的应用
    2.2 旅大红骨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我国玉米生产上的作用
3 小结

(8)高油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群划分与花粉直感效应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高油玉米种质资源与研究概况
    1.2 高油玉米油分性状及其它品质性状的遗传
    1.3 高油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群划分与杂优模式
    1.4 玉米的花粉直感效应及其对品质的改良作用
    1.5 单交种再杂交优势利用研究
    1.6 高油玉米生产
    1.7 环境对高油玉米品质的影响
    1.8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作物品质分析中的应用
    1.9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高油种质的杂种优势群划分与杂优模式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油分的花粉直感效应与当代杂种优势利用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普通玉米高油化种子的再利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第五章 高油玉米的性状相关分析及环境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第六章 玉米完整单籽粒近红外分析模型的建立
    6.1 材料与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3 结论与讨论
第七章 结论
    7.1 高油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群划分和杂种优势利用模式
    7.2 高油玉米对普通玉米的花粉直感效应研究
    7.3 普通玉米高油化种子的跨代利用
    7.4 环境对高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7.5 玉米完整单籽粒近红外定量分析方法的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辽单33”(论文参考文献)

  • [1]旅大红骨玉米种质基础及骨干系的创制与应用[J]. 丰光,王孝杰,鲁宝良,高洪敏,杨辉,杨海龙,王亮,鲁俊田,付俊. 辽宁农业科学, 2021(06)
  • [2]高产优质多抗热带玉米新品种桂单162的选育研究[J]. 时成俏,覃永嫒,王兵伟,郑加兴,覃嘉明,黄安霞. 种子, 2018(07)
  • [3]玉米新品种辽单1305的特征特性及其栽培技术[J]. 白石,刘祥久,刘志新,马宇光,高长建. 种子, 2017(10)
  • [4]丹玉种业在辉煌中跨越发展 丹玉种业的发展及展望[J]. 景希强,何晶,刘军,周旭梅. 新农业, 2012(04)
  • [5]谷子地膜覆盖栽培技术[J]. 王玉强,魏玲. 辽宁农业科学, 2011(06)
  • [6]玉米超高产育种理论与实践及优化栽培技术研究[D]. 王延波. 沈阳农业大学, 2008(01)
  • [7]浅析旅大红骨杂优群选系及其改良系在我国玉米育种和生产中的作用[J]. 高翔,沈建华,赵璞,王竹,王进,王明春,祝云芳,陈泽辉. 种子, 2004(11)
  • [8]高油玉米种质的杂种优势群划分与花粉直感效应利用研究[D]. 姜海鹰.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9]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辽单39号选育[J]. 李哲,石清琢,王延波,范继平. 辽宁农业科学, 2003(04)
  • [10]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新品种辽单33号[J]. 李哲,石清琢,王延波,范继平. 辽宁农业科学, 2003(01)

标签:;  ;  ;  

高产优质多抗玉米杂交种“辽单33”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