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九源沟流域坝系实践看航道相对稳定的发展前景

从九源沟流域坝系实践看航道相对稳定的发展前景

一、从韭园沟流域坝系实践看沟道相对稳定的发展前景(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李占斌,李鹏,高海东,赵宾华,袁水龙[1](2016)在《韭园沟流域淤地坝坝系布局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淤地坝系的科学布局关系到流域的防洪安全,对淤地坝系布局进行评价,可以为流域坝系工程的规划、建设和设计工作提供理论依据。将黄土丘陵沟壑区韭园沟流域划分为1个主沟坝系单元和14个子坝系单元,选取了大型坝占总比、串联率、库容均衡度、稳定系数、侵蚀模数、洪量模数及保收率7个指标,采用AHP、IAHP、熵权法及组合权重法分别计算了各指标权重,依次对韭园沟坝系布局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1)流域部分子坝系单元布局不合理,但全流域坝系布局合理;(2)IAHP法和组合权重法在计算权重时更客观,评价结果较为合理;(3)4种方法中,大型占总比权重系数均达到最大,表明骨干坝对坝系布局有决定性影响;(4)当骨干坝控制全流域50%以上,库容均衡度达020万m3/km2,稳定系数达到1/251/20,洪量模数010万m3/km2,骨干坝串联个数低于2.5座/km时,坝系布局基本合理。

蒋耿民[2](2010)在《淤地坝坝系工程总体布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黄土高原地区淤地坝建设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它既能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又可形成肥沃的基本农田,对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而淤地坝坝系布局方式是决定坝系安全高效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研究坝系工程总体布局的评价方法与模型对合理布置坝系工程,提高工程效益与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在查阅国内外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淤地坝坝系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采用理论方法研究与实例应用相结合的技术路线,主要对淤地坝坝系工程总体布局评价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为:(1)针对目前淤地坝坝系工程总体布局的实际情况,借鉴专家学者以往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经济、技术、社会影响、生态环境和管理五个方面,提出了淤地坝坝系工程总体布局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在参阅国内外有关理论方法和应用实例的基础之上,结合综合评价方面定性因素和定量因素相混合的特点,构建了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引入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通过确定指标的权重、隶属度,最终求解出淤地坝坝系工程总体布局的综合评价的具体数值,初步实现了淤地坝坝系工程总体布局多目标、动态的综合评价效果,以确定淤地坝坝系工程总体布局综合评价效果是否达到预期。(3)针对目前中高淤地坝相应技术规程和规范欠缺这一情况,在进行大量实地调研和查阅大量规范、文献的基础上,结合相关专家的实践经验,初步建立了中高淤地坝技术体系,为后期中高淤地坝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在促进后期淤地坝坝系工程总体布局更加完善、更加科学合理和提高坝系水土资源利用、单项淤地坝工程效益和区域坝系工程综合效益等方面意义重大。(4)本文通过应用所建立的坝系工程总体布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陕西省咸阳市蒋家沟小流域的坝系工程总体布局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证明淤地坝坝系工程总体布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客观全面的,对淤地坝坝系工程总体布局进行评价的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是合理可行的,初步建立的中高淤地坝技术体系是必要的。总之,我国的淤地坝坝系工程建设正在全面展开,淤地坝坝系工程技术日臻完善,以上研究成果将更好地指导实际工程设计、建设和管理工作。这对于普及、推广淤地坝坝系工程,缓解日益突出的水土流失严重局面,将起到推动作用,对于提高淤地坝坝系工程综合效益具有现实意义。

吴伟[3](2010)在《淤地坝设计技术和泥沙淤积进程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水土流失始终是我国的头号生态环境问题。搞好水土保持,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而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年均输入黄河泥沙16亿吨,这种情况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而且极大地威胁着黄河下游的安全,能否有效控制和治理沟道泥沙成为解决黄土高原泥沙流失的关键。本文从淤地坝的施工方法、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淤地坝泥沙淤积量的估算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取得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结论:1、给出了淤地坝选型的方法、规模、以及其组成、运行方式、设计标准几个方面的内容,提出了淤地坝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几个问题,如坝址坝型和总体布局的选择、坝体细部设计方面的要求;2、要使淤地坝工程的作用充分发挥,前期的施工准备、施工的组织设计、施工过程中的监测建设是及其重要的几个环节,本文从淤地坝的建坝前的准备、施工方法和要求、放水工程的施工要求和流程、质量控制和最后的验收几个方面阐述了黄土高原地区建设淤地坝的一般方法和原理;3、结合工程实例给出了淤地坝坝系相对稳定的内涵、标准和判定系数,说明了淤地坝的成功建设离不开合理的规划设计、先进的管理体制、完善的监理系统以及当地政府和村民的积极配合;4、提出了中小型淤地坝泥沙淤积量的几种估算方法,如水文比拟估算法、泥沙淤积体规则概化法、坝区泥沙淤积过程粗估法等。

王永军[4](2009)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坝系工程安全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通过对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地区的山西省、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内5条小流域典型坝系的社会经济、水土流失、水土保持治理等方面的调查,结合坝系规划、设计、施工、运行管理理论的分析,在分析、计算的基础上,找出小流域坝系垮坝形式及垮坝原因,经过从粗选到精选的过程,从单坝到坝系,最终选定了与之安全密切相关的14项指标,形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评价坝系工程安全的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结合专家赋值打分得出各项指标的综合权重,为进行典型坝系安全计算奠定了基础。分析得出:(1)单个治沟骨干工程:如果安全度B1=1时,则单个治沟骨干工程处于完全和谐的状态;安全度B1∈[0.8,1),认为小流域坝系处于基本安全状态;安全度B1∈[0.6,0.8),我们认为骨干工程处于近安全状态;安全度B1∈[0,0.6),我们认为骨干工程处于不安全状态。(2)坝系工程安全性评价如果安全度B2=1时,则坝系工程系统处于完全安全的状态;安全度B2∈[0.8,1),认为坝系工程处于基本安全状态;安全度B2∈[0.6,0.8),认为小流域坝系处于近安全状态;安全度B2∈[0,0.6),认为坝系工程处于不安全状态。在此基础上,将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应用于韭园沟典型小流域坝系安全评价,计算得出骨干工程安全系数0.94494以及流域坝系安全度为0.89262,证明韭园沟流域坝系处于基本安全状态。在韭园沟流域坝系评价过程中,计算都是基于保守的计算规则,而计算结果仍然可信的,与绥德水保站多年观测研究结果吻合。因此,认为这一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基本上可以反映现阶段黄土高原小流域坝系安全的基本情况。

李斌斌[5](2009)在《下垫面变化情况下黄土丘陵沟壑区坝系优化配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韭园沟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壤侵蚀理论、流域降雨径流泥沙理论、泥沙运动学理论和数理统计理论和137Cs示踪技术,采用实地观测及取样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小流域各不同地貌部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侵蚀状况及流域次降雨侵蚀泥沙的沉积过程。利用淤地坝的淤积信息反演了淤地坝分层淤积量与侵蚀性降雨的响应关系,分析了流域侵蚀产沙强度演变的特征,揭示了小流域土壤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异规律。采用模拟试验和原型试验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研究、监测与预报、模式建立与模拟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分析、实验示范研究与推广应用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野外选择典型坝进行剖面调查,通过系统调查分析淤地坝坝前淤积物的土壤物理特性、淤积层厚度,收集淤地坝所在地的地形资料、降雨资料,分析了淤地坝的淤积过程。根据单坝之间的淤积量和单坝控制面积分析坝系的调洪调沙作用,在建立各坝址断面基本关系方程的基础上,按照坝系调查结果,确定约束条件,建立目标函数,寻求不同防洪标准序列下的坝系优化配置,提出最优防洪标准下的优化规划方案。同时将遥感信息技术和分析测试技术作为宏观和微观研究的主要高技术支撑,以降雨径流泥沙调控和水土资源高效持续利用为核心,构建沟壑整治工程的优化配置模式。本研究对评价流域生态环境恢复重建与综合治理效应,科学调整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设计方案、关键技术配置、措施优化布局等宏观决策,推动当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分析研究下垫面变化情况下主要水土保持作用机理,研究了延安地区、榆林地区水土保持动态变化,包括林草措施动态变化、工程措施动态变化、水土保持治理度变化,利用典型流域水土保持治理情况,分析研究该流域环境演变和水土流失之间响应关系。(2)从农作物牧草类型和林业类型各地类含水量变化情况可以得出,采取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后的下垫面含水量明显高,说明对保持土壤水分起到了很好得作用,同时也说明在采取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以后,有效的防止了水土流失。(3)针对不同下垫面类型、不同下垫面覆盖度以及不同的处理方式等情况下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分析,并对不同植被覆盖度、不同耕作措施、降雨径流系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不同下垫面对径流系数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黄土沟壑地区的降雨径流关系有很大影响,其中耕作措施的使用对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远大于地表覆盖率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地表覆盖率单因素变化时,稳定产流时的产流量变化不超过10%,而当采用耕作措施进行单因素分析时,稳定产流时的产流量大于20%。在相同雨强下,草地与裸地的出流量有非常明显的差异,草地的出流量约为裸地出流量地50%,草地与裸地对降雨径流关系地影响差异较大,在小雨强的时候,草地对降雨有较强的滞留作用,随雨强的增加,这种功能明显减小,而裸地没有明显的差异。(4)揭示了王茂沟流域关地沟3号、4号淤地坝坝地沉积旋回各层淤积物的颗粒级配特征及137Cs分布规律。通过分析试验得出:3号、4号淤地坝坝地淤积物的粒径主要分布在0.005mm-0.1mm之间,而且3号、4号淤地坝淤地坝的淤积物中土壤颗粒的级配不良,淤积物颗粒组成沿坝地剖面深度没有明显的变化;3号、4号淤地坝坝地沉积旋迥层淤积物中137Cs含量在坝地淤积层剖面中有看极其相似的分布规律,说明了137Cs技术记录特定环境历史事件的可行性。(5)对韭园沟流域的下垫面变化进行分析研究,得出韭园沟流域的侵蚀模数由治理前的1.8万t/km2降至2000t/km2左右。(6)非线性规划研究的重点是治沟骨干工程的布局、规模以及建坝顺序的规划方案(优化),是在仿真优化规划,初步确定了坝系宏观规划布局及生产坝建设规模的基础上展开,它主要依赖优化仿真规划的几个规划指标:坝系骨干坝初步规划布局方案,生产坝的布局及规模等,本次优化的目标函数采用“工程费—收益”的形式。当目标函数达极小值时,说明工程费极小而收益极大,相应的决策变量(各坝拦泥、滞洪库容)的取值就是最佳的,建立各坝址断面基本关系方程的基础上,按照坝系调查结果确定约束条件,根据坝系规划的目标建立目标函数,结合优化规划模型,确定合理的淤地坝建设规划,寻求不同防洪标准下的坝系规划成果。

邹兵华[6](2009)在《黄土高原小流域淤地坝控制坡沟系统土壤侵蚀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典型小流域王茂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土壤侵蚀和水土保持理论、滑坡侵蚀原理、强度折减法理论和有限元技术,采用实地观测及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淤地坝淤积信息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和坡沟系统土体的物理力学特性研究。进而结合有限元技术研究了小流域坡沟系统随坝地淤高其稳定性、滑坡概率和滑坡侵蚀量的变化规律、以及随着淤地坝的淤高,坡沟系统重力滑坡侵蚀中峁坡和沟坡滑塌物的体积和重量之比、峁坡和沟坡滑塌物的体积和重量占总滑塌物的体积和重量的比例,最后得出坡沟系统在稳定系数最小时的应力场与位移场的分布规律。本研究对定量评价小流域淤地坝的减侵蚀作用与综合治理效应、科学调整规划设计方案、关键技术配置、治理措施优化布局等宏观决策,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得出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淤地坝分层取样和干容重测定分析,得知坝地淤积物其干容重随淤积层厚的变化不是太明显,虽有变化,但其数值波动范围不大,基本在平均值1.37g/cm3上下小范围波动。坝前淤积物其加权干容重沿淤积深度方向的变化幅度为1.34-1.41g/cm3,基本沿着平均值1.38g/cm3成一条直线,坝地淤积物的加权干容重沿深度方向比较均一,在定量计算淤地坝的拦泥量时淤积泥沙的干容重可以采用一个数值进行计算。通过室内颗粒分析试验,得出坝地淤积物中各淤积层土样的颗粒级配组成规律。结果表明,坝地淤积物的粒径主要分布在0.005mm-0.1mm之间,各淤积层淤积物的颗粒级配呈不均匀分布,而且淤积泥沙颗粒组成沿深度也无明显的变化。(2)通过实地调查分析,建立了关地沟坡沟系统概化模型,经过纯数学的推导,得到了坡沟系统的剩余坡长L’随坝地的淤高的表达式:通过有限元软件模拟出随着坝地逐渐淤高坝库淤积的泥沙量与坝高的相关关系式为y=449.59x2+1182.1x-926.31;通过建立原型模型,得出了随坝地淤高相同淤积高度(0.9m)各淤积阶段的淤积泥沙量与淤积高度的相关关系满足二项式关系,即y=-19.83x2+997.65x-277.27及随着坝地的淤高,相同的产沙量(100 m3)落淤在坝地上垂直淤积高度与坝地当前淤高的相关关系满足乘幂关系,即y=0.1142x-1.0055。(3)通过峁坡和沟坡分降雨前与降雨后土的体积含水量随土层深度变化规律的研究,说明了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土体含水量的保持和蒸散发的强弱,指出了保持土壤水分有利的植物覆盖类型,同时也为建立降雨和土体含水量关系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方法,并得到了简单的土体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规律;得到峁坡和沟坡电导率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分别为:峁坡:y=1287.6x-0.7798,沟坡:y=0.3371x2-18.372x+358.16,为土壤化学分析提供重要指标。分析了峁坡和沟坡土壤干容重随高程的变化规律,为滑坡侵蚀定量计算和小流域重力滑坡侵蚀的物理分析提供重要基础参数;建立了统一的小流域坡沟系统土体的抗剪强度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τf=σ·tg(pω-q)+sω-t,为降雨型滑坡侵蚀预报模型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4)基于有限元技术,通过建立关地沟4号坝上游典型坡沟系统的概化模型,分析了随淤地坝坝地的淤高坡沟系统的稳定性、滑塌概率和滑塌量的变化规律,得到了三者的相关方程分别如下:①稳定系数:y=0.0004x2+0.00004x+1.2572;②滑塌概率(%):y=0.025x2-0.6346x+6.5439;③滑塌量(m3/m):y=-68.775x+2141.5,三者的精度均较高,可用于该沟道重力滑坡侵蚀的预报、滑坡侵蚀的定量计算和指导淤地坝的分期加高。(5)通过软件模拟计算,分别得到了峁坡和沟坡的滑塌量及各自在滑坡侵蚀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在坡沟系统重力滑坡侵蚀中,随着淤地坝的淤高,峁坡和沟坡滑塌物的体积和重量之比基本为1:50;峁坡滑塌物的体积和重量占总滑塌物的体积和重量的2%,而沟坡滑塌物的体积和重量占总滑塌物的体积和重量的98%,在重力侵蚀产沙中,沟坡重力侵蚀是沟道泥沙的主要来源。(6)应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坡沟系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进行了仿真分析,指出了稳定系数最小、滑坡概率最大、坡沟系统濒临滑坡侵蚀时的最大应力和位移分布区域,分别如下:①X方向的最大位移:沟坡中下部位垂直向坡体内约15m的范围;②Y方向的最大位移:从峁顶向左向右各延伸10m左右的扇形区域;③拉应力最大值区域:从峁顶经峁坡向沟坡坡缘线向坡体内延伸9m左右的带形区域。这些区域是坡沟系统最容易发生侵蚀的危险区域,在配置坡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水平沟和鱼鳞坑等)和生物措施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防护,以使坡沟系统的土壤侵蚀降低到最低限度。

徐小玲,延军平,梁煦枫[7](2008)在《无定河流域典型淤地坝水资源效应比较研究——以辛店沟、韭园沟和裴家峁为例》文中提出通过实地考察,应用无定河流域典型淤地坝土壤水分的实测记录和统计分析方法,对淤地坝的水资源效应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总体上淤地坝的土壤含水率韭园沟高于裴家峁沟高于辛店沟,支沟坝低于主沟坝,在一定的深度基本上会存在较明显的湿土层或干土层,土壤含水率在坝地中部变化比较平缓,在6m以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分含量基本上呈现增长趋势,在坝地中尾部某一深度会达到稳定状态。淤地坝蓄水减水效益非常明显,辛店沟、韭园沟和裴家峁流域坝系土体的总贮水量分别为5.14×104m3、63.67×104m3和15.21×104m3,蓄水效益分别为39.39%、20.94%和8.85%,减水效益分别为48.27%、44.06%和38.16%。辛店沟流域淤地坝约减少地表水资源9.87×104m3。三个流域所有淤地坝至少可以减少地表水资源88.75×104m3,对无定河径流量减少的贡献率为0.093%。淤地坝的这种土壤水分效应和蓄水减水效应是人为因素对水资源影响的一个重要表现。

赵怀岐[8](2009)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淤地坝水土保持作用及效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选择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两个典型小流域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壤侵蚀理论、流域降雨径流泥沙理论、泥沙运动学理论和有限元技术,采用实地观测及取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开展淤地坝淤积信息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进而结合有限元技术研究了小流域坡沟系统随坝地淤高其稳定性和滑坡侵蚀量的变化规律,以及坡沟系统在稳定系数最小时的应力场与位移场的分布规律,最后从当前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规划、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结合小流域历史资料和当前状况分别分析了黄土高原淤地坝的三大效益和淤地坝增长小流域农村经济的潜力及途经。本研究对定量化评价小流域淤地坝的减侵蚀作用与综合治理效应,科学调整规划设计方案、关键技术配置、治理措施优化布局等宏观决策,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入开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得出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淤地坝分层取样和干容重测定分析,得知坝地淤积物中各淤积层的干容重在淤积层厚10m以内时基本保持稳定,但当坝地淤积物深度超过10m后,淤积物的干容重有明显的递增趋势。(2)通过室内颗粒分析试验,得出坝地淤积物中各淤积层土样的颗粒级配组成规律。结果表明,坝地淤积物的粒径主要分布在0.025mm-0.1mm之间,各淤积层淤积物的颗粒级配呈不均匀分布,且淤积物颗粒组成沿深度无明显变化。(3)基于有限元技术,通过建立王茂沟典型坡沟系统的概化模型,分析了随淤地坝坝地的逐米淤高坡沟系统的稳定性和滑塌量均符合二次函数的变化规律,得到了两者的相关方程分别如下:①稳定系数:y=-0.0013x2+0.0154x+1.0264:②滑塌量(m3/m):y=10.441x2-88.476x+832.67,两者的精度均较高,可用于该沟道重力滑坡侵蚀的预报、滑坡侵蚀的定量计算。(4)从坡沟系统的力学稳定和受力破坏的角度,应用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坡沟系统的应力场和位移场进行了仿真分析,指出了稳定系数最小坡沟系统濒临滑坡侵蚀时的最大应力和位移分布区域,分别如下:①X方向的最大位移:沟坡边缘813节点至825节点之间垂直向坡体内10m的范围;②Y方向的最大位移:从峁顶第58节点向左向右各延伸20m左右的扇形区域;③拉应力最大值区域:从峁顶到沟坡坡脚的整个坡缘线在峁坡向坡体内延伸10m左右、在沟坡向坡体延伸4m左右的带形区域。这些区域是坡沟系统最容易发生侵蚀的危险区域,在配置坡面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的时候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重点防护,以使坡沟系统的土壤侵蚀降低到最低限度。(5)通过小流域淤地坝历史资料的综合分析,得知淤地坝在拦蓄泥沙、淤地造田、防洪保收等方面有显着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现状调查,结合当前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规划、发展农村经济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综合分析了黄土高原淤地坝增长小流域农村经济潜力及途经,得出了在坝系流域所在的村镇,应充分利用坝地的增产效益,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建设淤地坝,增加坝地在基本农田中的比例,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同时依靠坝地巨大的增产效益,建立坝系经济区,面向国内市场,打出品牌,充分利用农产品资源建立小型加工厂,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其经济附加值,在现有淤地坝增产的基础上使已有农产品走出局部小市场,走依托资源优势的经济发展致富新路,积极发展小流域农村经济。

王亚楠[9](2008)在《小流域坝系规划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而且由水土流失产生的泥沙不断流入黄河,抬高黄河河床,致使黄河中下游险情不断增加,进行水土保持治理工作已成为黄土高原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自黄土高原流入黄河的泥沙,89%源自于沟道,因此治理沟道理所当然成为重中之重,淤地坝作为主要的沟道工程更是在水土保持工作中担当起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合理地进行淤地坝规划和建设不仅可以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实现国家提出的山川秀美工程,而且还可以改善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有着很大的现实意义。我国黄土高原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国外有关研究和采取的措施与我国相差很大,除了借鉴其成果之处,还要大力发展我国坝系建设,必须依据我国的国情,结合黄土高原小流域的实际情况,开展坝系规划与建设工作。在坝系相对稳定理论、沟道分级理论的指导下;以国家颁布的标准和规范为依据;以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作为数据分析的基础;以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GIS)软件强大的分析功能和地理空间数据库强大的数据管理功能作为技术支撑,建立小流域坝系规划信息系统,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服务。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文章从理论出发,根据国内外淤地坝相关资料,对目前相对稳定成熟的技术与理论做出了解,总结了国内外淤地坝的工程建设与研究状况、淤地坝建设存在的问题、淤地坝研究存在的问题。2.分析影响淤地坝规划建设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是从哪些方面影响坝系规划建设。文章主要从规划选址、布坝密度、布坝类型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影响淤地坝规划建设的主要因素为横断面、比降、沟道每一点上游的汇水面积,沟道形状、沟道等级、降雨、植被、当地居民积极性、原本的水土流失治理程度。3.设计了基于GIS技术提取流域基本水文特征的分析模型,为分析影响因素提供数据基础。选择GIS模型,对不适用的模型进行改进,将影响因素分别提取出来,作为规划的依据,分析并得出影响因素的分布图,建立数据库,存放各种分析结果和数据。4.提出了基于信息系统进行淤地坝规划的技术流程。在进行规划时,将影响因子进行综合考虑,将不同的影响因素综合进行叠加分析,设置影响因素的数值,根据影响的程度不同,从大范围到小范围逐级进行分析,最后确定规划的类型、坝址,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由于考虑不周而进行重新规划。5.设计并开发了小流域坝系规划信息系统。提出了系统的构架、功能和集成方式:使用VBA对ArcObject进行二次开发,并嵌入到ArcMap中,结合Geodatabase管理各类数据。6.给出了小流域坝系规划信息系统的应用实例。以黄土高原史家沟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将用系统做出的规划方案与传统的方法做出的规划方案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淤地坝在位址、类型等方面相同,但采用信息系统提供的数据更丰富,管理更方便,可视化程度更强,可满足史家沟小流域在不同的时期多种需求,为小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可靠的技术平台。通过对研究区的实际应用,发现制订出的规划方案更科学、更合理。研发的通用性系统可为黄土高原小流域水土保持中的沟道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魏霞[10](2008)在《黄土高原坡沟系统侵蚀产沙动力过程与调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目前坡沟系统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分别利用室内概化坡沟系统模型和野外天然变坡地形,采用放水冲刷试验来研究和完善坡沟系统的侵蚀产沙理论。根据黄土高原的坡沟地貌特征,建立室内坡沟系统概化模型,结合REE示踪技术,采用室内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了坡沟系统的径流水动力学特性、坡沟系统的侵蚀产沙过程、坡沟系统的径流侵蚀动力、坡沟系统侵蚀泥沙来源等问题。利用野外坡沟系统的放水冲刷试验,研究了草被覆盖对坡沟系统的水动力学特性的调控作用、坡沟系统的侵蚀产沙过程随坡底和沟底两种不同位置时侵蚀产沙的差异、坡沟系统的侵蚀产沙过程随着坡底和沟底草被覆盖度的变化、坡沟系统的侵蚀产沙过程随着坡沟系统不同坡长组合的变化等问题。用野外收集到的坡面改修梯田工程资料,研究了坡改梯工程措施的实施对坡沟系统的入渗过程、产流产沙过程的调控作用;根据收集到的沟道淤地坝工程资料,分析了淤地坝工程措施的实施对来自坝空流域坡沟系统径流泥沙和侵蚀产沙粒径的调控;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研究了淤地坝工程措施对坡沟系统重力侵蚀的调控作用。通过三年来相关的试验与研究工作,取得以下结论:(1)在本论文试验的坡沟系统中,径流雷诺数Re、径流弗罗德数Fr和流速V随流量和坡位的不同变化较大。在实验流量范围内,坡沟系统的Re变化位于342.3~858.8之间,Re都小于900,说明整个试验过程中,坡沟系统的径流处于层流状态。Fr变化位于1.36~8.92之间;均都大于1,说明在整个试验过程中,坡沟系统径流处于急流状态。(2)REE示踪研究结果表明,坡沟系统的侵蚀量主要来自坡面,坡面顶端2m的侵蚀量占坡沟系统总侵蚀量的50%~75%;坡面各示踪侵蚀带侵蚀量大小顺序依次为:La元素示踪带(坡顶断面)>Ce元素示踪带(与坡顶断面相邻的坡中断面)>Tb元素示踪带(坡底断面)>Sm元素示踪带(与坡底断面相邻的坡中断面),但Q=12L/min时例外;沟坡各侵蚀带侵蚀量大小次序依次为:Eu元素示踪带(沟顶断面)>Yb元素示踪带(沟坡中间断面)>Dy元素示踪带(沟底断面),但小流量Q=6L/min和Q=8L/min时例外;流量相同时,随着冲刷历时的延长,坡沟系统侵蚀率呈波动变化趋势,陆续达到最大,然后又逐渐减小;且随冲刷流量的增大,侵蚀率达到最大值的时间越来越短。(3)坡沟系统中的侵蚀率与径流能耗或单宽水流功率之间呈现显着的幂函数关系,函数的通式为:y=ax-b,其中,y为侵蚀率,x为能耗或者单宽水流功率,a、b为大于零的常数。并且能耗与侵蚀率之间的相关性大于单宽水流功率与侵蚀率之间的相关性。坡沟系统中的侵蚀率与径流剪切力之间呈现出线性相关性,但是相关关系不如能耗和功率关系显着,本研究中的坡沟系统在用径流剪切力、径流能耗、水流功率三个参数进行描述时,径流能耗效果最好,水流功率次之,径流剪切力相对最差。(4)相同冲刷流量下,不论草被布设在坡沟系统的坡底还是沟底,随着草被覆盖度从30%增大至50%,坡沟系统的Re、Fr和V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但随着草被覆盖度继续增大至70%时,Re、Fr、V又呈现出明显的递减趋势。相同流量相同草被覆盖度下,坡沟系统的Re、Fr和V随着冲刷历时的增大呈现出波动的变化趋势,增减趋势不是很明显;相同草被覆盖度下Re、Fr、V随着冲刷流量的增大而增大;草在沟时的Re、Fr、V略大于草在坡底时相应的Re、Fr、V。(5)不论草被布设在坡底还是沟底,当草被覆盖度相同时,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大,坡沟系统的产流总量呈现出增大的趋势。同一流量下,坡沟系统的产流量随着草被覆盖度的变化不同,当草被在坡底时,坡沟系统的产流量的变化为:当Q=14L/min时,0%>50%>30%>原状>70%;当Q=18L/min和Q=22L/min时,50%>0%>原状>30%>70%。当草被在沟底时,坡沟系统的产流量的变化为:当Q=14L/min时,0%>50%>30%>原状>70%;当Q=18L/min和Q=22L/min时,原状>70%>50%>30%>0%。(6)坡沟系统的产沙总量随着草被覆盖位置的变化相差较大。当草被布设在坡底时,草被覆盖度为原状时,随着流量的增大,坡沟系统的产沙量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草被覆盖度为50%时,随着流量的增大,坡沟系统的产沙量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草被覆盖度为70%、30%和剪草裸坡时,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大,坡沟系统的产沙总量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当草被布设在沟底时,草被覆盖度为原状、70%和剪草裸坡时,随着放水流量的增大,坡沟系统的产沙总量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草被覆盖度为50%和30%时,随着流量的增大,坡沟系统的产沙量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7)在本实验设计的坡长和流量范围内,长坡长的产沙量大于短坡长的产沙量,相同草被覆盖度和相同流量下,长坡长的坡沟系统的侵蚀产沙过程较短坡长的侵蚀产沙过程剧烈,各坡长情况下产沙量随着流量和盖度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8)相同冲刷流量下,坡沟系统的侵蚀产沙过程随着坡面草被覆盖度的增大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即当草被覆盖度由30%增大至50%时,坡沟系统的产沙速率增大,但随着草被覆盖度继续增大至70%时,坡沟系统的产沙速率又出现减小的趋势。坡沟系统的产沙速率随着沟坡的草被覆盖度的变化呈现出类似坡面草被覆盖度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如坡面显着。相同覆盖度的草被布设在坡沟系统的沟底时的侵蚀产沙过程较草被布设在坡底时的侵蚀产沙过程剧烈,这说明在本实验设计的坡沟系统实验中,草被布设在坡底时的减沙作用较显着,而沟底的减沙作用不如坡底显着。(9)坡改梯工程措施能够增大坡沟系统的入渗量,伴随着入渗量的增多,土壤中的养分的流失量减小,利于作物高产稳产。在一定的暴雨洪水范围内,坡改梯措施改变了坡耕地原有的坡度,使坡面的产流产沙量大幅度减小,对坡面产流产沙量进行了有效控制,从而有效控制了相应坡沟系统的坡面(上方)来水来沙量。(10)沟道淤地坝工程措施的实施,能够就地拦蓄淤地坝所在坡沟系统的产流产沙量,使得出口的水沙量减小,长流水沟道的基流量增大,出口泥沙中值粒径减小,说明淤地坝不但能有效拦蓄洪水泥沙,而且可以减小粗泥沙对下游河道的危害。随着淤积厚度的增大,淤地坝系所在沟道两侧的坡沟系统的稳定性越来越好,重力侵蚀量或侵蚀潜力也越来越小,说明淤地坝工程措施对坡沟系统的重力侵蚀具有较强的调控作用。

二、从韭园沟流域坝系实践看沟道相对稳定的发展前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韭园沟流域坝系实践看沟道相对稳定的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韭园沟流域淤地坝坝系布局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1.2 技术路线
        1.2.1 流域坝系单元的划分
        1.2.2 评价指标的建立与计算
        1.2.3 流域坝系布局合理性评价标准确定
        1.2.4 指标权重的确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评价指标计算与赋值
    2.2 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
    2.3 布局得分值计算与合理性评价
3 结论

(2)淤地坝坝系工程总体布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淤地坝坝系建设的国内外进展
        1.2.1 淤地坝的产生与发展
        1.2.2 淤地坝试验研究
        1.2.3 国外水土保持中淤地坝的应用
    1.3 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
第二章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坝系工程总体布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1 概述
    3.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要求和原则
        3.2.1 指标体系建立的依据
        3.2.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
        3.2.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3.3 评价指标的确定方法
        3.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3.3.2 评价体系内指标因子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理论与方法
    4.1 概述
    4.2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原理及模型
        4.2.1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原理与模型
        4.2.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3 评价指标隶属度的确定
    4.3 综合评价结果的推求以及效果等级的确定
        4.3.1 综合评价结果的推求
        4.3.2 综合评价效果等级的确定
    4.4 专家打分工作中应注意的问题
        4.4.1 参加打分的专家选聘应注意的问题
        4.4.2 采用专家打分应注意的问题
第五章 中高淤地坝的技术体系
    5.1 概述
    5.2 中高淤地坝规划
        5.2.1 中高淤地坝水文计算
        5.2.2 中高淤地坝产流产沙演算及淤积年限的确定
        5.2.3 中高淤地坝库容的确定
        5.2.4 中高淤地坝坝高的确定
        5.2.5 中高淤地坝坝体其他要素的确定
    5.3 中高淤地坝技术参数
    5.4 中高淤地坝工程施工
    5.5 中高淤地坝工程管护
    5.6 中高淤地坝工程验收
    5.7 附表
    5.8 总结
第六章 实例研究
    6.1 项目区基本情况
        6.1.1 地理位置
        6.1.2 地质地貌
        6.1.3 土壤植被
        6.1.4 气象水文
        6.1.5 沟道特征
    6.2 坝系工程总体布局与规模
        6.2.1 坝系工程总体布局思路和原则
        6.2.2 坝系单元划分
        6.2.3 坝系单元内中小型淤地坝配置
        6.2.4 坝系总体布局结果
    6.3 蒋家沟流域坝系工程总体布局合理度分析
        6.3.1 经济方面
        6.3.2 技术方面
        6.3.3 社会影响方面
        6.3.4 生态环境方面
        6.3.5 管理方面
    6.4 用多层次模糊评价模型对蒋家沟坝系工程布局进行综合评价
    6.5 结果分析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3)淤地坝设计技术和泥沙淤积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2.1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的内容、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淤地坝选型与设计
    2.1 淤地坝的选型
        2.1.1 淤地坝的构成
        2.1.2 淤地坝的运行方式
        2.1.3 淤地坝的设计标准
        2.1.4 淤地坝库容、坝高、淤地面积的确定
    2.2 淤地坝设计
        2.2.1 选型的原则与依据
        2.2.2 坝址选择
        2.2.3 坝体施工方法选择
        2.2.4 总体布局的选择
        2.2.5 坝坡选择
        2.2.6 放水孔、放水建筑物尺寸确定
        2.2.7 坝体枢纽平面布置图的要求
        2.2.8 坝体横断面绘制的要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淤地坝施工技术
    3.1 淤地坝现状施工技术
    3.2 淤地坝的施工技术研究
        3.2.1 淤地坝施工前应该做好的几项工作
        3.2.2 施工过程的组织设计
        3.2.3 监测设施建设
        3.2.4 淤地坝的施工方法
        3.2.5 淤地坝的质量控制
        3.2.6 淤地坝工程的验收
        3.2.7 淤地坝坝系的相对稳定理论
    3.3 工程实例
        3.3.1 工程概况
        3.3.2 工程的水文计算
        3.3.3 工程的施工
        3.3.4 工程效益和经验总结
第四章 淤地效率研究
    4.1 淤地坝的效益研究
        4.1.1 经济效益
        4.1.2 生态效益
        4.1.3 社会效益
    4.2 淤地坝泥沙淤积现状与泥沙淤积量计算方法研究
        4.2.1 淤地坝泥沙淤积的概述
        4.2.2 泥沙在淤地坝坝体内淤积的一般现象
        4.2.3 淤地坝坝区内的泥沙淤积特征
        4.2.4 淤地坝入库泥沙量的估算方法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5.3 有待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坝系工程安全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绪论
    1.1.研究目的和意义
    1.2.研究内容
        1.2.1 典型坝系调查
        1.2.2 黄河多沙粗沙区坝系工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
    1.3.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1.3.1 收集资料与典型调查
        1.3.2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1.3.3 创建评价方法
    1.4.研究背景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2.研究区概况
    2.1.地理位置
    2.2.地形地貌
    2.3.降雨
    2.4.土壤
    2.5.植被
    2.6.社会经济状况
3.坝系工程安全影响因素典型调查
    3.1.典型小流域的选择
    3.2.调查方法
    3.3.调查结果
        3.3.1 山西中阳洪水沟流域
        3.3.2 陕西绥德韭园沟流域
        3.3.3 陕西延安市宝塔区碾庄沟坝系
        3.3.4 山西康和河沟流域
        3.3.5 内蒙古准格尔川掌沟流域
4.坝系工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4.1 坝系工程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1.1 坝系工程建设理论分析
        4.1.2 典型坝系调查结果分析
    4.2 评价指标体系构成及确定
        4.2.1 评价因子选取
        4.2.2 评价指标的确定
5.坝系工程安全评价方法
    5.1.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的标准化方法
    5.2.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价法
6.评价方法及评价指标体系的计算
    6.1.指标的计算方法
        6.1.1.治沟骨干工程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6.1.2.坝系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6.1.3.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标准
    6.2.坝系工程安全度的计算方法
        6.2.1.指标权重的确定
        6.2.2.骨干工程安全度和坝系工程安全度的评价
7.坝系安全评价方法应用实例
    7.1.韭园沟流域基本概况及坝系发展过程
        7.1.1.韭园沟流域基本概况
        7.1.2.韭园沟流域坝系发展过程
    7.2.韭园沟流域坝系安全指标计算
        7.2.1.各单坝工程指标得分值的确定
        7.2.2.坝系工程安全指标体系计算
    7.3.坝系安全评价及结果分析
8.结论与讨论
    8.1.结论
    8.2.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下垫面变化情况下黄土丘陵沟壑区坝系优化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淤地坝坝系的规划及研究现状
        1.2.1 淤地坝坝系规划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 技术难点及解决方案
    1.6 创新点
2. 传统坝系布局的理论方法和存在问题分析
    2.1 布局理论方法
    2.2 传统布局存在问题
3 下垫面变化情况下主要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作用机理研究
    3.1 林草措施的动态变化
        3.1.1 延安地区林草植被动态变化
        3.1.2 榆林地区林草植被覆盖动态变化
    3.2 工程措施的动态变化
        3.2.1 水平梯田的面积变化
        3.2.2 坝地面积变化
    3.3 封山育林
    3.4 县域水土保持治理度的变化
        3.4.1 延安地区县域水土保持治理度动态变化
        3.4.2 榆林地区县域水土保持治理度动态变化
    3.5 典型年水土保持治理情况
    3.6 小结
4 典型流域土壤侵蚀模数变化分析与研究计算
    4.1 流域概况
    4.2 研究方法
    4.3 下垫面变化情况下土壤侵蚀模数的变化
        4.3.1 根据观测资料计算
        4.3.2 利用流域水土流失预报模型计算韭园沟侵蚀模数
        4.3.3 下垫面变化情况下韭园沟流域土壤侵蚀模数确定
    4.4 小结
5. 淤地坝淤积机理实验研究
    5.1 淤地坝淤积层的主要特征
        5.1.1 典型坝剖面土样干容重测定
        5.1.2 典型坝干容重测定结果对比分析
        5.1.3 典型淤地坝淤积层颗粒分析
        5.1.4 典型坝地淤积物的颗粒变化分析及结果
        5.1.5 淤地坝泥沙淤积层的颗粒分布特征
    5.2 淤地坝坝控流域侵蚀产沙强度变化
    5.3 小结
6. 坝系相对稳定优化规划布局研究
    6.1 基础数据
        6.1.1 工程规模与设计标准
        6.1.2 水文
        6.1.3 坝址勘察
        6.1.4 工程特性
    6.2 坝系优化非线性规划研究
        6.2.1 建模方法
        6.2.2 坝系优化非线性规划模型
        6.2.3 建坝顺序优化模型
    6.3 非线性优化规划结果
    6.4 建坝顺序优化计算及结果
    6.5 小结
7 坝系持续发展运用管理模式研究
    7.1 坝系持续发展运用管理模式的内涵及目的意义
        7.1.1 坝系持续发展运用管理模式的内涵
        7.1.2 坝系持续发展运用管理的目的意义
        7.1.3 坝系持续发展运用管理与坝系相对稳定的关系
    7.2 坝系运用管理的现状与评价
        7.2.1 坝系运用管理现状
        7.2.2 坝系运用管理的现状评价
    7.3 韭园沟坝系管理模式应用评价
        7.3.1 韭园沟坝系管理模式
    7.4 管理模式应用评价
8 结论和建议
    8.1 取得的主要结论
    8.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黄土高原小流域淤地坝控制坡沟系统土壤侵蚀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淤地坝减蚀研究概况
        1.2.2 滑坡侵蚀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典型淤地坝的选取及坝系流域水土流失特征演变
    2.1 典型淤地坝的选取
    2.2 王茂沟流域概况
    2.3 王茂沟流域淤地坝的发展过程
        2.3.1 坝系的形成阶段(1953—1963年)
        2.3.2 坝系的改建、扩建阶段(1964—1978年)
        2.3.3 坝系的调整完善阶段(1979年至今)
    2.4 王茂沟坝系流域侵蚀产沙环境特征演变
        2.4.1 流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侵蚀产沙环境的演变
        2.4.2 流域坝系的拦蓄作用与侵蚀产沙环境的演变
    2.5 本章小结
3 淤地坝淤积过程及淤积信息特征
    3.1 淤积层的划分与土样的采集
    3.2 典型坝地剖面淤积泥沙干容重测定方法及结果
        3.2.1 典型坝地剖面淤积泥沙干容重测定方法
        3.2.2 典型坝地剖面淤积泥沙干容重分布特征
    3.3 典型坝地剖面淤积层颗粒分布特征的测定方法及结果
        3.3.1 淤地坝坝地淤积剖面颗粒分析测定方法
        3.3.2 淤地坝坝地淤积泥沙颗粒变化及分布特征
    3.4 基于~(137)CS示踪的坝地动态淤积信息空间分布规律
    3.5 本章小结
4 淤地坝坝地淤积过程与坡沟特征演变的响应
    4.1 王茂沟小流域坡沟特征
    4.2 关地沟小流域坝地淤积与坡沟特征演变的响应
        4.2.1 关地沟小流域坡沟系统的建立
        4.2.2 关地沟小流域坝地淤积深度与坡沟长度变化响应
        4.2.3 坝地淤积与淤地坝库容变化响应
    4.3 坝地淤高与坝地淤积泥沙量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坡沟系统土体的物理和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5.1 研究区地质地貌概况
    5.2 坡沟系统土体的物理特性
        5.2.1 降雨前坡沟系统土体的含水量随深度的变化规律
        5.2.2 降雨后坡沟系统土体的含水量随深度的变化规律
        5.2.3 坡沟系统土体的干容重随深度的变化规律
        5.2.4 坡沟系统土体的颗粒组成分布特征
    5.3 坡沟系统土体的电导率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5.4 坡沟系统土体的力学特性
        5.4.1 峁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5.4.2 沟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随含水量的变化规律
    5.5 本章小结
6 淤地坝减轻坡沟系统滑坡侵蚀的数值模拟
    6.1 滑坡稳定分析中的极限平衡方法
    6.2 坡沟系统滑坡侵蚀的数值分析原理
        6.2.1 崩塌滑坡的蒙特卡洛概率计算
        6.2.2 有限元强度系数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6.2.3 强度系数折减法失稳判断准则与屈服准则
    6.3 沟坡系统滑坡侵蚀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6.3.1 沟坡系统概化模型及有限元计算模型
        6.3.2 计算参数取值
        6.3.3 随坝地淤高沟坡系统稳定性的变化
        6.3.4 峁坡和沟坡在各个可能的滑塌概率下的滑塌量及比例
        6.3.5 稳定系数最小、坡沟系统濒临破坏时的应力和位移分布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无定河流域典型淤地坝水资源效应比较研究——以辛店沟、韭园沟和裴家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2 土壤含水率变化特征
3 水资源效应
4 结论

(8)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淤地坝水土保持作用及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淤地坝的产生与发展
        1.2.2 淤地坝试验研究
        1.2.3 淤地坝减蚀研究
        1.2.4 滑坡侵蚀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典型淤地坝的选取及研究区概况
    2.1 典型坝的选取
    2.2 典型坝所在流域概况
        2.2.1 小河沟流域概况
        2.2.2 王茂沟流域概况
3 淤地坝淤积信息空间分布规律观测与分析
    3.1 淤积层的划分与土样的采集
    3.2 典型坝剖面土样干容重测定
        3.2.1 典型坝剖面土样干容重测定
        3.2.2 典型坝干容重测定结果对比分析
    3.3 典型淤地坝剖面淤积层颗粒分布特征的测定方法及结果
        3.3.1 典型坝淤积物的颗粒分析
        3.3.2 典型淤地坝淤积物颗粒分析结果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淤地坝减轻坡沟系统滑坡侵蚀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坡沟系统滑坡侵蚀的数值分析原理
        4.1.1 有限元强度系数折减法的基本原理
        4.1.2 强度系数折减法失稳判断准则与屈服准则
    4.2 坡沟系统滑坡侵蚀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4.2.1 研究区地质概况
        4.2.2 坡沟系统概化模型及有限元计算模型
        4.2.3 计算参数取值
        4.2.4 随坝地淤高沟坡系统稳定性的变化
        4.2.5 稳定系数最小、坡沟系统濒临破坏时的应力和位移分布
    4.3 本章小结
5 小流域淤地坝效益及发展农村经济的潜力分析
    5.1 小流域淤地坝的发展过程与效益分析
        5.1.1 坝系的发展进程
        5.1.2 王茂沟小流域淤地坝效益分析
    5.2 小流域淤地坝增长小流域农村经济的潜力及途经分析
        5.2.1 典型坝控小流域土地利用及增产现状
        5.2.2 建立坝系经济区和服务体系,拓宽淤地坝发展道路
        5.2.3 淤地坝有效地促进黄土高原生态经济建设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小流域坝系规划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文章结构
第二章 淤地坝相关研究进展
    2.1 淤地坝的概念
    2.2 坝系建设的几种布设形式
    2.3 淤地坝发展历史
    2.4 国内淤地坝工程建设与规划研究状况
    2.5 国外淤地坝工程建设状况
    2.6 目前淤地坝建设与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坝系规划理论基础与实现技术
    3.1 坝系相对稳定理论
        3.1.1 坝系相对稳定的内涵
        3.1.2 坝系相对稳定的标准
        3.1.3 坝系相对稳定的定量方法
    3.2 沟道分级理论
    3.3 淤地坝规划实现技术
第四章 影响因素的分析与GIS 技术的应用
    4.1 影响因素分析
        4.1.1 淤地坝规划选址影响因素
        4.1.2 淤地坝布坝密度影响因素
        4.1.3 淤地坝布坝类型影响因素
        4.1.4 其他淤地坝建设影响因素
    4.2 GIS 技术在坝系规划中的应用
        4.2.1 基础数据处理
        4.2.2 流域特征提取
        4.2.3 建坝影响因素提取
第五章 坝系规划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可行性分析
    5.2 需求分析
        5.2.1 用户需求
        5.2.2 系统需求
        5.2.3 软硬件需求
    5.3 设计原则
    5.4 功能设计
        5.4.1 系统总体结构
        5.4.2 基本功能
        5.4.3 空间分析功能
        5.4.4 淤地坝规划功能
        5.4.5 数据管理功能
    5.5 数据库的建立
        5.5.1 空间数据库特点
        5.5.2 Geodatabase
        5.5.3 数据库设计目标
        5.5.4 数据库建设步骤
    5.6 系统实现
第六章 基于坝系规划信息系统的实证研究
    6.1 流域概况
        6.1.1 地形地貌
        6.1.2 土壤与植被
        6.1.3 气候与水文
        6.1.4 土地利用现状
        6.1.5 水土流失现状
        6.1.6 社会经济
    6.2 实例研究
        6.2.1 运行主界面
        6.2.2 数据库界面
        6.2.3 基于信息系统的坝系规划过程
第七章 结束语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黄土高原坡沟系统侵蚀产沙动力过程与调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黄土高原坡沟系统侵蚀研究
        1.2.2 植被覆盖及空间分布减蚀作用与调控方法研究
        1.2.3 坡面改修梯田工程措施减水减沙作用研究
        1.2.4 淤地坝调拦水沙作用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技术路线
2 坡沟系统径流水动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2.1 室内概化坡沟系统模型的设计
        2.1.1 坡沟系统模型的设计原则
        2.1.2 坡沟系统模型设计
        2.1.3 试验方法
    2.2 坡沟系统径流水动力学理论基础
    2.3 试验结果与讨论
        2.3.1 坡沟系统径流流态分析
        2.3.2 坡沟系统径流流速变化特征
        2.3.3 坡沟系统径流阻力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坡沟系统侵蚀产沙过程试验研究
    3.1 REE试验原理及方法
        3.1.1 试验原理
        3.1.2 示踪元素的选择
        3.1.3 试验与示踪元素的布设
        3.1.4 示踪元素施放量的估算
        3.1.5 示踪土样的配制
        3.1.6 示踪土样的施放
    3.2 样品中子活化(REE-INAA)分析
        3.2.1 试验原理
        3.2.2 样品制备
        3.2.3 检测精度控制
        3.2.4 精度分析
    3.3 坡沟系统产流产沙过程特征
        3.3.1 坡沟系统产流过程分析
        3.3.2 坡沟系统产沙过程分析
        3.3.3 坡沟系统累积径流量和累积产沙量的关系
    3.4 REE示踪研究坡沟系统侵蚀过程的计算方法与精度
        3.4.1 相对侵蚀量计算与精度检验
        3.4.2 侵蚀率计算
    3.5 坡沟系统侵蚀产沙时空变化特征
        3.5.1 坡沟系统相对侵蚀产沙量的动态变化
        3.5.2 坡沟系统各元素示踪带侵蚀率的时空变化
        3.5.3 坡沟系统坡面与沟坡侵蚀产沙比率变化
    3.6 本章小结
4 坡沟系统径流侵蚀动力试验研究
    4.1 坡沟系统径流理论基础
        4.1.1 坡沟系统径流剪切力
        4.1.2 坡沟系统径流能耗
        4.1.3 坡沟系统径流功率
    4.2 结果分析
        4.2.1 坡沟系统径流剪切力的变化
        4.2.2 坡沟系统径流能量的时空变化
        4.2.3 坡沟系统水流功率的变化
        4.2.4 坡沟系统径流剪切力与侵蚀率的关系
        4.2.5 坡沟系统径流能耗与侵蚀率关系
        4.2.6 坡沟系统水流功率与侵蚀率关系
    4.3 本章小结
5 草类植被对坡沟系统侵蚀产沙过程调控试验研究
    5.1 野外坡沟系统模型设计与试验方法
        5.1.1 试验区概况
        5.1.2 野外坡沟系统模型设计
        5.1.3 试验方法
    5.2 草类植被对坡沟系统径流水动力学特性的调控
        5.2.1 草类植被对径流流速的影响
        5.2.2 草类植被对径流流态的影响
    5.3 草类植被对坡沟系统侵蚀产沙过程的调控
        5.3.1 草类植被对坡沟系统产流产沙总量空间变化的调控
        5.3.2 坡沟系统的产流产沙总量随坡沟系统不同坡长组合的变化
        5.3.3 草被覆盖对坡沟系统累积径流量和累积产沙量关系的调控
        5.3.4 草被覆盖对坡沟系统侵蚀产沙过程的调控
    5.4 本章小结
6 其他工程措施对坡沟系统侵蚀产沙的调控
    6.1 坡面改修梯田工程措施对坡沟系统侵蚀产沙的调控
        6.1.1 坡面改修梯田工程对坡沟系统入渗的调控
        6.1.2 坡面改修梯田工程对坡沟系统产流产沙的调控
    6.2 沟道淤地坝工程措施对坡沟系统侵蚀产沙过程的调控
        6.2.1 淤地坝工程对来自坝控流域坡沟系统径流泥沙的调控
        6.2.2 淤地坝工程对坡沟系统侵蚀产沙粒径的调控
        6.2.3 淤地坝工程措施对坡沟系统重力侵蚀的调控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从韭园沟流域坝系实践看沟道相对稳定的发展前景(论文参考文献)

  • [1]韭园沟流域淤地坝坝系布局评价[J]. 王丹,李占斌,李鹏,高海东,赵宾华,袁水龙. 水土保持研究, 2016(05)
  • [2]淤地坝坝系工程总体布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模型研究[D]. 蒋耿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3]淤地坝设计技术和泥沙淤积进程研究[D]. 吴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4]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坝系工程安全评价方法研究[D]. 王永军.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1)
  • [5]下垫面变化情况下黄土丘陵沟壑区坝系优化配置研究[D]. 李斌斌.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6]黄土高原小流域淤地坝控制坡沟系统土壤侵蚀的作用研究[D]. 邹兵华.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2)
  • [7]无定河流域典型淤地坝水资源效应比较研究——以辛店沟、韭园沟和裴家峁为例[J]. 徐小玲,延军平,梁煦枫.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08(12)
  • [8]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淤地坝水土保持作用及效益研究[D]. 赵怀岐.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9]小流域坝系规划信息系统研究[D]. 王亚楠. 河南大学, 2008(09)
  • [10]黄土高原坡沟系统侵蚀产沙动力过程与调控研究[D]. 魏霞. 西安理工大学, 2008(12)

标签:;  ;  ;  ;  ;  

从九源沟流域坝系实践看航道相对稳定的发展前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