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弱毒株免疫种鹅抗体消长规律及其与后代雏鹅被动免疫保护关系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姜煜晨[1](2021)在《江苏地区小鹅瘟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细胞适应毒研究》文中认为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是一种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 1-20日龄雏鹅或雏番鸭的高度接触性、传播性、高致病性和高死亡率的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严重危害养鹅业的发展。虽然小鹅瘟弱毒疫苗及卵黄抗体的使用对小鹅瘟的控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小鹅瘟依然有流行趋势。本研究在对江苏地区小鹅瘟分子流行情况初步了解基础上,对GPV-CZM、CZM-70和CZM-142进行了全基因序列分析,并对细胞适应毒CZM-142进行了动物攻毒保护实验相关的研究。1 2019-2020年江苏地区小鹅瘟分子流行调查为了解江苏地区小鹅瘟的流行情况,于2019年到2020年采集来自扬州大学动物医院的疑似小鹅瘟病例的肠道和肝脏等样品,共分离到30份GPV分离株。从流行季节来看,以春夏两季所得到的分离株较多;从临床脏器病变情况来看,主要以肠道症状为主。对所有GPV分离株的主要结构基因VP3进行测序,并对其基因序列、遗传进化、糖基化位点和基因重组测试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0株GPV分离株的VP3全长均为1605bp,编码534个氨基酸,与GenBank中已发表的经典GPV-VP3序列同源性为95.2%-100%,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7.6%-100%,分离株集中分布在同一亚群中,与经典GPV株亲缘关系较近,说明遗传进化相对保守。所有分离株均有5个糖基化位点,比标准B株少505-508位NRTS糖基化位点。重组事件分析发现,现有分离株病毒没有重组情况的发生。2不同代次CZM株病毒全基因分析本研究选取GPV-CZM、CZM-70和CZM-142三株病毒进行了全基因测序和致病性试验。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与其他代次毒株相比,CZM-142株在雏鹅的发病、致死率、体重等方面的影响是最小的,可以作为潜在的细胞弱毒疫苗候选株。全基因测序结果发现,三株病毒的全长均为5106bp。与GPV-CZM相比,CZM-142株基因存在79个核苷酸差异位点,其中,非编码区有32个核苷酸差异位点;编码区中有16个核苷酸差异位点位于NS片段,31个位于VP片段,不存在碱基的插入与缺失。氨基酸方面有8个位于NS蛋白,25个位于VP蛋白,其中部分氨基酸位点差异通过分析发现可能与细胞致弱机制有关。3细胞适应毒CZM-142动物攻毒保护实验为了解小鹅瘟细胞适应毒CZM-142对野毒攻毒保护的免疫效果,本研究将CZM-142适应毒分别以625、1250、2500和5000TCID50免疫剂量免疫1日龄雏鹅,并在免疫后第6天进行强毒100LD50的攻毒试验。结果发现,2500和5000TCID50剂量CZM-142适应毒免疫后不仅能产生较高抗体水平,而且均能有效保护雏鹅不发病,强毒对照组雏鹅全部发病死亡,说明2500个TCID50剂量的CZM-142适应毒就能有效保护100LD50的强毒感染,提示小鹅瘟细胞适应毒CZM-142株有望成为小鹅瘟病毒细胞弱毒疫苗候选株并应用于小鹅瘟的防控。
刘创[2](2020)在《鹅细小病毒和鹅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二联灭活疫苗的初步研制》文中研究指明鹅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的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420日龄的雏鹅,以肠道形成栓塞为主要特征。鹅呼肠孤病毒病(goose reovirus,GRV)又称为“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主要侵害23周龄雏鹅,被感染雏鹅主要的病理变化是肝脾坏死、胰腺出血、肾脏坏死等。这两种病毒通常混合感染,发病急,死亡率较高。本研究对GPV及GRV毒株进行分离鉴定,研制了鹅细小病毒-呼肠孤病毒二联灭活疫苗。主要内容如下:1、GPV和GRV的分离与鉴定本研究对实验室采集的疑似患有GPV病料、GRV病料进行了病原的分离鉴定,并分别命名为GPV毒株(AHDY株)和GRV毒株(JSXZ株)。对以上两种毒株分别进行了序列的测定与分析、动物回归试验等。通过DNAStar软件对AHDY分离株VP3基因、JSXZ分离株σC基因与相应参考株进行序列同源性比对和进化树的构建。结果表明,AHDY分离株与近年来分离GPV参考株同源性在92.1%以上,与MDPV参考株处于不同的分支上,同源性在74.6%80.4%。JSXZ分离株的核苷酸序列与水禽源呼肠孤病毒的有很高的同源性,可达95.9%98.0%,而与鸡源呼肠孤病毒同源性仅42.9%46.6%。JSXZ分离株与水禽源呼肠孤病毒遗传关系较近,而与鸡呼肠孤病毒遗传关系相对较远。动物回归试验表明,2周龄的健康雏鹅感染以上两种毒株后,可分别表现出与自然发病病例一致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表明两株分离毒株较好的免疫原性,可用于二联疫苗的研制。2、GPV和GRV二联灭活疫苗的初步研制及免疫效力试验GPV、GRV种毒进行集中大量扩繁并分别进行毒力测定。将以上两种经透析浓缩的抗原液等体积混合后,与吐温-80以96:4的比例混合,按照油水比2:1进行乳化,制备鹅细小病毒-呼肠孤病毒二联灭活疫苗,理化性状检验、安全性及保质期检验结果显示,符合油乳剂灭活疫苗制备标准。为了评价试制二联灭活疫苗的免疫效力,该疫苗接种非免疫种鹅,对其最小免疫剂量、免疫持续期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GPV、GRV血清抗体水平均与免疫剂量呈正相关,而且其抗体水平也均随着免疫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以0.8mL/只免疫种鹅时,至免疫后2周,GPV、GRV血清抗体即可上升至阴阳临界值之上,其中1mL免疫剂量组抗体水平更高。免疫持续期试验结果表明,GPV血清抗体水平免疫后3周上升至较高水平,在免疫后4周上升至最高,直至监测至免疫后8周仍为阳性;GRV血清抗体水平在免疫后3周上升至较高水平,在免疫后5周达到峰值,在免疫后7周血清抗体为阳性,而到免疫后第8周就处于阴阳临界值之下。终上所述,以0.8mL/只免疫种鹅,GPV、GRV血清抗体水平至少持续7周。结果表明,本研究研制的二联疫苗免疫种鹅有良好的免疫原性,为进一步开展二联灭活疫苗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胡瑞鸿[3](2020)在《抗H株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质量评估》文中研究指明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又称为鹅细小病毒病,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是危害养鹅业的主要传染病。近年来,根据遗传进化分析,小鹅瘟病毒(Gosling plague virus,GPV)的毒力有增强趋势,给该病的防治带来更大的挑战。目前GP的特异性防治主要依赖接种卵黄抗体(Immunoglobulin of yolk,IgY)进行被动免疫,对GP强毒感染具有明显的防治效果。由于IgY具有价格低廉、防治效果好等优点,已被广大养鹅户接受和采用。但目前使用的IgY多为粗制抗体,缺乏统一的生产、检验标准,琼扩抗体效价高低不等,故研制一种纯度及效价高,防治效果好,有统一生产标准的GPV IgY势在必行。本研究从黑龙江省某地饲养的雏鹅群中,采集疑似GP病死鹅的病料,进行GPV的分离鉴定,利用分离获得的GPV研制抗GP的IgY,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GPV的分离鉴定用氯仿提取法从疑似GP病死鹅的肝、脾组织中分离病毒,接种3日龄雏鹅和12日龄鹅胚进行病毒分离;分离的病毒经特异性检验(琼脂扩散试验(AGP)和鹅胚中和试验)、超微结构观察、毒力测定、理化特性(热敏感试验、乙醚敏感试验、氯仿敏感试验、胰蛋白酶敏感试验、耐酸性试验)检验、纯净性试验、核酸检测、VP3基因序列鉴定及基因进化树分析,进行综合鉴定。(2)GPV IgY的研制将分离鉴定获得的GPV(命名为H株),经鹅胚逐级传代至F10,F10代进行1000倍稀释,接种12日龄鹅胚,收获鹅胚液作为GPV灭活疫苗抗原,抗原无菌检验和毒力检测合格后,进行浓缩及灭活,通过接种12日龄鹅胚进行灭活检验;灭活检验合格后进行GPV灭活疫苗的配制及乳化,获得GPV灭活疫苗,对其进行物理性状、无菌检验及安全性检验;将检验合格的GPV灭活疫苗按经典免疫程序免疫产蛋鸡,当高免鸡蛋卵黄液的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1:64时,对其进行除脂、提取和灭活,制备出抗H株GPV IgY。(3)抗H株GPV IgY的质量评价通过监测GPV IgY的琼扩抗体效价对GPV IgY的理化特性(温度、酸碱度、胃蛋白酶的作用时间、冻融次数)进行评价;通过GPV IgY单次单剂量、重复单剂量和单次大剂量皮下注射3日龄雏鹅及小白鼠的安全性试验,观察雏鹅和小白鼠的健康状况,局部及全身反应情况对GPV IgY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不同琼扩抗体效价和不同剂量的GPV IgY对GPV强毒攻毒24 h雏鹅的治疗试验、对GPV感染不同时长和不同日龄雏鹅的治疗试验,依据雏鹅治愈率,对GPV IgY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用不同琼扩抗体效价和不同免疫剂量的GPV IgY对雏鹅皮下接种,24 h后用GPV强毒攻毒,依据雏鹅保护率进行预防效果评价;同类产品免疫3日龄雏鹅,依据雏鹅保护率与治愈率,评价GPV IgY与同类产品的差异。通过物理性状、无菌检验、支原体检验、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监测及对雏鹅攻毒保护率监测,确定GPV IgY的储存温度和时间。试验结果表明:(1)GPV的分离鉴定结果分离的病毒接种雏鹅,呈现与GP一致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接种鹅胚,可在鹅胚中增殖,且为非血凝性感染病毒;AGP显示,从雏鹅和鹅胚分离的病毒液与GP阳性血清之间出现沉淀线;鹅胚中和试验证明,病毒液能被GP阳性血清中和,中和后的病毒液接种鹅胚不引起死亡;电镜下观察,H株病毒粒子具有典型的细小病毒特征;H株鹅胚和雏鹅传代培养F6~F10代,毒价最高且稳定,病毒的ELD50和LD50分别大于10-5.0/0.2 m L和10-4.0/0.2m L;以分离到的H毒株分别接种3日龄、10日龄、20日龄雏鹅,其致病性随雏鹅日龄增大而减弱;分离的病毒在56℃3 h保持其感染性,能够抵抗乙醚、氯仿、胰蛋白酶和酸性条件(p H3.0)的作用;分离的病毒液细菌、支原体和外源病毒检查均为阴性,证明H株病毒纯净;PCR核酸检测病毒约在500 bp处出现特异性DNA条带,DNA大小与GPV相符;上述结果表明,分离的病毒符合GP生物学特性,该病毒为GPV(命名为H株)。以PCR扩增出的VP3基因,与参考毒株的VP3基因序列对比,核苷酸的同源性在95.9%~99.1%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7.9%~99.6%之间;基因进化树分析表明,H株与在黑龙江省分离的SP、ZZ、ZD、DQ、JX等毒株亲缘关系较与GD(广东)、YG(扬州)等毒株近。(2)GPV IgY的制备结果GPV H株灭活疫苗抗原无菌检验呈阴性、鹅胚液ELD50为10-5.22/0.2 m L、灭活检验鹅胚全部健活。GPV灭活疫苗的物理性状、无菌检验、安全检验均合格。用该GPV灭活疫苗免疫产蛋鸡,收集AGP≥1:64高免鸡蛋的卵黄液。高免卵黄液经酸化水1:8稀释、p H5.2、4℃作用15 h、1900 g离心20 min条件下除脂;酸化水-1.5%辛酸-33%硫酸铵提取;终浓度0.05%甲醛溶液经20~25℃灭活24 h,对GPV IgY的琼扩抗体效价、蛋白浓度及蛋白纯度均无显着影响,确定上述除脂、提取和灭活条件为最佳工艺。(3)GPV IgY的质量评价结果上述制备的抗H株GPV IgY在60℃以下作用2 h,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与对照比不降低,当温度达到70℃以上,琼扩抗体效价显着降低,当温度达到75℃作用30 min时,琼扩抗体效价呈阴性;p H范围在4.0~11.0时,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与对照比差异不显着,p H值为3.0和12.0时,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显着低于对照组;当胃蛋白酶作用6 h,琼扩抗体效价无变化,作用8 h以上显着降低;GPV IgY经5次反复冻融,琼扩抗体效价与对照比无显着差异;GPV IgY免疫雏鹅和小白鼠均未出现任何注射局部和全身不良反应,精神状态良好,采食正常;GPV IgY对雏鹅治疗效果表明,琼扩抗体效价越高、注射剂量越大,雏鹅治愈率越高;病毒感染雏鹅的时间越长、雏鹅日龄越大,雏鹅治愈率越低;GPV IgY对雏鹅预防效果表明,同一注射剂量,琼扩抗体效价越高,雏鹅保护率越高,同一琼扩抗体效价,注射剂量增加,雏鹅保护率增高;GPV IgY免疫雏鹅后12 h~10 d,对雏鹅保护率高达88.00%以上,可有效抵抗病毒感染。差异对比试验表明,研制的GPV IgY的雏鹅保护率与治愈率均高于同类产品。(4)GPV IgY的储存条件2~8℃储存24个月,GPV IgY的物理性状、纯净性、琼扩抗体效价稳定,对雏鹅感染GPV的保护率达88.00%以上。(5)GPV IgY推荐使用剂量和方法对已感染GPV的雏鹅,选择GPV IgY琼扩抗体效价为1:16以上,1.0 m L/只;对未感染雏鹅进行紧急预防免疫,0.5 m L/只,皮下注射,对GPV感染的治愈率和保护率均达80.00%。
殷奇峰[4](2019)在《张家口市部分地区小鹅瘟流行病调查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是世界养鹅大国,鹅的存栏量和出栏量一直稳居世界首位。近几年,随着我国鹅养殖数量的逐年增长,导致鹅疾病的发病数不断增多。小鹅瘟在我国一些地区均有流行,是危害养鹅业的重要疾病,对养鹅业和养殖场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张家口市的养鹅业不断发展,境内的小鹅疾病死亡率较高,但有关造成死亡的小鹅瘟流行病调查并不多,也缺乏系统的研究。为更多了解小鹅瘟发病和死亡情况,本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接出诊鹅养殖场等形式,以20172018年收集不同群体发病鹅群的临床样品为对象,通过流行病调查和临床剖解,对张家口市部分地区鹅养殖过程中发生的小鹅瘟做了相应的调查。从而了解当前张家口部分地区雏鹅的发病、感染现状和潜在威胁等情况,同时分析张家口市在防控疾病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和不足之处。通过临床剖检结果发现,死亡雏鹅中小鹅瘟感染的有165羽份,小鹅瘟单一感染的有95羽份,混合感染样品70羽份,感染率分别为54.0%和39.7%。小鹅瘟和浆膜炎混合感染的有30羽份,和曲霉菌病混合感染的有22羽份,既混合浆膜炎又混合曲霉菌的有18羽份,感染率分别是17.0%、12.5%和10.2%。发病日龄集中在525日龄,混合感染多以双重感染为主。综上所述,小鹅瘟感染是引起雏鹅死亡的主要原因,而浆膜炎与曲霉菌感染也是造成雏鹅死亡的重要原因。因此,做好以上疾病的防控对养鹅业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上述结果为张家口市雏鹅疾病的科学防控提供依据,同时也为防控其它传染病提供重要参考。
刘艳霞[5](2018)在《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4~20日龄的雏鹅易感,发病率高、致死率高。本文通过对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的制造工艺、安全性和效力等各项检验标准、区域性试验的研究,旨在为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的工业化生产奠定基础,为小鹅瘟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价廉绿色的生物制剂。试验首先通过4组不同免疫剂量和间隔时间,筛选蛋鸡免疫程序;选用辛酸法、酸化水稀释法、柠檬酸沉降法和酸化水稀释-辛酸法,筛选卵黄抗体分离和萃取方法;通过3组不同海藻糖、蔗糖、甘露醇和甘氨酸不同组分和比例,筛选卵黄抗体保护剂与冻干技术;通过巴氏消毒法、甲醛灭活和60Co辐照灭活方式和剂量,筛选卵黄抗体灭活工艺。按照已优化生产工艺制造三批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并进行性状、无菌、支原体、外源病毒、真空度、剩余水分检验。通过单剂量重复注射、超剂量注射、非靶动物小白鼠注射,评价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的安全性;通过琼扩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关系、最小预防剂量、最小保护剂量、被动免疫保护期等试验,评价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的效力。为进一步验证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和效力,对中试生产的5批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进行区域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健康产蛋鸡群采用基础接种0.5ml/只,基础接种后21日进行第2次加强接种,2.0ml/只,加强接种后21日进行第3次强化接种,2.0ml/只,强化接种后14~21日鸡蛋琼扩抗体效价可达到1:32以上,可用于卵黄抗体的提取;根据试验优化结果,卵黄抗体的分离和萃取采用酸化水(p H5.0)-辛酸(0.2%)法提取高免卵黄;提取的高免卵黄采用海藻糖3.0%、甘露醇1.0%、甘氨酸0.5%为冻干保护剂,冻干时间为32小时,热稳定性良好;选用12k Gy剂量的60Co辐照射灭活冻干抗体,可有效杀灭外源病原微生物。按照确定的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的生产工艺制造三批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各项检验结果均合格,三批抗体效价均为1:16,对靶动物的单剂量重复注射、超剂量注射及对非靶动物小白鼠的安全性试验结果均安全。制备的3批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琼扩效价与攻毒保护呈正相关;1~3日龄雏鹅最小预防剂量为0.5ml/只,保护率90%~100%,4日龄以上雏鹅为1.0ml/只,保护率100%;治疗剂量为同群未出现临床症状的雏鹅1.0ml/只,治愈率为100%,轻度患病的雏鹅1.5ml/只,治愈率为85.7%,对重度患病雏鹅无效;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对雏鹅的被动免疫保护期为6日。采用5批中试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进行区域性试验,1353只雏鹅结果均安全;3737只雏鹅以1次推荐剂量免疫后3日和5日攻毒存活率为88~100%,血清阳转率100%。对790只发病雏鹅进行治疗性试验,试验抗体组对同群未出现临床症状的雏鹅治愈率为100%,轻度患病雏鹅治愈率为81.9%,对重度患病鹅无治疗效果。本试验建立的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的生产工艺,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研制的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安全、有效。
范娟[6](2018)在《小鹅瘟灭活疫苗(TZ10株)的研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小鹅瘟是导致雏鹅死亡的常见疾病之一,可造成巨大经济损失,严重危害养鹅业的发展。现有弱毒活疫苗和小鹅瘟抗体的广泛应用,在我国小鹅瘟疫病防控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活毒疫苗存在毒力返强的潜在危害,从而限制了其生产应用,因此研究小鹅瘟灭活疫苗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对小鹅瘟分离毒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筛选出免疫原性好、繁殖滴度高的小鹅瘟野毒株作为灭活疫苗候选株,并开展了生产工艺、乳化工艺和免疫效力研究工作,以期制备出安全、高效的小鹅瘟灭活疫苗,为我国小鹅瘟疫病的防控和净化提供有力工具。1、小鹅瘟病毒疫苗候选株的筛选为了研制与当前小鹅瘟流行株匹配的疫苗,本研究对从2009~2011年江苏省养鹅地区疑似小鹅瘟的临床样品中共分离了 5株鹅细小病毒(GPV),同时对分离株进行VP3基因测序并绘制遗传进化树,序列分析结果表明GPV分离株与国内大部分分离株属于同一分支,明显不同于国内疫苗株SY61和台湾主要分支。对获得的毒株经有限稀释法纯化,并对纯化后的病毒进行繁殖性能、毒力、特异性及免疫原性等进行了测定,5株病毒均属于强毒株,其中 Gosling plague virus/taizhou/10(TZ10)株病毒含量最高(F10 代:105.0ELD50/0.2ml以上),且其灭活抗原免疫鹅4周后的抗体水平最高,因此确定以TZ10株作为小鹅瘟疫苗候选株。按照农业部颁发的《兽用生物制品(毒、虫)种种子批建立实验技术指导原则》各项要求,对纯化后的TZ10株F0代毒在鹅胚中连续传至30代,并分别对不同代次种毒进行了 AGP、鹅胚半数致死量(ELD50)测定、免疫原性、特异性实验及纯净性检验,建立了符合规定的小鹅瘟病毒TZ10株的基础种子批(F16~F20种毒)、规定了生产用最高限制代次(F25)。2、小鹅瘟灭活疫苗生产工艺研究疫苗生产过程中,抗原的生产工艺决定了疫苗质量及生产成本,抗原的完全灭活和疫苗的乳化工艺分别是关系到疫苗安全、有效性和疫苗质量的关键步骤。本研究选取前期种子批F25代次GPV尿囊液,进行最佳鹅胚接种剂量与最佳鹅胚接种日龄的试验,从鹅胚死亡数统计、抗原收获量统计、病毒含量测定三方面进行比较,分别确定生产过程中最佳病毒稀释比例、接毒剂量、鹅胚日龄为:种毒用灭菌生理盐水进行1:100倍稀释,0.2ml/胚剂量尿囊腔途径接种11日龄非免鹅胚最佳。根据接种后不同时间鹅胚死亡数、抗原收获量、死亡鹅胚情况和病毒含量测定数据确定种毒最佳培养时间为接毒后48~120小时,收获死亡鹅胚尿囊液;抗原最佳培养时间为接毒后48~144小时,收获死亡鹅胚尿囊液及鹅胚。为了确定抗原灭活的最佳方法,对甲醛溶液的浓度、灭活时间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甲醛溶液作为灭活剂,灭活剂终浓度为0.2%,37℃灭活48小时,可以完全灭活小鹅瘟病毒TZ10株。乳化工艺研究证实:取小鹅瘟病毒TZ10株灭活抗原,按每96份抗原加4份灭菌吐温-80比例加吐温-80,充分溶解混匀,制成水相;94份注射用白油加6份司盘-80及1份硬脂酸铝,加热溶解至透明灭菌,制成油相;水相与油相的最佳配比为1:3,二次乳化的剪切速率在3000~4000r/min,乳化过程温度控制在25℃以下,可获得最佳乳化效果。3、小鹅瘟灭活疫苗的安全性评价按照确定的小鹅瘟灭活疫苗(TZ10株)生产工艺,在实验室试制了 3批灭活疫苗。将试制的3批小鹅瘟灭活疫苗(TZ10株)通过疫苗单剂量、单剂量重复及双倍剂量免疫3~5日龄、1月龄鹅、7月龄开产种鹅、9月龄产蛋种鹅进行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所有免疫鹅精神状态、采食、饮水正常,无全身不良反应。接种部位无肿胀,免疫21日后,单剂量重复和双倍剂量接种的实验组中,有少量疫苗颗粒未吸收现象;除双倍剂量接种组个别鹅注射部位肌肉有轻微潮红外,其余各免疫组免疫鹅注射部位无异常变化。免疫21日后,免疫组与对照组鹅平均增重无显着差异。疫苗注射后1周内产蛋鹅产蛋数较对照组少2~3枚,之后恢复正常,且种蛋孵化率无差异。表明研制的小鹅瘟灭活疫苗(TZ10株)对产蛋鹅安全,雏鹅接种后未出现任何临床症状。4、小鹅瘟灭活疫苗的效力评价通过对3批试制疫苗的免疫效力试验,发现小鹅瘟疫苗免疫种鹅产生的GPV血清琼扩抗体水平与雏鹅被动免疫GPV琼扩抗体水平、攻毒保护率呈正相关;对种鹅血清GPV琼扩抗体效价与对应雏鹅攻毒保护结果相关性分析表明,当种鹅血清抗体效价为1:2时,雏鹅血清被动免疫保护率为92.3%;当种鹅血清抗体效价不低于1:4时,雏鹅被动免疫保护率达到100%。考虑到临床饲养环境及鹅群健康状况的不确定性,规定疫苗的效力检验标准为:7~8月龄健康阴性鹅,胸部肌肉注射疫苗,1.0ml/只,4周后其血清GPV琼扩抗体效价几何平均值应不低于1:8。最小免疫剂量实验结果表明,试制的3批疫苗以不低于0.5ml/只剂量免疫7~8月龄产蛋种鹅,免疫后种蛋孵化的雏鹅90%以上可以抵抗GPV强毒的攻击。根据3批试制疫苗制苗抗原灭活前的病毒含量及最小免疫剂量试验结果,考虑到临床实际情况的复杂性,为保证雏鹅获得确实的被动保护,规定制苗用半成品抗原的病毒含量应≥105.5ELD50/0.2ml、推荐免疫剂量为1.0ml/只。根据3批试制疫苗免疫持续期的种鹅和雏鹅的血清AGP抗体效价及所产种蛋孵化雏鹅的攻毒保护试验结果,确定种鹅开产前免疫2次,lml/次,其免疫持续期为5个月;推荐免疫程序为:种鹅开产前5周首免,胸部肌肉注射,1.0ml/只,3周后以相同剂量、途径加强免疫1次。该免疫程序可基本保证种鹅在6个月产蛋期内,雏鹅获得有效母源抗体抵抗GPV感染。因健康阴性产蛋种鹅的来源和质量不够稳定,其作为效检用动物时,难以保证检验结果的稳定性及可重复性。为此本研究对疫苗免疫SPF鸡后血清抗体效价及特异性进行了分析,以探讨其作为小鹅瘟疫苗效检替代动物的可行性。3批小鹅瘟灭活疫苗以不同剂量免疫21日龄SPF鸡,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同一剂量不同时间点检测的SPF鸡血清AGP抗体效价基本一致,表明SPF鸡对疫苗可产生稳定的免疫抗体反应。将SPF鸡免疫后阳性血清与小鹅瘟病毒进行中和反应结果表明,SPF鸡免疫小鹅瘟灭活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具有特异性;抗体效价随免疫剂量和时间的变化规律与7~8月龄健康阴性种鹅免疫后血清AGP抗体效价的变化规律一致,证明免疫SP F鸡后测定血清AGP抗体效价方法作为小鹅瘟灭活疫苗的效检方法是可行的。根据疫苗免疫SPF鸡和种鹅的中和抗体效价与AGP抗体效价相关性分析,当种鹅AGP抗体效价在1:8时,中和抗体效价为2.87log10,对应的SPF鸡血清AGP抗体效价为1:16;根据免疫剂量与抗体产生的正相关关系,及实验动物对疫苗的吸收情况,确定21日龄SPF鸡作为小鹅瘟灭活疫苗(TZ10株)效力检验替代动物的检验标准为:21日龄SPF鸡,颈部皮下注射,0.25m]/只,免后4周小鹅瘟AGP抗体效价的几何平均值应不低于1:18。
甘军纪,魏平华[7](2012)在《小鹅瘟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小鹅瘟(Gosling plague,GP)是由鹅细小病毒(Goose Parvovirus,GPV)引起雏鹅和雏番鸭的一种高度接触性和致死性疾病,是目前危害水禽业健康发展的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小鹅瘟由方定一教授于1956年在扬州市首先发现,1961年从病死雏鹅体中分离到病毒,并对病毒的各
陈舜[8](2009)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强毒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提出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new type gosling viral enteritis,NGVE)是一种主要发生于30日龄以内的雏鹅的一种以小肠出血性、纤维素性、渗出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经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解、病原的分离、初步鉴定、病毒提纯与负染电镜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及病毒结构蛋白分析等一系列研究,初步认为该病是由禽腺病毒引起的雏鹅的一种新型病毒性肠炎。该病目前对养鹅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关于鹅腺病毒,特别是致病的鹅腺病毒,目前国内外的研究资料很少。电子显微学技术是研究病毒形态结构、鉴定新病毒、阐明病毒的发育循环、研究感染宿主病理学的一个重要方法,它在病毒学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首先将NGVEV鹅胚尿囊液适应10日龄鸭胚,再将NGVEV鸭胚尿囊液适应体外培养的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并对病毒在感染鸭胚体内及DEF细胞上的形态特征和病毒形态发生学进行系统地研究,同时观察被感染宿主细胞的超微结构病变和细胞凋亡的情况,以期了解NGVEV的入侵、分布及释放特点,为揭示该病毒致宿主细胞病变的机制提供科学依据。通过人工感染NGVEV-CN强毒而复制出NGVE急性病例,建立并利用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SP法及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探究NGVEV对感染雏鹅组织的侵染特点及病毒抗原随感染时间延伸在宿主体内的动态分布规律,同时对病毒诱导雏鹅宿主的细胞凋亡进行检测,以期为阐明该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实验数据及为NGVEV的实验室诊断提供科学的方法。将制备的NGVEV灭活疫苗及添加GoIL-2的NGVEV灭活疫苗免疫青年鹅,对其诱导鹅产生的体液免疫抗体水平和细胞免疫抗体水平进行了监测,确定了该疫苗的免疫原性和最佳免疫剂量。进而将该疫苗免疫开产前种鹅,对免疫种鹅的血清抗体水平、免疫种鹅的后代卵黄抗体消长规律及后代雏鹅的攻毒免疫保护力进行监控,为研制高效NGVEV灭活疫苗提供科学依据,为防治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提供了新的手段。本研究获得以下系列结果:1.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CN强毒株感染鸭胚宿主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和病毒形态发生学:在不同时间剖杀的和死亡的鸭胚的尿囊膜、心、肝、肠、脑及肌胃中均发现NGVEV粒子,其直径以70 nm-80 nm为主,以散在的形式分布,多见于细胞核内。NGVEV粒子通过与细胞膜的特异性吸附而进入宿主细胞,装配成熟的病毒粒子通过细胞核膜及细胞膜破裂的方式被释放。被NGVEV感染宿主细胞的超微结构病变以细胞核膜严重的扩张,内质网的肿胀,线粒体嵴断裂溶解成空泡样为主,其中尿囊膜上皮细胞中线粒体的凝集、固缩变化是该病毒引起的特征性超微病变。2.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CN强毒株对体外培养的鸭胚成纤维细胞的适应及其增殖规律:将NGVEV鸭胚尿囊液感染DEF细胞并经连续传代获得了适应DEF细胞生长的NGVEV-CN细胞毒。细胞病变一般出现于感染后72 h,到120 h细胞病变达80%。NGVEV在DEF上的病毒滴度(TCID50)随传代次数增加而逐渐增加,直到第5代后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病毒滴度随感染时间变化表现为:感染初期首先呈现一个下降过程,4h后毒价开始迅速上升,于96h-144h病毒滴度达到并维持最高水平。NGVEV感染DEF细胞后96h-120 h是收获该NGVEV细胞毒的最适时间。3.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CN强毒株感染鸭胚成纤维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和病毒形态发生学:NGVEV在DEF细胞中呈圆形,无囊膜,直径为75nm-90 nm。病毒粒子多散在于细胞核内和集中分布于胞浆空泡内。NGVEV粒子通过吸附于DEF细胞膜表面而进入细胞,成熟的病毒粒子经由细胞核膜的破裂而进入胞浆,再通过出芽、细胞膜破裂及细胞空泡破裂的方式被释放出细胞。被NGVEV感染的DEF细胞的超微结构病变主要表现为:线粒体的固缩及聚集变化,粗面内质网扩张,胞浆出现空泡或空池样结构,及细胞凋亡现象。伴随着病毒的复制、装配和成熟,细胞中还出现大量的不规则形状的高电子致密物及三种不同特点的胞浆包涵体结构。4.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CN强毒株致体外培养的鸭胚成纤维细胞凋亡: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到NGVEV可诱导DEF细胞出现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学变化;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感染细胞核酸降解为不同倍数的180bp-200 bp的典型梯状条带;用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感染DEF细胞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发现凋亡细胞的比率从感染后48 h随感染时间延伸而明显增加,于120 h达到凋亡峰,而Annexin V-FITC/PI双标记的感染DEF细胞经荧光显微镜可观察阳性荧光信号的凋亡细胞。5.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的提纯、超微形态观察和兔抗NGVEV高免血清IgG的制备:通过对NGVEV纯化方法的比较研究,确定以结合差速离心、氯仿处理、氯化铯不连续梯度和等密度梯度超速离心的方法来纯化NGVEV.通过该方法不仅可获得较纯净、多量的NGVEV粒子,还可区分完整的NGVEV粒子和不完整的病毒粒子。经负染电镜观察发现完整的NGVEV粒子具有腺病毒典型形态特征:圆形,无囊膜,直径75nm-90 nm,核心、核衣壳及壳粒清晰可见。最后,以纯化的病毒为免疫原成功制备了兔抗NGVEV的高免血清,并通过辛酸-硫酸铵粗提及High Q阴离子交换柱纯化兔抗NGVEV的血清IgG。6.建立并应用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SP法和间接免疫荧光抗体法检测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在人工感染雏鹅组织的定位和侵染规律:以纯化的兔抗NGVEV的血清IgG为一抗,分别建立检测石蜡切片NGVEV的间接免疫酶组织化学SP法和间接免疫荧光双染法,并应用该方法研究NGVEV-CN强毒株在人工感染雏鹅组织中病毒定殖及动态侵染规律。结果表明:NGVEV抗原主要侵染免疫器官(法氏囊,胸腺,哈德氏腺及脾)和胃肠道器官(腺胃,肌胃及肠道),推测这些器官是NGVEV进入机体后首先侵染靶部位并增殖子代病毒,之后子代病毒通过血液、淋巴液或组织液而释放到其他实质性组织,使得机体在感染后期呈现NGVEV广泛性侵染(除呼吸器官)。被NGVEV侵染的细胞数量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增加,直到感染后15d。NGVEV侵染的细胞主要包括:各种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上皮细胞、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粘膜细胞、腺细胞等等。7.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CN强毒株致雏鹅宿主细胞凋亡的研究:通过光学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对人工感染雏鹅各个组织的宿主细胞观察发现,最先于NGVEV感染3d时在法氏囊中观察到呈凋亡变化的淋巴细胞,之后凋亡细胞广泛出现于免疫器官(法氏囊,胸腺及哈德氏腺)和消化器官(腺胃,肌胃,肠道及肝),而气管和肺极少出现细胞凋亡变化。进一步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和原位末端标记方法(TUNEL)对NGVEV感染宿主细胞核酸的降解情况进行了检测,发现被感染鹅的免疫器官和胃肠道均出现典型的不同倍数的180bp-200 bp的梯状条带,在经TUNEL染色的组织切片中观察到了棕色阳性信号的凋亡细胞。凋亡细胞的数量随感染时间延长而增多,于9d-12d达到最大值。8.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灭活疫苗对青年鹅的免疫原性研究及重组GoIL-2对疫苗的佐剂效应研究:不同剂量的NGVEV灭活疫苗均能显着提高免疫青年鹅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抗体水平,且抗体水平与免疫剂量有一定关系,NGVEV灭活疫苗以0.5 ml/只为最佳免疫剂量。单独使用GoIL-2可提高机体的细胞免疫水平,但是不能使机体产生特异性抗NGVEV抗体。添加不同剂量GoIL-2的NGVEV灭活疫苗能极显着(P<0.01)或显着(P<0.05)提高被免疫鹅细胞免疫和体液水平,且抗体水平与GoIL-2剂量有一定关系,以1000 U/只为最佳剂量。研究表明,免疫后第28 d青年鹅的血清抗NGVEV的IgG水平、中和抗体水平及细胞免疫水平达到最高,且在免疫后第175 d都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9.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灭活疫苗对开产前种鹅的免疫效果评价:NGVEV灭活疫苗与添加GoIL-2的NGVEV灭活疫苗免疫后5-6个月内对免疫种鹅所产后代产生确实的保护效果,其中以添加GoIL-2的灭活疫苗免疫种鹅所孵出的后代雏鹅的攻毒100%免疫保护效果更持久。另外,被免疫母鹅血清抗体水平、其所产蛋的卵黄抗体水平与后代雏鹅攻毒免疫保护效果呈现正相关性,因此建议通过对免疫鹅的卵黄抗体的监测来代替血清抗体的监测来对疫苗免疫效果的进行长期监控。
余华,叶健强,严玉宝,廖党金,胡娟[9](2009)在《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的诊断与防控研究》文中提出对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出现的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ew type gosling viralenteritis virus,NGVEV)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组织结构、病原学、病毒的检测和诊断、免疫预防、临床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论述。该病是由腺病毒引起的一种尚未被认识的新病毒,目前仅有NGVEV高免血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较好,其余药物和生物制剂都尚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良。这些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开发有效的药物提供基础资料,进而可提高我国养鹅业的经济效益。
王文强[10](2008)在《抗小鹅瘟羊源高免血清研制与鹅病综合防疫技术推广》文中提出重点发展节粮型草食动物,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生态畜牧业大省建设,是我省“十一五”规划既定的目标。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膳食结构的日趋合理化,对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鹅肉需求量剧增,使我省特别是铜仁地区养鹅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到2006年铜仁市已建成120万只四川白鹅养殖基地、印江县80万只莱茵鹅基地。养鹅业逐渐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鹅的许多传染性疾病也随之发生和流行。严重影响着铜仁地区养鹅业的发展。因此,提高对鹅疫病防制已成为保障本地区养鹅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剖检、病原学鉴定及血清学检测等方法,对铜仁地区养鹅场或养鹅户进行鹅疫病普查,发现本地区发生和流行的鹅病主要有:小鹅瘟、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球虫病、副粘病毒病、大肠杆菌病、副伤寒、曲霉菌病等。通过对鹅群发病因分析和总结,提出对养鹅业威胁较大的是小鹅瘟、禽流感,应重点监控。本文采用从贵州惠水、县病鹅分离出的小鹅瘟野强毒(XW)株接种于9日龄的鹅胚尿囊液制备了小鹅瘟病毒抗原,加弗氏佐剂后,分4次皮下注射结合静脉注射免疫实验山羊两只,颈动脉一次性放血制备抗小鹅瘟异源高免血清。用琼脂扩散法测定其抗体平均效价在23以上;动物保护实验,免疫保护率为95%,明显优于市售的鹅源高免血清。为有效控制鹅禽流感的发生,对种鹅群禽流感免疫抗体进行监测,发现禽流感疫苗接种5个月后,其免疫抗体合格率仅为32.7%,提出在种鹅群每4个月加强免疫一次。并通过举办培训班、发放自编的“铜仁白鹅养殖技术手册”,进行技术推广应用。使铜仁养鹅业得到健康、稳步发展。死亡率明显降低。
二、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弱毒株免疫种鹅抗体消长规律及其与后代雏鹅被动免疫保护关系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弱毒株免疫种鹅抗体消长规律及其与后代雏鹅被动免疫保护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地区小鹅瘟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细胞适应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鹅细小病毒基本特征 |
1.1 病原学特征 |
1.2 宿主范围和培养特性 |
2 基因分子特征 |
2.1 GPV基因组结构 |
2.2 非结构蛋白 |
2.3 结构蛋白 |
3 临床特点 |
3.1 流行病学 |
3.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4 诊断 |
4.1 病毒分离与鉴定 |
4.2 分子生物学诊断 |
4.3 血清学诊断 |
5 防治 |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研究内容一 2019-2020年江苏地区小鹅瘟分子流行调查 |
1 材料 |
1.1 病料与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病毒分离 |
2.2 病毒鉴定 |
2.3 PCR产物的纯化 |
2.4 与pGEM-T Easy载体的连接 |
2.5 连接产物的转化 |
2.6 质粒DNA的提取 |
2.7 酶切鉴定 |
2.8 重组质粒序列测定及分析 |
3 结果 |
3.1 接种鹅胚结果 |
3.2 HA试验结果 |
3.3 PCR鉴定结果 |
3.4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
3.5 流行情况分析 |
3.6 GPV-VP3序列分析 |
3.7 氨基酸序列分析 |
3.8 VP3潜在糖基化位点分析 |
3.9 重组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研究内容二 不同代次CZM株病毒全基因分析 |
1 材料 |
1.1 病毒株、细胞及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原代GEF细胞制备 |
2.2 病毒传代 |
2.3 不同代次CZM株半数组织细胞感染量的测定 |
2.4 不同代次CZM株鹅胚半数感染量和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
2.5 不同代次CZM株雏鹅致病性实验 |
2.6 全基因PCR扩增 |
2.7 构建重组质粒 |
2.8 重组质粒的筛选与鉴定 |
2.9 重组质粒序列测定及分析 |
3 结果 |
3.1 GPV-CZM、CZM-70和CZM-142的TCID_(50)试验结果 |
3.2 GPV-CZM、CZM-70和CZM-142的EID_(50)和ELD_(50)试验结果 |
3.3 不同代次CZM株对雏鹅致病性实验结果 |
3.4 GPV全基因PCR扩增结果 |
3.5 重组质粒酶切鉴定结果 |
3.6 GPV全基因序列分析 |
4 小结与讨论 |
研究内容三 细胞适应毒CZM-142动物攻毒保护实验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方法 |
2.1 GPV强毒株的筛选 |
2.2 强毒对雏鹅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
2.3 母源抗体检测 |
2.4 CZM-142免疫剂量选择试验 |
2.5 攻毒保护试验 |
2.6 攻毒保护重复性试验 |
2.7 泄殖腔排毒检测和体重称量 |
2.8 血清的分离 |
2.9 不同剂量免疫水平检测 |
2.10 组织器官病变情况 |
3 结果 |
3.1 GPV强毒株筛选结果 |
3.2 强毒对雏鹅半数致死量测定结果 |
3.3 母源抗体检测结果 |
3.4 CZM-142免疫剂量选择结果 |
3.5 攻毒保护试验结果 |
3.6 攻毒保护重复性试验结果 |
3.7 PCR检测泄殖腔排毒情况 |
3.8 免疫后鹅体重变化 |
3.9 不同免疫剂量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
3.10 组织器官病变情况 |
4 小结与讨论 |
全文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鹅细小病毒和鹅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二联灭活疫苗的初步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鹅细小病毒概述 |
1.1.1 形态学和理化特性 |
1.1.2 分子生物学特征 |
1.1.3 流行病学特征 |
1.1.4 症状及病理变化 |
1.1.5 诊断方法 |
1.1.6 疫苗的研究进展 |
1.2 禽呼肠孤病毒概述 |
1.2.1 形态学和理化特征 |
1.2.2 分子生物学特征 |
1.2.3 流行病学和致病性 |
1.2.4 诊断方法 |
1.2.5 疫苗的研究进展 |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毒株、载体和细胞 |
2.1.2 试验用胚及动物 |
2.1.3 主要仪器 |
2.1.4 主要试剂 |
2.1.5 试验主要溶液及培养基的配置 |
2.2 方法 |
2.2.1 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
2.2.2 二联灭活疫苗的研制 |
3 结果 |
3.1 病毒的分离鉴定结果 |
3.1.1 病毒的分离情况 |
3.1.2 PCR鉴定结果 |
3.1.3 序列测定与分析 |
3.1.4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
3.2 二联灭活疫苗的研制结果 |
3.2.1 种毒的纯净性检测 |
3.2.2 病毒毒力的测定结果 |
3.2.3 抗原最佳灭活条件的确定 |
3.2.4 灭活疫苗物理性状检验 |
3.2.5 安全性检验 |
3.2.6 最小免疫剂量测定结果 |
3.2.7 免疫持续期试验结果 |
4 讨论 |
4.1 GPV和 GRV的分离与鉴定 |
4.2 二联灭活疫苗的初步研制 |
4.3 疫苗的免疫效力试验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抗H株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质量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小鹅瘟病毒研究现状 |
1.1.1 小鹅瘟病毒及小鹅瘟病简介 |
1.1.2 小鹅瘟病毒的鉴定方法 |
1.2 小鹅瘟生物制剂研究进展 |
1.2.1 小鹅瘟病毒活疫苗 |
1.2.2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 |
1.2.3 小鹅瘟病毒基因疫苗 |
1.2.4 小鹅瘟病毒重组活载体疫苗 |
1.2.5 小鹅瘟抗血清 |
1.2.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 |
1.3 卵黄抗体的研究进展 |
1.3.1 卵黄抗体的结构特点 |
1.3.2 卵黄抗体的提取方法 |
1.3.3 卵黄抗体的灭活方法 |
1.3.4 卵黄抗体应用 |
1.3.5 卵黄抗体的优势与展望 |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与设备 |
2.2 主要材料和试剂 |
2.3 试验方法 |
2.3.1 研究技术路线图 |
2.3.2 小鹅瘟病毒分离培养 |
2.3.3 小鹅瘟病毒的鉴定 |
2.3.4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及检验 |
2.3.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 |
2.3.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质量评价 |
2.3.7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储存条件的确定 |
2.4 试验数据分析及统计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小鹅瘟病毒分离培养 |
3.1.1 小鹅瘟病毒在雏鹅分离培养结果 |
3.1.2 小鹅瘟病毒在鹅胚分离培养结果 |
3.2 小鹅瘟病毒鉴定 |
3.2.1 小鹅瘟病毒特异性试验结果 |
3.2.2 小鹅瘟病毒粒子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
3.2.3 小鹅瘟病毒毒力测定 |
3.2.4 小鹅瘟病毒理化特性 |
3.2.5 小鹅瘟病毒的纯净性试验结果 |
3.2.6 小鹅瘟病毒核酸检测结果 |
3.2.7 小鹅瘟病毒VP3基因序列鉴定 |
3.3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抗原的制备及成品检验 |
3.3.1 小鹅瘟病毒H株灭活疫苗制备抗原用病毒的检验 |
3.3.2 小鹅瘟病毒H株灭活疫苗检验 |
3.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制备 |
3.4.1 产蛋鸡选择结果 |
3.4.2 高免鸡蛋的琼扩抗体效价监测结果 |
3.4.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除脂条件的确定 |
3.4.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提取方法的确定 |
3.4.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外源性病毒灭活方法确定 |
3.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质量评价 |
3.5.1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理化特性 |
3.5.2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安全性评价 |
3.5.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对人工感染雏鹅的治疗效果评价 |
3.5.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对雏鹅注射后攻毒的预防效果评价 |
3.5.5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与试验选用的同类产品差异试验 |
3.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储存条件的确定 |
3.6.1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物理性状的影响 |
3.6.2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纯净性的影响 |
3.6.3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琼扩抗体效价的影响 |
3.6.4 储存温度及时间对雏鹅攻毒预防效果的影响 |
4 讨论 |
4.1 小鹅瘟病毒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 |
4.2 小鹅瘟病毒H株VP3基因序列分析 |
4.3 影响HA与HI效果的因素分析 |
4.4 小鹅瘟病毒灭活疫苗的制备 |
4.5 鸡群的选择管理与高免蛋黄收集 |
4.6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除脂条件的确定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
4.7 最优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提取方法确定及分析 |
4.7.1 辛酸终浓度对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影响 |
4.7.2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提取方法的对比分析及验证 |
4.7.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琼扩抗体效价与蛋白浓度的相关性分析 |
4.8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灭活条件的确定 |
4.9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质量评价 |
4.9.1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安全性评价 |
4.9.2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治疗效果评价 |
4.9.3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预防效果评价 |
4.9.4 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试验选用的同类产品差异 |
4.10 储存条件的确定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作者简历 |
(4)张家口市部分地区小鹅瘟流行病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概念 |
2 病原学 |
3 小鹅瘟的国际流行态势 |
4 小鹅瘟在我国的流行情况 |
5 小鹅瘟的症状 |
6 小鹅瘟的病理变化 |
7 调查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张家口市部分地区小鹅瘟流行病调查与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及来源 |
1.2 调查时间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调查对象的管理情况 |
2.2 小鹅瘟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情况 |
2.3 雏鹅入栏情况调查结果 |
2.4 不同月份雏鹅入栏调查结果 |
2.5 小鹅瘟疾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 |
2.6 小鹅瘟流行时间调查结果 |
2.7 雏鹅发病日龄的调查结果 |
2.8 抗体注射情况调查结果 |
2.9 抗体注射效果对比情况 |
2.10 小鹅瘟混感情况调查结果 |
3 讨论 |
3.1 饲养管理对小鹅瘟流行的影响 |
3.2 小鹅瘟的发生与年龄结构的关系 |
3.3 小鹅瘟的流行与季节性关系 |
3.4 抗体注射对小鹅瘟流行的影响 |
3.5 小鹅瘟单一与混感的讨论 |
3.6 本次小鹅瘟流行的原因 |
3.7 小鹅瘟防治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导师组意见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发病原因及流行特点 |
1.2. 流行病学及临床表现 |
1.3. 诊断 |
1.4. 预防与治疗 |
1.5. 小鹅瘟的生物制品 |
第二章 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生产工艺研究和实验室产品制备 |
2.1. 材料 |
2.1.1. 毒种和血清 |
2.1.2. 试验动物 |
2.1.3. 化学试剂 |
2.1.4. 培养基 |
2.1.5. 设备 |
2.2. 方法 |
2.2.1. 琼脂扩散实验 |
2.2.2. 高免蛋鸡免疫程序分组 |
2.2.3. 卵黄抗体分离和萃取 |
2.2.4. 卵黄抗体冻干保护剂与冻干技术 |
2.2.5. 卵黄抗体灭活工艺试验 |
2.2.6. 接种程序 |
2.2.7. 采蛋 |
2.2.8. 冻干卵黄抗体制造 |
2.2.9. 半成品的配制 |
2.2.10. 半成品检验 |
2.2.11. 成品制备 |
2.2.12. 成品检验 |
2.3. 结果 |
2.3.1. 高免蛋鸡免疫程序的确定 |
2.3.2. 卵黄抗体分离和萃取技术效果 |
2.3.3. 卵黄抗体保护剂与冻干技术的结果 |
2.3.4. 卵黄抗体灭活工艺的结果 |
2.3.5. 高免鸡蛋卵黄抗体效价检测结果 |
2.3.6. 半成品制备结果 |
2.3.7. 半成品检验结果 |
2.3.8. 成品制造结果 |
2.3.9. 成品检验结果 |
2.4. 讨论 |
2.5. 小结 |
2.5.1. 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生产工艺优化 |
2.5.2. 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的检验 |
第三章 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安全性试验、效力试验和区域性试验 |
3.1. 材料 |
3.1.1. 抗体 |
3.1.2. 实验动物 |
3.2. 方法 |
3.2.1. 对雏鹅的安全性实验 |
3.2.2. 对非靶动物小白鼠的安全性试验 |
3.2.3. 琼扩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平行关系试验 |
3.2.4. 最小预防剂量试验 |
3.2.5. 最小治疗剂量试验 |
3.2.6. 被动免疫期试验 |
3.2.7. 抗体消长规律试验 |
3.2.8. 区域性试验 |
3.3. 结果 |
3.3.1. 对雏鹅的安全性试验结果 |
3.3.2. 对非靶动物小白鼠的安全性试验结果 |
3.3.3. 琼扩抗体效价与攻毒保护平行关系结果 |
3.3.4. 最小预防剂量结果 |
3.3.5. 最小治疗剂量试验结果 |
3.3.6. 被动免疫期试验结果 |
3.3.7. 抗体在鹅体内消长规律试验结果 |
3.3.8. 区域性试验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小鹅瘟灭活疫苗(TZ10株)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我国养鹅业的现状 |
1.1 我国养鹅业的发展优势 |
1.2 我国养鹅业主要疫病 |
1.2.1 小鹅瘟 |
1.2.2 鹅副粘病毒病 |
1.2.3 鹅流行性感冒 |
1.2.4 鹅球虫病 |
2 小鹅瘟病毒的研究现状 |
2.1 小鹅瘟病毒病原学 |
2.2 小鹅瘟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 |
2.2.1 结构蛋白 |
2.2.2 非结构蛋白 |
2.2.3 末端回文结构 |
2.3 小鹅瘟病毒的理化特性 |
2.3.1 物理性质 |
2.3.2 耐受性 |
2.3.3 血凝性 |
2.4 小鹅瘟病毒的诊断 |
2.4.1 小鹅瘟病毒的流行病学 |
2.4.2 小鹅瘟的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 |
2.4.3 GPV的分离培养 |
2.4.4 分子生物学鉴定 |
2.4.5 血清学诊断技术 |
3 小鹅瘟疫苗的研究进展 |
3.1 抗血清和卵黄抗体 |
3.2 活疫苗 |
3.3 灭活疫苗 |
3.4 基因工程疫苗 |
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小鹅瘟疫苗候选株的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检测试剂、血清及毒株 |
1.1.2 鹅胚和SPF鸡胚 |
1.1.3 红细胞悬液 |
1.1.4 试剂及仪器 |
1.2 方法 |
1.2.1 病毒分离及鉴定 |
1.2.2 毒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1.2.3 小鹅瘟疫苗候选株的确定及候选株的全基因组测序 |
1.2.4 制苗用毒种的传代及鉴定 |
1.2.5 毒种纯净性鉴定 |
1.2.6 制苗用毒种种子批的建立 |
1.2.7 种毒的保存期研究 |
2 结果 |
2.1 病毒分离 |
2.1.1 鹅胚接种 |
2.1.2 鸡胚接种实验 |
2.2 病毒的鉴定 |
2.2.1 琼脂扩散实验(AGP) |
2.2.2 红细胞凝集实验 |
2.2.3 小鹅瘟阳性血清中和实验 |
2.2.4 分离株VP3基因序列测定及分析 |
2.3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3.1 毒株传代稳定性(ELD_(50)) |
2.3.2 对雏鹅的毒力实验 |
2.4 分离毒株免疫原性比较试验 |
2.4.1 免疫种鹅产生的抗体水平 |
2.4.2 雏鹅攻毒保护性实验 |
2.5 疫苗候选株——TZ10株生物学特性研究 |
2.5.1 TZ10株全基因组测序 |
2.5.2 TZ10株毒种传代及无菌检验 |
2.5.3 不同代次TZ10株病毒含量(ELD_(50))的测定 |
2.5.4 不同代次毒种对雏鹅的毒力 |
2.5.5 毒种的特异性鉴定结果 |
2.5.6 不同代次病毒免疫原性实验 |
2.5.7 毒种的纯净性 |
2.6 TZ10株毒种种子批的建立 |
2.7 毒种的保存期试验 |
2.7.1 不同保存条件、时间对病毒含量(ELD_(50))的影响 |
2.7.2 不同保存条件及时间毒种对雏鹅的毒力 |
3 讨论 |
第三章 小鹅瘟灭活疫苗(TZ10株)生产工艺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鹅胚 |
1.1.2 TZ10株毒种 |
1.1.3 试剂 |
1.2 方法 |
1.2.1 小鹅瘟病毒(TZ10株)抗原生产工艺研究 |
1.2.2 小鹅瘟(TZ10)株抗原灭活工艺研究 |
1.2.3 灭活疫苗乳化工艺 |
1.2.4 免疫效力试验 |
2 结果 |
2.1 抗原生产工艺 |
2.1.1 最佳接种剂量的确定 |
2.1.2 病毒接种不同日龄鹅胚的比较 |
2.1.3 病毒培养时间的确定 |
2.2 抗原灭活 |
2.2.1 小鹅瘟病毒TZ10株灭活条件的确定 |
2.2.2 小鹅瘟病毒TZ10株灭活方法稳定性实验 |
2.3 乳化工艺研究 |
2.3.1 乳化工艺实验试验 |
2.3.2 免疫效力试验 |
3 讨论 |
第四章 小鹅瘟灭活疫苗安全性评价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毒种及检验用试剂 |
1.1.2 非免疫鹅胚 |
1.1.3 实验动物 |
1.1.4 疫苗 |
1.2 方法 |
1.2.1 单剂量接种的安全性实验 |
1.2.2 单剂量重复接种的安全性实验 |
1.2.3 双倍剂量接种的安全性实验 |
2 结果 |
2.1 单剂量接种的安全性实验结果 |
2.2 单剂量重复接种安全性实验结果 |
2.3 双倍剂量接种安全性实验结果 |
3 讨论 |
第五章 小鹅瘟灭活疫苗效力评价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毒种及检验用试剂 |
1.1.2 非免疫鹅胚 |
1.1.3 实验动物 |
1.1.4 疫苗 |
1.2 方法 |
1.2.1 小鹅瘟灭活疫苗(TZ10株)免疫效力实验 |
1.2.2 小鹅瘟灭活疫苗(TZ10株)最小免疫剂量研究 |
1.2.3 小鹅瘟灭活疫苗(TZ10株)免疫持续期实验 |
1.2.4 小鹅瘟灭活疫苗(TZ10株)效检替代动物免疫试验 |
2 结果 |
2.1 TZ10株灭活疫苗免疫效力实验结果 |
2.1.1 种鹅血清GPV琼扩抗体检测结果 |
2.1.2 鹅蛋卵黄GPV琼扩抗体检测 |
2.1.3 雏鹅被动保护攻毒实验结果 |
2.2 灭活疫苗最小免疫剂量实验 |
2.2.1 种鹅血清及种蛋卵黄抗体检测 |
2.2.2 雏鹅被动免疫攻毒保护实验结果 |
2.2.3 被动免疫雏鹅攻毒保护与血清抗体水平相关性分 |
2.2.4 被动免疫雏鹅血清抗体水平与种鹅血清抗体水平相关性分析 |
2.2.5 种鹅血清抗体与雏鹅被动免疫保护的相关性分析 |
2.3 小鹅瘟灭活疫苗(TZ10株)免疫持续期实验 |
2.3.1 种鹅免疫1次的免疫持续期试验 |
2.3.2 鹅免疫2次的免疫持续期试验 |
2.4 小鹅瘟灭活疫苗(TZ10株)效检替代动物免疫试验结果 |
2.4.1 不同免疫剂量免疫SPF鸡产生小鹅瘟琼扩抗体效价检测结果 |
2.4.2 不同剂量免疫7~8月龄种鹅产生小鹅瘟琼扩抗体效价检测结果 |
2.4.3 不同动物免后AGP抗体水平与中和抗体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附录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论文及成果 |
(7)小鹅瘟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原 |
2 流行病学 |
3 临床症状 |
4 病理变化 |
5 诊断 |
6 病毒的分子生物学 |
6.2 基因组开放阅读框及编码区的排布 |
6.3 倒置末端重复序列 (ITR) |
6.4 病毒基因组编码的结构蛋白 |
7 疫苗研究 |
7.1 小鹅瘟活疫苗 (SYG26-35株) |
7.2 小鹅瘟活疫苗 (GD株) |
7.3 小鹅瘟活疫苗 (SYG41-50株) |
7.4 新型疫苗研究 |
7.4.1 亚单位疫苗 |
7.4.2 基因工程疫苗 |
8 预防与治疗 |
8.1 种鹅免疫 |
8.2 雏鹅免疫 |
8.3 治疗 |
(8)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强毒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的创新性工作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禽腺病毒的研究进展 |
1 腺病毒的概况 |
1.1 腺病毒的分类 |
1.2 腺病毒的特点 |
1.3 腺病毒的感染及复制 |
2 禽腺病毒的概况 |
2.1 禽腺病毒的分类 |
2.1.1 Ⅰ群禽腺病毒 |
2.1.2 Ⅱ群禽腺病毒 |
2.1.3 Ⅲ群禽腺病毒 |
2.2 禽腺病毒的形态结构及形态发生特点 |
2.3 禽腺病毒的浮力密度 |
2.4 禽腺病毒的体外培养 |
2.5 禽腺病毒的致病机理 |
2.6 禽腺病毒的诊断方法 |
2.7 腺病毒感染 |
2.7.1 鹅的疑是腺病毒性肝炎 |
2.7.2 鹅的腺病毒感染 |
3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研究概况 |
3.1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概述 |
3.2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病原学 |
3.3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流行情况 |
3.4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临床症状 |
3.5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理变化 |
3.5.1 眼观变化 |
3.5.2 组织学变化 |
3.6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实验室诊断 |
3.6.1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
3.6.2 电镜检测技术 |
3.6.3 血清学诊断 |
3.7 防治措施 |
3.7.1 疫苗免疫 |
3.7.2 高免血清防治 |
3.7.3 不从疫区引进雏鹅和种鹅 |
3.7.4 加强饲养管理 |
第二章 腺病毒感染与宿主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
1 细胞凋亡概况 |
2 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关系 |
3 腺病毒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现 |
4 腺病毒感染与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 |
4.1 EIA |
4.2 EIB |
4.2.1 E1B-19K |
4.2.2 E1B-55K |
4.3 E3 |
4.3.1 E3区域编码的三个蛋白对细胞凋亡的阻遏作用 |
4.3.2 E3区域编码的ADP蛋白的致细胞凋亡作用 |
4.4 E4 |
4.4.1 E4-ORF6 |
4.4.2 E4-ORF4 |
5 结语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三章 NGVEV-CN强毒在感染鸭胚体内的形态发生学以及宿主细胞超微病理学研究 |
1 材料 |
1.1 毒株 |
1.2 试验鸭胚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5 器材 |
2 方法 |
2.1 NGVEV适应鸭胚 |
2.2 鸭胚的人工感染NGVEV试验 |
2.3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及观察 |
2.3.1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具体步骤操作 |
2.3.2 超薄切片和染色 |
2.3.3 透射电镜观察和记录 |
3 结果 |
3.1 NGVEV在鸭胚中的传代情况 |
3.2 感染鸭胚眼观病理变化及电镜下NGVEV颗粒的形态特征 |
3.3 NGVEV病毒粒子在感染鸭胚体内的分布及其形态发生特点 |
3.4 感染鸭胚宿主的超微结构变化 |
3.4.1 尿囊膜 |
3.4.2 肝 |
3.4.3 肌胃 |
3.4.4 肠道 |
3.4.5 心 |
3.4.6 脑 |
4 讨论 |
4.1 NGVEV鹅胚尿囊液在鸭胚的适应 |
4.2 NGVEV病毒粒子在感染鸭胚中的形态特征和形态发生过程 |
4.3 NGVEV感染鸭胚的主要靶器官和靶细胞器 |
4.4 人工感染NGVEV雏鹅和鸭胚的宿主细胞超微结构病变的比较 |
5 小结 |
第四章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CN强毒株适应鸭胚成纤维细胞及其体外培养的增殖特性研究 |
1 材料 |
1.1 毒株 |
1.2 试验鸭胚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5 器材 |
2 方法 |
2.1 单层鸭胚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
2.2 NGVEV在原代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的适应 |
2.3 NGVEV-CN细胞毒在DEF上增殖研究 |
2.3.1 不同代次NGVEV细胞毒的病毒滴度测定 |
2.3.2 F_5代NGVEV细胞毒在不同感染时间的病毒滴度测定 |
3 结果 |
3.1 NGVE-CN在原代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的适应情况 |
3.2 NGVEV-CN细胞毒在DEF细胞的增殖情况 |
3.2.1 不同传代次数的NGVE-CN细胞毒的TCID_(50)测定 |
3.2.2 F_5代不同感染时间点的NGVEV-CN细胞毒TCID_(50)测定 |
3.3 被NGVEV感染的DEF细胞的细胞病变特征 |
4 讨论 |
4.1 NGVEV对DEF细胞的适应 |
4.2 NGVEV-CN细胞毒的释放 |
4.3 NGVEV在DEF细胞的增殖规律 |
5 小结 |
第五章 NGVEV-CN强毒株在鸭胚成纤维细胞上的形态发生学和宿主细胞超微结构病变研究 |
1 材料 |
1.1 毒株 |
1.2 试验鸭胚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3.1 细胞培养相关试剂 |
1.3.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制备相关试剂 |
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 方法 |
2.1 原代单层鸭胚成纤维细胞的制备 |
2.2 NGVEV感染DEF细胞及采样 |
2.3 透射电镜样品准备及操作方法 |
2.3.1 透射电镜样品制备的具体步骤 |
2.3.2 超薄切片和染色 |
2.3.3 观察和记录 |
3 结果 |
3.1 电镜下NGVEV病毒粒子的确认和形态特征 |
3.2 NGVEV在感染细胞内的形态发生过程 |
3.3 NGVEV的胞浆包涵体结构 |
3.4 被NGVEV感染的DEF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 |
3.4.1 线粒体的固缩变化 |
3.4.2 细胞浆中不规则的电子致密物质 |
3.4.3 细胞浆的粗面内质网扩张 |
3.4.4 细胞浆内空泡的形成 |
3.5 NGVEV致DEF细胞凋亡现象 |
4 讨论 |
4.1 NGVEV在DEF细胞中的形态特征和形态发生过程 |
4.2 NGVEV的胞浆包涵体结构 |
4.3 NGVEV致DEF细胞线粒体的固缩和异常聚集变化 |
5 小结 |
第六章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CN强毒株致鸭胚成纤维细胞凋亡的相关研究 |
1 材料 |
1.1 毒株 |
1.2 试验鸭胚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3.1 细胞培养相关试剂 |
1.3.2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的相关试剂 |
1.3.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的相关试剂 |
1.3.4 DNA提取及电泳试剂 |
1.3.5 Annexin V-FITC/PI双标记试剂盒 |
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5 器材 |
2 方法 |
2.1 鸭胚成纤维细胞体外培养 |
2.2 光学显微镜观察 |
2.3 透射电镜观察 |
2.3.1 制样 |
2.3.2 超薄切片和染色 |
2.3.3 观察和记录 |
2.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2.5 Annexin V-FITC/PI双标记的流式细胞仪检测 |
2.6 Annexin V-FITC/PI双标记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
3 结果 |
3.1 HE染色法的光镜观察 |
3.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3.3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
3.4 Annexin V-FITC/PI双标记流式细胞仪检测 |
3.5 Annexin V-FITC/PI双标记的荧光显微镜观察 |
4 讨论 |
4.1 NGVEV致DEF细胞凋亡 |
4.2 NGVEV致DEF细胞凋亡的形态学观察 |
4.3 细胞凋亡与细胞病变的关系 |
4.4 NGVEV致DEF细胞凋亡的意义 |
5 小结 |
第七章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的提纯、负染超微结构观察和兔抗NGVEV高免血清IgG的制备 |
1 材料 |
1.1 毒株 |
1.2 试验鸭胚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3.1 细胞培养相关试剂 |
1.3.2 CsCl密度梯度离心相关试剂配制 |
1.3.3 负染电镜相关试剂 |
1.3.4 SDS-PAGE试剂的配制 |
1.3.5 马斯亮兰染色的配制 |
1.3.6 琼脂板的制备 |
1.3.7 抗原制备及抗体纯化的相关试剂 |
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5 器材 |
2 方法 |
2.1 病毒增殖 |
2.1.1 经鸭胚尿囊腔增殖 |
2.1.2 经体外培养的鸭胚成纤维细胞增殖 |
2.2 NGVEV的提纯方法 |
2.2.1 沉淀法纯化病毒 |
2.2.2 差速离心法纯化病毒 |
2.2.3 CsCl密度梯度和等密度超速离心纯化病毒 |
2.3 应用透射电镜对NGVEV超微结构进行负染观察 |
2.4 兔抗NGVEV高免血清的制备 |
2.4.1 病毒蛋白含量的测定(Bradford法) |
2.4.2 差速离心法纯化病毒 |
2.4.3 NGVEV免疫抗原的制备 |
2.4.4 抗体效价的检测 |
2.4.5 兔抗NGVEV血清IgG的提取和纯化 |
2.4.6 兔抗NGVEV血清IgG蛋白含量的测定 |
2.4.7 兔抗NGVEV血清IgG纯度的检测 |
3 结果 |
3.1 NGVEV在鸭胚及DEF细胞的增殖情况 |
3.2 不同纯化方法的结果 |
3.2.1 沉淀法纯化病毒 |
3.2.2 差速离心法纯化病毒 |
3.2.3 CsCl不连续密度梯度和等密度超速离心纯化病毒 |
3.3 兔抗NGVEV高免血清的制备 |
3.3.1 免疫兔子的抗原的浓度 |
3.3.2 抗体效价检测 |
3.3.3 兔抗NGVEV血清IgG的纯化 |
4 讨论 |
4.1 关于NGVEV的提纯 |
4.2 完整NGVEV粒子与不完整NGVEV粒子 |
4.3 兔抗NGVEV高免血清IgG的纯化 |
5 小结 |
第八章 利用免疫组化SP法对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感染雏鹅的侵染规律研究 |
1 材料 |
1.1 毒株 |
1.2 试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3.1 组织固定液 |
1.3.2 脱水剂 |
1.3.3 组织包埋剂 |
1.3.4 APES粘片剂 |
1.3.5 苏木素染染色剂 |
1.3.6 免疫组化染色试剂 |
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5 器材 |
2 方法 |
2.1 NGVEV的增殖及兔抗NGVEV的IgG制备 |
2.2 病理模型的构建 |
2.3 人工感染NGVEV雏鹅的组织材料的采集 |
2.4 载玻片和盖玻片的处理 |
2.5 免疫组化检测材料的固定、包埋和切片 |
2.6 免疫组化检测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
2.6.1 免疫组化SP法检测NGVEV方法的条件优化 |
2.6.2 特异性试验 |
2.6.3 重复性和稳定性实验 |
2.6.4 免疫组化SP法染色程序 |
2.6.5 结果的判定 |
3 结果 |
3.1 雏鹅人工急性感染NGVE-CN强毒的临床症状 |
3.2 雏鹅人工急性感染NGVE-CN强毒的大体病变 |
3.3 免疫组化SP染色方法的建立和优化 |
3.4 特异性实验结果 |
3.5 重复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 |
3.6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NGVEV在感染鹅各组织中的定位及动态分布 |
3.6.1 NGVEV在感染雏鹅的免疫器官的定位及动态分布 |
3.6.2 NGVEV在感染雏鹅的消化器官的定位及动态分布 |
3.6.3 NGVEV在感染雏鹅的其他器官的定位及动态分布 |
3.7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NGVEV在死亡鹅组织中的定位及动态分布 |
4 讨论 |
4.1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NGVEV的建立与优化 |
4.2 NGVEV侵染鹅免疫器官的意义 |
4.3 NGVEV侵染鹅消化器官的意义 |
5 小结 |
第九章 利用免疫荧光抗体法对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感染雏鹅的侵染规律研究 |
1 材料 |
1.1 毒株 |
1.2 试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3.1 免疫荧光染色试剂 |
1.3.2 称染试剂 |
1.3.3 其余试剂 |
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 方法 |
2.1 NGVEV的增殖及兔抗NGVEV的IgG制备 |
2.2 病理模型的构建 |
2.3 人工感染NGVEV雏鹅的组织材料的采集 |
2.4 载玻片和盖玻片的处理 |
2.5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材料的固定、包埋和切片 |
2.6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方法的建立及优化 |
2.6.1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NGVEV条件的优化 |
2.6.2 特异性试验 |
2.6.3 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石蜡切片中NGVEV的染色程序 |
2.6.4 免疫荧光染色结果判定 |
3 结果 |
3.1 免疫荧光染色方法的建立和优化结果 |
3.2 特异性实验结果 |
3.3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NGVEV在感染鹅组织中的定位及动态分布 |
3.4 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检测NGVEV在死亡鹅组织中的定位及动态分布 |
4 讨论 |
4.1 关于荧光抗体技术的应用和优化 |
4.2 免疫荧光法和免疫组化SP法检测NGVEV的比较 |
4.3 NGVEV的组织嗜性及分布规律 |
4.4 其他腺病毒的感染和组织嗜性 |
5 小结 |
第十章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CN强毒株致雏鹅宿主细胞凋亡的研究 |
1 材料 |
1.1 毒株 |
1.2 试验动物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3.1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的相关试剂 |
1.3.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凋亡的试剂 |
1.3.3 DNA提取及电泳试剂 |
1.3.4 TUNEL法检测相关试剂 |
1.3.5 其它常规试剂 |
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5 器材 |
2 方法 |
2.1 试验鹅的人工感染及组织样品的采集 |
2.2 HE染色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
2.3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2.4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宿主细胞DNA Ladder |
2.5 TUNEL法检测细胞凋亡 |
3 结果 |
3.1 HE染色的可见光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的形态学变化 |
3.2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凋亡细胞的超微形态学变化 |
3.3 DNA Ladder检测 |
3.4 TUNEL法检测 |
4 讨论 |
4.1 细胞凋亡的检测方法 |
4.2 NGVEV感染与宿主鹅的细胞凋亡 |
5 小结 |
第十一章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灭活疫苗对青年鹅的免疫原性研究及重组GOIL-2对疫苗的佐剂效应研究 |
1 材料 |
1.1 毒株及佐剂 |
1.2 试验青年鹅及鸭胚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3.1 MTT相关溶液的配制 |
1.3.2 ELISA相关溶液的配制 |
1.3.3 中和实验相关试剂 |
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5 器材 |
2 方法 |
2.1 NGVEV灭活疫苗的制备 |
2.2 28日龄青年鹅的分组免疫程序及血样采集 |
2.3 细胞免疫水平检测 |
2.3.1 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分离 |
2.3.2 淋巴细胞的诱导培养 |
2.3.3 样品检测及数据处理 |
2.4 体液免疫水平检测 |
2.4.1 间接ELISA实验 |
2.4.2 中和抗体水平检测 |
3 结果 |
3.1 被疫苗免疫青年鹅的健康状况 |
3.2 NGVEV强毒株的TCID_(50)测定 |
3.3 抗原包被浓度和鹅血清稀释度的确定 |
3.4 HRP酶标兔抗鹅二抗工作浓度的确定 |
3.5 疫苗免疫青年鹅后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 |
3.5.1 不同剂量的NGVEV灭活疫苗免疫青年鹅后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 |
3.5.2 辅佐不同剂量GoIL-2的NGVEV灭活疫苗免疫青年鹅后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 |
3.5.3 NGVEV灭活疫苗与辅佐GoIL-2的NGVEV灭活疫苗免疫青年鹅后淋巴细胞增殖试验结果的比较 |
3.6 被疫苗免疫青年鹅的血清IgG水平检测结果 |
3.6.1 不同剂量的NGVEV灭活疫苗免疫青年鹅后血清抗NGVEV的IgG水平的检测结果 |
3.6.2 辅佐不同剂量GoIL-2的NGVEV灭活疫苗免疫青年鹅后血清抗NGVEV-IgG水平的检测结果 |
3.6.3 NGVEV灭活疫苗与辅佐GoIL-2的NGVEV灭活疫苗免疫青年鹅后血清抗NGVEV的IgG水平的检测结果的比较 |
3.7 被疫苗免疫的青年鹅中和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 |
3.7.1 不同剂量NGVEV灭活疫苗免疫青年鹅的中和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
3.7.2 辅佐不同剂量GoIL-2的NGVEV灭活疫苗免疫青年鹅的中和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
3.7.3 NGVEV灭活疫苗与辅佐GoIL-2 NGVEV灭活疫苗免疫青年鹅的中和抗体水平检测结果的比较 |
4 讨论 |
4.1 NGVEV灭活疫苗对青年鹅的细胞免疫效果 |
4.2 NGVEV灭活疫苗对青年鹅的体液免疫效果 |
4.3 GoIL-2对疫苗诱导的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反应的影响 |
5 小结 |
第十二章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灭活疫苗在开产前种鹅的免疫效果评价 |
1 材料 |
1.1 毒株及佐剂 |
1.2 试验种鹅 |
1.3 主要试剂及配制 |
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
1.5 器材 |
2 方法 |
2.1 开产前鹅的分组免疫程序及样品的采集 |
2.2 卵黄的收集及处理方法 |
2.3 细胞免疫水平检测 |
2.4 体液免疫水平检测 |
2.5 后代雏鹅的攻毒免疫保护力测定 |
3 结果 |
3.1 被免疫种鹅的健康状况 |
3.2 被免疫种鹅的淋巴细胞增殖试验检测结果 |
3.3 被免疫种鹅的血清IgG水平检测结果 |
3.4 被免疫种鹅的血清中和抗体水平检测结果 |
3.5 被免疫种鹅的卵黄抗NGVEV的IgG水平检测结果 |
3.6 被免疫种鹅的卵黄中和抗体水平的检测结果 |
3.7 被免疫种鹅的后代雏鹅攻毒保护实验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结论 |
第四部分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以非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 |
(9)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的诊断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病理组织超微结构 |
1.1 流行病学 |
1.2 临床症状 |
1.3 病理剖检 |
1.4 病理组织超微结构 |
2 病原学研究 |
2.1 病原学 |
2.2 病毒检测和诊断 |
2.3 病毒的提纯、核酸类型及结构蛋白质分析 |
2.4 病原的培养及增殖特性研究 |
3 免疫预防研究 |
4 临床预防和治疗研究 |
4.1 临床预防研究 |
4.2 治疗研究 |
4.2.1 高免血清与高免卵黄抗体治疗 |
4.2.2 中草药和现代生物制剂治疗 |
(10)抗小鹅瘟羊源高免血清研制与鹅病综合防疫技术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抗小鹅瘟羊源高免血清的研制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毒株 |
1.1.2 胚胎 |
1.1.3 样本 |
1.1.4 试验用山羊 |
1.1.5 试验用雏鹅 |
1.1.6 抗小鹅瘟血清 |
1.1.7 实验用的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小鹅瘟病毒的增殖 |
1.2.2 小鹅瘟抗原的制备与检测 |
1.2.3 山羊抗小鹅瘟高免血清的制备与检验 |
1.2.4 山羊抗小鹅瘟高免血清的安全试验 |
1.2.5 小鹅瘟病毒半数致死量的测定 |
1.2.6 对比试验 |
2 结果 |
2.1 小鹅瘟病毒的传代增殖的结果 |
2.2 尿囊液中病毒抗原检测结果 |
2.3 敏感性试验 |
2.4 安全试验结果 |
2.5 琼脂扩散试验结果 |
2.6 小鹅瘟病毒半数致死量的试验结果 |
2.7 山羊抗小鹅瘟高免血清与市售抗小鹅瘟血清的保护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鹅病综合防疫技术推广 |
前言 |
1 铜仁发展养鹅产业及养殖情况介绍 |
2 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因分析 |
2.1 发病情况调查 |
2.2 病因分析 |
2.2.1 鹅舍建设不规范 |
2.2.2 饲养管理不当 |
2.2.3 疫病防疫防治知识缺乏 |
3 禽流感血清抗体监测 |
4 养殖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 |
4.1 养殖技术集成 |
4.1.1 规范种鹅圈舍,改地面饲养为网上饲养,推行规范化养殖 |
4.1.2 优化饲料配方,实行科学养殖 |
4.1.3 推行种草养鹅 |
4.1.4 制定并推行严格的管理制度 |
4.1.5 编写养殖技术手册,举办科学养殖培训班 |
4.2 技术推广应用效果 |
全文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参与发表文章情况 |
附录二 四川白鹅养殖技术手册 |
致谢 |
四、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弱毒株免疫种鹅抗体消长规律及其与后代雏鹅被动免疫保护关系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地区小鹅瘟流行病学调查及其细胞适应毒研究[D]. 姜煜晨. 扬州大学, 2021(02)
- [2]鹅细小病毒和鹅呼肠孤病毒的分离鉴定及其二联灭活疫苗的初步研制[D]. 刘创.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0)
- [3]抗H株小鹅瘟病毒卵黄抗体的研制与质量评估[D]. 胡瑞鸿.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4]张家口市部分地区小鹅瘟流行病调查与分析[D]. 殷奇峰. 青岛农业大学, 2019(03)
- [5]小鹅瘟冻干卵黄抗体的研制[D]. 刘艳霞.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6]小鹅瘟灭活疫苗(TZ10株)的研制[D]. 范娟. 扬州大学, 2018(12)
- [7]小鹅瘟研究进展[J]. 甘军纪,魏平华. 养禽与禽病防治, 2012(10)
- [8]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强毒生物学特性研究[D]. 陈舜. 四川农业大学, 2009(05)
- [9]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的诊断与防控研究[J]. 余华,叶健强,严玉宝,廖党金,胡娟. 四川动物, 2009(04)
- [10]抗小鹅瘟羊源高免血清研制与鹅病综合防疫技术推广[D]. 王文强. 贵州大学, 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