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铺路砖”——评《制度论——中国档案事业的制度》

档案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铺路砖”——评《制度论——中国档案事业的制度》

一、档案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铺路砖”——评《体系论——中国档案事业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子丹,王雪飞,安帅芸[1](2017)在《中国当代档案学研究的主要成就评述》文中指出当代中国档案学完成了从现代档案学向当代档案学的转变,进入一个更高的发展阶段。研究视野更加广阔,研究内容更加多元,研究成果更加丰富,在基础理论、档案史学、应用理论、应用技术、交叉和边缘性研究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学术成就,标志着当代档案学已基本成熟。

李佳佳[2](2014)在《当代云南档案事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的档案事业是以管理和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服务国家各项事业为宗旨的事业。我国档案事业主要由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档案室工作、档案馆工作、档案法制工作、档案专业教育、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宣传出版、档案外事工作等八个方面组成。六十多年来,云南档案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完善、发展壮大的过程。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虽经挫折,但是总体来看更多的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本文拟将建国后云南档案事业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研究,分析各阶段取得的成就,总结经验不足,并对未来云南档案事业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做出合理展望。目前,云南档案事业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由于经济水平、科技条件、地域限制、档案意识等因素的制约,在实际档案工作中仍存在许多的困难和不足。展望未来,云南档案事业仍任重道远。然而,随着经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在政府的持续支持以及全社会档案意识不断提高的形势下,我们相信云南档案事业会不断发展进步,在未来更多更好地为各项事业服务。

王旭东[3](2013)在《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档案是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是珍贵的社会文化遗产,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资源的价值只有通过开发利用使其服务于人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对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仅能够实现档案蕴藏的文化价值,能够促进档案事业的发展,强化档案馆文化功能,更有助于社会文化发展与繁荣,实现公民文化权利。在文化强国成为国家最高决策,文化软实力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成为主要国民经济部门的条件下,充分开发利用档案文化资源理应成为档案事业改革的突破口和发展的新方向。基于这个背景,本文立足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以档案学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借鉴文化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中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关注社会文化发展方向,观察文化产业发展动态。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问题中涉及的主要概念、类型、意义,阐述了面临的障碍与困难,提出了具体的开发利用方式,并对解决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些对策和办法。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组成,正文共五章:第一章:“档案文化资源概说”。主要分析了档案的文化价值,在分析“文化资源”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档案文化资源”的定义,对其资源特性、类型进行了说明。第二章:“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与意义”。主要给“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做了定义界定,说明了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和客体,对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在各个层面的重要意义进行了阐释。第三章:“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制约因素和档案馆面临的‘文化危机”’。主要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阻碍因素、不足和问题。并着重对档案馆正在经历的“文化危机”的具体表现和肇因进行了分析。第四章:“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内容”。主要从公益性开发利用与产业性开发利用两个部分提出了具体的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方式及内容。在公益性开发利用方式中,讨论了以档案馆为首要主体的编研、展览、文化活动、公共文化产品开发、社会教育等开发利用方式。在产业性开发利用方式中,主要对档案馆的文化商品开发活动,对文化产业部门进行档案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利用提出了建议。第五章:“加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主要针对第三章所分析的各种阻碍因素和第四章的开发利用需要,认为应当加强档案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整合、加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从观念、资源、信息化、制度、机构等多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档案界围绕档案与文化进行了为时甚久的讨论,但至今罕见专门以“档案文化资源”和“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主题的研究,本文试图对此进行相对系统的研究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引起档案学研究者、实践者对这个问题的共同关注,以便更好地实现档案的文化价值,使档案文化资源这一文化富矿能服务于我国的文化战略,服务于公众的文化需求。

赵生辉[4](2012)在《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体系架构研究》文中提出本文是作者所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统一归档研究(项目号:11XZJC870001)”的研究成果。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是国情的基本特征。伴随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和和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的逐步推进,如何稳妥、科学、有效地管理随之产生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Electronic Records),是民族地区档案管理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是融合了管理、技术、法律、政治、文化等多领域需求的综合性、复杂性问题,具有环境复杂、目标多重、主体多元、客体多样、技术异构、资源分散、方法综合等特点;在满足真实性、完整性和长期可读性等基本需求的前提下,还需考虑“跨语种信息共享”、“跨媒体信息整合”和“跨地域协作管理”等特殊需求。作为国家档案事业的组成部分,民族地区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档案管理机制具有很多优点,却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面临的重重矛盾,无法有效满足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的多种特殊需求,使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处于高风险状态的同时限制了其档案价值实现的空间。“集成管理”是从国家战略视角对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进行宏观规划和统筹之后提出的新模式。该模式以系统科学和集成理论为指导,在民族地区现有档案事业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将境内语种多样、类型丰富、地域分散、技术异构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视为整体进行管理,建立一体化的制度体系、技术平台、组织架构、流程规范,平衡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多元性需求”和“一体性需求”,整合电子文件形成机构、档案管理机构、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和民族事务管理机构的力量,化解分级分散管理所无法有效解决的诸多风险和矛盾,最终为全国各族人民提供集成、高效、便捷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利用服务,满足多层次的利用需求。本文紧扣“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体系架构”这一主题开展论证。全文共分7章,除第0章的引言和第6章的结语外,主体部分的内容按照“战略层”、“战术层”和“实施层”的逻辑结构进行组织,重点探讨了“为什么要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集成管理?(Why to do)"、“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体系如何构成?(What to do)"、“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架构如何实施?(How to do)”这三个核心问题,主要内容如下:第一,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战略构想(第1章)。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是一类特殊的电子文件,除具备一般性电子文件的属性外,还具有应用的非孤立性、社会功能的多样性、信息处理技术的异构性、支撑技术的非成熟性、地理分布的分散性等特征。按照通用模式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面临长期可读风险、编码冲突、文化冲突、理解障碍、获取障碍、整体低效等重大缺陷。集成管理是以系统科学为理论基础,将各地区、各语种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视为整体进行管理,形成单一语种和分散管理难以实现的部分功能,达到“1+1>2”的效果,实现系统整体性能的优化。集成管理模式在档案、政治、文化、经济、信息、科研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第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体系的架构(第2章~第4章)。本部分是全文的核心内容,第2章在进行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体系规划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价值链”的集成管理架构模型,第3章详细分析了“价值链”模型当中的“基本增值活动”,第4章详细分析了“价值链”模型当中的“支持性活动”。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整体上分为“民族地区(事务)电子文件管理”和“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两个阶段,其核心是“单元归档”和“集成归档”环节。“单元归档”体现“分级管理原则”,按综合档案馆建设和管理的思路进行,“集成归档”体现“面向用户原则”,按专门档案馆建设思路进行;“单元归档”侧重于完整地保存历史记忆,“集成归档”侧重于跨越地域和语言的障碍提供一体化信息服务。基于“价值链”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架构模型整体上分为三部分:价值分析、基本增值活动、支持性活动。价值分析主要通过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多维价值来体现;基本增值活动包括前端控制、单元归档、集成归档和集成服务四个环节,称为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的生命周期;支持性活动分为基础设施、制度体系、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四个方面。基本活动和支持活动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的各项任务,实现集成管理的各类价值。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生命周期当中,前端控制重点关注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编码方案、存储格式、数据结构的标准化问题;单元归档重点关注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双语对照、双语着录、非通用软件和硬件系统的归档留存等问题;集成归档关注基于分布式数据库的电子文件存储体系、可读性支撑中心、信息安全灾备等问题;集成服务关注基于双语对齐语料库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机器辅助翻译系统、集成服务平台建设等问题。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支持体系探讨与基本环节所对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法律制度体系、组织机构设置和管理流程设计等问题;第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架构的实施策略(第5章)。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正处在起步和探索阶段,还没有发展成为独立的领域受到足够重视。无论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基础如何,战略规划必须先行。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是根据电子文件的不同类型,随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推进的过程,整体上需要经历“虚拟平台”、“逻辑平台”、“实体平台”和“云平台”四个阶段。当前重点关注使用人口较多、影响较大少数民族语种电子文件的管理问题,做好“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共享工程(同心工程)”的前期规划工作。经过上述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本文以“多元一体”为核心理念,建构了基于“价值链”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架构模型,其核心目标是构建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核心的“少数民族多语种电子文件协同管理与集成共享体系”。该体系可以解决“面向来源”的整理保存和“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之间的矛盾;立足国家整体利益和民族地区实际,对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中的各类矛盾和关系做出战略性安排;在民族地区现有档案管理机制的基础上,构建起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跨地区、跨语言、跨媒体共享机制;在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保障少数民族文字权的前提下,通过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集成管理,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该体系的实施将对我国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本文的理论创新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提出并系统论证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集成管理战略。从国家整体角度进行战略思考,提出“集成管理”模式的战略构想,为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提供了战略参照体系;(2)构建了基于“价值链”的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架构模型并探讨模型相关部分的实现思路,为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战略规划提供了基本思路;(3)分析论证了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架构的若干实施策略,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共享的工程实践提供了策略指导。

肖文建[5](2002)在《档案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铺路砖”——评《体系论——中国档案事业体系》》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档案事业体系的形成过程、基本成分、发展规律及其趋势 ,是刘国能所着《体系论———中国档案事业体系》一书论述的主要内容。本文对该书进行简要的评价

杜恒琪[6](2001)在《呕心沥血 独树一帜》文中研究表明一部由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局馆长毛福民和我国档案学奠基人吴宝康教授作序,系统论述中国档案事业体系的专着《体系论─中国档案事

二、档案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铺路砖”——评《体系论——中国档案事业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档案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铺路砖”——评《体系论——中国档案事业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当代档案学研究的主要成就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不断创新
2 档案史学研究不断深入
3 档案学应用理论研究成绩显着
4 档案学应用技术研究成效突出
5 交叉和边缘性档案学研究日益活跃
6 结语

(2)当代云南档案事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整体评述,填补空白
        2、现实意义:总结过往,指导实践
    (二) 研究问题的界定
    (三) 研究现状综述
        1、国家及云南档案事业发展“五年”规划
        2、学术期刊研究综述
        3、专着研究综述
        4、志书
        5、学位论文研究综述
        6、其他研究综述
        7、总结
    (四)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创新性及不足之处
        1、创新之处
        2、研究的局限性
一、当代云南档案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 建立与建设时期:建国后至文革结束前后
        1、机关档案工作的建立
        2、云南省档案事业的建立和初步建设
        3、文革期间云南档案事业的破坏与停止
        4、总结
    (二) 恢复发展时期:文革结束前后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1、云南档案事业的恢复
        2、云南档案事业的发展
        3、总结
    (三) 全面发展时期: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1、档案基础工作的不断完善与发展
        2、档案工作领域的进一步丰富
        3、档案法制化建设更加完善
        4、档案教育、科研工作更加成熟
        5、档案容灾工作的建立
        6、努力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
        7、总结
二、云南档案事业主要经验及特色
    (一) 紧随形势,服务大局
    (二) 坚持民族特色
    (三) 突出地域特色
    (四) 坚持科教兴档
三、云南档案事业的不足之处
    (一) 地区间档案事业发展不平衡
    (二) 思想保守、观念守旧,创新意识不足
    (三) 档案事业整体现代化水平较低
四、云南档案事业的发展趋势
    (一) 逐步实现档案现代化
    (二) 档案工作不断社会化
    (三) 档案工作进一步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
结束语——立足边疆、服务边疆、走云南特色档案事业道路
参考文献
致谢

(3)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二、课题研究现状
    三、论文结构与主要内容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档案文化资源概说
    第一节 档案与文化
        一、文化
        二、档案的文化价值
    第二节 档案文化资源的概念、特性及类型
        一、档案文化资源的概念
        二、档案文化资源的特性
        三、档案文化资源的类型
第二章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主客体及意义
    第一节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
        一、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概念分析
        二、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
    第二节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主体和客体
        一、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主体——档案馆
        二、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其他主体
        三、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客体
    第三节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充分实现档案文化价值
        二、有利于档案馆融入社会,参与国际文化事业
        三、有助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的构建
        四、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五、有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第三章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的制约因素和档案馆的“文化危机”
    第一节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主观因素
        二、客观因素
    第二节 档案馆的“文化危机”
        一、档案馆文化身份难以获得认同
        二、档案馆对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功能不显着
        三、档案馆缺乏清晰的文化定位
第四章 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与内容
    第一节 档案文化资源的公益性开发利用
        一、加强编研,探索新的编研方式
        二、改进展览方式,贴近社会文化主题
        三、围绕档案举办各种文化活动
        四、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五、进行社会教育
        六、其他开发利用方式
    第二节 档案文化资源的产业性开发利用
        一、档案馆与“档案文化产业”
        二、档案馆对档案文化资源的“商品化”开发利用
        三、产业部门对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
第五章 加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
    第一节 推进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与改革
        一、加强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与实践
        二、建立档案文化资源的调查与整合机制
        三、探索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革新
        四、推动档案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机构建设
    第二节 提升档案馆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能力
        一、观念建设
        二、善用资源
        三、信息化建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体系架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0.1 选题背景
        0.1.1 研究背景
        0.1.2 问题提出
        0.1.3 研究意义
    0.2 研究现状
        0.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0.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0.2.3 研究现状总结评述
    0.3 问题界定
        0.3.1 核心概念界定
        0.3.2 拟解决的问题
        0.3.3 拟达到的目标
    0.4 研究方案
        0.4.1 研究定位
        0.4.2 研究思路
        0.4.3 论文结构
        0.4.4 研究方法
    0.5 本章小结
1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战略构想
    1.1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概述
        1.1.1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来源
        1.1.2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类别
        1.1.3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特征
    1.2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的复杂性
        1.2.1 环境的复杂性
        1.2.2 目标的多重性
        1.2.3 主体的多元性
        1.2.4 客体的多样性
        1.2.5 方法的综合性
    1.3 以通用模式管理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缺陷
        1.3.1 长期可读风险
        1.3.2 编码冲突风险
        1.3.3 文化冲突风险
        1.3.4 信息理解障碍
        1.3.5 便捷获取障碍
        1.3.6 整体低效问题
    1.4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战略的提出
        1.4.1 “集成管理”的概念
        1.4.2 “集成管理”的内涵
        1.4.3 “集成管理”的特征
    1.5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多维价值
        1.5.1 档案价值
        1.5.2 文化价值
        1.5.3 政治价值
        1.5.4 经济价值
        1.5.5 信息价值
        1.5.6 科研价值
    1.6 本章小结
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架构模型
    2.1 核心理念
        2.1.1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论启示
        2.1.2 欧盟“墨卡托语言多样性网络”的经验借鉴
        2.1.3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核心理念
    2.2 理论基础
        2.2.1 档案学相关理论
        2.2.2 电子文件管理相关理论
        2.2.3 多语言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2.2.4 大规模信息集成系统参考模型
    2.3 需求分析
        2.3.1 真实性保障需求
        2.3.2 完整性保障需求
        2.3.3 可读性保障需求
        2.3.4 安全性保障需求
        2.3.5 可获性支持需求
        2.3.6 可理解性支持需求
        2.3.7 单语种专业化管理需求
    2.4 体系规划
        2.4.1 整体思路
        2.4.2 阶段划分
        2.4.3 功能模型
        2.4.4 技术架构
        2.4.5 体系分布
        2.4.6 可行性分析
    2.5 架构建模
        2.5.1 “价值链”理论
        2.5.2 价值分析
        2.5.3 基本活动
        2.5.4 支持活动
        2.5.5 架构模型
    2.6 本章小结
3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基本环节
    3.1 生命周期
    3.2 前端控制
        3.2.1 功能需求嵌入
        3.2.2 信息编码标准
        3.2.3 保存格式标准
        3.2.4 数据管理标准
    3.3 单元归档
        3.3.1 通用归档模式
        3.3.2 双语对照归档
        3.3.3 双语着录归档
        3.3.4 软件系统归档
    3.4 集成归档
        3.4.1 多原件共存原理
        3.4.2 文件资源的导入
        3.4.3 分布式存储网络
        3.4.4 可读性保障网络
    3.5 集成服务
        3.5.1 跨语言共享策略
        3.5.2 跨语言信息检索
        3.5.3 跨语言辅助翻译
        3.5.4 集成服务平台
    3.6 本章小结
4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支持体系
    4.1 体系概述
    4.2 基础设施
        4.2.1 网络基础设施
        4.2.2 存储基础设施
        4.2.3 安全基础设施
    4.3 制度体系
        4.3.1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政策
        4.3.2 国家档案管理的基本制度
        4.3.3 电子文件管理的相关标准
        4.3.4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管理规范
    4.4 组织架构
        4.4.1 战略层机构
        4.4.2 集成层机构
        4.4.3 单元层机构
        4.4.4 来源层机构
    4.5 管理流程
        4.5.1 流程模型
        4.5.2 关键流程
    4.6 本章小结
5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管架构的实施策略
    5.1 现实起点
        5.1.1 相关法规
        5.1.2 相关实践
        5.1.3 现状总结
    5.2 规划先行策略
        5.2.1 民族地区的信息生态与电子文件管理
        5.2.2 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战略规划
        5.2.3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共享工程”的规划
    5.3 分类管理策略
        5.3.1 基于符号类型的分类管理
        5.3.2 基于语言活力的分类管理
        5.3.3 基于功能特征的分类管理
        5.3.4 基于初始特征的分类管理
    5.4 阶段推进策略
        5.4.1 “虚拟平台”阶段
        5.4.2 “逻辑平台”阶段
        5.4.3 “实体平台”阶段
        5.4.4 “云平台”阶段
    5.5 本章小结
6 结语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概况
附录2: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示例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后记

(5)档案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铺路砖”——评《体系论——中国档案事业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二)
(三)

四、档案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铺路砖”——评《体系论——中国档案事业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当代档案学研究的主要成就评述[J]. 陈子丹,王雪飞,安帅芸. 档案学研究, 2017(04)
  • [2]当代云南档案事业发展研究[D]. 李佳佳. 云南大学, 2014(12)
  • [3]论档案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D]. 王旭东. 云南大学, 2013(11)
  • [4]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集成管理的体系架构研究[D]. 赵生辉. 武汉大学, 2012(09)
  • [5]档案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铺路砖”——评《体系论——中国档案事业体系》[J]. 肖文建. 档案学研究, 2002(06)
  • [6]呕心沥血 独树一帜[N]. 杜恒琪. 中国档案报, 2001

标签:;  ;  ;  ;  ;  

档案事业发展道路上的一块“铺路砖”——评《制度论——中国档案事业的制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