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中国主要的草药科学期刊

当今中国主要的草药科学期刊

一、当今中国的主要草学科技期刊(论文文献综述)

梁永霞,杨中楷[1](2020)在《科技期刊编辑应增强科学学素养》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促进科技期刊编辑提升科学学素养,为打造一流科技期刊编辑提供参考。【方法】通过介绍科学学的内涵与外延,分析学习科学学知识对科技期刊编辑的重要意义,并提出提升编辑科学学素养的建议。【结果】学习科学学知识有助于编辑深入理解科技期刊功能,澄清一些错误和模糊认识,提升办刊的质量和效率,拓展研究视野和思路。【结论】学习科学学知识需要了解科学学的经典论着和相关期刊,了解科学学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期刊研究在科学学中的地位,学会利用科学计量学的工具和软件,积极关注相关的科技战略规划与科技政策。

尹璐[2](2019)在《李四光的科学传播思想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李四光是我国着名的科学家,是二十世纪中国科学界的一面旗帜。他在地质学领域颇有建树,是近代有名的地质学奠基人之一,也是新中国成立和建设的早期见证者。通过对学术前史分析,笔者发现,虽研究李四光者不在少数,但较缺乏对其科学传播之研究,而我国同样少有从本国科学家为出发点,探究其科学传播的研究。因此,本文以李四光为研究对象,结合科学传播相关理论,探讨了李四光的科学传播思想与实践的来源、理论基础、内容、特点和意义以弥补前人相关研究缺陷并从中挖掘当下的意义和启示。本文采取文献法为主要方法,在重解史料的基础上,通过归纳、总结与分析的方法完成本研究。在正文中,第一部分首先分析了李四光科学传播所产生的背景,既着重分析了其所经历的各个时代特征,又密切本文研究中心,论述其科学传播与人生经历、家乡、家庭氛围间的关系,并尝试进行科学传播相关理论的介绍;第二部分,主要指出李四光科学传播思想集中体现在科普读物、演讲和科学论着之中;并据此总结出其科学传播思想之目的、方式及内容和国际化态度;第三部分,分别以时间和领域为切入点,论述了李四光科学传播实践的具体内容,凸显出其科学传播时间之久、范围之广;第四部分,主要以科学教育、科学性着作和科学传播的指导思想和效果为维度,分别将李四光的科学传播与丁文江和任鸿隽的科学传播进行比较以凸显其特点;第五部分,以前文研究为总基础,结合史实和现状,进一步挖掘其历史影响和当今价值,指出其对科学家及科学传播从业者之价值。在结语部分,则进一步对全文总结,并简要论述了李四光之历久弥新的研究意义。全文通过分析李四光的科学传播,欲丰富我国近现代科学家之于科学传播事业的研究。

陈留院[3](2018)在《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术影响力扩散路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针对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整体学术影响力较低的现状,提出促进其学术影响力扩散的措施。【方法】以入选《2017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的25种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为研究对象,统计这25种期刊的基本信息及被收录情况,为研究该类期刊学术影响力的扩散路径和刊群建设提供数据支撑。【结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刊群建设方面有其坚实基础和便利条件,并提出了促进其学术影响力扩散的具体路径。【结论】通过深挖期刊资源来提升期刊的办刊水平;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以师范教育为特色,通过同类聚合、差异办刊、资源共享等途径开展刊群建设,从而促进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整体学术影响力的扩散。

王小妍[4](2018)在《ESI学科论文的计量分析 ——以包含致谢信息的论文为例》文中认为致谢是一篇科学论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致谢信息可以看出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得到的资助和帮助,而这些资助和帮助信息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反映作者的研究背景、研究主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直到2008年,Thomson Reuters的Web of Science平台才开始在其记录中增加基金致谢信息,这一新信息为系统地利用文献计量数据提供了 一个新的维度。科学论文中致谢信息的具体内容以及作用是文献计量领域一个新的挑战。到目前为止,国外对于致谢信息的分析才刚刚起步,国内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却屈指可数,因此研究包含致谢信息的论文特征及这些论文中的致谢信息本身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本研究选择ESI农业科学、微生物学、空间科学3个学科2012-2016年间的论文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每年5月更新的ESI期刊列表,在Web of Science平台的SCIE和SSCI数据库中,以来源出版物为检索条件,共获取380529篇论文数据。之后通过自编的Java程序,对这些论文数据进行处理,清理出FX字段和FU字段不为空的纪录共计256841篇,接着作者使用斯坦福大学CoreNLP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对256841篇论文的FX字段进行NER命名实体识别筛选,最终得到在致谢部分包含有ORGANIZATION和PERSON的论文,共计241583篇。笔者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241583篇论文产出的年代分布、基金资助机构分布、研究主题分布和致谢信息进行了统计分析,揭示了 3个学科论文的特征与差异。笔者在研究中发现,2012-2016年间农业科学领域每年有超过50%的论文包含致谢信息,微生物学领域每年大约有60%的论文包含致谢信息,空间科学领域每年有将近80%的论文包含致谢信息;随着领域论文数量的增加,基金资助机构资助的论文数量也随之增加,然而3个学科的增幅却存在差异,空间科学增幅最大,农业科学增幅其次,增幅最小的是微生物学;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热点也随之变化,2012年的出现的主题词在2016年不再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与新一轮研究有关的热点词汇,这一现象在微生物学的体现最为明显,其次是农业科学,最后是空间科学。而对于致谢信息部分的分析发现:机构识别和人名识别的情况存在差异,3个学科人名识别的情况,空间科学致谢中提及人名的数量最多,微生物学其次,农业科学较少,表明作者对致谢人员的提及因学科性质的差异有所不同;通过对工具的应用,发现ORGANIZATION和PERSON的识别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差,但是PERSON的识别较ORGANIZATION更为精准。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由于学科的差异,不同国家基金资助的学科领域和研究方向存在差异。从研究的样本数据发现,无论美国、西班牙还是加拿大,他们资助的重点是空间科学领域;从研究主题来看,“galaxies:evolution”、“galaxies:active”、“methods:numerical”、“stars:formation”和“methods:data analysis”的论文数量最多,反映这些研究者更加注重研究规范,同时也可能表明他们在研究过程中需要得到基金机构的更多资助以及他们的研究群体庞大,另外一种可能性是,致谢信息中包含了他们的潜在合作者,这也是后续的研究方向之一。本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结合基金资助机构的信息,可以对包含致谢信息的论文进行计量分析,为基金资助机构研究者和其他相关利益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在于选择的学科覆盖不够全面,因此导致样本数据缺乏足够的代表性。作者在数据处理过程当中,由于数据的复杂性原因及人工处理的精度不足,可能会将一些有用的数据过滤掉,因此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

张洁[5](2018)在《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而农产品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人口的快速增加,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食物问题,所以食品安全是人类生存的重中之重。由于化学农药长期的不合理使用,对农产品的数量以及质量都有严重影响,故开发高效、低毒、广谱的杀虫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我国使用植物杀虫有着悠久的历史,是研究和使用植物杀虫最早的国家。利用植物资源防治害虫又是农业生产中最古老、最原始的途径。早在公元前300年左右,中国就有用莽草、嘉草等植物防治害虫的记载:“庶氏掌除毒蛊,以攻说禬之嘉草攻之,……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熏之,……蝈氏掌去蛙黾,焚牡菊,以灰洒之”。在前人的撰写的书籍中存在着诸多有关杀虫植物的记载,现在只是发掘了其中的一小部分。从目前现状来看,我国植物源杀虫剂产业发展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急需突破。为了发现具有较高的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本论文通过对先秦至清末现存的且所能查阅到的本草类、中医药、杂记类、农业类等书籍中记载的具有驱杀害虫功效的植物,在领域内首次进行了系统的发掘,经考证后得出118科385种植物的驱杀害虫的活性,并记录了这些植物在当时的活性部位及应用方法,而后重点研究考察了这些植物在现代被应用于针对特定害虫的防治情况,其中包含了其活性部位、加工工艺、应用办法、复配方式。最后总结出一些现代民间仍在使用却未被或者很少被研究的的杀虫植物,筛选出的具有驱杀害虫活性的植物可供领域内研究分析。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分析,按其特点,将植物源杀虫剂发展状况分为以下五个阶段:(1)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先秦时代)。人类在此段时期经历了由石器为代表的原始农业向铁器牛耕的传统农业转变,开始运用天然植物驱逐和消灭害虫,但都是作用于人体及卫生害虫的,并没有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记载。(2)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萌芽期(秦汉至魏晋)。此段时期出现了本草类、药学类以及农业类书籍,并且第一次详细记载了驱逐和消灭害虫的植物和应用方法。(3)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隋唐宋元)。自唐开始,因为南方地区的开发,植物源杀虫药物也出现了新的种类和用途。此时期关于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的记载迅速增多,这些植物不仅被应用在农业生产上,更多的被应用在日常生活的卫生害虫防治中,其中不少杀虫植物及使用方法一直沿用至今。(4)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与转型期(明清)。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不论在种类及应用方法上都达到了巅峰时期。随着清朝末年化学类杀虫剂的传入,“新农药”、“新农具”、“新化肥”等农业生产要素使我国传统农业生产技术产生了变革。化学类杀虫剂的使用逐渐超越植物源杀虫药物,开启了它的繁盛时代。(5)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期(民国至近代)。此时期我国走向了新农业的道路,化学类杀虫剂开始代替传统的植物源杀虫剂,并且被广泛使用。综上所述,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古代书籍中记录的具有杀虫活性的植物并按其发展规律进行断代分期,并总结出我国植物源杀虫剂每个时期的发展的过程、规律及特点,旨在对日后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起到启发和借鉴作用。

师尚礼,曹文侠,尹国丽,蒲小鹏,鱼小军,王琦[6](2017)在《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模式构建》文中研究说明陇中黄土高原丘陵区具有旱灾频繁、地形破碎、水土流失严重等特点,是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实现生态保护前提下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这不仅是技术革命,更是理念变革。分析了陇中干旱农业系统面临的传统粮草牧轮作方式多样性遗弃、农业生态环境持续变差、年轻农业劳动力外流等问题,提出将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文明有机融合,深度挖掘区域自然禀赋,探索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的发展理念、基本思路和发展模式:1)坚持环境生态化、农产品商品化、农村文化现代化的系统性理念;2)奉行让餐桌指挥农田,农田为餐桌服务,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使生产、加工和销售融合发展的理念;3)在农业土地经营中,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优先,田园综合经营管理,通过粮改饲和旱作农业技术革新,实现杂粮与牧草轮作种植,建立粮、草、林、畜、禽协同发展的农作制度,保障社会对农产品多元化和食品安全;4)依托乡土食材消费需求拉动,加工企业与农民合作社联营,农产品标准化订单种植生产,市场信息反馈,促进农业要素的重组耦合,实现农产品的增值提效;5)培训扶持懂技术、会管理的能人,牵头领办农民合作社,组织土地流转,设计田间生产。

李建臣[7](2016)在《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等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各种形式的数字化新业态信息传播方式不断涌现。特别是在科研成果的传播方面,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形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术期刊在从传统模式向现代传播转变的过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一系列深层次问题,从编辑主体到编辑客体,从编辑理念到编辑流程,从作者到读者,从评价到运营等等,归结起来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如何对学术期刊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如何建立新的管理模式。这正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本文针对传统学术期刊、电子期刊和和OA等类型的期刊,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调研方法、文献计量学方法、网络计量学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数学建模方法、数据挖掘与可视化方法以及实证分析等方法,重点研究了学术期刊的综合评价体系和管理创新体系构建两大问题。本文绪论部分对国内外学术期刊评价的历史、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扫描。正文中,首先梳理和识别了学术期刊的相关概念,包括学术期刊的内涵与特点、学术期刊评价的内涵和发展,以及学术期刊的作用、类型、原则、内容与体系,学术期刊管理的内涵与内容,进一步分析了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之间的关系。其次,本文阐述了4个相关理论:学术期刊质量理论、学术期刊效率理论、学术期刊评价理论与模型、学术期刊管理理论与模式。围绕此4个相关理论,本文阐述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一般方法,阐述了国内外现有学术期刊评价标准、指标体系和体系特征,分析了我国现有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在评价标准、评价观念、评价实践、评价体系四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问题解决的对策和措施;提出了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量化原则、随机分布原则、认同原则、核心要素原则、分类和可比原则;分析了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包含基于多视角,基于指标数量,基于质量要素的三种指标体系层次结构。在认识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法的基础上,分别构建了基于质量与效率的传统学术期刊、电子学术期刊和开放存取期刊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且从4个方面进行了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阐述了三种期刊的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的内涵以及机制的构成要素,从质量评价管理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分析,根据三种期刊编辑出版基本流程,分别设计三种期刊的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模型。最后构建了基于质量和效率学术期刊评价体系以及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分为两个子系统,共包含7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

游苏宁[8](2014)在《“号脉”科技期刊》文中认为作为资深的科技期刊办刊人,作者通过认真思考,总结出目前中国科技期刊需要正视的六个问题:重英文轻国语严重失衡,重指标轻读者愈演愈烈,重经营轻质量难以为继,重形式轻学术吸引眼球,重普世轻特例步履维艰,重手段轻内涵本末倒置。同时提出,只有重务实戒浮夸,中国的科技期刊才能有光明的前途。

尤伟杰[9](2011)在《《武警医学》期刊学术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综合分析《武警医学》期刊的学术水平及外部环境因素,探索适合期刊发展的战略模式,使《武警医学》能够充分反映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水平,代表武警部队医学科技的发展方向。方法:首先对武警部队卫勤系统的职能体系和《武警医学》的宗旨、任务进行介绍,之后运用引文分析法、数值统计法、文献计量法,分析了《武警医学》期刊的学术水平及外部环境因素。(1)将武警部队1999~2008年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的中文医学文献的被引用指标与《武警医学》文献数据作一对比,明确两者的影响力和被关注度是否一致;(2)分析武警部队1999~2008年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的中文医学文献中高被引论文的学科、机构分布,以初步明确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的主要研究领域和机构,选择高被引论文发文量排名前十位的医疗机构制作学科h指数雷达图,分析其学科结构;(3)对《武警医学》1999~2008年发文中高被引论文的学科、机构分布进行统计,并与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机构进行对比,明确《武警医学》发文水平与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的吻合程度,以及外流的高质量论文的基本情况;(4)对《武警医学》2004~2008年发表的全部论文中高被引论文的栏目分布进行分析,评价各栏目运作绩效,明确特色栏目;(5)通过电话访谈的形式,对武警部队10个医疗机构共30名医务人员,就《武警医学》期刊在学术水平、服务部队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调查;(6)分析目前国内、外期刊业发展和竞争态势,以及军队医学期刊的现状。通过以上方法,明确《武警医学》期刊存在的内部优势、劣势及外部机会、威胁,在此基础上,运用SWOT分析,研究并提出期刊的发展策略。结果:(1)1999~2008年武警部队发表医学文献26894篇,其中《武警医学》发文4336篇,发文数在刊载武警部队医学论文的期刊中居首位,占16.12%,说明该刊在武警部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认可度;(2)1999~2008年武警部队发表的医学论文数呈逐年增长态势;《武警医学》发文自2005年后总体呈下降走势,与期刊近年来不断提高论着、述评等大篇幅、高水平论文的发文比重,降低个案、经验交流等短篇文章的比例有关;(3)1999~2008年武警部队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的医学文献共22558篇,平均被引频次为2.98次,1999~2008年《武警医学》发文4336篇,平均被引频次为2.47次;(4)《武警医学》在武警部队各医疗机构的影响力并不均衡,表现在有些单位倾向于在《武警医学》发表高水平论文,而有些单位高水平论文则倾向于投到其他专业期刊;(5)武警部队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期刊的高被引医学论文共1993篇,刊载高被引论文数最多的前31种期刊总发文678篇,占总数的34%(678/1993),其中专业性期刊26种,综合性期刊仅5种;(6)武警部队发表在《武警医学》以外的医学论文中,高被引论文数最多的前十个学科依次为:药理学、基础医学、骨科、心血管内科、中药药理、医院管理、护理、放射影像诊断、消化内科及肿瘤研究等;发文数最多的前十个单位依次是:武警总医院、武警医学院、武警医学院附属医院、武警广东总队医院、武警上海总队医院、武警湖北总队医院、武警安徽总队医院、武警北京总队医院、武警浙江总队医院、武警江苏总队医院;(7)《武警医学》发表高被引论文数最多的前十个学科与武警部队医学优势学科分布不完全相符,有些学科存在差异;两者发文量最多的前十个单位基本相符;(8)《武警医学》救援医学、卫勤保障、专家论坛等特色栏目产生高被引论文的能力较强,表明期刊具有明显的军事医学特色;依靠专家学者办刊,提高了学术质量;(9)电话访谈结果表明,《武警医学》期刊存在的主要问题依次为“论着中基础研究性论文太多,临床研究文章偏少,不容易看懂”,占36.7%;“临床经验类文章内容雷同,学术水平一般”,占33.3%;“救援医学类文章刊登间隔时间较长,年刊登期数较少”,占16.7%;“护理类文章重复前人工作的较多,创新性不强”,占13.3%;“没有在线编辑审稿系统,作者投稿、查稿不方便”,占10%;“编校质量还需提高,时有错别字”,占6.7%。综合以上分析,明确期刊存在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即:优势:(1)在武警部队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丰富的作者资源;(2)定位准确,品牌效应明显;(3)拥有一支素质过硬的编、审团队;(4)期刊质量管理制度健全;(5)为独立法人机构,实力雄厚;(6)论文结构实现了优化。劣势:(1)吸引创新性论文的能力还不够强;(2)营销力量薄弱;(3)地域局限性强;(4)理论性研究论文多、实用性较强的文章偏少;(5)尚未建立互动性网络平台。机会:(1)“建设现代武警卫勤”的总体思路给《武警医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2)科技期刊仍然是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3)国家发展精品科技期刊的政策导向明确。威胁:(1)医学期刊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威胁;(2)武警部队医院编制调整带来的影响;(3)专业性期刊较综合性期刊竞争优势明显。结论:《武警医学》是我国军事医学领域内的重要学术期刊,在武警部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具有鲜明的武警医学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和办刊理念。运用SWOT分析,研究并提出期刊的发展策略框架为:●着眼武警卫生建设“十二五”规划,拓展为卫生事业服务功能;●立足武警医学优势学科,吸引科技创新论文;●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提高服务基层能力;●建立长效机制,打造期刊特色品牌;●实施技术提升战略,加快期刊网络平台建设;●破除地域限制,“走出”武警部队争取更多市场份额;●与军队医学期刊合作,参与市场竞争;●争取国家精品科技期刊政策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面向世界发展,扩大国际影响。

钱俊龙,谢燕,熊樱菲,潘小论,许云[10](2009)在《科技期刊编辑学学科框架的构想及评介》文中研究说明为完善现有的科技期刊编辑学学科框架,在对现有各种编辑学着作中学科框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科技期刊编辑学学科框架的构想,并对其进行了评论和介绍。新框架把编辑学学科(理论)体系从三个方面(编辑理论、编辑史、编辑工程(或编辑过程))扩大到五个方面,增加了编辑社会环境、编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两方面。在科技期刊编辑学学科属性,即定位方面提出了两种方案:大传播学——编辑学(并列的有出版学、新闻学)——科技期刊编辑学;科学技术学——科技期刊编辑学(并列的有科技传播学、科技出版学、科技新闻学)。列出了整个科技期刊编辑学学科框架的内容,共10编,40章的名称。学科框架具有下列特点:深刻阐明了科技期刊发展(或创新)与科技发展(或创新)的关系、突出编辑过程(工程)中的四个亮点(深入第一线组稿、同行评议、国际合作出版、网络(数字)出版)、体现了时代特征(现代化和国际化)、提出了科技期刊评估方法和知识产权保护方法、发掘科技期刊特有的编辑规律等五个方面。同时,提出了在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深入研究科技期刊编辑学的必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展望。本研究可为进一步完善科技期刊编辑学的学科建设增砖添瓦。

二、当今中国的主要草学科技期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当今中国的主要草学科技期刊(论文提纲范文)

(1)科技期刊编辑应增强科学学素养(论文提纲范文)

1 科学学的内涵与外延
2 科技期刊编辑学习科学学的重要意义
3 科技期刊编辑学习科学学的相关建议
    3.1 了解科学学的经典论着与相关期刊
    3.2 了解科学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3.3 深刻理解科技期刊研究在科学学中的地位
    3.4 学会利用科学计量学的基本方法和工具
    3.5 积极关注相关科技战略与规划
4 结束语

(2)李四光的科学传播思想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研究述评
        1.2.1 有关李四光的研究现状
        1.2.2 有关科学家的科学传播研究现状
        1.2.3 有关科学传播的研究现状
    1.3 创新点与难点
        1.3.1 创新点
        1.3.2 难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李四光科学传播思想与实践的产生背景
    2.1 所处时代
        2.1.1 晚晴以来西学东渐下的时代变迁
        2.1.2 近代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
        2.1.3 国家对建设的迫切需要
    2.2 家乡、家庭及其人生经历
        2.2.1 李四光的家乡与家庭
        2.2.2 李四光的人生经历
        2.2.3 李四光科学传播思想与实践形成的重要历史节点
3 李四光科学传播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李四光科学传播思想的文献载体
    3.2 李四光科学传播思想的具体体现
        3.2.1 在科学传播的目的上:处处彰显“科学救国”的思想
        3.2.2 在传播的方式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2.3 在对待中西方科学传播上:重视国际化交流
4 李四光科学传播实践的主要内容
    4.1 李四光科学传播实践的阶段
        4.1.1 第一阶段(1921年以前)
        4.1.2 第二阶段(1921-1936)
        4.1.3 第三阶段(1937-1948)
        4.1.4 第四阶段(1949-1971)
    4.2 李四光科学传播实践的主要领域
        4.2.1 第四纪冰川之科学传播
        4.2.2 地质力学之科学传播
        4.2.3 石油大发现之科学传播
        4.2.4 地震研究之科学传播
5 李四光科学传播思想与实践的特点
    5.1与丁文江比较
        5.1.1 在科学教育方面
        5.1.2 在科学着作方面
        5.1.3 科学传播的指导思想及效果
    5.2 与任鸿隽比较
        5.2.1 在科学教育方面
        5.2.2 在科学着作方面
        5.2.3 科学传播的指导思想及效果
6 李四光科学传播思想与实践的启示
    6.1 对当时的影响
        6.1.1 对地质教育及民族科学事业的影响
        6.1.2 对国民经济及国际地位的影响
    6.2 对现今的影响
        6.2.1 对现今科学家的影响
        6.2.2 对现今科学传播从业者的影响
7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3)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术影响力扩散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收录情况统计
2 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刊群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1 师范大学专业设置、重点学科的趋同性是刊群建设的坚实基础
    2.2 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的相似性是刊群建设的有效保障
3 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学术影响力扩散的路径分析
    3.1 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 提升办刊水平
    3.2 以师范教育为特色, 增加学术影响力扩散的新亮点
    3.3 以差异化办刊为发展路径, 扩大学术影响力扩散的新区域
    3.4 以科研资源共享为提升路径, 提升整体学术影响力扩散的新层次
4 结束语

(4)ESI学科论文的计量分析 ——以包含致谢信息的论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调查法
        1.4.2 文献研究法
        1.4.3 文献计量法
        1.4.4 对比分析法
第2章 研究现状
    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研究思路
    3.2 研究步骤
        3.2.1 研究样本的确定
        3.2.2 数据来源
        3.2.3 数据处理与清洗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ESI学科论文的计量分析
    4.1 包含致谢信息论文的年度分布
        4.1.1 农业科学论文致谢信息的年度分布
        4.1.2 微生物学论文致谢信息的年度分布
        4.1.3 空间科学论文致谢信息的年度分布
    4.2 包含致谢信息论文的基金资助机构分布
        4.2.1 农业科学论文致谢信息中资助机构的分布
        4.2.2 微生物学论文致谢信息中资助机构的分布
        4.2.3 空间科学论文致谢信息中资助机构的分布
        4.2.4 重点基金资助机构的分析
    4.3 包含致谢信息论文的主题分布
        4.3.1 农业科学论文致谢信息中研究主题的分布
        4.3.2 微生物学论文致谢信息中研究主题的分析
        4.3.3 空间科学论文致谢信息中研究主题的分析
    4.4 致谢信息的识别结果
        4.4.1 机构识别结果分析
        4.4.2 人名识别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和展望
    5.1 研究结论
        5.1.1 包含致谢信息的论文数量逐年增加
        5.1.2 ESI空间科学是基金资助的重点领域
        5.1.3 ESI微生物学的研究主题变化最为明显
    5.2 研究展望
        5.2.1 本文的创新之处
        5.2.2 本文的不足之处
        5.2.3 本文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5)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国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2.1 医药业的发展与利用杀虫植物的开始
        2.1.1 巫医祭祀文化的盛行
        2.1.2 医药业与利用药用植物的开始
    2.2 先秦时代植物源杀虫药物应用的孕育期
        2.2.1 天命主宰思想下的农业文化
        2.2.2 先秦时期的农业害虫
        2.2.3 利用植物源杀虫药物的起源
    2.3 小结与讨论..刀耕火种文明中农业害虫的防治
第三章 本草学的出现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3.1 中医药学的奠定与缓慢发展
        3.1.1 《神农本草经》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3.1.2 其他药物书籍及其记载的杀虫植物
    3.2 农书的出现与害虫的防治方法
        3.2.1 虫灾与利用杀虫植物的新起点
        3.2.2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虫灾
        3.2.3 农业害虫防治的突破——祭祀到捕杀
    3.3 小结与讨论-封建迷信思想影响下的农业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利用
第四章 农业经济高度繁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全面发展期
    4.1 经济文化空前繁盛与医药学的大发展
        4.1.1 官修本草书籍的盛行
        4.1.2 本草类书籍中的杀虫植物
    4.2 农书的鼎盛期与其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4.2.1 隋唐宋元时期的虫灾及防治
        4.2.2 隋唐宋元时期的农书及其农业思想
        4.2.3 隋唐宋元时期农书中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应用
        4.2.4 隋唐宋元时期园艺及杂记类书籍中杀虫植物的应用
    4.3 小结与讨论-农业文化的繁盛与杀虫植物应用
        4.3.1 农书的兴盛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发展
        4.3.2 经济中心南移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类型的转变
第五章 古代医学与植物源杀虫药物的鼎盛及转型期
    5.1 封建社会医药学与本草学的鼎盛期
        5.1.1 本草类书籍的兴盛与杀虫植物多元化
        5.1.2 西方医学传入对植物源杀虫药物的影响
    5.2 农书与农业虫害的防治
        5.2.1 明清时期的虫灾
        5.2.2 各类农书的兴盛
        5.2.3 治蝗专着的兴盛与蝗虫防治方法的多样化
    5.3 小结与讨论-西方新农业技术对植物源杀虫剂的影响
        5.3.1 害虫防治方法多样性
        5.3.2 中西方农业技术的融合
第六章 植物源杀虫剂的困境与曙光
    6.1 化学类杀虫剂的兴盛
    6.2 《中国土农药志》的意义及植物源杀虫剂的发展趋势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2 结论
        7.2.1 对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的总结归纳及应用分析
        7.2.2 对杀虫植物的筛选结果
    7.3 创新点
    7.4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6)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模式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1 陇中干旱区农业系统结构与面临的新问题
    1.1 干旱是陇中地区最大的和不可逾越的瓶颈
    1.2 农业生态环境存在恶化趋势
    1.3 陇中地区农村劳动力结构变化面临新挑战
2 陇中干旱区农业发展的科学定位与发展思路
    2.1 陇中地区农业生产现状
    2.2 陇中地区自然生态状况与变化
    2.3 建立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是陇中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回归
    2.4 建立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农业的生态学基础
3 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结构的构建与驱动机制
    3.1 建立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经济基础
    3.2 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的产业结构
    3.3 建立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的人文基础
    3.4 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形成的驱动机制
4 科技创新支撑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发展
    4.1 管理机制创新
    4.2 草粮兼顾型旱作农业技术创新

(7)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1.2.1 整体情况概述
        1.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4.1 研究方法
        1.4.2 创新之处
2 相关概念界定与主要理论基础
    2.1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的基本概念
        2.1.1 学术期刊
        2.1.2 学术期刊评价
        2.1.3 学术期刊管理
        2.1.4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关系分析
    2.2 学术期刊质量与效率理论
        2.2.1 学术期刊质量理论
        2.2.2 学术期刊效率理论
    2.3 学术期刊评价理论与模型
        2.3.1 学术期刊评价理论
        2.3.2 学术期刊评价模型
    2.4 学术期刊管理理论与模式
        2.4.1 学术期刊管理理论
        2.4.2 学术期刊管理模式
3 学术期刊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3.1.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3.1.2 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
    3.2 传统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2.1 传统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与指标选取
        3.2.2 传统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 电子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3.1 电子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与指标选取
        3.3.2 电子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 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4.1 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评价标准与指标选取
        3.4.2 开放存取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 学术期刊分类评价实证研究
    4.1 传统学术期刊评价实证研究
        4.1.1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4.1.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4.1.3 评价方法与流程
        4.1.4 评价结果与分析
    4.2 开放存取期刊评价实证研究
        4.2.1 评价对象与数据来源
        4.2.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
        4.2.3 评价方法与流程
        4.2.4 评价结果与分析
        4.2.5 开放存取期刊的发展趋势
5 学术期刊质量控制机制与动态管理机制研究
    5.1 学术期刊质量控制及动态管理概述
    5.2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分析
        5.2.1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概述
        5.2.2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管理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5.2.3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模型
        5.2.4 传统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构建
    5.3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分析
        5.3.1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概述
        5.3.2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管理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5.3.3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模型
        5.3.4 电子学术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构建
    5.4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分析
        5.4.1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概述
        5.4.2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管理利益相关者行为分析
        5.4.3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模型
        5.4.4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控制与动态管理机制构建
    5.5 本章小节
6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体系研究
    6.1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体系的基本构架分析
        6.1.1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体系的内涵
        6.1.2 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体系的基本内容
    6.2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构建
        6.2.1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内涵
        6.2.2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体系框架与价值标准
        6.2.3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指标体系
        6.2.4 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方法与模型
        6.2.5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实施机制
    6.3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构建
        6.3.1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内涵
        6.3.2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流程分析
        6.3.3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结构和功能分析
        6.3.4 基于质量和效率的学术期刊管理创新体系内容构建
    6.4 本章小节
7 研究结论和展望
    7.1 本文的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
    7.3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武警医学》期刊学术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问题的提出
    研究及应用现状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 《武警医学》期刊学术水平评价
    1.1 《武警医学》期刊基本情况
    1.2 《武警医学》期刊学术水平文献计量学评价
        1.2.1 文献统计分析的要求和本文运用到的分析方法
        1.2.2 数据选取原则及统计方法
        1.2.3 计量结果和分析
    1.3 《武警医学》期刊读、作者调查
        1.3.1 调查方法
        1.3.2 调查结果
        1.3.3 结果分析
2 《武警医学》期刊发展策略的SWOT 分析
    2.1 SWOT 分析方法的步骤
        2.1.1 分析环境因素
        2.1.2 构造SWOT 矩阵
        2.1.3 制定行动计划
    2.2 《武警医学》期刊外部环境因素分析
        2.2.1 国际环境
        2.2.2 国内环境
        2.2.3 军队医学期刊发展现状
    2.3 《武警医学》期刊SWOT 分析结果
        2.3.1 优势
        2.3.2 劣势
        2.3.3 机会
        2.3.4 威胁
        2.3.5 SWOT 矩阵配对策略
    2.4 《武警医学》期刊发展策略选择
        2.4.1 着眼未来战略
        2.4.2 核心竞争力战略
        2.4.3 市场渗透战略
        2.4.4 特色品牌战略
3 《武警医学》期刊学术发展策略框架
    3.1 立足武警部队,着眼未来发展
        3.1.1 着眼“十二五”规划,突出军事医学特色
        3.1.2 兼顾理论性和实用性,提高服务基层水平
        3.1.3 顺应数字化发展潮流,推动医学科技创新
    3.2 完善运行模式,加强内涵建设
        3.2.1 立足武警医学优势学科,吸引科技创新论文
        3.2.2 实施技术提升战略,加快期刊网络平台建设
        3.2.3 面向世界发展,扩大国际影响
    3.3 创新管理体制,赢得发展契机
        3.3.1 争取国家精品科技期刊政策支持,实现可持续发展
        3.3.2 破除地域限制,“走出”武警部队争取更多市场份额
        3.3.3 与军队医学期刊合作,参与市场竞争
    3.4 建立长效机制,打造特色品牌
        3.4.1 充分发挥情报学方法在特色栏目运作中的作用
        3.4.2 拓宽稿源渠道,保持救援医学栏目旺盛的生命力
        3.4.3 立足前沿领域,提高专家论坛组稿水平
4 主要结论及讨论
    4.1 主要结论
    4.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文章
个人简历
致谢

四、当今中国的主要草学科技期刊(论文参考文献)

  • [1]科技期刊编辑应增强科学学素养[J]. 梁永霞,杨中楷.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20(04)
  • [2]李四光的科学传播思想与实践[D]. 尹璐.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3]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学术影响力扩散路径研究[J]. 陈留院.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18(05)
  • [4]ESI学科论文的计量分析 ——以包含致谢信息的论文为例[D]. 王小妍.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9)
  • [5]中国植物源杀虫剂发展历程研究[D]. 张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11)
  • [6]陇中干旱区草粮兼顾型生态农业模式构建[J]. 师尚礼,曹文侠,尹国丽,蒲小鹏,鱼小军,王琦. 草原与草坪, 2017(05)
  • [7]基于质量与效率的学术期刊评价与管理创新研究[D]. 李建臣. 武汉大学, 2016(06)
  • [8]“号脉”科技期刊[J]. 游苏宁. 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2014(02)
  • [9]《武警医学》期刊学术发展策略研究[D]. 尤伟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1(07)
  • [10]科技期刊编辑学学科框架的构想及评介[J]. 钱俊龙,谢燕,熊樱菲,潘小论,许云.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9(06)

标签:;  ;  ;  ;  ;  

当今中国主要的草药科学期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