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车司机的心理卫生状况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胡翔[1](2018)在《动车组司机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动车组司机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情况并研究其关系。方法采用工作压力测量问卷和MBI-GS量表对某机务段310名动车组司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动车组司机的工作压力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较高于一般人群,职业倦怠水平处于中等,同一般人群差异不大。动车组司机职业倦怠与工作本身、工作家庭矛盾呈正相关(r=0.24,0.41,P<0.01),与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组织因素呈负相关(r=-0.38,-0.38,-0.35,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工作本身、工作家庭矛盾、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的压力对职业倦怠有预测作用,回归方程为:Y(职业倦怠)=0.165×工作本身-0.222×工作家庭矛盾-0.225×人际关系-0.140×职业发展+67.195。结论动车组职业倦怠状况受多种压力影响,有效缓解动车组司机的各种压力有助于改善其职业倦怠状况。
刘军,王毅[2](2017)在《地铁电客车司机职业心理亚健康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文中研究说明在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与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编制适合地铁行业的电客车司机职业心理亚健康问卷。对地铁电客车司机职业心理亚健康问卷的结果进行了探索性因素分析,同时,使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检验了问卷的结构效度。结果显示,地铁电客车司机职业心理亚健康包括3个因子:情绪性亚健康、躯体性亚健康与社会性亚健康,3个因子可解释总变异的51.57%,共保留了18个条目;三因子模型的拟合指数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结果表明,地铁电客车司机职业心理亚健康问卷的信效度良好,可作为地铁电客车司机职业心理亚健康水平测量的有效工具。
颜立禧[3](2016)在《火车司机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建立队列,调查昆明铁路局172名火车司机的心理健康状况,研究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是否存在因果关联,探讨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关措施,降低职业倦怠,提高火车司机心理健康水平,为有关部门预防火车司机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参考依据,保障行车安全。[方法]本研究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以2012年火车司机调查作为基线调查,利用自填式问卷调查、职业健康体检以及定性访谈的方式收集定量和定性资料获得研究对象人口学基本情况、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影响因素尤其是职业倦怠。高度倦怠组的选择:在基线调查对象中,排除心理不健康者,工种相同,且工龄、年龄构成相同(±3),职业倦怠得分>75的火车司机86人作为高度倦怠组。轻度倦怠组的选择:在基线调查对象中,排除心理不健康者,工种、年龄工龄构成与高度倦怠组一致,职业倦怠得分≤75的火车司机86人作为轻度倦怠组。随访两年,随访期间随访内容、方式跟基线保持-致,到2014年终止,调查该人群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数据录入采用Epidata和Excel数据库,运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两组火车司机基线调查具有可比性。两组火车司机的平均年龄为37.04±6.16岁,其中,高度倦怠组的平均年龄为36.84±6.14岁,轻度倦怠组的平均年龄为37.24±6.22岁,高度倦怠组和轻度倦怠组的平均年龄(t=-0.43,P=0.666)及年龄分层(χ2=0.385,P=0.8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火车司机的平均工龄为17.87±6.88年,其中高度倦怠组火车司机平均工龄为17.99±7.05年,轻度倦怠组的平均工龄为17.76±6.74年,高度倦怠组和轻度倦怠组的平均工龄(t=-0.221,P=0.825)及工龄分层差异(χ2=0.210,P=0.901)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火车司机工种均为电力机车司机和内燃机车司机,两组火车司机工种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P=1.00)。随访的两年中,两组采取同等的方式进行随访,随访期间无失访,随访率为100%。2.火车司机心理健康得分比较分析:经正态性检验,心理健康得分呈近似正态分布。调查发现火车司机心理健康(2012年和2014年)得分分别为(44.48±5.23)(40.71±10.17);经两样本独立t检验,2012年和2014年的心理健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14年心理健康得分低于2012年心理健康得分。从心理健康各维度进行分析,2012年心理健康维度(t=4.38,P=0.001)和情感职能维度(t=2.12,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14年心理健康维度和情感职能维度得分均低于2012年的得分。随访2年以后,经研究发现心理健康异常的检出率为27.33%。通过两年的队列追踪,发现高度倦怠组的心理健康异常检出率为46.51%,轻度倦怠组的检出率为8.14%。研究发现RR=5.71,95%RR可信区间为2.712-12.04,高度职业倦怠的火车司机发生心理健康异常的危险是轻度职业倦怠的5.71倍。AR=38.37,AR%=82.50%,PAR=25.26, PAR%=75.63%。3.火车司机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分析: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从个体因素、职业特征、自感职业能力因素、职业有害因素探讨火车司机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其中个体因素主要有高脂饮食(OR=-1.95)、生活压力(OR=3.67)、饮酒(()R=1.65);职业特征因素有轮班情况(OR=1.97);自感职业能力因素有自感工作压力(OR=3.97)、对工作的满意度(OR=3.81);职业有害因素有工作压力(OR=2.37)、家庭工作冲突(OR=2.34)。[结论]火车司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异常的检出率高达27.33%。本次调查发现,高度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异常有关联,职业倦怠是导致火车司机心理健康异常的原因。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有很多。个体因素方面,高脂饮食、生活压力是火车司机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自感职业能力因素方面,自感工作压力、对工作的满意度是火车司机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在职业有害因素方面,工作压力和家庭工作冲突是火车司机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控制职业倦怠影响因素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关键。[建议]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异常存在因果联系,职业倦怠程度越高,心理健康水平越低。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最为关键的要消除职业倦怠,控制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对于高度职业倦怠的火车司机,要重点关注病因链的近端,采取干预针对性强的高危人群策略来降低职业倦怠,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对于轻度职业倦怠的火车司机,要积极采取措施降低职业倦怠防止演变为高度职业倦怠。未产生职业倦怠的火车司机要积极采取全人群策略,防止其产生职业倦怠。
宗琳芳[4](2014)在《火车司机身心健康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调查昆明铁路局全体火车司机,从中选取出病例组和对照组,了解两组火车司机身心健康的基本情况,探讨影响其身心健康的因素,提出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为相关部门预防火车司机身心健康问题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从而达到减少火车司机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提高火车司机的生命生活质量,保障火车的安全运行。方法本研究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利用自填式问卷调查、职业健康体检以及访谈的方式收集定量和定性资料。病例组的选取按照同时满足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SF-8生理得分≤30.44分,心理得分≤24.59以及职业体检不合格’的共同要求筛选出110名身心健康状况不良的火车司机。110名身心健康状况良好的对照组火车司机是按同年龄组(±3岁)、同工作地区,按1:1配对选出,还需同时满足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90mmHg, SF-8生理得分>30.44分,心理得分>24.59以及职业体检合格的要求。访谈为分层访谈对管理层、执行者以及部分火车司机进行访谈。最后应用Epidata和Excel录入数据,导入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两组火车司机筛选结果的比较:110名病例组火车司机的平均年龄为(39.61±7.43)岁,110名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39.52±8.15)岁,配对t检验得,t=0.19(P=-0.85),两组的平均年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年龄分层的比较中经卡方检验得到χ2值为1.10(P=0.78),两组火车司机的年龄分组构成也无差异;两组火车司机主要来自昆明铁路局的昆明、宜良、广通和开远四个区间,经卡方检验得到χ2值为0.00(P=1.00),两组火车司机所在的机务段分组构成也无差异。2.两组火车司机个体危害因素的比较: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危险因素主要有婚姻状况(OR=2.66),吸烟(OR1=2.45, OR2=4.07)2,饮酒(OR1=1.99, OR2=3.57)3,高脂饮食(OR2=2.63),高盐饮食(OR2=4.47),生活压力(OR2=37.28, OR3143.00)4;保护因素有教育程度(OR1=0.26,OR2=0.20)5,参加体育锻炼(OR1=0.27, OR2=0.10)6;3.两组火车司机作业条件的比较: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作业条件的5个因素全为火车司机身心健康危险因素,工龄(OR1=4.22, OR2=2.98)7,工作时间(OR1=3.97, OR2=11.61)8,轮班情况(OR1=3.13, OR2=4.13)9,职称(OR1=3.15, OR2=3.81)10,工种(OR=3.13);4.两组火车司机职业危害因素的比较: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单因素分析,危险因素的有职业倦怠(OR1=27.14),个人防护(OR2=5.74)11,卫生习惯(OR1=2.97,OR2=7.29, OR3=4.49)12,消极态度(OR1=6.55,OR2=11.82, OR3=43.17)13,外在付出(OR2=14.26,OR3=69.00)14,付出回报比(OR2=13.29)15,家庭工作冲突(OR1=8.74,OR2=51.06,OR3=217.00)16,工作满意度(OR2=17.09,OR3=43.79)17,适应体力要求(OR1=5.97,OR2=30.10)18,适应脑力要求(OR1=4.07,OR2=13.57)19,自感工作压力(OR2=14.04,OR3=54.72)20,离职意愿(OR1=8.11,OR2=6.49, OR3=26.28)21;保护因素有安全操作(OR2=0.10,OR3=0.10)22,对安全政策支持态度(OR1=0.04,OR2=0.09)23,对管理者支持态度(OR1=0.10,OR2=0.10)24,乐观态度(OR1=0.19,OR2=0.08,OR3=0.04)25,内在投入(OR2=0.29,OR3=0.43)26,回报(OR1=0.02,OR2=0.13)27;5.火车司机身心健康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第一主成分主要受职业倦怠、工作家庭冲突等因素的影响,反映了职业影响因素的情况:第二主成分反映了作业条件的情况;第三主成分反映了安全作业的情况;第四主成分反映了生活行为方式的情况;第五主成分反映了安全态度的情况。结论昆明铁路局机务段的火车司机存在有一定程度的身心健康问题,其受个体因素、职业因素以及作业条件的影响,其中职业影响因素以及作业条件是特殊职业人群身心健康的主要危害因素,其对火车司机的危害强于个体因素。建议火车司机身心健康按三级预防措施进行改善,职业危险因素的预防以一级预防为主,加强宣传教育、健康体检,建议相关部门重视健康监护,建立健康档案;作业条件以规范安全操作、防护为主,并且建议相关部门改善工作环境、调整劳动组织安排等,根据作用条件适当调整工作时间安排;个体危险因素以优化生活行为方式为主,戒烟戒酒,适当运动,自我调节,避免不良情绪的影响。
龚晓洁[5](2014)在《火车司机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昆明铁路局火车司机心血管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健康体检和实验室检查,了解该人群心血管健康的基本现状;进一步揭示火车司机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因素,为制定该人群心血管健康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为增进火车司机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为现况研究。以2012年6月—2012年8月昆明铁路局全体火车司机为研究对象,采用普查的方法,对火车司机进行问卷调查、健康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同时结合定性访谈获得相应资料。最后应用Epidata和Excel录入相应资料,导入SPSS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基本情况:本次研究共调查1967人,全为男性。35-45岁年龄段的人群所占人数最多984(50.02%)。超重的人数为917(46.61%);中心性肥胖和正常人数分别为1054(53.58%)、913(46.42%)。轻度、中度和重度生活压力的人数分别为106(5.39%)、1552(36.70%)、309(42.91%)。职业特征:本次调查中,火车司机工种分为电力机车司机和内燃机车司机,人数分别为1212(61.62%)、755(38.38%):工龄超过15年的人数为1251(63.60%):一周的平均工作时间大于50小时的人数为1568(79.72%);需要轮班且上夜班的人数为1348(68.53%);2.1967名火车司机心血管健康的基本情况:火车司机血压异常407人,异常检出率为20.69%;血糖异常458人,异常检出率为23.28%;血脂异常167人,异常检出率为8.94%;心率异常183人,异常检出率为9.30%;心电图异常242人,异常检出率为12.30%。3.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压的影响因素是:年龄(OR=2.96)、文化程度(OR=0.68)、超重(OR=2.94),中心性肥胖(OR=4.33),抽烟(OR=1.50)、饮酒(OR=1.15),工种(OR=1.93)、工龄(OR=2.43)工作压力(OR=4.32);血糖的影响因素是:超重(OR=1.42)、生活压力(OR=1.70),饮酒(OR=1.24),工作压力(OR=1.42);血脂的影响因素是:年龄(OR=1.92)、生活压力(OR=2.67),吃油腻的食物(OR=1.23),工龄(OR=1.71),一周工作时间(OR=2.29),工作压力(OR=1.96),工作家庭冲突(OR=1.79);心率的影响因素是:生活压力(OR值=2.47),工作压力(OR=1.92);心电图的影响因素是:超重(OR=1.34),生活压力(OR=1.80),一周工作时间(OR=1.63),工作压力(OR=1.94),职业倦怠(OR=1.34);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因素是:年龄(OR值=1.03),超重(OR值=1.98),中心性肥胖(OR值=1.61),抽烟(OR值=1.10),工种(OR值=1.46),工龄(OR值=1.02),工作压力(OR值=1.63),职业倦怠(OR值=1.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压的影响因素是:年龄、中心性肥胖、抽烟、工种、工作压力;血糖的影响因素有:超重(OR=1.53)、生活压力(OR值=1.28)、饮酒(OR=1.26);血脂的影响因素有:工作压力(OR=2.26),一周工作时间(OR=2.11)、生活压力(OR=2.06)、工龄(OR=1.56)、吃油腻的食物(OR=1.23);心率的影响因素有:生活压力(OR=2.49)、工作压力(OR=1.96);心电图的影响因素有:工作压力(OR=1.97),生活压力(OR=1.76)、一周工作时间(OR=1.57)、职业倦怠(OR=1.17);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因素是:中心性肥胖(OR=1.71)、抽烟(OR=1.10)、工种(OR=1.29)、工作压力(OR=1.30),职业倦怠(OR=1.69)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分析提取出两个主成分,第一主成分是职业因素: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和工种;第二主成分是中心性肥胖和抽烟。第一主成分反映的是职业因素的影响,第二主成分反映的是体重和行为习惯的影响。结论火车司机心血管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一周工作时间、年龄、中心性肥胖、超重、工龄、抽烟、饮酒、吃油腻的食物。其中年龄、超重、中心性肥胖、抽烟、饮酒、吃油腻的食物属于普通人群心血管健康的共同危险因素,由于火车司机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工作压力、一周工作时间、工龄、属于火车司机这一职业所特有的心血管健康危险因素,因此,火车司机心血管的健康干预首先要从控制职业有害因素着手,同时还要改变不良的生活行为方式,保持健康体重,才能有效的降低火车司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火车司机心血管健康的干预应从两个方面入手:1.职业有害因素干预措施:针对火车司机这一特殊的职业群体,改造列车作业空间、积极推进乘务制度改革,完善劳动组织管理,合理安排夜间乘务的工作时间,适当增加休息时间,缓解火车司机的疲劳和工作压力,重点监测年龄较大、工龄较长的火车司机,采取科学的干预措施,保证火车司机的身体健康。2.一般风险因素干预措施:针对男性火车司机年龄大于35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早采取干预措施,加强健康宣传教育知识讲座,专题讲座、个别指导、健康教育宣传栏、网络传播等方法进行健康宣教。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做起。锻炼身体,合理膳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对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
朱惜勤[6](2014)在《基于心理健康研究的动车组司机安全管理》文中提出作为特殊的职业人群,不良的职业环境、不良的工作方式和特殊的工作内容,对机车乘务员的健康产生了诸多不良的影响。铁路的提速对动车司机较一般的机车乘务员提出了更高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的要求。众多研究发现,绝大多数事故产生的原因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有关,而人的行为由与心理因素紧密相关。本文以全国各地铁路局动车司机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研究内容如下:(1)对心理健康理论展开研究,结合现场访谈,确定动车司机的心理健康要素,并通过这些要素制定动车司机心理健康评测方法。在此基础上,测试并分析动车司机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动车司机心理健康水平的总体概况。(2)通过文献分析,选择测量动车司机行车安全方法并对动车司机行车安全性进行测量,分析动车司机行车安全性。(3)对比分析研究动车司机心理健康水平和行车安全性的相关关系,提取影响动车司机行车安全的关键心理健康因子,并深入研究这些因子对安全的影响与作用机制。(4)总结以上研究,结合国内外文献,提出影响动车司机心理健康引发安全风险的控制思路,并制定合理的措施对动车司机进行心理干预,从而保障行车安全行车安全。此次研究通过理论和实际调研,得出动车司机心理健康和行车安全状况以及影响行车安全的关键心理健康因子。提出从员工和工作的角度对动车司机心理健康进行综合干预的方法,最终得出基于心理健康研究的动车司机安全管理措施。
曹煜红,任领华,仇丽霞[7](2012)在《266名火车司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某铁路局的火车司机280人为调查对象,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调查。结果火车司机的SCL-90总分高于国内常模(P<0.05);火车司机的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心理的得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5)。客车司机仅焦虑心理一项得分高于货车司机(P<0.05)。单值乘货车司机的SCL-90总分及强迫、抑郁、恐怖、精神病性心理的得分高于双值乘货车司机(P<0.05)。不同乘务工龄组间的SCL-90总分及躯体化、抑郁、偏执心理的得分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火车司机存在多种心理问题,岗位和乘务工龄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影响。
衣新发,侯宁,蔡曙山,彭凯平[8](2011)在《铁路机车司机的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64位铁路机车司机的实证研究,探讨这一群体的心理资本及希望、坚韧性和乐观三种积极心理状态与心理健康十项指标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机车司机的希望和心理资本对他们的9项心理症状及总症状指数都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机车司机的坚韧性对他们的人际关系敏感和抑郁有显着的正向预测作用,对其他变量无预测作用,而机车司机的乐观只对他们的抑郁有显着的负向预测作用。
王慧岚,周梅,罗艳,李健,沈若威,惠兆斌,胡鼎[9](2011)在《机车司机工作压力及其影响因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调查某铁路局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的相关资料,分析其主要的工作压力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如何减轻机车司机的工作压力。方法对某铁路局机务段的机车司机进行问卷调查,用付出-回报失衡量表评价机车司机的工作压力,用相关健康量表评价其健康状况等。结果 机车司机的工作压力为中等水平。不同的年龄和学历在不同工作压力中的分布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26~35岁、大专及以上学历者为着。影响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的可能因素是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状况、安全生产/责任、工种、健康所致活动损伤百分比。结论铁路机车司机的工作压力较大,并受多因素的影响。应定期开展职业性健康监护,改善其工作环境,并进一步探讨其压力的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保护其身心健康。
刘玉[10](2011)在《提速背景下中国铁路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铁路作为中国国民经济的大动脉,随着铁路的大提速和装备现代化以及铁路管理的深刻变革,中国铁路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伴随着铁路机车制度的改革、装备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对机车乘务员的技能和健康要求越来越高;铁路列车提速后的长交路、单司机作业方式,造成机车乘务员劳动强度和心理上的压力明显增加;同时由于他们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生命与财产的安全,责任重大,导致铁路机车司机在行车作业中的紧张度越来越高,工作压力也越来越大。中国国有铁路现有机车司机12万人,分布于全国18个铁路局。作为一种在特殊工作环境下工作的职业人群,除了面对一般意义上的工作的压力和紧张感以外,还要面对其所处铁路行业独特的安全工作压力以及高工作负荷等方面带来的压力,因此他们的工作压力具有很强的独特性。而目前铁路机务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还停留在人事管理阶段,绝大部分仍只侧重于选拔、考核、奖罚、监管等方面,机车司机面临的工作压力、心理健康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以Greenberg的工作压力模式为理论基础,参考Robbins的压力模型以及Cooper获得的工作压力源与工作压力衡量指标等相关压力量表和OSI-R量表,在此基础上根据中国铁路机车司机工作的特点进行修订而得到中国铁路机车司机工作压力量表,并作为研究测量工具。选择中国机车司机作为研究对象,切实了解机车司机的工作压力及其变化情况。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式,先后在2007年和2009年针对北京、成都等11个路局的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的进行问卷调查,有效问卷分别为814份581份。根据访谈和量表调查结果,建构中国机车司机工作压力及其反应模式,再依量测结果进行因素分析,发现铁路机车司机的压力源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因素:工作环境、工作负荷、角色冲突、组织管理、管理行为、事业发展、人际交往、工作与家庭等8个方面:评判铁路机车司机所承受的压力水平可以用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行为反应和自我调节能力等4个压力衡量指标来衡量。通过对婚否、内外控、年龄、性格、受教育程度、工种、工龄、从业来源、收入水平、下属数量、换岗次数、单位规模等因素进行样本检验和方差分析,考查控制变量对各变量的影响,了解机车司机工作压力与样本特征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即分析机车司机工作压力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对机车司机压力源、压力衡量结构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基础上和建立压力源、压力衡量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从而得到机车司机工作压力源的结构和压力衡量结构。机车司机工作压力源包含工作环境、工作负荷、角色冲突、组织管理、管理行为、事业发展、人际交往以及工作与家庭等8个维度共31个条目。压力衡量包含生理反应、心理反应、调节能力以及行为反应等4个维度共23个条目。通过满意度分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可以看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与压力水平呈负相关,充分说明员工压力大时员工满意度降低。把员工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引入,构建了一个包含压力源—员工满意度—压力反应结构的结构方程全模型。进一步构建了企业组织文化与压力反应之间的结构方程模型,用于探讨组织文化与压力反应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组织文化中勇于创新因素,对压力反应的四个因素都是反作用,特别是对生理反应而言,能显着降低生理反应的强度。对2009年与2007年的工作压力调查数据对比分析,对机车司机的基本状况以及压力相关因素变化状况进行了纵向对比分析,结合铁路装备现代化和管理制度变革进程揭示出两个时间断面里铁路机车司机压力变化的实际状况。最后,结合铁路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的研究结论,结合我国铁路机车司机行车作业方式的研究提出工作压力管理策略,指出应该从组织和个人两个角度积极应对、制定共同应对策略。应对策略同时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压力源管理策略、压力反应管理策略和压力症状管理策略,并由此提出具体的应对措施。本研究的意义首先在于通过对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研究分析,揭示了我国机车司机工作压力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可以准确测量的机车司机工作压力压力源、压力症状及相互之间的关系模型,进而为该职业群体及其组织提出相应的工作压力管理的建设性建议。其次丰富我国关于工作压力的实证研究,并通过实证研究检验并充实理论研究。
二、机车司机的心理卫生状况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车司机的心理卫生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动车组司机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工作压力量表 |
1.2.2 职业倦怠量表 |
1.3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动车组司机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情况 |
2.1.1 总体情况 |
2.1.2 不同年龄动车组司机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的得分 |
2.1.3 不同工龄的动车组司机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得分 |
2.1.4 不同婚姻状况动车组司机工作压力、职业倦怠得分 |
2.2 动车组司机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 |
2.2.1 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相关分析 |
2.2.2 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动车组司机工作压力、职业倦怠现状 |
3.2 工作压力对职业倦怠的预测作用 |
(2)地铁电客车司机职业心理亚健康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提出 |
2 研究工具 |
2.1 原始问卷编制 |
2.2 工作满意度问卷 |
2.3 不良行为问卷 |
2.4 对象 |
3 问卷初测 |
3.1 项目分析 |
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
4 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4.1 验证性因素分析 |
4.2 效标团体比较 |
4.3 工作满意度关联效度 |
4.4 行为效标效度 |
4.5 信度分析 |
5 讨论 |
6 结论 |
(3)火车司机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3 理论框架 |
2 对象与方法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地点 |
2.3 研究方法 |
2.4 技术路线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 |
3.1.1 两组火车司机基线年龄分析 |
3.1.2 两组火车司机基线工龄比较 |
3.1.3 两组火车基线工种构成情况比较 |
3.2 两年心理健康结果分析 |
3.2.1 两年心理健康得分比较分析 |
3.2.2 两年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比较 |
3.3 心理健康异常检出情况 |
3.3.1 高度/轻度倦怠组心理健康异常检出情况 |
3.3.2 高度/轻度倦怠组心理健康得分比较 |
3.3.3 高度/轻度倦怠组心理健康各维度得分比较 |
3.4 职业倦怠倦怠水平与心理健康是否异常之间的关联强度 |
3.5 火车司机职业倦怠状况分析 |
3.5.1 个体因素对火车司机职业倦怠影响分析 |
3.5.2 职业特征对火车司机职业倦怠影响分析 |
3.5.3 自感职业能力因素对火车司机职业倦怠影响分析 |
3.5.4 职业危害因素对火车司机职业倦怠影响分析 |
3.6 火车司机职业倦怠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3.6.1 个体因素对火车司机职业倦怠的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3.6.2 职业特征对火车司机职业倦怠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3.6.3 自感职业能力因素对火车司机职业倦怠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3.6.4 职业有害因素对火车司机职业倦怠影响的多因素分析 |
3.7 访谈结果 |
4 讨论 |
4.1 基线特征结果探讨 |
4.2 随访两年心理健康结果探讨 |
4.3 高度/轻度倦怠组心理健康异常检出探讨 |
4.4 火车司机职业倦怠情况探讨 |
4.5 火车司机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探讨 |
5 结论 |
6 建议 |
6.1 高度职业倦怠的火车司机预防策略 |
6.2 轻度职业倦怠的预防策略 |
6.3 未产生职业倦怠的火车司机的预防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火车司机调查问卷 |
附录2:铁路机车乘务员职业健康检查表 |
附录3:课题现场调查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火车司机身心健康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外火车司机身心健康的研究概况 |
1.1.2 国内外火车司机身心健康的研究方法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2 理论框架 |
3 调查对象及方法 |
3.1 调查对象 |
3.1.1 病例组的选择 |
3.1.2 对照组的选择 |
3.1.3 诊断标准 |
3.2 调查地点 |
3.3 研究方法 |
3.3.1 问卷调查 |
3.3.2 职业健康体检 |
3.3.3 访谈 |
3.4 调查过程中的伦理学问题 |
3.5 质量控制 |
3.5.1 设计阶段 |
3.5.2 现场阶段 |
3.5.3 资料的整理阶段 |
3.6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
3.7 技术路线 |
4 研究结果 |
4.1 两组火车司机筛选结果的比较 |
4.1.1 两组火车司机的年龄分布情况比较 |
4.1.2 两组火车司机所在机务段构成情况比较 |
4.1.3 两组火车司机血压分布情况比较 |
4.1.4 两组火车司机身心健康状况比较 |
4.1.5 两组火车司机职业健康体检情况比较 |
4.2 两组火车司机身心健康影响因素的单因素比较 |
4.2.1 两组火车司机个体危险因素的单因素比较 |
4.2.2 两组火车司机作业条件的单因素比较 |
4.2.3 两组火车司机职业危害因素的单因素比较 |
4.3 两组火车司机身心健康影响因素的多因素比较 |
4.3.1 两组火车司机个体危害因素的多因素比较 |
4.3.2 两组火车司机作业条件的多因素比较 |
4.3.3 两组火车司机职业危害因素的多因素比较 |
4.4 火车司机身心健康影响因素的主成分分析 |
4.5 访谈结果 |
4.5.1 管理者访谈结果 |
4.5.2 执行者访谈结果 |
4.5.3 火车司机的访谈结果 |
5 讨论 |
5.1 两组火车司机筛选结果分析 |
5.1.1 火车司机血压分布情况分析 |
5.1.2 火车司机职业健康体检情况分析 |
5.2 火车司机身心健康影响因素结果分析 |
5.2.1 个体危害因素对火车司机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 |
5.2.2 工作条件对火车司机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 |
5.2.3 职业危害因素对火车司机身心健康的影响分析 |
5.2.4 火车司机身心健康影响因素主成分结果分析 |
6 结论 |
7 建议 |
7.1 火车司机身心健康的一级预防措施 |
7.1.1 火车司机职业危害因素的一级预防措施 |
7.1.2 火车司机作业条件的一级预防措施 |
7.1.3 火车司机个体危害因素的一级预防措施 |
7.2 火车司机身心健康的二级预防措施 |
7.2.1 火车司机职业危害因素的二级预防措施 |
7.2.2 火车司机作业条件的二级预防措施 |
7.2.3 火车司机个体危害因素的二级预防措施 |
7.3 火车司机身心健康的三级预防措施 |
8 本研究的局限性 |
9 参考文献 |
附录1:调查表 |
附录2:铁路机车乘务员职业健康检查表 |
附录3: 访谈提纲 |
附录4:现场调查照片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火车司机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研究背景 |
1.1 前言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3.1 研究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3 调查内容 |
3.4 质量控制 |
3.5 资料的整理分析 |
3.6 伦理学 |
4 理论框架 |
5. 技术路线 |
6. 结果 |
6.1 火车司机基本情况 |
6.2 火车司机心血管健康指标的基本情况 |
6.3 火车司机心血管健康指标的单因素分析 |
6.4 定性访谈 |
7. 讨论 |
7.1 火车司机基本情况 |
7.2 火车司机心血管健康指标的基本状况 |
7.3 火车司机心血管健康情况分析 |
8. 结论 |
9. 建议 |
9.1 职业有害因素干预措施 |
9.2 一般风险因素干预措施 |
10. 研究的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调查表 |
附录2:铁路机车乘务员职业健康检查表 |
附录3 访谈提纲 |
附录4 现场调查的照片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基于心理健康研究的动车组司机安全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2.1 研究对象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
2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
2.1 心理健康理论 |
2.1.1 心理健康概念 |
2.1.2 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
2.1.3 动车司机的心理健康 |
2.2 安全管理理论 |
2.2.1 安全管理概念 |
2.2.2 安全管理中人因研究 |
2.2.3 动车司机的安全管理 |
2.3 机车司机心理健康引发的安全风险管理 |
2.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1 国外研究现状 |
2.4.2 国内研究现状 |
2.5 研究评述 |
3 动车司机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
3.1 动车司机心理健康评价方法 |
3.1.1 调研思路 |
3.1.2 心理健康调研方式及测量工具 |
3.1.3 测量问卷及测试指标选取 |
3.1.4 调研数据总体统计 |
3.2 动车司机心理健康调研问卷测量结果 |
3.2.1 动车司机SCL-90问卷测量分析 |
3.2.2 动车司机职业紧张问卷测量分析 |
3.2.3 动车司机职业倦怠问卷测量分析 |
3.2.4 动车司机心理资本问卷测量分析 |
3.3 研究小结:动车司机心理健康调研结果汇总分析 |
3.3.1 动车司机心理健康调研问卷分析 |
3.3.2 动车司机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分析 |
4 动车司机心理健康与安全绩效关系分析 |
4.1 本章思路 |
4.2 动车司机行车安全性分析 |
4.2.1 动车司机行车安全性问卷选择 |
4.2.2 动车司机安全绩效数据分析 |
4.3 动车司机心理健康与安全绩效相关分析 |
4.3.1 SCL-90问卷与安全绩效相关分析 |
4.3.2 职业紧张问卷与安全绩效相关分析 |
4.3.3 心理资本与安全绩效相关分析 |
4.3.4 职业倦怠与安全绩效相关分析 |
4.4 影响安全绩效的心理健康关键因子提取 |
4.4.1 与安全绩效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的因子提取 |
4.4.2 与安全绩效呈显着负相关关系的因子提取 |
4.5 研究小结 |
5 动车司机心理健康问题引发的安全风险分析 |
5.1 本章思路 |
5.2 个体紧张反应引发的安全风险分析 |
5.2.1 个体紧张的研究分析 |
5.2.2 个体紧张反应对动车司机生理机能的影响 |
5.2.3 个体紧张反应对乘务员精神行为、社会功能的影响 |
5.2.4 动车司机个体紧张的控制方法 |
5.3 职业倦怠引发的安全风险分析 |
5.3.1 职业倦怠症状的研究分析 |
5.3.2 职业倦怠对个体的影响 |
5.3.3 职业倦怠对组织的影响 |
5.3.4 职业倦怠的干预及控制 |
5.4 研究小结 |
6 基于动车司机心理健康的安全管理研究 |
6.1 动车司机心理健康引发的安全风险控制思路 |
6.1.1 以工作为导向的干预 |
6.1.2 以工作与员工为导向的综合干预 |
6.2 动车司机心理健康干预方法选取 |
6.2.1 动车司机心理健康培训 |
6.2.2 动车司机社会支持系统建立 |
6.2.3 动车司机休闲娱乐建议 |
6.3 动车司机心理健康问题疏导方案研究 |
7 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结果 |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
附录E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8)铁路机车司机的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 言 |
二、研究方法 |
(一)样本和取样程序 |
(二)测量工具 |
(三)研究假设 |
三、结 果 |
(一)主要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二)心理资本变量对心理健康变量的回归分析 |
四、讨 论 |
五、结 论 |
(9)机车司机工作压力及其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状况 |
2.3 协变量在不同工作压力中的分布 |
2.4 机车司机工作压力影响因素的多元回归分析 |
3 讨论 |
3.1 协变量在不同工作压力中的分布 |
3.2 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的影响因素 |
3.3 建议 |
(10)提速背景下中国铁路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概述 |
1.1 研究背景 |
1.1.1 提速背景下的中国铁路 |
1.1.2 铁路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的现实状况 |
1.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有关工作压力的研究成果综述 |
1.2.1 工作压力的定义 |
1.2.2 工作压力源 |
1.2.3 工作压力对个体的影响 |
1.2.4 主要工作压力的模型 |
1.2.5 工作压力的中介及缓冲变量 |
1.2.6 工作压力的测量工具 |
1.2.7 工作压力研究评述与启示 |
1.3 机车司机工作压力文献述评 |
1.3.1 国外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研究综述 |
1.3.2 国内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研究综述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与启示 |
1.4 研究目标与方法 |
1.4.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4.3 采取的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研究设计 |
2.1 研究框架设计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工具 |
2.3.1 工作压力调查初始量表设计过程 |
2.3.2 人格特质调查量表的使用 |
2.3.3 内外控调查量表的使用 |
2.3.4 企业组织文化调查量表的使用 |
2.3.5 满意度量表的使用 |
2.3.6 压力量表信度及效度研究 |
第3章 机车司机压力模型的因子分析 |
3.1 压力反应的因子分析 |
3.2 压力源的因子分析 |
3.3 压力模型的构建 |
3.4 基于压力模型的机车司机压力现状分析 |
3.4.1 压力源各构面分析结果 |
3.4.2 压力反应各构面分析结果 |
3.4.3 总体压力状况及相关性分析 |
3.5 小结 |
第4章 机车司机工作压力与影响因素分析 |
4.1 个体因素对压力的影响 |
4.1.1 婚姻状况对于压力的影响 |
4.1.2 受教育程度对压力的影响 |
4.1.3 年龄对压力的影响 |
4.1.4 工龄对压力的影响 |
4.1.5 收入水平对压力的影响 |
4.1.6 性格对压力的影响(性格自评表) |
4.1.7 A/B型人格对压力的影响 |
4.1.8 内外控的影响 |
4.2 组织因素对压力的影响 |
4.2.1 职位对压力的影响 |
4.2.2 从业来源对压力的影响 |
4.2.3 下属数量对压力的影响 |
4.2.4 换岗次数对压力的影响 |
4.2.5 单位规模对压力的影响 |
4.3 小结 |
第5章 结构方程模型建立 |
5.1 验证性因素分析CFA |
5.1.1 验证性因素分析简介 |
5.1.2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的一般过程 |
5.2 压力源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5.2.1 模型构建 |
5.2.2 估计评价 |
5.2.3 模型修正 |
5.3 压力衡量模型的验证性因子分析 |
5.3.1 模型构建 |
5.3.2 估计评价 |
5.4 满意度分量表的分析 |
5.4.1 量表的探索性分析 |
5.4.2 量表的验证性分析 |
5.5 以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压力模型的假设与验证 |
5.5.1 模型假设的提出 |
5.5.2 以员工满意度为中介变量的工作压力模型检验 |
5.5.3 工作压力模型结论及其拓展 |
5.6 企业组织文化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
5.6.1 组织文化的含义 |
5.6.2 模型构建 |
5.6.3 估计评价 |
5.6.4 模型修正 |
5.6.5 结论 |
5.7 小结 |
第6章 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的对比分析 |
6.1 机车司机队伍的构成变化分析 |
6.2 机车司机的压力源状况变化情况分析 |
6.3 机车司机的压力反应状况变化情况分析 |
6.4 总体压力的变化情况 |
6.5 小结 |
第7章 工作压力管理策略研究 |
7.1 铁路机车司机行车压力情况调查的分析与探讨 |
7.2 压力源管理策略 |
7.3 压力反应管理策略 |
7.4 压力症状管理策略 |
第8章 结论 |
8.1 论文主要结论 |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 |
8.3 论文的研究局限及未来展望 |
8.3.1 论文的研究局限 |
8.3.2 后续研究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附录 |
四、机车司机的心理卫生状况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动车组司机工作压力与职业倦怠的关系[J]. 胡翔. 职业与健康, 2018(13)
- [2]地铁电客车司机职业心理亚健康问卷的编制及信效度检验[J]. 刘军,王毅.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17(08)
- [3]火车司机职业倦怠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D]. 颜立禧. 昆明医科大学, 2016(02)
- [4]火车司机身心健康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 宗琳芳. 昆明医科大学, 2014(01)
- [5]火车司机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因素研究[D]. 龚晓洁. 昆明医科大学, 2014(01)
- [6]基于心理健康研究的动车组司机安全管理[D]. 朱惜勤. 北京交通大学, 2014(07)
- [7]266名火车司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 曹煜红,任领华,仇丽霞. 中国工业医学杂志, 2012(02)
- [8]铁路机车司机的心理资本和心理健康[J]. 衣新发,侯宁,蔡曙山,彭凯平.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 [9]机车司机工作压力及其影响因素[J]. 王慧岚,周梅,罗艳,李健,沈若威,惠兆斌,胡鼎. 职业与健康, 2011(14)
- [10]提速背景下中国铁路机车司机工作压力研究[D]. 刘玉. 西南交通大学, 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