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结构分析与优化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向伟[1](2020)在《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多年以来,辅导员制度在我国高校逐步得到发展与完善,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们担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人才的重要责任,承担着引领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光荣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强调教师队伍建设对于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意义。2018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建设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大学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高校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教育公平、学生资助、就业创业等方面要有新举措。这些规定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已成为一项极为迫切的重要任务。那么,什么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怎样实证分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结构?怎样科学评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如何有效提升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带着这些问题,本文以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内涵、素质结构为逻辑起点,始终把围绕“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作为本文的研究脉络,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进行比较深入系统的研究。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阐述高校辅导员素质研究的理论依据。本文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和素质建构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南,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为本研究确立了新的时代坐标,素质建构理论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学借鉴。第二部分:初步建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如何,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学术观点。本部分首先聚焦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特征词,通过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内容分析法初步提炼出58项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并在此基础上对高校辅导员素质进行了理论建构,最后得出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包括了育人情感与价值观、育人学识、育人能力、育人品质、育人个性与动机五个初始维度。第三部分:正式编制与确定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并对各维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将收集整理的58项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编制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并对此进行质量检验。通过第一次施测对测评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主要由六个维度组成,包括:育人情感与价值观、育人个性与动机、育人学识、育人能力、育人心理素质和育人身体素质,这比之前理论建构的维度多出了一个。经过进一步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六维度结构模型比较稳定,具有较高的信效度。第四部分:使用自编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对当前我国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进行了实证考量。对辅导员的素质测评采用了辅导员自我评价与大学生他评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调查结果表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育人情感与价值观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硬核素质;其二,育人心理素质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优势所在;其三,育人学识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主要弱项;其四,科学研究能力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能力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育人能力的两大短板;其五,育人身体素质欠缺主要聚焦于高校辅导员的睡眠质量上;其六,育人个性与动机偏差集中体现在辅导员的创新性上。最后,本研究还发现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评价存在性别、工作年限、专业、年级、评优与否等人口学差异。第五部分:本研究从两个方面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素质现状进行原因探析。一方面,分析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的原因,主要从国家宏观层面、学校中观层面和个人微观层面进行多视角的阐述;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分析高校辅导员存在素质偏差的主要原因,文章从国家、学校等外部要素和个体自身的内部要素进行了深入的剖析。第六部分:立足本次的研究调查结论,文章最后从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六个维度入手,以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和辅导员个人层面为结构框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与对策。其中,提出了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培养的六点建议,它们分别为:优化辅导员育人情感与价值观、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育人心理素质、补足高校辅导员育人学识的短板、强化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能力、培育高校辅导员的育人个性与动机、重视提升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身体素质。
程明喜[2](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提出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王岚[3](2019)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服务经济时代呼唤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能够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显得尤为迫切。然而,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还不能胜任现代服务业领域的相关工作,学术界关于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因此,面对服务经济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如何培养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已经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本研究旨在解决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问题。通过探寻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关键要素探索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提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子问题:第一,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什么?第二,基于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式是什么?第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有哪些?围绕上述问题,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中,首先界定了服务、服务业、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模式等核心概念,明确了现代服务业的内涵、特点和分类,诠释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基于此,对服务学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与指导意义进行阐释,构建出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中,运用内容分析法,从宏观的现代服务业产业层面和微观的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层面,深入分析了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在此基础上,参照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构建出以服务知识为基础、以服务能力为核心、以服务情感为关键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三维目标体系。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中,从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在服务知识的分析中,确定了专业知识是服务知识的主要内容,课程是服务知识的重要载体,并基于知识生产模式转型视角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的内容、组织方式、评价等要素进行了审视。在服务能力的分析中,通过构建3I型服务能力模型,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创新服务能力、信息化服务能力和个性化服务能力的培养进行了剖析。在服务情感的分析中,根据现代服务业特点和情绪劳动内涵,确定了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对顾客的关怀品质是服务情感的关键内容,并对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关怀品质的培养进行了探索。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中,根据服务体验理论和体验学习理论确定了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根据现代学徒制的内涵,现代服务业工作内容的确定性程度和生产方式的标准化程度,以及基于现代学徒制进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现代学徒制是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探索了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以及现代学徒制对于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知识、服务能力和服务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此外,运用案例研究法,选取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对深度嵌入工作岗位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两种现代学徒制实践形式进行了案例分析。在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研究中,提出了基于人才培养目标、内容和方式三个关键要素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路径,包括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人才培养目标,以服务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优化设置人才培养内容,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完善人才培养方式等,进而培养出满足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的高技能人才,推动服务经济发展和服务创新,促进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林菁[4](2018)在《海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养老服务行业从职业的角度来看,它不仅仅是一个非常正规高尚的职业,而且是一个需要各种专业技能的职业。从养老护理教育层次上看,中职教育主要培养基础护理人才,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养老护理专业人员的主要任务,也是向基层输送实用型护理人才的主要渠道。但是在我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养老护理人才培养中存在一些问题,从而阻碍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这些条件下无法培养出顺应当下养老服务行业发展形势、适应养老机构工作岗位的护理专业人才。本文通过对海南省中等卫生职业学校进行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发现海南中等职业学校养老护理教育中存在问题。由于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主要采用以市场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本文又对海南省养老护理服务行业一线养老护理人员的从业现状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结果与学校的培养现状进行对比探究,分析出我国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且从养老护理服务行业的职业角度出发,借鉴国外以及全国其他省份在养老护理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海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及改进建议,从而促使海南省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在养老护理教育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积极探索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养老护理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最佳方法。
吴际军[5](2018)在《基于现代学徒制对口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初步构建基于现代学徒制对口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2.分析论证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知识能力、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护理专业自我概念的影响。3.探索适合我国职业教育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最佳教学和实践模式,以提升学生岗位胜任能力,提高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方法1.调查论证法: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小组讨论、问卷调研等方法,根据我国高职护理教育发展规律、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初步形成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框架。通过两轮专家论证,构建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行标准。2.试验比较研究法:选取四川某职业学院2016级自主招生对口高职护理学生(已通过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的中专毕业护理学生)92名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班和对照班各46名。试验班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过程培养,对照班按照常规对口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培养。于入学时(培养前)、入学第三学期末(培养中期)采用临床沟通能力量表、人文关怀能力量表、自我导向学习能力量表、评判性思维能力量表、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量表评价两班学生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专业自我概念,采用护理综合能力量表从教师角度评价学生护理综合能力。同时,通过理论与技能考核比较两班学生护理核心课程理论成绩与技能操作成绩。结果1.构建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最终确定的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参考高职护理教育发展规律和特点及学徒制培养的结构和构成要素而成,由招生制度、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体系、校院“双导师”教学运行及监管机制、多维学生评价体系5个主要板块内容构成。2.对口高职护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行结果两班学生在入学时一般资料、入学理论考核、技能操作考核、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护理专业自我概念等方面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培养中期后,试验班学生已学护理核心课程中,内科护理学、妇产科护理学、健康评估、基础护理技术理论考核优于对照班,外科护理学技能、内科护理学技能、基础护理技术技能、健康评估技能考核优于对照班,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班培养后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专业自我概念评分均高于对照班(P<0.05)。班级自身培养前、后比较,试验班培养后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自我导向学习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专业自我概念评分均优于培养前(P<0.05);对照班培养后,自我导向学习能力和评判性思维能力优于培养前(P<0.05),临床沟通能力、人文关怀能力、专业自我概念虽有提高,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后,试验班学生护理综合能力考评优于对照班,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知识能力及技能水平有显着提升作用。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升对口高职护理学生临床岗位胜任能力及专业自我概念。3.“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为我国中高职衔接一体化护理教育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有效规避了传统中职升高职护理教育的弊端,提高了护理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对护理人才需求。
谢巧玉[6](2017)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 ——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学习动机是推动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力量,也是教育心理学和职业教育学研究的重要命题,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个体对学习的意愿和欲望。学生学习行为的产生需要以学习动机为基础,学习动机也最终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目前,中职教育发展较为缓慢,生源和学生素质都难以和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学生在学习中经常缺乏学习动机,处于老师和家长“要我学”的被动状态,学习的效果也并不理想。特别是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他们是我国未来护理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我国未来护理事业发展的任务。如何激发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已经成为广大教师、家长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行调查,来了解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学习动机情况,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最终提出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文章首先介绍研究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背景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提出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意义。其次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中职护理专业学生为例,对其学习动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总结当前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学生的认知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环境中的消极影响因素、教师的教学因素以及家庭环境影响因素来分析学生学习动机存在问题的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最后,对本次研究进行总结与展望,以期后续能够继续深入探讨研究,获得更大的收获。论文通过调查研究得出如下结论:一、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多数缺乏学习动机,选择护理专业主要以就业为驱动力。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兴趣、学习的自控力,教师的教学因素以及学生周围的学习环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三、解决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习惯可以激发学生内部的学习动机。四、加强护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外部的学习动机。
孙国高[7](2016)在《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以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地兴起,这为高职高专护理教育发展带来机遇。然而,随着21世纪健康观与医学模式的改变,护理领域也由临床护理拓展到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仍至卫生保健等领域,这无疑给高职高专护理教育改革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同时,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重要部分,是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护理专业大部分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虽然在国家职业教育的严格要求下大多数院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进行一定改革。有的院校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上见效颇丰,但仍有很多院校的实践教学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存在诸多的问题,甚至仍然是中专层次的教学,实践教学质量没有得到保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护理人才的高质量护理要求。本研究立足于当前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国内外背景下,以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实证。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个案研究、比较研究法等方法分析实证学校的实践教学体系经验和不足,再借鉴国内外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参考毕业生、实习单位、用人单位的反馈,提出了对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对策和建议。本研究由五大块内容组成。第一大块为绪论部分,主要内容有本研究背景与意义、国内外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研究现状、本研究方法与思路等。第二部分的内容是对能力本位、高职高专、实践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等概念界定和实践教学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实证研究。第四部分为国内外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经验介绍。第五部分是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与建议。
涂华婵[8](2016)在《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发展年级段问题及教育对策 ——以广东省ZJ卫生学校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综合素质下降、职业能力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日益成为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如何将这些学生培养成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尽可能地达到社会和家长的要求,是职教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个思考,本研究从梳理学生发展理论的相关文献入手,界定了学生发展中的问题。同时,在过程教育理论的启示下,对护理专业学生发展阶段理论进行研究,确定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发展的要素。根据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发展要素,以广东省湛江卫生学校护理专业为例,从身心、学业及综合技能发展三个维度,调查了2013、2014、2015级护理专业学生发展的问题。调查发现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发展中存在体育锻炼兴趣缺乏、体能低下、专业认识不足、缺乏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认识不足、学业提升不良、学习动机缺乏、未能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人际沟通能力较差、法律意识淡薄等问题。这些问题均有年级差异,其成因也不同。针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发展中问题的阶段性差异,提出分年级有针对性提高体能训练、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技能训练、养成核心品德素养的程序设计;实施分年级的心理健康辅导;分年级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提升学习能力、培养人际沟通技能、加强法律意识及安全技能训练的策略;加强分年级综合技能训练的教育对策。总之,通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发展中的分年级对比分析,探究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寻求更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培养方法,以此提高中职护生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能力。同时,帮助中职护理专业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促进中职护理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郝红丽[9](2016)在《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四结合”途径探索 ——以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护理专业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护理的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中,护理教育一直都是比较薄弱的环节。由于护理专业针对对象的特殊性,其人才培养途径就不能盲目照抄照搬其它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不能只重视理论不关注实践,也不能只追求学生技术水平的提高而忽视其综合素质的提升。在此种情况下,一种新的人才培养途径的构建对护理专业教育的发展就显得极为迫切。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及国外现有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进行分析比较,在“能力本位教育观”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等相关理论的指导下,以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护理专业为例,构建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四结合”途径。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研究的背景,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进行了概述和分析,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和方法,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指出本研究的相关理论依据。本论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为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构建的需求。分析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构建的必要性可行性、构建的要素和维度以及构建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为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及分析。通过问卷调查法,从用人单位、学生方面对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人才培养现状进行调查及分析。第三章为人才培养“四结合”途径的构建,以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护理专业为例,根据人才培养构建的要素和维度,构建“专业与素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四结合”途径,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还具备一定文化素养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中等卫生人才。结论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成果进行了总结归纳,也指出了论文研究的不足及今后展望。
孙金晖[10](2016)在《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身体素质能力培养现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等科学研究方法对安徽省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身体素质能力培养现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显示:护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身体素质能力总体不强,卫生类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当前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不一致,学生职业身体素质能力的培养过于单一化,过于重视传统体育知识结构的教授,而忽视了针对护理专业职业化的身体素质能力课程结构的开发与应用.笔者根据调查研究分析,提出了若干有关提高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身体素质能力的建议.
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结构分析与优化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结构分析与优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五、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一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发展概况 |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主要内涵 |
三、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启示 |
第二节 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 |
一、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主要内容 |
二、习近平立德树人教育观的启示 |
第三节 素质模型建构理论 |
一、素质模型建构的主要类型 |
二、素质模型建构的方法与技术 |
三、素质模型理论对本研究的启示 |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的初步探索 |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的提取及模型的初构 |
一、行为事件访谈法和扎根理论概述 |
二、行为事件访谈对象的基本资料 |
三、行为事件访谈提纲的确定 |
四、行为事件访谈资料的收集过程 |
五、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的初步确立 |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特征词的修订及其完善 |
一、内容分析法的概述 |
二、以《全国高校辅导员先进事迹选编》作为内容分析的蓝本 |
三、内容分析资料的获取过程 |
四、内容分析的研究结果 |
第三章 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的编制及关系特征探讨 |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问卷的编制 |
一、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初始问卷的具体条目 |
二、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初始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第二节 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确立及其相互关系的探讨 |
一、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确立 |
二、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相互关系 |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主要特征 |
一、政治性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首要特征 |
二、育人性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本质特征 |
三、多纬度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基本特征 |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的实证考量 |
第一节 从辅导员的视角测评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 |
一、辅导员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总体评价 |
二、辅导员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不同维度的评价 |
三、辅导员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第二节 从大学生的视角考量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 |
一、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素质现状的总体评价 |
二、大学生对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不同维度的评价 |
三、大学生对高校辅导员素质评价的差异性分析 |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测评的研究结论 |
一、育人情感与价值观是高校辅导员素质的硬核 |
二、育人心理素质是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优势所在 |
三、育人学识是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主要弱项 |
四、科研能力和网络思政教育能力是育人能力的两大短板 |
五、育人身体素质欠缺主要聚焦在睡眠质量上 |
六、育人个性与动机偏差集中体现在创新性上 |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的影响因素探析 |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整体良好的原因探析 |
一、国家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 |
二、学校相关举措的完善落实 |
三、辅导员知情行的协同促进 |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偏差问题的具体分析 |
一、访谈对象与访谈提纲的确立 |
二、相关素质偏差问题的具体分析 |
第六章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提升的建议与对策 |
第一节 优化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育人情感与价值观 |
一、培育尊重与认同辅导员的良好社会氛围 |
二、学校应把好辅导员育人情感与价值观的招聘关 |
三、自我参与和自我反思相结合 |
第二节 提升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心理素质 |
一、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 |
二、缓解辅导员压力源,开发心理资本 |
三、认知重构和社会链接相结合 |
第三节 补足新时代高校辅导员育人学识的短板 |
一、增设辅导员培养专业(方向) |
二、学校应加强辅导员的在职培训 |
三、端正学习态度和明确学习行为相结合 |
第四节 强化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育人能力 |
一、科学规划国家政策制度 |
二、发挥学校辅导员考核制度的激励作用 |
三、提升科研能力和网络思政教育能力相结合 |
第五节 培育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育人个性与动机 |
一、营造尊师爱生的评价文化 |
二、自我个性的修炼与完善相结合 |
第六节 提高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的身体素质 |
一、落实“健康中国”与“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
二、夯实学校的条件、经费与制度保障 |
三、提高健身意识和自觉健身行为相结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背景 |
三、研究问题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
二、课程设计 |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理论意义 |
三、现实意义 |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
二、教师培训课程 |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
一、培训背景 |
二、培训使命 |
三、课程资源建设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
一、社会学的视角 |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
第二节 研究建议 |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一、研究背景 |
二、问题提出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综述 |
二、国内研究综述 |
三、研究评价 |
第四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思路 |
第五节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与研究框架 |
第一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概念界定 |
一、服务 |
二、服务业 |
三、现代服务业 |
四、高技能人才 |
五、人才培养模式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
一、服务学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
三、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框架 |
第三章 需求导向下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
第一节 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分析 |
一、宏观层面:现代服务业产业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
二、微观层面:现代服务业用人单位的高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
第二节 基于现代服务业需求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三维目标构建 |
一、服务知识: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基础 |
二、服务能力: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核心 |
三、服务情感: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关键 |
第四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内容研究 |
第一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知识培养 |
一、课程作为服务知识载体的重要性 |
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困境审视 |
第二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能力培养 |
一、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3I型服务能力模型构建 |
二、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能力培养问题剖析 |
第三节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情感培养 |
一、情绪劳动的内涵 |
二、关怀品质是现代服务业人才服务情感培养的关键 |
三、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关怀品质缺失的现实表征 |
第五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研究 |
第一节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 |
一、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
二、传统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弊端及其对新方式的需求 |
三、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培养现代服务业人才的重要方式 |
第二节 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及其对服务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 |
一、现代学徒制的运行机制 |
二、现代学徒制对服务知识、能力、情感形成的促进作用 |
第三节 现代学徒制校企合作方式的实践——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案例 |
一、深度嵌入工作岗位的实践——以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为案例 |
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实践——以艺术设计类专业为案例 |
第六章 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以需求为导向动态设置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目标 |
一、正确定位:追踪现代服务业特点和趋势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
二、建立维度:采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矩阵建立培养目标维度 |
三、精准设置: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精准设置人才培养目标 |
四、优化调整: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机制 |
第二节 以服务知识、能力、情感为核心优化设置人才培养内容 |
一、提高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课程质量 |
二、提升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核心服务能力 |
三、加强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关怀品质培养 |
第三节 以现代学徒制为支撑完善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方式 |
一、进一步完善现代学徒制制度设计 |
二、建立更加稳定和协调的师徒关系 |
三、加快制定现代学徒制的学徒框架 |
四、对现代学徒制效果实施评价反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海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概念界定 |
一、养老护理人才 |
二、中职养老护理人才培养 |
三、老年护理教育 |
第三节 理论基础 |
一、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四节 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五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路线 |
第二章 海南省中职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现状 |
第一节 中职养老护理人才队伍概述 |
第二节 海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现状 |
一、学校师生访谈与结果 |
二、学校就业部门的调查与结果 |
三、学校教务部门的调查与结果 |
第三节 海南省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现状调查 |
一、问卷调查 |
二、访谈 |
三、调查结果与讨论 |
第四节 关于海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养老护理人才培养问题的思考 |
第三章 海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养老护理人才培养存在问题及分析 |
第一节 专业设置方面的缺陷及原因 |
一、专业设置对岗位的针对性不强 |
二、专业设置忽略学生自身特点 |
第二节 课程体系方面的缺陷及原因 |
一、课程体系受限于传统课程体系的结构模式 |
二、课程体系受限于目前教学条件 |
三、课程体系使学生缺乏自主选择学习的机会 |
第三节 教育教学方面的缺陷及原因 |
一、教师对教学任务不够明确 |
二、教学过程缺乏整体教学设计 |
三、实践教学缺少匹配的校内实训基地 |
四、没有合理的教学评价标准 |
第四章 提高海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的对策 |
第一节 专业设置方面的改造 |
一、明确人才培养的目标,设置与岗位需求相一致的专业方向,完成专业群的构建 |
二、探索符合学生特点的办学模式,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多方参与联动的专业设置体制 |
第二节 课程体系方面的改造 |
一、课程体系的改造思路 |
二、课程体系的改造过程 |
第三节 教育教学方面的改造 |
一、明确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
二、完成课程教学设计实现一体化教学 |
三、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与改造 |
四、建立合理有效的教学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5)基于现代学徒制对口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重要性 |
(二)对口高职护理培养模式亟待优化 |
(三)国家要求高职院校进行“工学结合”职业教育改革 |
(四)现代学徒制为对口高职护理教育改革提供契机 |
二、文献研究回顾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研究内容、方法与创新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创新 |
六、相关核心概念的界定 |
(一)学徒制 |
(二)现代学徒制 |
(三)对口高职教育 |
(四)人才培养模式 |
(五)实践教学 |
(六)教育评价 |
第二部分 现代学徒制认知及对口高职护理人才能力需求分析 |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
(一)调查对象 |
(二)调查方法 |
(三)统计学方法 |
(四)质量控制 |
二、调查结果 |
(一)医疗及相关机构一般情况 |
(二)现代学徒制认知现状 |
(三)对口高职护理学生临床专业知识需求 |
(四)对口高职护理学生职业能力需求 |
三、讨论 |
(一)医疗及相关机构基本情况 |
(二)现代学徒制的认知情况分析 |
(三)对口高职护理学生临床专业知识需求 |
(四)卫生行业对对口高职护理专业学生能力需求 |
第三部分 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
一、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内涵 |
二、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路径 |
三、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理论基础 |
(一)杜威“从做中学”教育理论 |
(二)合作教育理论 |
(三)能力本位教育理论 |
四、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原则 |
(一)以职业岗位能力为主线 |
(二)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 |
(三)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
(四)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五)可行性 |
五、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途径构建要素与维度 |
(一)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要素分析 |
(二)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维度 |
六、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法与内容 |
(一)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法 |
(二)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内容 |
第四部分 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行 |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 |
(一)培养前基线资料比较 |
(二)培养后两班护生综合能力评价 |
三、讨论 |
(一)研究对象一般情况分析 |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可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
(三)“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影响 |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
一、构建对口高职护理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
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水平 |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及展望 |
一、研究局限 |
(一)现代学徒制“双导师”教学经验有待提高 |
(二)本研究仅局限于培养中期评价,缺乏培养完成及远期效果评价 |
二、研究展望 |
(一)加强“双导师”制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管理水平 |
(二)开发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配套的专业教材 |
(三)引入第三方评价,完善人才评价机制 |
(四)加强培养效果的长期跟踪评价及反馈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情况说明 |
(6)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 ——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有关概念研究 |
1.4.1 动机及其产生 |
1.4.2 学习动机的含义、构成要素及其分类 |
1.4.3 学习动机与学习的关系 |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1 国内外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 |
1.5.2 国内外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研究现状 |
1.5.3 文献评述 |
第2章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现状的调查研究 |
2.1 调查目的 |
2.2 调查对象与内容 |
2.3 调查和访谈结果 |
2.3.1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综合调查问卷》结果 |
2.3.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
2.4 调查结论 |
第3章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机问题与原因分析 |
3.1 学生认知能力不足,学习动机水平较低 |
3.1.1 缺乏学习动机重要性的认知 |
3.1.2 缺乏理想和目标 |
3.2 学生专业兴趣不浓,学习动机以就业为驱动力 |
3.2.1 学生对护理专业不了解,专业选择主要为家长意愿 |
3.2.2 护理专业课程较难,学生学习困难较大 |
3.2.3 护理专业就业前景好,学生以就业为驱动力 |
3.3 自信缺乏,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低 |
3.3.1 学生心理敏感,缺乏自信 |
3.3.2 缺乏教师和家长的鼓励,自卑感强 |
3.3.3 成功的体验较少,自我效能感低 |
3.4 学习能力低下,学习主动性差 |
3.4.1 自主学习能力缺乏 |
3.4.2 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 |
3.4.3 学习基础薄弱 |
3.5 学习动机的内在归因减弱,外在归因增强 |
3.5.1 教学因素的影响 |
3.5.2 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滞后 |
3.5.3 消极学习环境的影响 |
3.5.4 家庭环境的消极影响 |
第4章 激发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
4.1 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
4.1.1 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调整学习动机水平 |
4.1.2 树立远大的目标和理想,引发正确的学习动机 |
4.1.3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习动机 |
4.1.4 培养自尊与自信,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
4.1.5 建立正确的归因观,强化学习动机 |
4.2 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
4.2.1 开展经验交流,树立学习榜样 |
4.2.2 加强方法指导,改进学习方法 |
4.2.3 丰富学习资源,提供学习便利 |
4.2.4 强化自我监管,提高自控力 |
4.3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优化教师结构 |
4.3.1 树立崇高的师德和良好的职业形象 |
4.3.2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愉快的学习氛围 |
4.3.3 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优化教师结构 |
4.3.4 恰当的表扬与批评,给予学生及时的反馈 |
4.4 立足职业特征,调整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 |
4.4.1 改变中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 |
4.4.2 优化中职护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提升教育质量 |
4.4.3 调整教学大纲与教材,适应学生需要 |
4.5 优化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
4.5.1 转变社会观念,加强校企合作 |
4.5.2 优化校园环境,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 |
4.5.3 加大实践教学资源的投入,提高学习环境的硬条件 |
4.6 转变家长观念,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 |
4.6.1 转变家长观念,给予孩子支持和鼓励 |
4.6.2 发挥父母的榜样教育作用,营造积极向上的家庭环境 |
4.7 改革考核方法,发挥考试的导向作用 |
4.7.1 发挥考试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4.7.2 改革考试方法和目标,注重教学过程考核和技能考核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以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2.1 探讨和构建护理专业实践教学理论的研究 |
1.3.2.2 对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成效、问题和对策的研究 |
1.3.2.3 对护理专业实践教学某一方面进行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1.1 文献法 |
1.4.1.2 问卷调查 |
1.4.1.3 个案研究法 |
1.4.1.4 比较研究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预期结果及局限性 |
2 相关概念和研究理论依据 |
2.1 相关概念 |
2.1.1 能力本位 |
2.1.2 高职高专 |
2.1.3 实践教学 |
2.1.4 实践教学体系 |
2.2 理论基础 |
2.2.1 杜威的实用主义理论 |
2.2.1.1 实用主义理论基本观点 |
2.2.1.2 基于实用主义理论的高职实践教学 |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
2.2.2.2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职实践教学 |
2.2.3 情境学习理论 |
2.2.3.1 情境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
2.2.3.2 基于情境学习理论的高职实践教学 |
2.2.4 能力本位的“泰勒原理” |
2.2.4.1“泰勒原理”基本观点 |
2.2.4.2 基于能力本位理论的高职实践教学 |
3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分析 |
3.1 学校护理专业简要介绍 |
3.1.1 护理专业发展历程 |
3.1.2 护理专业办学定位 |
3.2 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调查分析 |
3.2.1 调查目的 |
3.2.2 调查设计 |
3.2.3 调査结果的统计分析 |
3.2.3.1 教师问卷结果分析 |
3.2.3.2 学生问卷结果分析 |
3.2.3.3 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 |
3.3 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现状 |
3.3.1 实践教学目标 |
3.3.2 实践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 |
3.3.3 实践基地 |
3.3.3.1 校内实训环境 |
3.3.3.2 校外实习基地 |
3.3.4 师资队伍建设 |
3.3.5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3.3.6 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
3.4 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取得的成效 |
3.4.1 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实践能力提高 |
3.4.2 学生综合能力提升,获“双证”率高 |
3.4.3 学校声誉好,就业率高 |
3.4.4 招生规模扩大 |
3.5 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 |
3.5.1 实践课程设置不能很好体现教学目标 |
3.5.2 网络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欠缺 |
3.5.3 师资队伍与教学要求间仍有差距 |
3.5.4 实训基地配置欠全,院校合作仍欠深入、全面 |
3.5.5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待完善 |
3.5.6 学校对实践教学的管理缺乏系统,规范 |
4 国内外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经验借鉴 |
4.1 国外高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经验 |
4.1.1 美国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经验 |
4.1.2 英国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经验 |
4.1.3 瑞典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经验 |
4.1.4 澳大利亚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经验 |
4.1.5 加拿大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经验 |
4.1.6 新加坡护理实践教学体系经验 |
4.1.7 国外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发展趋势 |
4.1.7.1 课程设置科学有利于能力培养 |
4.1.7.2 实践教学仪器设备先进,临床实习基地广泛 |
4.1.7.3 院校合作密切,政府及行业参与力度大 |
4.1.7.4 师资力量雄厚,队伍结构合理 |
4.2 国内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经验 |
4.2.1 国内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成功经验 |
4.2.2 国内高职院校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经验的借鉴 |
4.2.2.1 创新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框架 |
4.2.2.2 建设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实训基地和师资队伍 |
4.2.2.3 完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及一体化管理体系,有效调控和保障实践教学 |
5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的对策与建议 |
5.1 优化实践课程设置,突出能力本位 |
5.1.1 设置科学的实践课程框架 |
5.1.2 精简基础课,增加实践课 |
5.1.3 重组实践课程 |
5.1.4 增设职业素质培养课程 |
5.1.5 合理安排实践课程 |
5.2 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提高学生参与度 |
5.2.1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
5.2.2 改善实践教学方法与手段 |
5.3 优化以“双师”为主的教师结构,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
5.3.1 在职培养 |
5.3.2 引进人才,留住人才 |
5.3.3 与企业(行业)合作师资队伍建设 |
5.4 优化实践基地配置和院校合作模式,贴近岗位要求 |
5.4.1 合理配置实践基地 |
5.4.2 完善院校合作模式 |
5.5 标准化多元化质量评价体系,有效调控教学 |
5.5.1 制定客观的实践技能标准 |
5.5.2 构建全面的多元化实践质量评价体系 |
5.6 强化管理与制度,保障目标实现 |
5.6.1 建立健全的管理机构 |
5.6.2 完善管理制度和监督机制 |
5.6.3 规范经费管理,保证实践教学运行正常 |
6 总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
附录 4 |
致谢 |
(8)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发展年级段问题及教育对策 ——以广东省ZJ卫生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第一节 研究的价值意义及思路方法 |
第二节 相关研究综述 |
第三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四节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年级段发展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各年级发展中的问题调查 |
第一节 调查研究的方法 |
第二节 三个年级学生身心发展问题调查分析 |
第三节 三个年级学生学业发展问题调查分析 |
第四节 三个年级学生综合技能发展问题调查分析 |
第三章 分年级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对策 |
第一节 分年级有针对性地提高体能训练 |
第二节 分年级落实职业生涯规划技能训练 |
第三节 分年级养成核心德育素养的程序设计 |
第四节 针对年级心理差异的健康辅导对策 |
第四章 分年级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对策 |
第一节 分年级培养学生学习态度的侧重点 |
第二节 分年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重心所在 |
第五章 分年级促进学生综合技能发展的对策 |
第一节 分年级培养学生人际沟通技能 |
第二节 加强法律意识及安全技能训练的策略 |
第三节 加强分年级综合技能训练的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
附录Ⅱ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录Ⅲ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
(9)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四结合”途径探索 ——以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护理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二节 研究内容和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四节 文献综述 |
第五节 核心概念界定 |
第一章 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构建的需求 |
第一节 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护理专业简介 |
第二节 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构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人才培养途径构建的必要性 |
二、人才培养途径构建的可行性 |
第三节 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构建的要素和维度 |
一、人才培养途径构建的要素分析 |
二、人才培养途径构建的维度 |
第四节 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二章 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及分析 |
第一节 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调查 |
第二节 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问题分析 |
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
三、教学实施过程不科学 |
四、教学评价方法过于呆板 |
五、教学方式和手段过于陈旧 |
第三章“四结合”人才培养途径的构建 |
第一节 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的分析、比较 |
一、国内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分析、比较 |
二、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途径分析 |
第二节“四结合”人才培养途径的构建原则 |
一、传统人才培养方式与“四结合”人才培养方式比较 |
二、人才培养途径构建的原则 |
第三节“四结合”人才培养途径构建的内容 |
一、培养目标体系的构建 |
二、专业课程设置构建 |
三、教学实施过程构建 |
四、教学评价构建 |
五、教学方法构建 |
第四节 人才培养“四结合”方式取得的初步成效及完善措施 |
一、用人单位满意度提高 |
二、学生积极性高,教学效率明显提升 |
三、社会反映良好,招生结果喜人 |
四、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的开发得到推进 |
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四结合”方式的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护理专业学生实习情况跟踪调查表 |
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护理专业课程设置调查问卷 |
专家咨询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身体素质能力培养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问卷调查法 |
2.2.2.1 问卷设计 |
2.2.2.2 问卷的效度检验 |
2.2.2.3 问卷的信度检验 |
2.2.2.4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逻辑分析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身体素质能力调查分析 |
3.1.1 护理专业毕业生职业身体素质能力的满意度调查分析 |
3.1.2 护理专业体育课程人才培养模式与目前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性调查分析 |
3.2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职业身体素质能力关系的现状分析 |
3.2.1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符合程度分析 |
3.3 护理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主要职业身体素质能力调查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1.2 现行的护理专业培养目标与目前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需求不一致, 其原因可能由于高职院校依旧沿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护理专业培养方案改革力度不够, 对人才市场对护理专业需求信息定位不够准确. |
4.2.2 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应该实现身体素质能力与职业能力双重能力特点. |
4.2.4 注重与其他专业的交叉与融合, 注重开展切实有效的职业身体素质课程. |
四、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结构分析与优化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高校辅导员素质及提升策略研究[D]. 向伟.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3]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研究[D]. 王岚. 天津大学, 2019(06)
- [4]海南省中等职业学校养老护理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 林菁. 天津大学, 2018(06)
- [5]基于现代学徒制对口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吴际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研究 ——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 谢巧玉.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1)
- [7]能力本位视角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优化研究 ——以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为例[D]. 孙国高. 江西农业大学, 2016(04)
- [8]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发展年级段问题及教育对策 ——以广东省ZJ卫生学校为例[D]. 涂华婵.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2016(02)
- [9]中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四结合”途径探索 ——以云南中医药中等专业学校护理专业为例[D]. 郝红丽. 云南师范大学, 2016(02)
- [10]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身体素质能力培养现状研究[J]. 孙金晖.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