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性尺度矩阵投影的扰动分析

刚性尺度矩阵投影的扰动分析

一、A PERTURBATION ANALYSIS FOR THE PROJECTION OF A STIFFLY SCALED MATRIX(论文文献综述)

梅斌[1](2020)在《基于自航试验的船舶操纵运动灰箱辨识建模》文中研究说明船舶操纵性是航运业、造船界、船级社和国际海事组织共同关心的话题和事项。船舶操纵运动建模是研究船舶操纵性的重要手段。鉴于船舶运动存在非线性特征和受到海洋环境影响,本文研究了基于自航试验的灰箱辨识建模方法,期望建立有效、实用的船舶操纵运动模型。在深水条件、操纵运动与船舶摇荡互不干扰条件下,深入研究船舶操纵运动灰箱辨识建模,开发出适应于海上船舶运动预报与仿真的操纵运动辨识建模算法。辨识建模是重要的船舶操纵运动建模方法之一,但是航海领域的船舶操纵运动模型研究不同于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需要考虑试验方案的动力学约束。本文使用基于参考模型的灰箱辨识及其改进算法,对静水船舶操纵运动和海上实船操纵运动的建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自主导航、自主避碰提供有效实用的船舶操纵运动数学模型。最后使用标准船模和实船的自航试验进行验证。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所示:1.操纵试验反压舵角的舵力、船舶横倾和数据分布特性研究。推导操纵试验反压舵角时舵力增加的解析表达式,使用船舶数值仿真试验检验解析表达式的有效性,分析横倾变化和主机负荷变化。基于概率密度算法计算并对比Z形试验和旋回试验数据分布的广泛性。结果表明:(1)舵力增加的解析表达式为双曲线函数,函数精确有效。(2)定常旋回时反压舵角导致舵力增加幅度达到100%,40万吨超大型矿砂船达到240%;反压舵角导致横倾加剧,主机负荷波动。(3)大幅反压舵角导致Z形试验的数据分布比旋回试验更广泛。因此,由于数据分布的广泛性与操纵的安全性存在冲突,标准操纵性试验适用于辨识建模。2.基于参考模型的灰箱辨识算法建立自航模操纵运动模型。基于偏最小二乘算法计算船舶主尺度权重,优化船舶主尺度向量。计算主尺度向量间的相似度,筛选出参考模型。使用相似准则消除参考模型和建模对象的尺度差异,提出基于参考模型的建模(RM),为基于参考模型的辨识建模奠定基础。采用基于随机森林(RF)和贝叶斯神经网络(BRN)补偿基于参考模型建模的加速度误差,提出基于参考模型的灰箱辨识建模,使用标准船模KVLCC2水池试验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RM建模预报+35°)旋回试验进距、战术直径、船艏向90°时间和船艏向180°时间,与自航模结果的比值为1.028、0.967、1.051、1.052。(2)RM-RF只能预报Z形试验,旋回试验预报不具有稳定性。根据船舶操纵运动机理,优化RF的输入输出,建立RM-IRF。RM-IRF预报结果与自航模结果的比值为0.991、0.957、1.014、1.013。因此,基于参考模型的灰箱辨识建模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优化的输入输出提升了模型泛化能力。3.灰箱辨识建模的超参优化及白箱模型的辨识。基于灰箱辨识建模框架采用支持向量机(SVM)作为辨识算法,建立RM-SVM灰箱辨识建模。通过遍历软间隔、核函数比例和不敏感边界的数值范围,分析超参调节对RF-SVM建模精度影响。针对超参调节的均方误差量纲与权重问题、目标函数优化的不连续与不可导的问题,采用相关系数的1范数作为目标函数,基于模式搜索算法(PS)进行迭代优化求解,提出了 RM-PSM-SVM算法。采用线性回归算法辨识RM-PSM-SVM的预报结果,获得整体型模型水动力系数,实现灰箱模型与白箱模型的转化。结果表明:(1)当迭代次数达到20时,目标函数值达到0.99,趋近于最大值1。(2)比较了多种灰箱辨识建模的算法精度,RM-PSM-SVM预报+35°旋回试验进距、战术直径、船艏向90°时间和船艏向180°时间与自航模结果的比值为1.004、0.983、1.003、0.985。(3)辨识RM-PSM-SVM灰箱模型结果,获得了整体型模型,与约束模试验结果比较,横向速度的线性水动力系数精度达到50%,转向速度的线性水动力系数精度达到65%,舵角的3次水动力系数精度达到70%。4.实船的海上干扰求解与试验修正及其操纵运动灰箱辨识建模。首先,校验实船试验众多的测量设备及其精度,选择合适的数据来源用于辨识建模。其次,针对海上风浪流干扰导致的船舶漂移,在定常旋回和均匀流等假设的基础上,计算了风浪漂移力和漂移距离。最后,采用优化算法求解调节参数,修正了风浪流干扰,从而提出了旋回试验干扰求解与试验修正方法。YUKUN实船试验算例表明:(1)海流占该次试验轨迹漂移距离的主要成分、风力次之、波浪最小;改进的旋回试验海上干扰求解与试验修正方法有效可靠。(2)其他文献的干扰求解与试验修正方法是本方法的一种特例。(3)使用RM-PSM-SVM算法建立实船操纵运动灰箱模型,20°右旋回试验的横向速度相关系数达到0.85,其余变量相关系数达到0.90以上;35°左旋回试验轨迹的预报误差小于50m。因此,提出的试验修正方法和灰箱辨识建模有效实用。本文所有实验采用Matlab/Visual C++编程实现,建立的灰箱模型验证了船模试验——实船试验研究路线的有效性。该研究对提升航海安全保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上官磊[2](2020)在《基于虚拟网格的地形点云匹配》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逐步发展,大规模地形点云的获取更加便捷,扫描速度更快,扫描仪分辨率不断提高。在地表形变(如滑坡监测、地貌形变),需要比较不同时期的点云;还有地基Lidar不同站获取的地形点云同样也需要拼接。对于地形点云的匹配,目前应用广泛的是ICP算法,国内外学者对ICP算法进行了大量的改进研究,但它们的效率和精度尚不完全满足要求,或需要额外的辅助数据,或者需要前置的预处理等。因而需要对于高效、精准的大规模地形点云匹配算法进行研究。在分析了经典的ICP算法的优缺点和不同的ICP优化算法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适应地形点云匹配的基于虚拟网格的匹配算法。该方法通过对待匹配地形点云构建虚拟网格,对待匹配点云进行加权,得到距离虚拟网格节点最近点,减少计算最近点和最优变换的点的数量,有效地提高了地形点云的匹配效率。通过不同类型的地形点云的模拟实验,分析了虚拟网格间距选择对基于虚拟网格的匹配算法效率、匹配精度这2个方面的影响规律。随着虚拟网格间距的增加,匹配效率提高,但匹配精度下降。实验结果表明当虚拟网格间距在1倍到2.5倍点平均间距之间时,匹配效率和匹配精度能取得最佳平衡。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级虚拟网格的匹配算法,解决了基于虚拟网格的匹配算法难以兼顾匹配效率和匹配精度两个方面的难题,在匹配效率上有显着的提升,而在匹配精度上也有较好的改善。该算法通过在迭代过程中,逐级变换虚拟网格的格网间距,在迭代初期由于地形点云之间的姿态差异较大,此时通过较大的格网间距来保证匹配效率,随着迭代进行,点云姿态差异变小,此时相应减小虚拟格网间距,以保证匹配精度。通过该策略,使得地形点云匹配的效率和精度两个指标均能得到改善。通过不同类型的地形点云的仿真试验对迭代变化过程中网格间距调整的2种不同策略,即单一步长变化和变步长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采用1.5倍点平均间距作为步长,进行单一步长变化时,效果更佳。此时,与ICP算法相比,匹配效率提升了95.60%;匹配精度方面也有所改善,在旋转参数较差上提高了42.86%;在平移参数较差上提高了37.77%;与ICP算法相比,基于多级虚拟网格的匹配算法更加适用于大规模地形点云的匹配。

闫丽宏[3](2019)在《几类复杂动态网络同步控制新算法研究》文中提出作为非线性科学的研究热点,复杂网络的研究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发现复杂网络的共性和规律、分析其同步性能、设计同步控制算法是复杂网络研究的主要内容.为了更好地满足工程应用的实际需求,完善现有的复杂动态网络理论,基于对复杂网络的结构特征、同步控制方法与同步速度等关键问题的思考,论文对几类复杂动态网络的同步控制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综合考虑网络拓扑结构未知时变、节点维数相异、时滞耦合和随机干扰等实际因素,利用自适应反馈控制、学习控制和间歇控制等方法,设计了一系列同步控制新算法,证明了相关同步结论,并且结合理论分析给出了相应的仿真算例.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针对一类节点维数相异的复杂动态网络,在控制方向未知的情形下,利用Nussbaum函数,研究了该复杂动态网络的同步控制问题.设计了相应的自适应控制器,根据Lyapunov稳定性理论得到了该网络实现矩阵投影同步的充分条件.另外,针对具有未知时变时滞耦合的异质网络,基于有限时间稳定性理论,结合自适应反馈控制策略,通过设计耦合参数的差分型自适应学习律和有限时间自适应控制器,实现了网络的有限时间同步,并对耦合结构进行了估计.仿真实例验证了上述两种算法的有效性.2.针对节点维数相异的复杂动态网络,基于行满秩矩阵的广义逆理论与微分方程的固定时间稳定性理论,设计了一种固定时间同步方案,构造了一种复合能量函数,证明了节点维数相异的复杂网络的固定时间矩阵投影同步的结论.进一步,对于含有不确定性和时变时滞的该类网络,给出了相应的固定时间矩阵投影同步控制方法及实现固定时间同步的充分条件.仿真实例说明控制方案是有效的.3.针对一类含有节点时滞的未知周期耦合权重的复杂动态网络的指数同步问题,结合Lyapunov-Krasovskii泛函,设计了一种非周期间歇控制方案与差分型耦合权重的自适应更新律,证明了给定网络的指数同步结论.而且,针对含有随机扰动与未知周期耦合结构的时滞复杂动态网络,以随机微分方程有限时间稳定性理论为基础,利用自适应和非线性反馈控制方法得到了网络实现有限时间同步的条件,证明了该网络在概率意义下的有限时间同步性.利用数值仿真验证了所给同步控制算法的可行性.4.提出了含有不同节点个数的驱动-响应复杂动态网络间外平均同步的概念,设计了一种自适应反馈控制同步方案和参数自适应更新律.在给出的一种持续激励条件下,实现了对网络节点参数的辨识.同时,对于含有未知信息的时变时滞复杂动态网络,在控制方向未知的情形下,利用Nussbaum增益函数探测控制方向,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控制器以及未知信息更新律,结合持续激励条件,得到网络渐近同步的充分条件,证明了网络系统中未知节点参数和外耦合结构矩阵的可辨识性结论.并利用数值仿真验证了该设计方案的正确性.

何永鹏[4](2019)在《网壳结构多约束截面优化及考虑设计相关荷载的形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壳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大跨度空间建筑,如何设计得到自重轻、力学性能良好的网壳结构一直是空间结构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这需要考虑强度、刚度及结构稳定性等约束,对结构布置、杆件截面、几何形状等开展优化研究。已有的网壳结构截面优化研究中,考虑的约束类型以杆件应力、节点位移为主,对结构整体稳定性的考虑较少;而在网壳结构的形状优化研究中,也常忽略荷载的设计相关特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选取网壳结构多约束下的截面优化及考虑设计相关荷载的形状优化作为研究方向,主要创新点及工作如下:(1)推导了设计相关荷载作用下结构体积、节点位移、杆件应力、结构应变能、结构特征值屈曲因子对设计变量的一阶微分的表达式(灵敏度分析),探讨了若干类型的设计相关荷载作用下,灵敏度表达式中荷载向量微分的计算。(2)针对杆件应力、杆件稳定性、节点位移、结构特征值屈曲因子等多种类型约束下的网壳结构截面优化问题,提出了两种求解方法:1采用MMA同时处理所有约束的方法;2分别处理局部约束和全局约束的两级优化设计算法。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两种求解方法的正确性及求解效率。(3)针对设计相关荷载作用下的网壳结构形状优化问题,基于高度调整法,提出了考虑设计相关荷载的形状优化方法,并对设计相关荷载作用下的灵敏度组成部分展开了讨论。研究结果显示在形状优化过程中仅考虑刚度项(忽略荷载项)会导致灵敏度计算结果不够准确,可能影响优化结果。案例分析表明采用本文所提的考虑设计相关荷载的形状优化算法能够有效地提高结构的强度、刚度及极限承载力。(4)针对网壳结构的形状与截面的组合优化问题,结合多约束下的截面优化方法及考虑设计相关荷载的形状优化方法对形状和截面两类变量交替开展优化设计。案例分析表明采用本文提出的网壳结构形状与截面组合优化方法,可充分考虑两类设计变量之间的耦合关系,能够优化得到较优的几何形状与杆件截面,在使结构体积尽可能小的同时,使结构强度与刚度尽可能大。

雷诗谣[5](2019)在《改进的候选区域生成网络应用于半监督行人检测》文中研究说明行人检测是计算机视觉领域的重要问题,相关技术已在很多方面广泛应用,如无人驾驶,智能视频监控等。训练有效的行人检测模型通常依赖大量标注样本,而在实际应用场景中,人工标注训练样本需要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另一方面,公共标准数据集训练的检测模型应用于实际场景时,其检测性能通常会显着下降。因此本文关注在半监督设定下的行人检测问题,即充分利用少量人工标注样本和大量无标注样本有效提升行人检测模型在实际场景中的检测性能。本文首先改进候选区域生成网络,通过引入一致性正则项来约束相邻两个候选窗口的特征表达,从而提高网络的鲁棒性。其次,改进的候选区域生成网络在少量人工标注数据上进行训练,得到行人检测初始模型。为了扩充标注数据,将初始检测模型应用于无标注数据,收集具有高置信度的检测结果作为伪标注样本。另外,针对高置信度候选样本中的不同错误类型,设计一个显着性分析的验证模型,有效评估候选样本中前景区域的分布,从而可以进一步提升伪标注样本质量。最后,将过滤后的伪标注样本用于训练数据扩充,重新训练改进后的候选区域生成网络。我们认为一致性正则项能提高候选区域生成网络泛化能力;基于显着性分析的验证模型能够提高伪标注样本质量,有效地控制错误传播;基于自步学习的训练框架能够逐步扩充数据集,最终提升实际场景下的检测性能。本文也在多个行人检测标准数据集上充分验证各项改进措施的有效性,并对比当前最新的半监督行人检测方法。

夏淑炎[6](2018)在《超大型多模块浮动平台的动力学响应分析与控制》文中研究表明超大型浮动平台是由多个浮体模块连接组成,可用于未来深海资源开发、休闲旅游、生化加工、运输仓储、浮动机场以及可移动军事基地,是具有前瞻性和探索性的重大高端海洋工程装备。多模块浮动平台具有结构尺度大、构型复杂、流固刚柔耦合、强非线性等特点。鉴于多模块浮动平台的广泛用途和重要性,以美国和日本为首的各国学者对其动力学特性做了大量的研究。然而,针对超大型多模块浮动平台动力学稳定性控制的研究依然处于空白。本论文将采用网络动力学新方法建立超大型浮动平台的数学模型,深入开展多模块浮动平台的运动稳定性控制研究。研究始于二维平台结构,逐步拓展到三维结构;浮体模块涵盖了箱式浮体和半潜式浮体;开发的控制方法涉及基于振幅死亡机理的半主动控制、基于Backstepping的非线性控制方法、最优控制方法以及随机控制技术;这些控制方法可适用于规则波激励、非规则波激励、随机波浪、不确定海况以及作动器饱和约束等工况。结合控制算法,提出相应的连接器设计方案,对浮动平台指定自由度方向或全自由度方向实施运动稳定性控制。本文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1)采用网络动力学新方法建立超大型浮动平台的控制模型。2)首次将主动或者半主动控制方法运用到超大型多模块浮动平台,极大改善浮动平台系统的稳定性。3)提出新型连接器设计方案。论文的具体内容包括:基于线性波浪理论和网络动力学建模方法建立二维多模块浮动平台的动力学模型。分别建立单个平台的水动力学模型、波浪激励、锚链模型、空气弹簧连接器,最后引入拓扑矩阵建立二维多模块浮动平台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应用数值方法分析平台的非线性响应特性,并应用谐波平均法求出浮动平台系统的半解析解,从而得到多模块浮动平台处于振幅死亡状态的参数边界。最后,在此参数区域内,应用半主动控制的方法控制浮动平台的运动始终处于小振幅的稳定振动状态。针对二维多模块浮动平台进行全自由度的主动控制。阐述了推进器的可控性布置方案。提出基于李雅普诺夫稳定性定理的backstepping方法对浮动平台系统进行全自由度控制。考虑到工程应用中,控制器输出受到饱和约束,因此针对饱和约束引起的非线性边界问题提出了技术处理方案。并且将控制结果和PID控制算法进行对比。此工作首次将非线性控制理论应用到多模块浮动平台上来,针对超大型浮动平台系统的振动,实施主动控制。考虑到浮动平台在海上运行时存在波况的不确定性,为了使控制技术更好的适用于环境的不确定性,探讨了合理的控制器布局方案、提出建立载荷观测器来预估不确定性波浪载荷,结合相应的最优控制算法,完成了三维多模块浮动平台的纵荡、横荡以及艏摇运动稳定性控制。使得系统在耗能最小的情况下,达到最优的控制效果。针对多模块浮动平台全自由度的运动控制,提出了三维自由度的推进器布局方案,并建立推进器的数学模型。将非线性控制算法与不确定载荷观测器和推进器优化均衡输出算法相结合,推导出非线性控制律,可以成功的抑制多模块浮动平台各个自由度的运动,并且载荷观测器可以很好的追踪未知波浪载荷。提出新型连接器设计方案,将环形橡胶弹簧和液压作动器结合,具备连接与控制双重功能。新型连接器可根据需要组合成为各种形式的连接组件,对指定方向实施控制。文中针对纵荡、垂荡、纵摇和艏摇运动设计一组连接器,并建立该新型连接器组的数学模型。基于随机振动理论和新型连接器模型,开发了一个基于频域分析的随机控制技术。相对于柔性连接器组和铰接连接器,新型连接器在抑制系统运动以及减小连接器载荷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赵健[7](2018)在《块体系统接触问题及稳定评判加固研究》文中认为目前我国许多在建和已经完工的大型工程都位于西南地区,这些工程往往规模巨大,结构复杂,工程本身的建设难度就很大。同时西南地区往往地形条件复杂,地质断层也较多,断层切割围岩形成不稳定块体会直接影响洞室围岩稳定,不稳定块体所引起的围岩失稳是地下工程中最为常见的失稳破坏形式之一,因此块体稳定研究至关重要。一旦块体失稳,将会对工程的安全建设运行产生重大危害。这些工程往往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能源安全,这些工程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对我们国家造成重大影响。从这个角度看,研究大型地下工程的块体稳定问题就显得至关重要,而块体系统接触问题研究又是块体稳定研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部分,因此探求高效、稳定的块体系统接触研究方法并提出相应的块体稳定评判及加固方法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具有较大的研究意义。本文围绕块体系统接触问题及稳定评判加固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即与有限元耦合的DDA方法及前处理改进、块体系统接触状态显式求解、考虑接触力的块体系统求解、块体阻尼特性研究和块体稳定评判方法及加固措施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根据与有限元耦合的DDA基本理论,提出与有限元耦合的DDA建模的改进方法,初步开发与有限元耦合的DDA计算程序。基于传统DDA方法与有限元理论,分析与有限元耦合的DDA方法的位移模式,并结合该位移模式推导单元子矩阵的相应形式,并分析在块体内部单元划分情况下接触问题的复杂性。同时研究相应程序实现的关键问题,例如网格坐标描述选择,单元的数值积分以及结构化程序设计等。结合具体工程算例,对建模改进方法以及与有限元耦合的DDA计算程序进行验证。(2)研究采用逼近的阶跃函数来模拟块体接触状态,并基于拉格朗日插值及变尺度法求解块体系统最小势能,形成块体系统接触状态的显式求解方法。采用双曲正切函数来逼近阶跃函数,利用阶跃函数将块体接触约束状态用块体位移来表达,以此来替代开闭迭代,避免开闭迭代难以收敛的难题;利用拉格朗日插值原理,在阶跃函数表达的块体接触约束状态的基础上,推导得到只含有块体位移为未知量的块体系统势能函数;利用变尺度法来求解总体势能函数的极值以得到块体位移,将计算得到的位移代入逼近的阶跃函数,进而得到的块体接触约束状态;最后,结合滑块和多块体隧洞模型,分析接触状态显式求解方法的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验证块体系统接触状态的显式求解方法的正确性和稳定性。(3)研究推导考虑接触力的显式DDA基本方程,并结合块体系统接触约束方程组,形成块体系统接触力的求解方法。将块体之间的相互接触作用看做是作用在单个块体上的点荷载作用,计算其相应的接触子矩阵并整合出块体系统基本方程,并采用中心差分法得到块体位移的含有接触力的显式表达形式;基于接触互补理论,推导出接触力与位移之间的约束关系,同时将接触约束方程组进行光滑化,将其转变为可求导计算的方程组;采用牛顿法对块体系统显式动力基本方程同接触约束方程进行联立求解,得到块体位移以及块体之间的接触力;最后,结合滑块和块体冲击杆件模型,分析考虑接触力的显式DDA求解方法的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验证接触力的显式DDA求解方法的正确性和稳定性。(4)研究考虑粘弹性阻尼的对称化块体系统运动方程,并基于Newmark积分,分析在外荷载作用下块体在接触面附近的振荡特性及在阻尼作用下的最后的稳定状态。分析研究卷积型非粘滞阻尼模型,并将其代入块体系统运动方程中,得到含有非粘性阻尼的块体系统运动方程;通过引入辅助变量和辅助系数矩阵,将含有非粘性阻尼的块体系统运动方程对称化,方便进行求解;引入Newmark积分,将对称块体运动方程进行时域离散,将速度和加速度转化为位移的表示形式;分别引入恒力和谐振激励作用在块体上,研究其在非粘性阻尼作用下的最终稳定状态;最后,结合地下洞室模型,对厂房底部由断层切割而成的块体以及稳定围岩的位移进行了监测,分析了洞室开挖前后的位移变化规律,验证了含有非粘性阻尼的块体系统运动方程的正确性。(5)研究基于结构面强度折减法的围岩块体稳定评判方法,并形成块体加固体系。总结归纳块体失稳破坏形式,并基于结构面强度折减原理,提出地下洞室群块体稳定性评判方法,提出失稳判据,并将其刚体极限平衡法的进行对比;研究“结构面固结灌浆”和“施加预应力锚杆”两种措施对地下洞室群块体稳定的加固效果,提出地下厂房块体稳定加固设计理念;最后,结合地下洞室模型,探讨“结构面固结灌浆”和“施加预应力锚杆”的两种加固效果。

林恬[8](2017)在《地震反演与岩石物理反演一体化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指出储层参数预测是地震储层描述的重要研究内容。虽然包体岩石物理模型对于中低孔渗特征的致密储层弹性特征有着较强的描述能力,但是由于其模型数学形式复杂、非线性强、涉及迭代运算等问题,导致其在岩石物理反演中应用较少。同时,由于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储层参数反演需要地震反演提供弹性信息作为输入,因此如何实现地震反演-岩石物理反演的一体化研究,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结合研究现状和实际需要,本文针对地震反演-岩石物理反演一体化方法展开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针对中低孔渗致密储层,本文构建能够反映储层-弹性关系细节的岩石物理模型。通过对常用岩石物理模型测试,优选出能够反映孔隙空间大小和结构特征的包体模型用于致密储层的岩石物理建模工作,为后续的岩石物理反演构建储层参数-弹性参数关系提供基础。通过模型验证,证实该岩石物理建模流程适用于致密砂岩、复杂孔隙致密碳酸盐岩和裂缝致密砂岩的建模工作。二、针对包体模型数学形式复杂、非线性强、涉及迭代计算等问题,本文将信赖域方法引入岩石物理反演中,实现反演的快速收敛,提升反演效率。信赖域方法通过给定信赖域半径并设定扰动区域,求解信赖域子问题计算校正量并实现反演快速收敛。通过模型验证,该方法能够快速、准确实现岩石物理反演。针对弹性数据中的离群噪声问题,引入约束最小二乘方法,提升反演的抗噪能力。模型测试表明,约束最小二乘方法对于高斯噪声具有较强的压制能力,能够有效改善反演质量。然后对不同弹性参数个数的测试,表明两参数反演方法尽管对于油气储层的岩性和物性存在放大效应,但是仍然能够有效刻画优质储层的空间分布。针对地震高频成分缺失导致弹性参数缺少高频成分问题,正演结果表明岩石物理反演方法虽然无法刻画局部薄层分布,但是对于储层参数的整体特征仍然有较好的呈现能力。三、针对叠前反演中密度反演稳定性差、分辨率低的问题,本文通过引入了基于柯西分布和尺度矩阵的叠前约束稀疏脉冲方法,利用柯西分布的峰值收敛、长尾效应显着等特征,有效改善反射系数的稀疏性描述。同时将尺度矩阵引入弹性参数的协方差矩阵中,实现反演计算过程中的参数解耦,提高反演的稳定性。最后通过模型验证,将本文提出的叠前反演方法与常规方法进行对比,证明本文方法能够显着提升密度反演的稳定性,并保持密度分辨率与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一致。四、本文将地震反演-岩石物理反演一体化研究方法应用于中孔中渗、低孔低渗以及碳酸盐岩的油气藏储层参数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证实了方法的可靠性和优越性。首先本文利用基于柯西分布和尺度矩阵的叠前约束稀疏脉冲反演,获得稳定的纵波阻抗、纵横波速度比和密度。在弹性曲线基础上,进行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储层参数反演工作。通过分析反演得到的储层参数剖面,发现其能够很好表达砂体的空间展布以及孔隙砂岩的空间分布,证实本文方法合理,值得在类似岩性油气藏的储层参数描述中推广。

王嘉伟[9](2016)在《雷暴冲击风风场特性及其对输电线路的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雷暴冲击风为高空气流下冲撞击地面而形成的短时局地强风,因多发于雷暴天气得名。近年来,国内外雷暴冲击风致倒塔事故的报道屡见不鲜,其中不乏多基铁塔串倒的恶性事故。此外,发生频率更高的输电线路风偏闪络放电事故的现场勘察资料和气象报告也指出,雷暴冲击风场可能是此类事故的主要诱因。随着我国电网规模的不断扩大,线路覆盖范围变广,遭遇恶劣气象条件的概率也随之增大,因此,有必要深入开展雷暴冲击风场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从把握其风场特性出发,系统地研究其对输电线路的作用特征。这对于雷暴多发地区待建线路的设计方案优化(走径选择、气象条件组合等)和已建线路局部加固方案的确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静止雷暴冲击风三维脉动风场特性的试验研究及其模拟:基于冲击射流模型,搭建大口径的室内射流风洞,合理选择测点组合,利用眼镜蛇三维风速探头采集静止雷暴冲击风的三维湍流风场信息。采用经典湍流理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对风速样本进行处理,获取包括湍流度、湍流积分尺度、风功率谱、同点异向相干性和空间相干性在内的湍流场特征参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并采用结合最小二乘法和遗传算法的混合算法,拟合得到各个参数的经验公式。在此基础上,选用合适的随机流场生成方法,通过数值手段实现了多点脉动风速的同步高效模拟。2.运动雷暴冲击风非平稳风场特性的试验研究及其模拟:采用可移动的大口径冲击射流装置模拟运动型雷暴冲击风,采取与前一章类似的测试方法,测得运动雷暴冲击风下各测点的非平稳风速时程。搭建触发采样系统,实时采集装置的运动速度,明确测点和射流中心水平距离与采样时间的映射关系,根据风速时程记录得到风速与测点水平距离的对应关系。筛选合适的信号处理方法对测得的非平稳风速信号进行解耦,分离出长周期的时变平均分量和非平稳的高频脉动分量。采用混合算法拟合关键参数,得到时变平均风速的实用模型;引入均匀调制处理脉动分量,将其转化为近似平稳的信号,并对其统计特性和功率谱密度函数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运动雷暴冲击风的实用风场模拟方法,并将其模拟结果与目前较为常用的传统模拟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3.冲击风场下导线风偏动力响应分析及不平衡张力研究:考虑输电线路相邻跨间的联动作用,以某超高压输电线路的整个耐张段为原型,建立了包含耐张绝缘子、悬垂绝缘子和导线在内的8跨输电线路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导线为大跨度柔性结构,对其在不同荷载分布形式下的自振频率和模态进行讨论。基于准定常假设,采用前述的静止型和运动型雷暴冲击风的风场模型,对两种风场下输电线路各点的风荷载进行模拟。在此基础上,开展输电线路的非线性瞬态有限元分析,探讨冲击风场下输电线路的风偏响应特征及挂点处的不平衡张力,并开展雷暴冲击风参数影响分析:针对静止雷暴冲击风,主要考虑风暴结构参数(包括射流直径、射流风速)和射流中心与线路相对位置的变化;针对运动雷暴冲击风,则需重点考虑运动路径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最后,分别给出风偏响应和不平衡张力极值对应的最不利工况,为此类风场下的风偏校验和杆塔设计工作提供便利。4.雷暴冲击风作用下输电线路设计风荷载计算方法研究:前一章为针对特定线路的个性讨论,给出其风偏最不利工况,本章根据我国现行输电线路设计规范中风荷载的计算方法,从各个计算参数的实际表征意义出发,给出包括风压高度变化系数、风压不均匀系数、风荷载调整系数在内的计算参数在雷暴冲击风场中的计算公式或推荐取值,提出考虑角度风作用的角度风修正系数,实现雷暴冲击风作用下输电线路设计风荷载的简化计算。5.雷暴冲击风场对长横担输电塔线体系的作用特征研究:建立同塔四回的长横担输电塔线体系的单塔两线有限元模型,根据现行杆塔设计规范的推荐工况,综合考虑线条风荷载和导线传至塔身的不平衡张力,选择合适的计算工况,对塔线体系在静止型雷暴冲击风下的风致动力响应进行分析,并求得响应极值,重点考察此类导、地线占比较高的塔线体系中,线条风荷载对于杆塔风致响应的贡献。

陈志鹏[10](2016)在《水下目标回声建模和参数估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声纳目标回波的测试和特性研究一直是水声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关系到目标的识别、主动隐身和目标探测等领域的发展。其中入射声波的选择、浅海环境以及海洋混响均会对目标回波的测试结果造成影响。目标的回声模型的建立和模型参数的求解是研究目标特性的基础,具有重要研究意义。本文主要就水下目标回声的建模和参数求解进行研究。论文先对声场模型的选择、测试信号的选择、混响等几个关键因素对回波测试的影响进行分析,再重点对目标的模型建立和参数求解进行研究。对目标回波的亮点模型采用分数阶傅里叶变换法(FRFT)和虚拟时间反转镜法进行参数求解,并进行仿真试验来验证两种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然后研究了目标的单位冲激响应模型,利用维纳反卷积、自适应系统辨识、二阶锥规划等方法进行模型参数求解,并通过浅海多途信道仿真计算和水池试验,对上述方法的性能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仿真和水池试验结果证明了利用FRFT法与虚拟时间反转镜法求解亮点模型参数和二阶锥规划求解冲激响应模型参数是可行的,所求结果可用于目标特性的研究和目标回波波形的预测。

二、A PERTURBATION ANALYSIS FOR THE PROJECTION OF A STIFFLY SCALED MATRIX(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PERTURBATION ANALYSIS FOR THE PROJECTION OF A STIFFLY SCALED MATRIX(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自航试验的船舶操纵运动灰箱辨识建模(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工程意义
    1.3 船舶操纵运动建模的进展
        1.3.1 船舶操纵性标准与规则的进展
        1.3.2 船舶操纵运动建模方法的进展
        1.3.3 船舶操纵运动EFD建模方法的进展
        1.3.4 船舶操纵运动CFD建模方法的进展
    1.4 船舶操纵运动辨识建模算法的进展
        1.4.1 白箱辨识建模
        1.4.2 黑箱辨识建模
        1.4.3 灰箱辨识建模
    1.5 船舶操纵运动模型结构与参数的进展
    1.6 船舶自航试验及其标准的进展
    1.7 本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
        1.7.1 模型方面的问题
        1.7.2 数据方面的问题
        1.7.3 算法方面的问题
    1.8 本文的主要工作安排
        1.8.1 拟解决问题与分析
        1.8.2 研究对象
        1.8.3 研究思路
        1.8.4 论文结构
2 船舶操纵运动辨识建模的模型、算法和试验方案
    2.1 辨识建模的模型
        2.1.1 船舶操纵的运动学
        2.1.2 船舶操纵的动力学
    2.2 辨识建模的算法
        2.2.1 约束模试验的辨识
        2.2.2 自航模试验的辨识
    2.3 试验方案及其动力学约束
        2.3.1 试验方案
        2.3.2 理论计算舵力和横倾的方法
        2.3.3 理论计算舵力与横倾的结果与分析
        2.3.4 仿真计算舵力与横倾的方法
        2.3.5 仿真计算舵力与横倾的结果与分析
        2.3.6 理论计算与仿真计算的结果小结
    2.4 试验方案的数据空间分布
        2.4.1 试验数据分布的求解算法
        2.4.2 试验数据分布的结果及分析
    2.5 研究对象
        2.5.1 自航模-KVLCC2
        2.5.2 实船-YUKUN
    2.6 本章小结
3 自航模试验的灰箱辨识建模
    3.1 引言
    3.2 参考模型及其筛选
        3.2.1 参考模型
        3.2.2 主尺度向量优化
        3.2.3 主尺度向量筛选
    3.3 基于参考模型的非辨识建模(RM)
        3.3.1 问题描述
        3.3.2 KVLCC2的参考模型筛选
        3.3.3 非数据驱动的RM建模实例
    3.4 基于参考模型的灰箱辨识建模
        3.4.1 灰箱模型
        3.4.2 基于参考模型-随机森林的辨识建模(RM-RF)
        3.4.3 基于参考模型-贝叶斯神经网络的辨识建模(RM-BRN)
        3.4.4 改进的基于参考模型-随机森林的辨识建模(RM-IRF)
    3.5 本章小结
4 灰箱辨识建模的超参优化
    4.1 引言
    4.2 基于RM-SVM的灰箱辨识建模
        4.2.1 纵向加速度LSVM的求解
        4.2.2 横向加速度和转向加速度LSVM的求解
        4.2.3 纵向、横向和转向加速度的预报
        4.2.4 RM-SVM与SVM的建模区别
    4.3 RM-SVM超参对建模精度的影响分析
        4.3.1 软间隔
        4.3.2 核函数比例
        4.3.3 不敏感边界
    4.4 RM-SVM的超参优化方法
        4.4.1 PS超参优化算法
        4.4.2 PS优化RM-SVM超参
    4.5 超参优化与辨识建模的结果与分析
        4.5.1 超参优化的结果与讨论
        4.5.2 辨识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4.5.3 辨识模型的泛化能力与预报精度评价
    4.6 灰箱辨识建模的算法对比
    4.7 自航模整体型操纵运动模型辨识
    4.8 本章小结
5 灰箱辨识建模的实船验证
    5.1 引言
    5.2 实船试验数据处理
        5.2.0 实船试验概况
        5.2.1 测量设备及数据
        5.2.2 定位测速测量数据的校核与分析
        5.2.3 风速风向测量数据的校核与分析
    5.3 干扰求解与试验修正的方法
        5.3.1 干扰求解与试验修正的问题描述
        5.3.2 干扰求解与试验修正的假设条件
        5.3.3 干扰求解与试验修正的方法设计
    5.4 干扰求解与试验修正的结果与分析
        5.4.1 风浪漂移力的计算结果
        5.4.2 风浪漂移距离的计算结果
        5.4.3 轨迹的漂移距离的修正结果
        5.4.4 附体坐标系速度的修正结果
        5.4.5 求解与修正的结果分析
    5.5 实船操纵灰箱模型验证算例
        5.5.1 实船灰箱模型训练
        5.5.2 实船灰箱模型泛化能力与预报精度评价
    5.6 实船整体型操纵运动模型辨识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于Z形试验中突然反压舵角时舵的法向力相关因素
附录B 船型及主尺度数据
附录C 参考模型的船舶尺度
附录D 船舶海试数据
附录E RM-RF算法随机森林的训练结果
附录F 育鲲轮试验的场地与天气概况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虚拟网格的地形点云匹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结构
第2章 基于虚拟网格的点云匹配
    2.1 ICP匹配算法
        2.1.1 ICP算法原理
        2.1.2 ICP算法的优缺点
        2.1.3 ICP加速方法
    2.2 基于虚拟网格的点云匹配方法
        2.2.1 算法介绍
        2.2.2 虚拟网格的构建方法
    2.3 虚拟格网间距的选择对点云匹配的影响
        2.3.1 实验数据
        2.3.2 匹配效率
        2.3.3 匹配精度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多级虚拟网格的点云匹配
    3.1 基于多级虚拟网格的点云匹配算法
        3.1.1 算法流程
        3.1.2 基于二维网格结构的对应关系快速确定
    3.2 匹配实验
        3.2.1 实验数据
        3.2.2 虚拟网格间距“单一步长变化”的影响分析
        3.2.3 虚拟网格间距“变步长变化”的影响分析
    3.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3)几类复杂动态网络同步控制新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复杂动态网络基础
        1.1.1 复杂动态网络的发展进程
        1.1.2 复杂网络的主要研究内容
    1.2 复杂动态网络的结构特征
        1.2.1 复杂动态网络的模型构建
        1.2.2 复杂动态网络结构辨识问题
    1.3 复杂动态网络的同步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构安排
第二章 节点维数相异的复杂动态网络的自适应同步控制
    2.1 引言
    2.2 控制方向未知的异质时滞网络的矩阵投影同步
        2.2.1 问题描述
        2.2.2 控制器设计及矩阵投影同步分析
        2.2.3 仿真算例
    2.3 耦合结构未知网络的有限时间矩阵投影同步
        2.3.1 问题描述
        2.3.2 异质网络有限时间同步分析
        2.3.3 仿真算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异质复杂动态网络的固定时间矩阵投影同步控制
    3.1 引言
    3.2 网络的固定时间矩阵投影同步
        3.2.1 问题描述与预备知识
        3.2.2 控制器设计及收敛性分析
        3.2.3 仿真算例
    3.3 不确定时滞网络的固定时间鲁棒矩阵投影同步
        3.3.1 问题描述
        3.3.2 鲁棒固定时间矩阵投影同步算法与分析
        3.3.3 仿真算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未知周期时变耦合复杂动态网络的同步控制
    4.1 引言
    4.2 未知耦合强度网络的非周期间歇控制
        4.2.1 问题描述与预备知识
        4.2.2 非周期间歇控制器设计及指数同步分析
        4.2.3 仿真算例
    4.3 未知耦合结构的时滞随机网络的有限时间同步
        4.3.1 系统描述与假设
        4.3.2 控制器设计及有限时间同步分析
        4.3.3 仿真算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杂动态网络的自适应外同步与未知信息辨识
    5.1 引言
    5.2 含有不同节点个数的网络同步与参数辨识
        5.2.1 问题描述与知识预备
        5.2.2 外平均同步分析
        5.2.3 仿真算例
    5.3 控制方向未知的网络同步与结构辨识
        5.3.1 问题描述与假设
        5.3.2 同步分析与未知信息辨识
        5.3.3 仿真算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网壳结构多约束截面优化及考虑设计相关荷载的形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网壳结构研究现状
    1.3 杆系结构优化研究现状
        1.3.1 杆系结构截面优化
        1.3.2 杆系结构形状优化
    1.4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思路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研究思路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结构优化数学模型简介及灵敏度分析
    2.1 概述
    2.2 结构优化数学模型及求解算法简介
        2.2.1 目标函数与约束函数
        2.2.2 结构优化问题的数学模型
        2.2.3 优化问题的求解算法
    2.3 结构体积灵敏度
    2.4 位移灵敏度
    2.5 应力灵敏度
        2.5.1 三维杆单元
        2.5.2 三维梁单元
    2.6 应变能灵敏度
    2.7 结构特征值屈曲因子灵敏度
    2.8 灵敏度表达式中荷载向量微分的计算
        2.8.1 结构自重
        2.8.2 屋面恒荷载
        2.8.3 屋面活荷载或雪荷载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网壳结构多约束截面优化
    3.1 概述
    3.2 考虑应力约束的截面优化
        3.2.1 数学模型
        3.2.2 应力比法
        3.2.3 MMA优化算法
        3.2.4 案例分析
    3.3 考虑应力及位移约束的截面优化
        3.3.1 数学模型及灵敏度分析
        3.3.2 优化流程
        3.3.3 案例分析
    3.4 考虑应力、位移及结构特征值屈曲因子约束的截面优化
        3.4.1 数学模型及灵敏度分析
        3.4.2 优化流程
        3.4.3 案例分析
    3.5 考虑不同约束的截面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壳结构考虑设计相关荷载的形状优化
    4.1 概述
    4.2 考虑设计相关荷载的形状优化方法
        4.2.1 数学模型及灵敏度分析
        4.2.2 优化流程
        4.2.3 验证性案例
    4.3 设计相关荷载作用下的灵敏度组成部分分析
        4.3.1 凯威特网壳设计参数
        4.3.2 凯威特网壳形状优化结果
        4.3.3 对灵敏度组成部分的分析
    4.4 案例分析
        4.4.1 案例 1
        4.4.2 案例 2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网壳结构形状与截面组合优化
    5.1 概述
    5.2 数学模型与优化流程
        5.2.1 数学模型
        5.2.2 优化流程
    5.3 案例分析
        5.3.1 设计参数
        5.3.2 形状与截面组合优化结果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 本文主要工作及结论
    2 存在问题及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改进的候选区域生成网络应用于半监督行人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1.3.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行人检测相关方法
    2.1 基于HOG特征的行人检测方法
        2.1.1 HOG特征和SVM分类器
        2.1.2 DPM模型
    2.2 基于Haar-like特征的行人检测方法
    2.3 基于Edgelet特征的行人检测方法
    2.4 卷积神经网络特征
        2.4.1 R-CNN目标检测模型
        2.4.2 Fast R-CNN目标检测模型
        2.4.3 Faster R-CNN目标检测模型
        2.4.4 RPN+BF行人检测模型
        2.4.5 SAF R-CNN行人检测模型
        2.4.6 SDS-RCNN行人检测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改进的候选区域生成网络应用于半监督行人检测
    3.1 本文提出方法的整体框架
    3.2 改进候选区域生成网络
        3.2.1 候选区域生成网络
        3.2.2 改进的候选区域生成网络
    3.3 利用无标注数据
    3.4 显着性检测网络
    3.5 后处理技术与评价指标
        3.5.1 非极大值抑制
        3.5.2 IoU的定义和计算
        3.5.3 行人检测测试标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测试数据集与测试评估方法
    4.2 改进候选区域生成网络
        4.2.1 实验设置
        4.2.2 验证结果与分析
    4.3 前景显着性检测方法
        4.3.1 实验设置
        4.3.2 验证结果与分析
    4.4 自步学习
        4.4.1 实验设置
        4.4.2 验证结果与分析
    4.5 模型简化测试
    4.6 与先进方法的比较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超大型多模块浮动平台的动力学响应分析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超大型浮式结构物的发展历程
        1.2.2 VLFS的建模及分析方法
        1.2.3 多模块VLFS连接器
        1.2.4 多模块VLFS的控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基于振幅死亡机理的多模块VLFS半主动控制
    2.1 多模块箱体浮动平台动力学模型
        2.1.1 单体模块动力学模型
        2.1.2 水动力学模型
        2.1.3 锚链约束力学模型
        2.1.4 可调刚度的连接器力学模型
        2.1.5 多模块箱体浮动平台网络动力学模型
    2.2 多模块箱体浮动平台的非线性响应特性
    2.3 基于振幅死亡机理的半主动控制方法
        2.3.1 振幅死亡准则
        2.3.2 半主动控制方法
    2.4 数值仿真结果与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多模块箱体浮动平台输出饱和控制方法
    3.1 建立箱体浮动平台动力学控制模型
    3.2 基于Backstepping方法的主动控制策略
    3.3 数值仿真结果与讨论
        3.3.1 多模块箱体浮动平台纵荡运动的抑制
        3.3.2 作动器安装位置对控制结果的影响
        3.3.3 多模块箱体浮动平台全自由度运动的抑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不确定波况下多模块半潜式浮动平台的最优控制
    4.1 建立多模块半潜式浮动平台三维动力学控制模型
        4.1.1 半潜式浮动平台模块的基本物理参数
        4.1.2 半潜式浮动平台模块的水动力学模型
        4.1.3 半潜式浮动平台模块的柔性连接器模型
        4.1.4 半潜式浮动平台模块的推进器数学模型
    4.2 考虑波浪不确定的多模块半潜式浮动平台的最优控制
        4.2.1 不确定波浪观测器的推导
        4.2.2 稳定半潜式浮动平台的最优控制技术
    4.3 数值算例
        4.3.1 半潜式浮体平台系统及波浪参数
        4.3.2 数值算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确定波浪激励下半潜式浮动平台的全向非线性控制技术
    5.1 单个模块推进器的设置与建模
    5.2 多模块半潜式浮动平台的全向非线性控制方法
        5.2.1 多模块浮动平台全向控制的Backstepping算法
        5.2.2 确定推进器的输出力
    5.3 数值算例
        5.3.1 JOSWAP谱周期为 5s的波况
        5.3.2 JOSWAP谱周期为 7s的波况
        5.3.3 ITTC谱周期为 5s的波况
        5.3.4 ITTC谱周期为 8s的波况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新型主动连接器的随机控制技术
    6.1 新型主动连接器的设计
    6.2 连接器的数学模型
        6.2.1 柔性连接器数学模型
        6.2.2 新型主动连接器数学模型
        6.2.3 铰接连接器数学模型
    6.3 多模块浮动平台的频域响应及随机控制技术
        6.3.1 多模块浮动平台的频域响应
        6.3.2 作动器的随机控制力
    6.4 数值算例
    6.5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科研项目

(7)块体系统接触问题及稳定评判加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DDA方法在含有结构面的地下工程中的应用
        1.1.2 DDA方法中的接触问题
        1.1.3 问题的提出
    1.2 主要科学问题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块体系统接触状态求解
        1.2.2 块体系统接触力计算
        1.2.3 块体系统阻尼特性分析
        1.2.4 块体稳定评价方法及加固措施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与有限元耦合的DDA方法及建模方法改进
    2.1 概述
    2.2 DDA方法的理论基础
        2.2.1 典型子矩阵的推导
        2.2.2 块体系统平衡方程及其求解
        2.2.3 块体系统中的接触问题及开闭迭代求解
    2.3 DDA与有限元的耦合分析
        2.3.1 位移模式的推导
        2.3.2 单元子矩阵的推导
        2.3.3 复杂接触问题分析
    2.4 与有限元耦合的DDA方法的程序实现
        2.4.1 网格坐标描述选择
        2.4.2 DDA子矩阵计算中的数值积分
        2.4.3 结构化程序设计
    2.5 与有限元耦合的DDA建模改进方法
        2.5.1 地质结构面的基本分类
        2.5.2 传统与有限元耦合的DDA建模方法
        2.5.3 与有限元耦合的DDA建模的改进方法
        2.5.4 与有限元耦合的DDA方法和传统DDA方法的模型比较
    2.6 算例验证
        2.6.1 计算模型
        2.6.2 计算结果
    2.7 小结
第3章 块体系统接触状态的显式求解
    3.1 概述
    3.2 势能函数的块体位移表达
    3.3 接触嵌入判断及嵌入位移
        3.3.1 接触嵌入判断及接触进入点
        3.3.2 法向和切向嵌入距离
    3.4 采用逼近的阶跃函数模拟接触约束状态
        3.4.1 接触状态的阶跃函数表达
        3.4.2 阶跃函数光滑化
    3.5 基于拉格朗日插值的接触势能函数
    3.6 变尺度法求解块体系统势能函数
        3.6.1 求极值的方法选择
        3.6.2 极值求解过程
    3.7 接触状态求解及后处理
        3.7.1 接触状态求解
        3.7.2 后处理
        3.7.3 实现流程
    3.8 算例验证
        3.8.1 滑块模型
        3.8.2 多块体隧洞模型
    3.9 小结
第4章 考虑接触力的块体系统求解
    4.1 概述
    4.2 考虑接触力的显式DDA基本方程
        4.2.1 接触力的点荷载表达形式
        4.2.2 含有接触力的块体位移显式表达形式
    4.3 块体系统接触约束方程组
        4.3.1 块体接触问题及互补理论
        4.3.2 接触力与位移之间的约束条件
        4.3.3 接触约束方程组的光滑化
    4.4 接触约束方程组的求解
    4.5 算例验证
        4.5.1 滑块模型
        4.5.2 块体冲击杆件模型
    4.6 小结
第5章 块体系统阻尼特性研究
    5.1 概述
    5.2 阻尼对块体运动变形的影响
    5.3 常见的阻尼模型分析
    5.4 考虑阻尼的块体系统运动方程
        5.4.1 考虑粘性阻尼的块体系统运动方程
        5.4.2 考虑非粘性阻尼的块体系统运动方程
    5.5 含有非粘性阻尼的对称化表达
        5.5.1 拟静态粘弹性模型
        5.5.2 含有非粘性阻尼的等价DDA运动方程
    5.6 含有非粘性阻尼的Newmark积分
    5.7 外荷载作用下块体振荡特性
        5.7.1 考虑非粘性阻尼的接触模拟
        5.7.2 考虑非粘性阻尼的DDA解
        5.7.3 恒力作用下的块体振荡特性
        5.7.4 谐振激励下的块体振荡特性
    5.8 算例验证
        5.8.1 计算模型
        5.8.2 计算结果
    5.9 小结
第6章 块体稳定评判方法及加固措施研究
    6.1 概述
    6.2 块体失稳破坏形式
    6.3 基于结构面强度折减法的块体稳定评价方法
        6.3.1 基于结构面强度折减法的安全系数评价方法
        6.3.2 结构面强度折减法的失稳判据
        6.3.3 基于结构面强度折减法的安全系数评价法和刚体极限平衡法的比较
    6.4 不稳定块体的加固措施
        6.4.1 锚杆对不稳定块体的加固研究
        6.4.2 灌浆对不稳定块体的加固研究
    6.5 算例验证
        6.5.1 计算模型
        6.5.2 锚杆加固效果
        6.5.3 灌浆加固效果
    6.6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8)地震反演与岩石物理反演一体化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石物理研究现状
        1.2.2 地震反演研究现状
        1.2.3 岩石物理反演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第二章 岩石物理正演方法
    2.1 岩石物理模型
        2.1.1 接触-胶结模型理论基础
        2.1.2 包体模型理论基础
        2.1.3 孔隙流体弹性理论(以Gassmann理论为例)
    2.2 岩石物理建模流程
    2.3 针对储层的岩石物理建模示例
        2.3.1 示例一:致密砂岩岩石物理建模
        2.3.2 示例二:复杂孔隙致密碳酸盐岩岩石物理建模
        2.3.3 示例三:裂缝致密砂岩储层各向异性岩石物理建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岩石物理模型的储层参数反演
    3.1 基于信赖域与约束最小二乘的非线性岩石物理反演
        3.1.1 反演基本框架
        3.1.2 信赖域算法
        3.1.3 约束最小二乘法
        3.1.4 反演模型建立
    3.2 具体算法
    3.3 模型算例分析
        3.3.1 算例一:弹性噪声水平对于岩石物理反演的影响
        3.3.2 算例二:不同弹性参数个数对于反演结果的影响
        3.3.3 算例三:地震反演缺少高频成分对于反演结果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柯西分布和尺度矩阵的叠前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4.1 反演方法原理
        4.1.1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原理与目标函数构建
        4.1.2 基于柯西分布与尺度矩阵的叠前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4.2 具体算法
        4.2.1 正演过程
        4.2.2 反演过程
    4.3 模型算例:常规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方法与基于柯西分布和尺度矩阵的叠前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效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震反演-岩石物理参数反演一体化研究实例
    5.1 中孔中渗含气砂岩储层一体化研究
        5.1.1 地质特征简介
        5.1.2 基于柯西分布和尺度矩阵的叠前约束稀疏脉冲反演
        5.1.3 基于岩石物理反演的储层参数预测
        5.1.4 常规地震反演储层参数预测方法组合效果与本文方法对比
    5.2 致密砂岩气储层一体化研究
        5.2.1 地质特征简介
        5.2.2 地震反演-储层参数反演一体化研究
        5.2.3 误差分析
    5.3 致密碳酸盐岩储层一体化研究
        5.3.1 地质特征简介
        5.3.2 地震反演-储层参数反演一体化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下一步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1 个人简介
    2 发表学术论文

(9)雷暴冲击风风场特性及其对输电线路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雷暴冲击风风场特性研究
        1.2.2 导线风偏响应分析与导、地线动张力计算方法研究
        1.2.3 输电塔线体系风致动力响应分析及杆塔破坏机理研究
        1.2.4 输电线路设计风荷载计算参数讨论
    1.3 全文安排
第二章 静止雷暴冲击风三维脉动风场特性的试验研究及其模拟
    2.1 引言
    2.2 风场测试试验
        2.2.1 试验装置
        2.2.2 试验工况与测点布置
        2.2.3 射流口风速测定
        2.2.4 试验过程简述
    2.3 平均风场试验结果的分析与对比
        2.3.1 现有风速剖面经验模型
        2.3.2 各经验模型及其与本文试验结果的对比
    2.4 三维脉动风场试验结果与分析
        2.4.1 脉动风场统计特性
        2.4.2 风速自功率谱的空间演化过程及函数拟合
        2.4.3 点相干函数
        2.4.4 空间相干函数
    2.5 三维脉动风速的模拟
        2.5.1 脉动风场模拟方法简述
        2.5.2 风速生成结果与校验
    2.6 结论
第三章 运动雷暴冲击风非平稳风场特性的试验研究及其模拟
    3.1 引言
    3.2 风场测试试验
        3.2.1 试验装置
        3.2.2 试验测点布置与试验工况
        3.2.3 试验过程简述
    3.3 非平稳风场试验结果解耦与分析
        3.3.1 非平稳数据解耦方法概述
        3.3.2 非平稳信号处理方法的对比选取
        3.3.3 试验方法有效性验证
        3.3.4 时变平均风场的分离与拟合
        3.3.5 非平稳湍流风场特性研究
    3.4 运动雷暴冲击风非平稳风场模拟方法
        3.4.1 基于矢量合成法的经典方法
        3.4.2 两类方法生成的风速结果与校验
    3.5 结论
第四章 冲击风场下导线风偏动力响应分析及不平衡张力研究
    4.1 引言
    4.2 多跨导线有限元建模
        4.2.1 有限元模型构建与线路找形
        4.2.2 多跨导线动力特性
    4.3 静止型雷暴冲击风作用下导线风偏响应及不平衡张力求解
        4.3.1 输电线路风荷载求解
        4.3.2 计算工况设置
        4.3.3 导线的风偏响应分析
        4.3.4 导线的不平衡张力分析
    4.4 运动型雷暴冲击风作用下导线风偏响应及不平衡张力求解
        4.4.1 计算工况设置
        4.4.2 仅考虑时变平均风荷载时的风偏响应和不平衡张力
        4.4.3 脉动风场的动力放大效应研究
    4.5 结论
第五章 雷暴冲击风作用下输电线路设计风荷载计算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输电线路风荷载的规范算法
    5.3 雷暴冲击风荷载计算参数研究
        5.3.1 基本风速
        5.3.2 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5.3.3 风压不均匀系数
        5.3.4 风荷载调整系数
        5.3.5 角度风修正系数
    5.4 两类风场下的风荷载计算结果对比
    5.5 结论
第六章 雷暴冲击风场对长横担输电塔线体系的作用研究
    6.1 引言
    6.2 输电塔线体系有限元建模
        6.2.1 模型参数说明
        6.2.2 塔线体系动力特性
        6.2.3 输电铁塔体型系数测定
    6.3 静止型雷暴冲击风对输电塔线体系的作用研究
        6.3.1 输电塔风荷载求解
        6.3.2 静力分析
        6.3.3 动力分析
    6.4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创新点
    7.2 本文工作总结
        7.2.1 静止雷暴冲击风三维脉动风场特性的试验研究及其模拟
        7.2.2 运动雷暴冲击风三维非平稳风场特性的试验研究及其模拟
        7.2.3 冲击风场下导线风偏动力响应分析及不平衡张力研究
        7.2.4 雷暴冲击风作用下输电线路设计风荷载计算方法研究
        7.2.5 雷暴冲击风对长横担输电塔线体系的作用研究
    7.3 进一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水下目标回声建模和参数估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本文的研究意义和应用背景
    1.2 目标回波测试研究现状
        1.2.1 目标回波特性理论预报研究
        1.2.2 当前目标建模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回声建模和参数估计关键影响因素
    2.1 声场模型的选择
    2.2 浅海信道中的多途效应
        2.2.1 多途效应
        2.2.2 水声多途信道模型
    2.3 入射波信号的选择
        2.3.1 单频CW脉冲信号
        2.3.2 线性调频信号(LFM)
        2.3.3 两种信号的比较
    2.4 混响对回声测试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目标回波的亮点模型
    3.1 亮点模型概述
        3.1.1 亮点回波的定义和分类
        3.1.2 水下典型目标模型的简化
        3.1.3 亮点模型传递函数
    3.2 分数阶Fourier变换法
        3.2.1 FRFT的定义和性质
        3.2.2 FRFT离散采样法和改进的二相算法
        3.2.3 用FRFT求解亮点模型参数
        3.2.4 多亮点回波参数求解仿真
        3.2.5 基于FRFT的LFM信号滤波
    3.3 时间反转镜技术
        3.3.1 虚拟时间反转镜原理
        3.3.2 虚拟时反求解多亮点目标三参数
        3.3.3 仿真验证试验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目标回波的冲激响应模型
    4.1 冲激响应模型概述
    4.2 维纳反卷积法
    4.3 自适应系统辨识法
        4.3.1 自适应滤波算法
        4.3.2 仿真实验
    4.4 二阶锥规划法
        4.4.1 凸优化概述
        4.4.2 二阶锥规划算法
        4.4.3 仿真实验
    4.5 水池试验
        4.5.1 实验布置和信号参数设置
        4.5.2 实验测试和数据处理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A PERTURBATION ANALYSIS FOR THE PROJECTION OF A STIFFLY SCALED MATRIX(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自航试验的船舶操纵运动灰箱辨识建模[D]. 梅斌.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2]基于虚拟网格的地形点云匹配[D]. 上官磊.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几类复杂动态网络同步控制新算法研究[D]. 闫丽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7)
  • [4]网壳结构多约束截面优化及考虑设计相关荷载的形状优化研究[D]. 何永鹏.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5]改进的候选区域生成网络应用于半监督行人检测[D]. 雷诗谣.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6]超大型多模块浮动平台的动力学响应分析与控制[D]. 夏淑炎. 湖南大学, 2018(06)
  • [7]块体系统接触问题及稳定评判加固研究[D]. 赵健. 武汉大学, 2018(06)
  • [8]地震反演与岩石物理反演一体化技术研究及应用[D]. 林恬.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2)
  • [9]雷暴冲击风风场特性及其对输电线路的作用研究[D]. 王嘉伟. 浙江大学, 2016(12)
  • [10]水下目标回声建模和参数估计研究[D]. 陈志鹏.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刚性尺度矩阵投影的扰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