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儿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后监护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领[1](2021)在《单操作孔胸腔镜、右胸小切口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及传统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数据,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及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两种微创手术方式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缺点,并进一步探讨其外科微创价值。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在2015年09月~2019年12月期间89例CHD患者的手术资料,按术式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及传统手术方式分为三组。常规组33例,右胸组30例,胸腔镜组26例。三组统计的指标包括:术中需观察的指标: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需观察的指标: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24h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将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三组无死亡病例,患者均痊愈出院。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方面,右胸组有着明显优势(P值分别为0.022、0.029、0.030);在输血量方面,胸腔镜组有明显优势(P值为:0.001);在呼吸机辅助时间方面,右胸组和胸腔镜组明显优于常规组(P值分别为:0.003、0.023);在术后24小时引流量、ICU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方面,胸腔镜组具有明显优势(P值分别为0.000、0.000、0.000)。随访1~5年,三组均未见有残余分流及明显的瓣膜关闭不全及晚期死亡病例。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和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在获得与传统手术相似疗效的同时,减少了手术创伤并带来了美容效果,是安全、可行的两种微创手术方法,与右胸前外侧小切口心脏不停跳手术相比,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手术具有更好的微创及美容效果。
王鹏[2](2020)在《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临床疗效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比较分析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手术与常规胸正中切口心脏停跳手术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相关临床研究数据,探讨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的可行性,并分析两组手术方式的优劣。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8年12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外科中心就诊,明确诊断为房间隔缺损的先天性心脏畸形患者52例,分别行单操作孔胸腔镜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或常规胸正中切口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根据手术方式,分为两组:观察组(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手术组)25例,年龄(36.36±15.60)岁,体重(55.28±11.78)kg,心脏彩超提示房间隔缺损长径(29.32±5.21)mm;对照组(常规胸正中心脏停跳手术组)27例患者,年龄(36.17±19.89)岁,体重(50.11±17.23)Kg,心脏彩超提示房间隔缺损长径(28.52±8.69)mm。分别通过统计两组患者术中监测指标:手术时间(min)、CPB时间(min)、主动脉阻断时间(min)、上下腔静脉阻断时间(min)、术中输血量(ml);术后观察指标包括:呼吸机辅助时间(h)、术后24小时引流量(ml)、ICU时间(h)、术后住院天数(d)、住院天数(d)、围术期并发症。采用卡方检验及t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完成顺利。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呼吸机辅助时间[(10.80±4.70)h比(14.28±6.13)h,t=2.282,P=0.027]、监护室(ICU)时间[(28.19±9.15)h比(46.54±21.51)h,t=4.053,P=0.000]、术中输血量[(216.00±172.43)ml比(366.67±227.02)ml,t=2.679,P=0.010]、术后24小时引流量[(146.32±157.78)ml比(315.37±251.87)ml,t=2.893,P=0.006],住院天数[(14.84±3.33)d比(19.48±7.46)d,t=2.933,P=0.00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并发症等方面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通过门诊或电话随访,无残余漏、死亡等其他严重并发症,随访结果满意。结论: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治疗房间隔缺损安全、可行,不仅取得了传统手术的疗效,而且创伤小、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王道斌[3](2018)在《机器人与全腔镜下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比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对比分析机器人手术系统(da Vinci Si)和完全胸腔镜下,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进行房间隔缺损修补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5例接受机器人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期行三尖瓣成型术7例,肺动脉狭窄矫治术1例,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1例;术中食道超声引导下建立外周体外循环;经右胸4个小孔(0.8-2.5cmm)下完成手术。对比2015年1月-2016年12月完成的35例全胸腔镜,经右胸3个2cm左右微创切口,行不停跳房缺修补术患者,其中6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2例同期部分肺静脉异位引流矫治术,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术毕食道超声评估两组患者心内畸形均成功矫治,无术式转化,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机器人组在手术时间,体外循环转流时间上较全腔镜组明显延长(P<0.05),在术后机械通气,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引流量有下降趋势,但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全部患者原增大的右心房、右心室及左心房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两组患者间右心改善效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与手术方式无关。出院后随访复查1-6个月,无伤口愈合不良、残余分流等并发症;心功能(NYHA)均为I级。机器人组患者住院总费用显着增加(P<0.05),两组患者住院费用构成上存在明显差异(P=0.01);考虑机器人使用费为独立项目后,差异更为显着(P<0.0001)。结论:机器人和全腔镜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安全可靠,可重复性高,疗效满意,微创效果佳,机器人能完成更为复杂的心脏手术。
谢晓勇[4](2011)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减轻术后肺损伤机制及对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肺损伤是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探讨CPB心内直视手术肺保护措施一直是心外科研究领域热点。近年来,有临床研究表明,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可减轻术后肺损伤,但未对其作用机制进行阐明。因此,应进一步研究,详细阐述其减轻肺损伤作用机制,进一步完善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理论基础。CPB心内直视手术后肺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CPB术后肺损伤多与其诱发的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及肺脏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两大主要因素有关,SIRS是诱发CPB术后肺损伤首要因素。目前研究表明,多形性中性粒细胞(PMN)在肺内的聚集与激活并释放各种毒性产物是CPB术后肺损伤机制的中心环节。在肺损伤研究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8(IL-8)是反映肺部炎症的重要指标。核转录因子-κB (NF-κB)能启动和调节炎症反应有关的基因转录,对PMN激活及分泌各种炎性因子、趋化因子等信号调控中起重要作用,是调节炎症反应重要机制。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在细胞外发挥“晚期”炎性因子作用,证明参与内毒素、烧伤、出血等引起的急性肺损伤(ALI)的发生及发展,是否参与CPB术后肺损伤病理过程,未见报道。HMGB1是一种广泛分布于高等真核生物细胞核中蛋白,在各种因素的刺激下,HMGB1释放出细胞外发挥炎性作用,HMGB1在炎性反应中出现时间晚且持续时间长被称为“晚期”炎性因子。目前HMGB1胞外的致炎作用在国内外被高度关注,证实参与脓毒血症、内毒素血症、IRI、ALI等很多疾病的发生及发展,在动物研究中,针对HMGB1的治疗,能明显改善实验动物的愈后,在炎性疾病的治疗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CPB能诱发SIRS,目前认为这种炎性过程是CPB术后低心排综合征、ALI或急性呼吸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出血疾病及脑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病理基础。CPB心内直视手术诱发SIRS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多种机制参与了其发生及发展。HMGB1作为“晚期”炎性因子,是否在CPB心内直视手术表达增加及表达规律如何,是否参与CPB心内直视手术后SIRS的病理过程?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避免心肌IRI,能减少TNF-α等炎性因子的释放,是否能减轻HMGB1释放?国内外未见报道。目的主要探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减轻术后肺损伤炎性作用机制及HMGB1在CPB心内直视手术表达水平及变化规律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HMGB1表达的影响。方法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置换(MVR)的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每组20例,对照组采用中低温心脏停跳CPB手术,实验组采用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1.监测术前及术后各时点的呼吸指数(RI)、氧合指数(OI)、静态肺顺应性(Cs)及呼吸机通气时间,评价呼吸功能变化。2.在开胸后及CPB后30min两个时点抽血检测左右心房PMN计数,计算左右心房PMN跨肺计数差值;流式细胞术(FCM),检测PMN粘附分子CDllb/CD18荧光阳性百分率;分别于开胸后及CPB结束30min两个时点采集肺组织,比色法测量肺组织匀浆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酶联免疫吸附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肺组织匀浆TNF-α及IL-8浓度;western印迹法检测肺组织NF-κB及HMGB1蛋白质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术前、术中及术后各时点血清NE浓度。3.ELISA法检测CPB前及CPB术后各时点血清中TNF-α、IL-8及HMGB1浓度。结果1.呼吸功能变化①RI值:两组在停机后三个时点与手术前比较,明显升高(P<0.05,P<0.01);对照组在停机后三个时点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②OI值:两组在停机后三个时点与手术前比较,明显降低(P<0.05,P<0.01);对照组在停机后三个时点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③Cs值:对照组在停机后三个时点与手术前比较,明显降低(P<0.01);实验组在停机时及CPB后1h两个时点,明显降低(P<0.01);对照组在停机后三个时点明显低于实验组(P<0.05)。④呼吸机通气时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MN在肺部集聚、黏附及NE的释放①左右心房PMN跨肺差值:对照组及实验组在CPB后30min都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在CPB后30min时点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②CDllb/CD18荧光阳性百分率:对照组及实验组在CPB后30min都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在CPB后30min时点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③肺组织匀浆MPO活性:对照组及实验组在CPB后30min都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在CPB后30min时点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④血清NE浓度:对照组在CPB 30min后各时点明显升高(P<0.05,P<0.01);实验组在CPB 30min、CPB停机时、CPB后3h及CPB后6h4个时点明显升高(P<0.05,P<0.01);对照组在CPB30min、CPB停机时、CPB后3h及CPB后6h 4个时点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3.肺部TNF-α及IL-8浓度变化①肺组织匀浆TNF-α浓度:对照组及实验组在CPB后30min都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在CPB后30min时点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②肺组织匀浆IL-8浓度:对照组及实验组在CPB后30min都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在CPB后30min时点明显高于实验组(P<0.05)。4.肺组织NF-κB及HMGB1蛋白表达①肺组织NF-κB蛋白表达:对照组及实验组在CPB后30min都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蛋白表达水平在CPB后30min时点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②肺组织HMGB1蛋白表达:对照组及实验组CPB后30min蛋白表达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CPB后30min对照组蛋白表达高于实验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血清TNF-α、IL-8及HMGB1浓度变化①血清TNF-α浓度:两组CPB停机时、CPB后6h、CPB后12h及CPB后24h4个时点与CPB前比较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在CPB停机时、CPB后6h、CPB后12h及CPB后24h4个时点血清浓度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②血清IL-8浓度:两组在CPB停机时后各时点血清浓度明显升高(P<0.01,P<0.05);对照组在CPB停机时、CPB后6h、CPB后12h及CPB后24h4个时点血清浓度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③血清HMGB1浓度:两组在CPB停机时血清浓度未明显升高(P>0.05),在CPB后6h后各时点明显升高(P<0.01);对照组血清浓度在CPB后6h后各时点明显高于实验组(P<0.01,P<0.05)。④TNF-α、IL-8及HMGB1术后血清浓度变化趋势:TNF-α及IL-8血清浓度在CPB结束后明显升高,在CPB结束时及CPB后24h两个时点达到峰值,在CPB后48h时点基本恢复正常;HMGB1血清浓度在CPB后6h后开始升高,在CPB后24h时点达到峰值,在CPB后48h仍明显升高。结论1.与中低温心脏停跳手术比较,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可减轻术后肺损伤;但对肺脏也可能造成一定损伤。2.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减轻CPB术后肺损伤机制可能与减少PMN在肺部滞留、积聚,降低粘附分子CD11b/CD18的表达及NE释放,减轻肺部炎性反应,抑制NF-κB活性等有关。3.在CPB心内直视手术过程中,HMGB1可能作为“晚期”炎性因子参与CPB术后SIRS的发生及发展;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可减少CPB术后HMGB1释放,减轻CPB术后SIRS。
邢旺[5](2010)在《小型猪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文中认为目的:研究小型猪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麻醉和体外循环(CPB)管理方法。方法:小型猪12例,常规建立CPB,阻断上、下腔静脉,不阻断升主动脉,心脏不停跳下行三尖瓣成形术。,采用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方案。麻醉诱导:氯胺酮3~5 mg·kg-1。肌注,3%戊巴比妥钠15~20 mg·kg-1静注;麻醉维持:异氟烷持续1~1.5最低肺泡气有效浓度(MAC)吸入,间断静脉注射芬太尼15~20 ug·kg-1、维库溴铵0.10~0.15 ug·kg-1和咪唑安定0.1~0.2 mg·kg-1。检测有创动脉血压,动脉血气分析。CPB期间维持肛温35~37℃上,CPB转机流量60~80 ml·kg-1·min-1,平均动脉压(MAP)5.33~9.33 kPa(60~90mmHg),血红蛋白浓度(Hb)60~80g/L,红细胞压积(Hct)25~30%。记录麻醉诱导时间、CPB转机时间、麻醉维持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等,观察CPB期间血流动力学及血气的变化,记录麻醉及CPB相关并发症。结果:麻醉诱导10.0±2.9 min、CPB转机83.4±8.0 min、麻醉维持248.7±46.8 min、呼吸机辅助344.3±37.5 min。CPB期间血流动力学平稳;乳酸值转机中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胸即刻恢复;Hb及Hct转机后降低(P<0.05),停机后恢复。无窒息、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死亡3例,其中2例非麻醉及CPB因素,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症。结论:异氟烷静吸复合麻醉效果稳定,苏醒快;心脏不停跳CPB对呼吸、循环影响小,并发症少。两种技术联合应用,优化了围术期麻醉和CPB管理方案,减少了组织器官的损伤,为心内直视手术较理想的选择。
陈华夏,刘邕波,刘陶文[6](2009)在《未成熟心肌保护的研究现状》文中指出心脏直视手术过程中,心肌保护极为重要,直接影响心脏手术及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对婴幼儿患者尤为重要。有关最佳的心肌保护方法,至今仍无统一的规定,看法也不完全一致。目前有关心肌保护的研究课题仍主要集中在低温、心脏停跳液、对心肌有保护作用的药物、灌注方法等方面。而心脏不停跳手术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心肌保护方法,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
刘仕强[7](2009)在《不停跳心内手术应用于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比较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下心脏停跳与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患者围手术期心肺功能的相关指标,评估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VSD合并PH患者心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根据PH的程度(平均肺动脉压/平均主动脉压比值,Pp/Ps),将68例VSD合并PH患者分成2组:轻、中度PH患者(0.30<Pp/Ps<0.75)为A组,重度PH患者(Pp/P s>0.75)为B组。其中,A组按入院时的顺序奇、偶数随机分为停跳组(A1组),不停跳组(A2组);B组按同样的方法分为停跳组(B1组),不停跳组(B2组)。四组均在CPB前及开放上、下腔静脉或开放升主动脉(Cross-Clamping Remission,CCR)后2h、6h、12h和24h采集血浆标本检测肌钙蛋白Ⅰ(cardiactroponinⅠ,cTnI)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reative kinase MB,CK-MB)含量的变化。全组患者均于CPB前及手术后1h分别查血气分析,监测呼吸指数(Respiratory Index,RI)和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Partial Pressure ofOxygen,PaO2)。全组患者在CPB前及关闭右房时分别切取小块右心房组织,电镜观察心肌细胞线粒体的超微结构改变。记录CPB下的阻断时间、辅助时间和转流时间。观察并记录低心排血量综合症(Low Cardiac Output Syndrome,LOCS)发生率、术后多巴胺用量、呼吸机支持时间、术后24小时内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和加强治疗中心(Intensive Care Unit,ICU)治疗时间等临床指标。结果:停跳组与不停跳组术后各时点血清cTnI、CK-MB含量均较术前显着升高;且术后不停跳组的血清cTnI、CK-MB含量显着低于停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h不停跳组的PaO2高于停跳组,并且各组的RI均较术前升高,但术后B2组的RI低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电镜下显示不停跳组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小于停跳组(P<0.05)。CPB的转流时间、辅助时间,不停跳组短于停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重度PH患者,B2组的呼吸机支持时间、Dopa平均最大剂量、ICU治疗时间、心律失常发生率及LOCS发生率明显少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轻、中度PH患者中,A1组和A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VSD合并PH患者心肺功能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与VSD合并轻、中度PH相比,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对VSD合并重度PH高压患者具有更好的保护作用;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是一种较为安全可靠的手术技术,有利于及时发现传导束损伤,并且可简化手术程序。
林琦[8](2009)在《停跳与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对血小板和P选择素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测定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内P-选择素以及血小板在瓣膜置换术前、术中、术后的浓度,对停跳与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对血小板和P-选择素表达的影响作出对比,探索更适于机体保护的心内直视手术方式。并了解患者血小板计数以及P-选择素表达的变化,帮助评估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后凝血功能变化和炎症反应程度,对今后防治心内直视术造成的出血风险和炎症反应提供诊断和治疗帮助。方法:选择我科08年6~9月期间入院、心功能Ⅱ~Ⅲ级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40例,随机分成不停跳组20例(实验组)和停跳组20例(对照组)。术前两组患者心功能评价无显着性差异,三大常规检查在正常范围,各病例均无合并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诱导麻醉后行气管插管,人工通气。常规开胸后建立体外循环,停跳组体外循环采用中体温(28±2)℃,灌注流量为2.4~3L·m-2·min-1,维持平均动脉压(MAP)60mmHg左右,不停跳组采用浅体温(32±2)℃,采用中高流量灌注,主动脉灌注压维持在50~70mmHg。待心内操作结束后,以(1.2~1.3):1比例予以鱼精蛋白中和肝素。于术前(T1)、转机后20min(T2)、转机后40min(T3)、转机终了(T4)、手术终了(T5)、术后12h(T6)、术后24h(T7)分别采集静脉血,经立即离心分离提取血清后置入-20℃冰箱保存,用ELISA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中可溶性P-选择素的浓度。于以上同样时点抽取静脉血,以全自动分析仪检测观察血小板计数,因体外循环中血样受稀释影响,以术前Hct为标准进行矫正。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均以(?)±s表示,采用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对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进行比较,组间各时点比较采用多元方差分析。并分析心内直视术下血小板计数变化与P-选择素表达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2.1血小板计数变化心内直视术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有统计学意义(F=122.961,P<0.01);测定时点与心内直视术分组因素存在交互关系(F=5.181,P<0.01)。组间比较血小板计数随时间变化趋势(F=11.551,P<0.01),可认为两组血小板计数变化趋势有差异。2.2 P-选择素表达变化心内直视术前后P-选择素表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92.61,P<0.01);各测定时点与心内直视术分组因素存在交互关系(F=11.475,P<0.01)。组间比较P-选择素表达水平随测定时间变化趋势(F=79.632,P<0.01),可认为随时间推移,两组P-选择素表达水平变化趋势有差异。2.3经直线回归与相关分析,心内直视术下血小板计数变化与P-选择素表达变化呈高度负相关(r=0.964,P<0.01)。结论: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术的患者血小板受到激活,数量减少。术后血小板水平明显低于术前,随着时间推移血小板数量得到恢复,但术后24小时血小板计数仍未能恢复术前水平。P-选择素表达在体外循环开始后逐渐增强,体外循环后呈下降趋势,但直至术后12~24小时内仍保持较高水平。不停跳心内直视术下的P-选择素表达水平在术中显着低于停跳下心内直视术。此外,围手术期血小板计数变化与P-选择素表达变化呈高度负相关,提示血浆P-选择素的增高主要来源于活化血小板,可能是血小板膜P-选择素的脱落部分。
吴军[9](2008)在《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和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对比》文中提出目的比较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和中低温停跳技术在婴幼儿心内直视手术的应用。方法分析56例3岁以下行心脏手术患者,其中26例(组Ⅰ)在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手术,30例(组Ⅱ)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进行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体外循环(CPB)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低心排发生率、术后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死亡率情况。结果不停跳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和手术时间均较中低温停跳组短(P<0.01),并且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也较停跳组短(P<0.05);不停跳组患者术后的低心排发生率和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停跳组低(P<0.05),并且术后住院时间也较停跳组短(P<0.05)。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技术在婴幼儿心肌保护、改善术后呼吸功能以及促进患者恢复方面均优于中低温体外循环心脏停跳技术。表明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应用于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畸形的矫治。
黄维佳[10](2008)在《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通过55例先天性主动脉窦瘤破裂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探讨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在主动脉窦瘤破裂外科治疗上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心胸外科自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间手术治疗的55例先天性主动脉窦瘤破裂的患者,分为浅低温不停跳组和低温停跳组,对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及心功能构成比、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失血量、术中最低温度,术后多巴胺使用剂量、呼吸机支持时间、CCU停留时间和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处理,采用组间比较t检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及心功能构成比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CCU停留时间、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在转机时间、术中最低温度、多巴胺使用剂量、呼吸机支持时间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停跳组优于停跳组。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作为一项安全、有效的技术,适合应用于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外科治疗。
二、小儿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后监护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儿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后监护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单操作孔胸腔镜、右胸小切口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B 个人简历 |
附录 C 综述 胸腔镜技术在心脏外科领域的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2)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英文缩略词表 |
附录 B 个人简历 |
附录 C 综述 |
参考文献 |
(3)机器人与全腔镜下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减轻术后肺损伤机制及对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本课题创新与不足 |
综述一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
(5)小型猪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研究背景 |
立题依据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常用实验药品 |
1.2 常用器械 |
1.3 实验动物 |
2 实验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麻醉方法 |
2.3 CPB管理 |
2.4 手术过程 |
2.5 术后监护 |
2.6 恢复期管理 |
3 观察指标 |
4 统计学处理 |
实验结果 |
1 一般情况 |
2 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特征及血气分析结果 |
3 麻醉及体外循环相关并发症 |
讨论 |
1 麻醉管理 |
2 体外循环管理 |
3 术后管理 |
3.1 拔管后管理 |
3.2 胸腔引流的管理 |
3.3 术后喂养的观察 |
研究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1 历史回顾 |
2 浅低温体外循环的特点 |
2.1 理论依据 |
2.2 基本方法 |
2.3 心肌保护 |
3 优点 |
4 缺点及预防 |
4.1 气栓 |
4.2 术野 |
4.3 血尿 |
4.4 应用 |
5 心肌保护效果 |
5.1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
5.2 并发症及死亡率 |
5.3 存在的问题 |
6 评价 |
7 展望 |
参考资料 |
在研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6)未成熟心肌保护的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未成熟心肌的特点 |
2 传统手术方式心肌保护方法—高钾心脏停跳液 |
2.1 冷晶体停跳 |
2.2 冷含血停跳 |
2.3 超极化停跳 |
2.4 温血停跳 |
2.5 心脏停跳液灌注方法 |
3 心肌缺血预适应 |
4 不停跳心脏手术 |
5 结 语 |
(7)不停跳心内手术应用于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主要缩略词一览表 |
二、中文摘要 |
三、英文摘要 |
四、论文正文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五、论文参考文献 |
六、综述 |
七、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八、致谢 |
(8)停跳与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对血小板和P选择素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 |
一、论文部分 |
1、中文摘要 |
2、英文摘要 |
3、前言 |
4、资料与方法 |
5、统计结果 |
6、讨论 |
7、结论 |
8、参考文献 |
二、综述部分 |
9、正文 |
10、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四、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9)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和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和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对比 |
1. 中文摘要 |
2. 英文摘要 |
3. 前言 |
4. 临床资料与方法 |
5. 结果 |
6. 讨论 |
7. 结论 |
8. 参考文献 |
二、综述: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现状与进展 |
1. 综述内容 |
2.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10)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
中英文对照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二、综述 |
综述正文 |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四、小儿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后监护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单操作孔胸腔镜、右胸小切口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分析[D]. 王领.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单操作孔胸腔镜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手术临床疗效分析[D]. 王鹏. 蚌埠医学院, 2020(01)
- [3]机器人与全腔镜下心脏不停跳房间隔缺损修补术对比分析[D]. 王道斌. 南京医科大学, 2018(01)
- [4]浅低温心脏不停跳手术减轻术后肺损伤机制及对高迁移率族蛋白B1表达影响研究[D]. 谢晓勇. 广西医科大学, 2011(08)
- [5]小型猪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麻醉及体外循环管理[D]. 邢旺. 兰州大学, 2010(11)
- [6]未成熟心肌保护的研究现状[J]. 陈华夏,刘邕波,刘陶文. 医学综述, 2009(22)
- [7]不停跳心内手术应用于室缺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研究[D]. 刘仕强. 昆明医学院, 2009(10)
- [8]停跳与不停跳心内直视术对血小板和P选择素表达影响的对比研究[D]. 林琦. 广西医科大学, 2009(10)
- [9]婴幼儿心脏不停跳和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对比[D]. 吴军.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
- [10]心脏不停跳直视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临床分析[D]. 黄维佳. 广西医科大学, 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