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排球运动员的实力

如何培养排球运动员的实力

一、如何发展排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论文文献综述)

肖波[1](2021)在《我国青年女排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特征及训练方法研究》文中指出

田梦乾[2](2021)在《山东省女排后备人才身体形态、专项身体素质主要指标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张俊[3](2021)在《Tabata训练法对于排球选修生专项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在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排球运动逐渐成为了一项热门项目,通过排球技术和比赛规则的不断提升与完善,使得排球比赛的观赏性和竞技性更上一个台阶。如今的排球比赛竞争愈加激烈、比分愈加胶着,在同等技战术水平下,若想取得排球比赛的胜利,往往需要具备较高的排球专项身体素质能力,才得以克服大强度、多次数、长时间的排球比赛所导致的动作变形、移动缓慢等严重影响竞技水平的问题。本研究试采用Tabata训练法与排球项目的结合,通过测试排球专项身体素质指标进行统计与分析,为排球运动项目在身体素质训练等方面提供依据和理论基础。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利用Tabata训练法对于排球选修生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展开分析,实验对象为上海体育学院本科专业排球选修生共计24名男生,通过随机分组,分为以中等强度间歇训练进行干预的对照组和以Tabata高强度间歇训练进行干预的实验组,分组后测试实验对象排球专项身体素质七项指标的成绩,通过10周的干预后,再次测量,通过对比前测与后测成绩,利用SPSS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对t检验结果处理与分析得出结论:(1)通过10周的训练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成绩对比分析发现,实验组全部的测试指标均呈现显着性差异,而对照组有个别指标未呈现显着性差异。说明Tabata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排球七项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影响更加全面。(2)通过10周的训练干预后,Tabata高强度间歇训练干预的实验组排球专项身体素质成绩的提升幅度比对照组高。(3)通过比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测试成绩,可以发现测试成绩在30秒十字象限跳和1500米变化率方面对比其余指标成绩差异较大,因此可以说明实验组的Tabata高强度间歇训练法对力量耐力和有氧耐力的提升更佳显着。(4)通过10周的训练干预后,两组在六项指标测试的协方差检验均显示出显着性差异,这表明一部分的无关变量对于实验的影响较小。

韦硕[4](2021)在《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排球专修学生移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排球运动的发展,排球比赛攻防转换的速度不断加快,比赛战术的布置更加复杂多样,对抗程度也更加的激烈。由于排球场地比较小,场上人数多,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队员们的移动能力常常被忽略,其实在比赛过程中良好技战术的发挥,移动能力起着关键因素。因此,发展排球运动员移动能力成为日常训练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最近几年,体能训练中引入了大量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法,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有着独特的训练理念,他打破了传统的单一的训练方式。通过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增强排球运动员的移动能力,提高专项技术发挥,能在排球比赛中取得卓越的成绩,为排球运动员移动能力的训练提供新思路。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通过探究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在排球专修学生移动能力中的训练效果,选取16名男子排球专修学生为实验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经检验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进行为期12周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和抗阻训练,实验结束后对测试指标进行再次测试,最后用SPSS对二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得出以下结论:(1)经过12周的实验干预后,快速伸缩复合训练与抗阻训练对排球专修学生移动能力的提高都有积极的影响效果,但是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在发展排球移动能力方面比抗阻训练的训练效果好。(2)经过12周的实验干预后,通过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排球专修学生移动能力指标提高的幅度大不相同。实验组学生立定跳远、六边形跳、T字形跑、半米字移动、pro测试等指标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对照组学生有显着性差异。(3)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可以发展排球专修学生的快速移动能力,尤其是急停急起、加速变向、转身等能力。本研究通过对排球队员移动能力在技战术水平中的重要性和快速伸缩复合训练中的多种训练方法的了解,结合排球运动的特点,制定出一套发展排球队员移动能力的快速伸缩复合训练方法,丰富移动能力的训练方法体系,为以后有关排球移动能力训练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意见。

胡建芝[5](2021)在《2010-2019年中国女排部分技术及非技术因素的动态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女排是一支拥有光荣历史的优秀集体,自1974年组队以来,已经在世界排球三大赛事中获得了十个冠军,尤其是上个世界八十年代成功完成了“五连冠”伟业,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极大的惊喜和荣耀,象征着不畏强手、努力拼搏的女排精神也被视为民族精神,激励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纵观中国女排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们的成绩也出现过波动,甚至还出现过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是近十年来,中国女排的成绩时好时坏。鉴于此,本文从影响排球比赛胜负的部分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着手分析,通过对2010年-2019年间,中国女排参加三大赛事的实况进行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从中探索中国女排部分技术与非技术因素的变化情况,以期能够把握影响中国女排比赛胜负的主要因素及其变化规律,为以后高水平排球队伍的训练提供一些参考。结论:1、近十年中国女排的非技术因素发展较为稳定,各项数值均接近或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高度优势明显,符合“高大化”发展趋势。体重和克托莱指数略有下降,体能训练贯彻力度稍显不足。队员的年龄相对年轻,比赛经验稍显不足,心理不够稳定,在关键场次容易受到影响。2、近十年中国女排的发球方式稳中有变,三种发球形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尤其是跳发飘球的使用率极高,已经成为中国女排最主要的发球手段。发球效果相对稳定,接近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发球的攻击性较弱,在关键比分的发球上显得攻击性不足。3、近十年中国女排的接发球方式相对稳定,近两年由于队员身高的提升和对手发球方式的变化,传接球的使用率有所上升,但接发球效果较为出色,优于世界平均水平,即使在关键比赛中也很少出现接发球失误的情况,极大地保障了一攻的实施。4、近十年中国女排逐渐形成了两边拉开的战术体系,强攻扣球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扣球效果也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快攻扣球技术比较单一,后排扣球数量也相对较少,扣球手段不够丰富,在关键比赛或关键比分上,还会出现攻击性不足的问题。5、近十年中国女排都以双人拦网为主,拦网形式比较固定,但拦网效果表现不佳,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对对手的进攻限制不够,拦网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郑宇佳[6](2021)在《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排球比赛过程中随着进攻与防守转换节奏的日益加快,战术安排越发复杂,对抗程度也更加激烈。如今大学生排球联赛势头正猛,全国实力强劲的排球队伍层出不穷且均属高水平,高校是高素质人才的集合地,众多体育院校首要任务是对排球运动员进行身体素质的再开发,使其保持较高的运动水平和竞技能力。而大学生排球联赛是运动员展示运动能力和团队风采的重要途径和渠道。想要在这场角逐中获得更好的发展,不仅需要排球运动员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和整体的战术意识,还需要其拥有较好的体能和身体素质从而确保比赛中技战术水平的稳定发挥。而专项移动能力作为提高个人排球技战术中的必备条件,是排球技能学习及运用的基础,同时也是组织和进行任何排球战术的先决条件。在排球运动中,运动员面对不同方向的来球,需要判断球的位置并快速移动进行防守取位、跑动进攻、移动拦网等持续时间短且输出功率较大的爆发性用力动作,其主要靠磷酸原供能系统来满足供能需求确保动作的完成。因此,排球是一项多以无氧供能为主,有氧供能为辅的较为特殊的对抗性竞技运动。复合式训练能够通过对抗阻力刺激肌肉并且增大肌肉力量后进行快速力量训练使肌肉加速收缩,高效提高运动员的爆发力水平,刺激和唤醒深层肌肉,从而提高运动员运动能力。本文旨在运用复合式训练法发展男子排球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水平从而使其专项移动能力得以提升。本研究主要选取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20名男子排球运动员作为实验对象,通过采用蛇形分组的方式,实验组中10名排球运动员采用复合式训练的方法,分别对运动员的上肢、下肢及下肢单侧肌肉进行针对性训练,对照组中10名排球运动员按照常规的传统力量训练法进行训练,通过进行8周的实验旨在探究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显示:采用复合式训练法进行实验干预的实验组能够使其组内受试者中反映专项移动能力的测试指标在实验前后的成绩变化上出现显着性提高,与按照常规传统力量训练的对照组中的成绩变化相比,复合式训练法对于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发展与提高具有显着的推动性作用,能够为今后的训练产生相对的参考价值。本研究经过8周实验后,得出以下结论:(1)通过半米字移动的成绩显示,两组受试运动员在成绩变化上均有不同程度地提高。复合式训练通过运用针对上下肢力量和速度的组合手段并结合专项的训练模式改变运动员的下肢爆发力,从而为其在急停急起中肌肉对不同方向的控制、步伐转换的速度和身体多次变向反应速度的快慢等方面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经过实验前后的组内对比实验组运动员的成绩变化优于对照组(P<0.5),且两组在增长幅度的对比分析中实验组涨幅优于对照组(P<0.5)。(2)通过36米移动的成绩显示,采用复合式进行训练的实验组主要由于在训练中针对不同部位进行不同强度的力量训练为此提高肌肉力量的同时还通过快频跳跃练习使其在跳的过程中增加身体稳定性,改变协调性,从而来控制短距离内步伐转换及加速和制动的能力。因此,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组内成绩变化优于对照组(P<0.1);在两组测试结果增长幅度的对比中也优于对照组(P<0.5)。(3)通过T型跑的成绩显示,传统的力量训练和复合式训练对其成绩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传统训练是通过改变肌肉力量从而发展力量来改变移动速度,复合式训练中既有力量又增加了速度,在这种模式下进行训练既发展运动员加速跑能力还对其在快速跑动过程中迅速转换运动方向、四种步伐的变换和后退跑过程中速度的保持以及对方向的感知起关键作用。因此,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组内测试指标成绩变化情况的对比中优于对照组(P<0.1),其增长幅度也优于对照组(P<0.5)。(4)通过4×6米折返跑的成绩显示,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组内成绩变化对比中优于对照组(P<0.1),测试最终结果的增长幅度对比中涨幅更为直观且明显(P<0.5),4×6米折返跑的跑动距离符合比赛过程中排球运动员负责区域的空间范围,复合式训练能够快速发展肌肉力量,提升直线冲刺速度。并通过跳跃练习改善肌肉群爆发力,发展肌体对突然性启动和加速的控制能力。(5)通过六边形跳的成绩显示,传统训练对其成绩变化产生的影响较小,复合式训练的不同之处在于并不只是一味地对运动员力量及其爆发力水平进行改变,而是力量训练之后还增加了“快频跳跃”,通过不同形式的跳跃练习在发展其力量素质基础上改变运动员协调性,提高脚下对方向的敏感度及变向速度。所以在实验前后两组组内对比中实验组所表现出的成绩变化优于对照组(P<0.1);增长幅度的变化中实验组涨幅更为明显(P<0.5)。(6)针对反映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五项测试指标所表现出来的总体情况而言,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的专项移动能力提高具有明显促进作用,能够产生积极影响。说明复合式训练在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改善与发展方面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针对排球运动项目的特点对其训练手段的组合形式及负荷强度和负荷量进行合理选取、制定与安排。因此总结出,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的专项移动能力的训练具有一定指导性。(7)通过助跑摸高、立定跳远和10码跑这3项测试指标成绩显示,对于10码冲刺跑成绩,采用常规传统训练的对照组10冲刺跑成绩呈现显着性变化,说明传统力量训练对10码冲刺跑成绩有促进作用。而采用复合式训练法的实验组在实验前后的助跑摸高、立定跳远和10码冲刺跑的测试结果组内对比中明显优于对照组(P<0.1);涨幅对比中实验组变化更为明显(P<0.5),由此说明复合式训练有利于排球运动员下肢爆发力水平的提高,能成为影响和改变其身体综合素质,促进专项移动能力有效发展的训练方法。

程冰茜[7](2021)在《模式训练法在青少年男排体能训练中的实验研究 ——以河北省体校U16男排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如今排球体能训练逐渐科学化,具体化,关于排球体能训练的方式却比较传统和单一,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排球运动员具有足够的体能来支撑他在场上执行教练员所布置的战术。为了高效执行教练员的战术部署,则需要运动员在综合体质能力上通过专项的锻炼进行强化,其中对于体能的锻炼提升是在战术执行上最为优先和关键的必要条件。当运动员体能素质过硬时,能够有效促进其在赛场上的表现,并能够通过更好地发挥抵消队伍策略布置上的不足。想要在赛场上最大化发挥和调动运动员的价值,提升队伍“赢面”的可能性,除了在队伍战术策略谋划上下功夫,也需要将队伍的每一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锻炼到位,只有在策略和体质两者同时兼并缺一不可的情况下,队伍才更有胜率。针对青少年运动员,只有利用科学有效的锻炼模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能强化,才能提升排球队员们的战术运用和赛场表现。基于此,通过查阅排球运动相关专业文献,结合运动员实际实验反馈以及数据统计分析,将模式训练法在青少年男排体能训练中的实验进行研究,并在训练流程结束后与常规训练模式队员进行对比测评,从而论证了该种训练策略方式在河北省体校男排体能训练中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且效果显着。论文首先对相关的选题背景、国内外研究现状、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之上以河北省体校U16男排为例,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资料巩固理论知识,通过专家访谈法探讨本次实验训练计划的内容进行制定,通过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来论证模式训练法针对青少年U16男排队员所发挥的提升效果。考虑到身体发育差异的问题,本次选取选取了16名体能相当的U16男排运动员作为实验训练者,其中分出8人为实验组,8人为对照组,为有效体现实验对比,前者将接受模式训练法,后者接受常规训练,根据训练的不同阶段和内容设置两种为期10周的训练模式对比计划,在最后将对两组训练人员进行体能水平进行测评,并将测评结果进行比对,总结实验成果,验证模式训练法针对河北省体校U16男排体能是否有提升成效。通过本文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模式训练法在U16男排体能训练上是可行的。(2)通过模式训练法的实验组,在垂直板块与水平移动板块的体能上总体提高显着,垂直板块上的原地后抛2kg实心球,60s双摇跳,以及水平移动板块上的30米跑实验前后的P值分别为0.000,差异性极其显着。(3)常规训练组与模式训练组在训练结束后的引体向上、原地后抛2KG实心球、助跑摸高、30米田径、半米字移动和反复横跨测评中的成绩P值全部小于0.05,由此可见具有显着性差异。尤其是30米跑项目P值低于0.000,可见其有着较大的差距,然而快速挺举20KG和60S双摇跳的P值大于0.05,差异性较小。(4)就实效性而言,无论是模式训练法还是传统体能训练法都卓有成效。相较于传统的训练方式,模式训练法在提升受训者专项身体素质效率更佳,为球员的竞技比赛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陈晨[8](2021)在《跳绳训练对青少年女排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青少年阶段是身心生长发育和身体素质提升的至关重要时期,对于青少年运动员而言更是重中之重,该阶段青少年生理、心理等各方面都处于敏感期,应在排球运动员的青少年阶段适时对专项身体素质进行训练干预。女生各项身体素质发展在11-14岁阶段出现第一个波峰,在这一阶段提升专项身体素质训练能够更好的为技战术练习以及获取优异运动成绩打下基础。本文为论证跳绳训练对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探索有关排球专项身体素质新的训练方式方法,尝试将跳绳练习的竞技价值转变为一种新的有助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身体素质练习方法。本文以排球运动项目特点和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规律为出发点,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将实验前后所得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对照样本t检验,进行组内和组间分析,从而论证跳绳训练对青少年女子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分析研究跳绳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在联系及运用效果,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构建切实可行的普及化排球专线身体素质训练方法。2020年6月28日至2020年9月29日,训练课共计十二周,每周两次课,每次30分钟左右,保定市体校排球馆。实验对象为保定市体校女子排球队28名11-14岁女生,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分别有14名女排队员。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实验前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身高、体重等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显示结果均服从正态分布,保证了实验的公平公正性和数据的真实有效性,实验场地环境相同,对照组采用传统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实验组则采用跳绳训练法。经过为期12周的跳绳训练干预后,又对专项身体素质的相关指标进行测试,包括速度素质:30米跑;灵敏素质:V字移动;耐力素质:800米跑;弹跳力:助跑摸高;协调能力:一分钟跳绳;柔韧素质:立位体前屈。实验结论与建议如下:结论:(1)相较于传统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方法,跳绳训练更有利于提升青少年女排运动员的速度素质。在速度素质测试“30米跑”中,实验组成绩出现了明显提升,相较于实验前成绩提高0.61秒,相较于对照组提升0.42秒;在灵敏素质测试“V字移动”中,实验组成绩相较于实验前提升1.29秒,相较于对照组提升0.91秒;在弹跳力测试助跑摸高中,实验后实验组成绩相较于实验前提升0.05米,相较于实验后对照组提升0.04米;在耐力素质测试指标800米跑中,实验组实验后成绩相较于实验前提升了0.41分钟,相较于实验后对照组成绩提升0.48分钟;在柔韧素质测试指标立位体前屈之中,实验组实验前与实验后成绩提升0.50厘米,相较于实验后对照组成绩提升0.22厘米;在协调能力测试一分钟跳绳中,实验后实验组相较于实验前成绩提升16.29次,相较于实验后对照组提升13.29次。(2)11-14岁阶段的青少年女排运动员处于专项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因此无论是跳绳训练还是传统专项训练方法,只要经过系统的练习,专项身体素质就会有所提升。(3)跳绳训练能够帮助青少年女排运动员有效提高速度素质、灵敏素质、弹跳力、耐力素质以及协调能力,经过12周跳绳训练干预后均出现显着性差异,但柔韧素质方面并未出现显着性差异。建议:(1)在青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应注意身体素质训练方式方法的选择,身体素质训练单一乏味,难以使青少年运动员长时注意力保持集中状态,所以就需要选用青少年儿童感兴趣的训练形式,比如可以将变换各种形式的跳绳加入到日常训练内容之中,从而来达到帮助青少年排球运动员提高专项身体素质的目的。(2)专项身体素质是一个整体,各项身体素质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把握好一般身体素质和专项身体素质的关系,掌握其规律才能更好的制定出符合青少年运动员的训练计划。(3)在本次实验中,跳绳训练相比传统专项身体素质练习,更能吸引青少年运动员的注意,由于场地不受限制,更适合于硬件设施有限的运动队。(4)在跳绳训练过程中,要注意动作标准正确及科学合理的练习,不能盲目跳绳。身体素质练习因人而异、量力而行,不论是在跳绳训练还是在其他身体素质训练中都要注重安全问题,避免出现运动损伤。

胡钊硕[9](2021)在《腹式呼吸干预训练对排球原地纵跳动作核心区域表面肌电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弹跳力被誉为排球运动的“灵魂”和“生命力”,是排球运动员一项重要的身体素质,无论是扣球进攻,还是防守拦网,都要求运动员具有出色的弹跳力,而原地纵跳的水平又是衡量排球运动员弹跳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纵跳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排球运动员成绩的高低。原地纵跳动作是人体在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下,依靠身体各个环节的协调发力,充分发挥下肢肌群以及核心区域肌群的力量,以达到最佳向上起跳效果的技术动作。通过腹式呼吸干预训练,能有效激活核心区域深层肌群与周边辅助肌群,提高核心区域能量的输出(减少能量的泄漏),在控制身体姿势、维持身体平衡的同时,使身体各环节协同发力,达到更好的起跳效果。本研究以腹式呼吸干预训练对排球原地纵跳动作核心区域表面肌电的影响为研究对象,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排球专选班的20名受试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进行为期10周的腹式呼吸干预训练(N=10),对照组进行为期10周的传统常规素质训练(N=10)。利用表面肌电技术对原地纵跳动作各个阶段的核心区域肌肉进行了检测分析,对比出腹式呼吸干预前和干预后原地纵跳动作核心区域表层肌肉的动员情况及做功大小的变化,并检测出核心区域肌肉激活时序;对比出排球运动员的摸高高度和腾空时间,证明了腹式呼吸干预训练对提高原地纵跳能力的有效性,为教练员和运动员在今后的运动训练中科学地进行训练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研究结果:(1)起跳阶段:通过10周的腹式呼吸干预训练,提升了实验组身体腰腹部核心肌群的动员程度,其中腹直肌和腰部竖脊肌更为显着(P<0.05);通过10周的常规素质训练,提升了对照组下肢核心肌群的股直肌和臀大肌的动员程度,效果显着(P<0.05);腹式呼吸干预训练下的实验组身体腰腹部的动员程度要比常规素质训练下的对照组身体腰腹部的动员程度要大,其中腹直肌和腰部竖脊肌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2)腾空阶段:通过10周的腹式呼吸干预训练,提升了实验组身体腰腹部核心肌群的动员程度,其中腹直肌和腹外斜肌更为显着(P<0.05);通过10周的常规素质训练,提升了对照组下肢核心肌群的股直肌的动员程度,效果显着(P<0.05);腹式呼吸干预训练下的实验组身体腰腹部的动员程度要比常规素质训练下的对照组身体腰腹部的动员程度要大,其中腹直肌和腹外斜肌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落地缓冲阶段:通过10周的腹式呼吸干预训练,提升了实验组身体腰腹部核心肌群的动员程度,其中腹外斜肌和腰部竖脊肌更为显着(P<0.05);通过10周的常规素质训练,提升了对照组下肢核心肌群的臀大肌和股直肌的动员程度,效果显着(P<0.05);腹式呼吸干预训练下的实验组身体腰腹部的动员程度要比常规素质训练下的对照组身体腰腹部的动员程度要大,其中腹外斜肌和腰部竖脊肌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实验后实验组肌肉的激活时序依次为腹直肌→腹外斜肌→腰部竖脊肌→股直肌→股二头肌→臀大肌;实验后对照组肌肉的激活时序依次为臀大肌→股直肌→腰部竖脊肌→股二头肌→腹外斜肌→腹直肌。(5)原地纵跳摸高成绩:实验组实验前的均值为299.30±3.62cm,实验后的均值为303.70±3.33cm,经过10周的腹式呼吸干预训练均值增长了4.4cm,极具显着性差异(P<0.01);对照组实验前的均值为298.00±4.02cm,实验后的均值为301.60±3.86cm,经过10周的常规素质训练均值增长了3.6cm,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实验后均值为303.70±3.33cm,对照组实验后均值为301.60±3.86cm,两组均值相差2.1cm,实验组摸高成绩要优于对照组摸高成绩,但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6)原地纵跳腾空时间:实验组实验前的均值为0.601±0.032s,实验后的均值为0.624±0.011s,经过10周的腹式呼吸干预训练均值增长了0.023s,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照组实验前的均值为0.597±0.022s,对照组实验后的均值为0.611±0.012s,经过10周的常规素质训练均值增长了0.014s,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实验后均值为0.624±0.011s,对照组实验后均值为0.611±0.012s,两组均值相差0.013s,实验组的腾空时间要高于对照组的腾空时间,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腹式呼吸干预训练对腹直肌、腹外斜肌和腰部竖脊肌的肌肉动员程度有一定的提高。(2)腹式呼吸干预训练对肌肉的激活时序有影响,率先激活的肌群为身体腰腹部核心肌群。(3)采用腹式呼吸干预训练和常规素质训练对提高摸高成绩和腾空时间均有一定的提升效果,腹式呼吸干预训练实验后的成绩要优于常规素质训练实验后的成绩,效果更明显。(4)腹式呼吸干预训练和常规素质训练对比,腹式呼吸干预训练能有效提高身体腰腹部核心肌群的动员程度,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原地纵跳水平。

符诗杭[10](2021)在《功能性体能训练在辽宁科技学院排球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功能性体能训练最初在医疗康复方面应用,后来在竞技体育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对于大学生来说良好的身体素质很重要,而提高专项身体素质的最佳方式是进行专业的体能训练,其中功能性体能训练是众多体能训练方法中最高效、最有价值的。本篇论文旨在将这种方法引入到普通高校排球课中,提高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排球技术,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进一步提升排球课的教学质量。本篇论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在辽宁科技学院排球专项选修课中,选取2018级学生40人作为实验对象,随机分成两个班,其中实验班学生20人、对照班学生20人。实验班采用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对照班采用传统训练方法,通过14周的训练以后,分析与对比两组各项实验数据,其结果如下:(1)在排球专项身体素质方面,除速度素质以外,功能性体能训练成绩优于传统训练成绩且存在显着性差异,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2)在排球专项技术测试成绩方面,功能性体能训练使排球传球技术、垫球技术、扣球技术的测试成绩比传统训练更好且存在显着性差异。(3)在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方面,实验班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总分高于对照班且存在显着性差异。其结论如下:(1)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学生能够更好、更快地通过训练加强各方面的专项身体素质,通过传统训练的学生相对来说提高的不明显,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学生各项专项身体素质提高的都非常显着。由此可知,功能性体能训练更有效、更全面。(2)通过功能性体能训练后,学生的排球传球技术、排球垫球技术、排球扣球技术成绩比传统训练的学生排球传球技术、排球垫球技术、排球扣球技术成绩提升更明显,所以功能性体能训练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提高排球的技术水平。(3)学生在通过功能性体能训练后,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学生的不规范动作有了很大的改善,平衡协调能力及控制能力也有明显的增强。功能性体能训练对于改善学生动作的协调性、增强动作链的薄弱环节,都具有指导意义。(4)在多平面内,学生在变化的条件下进行训练,功能性体能训练能够使小肌肉群在学生的机体作用下,参与到运动中来,进而改善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

二、如何发展排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发展排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论文提纲范文)

(3)Tabata训练法对于排球选修生专项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释义
        2.1.1 Tabata训练法
        2.1.2 身体素质
    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1 排球供能特点
        2.2.2 排球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特征
        2.2.3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不同项目运动员的影响
        2.2.4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运动员其他方面的影响
    2.3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实验法
    3.3 研究技术路线
    3.4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4.1 本研究的重点
        3.4.2 本研究的难点
        3.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两组排球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
    4.2 实验组各项指标测试结果与分析
        4.2.1 实验组助跑摸高测试指标的成绩对比
        4.2.2 实验组半“米”字移动测试指标的成绩对比
        4.2.3 实验组30 秒象限跳测试指标的成绩对比
        4.2.4 实验组羽毛球掷远测试指标的成绩对比
        4.2.5 实验组30 米跑测试指标的成绩对比
        4.2.6 实验组36 米移动测试指标的成绩对比
        4.2.7 实验组1500 米测试指标的成绩对比
    4.3 对照组各项指标测试结果对比
    4.4 实验后两组排球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测试结果
        4.4.1 两组成员指标后测成绩的变化率对比
        4.4.2 两组排球专项身体素质指标后测成绩的协方差检验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专家访谈提纲
致谢

(4)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排球专修学生移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移动能力的概念
        2.1.2 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概念
    2.2 有关排球移动能力的相关研究
        2.2.1 移动能力的研究
        2.2.2 排球移动能力的研究现状
    2.3 国内外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研究现状
        2.3.1 国内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研究现状
        2.3.2 国外快速伸缩复合训练的研究研状
    2.4 文献综述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立定跳远测试成绩的比较结果
        4.1.1 实验前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立定跳远测试成绩的比较结果分析
        4.1.2 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立定跳远测试成绩的比较分析
        4.1.3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测试立定跳远成绩结果的比较分析
    4.2 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六边形跑测试成绩比较结果
        4.2.1 实验前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六边形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4.2.2 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六边形跳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4.2.3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六边形跳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4.3 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T字形跑测试成绩比较结果
        4.3.1 实验前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T字形跑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4.3.2 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T字形跑测试比较分析
        4.3.3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T字形跑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4.4 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半米字移动测试成绩比较结果
        4.4.1 实验前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半米字移动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4.4.2 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半米字移动测试比较分析
        4.4.3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半米字移动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4.5 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pro测试成绩比较结果
        4.5.1 实验前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pro测试成绩比较
        4.5.2 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pro测试比较分析
        4.5.3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pro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4.6 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反复横跨测试成绩比较结果
        4.6.1 实验前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反复横跨测试成绩比较
        4.6.2 实验组学生和对照组学生实验前后反复横跨测试比较分析
        4.6.3 实验后实验组学生与对照组学生反复横跨测试成绩比较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A 专家调查问卷(第一轮)
附件B 专家调查问卷(第二轮)
附件C 专家问卷效度检验表
附件D 实验对象数据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5)2010-2019年中国女排部分技术及非技术因素的动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波浪式发展是排球运动的普遍规律
        1.1.2 近十年中国女排依然遵循波浪式的发展规律
        1.1.3 技术、非技术因素在排球比赛中地位极为重要
        1.1.4 中国女排仍面临着艰巨的任务和严峻的挑战
    1.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非技术
        2.1.2 技术
    2.2 关于非技术因素的研究
    2.3 关于技术因素的研究
        2.3.1 对发球技术的研究
        2.3.2 对接发球技术的研究
        2.3.3 对扣球技术的研究
        2.3.4 对拦网技术的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录像观察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对比分析法
第4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近十年中国女排部分非技术因素的变化
        4.1.1 身高
        4.1.2 扣球高度
        4.1.3 拦网高度
        4.1.4 年龄
        4.1.5 体重
        4.1.6 克托莱指数
    4.2 近十年中国女排部分技术因素的情况
        4.2.1 发球
        4.2.2 接发球
        4.2.3 扣球
        4.2.4 拦网
第5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第六章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复合式训练的相关研究
        1.1.1 对复合式训练定义的相关概述
        1.1.2 复合式训练的兴起
        1.1.3 与复合式训练相关的生理学机制
        1.1.4 复合式训练需要注意的因素
        1.1.5 复合式训练训练效果的国内相关研究
        1.1.6 复合式训练训练效果的国外相关研究
    1.2 排球专项移动能力的相关研究
        1.2.1 移动能力的相关概念及其生理学机制
        1.2.2 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相关研究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过程与结果分析
    3.1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半米字移动能力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3.1.1 实验前对照组与实验组半米字移动测试结果的对比研究与分析
        3.1.2 实验前后对照组与实验组半米字移动测试结果的组内对比研究与分析
    3.2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36米移动能力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3.3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T型跑能力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3.4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4×6米折返跑能力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3.5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六边形跳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3.6 复合式训练对移动能力测试指标的影响与分析
    3.7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助跑摸高能力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3.8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立定跳远能力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3.9 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10码跑的影响及研究分析
    3.10 复合式训练对下肢爆发力测试指标的影响分析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模式训练法在青少年男排体能训练中的实验研究 ——以河北省体校U16男排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文献综述
        1.1.1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1.1.2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1.2 模式训练法训练理论
        1.2.1 模式训练法的概念
        1.2.2 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
        1.2.3 模式训练法的特点
        1.2.4 模式训练法的优势
        1.2.5 总结
    1.3 体能及体能训练理论
        1.3.1 体能及体能训练
        1.3.2 排球体能训练基本素质
        1.3.3 排球运动必备力量素质
        1.3.4 排球运动必备速度素质
    1.4 青少年男排运动员身体素质发展特点
        1.4.1 力量素质发展特点
        1.4.2 速度素质发展特点
        1.4.3 有氧素质发展特点
        1.4.4 灵敏协调素质发展特点
        1.4.5 柔韧素质发展特点
        1.4.6 弹跳力发展特点
        1.4.7 有氧耐力发展特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模式训练法在青少年U16 男排体能训练模型的构建与制定
    3.1 青少年U16 组男排体能训练任务目标
    3.2 青少年U16 男排体能训练模型参数指标的构建
        3.2.1 垂直板块
        3.2.2 水平移动板块
    3.3 模式训练法在青少年U16 男排体能训练应用方案的制定
        3.3.1 模式训练方案的制定
        3.3.2 模式训练法在青少年U16 男排体能训练应用方案的评测标准
    3.4 模式训练法在青少年U16 男排体能训练应用方案的实施
        3.4.1 青少年U16 男排体能训练起始状态诊断
        3.4.2 建立青少年U16 男排体能训练目标
    3.5 制定青少年U16 男排训练计划
        3.5.1 训练计划
        3.5.2 组织训练实施
        3.5.3 实验过程控制
        3.5.4 检查评定
4 实验研究过程及结果分析
    4.1 实验过程
        4.1.1 实验组与对照组人员身体前测数据
        4.1.2 实验前两组得分比较
    4.2 实验结果
        4.2.1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测两组数据对比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后测两组数据对比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实验组整体角度分析
        4.3.2 对照组整体角度分析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8)跳绳训练对青少年女排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相关概念的定义
        1.1.1 跳绳
        1.1.2 专项身体素质
    1.2 国内研究现状
        1.2.1 跳绳运动的现状
        1.2.2 跳绳运动的推广价值
        1.2.3 跳绳运动对身体素质训练效果的研究
        1.2.4 排球专项身体素质的重要性
        1.2.5 排球身体素质的分类及评价指标
        1.2.6 促进排球专项身体素质方法及手段
    1.3 国外研究现状
        1.3.1 排球身体素质训练的相关研究
        1.3.2 跳绳运动的相关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实验法
        2.2.4 测试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跳绳动作设计与实施
    3.1 跳绳动作设计理论依据
        3.1.1 青少年运动员特点分析
        3.1.2 跳绳动作设计运动训练学理论依据
        3.1.3 跳绳动作设计原则
        3.1.4 制定跳绳训练的步骤
    3.2 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筛选及确定
    3.3 实验的实施
        3.3.1 实验流程
        3.3.2 实验内容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身体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4.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身体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4.2.1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30 米跑成绩对比分析
        4.2.2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V字移动成绩对比分析
        4.2.3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助跑摸高成绩对比分析
        4.2.4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800 米成绩对比分析
        4.2.5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立位体前屈成绩对比分析
        4.2.6 实验前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一分钟跳绳成绩对比分析
    4.3 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专项身体素质成绩对比分析
    4.4 跳绳训练对专项身体素质影响的机制
        4.4.1 跳绳训练对30 米跑影响的机制分析
        4.4.2 跳绳训练对V字移动影响的机制分析
        4.4.3 跳绳训练对助跑摸高影响的机制分析
        4.4.4 跳绳训练对800 米跑影响的机制分析
        4.4.5 跳绳训练对立位体前屈影响的机制分析
        4.4.6 跳绳训练对一分钟跳绳测试成绩影响的机制分析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9)腹式呼吸干预训练对排球原地纵跳动作核心区域表面肌电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综述
    1.1 核心区域的相关理论
        1.1.1 核心区域概述
        1.1.2 核心区域肌群的作用
    1.2 排球弹跳力的相关理论
        1.2.1 排球弹跳力的研究现状
        1.2.2 原地纵跳动作的研究现状
    1.3 呼吸训练的相关研究
        1.3.1 呼吸训练的研究现状
        1.3.2 腹式呼吸的作用
    1.4 原地纵跳动作与腹式呼吸的关系
    1.5 表面肌电的相关理论
        1.5.1 表面肌电的基础知识
        1.5.2 表面肌电的常用指标
        1.5.3 原地纵跳与表面肌电的研究现状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实验法
        2.2.3 数理统计法
        2.2.4 逻辑分析法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原地纵跳动作时相的划分
    3.2 实验前原地纵跳动作三个阶段核心肌群IEMG贡献率分析
        3.2.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起跳阶段核心肌群IEMG贡献率分析
        3.2.2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腾空阶段核心肌群IEMG贡献率分析
        3.2.3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落地缓冲阶段核心肌群IEMG贡献率分析
    3.3 实验前后原地纵跳动作三个阶段核心肌群IEMG贡献率分析
        3.3.1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起跳阶段核心肌群IEMG贡献率分析
        3.3.2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腾空阶段核心肌群IEMG贡献率分析
        3.3.3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落地缓冲阶段核心肌群IEMG贡献率分析
    3.4 实验后原地纵跳动作三个阶段核心肌群IEMG贡献率分析
        3.4.1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起跳阶段核心肌群IEMG贡献率分析
        3.4.2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腾空阶段核心肌群IEMG贡献率分析
        3.4.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落地缓冲阶段核心肌群IEMG贡献率分析
    3.5 原地纵跳动作核心肌群激活时序对比
    3.6 实验组和对照组跳跃成绩测试数据分析
        3.6.1 实验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跳跃成绩测试数据分析
        3.6.2 实验前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跳跃成绩测试数据分析
        3.6.3 实验后实验组和对照组跳跃成绩测试数据分析
4 讨论
    4.1 腹式呼吸干预训练与原地纵跳能力关系的讨论
    4.2 腹式呼吸干预训练与原地纵跳动作各阶段核心区域肌群动员程度关系的讨论
        4.2.1 原地纵跳动作起跳阶段核心区域肌群动员程度分析
        4.2.2 原地纵跳动作腾空阶段核心区域肌群动员程度分析
        4.2.3 原地纵跳动作落地缓冲阶段核心区域肌群动员程度分析
    4.3 腹式呼吸干预训练与原地纵跳动作核心肌群激活时序关系的讨论
    4.4 腹式呼吸干预训练与原地纵跳动作跳跃成绩关系的讨论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功能性体能训练在辽宁科技学院排球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体能的概念
        (二)体能训练的概念
        (三)功能性体能训练的概念
        (四)功能性动作筛查的概念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相关研究
        (一)关于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研究现状
        (二)关于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功能性体能训练与传统训练关系的研究现状
        (四)关于功能性体能训练在其他运动领域的研究现状
    三、关于功能性动作筛查的研究现状
    四、功能性体能训练在排球运动方面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二)专家访谈法
        (三)实验法
        (四)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功能性体能训练前后学生的专项身体素质情况对比与分析
        (一)功能性体能训练前后学生的最大力量情况对比与分析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前后学生的上肢爆发力情况对比与分析
        (三)功能性体能训练前后学生的下肢爆发力情况对比与分析
        (四)功能性体能训练前后排球学生的速度素质情况对比与分析
        (五)功能性体能训练前后学生的灵敏素质情况对比与分析
        (六)功能性体能训练前后学生的耐力素质情况对比与分析
        (七)功能性体能训练前后学生的移动能力情况对比与分析
        (八)功能性体能训练前后学生的挥臂击球情况对比与分析
        (九)功能性体能训练前后学生的协调能力情况对比与分析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前后学生的排球专项技术测试成绩对比与分析
        (一)功能性体能训练前后学生的排球传球技术测试成绩对比与分析
        (二)功能性体能训练前后学生的排球垫球技术测试成绩对比与分析
        (三)功能性体能训练前后学生的排球扣球技术测试成绩对比与分析
    三、功能性动作筛查在两班学生的成绩对比与分析
        (一)实验前后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中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对比与分析
        (二)实验前后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中对照班学生的成绩对比与分析
        (三)实验后功能性动作筛查测试中两班学生的成绩对比与分析
    四、实验的不足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二、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专家访谈题纲
附录二 排球传球、垫球、扣球技术评分表
附录三 实验班的学生功能性体能训练计划
附录四 对照班的学生传统训练计划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四、如何发展排球运动员的力量素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青年女排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特征及训练方法研究[D]. 肖波. 集美大学, 2021
  • [2]山东省女排后备人才身体形态、专项身体素质主要指标特征研究[D]. 田梦乾. 集美大学, 2021
  • [3]Tabata训练法对于排球选修生专项身体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张俊.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 [4]快速伸缩复合训练对排球专修学生移动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 韦硕.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5]2010-2019年中国女排部分技术及非技术因素的动态研究[D]. 胡建芝. 扬州大学, 2021(09)
  • [6]复合式训练对大学生男子排球运动员专项移动能力的影响研究[D]. 郑宇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模式训练法在青少年男排体能训练中的实验研究 ——以河北省体校U16男排为例[D]. 程冰茜.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8]跳绳训练对青少年女排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研究[D]. 陈晨.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9]腹式呼吸干预训练对排球原地纵跳动作核心区域表面肌电影响的实验研究[D]. 胡钊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10]功能性体能训练在辽宁科技学院排球课教学中的应用效果研究[D]. 符诗杭. 沈阳师范大学, 2021(12)

标签:;  ;  ;  ;  ;  

如何培养排球运动员的实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