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龙乳海汤临床应用

道龙乳海汤临床应用

一、导龙入海汤临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王茂强,李澎[1](2021)在《李澎主任医师辨治代偿性月经经验》文中指出李澎认为代偿性月经属祖国医学"倒经"范畴,乃"火迫血行"所致,其火之缘由主要责之于肝肾功能失调,临床辨治常从调补肝肾入手,治疗时首分虚火、实火,虚火多为"龙火上奔型",治宜补肾填精,滋阴降火,导龙入海;实火多为"肝经郁火型",治宜疏肝清热,引血下行;另外,亦汲取张锡纯辨治该病之经验,多于辨证取穴方中加入健脾强胃之穴(足三里、中脘、公孙、内关)以镇安冲气,加止鼻衄之经验效穴(孔最、上星)以增强疗效。

孙文熙,李津,陈梦彤,温俊茂,李红梅,于天启[2](2020)在《浅析龙雷之火》文中指出龙雷之火乃古人观察天象而比喻人体肾阴亏虚,相火上燔的抽象概念,其病机大致可分为阴不敛阳、阴盛格阳和虚阳浮越三种,其治法治则为引火归原,导龙入海。常用治疗方剂有镇阴煎、潜阳丹和引火汤等。作者从临床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由龙雷之火上燔导致的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然而,龙雷之火包含的深层意义,值得更近一步探究。

龙贤齐,李忠[3](2018)在《引火归元法临证思路及应用体会》文中指出引火归元是中医治疗疾病常用的一种治法,又名"导龙入海",此处"火"又名"相火"、"龙雷之火"或"浮游之火","元"则主要是指命门及肾,因肾寓元阴元阳,而二者又为一身阴阳之本,心为君主之官,心的君火下通于肾(命门)之相火,肾水上滋心,使心阳不至过亢,心阳温煦于下,使肾水不致过寒,这是两脏正常的生理状态[1]。引火归元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治病办法,本文旨在基于回顾其理论沿革,

王克丹,武开放[4](2017)在《叶天士旋覆代赭汤医案浅析》文中指出叶天士是清代温病大家,亦颇善用经方,实为仲景之学的杰出传人。其经方医案多由其弟子整理,见于《临证指南医案》与《未刻本叶天士医案》等书。本文对叶天士运用旋覆代赭汤医案加以分析,并简要总结。

赵彦秋[5](2016)在《“引火归原”在耳鼻咽喉疾病中的运用》文中研究表明清代医家张璐说"相火为龙火,仅可温顺,导之归原……若用苦寒,则龙雷之火愈发",并具体指出"当予附桂于火同气,直入肾中,据其窟宅而招之,同气相求,相火安得不行之归原"。"引火归原"又称导龙入海,是在滋肾阴方药中加入肉桂、附子等引火下行,使阴阳平衡,虚火下降,是治疗元阳浮越、肾火上升的方法,在临证过程中运用引火归原法辨证治疗耳鼻咽喉科相关疾病,疗效颇佳。1病案举隅1.1肾亏脓耳患者李某,女性,罹脓耳20年余。症见左耳流

史业骞[6](2015)在《象思维对方药学的影响》文中认为中医学博大精深,中医文化源远流长。中医学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就是中国哲学。作为中华文化瑰宝之一的中医学,其产生、发展和成熟无不与哲学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逐渐演化成中医哲学。在中医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中医学形成了其不同于其他医学的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是建筑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基础上的。没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就没有哲学,而哲学则是客观、科学地抽象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的规律性,并且不断地从其中汲取营养,完善自己,这个过程永远也不会终结。可见,我们应该辩证地认识中医哲学与中医学发展之间的关系,中医哲学是对中医学的经验、规律等方面的一个高度总结,并且需要不断完善。中医学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不仅奠定了中医理论的思想基础,更成为中医临床实践的方法学指导,指引着中医药学的发展方向。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是中医学理论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理性认识的方法学体系。同时,中医学中贯穿了哲学思想,可以说中医哲学是中医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导。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下,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中医学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象思维,这种思维方式深刻影响着中医学的发展,为中医学的发展提供根本支持。这种中医学独有的思维方式可以宏观上把握中医学对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规律的研究,把握中医学对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具体应用,并可以指导中医预防、养生等方面的实践活动。所说的中医学中的象思维,应属中医哲学范畴,主要体现在取象运数的思维方法中,运用象思维,分析人体的生理功能,建立“藏象”学说;对疾病的认识上,将各种病症的表现归结为“证象”,建立“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是中医学思维方法的核心。象数思维,是指运用带有直观、形象、感性的图像、符号、数字等象数工具来揭示认知世界的规律,通过比类、象征等手段把握认知世界的联系,以“象”为工具进行标志。而其中的“数”既指可实测的数,也指表象的数,这种“数”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一种特殊的“象”。可见,象思维中重“象”轻“数”,两者从宏观来看都可以归纳为“象”,都可以通过象思维的方式来获得,通过运用象思维来思考,并将这种思维方式运用于临床上。象思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非常的广泛,可以说贯穿在整个中医学的每个角落。无论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阴阳、五行、藏象、病机等,还是中医临床中的诊断、治则、中药、方剂、针灸等,甚至包括了中医养生学所涵盖的食疗、预防、养生、保健等各个方面。本文重点从象思维的角度分析其与方药学之间的关系。笔者认为:方药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医学一样自始至终离不开象思维的指引,且这种思维方式对方药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是极为深远、深刻的。本文立足于此,意在从象思维的角度重新认识方药学,从而更加清晰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及其与方药学的相应关联。为使其论述完整、理义连贯,本论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论述了象思维的基本概念。分别介绍了什么是象、什么是象思维、以及象思维的分类等内容。并将象分为客观认知与主观认知两大类,认为象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复杂性,具有流动与转化等特征。虽然历代学者及医家对当时尚未定义的象思维有不同的看法和认识,但基本上都认为象思维是通过观察客观的事物来认识和把握事物内在性质或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通过运用象思维,可以更好的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从而更好地认知未知事物。第二部分主要介绍了象思维对阴阳五行学说形成的影响、象思维对病因病机学说形成的影响,通过论述象思维对阴阳五行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的影响,进一步阐释象思维对中医学的基础理论的影响,意在说明象思维贯穿于中医学的很多方面,象思维就是以事物的各种外在的表现为依据,充分借用观察者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广泛联系,旁征博引,从而体悟事物内在的本质或变化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第三部分主要论述了象思维对方药学的影响。方药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其常会以自然界的事物属性或是某种方式存在的事物属性来比类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和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用药等方面的问题,故象思维与中医学整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一脉相承的。象思维作为一种方法论,对中药学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象思维在中药学中应用非常广泛,“物从其类、同形相趋、同气相求”就是对其高度的概括。在中药学方面,主要介绍了象思维与中药药性的关系、象思维对中药功效的影响及象思维对中药治疗及运用中的影响。在象思维对中药功效影响的部分又分为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物象思维与药物功效的相关性、色象思维与药物功效的相关性、运数思维与药物功效的相关性、意象思维与药物功效的相关性,从而说明象思维在发现中药功效等方面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启发我们在临证治法中要善于运用象思维,做到知常达变,触类旁通,推动中药学的前进和发展;在方剂学方面,主要介绍了象思维与八法的关系及象思维对方剂学中治法的影响,通过介绍“增水行舟”法、“提壶揭盖”法等治法及具体案例,举例说明象思维对方剂学的影响,而方剂的组成、运用无不反映出象思维的思考智慧。从而也进一步说明象思维对方剂创立的影响,从象思维的角度来研究方剂作用原理是必不可少的,更是解读其作用原理的理论依据及重要思维方式。第四部分主要论述了象思维在方药学方面的历史价值、应用特征及优势与不足。象思维作为人类最早产生的思维方式,贯穿于古代人民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是受到当时历史条件的局限,人们只是在使用这种思维方式,并没有把它高度提炼总结出来,直到《易经》一书的诞生,将象思维很好的诠释,应充分肯定其历史价值,在中医学方面,如在方药学的发展进程中,象思维亦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象思维可以很好的指导临证用药运方,并且一些学者也认识到了其对药物功效及方剂配伍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当然,在象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比如过于主观性、缺乏论证性、具有盲目性等。象思维既是一般中的特殊,也是特殊中的一般,只有将其很好的利用,将其精华发挥到极致,将其糟粕去除,象思维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本文的重点在文章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在前文阐述了象思维的基本概念、对中医学影响及中医理论体系是借助象思维建构的基础上,对以往象思维在方药学中的影响及运用进行了具体剖析,寻找其规律性的东西,并从深层次理解思考方药学运用的哲学理念,同时也客观地认识由于历史局限所存在的一些不足,更为重要的是在现代化社会的今天如何正本求源,正确理解、运用和发扬象思维的指导作用。本文从象思维的角度,重新梳理了方药学的象思维特征,即中药学中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方剂学中的八法等等都是象思维的体现。并首次提出了将方药学中运用的象思维从三个层次来进行论述,即物象思维、意象思维和道象思维,明确方药学中的“象”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框架内得以流动和转化的。本文通过论述象思维对方药学的影响,旨在进一步阐释象思维的独特之处,意将这种思维方式更好的运用于方药学中,从而更好的推动方药学的发展,在对象思维的运用上要继续秉承辩证的态度,不断加深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象思维可以更好的为方药学事业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林承钦,郑敏[7](2015)在《治有常法变法 辩证存乎一心——浅探郑敏主任辩证思维及对变法应用经验》文中指出总结郑敏主任医师临床辩证思维,及变法的应用经验,用解表发汗法治疗外感挟痢的"逆流挽舟法"、以甘温益气等温热药来治疗气虚发热的"甘温除热法"、用宣肺利水治疗肺气闭塞,水道不通的淋证及癃闭之"提壶揭盖法"、用纳气归肾、引火归源的"导龙入海法"治疗慢性肾炎水肿蛋白尿。

孙晓峰[8](2013)在《基于数理统计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温里法类方方证辨治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和意义:基于目前对《伤寒论》以治法为纲要,并对其进行系统性方证辨治规律的研究少见于报道,又基于《伤寒论》中温法是该书治法与治则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故选择《伤寒论》中温法类方进行研究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其次,古今医案是中医理法方药的有效载体之一,其汇集了中医药临床实践、方剂加减配伍、用方用药理法和经典中医理论的精华,对《伤寒论》以治法治则为纲进行基于相关古今中医医案的系统研究,以医案中涉及的理、法、方、药、医论等文献论证为依据,重点揭示《伤寒论》温里法类方在方证辨证论治中的症-病-证-方-药-量-疗效之间的相关性、加强方证辨证施治、配伍法则和内在机理的规律性阐释,对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继承与创新、指导经方的规范使用、探索循证医学思想与中医医案研究的交融、提供经方临床应用中对特定病证的疗效评价及分类推荐等级、为名医名方研究提供思路与方法学的参考、为新药开发及其组方配伍提供文献学参考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材料、方法、研究内容与结论:本论文在完成名为《伤寒论》类方研究综述、方证研究综述、名医名方研究方法综述的3篇综述类文章之后,在正文部分分6部分内容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第一部分本文使用的材料与方法进行介绍。本文数据来源主要是根据《中国中医药书籍联合总目》检索,将《伤寒论》《金匮要略》善本及历代代表性医家对其进行注释、发挥、应用的相关性专着作为古代理论文献主要来源;近代文献主要收录和检索了代表性医着,包括《二续名医类案》、《中国古今医案类编》等专着;现代文献主要包括手工和计算机关键词检索CNK、维普、万方收集的自1956年-2012年的相关医案文献,同时补充现代有影响力的伤寒论专着如李克绍、刘渡舟、万友生、陈亦人、聂惠民、黄煌、李赛美、熊曼琪、梅国强、王庆国、郝万山等未发表的医案和个人着作。在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对《伤寒论》温里法类方进行了界定,根据以温里为主要治则治法的原则,排除其他相似方剂,共选取10首《伤寒论》伤寒论温里法类方作为研究对象,并建立首次筛选数据库的纳入标准。据此标准,共选取古今医案1751例。基于1751例医案的基础上,又制定15条二次筛选医案数据库的标准,通过二次筛选后的高质量分类等级《伤寒论》温里法类方医案共计197例,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规范和数据前处理。鉴于中医医案的自身特点,本文在中医医案研究中只能借鉴循证医学思想并非直接采用循征医学相关的证据等级标准来界定医案证据等级。通过对“证据”基本要素的理解,对中医医案信息进行了中医医案文献质量评价和分类等级设定,以反映其临床推荐强度。本文采用的数量统计和数据挖掘方法有频数分析、EXCEL列排序分析方法、交叉分析技术等。另外,本方首次使用箱式图(BOX CHART)分析方法来分析方剂中所有药物常用剂量区间与特殊剂量(如最大值、最小值),用于形象、多维地表达药物的中位数均值、25%百分数位置、75%百分位数、3倍于箱体高度或距离的特殊值及其医案序号,用于分析医案中在中药药物常用剂量之外或均值一定范围之外的医案剂量应用原因和方法,并医案中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众案分析与个案分析统一起来。本方在文献搜集与管理、论文计划、撰写和完成过程中,使用的应用软件技术与方法包括CNKI文献管理软件、MINDJET思维管理软件、甘特图项目管理软件、SPSS13.0数据分析与挖掘软件以及ACCESS2007数据库。第二部分对《伤寒论》温里法类方的相关原方进行分析,摘录引用《伤寒论》和《金匾要略》的温里法类方的全部有关条文,经过将相关症状和药名进行析解,《伤寒论》温里法类方共涉及中药名12个,症状85个。第三部分对《伤寒论》温里法类方医案进行数据统计与数据挖掘分析,每个类方的分析维度包括医案中的性别、年龄、发病就诊时间、病因、病程、中(西)医疾病谱、舌象、脉象、所有症状、证型、药物及剂量分析、交叉分析、分类推荐等级分析及小结等14个属性分析。在这些规律的总结中,结合医案个案分析,得到数个创新性观点和结论。如:四逆汤中谁为君药问题应是与临床病证类型和剂量相关讨论时更有意义;附子用量与疗效存在非正相关的关系,并非用量越大效果越好;吴茱萸汤与四逆、理中虽同为温里类方剂,然不用姜附是由于肝为刚脏、体阴用阳,姜附不适用于治疗肝寒证;吴茱萸汤在《伤寒论》原文中原有吴茱萸(洗)的交待,然临床中常忽视此炮制要求,根据对医案的经验提炼,大剂量使用吴茱萸汤时,吴茱萸需要经洗之炮制过程,就可以降低毒性、提高疗效等。在汇总分析中,吴茱萸汤的患者体现出女性相对较多的现象。在病程属性分析中,总体以非即发病证为主;在《伤寒论》温里法类方医案中,共性舌象以苔白、舌淡、苔薄、舌润为主要舌象,在症状判别方面对原文形成补充;脉象以细、弱、微细、沉、紧、弦为多见脉象,提示患者的五脏寒、里虚寒为主证为特征脉象。10种类方的原方及加减方药味与剂量对比分析中,发现加减方的加味数以白通汤为最大为3.25味,干姜附子汤最小为0味。因温里法类方针对的患者往往病程长、病机、病证复杂,并夹杂体虚、久病等因素,故在高质量分类等级医案中,医家多充分发挥中医药诊疗特色,在主要病证、病机和危证消除后,常整合其他治则治法进行多种药物、方剂结合的综合药物调理,最终达到痊愈的效果。对于四逆汤、四逆加人参汤医案和干姜附子汤医案,还发现有多数医案采用小量频服及一日数剂等创性新临床应用,对原条文作了补充。第四部分的结果与讨论章节中,作者从前瞻性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角度,借鉴系统工程和复杂科学思想、流程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中动态控制生产产品质量及稳定最终产成品质量标准的理念和方法出发,提出建立中医方药及其疗效自适应、动态分析模型的思考,并初步构建了自适应动态分析模型雏形。本文的创新点体现在:1)研究角度创新。2)医案研究思路的创新。3)方法学与分析工具的创新。4)新的理论观点和临床经方扩展应用的提出。

杨璐[9](2013)在《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遵循证医学理论,采用系统评价的原则及方法,对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BA)慢性持续期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严格评价,分析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存在的问题,为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2.通过对“异病同治”方法的古代和现代理论研究,分析目前“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的现状,为“异病同治”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3.通过严格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温润辛金培本”法治疗肺病喘憋的疗效,并验证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方法1.理论研究1.1严格文献评价对近十年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收集与整理,按照文献纳入、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提取文献的相关研究特征资料,对符合入选标准的文献,进行方法学和报告质量的评价。1.2“异病同治”理论研究对从古至今与“异病同治”理论相关的经典文献进行收集和整理,纳入合格文献,建立文献信息提取表,应用Excel软件,对文献中涉及的出处、方剂、药物组成、疾病等信息采用统计分析方法。2.临床研究2.1疗效的研究在文献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临床病例报告表,收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76例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中医诊断证属肺脾肾虚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安慰剂,治疗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中药汤剂治疗。主要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圣乔治呼吸问卷和肺功能的变化。2.2“异病同治”研究将治疗组患者按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进行分组,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71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65例,应用SPSS17.0软件进行组间的疗效分析比较。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1.1文献研究结果共纳入COPD稳定期129篇合格文献,其中随机对照试验(RCT)12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篇,观察性研究4篇。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29篇合格文献,其中RCT24篇,非随机对照试验3篇,观察性研究2篇。所获得的文献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COPD稳定期RCT文献的jadad评分质量等级,42篇为高质量水平,81篇为低质量水平;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文献的jadad评分质量等级均为低质量水平,均有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CCT文献对混杂因素鉴定不完全,均有选择性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观察性文献因其研究资料受偏倚、混杂等因素的干扰,同样的措施应用时能否得到相同的疗效难以确定,仅有参考价值。分析发现中医药治疗COPD稳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的研究中,虽然对病机、辨证分型、治法、病情轻重程度、疗程方面均无统一标准,但均认为病机为本虚标实,“辨证”治疗多于“辨病”治疗,而“补肺益肾、降气平喘”是使用最多的法则。而补虚药、化痰止咳平喘药以及理气药亦是出现频次最多的药物。1.2“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1.2.1古代“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内经》中虽然没有明确的文字描述“异病同治”,但其提出的“同病异治”理论相对已经体现了这种治疗思想,可以说后世医家提出的“异病同治”导源于《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涉及“异病同治”的方剂共有31个,涉及的条文共有99条。《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共有53个方剂、147条条文涉及了“异病同治”,主要体现在同一方剂运用在不同疾病当中。但同时也存在方剂名字相同,而药物不同的情况,使用时需要注意。很多医家继承了前人的医学成果,并将其发扬光大,如孙思邈的《千金翼方》、刘完素的《素问玄机原病式》和《宣明论方》、成无已的《注解伤寒论》和《伤寒明理论》等等,这些医家在继承前人医学成果的基础之上,将其发扬光大。最终,由陈世铎明确提出了“异病同治”,程文囿对其做了进一步阐释。从此,“异病同治”便常为医者所引用,并成为中医治疗学的一大特色。1.2.2现代“异病同治”理论研究结果共纳入合格文献360篇,其中随机对照试验3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篇,观察性试验17篇,其余文献均为个案报道、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等。所获得的文献临床试验的方法学质量和报告质量均较低,严重的影响着研究结果的可信性。合格文献中共涉及177个方剂,涉及相关证候17类,治法主要采取针对性治疗,有单纯中药汤剂、单味药、单纯中成药、拔罐、针灸等外治法。2.临床研究结果2.1疗效研究结果本研究共收集符合临床研究要求的272例病例,其中COPD稳定期患者142例,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130例。2.1.1主症疗效结果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4.71%、54.4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1)。分层后COPD稳定期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2.68%、52.1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2)。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试验组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的总体疗效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16.92%、56.9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2.1.2次症疗效评价结果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是14.71%、54.41%,两组比较均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分层后COPD稳定期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4.79%、76.0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试验组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显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7.69%、81.54%,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5)。2.2异病同治的疗效评价结果主症“喘憋”+体征“干啰音”疗效的有效率及显效率评价中,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5>0.05;P=0.574>0.05)。圣·乔治呼吸问卷的有效率及显效率评价中,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与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疗效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21>0.05;P=0.436>0.05)。结论1.通过严格文献评价,得到了中医药治疗COPD(?)急定期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临床研究的基本现状。2.通过“异病同治”的理论研究,对古人如何运用“异病同治”有了初步认识,即在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相同的证候,则可采用相同的治疗方法治疗。而现代临床研究表明,目前对中医“异病同治”理论缺乏深入研究,有必要展开“异病同治”理论的临床研究。3.本研究采用多中心、区组随机分组、平行对照(1:1)、双盲的临床试验研究设计方法,从主要疗效指标、次要疗效指标来看,或从整体、分层来看疗效,中医舒喘方药结合西医常规治疗疗效均优于西医常规治疗,并将S-COPD和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发现用舒喘方药治疗肺病喘憋气道挛急患者的确达到了“异病同治”,从疗效上证明了中医“异病同治”的优势。

祁琪,朱红梅[10](2012)在《从脾胃为枢看理中汤的临床运用》文中提出从脾胃为枢的理论出发,重温经典,认为理中汤之制本燮理中焦之意。总结目前理中汤在临床运用的文献资料,指出理中汤通过温复中阳、燮理中焦、复其升降,从而达到调整人体脏腑功能和营卫运行的作用,以期推广理中汤的临床运用。

二、导龙入海汤临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导龙入海汤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李澎主任医师辨治代偿性月经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认识
2 辨证论治
    2.1 肝经郁火型
    2.2 龙火上奔型
3 特色用穴
4 典型病例
5 小结

(2)浅析龙雷之火(论文提纲范文)

1 龙雷之火——浮越之燔火
2 龙雷之火的特点
    2.1 人身生命之根,立命之本
3 龙雷之火上燔之病机
    3.1 阴不敛阳
    3.2 阴盛格阳
    3.3 虚阳浮越
4 治法治则——引火归原,导龙入海
5 临床应用探讨
    5.1 龙雷之火的理法方药运用
        5.1.1 镇阴煎
        5.1.2 潜阳丹
        5.1.3 引火汤
    5.2 引火归原与三叉神经痛
6 总结

(3)引火归元法临证思路及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 引火归元的机制
    1.1 理论沿革
    1.2 引火归元机制
2 临床应用病例
    2.1 复发性口疮阴虚火旺证
    2.2 闭经之上热下寒证
3 体会

(4)叶天士旋覆代赭汤医案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胃虚停浊,邪气上冲
2胃虚肝乘,气逆呕吐
3胃反噎格,食入拒纳

(5)“引火归原”在耳鼻咽喉疾病中的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病案举隅
    1.1 肾亏脓耳
    1.2 肾虚耳鸣
    1.3 鼻衄
    1.4 阴虚喉痹
    1.5 阳虚喉痹
2 讨论

(6)象思维对方药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象思维的形成
    1.1 象
    1.2 象思维
        1.2.1 象思维的概述
        1.2.2 象思维的分类
    1.3 小结
2 象思维与中医理论的关联
    2.1 象思维对阴阳五行学说形成的影响
        2.1.1 象思维与阴阳学说
        2.1.2 象思维与五行学说
        2.1.3 小结
    2.2 象思维对病因病机学说形成的影响
        2.2.1 象思维与病因
        2.2.2 象思维与病机
        2.2.3 小结
3 象思维与方药学的关联
    3.1 象思维与中药学的相关性
        3.1.1 象思维对中药药性的影响
        3.1.2 象思维对中药功效的影响
        3.1.3 小结
    3.2 象思维与方剂学的相关性
        3.2.1 象思维对方剂命名的影响
        3.2.2 象思维对治法的影响
        3.2.3 小结
4 讨论
    4.1 研究象思维的时代背景及必要性
    4.2 中医理论的象思维与方药学象思维的关联
    4.3 方药学中象思维的特征
    4.4 方药学中象思维的优缺点
        4.4.1 方药学中象思维的优点
        4.4.2 方药学中象思维的缺点
    4.5 象思维在方药学应用中应把握的态度
        4.5.1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5.2 不断创新,面向未来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查新报告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个人简介

(7)治有常法变法 辩证存乎一心——浅探郑敏主任辩证思维及对变法应用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逆流挽舟法
2 甘温除热法
3 提壶揭盖法
4 导龙入海法

(8)基于数理统计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温里法类方方证辨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1 《伤寒论》类方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2 方证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3 名医名方研究方法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1.2 标准与方法
    1.3 中医医案研究中对循证医学思想的借鉴
    1.4 中医医案分类等级设立
2 《伤寒论》温里法类方原文解析与方药证数理分析
    2.1 《伤寒论》及《金匮概略》中相关原文摘录
3 《伤寒论》温里法类方医案数据统计与数据挖掘分析
    3.1 白通加猪胆汁汤医案分析
    3.2 白通汤医案分析
    3.3 茯苓四逆汤医案分析
    3.4 干姜附子汤医案分析
    3.5 理中汤医案分析
    3.6 四逆加人参汤医案分析
    3.7 四逆汤医案分析
    3.8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医案分析
    3.9 通脉四逆汤之医案分析
    3.10 吴茱萸汤医案分析
    3.11 《伤寒论》温里法类方汇总及高质量分类等级特色医案的经验分析
4 结果与讨论
5 对中医方药及其疗效自适应、动态分析模型的思考
    5.1 中医方药疗效分析现状
    5.2 数据采集和预处理
    5.3 建立回归模型
    5.4 构建自适应动态分析模型
    5.5 总结
6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度量衡折算表
致谢
个人简历

(9)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肺病喘憋的认识
    综述二 中医对异病同治方法的认识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前言
    第一章 COPD稳定期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及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文献研究结果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支气管哮喘慢性持续期文献质量评价研究及在临床研究中中医药使用情况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二、文献研究结果
        三、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异病同治”中医思维的理论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异病同治”理论源流研究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异病同治”理论现代文献研究与评价
        一、资料与方法
        二、结果
        三、讨论
        四、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异病同治”方法的临床应用研究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件

(10)从脾胃为枢看理中汤的临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
    1.1 五脏与脾胃升降
    1.2 营卫与脾胃升降
2 理中汤之制本燮理中焦之意
3 理中汤的临床运用
    3.1 理中汤治疗脾胃升降失常的本证
    3.2 理中汤治疗脾胃升降失常导致的他脏病证
        3.2.1 治疗肾中相火上冲之口疮
        3.2.2 治疗肺气上逆之咳嗽
        3.2.3 治疗肝气上逆之眩晕、头痛
        3.2.4 治疗心脉痹阻之胸痹心痛
    3.3 理中汤治疗营卫运行失常病证
4 随机化裁为理中汤临床应用的原则
5 结语

四、导龙入海汤临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李澎主任医师辨治代偿性月经经验[J]. 王茂强,李澎. 西部中医药, 2021(09)
  • [2]浅析龙雷之火[J]. 孙文熙,李津,陈梦彤,温俊茂,李红梅,于天启.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05)
  • [3]引火归元法临证思路及应用体会[J]. 龙贤齐,李忠.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2018(02)
  • [4]叶天士旋覆代赭汤医案浅析[J]. 王克丹,武开放. 江西中医药, 2017(05)
  • [5]“引火归原”在耳鼻咽喉疾病中的运用[J]. 赵彦秋. 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2016(04)
  • [6]象思维对方药学的影响[D]. 史业骞.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5(08)
  • [7]治有常法变法 辩证存乎一心——浅探郑敏主任辩证思维及对变法应用经验[J]. 林承钦,郑敏. 内蒙古中医药, 2015(07)
  • [8]基于数理统计与数据挖掘的《伤寒论》温里法类方方证辨治规律研究[D]. 孙晓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9]肺病喘憋气道挛急异病同治方法研究[D]. 杨璐.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10]从脾胃为枢看理中汤的临床运用[J]. 祁琪,朱红梅.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03)

标签:;  ;  ;  ;  

道龙乳海汤临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