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腔癌及癌前病变中C-myc癌基因与Rb抗癌基因表达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张璇[1](2021)在《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与双酚A单独和联合暴露对甲状腺发育及肿瘤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甲状腺癌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我国肿瘤年报数据显示,城市女性恶性肿瘤发病中第一位为乳腺癌,其次是肺癌、结直肠癌、甲状腺癌和胃癌。随着检查手段的日益完善及人群健康意识整体提升,甲状腺癌发病率也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甲状腺癌在沿海地区最高,内陆较低,城市发病率高于农村。甲状腺癌的发病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比约为1:3~1:4,且育龄期女性高发,绝经后发病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已知射线辐射、碘过量、内分泌紊乱以及遗传等因素均为甲状腺癌比较明确的的危险因素。此外,甲状腺干扰物等外界刺激也影响着甲状腺肿瘤及相关疾病的发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在人类生活中广泛暴露的环境内分泌干扰物(EDCs),会干扰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破坏甲状腺激素稳态,最终影响甲状腺的正常生理功能。其中,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与(DEHP)和双酚A(BPA)作为塑料产品的主要材料和塑化剂,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产和生活中,在环境和人体内均可以检测到,已成为比较严重的化学污染物之一。由于实际生活中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多混合形式存在,人体暴露途径呈多样化,而混合暴露模式可能与各个物质单独暴露时呈现不同的毒性效应,因此对单一污染物毒效应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甲状腺作为DEHP和BPA的重要靶器官之一,二者混合暴露是否会影响甲状腺癌的发生及其作用机制至今仍不清楚。肿瘤的发生是基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环境因素可以通过表观遗传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是否会经表观遗传修饰调控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甲状腺肿瘤的发生至今还不清楚。本研究首次采用3×3析因设计证实DEHP和BPA青春期暴露对甲状腺功能及激素稳态的影响,发现二者存在交互作用干扰甲状腺功能。据此提出长期EDCs单独及联合暴露可能增加甲状腺肿瘤发生的易感性,通过构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暴露影响甲状腺肿瘤发生的实验动物模型,阐明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与双酚A单独和联合暴露是否会通过HDAC6调控抑癌基因PTEN,进而促进甲状腺肿瘤发生。同时结合体外研究,采用人甲状腺癌细胞BCPAP及甲状腺正常上皮细胞Nthy-ori3-1进一步探讨DEHP主要代谢产物MEHP及BPA促进甲状腺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具体作用机制,为合理评价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暴露的安全性提供科学依据,为甲状腺相关疾病的预防疗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首先,本研究采用SPF级4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63只,DEHP(0、150 mg/kg、750 mg/kg)和BPA(0、20 mg/kg、100 mg/kg)按照3×3析因设计进行连续灌胃染毒42天。观察各组大鼠生长发育情况,记录大鼠体重及脏器系数,将组织在福尔马林中固定,石蜡包埋后切片,通过HE染色后镜下观察大鼠甲状腺病理改变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TT3、TT4、FT3、FT4及TSH浓度变化。利用STITCH数据库确定DEHP和BPA的潜在靶标,借助Cytoscape软件构建DEHP-BPA-靶标相互作用网络。使用DAVID数据库对DEHP和BPA的潜在靶标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通过RT-PCR和免疫组化染色(IHC)检测各组动物甲状腺ESR1及其下游相关转录因子CREB的m RNA和蛋白表达情况,探究DEHP和BPA对甲状腺激素稳态的影响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其次,采用SPF级4周龄健康雌性SD大鼠160只,构建大鼠甲状腺肿瘤模型,随机分为致癌物DMD(二乙基亚硝胺DEN,N-甲基亚硝基脲MNU和二异丙醇亚硝胺DHPN)给药组(DA组)假给药组(DN组)。将DA组分为四组:对照组、DEHP150 mg/kg组、BPA 20mg/kg组及DEHP 150 mg/kg+BPA 20 mg/kg组,每组20只大鼠,DN组同样也分为以上四组。即DA组造模动物在第1天按照100 mg/kg给予大鼠腹腔注射DEN,在第5、8、11、14天按照20 mg/kg给予大鼠腹腔注射MNU,第1周和第3周按照0.1%DHPN饮水染毒,DN组动物给予生理盐水注射和日常饮水,第4周进行休息调整后所有动物开始给予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灌胃染毒至第30周。造模期间观察并记录各组大鼠生长状态、体重变化以及死亡情况。染毒结束后统计分析各组大鼠脏器系数变化,留取所有大鼠甲状腺组织,行HE染色后镜下扫片,由病理科医师阅片,统计各组大鼠甲状腺肿瘤发生率及肿瘤类型。采用IHC测定各组大鼠甲状腺组织中肿瘤标记物PCNA及Tg的表达情况,通过IHC评分对免疫组化结果进行半定量分析。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甲状腺组织中ESR1、TSHR、HDAC6、PTEN和c-MYC蛋白表达情况及CREB、AKT的磷酸化水平,进一步揭示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对甲状腺肿瘤发生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最后,本研究采用人甲状腺癌BCPAP细胞及甲状腺正常上皮Nthy-ori3-1细胞,给予DEHP代谢产物MEHP和BPA单独及联合处理细胞24h及48h后,CCK8检测二者对甲状腺癌细胞的促增殖效应,确定产生增殖效应剂量。免疫荧光及Transwell小室检测MEHP和BPA单独及联合处理细胞后Ki67和PCNA的表达情况及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blot检测MEHP和BPA单独及联合处理细胞后HDAC6,PTEN及c-MYC的蛋白表达情况,CREB,AKT及ERK的磷酸化情况,RT-PCR检测HDAC6及PTEN的m RNA改变情况。通过小干扰RNA构建HDAC6敲除细胞系,同时采用HDAC6选择性抑制剂Tub A处理细胞,Westernblot检测下游信号通路相关因子变化情况,验证MEHP及BPA通过HDAC6抑制PTEN,激活下游AKT磷酸化。应用Ch IP实验检测甲状腺癌细胞PTEN基因启动子区组蛋白H3K9ac的富集情况,Westernblot及RT-PCR检测抑制剂处理后H3K9ac水平及PTEN基因表达情况,进一步证实敲低HDAC6可阻断BPA和MEHP对PTEN的抑制及对AKT信号通路的活化,主要通过对PTEN基因启动子区的组蛋白H3K9乙酰化修饰调控PTEN表达。结果:1.青春期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各处理组大鼠体重均稳定上升,组间未见显着性差异。与对照组相比,DEHP750+BPA100处理组大鼠甲状腺脏器系数显着降低(P<0.05),且低于DEHP750单独处理组(P<0.05)。ELISA检测发现DEHP150与BPA联合处理组大鼠血清TT3水平显着低于DEHP150单独处理组(P<0.05),DEHP750+BPA20处理组大鼠TT3水平显着低于DEHP750单独处理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DEHP750、BPA以及二者联合处理组大鼠血清TT4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同时DEHP与BPA联合暴露进一步降低了DEHP单独暴露组大鼠TT4水平(P<0.05),而各处理组大鼠血清FT3、FT4、TSH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显着改变。病理结果显示DEHP750和BPA100暴露组大鼠甲状腺组织的滤泡上皮细胞数量增多,且DEHP750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2.利用STITCH、Swiss Target等数据库确定DEHP和BPA的潜在靶标,借助Cytoscape软件可视化DEHP-BPA-靶标网络。其中ESR为两种化合物共有靶标,提示ESR1可能作为DEHP和BPA相互作用的中介。DAVID数据库对DEHP和BPA的潜在靶标进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以P值排序,在排名前5的信号通路中关注了雌激素受体信号通路,并检测了各处理组大鼠甲状腺ESR1及其下游相关转录因子CREB磷酸化情况,结果显示DEHP750暴露组大鼠甲状腺ESR1的表达显着上调(P<0.05),且CREB磷酸化水平显着升高(P<0.05),而DEHP750+BPA100组大鼠甲状腺ESR1的表达与DEHP750相比显着下调(P<0.05),初步评估了EDCs混合暴露对甲状腺激素稳态的影响。3.长期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染毒期间,DN组(无致癌物DMD预处理)大鼠生长稳定,摄食量及体重逐渐增加,反应敏捷,体毛光滑,大便呈颗粒状。DA组(给予致癌物DMD预处理)大鼠生长缓慢,摄食量较少,精神萎靡,体毛脱落较明显,外阴周围毛湿,多稀便。DA组染毒期间大鼠均生长缓慢,从第10周开始至第30周染毒结束,各处理组大鼠体重呈下降趋势(P<0.05)。DN组中,各处理组大鼠甲状腺脏器系数未见显着改变,DEHP处理组大鼠肝脏器系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脏器系数未观察到明显变化。而DA组中,各处理组大鼠甲状腺脏器系数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肝脏、肾脏的脏器系数均显着升高(P<0.05),其中DEHP和BPA联合处理组大鼠的肾脏器系数也显着高于二者单独处理组(P<0.05)。4.DN组中,各处理组均未见甲状腺肿瘤发生,DEHP和BPA单独处理组大鼠甲状腺组织的滤泡上皮细胞数量明显增多,甲状腺滤泡直径降低,且二者联合处理组大鼠甲状腺组织可见明显的滤泡碎裂等病理改变。DA组出现多种病理改变:乳头状癌、髓样癌、癌前病变(增生或腺瘤)以及部分炎性反应。在DA组中,BPA和DEHP+BPA处理组甲状腺肿瘤的发生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癌前病变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DN组中,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处理组大鼠甲状腺组织PCNA和Tg的阳性率与对照组比未见显着差异。DA组中,BPA和DEHP+BPA处理组大鼠甲状腺组织PCNA的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处理组大鼠甲状腺Tg的强阳性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成功构建了大鼠甲状腺肿瘤模型,并证实了DEHP和BPA联合暴露的在肿瘤发生中的促进作用。5.初步探究了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对大鼠甲状腺肿瘤发生的促癌机制,无论是否给予DMD预处理,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处理组大鼠甲状腺ESR1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均未观察到明显变化。在DN组中,BPA及DEHP+BPA处理组大鼠甲状腺TSHR蛋白表达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且二者单独及联合处理组大鼠甲状腺CREB的磷酸化水平也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DEHP和BPA单独处理组大鼠甲状腺HDAC6表达升高,二者联合处理组显着高于对照(P<0.05),各处理组大鼠甲状腺PTEN蛋白表达及AKT磷酸化水平未见显着性改变。在DA组中,各处理组大鼠甲状腺TSHR的表达呈升高趋势,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处理组大鼠甲状腺CREB磷酸化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显着上调(P<0.05),各处理组大鼠甲状腺HDAC6蛋白表达均呈上升趋势,且DEHP及DEHP+BPA处理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大鼠甲状腺的PTEN表达呈下降趋势,且BPA和DEHP+BPA处理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各处理组大鼠甲状腺AKT磷酸化水平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6.DEHP代谢产物MEHP和BPA在10-9~10-6mol/L浓度范围内,均能够显着诱导人甲状腺癌BCPAP细胞增殖,二者在10-7mol/L单独及联合处理细胞24 h后,细胞核内Ki67的表达增多,细胞的迁移能力显着升高(P<0.05)。BPA单独及联合MEHP处理细胞24 h和48 h均能够显着诱导CREB蛋白磷酸化,累积入核,进而上调HDAC6 m RNA和蛋白表达(P<0.05)。BPA联合MEHP处理48 h能够显着抑制BCPAP细胞PTEN蛋白及m RNA水平(P<0.05),且主要是对细胞质膜PTEN具有显着抑制作用(P<0.05),同时激活下游AKT磷酸化。BPA单独及联合MEHP处理细胞48 h还会诱导c-MYC蛋白表达显着上调(P<0.05)。同时二者单独及联合处理BCPAP细胞24 h及48 h后细胞的β-catenin蛋白总量均没有明显变化,但免疫荧光检测发现BPA单独及联合MEHP处理细胞24 h后β-catenin入核明显增多。7.采用小干扰RNA及HDAC6选择性抑制剂Tub A抑制HDAC6,发现PTEN蛋白表达没有显着变化,但AKT磷酸化水平显着下调(P<0.05),在此基础上给予MEHP和BPA单独及联合处理细胞,发现对PTEN的抑制作用消失了,也阻断了MEHP和BPA对BCPAP细胞AKT磷酸化的激活,同时抑制了M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对BCPAP细胞c-MYC的诱导。证实BCPAP细胞中H3K9ac在PTEN基因启动子区的富集情况,抑制HDAC6后再给予MEHP和BPA单独及联合处理,细胞H3K9ac的蛋白表达均显着上调(P<0.05),且PTEN的m RN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着上调(P<0.05)。8.MEHP和BPA在10-6mol/L能够显着诱导人甲状腺正常上皮Nthy-ori3-1细胞增殖,二者单独及联合处理细胞24h后,可见细胞核内PCNA的表达明显增多。BPA单独及联合MEHP处理Nthy-ori3-1细细胞24 h和48 h均能够显着诱导CREB蛋白磷酸化并上调HDAC6蛋白和m RNA表达(P<0.05),但PTEN蛋白及m RNA水平均没有明显变化,且细胞质膜PTEN也未观察到显着改变,AKT丝氨酸(Ser473)位点的磷酸化水平在BPA单独及联合MEHP处理48 h后出现显着上调(P<0.05)。BPA联合MEHP处理细胞24 h和48 h后能够显着诱导Nthy-ori3-1细胞ERK磷酸化(P<0.05),敲低HDAC6后ERK磷酸化水平显着下调,在此基础上给予MEHP和BPA单独及联合处理细胞,发现BPA单独及联合MEHP部分恢复了对Nthy-ori3-1细胞AKT磷酸化的激活,而MEHP单独处理组ERK磷酸化水平仍然显着低于对照组。结论:1.DEHP和BPA较高剂量暴露导致大鼠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增生。此外,青春期DEHP单独暴露可使大鼠甲状腺组织ESR1表达上调,而与BPA联合暴露抵消了DEHP单独暴露所导致的上调,二者联合作用可能通过ESR1相关信号通路,进而干扰甲状腺激素稳态。2.BPA单独及联合DEHP较长期暴露可促进雌性大鼠甲状腺组织增生,能够上调HDAC6,同时诱导癌基因c-MYC表达增加。3.二者长期联合暴露对大鼠甲状腺不具有致癌性,但会产生促癌效应,导致大鼠甲状腺肿瘤发生率增加,且BPA能够增强DEHP单独暴露所产生的效应,能够上调HDAC6蛋白表达,抑制抑癌基因PTEN,激活下游AKT磷酸化,此外,还会诱导癌基因c-MYC表达,增加甲状腺肿瘤易感性。4.BPA单独及联合DEHP代谢产物MEHP能够显着诱导人甲状腺癌细胞BCPAP增殖和迁移,依赖于HDAC6,对抑癌基因PTEN启动子区域H3K9ac修饰抑制PTEN,激活下游AKT信号转导通路,同时上调癌基因c-MYC表达。5.BPA单独及联合MEHP能够显着诱导人甲状腺正常上皮细胞Nthy-ori3-1增殖,可能部分的依赖于HDAC6,进而激活下游ERK信号通路。
杨素贤[2](2020)在《宫颈病变患者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及Ki67和P16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通过对宫颈病变患者脱落细胞中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检测,分析所检标本中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igh-risk Human Papillomavirus,HR-HPV)的感染型别分布规律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2.探讨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Nuclear associated antigen Ki67,Ki67)和多肿瘤抑制基因P16蛋白(MTS1 multi pletumorsuppressor,P16)在各级宫颈病变中进行表达情况,从而为今后女性宫颈病变的预防控制及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收集病理科已确诊为宫颈病变患者的脱落细胞,提取细胞DNA,用β-actin引物,对所收集标本DNA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扩增,检测所提取标本DNA质量;以HPV L1区通用GP5+/6+为引物,进行PCR扩增,检测标本中HPV总感染率,利用实时荧光PCR技术对标本进行高危型HPV的分型检测,并对HPV感染率较高,排列于前三位的型别,用HPV E6型特异性引物进行验证。2.对收集的标本,依据TBS(the 2001 Bethesda system)分级系统,按照年龄以及细胞病理学诊断进行分组,统计分析年龄以及宫颈病变的细胞病理学分级与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3.筛选出高危型HPV阳性标本的存档石蜡标本,分别进行Ki67及P1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HR-HPV感染、Ki67及P16蛋白表达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结果1.所收集492例宫颈病变患者标本中,检测到289例HPV阳性,总感染率为58.74%(289/492)。检出15种高危型别,包括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6、68、82。其中,HPV52(17.48%)、HPV16(13.01%)和HPV58(12.60%)感染阳性率位居前三位。2.所收集492例标本中,按年龄进行分组,经统计学分析表明,HPV阳性感染存在显着的年龄差异(P<0.05);细胞病理学分级结果如下:228例炎症(Inflammation,其中有61例HPV感染阳性),70例非典型鳞状上皮(Atypical squamous cells,ASC,其中有49例HPV感染阳性),93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其中有82例HPV感染阳性),82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其中有78例HPV感染阳性),19例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19例全部为HPV感染阳性)。HPV的感染状况与宫颈病变的级别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宫颈病变的级别越高,存在人乳头瘤状病毒感染的几率越大,且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在收集的193例HR-HPV阳性的蜡块标本中,慢性宫颈炎61例(其中有7例HPV52感染阳性、7例HPV16感染阳性、3例HPV58感染阳性),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Low-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LSIL)35例(其中有7例HPV52感染阳性、11例HPV16感染阳性、3例HPV58感染阳性),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igh-grade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78例(其中有24例HPV52感染阳性、36例HPV16感染阳性、16例HPV58感染阳性)和宫颈鳞状细胞癌(Cervic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CSCC)19例(其中有6例HPV52感染阳性、9例HPV16感染阳性、4例HPV58感染阳性)。Ki67的阳性表达率按照慢性宫颈炎→LSIL→HSIL→CSCC的顺序依次为:24.59%、60.00%、83.33%、94.74%,且Ki67表达阳性细胞在鳞状上皮内的位置分布按此顺序逐渐加深。P16的阳性表达率按照慢性宫颈炎→LSIL→HSIL→CSCC的顺序依次为:14.75%、48.57%、84.62%、94.74%。统计分析显示:HPV52、16、58感染与Ki67及P16带状表达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1.所检标本中,人乳头瘤病毒总感染率为58.74%,其中HPV52、16、58的阳性感染率较高,位居前三位。2.HPV感染状况有显着年龄差异,而HPV的感染与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3.不同程度宫颈病变患者中,Ki67、P16蛋白表达强度及两者的分布模式都与宫颈病变程度呈正相关,而HR-HPV感染与Ki67、P16表达也呈现正相关关系。提示通过分析宫颈病变组织中HR-HPV感染状况以及Ki67、P16表达情况,可以及时发现宫颈病变患者。图24幅;表10个;参165篇。
高冬雪[3](2019)在《GOLIM4在人头颈部癌中的表达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GOLIM4(高尔基体整合膜蛋白4)在人头颈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对人头颈癌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1.培养下咽鳞癌FaDu细胞和舌鳞癌Tca-8113细胞,根据实验目的对其进行相应的慢病毒感染,两种细胞中加候选基因shRNA慢病毒感染的细胞组是实验组,经sh-Ctrl阴性对照慢病毒感染的细胞组是对照组。2.通过高内涵筛选法选出阳性基因,并使用Celigo实验测试候选基因(包括GOLIM4)敲减后对FaDu细胞生长的影响,及GOLIM4敲减后对Tca-8113细胞生长的影响。3.利用Real 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基因在mRNA和蛋白水平的慢病毒感染效率。4.使用PI染色后FACS分析检测GOLIM4敲减后FaDu细胞和Tca-8113细胞的细胞周期变化。5.进一步应用BrdU实验来测试GOLIM4敲减后对两种细胞S期细胞数量的影响。6.最后使用Annexin V染色后FACS分析检测GOLIM4敲减后对两种细胞凋亡的影响。7.应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GOLIM4为筛选出的增殖相关的阳性基因,根据Celigo实验数据分析显示,从第4天起,在两种细胞中shGOLIM4组的活性细胞比shCtrl组的低,活性细胞数量显着下降(P<0.001),证明GOLIM4可以维持细胞增殖活性,GOLIM4的低表达可以抑制人头颈癌细胞的生长。2.细胞在被慢病毒感染后,利用Real time PCR检测出,在FaDu细胞中shCtrl组的表达量为1.000±0.038,shGOLIM4组的表达量为0.180±0.000,表明GOLIM4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量受到抑制(P<0.01),敲减效率达到82.0%;Tca-8113细胞中,shCtrl组的表达量为1.010±0.179,shGOLIM4组的表达量为0.431±0.051,表明GOLIM4基因在mRNA水平的表达量受到抑制(P<0.01),敲减效率达到56.9%;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出,在FaDu细胞和Tca-8113细胞中shGOLIM4组的GOLIM4基因在蛋白水平的表达均显着受到抑制(P<0.001)。3.使用PI染色后FACS分析发现,GOLIM4敲减后,在FaDu细胞中shCtrl组与shGOLIM4组G2/M期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5.45±0.382和10.51±0.1665,在Tca-8113细胞中shCtrl组与shGOLIM4组G2/M期的细胞百分比分别为19.88±0.3214和10.77±0.4325,两种细胞的实验组G2期细胞数量均减少(P<0.01)。4.应用BrdU实验发现在FaDu细胞中,shCtrl组与shGOLIM4组day4的增殖倍数分别为1.412±0.007和1.076±0.059,在Tca-8113细胞中,shCtrl组与shGOLIM4组day4的增殖倍数分别为2.805±0.044和1.707±0.027,即敲减GOLIM4可以显着减少两种细胞S期细胞的数量(P<0.01)。5.使用Annexin V染色后FACS分析发现在FaDu细胞中shCtrl组与shGOLIM4组凋亡率分别是4.45±0.1684和17.97±0.4258,在Tca-8113细胞中shCtrl组与shGOLIM4组凋亡率分别是4.23±0.275和10.43±0.4965,两种细胞的shGOLIM4组的细胞凋亡率均显着增加(P<0.01)。结论:GOLIM4的低表达可以抑制人头颈癌细胞的生长,提示GOLIM4可能具有促肿瘤作用,为人头颈癌的靶向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赵培[4](2019)在《口腔扁平苔藓与ER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研究及口腔扁平苔藓糜烂相关因子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ERK信号通路中EGFR、C-myc在口腔扁平苔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目的:探讨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 regulated kinase,ERK)通路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细胞骨髓细胞癌基因(cellular-myelocytoma tosis oncogene,C-myc)的表达,并分析EGFR、C-myc表达的相关性,探讨口腔扁平苔藓癌变过程中ERK信号传导通路的作用。方法:选取口腔扁平苔藓组织75例和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以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normal oral mucosa,NOM)15例阴性对照制做成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其EGFR、C-myc的表达。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因实验数据为计数资料所以采用卡方检验,根据双侧检验标准α=0.05,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EGFR和C-myc的相关性,以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EGFR阳性染色为细胞膜出现棕黄色颗粒,C-myc以细胞核中出现棕黄色颗粒为阳性染色。EGFR、C-myc在NOM中表达极低,在OLP中表达分别为52.0%和41.3%,约为中度表达,在OSCC中的表达分别为86.7%和90.0%,为高表达。EGFR、C-myc在NOM与OLP中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OLP与OSCC表达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NOM与OSCC中的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2.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EGFR的表达与C-myc的表达呈正相关(r=0.517,P<0.01)。结论:ERK信号通路可能是OLP向OSCC转变的重要通路,其中EGFR、C-myc可能是早期判断口腔扁平苔藓恶变的一项指标。第二部分Ki67、COX-2与口腔扁平苔藓糜烂及癌变的关系目的:探讨环氧化物酶-2(COX-2)、Ki67与口腔扁平苔藓(OLP)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OLP组织75例其中非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Non-erosive oral lichen planus,NEOLP)60例,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Erosive oral lichen planus,EOLP)15例和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以及正常口腔黏膜组织15例阴性对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OX-2、Ki67的表达,使用IBM SPSS Statistics 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因实验数据为计数资料所以采用卡方检验,根据双侧检验标准α=0.05,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别对COX-2、Ki67相关性分析,以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COX-2、Ki67在正常口腔黏膜、非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糜烂型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逐渐增高,且呈正相关(r=0.598,P<0.01)。2.COX-2、Ki67在NOM与NEOLP中的表达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NEOLP、EOLP、OSCC中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3.COX-2、Ki67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部位无明显相关性,但是与OLP发生糜烂密切相关(P<0.05);结论:COX-2、Ki67可能与OLP是否糜烂相关,且表达呈正相关,提示COX-2和Ki67可能存在一定的关系,相互作用,共同参与糜烂型OLP的癌变。
贾玉保[5](2019)在《bFGF/FGFR2及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表达在口腔扁平苔藓癌变中的作用》文中提出目的: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是一种慢性黏膜皮肤炎症性疾病,OLP的病变具有一定的复发性,尽管过去几年来曾多次尝试过阐明OLP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但是至今这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关于其发病病因和机制仍在研究。OLP有一定的癌变潜能,它已经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癌前状态。关于口腔扁平苔藓癌变的发病机制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口腔扁平苔藓癌变的病因尚无定论,一直处于探索中。为探索bFGF/FGFR2、BCL-2、P53在口腔扁平苔藓癌变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实验采用组织芯片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研究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口腔扁平苔藓组织和口腔鳞癌组织中bFGF/FGFR2、BCL-2、P53蛋白的表达情况,检测bFGF/FGFR2、BCL-2、P53在这三种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探讨bFGF/FGFR2、BCL-2、P53与口腔扁平苔藓发生癌变的关系。方法:本研究利用组织芯片法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口腔扁平苔藓组织,口腔鳞癌组织中bFGF/FGFR2、BCL-2、P53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通过计算染色细胞比例和染色强度,使用半定量积分法来比较bFGF/FGFR2、BCL-2、P53因子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差异,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对比差异性。结果:免疫组化实验染色结果显示:1.bFGF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均高于口腔扁平苔藓和正常口腔黏膜中的表达,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糜烂型和非糜烂型OLP有统计学差异。2.FGFR2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均高于口腔扁平苔藓和正常口腔黏膜中的表达,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糜烂型和非糜烂型OLP无统计学差异。3.BCL-2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鳞癌的表达依次增高,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糜烂型和非糜烂型OLP无统计学差异。4.P53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扁平苔藓,口腔鳞癌的表达依次增高,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糜烂型和非糜烂型OLP有统计学差异。结论:bFGF/FGFR2、BCL-2、P53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扁平苔藓及口腔鳞癌中的表达依次增加,提示bFGF/FGFR2、BCL-2、P53可能参与了口腔扁平苔藓癌变为口腔鳞癌的过程,与口腔扁平苔藓癌变有着密切的关系,并起到重要的作用,它们可能成为口腔扁平苔藓发生癌变的早期生物学标志物。
庞立伟[6](2018)在《基于“脾虚毒损胃络”假说的健脾消毒饮对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Bcl-2、Bax表达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健脾消毒饮治疗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实验研究,观察健脾消毒饮对CAG癌前病变患者胃黏膜组织Bcl-2、Bax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健脾消毒饮治疗CAG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深化并完善“脾虚毒损胃络”假说。方法:对符合病例选择标准的38例CAG癌前病变患者,给予健脾消毒饮干预治疗3个疗程(每周服用6天,1个月为一疗程),进行自身对照研究。观察健脾消毒饮对CAG癌前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胃镜分级、病理组织学、Hp及舌脉的变化。实验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法、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胃黏膜组织Bcl-2、Bax蛋白表达,采用RT-PCR技术检测患者胃黏膜组织Bcl-2、Bax mRNA表达。结果:临床研究:1.综合疗效:经治疗38例CAG癌前病变患者总有效率为84.21%;2.中医症状积分比较:经治疗患者中医症状总积分、各单项症状积分均较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胃镜下分级:治疗后患者胃镜下分级较前改善(P<0.01);4.病理分级及积分比较:治疗后患者胃黏膜组织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病理组织学分级较前下降、积分较前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治疗前患者Hp的阳性例数为25例,阳性率为65.8%,经治疗其中10例Hp阳性患者转为阴性,阳性率下降为39.5%,其Hp根除率为40%,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6.舌脉:经治疗患者的舌苔、舌质、舌体、脉像均较前改善(P<0.05)。7.在整个用药过程中,患者无不良反应,治疗后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均无明显异常。实验研究:1.免疫组化法检测健脾消毒饮对患者胃黏膜组织Bax、Bcl-2表达的影响:治疗后患者胃黏膜组织Bcl-2阳性表达率较前下降(P<0.05);Bax阳性表达率较前升高(P<0.05);两者免疫组化积分较前减少(P<0.05);2.RT-PCR法检测健脾消毒饮对患者胃黏膜组织Bax、Bcl-2 mRNA表达的影响:经健脾消毒饮治疗3个月后,Bcl-2 mRNA表达率较前减少;Bax mRNA表达率较前增加,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3.Western blot法检测健脾消毒饮对患者胃黏膜组织Bax、Bcl-2表达的影响:经治疗患者胃黏膜Bcl-2相对灰度值较治疗前降低,表达量较前明显减少,患者胃黏膜Bax相对灰度值较治疗前升高,Bax表达量较前增加,Bax/Bcl-2比值较前增加,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健脾消毒饮对CAG癌前病变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显着改善CAG癌前病变患者胃痛、痞满、食少纳呆等临床症状,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2.健脾消毒饮可以显着改善CAG癌前病变患者胃镜、病理分级,改善胃黏膜萎缩、肠化、不典型增生病理组织学变化。3.健脾消毒饮可干预胃癌前病变进程,对胃癌前病变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逆转作用,从而预防胃癌的发生。4.健脾消毒饮在疗程内服用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本方具有良好的安全性。5.健脾消毒饮可通过下调Bcl-2及mRNA的表达,上调Bax及mRNA的表达,影响Bax与Bcl-2的比值,促使细胞凋亡,从而干预CAG癌前病变。
李雪婷[7](2013)在《宫颈鳞状细胞癌中高危型HPV感染及其相关基因C-myc的研究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应用组织芯片技术、显色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正常宫颈上皮中高危型HPV16/18、HPV31/33感染、相关基因C-myc的扩增和相关调控蛋白E2F-1、P15INK4b、Ki67的表达,并分析其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探讨高危型HPV及原癌基因C-myc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机理,从而为宫颈鳞癌的分子靶向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6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61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其中CIN Ⅰ级31例,CIN Ⅱ-Ⅲ级30例)和21例正常宫颈组织。应用组织微阵列法制作组织芯片。2.应用显色原位杂交技术(CISH)检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CINIⅡ-Ⅲ级组、CINⅠ级组、正常宫颈组织组中高危型HPV16/18DNA、HPV31/33DNA及C-mycmRNA的表达情况。3.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Envision二步法检测宫颈鳞状细胞癌组、CINⅡ-Ⅲ级组、CINⅠ级组、正常宫颈组织组中E2F-1、P15INK4b、Ki67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1.显色原位杂交技术检测HPV16/18DNA、 HPV31/33DNA及C-mycmRNA。随着宫颈从正常组织到发生CINⅠ、CINⅡ-Ⅲ直至发展为鳞状细胞癌,HPV16/18DNA、HPV31/33DNA、C-myc mRNA的阳性表达率及阳性强度均显着增高,组间比较除正常宫颈上皮组与CINⅠ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外,当CINⅠ进展为CINⅡ-Ⅲ甚至鳞癌时,三者表达显着性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E2F-1、P15INK4b及Ki67蛋白随着宫颈上皮从正常发展为CIN直至宫颈鳞癌,E2F-1、P15INK4b及Ki67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升高。当CINⅠ进展为CINⅡ-Ⅲ甚至鳞癌时,E2F-1表达均显着性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当CINⅠ进展为CINⅡ-Ⅲ时,P15INK4b的表达显着性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的表达在当CINⅠ进展为CINⅡ-Ⅲ甚至鳞癌时,均显着性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 C-myc mRNA、HPV16/18DNA、HPV31/33DNA、E2F-1、P15INK4b及Ki67蛋白之间的相关性分析本研究中C-myc mRNA与HPV16/18DNA、HPV31/33DNA、E2F-1蛋白、P15INK4b蛋白、Ki67蛋白之间的表达均呈正相关(P<0.05);HPV16/18DNA、HPV31/33DNA与E2F-1蛋白、P15INK4b蛋白、Ki67蛋白之间的表达也均呈正相关(P<0.05)。4.各指标在宫颈鳞癌临床病理参数的意义HPV DNA的表达差异在宫颈鳞癌的分期、分级和淋巴结转移中均无统计学差异;C-myc RNA的表达差异在淋巴结转移阴性组和阳性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E2F-1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相关(P<0.05);P15INK4b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P<0.05);Ki67的表达差异在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中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myc癌基因在CIN病变直至发展为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逐渐持续升高,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HPV16/18、HPV31/33感染可能是宫颈鳞状细胞癌的触发因素;3.E2F-1、P15INK4b和Ki67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关系密切;4. C-myc mRNA、HPV DNA的表达与E2F-1、P15INK4b、Ki67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共同促进宫颈鳞状细胞癌的发生。5. C-myc mRNA、E2F-1、P15INK4b和Ki67的高表达可作为宫颈鳞状细胞癌病情进展、预后不良的分子生物学预测指标。
李新白[8](2012)在《生物钟基因Npas2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刺五加黄酮对生物钟基因表达的影响和抗肿瘤机制》文中提出(1)生物钟基因Npas2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研究生物钟基因Npas2在乳腺癌中的表达,探讨其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分析30例乳腺浸润癌、20例瘤旁正常乳腺组织、20例乳腺癌前病变(小叶原位癌10例和乳管内乳头状瘤10例)和20例乳腺纤维瘤中Npas2的表达情况。其中对10例乳腺小叶原位癌和30例乳腺浸润癌按国际抗癌联盟(UICC)分期标准进行分期,其中T0期10例,I期9例、II期16例和III期5例;有淋巴结转移者11例,无淋巴结转移者19例。采用Motic Images Advanced3.2图像分析仪,在200倍镜下连续观察5个视野检测,测量灰度值,以灰度值表示Npas2蛋白阳性表达的高低,灰度值越小,说明Npas2蛋白阳性表达越高;灰度值越大,说明Npas2蛋白阳性表达越低。结果:Npas2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乳腺癌前病变和浸润癌中均有表达,特异性着色位于细胞浆内,呈棕色颗粒。Npas2蛋白在正常乳腺组织中呈阳性表达,其灰度值为(114.3±2.31),在浸润癌中表达明显降低,呈淡黄色或着色较浅,其灰度值(159.5±6.7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在乳腺癌前病变中呈阳性表达,其抗体灰度值为(132.3±2.11),在乳腺纤维瘤中Npas2表达明显减弱或不表达,其灰度值(206.3±3.02);在I期、II期和III期乳腺浸润癌中Npas2的表达依次降低,其抗体灰度值分别为(142.3±2.46),(161.2±4.22)和(176.3±2.93)。与T0期和I期乳腺癌比较,在II期和III期乳腺癌中Npas2表达明显减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浸润癌中,无淋巴结转移组和有淋巴结转移组Npas2表达的灰度值分别为(156.8±3.23)和(166.3±4.0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可能纳入的样本数不够有关。结论:Npas2在乳腺癌中表达明显下调,与乳腺癌的发生、病理和临床分期关系密切。Npas2低表达与肿瘤瘤体大小、浸润深度有关,Npas2高表达可能是在乳腺癌发展中具有保护性作用。在乳腺癌癌前病变中Npas2表达增强,提示其可能在阻止癌前病变恶变中发挥作用。Npas2功能降低可能是乳腺癌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2)刺五加黄酮对MCF-7细胞系中Npas2和Per2表达的影响和抗肿瘤机制目的:通过检测刺五加黄酮对MCF-7细胞中Npas2和Per2的表达和对MCF-7细胞生长抑制作用以及对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和基因组稳定性的影响,探讨刺五加黄酮调节昼夜节律和抗肿瘤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刺五加黄酮对MCF-7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刺五加黄酮对MCF-7细胞周期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不同浓度的刺五加黄酮作用MCF-7细胞,不同时间点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yclin D1和P21转录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刺五加黄酮对MCF-7细胞生物钟基因Npas2和Per2表达的影响,采用软件定量Npas2和Per2的荧光表达强度。采用Tunel细胞凋亡检测方法观察不同浓度的刺五加黄酮对MCF-7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细胞凋亡指数评估采用同一视野中凋亡阳性细胞的百分率显示。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刺五加黄酮对MCF-7细胞Bax、Bcl-2和c-myc等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采用实时定量PCR法观察Brg1转录水平的变化和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对Brg1蛋白表达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刺五加黄酮作用MCF-7细胞,在6h、12h和24h时间点的总pRb和磷酸化pRb蛋白的表达变化。图像分析扫描蛋白条带灰度,以细胞内总pRb蛋白-磷酸化pRb蛋白灰度为去磷酸化pRb表达量,以ppRb/pRb和(pRb-ppRb)/pRb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浓度为100μmol/L的刺五加黄酮可使MCF-7细胞中Npas2和Per2表达强度明显增加(p<0.01),能抑制MCF-7细胞在体外的增殖,且抑制作用有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性。作用24h后在浓度低于75μmol/L时对MCF-7细胞生长没有抑制作用,甚至其抑制细胞生长作用反而下降,出现促进细胞增殖的现象;作用48h后抑制MCF-7细胞生长的浓度提前到75μmol/L。浓度为100μmol/L的刺五加黄酮作用MCF-7细胞后,使G1期细胞增多,S细胞减少,G2/M期细胞减少,表明刺五加黄酮既可阻止细胞由G1期进入S期,也可阻止进入分裂期,抑制细胞有丝分裂,表明刺五加黄酮可能通过改变细胞周期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浓度为50μmol/L刺五加黄酮作用MCF-7细胞24h后Cyclin D1基因转录水平明显增高,100μmol/L刺五加黄酮作用后Cyclin D1基因转录水平明显增高,且时间提前到6h,12h下降到正常水平。P21基因转录水平与刺五加黄酮的浓度无关,早期6h时间点转录增强,12-24h表达水平下降。正常培养的MCF-7细胞,偶见细胞凋亡阳性细胞,浓度为50μmol/L刺五加黄酮作用后细胞凋亡指数为0.8%,100μmol/L后细胞凋亡指数增加为5.2%,200μmol/L后细胞凋亡指数为12.6%,结果表明浓度为200μmol/L刺五加黄酮能诱导MCF-7细胞发生凋亡(p<0.01)。随着刺五加黄酮剂量增加,细胞凋亡指数也增加。浓度为100μmol/L的刺五加黄酮作用后,采用软件定量荧光表达强度显示Bax表达强度明显增加(p<0.01),Bcl-2表达强度明显减弱(p<0.01),c-myc蛋白表达强度明显减弱,Bax/Bcl-2比值明显增加。浓度为50和100μmol/L刺五加黄酮使Brg1基因转录6h有增高的趋势,12h时达峰值(p<0.01),24h降至正常水平以下。100μmol/L的刺五加黄酮作用MCF-7细胞12h和24h后磷酸化pRb蛋白表达下降,去磷酸化的pRb蛋白增加,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浓度为100μmol/L的刺五加黄酮可使MCF-7细胞Npas2和Per2蛋白表达增强,Npas2和Per2蛋白表达增强可能是刺五加黄酮调整昼夜节律和抗肿瘤的机制;2.浓度为150μmol/L的刺五加黄酮在体外抑制MCF-7细胞增殖,通过改变细胞周期和调控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和P21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3.浓度为200μmol/L刺五加黄酮可诱导细胞凋亡,通过下调抑制凋亡基因Bcl-2及上调促凋亡基因Bax的表达来诱导细胞凋亡,进而发挥抗肿瘤的作用;4.浓度100μmol/L刺五加黄酮可促进MCF-7细胞Brg1、Npas2和Per2等基因的表达,提示生物钟基因Npas2和Per2及抑癌基因Brg1可能在乳腺癌发生中发挥作用。浓度为100μmol/L刺五加黄酮使MCF-7细胞pRB处于低磷酸化状态,调控细胞周期调控点使细胞周期停滞,使细胞有时间进行修复,维持DNA稳定,提示刺五加黄酮可能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中发挥作用。
陈丹[9](2011)在《DMBA诱导金黄地鼠口腔正常颊粘膜向癌前病变转变相关致病基因的筛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口腔癌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2%,其中90%为鳞状细胞癌。颊癌是最常见的口腔癌之一。口腔癌变的发生是一个多阶段、多步骤、涉及多基因改变的复杂病理过程,不同基因在癌症的不同发展阶段扮演不同的角色。目前研究也证实:口腔粘膜癌变过程是由正常口腔粘膜上皮→粘膜上皮异常增生(癌前病变)→口腔鳞癌的连续动态变化过程。因此,若能从分子水平通过有效的干预方法预防癌前病变的发生,这将对口腔癌的有效预防产生重大意义。目的本研究利用Agilent大鼠全基因芯片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金黄地鼠口腔正常颊粘膜向癌前病变转变的相关致病基因。方法用0.5%DMBA丙酮液诱导建立金黄地鼠颊粘膜癌前病变模型,提取正常及癌前病变组织的总RNA,合成单标Cy3荧光标记的cRNA,与含有41000个基因/ESTs序列的Agilent大鼠全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以Ratio≥2和Ratio≤0.5为阈值筛选差异表达基因,用RT-PCR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然后对差异表达基因行功能分类(Gene Ontology, GO)和信号通路(Signaling Pathway, P﹤0.05)分析。结果金黄地鼠口腔正常颊粘膜向癌前病变转变共有1331条基因发生差异表达,其中已知基因1278条,未知基因53条,上调基因747条,下调基因584条。对上调Atp6v0d2和下调Sfrp2基因行RT-PCR验证结果与芯片结果相符。GO分析发现这些差异基因主要分为细胞生理过程调节和细胞结构等8组功能类。Pathway通路分析表明以上1278条已知差异基因共有14条有显着性意义的基因相互作用通路(P<0.05),在1278条差异基因中只有21条基因在以上14条通路中发生富集。结论金黄地鼠口腔颊粘膜癌前病变的发生是由众多基因改变并通过各自不同通路的作用所导致。其中Cyp2b13、Orc1L、casp8、CCL5、CXCL12、CCL20、Serping1、P518/Qrfp、F5、TFPI、Vcam1、Fn1、Angpt2,Lcp2、Cxadr、Lyn、Hck、Btk、RGD1564385/fes、Vav1、IL5rɑ基因是口腔颊粘膜癌前病变形成的重要候选基因。针对能有效调控这些基因或针对它们作用的通路的各种抑制剂可能为治疗和有效预防口腔癌癌前病变提供好的方法。
陈丹,杨凯[10](2010)在《口腔癌发生发展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口腔癌的发生发展是一个涉及众多基因异常表达的复杂过程,与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密切相关。对近年来几种与口腔癌关系密切的癌基因(ras、erbB、c-myc、survivin、hTRT等)和抑癌基因(p53、Rb、p16、nm23、FHIT、PTEN等)的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全面从基因组水平(如基因通路,基因网络等)研究口腔癌的发病机制打下基础。
二、口腔癌及癌前病变中C-myc癌基因与Rb抗癌基因表达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腔癌及癌前病变中C-myc癌基因与Rb抗癌基因表达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与双酚A单独和联合暴露对甲状腺发育及肿瘤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影响甲状腺激素稳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2.1.1 主要试剂 |
2.1.2 主要仪器 |
2.2 主要试剂配置 |
2.3 研究对象和分组 |
2.4 实验方法 |
2.4.1 动物标本采集 |
2.4.2 大鼠甲状腺病理检测 |
2.4.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2.4.4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 |
2.4.5 组织总RNA提取 |
2.4.6 逆转录cDNA |
2.4.7 引物合成与稀释 |
2.4.8 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 |
2.4.9 生物信息学分析DEHP和BPA潜在靶标 |
2.4.10 分子对接 |
2.4.11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对大鼠体重及脏器系数的影响 |
3.2 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对大鼠血清中THs和TSH的影响 |
3.3 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对大鼠甲状腺病理的影响 |
3.4 DEHP和BPA潜在靶标及通路富集分析 |
3.5 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对ESR及下游相关因子的影响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促进甲状腺肿瘤发生 |
6 前言 |
7 材料与方法 |
7.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7.1.1 主要试剂 |
7.1.2 主要仪器 |
7.2 主要试剂的配置 |
7.3 研究对象 |
7.4 实验方法 |
7.4.1 动物分组及染毒 |
7.4.2 动物肿瘤模型建立 |
7.4.3 致癌物的配置 |
7.4.4 石蜡包埋及切片 |
7.4.5 苏木素-伊红染色 |
7.4.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7.4.7 组织总蛋白提取 |
7.4.8 蛋白浓度测定及样品处理 |
7.4.9 Westernblot检测 |
7.4.10 统计学分析 |
8 结果 |
8.1 造模期间大鼠生长状况观察 |
8.2 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对肿瘤模型大鼠体重的影响 |
8.3 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对肿瘤模型大鼠脏器系数的影响 |
8.4 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促进大鼠甲状腺肿瘤发生 |
8.5 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对大鼠甲状腺肿瘤标记物的影响 |
8.6 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对肿瘤模型大鼠甲状腺ESR1的影响 |
8.7 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对肿瘤模型大鼠甲状腺TSHR的影响 |
8.8 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对肿瘤模型大鼠甲状腺HDAC6的影响 |
8.9 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对肿瘤模型大鼠甲状腺PTEN及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 |
8.10 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对肿瘤模型大鼠甲状腺c-MYC的影响 |
9 讨论 |
10 结论 |
第三部分:D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促进甲状腺肿瘤发生的机制研究 |
11 前言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12.1.1 主要试剂 |
12.1.2 主要仪器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实验方法 |
12.3.1 细胞培养 |
12.3.2 受试物的配置 |
12.3.3 细胞转染 |
12.3.4 CCK-8实验 |
12.3.5 Transwell迁移实验 |
12.3.6 细胞RNA提取 |
12.3.7 反转录(RT-PCR) |
12.3.8 引物合成与稀释 |
12.3.9 实时定量PCR(Real-time PCR) |
12.3.10 细胞蛋白提取及定量 |
12.3.11 Western blot |
12.3.12 细胞免疫荧光 |
12.3.13 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 |
12.3.14 细胞膜蛋白提取 |
12.3.15 统计学分析 |
13 结果 |
13.1 MEHP和BPA单独及联合暴露诱导人甲状腺癌BCPAP细胞增殖和迁移 |
13.1.1 MEHP和BPA促进人甲状腺癌BCPAP细胞的增殖 |
13.1.2 MEHP联合BPA诱导人甲状腺癌BCPAP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
13.2 MEHP联合BPA诱导人甲状腺癌BCPAP细胞HDAC6上调和PTEN下调 |
13.2.1 MEHP联合BPA上调人甲状腺癌BCPAP细胞HDAC6的表达 |
13.2.2 MEHP联合BPA抑制人甲状腺癌BCPAP细胞PTEN表达激活下游信号通路 |
13.3 MEHP联合BPA诱导人甲状腺癌BCPAP细胞c-MYC上调 |
13.4 抑制HDAC6可阻断MEHP和 BPA对人甲状腺癌BCPAP细胞PTEN及AKT磷酸化和c-MYC的影响 |
13.4.1 敲低HDAC6可阻断MEHP和BPA对人甲状腺癌BCPAP细胞PTEN及其下游和c-MYC的影响 |
13.4.2 Tubastatin A抑制MEHP和BPA对人甲状腺癌BCPAP细胞PTEN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和c-MYC的作用 |
13.5 抑制HDAC6可通过H3K9ac修饰调控BCPAP细胞PTEN表达 |
13.6 MEHP联合BPA诱导人甲状腺正常上皮Nthy-ori3-1细胞增殖 |
13.7 MEHP联合BPA对人甲状腺正常上皮Nthy-ori3-1细胞HDAC6和PTEN及其下游的影响 |
13.8 MEHP联合BPA经HDAC6诱导ERK磷酸化促进Nthy-ori3-1细胞增殖 |
13.9 HDAC6/PTEN/AKT信号通路及c-MYC在人甲状腺癌组织中异常表达 |
14 讨论 |
1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内分泌干扰物影响甲状腺肿瘤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宫颈病变患者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及Ki67和P16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宫颈病变中高危型HPV感染状况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主要仪器 |
1.1.2 主要试剂 |
1.1.3 溶液配制 |
1.1.4 标本及临床资料收集 |
1.1.5 引物设计 |
1.1.6 标本DNA的提取 |
1.1.7 提取标本DNA质量检测 |
1.1.8 标本HPV总感染率的检测 |
1.1.9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的15种型别检测 |
1.1.10 HPV52、HPV16、HPV58 型别检测的结果验证 |
1.1.11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液基细胞学检测结果 |
1.2.2 标本DNA质量检测 |
1.2.3 标本HPV总感染率检测 |
1.2.4 标本的15种高危型HPV的型别检测及型别验证 |
1.2.5 HPV型别的分布特征 |
1.2.6 临床病理特征中高危型HPV感染的统计学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HR-HPV、Ki67、P16 蛋白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仪器 |
2.1.2 主要试剂 |
2.1.3 试剂配制 |
2.1.4 标本及临床资料收集 |
2.1.5 对蜡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程序 |
2.1.6 对蜡块进行免疫组化结果的观察和判断 |
2.1.7 统计学处理 |
2.2 实验结果 |
2.2.1 不同阶段的宫颈病变中Ki67及P16免疫组化检测结果 |
2.2.2 不同宫颈病变中Ki67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分析 |
2.2.3 不同宫颈病变中Ki67表达阳性细胞在鳞状上皮中的位置分布 |
2.2.4 不同宫颈病变中P16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析 |
2.2.5 不同宫颈病变中HPV52、16、58的分布 |
2.2.6 HPV52、16、58 的感染与Ki67和P16 表达的关系 |
2.3 讨论 |
2.3.1 人乳头瘤状病毒与宫颈病变的关系 |
2.3.2 Ki67与宫颈病变的相关研究 |
2.3.3 P16蛋白与宫颈病变的相关研究 |
2.3.4 HPV感染与Ki67和P16 表达的相关研究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3章 综述 |
3.1 HPV的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特性 |
3.2 HPV的型别分类及相关疾病 |
3.3 HPV的感染及致病机制 |
3.4 HPV感染的危险因子 |
3.4.1 年龄因素 |
3.4.2 性别因素 |
3.4.3 多重感染 |
3.4.4 遗传因素 |
3.4.5 身体状况 |
3.4.6 激素水平 |
3.4.7 行为危险因素 |
3.4.8 其他易感因素 |
3.5 宫颈癌相关诊断标志物的研究 |
3.5.1 Ki67在细胞中表达的意义 |
3.5.2 P16阳性表达在临床上的应用 |
3.5.3 P53在宫颈癌发生中的作用 |
3.5.4 其他基因对宫颈癌发生的影响 |
3.6 HPV感染的预防与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3)GOLIM4在人头颈部癌中的表达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4)口腔扁平苔藓与ER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研究及口腔扁平苔藓糜烂相关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ERK信号通路中EGFR、C-myc在口腔扁平苔藓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Ki67、COX-2 与口腔扁平苔藓糜烂及癌变的关系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口腔扁平苔藓癌变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bFGF/FGFR2及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表达在口腔扁平苔藓癌变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口腔扁平苔藓癌变相关基因蛋白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基于“脾虚毒损胃络”假说的健脾消毒饮对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Bcl-2、Bax表达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健脾消毒饮治疗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
1.病例选择标准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退出或中止试验的标准 |
1.6 病例的脱落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治疗方法 |
2.3 观察指标和方法 |
3.疗效判定标准 |
3.1 综合疗效判定标准 |
3.2 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标准 |
3.3 胃镜及病理疗效判定标准 |
3.4 安全性评价标准 |
4.统计学分析方法 |
5.研究伦理学要求 |
6.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分析 |
6.1 一般资料情况 |
6.2 患者年龄分布情况 |
6.3 患者病程分布情况 |
7.研究结果 |
7.1 综合疗效评价 |
7.2 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
7.3 治疗前后胃镜分级比较 |
7.4 治疗前后病理分级比较 |
7.5 治疗前后病理积分比较 |
7.6 治疗前后Hp情况比较 |
7.7 治疗前后舌脉变化情况 |
8.不良反应及安全性分析 |
9.研究结论 |
第二部分 健脾消毒饮治疗CAG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 |
1.免疫组化法检测健脾消毒饮对患者胃黏膜组织Bax、Bcl-2 表达的影响 |
1.1 实验材料 |
1.2 方法步骤 |
1.3 判定标准 |
1.4 统计方法 |
1.5 结果 |
2.RT-PCR法检测健脾消毒饮对患者胃黏膜组织Bax、Bcl-2 mRNA表达的影响 |
2.1 实验材料 |
2.2 方法步骤 |
2.3 统计方法 |
2.4 结果 |
3.Western blot法检测健脾消毒饮对患者胃黏膜组织Bax、Bcl-2 表达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2 方法步骤 |
3.3 统计方法 |
3.4 结果 |
4.结论 |
第三部分 讨论 |
1.现代医学对CAG癌前病变的认识 |
1.1 主要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 |
1.2 有关细胞增殖和凋亡的研究 |
1.3 现代医学对CAG胃癌前病变防治研究 |
2.中医学对CAG癌前病变的认识 |
2.1 对病名的认识 |
2.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3.关于“脾虚毒损胃络” |
3.1 “毒”的定义 |
3.2 毒邪的致病特点 |
3.3 络病与CAG癌前病变 |
3.4 络病的致病特点 |
3.5 毒与络病学理论的结合 |
3.6 “脾虚毒损胃络”病机的提出 |
3.7 治法的确立 |
4.健脾消毒饮组方分析 |
4.1 组方依据 |
4.2 药物组成及分析 |
4.3 健脾消毒饮方义 |
4.4 组方特点 |
5.健脾消毒饮对CAG癌前病变的作用机制 |
5.1 健脾益气,恢复胃黏膜屏障保护作用 |
5.2 祛邪解毒,清除Hp |
5.3 活血通络,改善胃黏膜血液循环 |
5.4 散结消积,促进细胞凋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发表论文 |
(7)宫颈鳞状细胞癌中高危型HPV感染及其相关基因C-myc的研究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1 宫颈病变中 C-myc mRNA 的表达 |
2 宫颈病变中 HPV16/18 DNA 及 HPV31/33 DNA 的表达 |
3 宫颈鳞状细胞癌中 C-myc mRNA、HPV16/18 DNA 及 HPV31/33DNA 表达的相关性 |
4 宫颈病变中 E_2F-1、P15~(INK4b)及 Ki67蛋白的表达 |
5 E_2F-1、P15~(INK4b)及 Ki67 蛋白在宫颈病变组间的两两比较 |
6 宫颈鳞状细胞癌中 C-myc mRNA 与 E_2F-1、P15~(INK4b)、Ki67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
7 宫颈鳞状细胞癌中 HPV16/18 DNA、HPV31/33 DNA 与 E_2F-1、P15~(INK4b)、Ki67 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
8 宫颈鳞状细胞癌中 HPV16/18 DNA、HPV31/33 DNA 及 C-mycRNA 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9 宫颈鳞状细胞癌中 E_2F-1、P15~(INK4b)及 Ki67 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插图 |
附表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生物钟基因Npas2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刺五加黄酮对生物钟基因表达的影响和抗肿瘤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综述 |
2.1 昼夜节律与生物钟基因 |
2.1.1 概述 |
2.1.2 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
2.2 昼夜节律与细胞周期 |
2.3 昼夜节律与细胞凋亡 |
2.4 昼夜节律与基因组稳定性 |
2.5 昼夜节律与肿瘤 |
第3章 Npas2 蛋白的生物学功能与乳腺肿瘤关系 |
第4章 生物钟基因 Npas2 在人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
4.1 Npas2 在乳腺癌和乳腺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
4.1.1 材料和方法 |
4.1.2 结果 |
4.1.3 讨论 |
4.2 Npas2 在乳腺纤维瘤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 |
4.2.1 材料和方法 |
4.2.2 结果 |
4.2.3 讨论 |
4.3 Npas2 在各期乳腺癌中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
4.3.1 材料和方法 |
4.3.2 结果 |
4.3.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刺五加黄酮对 MCF-7 中生物钟基因 Npas2 和 Per2 表达的影响和抗肿瘤机制 |
5.1 刺五加黄酮对 MCF-7 细胞系生物钟基因表达及细胞增殖的影响 |
5.1.1 实验材料 |
5.1.2 实验方法 |
5.1.3 结果 |
5.1.4 讨论 |
5.2 刺五加黄酮对 MCF-7 细胞凋亡及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方法 |
5.2.3 结果 |
5.2.4 讨论 |
5.3 刺五加黄酮对 MCF-7 细胞染色质重排的影响 |
5.3.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5.3.2 结果 |
5.3.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DMBA诱导金黄地鼠口腔正常颊粘膜向癌前病变转变相关致病基因的筛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DMBA 诱导金黄地鼠颊囊粘膜癌前病变动物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二部分 从全基因组水平对金黄地鼠口腔正常颊粘膜和癌前病变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第三部分 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1 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10)口腔癌发生发展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癌基因 |
1.1 ras基因家族 |
1.2 EGFR (erb B) 基因 |
1.3 myc基因 |
1.4 Survivin基因 |
1.5 端粒酶 |
1.6 其他原癌基因 |
2 抑癌基因 |
四、口腔癌及癌前病变中C-myc癌基因与Rb抗癌基因表达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与双酚A单独和联合暴露对甲状腺发育及肿瘤发生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张璇. 中国医科大学, 2021
- [2]宫颈病变患者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及Ki67和P16表达分析[D]. 杨素贤.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GOLIM4在人头颈部癌中的表达及其机制的研究[D]. 高冬雪.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4]口腔扁平苔藓与ER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的研究及口腔扁平苔藓糜烂相关因子的研究[D]. 赵培.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5]bFGF/FGFR2及凋亡相关基因P53、BCL-2表达在口腔扁平苔藓癌变中的作用[D]. 贾玉保. 河北医科大学, 2019(01)
- [6]基于“脾虚毒损胃络”假说的健脾消毒饮对CAG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Bcl-2、Bax表达影响的研究[D]. 庞立伟.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8(01)
- [7]宫颈鳞状细胞癌中高危型HPV感染及其相关基因C-myc的研究及意义[D]. 李雪婷. 山西医科大学, 2013(10)
- [8]生物钟基因Npas2在乳腺癌发生中的作用及刺五加黄酮对生物钟基因表达的影响和抗肿瘤机制[D]. 李新白. 吉林大学, 2012(12)
- [9]DMBA诱导金黄地鼠口腔正常颊粘膜向癌前病变转变相关致病基因的筛选和生物信息学分析[D]. 陈丹. 重庆医科大学, 2011(11)
- [10]口腔癌发生发展相关基因的研究进展[J]. 陈丹,杨凯. 医学综述, 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