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对称关系讨论一类最大值问题

使用对称关系讨论一类最大值问题

一、利用对称关系讨论一类最值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晶晶[1](2021)在《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人道主义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经常探讨的话题。作为一种国际性思潮,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代表学派和代表人物普遍存在于欧美地区,尤其以东欧学者的研究更加广泛和深入。二战之后,在部分东欧国家出现了以人道主义批判理论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群体,他们经历了“斯大林化”的社会主义模式,以及为了摆脱这种模式的反抗过程,他们是改革的理论家和积极的支持者,他们强调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特征,学术界称之为“东欧新马克思主义”。阿格妮丝·赫勒是匈牙利的女哲学家,是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布达佩斯学派的代表人物。赫勒对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探索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当时的东欧地区正处于“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背景之中,她对资本主义社会和苏联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文化危机展开批判,从人的存在和社会结构的微观层面提出了推动人本身的发展以及社会人道化变革的道路。二战之后,虽然苏联红军使东欧国家摆脱了纳粹统治,但“斯大林化”的社会是高度威权的集体社会,人道主义被严重弱化。在反对斯大林主义、复兴马克思主义的愿望驱动和导师卢卡奇的指引之下,赫勒加入了匈牙利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流派。在此期间马克思的生活实践理论、异化理论、需要理论、人类解放理论,卢卡奇的物化思想和日常生活本体论,以及弗洛姆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都深刻影响了赫勒,她的思想从此开始走向成熟。赫勒从分析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异化理论入手,提出日常生活的概念,强调日常生活的本体论地位,探索从微观视域上实现日常生活人道化的道路,从而形成了日常生活理论。与日常生活理论密切相关的是赫勒的需要理论,该理论同样是在人道主义思潮下产生的引导人类走出异化的一种理论探索。赫勒在总结马克思关于需要和价值的论述后,提出了自己的“激进需要”思想以及未来社会需要系统重建的构想,她将对需要的批判矛头直接指向了满足形式主义需要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对需要进行专政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赫勒认为应该对社会进行总体革命,总体革命的主体则是拥有激进需要的个体,而个体激进需要意识的形成则需要激进哲学的引导。赫勒进一步利用激进哲学合理性的乌托邦理想的构建,构想出一个超越当代资本主义和现存社会主义的激进民主制社会。无论是日常生活的人道化,建立满足激进需要的激进民主制,都反射出赫勒积极构建真正属于人的“家园”,实现对人的存在的终极关怀的理想。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从微观视角反思人的日常生活、从人的需要观点理解理论和实践、以及从马克思思想中汲取的科学理性的批判精神,她为人的自我解放提供了微观之路。另一方面,她的思想中历史局限性也很明显,比如赫勒的个性发展理论忽视了物质生产和政治经济变革的价值;由于过于偏重对需要的价值范畴分析,忽视需要的实践性;否定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脱离了社会生产的本质。尽管如此,赫勒对马克思思想的阐述与发展,对当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和发展难题的深刻解释,是我们的重要理论资源和思想资源。

王宇翔[2](2021)在《大容量低载波比变流器的电流环双边频域建模及优化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牵引、交通运输、电网设备等行业的发展,大容量变流器具有愈发迫切的应用需求和愈发广阔的市场前景。为提高系统转换效率、拓展工业应用范围,大容量变流器正朝着更大功率容量、更高电压等级的方向发展。额定容量的提升意味着系统损耗的增加,成为制约变流器安全运行的核心因素。因此,大容量变流器通常采用低载波比的调制策略,以降低器件开关频率,减小系统运行损耗。然而,低载波比工况使得变流器控制延时增大,不可避免地威胁控制环路的稳定性。其中,电流环作为变流器频率响应最快的最内控制环,受控制延时影响最大。为提升低载波比变流器电流环的稳定性,本文以频域稳定性判据为理论基础,以双边频域建模为分析手段,针对三相对称和三相不对称电流环提出一系列优化控制方法,有效拓展了变流器的低载波比运行范围。首先,针对三相对称电流环,建立经典频域方法的建模误差函数并应用双边频域模型分析了低载波比对稳定性的量化影响。经典频域建模基于dq完全解耦的理论假设,在低载波比工况下会引入不可忽略的建模误差,严重影响电流环的稳定裕度。通过推导建模误差函数与载波比的量化关系,总结出建模误差与载波比的负相关特性,阐明经典频域建模方法的局限性。另一方面,通过复传递函数推导出电流环的双边频域模型,并通过双边频域波特图分析电流环的稳定裕度。借助双边频域模型,量化分析出载波比与电流环稳定裕度的正相关关系,并解释了延时补偿角对增强电流环稳定性的正面作用。其次,针对三相对称电流环,提出矢量角PI控制方法。从双边频域模型可见,低载波比引入的控制延时使得电流环的开环复传递函数呈现频域不对称的特点,在稳定裕度上体现为相位裕度的正负频段不对称。已有相位裕度补偿器通过平移相位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电流环的稳定性,但不改变正负频段相位裕度之和。本文提出的矢量角PI控制器通过引入两个额外的矢量角控制参数,可增大正负频段相位裕度之和,从而进一步增大电流环的低载波比运行范围。数学推导表明,已有相位平移补偿器可视为矢量角PI控制器的特例。矢量角PI控制器的稳定裕度优于相位平移补偿器,两者均优于经典PI控制器。再次,针对三相不对称电流环,提出基于传递函数矩阵特征轨迹的双边频域建模方法。传递函数矩阵可用来准确描述不对称电流环的模型,广义奈奎斯特判据用传递函数矩阵的特征轨迹在复平面上与(-1,0)的位置关系判定稳定性。利用特征轨迹的双边频域波特图,可更直观地体现出电流环稳定性及稳定裕度的大小。通过数学分析,发现两条特征轨迹之间普遍存在的频域对称特征,并证明描述对称电流环的复传递函数可看作传递函数矩阵的一条特征轨迹,从而揭示了两者的关系。时域仿真表明,特征轨迹的双边频域模型可有效判定低载波比不对称电流环的稳定性。最后,针对三相不对称电流环,提出矢量角PR控制方法。描述不对称电流环的特征轨迹与描述对称电流环的复传递函数在双边频域模型上都具有正负频段不对称的特点,在稳定裕度上体现为正负频段相位裕度不等。利用矩阵对角化工具,可将适用于对称电流环的相位平移补偿器推广到不对称电流环中,形成矩阵相位平移补偿器,通过均衡特征轨迹的正负频段相位裕度实现不对称电流环稳定裕度的提升。进一步地,将适用于对称电流环的矢量角PI控制器推广为适用于静止不对称电流环的矩阵矢量角PR控制器,通过引入两个矢量角控制参数,可增大正负频段的相位裕度之和,进而拓展不对称变流器的低载波比运行范围。文中的主要结论在五电平变流器样机系统上完成实验验证。

王昆[3](2020)在《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和纠缠目击者》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量子力学创立之初至今,人们已经对量子非定域性的研究做了很多的工作.2007年,Wiseman,Jones和Doherty对量子非定域性进行更精确的分类:量子纠缠,量子导引和Bell非定域性.关于Jaynes-Cummings模型和非惯性系中的量子纠缠特性前人利用纠缠度量做了很多研究,但是关于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的结果相对较少.本文主要对Bell非定域性和纠缠目击者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一、Jaynes-Cummings模型中的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1963年,Jaynes 和 Cummings 提出了 Jaynes-Cummings 模型(简称 J-C 模型),是量子光学中较简单的模型.我们主要考虑三J-C模型中以下面两种类GHZ态作为初始态,根据Svetlichny不等式研究它们的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的演化规律.我们得到了各子系统的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的解析表达式.对于三个原子组成的子系统ABC和三个腔组成的子系统abc,我们得到在某些时间段内这两种子系统都违反了 Svetlichny不等式,即它们是处于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的.然而对于原子和腔混合一起组成的子系统ABc,Abc,ACb和Cab,它们都是满足Svetlichny不等式的.二、非惯性系统中三体GHZ态的Bell非定域性.我们考虑了两种情况,一个观测者做匀加速运动和两个观测者做匀加速运动.首先,我们发现当一个观测者(Charlie)匀加速运动时,无论加速度多大始终有S(ρABCI)>4.这意味着子系统ABCⅠ一直处于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的状态.如果观测者Charlie的加速度变大,则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S(ρABCI)会减小.其次,我们考虑Alice是静止的,Bob和Charlie分别以加速度ab和ac做匀加速运动.我们发现对于不同的子系统的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S(ρ)关于加速度参数rb和rc有不同的单调性变化.与Svetlichny不等式对比,我们得到所有子系统都满足MABK不等式.当对比子系统ABCⅠ与ABCⅡ,ABⅠCⅠ与ABⅡCⅡ,我们发现当加速度变大时,Ⅰ区域的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减小而Ⅱ区域的在增大.如果把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看作资源或信息,这也许意味着加速度能使Ⅰ区域的信息“流向”Ⅱ区域.三、纠缠目击者的构造.Chruscinski等人利用相互无偏基构造出了一类纠缠目击者[Phys.Rev.A,97(3):032318(2018)].但是他们的方法只能得到Cd(?)Cd上的纠缠目击者.我们考虑对任意的a,b(a和b可以不相等),Ca(?)Cb上的纠缠目击者的构造问题.我们利用两个Hilbert空间中的两组相互无偏基构造出了一个保迹的和保持半正定性的映照.据此,我们构造出了一类Ca(?)Cb上的纠缠目击者并且给出了 C3(?)C4上的一个特例.

毕亭亭[4](2020)在《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现状和教学策略》文中研究说明恩格斯说:“数学是研究现实生活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源于对现实世界的抽象,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承载着人类文明重要的思想和文化。数学素养作为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推动终身学习的进程。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的功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思想和方法,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数形结合思想作为重要的数学思想之一,贯穿于高中各个模块的知识中,可以有效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把握数学内容的本质,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有助于数学素养的形成和发展。《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阐述直观想象素养中指出:“通过高中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提升数形结合的能力”,数形结合思想是发展学生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现状是很有必要的,本人在阅读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总结出关于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与发展、与解题、教学、信息技术和调查研究方面的文献,提出了理论基础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解题原则和解决途径,并利用问卷和访谈法对学生进行调查,从五个维度了解学生对数形结合思想的认识,根据调查研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问题从信息技术、教材、数学文化、解题类型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徐佳[5](2020)在《高中三角函数复习课中强化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数形结合思想是中学数学常用的数学思想之一,也是中学生必须掌握的思想。数与形相互影响着对方,学会从“数上觅形”和“形上觅数”分析数学问题,从而更快解决问题。三角函数是高中数学内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刻画周期现象极为重要的函数模型,不仅能充分体现出数形结合思想,而且教会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数学问题,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然而,学生初学三角函数时并不能轻易接受数形结合思想,数学思维水平不足,学完三角函数后依旧难以将知识和数形结合思想运用在解题中,但随着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学生在复习课上会比初学时更容易接受数学思想,因此在三角函数复习课中将知识进行升华,强化数形结合思想以及运用极其重要。本研究试图找到让学生从数形结合角度再次认识三角函数以及学会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首先通过阅读文献资料了解三角函数发展简史、三角函数和数形结合思想在中学数学中的重要性、复习课的地位以及三角函数的教学现状与困难等,并且对近5年高考数学全国卷进行分析,了解三角函数在高考中的考查形式。其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学生对三角函数总体学习情况、对其中体现出的数形结合思想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复习课的需求。与此同时,对教师进行访谈,了解三角函数复习课的教学方式、课上侧重点以及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途径。最后,根据以上调查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教学策略,并且根据教学策略对三角函数复习课的教学进行整体规划,以一份教学案例为例说明如何在三角函数复习课中强化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本研究不仅能够让学生有意识强化三角函数中的数形结合思想,提升数学能力,而且能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参考,增强教师在三角函数复习课中对数形结合思想的渗透力度,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

方玉泉[6](2020)在《数学构造思想方法的理论探索与现状调查》文中提出数学是一门注重能力和方法的科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科学的灵魂,中学阶段数学的学习、教学和问题解决都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构造思想方法是一类通过构造新的数学对象来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在数学科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掌握和应用构造思想方法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有显着的积极作用.基于这样的背景,展开对构造思想方法的理论探索,了解学生构造素养的现状,是促进师生掌握和应用构造思想方法的重要环节.研究以构造思想方法为核心,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利用多种研究方法开展.研究围绕以下几个内容进行:(1)对构造思想方法的解题理论与教学理论进行探索;(2)对中学生构造素养的现状展开调查;(3)对中学生构造素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4)对师生在教与学中应用构造思想方法的问题提出建议.研究的方法包括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和分析综合法.在理论上,充分查阅大量关于构造思想方法的文献,结合对构造思想方法的理解与认识,深入探索了构造思想方法解题与教学的理论,不仅提出了构造思想方法解题的特点、原则和策略,教学的意义与原则,还对解题策略的维度进行划分,并对各二级维度之间的关系加以研究.在实践上,编制了用于调查中学生构造素养的测试卷,并制定了与之匹配的评价标准和访谈提纲,择期在国内两所中学实施测试,并利用相关软件对测试的结果展开了多个角度的统计与分析,还对三个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访谈和个例分析.得出的结论在实践方面表现为学生整体上利用构造法解题的表现较为一般,学生的构造素养受学校和性别的影响较大,受成绩水平的影响较小,学生对构造思想方法的了解不足,认知的途径比较单一,意愿比较平淡.最后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分别提出针对学生和教师的建议,并且对研究的不足与展望进行总结.

康晓雪[7](2020)在《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遂宁市某私立学校为例》文中提出笔者所在学校许多学生以中考数学140分以上的高分升入高中后,不适应高中数学教学,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曾经的尖子生沦为数学学习后进生,“数学难学”成为高中学习的普遍状态。为了寻求原因,为广大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笔者在研究大量文献的基础上,以建构主义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系统论和学习迁移理论为支撑,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实验研究等方法,以遂宁市某私立学校高一学生和初高中数学教师为研究对象,调查研究了初高中数学衔接现状和存在问题,并从初中、高中两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最后以《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为案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造成初高中数学衔接困难,学生成绩下降的原因如下:(1)初高中数学知识脱节,部分知识储备没有达到高中数学学习要求;(2)高一学生思想松懈,学习方法不当;(3)高中数学起点高难度大,学生学习能力不足;(4)高中集中进行衔接教学的方式不妥;(5)初高数学教师缺少交流,互相不了解对方的课程标准和知识体系。针对上述原因,本文从知识、学法、教法、衔接方式、初高教师交流五个方面提出以下策略:(1)初中数学教师应找准衔接点,适当进行拓展;高中数学教师应找准衔接知识点,编写校本衔接教材;(2)进行学法指导;(3)改变教学方法,注意初高教法的衔接;(4)将初高衔接内容融入平时教学;(5)加强初高中数学教师间交流、研讨。最后为了检验教学策略的可行性,开展了教学实验来加以佐证。实验结果显示:采用文中所提出的衔接策略,将衔接知识融入平时的教学,对学生数学成绩有显着性促进作用。

王翠[8](2020)在《数学笔记策略与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关性的调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中阶段数学学习任务重难点多,所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要求较高。然而学生在沉重的学业压力下对于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并没有过多的重视也没有较为系统的方法,这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于高中数学学习来说知识点不仅具备连贯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体现出较强抽象性和逻辑性,所以学生仅仅是上课能听懂听完会做题是不够的,往往借助于常用的数学笔记来培养学生的多种学习能力,当然包括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想通过数学笔记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首先要研究的就是不同数学笔记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有针对性的利用数学笔记策略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以上原因本研究首先对数学笔记策略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进行概念界定。然后从定量的角度采用问卷的方式对高一学生的数学笔记和自主学习能力情况进行调查,利用箱线图对前后测的结果进行初步分析并通过SPSS17.0对笔记策略分量表与自主学习能力的相关性展开研究得出笔记策略分量表与自主学习能力的关系模型。同时为保证问卷数据的有效性,从定性的角度选取个案代表进行调查,主要从学案、课本以及笔记本的记录情况展开研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横向上对自主学习能力程度不同的学生所用笔记策略展开对比研究,纵向上对同一个学生不同时期所用笔记策略展开对比研究,关于笔记策略的研究主要从补充知识点,错误原因,思想方法,变式变题,解题思路,解题过程,标记符号,不同颜色笔进行标记以及题目分析等多方面展开。通过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发现:有效数学笔记策略的使用与自主学习能力具有显着的正相关;自主学习能力处于不同程度的学生在笔记策略上的表现不同;笔记策略的不同层面与自主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相关性排序。根据结论从教师和学生两个层面提出建议,希望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学科的特点,掌握高中数学笔记的方法和技术,通过有效的笔记策略最终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层面: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渗透正向的笔记价值观;指导学生先掌握多种策略再灵活运用;针对笔记策略不同层面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采取榜样学习法和交流讨论法提升笔记策略。学生层面:针对自身特点灵活改变笔记策略、充分利用多种资源提升数学笔记策略。

高天颖[9](2019)在《初中数学单元复习中习题的编制与教学实施研究 ——以“二次函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习题是中学数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参与做题的过程,可以巩固所学知识,积累学习经验,拓宽思维,培养数学素养.二次函数既是初中函数中的难重点,也是学习高中函数的基础.初中生的数学抽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限,由于二次函数具有抽象性、特殊性和复杂性,使得初中生学习二次函数时遇到很多困难.本文展开了初中数学单元复习中习题的编制和教学实施研究-以“二次函数”为例.本文采用了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调查法和课堂观察法.首先本文通过搜集和阅读文献,对二次函数习的教学现状和二次函数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其次本文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接着本文通过对教师进行访谈,分析访谈结果,确定习题的应有关注和题型的分类;最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理论进行习题的编制与教学实施,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和作业完成情况,分析研究的结果.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习题的应有关注是:情境新颖、凸显核心知识的考查、问题具有一般性以及解法具有开放性.第二,综合二次函数的知识层面、问题层面和题型特征,确定了二次函数单元复习中的四类问题: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二次函数的性质应用、二次函数实际应用题和二次函数新定义题型;第三,根据习题的应有关注和学生的学习情况选择基本习题,并进行习题的编制与教学实施,由简到难,层层递进,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再组织能力,促进学习方法迁移.

林顺[10](2019)在《高一函数解题教学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函数学习贯穿整个高中,在高考中占据很大比例。在高一阶段,函数单元的题型抽象程度高,变化多样,知识点多,并且学生刚升入高中,学习状态还不适应,所以函数单元给学生带来了困难。为了帮助教师能够更好地上好习题课,并能够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目标,笔者展开了高一函数解题教学设计研究。解题教学设计涉及三个方面:习题的选择、教学设计的制定、以及如何教解题三个方面。本研究着重探讨三个问题:1.习题选择的标准;2.解题教学设计的制定过程;3.解题教学的教学策略。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访谈调查法以及课堂观察法。首先,通过阅读参考文献以及对教师的访谈结果和对学生的问卷结果分析,得到习题选择的标准;第二,通过对近3年全国Ⅰ卷高考数学文理科试卷的统计分析习题类型以及考察目标,得到习题选择的过程并挑选得到例题;第三,通过学习细化理论和变式教学理论,结合实际教学需要,制定解题教学设计的一般步骤;第四,对解题教学设计步骤进行实际化操作,根据对学生习题错误类型进行统计并制定相对应的解题教学设计;第五,将理论实际化后,在实习教师的指导下对教学设计的环节进行实践,收集学生的反馈情况,形成完整的教学设计。通过上述步骤的研究,最终获得以下结论:一、习题选择的标准:符合教学目标;具有典型代表性;蕴含基本解题方法。二、细化理论解题教学设计过程:学生分析、目标分析、内容组织、评价体系建立、活动设计。其中内容组织分为最简单版本的确定、习题的确定、习题顺序的安排三个步骤;变式教学理论解题教学设计过程:确定目标、内容组织、评价建立、过程设计。三、函数解题教学的教学策略:1.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2.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3.培养学生解题计划;4.培养学生的回顾反思习惯。

二、利用对称关系讨论一类最值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利用对称关系讨论一类最值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和不足
        1.4.1 创新之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思想渊源
    2.1 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
        2.1.2 东欧国家的“斯大林化”
        2.1.3 “匈牙利事件”及“非斯大林化”进程
    2.2 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形成的思想渊源
        2.2.1 马克思的现实批判向度与人的自由个性发展
        2.2.2 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和日常生活本体论
        2.2.3 弗洛姆关于的人的本质理论
    2.3 小结
第3章 赫勒人道化的日常生活理论——基于马克思的生活实践思想
    3.1 赫勒对日常生活的界定
        3.1.1 日常生活是个体再生产要素的集合
        3.1.2 日常生活主体类型:特性与个性
        3.1.3 日常生活与非日常生活的界限划分
    3.2 日常生活的特征与一般图式
        3.2.1 日常生活的特征
        3.2.2 日常生活的一般图式
    3.3 日常生活的人道化
        3.3.1 日常知识的改变
        3.3.2 日常交往的人道化
        3.3.3 “自为个性”的生成
        3.3.4 “为我们存在”的日常生活
    3.4 小结
第4章 赫勒人道化的需要理论——基于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4.1 赫勒对马克思需要理论的解读
        4.1.1 对马克思的需要概念的理解
        4.1.2 对马克思关于需要的异化问题的阐释
    4.2 赫勒的激进需要思想
        4.2.1 激进需要的提出
        4.2.2 激进需要的内涵
    4.3 赫勒对需要系统的重建
        4.3.1 对资本主义的需要系统的批判
        4.3.2 联合生产者社会中的需要系统的重建
    4.4 小结
第5章 赫勒人道化的价值理想——基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
    5.1 哲学与激进哲学
        5.1.1 对哲学的接受与需要
        5.1.2 哲学的理想与真实的价值
        5.1.3 哲学的价值讨论
        5.1.4 激进哲学
    5.2 理性乌托邦的实现
        5.2.1 合理性的乌托邦
        5.2.2 左翼激进主义的理想
        5.2.3 生活方式的多元化
    5.3 激进民主制道路的筛选过滤与选择
        5.3.1 对当代资本主义民主制的批判
        5.3.2 对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批判
        5.3.3 激进民主制的民主社会主义模式构建
    5.4 小结
第6章 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评析
    6.1 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合理性
        6.1.1 从微观视角反思人的日常生活,为人的自我解放提供了可行的切入点
        6.1.2 从人的需要观点理解理论和实践,丰富了马克思的需要理论
        6.1.3 汲取马克思思想中科学理性的批判精神,为人类解放道路提供了多种选择
    6.2 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历史局限
        6.2.1 赫勒的个性发展理论忽视了物质生产和政治经济变革的价值
        6.2.2 过于偏重对需要的价值范畴分析,忽视需要的实践性
        6.2.3 否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脱离社会生产本质
    6.3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与致谢

(2)大容量低载波比变流器的电流环双边频域建模及优化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大容量变流器的行业应用及发展趋势
        1.1.2 大容量变流器的低载波比特征
        1.1.3 大容量变流器的典型控制框图
    1.2 电流环被控对象的分类
        1.2.1 三相对称负载
        1.2.2 三相不对称负载
    1.3 电流环频域建模及控制的研究现状
        1.3.1 基于实传递函数的经典(单边)频域建模及控制
        1.3.2 基于复传递函数的双边频域建模及控制
        1.3.3 基于传递函数矩阵的建模及控制
    1.4 低载波比变流器电流环建模与控制的挑战
    1.5 本文研究内容
        1.5.1 三相对称低载波比变流器的电流环双边频域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1.5.2 基于矢量角PI控制器的变流器低载波比对称运行电流控制方法
        1.5.3 三相不对称低载波比变流器的电流环双边频域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1.5.4 基于矩阵矢量角PR控制器的变流器低载波比不对称运行电流控制方法
第2章 三相对称低载波比变流器的电流环双边频域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2.1 经典频域建模方法的局限性
        2.1.1 dq解耦不完全引入的建模误差
        2.1.2 建模误差与频率载波比的关系
        2.1.3 建模误差对电流环稳定性的影响
    2.2 双边频域建模原理
        2.2.1 电流环的复传递函数描述
        2.2.2 复传递函数的奈奎斯特判据
        2.2.3 复传递函数的双边频域波特图
    2.3 双边频域建模在低载波比工况下的优势
        2.3.1 dq不完全解耦误差的保留
        2.3.2 延时补偿角θc的作用
        2.3.3 低载波比工况下与经典频域建模的稳定性分析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矢量角PI控制器的变流器低载波比对称运行电流控制方法
    3.1 基于相位平移补偿器的电流控制法低载波比运行时的局限性
        3.1.1 相位平移补偿器原理
        3.1.2 相位平移方法的局限性
    3.2 基于矢量角PI控制器的改进电流控制方法
        3.2.1 矢量角PI控制器的双边相位裕度增强原理
        3.2.2 矢量角PI控制器与相位平移补偿器的关系
    3.3 矢量角PI控制器的参数设计
        3.3.1 经典PI控制器下总相位裕度的理论最大值
        3.3.2 差值矢量角的取值范围
        3.3.3 矢量角PI控制器的参数设计流程
        3.3.4 计及负载电阻的矢量角PI控制器参数设计
    3.4 频率载波比极限的探究
        3.4.1 不同控制方法下相位裕度与频率载波比关系的比较
        3.4.2 频率载波比与设计带宽的关系
        3.4.3 频率载波比与负载时间常数的关系
        3.4.4 频率载波比极限的综合比较
    3.5 实验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三相不对称低载波比变流器的电流环双边频域建模与稳定性分析
    4.1 电流环的传递函数矩阵描述
        4.1.1 时域方程描述
        4.1.2 传递函数矩阵的概念和化简规则
    4.2 传递函数矩阵的稳定性判据
        4.2.1 广义奈奎斯特稳定性判据
        4.2.2 奈奎斯特特征轨迹的对称性
        4.2.3 广义奈氏判据与复传递函数奈氏判据的关系
    4.3 特征轨迹的双边频域波特图与稳定性分析
        4.3.1 经典PR控制器
        4.3.2 特征轨迹的双边频域波特图
        4.3.3 负载对角化矩阵K的作用
        4.3.4 载波比对电流环稳定性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矩阵矢量角PR控制器的变流器低载波比不对称运行电流控制方法
    5.1 基于特征轨迹的矩阵控制器设计思路
        5.1.1 三相不对称系统的特殊性
        5.1.2 矩阵控制器与特征轨迹的关系
    5.2 静止坐标系时不变系统的不对称运行电流控制
        5.2.1 矩阵相位平移补偿器
        5.2.2 矩阵矢量角PR控制器
    5.3 频率载波比极限的探究
        5.3.1 不同控制方法下相位裕度与频率载波比关系的比较
        5.3.2 频率载波比与设计带宽的关系
        5.3.3 频率载波比与负载时间常数的关系
    5.4 实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今后工作展望
附录A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申请的专利

(3)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和纠缠目击者(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1.1 量子非定域性
        1.1.2 隐变量理论
        1.1.3 Jaynes-Cummings模型
        1.1.4 非惯性系中的量子非定域性
        1.1.5 纠缠目击者
    1.2 论文章节安排及主要研究成果
第二章 基础知识
    2.1 基本的符号表示
    2.2 量子力学假设
    2.3 密度算子
    2.4 Schmidt分解
    2.5 正映照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量子态的非定域性
    3.1 Bell非定域性和Svetlichny不等式
    3.2 特殊的三量子比特X型态真Bell非定域性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Jaynes-Cummings模型中的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
    4.1 类GHZ态 |Φ_(ABC)〉的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
    4.2 类GHZ态 |Ψ_(ABC)〉的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非惯性系下的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
    5.1 一个观察者加速时的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
    5.2 两个观测者加速时的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量子态的纠缠目击者
    6.1 利用两组无偏基构造正映照
    6.2 一个特例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4)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现状和教学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推行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新课改中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高考试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二、研究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
        (二)有利于教师重视数形结合思想
        (三)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访谈法
    四、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一、文献综述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及发展
        (二)数形结合思想与解题应用
        (三)数形结合思想与教学研究
        (四)数形结合思想与调查研究
        (五)数形结合思想与信息技术
    二、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理论
        (二)认知表征理论
        (三)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数形结合思想解题原则及实现途径
    一、解题原则
        (一)等价性原则
        (二)双向性原则
        (三)简单性原则
    二、实现途径
        (一)坐标联系
        (二)审视联系
        (三)构造联系
第四章 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现状调查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过程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问卷发放
        (三)数据统计
        (四)学生访谈
    五、结果与分析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了解程度
        (二)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途径
        (三)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情况
        (四)应用信息技术的影响
        (五)融入数学文化的影响
        (六)数形结合解题情况的调查分析
第五章 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策略
    一、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
        (一)有助于体会函数性质
        (二)有助于探索数学定理
        (三)有助于形成数学概念
    二、挖掘蕴含于教材中数形结合思想的素材
        (一)蕴含于“探究提问”中数形结合思想
        (二)蕴含于“思考问题”中数形结合思想
        (三)蕴含于“例题分析”中数形结合思想
        (四)蕴含于“习题解答”中数形结合思想
    三、将数学文化融入数形结合思想教学
        (一)数学家启迪数形结合思维
        (二)数学史开拓数形结合思路
        (三)数学美散发数形结合魅力
    四、注重解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一)以形助数
        (二)以数解形
        (三)数形并重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高中三角函数复习课中强化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三角学的发展简史
        1.1.2 三角函数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
        1.1.3 数形结合思想在三角函数中的重要性
        1.1.4 复习课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相关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论
        2.1.2 最近发展区理论
        2.1.3 APOS理论
    2.2 高中三角函数教学现状及困难研究
        2.2.1 高中生三角函数学习困难研究
        2.2.2 高中三角函数的教学策略研究
    2.3 三角函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要求
    2.4 数形结合思想在高中数学应用研究
    2.5 近5年高考数学三角函数试题分析
3 研究过程和方法
    3.1 研究过程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分析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调查法
4 高中三角函数复习课教学现状调研分析
    4.1 三角函数学习现状分析
    4.2 三角函数复习课教学情况分析
5 三角函数复习课中强化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策略
    5.1 重视三角函数概念理解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5.2 重视三角函数公式记忆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5.3 重视三角函数性质把握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5.4 重视三角函数知识应用中的数形结合思想
6 高中三角函数复习课中强化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案例
7 研究的结论与思考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6)数学构造思想方法的理论探索与现状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数学学习的特点
        1.1.2 数学解题的重要性
        1.1.3 解题离不开数学思想方法
        1.1.4 教学同样需要数学思想方法
        1.1.5 构造思想方法具有重要的地位
    1.2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
    1.4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的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数学思想方法
        2.1.2 构造思想方法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研究现状
3. 理论的探索
    3.1 构造法的解题理论探索
        3.1.1 构造法的解题特点
        3.1.2 构造法的解题原则
        3.1.3 构造法的解题策略
        3.1.4 构造法解题策略间的关系
    3.2 构造法的教学理论探索
        3.2.1 构造法的教学意义
        3.2.2 构造法的教学原则
        3.2.3 构造法教学案例设计
4. 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4.1 调查的设计
        4.1.1 测试对象的选择
        4.1.2 测试卷的设计
        4.1.3 评价标准的制定
    4.2 调查的实施
5. 调查结果的总结与分析
    5.1 测试卷数据分析
        5.1.1 测试数据的编码
        5.1.2 测试对象的基本信息统计
        5.1.3 测试卷答题情况统计分析
        5.1.4 测试数据的分布分析
        5.1.5 测试数据的差异性分析
        5.1.6 测试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5.2 个例访谈分析
    5.3 调查结果总结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1.1 理论探索的结论
        6.1.2 现状调查的结论
    6.2 建议
        6.2.1 对学生的建议
        6.2.2 对教师的建议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7)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遂宁市某私立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文献综述
    2.1 “衔接”概念的界定
    2.2 数学衔接教学的研究综述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2.3 对研究现状的评述
3 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现状调查
    3.1 调查工具设计
        3.1.1 调查问卷
        3.1.2 访谈提纲
    3.2 调查过程与结果分析
        3.2.1 调查过程
        3.2.2 调查结果分析
        3.2.3 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论
4 解决初高中数学衔接问题的策略
    4.1 知识方面
        4.1.1 对初中数学教师的建议
        4.1.2 对高中数学教师的建议
    4.2 学法方面
        4.2.1 督促学生课前预习
        4.2.2 引导学生认真听课
        4.2.3 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4.2.4 提醒学生及时复习
        4.2.5 引导学生勤于思考
    4.3 教法方面
        4.3.1 初中数学教师转变教学方法
        4.3.2 高中数学教师调整教学方法
    4.4 衔接方式方面
        4.4.1 教学过程呈现知识的根源
        4.4.2 有效提问撞出思维的火花
        4.4.3 以旧引新降低新知的难度
        4.4.4 以新审旧促进旧知的理解
        4.4.5 新旧对比强化新知的记忆
        4.4.6 多管齐下激发学习的动机
    4.5 初高中数学教师交流方面
5 衔接教学案例及教学效果评价
    5.1 课堂教学案例及点评
    5.2 衔接教学实验
        5.2.1 实验设计
        5.2.2 实验实施
        5.2.3 实验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与讨论
    6.2 启示与建议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一学生的调查问卷
附录2 高一学生的访谈提纲
附录3 初中数学教师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附录4 高中数学教师的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
致谢

(8)数学笔记策略与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关性的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问题提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
    第四节 研究现状
    第五节 研究概况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笔记策略
    第二节 学习策略
    第三节 自主学习能力
    第四节 理论基础
第三章 高中生数学笔记使用情况与自主学习能力问卷设计
    第一节 问卷设计
    第二节 问卷检验
    第三节 问卷小结
第四章 高中生数学笔记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高中生数学笔记策略使用情况描述性分析
    第二节 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现状描述性分析
    第三节 高中生笔记策略使用情况与自主学习能力相关性分析
    第四节 高中生笔记个案代表研究(自主学习能力程度不同)
第五章 高中生数学笔记策略与自主学习能力相关性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可行性建议
第六章 结束语
    第一节 研究的局限性
    第二节 接下来研究的方向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中生数学笔记记录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中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调查问卷
致谢

(9)初中数学单元复习中习题的编制与教学实施研究 ——以“二次函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四、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研究现状
        一、国外二次函数教学研究现状
        二、国内二次函数教学研究现状
        三、文献总结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学习迁移理论
        二、认知发展理论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
        四、小结
    第三节 总结
第二章 初中二次函数单元复习教学中习题的研究
    第一节 二次函数习题教学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研究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研究结果分析
        三、小结
    第二节 习题编制的应有关注
        一、情境新颖
        二、凸显核心知识的考查
        三、问题具有一般性
        四、解法具有开放性
    第三节 二次函数习题的题型分析
        一、二次函数的知识分类
        二、二次函数的问题分类
        三、二次函数的题型特征分类
    第四节 总结
第三章 初中二次函数单元复习中习题的编制与教学实施
    第一节 “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习题编制与教学实施
        一、“求二次函数一般式”的习题编制与教学实施
        二、“求二次函数顶点式”的习题编制与教学实施
        三、“求二次函数交点式”的习题编制与教学实施
    第二节 二次函数性质应用的习题编制与教学实施
        一、二次函数性质应用的习题编制
        二、教学实施
        三、效果评价
        四、教学反思
    第三节 二次函数实际应用的习题编制与教学实施
        一、二次函数实际应用的习题编制
        二、教学实施
        三、效果评价
        四、教学反思
    第四节 二次函数新定义题型的习题编制与教学实施
        一、二次函数新定义题型的习题编制
        二、教学实施
        三、效果评价
        四、教学反思
    第五节 总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附录1 问卷调查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学生课后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高一函数解题教学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函数的重要性
        1.1.2 高中函数新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3 高中函数习题课中存在的问题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过程
        1.4.4 论文框架
        1.4.5 研究的局限性
2 文献综述
    2.1 习题选择的标准
    2.2 波利亚解题理论
        2.2.1 归纳和类比
        2.2.2 启发法
        2.2.3 分解和重组
        2.2.4 变化题目
    2.3 变式理论
        2.3.1 变式与变式教学的内涵研究
        2.3.2 变式教学
    2.4 瑞格鲁斯细化理论
    2.5 相关研究
        2.5.1 关于例题教学的研究
        2.5.2 函数学习的相关研究
        2.5.3 函数解题教学的相关研究理论
3 初高中函数教学以及解题教学现状
    3.1 访谈调查设计
    3.2 访谈调查结果分析
        3.2.1 初中教师对于函数教学的看法
        3.2.2 高中教师对于函数教学的看法
        3.2.3 初高中学生函数学习内容要求的对比
    3.3 高一函数学习现状调查
    3.4 学生函数课后作业错误类型与原因
4 函数概念与性质习题研究
    4.1 习题选择的标准
        4.1.1 符合教学目标
        4.1.2 具有典型代表性
        4.1.3 蕴含基本解题方法
    4.2 函数奇偶性、单调性题目研究
        4.2.1 函数奇偶性、单调性题型分类
        4.2.2 函数奇偶性、单调性题目的解法分析
        4.2.3 函数奇偶性、单调性习题课设计
    4.3 换元法求函数最值题目研究
        4.3.1 换元法求函数最值题型分类
        4.3.2 换元法求函数最值选择分析
        4.3.3 换元法求函数最值习题课设计
    4.4 高考函数习题研究
        4.4.1 近3 年高考全国Ⅰ卷函数试题知识分类
        4.4.2 高考函数题目选择分析
        4.4.3 高考函数题目选择
5 基于变式教学的解题教学设计
    5.1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5.2 利用函数奇偶性、单调性比较函数值大小教学设计过程
    5.3 利用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比较函数值教学设计
        5.3.1 教学设计
        5.3.2 教学实践效果
6 基于细化理论的解题教学设计
    6.1 教学设计的基本步骤
    6.2 用换元法求函数的最值教学设计过程
    6.3 用换元法求函数的最值解题教学设计
        6.3.1 教学设计
        6.3.2 教学实践效果
7 研究结论与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附录1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2 高中函数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四、利用对称关系讨论一类最值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赫勒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D]. 李晶晶. 吉林大学, 2021(01)
  • [2]大容量低载波比变流器的电流环双边频域建模及优化控制技术研究[D]. 王宇翔. 浙江大学, 2021
  • [3]三体真Bell非定域性和纠缠目击者[D]. 王昆.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高中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现状和教学策略[D]. 毕亭亭.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5]高中三角函数复习课中强化数形结合思想的教学研究[D]. 徐佳.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6]数学构造思想方法的理论探索与现状调查[D]. 方玉泉.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1)
  • [7]关于初高中数学衔接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遂宁市某私立学校为例[D]. 康晓雪.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8)
  • [8]数学笔记策略与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相关性的调查研究[D]. 王翠.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9]初中数学单元复习中习题的编制与教学实施研究 ——以“二次函数”为例[D]. 高天颖.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10]高一函数解题教学设计研究[D]. 林顺.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使用对称关系讨论一类最大值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