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兰州方言名词、量词的重叠(论文文献综述)
敏春芳,宋珊[1](2021)在《语言接触中的干扰和转用——以东乡语“?i?”和东乡汉语的“些”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语言接触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难点,语言接触和互动无处不在。如阿尔泰语从汉语借入大量的词汇,深度接触还可以借入复数标记、构词词缀等。如东乡语中的复数标记"-?i?"是借自汉语的"些"。反之,汉语向阿尔泰语借入词汇的情况却很少,但结构干扰始终存在,如东乡汉语的"些"是东乡语从比格"-s?"的复制和音译。因此,东乡语中的复数形式"-?i?"属于语言接触过程中的借用现象,而东乡汉语的从比格"些"属于语言接触过程中的干扰现象,两者都是语言接触的结果。
邢向东[2](2021)在《晋语和西部官话中表短时貌的语法手段》文中研究指明汉语语法中的"短时貌""尝试貌"可以合称"短时貌"。晋语和西部官话(西北官话、西南官话)中表短时貌的语法手段,除了与普通话相同的以外,还有"V(一)下""V给下""V嘎""VV儿""VV子"等类型。"V(一)下"是最普遍的类型,"V给下"型是在"V(一)下"中加上助词"给","V嘎"是"V给下"的合音形式。"VV儿"是重叠式后字加儿缀实现名词化;"VV子"是重叠式后字加子缀实现名词化,是共同语和方言的融合形式。以上不同的类型,在地域上有互补也有重叠。不同形式的并存,有的反映了它们之间的连续性,有的则反映了方言之间的接触关系或过渡性。短时貌不同形式在分布地域上的广狭,与其来源和历史深度具有相关性。
郑然,张万禾[3](2021)在《晋语介休方言中的焦点标记词“唊”》文中研究表明晋语介休方言中的"唊"基本词性是语气词:表示言者对听者传达对未然事件的建议祈求,含委婉、谦让的语气;对已然事件的劝诫警告,含无奈、反感的语气。"唊"具有焦点标记词的功能:可跟在名词性成分、代词性成分、动词性成分、形容词性成分之后,对前述成分起强调凸显作用,具有表示停顿、表达说话人态度评价、商量请求的语用功能。
孙敏[4](2021)在《汉语方言小称基本类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郭华[5](2021)在《纳雍方言词汇研究》文中指出
王博[6](2021)在《《齐民要术》名量词研究》文中认为
李雪菡[7](2021)在《《东京梦华录》与《梦粱录》词汇比较专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刘星[8](2021)在《赣语宜春话复数标记的语义类型》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是在形式语言学框架下对语言内部复数标记系统的差异、分工及其决定性因素进行考察的语义类型学研究。论文分为两条主线,主要探讨两个问题:第一条主线是以复数的七个语义参数为准,对封闭的语言系统——赣语宜春话中的四类(七个)复数标记进行细致地描写,讨论其内部差异与分工并归纳其类型。第二条主线是从复数的语义理论出发,探讨复数标记不同句法语义表现的决定性因素,解决“复数标记所标记成分的生命度等级”“光杆复数的有定性”以及“被数量短语等量化成分修饰”等问题。文章结构分为三个部分,分述如下:第一部分(第一章)是描写准备和理论准备。总结既往文献,归纳出了描写名词复数的七个语义参数:名词的类型、列举性、等级、量化、内聚性、“集合-分配”解读、“包含性-排除性”解读。讨论了“真性复数”与“连类复数”以及“累加复数”与“群体复数”这两对概念及其判断标准,并且提出了复数理论内部尚存的问题。最后解释了为何选择赣语宜春话的复数标记作为代表,介绍宜春话复数标记系统的典型性、丰富性和独特性。第二部分(第二章至第五章)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以上述七个语义参数为准,考察了宜春话中四类复数标记“几个”“俚”“家伙”和“唧”的语义。第二章通过对“几个”的分布及句法语义特点的考察,认为“几个”是群体复数标记,指称的集合构成一个整体,与中性谓词组合时只有集合解读。宜春话的“几个”有两种读音,代表了“词汇性群体”和“语境群体”两种类型,决定性因素是“群体”的存在是否为听说双方预设的背景信息。第三章考察了“俚”和“几个”的区别,认为“俚”的语义是最大化算子,作用于某个语境中的话语参与者,并且从中选取出一个由说话人或者听话人构成的,与当下情景最直接相关的复数个体。第四章通过对“X家伙”的指称和语义考察,将“家伙”分析为加合算子,加合的对象是单数的“类”。宜春话小称复数标记“唧”也可以表复数,通过第五章的考察,我们认为其作用和“量词”一样是对不可数的光杆名词进行切分。四者之所以具有复数意义是因为都蕴含了复数“类/个体”集合的存在,不同之处在于“俚”和“几个”是在复数个体集合基础上进行了“最大化”以及“最大化+群体算子”操作,得到了有定复数个体,具有论元性;“家伙”则是通过对单数“类”的加合产生了复数“类”的集合;“唧”通过切分光杆名词产生了复数“个体”的集合。因此都具有谓词性。也就是说,对于“几个”和“俚”而言,复数“个体”集合是“因”;对于“家伙”和“唧”来说,复数“类/个体”集合是“果”。第六章为结论。宜春话中四类复数标记在复数的各项语义参数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根据形式与意义相统一的原则,宜春话光杆复数“X+几个/俚/家伙/唧”可以根据“指称”分为“论元型”和“谓词型”两大类。其中论元型又可分为“强论元”(“X几个”)和“弱论元”(“X俚”)两类,谓词型也分为“强谓词”(X家伙)和“弱谓词”(“X唧”)两类。以上四类都有各自的区别性特征,在宜春话中由四个不同的复数标记表达,位于四个不同的句法位置。指称度的差异又是由“内聚性”这一参数决定的,即复数集合的成员之间关系是否紧密。这种分类可以解释四种光杆复数在“被数量短语等量化成分修饰”“复数标记所标记成分的生命度等级”以及“包含性-排除性解读”等方面的差异问题。从语言材料中来,到语言材料中去。文章最后将提出的框架应用到其他汉语方言中进行检验,并对汉语普通话的“们”以及英语中的复数标记-s进行了统一解释。我们认为普通话“们”和宜春话“俚”具有类似的句法语义表现,是弱论元型复数标记,语义都是最大化算子;英语中-s和宜春话“唧”一样是“弱谓词型”复数标记,承担“切分”或“个体化”的功能。
王晓宇[9](2021)在《晋语榆次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2012),榆次方言属于晋语核心地区并州片的典型代表。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本文从类型学角度对榆次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进行研究。除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首先介绍榆次区的概况,包括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方言系属;其次概述目前晋语语法的研究现状,从宏观上把握晋语语法研究的趋势,发现晋语在语法领域研究的不足以及未来可探索的方向;然后据此确定自己的母语即榆次方言为研究对象,对名词及名词性短语作出界定,并阐明研究的意义;最后对本文的理论方法、语料来源及体例作出说明。第一部分对榆次方言的名词进行探究。首先对名词的特殊小类即时间词、处所词和方位词三类词的类别和用法进行探讨,其中详细阐释榆次方言最有特色的时点时间词和合成方位词;然后分析名词的重叠和词缀两种重要的词法手段。第二部分对榆次方言的人称代词和领属结构进行探究。首先对人称代词的形式进行描写,归纳为两大类六小类,并分析每类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和特点;然后对领属结构进行界定,阐释其领属标记,并对基本形式进行分析说明。第三部分对榆次方言中的数词、量词和数量名结构进行探究。首先对数词进行分类,探讨榆次方言中一些数词的特殊用法,并分析数词的句法功能;其次对量词进行分类,重点分析几个特殊量词的用法,并描写数量结构的重叠式;最后对榆次方言中数量名结构的构成形式和句法功能以及其所表达的主观量进行探究。第四部分对榆次方言中的指示词和指量名结构进行探究。首先对榆次方言中指示词的形式进行描写,共分为六类,并对每类指示词的句法功能和特点进行阐述;然后对榆次方言中指量名结构的构成形式、句法功能和语用功能进行分析。结语部分对榆次方言的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的使用情况进行总结,并指出本文研究存在不足之处。
洪学敏[10](2021)在《福建漳州漳浦方言名量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漳浦方言属于闽南方言。已有闽南方言研究多在语音方面,词汇方面的研究较少,尤其是量词的研究。本文聚焦在漳浦方言的名量词上,主要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漳浦方言名量词进行描写分析,并分别与普通话以及仙游、福州常用名量词进行比较,力求揭示漳浦方言名量词的整体面貌和特点。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本章主要介绍漳浦县的地理、人口、方言概况、研究现状,阐述选题的目的与意义、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等。第二章,漳浦方言名量词的概况。本章对名量词的定义进行界定,同时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对漳浦方言名量词进行系统描写。本章主要从认知语义的角度对漳浦方言名量词进行分类,将漳浦方言名量词分为实体型、形状型、结构型和称量型,并对各类型名量词的定义进行阐述。第三章,漳浦方言名量词的认知研究。本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紧接着上一章漳浦方言名量词在认知语义上的分类情况,分别对漳浦方言的实体型名量词、形状型名量词和结构型名量词进行语义特征分析以及对漳浦方言名量词与名词的认知关系进行认知分析。本章以典型个例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以此揭示漳浦方言名量词的共性特征,也揭示漳浦方言名量词产生的两种重要认知机制,即转喻和隐喻。第四章,漳浦方言名量词与普通话名量词的比较。在分类与认知分析的基础上,从总量、用法与意义上进行比较分析。将字形相同的名量词分为漳浦方言名量词比普通话名量词义项多且搭配对象多、漳浦方言名量词比普通话名量词义项少且搭配对象少、漳浦方言名量词与普通话名量词义项不同且搭配对象不同以及漳浦方言名量词与普通话名量词义项相当而搭配对象不完全相同四类情况进行比较,突显漳浦方言名量词的独特之处。第五章,漳浦、仙游和福州方言常用名量词比较分析。本章以常用名量词作为比较对象,从历史移民、地理位置、行政区划、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探究三地方言之间名量词的异同及原因,并进一步对典型个例进行认知分析,阐述常用名量词的形成与运作机制。第六章,结语。本章主要阐述对漳浦方言名量词进行认知研究与比较研究之后的认识与收获,并说明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二、兰州方言名词、量词的重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兰州方言名词、量词的重叠(论文提纲范文)
(1)语言接触中的干扰和转用——以东乡语“?i?”和东乡汉语的“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东乡语复数标记“-?i?” |
(一)东乡语复数形式 |
(二)东乡语复数标记“-?i?””的语法功能 |
(三)东乡语复数标记“-?i?””的来源 |
二、东乡汉语从比格标记“些” |
(一)东东乡乡汉汉语语“些”的语法功能 |
(二)东东乡乡汉汉语语从从比比格格标标记记“些”的来源 |
三、借用和干扰 |
(一)东乡语中的汉语借词 |
(二)东乡汉语中的母语干扰 |
四、结语 |
(2)晋语和西部官话中表短时貌的语法手段(论文提纲范文)
1. “V(一)下”型 |
1.1 共时考察 |
1.1.1西南官话 |
1.1.2 西北官话 |
1.1.3 晋语 |
1.2 历时考察 |
2. “V给下”型 |
2.1 共时考察 |
2.2 历时考察 |
3. “V嘎”型 |
3.1 V嘎/港/剐/刮/乖/呱/喀/可 |
3.2 “V嘎子/儿”“V可子” |
3.3 “V嘎”型与“V给下”型的关系 |
4. “VV儿”型 |
4.1 共时考察 |
4.2 历时考察 |
5. “VV子”型 |
5.1 形式和分布 |
5.2 性质与形成 |
6. 短时貌形式的类型与分布特点 |
6.1 短时貌形式的类型 |
6.2 短时貌形式的地域分布 |
6.3 短时貌形式的分布与其来源的关系 |
(3)晋语介休方言中的焦点标记词“唊”(论文提纲范文)
一、“唊”的焦点标记作用 |
(一)“唊”的焦点标记表现 |
1. 对类属的标记 |
2. 对处所的标记 |
3. 对时间的标记 |
4. 对量的标记 |
5. 对疑问点的标记 |
6. 对行为状态的标记 |
7. 对事物特征的标记 |
(二)“唊”的焦点标记分析 |
二、“唊”的词性界定 |
三、“唊”的表达功用 |
(一)停顿功能 |
(二)态度传达及主观化评价 |
四、小结 |
(8)赣语宜春话复数标记的语义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缘起、基本思路及论文结构 |
1.2 名词复数的语义参数与类型 |
1.2.1 名词复数的语义参数 |
1.2.2 复数的类型 |
1.2.3 复数的理论研究问题总结 |
1.3 汉语复数标记研究综述及研究问题 |
1.3.1 普通话与方言中复数标记类型 |
1.3.2 “们”的理论研究综述与研究问题 |
1.4 选择宜春话的理由及语料来源 |
1.4.1 丰富性 |
1.4.2 代表性 |
1.4.3 独特性 |
2.复数标记“几个”的语义——兼谈“群体复数”的分化 |
2.1 问题的提出 |
2.2“几 个”的分布和基本用法 |
2.2.1 “几个”的分布 |
2.2.2 复数标记“几个”的来源 |
2.2.3 “几个”与同位结构 |
2.3 “几个”的两种语义 |
2.3.1 “几个_1”和“几个_2”的区分 |
2.3.2 “几个 _1”“几个 _2”与群体解读的两种类型 |
2.3.3 “几个 _1”和“几个 _2”的语义 |
2.3.4 为何区分两类群体? |
2.4 “几个”的句法及与数量短语共现 |
2.5 小结 |
3.复数标记“俚”的语义——兼谈代词复数的两种类型 |
3.1 问题的提出 |
3.2 “俚”与“几个”的句法分布 |
3.3 “俚”和“几个”的语义和语用 |
3.4 “代词+俚”是?P型代词,“代词+几个”是DP型代词 |
3.5 “俚”的语义 |
3.6 复数分裂(Plurality Split) |
3.7 小结 |
4.复数标记“家伙”的语义——兼谈复数的类型及其决定性参数 |
4.1 问题的提出 |
4.2 宜春话中的“家伙” |
4.2.1 光杆复数“X家伙” |
4.2.2 (指)数量名+家伙 |
4.2.3 内聚性参数 |
4.2.4 包含-排除解读 |
4.2.5 “家伙”的特征及其语义 |
4.3 内聚性参数与复数标记的类型 |
4.3.1 “内聚性”定义 |
4.3.2 “内聚性”与“指称” |
4.3.3 “内聚性”与“X的类型” |
4.3.4 “内聚性”与“被数量短语修饰” |
4.3.5 “内聚性”与“包含-排除”解读 |
4.4 小结 |
5.小称复数标记“唧[tsi?~5]”的语义 |
5.1 问题的提出 |
5.2 小称“唧”与复数标记“唧”及二者的区分 |
5.2.1 作为小称的“唧” |
5.2.2 作为复数标记的“唧” |
5.2.3 小称复数“唧”与普通话“们”的异同 |
5.3 大称标记、小称标记与“数”范畴 |
5.3.1 大称标记表复数 |
5.3.2 小称标记何以表复数? |
5.4 “哩”和“唧”在表复数上的差异 |
5.5 小结 |
6.结语 |
6.1 复数标记内部差异和分工 |
6.1.1 X的类型 |
6.1.2 真性-连类解读差异 |
6.1.3 被数量短语成分等修饰 |
6.1.4 “包含-排除”解读差异 |
6.1.5 “集合-分配”解读差异 |
6.2 复数标记的类型 |
6.2.1 为什么选择指称进行分类 |
6.2.2 指称如何解释复数标记的内部和跨语言差异 |
6.2.3 其他方言的复数标记 |
6.2.4 小结 |
6.3 复数理论内部问题研究结论 |
6.4 研究不足和展望 |
附录 (宜春话音系及标注说明)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成果 |
(9)晋语榆次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榆次概况 |
1.地理位置 |
2.历史沿革 |
3.方言系属 |
(二)研究现状 |
1.主要成果 |
2.主要成就 |
3.不足与展望 |
(三)研究目的 |
1.研究对象 |
2.研究意义 |
(四)理论方法 |
1.参考语法 |
2.语言类型学 |
(五)语料来源及体例说明 |
1.语料来源 |
2.体例说明 |
一、名词 |
(一)名词的特殊小类 |
1.时间词 |
2.方位词 |
3.处所词 |
(二)名词的词法分析 |
1.重叠 |
2.词缀 |
二、人称代词与领属结构 |
(一)人称代词 |
1.人称代词的形式 |
2.人称代词的句法功能 |
3.人称代词的特点 |
(二)领属结构 |
1.领属结构的界定 |
2.领属结构的形式 |
三、数量词与数量名结构 |
(一)数词 |
1.数词的分类 |
2.数词的特殊用法 |
(二)量词 |
1.量词的分类 |
2.数量结构的重叠式 |
(三)数量名结构 |
1.数量名结构的功能 |
2.数量名结构表达的主观量 |
四、指示词与指量名结构 |
(一)指示词 |
1.指示词的形式 |
2.指示词的句法功能 |
3.指示词的特点 |
(二)指量名结构 |
1.指量名结构的形式 |
2.指量名结构的句法功能 |
3.指量名结构的语用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10)福建漳州漳浦方言名量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漳浦概况 |
(一)漳浦县的地理、人口概貌 |
(二)漳浦县的建制沿革 |
二、漳浦方言概况 |
(一)漳浦方言分区概况 |
(二)漳浦方言声韵调系统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
五、研究方法与材料来源 |
(一)研究方法 |
(二)材料来源 |
六、发音合作人资料 |
七、凡例 |
第一章 漳浦方言名量词概况 |
一、名量词的界定 |
(一)名量词的定义 |
(二)名量词的分类 |
(三)漳浦方言名量词的研究范围 |
二、漳浦方言名量词分类 |
(一)个体量词、集合量词、度量衡量词、借用名量词 |
(二)漳浦方言名量词的认知语义分类 |
第二章 漳浦方言名量词的认知研究 |
一、实体型名量词的语义认知研究 |
(一)实体型名量词的语义特征 |
(二)实体型名量词的认知解释 |
二、形状型名量词的语义认知研究 |
(一)形状型名量词的语义特征 |
(二)形状型名量词的认知解释 |
三、结构型名量词的语义认知研究 |
(一)结构型名量词的语义特征 |
(二)结构型名量词的认知解释 |
四、小结 |
第三章 漳浦方言名量词与普通话名量词的比较 |
一、总量比较 |
二、用法、意义比较 |
(一)漳浦方言义项多搭配范围大 |
(二)漳浦方言义项少搭配范围小 |
(三)两者义项不同搭配范围相当 |
(四)词形相同义项搭配范围不同 |
三、漳浦方言特有的名量词 |
(一)实体型名量词 |
(二)形状型名量词 |
(三)结构型名量词 |
(四)称量型名量词 |
四、小结 |
第四章 漳浦、仙游和福州方言常用名量词比较 |
一、漳浦、福州和仙游方言常用名量词比较 |
(一)常用名量词意义、用法的比较 |
(二)常用名量词存在异同的原因 |
二、仙游和福州方言常用名量词的语义认知分析 |
(一)物品实体型名量词“个” |
(二)动作实体型名量词“架” |
(三)一维形状型名量词“条” |
(四)三维形状型名量词“核” |
(五)部分结构型名量词“头” |
三、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专着 |
二、论文 |
三、学位论文 |
四、工具书 |
附录A 漳浦方言名量词 |
附录B 漳浦方言和普通话名词、量词搭配表 |
附录C 漳浦方言和普通话20 个常用名量词搭配情况 |
附录D 仙游方言和福州方言10 个常用名量词搭配情况 |
致谢 |
四、兰州方言名词、量词的重叠(论文参考文献)
- [1]语言接触中的干扰和转用——以东乡语“?i?”和东乡汉语的“些”为例[J]. 敏春芳,宋珊.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4)
- [2]晋语和西部官话中表短时貌的语法手段[J]. 邢向东. 中国语文, 2021(04)
- [3]晋语介休方言中的焦点标记词“唊”[J]. 郑然,张万禾. 晋中学院学报, 2021(04)
- [4]汉语方言小称基本类型研究[D]. 孙敏. 湖北师范大学, 2021
- [5]纳雍方言词汇研究[D]. 郭华. 贵州民族大学, 2021
- [6]《齐民要术》名量词研究[D]. 王博. 辽宁大学, 2021
- [7]《东京梦华录》与《梦粱录》词汇比较专题研究[D]. 李雪菡.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21
- [8]赣语宜春话复数标记的语义类型[D]. 刘星. 浙江大学, 2021
- [9]晋语榆次方言名词及名词性短语研究[D]. 王晓宇.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10]福建漳州漳浦方言名量词研究[D]. 洪学敏.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