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需要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心律失常

不需要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心律失常

一、不需要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心律失常(论文文献综述)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1](2021)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1)》文中提出心脏性猝死(SCD)愈发成为临床和公共卫生问题。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预防SCD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目前临床应用的ICD分为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和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 无论器械本身还是相关临床研究近年都得到了长足进展。ICD对SCD的预防包括二级和一级预防, 符合SCD一级预防或1.5级预防的人群远多于二级预防, 且相关临床研究及获益证据也更加充分。针对术后参数设置的多个临床试验对ICD诊断和治疗参数个体化调整提供了普适性的原则。本共识将ICD适应证按SCD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以及不同疾病(如缺血性和非缺血性等)分别进行了阐述。针对ICD不同类型(单腔、双腔、三腔及S-ICD)的选择及除颤阈值测试分别进行了推荐。ICD术后随访至关重要, 依据相关临床研究结果提出了针对心动过缓起搏参数、心动过速诊断和治疗参数设置的共识。此外, 对ICD植入注意事项及系统故障处理原则也提出了指导性意见。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2](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研究说明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3](2020)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室性心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发生在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非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预后多为良好,但持续性快心室率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扑动与颤动可导致心脏性猝死。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与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的支持下,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室性心律失常工作委员会于2016年组织国内专家首次撰写了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2020中国室性心律失常专家共识为2016年共识的升级版,该版是在参考新近公布的欧美相关指南和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再版的新的专家共识。期望2020版共识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室性心律失常的预防与治疗。

沈金链[4](2020)在《Smartpatch对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监测及相关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使用贴附式可充电长时程动态心电图记录仪Smartpacth,进行心房颤动(AF)消融术后心电监测,定期长时程随访,探究该类患者心律失常的发生规律及AF术后复发情况及复发因素的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18年12月到普陀区中心医院首次行AF消融手术的52例患者,在术后第1、6、12、26周分别按期佩戴使用Smartpacth进行7天的心律监测。结果52例患者中共检测出29例(55.8%)早期复发。术后第26周复发4例(7.7%)。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高血压是术后第26周复发的预测因子(P=0.0344,OR 13.00)。McNemar检验发现术后第12周与第26周的一致性高(KAPPA 0.8785,P=0.3173)。结论高血压是术后第26周复发的预测因子;术后第12、26周的复发率一致性高。

刘异谞[5](2020)在《加味炙甘草汤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客观评价加味炙甘草汤对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选择研究对象为湖南省中医院心内科及重症监护室内符合气阴两虚证的室性早搏患者64例,运用随机对照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2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美西律片治疗,每次100mg,每日三次;治疗组采用加味炙甘草汤治疗,水煎服300ml,分两次温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Lown分级、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通过统计分析得出研究结果,以评价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原发疾病以及治疗前两组单项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总积分、室性早搏次数、Lown分级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具有可比性。2.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改善情况比较:两组在治疗心悸、气短乏力以及口渴少津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治疗组在降低患者中医单项证候积分方面比对照组有优势。3.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中医症候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后均能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降低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进行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经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中医证候总积分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但在中医症候疗效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有优势。4.改善室性早搏次数及减少室性早搏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室性早搏次数均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室性早搏次数较对照组室性早搏次数减少明显,对比有统计差异(P<0.05)。治疗组经治疗后室性早搏次数减少的总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6.67%,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在改善室性早搏次数及减少室性早搏疗效方面治疗组比对照组有优势。5.改善Lown分级及Lown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后均能改善Lown分级,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Lown分级改善情况相当,对比无统计差异(P>0.05)。治疗组经治疗后Lown疗效的总有效率86.67%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0%,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改善Lown分级的情况相当,但Lown疗效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6.安全性评估: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的指标均没有出现明显变化,患者也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味炙甘草汤能有效改善室性早搏属气阴两虚证患者的中医症状、减少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次数以及降低患者的Lown分级,且治疗过程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说明其安全有效。

杨涛[6](2020)在《自拟益气养心方治疗心脾两虚型特发性室性早搏(缓慢型)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临床观察自拟益气养心方治疗心脾两虚型特发性室性早搏(缓慢型)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此病提供新临床依据。方法:该研究纳入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就诊且符合标准的患者共6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予以参松养心胶囊及自拟益气养心方;对照组予参松养心胶囊,共观察4周。观察两组的24h平均心率、室性早搏次数、中医症候积分等变化情况,最后统计分析实验结果。结果:室性早搏疗效:两组的24h室早总次数均较前减少(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疗效更显着(P<0.05);24小时平均心率疗效:两组的平均心率均较试验前提高(P<0.05),但治疗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着(P<0.05)。试验组动态心电图指标总有效率83.3%,对照组58.6%(P<0.05);中医证候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90%,对照组总有效率62.1%(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中医症状积分疗效:两组经治疗均降低中医总症候积分(P<0.05),但治疗组的降低程度更显着(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自拟益气养心方联合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脾两虚型特发性室性早搏(缓慢型),可降低室早负荷,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心率,且安全性较好。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7](2019)在《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引言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各种心血管事件的最终结果和各种心脏异常的累积效应,最终导致心脏泵功能下降。心血管患者一旦出现心衰的临床表现,提示预后差。心衰越重,死亡风险越高。因此,在面对心衰这种严重的可以致死的疾病时,需要临床医生正确地诊断、准确地评估病情、深刻理

陈溶瑾[8](2019)在《益气定悸汤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气不足证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专家经验方益气定悸汤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气不足证的临床症状及生存质量的改善情况,及该方的安全性,为临床的使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将6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受试者通过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益气定悸汤联合酒石酸美托洛尔)及对照组(酒石酸美托洛尔),疗程为4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中医证候、24小时动态心电图、每月房颤发作次数(阵发性房颤患者)、中华生存质量调查量表的变化情况,以评价益气定悸汤的疗效。进行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监测,并记录不良反应,以评药物的安全性。结果两组均可改善临床症状,治疗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两组均可改善心悸、胸闷/胸痛、头晕、乏力气短症状,在此基础上治疗组还可改善面色淡白、目眩、不寐、自汗及舌脉象,两组对中医症状健忘的改善均不明显。组间相比,治疗组在改善部分具体中医症状上显着优于对照组,在改善总体的有效率上也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方案均可改善生存质量中的生理维度、心理维度,对于环境维度及社会关系维度无影响,治疗组在改善生理维度、心理维度上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西医指标均有所改善,各项指标两组均无统计学差异,但从数据上看,治疗组在减少室性早搏及室上性早搏24小时发作次数、阵发房颤每月发作次数上有优于对照组的趋势,在控制持续性房颤的心室率上均有效但两组无明显差异。本次试验中,两组在治疗前后的血常规以及肝肾功能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心电图监测未出现严重的不良改变,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益气定悸汤在酒石酸美托洛尔片的基础上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气不足证(主要针对室性早搏、房性早搏以及房颤)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进一步降低心律失常发作的趋势,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安全性能良好,无严重不良反应,在临床中有推广使用的价值。

白俊[9](2019)在《养心汤及耳穴治疗早搏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养心汤在许多有名的古籍中有记载着它在对于心悸气血不足证的患者中医症候的改善方面有一定的临床效果,本试验选用的耳穴也是一些具有治疗心律失常作用的,并且在许多研究中得到了证实。选用两者相结合治疗早搏患者,是为了寻找一种新的治疗方式并且它的治疗效果不劣于甚至优于西药治疗。本试验主要是观察养心汤及耳穴治疗对于早搏(气血亏虚证)患者早搏数目减少的影响及对患者中医症候的改善情况。方法:采取临床观察的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2月—2019年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病房及门诊因心悸症状就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提示房性早搏、室性早搏的患者成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将入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均30例。对照组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口服养心汤的同时上加用耳穴治疗,进行为期四周的治疗。观察患者早搏数量减少情况及中医症候的得分情况评估治疗对患者是否起效。结果:在中医证候积分改变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在治疗早搏的疗效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不同的早搏疗效分级上,两组患者差异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在减少室性早搏数量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在减少房性早搏数量上,治疗组不劣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心汤及耳穴治疗与酒石酸美托洛尔相比能改善早搏气血亏虚证患者的临床症状,而且在减少室性早搏发生的数量上优于酒石酸美托洛尔组,在减少房性早搏上不劣于对照组,在疗效上是优于对照组。应用养心汤及耳穴无不良反应及明显的毒副作用,值得推广。

盛建龙[10](2018)在《具有每日自动传输远程监测功能的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对临床预后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病因,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是其病理生理机制。一项关于中国人群SCD发生率的流行病学调查研究,估算中国人群总体每年SCD发生率为41.8/10万人,SCD占总死亡病因的9.5%。以13.3亿人口推算,中国每年约有50万人发生SCD,总人数高于美国。尽管及早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和有效电复律/除颤治疗可以挽救部分心脏骤停患者生命,但是能及时接受到心肺复苏治疗的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比例较少,所以院外心脏骤停患者的生存率仍很低,院外SCD生存率<5%。SCD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一个严峻社会问题。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是SCD防治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明。ICD通过植入右心室的电极(双腔ICD还具有心房起搏感知电极),感知心律的R-R间期,通过计算单位时间内心律失常的R-R间期数目,计算心律失常的频率,可以在室性心律失常发生后较短时间内识别室性心律失常,并根据室性心律失常频率决定是否发放电除颤治疗,以终止快频率室性心动过速或心室颤动,减少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SCD发生。目前临床研究支持ICD治疗用于具有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室性心律失常的继发SCD预防治疗,也就是ICD的二级预防。相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可以降低全因死亡率和心律失常相关死亡率。并且ICD可有效降低既往未发生过心脏骤停但有SCD发生高危风险患者的病死率(一级预防)。ICD作为诊断、治疗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的一种有效手段,受到国内外多项SCD预防指南的推荐,临床植入率越来越高。因为ICD系统较常规起搏器复杂,接受ICD治疗的患者病情也较接受常规起搏器治疗的患者复杂,ICD系统需要经常随访监测,以防止ICD系统异常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虽然指南推荐ICD的常规诊室内随访间隔时间为3到6个月,但在ICD植入患者随访间期发生的ICD电极导线断裂/磨损、脱位、导线与脉冲发生器连接等ICD系统异常问题,及患者发作的无症状性快速心律失常,需要在下一次随访时才会被发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ICD植入患者的安全性。况且这种定期的诊室内随访,并不是每次ICD程控随访都需要调整ICD参数,有些研究发现常规诊室内随访中55%-70%患者的随访结果正常,不需要更改ICD系统相关参数及其他干预措施,这无形中造成了医患双方时间的浪费。所以,研究人员开始设想,是不是可以通过远程监测(Remote monitoring,RM)系统来监测ICD的日常工作状态,从而可以及时了解ICD系统日常工作状态,早期发现ICD系统异常事件和患者发作的心律失常,并及时处理这些问题,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并可以尝试应用RM系统远程随访来代替诊室内随访观察,减少患者到医院来进行诊室内随访的次数,从而减轻医护人员进行ICD程控随访的工作负担,并减少患者由此带来的交通花费和医疗花费。有些研究发现应用具有RM系统的ICD可以使患者死亡率较不应用RM系统的ICD患者明显下降,而且发现死亡、因为心力衰竭恶化住院、NYHA心功能分级进展等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也明显下降。但不是所有的临床研究都发现具有RM系统ICD的临床获益,有些应用RM系统针对死亡率和住院率等临床预后影响的研究得出了阴性结果。目前关于RM系统对ICD患者预后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存在不一致,使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对RM系统的有效性存在疑虑。百多力公司的家庭监护(Home Monitoring,HM)远程监测系统和LivaNova公司的Smartview系统是目前可以每天自动传输数据的RM系统。这种具有每日自动传输RM功能的ICD通过每日自动数据传输,增加了ICD日常参数和患者临床状态传输频率,减少了数据丢失的风险,理论上能帮助医生及时了解ICD相关参数,从而能及早发现患者存在的ICD系统或临床指标异常,从而较早的进行临床干预。自具有每日自动传输RM功能的ICD应用以来,进行了一些随机对照研究,因为各个研究的目的不同,呈现出了不同的临床结果。而具有每日自动传输RM功能的ICD是否较传统类型ICD更具有临床应用优势,目前尚存在争论。所以我们进行此项Meta研究以探讨具有每日自动传输RM功能的ICD在降低死亡率、住院率等不良事件,和ICD治疗有效性等临床终点方面是否有明显优势,并观察分析具有每日自动传输RM功能ICD的经济学效益,与目前常规使用的需要进行较频繁诊室内随访的ICD比较有无优势。材料与方法在PubMed、EMBase、ClinicalTrails、谷歌学术等外文数据库和百度学术、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并对检索到已发表的临床研究文献相关的参考文献,有关综述的参考文献进行手工检索,扩大检索范围,以检索尽可能多的符合条件文献,减少遗漏符合入选条件文献的可能性。检索时间从建库至2018年05月30日。纳入分析的临床研究研究对象为植入ICD或植入具有除颤功能的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defibrillator,CRT-D)患者。因为CRT-D也具有ICD相应功能,在临床指南和临床研究中一般将CRT-D认定为ICD的类型之一,所以本Meta研究结果中所指的ICD包括CRT-D。干预组为植入并应用具有每日自动传输RM功能的ICD或CRT-D,并应用RM功能进行日常ICD随访,该组也称为具有每日自动传输远程监测功能ICD组(简称每日自动传输RM组)。对照组为不使用每日自动传输RM功能的ICD或CRT-D,但按照相关ICD诊疗指南定期进行ICD诊室内随访。纳入Meta分析的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研究质量通过修订的Jadad评分量表进行评价,1-3分视为低质量,4-7分视为高质量。应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5.2软件进行Meta分析。分类变量使用相对危险度(Risk ratio,RR)及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作为统计指标,根据固定效应模型(P>0.10,I2<50%,即各研究组间不存在显着异质性)或随机效应模型(P≤0.10,I2≥50%,即各研究组间存在显着异质性)计算出纳入研究相应临床指标的RR值及95%CI。连续性资料应用连续性结局的均数差(Mean differences,MD)的Meta分析方法进行,如果异质性太明显,采用描述方法进行评价。P<0.05有统计学差异。应用漏斗图评估发表偏倚。结果初步检索文献3698篇,通过分析评价,最终纳入6个临床研究的14篇文献进入Meta分析研究。纳入最后分析的有关于具有每日自动传输RM功能的ICD临床研究都是应用百多力公司的Home minitoring系统作为干预组(每日自动传输RM组),未检索到应用LivaNova公司的Smartview远程监测系统进行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6个临床研究中4个为多中心临床研究,2个单中心研究。3185名患者进入临床研究,最终2973名患者数据纳入Meta结果分析,其中每日自动传输RM组1736名,对照组1237名。其中一级预防1992名患者(占研究人群的67%),植入双腔ICD的有1329名患者(占研究人群的44.7%),有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占19.6%(515/2634),81.8%(2233/2730)患者合并心力衰竭。平均随访时间为1到3.06年。纳入Meta分析的研究中的平均Jadad评分为4.3分,具有较高的研究质量。1.主要不良事件(The major adverse events,MAEs)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每日自动传输RM组MAEs发生率有降低趋势,但未有统计学差异(RR 0.84;95%CI:0.71-1.00;P=0.05)。2.全因死亡率(All-cause mortality)每日自动传输RM组全因死亡率有下降趋势,但未有统计学差异(RR 0.80;95%CI:0.62-1.04;P=0.09)。3.心血管死亡率(Cardiovascular mortality)每日自动传输RM组心血管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RR 0.60;95%CI:0.37-0.98;P=0.04)。4.住院率每日自动传输RM组较对照组有降低住院率趋势(RR 0.80;95%CI:0.60-1.05;P=0.11),但未有统计学差异。5.ICD放电治疗率每日自动传输RM组虽然总放电次数(包括准确放电和不适当放电)与对照组比较未有统计学差异(RR 0.79;95%CI:0.60-1.04,P=0.09),但其可使ICD不适当放电率下降(RR 0.49;95%CI:0.28-0.86,P=0.01),同时不影响ICD的准确治疗(RR 1.30;95%CI:0.88-1.92,P=0.20)。6.到医院内随访的次数和相关医疗花费虽然每日自动传输RM组非计划诊室内随访的次数有所上升(MD,0.18;95%CI:0.08-0.28;P=0.0003),但计划的诊室内随访次数(MD,-1.62;95%CI:-2.13至-1.11;P﹤0.00001),和到医院内进行诊室内随访的总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MD,-1.11;95%CI:-1.41至-0.82;P﹤0.00001)。因为每日自动传输RM组患者到医院内进行诊室内随访的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从而使患者到医院进行诊室内随访所花费的医疗费用下降(MD,-0.75;95%CI:-1.38至-0.12;P=0.02)。7.发现心血管和ICD异常事件的及时性每日自动传输RM组无症状的心律失常发生到医生进行评估的时间间隔更是早于对照组(1天vs 41.5天)。每日自动传输RM组从发生可能会导致ICD不适当放电治疗的事件(如室上性心动过速、ICD误识别、ICD除颤电极导线异常)到随后采取干预措施处理这些异常事件的时间间隔较对照组减少了近20天。结论本研究发现,具有每日自动传输RM功能的ICD可以通过电信或网络信号传输ICD系统相关参数和患者一般临床指标,且其传输信息的成功率较高,具有良好的数据传输能力,可以传输心律失常发作时腔内心电图。每日自动传输RM系统通过远程监测了解ICD相关参数,可以代替部分的诊室内随访,从而可以降低总的诊室内随访次数。具有每日自动传输RM功能的ICD通过较高频度的监测ICD系统完整性和患者心律情况,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及早发现ICD系统完整性异常和快速心律失常发作,由此帮助临床医生及时处理ICD系统故障和合并的心律失常,从而降低患者ICD不适当放电治疗率。其还可以降低心血管相关死亡率。在不增加医务人员工作负担的同时,降低患者经济花费,节约ICD电池电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二、不需要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心律失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需要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心律失常(论文提纲范文)

(3)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论文提纲范文)

1 室早
    1.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1.2 病因和机制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预后评估和危险分层
    1.5 室早诱导性心肌病
    1.6 治疗策略和方法
        1.6.1 药物治疗
        1.6.2 导管消融治疗
    1.7 室早的诊治流程图、专家建议和推荐
2 非持续性室速(NSVT)
    2.1 定义和流行病学特征
    2.2 病因和机制
        2.2.1 病因
        2.2.2 发生机制
    2.3 临床表现
    2.4 诊断、预后评估、危险分层
        2.4.1 NSVT的诊断
        2.4.2 预后评估
        2.4.3 危险分层
        (1)心脏结构正常的NSVT:
        (2)伴有结构性心脏病的NSVT:
    2.5 治疗策略和方法(表5)
        2.5.1 心脏结构正常患者的NSVT
        2.5.2 伴有结构性心脏病患者的NSVT
3 持续性单形性室速
4 持续性多形性室速和室颤
5 SCD的危险分层及预防
    5.1 定义与流行病学特征
    5.2 病因和机制
        5.2.1 病因 各种疾病都可导致SCD,其中常见的病因如下。
        (1)冠状动脉异常:
        (2)心力衰竭:
        (3)心肌疾病和其他结构性心脏病:
        (4)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5)药物等外界因素:
        5.2.2 机制
    5.3 SCA和/或SCD的危险分层
        5.3.1 病史和体格检查
        5.3.2 非侵入性评价手段
        (1)12导联心电图:
        (2)运动试验:
        (3)动态心电图:
        (4)ICM:
        (5)非侵入性心脏影像检查:
        (6)生物标志物:
        (7)基因检测:
        5.3.3 侵入性评价手段
        (1)心导管等心脏影像:
        (2)电生理检查:
        5.3.4 风险预测
    5.4 SCA/SCD的预防与治疗
        5.4.1 SCA患者的治疗
        5.4.2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
        (1)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2)β受体阻滞剂:
        (3) 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4) IV类抗心律失常药物:
        5.4.3 心力衰竭治疗预防猝死
        5.4.4 ICD预防SCD
        5.4.5 导管消融
        5.4.6 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的血运重建治疗
        5.4.7 提高SCD防治意识
6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
    6.1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处理的原则
        6.1.1 识别和纠正血流动力学障碍
        6.1.2 基础疾病和诱因的纠正与处理
        6.1.3 衡量获益与风险
        6.1.4 治疗与预防兼顾
        6.1.5 急诊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原则
    6.2 室性心律失常急诊的药物处理
        6.2.1 NSVT NSVT在结构性及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中非常常见。
        6.2.2 SMVT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SMVT需立即电复律。
        6.2.3 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
        6.2.4 多形性室速
        (1)急诊处理原则:
        (2) 尖端扭转型室速:
        (3)某些特殊类型的多形性室速
        6.2.5 室颤/无脉性室速
        6.2.6 室速/室颤风暴
7 不同病因的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
    7.1 缺血性心脏病(IHD)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1.1 IHD室性心律失常
        7.1.2 IHD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
        7.1.3 ACS室性心律失常危险分层及处理方法
    7.2 心肌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2.1 推荐证据等级
        7.2.2 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1)NI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2)ARVC患者的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HCM患者诊治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7.2.3 诊治流程图
    7.3 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 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7.4.1 概述
        (1)流行病学:
        (2)先心病患者心电生理检查:
        (3)先心病患者合并室速和室早的治疗(表43):
        7.4.2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和室性心律失常诊治的专家推荐
        7.4.3 成人先心病患者SCD预防流程
    7.5 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
        7.5.1 先天性L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LQTS患者管理:
        7.5.2 Brugada综合征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症状: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3 CPVT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4 ER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建议:
        (5)临床管理:
        7.5.5 SQTS
        (1)定义和流行病学:
        (2)病因和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
        (5)临床管理:
        7.5.6 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
        (1)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与治疗策略:
        (2)推荐证据等级文字描述。
        (3)诊治流程:
        7.5.7 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
        (1)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
        (2)特发性非流出道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3)特发性室颤:
        7.5.8 运动员合并的室性心律失常

(4)Smartpatch对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监测及相关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及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绪论
    1.1 前言
    1.2 介绍
    1.3 房颤消融后心律监测策略
    1.4 房颤消融术后的早期复发
    1.5 晚期复发和远期复发
    1.6 结尾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2 研究背景
    3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手术方案
        3.3 随访
        3.4 复发定义
        3.5 数据统计
    4 结果
        4.1 一般情况
        4.2 复发情况
        4.3 统计学关系
    5 讨论
        5.1 监测设备的讨论
        5.2 复发机制及术后临床策略讨论
        5.3 统计学分析结果的讨论
    6 总结
    7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房颤消融术相关因素的探讨
    8 消融灶的选择
        8.1 房颤触发灶的消融
        8.2 心房基质的消融
    9 消融技术的应用
    10 并发症
    11 房颤消融的临床收益
    12 生活质量的改善
    13 房颤消融的适应征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学术成果

(5)加味炙甘草汤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病例来源
    2.诊断标准
        2.1 室性早搏西医诊断标准
        2.2 室性早搏严重程度的分级标准
        2.3 原发疾病诊断标准
        2.4 中医诊断及辨证标准和中医症状量化分级标准
    3.观察病例选择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3.3 剔除、脱落标准
        3.4 终止标准
    4.治疗方法
    5.观察项目
    6.疗效评价
        6.1 Lown分级疗效判定标准
        6.2 室性早搏次数的疗效判定标准
        6.3 中医临床证候疗效的判定标准
    7.统计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1.病例资料
        1.1 病例收集
        1.2 一般资料可比性分析
    2.临床疗效分析
        2.1 治疗前后中医单项症状积分比较
        2.2 中医症状总积分比较
        2.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2.4 Lown分级可比性统计分析
        2.5 Lown分级改善情况统计分析
        2.6 两组患者Lown分级疗效比较
        2.7 室性早搏总次数治疗前后的比较
        2.8 室性早搏次数疗效比较
    3.安全性比较
    4.分析结论
第三部分 讨论
    1.西医学对室性早搏的研究
        1.1 流行病学及病因
        1.2 室性早搏的治疗
    2.加味炙甘草汤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的探讨
        2.1 病名由来
        2.2 病因病机
        2.3 炙甘草汤的由来及名家应用
        2.4 心与脾的关系
        2.5 心体阴而用阳
        2.6 选方依据
        2.7 加味炙甘草汤的组成及组方特点
        2.8 加味炙甘草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3.展望与不足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中西医治疗室性早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6)自拟益气养心方治疗心脾两虚型特发性室性早搏(缓慢型)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情况
        2.2 病例分组
        2.3 偏倚控制
        2.4 评价指标
    3 评价标准
        3.1 疗效指标评价标准
        3.2 安全性评价
    4 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病例完成情况
        5.2 基本资料分析
        5.3 疗效评价
        5.4 安全性评价
    6 讨论
        6.1 特发性室性早搏的中西医认识及防治现状
        6.2 自拟益气养心方的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7 研究结果分析
研究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 综述 特发性室性早搏的中西医认识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件二 室性早搏Lown分级方法
附件三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心力衰竭的概述
    1.1定义
    1.2分类
    1.3分期和分级
    1.4流行病学
    1.5病因及病理生理机制
        1.5.1病因
        1.5.1.1原发性心肌损害
        1.5.1.2异常的心脏负荷
        1.5.2诱因
        1.5.3病理生理机制
2心力衰竭的诊断与评估
    2.1症状与体征
    2.2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
        2.2.1常规检查
        2.2.1.1心电图 (Ⅰ类, C级)
        2.2.1.2胸部X线片 (Ⅰ类, C级)
        2.2.1.3生物学标志物
        2.2.1.4实验室检查
        2.2.1.5经胸超声心动图 (Ⅰ类, C级)
        2.2.2心衰的特殊检查用于需要进一步明确病因的患者。
        2.2.2.1心脏磁共振 (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 CMR)
        2.2.2.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phageal echoc ardiography, TEE)
        2.2.2.3心脏计算机断层扫描 (computed tomo gr aphy, CT)
        2.2.2.4冠状动脉造影
        2.2.2.5核素心室造影及核素心肌灌注和 (或) 代谢显像
        2.2.2.6 6 min步行试验
        2.2.2.7心肺运动试验
        2.2.2.8基因检测
        2.2.2.9心肌活检
        2.2.2.10生活质量 (quality of life, QOL) 评估
        2.2.2.11有创性血流动力学检查
    2.3诊断流程
    2.4预后评估
3心力衰竭的预防
    3.1对心衰危险因素的控制与治疗
        3.1.1高血压治疗
        3.1.2血脂异常
        3.1.3糖代谢异
        3.1.4其他危险因素
        3.1.5利钠肽水平升高
    3.2对无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的干预
4慢性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4.1一般治疗
        4.1.1治疗病因和诱因
        4.1.2限钠
        4.1.3限水
        4.1.4营养和饮食
        4.1.5休息和适度运动
        4.1.6监测体重
        4.1.7心理和精神治疗
    4.2利尿剂
        4.2.1适应证
        4.2.2利尿剂的分类
        4.2.3使用方法
        4.2.4禁忌证
        4.2.5不良反应及处理
    4.3 RAAS抑制剂
        4.3.1 ACEI
        4.3.2 ARB
        4.3.3 ARNI
    4.4β受体阻滞剂
        4.4.1适应证
        4.4.2禁忌证
        4.4.3应用方法
        4.4.4不良反应
    4.5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4.5.1适应证
        4.5.2禁忌证
        4.5.3应用方法
        4.5.4不良反应
    4.6伊伐布雷定
        4.6.1适应证
        4.6.2禁忌证
        4.6.3应用方法
        4.6.4不良反应
    4.7洋地黄类药物
        4.7.1适应证
        4.7.2禁忌证
        4.7.3应用方法
        4.7.4不良反应
    4.8中药
        4.8.1辨证分型
        4.8.2分期治疗
        4.8.3中西药相互作用
    4.9改善能量代谢药物
        4.9.1曲美他嗪
        4.9.2辅酶Q10
        4.9.3辅酶Ⅰ (NAD+)
        4.9.4左卡尼汀
        4.9.5注射用磷酸肌酸钠
        4.9.6雷诺嗪
    4.10血管扩张剂
    4.11抗血栓药物
    4.12心衰患者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药物
        4.12.1α肾上腺素能受体拮抗剂
        4.12.2抗心律失常药物
        4.12.3 CCB
        4.12.4非甾体抗炎药或COX-2抑制剂
        4.12.5糖皮质激素
        4.12.6西洛他唑
        4.12.7口服降糖药
    4.13慢性HFrEF的治疗流程
5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和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力衰竭的治疗
    5.1利尿剂
    5.2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治疗
    5.3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4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
6急性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6.1急性心衰的诊断
        6.1.1病史、症状及体征
        6.1.2急性肺水肿
        6.1.3心源性休克
    6.2急性心衰的评估
        6.2.1院前急救阶段
        6.2.2急诊室阶段
    6.3辅助检查
        6.3.1常规检查
        6.3.2超声心动图和肺部超声
        6.3.3动脉血气分析
    6.4监测
        6.4.1无创监测
        6.4.2血流动力学监测
    6.5急性心衰的分型和分级
    6.6治疗原则
        6.6.1一般处理
        6.6.2根据急性心衰临床分型确定治疗方案, 同时治疗心衰病因。
        6.6.3容量管理
    6.7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6.7.1利尿剂 (Ⅰ类, B级)
        6.7.2血管扩张剂 (Ⅱa类, B级)
        6.7.3正性肌力药物 (Ⅱb类, C级)
        6.7.4血管收缩药物
        6.7.5洋地黄类 (Ⅱa类, C级)
        6.7.6抗凝治疗 (Ⅰ类, B级)
        6.7.7改善预后的药物 (Ⅰ类, C级)
    6.8心源性休克的处理
    6.9急性心衰稳定后的后续处理
7终末期心力衰竭的药物治疗
    7.1利尿剂
    7.2神经内分泌阻滞剂
    7.3静脉正性肌力药物
    7.4静脉血管扩张剂
    7.5中药治疗
8右心衰竭的药物治疗
    8.1右心衰竭的诊断和评估
        8.1.1诊断标准
        8.1.2鉴别诊断
        8.1.3病情评估
    8.2治疗原则
    8.3药物选择和合理应用
9心力衰竭病因及合并疾病的药物治疗
    9.1心衰合并心律失常
        9.1.1房颤
        9.1.2室性心律失常
        9.1.3缓慢性心律失常
    9.2心脏瓣膜病
        9.2.1二尖瓣病变
        9.2.2主动脉瓣病变
    9.3冠心病
        9.3.1慢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3.2急性心衰合并冠心病
    9.4高血压
    9.5心肌炎
    9.6特殊类型的心肌病
    9.7先天性心脏病
    9.8高原性心脏病
        9.8.1高原肺水肿
        9.8.2慢性高原性心脏病
    9.9糖尿病
    9.10血脂异常
        9.10.1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合并心衰
        9.10.2其他原因心衰合并血脂代谢异常
    9.11痛风和高尿酸血症
    9.12肥胖
        9.12.1肥胖在心衰患者中的患病率和对预后的影响
        9.12.2肥胖引起心衰的机制
        9.12.3肥胖合并心衰的处理原则
    9.13电解质紊乱
        9.13.1低钾与高钾血症
        9.13.2低钠血症
    9.14缺铁和贫血
    9.15泌尿系统疾病
        9.15.1心衰合并肾功能不全
        9.15.2心衰合并前列腺梗阻
        9.15.3心衰合并勃起功能障碍
    9.16肺部疾病
    9.17睡眠障碍和睡眠呼吸暂停
    9.18神经系统疾病和心理疾病
    9.19肿瘤治疗相关性心衰
        9.19.1抗肿瘤治疗前的基线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与预测
        9.19.2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筛查与诊断
        9.19.3抗肿瘤治疗相关心衰的监测与随访
        9.19.4抗肿瘤相关心衰的药物治疗
    9.20恶病质
10心力衰竭患者管理
    10.1心衰管理团队
    10.2优化心衰管理流程
    10.3随访频率和内容
    10.4患者教育
        10.4.1症状和体征的监控
        10.4.2饮食、营养和体重管理
        10.4.3运动
    10.5老年心衰患者的管理
        10.5.1老年心衰诊治特殊性
        10.5.2一般治疗
        10.5.3药物治疗
    10.6妊娠心衰管理
    10.7终末期心衰患者的管理
        10.7.1识别心衰终末期患者
        10.7.2与患者沟通
        10.7.3治疗方法
    附录A心力衰竭常用药物一览表
    附录B药物相互作用一览表

(8)益气定悸汤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气不足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目的
    2 临床资料
        2.1 病例来源
        2.2 中西医诊断及辨证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2.7 脱落病例处理
        2.8 终止试验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量估计
        3.2 设计路线
        3.3 病例分组
        3.4 治疗方案
        3.5 观察指标
        3.6 疗效判定标准
        3.7 统计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完成情况
        4.2 基础资料比较
        4.3 治疗效果比较
        4.4 安全性评价
        4.5 结果小结
    5 讨论
        5.1 心悸病名溯源
        5.2 心悸病因研究
        5.3 心悸心气亏虚、心神不宁病机的认识
        5.4 益气定悸汤的组方依据及方义分析
        5.5 试验结果探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第二部分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中医证型诊断量化标准
附件2 随机数字表
附件3 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
附件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9)养心汤及耳穴治疗早搏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内容
    1.研究目的
    2.研究的方法
        2.1 病例数量、如何分组及对照
        2.2 研究对象
        2.3 诊断标准
        2.4 治疗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如何判断早搏
        2.7 安全性评估
        2.8 如何保障受试者的依从性
    3.统计分析
    4.研究结果
        4.1 一般资料分析
        4.2 对中医症候的分析比较
        4.3 对早搏改善情况进行分析
        4.4 疗效小结
        4.5 安全性评价
第二部分 讨论
    1.立题背景
    2.西医学在早搏上的认识
        2.1 早搏的病因
        2.2 早搏的发生机制
        2.3 早搏的治疗
    3.中医学如何认识早搏
        3.1 对心悸病名的认识
        3.2 心悸病因病机的探讨
        3.3 心悸的治疗
    4.养心汤治疗心悸气血亏虚证的理论依据
        4.1 养心汤的出处及方解
        4.2 现代药理学研究
    5.耳穴治疗理论依据
        5.1 耳穴的定义
        5.2 耳穴治疗心系疾病的理论基础
        5.3 现代医学对于耳穴治疗的探讨
结论
不足与展望
    7.1 不足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中医药治疗早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科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10)具有每日自动传输远程监测功能的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对临床预后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引言
    1.1 心脏性猝死及其防治
    1.2 ICD工作方式及其临床应用证据
        1.2.1 ICD工作方式及其研发历史
        1.2.2 ICD在二级预防的临床证据
        1.2.3 ICD在一级预防的临床证据
        1.2.4 ICD有利于SCD的预防
    1.3 ICD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具有远程监测功能的ICD
    1.5 立题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META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2.2 文献检索策略
    2.3 纳入标准
    2.4 资料提取
    2.5 研究质量评价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符合条件的文献
    3.2 主要不良事件
    3.3 全因死亡率
    3.4 心血管死亡率
    3.5 住院率
    3.6 ICD放电治疗率
    3.7 到医院内随访的次数和相关医疗花费
    3.8 发现心血管和ICD异常事件的及时性
    3.9 需要采取措施的诊室内随访比例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7.1 基本个人信息
    7.2 教育背景
    7.3 在校期间所获奖励
    7.4 在校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7.5 攻读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综述
    参考文献

四、不需要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心律失常(论文参考文献)

  • [1]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2021)[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1(04)
  • [2]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 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 2020(03)
  • [3]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J]. 曹克将,陈柯萍,陈明龙,洪葵,华伟,黄从新,黄德嘉,江洪,李学斌,李毅刚,汤宝鹏,王祖禄,吴立群,吴书林,薛玉梅,杨新春,杨艳敏,姚焰,张凤祥,张澍.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20(03)
  • [4]Smartpatch对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监测及相关因素分析[D]. 沈金链. 上海交通大学, 2020
  • [5]加味炙甘草汤治疗室性早搏气阴两虚证的临床观察[D]. 刘异谞.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自拟益气养心方治疗心脾两虚型特发性室性早搏(缓慢型)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涛.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心力衰竭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Committee of Exports on Rational Drug Use National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of The People’Republic of China;Chinese Pharmacists Association;.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9(07)
  • [8]益气定悸汤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心气不足证的临床研究[D]. 陈溶瑾.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9]养心汤及耳穴治疗早搏气血亏虚证的临床疗效研究[D]. 白俊.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10]具有每日自动传输远程监测功能的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对临床预后的影响: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D]. 盛建龙.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4)

标签:;  ;  ;  ;  

不需要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心律失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