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股票市场对政策信息的不平衡性反应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春紫[1](2021)在《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研究》文中认为金融全球化与一体化使跨境金融市场联动与溢出增强,这使得逐渐开放的中国金融市场更易遭受外部金融冲击与外部风险传染。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对外开放提速,开放程度加强。具体表现为政策制度的放宽,与国际债券市场的对接,外部投资需求的增加。Rey(2013)首次提出全球金融周期的概念:美国货币政策通过信贷渠道、风险承担渠道等多种方式溢出于其他国家,使全球风险资产价格、资本流动、信贷增长、杠杆率存在高度共动。美国货币政策对国际金融市场存在重要影响,而它对中国债券市场的影响却鲜有研究。选择中国债券市场的微观角度研究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的溢出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可以更深入了解在与国际市场逐渐接轨的过程中,中国债券市场的波动特征与规律,为开放进程中的风险防范与化解提供政策依据。第二,债券市场是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中介,也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相关联的重要中介。债券市场的研究视角可以更直接快速地反映金融市场间的联动与溢出机制。第三,利率变量包含丰富信息,两国利率对利率的实证检验,可以更精确地度量货币政策的信息溢出效应。第四,全球金融周期的提出是对建立在非抛补利率平价之上的三元悖论的挑战,检验中国利率对美国利率的追随程度,可以判断金融全球化下,中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问题。为中国货币当局采取适当的国内政策,以保持货币独立性,平滑外国政策的溢出效应,以维持金融稳定提供参考。也为投资者合理配置资产,理性投资提供决策参考。在整体内容上,本文基于理性预期理论,构建理论模型分析美国货币政策信息在信号渠道与期限溢价渠道下对中国债券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以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为信息来源,将声明包含信息分为货币政策调整与政策文本情绪,采用高频数据事件研究法,分别检验二者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使用利率期限结构模型,实证检验并分析美国货币政策信息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溢出渠道。最终为本国央行与债券投资者应对美国货币政策信息冲击提供具体建议。在理论分析部分,本文对信息、货币政策信息以及预期理论进行概念界定与简要分析,明确本文研究的货币政策信息包括货币政策调整与政策文本情绪,二者都来源于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其次,从美联储信息集,中国债券交易者决策信息集两方面对模型进行基本设定;再次,对Hansen(2020)的研究进行扩充,构建信号渠道下,中国债券交易者对美国货币政策信息反应的理论模型;再次,基于多因素的条件国际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构建期限溢价渠道下,中国债券市场交易行为的理论模型。为后文各章的实证检验提供理论支撑。在实证分析部分,本文采用高频数据事件研究法,实证检验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基于新冠疫情时期的国际比较视角,研究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溢出效应;验证美国货币政策文本情绪对中国债券市场存在信息溢出效应;进一步通过溢出渠道分析,探究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信息与政策文本情绪信息对中国债券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相关研究的主要结论有:(1)从整体上来看,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债券市场存在信息溢出效应。金融周期不同阶段的溢出效应具有差异,在国内与国际金融风险增大时,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更显着,金融传染程度更强。并且,美联储不同类型货币政策的溢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较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更强。(2)新冠疫情期间,美联储、欧洲央行、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的单个货币政策声明显着影响超短期内中国国债累计异常收益率;四家央行中,仅美联储疫情期间多个货币政策声明对不同期限的中国国债收益率存在显着且稳健的负向影响,美国溢出效应远超其他发达国家;美联储疫情量宽负向溢出效应小于2008年金融危机后首轮量宽溢出效应。以上结论说明,即使在实际经济溢出渠道受阻的新冠疫情时期,微观金融市场对政策信息的反应,依然使美联储具有较强的货币政策国际溢出影响。(3)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的文本语调与语调清晰度对中短期中国国债的到期收益率存在正向溢出效应,而语调精确度、文本相似性则不存在溢出影响;文本积极语调与消极语调的溢出效应具有非对称性,仅消极语调对中国国债到期收益率存在显着负向溢出效应;文本情绪的国际溢出在新冠疫情时期有所减小,中美两国金融联动在一定程度上下降;消极语调包含美国经济周期信息,美联储情绪向国际投资者传递美国经济状况的信号,通过其交易行为产生国际溢出效应。(4)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包含影响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的信息;细分货币政策类型发现,只有常规型货币政策声明对中国国债利率期限结构存在显着且稳健的信息溢出效应;在信号渠道下,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与政策文本情绪使中国国债交易者预期中国政策利率与美国利率同向变动;在期限溢价渠道下,美国货币政策调整改变中国国债交易者对中美两国资产的投资偏好,使中国国债期限溢价与美国政策利率反向变动,这在一定程度造成中国利率期限结构扁平化。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认为央行应重视货币政策的信息传导渠道。对于本国央行沟通,可以提高沟通政策透明度,将国债利率期限结构纳入前瞻性货币政策指引的调控范畴,根据国债利率期限结构整体与部分趋势判断政策指引方向。针对外国央行沟通,本国央行可以发挥信息优势,采用多种媒体手段,及时且详细地解读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声明的多维度信息,引导公众对本国货币政策未来路径及通货膨胀形成合理预期。投资者应重点关注美国货币政策公告,包括货币政策声明、央行领导人讲话、货币政策会议纪要等信息。不仅要关注公告文本中政策调整、指标变动等“硬信息”还应重点关注文本语调等“软信息”,并将其作为决策制定依据。当美联储政策文本消极语调频繁出现时,交易者需重新审视投资决策,避免资产受损。研究者可以将非结构化文本信息纳入到货币政策的相关研究中来,以丰富指标的信息含量和维度。借鉴已有研究成果,本文创新点集中于以下几方面:一是在研究视角上,从信息溢出的微观角度,扩展货币政策国际溢出效应与全球金融周期的研究。具体分析了美国货币政策调整以及政策声明文本情绪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并进一步探究美联储不同信息对中国债券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二是在研究方法上,使用文本分析方法将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的非结构化文本转化为结构化文本特征指标,检验美联储货币政策文本情绪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探究美联储声明的叙述性信息溢出渠道;三是在研究内容上,结合新冠疫情防控,经济停摆,美国意图与中国脱钩的现实背景,比较研究不同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信息溢出差异,同时,也比较了美国疫情时期货币政策与非疫情时期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信息溢出差异。
陈开军,杨倜龙,李鋆[2](2020)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公司股价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环境信息披露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措施,环境信息披露政策更是实现上市公司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工具。本文采用事件研究法,基于A股上市重污染行业公司的资本市场表现,对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有效性进行了检验。在采用市场模型检验上市公司在事件窗口的异常收益率基础上,进一步构造异常收益率差值,并检验了披露前后异常收益率差值的变化。检验结果显示:环境信息披露当日事发公司异常收益率显着为负,且负向最大,平均异常收益率负向扩大了3.3个百分点。这表明,环境信息披露当日市场对企业做出了惩罚性反应。但在披露日第二天,这种惩罚性反应大幅减弱,惩罚性反应并不持久。本文还进一步分析了制度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对我国环境信息披露惩罚性反应的影响,发现加大处罚力度、严格环境管制对惩罚性反应具正向作用,企业的政治关联度则具相反作用;而加强投资者的环保意识和媒体的报道,则有助于环境信息披露政策的有效实施。基于实证分析,本文最后从政府、企业和投资者三个层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张晗[3](2019)在《资本市场周期的结构特征及其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资本市场作为实体经济的催化剂,既可以在经济繁荣时助推实体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可以在实体经济出现不良态势时推动其走向衰退,甚至在极端情况下直接造成金融危机甚至经济危机的发生。实际上,资本市场周期的平稳运行既是经济周期长期繁荣的保障,同时,资本市场周期能否正确的反应经济周期的经济运行情况也是资本市场是否健康有效发展的标志。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这一宏观政策的指引下,我国资本市场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单一到多元化并逐渐走向繁荣的发展历程。虽然资本市场的发展对于实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不容置疑的,但是资本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关系却并不十分明朗。有鉴于此,笔者在对我国资本市场周期的结构特征进行有效识别的基础上,对于资本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之间的关联机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以期能够为资本市场制度建设提出具有一定建设性意义的政策建议。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研究资本市场周期的结构特征及其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机制:首先,本文对资本市场周期运行的理论基础从经典到前沿进行了回顾,由内部结构特征到外部影响因素的逻辑关系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溯,分别包括非对称性、长期记忆性及惯性与反转效应,以及跨市场溢出效应、跨国溢出效应、政策信息及经济周期等。进一步,从宏观层面的周期传导机制到微观层面的波动相依特征,对资本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关系的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指出了学者对于二者在宏观层面的相关关系存在相关与背离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其次,分两部分(即第三章和第四章)对资本市场周期自身的特征及外在影响因素进行了解析。第三章基于MS-AR模型、利用上证综指收益率和波动率数据对我国资本市场周期的结构特征进行了实证检验,将我国资本市场周期划分为繁荣和萧条两个区制,其中资本市场的繁荣区制主要分布在三个阶段:资本市场成立初期到1996年,2006-2008年,2015-2016年。而这一结构特征随着我国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的持续加速而不断演进,具体表现为资本市场周期长度的缩短、波动幅度的减弱以及非对称性特征的减弱。结合资本市场制度演进的历程可以看到,上述阶段性繁荣的出现其实对应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三个时期,即资本市场萌芽期、资本市场市场化改革时期和资本市场国际化时期。进一步,第四章利用TVP-VAR模型的时点脉冲响应函数识别了政策信息对资本市场周期波动的动态影响机制,检验了数量型货币政策与汇率政策对资本市场周期正向影响的稳定性,以及价格型货币政策传导路径的不确定性。在收敛速度上,数量型货币政策>价格型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但汇率政策相较于货币政策而言不存在资本市场对其政策信息的过度反应。再次,同样分两部分(即第五章和第六章)对资本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机制进行了检验。其中,第五章将资本市场周期具体划分为资本市场价格周期与资本市场价值周期,并提出了“经济周期-资本市场价值周期-资本市场价格周期”这一传导机理假设。利用线性和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办法,初步验证了假设的成立,具体来说:资本市场价格周期领先于经济周期2个月波动,而资本市场价值周期领先于经济周期1个月波动。在此基础上,利用MS-VAR模型对资本市场价格周期、资本市场价值周期及经济周期在不同时期可能存在的特征差异进行了区制划分,并采用TVP-VAR模型观测三者间的动态关联机制及脉冲响应过程。结果表明:虽然经济基本面可以解释资本市场多数情况下周期运动的原因,但是当资本市场过度膨胀时这一关联机制失效。而资本市场价格周期、资本市场价值周期及经济周期三者之间的交互影响并不因区制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相反,在时间维度上我国资本市场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对这一问题的解释力度更强。鉴于第五章仅利用我国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论并不具备普适性,故第六章中采用世界九大经济体的数据,进行了资本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长期协动关系的跨国比较。具体来说,利用小波分析的方法对近二十二年的资本市场周期数据和经济周期数据分别进行分解,剔除数据中存在的短期随机因素,获取资本市场周期和经济周期的长期趋势,进而分别利用交叉相关系数分析、Johansen协整检验、线性及非线性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多种经典方法验证二者之间的长期协动效应。检验结果显示:(1)在长期视角下,资本市场周期和经济周期之间存在明显的协动效应,且二者具备稳定的格兰杰因果关系;(2)一国资本市场的发达程度越高其对实体经济的反应越强,资本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的长期协动效应越为明显;(3)资本市场周期的长期趋势领先于经济周期运动,与资本市场是经济晴雨表的假说高度耦合。最后,在详细梳理我国资本市场各项制度演变路径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资本市场中的制度性分歧,具体包括市场导向与制度构建的分歧、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的分歧、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同质化与边缘化、政策执行的反复及资本市场平稳发展目标与资本市场周期性的固有分歧。并对于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未来取向展开了探讨,具体包括全链条落实市场化改革、刑事处罚与行政处罚同步化、以竞争型国企为主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政策效用评估及预测系统的构建。
陶桅[4](2019)在《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世界发达国家,成熟的股票市场被视为国家宏观经济的“晴雨表”。然而,中国股市的有效性以及其反映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功能却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质疑。究其原因,既有中国股市存在制度缺陷、股市规模总体较小和市场定位存在偏差等诸多内在原因,又有政策性因素影响的外在原因。纵观中国股市近30年的发展历史,政府监管部门频繁干预股市的现象屡见不鲜,股市历次大起大落均有不同的政策因素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中国股市有“政策市”之称。频繁失度的金融监管政策干预会对中国股市内在稳定机制的形成造成巨大阻碍,致使市场机制受到扭曲,亦会削弱股市的有效性,致使其晴雨表功能难以发挥。因此,深入研究金融监管政策与中国股市波动之间的关系,对于保障中国股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首先,本文对股市波动、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的影响以及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的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表明,政策事件(尤其是金融监管政策)对股市波动具有重要影响。其次,本文对中国沪深两市指数收益的波动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两市的波动特征高度相似。基于此,本文选取更具代表性的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的ICSS算法对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的方差结构性变点进行检测,并确定与之相对应的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重大政策事件,包括经济政策、国际事件和市场资讯,其中金融监管政策占比最高(达到52.38%),可见金融监管政策是造成沪市收益率波动结构性突变的主要原因。然后,为了进一步探析金融监管政策对股市波动的影响,本文构建GARCH族模型和ARMA-GARCH族模型对上证综指日对数收益率序列进行拟合,通过比较分析,最终选用拟合效果最优的ARMA(3,3)-EGARCH(1,1)模型进行研究。我们将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政策事件对应的方差结构性变点的虚拟变量分别引入原始模型中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其中金融监管政策冲击是造成股市波动的主要原因。再次,本文对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政策事件逐一建立GARCH(1,1)模型并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接着对预测波动率与历史波动率进行计算得到离差以度量政策事件对上证综指收益率波动的影响程度。我们对金融监管政策与其他三类政策事件对沪市收益率波动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影响程度最大。进而,将具体的金融监管政策分为利好政策和利空政策,采用事件研究法就具体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发现总体而言,沪市不具有金融监管政策效率,未达半强式有效。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我们从投资者和监管部门两个角度出发提出相关建议,并根据本文的不足之处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杨雯[5](2018)在《信息冲击与证券市场反应模式 ——基于价格跳跃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信息对证券市场资产价格的形成有重要作用,信息冲击是指重大信息融入价格的过程。有效市场能快速、准确地对信息冲击做出反应,形成合理的价格水平。然而大量文献认为现实市场并非有效市场,信息冲击下投资者往往做出错误反应,实证得到的反应模式也各不相同。不同于其他文献,本文将股票价格变化中的跳跃部分作为非预期信息冲击的代理变量,以中国证券市场为样本,基于不同投资期限,对信息冲击和股票横截面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更为全面的检验。首先,基于价格跳跃的信息冲击的识别与度量研究。文中使用股价的显着不连续变化——跳跃收益作为信息冲击的代理变量,并对中国市场价格跳跃现象进行刻画。利用5分钟高频数据,采用BNS提出的二次幂变差理论方法进行跳跃的检验,采用滚动窗口识别出股价发生跳跃的时间,并提取出股价跳跃时刻的收益率——跳跃收益,使用跳跃收益衡量信息冲击。研究发现,中国市场上日度信息冲击次数较多,且利好信息冲击比利空信息冲击出现得更加频繁;单支股票发生跳跃的频率高于指数发生跳跃的频率。并且,跳跃发生时,往往伴随重大事件的发生,价格跳跃可以作为信息冲击的一个合适的代理变量。接下来,信息冲击与市场反应模式研究。本文利用上述方法得到的信息冲击变量,检验了信息冲击下市场的收益变化情况,得到了短期反应不足,长期反应过度的结论。首先,日度信息冲击与股票收益研究。通过组合分析研究发现,历史日度信息冲击大的投资组合有更高的未来收益。结果表明,与动量效应相一致,投资者对短期的日度信息反应不足。再次,本文将投资期限拉长,从月度频率考察,分别采用组合分析、二维分组分析和Fama-Macbeth回归三种方法对信息冲击和股票横截面收益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加入公司特征等控制变量后,月度信息冲击与股票横截面收益的关系范式显着为负。因此,当以历史月跳跃收益作为信息冲击的代理变量时,中国市场可能对信息冲击存在过度的反应,股票价格开始反转,市场未来收益率对于信息冲击的错误反应因时间长短而产生差异。最后,根据信息冲击的不对称效应,即利好信息与利空信息对市场的影响不同,本文针对性地把跳跃收益分为正、负跳跃收益,形成不同的投资组合,以无跳跃收益作为对照组,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观察利好和利空信息的预测力度。得出结论:短期来看,相比于利好信息,市场对于利空信息冲击反应更加不足,且时间越短越明显。
成宇星[6](2018)在《媒体关注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媒体对上市公司及其股票的关注是影响股价波动性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中媒体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作用主要从媒体报道内容和股价同步性的角度来分析。针对媒体关注与股价波动性的关系研究却很少。媒体关注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研究可划分为两个领域:资产定价领域和公司治理领域。本文研究媒体关注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如果可以验证得二者有显着关系,则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又对政府监管股票市场和媒体信息市场等有实践价值。本文以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媒体关注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作用。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首先完善了资产定价与媒体关注的研究领域;其次根据媒体功能角色将媒体信息划分为公司公告和新闻报道两大类,并分别研究二者与股价波动性的关系;第三立足于行为金融学,考虑了机构投资者投资行为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进而引入机构投资者和媒体关注的交互项,研究机构投资者持股与媒体关注的交互作用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本文的研究方法先采取文献归纳法,总结归纳之前学者的文献,提出合理的研究假设;然后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选取投资者持股比例、公司规模、上市公司已上市年限、贝塔系数、市盈率、平均收益率、换手率等指标作为控制变量,通过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进行统计性回归检验,研究媒体关注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并根据媒体功能角色将媒体分为公司公告和新闻报道两大类,分别通过模型验证它们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本文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媒体关注与股价波动性是负相关关系,即媒体关注会降低股价波动性,整体来看媒体关注有稳定市场的作用。此外媒体关注对股价波动性的负向影响会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而降低,说明机构投资者对媒体关注的不同反应会带来股价波动性的差异性。
周晖[7](2018)在《我国环境信息手段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 ——以“上市公司污染源在线监测风险排行榜”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的环境信息披露实践大多围绕上市公司展开。从表面上看,是因为上市公司作为行业龙头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但在深层次上,是因为它们具有更清晰的政策传导机制。具体来说,由于上市公司与资本市场联系紧密,披露的环境信息会立刻反映在它们的股价中,然后以此为信号刺激企业管理层采取减排措施,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最终目标。因此,就有关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而言,其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股票市场的反映。回顾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发展历程,自2007年《环境信息公开办法(试行)》明确了政府规范企业公开环境信息的法律依据以来,中央及环保部门在推动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方面出台了很多细则。然而,随着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的制度环境不断完善,我国A股市场的环境表现并没有因此得到改善。特别是近些年,上市公司屡屡成为环境事故的罪魁祸首,使得社会各界开始关心一个问题,即:环境信息手段在我国是否真的有效。一些实证研究也表明,我国的环境信息披露实践并不会对公司价值产生显着影响。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呢?本文就此提出了与当前学界主流声音不同的看法,认为不合理的披露内容与方式是导致我国环境信息披露效果不达预期的主要原因。为避免上述因素干扰,本文以2015年《证券时报》发布的“上市公司污染源在线监测风险排行榜”(以下简称“榜单”)为研究对象,重新检验了我国环境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全文实证部分分为三大块,具体内容与结果如下:首先,检验上榜企业的股票收益率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异常波动。该部分先是以所有上榜企业为分析对象,采用事件研究法估计了首次上榜对股票收益率的冲击作用;然后根据企业重复上榜的次数,进一步估计了企业在不同情形下表现出的异常收益。研究发现:污染榜对上榜企业的收益率会产生显着的负面影响,但这种影响会随着上榜次数的增加而呈现出递减的规律。接着,本文从未上榜企业的“价变”和上榜企业的“量变”两个方面,对“污染榜是有效的”这一核心结论进行了稳健性检验,结果发现:1)未上榜企业的收益率变化与上榜企业不同,这说明榜单对上榜企业产生了额外影响;2)上榜企业的交易量变化与其收益率基本吻合,这符合股票市场“量价一致行动”的普遍规律。然后,对上榜企业的异常收益进行异质性分析。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总结之后,这部分研究从行业集中度、行业污染程度、企业规模、股权性质、出口比重和杠杆比例六个方面考察了企业基本特征对累计异常收益(CARs)的影响,目的在于弄清股票市场中哪些企业易受榜单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规模每提升1%将导致相应的异常收益负向增加0.87个百分点;2)相比污染行业企业,非污染行业企业受榜单影响的程度更大;3)出口比例越高,上榜企业股票收益率的负向波动越小;4)行业集中度、股权性质和杠杆比率不会对上榜企业的CAR产生显着影响。最后,验证并修正了污染榜对股票收益率的真实影响。出于对“样本选择”和“外部干扰”的担忧,本文指出,上榜企业表现出的异常收益可能并非全部由榜单引起。为此,这部分研究利用可修正样本选择偏差的倾向得分匹配(PSM)法设计了一个“拟自然发生实验”,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面板数据,然后配合使用政策分析中常用的双重差分(DID)法,分离出污染榜对收益率的真实影响。研究发现:1)上榜企业和未上榜企业在公司基本特征和财务指标方面存在显着差异;2)公司股票收益率在首次上榜前后一周会累计下降2.8个百分点,其中由榜单引起的部分为2.3个百分点;3)未上榜企业的收益率不会在榜单公布前后出现明显的异常波动。结合上述研究结论,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三点:1)弥补了现有文献未能证明“我国环境信息披露是有效的”这一不足;2)为研究“环境信息披露是否有效”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分析框架;3)为完善我国环境信息公开实践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周轶翔[8](2014)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对医药行业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衡量政府的经济政策对一个行业的影响向来是经济学也是管理学里的重要课题。医药改革是当前社会的民生热点问题也是重点问题,而医药行业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具发展前景、也是世界上贸易增长最快的国际化高技术产业之一。在人口预期寿命增长、医保政策调整、科技进步和国家战略定位的推动下,医药产业的规模迅速扩大,其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成为全球支柱产业。医药行业作为非周期性行业,与宏观经济周期的相关性不高,行业自身具有较强的抗周期性,但受行业政策以及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行业整体的政策风险较大。可见,医药行业的特殊性对于研究政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8月22日,商务部正式通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该自贸区围绕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战略任务,并提出试点设立外资专业健康医疗保险机构并允许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这是中国医药改革政策的一个重大转变。除此之外,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外商投资企业和民营企业提供更便利和更优惠的物流、税收和进出口条件,不可避免地对医药行业的相关产品和行业发展带来深远的间接影响。因此,本文拟采用事件研究法,以2013年中国内地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为研究对象,研究上海自由贸易区的设立对医药行业与资本市场总体之间、以及医药行业各子行业资本市场之间的股票价格的影响以及形成原因,并分别进行对比和分析,以此为依据了解当前重大政策事件对医药行业这一具有一定特殊性质的行业是否有效地影响,影响程度和时间跨度有多大。同时,本文还分析了这一政策对医药行业各子市场的影响及影响的显着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上海自贸区建立这一政策的发布事件对医药行业的股票价格有所影响,而且对不同子行业的影响程度不一致,但是没有发现显着的短期“政策市”效应。
金钰,张长征[9](2013)在《产业政策转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价值的影响——以IT产业为例》文中提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世界主要国家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要战略。本文基于有效市场和投资者理性的假设,运用事件分析法,以IT产业为例,实证分析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对新兴产业投资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政策转变信息作用于资本市场,产生正反馈效应,提升产业投资价值。产业投资价值获得提升的结论将吸引更多资本投入该产业,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资金支持,引领带动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
王辉[10](2012)在《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到2009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然而,在我国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也开始凸显:比如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增速明显下滑,尽管2009年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回升,但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足;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制造业大多数处于国际分工产业价值链的低端,附加值很低,而新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我国总体上缺乏核心技术和领军人才;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整体经济发展滞后;我国的经济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等。由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已经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核心,直接决定着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方向,保障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发达国家工业化进程的普遍经验表明,经济要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要以市场为导向的不断优化的产业结构为支撑,而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密切配合是完成结构转换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金融资本的介入,规模经济、技术手段的大规模更新等很难完成,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也无法顺利实现。其中,资本市场以其所具有的资本形成、集聚、配置等功能,已经成为实现科技与资本融合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自我国股票市场成立以来,通过股票市场的融资额总体上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股票融资已经成为我国企业融资的重要路径。我国股票市场的融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如何?股票市场融资是否有利于我国产业升级?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目前理论界和实务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它不仅有助于厘清学术界对于股票市场特殊功能的认识,更有助于领导决策,对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升级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对股票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但对于这个问题,学者们并没有进行深入细化的研究。因此有必要深入探讨股票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及其特点,这对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乃至宏观经济的转型具有一定的实际参考价值。在研究方法上,本文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力求做到定性与定量方法、规范与实证方法相结合。规范研究方面,论文首先介绍了股票融资、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理论,通过阐述股票市场融资功能,分析股票融资促进产业增长与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实证研究方面,一方面采用统计、对比等方法对我国的股票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的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另一方面用资本配置模型对我国股票市场融资资本配置进行实证分析,以考察我国股票市场资本配置与地区间资本配置的现状,同时运用线性方程对我国股票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进行回归分析,以增强论文研究的可信性和科学性。本文从我国所面临的产业结构调整任务出发,从不同视角分析了股票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论文的思路是:首先,通过相关理论的梳理和国内外文献综述,对企业的融资路径及其特点进行比较分析,运用整体与部分的数学思想,确定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关联程度的大小。其次,由于股票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从不同的视角对股票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分析。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变迁会影响到股票市场的融资功能,进而会对股票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和作用效果产生影响;IP0和再融资作为股票市场融资的重要方式,对于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上表现出各自的特点;我国股票市场融资和产业结构都表现出了地区差异,不同区域内的企业融资对于地区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也会表现出差异;股票市场具有周期性,我们有必要考察周期性对股票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因此,我们分别从不同发行制度的视角、不同融资方式的视角、不同区域的视角和股市不同周期的视角,研究股票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还有,高新技术企业作为未来产业政策扶持的核心,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发展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将具有深远的影响,本文将单独考察高新技术企业股权融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影响。最后,对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进行总结,提出股票融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政策思考和未来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导论。第一部分阐述论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第二部分是相关概念界定,界定了论文中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第三部分是融资理论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的介绍;第四部分是本文研究结构、方法;第五部分是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从国外文献综述、国内文献综述两个方面对与论文研究相关的文献进行回顾,并对现有的研究文献进行简单评述。第三章是股票市场的功能与产业结构调整。第一部分是股票市场功能的介绍;第二部分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演变过程以及每个过程所表现的特点以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第三部分对我国股票市场的综合性功能进行分析。第四章是不同融资路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第一部分是我国企业融资路径选择,阐述我国企业不同的融资路径及其各自的特点;第二部分分析了不同融资路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第三部分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协整检验两步法对信贷融资、债券融资和股权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程度进行分析,运用协整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三种融资路径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度,以判断不同融资路径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大小;第四部分是对本章进行小结。第五章是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不同发行制度的视角。这一章主要分析不同发行制度下,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第一部分是股票发行制度的类型和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演变;第二部分分析股票发行制度对股票融资功能的影响;第三部分从定性角度分析不同发行制度下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的路径;第四部分是不同发行制度下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分析了审批制和核准制下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分析核准制中的通道制和保荐制下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最后是本章小结。第六章是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不同融资方式的视角。这一章主要分析不同股票融资方式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第一部分对我国资本市场的股票融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第二部分是首次公开募股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首先介绍IPO融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其次是IPO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第三部分是再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介绍再融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对再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第四部分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投资方向变更现象进行分析;第五部分是本章小结。第七章是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不同区域的视角。这一章主要分析股票融资对不同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第一部分对我国股票市场融资地区差异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分析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特点;第三部分是股票市场地区融资差异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首先分析不同地区融资与地区生产总值的相关性,其次对股票市场地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本章小结。第八章是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股市不同周期阶段的视角。这一章主要分析不同股市周期下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第一部分阐述和分析了股票市场周期的衡量及其特征;第二部分介绍股票市场周期转换的理论解释并分析我国股票市场不同周期阶段股票融资特点;第三部分按照严武等(2006)基于商业周期划分方法发展起来的BP“转折点确认程序”分析方法,将1991年2月至2011年12月的我国股票市场划分为五个牛市、五个熊市阶段,实证分析我国股市不同周期阶段的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第四部分是本章小结,并对实证分析结果进行解释。第九章是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升级标志的视角。第一部分阐述高新技术产业的含义和划分;第二部分分析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制约因素;第三部分对股票融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的影响进行实证检验;最后是本章小结。第十章是结论及政策思考。第一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得出结论。第二部分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多层次、多角度建立中国资本市场,在现阶段我们应该保证主板市场、中小板市场、创业板市场的健康发展,并且积极稳妥地推动新三板市场的建立;改革新股发行制度,必须坚持新股发行制度的市场化改革方向,注重市场因素在其中的作用;协调各种再融资方式的发展,提高股权融资的成本,积极推进债券市场的发展,提高再融资的效率,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突出高新技术产业的融资地位,重视创业板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平衡区域融资,在企业进行上市审核时,管理层应该注意区域因素的影响。对于东部地区的公司提高上市的标准,对中西部则适当降低上市的门槛。对于上市资源的分配,政策上对中西部予以一定的照顾。第三部分阐述未来的研究发向。本文的主要观点是:(1)股票市场融资与产业结构升级度的关联度最高,债券市场次之,银行中长期贷款市场最低。(2)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由审批制向核准制发展、由通道制向保荐制发展,减少了对股票市场的行政干预、注重用市场因素调节经济,IP0融资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正向影响显着,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升级影响也是如此。(3)在不受我国宏观经济政策因素干预的情况下,IP0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率提高0.784个百分点,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率提高0.120个百分点;再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则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率提高1.794个百分点,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率提高0.238个百分点。在受我国“五年计划”宏观经济政策干预的前提下(即受“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计划干预),IPO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率提高2.066个百分点,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率提高0.771个百分点;再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则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率提高2.091个百分点,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率提高2.165个百分点。若是在受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干预的情况下,IPO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率提高1.760个百分点,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率提高0.158个百分点;再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则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率提高1.725个百分点,能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率提高0.311个百分点。(3)高产业结构升级率组各地区的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消极的,中产业结构升级率组和低产业结构升级率组各地区的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有着显着的影响;东部地区的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反向的,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是正向的,但中部地区的作用程度略高于西部地区;低融资率组各地区的股票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显着,而高融资率组和中融资率组各地区的股票市场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5)在我国股票市场中,熊市中,股票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率提高7.37个百分点;牛市中,股票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能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率提高6.31个百分点。
二、中国股票市场对政策信息的不平衡性反应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股票市场对政策信息的不平衡性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 |
1.4.1 带通滤波法 |
1.4.2 高频数据事件研究法 |
1.4.3 文本分析法 |
1.4.4 高斯仿射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
1.5 主要创新与不足 |
1.5.1 主要创新点 |
1.5.2 研究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跨境金融市场联动 |
2.1.1 同一金融市场联动 |
2.1.2 不同金融市场联动 |
2.1.3 全球金融周期 |
2.2 基于宏观视角的货币政策国际溢出研究 |
2.2.1 理论研究 |
2.2.2 实证研究 |
2.3 基于微观视角的货币政策国际溢出研究 |
2.3.1 货币政策公告的国际溢出效应 |
2.3.2 货币政策公告对国际债券市场的溢出效应 |
2.3.3 货币政策公告的文本信息提取 |
2.4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美国货币政策信息溢出的理论分析 |
3.1 引言 |
3.2 货币政策信息与理性预期 |
3.2.1 信息的定义 |
3.2.2 信息类别 |
3.2.3 货币政策信息 |
3.2.4 预期理论 |
3.3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溢出渠道分析 |
3.3.1 模型基本设定 |
3.3.2 信号渠道 |
3.3.3 期限溢价渠道 |
第四章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 |
4.1 引言 |
4.2 理论分析与假设 |
4.3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4.3.1 数据来源 |
4.3.2 研究设计 |
4.3.3 实证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比较视角下美国量宽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溢出效应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 |
5.2.1 新冠疫情期间货币政策外部环境及特点 |
5.2.2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溢出渠道 |
5.3 数据来源与实证方法 |
5.3.1 数据来源 |
5.3.2 实证方法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描述性统计 |
5.4.2 单个货币政策声明的溢出效应检验 |
5.4.3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溢出效应的比较 |
5.4.4 稳健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美国货币政策文本情绪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 |
6.1 引言 |
6.2 美联储货币政策文本情绪指数的构建 |
6.2.1 美联储货币政策声明爬取 |
6.2.2 文本预处理 |
6.2.3 词典法构建文本情绪指数 |
6.3 数据来源与实证模型 |
6.3.1 数据来源 |
6.3.2 实证模型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描述性统计 |
6.4.2 美联储政策文本情绪的溢出效应检验 |
6.4.3 美联储政策文本情绪的溢出渠道分析 |
6.4.4 稳健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溢出渠道分析 |
7.1 引言 |
7.2 美国货币政策信息的溢出渠道 |
7.2.1 渠道定义 |
7.2.2 溢出机制分析 |
7.3 变量说明与模型设定 |
7.3.1 变量说明和数据来源 |
7.3.2 利率期限结构模型 |
7.3.3 实证模型 |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4.1 模型参数估计 |
7.4.2 信息溢出效应的分渠道检验 |
7.4.3 不同类型货币政策的溢出渠道检验 |
7.4.4 稳健性检验 |
7.5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学位论文评两及答辩情况表 |
(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公司股价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环境信息披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综述 |
三、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对公司股价的影响 |
(一)实证模型设定 |
(二)数据说明 |
(三)实证分析 |
1. 环境信息披露后的市场反应 |
2. 稳健性检验 |
四、制度因素和社会因素对我国环境信息披露政策效果的影响 |
(一)制度因素 |
1. 环境制度背景 |
2. 制度因素对市场惩罚性反应的影响 |
(二)社会因素 |
1. 媒体报道 |
2. 投资者的环保意识 |
(三)稳健性检验 |
五、结论与建议 |
(3)资本市场周期的结构特征及其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基本概念界定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资本市场周期运行的理论基础 |
2.1.1 标准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 |
2.1.2 分形市场假说与适应性市场假说 |
2.2 资本市场周期的特征解析与影响因素 |
2.2.1 资本市场周期的特征解析 |
2.2.2 资本市场周期的影响因素 |
2.3 资本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的交互影响 |
2.3.1 资本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周期传导机制 |
2.3.2 资本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的波动相依特征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资本市场周期结构特征的识别与制度解释 |
3.1 资本市场周期的成因解析与制度背景 |
3.2 资本市场周期结构的基本特征 |
3.2.1 资本市场周期时域维度的结构特征 |
3.2.2 资本市场周期频域维度的结构特征 |
3.3 资本市场周期结构特征识别的模型构建 |
3.3.1 MS-AR模型的构建 |
3.3.2 数据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3.3.3 资本市场周期的区制转换特征识别 |
3.4 资本市场周期结构特征的制度解释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政策信息对资本市场周期波动的影响机制 |
4.1 政策信息对资本市场周期波动的现实影响 |
4.2 政策信息对资本市场周期波动的影响机理 |
4.2.1 政策信息对资本市场周期波动影响的研究回顾 |
4.2.2 政策信息对资本市场周期波动影响的理论机制 |
4.3 数据选择、模型构建与适用性检验 |
4.3.1 数据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4.3.2 TVP-VAR模型的构建 |
4.3.3 模型的适用性检验 |
4.4 政策信息对资本市场周期波动的时变影响机制 |
4.4.1 数量型货币政策信息对资本市场周期波动的影响 |
4.4.2 价格型货币政策信息对资本市场周期波动的影响 |
4.4.3 汇率政策信息对资本市场周期波动的影响 |
4.4.4 稳健性检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资本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动态关联机制 |
5.1 资本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的现实联系 |
5.2 资本市场与经济周期关联机制的分析与假设 |
5.3 资本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关系机制的实证检验 |
5.3.1 数据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5.3.2 资本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性检验 |
5.3.3 资本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动态响应机制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资本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长期协动关系的跨国比较 |
6.1 资本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长期协动关系的分析与假设 |
6.2 资本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长期趋势的度量 |
6.2.1 小波分析原理 |
6.2.2 数据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
6.2.3 基于小波变换的数据分析 |
6.3 资本市场周期与经济周期长期协动关系的实证检验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演变路径与未来取向 |
7.1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演变路径 |
7.2 资本市场的制度性分歧 |
7.3 资本市场制度建设的未来取向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科研成果 |
致谢 |
(4)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重要概念界定 |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 研究方法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实证研究的逻辑 |
2.1 股市波动 |
2.1.1 国外学者对股市波动的研究 |
2.1.2 国内学者对股市波动的研究 |
2.2 政策事件对股市波动的影响 |
2.2.1 国外学者对政策事件影响股市波动的研究 |
2.2.2 国内学者对政策事件影响股市波动的研究 |
2.3 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 |
2.4 文献评述 |
2.5 本文实证研究的逻辑 |
第三章 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结构性突变检测与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匹配 |
3.1 ICSS算法及修正ICSS算法 |
3.1.1 ICSS算法 |
3.1.2 修正的ICSS算法 |
3.2 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结构性突变检测与政策事件匹配 |
3.2.1 数据来源 |
3.2.2 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收益率序列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2.3 上证综指收益波动的结构性变点与相应政策事件 |
第四章 考虑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冲击的模型拟合 |
4.1 ARMA模型及GARCH族模型简介 |
4.1.1 ARMA模型 |
4.1.2 GARCH族模型 |
4.2 上证综指收益率序列的预处理 |
4.2.1 平稳性检验 |
4.2.2 自相关检验 |
4.2.3 ARMA模型定阶 |
4.2.4 ARCH效应检验 |
4.3 未考虑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冲击的模型拟合 |
4.3.1 GARCH族模型拟合 |
4.3.2 ARMA-GARCH族模型拟合 |
4.3.3 不同残差分布下的ARMA-GRACH族模型拟合 |
4.3.4 最优拟合模型选择 |
4.3.5 ARMA-EGARCH模型对上证综指历史波动率的总体拟合效果 |
4.4 考虑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冲击的模型拟合 |
4.4.1 考虑结构性变点的ARMA-EGARCH模型 |
4.4.2 考虑金融监管政策冲击的ARMA-EGARCH模型 |
4.4.3 考虑其他政策事件冲击的ARMA-EGARCH模型 |
4.4.4 综合考虑各类政策事件冲击的ARMA-EGARCH模型 |
第五章 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
5.1 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的GARCH模型预测及结果修正 |
5.2 金融监管等政策事件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比较研究 |
5.3 具体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实证研究 |
5.3.1 事件研究法 |
5.3.2 具体金融监管政策对上证综指收益波动影响的实证检验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5)信息冲击与证券市场反应模式 ——基于价格跳跃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信息冲击及其识别的文献回顾 |
2.1.1 信息与信息冲击 |
2.1.2 影响价格行为的市场信息 |
2.1.3 信息冲击的识别 |
2.2 信息冲击下市场的不同反应模式 |
2.2.1 反应不足与动量效应 |
2.2.2 过度反应与反转效应 |
2.2.3 利好与利空的不对称性 |
第3章 基于跳跃的信息冲击识别与度量研究 |
3.1 引言 |
3.2 假设 |
3.3 指标选取与实证研究设计 |
3.3.1 样本来源与数据选择 |
3.3.2 跳跃的检验方法 |
3.3.3 跳跃的识别和跳跃收益的计算 |
3.3.4 公司特征变量选取 |
3.4 实证结果分析 |
3.4.1 中国市场跳跃行为对比分析 |
3.4.2 信息冲击事件与跳跃行为的关系分析 |
3.4.3 以跳跃收益衡量信息冲击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息冲击与市场反应模式研究 |
4.1 引言 |
4.2 假设 |
4.3 指标选取与实证研究设计 |
4.3.1 不同投资视角的投资组合分析 |
4.3.2 Fama-Macbeth横截面回归 |
4.3.3 利好与利空信息冲击与股票收益研究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短期反应不足的投资组合分析实证结果 |
4.4.2 长期反应过度的投资组合分析与稳健性检验 |
4.4.3 信息冲击的Fama-Macbeth横截面回归结果 |
4.4.4 利好与利空信息冲击的不对称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政策启示 |
5.3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的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媒体关注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技术路线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媒体关注与资产定价领域 |
2.1.1 媒体关注与金融市场反应 |
2.1.2 媒体关注与信息效应 |
2.1.3 媒体关注与投资者行为效应 |
2.2 媒体关注与公司治理领域 |
2.2.1 媒体关注对公司治理的监督机制 |
2.2.2 媒体关注对公司治理的市场压力机制 |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
3.1 理论基础 |
3.1.1 资产定价 |
3.1.2 投资者有限注意力 |
3.1.3 信号传递理论 |
3.1.4 媒体信息在股市中的传导机制 |
3.2 研究假设 |
第4章 研究模型与数据 |
4.1 模型建立 |
4.2 样本选取及样本来源 |
4.2.1 样本的选取过程 |
4.2.2 样本来源 |
4.3 指标建立 |
4.3.1 被解释变量 |
4.3.2 解释变量 |
4.3.3 控制变量 |
第5章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媒体关注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 |
5.2.1 公司公告与新闻报道之和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 |
5.2.2 公司公告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 |
5.2.3 新闻报道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 |
5.2.4 将媒体关注按中位数划分为两组后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 |
5.3 媒体关注与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交互作用分析 |
第6章 结论政策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7)我国环境信息手段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 ——以“上市公司污染源在线监测风险排行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及意义 |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 |
1.2.1 环境信息 |
1.2.2 环境信息披露 |
1.2.3 (累计)异常收益 |
1.3 数据概述 |
1.3.1 事件介绍 |
1.3.2 上市公司股票数据 |
1.3.3 企业特征数据 |
1.4 研究思路和内容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本文的创新点及贡献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文献综述 |
2.1 环境信息披露的理论回顾 |
2.1.1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1.2 合法性理论 |
2.1.3 成本-收益论 |
2.1.4 信号显示理论 |
2.2 相关实证文献综述 |
2.2.1 环境信息披露与公司价值 |
2.2.2 资本市场反映的异质性 |
2.3 本章小结及思考 |
第3章 环境信息手段的应用与发展 |
3.1 外国环境信息披露思想与实践 |
3.1.1 污染物排放与转移登记制度 |
3.1.2 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
3.1.3 政府环境信息公开 |
3.1.4 产品环境标志 |
3.2 我国环境信息公开的保障体系 |
3.2.1 法律规章制度的完善 |
3.2.2 社会制衡机制的发展 |
3.2.3 市场机制的建立 |
3.2.4 现有环境管理体制的支持 |
3.3 我国环境信息披露政策与实践 |
3.3.1 区域环境状况报告 |
3.3.2 企业环境信息披露 |
3.3.3 产品环保标识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污染榜对上市公司股票收益率的影响——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分析 |
4.1 上市公司污染源在线监测风险排行榜 |
4.1.1 项目简介 |
4.1.2 跟踪标的的样本选取 |
4.1.3 监测数据的基本信息 |
4.1.4 风险指数计算 |
4.2 模型设定与变量选取 |
4.2.1 模型设定 |
4.2.2 变量选取与说明 |
4.3 实证结果分析 |
4.3.1 首次上榜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 |
4.3.2 重复上榜对股票收益率的影响 |
4.4 稳健性检验 |
4.4.1 思路与内容 |
4.4.2 未上榜企业的“价变” |
4.4.3 上榜企业的“量变”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污染榜对公司价值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
5.1 引言 |
5.2 数据来源与统计分析 |
5.2.1 数据来源 |
5.2.2 描述性统计 |
5.3 分组比较 |
5.4 实证分析 |
5.4.1 模型设定 |
5.4.2 估计结果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污染榜对公司价值影响的验证与修正——基于PSM-DID方法的分析 |
6.1 引言 |
6.2 研究设计 |
6.3 数据处理 |
6.4 实证结果 |
6.4.1 简化模型估计结果 |
6.4.2 PSM分析结果 |
6.4.3 PSM-DID分析结果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研究结论、政策启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污染榜实施效果的政策含义 |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8)上海自贸区设立对医药行业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背景 |
1.2.1 国际及国内医药行业现状 |
1.2.2 近两年来我国医药行业政策调整情况 |
1.2.3 当前我国股票市场改革创新及运行状况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主要内容和研究框架 |
1.5 本文的研究创新和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2.1.1 有关国外政府政策调整事件的市场反应研究 |
2.1.2 国外其他事件的市场反应研究 |
2.2 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2.1 国内政府政策调整的市场反应研究 |
2.2.2 国内其他事件的市场反应研究 |
2.3 国内外文献评述 |
第三章 研究概述与理论基础 |
3.1 事件研究的一般概述 |
3.1.1 事件研究法 |
3.1.2 事件研究法的前提及一般步骤 |
3.2 理论基础 |
3.2.1 市场有效性假说及其经济学意义 |
3.2.2 股票市场信息传导机制 |
3.2.3 异常收益理论和市场模型 |
第四章 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和事件定义 |
4.1.1 研究方法和研究假设 |
4.1.2 研究事件的选取 |
4.2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
4.2.1 事件样本选取 |
4.2.2 事件窗口选取 |
4.3 实证研究方法和过程 |
4.3.1 研究思路和模型选取 |
4.3.2 检验方法选择 |
4.3.3 检验步骤 |
第五章 实证分析 |
5.1 计算和分析步骤 |
5.2 医药行业市场总体情况 |
5.2.1 AAR检验 |
5.2.2 CAAR检验 |
5.3 各子行业市场情况 |
5.3.1 AAR检验 |
5.3.2 CAAR检验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制定建议 |
6.3 研究不足与未来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及主持或参与科研项目情况 |
(9)产业政策转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价值的影响——以IT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简述 |
三、模型构建 |
(一)基本假设 |
(二)研究设计 |
四、实证分析 |
(一)样本选取及数据处理 |
(二)总样本统计结果及分析 |
1. 统计结果 |
2. 分析 |
(三)分组统计结果及分析 |
1. 统计结果 |
2. 分析 |
五、结论 |
(10)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融资理论和产业结构升级理论 |
1.4 本文研究结构、方法 |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
2 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3 文献评述 |
3 股票市场的功能与产业结构调整 |
3.1 股票市场的功能 |
3.2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
3.3 我国股票市场综合性功能日益显现 |
4 不同融资路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 |
4.1 我国企业融资路径选择 |
4.2 不同融资路径对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的机制 |
4.3 不同融资路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度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不同发行制度的视角 |
5.1 股票发行制度的类型与我国股票发行制度的演变 |
5.2 不同股票发行制度对股票融资功能的影响 |
5.3 不同发行制度下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促进作用的路径分析 |
5.4 不同发行制度下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不同融资方式的视角 |
6.1 我国资本市场股权融资的统计分析 |
6.2 首次公开募股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6.3 再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6.4 上市公司股权再融资投资方向变更值得关注 |
6.5 本章小结 |
7 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不同区域的视角 |
7.1 我国股票市场融资的地区差异 |
7.2 我国不同地区产业结构的特点 |
7.3 股票市场地区融资差异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实证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股市不同周期阶段的视角 |
8.1 股票市场周期的衡量及其特征 |
8.2 我国股票市场不同周期阶段股票融资的特点 |
8.3 股市不同周期阶段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实证分析 |
8.4 本章小结 |
9 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基于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升级标志的视角 |
9.1 高新技术产业的含义和划分 |
9.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的制约因素 |
9.3 股票融资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用的实证检验 |
9.4 本章小结 |
10 结论与政策思考 |
10.1 主要结论 |
10.2 政策思考 |
10.3 未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中国股票市场对政策信息的不平衡性反应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货币政策对中国债券市场的信息溢出效应研究[D]. 刘春紫. 山东大学, 2021(11)
- [2]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对公司股价影响的实证研究——以环境信息披露为例[J]. 陈开军,杨倜龙,李鋆. 金融监管研究, 2020(05)
- [3]资本市场周期的结构特征及其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机制研究[D]. 张晗. 吉林大学, 2019(02)
- [4]金融监管政策与股市波动的关系研究[D]. 陶桅. 东南大学, 2019(06)
- [5]信息冲击与证券市场反应模式 ——基于价格跳跃的实证研究[D]. 杨雯. 天津大学, 2018(06)
- [6]媒体关注对股价波动性的影响研究[D]. 成宇星.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7]我国环境信息手段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 ——以“上市公司污染源在线监测风险排行榜”为例[D]. 周晖.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8]上海自贸区设立对医药行业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D]. 周轶翔. 广西大学, 2014(08)
- [9]产业政策转变对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价值的影响——以IT产业为例[J]. 金钰,张长征. 金融与经济, 2013(10)
- [10]股票融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D]. 王辉. 江西财经大学, 20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