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鸡规模化饲养值得推广(论文文献综述)
陈雯雯[1](2020)在《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控制研究 ——基于中美牛场对比的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奶业的发展与民生紧密相关,也是强壮民族必不可少的标志性产业。然而,与美国奶牛养殖企业相比,中国奶牛养殖企业的生产成本较高,导致产品价格较高,极大抑制了居民对奶制品的消费需求。奶牛养殖是奶业的关键一环,加强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是平衡国内牛奶供求关系、平抑奶价波动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案例分析,以美国大规模奶牛场生产成本为标准成本,对中国大规模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的构成进行剖析,并对与美国生产成本差距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中国大规模奶牛养殖企业成本控制的重点和措施。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国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及其控制的现状分析。以W中荷牛场为例,分析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构成,并指出其成本控制的重点。研究发现在生产成本构成中,当前中国奶牛养殖企业需要对饲料成本、医疗防疫费用、人工成本、固定资产折旧费用、维护修理费、燃料动力费的消耗加以重视。二是中美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差距及其原因分析。分析了美国奶牛养殖生产成本,并以美国大规模奶牛养殖企业官方显示的平均生产成本数据为对比成本,与中国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进行对比,找出成本差距的的关键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成本差距的原因。研究发现同美国养殖企业相比,我国包括W中荷牛场在内的大规模奶牛养殖企业的饲料成本、医疗防疫费用、人工成本、燃料动力费都不同程度地高于美国,造成成本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主要饲养原料成本差异、人工效率差异、饲料转化效率差异、社会化服务体系差异、饲养方式差异、技术差异以及政策差异等因素。三是中国奶牛养殖企业生产成本控制措施分析。对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可以根据造成中美奶牛养殖企业成本差距的共性原因,结合W中荷牛场当前生产经营情况和占比较大的生产成本项目现状,借鉴美国低成本养牛的可行性经验,这部分的措施主要包括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劳动效率,控制人工成本、加强预防牛疫意识以减少死亡率、运用技术手段,减少不必要损耗以及有效利用社会服务体系和利好政策优势等;此外,还根据W中荷牛场成本控制现状,提出有效利用管理手段以加强成本控制,这部分的措施主要包括加强监督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以及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措施。
刘佳[2](2017)在《福建省农业和废弃物处理GHG清单编制及预测分析》文中指出在全球都对气候变化达成共识的今天,改变高碳经济发展模式,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已经成为当前国家、区域经济发展的理性选择。作为沿海开放地区,置身于这样一个提倡低碳的大环境中,福建省也为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实现低碳经济转型而努力着。因此,对福建省温室气体从排放量估算、影响因素分析及未来的趋势预测等方面加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采纳《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提供的方法,结合数据的获得情况,对福建省农业和废弃物处理过程中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福建省农业碳排放量在1987-1992年间呈持续上升趋势,在1993-2015年间呈较大幅度波动下降的趋势,其中,农用地是主要排放源;福建省废弃物处理碳排放量在2000-2015年间总体上呈现较大幅度波动上升的趋势,其中,废水处理是其主要来源。其次,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农业和废弃物处理碳排放量的成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福建省农业碳排放量受农业经济水平、农业生产资料投入的影响越来越大,废弃物处理碳排放量受城市化水平和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越来越大。最后,运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其未来5年的碳排放量进行趋势预测,结果表明2020年的农业碳排放量达1563.755万吨,将比2010年减少10.51%,2020年的废弃物处理碳排放量达761.216万吨,将比2010年增长45.64%。
陶利文,王力峰,杨永平,高辉,张慧,姚露,陈橙,代长云,方向东,徐建武[3](2015)在《武汉市生态养鸡发展现状及建议》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来,生态养鸡已成为我国家禽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近两年来对武汉市生态养鸡的调研结果,详细介绍了武汉市目前生态养鸡行业的生产现状、技术路线、养殖规模、销售渠道、经营模式、消费群体等情况,提出了加快和规范生态养鸡发展的几点思路。
张丽娜[4](2015)在《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畜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产业,涉及一个国家经济和民生的发展。畜牧业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力量,也是农民提高收入的主要渠道。畜牧业可以说是一个产业链条较长的产业,向前可以关联种植业,中间紧密联系加工业,向后离不开流通业与服务业的支持。所以大力发展畜牧业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优化产业结构,维护消费者健康,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吉林省畜牧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生产方式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可以说吉林省畜牧业正处在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金融对畜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金融资源向畜牧业发展领域投入还存在一定的障碍。如何解决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困境问题显得尤其重要。正是在此背景下,本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实地调研法、个案分析法、统计分析法、计量分析法以及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吉林省金融业、农村金融和畜牧业经济为研究对象,具体探讨了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问题。本论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客观评判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特点以及金融支持的总体情况。以分析我国和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所处阶段、发展环境为重要背景,通过畜牧业所占比重、增长速度等指标具体研究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必要性。全面分析吉林省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情况以及金融创新手段,并以农村金融体系为视角,客观评价吉林省农村金融发展对畜牧业的支持水平;二是从微观层面分析吉林省畜牧业金融供求情况。通过对部分金融机构、畜牧业企业和养殖户的实际调查,结合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实际部门提供的资料进行系统研究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资金供给与需求情况;并以部分市县的具体情况作为个案进行分析,以养殖户为分析对象建立Logistic模型研究影响金融需求的因素;三是实证检验吉林省畜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的关系。以吉林省畜牧业增加值和金融信贷额度为数量经济指标,通过建立VAR计量模型,对吉林省金融发展与畜牧业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找出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以生猪产业为例,利用生猪产业规模比重、金融信贷、财政补贴等指标,进一步建立灰色关联模型,检验金融的发展是否对产业发展规模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四是深入探讨吉林省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困境及成因。吉林省农村金融市场、畜牧业自身发展等一些主客观因素,阻碍了金融向畜牧业倾斜的渠道。二者之间存在障碍的成因既有需求型抑制问题,也有供给抑制原因,此外政策性因素也是一定的客观存在;五是详细解读国内外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与经验模式。通过分析国内外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归纳总结各地区的先进做法和经验模式,以期为吉林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六是提出金融支持促进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通过对上述内容的全面分析和客观研判,找出问题所在,最后得出以下主要结论:一是吉林省畜牧业已经进入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从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阶段划分及特征看,吉林省畜牧业发展水平要比全国平均水平高,进程较快。现状特点表现出吉林省畜牧业已经进入到了由传统生产方式向规模化、标准化为表征的现代化方向转变的特殊时期;二是吉林省畜牧业增长与金融支持具有正向相关关系。本文对吉林省金融支持与畜牧业经济增长进行了实证分析,可以看出吉林省金融的发展对畜牧业经济增长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作用强度有限,今后应该进一步推动吉林省农村金融的发展。进一步考察金融支持对产业规模影响时发现,畜牧业财政补贴和信贷投入对产业规模都有正向影响,且畜牧业信贷投入的作用要略强于财政补贴,但二者的作用在目前阶段表现较弱。三是吉林省畜牧业的金融支持有发展但仍存在一定困境。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困境主要是金融需求得不到完全满足。这其中既有金融供给抑制方面的因素,也有需求抑制方面的问题。二者共同存在导致了畜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难以满足。探求原因发现,吉林省金融服务业发展滞后是其根本原因;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给能力有限是其直接原因;畜牧业发展的一些特性是其内在原因,而政府政策性缺位是其制度性原因。四是金融支持对促进畜牧业发展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金融对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支持效应,必须从完善金融治理机制和激励机制、健全农业金融体系与功能、重塑畜牧业发展主体、制定畜牧业金融政策以及创新畜牧业金融手段等方面进行全面地改革和系统地深化。畜牧业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容,而金融支持是其转型升级的重要影响因素。本论文以此为研究内容,利用理论研究和实地调研相结合、计量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对宏观数据和微观样本开展研究,并且在实证结论和国内外经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
朱冠楠[5](2015)在《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畜牧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在中国,除了牧区之外的广大农业生产地区,畜禽业一直是畜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江苏省历史上向来是畜禽业高度发达的地方,近代江苏畜禽生产在全国一直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又因其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带,作为近代最先受到海外畜牧业影响和冲击的地区,江苏畜禽业发展也因此处于中国近代畜禽业发展的最前沿。民国时期(1912—1949年),虽仅有短暂的38年时间,但这一历史时期不仅是我国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也是传统畜牧科技与近现代畜牧科技相互交汇、融合发展的重要时期。江苏省作为国民政府的政治核心区,其畜禽业在这一历史时期经历了由传统向现代方向的重要转折和发展。根据江苏畜禽业的发展情况,本研究将民国时期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12—1927年,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第二阶段是1927—1937年,国民党建立并巩固其南京政权阶段,第三阶段是1937—1945年,抗日战争爆发,江苏沦陷阶段;第四阶段是1945—1949年,抗战结束,国民党政权崩溃阶段。在第一阶段1912—1927年的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混乱,农村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致使江苏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在第二阶段1927—1937年社会政治相对平稳,各项建设事业均得到较快发展,史称"民国十年黄金期",在此期间,畜禽业发展才开始真正受到政府的重视。国民政府主导下的较为完善的现代畜牧兽医机构初步建立起来,大量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引进江苏,用以改良地方畜禽品种,现代组织形式的畜禽企业及畜产合作社也逐渐建立起来,江苏畜禽业在这十年期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三阶段1937—1945年期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国民政府迁都重庆,江苏省因日本侵略沦陷,损失惨重,畜禽业发展被迫中断。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第四阶段1945—1949年期间,江苏畜禽业逐渐恢复发展,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国民党政权日渐崩溃,导致这一时期江苏畜禽业的发展规划大多流于形式,没有完全付诸实践。资产阶级政权性质的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畜牧业发展政策,大都是围绕着促进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方向发展来制定的。这一时期的江苏畜禽饲料生产与加工利用、中兽医技术等方面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的经验,变化较小。而现代畜牧兽医机构的初步建立、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地方畜禽品种的改良和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的建立,不仅是近代江苏整个畜牧业发展中最突出的三个方面,也是江苏畜禽业由传统向现代发展的集中体现。通过对这一时期初步建立的现代畜牧兽医机构、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及改良地方畜禽品种和建立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等江苏畜禽业发展集中体现的深入考察,我们发现:民国时期,国民政府建立的具有现代特征的畜牧兽医组织机构在引进、推广、研究及传播西方畜牧兽医技术,保障中国畜禽业发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对江苏畜禽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组织保障作用;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以及运用现代实验科学育种技术改良地方畜禽品种,是不同于以往历代传统育种技术的人工有意识的培育选种,可以说是近代中国畜禽业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现代组织形式的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建立后,采用了先进的现代畜禽生产技术,不仅大大提高了畜禽养殖业的生产率与商品率,还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尽管它们为数不多且发展缺乏连续性,但却代表了长江中下游畜禽业的近现代发展方向,具有很大的历史进步性。挖掘我国近代畜禽业发展的历史规律,总结其经验教训,对当前我国畜禽业良性发展及畜牧业的现代转型都有着重要的参考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关于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值得我们借鉴的有益经验主要是:多重力量及外力因素的推动和介入;注重对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畜产合作经验的学习;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畜禽业。关于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民间资本对现代畜禽业的投入较少,畜禽业在农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政府及畜牧界专家缺乏深入到农村的实地调研;政府缺乏对国外市场和外国资本经济入侵的控制及防范意识;政府与专家主导型的现代畜禽业发展导致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缺失;政府及民众缺乏对本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自主保护意识。最后归纳反思,以史为鉴,以史观今,对当前我国畜禽业的良性发展提出一些思考。
王仁华[6](2014)在《浅谈江西地方鸡种的保护》文中研究表明保护意识增强我省地方鸡种资源较丰富,有泰和乌骨鸡、余干黑鸡、广丰白耳鸡、崇仁麻鸡、宁都三黄鸡、万载康乐鸡、南城五黑鸡、东乡绿壳蛋鸡、景德黄鸡、安义瓦黑鸡等具有地方特色的地方鸡种。其中,泰和乌骨鸡更是独具江西特色的地方鸡种。如今,伴随着养殖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对地方鸡种造成极大的冲击。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人们营养意识和安全意识的不断增强,生态养殖的地方鸡种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陈玛琳[7](2013)在《中国蜂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文中指出蜂产业被誉为投资少、见效快、用工省的“空中农业”,其发展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我国发展蜂产业的自然条件优越,是传统的养蜂大国,养蜂历史悠久,蜜源植物丰富,蜂群数量、蜂产品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我国却非蜂业强国,表现为生产技术水平低、养殖规模小且较分散、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差、缺乏有效监管等,而近年来不断出现的蜂产品兽药残留事件,更是严重影响我国蜂产品出口贸易,因此,在贸易全球化背景下从技术经济学角度对我国蜂产业进行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对我国蜂产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首先从蜂产业生产区域、蜜源情况、国内销售市场状况及国际贸易角度分析蜂产业总体情况,并借助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蜂产业经济岗位蜂农固定观察点的数据,运用统计学及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分析蜂农养殖规模及方式、自身特征、蜜蜂授粉应用情况、蜂农收入情况等,并实证研究了蜂农合作组织、蜂农是否参加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等对蜂农收入的影响。其次是通过对10省市蜂农技术需求的调查,掌握了目前蜂农技术需求的实际情况及影响蜂农技术采用行为的因素,通过目前蜂产业相关论文发表情况、科研成果登记情况的分析,研究了我国蜂产业的技术供给情况,并针对蜂农的技术需求,研究分析了关键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情况,以及我国蜂产业的科研及技术推广水平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是根据蜂农饲养方式的不同,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分别对转地及定地养殖方式下我国蜂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分析,测算结果表明2009-2012年转地养殖和定地养殖方式下蜂产业综合技术效率值分别为84.4%和69%,定地饲养方式下要素投入冗余量较大,其中尤以北京市的要素投入比例最不合理。最后在探讨促进我国蜂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中,选取国内外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以澳大利亚为例分析国外蜂业发达国家发展养蜂业的做法,总结澳大利亚对蜂产业管理的经验,学习其对病虫害防治和宣传蜜蜂授粉的做法。在国内的案例分析中,分别选取以政府、协会、企业为主导的技术供给与推广模式加以分析,得出发展我国蜂产业的经验与启示。基于以上研究对促进蜂产业技术进步提出以下建议:政府应加强对蜂产业的监管与支持力度,建立政府与政策支持体系;以蜂农技术需求为基础,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研发体系;加强蜂产业科研人才队伍建设及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建立产业人才培育体系;加强产业组织化建设,建立技术服务与推广体系;运用现代信息工具,构建产业信息服务体系。
杨森[8](2013)在《微生物联合蝇蛆转化固体有机废弃物和相关产品的研发》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猪粪和赤霉素工业发酵废渣等固体有机废弃物产生量日益增加,如不妥善处理,既污染环境又浪费了资源。家蝇(Musca domestica Linnaeus)、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e)和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 Fabricius)等蝇蛆类昆虫在微生物的辅助作用下可以有效的分解这些有机废弃物,达到抑制病原微生物、除臭和无害化处理的目的。使用发酵后固体有机废弃物饲养的蝇蛆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丰富,在生物能源和动物饲料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首先,我们在自然界中收集上述3种环裂亚目蝇类,并对其规模化饲养技术做了一定研究和探讨;在实现规模化饲养基础上,利用这些食腐性蝇类在微生物的辅助作用下将赤霉素废渣和猪粪生物转化为蝇蛆生物质和有机肥;为了开发利用蝇蛆生物质中的油脂,将其作为生物柴油原料,通过酸催化酯化-碱催化酯交换两步法反应生产生物柴油,优化生产工艺;进一步开发蝇蛆生物质中的蛋白质,利用蝇蛆粉替代泥鳅商业饲料中的鱼粉进行饲养泥鳅的实验,综合评价蝇蛆粉替代鱼粉对泥鳅生长特性和泥鳅肌肉氨基酸、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环裂亚目常见蝇类收集,驯化和大头金蝇规模化饲养技术研究。家蝇、大头金蝇和棕尾别麻蝇为本地参与猪粪等有机废弃物分解的常见蝇种;添加血粉的麸皮作为大头金蝇的收卵基质时,卵产量和幼虫孵化率最高;大头金蝇成虫饲养最适密度5075只/m3,产卵周期约6周,产卵高峰期在羽化后第3周。(2)微生物与家蝇联合处理赤霉素废渣。通过筛选得到两株具有赤霉素降解能力的海洋菌株,经鉴定分别为腐生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cus)和变异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variabile);赤霉素废渣添加40%稻草粉,水分65%,pH 8.5,接种酵母菌和变异棒状杆菌在26℃培养6天可消除培养基85.52%的赤霉素残留;中试实验表明,每天处理100 kg的培养基质(含60%赤霉素废渣),可收获鲜蛆约12kg,有机肥48 kg;鲜蛆中赤霉素残留低于日本水果最低标准。(3)利用家蝇和棕尾别麻蝇幼虫油脂生产生物柴油工艺优化。猪粪和赤霉素发酵废渣饲养的棕尾别麻蝇幼虫油脂含量在19.5%-21.7%,其幼虫饲养周期仅4 d;棕尾别麻蝇油脂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为:12:1醇油摩尔比,1.5%催化剂,70℃反应120 min;棕尾别麻蝇生物柴油的大部分属性符合美国生物柴油国家标准(ASTM D6751),包括密度884.2 kg/m3,粘度5.6 mm2/s,闪点146℃十六烷值51.5和酯含量98.6%等;猪粪饲养的家蝇幼虫油脂含量达21.6%,家蝇油脂酯化反应的最佳条件为:8:1醇油摩尔比,2%的催化剂,70℃反应120 min;家蝇生物柴油属性:密度881 kg/m3,粘度5.64 mm2/s,闪点145℃,十六烷值52.3和酯含量96.8%。(4)家蝇蛆粉替代鱼粉对泥鳅肌肉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影响。家蝇蛆粉替代饲料中75%的鱼粉,饲料系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但增重率和存活率无显着差异(P>0.05),泥鳅肌肉的粗灰分含量显着降低(P<0.05);50%与75%的鱼粉替代组的总必需氨基酸含量高于对照组,天门冬氨酸,甘氨酸和谷氨酸等呈味氨基酸变异系数较大。随着饲料中蝇蛆粉添加比例升高,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有下降趋势,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有上升趋势。
张升[9](2013)在《适应重庆规模化生态散养土鸡的生产技术及市场前景研究》文中提出规模化生态散养土鸡是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根据生态学、经济学原理,将传统养殖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利用草地、林下、荒山、滩涂等闲置资源,对选取的优质地方鸡品种,实行放养和舍养相结合的规模化养殖。在整个养殖过程中,让鸡自由采食野生自然饲料为主,人工科学补料为辅,严格限制饲料添加剂和化学药品等合成物质的使用,禁用免疫程序之外的任何激素和抗生素。通过良好的饲养环境、科学饲养管理、严格卫生保健措施等,实现标准化生产,使肉、蛋产品达到无公害食品,乃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标准。本研究中对已适应重庆气候、地理条件的本地特色土鸡种包括秀山土鸡、南川土鸡、大宁河鸡、城口山地鸡进行品种育成情况、外貌特征、产肉性能、繁殖性能、饲养管理特点等方面的特点进行介绍介绍。汇总的重庆地区优质地方鸡品种的情况介绍对广大相关工作者是一种基本知识普及,也是为进一步研究更适合大规模林下散养引种进行的基础工作。并比较研究确定了适应大规模生态散养优质地方鸡品种的基础上,对全套生产技术经过实践后进行总结性研究,包括生态散养鸡场的建筑与设备,雏鸡的饲养与管理,成鸡的生态放养技术,散养鸡的营养需要与饲料配合,散养鸡常见疾病及防治,生态散养鸡生产模式,散养鸡品质鉴定和屠宰加工,生态散养鸡达标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这八个方面形成详尽的切实可行的推广方案,势必会对重庆地区大规模生态散养土鸡生产者提供良好的操作方案和技术指导。同时契合重庆市政府“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的精神,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智力支持。同时,研究对成品鸡的销售模式进行了市场调查,对目前的土鸡市场的销售渠道、销售模式和销售价格进行了研究和总结,在对鸡的饲养基础上进行了销售方面的研究,对生产者的销售方案方面提供一定的市场前景指导。
钱勇,张建华[10](2009)在《立足产业需求 创新科技支持——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2009年度工作集锦》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12月6-7日,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2009年度总结大会在南京召开,开幕式由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文杰主持,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产业技术处徐利群副处长、江苏省农委王春喜副主任、江苏省农委畜牧处宋晓春处长、南京农业大学周光宏副校长先后致辞。肉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综合试验站站长及相关参会代表近120人参加了会议。一年来的实践表明,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通过制度创新和机制创新,对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肉鸡业科技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等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特别是在肉鸡业科技工作和产业经济发展之间建立有效链接机制方面走出一条新路。
二、地方鸡规模化饲养值得推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方鸡规模化饲养值得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控制研究 ——基于中美牛场对比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2.1 养殖成本差距及其构成 |
1.2.2 成本差异原因 |
1.2.3 成本控制方法及措施 |
1.2.4 文献评述 |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1.3.3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生产成本相关概念 |
2.1.2 规模化奶牛养殖的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2.2.1 ABC管理法 |
2.2.2 目标成本管理 |
2.2.3 低成本竞争优势 |
2.2.4 成本控制原则 |
3 牛场对比分析对象的选择 |
3.1 生产成本指标说明 |
3.1.1 美国生产成本指标现行规定 |
3.1.2 中国生产成本指标现行规定 |
3.1.3 中美奶牛养殖业生产成本分类 |
3.2 参照对象的成本构成 |
4 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及其控制现状分析 |
4.1 基本情况简介 |
4.1.1 牛场所在省份奶牛养殖情况 |
4.1.2 牛场概括 |
4.1.3 人员情况 |
4.1.4 员工职责及奶牛场主要工种定额 |
4.2 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现状 |
4.2.1 牛群结构及相关数据 |
4.2.2 生产成本构成情况 |
4.2.3 部分饲料购入单价及奶牛日均饲料配方成本 |
4.2.4 直接生产费用占比情况 |
4.2.5 间接生产费用占比情况 |
4.2.6 平均生产成本情况 |
4.2.7 每公斤奶成本情况 |
4.3 W中荷牛场成本控制现状 |
4.3.1 现阶段成本控制关键点 |
4.3.2 成本控制现状 |
5 与美国牛场生产成本差距及原因分析 |
5.1 与美国牛场生产成本差距 |
5.1.1 养殖奶牛生产成本趋势分析 |
5.1.2 生产成本差距情况分析 |
5.1.3 主要生产成本项目占比分析 |
5.1.4 差距分析总结 |
5.2 成本差异原因分析 |
5.2.1 主要饲养原料成本差异 |
5.2.2 饲料转化效率差异 |
5.2.3 人工效率差异 |
5.2.4 社会化服务体系差异 |
5.2.5 生产技术差异 |
5.2.6 饲养方式差异 |
5.2.7 政策因素差异 |
6 基于对比分析视角的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控制措施 |
6.1 有效利用饲料原料,提高饲料转化率 |
6.1.1 优质饲草的利用 |
6.1.2 青贮饲料的有效利用 |
6.1.3 饲料添加剂的有效利用 |
6.1.4 避免TMR饲喂浪费 |
6.1.5 寻求饲料原料替代品 |
6.1.6 分群饲养,提高饲料利用率 |
6.2 提高劳动效率,控制人工成本 |
6.3 合理预防牛疫,降低死亡率 |
6.4 运用技术手段,减少不必要损耗 |
6.5 有效利用社会服务体系利好政策优势 |
6.6 有效利用管理手段,减少不必要耗费 |
7 主要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福建省农业和废弃物处理GHG清单编制及预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3.1 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研究现状 |
3.2 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现状 |
3.3 碳排放预测研究现状 |
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技术路线 |
5 本文特色与创新 |
6 研究区域概况 |
6.1 福建省农业发展现状 |
6.2 福建省废弃物处理现状 |
第一章 福建省农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及特征分析 |
1.1 农业中甲烷的排放量计算 |
1.1.1 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 |
1.1.2 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排放 |
1.1.3 水稻种植甲烷排放 |
1.2 农业中氧化亚氮的排放量计算 |
1.2.1 动物粪便管理氧化亚氮排放 |
1.2.2 农用地氧化亚氮排放 |
1.3 福建省农业部门温室气体清单汇总 |
1.4 不确定性分析 |
第二章 福建省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及特征分析 |
2.1 废弃物处理甲烷的排放量计算 |
2.1.1 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甲烷排放 |
2.1.2 生活污水处理甲烷排放 |
2.1.3 工业废水处理甲烷排放 |
2.2 废弃物处理氧化亚氮的排放量计算 |
2.3 废弃物处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计算 |
2.4 福建省废弃物处理温室气体清单汇总 |
2.5 不确定性分析 |
第三章 农业和废弃物处理碳排放的主成分分析 |
3.1 方法的选取 |
3.2 主成分分析基本原理 |
3.3 福建省农业温室气体碳排放主成分分析 |
3.3.1 影响因素筛选 |
3.3.2 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 |
3.4 福建省废弃物处理碳排放主成分分析 |
3.4.1 影响因素筛选 |
3.4.2 主成分分析法的应用 |
第四章 农业和废弃物处理碳排放量的预测 |
4.1 测算方法的选取 |
4.2 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原理 |
4.3 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建立 |
4.4 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检验 |
4.4.1 残差合格模型检验 |
4.4.2 关联度合格模型检验 |
4.4.3 均方差比合格模型检验 |
4.4.4 小误差概率合格模型检验 |
4.5 福建省农业温室气体碳排放量的预测 |
4.5.1 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应用 |
4.5.2 灰色GM(1,1)模型的检验 |
4.6 福建省废弃物处理碳排放量的预测 |
4.6.1 灰色GM(1,1)预测模型的应用 |
4.6.2 灰色GM(1,1)模型的检验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武汉市生态养鸡发展现状及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生态养鸡发展前景 |
2 武汉市生态养鸡发展现状 |
3 武汉市生态养鸡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 加快和规范生态养鸡发展的几点建议 |
(4)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及范围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三章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与金融支持状况 |
3.1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阶段划分 |
3.2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现状特点 |
3.3 吉林省畜牧业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
3.4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状况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供给与需求 |
4.1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供给主体及作用 |
4.2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主体及需求现状 |
4.3 吉林省畜牧业金融供求的案例调查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吉林省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
5.1 金融支持对畜牧业发展的作用机制 |
5.2 基于VAR模型的吉林省金融支持与畜牧业发展互动关系分析 |
5.3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的金融支持对畜牧业规模养殖的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金融支持吉林省畜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
6.1 吉林省畜牧业金融支持面临的主要困境 |
6.2 吉林省畜牧业发展金融支持困境成因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国内外金融支持畜牧业发展的经验借鉴 |
7.1 国外金融扶持畜牧业发展的措施及做法 |
7.2 国内金融支持畜牧业的政策措施 |
7.3 经验借鉴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2 对策建议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二、相关研究概况及以往研究局限 |
三、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的解释 |
四、研究内容与框架体系 |
五、创新及可能存在的不足 |
第一章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晚清江苏畜禽业发展概况 |
一、养猪业 |
二、养牛业 |
三、养羊业 |
四、养马、驴、骡业 |
五、养兔业 |
六、养禽业 |
第二节 晚清中国畜禽业发展的困境 |
一、中国畜禽业日趋衰落 |
二、中国畜禽产品贸易的困境 |
第三节 晚清国外先进畜牧科技的引进 |
一、翻译介绍国外先进畜牧科技的文章和着作 |
二、重视畜牧兽医教育,培养畜牧兽医专业人才 |
三、引进国外优良畜禽品种并建立畜牧试验场 |
第二章 现代畜牧兽医机构的初步建立 |
第一节 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 |
一、国家畜牧兽医行政管理机构 |
二、江苏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 |
三、各级畜牧兽医行政管理及服务机构在江苏的主要工作 |
第二节 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
一、我国的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
二、位于江苏的畜牧兽医教育机构 |
三、各级畜牧兽医教育机构在江苏的主要工作 |
四、畜牧兽医教育机构的人才培养及留学生教育 |
第三节 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
一、设立于南京的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
二、设立于上海的畜牧兽医社会团体 |
第三章 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及地方品种的改良 |
第一节 猪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
一、猪种改良的目标 |
二、江苏的猪种改良 |
第二节 牛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
一、牛种改良的目标 |
二、江苏的牛种改良 |
第三节 羊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
一、羊种改良的目标 |
二、江苏的羊种改良 |
第四节 马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
一、马种改良的目标 |
二、江苏的马种改良 |
第五节 兔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
一、兔种改良的目标 |
二、江苏的兔种改良 |
第六节 鸡品种的引进与改良 |
一、鸡种改良的目标 |
二、江苏的鸡种改良 |
第四章 现代畜禽企业与畜产合作社的建立 |
第一节 现代畜禽企业的建立 |
一、现代奶牛企业的建立及发展 |
二、现代养鸡场及蛋品公司的建立 |
三、现代企业组织形式畜禽企业的建立 |
第二节 畜产合作社的建立 |
一、建立畜产合作社的背景 |
二、江苏畜产合作组织的概况 |
第三节 现代畜禽企业及畜产合作社的特点 |
一、由政府和畜牧兽医专家学者主导和发起 |
二、发展缺乏连续性 |
第五章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历史启示 |
第一节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的有益启示 |
一、多重力量及外力因素的推动和介入 |
二、注重对国外优良畜禽品种的引进和畜产合作经验的学习 |
三、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发展畜禽业 |
第二节 民国江苏畜禽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民间资本对畜禽业投入较少,畜禽业在农家经济中所占比重较低 |
二、政府及畜牧界专家缺乏深入到农村的实地调研 |
三、政府缺乏对国外市场及外国资本经济入侵的控制及防范意识 |
四、政府与专家主导下的现代畜禽业发展导致农民主体性地位的缺失 |
五、政府及民众缺乏对本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的自主保护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江苏省民国时期建制沿革 |
附录2 江北各县二十四年度推进畜禽养殖业情形简明表 |
附录3 无锡牛乳营业登记一览表 |
附录4 《牛乳营业取缔规则》 |
附录5 《南京市牛乳保证责任合作社章程》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一、发表学术论文 |
二、主持科研项目 |
(6)浅谈江西地方鸡种的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保护意识增强 |
养殖存在的问题 |
加强保护力度 |
(7)中国蜂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
1.2.2 国内研究动态 |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
1.3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3.1 理论基础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1.5.1 可能的创新点 |
1.5.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中国蜂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
2.1 我国蜂产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
2.1.1 蜂产业的区域分布及生产情况 |
2.1.2 我国主要蜜粉源植物及放蜂路线 |
2.1.3 蜂产品国内销售市场情况 |
2.1.4 蜂产品国际贸易状况 |
2.2 基于调查实证的蜂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2.1 调查方法及样本分布 |
2.2.2 被调查蜂农基本特征 |
2.2.3 蜂农养殖规模及养殖方式 |
2.2.4 蜂产业的技术推广情况 |
2.2.5 我国蜜蜂授粉发展现状分析 |
2.2.6 2012年蜂农的成本收益情况 |
2.3 蜂产业发展前景的SWOT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蜂农技术需求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蜂农技术需求情况分析 |
3.1.1 调查方法与数据来源 |
3.1.2 被调查蜂农的基本情况分析 |
3.1.3 调查结果分析 |
3.2 技术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3.2.1 模型选择与数据处理 |
3.2.2 模型结果及分析 |
3.3 蜂农技术来源渠道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蜂产业技术供给分析 |
4.1 蜂产业技术供给主体分析 |
4.1.1 蜂产业主要管理与组织机构 |
4.1.2 我国蜂产业科研体系 |
4.1.3 我国蜂产品加工企业 |
4.2 蜂产业技术供给总体状况分析 |
4.2.1 期刊论文发表情况 |
4.2.2 全国硕博士论文研究情况 |
4.2.3 科技成果登记及转化情况 |
4.3 蜂产业主要生产技术的研究情况分析 |
4.3.1 规模化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
4.3.2 病虫害防治技术 |
4.3.3 蜜蜂育种技术 |
4.3.4 蜜蜂授粉技术 |
4.3.5 蜂机具的研发情况 |
4.3.6 信息技术在蜂产业中的应用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蜂产业的经济效率分析 |
5.1 蜂产业成本收益分析 |
5.1.1 蜂产业投入情况分析 |
5.1.2 蜂产业生产效益分析 |
5.1.3 蜂产业成本收益情况小结 |
5.2 蜂产业生产效率测算方法与指标选取 |
5.2.1 研究方法与模型选择 |
5.2.2 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
5.3 测算结果分析 |
5.3.1 我国主要省市蜂产业生产效率现状分析 |
5.3.2 我国蜂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测算与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澳大利亚蜂产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6.1 澳大利亚养蜂业慨况 |
6.2 主要生产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慨况 |
6.2.1 病虫害防治的措施及技术推广 |
6.2.2 授粉技术的发展与推广应用 |
6.2.3 蜜蜂育种的研究与应用 |
6.2.4 蜂机具的应用及蜂业信息技术 |
6.3 澳大利亚蜂产业技术服务体系 |
6.3.1 主要产业组织及研究机构 |
6.3.2 蜂产业技术推广体系 |
6.4 对我国的借鉴和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促进我国蜂产业技术进步的路径探索 |
7.1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政府依托型技术供给模式 |
7.1.1 国家现代农业技术体系建设背景 |
7.1.2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的基本概况及主要任务 |
7.1.3 国家蜂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初步成效 |
7.2 江山市养蜂产业化协会——协会及合作社主导型模式 |
7.2.1 江山市养蜂产业化协会发展情况 |
7.2.2 协会推动江山蜂业技术进步的途径 |
7.3 浙江蜂之语蜂业有限公司——龙头企业主导型技术推广模式 |
7.3.1 公司简介 |
7.3.2 公司推动科技创新的措施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本文主要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附录 |
(8)微生物联合蝇蛆转化固体有机废弃物和相关产品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双翅目常见食腐性昆虫研究进展 |
1.1.1 基本生物学特征 |
1.1.1.1 家蝇(Musca domestica L.) |
1.1.1.2 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 F.) |
1.1.1.3 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e) |
1.1.1.4 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 |
1.1.2 人工饲养技术研究 |
1.1.2.1 家蝇(Musca domestica L.) |
1.1.2.2 大头金蝇(Chrysomya megacephala F.) |
1.1.2.3 棕尾别麻蝇(Boettcherisca peregrine) |
1.1.2.4 亮斑扁角水虻(Hermetia illucens L.) |
1.1.3 小结与展望 |
1.2 利用蝇蛆处理有机固体废弃物研究进展 |
1.2.1 猪粪处理 |
1.2.1.1 猪粪的产生现状和处理方法 |
1.2.1.2 家蝇处理猪粪 |
1.2.1.3 亮斑扁角水虻处理猪粪 |
1.2.1.4 蝇蛆处理猪粪过程中微生物作用的研究 |
1.2.2 发酵废渣处理 |
1.2.2.1 GA3废渣产生背景 |
1.2.2.2 GA3废渣处理技术 |
1.2.3 小结与展望 |
1.3 蝇蛆类产品开发进展 |
1.3.1 能源领域 |
1.3.1.1 亮斑扁角水虻预蛹油脂开发利用 |
1.3.1.2 环裂目蝇类幼虫油脂的开发利用 |
1.3.2 饲料领域 |
1.3.2.1 蛆粉在水产饲料中的开发利用 |
1.3.2.2 蝇蛆蛋白水解物的研究进展 |
1.3.3 其他领域 |
1.3.3.1 蝇蛆在食品方面的开发研究 |
1.3.3.2 蝇蛆几丁质的开发与应用 |
1.3.3.3 蝇蛆抗菌物质研究进展 |
1.3.4 小结与展望 |
1.4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 |
1.4.1 研究背景 |
1.4.2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常见环裂亚目蝇类诱集和大头金蝇规模化饲养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蝇种收集和饲养 |
2.2.1.1 蝇种采集 |
2.2.1.2 种蝇饲养 |
2.2.2 血粉对大头金蝇收卵效率和幼虫孵化率影响 |
2.2.2.1 血粉对大头金蝇收卵效率影响 |
2.2.2.2 血粉对幼虫孵化率影响 |
2.2.3 大头金蝇饲养密度对其成虫死亡率和产卵能力影响 |
2.2.4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蝇种收集和饲养 |
2.3.2 血粉对大头金蝇收卵效率和幼虫孵化率影响 |
2.3.2.1 收卵效率 |
2.3.2.2 幼虫孵化率 |
2.3.3 大头金蝇成虫饲养密度对成虫存活率和产卵能力影响 |
2.3.3.1 成虫饲养密度对成虫存活率影响 |
2.3.3.2 成虫饲养密度对成虫产卵能力的影响 |
2.4 讨论 |
2.5 主要结论 |
第三章 微生物与家蝇联合处理赤霉素废渣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GA3 废渣 |
3.2.2 赤霉素检测方法 |
3.2.2.1 样品预处理 |
3.2.2.2 可见分光光度法 |
3.2.2.3 LC-MS/MS法 |
3.2.3 降解GA3菌株筛选 |
3.2.3.1 初筛 |
3.2.3.2 复筛和鉴定 |
3.2.3.3 筛选菌株对废渣中GA3降解能力比较 |
3.2.4 固态发酵降解GA3条件优化 |
3.2.4.1 发酵时间 |
3.2.4.2 培养基pH |
3.2.4.3 稻草粉添加比例 |
3.2.5 家蝇与微生物联合处理GA3废渣 |
3.2.5.1 稻草粉对家蝇幼虫生长影响 |
3.2.5.2 固态发酵对家蝇幼虫处理GA3废渣效率的影响 |
3.2.6 家蝇和微生物联合处理GA3废渣中试研究 |
3.2.6.1 技术路线 |
3.2.6.2 中试工厂布局 |
3.2.6.3 设备 |
3.2.6.4 产品质量检测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GA3检测方法 |
3.3.2 菌株筛选、鉴定 |
3.3.3 固态发酵降解GA3条件优化 |
3.3.3.1 发酵时间 |
3.3.3.2 培养基pH值 |
3.3.3.3 稻草粉添加量对GA3分解效率影响 |
3.3.4 家蝇处理发酵后GA3废渣效果 |
3.3.4.1 稻草粉对蝇蛆生长影响 |
3.3.4.2 发酵培养基质对蝇蛆生长影响 |
3.3.5 家蝇和微生物联合处理GA3废渣中试 |
3.3.5.1 蝇蛆生物转化GA3废渣 |
3.3.5.2 蝇蛆和有机肥中GA3残留检测结果 |
3.3.5.3 蝇蛆营养成分 |
3.3.5.4 有机肥营养成分 |
3.4 讨论 |
3.4.1 GA3检测方法 |
3.4.2 GA3降解菌株筛选、鉴定 |
3.4.3 固态发酵降解GA3条件优化 |
3.4.4 家蝇处理发酵后GA3废渣效果 |
3.4.5 家蝇和微生物联合处理GA3废渣中试 |
3.5 主要结论 |
第四章 蝇蛆油脂作为生物柴油原料油脂应用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 |
4.2.2 固体有机废弃物的处理 |
4.2.3 昆虫干燥和油脂提取 |
4.2.4 生产生物柴油 |
4.2.4.1 酸催化酯化条件优化 |
4.2.4.2 碱催化酯交换 |
4.2.5 数据测定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蝇蛆产量比较 |
4.3.2 蝇蛆油脂含量和理化性质比较 |
4.3.3 蝇蛆油脂脂肪酸组成分析 |
4.3.4 蝇蛆生物柴油生产 |
4.3.4.1 棕尾别麻蝇油脂酯化反应条件优化 |
4.3.4.2 家蝇油脂酯化反应条件优化 |
4.3.4.3 碱催化条件下酯交换反应 |
4.3.4.4 蝇蛆生物柴油理化性质比较 |
4.4 讨论 |
4.5 主要结论 |
第五章 家蝇蛆粉替代鱼粉对泥鳅肌肉营养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含量影响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 |
5.2.2 饲料准备 |
5.2.3 泥鳅饲养管理 |
5.2.4 数据采集与分析 |
5.2.4.1 泥鳅生长性能 |
5.2.4.2 泥鳅肌肉营养成分测定 |
5.2.4.3 泥鳅肌肉氨基酸含量和组成测定 |
5.2.4.4 泥鳅肌肉脂肪酸含量和组成测定 |
5.2.4.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泥鳅生长特性 |
5.3.2 泥鳅肌肉基本营养成分 |
5.3.3 泥鳅肌肉氨基酸组成 |
5.3.4 泥鳅肌肉脂肪酸组成 |
5.4 讨论 |
5.5 主要结论 |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J2-32菌株16SRDNA序列 |
附录2 0029菌株16SRDNA序列 |
附录3 泥鳅预混料成分 |
附录4 主要科研成果 |
致谢 |
(9)适应重庆规模化生态散养土鸡的生产技术及市场前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国内外生态散养鸡的生产现状 |
1.2 重庆市实行规模化散养鸡的优势和意义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材料 |
2.1.1 土鸡品种 |
2.1.2 养殖场 |
2.2 研究方法 |
2.2.1 调研 |
2.2.2 养殖实践 |
3 结果 |
3.1 重庆适合林地散养土鸡品种的选择 |
3.1.1 秀山土鸡 |
3.1.2 南川土鸡 |
3.1.3 大宁河鸡 |
3.1.4 城口山地鸡 |
3.1.5 四种本地土鸡的比较 |
3.2 规模化生态散养土鸡的生产流程 |
3.2.1 生态散养鸡场的建筑与设备 |
3.2.2 雏鸡的饲养与管理 |
3.2.3 成鸡的生态放养技术 |
3.2.4 散养鸡的营养需要与饲料配合 |
3.2.5 散养鸡常见疾病及防治 |
3.2.6 生态散养鸡生产模式 |
3.2.7 生态散养鸡达标绿色产品的生产技术 |
3.2.8 散养鸡品质鉴定和屠宰加工 |
3.3 成品鸡的市场销售 |
3.3.1 生态散养土鸡的饲养标准 |
3.3.2 生态散养土鸡的品牌的建立 |
3.3.3 生态散养土鸡的市场销售模式 |
4 讨论 |
4.1 加深对重庆市优质鸡种的了解 |
4.2 饲养技术体系的建立 |
4.3 绿色食品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
4.4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发展展望 |
4.4.1 重庆规模化生态放养鸡存在的问题 |
4.4.2 重庆规模化生态放养鸡发展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地方鸡规模化饲养值得推广(论文参考文献)
- [1]W中荷牛场生产成本控制研究 ——基于中美牛场对比的视角[D]. 陈雯雯. 河南农业大学, 2020(04)
- [2]福建省农业和废弃物处理GHG清单编制及预测分析[D]. 刘佳.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5)
- [3]武汉市生态养鸡发展现状及建议[J]. 陶利文,王力峰,杨永平,高辉,张慧,姚露,陈橙,代长云,方向东,徐建武. 湖北畜牧兽医, 2015(10)
- [4]吉林省畜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D]. 张丽娜. 吉林农业大学, 2015(04)
- [5]民国时期江苏畜禽业发展研究[D]. 朱冠楠.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5)
- [6]浅谈江西地方鸡种的保护[J]. 王仁华. 江西农业, 2014(04)
- [7]中国蜂产业发展的技术经济分析[D]. 陈玛琳.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3)
- [8]微生物联合蝇蛆转化固体有机废弃物和相关产品的研发[D]. 杨森. 华中农业大学, 2013(11)
- [9]适应重庆规模化生态散养土鸡的生产技术及市场前景研究[D]. 张升. 重庆师范大学, 2013(05)
- [10]立足产业需求 创新科技支持——国家肉鸡产业技术体系2009年度工作集锦[J]. 钱勇,张建华. 中国禽业导刊, 20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