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井雨水收集系统沉淀池结构优化研究

干井雨水收集系统沉淀池结构优化研究

一、旱井集雨系统中沉沙池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孟俊达,牧振伟,贾亚非[1](2019)在《基于CCHE的重力沉砂池结构布置参数比选研究》文中提出为了提高重力沉砂池水沙分离效率,对重力沉砂池相关结构参数进行优化使各项结构参数取得较优值,并研究了侧向溢流堰长度与位置对重力沉砂池最终水沙分离效率的影响,且取得较优的侧堰长度与位置。基于CCHE软件采用混合掺长紊流模型建立CCHE2D重力沉砂池数学模型,得到重力沉砂池内水流流速、泥沙沿程分布及最终水沙分离效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得到较优的重力沉砂池侧向溢流堰长度及位置。研究结果表明:改变侧向溢流堰长度及位置可将传统重力沉砂池水沙分离效率显着提高。当溢流堰长度取4 m并向上游移动1 m时可将水沙分离效率提高至71.20%。当侧向溢流堰向上游移动一段距离可以阻挡由沉砂池末端产生回流、漩涡等流态而卷起的泥沙,避免其流向清水池,从而提高重力沉砂池水沙分离效率。移动距离不可过前,否则距离过于靠前由于沉砂池边壁的阻挡容易使沉砂池末端形成一段"死水区",使沉砂池有效沉降距离减少,从而降低重力沉砂池水沙分离效率。

张鹏[2](2016)在《集雨限量补灌技术对农田土壤水温状况及玉米生理生态效应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沟垄集雨种植技术是西北旱区改善旱地作物水分状况,维持作物产量稳定的有效方法之一。为进一步完善集雨技术模式,并以此为基础,研究开发一种可有效提高灌溉农田水分生产效率,缓解灌溉水资源高耗低效问题的北方灌溉农田节水补灌技术模式,本研究在干旱半干旱典型区(宁夏彭阳县),设置沟垄集雨(R)与传统平作(B)两种种植方式,结合玉米关键生育期补灌,形成8个处理(大喇叭口期1次灌水:R1/B1;大喇叭口期和扬花期均灌水:R2/B2;扬花期1次灌水:R3/B3;全程不灌溉:R0/B0),通过连续3年(20122014)大田试验,分析不同集雨限量补灌模式对农田土壤水温状况、养分状况、玉米生理生态特性、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如下:1、集雨限量补灌对农田土壤水温状况的影响(1)在3年试验期间,集雨补灌各处理(RI:R1、R2和R3)较对应畦灌处理(BI:B1、B2和B3)均可显着提高玉米生育前期(苗期大喇叭口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贮水量(P<0.05),尤其是土壤上层(060 cm),平均增幅达10.40%和6.91%,且随着降雨增多增幅变大;由于灌水量较对应畦灌处理减少50%,各集雨补灌处理在灌水后(扬花期收获期)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和贮水量均略低于对应畦灌处理,但均无显着差异。(2)不论是平水年还是丰水年,各集雨补灌处理较对应畦灌处理可显着增加耕层025 cm各土层土壤温度(P<0.05),且随着作物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加地温增幅逐渐减小;由于补灌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各集雨补灌处理和畦灌处理均低于对应的不灌水处理,且一次灌水处理(R1/B1和R3/B3)增温效果均高于两次灌水处理(R2/B2)。2、集雨限量补灌对农田土壤及植株养分的影响(1)各集雨补灌处理较对应畦灌处理可显着提高土壤养分利用率,从而使040 cm各土层土壤全氮、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均低于对应畦灌处理,且随着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多降幅减小;各补灌处理较对应不灌水处理均可显着提高040 cm土层土壤速磷和速钾含量(P<0.05),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增幅减小,各补灌处理间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处理(R1/B1)对速磷利用效率较好,而两次灌水处理(R2/B2)对速钾利用效率较好;在各年份,各补灌处理对040 cm土层土壤全磷和全钾含量影响较小,且随着土层的加深基本无差异。(2)在各试验年份,各集雨补灌处理较对应畦灌处理均可显着(P<0.05)增加各部位养分含量,籽粒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提高9.74%、12.18%和24.83%,叶片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提高14.26%、37.07%和29.61%,茎秆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分别提高16.07%、22.88%和20.94%;各补灌处理较不灌水处理均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植株的养分含量,对比各集雨补灌处理可看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处理(r1)和两次灌水处理(r2)对植物养分吸收效果显着高于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r3);而各畦灌处理间,两次灌水处理(b2)均好于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处理(b1)和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b3)。(3)在各试验年份,集雨补灌和畦灌较不灌水处理均可显着提高玉米秸秆和籽粒养分吸收量(p<0.05),各集雨补灌处理养分吸收量大小顺序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两次灌水>扬花期一次灌水,而各畦灌处理大小顺序为两次灌水>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扬花期一次灌水。3、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耗水特性的影响(1)在20122014各年份,玉米生育期耗水量均随降雨量的增多呈增加趋势,与对应畦灌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处理在丰水年(2012和2013)耗水量显着降低(p<0.05),分别低6.79%和8.44%;在平水年(2014)显着提高,平均高9.51%(p<0.05),各集雨补灌处理中大喇叭口期补灌处理(r1和r2)耗水量均显着(p<0.05)高于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r3);各畦灌处理中两次灌水处理(b2)均高于一次灌水处理(b1和b3)。(2)与对应畦灌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处理通过垄覆地膜均可显着降低玉米各生育时期的耗水量,各集雨补灌和畦灌处理在各阶段均高于对应不灌水处理,其中大喇叭口期补灌处理(r1/b1和r2/b2)在各时期耗水量均高于对应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r3/b3)。(3)在丰水年(2012和2013),各处理间耗水强度无显着差异,而在平水年(2014),各集雨补灌处理耗水强度均显着(p<0.05)高于对应畦灌处理,且大喇叭口期补灌处理(r1/b1和r2/b2)均显着(p<0.05)大于对应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r3/b3)。(4)在各降雨年型下,与不灌水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和畦灌处理均显着提高了玉米田耗水模系数,且增幅大小顺序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r1/b1)>两次灌水(r2/b2)>扬花期一次灌水(r3/b3);4、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光合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1)在各试验年份,集雨补灌处理均较对应畦灌处理均可显着提高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各集雨补灌处理大小顺序为两次灌水>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扬花期一次灌水,平均较不灌水处理显着提高11.94%(p<0.05),各畦灌处理大小顺序为两次灌水>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扬花期一次灌水,较不灌水处理平均显着提高12.72%(p<0.05)。(2)在20122014各年份下,各集雨补灌处理较对应畦灌处理均可显着(p<0.05)提高各项光合指标值,各集雨补灌处理较不灌水处理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平均提高11.79%、24.23%和22.94%,其中大喇叭口期补灌处理(r1和r2)显着高于仅在扬花期补灌处理(r3);各畦灌处理在雨水充沛的2013年较不灌水处理无显着差异,在2012和2014年玉米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显着(p<0.05)提高10.08%、15.95%和22.94%,两次灌水处理的增幅明显大于其余灌水处理。(3)叶绿素荧光参数对水分胁迫反应敏感,随着降雨的增多各项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与对应畦灌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处理在各年份均可显着提高叶绿素荧光参数值,其中最大荧光(fm)、可变荧光(fv)、psⅡ光化学效率(fv/fm)及psⅡ潜在活性(fv/fo),分别平均显着提高7.66%、12.19%、5.47%和14.53%,各灌水处理的大小顺序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处理(r1/b1)>两次灌水处理(r2/b2)>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r3/b3)。5、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1)在20122014各年份,与对应畦灌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处理均可显着提高玉米产量,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多增幅逐渐减小,穗长、穗粗、穗行数、百粒重、行粒数和穗粒数分别提高3.53%、6.23%、4.74%、10.01%、1.40%和6.19%,突尖长平均降低9.30%,其中大喇叭口期补灌处理(r1/b1和r2/b2)对产量性状的提高效果显着高于仅在扬花期补灌处理(r3/b3)。(2)相比各畦灌处理,在20122014各年份,各集雨补灌处理均可显着提高玉米经济产量,增幅随着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多逐渐变小,三年分别提高29.51%、7.49%和34.15%;各集雨补灌处理较不灌水处理可平均提高12.61%(p<0.05),大喇叭口期补灌处理(r1和r2)经济产量增幅较扬花期一次补灌处理(r3)显着,尤其是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处理;各畦灌处理在丰水年(2012和2013)较不灌水处理无明显增幅,而在平水年(2014)平均提高16.12%(p<0.05),扬花期一次灌水处理增幅显着(p<0.05)高于其余补灌处理。(3)在各年份,各集雨补灌处理较对应畦灌处理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水分利用效率(wue)和降雨利用效率(pue),分别平均提高27.09%和24.74%。各集雨补灌处理在各年型下较不灌水处理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wue和pue,平均分别提高10.46%和10.65%,各畦灌处理较不灌水处理仅在平水年(2014)分别提高2.23%和16.12%(p<0.05);各补灌处理间增幅效应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r1/b1)>大喇叭口期和扬花期均灌水(r2/b2)>扬花期一次灌水(r3/b3)。(4)在20122014各年份,与对应畦灌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处理均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灌水利用效率(iwue),且随着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多增幅逐渐变小,三年分别提高1.6、1.3和1.7倍,各补灌处理效应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r1/b1)>扬花期一次灌水(r3/b3)>大喇叭口期和扬花期均灌水(r2/b2)。(5)在各降雨年份下,各集雨补灌处理均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灌水生产效率(iwp),且随着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多增幅逐渐变小,各集雨补灌处理间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r1)增幅显着大于其余处理;各畦灌处理在丰水年(2012和2013)iwp均呈负值,但在各年份两次灌水处理(b2)效果较好。6、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田经济收益的影响(1)在各降雨年份下,各集雨补灌处理较对应畦灌处理可显着提高玉米田总收入,且增幅随着玉米生育期降雨量的增多呈下降趋势,20122014年分别平均提高26.09%(P<0.05)、9.61%和31.52%(P<0.05),在平水年(2014)补灌效应尤其明显,各补灌处理增收大小顺序为: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R1/B1)>两次灌水(R2/B2)>扬花期一次灌水(R3/B3)。(2)在20122014各年份,与对应畦灌处理相比,各集雨补灌处理均可显着(P<0.05)提高玉米田净收益,三年分别提高39.81%、3.94%和59.92%,其中大喇叭口期一次灌水处理(R1/B1)增幅最为明显。

郭良士[3](2014)在《半干旱区坡地雨水资源化与节水灌溉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大气降水是陆地上各种形态水资源总的补给来源,增加旱区雨水资源利用量,提高旱区雨水资源的利用率已成为缓解农业用水矛盾的有效措施之一。本文以松山区城子乡为例,以雨水资源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的雨水资源利用潜力进行了初步分析,并对棚窖集雨节灌模式进行了试验研究,取得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区多年平均降雨量为374mmm,降水保证率在25%、50%、75%时所对应的降水量约460mm、374mm、281.7mm,可集蓄潜力在165.16~269.71万m3之间,其中坡耕地、园地、城镇、道路作为较易实施集雨工程的土地类型,可调控的雨水资源达到150.69万m3(以平水年计)。该地区具备实施雨水集蓄利用的可行性与必要性。(2)坡地集雨型日光温室棚面平均径流系数为0.8443,单棚雨水可利用量为141.15-230.49m3/hm2,均能满足渗灌条件下温室单茬黄瓜、番茄全生育期需水量,对双茬蔬菜的满足率为58.8-96.4%。(3)渗灌与沟灌相比,温室内土壤环境、大气温湿度均有明显改善;综合高产、节水两个因素,在渗灌条件下,番茄的最佳灌溉制度为全生育期灌溉定额2700m3/hm2、共灌12次、灌水定额为225m3/hm2,黄瓜的最佳灌溉制度为灌溉定额3300m3/hm2、灌溉周期10天、灌水定额253.8m3/hm2。(4)坡地目光温室集雨系统年均投资331.2元/座,单茬黄瓜的净产值为365838元/hm2、单方水产值为110.86元,单茬番茄净产值为369840元/hm2,单方水产值为136.97元。以示范区2520座坡地温室计算,每年可减少47.74万m3的地下水开采量,避免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城区地表沉降,同时减少了水蚀对表层土壤的破坏,从而降低土地荒漠化的程度。

雷占琴[4](2013)在《渭北旱塬地区窖水水质特征及水质改善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渭北旱塬地处陕北丘陵沟壑区的南部、关中平原的北部,属于半干旱地区,缺乏稳定的淡水资源,依靠截蓄大气降水为主的窖水利用是渭北旱塬区分散村落解决人畜饮水需求的主要形式之一。地窖虽是解决缺水地区人畜饮水问题的好办法,但在收集雨水过程中雨水径流在携带作用下将泥砂和集雨场沉积的污染物质带入窖中,加之降雨主要集中在6至8月份,雨水需要在地窖中贮存较长时间,导致细菌滋长,水质恶化,长期饮用未经处理的水窖水,会引发很多农村常见的肠道疾病。基于提升渭北旱塬饮用型窖水水质的目标,本文主要研究了渭北旱塬区典型村落窖水水质特征、集雨过程中集雨场材料离子释放的过程和速度变化以及初期雨水污染控制等。研究结果表明:(1)对渭北旱塬典型村落三个不同集雨环境的水窖进行水质监测,结果显示部分水质指标超标,pH为7.898.63,浊度为1.0720.10NTU,大肠杆菌和细菌总数分别为30390CFU/100ml和8002800CFU/ml,其他检测的常规指标未见异常。(2)根据不同集雨材料电导率和离子释放速率比较结果显示释放总量从大到小为:水泥>机瓦>红砖>青瓦>土壤,释放速率水泥最大,土壤最小;在不同降雨pH下,几种材料离子释放总量均随降雨酸度的增加而增加,释放速率没有明显差异;除水泥面材外,几种材料的离子释放大约在遇水10s后显着减小,30s内趋于完成,从水质改善角度来看,水泥比其他几种常用集雨材料效果显着。(3)基于SWMM对单个集雨场水质模拟结果显示,降雨初期水中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历时变化与实验测的不同材料离子释放变化规律一致,前5分钟迅速增加随后开始减少;以整个村落为模拟对象,水中不同污染物浓度先迅速增加,16分钟左右出现浓度峰值,之后污染物浓度随降雨历时逐渐减少;且随着降雨频率的增加出现浓度峰值的时间也增加;采用绿化措施控制初期雨水污染效果明显,绿化面积为100%时,即全部绿化时,TSS总量比未绿化时减少68%,TN减少22%。

谭春华[5](2012)在《雨洪管理模式的转换及组织政策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缺水严重的国家,水已经成为制约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但就在全国各地想方设法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同时,雨洪作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却未能得到有效利用而白白流走,造成雨洪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还要承担防洪排涝的巨大成本。为此,雨洪资源化作为防洪和缓解水资源危机的一种措施被提了出来。适时转变治水观念,使雨洪管理由传统的废弃物排放管理转换为资源的收集利用管理,合理利用雨洪这种非常规资源,有着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可见,研究“雨洪管理模式转换”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结合新制度经济学、产权经济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理论知识和国内外雨洪管理的实践,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实证分析、博弈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雨洪的三种经济学属性,得出了雨洪经济学属性对雨洪管理机制的启示,论述了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雨洪管理模式选择,进而提出了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相配套的组织政策,最后提出雨洪管理应上升到一个产业,并提出了相应的组织政策。具体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雨洪的经济学属性。雨洪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属性:雨洪的公共物品属性、雨洪的公害物品属性和雨洪的私人物品属性。由雨洪的经济学属性可以得出对雨洪管理机制的启示:①既然雨洪具有公益性,就应该将雨洪视为一种宝贵的资源收集利用。但在雨洪资源的维护或生产过程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生产者可能产生“搭便车”的动机,即存在“市场失灵”,必须引入新的制度安排。在制度安排方面采取何种方式,取决于雨洪环境问题的特定情形和约束条件,有时还需要多种制度形式的配合使用。②如果家家户户都向外排放雨洪,那么将会出现“由雨变洪”的现状,加剧了雨洪的形成过程,从而导致雨洪的公害性。为了减少雨洪灾害的发生,应实现雨洪管理由旧机制向新机制的转换,即由传统的废弃物排放管理转换为雨洪的收集利用管理,将雨洪这种公害物品“转害为利”,使雨洪真正转变成为可以利用的宝贵资源。③根据雨洪的私有物品属性,政府可以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各个雨洪利用产权单位自觉的收集利用雨洪,真正将雨洪管理上升到一个产业。这也是我国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高级形态。为了促使我国雨洪利用产业较快较好的发展,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使我国的雨洪利用产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并利用巨大的雨洪市场潜力,发展我国的雨洪利用产业。(2)雨洪管理模式的转换。在我国,雨洪管理模式转换既具有必要性又具有极大的可行性。由于雨洪分布和降落地点的差异性,导致雨洪管理主体的多样化,从而使其管理模式出现了多样化。主要的模式包括:①城市政府公益性雨洪管理模式。政府在雨洪收集利用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其雨洪利用模式属于公益性的模式选择。②城市小区雨洪管理模式。一般城市小区雨洪主要来源于屋面、道路、水景和绿地三种。③农村政府公益性雨洪管理模式。农村政府对雨洪的管理,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集流工程建设,发挥好雨洪集流面的作用,将雨洪径流进行收集;二是通过蓄水工程将集流面收集的雨洪储存起来;三是通过拦蓄和入渗工程将部分径流很好的入渗,修复水资源环境。④农村居民点(农村生活单户)雨洪自集自用模式。农村生活单户雨洪利用系统主要包括雨洪收集系统、雨洪储存系统、雨洪净化系统等方面。(3)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组织政策。针对我国雨洪资源化利用率低的状况,运用博弈论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建设单位、小区物业、居民个人等之间遵循着一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所以政府在雨洪收集利用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如果政府出资进行雨洪的收集利用,则企事业单位、建设单位、小区物业和居民个人都会从中受益,农村的情况也是如此。但政府无法承担雨洪管理所需要的全部投入,为了解决这种“囚徒困境”,政府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等对相关的单位进行管理,转变人们在雨洪收集利用方面的管理理念,提高民众的参与意识或者共同合作或者强制性的法制法规来提高相关单位的参与程度,从而达到雨洪的合理有效管理,提高雨洪资源化的利用效率和水平。运用博弈论中的“单种群进化博弈——两人对称博弈”分析了农村居民点有限理性博弈,一旦政府利用一些激励措施使其中的一部分居民采用雨洪收集利用技术,就会很快的得到推广。所以相关的政府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一部分农村生活单户进行雨洪利用技术的试点,让一部分单户真正能够从收集利用雨洪中受益,然后让其他单户产生极大的动力去模仿,从而让更多的生活单户采用雨洪利用技术来收集利用雨洪,真正将雨洪作为一种资源,解决当地的缺水问题。(4)雨洪管理模式的升级——产业化政策的雨洪管理。雨洪利用产业是指从事雨洪收集并向用水户供给雨水的企业集合。为了促进雨洪利用产业的发展,必须制定相应的制度来引导相关雨洪收集利用企业、政府和用水户选择雨洪利用行为,而制定制度的前提是明确各种制度的运行机制。因此,分析雨洪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内在影响机制——强制机制、利益机制和道德机制,是我们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的前提,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产业形成与发展一般有三种路径选择,即市场自发型、政府培育型、市场与政府结合型。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初期,适合选择以政府培育为主、市场力量为辅的产业发展路径。为了促使我国雨洪利用产业较快较好的发展,必须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使我国的雨洪利用产业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发并利用巨大的雨洪市场潜力,发展我国的雨洪利用产业。

徐艳娟[6](2010)在《小流域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以凤县小沟小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干旱缺水与水土流失并存是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一方面,农村生活及农业生产严重缺水,另一方面,强烈的水土流失又使得大量地表径流流失。如何充分地开发利用坡面径流资源已成为促进我国干旱地区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也成为当今缺水国家和地区研究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本硕士论文依托陕西省水土保持科研示范项目“陕南地区坡面径流利用技术研究”,选择“小流域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为题开展研究工作,在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阐述坡面径流聚散工程配置国内外研究状况的基础上,进行了坡面径流集散工程配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并将之应用到凤县小沟小流域坡面径流集散工程配置经济效益分析评价中。本文的研究取得了如下主要的成果:(1)本文探讨了通过建立“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来分析、评价小流域坡面径流集散工程配置方案的优劣,达到择优取用的目的。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两大类共6项评价指标的体系。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对小流域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投资效益进行分析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敏感性分析。(2)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小流域水土资源优化的配置方案和小流域的地形地貌,将“集流系统”、“蓄水系统”、“灌溉系统”优化集成,确定了小流域坡面径流利用的工程技术体系。(3)选取凤县小沟小流域为例,将上述理论研究成果进行了案例应用研究,效果很好,证明本文的研究成果是可行的,可以作为土石山区小流域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投资效益评价利用的经验推广、借鉴。

张毅[7](2010)在《低压输水管道前池自排式沉沙池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近些年来,面对日趋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节水型社会的建设为各级政府所重视,以渠灌及田间工程为主的常规节水灌溉模式和以低压管灌、微喷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模式更是得到了迅猛发展。沉沙池是节水灌溉技术中低压输水管道、微灌等灌溉系统的配套设施。由于北方众多渠灌区渠首干渠泥沙淤积严重,干渠沉沙池超负荷运行,因此在节水灌溉模式下,将泥沙的远距离输送技术与分散处理技术相结合是引黄灌区泥沙问题处理的重要途径。小型自排沉沙池是一种新型冲洗式沉沙池,一般可以修建在灌溉渠系的斗渠或毛渠上,是一种可行的泥沙分散处理措施。低压输水管道前池自排式沉沙池技术的试验研究是对渠灌区工程泥沙问题处理技术的探讨,该研究对现有沉沙池技术的发展和完善,可为浑水的长距离输送和相应配套的分散沉排沙技术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论文通过模型试验对低压输水管道前池自排式沉沙池技术相关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主要的研究工作成果如下:(1)收集资料,初步分析了我国主要引黄灌区渠道泥沙问题的现状,结合节水灌溉技术的发展重点探讨了适用于低压输水管道的自排式沉沙池应满足的条件。(2)对低压输水管道前池自排式沉沙池设计的理论依据及工作原理进行分析,探讨影响自排式沉沙池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寻求提高自排式沉沙池工作效率的可能途径,进而提出自排式沉沙池初步设计方案。考虑了排沙涡管方案和排沙漏斗方案,并对排沙涡管方案时渠底涡管内螺旋流形成条件及流速场结构进行了初步分析,得到了不同流量、不同渠底坡降条件下涡管内横向流速分布的一般规律。(3)通过模型试验,对自排式沉沙池水力学特性进行研究。对设置调流板后,低压管道前池自排式沉沙池纵向平均流速沿程衰减规律及纵向流速的横向分布规律进行了试验观测,为低压管道前池自排式沉沙池的进一步优化研究和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4)通过模型试验,对自排式沉沙池沉沙、排沙工况时池内泥沙运动规律进行试验研究,初步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在沉沙工况下,自排沉沙池内各个测点的含沙量沿垂向的变化都相当小,垂线上的分布也相当均匀,悬移质泥沙垂线浓度分布形式属于沉降型;各个纵向断面悬浮指标的实测值Z1都相当小,大小变化在0.010.07范围内,泥沙沿垂向的分布均匀;池内最大淤积厚度出现在陡坡段,淤积厚度在缓坡段变化很小并且沿程减小,淤积泥沙粒径和含沙量沿程递减;排沙工况下,自排沉沙池排沙过程可分为泄空拉沙和沿程冲沙两个阶段。

杨香东,向清炳[8](2009)在《宜昌新型雨水集蓄利用技术运用集成初探》文中认为建设雨水集蓄利用(RWCU)工程,满足干旱时四季茶和柑橘等生态高效经果林灌溉的需要,促进山丘区农民增收。提出"方改圆、混改砖、露改埋(堆)"的结构形式,投资省且坚固耐用。用PVC或PE管将雨水集蓄工程联接起来,形成山丘区规模化灌区新的理念。对雨水的汇集、蓄存、利用技术,雨水利用对区域环境的影响,雨水资源的评价,雨水利用的效益评估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了分析。

黄伟[9](2009)在《宁南旱作农区集雨节水高效种植技术体系研究》文中提出宁夏南部山区年降水量在280~450mm之间,年际间降雨和季节降雨变率比较大,农田水分的不足和自然降水与作物需水的矛盾限制了该区农业的发展,因此,如何利用和保蓄有限的降水资源成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在以宁南旱作农区为代表半干旱地区进行了集雨节水高效种植研究,对主要作物高效种植的微集水、水肥调控、地膜覆盖体系等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春糜子微集水种植带型优化设计抽穗期不同处理土壤含水量和蓄水量均比对照高。不同降雨强度下,垄上、垄侧和沟内100cm土壤含水量呈依次增加趋势。分蘖数、株高和单株干重均为宽垄窄沟型的带型处理效果好,处理3(30∶60)的最高,集水效果最优。处理2(30∶45)的籽粒产量最高,较对照增产15.8%。2.谷子微集水增产技术垄沟微集水种植蓄水作用效果明显,以垄沟比60∶60带型效果最好。7~9月份雨季蓄墒期不同微集水带型的土壤蓄墒效率为40.4~62.9%,蓄墒效率较露地平播(CK)提高51%以上。谷子垄沟集水种植主要经济指标均较露地平播(CK)高,平均穗长、小穗数和穗粒重分别比露地种植(CK)区增加了3.94~5.42cm、9.8~16.8个和5.2g~5.25g。3.主要作物不同带型的增产效果在欠水年和正常年,均以带型45∶45的谷子产量最高,平均为3975.8kg/hm2,较对照增产200.4%,当带型宽度增加增产幅度下降。正常年带型75∶75较对照并不增产。玉米设置的1∶1二个带型宽度中,以带型60∶60的产量最高,比对照增加419.53%。4.经济作物集雨节水种植增产效益微集水种植的大豆和胡麻,产量均有大幅度提高。大豆增产553.5 kg/hm2、胡麻增产333.5 kg/hm2。5.旱地糜子水肥调控施肥能明显增加春糜子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其中以低肥处理(N45kg/hm2、P2O5 40.5kg/hm2)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分别为1400.0 kg/hm2和9.14kg/mm·hm-2,分别比无肥区(CK)提高18.63%和21.5%。6.谷子与马铃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施肥量为N90kg/hm2、P2O5 81kg/hm2时,谷子产量和WUE最高,分别达到2394.0kg/hm2和7.28kg/mm·hm-2,分别较不施肥(CK)提高53.9%和51.4%。两年均以N120kg/hm2、P2O5 48 kg/hm2的施肥水平薯块商品率、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最高,产量分别为20097.0 kg/hm2和22834.5 kg/hm2,WUE分别为65.25 kg/ mm·hm-2和66.13 kg/mm·hm-2。7.谷子水肥联合调控节水高效种植技术在自然降水基础上实施作物生育关键期补充灌水,同时与施肥合理配合,较大幅度地提高谷子产量。当不灌溉和补水量为40mm和80mm时,均以施肥量为N120kg/hm2,P2O5108kg/hm2时,产量达到最高,但随灌水量的增加,产量水平明显提高。在补灌量为120mm时,施肥量以N180 kg/hm2,P2O5162 kg/hm2谷子产量最高,为4356.0 kg/hm2。8.旱地玉米多元覆盖增产种植技术收获时“平膜侧播”处理土壤蓄水量最低为322.9mm,“垄膜沟播+秸秆覆盖”处理最高为361.9 mm,其它处理之间差异不大。“平膜穴播”处理的产量、穗粒重和千粒重最高,分别为3622.5 kg/hm2、108.8g和269.9g,分别比对照高出281.52%、281.75%和210.59%。水分利用效率以“平膜穴播”处理最高,比对照提高14.2 kg/mm·hm-2。“垄膜沟播+秸秆覆盖”处理的玉米株高、穗长、穗粒数最大,比CK分别增加16.3%、15.5%、59.5%。

张伟,张宏业,朱玉碧[10](2009)在《西南地区土地整理工作中沉沙池设计探讨》文中指出采用比较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分析当前西南地区土地整理工作中沉沙池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完善其设计。结果表明,在西南地区的土地整理工作中,沉沙池是一项重要的工程。通过分析现有设计的弊端,并参考相关国家规范,设计出两种沉沙效果好、耕地占用少的沉沙池模型。并且在实践中,新型沉沙池无论是在沉沙效果、成本,还是耕作方便上,都远远优于传统沉沙池,其值得广泛推广。

二、旱井集雨系统中沉沙池结构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旱井集雨系统中沉沙池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CCHE的重力沉砂池结构布置参数比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重力沉砂池工程概况
2 数学模型及条件
    2.1 CCHE2D 模型
    2.2 控制方程
    2.3 网格划分及初始边界条件
        2.3.1 网格划分
        2.3.2 初始及边界条件
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3.1 模型验证
        3.1.1 流速对比
        3.1.2 含沙量对比
    3.2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3.2.1 流 速
        3.2.2 含沙量
        3.2.3 水沙分离效率
4 结 论

(2)集雨限量补灌技术对农田土壤水温状况及玉米生理生态效应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集水农业
        1.2.1 集水农业含义与理论
        1.2.2 集水农业发展及模式
        1.2.3 集水农业研究进展
    1.3 农田集雨种植技术研究
        1.3.1 农田集雨种植概念、理论基础及类型
        1.3.2 农田集雨种植的水分调控、增进降水生产潜力的机理
        1.3.3 国内外农田集雨种植研究进展
    1.4 节水灌溉研究
        1.4.1 农业灌溉用水现状及问题
        1.4.2 节水灌溉含义及发展
        1.4.3 发展节水灌溉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1.4.4 现有节水灌溉技术
    1.5 有限灌溉
        1.5.1 有限灌溉含义
        1.5.2 有限灌溉与作物生长的关系
        1.5.3 有限灌溉与作物产量的关系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1.7.1 土壤理化性质
        1.7.2 作物植株养分含量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设计与方法
    2.1 试验区自然概况
    2.2 试验区 2012-2014年降雨量分布
    2.3 试验设计
    2.4 测定项目及方法
        2.4.1 降雨量
        2.4.2 土壤水分含量测定
        2.4.3 土壤温度测定
        2.4.4 叶片光合指标测定
        2.4.5 玉米叶片叶绿素荧光测定
        2.4.6 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测定
        2.4.7 玉米生育期观察
        2.4.8 株高、叶面积测定
        2.4.9 玉米干物质量测定
        2.4.10 产量指标的测定
        2.4.11 土壤养分测定
        2.4.12 植物养分含量测定
        2.4.13 土壤耗水量计算
        2.4.14 水分利用效率(WUE)、灌水利用效率(IWUE)及灌水生产率(IWP)计算
        2.4.15 收获指数(HI)计算
    2.5 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第三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农田土壤水分的影响
    3.1 集雨限量补灌对 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3.1.1 2012年 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
        3.1.2 2013年 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
        3.1.3 2014年 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动态变化
    3.2 集雨限量补灌对 0~6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3.3 集雨限量补灌对 60~12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3.4 集雨限量补灌对 12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的影响
    3.5 讨论
    3.6 小结
第四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农田土壤温度的影响
    4.1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不同生育时期 0~25 cm土层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
        4.1.1 苗期
        4.1.2 大喇叭口期
        4.1.3 抽雄扬花期
        4.1.4 灌浆期
        4.1.5 收获期
    4.2 集雨限量补灌对 0~25 cm不同土层平均土壤温度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农田土壤养分的影响
    5.1 集雨限量补灌对 0~40 cm土层土壤全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5.1.1 全氮含量
        5.1.2 全磷含量
        5.1.3 全钾含量
    5.2 集雨限量补灌对 0~40 cm土层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5.2.1 碱解氮含量
        5.2.2 速效磷含量
        5.2.3 速效钾含量
    5.3 集雨限量补灌对 0~4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农田玉米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6.1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植株全氮含量的影响
        6.1.1 茎秆
        6.1.2 叶片
        6.1.3 籽粒
    6.2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植株全磷含量的影响
        6.2.1 茎秆
        6.2.2 叶片
        6.2.3 籽粒
    6.3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植株全钾含量的影响
        6.3.1 茎秆
        6.3.2 叶片
        6.3.3 籽粒
    6.4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植株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6.4.1 全氮吸收量
        6.4.2 全磷吸收量
        6.4.3 全钾吸收量
    6.5 讨论
    6.6 小结
第七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耗水特性的影响
    7.1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各生育期耗水量的影响
    7.2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全生育期耗水量的影响
        7.2.1 各年份耗水量
        7.2.2 灌水量占耗水量的比例
        7.2.3 降雨量占耗水量的比例
    7.3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各生育期耗水强度的影响
    7.4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各生育期耗水模系数的影响
    7.5 讨论
    7.6 小结
第八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光合特性及荧光参数的影响
    8.1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光合指标影响
        8.1.1 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
        8.1.2 叶片净光合速率(Pn)
        8.1.3 叶片气孔导度(Gs)
        8.1.4 叶片蒸腾速率(Tr)
    8.2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荧光参数影响
        8.2.1 叶片初始荧光(Fo)
        8.2.2 叶片暗反应最大荧光(Fm)
        8.2.3 叶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
        8.2.4 叶片PSⅡ潜在活性(Fv/Fo)
        8.2.5 叶片可变荧光(Fv)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产量、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9.1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生物量的影响
        9.1.1 株高
        9.1.2 叶面积
        9.1.3 单株干物质量
    9.2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9.2.1 穗长
        9.2.2 穗粗
        9.2.3 突尖长
        9.2.4 百粒重
        9.2.5 穗行数和行粒数
        9.2.6 穗粒数
    9.3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生物产量的影响
    9.4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经济产量的影响
    9.5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收获指数的影响
    9.6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WUE、PUE、IWUE和IWP的影响
        9.6.1 水分利用效率(WUE)
        9.6.2 降雨生产效率(PUE)
        9.6.3 灌水利用效率(IWUE)
        9.6.4 灌水生产效率(IWP)
    9.7 集雨限量补灌对玉米田经济效益的影响
        9.7.1 总投入
        9.7.2 总收入
        9.7.3 产投比
        9.7.4 净收益
    9.8 讨论
    9.9 小结
第十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半干旱区坡地雨水资源化与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与附表名单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雨水资源化研究
        1.3.2 坡地集雨农业
        1.3.3 集雨模型研究
        1.3.4 坡地节水技术
2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概况
        2.1.1 地形地貌
        2.1.2 地理位置
        2.1.3 气候气象
        2.1.4 土壤与植被
        2.1.5 水文状况
    2.2 示范区概况
        2.2.1 农业用水状况
        2.2.2 土壤养分
3 研究内容、方法与试验设计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降雨特征分析与雨水资源潜力研究方法
        3.2.2 雨水资源潜力计算公式
        3.2.3 温室棚面集雨试验
        3.2.4 番茄试验
        3.2.5 黄瓜试验
        3.2.6 数据处理
4 研究区雨水资源潜力分析
    4.1 降雨特征分析
        4.1.1 降水量的年际、年内变化
        4.1.2 不同等级降雨量与降水日数的分布
        4.1.3 不同等级降雨降水日数与降雨量的保证率
    4.2 研究区可集蓄潜力分析
    4.3 研究区地下水利用现状
    4.4 小结
5 坡地日光温室集雨节灌效果分析
    5.1 集雨效果分析
        5.1.1 径流系数确定
        5.1.2 单棚雨水可利用量
    5.2 番茄试验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灌水量对番茄耗水量的影响
        5.2.2 不同灌水量对番茄产量的影响
        5.2.3 不同灌水量对番茄WUE、IWUE的影响
        5.2.4 渗灌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5.2.5 渗灌对土壤粒径分布的影响
        5.2.6 渗灌对温室空气及土壤温度的影响
        5.2.7 渗灌对温室空气相对湿度的影响
    5.3 黄瓜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处理对黄瓜耗水量的影响
        5.3.2 不同处理对形态指标的影响
        5.3.3 不同处理对黄瓜产量、WUE、IWUE的影响
6 坡地日光温室集蓄系统的效益分析
    6.1 坡地目光温室集蓄系统经济效益
        6.1.1 坡地日光温室集雨量对作物需水的满足率
        6.1.2 集雨费用计算
        6.1.3 经济效益
    6.2 生态效益分析
        6.2.1 减少井水开采量
        6.2.2 维护水环境平衡
7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渭北旱塬地区窖水水质特征及水质改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背景
        1.2.1 国内外雨水集蓄利用概况
        1.2.2 饮用型窖水利用现状
    1.3 饮用窖水的风险评估
    1.4 窖水处理技术
        1.4.1 窖水净水工艺
        1.4.2 窖水消毒
        1.4.3 窖水处理发展前景
    1.5 课题研究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1.5.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5.2 课题研究的内容
        1.5.3 课题来源
2 实验设计与分析方法
    2.1 实验内容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装置
    2.4 常规指标分析及方法
        2.4.1 窖水水样采集
        2.4.2 常规指标分析方法
    2.5 实验试剂及仪器
3 渭北旱塬典型村落水窖利用及窖水水质调查
    3.1 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
    3.2 水窖类型及材质
        3.2.1 传统土窖
        3.2.2 水泥砂浆球形水窖
        3.2.3 砖砌瓶式水窖
        3.2.4 窑式水窖
        3.2.5 新型水窖
    3.3 集雨场形式与材质
    3.4 水窖水质调查
        3.4.1 水质检测结果
        3.4.2 雨水原水水质
        3.4.3 水质评价标准
        3.4.4 窖水水质评价
    3.5 大气降尘
        3.5.1 粒径分析
        3.5.2 大气降尘离子释放
    3.6 本章小结
4 集雨场不同面材离子释放研究
    4.1 不同集雨面材颗粒粒径分析
    4.2 离子释放的总体情况
    4.3 不同面材离子释放速度规律
    4.4 不同降雨 pH 影响
    4.5 结论与建议
5 基于 SWMM 模型的典型窖水村落水质水量模拟研究
    5.1 初期雨水
    5.2 EPA SWMM 模型
        5.2.1 模型介绍
        5.2.2 模型适用性分析
    5.3 模型建立
        5.3.1 模拟区域背景概况
        5.3.2 地表产汇流模型
        5.3.3 污染物积累与冲刷模型
    5.4 模拟结果分析
        5.4.1 单个集雨场水质模拟结果
        5.4.2 整个汇水区域水量模拟结果
        5.4.3 整个汇水区域水质模拟结果
    5.5 初期雨水污染绿化控制
    5.6 总结
6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论文

(5)雨洪管理模式的转换及组织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方法与论文结构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雨洪管理研究综述
    2.1 国外雨洪管理研究现状
    2.2 国内雨洪管理研究现状
3 雨洪的经济学属性
    3.1 雨洪的公益性
        3.1.1 公共物品的概念
        3.1.2 公共物品的特性
        3.1.3 公共物品的类型
        3.1.4 雨洪作为公共物品的属性
    3.2 雨洪的公害性
        3.2.1 公害物品的概念
        3.2.2 公害物品的特性
        3.2.3 外部性理论
        3.2.4 雨洪作为公害物品的属性
    3.3 雨洪的私人物品属性
        3.3.1 私人物品概念
        3.3.2 产权理论
        3.3.3 雨洪作为私人物品的属性
    3.4 雨洪的经济学属性对雨洪管理机制的启示
        3.4.1 雨洪的公益性对管理机制的启示
        3.4.2 雨洪的公害性对管理机制的启示
        3.4.3 雨洪的私人物品属性对管理机制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4 雨洪管理模式的转换
    4.1 传统排放管理的问题
    4.2 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必要性
    4.3 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可行性
    4.4 雨洪管理模式选择
        4.4.1 城市政府公益性雨洪管理模式
        4.4.2 城市小区雨洪管理模式
        4.4.3 农村政府公益性雨洪管理模式
        4.4.4 农村居民点(农村生活单户)雨洪自集自用模式
    4.5 本章小结
5 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组织政策
    5.1 我国雨洪资源化利用率低的原因
    5.2 博弈视角下雨洪管理模式转换的组织政策研究
        5.2.1 博弈论基本原理
        5.2.2 政府与各建设单位之间的博弈
        5.2.2.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纳什均衡
        5.2.2.2 双方博弈带来的重要启示
        5.2.2.3 “囚徒困境”状态下城市政府应采取的组织政策
        5.2.2.4 “囚徒困境”状态下农村政府应采取的组织政策
        5.2.3 农村居民点(农村生活单户)有限理性博弈分析
        5.2.3.1 有限理性博弈分析框架
        5.2.3.2 单种群进化博弈分析——两人对称博弈
        5.2.3.3 两人对称博弈带来的重要启示
        5.2.3.4 农村生活单户雨洪收集利用的组织政策
    5.3 本章小结
6 雨洪管理模式的升级——产业化政策的雨洪管理
    6.1 雨洪利用产业基本概论
        6.1.1 产业和雨洪利用产业的概念
        6.1.2 雨洪利用产业的特点
        6.1.3 雨洪利用产业化理论基础
    6.2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方式及影响机制
        6.2.1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基本方式
        6.2.2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一般理论
        6.2.3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形成与发展的影响机制
    6.3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及对策建议
        6.3.1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的路径选择
        6.3.2 我国雨洪利用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6.4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6)小流域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以凤县小沟小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坡面径流集散现状研究
        1.3.1 国外坡面径流集散利用的发展历程
        1.3.2 国内坡面径流集散利用的发展进程
    1.4 坡面径流集蓄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1.5 投资效益评价指标对坡面径流集散工程研究现状
    1.6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1 投资效益评价的目的
    2.2 投资效益评价的方法
    2.3 投资效益评价的原则
    2.4 投资效益评价的指标体系的构建
        2.4.1 指标体系
        2.4.2 静态指标
        2.4.3 动态指标
    2.5 投资敏感性分析
        2.5.1 敏感性分析的概念
        2.5.2 敏感性分析方法
        2.5.3 敏感性分析的目的
        2.5.4 敏感性分析的一般步骤
第三章 坡面径流集散工程的技术体系
    3.1 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概况
    3.2 集流系统
        3.2.1 集流场的规划配置
        3.2.2 集流场的管理
    3.3 蓄水系统
        3.3.1 蓄水工程的形式选择
        3.3.2 蓄水工程的配置原则
        3.3.3 蓄水工程总容积的优化设计
        3.3.4 蓄水工程单个容积的确定
        3.3.5 蓄水工程结构设计
    3.4 灌溉系统
        3.4.1 灌溉方式
        3.4.2 节水灌溉技术
第四章 水土资源优化的理论技术体系
    4.1 坡地资源计算方法
    4.2 坡面径流资源及灌溉需水量计算的理论与方法
        4.2.1 降水量计算的理论与方法
        4.2.2 频率年降水量月分配计算方法
        4.2.3 径流量及灌溉需水量的计算理论与方法
    4.3 线性规划理论
        4.3.1 线性规划理论概述
        4.3.2 单纯形法原理
    4.4 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线性规划数学模型的构建
        4.4.1 决策变量
        4.4.2 目标函数
        4.4.3 约束条件
第五章 实例研究——以凤县小沟小流域为例
    5.1 案例区概况
        5.1.1 地理位置与自然概况
        5.1.2 社会经济条件
    5.2 案例区水土资源计算与分析
        5.2.1 案例区的国土资源条件分析及量测统计
        5.2.2 案例区的坡面径流资源及灌溉需水量的计算
        5.2.3 案例区水土资源宏观分析
    5.3 案例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模型
        5.3.1 案例区线性规划模型的各种参数确定
        5.3.2 案例区75%频率年数学模型的构建及求解
    5.4 案例区坡面径流集散工程系统的优化配置
        5.4.1 案例区集流系统
        5.4.2 案例区蓄水系统
        5.4.3 案例区灌溉系统
        5.4.4 案例区坡面径流集散工程配置综合模式
    5.5 案例区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投资效益评价
        5.5.1 案例区坡面径流集散工程费用和经济效益计算
        5.5.2 案例区投资效益评价
        5.5.3 敏感性分析
结论与建议
    结论
    问题
    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7)低压输水管道前池自排式沉沙池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沉沙池技术研究现状
        1.2.1 沉沙池形式和池内结构的研究现状
        1.2.2 沉沙池设计计算理论研究现状
        1.2.3 自排式沉沙池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渠灌区泥沙输移特征分析研究
    2.1 典型灌区泥沙输移特征
        2.1.1 河套灌区渠系泥沙输移特征
        2.1.2 陕西关中主要灌区渠系泥沙输移特征
        2.1.3 黄河下游灌区渠系泥沙输移特征
    2.2 灌溉低压管道中水沙运动特征
        2.2.1 低压管道灌水技术简介
        2.2.2 低压管道中水沙运动特征
    2.3 适用于灌溉低压管道的自排式沉沙池应满足的条件
第三章 自排式沉沙池的工作原理及初步设计
    3.1 自排式沉沙池设计的理论依据
    3.2 自排式沉沙池的工作原理与工作过程
        3.2.1 工作原理
        3.2.2 工作过程
    3.3 自排式沉沙池工作效率分析
        3.3.1 影响自排式沉沙池工作效率的主要因素分析
        3.3.2 提高自排式沉沙池工作效率的可能途径
    3.4 低压管道前池自排沉沙池的初步设计
        3.4.1 总体设计
        3.4.2 排沙涡管设计
        3.4.3 排沙漏斗设计
第四章 自排式沉沙池模型设计制作与调试
    4.1 模型设计
        4.1.1 水工模型试验简介
        4.1.2 水工模型相似原理
        4.1.3 模型尺寸设计
        4.1.4 模型沙的选定
        4.1.5 模型制作
    4.2 试验技术
        4.2.1 模型测量断面布置
        4.2.2 测量仪器与测量方法
第五章 自排沉沙池水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5.1 流态特征分析
    5.2 纵向流速分析
        5.2.1 断面纵向平均流速沿程衰减情况
        5.2.2 等水深平面不同流量情形纵向流速的横向分布
        5.2.3 纵向流速的垂向分布
    5.3 调流板对纵向流速分布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自排沉沙池沉沙、排沙工况泥沙运动规律试验研究
    6.1 自排沉沙池沉沙排沙工况试验设计
        6.1.1 沉沙排沙工况下的模型设计
        6.1.2 沉沙排沙工况下的试验量测
    6.2 自排沉沙池沉沙工况悬沙运动规律试验研究
        6.2.1 悬移质含沙量沿垂向(水深)的分布
        6.2.2 沉沙池内泥沙的淤积
    6.3 自排沉沙池排沙工况泥沙运动规律分析研究
        6.3.1 淤积形态与排沙阶段
        6.3.2 泄空拉沙
        6.3.3 沿程冲沙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宜昌新型雨水集蓄利用技术运用集成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内外雨水集蓄利用技术
二、新型雨水集蓄利用技术综合指标
    1. 雨水集蓄利用系统
    2. 雨水收(汇)集技术
三、方案优化即细部技术指标
    1. 截流输水系统的优化
    2. 蓄水系统结构优化
    3. 灌溉系统优化布置
四、工程效益
五、投资估算
六、创新点

(9)宁南旱作农区集雨节水高效种植技术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雨水集流研究进展
        1.2.1 雨水集流的概念
        1.2.2 雨水集流的类型
        1.2.3 国内外雨水集流发展史
        1.2.4 国外雨水集流研究动态
        1.2.5 国内雨水集流研究动态
    1.3 本研究的内容
        1.3.1 旱区作物微集水种植技术研究
        1.3.2 田间集雨节水种植与水肥高效转化研究
        1.3.3 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综合节水种植技术研究
    1.4 本研究的创新点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设计
        2.1.1 试验1:旱区作物微集水种植技术
        2.1.2 试验2:田间集雨节水种植与水肥高效转化
        2.1.3 试验3: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综合节水种植技术
    2.2 测定项目与方法
        2.2.1 土壤水分参数
        2.2.2 作物生物量
        2.2.3 株高测定
        2.2.4 叶绿素相对含量测定
        2.2.5 地温测定
        2.2.6 产量
第三章 旱区作物微集雨节水种植技术研究
    3.1 春糜子微集水种植带型优化设计试验研究
    3.2 谷子微集水增产技术研究
        3.2.1 降雨量与垄沟产流蓄水量的关系
        3.2.2 谷子微集水种植雨季的土壤增墒效果
        3.2.3 微集水种植对谷子生长量和生长速率的影响
        3.2.4 对谷子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3.2.5 小结
    3.3 主要作物不同带型的增产效果研究
        3.3.1 不同带型对谷子产量的影响
        3.3.2 不同带型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3.4 经济作物集雨节水种植增产效益研究
    3.5 小结
第四章 集雨节水种植与水肥高效利用研究
    4.1 旱地糜子水肥调控试验
    4.2 谷子与马铃薯水肥高效利用技术
        4.2.1 不同施肥水平下的谷子和马铃薯产量效应
        4.2.2 不同施肥水平下的谷子和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WUE)
    4.3 谷子水肥联合调控节水高效种植技术研究
        4.3.1 不同水肥处理对谷子产量及穗粒结构的影响
        4.3.2 不同水肥处理对谷子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4.3.3 小结
第五章 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综合节水种植技术研究
    5.1 旱作玉米多元覆盖增产种植技术试验示范
    5.2 旱地谷子地膜覆盖与化学制剂节水增产技术研究
        5.2.1 生育期降水分布及无效降水有效化
        5.2.2 不同处理生育期间主要农艺性状
        5.2.3 生育期地温的变化
        5.2.4 产量、水分利用率及效益分析
        5.2.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10)西南地区土地整理工作中沉沙池设计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1.1 西南地区的地理环境状况
    1.2 西南地区土地整理工作的着重点
    1.3 沉沙池设计概述
2 沉沙池的设计现状
3 新型沉沙池的设计
    3.1 设计所遵循的原则及依据
    3.2 沉沙池基本尺寸的确定
    3.3 模型设计
4 几点思考

四、旱井集雨系统中沉沙池结构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CCHE的重力沉砂池结构布置参数比选研究[J]. 孟俊达,牧振伟,贾亚非. 水利水电技术, 2019(12)
  • [2]集雨限量补灌技术对农田土壤水温状况及玉米生理生态效应的影响[D]. 张鹏.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 [3]半干旱区坡地雨水资源化与节水灌溉技术研究[D]. 郭良士.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4(01)
  • [4]渭北旱塬地区窖水水质特征及水质改善技术研究[D]. 雷占琴.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3(05)
  • [5]雨洪管理模式的转换及组织政策研究[D]. 谭春华.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1)
  • [6]小流域坡面径流集散工程投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以凤县小沟小流域为例[D]. 徐艳娟. 长安大学, 2010(03)
  • [7]低压输水管道前池自排式沉沙池试验研究[D]. 张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0(11)
  • [8]宜昌新型雨水集蓄利用技术运用集成初探[J]. 杨香东,向清炳. 中国水利, 2009(23)
  • [9]宁南旱作农区集雨节水高效种植技术体系研究[D]. 黄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9(S2)
  • [10]西南地区土地整理工作中沉沙池设计探讨[J]. 张伟,张宏业,朱玉碧.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09(01)

标签:;  ;  ;  ;  ;  

干井雨水收集系统沉淀池结构优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