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沱沼泽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适宜条件及工艺选择

科尔沁沱沼泽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适宜条件及工艺选择

一、科尔沁坨沼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条件和技术工艺选择(论文文献综述)

丁新辉[1](2020)在《典型国家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从生态治理技术评价依据、评价原则、评价思路和评价过程4个方面分析了评价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初步形成了生态技术的评价理论。首次提出应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和技术维度三个维度评价生态技术。综合比较多种评价方法,根据研究区相关资料和基础数据获取情况,选用典型相关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TOPSIS法与熵权法和粗糙集法,对我国生态治理技术使用效果进行了分区域分问题评价,梳理了我国北方土石山区、京津风沙源区、南方石漠化区、黄土高原区主要的生态治理技术,对不同区域常见的生态治理技术进行综合评价,为未来生态治理工程选择生态治理技术提供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北方土石山区板栗林土壤侵蚀治理技术包括水平沟、水平阶、木枋、地埂、苔藓覆盖、生草覆盖和农林间作等。由于板栗生产方式和栗农老龄化严重等问题,该区普遍使用的水保措施有水平沟、地埂、木枋。经实际调查,木枋措施的减流拦沙效果并不理想。典型相关分析表明不同防治措施下板栗林土壤侵蚀特征因子受降雨因素的影响不同,在水平沟和地埂的作用下,板栗林下水土流失受最大30 min降雨强度影响较大,而无措施情况下则主要受降雨量的影响。因此,我们提出了在小流域尺度上,主要采用生草覆盖和农林间作等以恢复板栗林生产力;而在坡面尺度上,采用水平沟和地埂等工程措施,配合生草覆盖和苔藓覆盖等生物措施,从而实现小流域间和坡面内水土保持措施的协同作用。(2)建国70多年来,我国在实践中探索出多种防治风沙危害的措施,主要有植物治沙、机械沙障固沙、封沙育草、机械沙障与栽植灌木相结合等。目前在评价沙障固沙技术实施效果时采用的指标不够科学和全面,本研究基于文献频次法和层次分析法共筛选出14项二级指标和25项三级指标指标,构建出沙障固沙技术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以技术效益为主导,兼顾功能性和应用性综合评价,从而对京津风沙源区沙障固沙技术进行全面评价。采用分层模糊积分模型对6种沙障固沙技术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序,最终筛选出麦草沙障、秸秆沙障、粘土沙障、砾石沙障、塑料沙障和沙袋沙障6种经济性、技术性能和环境效益较优的技术模式,为沙障固沙工程建设提供参考。(3)针对南方岩溶区石漠化问题,主要的治理措施有封育、经济林、优良牧草、石改梯、植物篱埂、整地、饲料青贮、引流截水和能源开发。本研究选择对植物防护工程、坡改梯工程和封育3种治理模式进行评价,采用TOPSIS法与熵权法相结合的评价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评价指标的评分标准。采用熵权法确定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评价指标的权重。TOPSIS法评价结果为植物防护工程模式最佳,坡改梯工程模式次之,封育模式最末,其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合。水土保持林和经济林结合鱼鳞坑、水平阶等工程措施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可为岩溶区石漠化问题的治理提供有效的防护。(4)黄土高原区水土流失治理按治理范围可分为小流域综合治理技术和区域综合治理技术,按治理对象可分为坡面治理技术、沟道工程技术、矿山修复技术和水库绿化技术。本研究以6种生态治理技术为研究对象,建立了 2级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分别从技术成熟度、技术应用难度、技术效益和技术推广潜力4个方面分析了影响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的因子,共有12个2级指标;然后对梯田、坝地、造林、种草、经济林、封育6种生态治理技术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各指标间的不可分辨关系实现属性约简,获得由4个1级指标、7个2级指标组成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由属性重要性计算各二级指标的权重,再由层次分析法得出各一级指标的权重;最后加权求和得到6种生态治理技术的综合评价结果,即经济林(11.67)>坝地(11.17)>梯田(11.0)>种草(9.67)>造林(9.17)>封育(8.67)。

路战远,程玉臣,王玉芬,张向前,王建国,赵小庆,任永峰,张德健[2](2019)在《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趋势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经过近2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着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文章以内蒙古保护性耕作技术为例,阐述了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特点、保护性耕作发展历史和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情况;总结了农牧交错区高秆穴播作物模式、矮秆条播作物模式、块根块茎类少耕带作模式和草原改良模式等多种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阐明了农牧交错区在保护性耕作发展中与农业区划结合不够、农艺技术创新滞后、机械装备专用性和可靠性低、杂草发生及危害严重等突出问题;对今后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定位、发展趋势、内涵界定、装备选择和长效机制建立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做了趋势分析,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田肖肖[3](2016)在《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及水氮利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玉米成为我国第一大主粮品种。关中地区是陕西省夏玉米主要产地,其夏玉米生产对全省粮食安全十分重要。然而,水分不足和氮素缺乏等因素制约了本地区夏玉米生产能力。虽然增加氮肥投入能够提升夏玉米生产力,但会增加氮素残留和氨挥发损失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近年来,保护性耕作因其节能环保、增产增效引起广泛关注。但保护性耕作随气候环境、土壤肥力等因素改变而表现不同。2014和2015在陕西省杨凌示范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灌溉试验站研究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和氮肥处理对夏玉米生长及水氮利用情况的影响。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耕作方式为主区处理,施氮为副区处理。耕作方式包括旋耕垄作(RT)、免耕(NT)和免耕覆盖(NTM)3种耕作方式,施氮处理分为施氮(N230)和不施氮(N0)两个处理,合计6个试验处理,重复3次。分析比较了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和施氮处理对关中地区夏玉米籽粒产量、水氮利用、氨挥发及速效氮残留等的影响,旨在寻找适宜于本地区夏玉米生产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并为夏玉米合理种植、水肥利用效率提高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耕作方式和施氮处理能够显着影响夏玉米籽粒产量及其构成要素(P<0.05)。免耕和免耕覆盖模式显着提高夏玉米籽粒产量、百粒重和穗粒数(P<0.05)。2014和2015生长季各耕作处理平均籽粒产量表现为免耕覆盖>免耕>旋耕垄作。其中,免耕和免耕覆盖处理下分别为6002 kg hm-2和6792 kg hm-2,比旋耕垄作4789 kg hm-2,增幅为25.3%和41.8%。此外,施氮可显着提高籽粒产量(P<0.05)。施氮处理平均籽粒产量为7024 kg hm-2,比不施氮的4698 kg hm-2提高49.5%(P<0.05)。(2)耕作方式和施氮处理能够显着影响夏玉米收获后储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P<0.01)。免耕和免耕覆盖处理显着降低夏玉米农田耗水量,提高收获后02 m土层储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P<0.05)。其中,免耕和免耕覆盖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3.6 kg hm-2mm-1和26.8 kg hm-2 mm-1,较旋耕垄作的16.5 kg hm-2 mm-1,分别提高42.4%和62.0%(P<0.05)。施氮提高夏玉米农田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降低了收获后土壤储水量(P<0.05)。施氮处理平均水分利用率为26.8 kg hm-2 mm-1,比不施氮处理17.8 kg hm-2 mm-1,提高50.5%(P<0.05)。(3)耕作方式能够显着影响夏玉米氮素吸收量以及氮肥利用率(P<0.01)。与旋耕垄作相比,免耕覆盖能够显着提高夏玉米地上部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P<0.05),降低器官氮素向籽粒转运量、转运效率和籽粒贡献率。其中,免耕和免耕覆盖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6.8%和33.1%,均高于旋耕垄作的23.0%。施氮能够增加夏玉米地上部吸氮量(P<0.05)和器官氮素转运量,但会降低氮素转运效率、籽粒贡献率和氮素收获指数。施氮处理平均地上部吸氮量为121.8 kg hm-2,显着高于不施氮处理58.3 kg hm-2(P<0.05)。(4)耕作方式对土壤氨挥发损失影响不显着,施氮会显着影响土壤氨挥发损失(P<0.01)。各耕作处理土壤氨挥发峰值均出现在拔节期施肥后第六天。免耕和免耕覆盖处理有降低氮肥的氨挥发损失的趋势,但差异不显着。此外,在降水较多的2014生长季,免耕和免耕覆盖处理加重了硝态氮淋失。施氮可显着提高夏玉米土壤氨挥发损失及土壤剖面硝态氮残留量。施氮处理小区平均土壤氨挥发损失量和硝态氮残留量分别为3.48 kg N hm-2和585.24 kg N hm-2,要显着高于不施氮的2.37 kg N hm-2和64.85 kg N hm-2(P<0.05)。(5)不同耕作方式和施氮处理夏玉米生育期耕层土壤环境因子的动态变化不同。免耕和免耕覆盖处理有利于土壤环境因子的稳定。与旋耕垄作相比,免耕和免耕覆盖处理耕层土壤水分、温度、pH、硝、铵态氮在整个生育期内波动较小。施氮增加了土壤速效氮含量,土壤pH降低,呈现土壤酸化趋势。综上所述,在本地区气候条件下,采用免耕覆盖耕作方式能够兼顾夏玉米籽粒产量和水氮利用效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肥料氨挥发损失。因此,可推荐其在关中平原夏玉米种植区推广使用。

李凯[4](2016)在《辽宁省铁岭县机械化耕作模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土地沙漠化面积增大,水土流失情况日益加剧,这些都成为了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也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造成这种情况的发生,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我们在农业生产中长期使用的耕作方式。传统农机具多次进行田间作业的过程中,对土壤的翻动频繁,使土壤水分严重流失,而且压实度增加,造成了土壤的板结。所以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势在必行,但在实施过程中又面临着我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土地环境有较大差异的基本情况,所以应该因地制宜。文章针对辽宁省铁岭县的实际情况,结合几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具体效果,找出一种既可以有较高效益又可以达到修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具体内容与结论如下(1)针对铁岭县的情况,结合联合整地、深松、深松联合整地、免耕播种四种耕作模式,与当地农作物种植合作社合作,对四块地的土壤理化性质进行实地试验;得出一种适合铁岭县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并对整个生产过程中的机械进行统计分析,结合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运用线性规划方法对现有配套机具方进行优化配备。达到可以省时省力并且增产的目的。在真正可以做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农业和谐农业的基础上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2)土壤理化性质方面,深松模式在5-20cm深度时土壤温度高于联合耕整地模式1.6℃、1.5℃、1.1℃;5~20cm深度时土壤温度高于联合耕整地模式2.8℃、2.2℃、1.9℃。土壤含水率方面免耕播种含水率最高,在垄台、向阳面、向阴面分比别联合耕整地模式高6.9%、12.2%、15.2%;土壤容重与土壤近紧实度方面,深松模式在深度10-30cm范围内土壤容重低于未深松模式0.3g/cm3左右。所以从环境角度综合考虑,深松覆盖模式是最优的选择。(3)对四种耕作模式的农用机械进行优化配备,并对配备后进行经济效益计算,得出深松覆盖模式的经收益最高,达到12911元/hm2,其次是免耕播种模式,达到12509万元/hm2,深松联合整地模式与联合整地模式分别为9014元/hm2和7395元/hm2.其中深松模式的100hm2规模时配备雷沃1354拖拉机2台、雷沃904拖拉机1台、东方红354拖拉机2台、长春15拖拉机2台、1SZL-260型深松机2台、2BMZL-2型免耕播种机2台、3SJ-300B型药剂喷雾机1台、博远4YZB-4收获机2台、液压自卸拖斗2台。从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综合来看,我们应该在免耕播种的同时,隔2-3年进行深松作业,使土壤容重降低。这样可以达到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王长伟[5](2016)在《吉林省中部地区免耕技术及配套机具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免耕技术是一种重要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可以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状、贮存水分、减少土壤风蚀和水蚀、提升土壤肥力、提高作物产量,提高农民收益和环境效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试验测试对比了不同耕作模式下玉米不同生育时期0-10cm、10-20cm、20-30cm土层土壤含水率以及试验前(2014年10月)后(2015年10月)土壤容重、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淀粉酶活性、脲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脱氢酶活性及玉米株高、玉米果穗千粒重等指标,分析了吉林省免耕技术现状及免耕机具的应用推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免耕与秸秆还田模式(no-tillage and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NS)下各时期同土层中土壤含水率最高,传统耕作与无秸秆还田(traditional tillage and no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CN)模式下土壤含水率最低。在播种前、幼苗期、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免耕与秸秆还田模式下0-10cm、10-20cm、20-30cm土层含水率比传统耕作与无秸秆还田模式下高出13.07%-56.33%。说明免耕与秸秆还田耕作模式有利于土壤贮存水分,增强玉米的抗旱能力。(2)试验后免耕与秸秆还田模式下0-10cm、10-20cm、20-3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均有所降低,而传统耕作与无秸秆还田模式下土壤容重变化不大,甚至略有升高,说明免耕与秸秆还田模式有利于降低土壤容重,降低土壤紧实度。(3)试验后0-10cm、10-20cm、20-30cm土层中,免耕与秸秆还田模式同土层中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速效磷含量均为最高,增加量也最大,传统耕作与无秸秆还田模式下同土层中有机质含量、碱解氮含量、速效钾含量、速效磷含量均为最低。因此,免耕与秸秆还田模式更有利于增加土壤营养成分,传统耕作与无秸秆还田模式不利于有效保持土壤肥力。(4)免耕与秸秆还田模式下所得玉米果穗千粒重最高,传统耕作与无秸秆还田模式下玉米果穗千粒重最低,免耕与秸秆还田模式下千粒重比传统耕作与无秸秆还田模式约高出7.51g;免耕与秸秆还田模式下玉米株高最高,传统耕作与无秸秆还田模式下最低,免耕与秸秆还田模式株高比传统耕作与无秸秆还田模式平均约高出9.20cm,说明免耕与秸秆还田模式有利于增加玉米植株高度、提高玉米产量。(5)免耕模式比传统耕作模式节省4-5项作业环节,同时节约人力、燃油、机械资源,平均每公顷约节省燃油成本315.6元。(6)阻碍免耕播种技术推广实施的主要因素是政府宣传扶持不足、示范点缺乏等。目前使用的免耕播种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关键部件易损坏、机具细节设计不合理等。吉林省中部地区免耕播种机市场进入了较快发展阶段,但需要进一步提高播种机质量,完善售后指导服务维修体系,提高配件通用性。

王帅[6](2011)在《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文中认为内蒙古的保护性耕作工作起步于2000年,作为农业部重点发展的保护性耕作地区之一,内蒙古多年来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农牧业生态环境、保护耕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

宋毅,夏明,王帅[7](2010)在《四十载不悔农机路》文中认为从学农机开始算起到现在,40年;正式在农机系统工作,36年;任职正处级干部,20年;任一把手局长,10年;这就是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农牧业机械管理局局长赵淑华的主要经历。在她任农牧业机械管理局局长期间,自治区农牧业综合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2009年达到65.63%,比全国平?

陈素琴,徐洪光,刘红霞[8](2008)在《敖汉旗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实践与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保护性耕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多年的实践证明,敖汉旗的土壤和自然条件适合保护性耕作,通过项目组织实施、技术宣传、政策引导等措施可促进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

周秀芳,张瑞霞,孙一帆,刘国新,西木,刘国新[9](2005)在《“懒汉种田”缘何受青睐?》文中认为春耕时节,面对自家光秃秃的坡梁地,清水河县单台子乡老牛湾村的郭二栓曾着实感到头疼,因为他家缺少犁地的牲畜。但郭二栓却意外地发现,不经过春耕前犁地和秋季深翻及割茬的土地,每年的收成却出奇地好。更让郭二栓想不到的是,他的这种“懒?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农机局[10](2005)在《内蒙古自治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总结交流材料》文中认为

二、科尔沁坨沼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条件和技术工艺选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尔沁坨沼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条件和技术工艺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1)典型国家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农业技术综合评价
        1.2.2 工程技术综合评价
        1.2.3 生物技术综合评价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存在的问题
第2章 生态技术评价理论分析
    2.1 生态技术评价依据
        2.1.1 评价目的
        2.1.2 被评价对象
        2.1.3 评价者
        2.1.4 评价指标及指标体系
        2.1.5 权重系数
        2.1.6 综合评价模型
        2.1.7 评价结果
    2.2 生态技术评价原则
    2.3 生态技术评价思路
        2.3.1 事前评价
        2.3.2 事中评价
        2.3.3 事后评价
    2.4 生态技术评价过程
        2.4.1 确定研究范围
        2.4.2 评价指标的筛选和归一化
        2.4.3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2.4.4 构建最终指标体系
第3章 北方土石山区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3.1 燕山山区板栗林下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1.1 研究方法
        3.1.2 数据分析
        3.1.3 结果与分析
    3.2 燕山山区坡地果园水土流失生态治理技术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板栗林土壤侵蚀防治生态技术
    3.3 不同生态技术下土壤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典型相关分析
        3.3.1 小区布设
        3.3.2 数据来源和处理方法
        3.3.3 典型相关分析
        3.3.4 结果与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4.1 京津风沙源区沙障固沙技术研究进展
        4.1.1 治沙沙障比选
        4.1.2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趋势
    4.2 京津风沙源区生态技术评价体系构建
        4.2.1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4.2.2 京津风沙源区沙障固沙技术评价体系
    4.3 基于分层模糊积分法的沙障固沙技术综合评价
        4.3.1 评价对象
        4.3.2 指标值及隶属度的计算
        4.3.3 综合评价值计算
    4.4 小结
第5章 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5.1 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研究进展
        5.1.1 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工程
        5.1.2 石漠化生态工程治理存在问题与发展趋势
    5.2 基于TOPSIS法的南方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技术评价
        5.2.1 研究区概况
        5.2.2 研究方法
        5.2.3 指标体系建立
    5.3 西畴县岩溶区石漠化生态治理模式综合评价
    5.4 小结
第6章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与筛选
    6.1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研究进展
    6.2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技术评价指标体系
        6.2.1 研究区概况
        6.2.2 研究方法
        6.2.3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6.3 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工程关键技术评价
        6.3.1 数据来源
        6.3.2 基于粗糙集理论的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技术评价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趋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北方农牧交错区的区域概况及生态环境特点
    1.1 农牧交错区区域概况
    1.2 北方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特点
        1.2.1 干旱缺水, 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1.2.2 水土流失严重
        1.2.3 天然草地退化严重
2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历史与现状
    2.1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阶段
    2.2 保护性耕作发展现状
3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及应用效果
    3.1 秸秆留茬覆盖技术及成效
    3.2 免少耕播种技术及成效
    3.3 深松技术及成效
    3.4 轮作休耕技术及成效
    3.5 杂草防控技术及成效
    3.6 农艺配套技术及成效
4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主要技术模式
    4.1 高秆穴播作物模式
    4.2 矮秆条播作物模式
    4.3 块根块茎类少耕带作模式
    4.4 草原改良模式
5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5.1 保护性耕作发展规划制定与农业区划结合不够
    5.2 保护性耕作农机农艺融合不够
    5.3 机具的专用性和可靠性还需进一步提高
    5.4 病虫草害加重限制了保护性耕作进一步推广
6 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发展趋势与建议
    6.1 关于保护性耕作的定位
    6.2 能否成为主体耕作技术
    6.3 关于保护性耕作的技术内涵与外延
    6.4 关于装备问题
    6.5 关于经费投入问题
    6.6 关于长效机制问题

(3)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及水氮利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依据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保护性耕作
        1.3.1 发展及定义
        1.3.2 常见类型
        1.3.3 保护性耕作与土壤质量
        1.3.4 保护性耕作与作物生长
        1.3.5 保护性耕作与土壤肥力与生态环境
        1.3.6 存在问题
    1.4 施氮
        1.4.1 施氮与土壤质量
        1.4.2 施氮与作物生长
        1.4.3 施氮与生态环境
        1.4.4 存在问题及对策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1.1 研究内容
        2.1.2 技术路线
    2.2 小区概况与供试材料
        2.2.1 试验区概况
        2.2.2 试验材料
    2.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2.3.1 试验设计
        2.3.2 田间管理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4.1 测定项目
        2.4.2 计算方法
    2.5 数据处理
第三章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3.1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地上部生物量的影响
    3.2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夏玉米产量及构成要素的影响
        3.2.1 籽粒产量对不同耕作、氮肥和生长季的响应
        3.2.2 收获指数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3.2.3 百粒重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3.2.4 穗粒数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3.3 小结
第四章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夏玉米水分利用及土壤储水的影响
    4.1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夏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
        4.1.1 农田耗水量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4.1.2 水分利用率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4.2 保护性耕作对夏玉米农田水分含量的影响
        4.2.1 种植前和收获后 0-2 m土层水分分布
        4.2.2 保护性耕作对 0 ~ 2 m土层水分含量的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保护性耕作对夏玉米氮素利用的影响
    5.1 保护性耕作对夏玉米氮素吸收的影响
        5.1.1 地上部吸氮量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5.1.2 氮素收获指数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5.1.3 氮肥利用率对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5.2 保护性耕作对夏玉米氮素转运的影响
    5.3 小结
第六章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氨挥发及速效氮残留的影响
    6.1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6.1.1 土壤氨挥发通量动态对不同保护性耕作的响应
        6.1.2 氨挥发损失对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响应
    6.2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
        6.2.1 土壤剖面硝态氮分布对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响应
        6.2.2 硝态残留量对不同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响应
    6.3 小结
第七章 保护性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环境因子的影响
    7.1 土壤环境因子对保护性耕作方式的响应
        7.1.1 土壤含水量对不同保护性耕作和施氮的响应
        7.1.2 土壤温度对不同保护性耕作和施氮的响应
        7.1.3 土壤ph对不同保护性耕作和施氮的响应
        7.1.4 土壤铵态氮对不同保护性耕作和施氮的响应
        7.1.5 土壤硝态氮对不同保护性耕作和施氮的响应
    7.2 小结
第八章 讨论
    8.1 耕作方式
    8.2 施氮处理
    8.3 气候因素
第九章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1.1 耕作方式
        9.1.2 施氮处理
        9.1.3 气候因素
    9.2 主要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辽宁省铁岭县机械化耕作模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的状况分析
        1.2.1 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1.2.2 国内保护性耕作技术发展状况分析
    1.3 国内外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发展状况分析
        1.3.1 国外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发展状况分析
        1.3.2 国内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发展状况分析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铁岭县机械化耕作模式对比分析
    2.1 保护性耕作关键技术
        2.1.1 秸秆残茬覆盖技术
        2.1.2 深松技术
        2.1.3 免耕施肥播种技术
        2.1.4 杂草与作物病虫害防治技术
    2.2 铁岭县机械化性耕作模式
        2.2.1 玉米深松覆盖模式
        2.2.2 免耕播种模式的工艺规程
        2.2.3 深松联合整地模式
        2.2.4 联合整地模式
    2.3 不同机械化耕作模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
        2.3.1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温度的影响
        2.3.2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含水率的影响
        2.3.3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坚实度的影响
        2.3.4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
        2.3.5 不同耕作模式对土壤有机质与pH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机械化耕作模式配套机具选型及临界规模计算
    3.1 铁岭县农业与农机发展状况
    3.2 不同机械化耕作模式配套方案分析
        3.2.1 深松覆盖模式
        3.2.2 免耕播种模式
        3.2.3 深松联合整地模式
        3.2.4 联合耕整地模式
    3.3 机组适宜规模模型分析
        3.3.1 机具作业费用数学模型的建立
        3.3.2 建立机具作业临界规模的数学模型
    3.4 主要作业机组的适宜规模分析
        3.4.1 玉米耕整地机具适宜规模分析
        3.4.2 播种机组的适宜规模分析
        3.4.3 药剂除草机组的适宜规模分析
        3.4.4 收获机组的适宜规模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线性规划法对机械化耕作配套机具模型的优化
    4.1 机械配备的基本原则与方法
        4.1.1 机械配备的基本原则
        4.1.2 配备农业机械的方法
        4.1.3 LINGO软件
    4.2 深松联合整地模式机具配备作业系统优化
    4.3 深松覆盖模式机具配备作业系统优化
    4.4 免耕播种模式机具配备作业系统优化
    4.5 联合整地模式机具配备作业系统优化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械化耕作技术经济分析
    5.1 技术经济分析的原则与方法
        5.1.1 技术经济分析的基本原理与准则
        5.1.2 技术经济分析的常用方法
    5.2 技术经济评价指标的建立
        5.2.1 投资回收期
        5.2.2 净现值
        5.2.3 内部收益率
    5.3 保护性耕作技术与配套机具经济效益分析与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5)吉林省中部地区免耕技术及配套机具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保护性耕作技术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中部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重要意义
    2.1 保护性耕作的目的及意义
    2.2 保护性耕作的机理及优点
        2.2.1 保护性耕作松土原理
        2.2.2 保护性耕作的增产机理
        2.2.3 保护性耕作的生态环境效益
    2.3 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及配套机具简介
        2.3.1 保护性耕作技术内容
        2.3.2 保护性耕作配套机具
第三章 耕作方法试验测试与结果分析
    3.1 研究区概况
        3.1.1 吉林省中部地区经济情况
        3.1.2 吉林省中部地区农业生产条件
        3.1.3 吉林省主要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
    3.2 试验设计
    3.3 指标测试
    3.4 结果对比分析
        3.4.1 土壤含水率对比
        3.4.2 土壤容重对比
        3.4.3 土壤有机质含量对比
        3.4.4 碱解氮含量对比
        3.4.5 速效磷含量对比
        3.4.6 速效钾含量对比
        3.4.7 千粒重及株高对比
        3.4.8 作业过程及成本投入对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吉林省中部地区免耕技术及配套机具的选型与推广措施
    4.1 吉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4.2 吉林省保护性耕作情况
    4.3 吉林省中部地区免耕机具调查与对比选型
    4.4 免耕技术及免耕播种机推广应用中的问题
        4.4.1 免耕技术推广应用中的问题
        4.4.2 免耕播种机推广应用中的问题
    4.5 吉林省中部地区免耕技术及配套机具的推广措施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资源概况
保障措施
成就和目标

(8)敖汉旗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保护性耕作项目推广与实施情况
2 保护性耕作所采取的主要技术
    2.1 技术工艺路线
        2.1.1 对谷物及杂粮杂豆等小茬口作物。
        2.1.2 对玉米、高粱等穴播作物。
        2.1.2. 1 秋季收获留高茬 (茬高30㎝, 地表残茬
        2.1.2. 2 秋季收获留高茬 (茬高30㎝) —春季苗
    2.2 建立对比试验示范小区
    2.3 主要作业机具
3 采取的主要措施
    3.1 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3.2 提供优惠条件
    3.3 搞好技术宣传与技术培训
4 取得的成果
    4.1 经济效益
        4.1.1 减少了作业成本。实施保护性耕作, 应用
        4.1.2 实现了增产增收。
    4.2 社会效益
    4.3 生态效益
        4.3.1 增加了土壤含水量。
        4.3.2 减少了风蚀。
        4.3.3 增加了土壤有机质。
5 存在的问题
    5.1 农民对新型耕作方式的认识是一个长期渐
    5.2 大中型免耕播种机使用效果较好, 但价格较高, 农民购买力较低。
    5.3 使用除草剂有一定的效果, 但不能对所有
    5.4 项目经费投入不足, 农牧民自筹能力差, 制

四、科尔沁坨沼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适宜条件和技术工艺选择(论文参考文献)

  • [1]典型国家生态工程关键技术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证研究[D]. 丁新辉.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2020
  • [2]北方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技术创新与趋势分析[J]. 路战远,程玉臣,王玉芬,张向前,王建国,赵小庆,任永峰,张德健. 北方农业学报, 2019(03)
  • [3]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夏玉米生长及水氮利用的影响[D]. 田肖肖.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3)
  • [4]辽宁省铁岭县机械化耕作模式的研究[D]. 李凯. 沈阳农业大学, 2016(02)
  • [5]吉林省中部地区免耕技术及配套机具应用研究[D]. 王长伟. 吉林农业大学, 2016(05)
  • [6]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 王帅. 当代农机, 2011(02)
  • [7]四十载不悔农机路[N]. 宋毅,夏明,王帅. 中国农机化导报, 2010
  • [8]敖汉旗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的实践与探索[J]. 陈素琴,徐洪光,刘红霞. 农村牧区机械化, 2008(04)
  • [9]“懒汉种田”缘何受青睐?[N]. 周秀芳,张瑞霞,孙一帆,刘国新,西木,刘国新. 内蒙古日报(汉), 2005
  • [10]内蒙古自治区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工作总结交流材料[A]. 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农机局. 全国保护性耕作工作会议材料汇编, 2005

标签:;  ;  ;  ;  ;  

科尔沁沱沼泽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适宜条件及工艺选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