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普通话水平考试的理论思考与标准化(论文文献综述)
李宇明,朱海平[1](2020)在《论中国语言测试学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中国语言测试经由40余年发展,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数据。近年来,各类语言测试有了相互交流的融通意识和行动,若进一步加强合作,有望建起具有中国气派和国际影响的语言测量学。语言测试未来的努力方向有:1.根据语言行为理论,研究语言行为的心理图式,测试人们掌握语言行为的心理图式的水平和"以图行事"的语言行为能力。2.研究近1500种职业所需要的岗位语言能力,在水平测试的基础上发展岗位语言能力测试。3.将信息化成果不断转化为语言测试手段,把语言技术的运用也纳入语言测试视野,同时发展对计算机语言能力的测试。4.我国语言(语文)教师有500万,担负着公民语言能力发展和国家语言能力提升的重大使命,向他们提供语言测试学"给养",意义重大。语言测试界应将其视为份内之责,在教材编写、师资培育、课程开设等方面贡献心力。
杜宇菲[2](2020)在《毛里求斯中学生汉语课堂教学个案研究 ——以甘地学院为例》文中指出毛里求斯作为非洲“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国之一,近年来选择汉语学习的国民数量一直呈上升态势。本研究从国家汉办赴毛里求斯甘地学院附属中学任教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视角出发,采用了深度访谈、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收集了汉语教学课堂的真实语料和教学案例,从中选择了五个不同母语背景和不同文化信仰的个案对象进行分析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一是调查个案对象的汉语学习意图和影响因素;二是分析个案对象的汉语课堂学习特点;三是根据其学习特点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研究发现,甘地学院附属中学学生进行汉语学习主要体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华裔学生在汉语知识习得过程中呈现出与其他种族学生不同的逆序性特征和非完整性特征;二是对汉字知识的畏难情绪显着;三是对动态化教学资源的关注度高于其他教学形式;四是对自我表达和意识输出的强调。根据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四点针对毛里求斯甘地学院附属中学汉语课堂教学的教学策略:一是针对华裔学生和其他种族学生同课堂的现象,应实行“双轨制”教学,教师应树立课堂切分意识,对华裔学生的汉语教学应遵循海外汉语继承语课堂教学方法;二是实行“语文分开,先语后文”的教学模式;三是善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汉语教学效率;四是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放大学习者的个人特质和喜好,推行精细化教学和“窄教”模式,提升汉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针对毛里求斯当地汉语文化活动举办,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本研究预期对未来的毛里求斯中学汉语教学工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进而推动汉语在毛里求斯的传播。
苏日那[3](2020)在《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调查方法,获取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的第一手材料,据此分析该地区人文社会环境、日常生活领域、教育领域中的蒙古族语言生活现状和相关语言政策。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内容由以下六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简要介绍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从蒙古贞的历史变迁(历史背景、人口变化)、文化传承与变迁(语言文化、媒体接触)、蒙古族教育概况(起步期、探索期、调整期)等几个方面,介绍、分析蒙古贞地区人文社会环境和语言生活环境,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建议。第二章审视和研究语言政策问题。首先,从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有关定义和目标着手,通过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的相关性,阐明了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如何影响语言实践;其次,基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蒙古贞地区地方性法规(条例),从民族语文工作、民族教育工作、民族文化工作、民族干部培养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蒙古贞地区民族政策落实情况;最后,针对语言政策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第三章为分析和归纳日常生活领域部分。在蒙古族聚居区和蒙汉杂居区选择老、中、青三个不同年龄段的被试,从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等方面对语言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进一步阐明了语言价值观和语言实践的相互影响。其后,对日常生活领域语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因素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第四章为教育领域部分,在了解教学概况的基础上,对教学现状和学习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其中包括对教师进行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语言态度等专项调查;对学生进行的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语言使用状况、学习态度等专项调查。在此之后,综合教育领域语言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第五章系结语部分,以“正常情况下,语言与生活的万千变化没有偶然性,都是必然发生”为题,在调查分析、综合研究基础上分总结、结论、余论三个部分进行了归纳与总结。总结部分,概括了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结论部分,对蒙古语使用现状、语言态度、语言流失概况等进行研究反思,并对其语言文化发展提出几点重要启示。余论部分,针对研究的不足之处,提出进一步深化研究的几点建议。
李璇[4](2020)在《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研究 ——以曼德勒地区华人社群为例》文中提出缅甸与中国山水相连,不仅具有地缘政治意义,也因其境内相当数量的华人而具备较强的汉语国际传播区位优势。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研究可以提供宏观社会背景下的微观家庭视角,帮助我们走近缅甸华人的家庭语言生活,并思考如何更好地规划华语在海外的传播以及为海外华人提供符合他们实际需求的语言教育。本文以Spolsky(2004)的语言规划理论框架为基础,结合前人研究和缅甸语言文化背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曼德勒地区的华人社群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和访谈考察构成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的三个方面,即语言意识形态、语言管理和语言实践,在此基础上归纳出缅甸华人语言规划的特征、成因和发展趋势。最后,结合研究发现提出针对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和在缅甸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建议和启示,期望对汉语国际传播工作有所启发。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受到国家层面的语言政策的语言教育政策的影响,并体现出明显的国别特征,是宏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个人背景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表现如下,在语言意识形态上,缅甸华人的感性态度倾向华语,对华语有较强认同感,随着经济因素的介入,华语学习动机变得多元化;理性态度倾向英语,认可英语在就业和升学上的作用;对缅语的感性和理性态度最低,认可缅语在缅甸本土的实用价值,但对之不作高要求。在语言管理上,家庭语言管理以华语为先,家庭语言文化氛围通常倾向华语,中华传统在华人家庭中得到很好传承;华人家长在语言教育上依赖补习班和家教,导致子女学习负担偏重。在语言实践上,华人家庭内部三代人的语言水平和语言使用呈现代际差异,具体表现为普通话、缅语、英语水平随代际呈上升趋势,而方言水平从第三代人开始呈下降趋势;普通话和缅语在家庭内使用从第二代华人开始上升,而方言的使用随之下降,语言混用现象变得显着。当地华人对语言混用已习以为常,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的语言使用倾向,普通话和方言是当地华人社群的通用语,缅语在公共领域使用比例较高。目前缅甸华人家庭中以方言为主的家庭语言使用模式占据大多数,但未来随着核心家庭的增加、家长普通话和缅语水平的提升以及子女的社会化程度加深逐渐过渡到语言混用模式,之后的转化视家庭缅化程度以及家庭成员对语言价值的判断而定。针对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提高对缅语的重视程度;营造适合语言习得的家庭语言和文化氛围;提高父母双方在子女语言学习上参与度。本文认为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可以为在缅甸的汉语国际传播工作提供以下五点启示:第一,关注家庭在华文教育中的作用。第二,重视华人子女的华语学习出路问题。第三,携手当地华校提高缅甸华文教育质量。第四,在缅甸的汉语国际传播面临与其他地区华语推广机构的竞争。第五,重视中国文化在海外的输出。
段瑜[5](2020)在《建构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框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民汉语能力指的是国民使用汉语的能力,包括汉语文字和口语能力。口语能力是指一个人通过听、说进行交际的能力,是语言能力的外化。评价国民汉语能力尤其是口语能力需要有相关测试标准体系,目前国内有关的汉语口语测试主要是面向非母语人群或从事语言相关职业的人群,如汉语水平口语考试(HSKK)和普通话水平测试(PSC),而面向以汉语为母语的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体系现在还没有。本文试图通过分析和探究世界各个语言测试中口语测试的经验,对构建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框架进行探索和研究。本文首先研究分析了目前国内已有的相关汉语口语测试和学界的研究成果,对口语测试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总结,同时对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等相关概念进行了解析和探讨,还分析了世界各国多种典型语言测试中口语测试的情况,并且对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的性质和口语测试的必要性等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选择从能力等级设置、能力评价维度、测试评分标准、测试题型、测试方式五个方面开展研究和探讨,初步提出了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框架。设置一个衡量口语能力的测试等级是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评价体系的前提。本文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多种语言口语测试的分级状况,设置了比较科学合理的“三等六级”的能力等级分级标准,先由“等”可粗分受测试者的口语水平状况,再由“级”中进一步细化其口语能力水平。合理地评价口语能力需要选择科学的评价维度。本文通过研究汉语口语测试的特点,设定了语音、语气、词汇、句法、修辞、表达清晰程度、感染力等10个评价维度,以尽可能地从不同角度反映受测试者的口语能力水平,并能够甄别受测试者的口语水平高低。制定评分标准也是建构测试时需要考虑的方面。本文对各评价维度设置了评分规则,并对不同等级设置了各评价维度的评分权重,以尽可能区分考核各等级之间的能力差异,根据各维度的加权得分总和来确定受测试者的口语测试等级。本文还研究了测试题型,按测试对象不同,进行测试分级,等级差别具体体现在题型类别和题目内容上,以期达到题型充分考查不同水平的口语测试者的能力。最后,对测试方式进行了研究,经过对比分析研究,提出了人人对话和人机对话(计算机辅助测试)两种测试方式。
陈雪儿[6](2020)在《少数民族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 ——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的族际共同语,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凝结不同民族的根本性力量。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直是我国语言文字政策的主导精神,面向新时期脱贫攻坚和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尤其显得重要。教育部等部门曾多次发文强调推广这一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由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滞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外部条件、设施等支持不足,学习者主体内在动力激发不够,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一直存在诸多困难。而与此同时,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普通话,已经成为共识。本研究基于社会学和教育学视角及相关理论工具,通过文献法、访谈法、个案法和问卷调查,把握当前“三州”(怒江州A县和凉山州B县)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实施的现状及这一群体的能力现状,归纳存在的问题,进而探讨未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本研究主要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重难点、研究现状、核心概念和研究设计的简要介绍。第二部分是对我国百年来面向成人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历史的大致考察。通过对汉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发展梳理,从中窥见汉语言文字在我国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华民族交流沟通共同语的社会地位,并凝练了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经验。第三部分是关于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教育的理论探讨。该部分从增权理论、布迪厄的实践理论以及克拉申的监控理论的视角,探讨了我国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基本属性。第四部分是关于“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现状考察及对存在问题的总结归纳。该部分使用问卷法、访谈法等调查研究方法,揭示了当前这一教育从顶层设计、中观组织到微观落实的问题。第五部分是基于实践理论对影响“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归纳概括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场域外部、场域本身及内部行动者三个方面的原因。第六部分是结合增权理论、监控理论和本论文的研究发现,提出提升“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教育对策。
袁娟娟[7](2020)在《《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基础知识类题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作为一项标准化考试,是评价应试者能否成为国际汉语教师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培养专业对外汉语师资的重要方式之一。现代汉语基础知识在《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掌握这部分知识是通过该考试的关键,值得关注。本文以现代汉语基础知识类题型为研究对象,具体分析试题中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和文化等相关方面的知识点,归纳题型特征,总结常见考点。并结合基础知识试题的测试结果与试题中存在的问题,为应试者和试题编写者提出建议。本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文献,论述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考试的发展历程和现有研究,指明当前研究的不足之处。第二章从语音、汉字、词汇、语法、修辞和文化等五个方面,具体分析《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中的基础知识类题型,归纳每部分知识涉及的相关考点,解析对应试题,总结考查形式和考查频率。第三章通过实证研究,分析基础知识试题的测试结果,并结合相关考点的考查频率和出错率,从应试角度为考生提供切实可行的备考方法。第四章在分析试题题干和选项内容的基础上,总结试题编排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改进建议,优化试题内容和结构。第五章是结语部分,对文章的创新点做了总结,指出了后续研究的可行性。
王红[8](2019)在《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文中提出在履责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如何提高质量是乡村教育进入“下一个一百年”亟需解决的时代课题。相较于以“资源倾斜论”“仿城发展论”“撤并进城论”等为改善乡村教育质量的主流议题,当前实践中兴起的将地方资源引入乡村学校的在地化质量提升路径尚待研究者关注。立足于提升乡村教育在地化作为一项实践方法论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空间,为何以及以何乡村教育在地化能够发挥作用构成了本研究的理论命题。相较于既有研究将“在地化”理解为一种“由外而内的转化机制”,本研究对在地化的理解是围绕“基于互动的联结机制”展开的,研究视域下的“乡村”被定义为“地方”,以学校作为分析单位和研究逻辑起点考察乡村教育在地化的理论合理性、实践智慧以及运转机理的研究架构弥补了既有研究中对学校维度上在地化实践的合理性、实践做法的碎片化表达以及变革效用机理的忽视。基于“理论的实践化”与“实践的理论化”相结合的研究进路,“纵向历史分析与横向理论融合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合理性阐释”与“跨案例对比分析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运转机理模型构建”两大部分研究内容构成了研究作为“理论研究与跨案例研究综合体”的类型规定。理论层面对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空间的阐释融合了历史和理论两个维度。一方面从历史进路的角度回溯了现代化进程中学校知识构成的泛科学理性、教育管理中的威权关系、基于效率主义的教育生产逻辑所构成的“城市偏向的普遍叙事”形成了乡村由“在场”到“退场”的历史进路,以阐释乡村沦为“空间物理场”在乡村学校教育中空间价值被遮蔽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转向一个融合视域,从人文地理学等理论视角论证了乡村作为“地方”的教育正当性,回归“地方”意义的维度,学校教育中“乡村的在场”带来了一个融入地方文化特质和个体亲切经验、抽象与具体兼容的辩证的学校文化空间,一个打破知识既定结论、丰富知识解释框架的知识创新的生长空间,一个弥补学校教育中个体纵向经验断裂和具身实践情境缺位的经验补充及知识转介空间,一个联结家、校、社互动交往、拓展学校社会资本的关系空间。转向“地方”的认识思路将乡村变成了一方具有多维意义的教育空间,成为学校教育中的“价值意义场”。实践层面对乡村教育在地化实践智慧及运转机理的论述是基于多案例与扎根理论译码法相结合的跨案例对比分析的研究设计展开的,在详细阐述“生活化课程素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地方文化性资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地方产业性资源驱动下的在地化变革”三个本土典型案例的实践智慧后,通过对案例资料的三级编码,抽象出以“前置变项”“过程变项”“结果变项”为过程维度,以“背景性认识”“行动中的主体角色”“过程性策略”“关联性约束条件”“效应反馈”为类属轴,以“对农村学校的正向认知”等19个关键要素为基本框架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运转过程模型,概括出内置于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过程中以构建学校、乡村、儿童三者间联结的“空间资源化—资源知识化—知识资本化”的作用路径,提炼出在地化变革过程中“地方资源知识化”以“知识齐性的聚合效应”和“舞台化学校的审美效应”赋予乡村学校“乡村社会半公共空间”“附着乡村特质的教育审美空间”二重身份的效应机理。并从实践范式的视域总结提炼出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本质即为一次以承认乡村作为地方的教育正当性为前提挖掘乡村资源教育能产性的过程,遵循的是以学校比较优势形成学校发展优势的实践逻辑,因而,实践范式视域下的乡村教育在地化表现为一种“基于地方赋权挖潜的优势治理”的教育变革实践方法论。综上,通过对乡村教育基层实践小趋势的理论抽象为处于迷茫期的乡村教育提供方法论指导是研究初衷所在。
阳翥[9](2019)在《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广东省更是集粤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于一体,普通话作为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推动社会生产力、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担任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事关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和传承,是维系中华民族的重要纽带。普通话培训测试站作为一个窗口服务部门,确立服务基层的人本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全面提升普通话培训测试站的公共服务能力,探索科学的工作管理模式,应用有效的管理策略,是使普通话培训测试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重要举措。广东省作为人口大省,随着职业需求的增多,参加普通话培训测试人数逐年上涨,那么,研究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本文基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全面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能力的要求,在梳理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基于新公共服务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详细分析了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现状。分析过程中以文献研究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重点剖析了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进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为提升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奠定了现实根基。提升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通过各项数据分析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在运营模式定位、硬件设施建设、工作队伍结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服务机制、服务内容和手段等方面的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如何提升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提出可行性策略。
杨伟忠[10](2018)在《汉语近代化论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化是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无论是通过政治史、经济史还是社会史,我们都能非常直观地感受到中国由传统社会步入近代社会的巨大变化。然而奇怪地是,当我们检视当下的汉语史书写,却看不到一丝一毫时代震荡的遗迹,而只有那超然世外的语言本体。汉语在中国近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到底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近代化又给予汉语发展哪些社会的结构性转变呢?迄今不得而知。本研究所要探询的问题正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汉语社会结构的改变,以及汉语对于中国近代化进程所起到的真正作用。由于近代化选题的特殊性,牵扯新旧之间的许多问题,我们不得不花费大量篇幅讨论传统社会的汉语及其所发挥的社会功能。只有通过比较研究,才能展现出近代化化而行之的转变过程。又因为此前的汉语史论述疑点重重、诸多误说在前,因此,本文更多地以史论的形式展开叙事,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了解这段历史,我们认为这恰好是书写这段历史的最佳方式。第一章我们论证了传统中国只有一种叫做雅言的标准文字,标准语言乃是近代化的产物。由于当前的汉语史叙事对于语言外部结构认知上的误区,往往将雅言误作古代的标准语言,抽象的汉语史的割裂式研究,其弊端由此可见一斑。此外,我们还论证了叶音说和古音学不过五十步百步之间,都未超出古代文字学的藩篱。第二章和第三章讨论的其实是同一个子命题:从传统社会的文字书写到近代国家的语言书写的转变过程。传统中国是一个文字书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文言是它的正宗文字。近代化提倡语言书写,所谓“我手写我口”,文字应该服从于口语。朝着语言的终极目标,中国先后爆发了旧白话文运动、新白话文运动和我们所重新发现的方言文学运动,一步步迈向近代文明。此前几章,我们的论述重点是近代化过程中汉语所发生的结构性改变,与此不同的是,第四章我们将大胆地探索汉语变革对中国近代化所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以文字为中心的古代社会跟专制政治往往有种密切的依存关系,因此,从文字到语言,其实可以归入近代民主进程的一部分。从文字中心主义的社会到语音中心主义的社会,我们还会发现一些以前从未发现过的新问题。
二、普通话水平考试的理论思考与标准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普通话水平考试的理论思考与标准化(论文提纲范文)
(1)论中国语言测试学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语言测试的融通发展 |
(一)各种语言测试的相互融通 |
1. 普通话水平测试 |
2. 汉语水平考试 |
3. 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 |
4. 汉字应用水平测试 |
5.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
6. 全国英语等级考试 |
(二)语言测试的靶的 |
(三)岗位语言能力测试 |
(四)语言测试与信息化 |
二语言(语文)教师的语言测量学素养 |
(一)关于语言测量学素养 |
(二)语言测量学素养的提升途径 |
三结语 |
(2)毛里求斯中学生汉语课堂教学个案研究 ——以甘地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4 本论文框架 |
第2章 毛里求斯汉语教学概况 |
2.1 毛里求斯汉语教学现状 |
2.2 甘地学院汉语教学现状 |
第3章 调查的实施与结果分析 |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2 研究问题与内容 |
3.3 调查的流程 |
3.4 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
3.4.1 五位研究个案的汉语学习情况 |
3.4.2 五位研究个案进行汉语学习的动机 |
3.4.3 毛里求斯中学生汉语学习的影响因素 |
第4章 五位研究个案的汉语学习特点 |
4.1 华人个案的汉语学习特点 |
4.2 非华人个案的汉语学习特点 |
4.2.1 对汉字知识的畏难情绪显着 |
4.2.2 对动态化教学资源的高度关注 |
4.2.3 对自我表达的强烈需求 |
第5章 对毛里求斯汉语教学的启示 |
5.1 汉语课堂教学策略 |
5.1.1 实行“双轨制”教学 |
5.1.2 实行“语文分开,先语后文”的教学模式 |
5.1.3 利用网络教学资源提高汉语教学效率 |
5.1.4 推进精细化教学和“窄教”模式 |
5.2 中国文化推广策略 |
第6章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中文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英文版访谈提纲 |
(3)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0.1 研究缘起 |
0.1.1 选点原因 |
0.1.2 选题原因 |
0.1.3 选题意义 |
0.2 研究现状 |
0.2.1 蒙古族语言生活概况 |
0.2.2 蒙古贞语言生活概况 |
0.2.3 研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
0.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0.3.1 调查工作基本情况 |
0.3.2 调查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人文社会环境 |
1.1 历史变迁 |
1.1.1 历史背景 |
1.1.2 人口变化 |
1.2 文化传承与变迁 |
1.2.1 语言文化 |
1.2.2 媒体情况 |
1.3 蒙古族教育概况 |
1.3.1 起步期 |
1.3.2 探索期 |
1.3.3 调整期 |
1.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1.4.1 存在的问题 |
1.4.2 对策建议 |
小结 |
第二章 语言政策 |
2.1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 |
2.1.1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相关定义 |
2.1.2 语言政策和语言规划的目标 |
2.1.3 语言活力与语言濒危 |
2.2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政策 |
2.2.1 少数民族语言政策综述 |
2.2.2 蒙古贞地区地方性法规(条例) |
2.2.3 政策落实情况 |
2.3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2.3.1 存在的问题 |
2.3.2 对策建议 |
小结 |
第三章 日常生活领域语言使用现状 |
3.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
3.1.1 语言习得和习得环境 |
3.1.2 语言能力 |
3.1.3 语言文字学习途径和动机 |
3.2 语言使用状况 |
3.2.1 家庭语言使用 |
3.2.2 社区语言使用 |
3.2.3 行政司法语言接触 |
3.2.4 媒体接触 |
3.3 语言态度 |
3.3.1 语言的社会地位评价 |
3.3.2 语言文字发展前景期望度 |
3.3.3 行为倾向和双语教育态度 |
3.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3.4.1 存在的问题 |
3.4.2 因素分析 |
3.4.3 对策建议 |
小结 |
第四章 教育领域蒙古语文教学现状 |
4.1 教育教学基本情况 |
4.1.1 教育现状 |
4.1.2 学校概述 |
4.2 蒙古语文教学现状 |
4.2.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
4.2.2 语言使用状况 |
4.2.3 语言文字学习动机和语言文字态度 |
4.2.4 教学及科研 |
4.3 蒙古语文学习现状 |
4.3.1 语言习得和语言能力 |
4.3.2 语言使用状况 |
4.3.3 学习态度 |
4.4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4.4.1 存在的问题 |
4.4.2 对策建议 |
小结 |
总结与思考 |
一、总结 |
二、结论 |
三、余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田野采撷 |
附录三 数据资料 |
致谢 |
(4)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研究 ——以曼德勒地区华人社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5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6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缅甸语言文化背景 |
2.1 缅甸基本国情和中缅关系 |
2.2 缅甸语言概况和语言政策 |
2.3 缅甸华人和华文教育概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现状调查——以曼德勒地区为例 |
3.1 调查设计 |
3.2 统计与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的特征、成因和发展趋势 |
4.1 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的特征 |
4.2 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的成因 |
4.3 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的个案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相关建议和启示 |
5.1 针对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的建议 |
5.2 针对在缅甸汉语国际传播的启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回顾与总结 |
6.2 个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问卷样卷 |
附录B 问卷留言 |
附录C 访谈提纲 |
附录D 访谈对象信息表 |
附录E 调研图片 |
致谢 |
(5)建构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框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
1.3.1 研究方法 |
1.3.2研究内容 |
1.3.3 研究创新 |
1.4 文献来源 |
第二章 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相关问题 |
2.1 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概念 |
2.1.1 语言能力 |
2.1.2 汉语能力 |
2.1.3 国民 |
2.1.4 国民汉语能力 |
2.2 语言测试的相关问题 |
2.2.1 语言测试的基本理论 |
2.2.2 语言测试中口语测试对比 |
2.3 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的性质 |
2.3.1 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是诊断性测试及水平测试 |
2.3.2 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是主观性测试 |
2.3.3 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是综合技能测试 |
2.4 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的必要性 |
2.4.1 口语测试是语言测试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 |
2.4.2 面向国民的汉语能力口语测试不健全 |
2.4.3 构建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是社会需要 |
2.5 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建构框架 |
第三章 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能力等级 |
3.1 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分级依据 |
3.1.1 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等级划分 |
3.1.2 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等级参考系 |
3.2 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评价维度 |
3.2.1 汉语结构系统 |
3.2.2 修辞语用功能 |
3.2.3 言语功能能力 |
3.3 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能力等级设置 |
第四章 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评分细则 |
4.1 考核维度评分细则 |
4.2 各等级评分细则 |
第五章 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题型 |
5.1 语言测试中口语测试题型归纳 |
5.2 语言测试中口语测试题型具体分析 |
5.2.1 陈述类题型分析 |
5.2.2 对话类题型分析 |
5.2.3 语言知识类题型分析 |
5.3 各等级题型结构 |
第六章 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模式 |
第七章 结语 |
7.1 本文的研究结论 |
7.2 本文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少数民族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 ——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三)研究内容和重难点 |
(四)文献综述 |
(五)核心概念界定 |
(六)研究设计 |
一、百年来面向成人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历史梳理 |
(一)民国时期成人扫盲教育发展概况(1912-1949年) |
(二)新中国成立后成人扫盲教育的快速发展(1949-1977年) |
(三)改革开放后成人扫盲教育的革新发展(1978-1999年) |
(四)进入新世纪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新发展(2000年至今) |
(五)百年来国家通用文字教育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
二、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理论探讨 |
(一)语言文字教育的理论基础探讨 |
(二)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基本属性 |
三、“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现状考察 |
(一)“三州”少数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概述 |
(二)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现状分析 |
(三)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存在问题的分析 |
四、影响“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因素分析 |
(一)场域外:严峻的自然地理环境 |
(二)场域本身: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内部存在多重矛盾 |
(三)行动者分析:不同主体的利益多元 |
五、提升“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的教育对策 |
(一)继续完善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政策法规建设 |
(二)丰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内容,创新发展教育形式 |
(三)建立全方位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资源保障体系 |
(四)激发教育对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生动力 |
(五)构建终身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平台 |
(六)加强理论研究以持续引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可持续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问卷调查工具 |
附录二 访谈提纲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7)《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基础知识类题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考试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和对象 |
第二章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基础知识类题型分析 |
第一节 语音题型知识点分析 |
第二节 汉字题型知识点分析 |
第三节 词汇题型知识点分析 |
第四节 语法题型知识点分析 |
第五节 修辞和文化题型知识点分析 |
第六节 基础知识类题型总结 |
第三章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基础知识类题型测试结果分析 |
第一节 基础知识类题型测试情况 |
第二节 基础知识类题型测试结果分析 |
第三节 基础知识类题型应试建议 |
第四章 《国际汉语教师证书》基础知识试题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
第一节 基础知识类试题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关于基础知识类试题的改进建议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一)学术价值 |
(二)现实意义 |
三、文献回顾与评论 |
(一)国内外研究概述 |
(二)对已有研究的评论 |
四、核心概念辨析 |
(一)地方、社区与乡村 |
(二)在地化与乡村教育在地化释义 |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指涉辨析 |
五、研究内容与思路 |
六、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的类型:理论研究与跨案例研究的综合体 |
(二)资料收集的方法 |
(三)资料分析的方法 |
七、研究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乡村的退场: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教育之觞 |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标准化崇拜 |
二、现代化进程中乡村教育的历史进路 |
三、城市偏向的普遍叙事:乡村教育标准化之路的实践特质 |
四、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迈向对学校教育中“地方”价值的综合性理解:重构“地方”在场的乡村教育 |
一、人文地理学视域下的“地方”:个体成长的原初价值空间 |
二、知识创新视域下的“地方”:拓展知识叙事结构的知识生长空间 |
三、经验哲学视域下的“地方”:适宜有机体思维逻辑的经验补充空间 |
四、大教育视域下的“地方”:作为培植学校社会资本的关系空间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山里的网红村小——范家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
一、走进范家小学 |
(一)山村里的“小”小学:范家小学整体面貌素描 |
(二)范家小学的孩子们 |
(三)“教育的桃花源”:一人一校一世界 |
二、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的实践图谱 |
(一)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变革的推进路线 |
(二)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变革的嵌入环境 |
(三)范家小学在地化教育实践的行动框架 |
三、范家小学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
(一)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
(二)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
(三)范家小学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
四、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一朵不凋零的山花——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
一、走进长坑小学 |
(一)教育山花格外香:长坑小学整体面貌素描 |
(二)长坑小学的孩子们 |
(三)“毛竹筒”精神的深耕:三任校长,一群教师,同一使命 |
二、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实践图谱 |
(一)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推进路线 |
(二)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嵌入环境 |
(三)长坑小学在地化艺术教育的行动框架 |
三、长坑小学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
(一)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
(二)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
(三)长坑小学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
四、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现代田园教育的佳范——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单案例分析 |
一、走进成佳学校 |
(一)嵌入茶乡的学校:成佳学校整体面貌概览 |
(二)成佳学校的孩子们 |
(三)身体力行的校长与勤勉的教师 |
二、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实践图谱 |
(一)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推进路线 |
(二)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嵌入环境 |
(三)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行动框架 |
三、成佳学校在地化变革的理论译码 |
(一)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开放性译码 |
(二)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主轴译码 |
(三)成佳学校案例资料的选择性译码 |
四、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理论译码的跨案例比较及在地化运转机理分析 |
一、基于理论译码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
(一)关键要素提炼:基于基本范畴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
(二)基于范畴关系的跨案例比较分析 |
(三)基于跨案例比较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故事线梳理 |
二、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运转机理 |
(一)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过程模型 |
(二)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作用路径 |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的效应机理 |
三、作为一种实践范式的乡村教育在地化再审视 |
(一)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作为方法论的实践优势 |
(二)行动表征下乡村教育在地化的实践空间分析 |
(三)乡村教育在地化变革型本质下的实践要求 |
四、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9)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界定 |
2.1.1 普通话水平测试 |
2.1.2 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 |
2.2 理论基础 |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3 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核心要素分析 |
2.3.1 硬件设施资源 |
2.3.2 工作队伍结构 |
2.3.3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
2.3.4 公共服务效率 |
2.3.5 长效管理机制 |
2.3.6 公共服务内容和手段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做法与成效 |
3.1 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做法 |
3.1.1 统一纳入管理 |
3.1.2 推动信息化建设 |
3.1.3 加印防伪二维码 |
3.1.4 升级测试管理系统 |
3.1.5 开展有效培训 |
3.2 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取得的成效 |
3.2.1 规章制度建设方面 |
3.2.2 硬件设施资源方面 |
3.2.3 测试工作队伍方面 |
3.2.4 公共服务效率方面 |
3.2.5 监督主体方面 |
3.2.6 服务内容和手段方面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存在的问题 |
4.1.1 公益性运营模式定位模糊 |
4.1.2 硬件设施建设不完善 |
4.1.3 测试工作队伍不健全 |
4.1.4 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 |
4.1.5 管理模式缺乏统一性和合理规划 |
4.1.6 监督渠道不畅通 |
4.1.7 公共服务方式缺乏多样性 |
4.2 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相关法律法规对测试站描述不明确 |
4.2.2 测试经费严重不足 |
4.2.3 工作队伍职业发展渠道不畅 |
4.2.4 缺乏合理有效的培训体系 |
4.2.5 属地化管理模式造成资源浪费 |
4.2.6 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 |
4.2.7 公共服务内容和手段落后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策略 |
5.1 政策和法律层面给予测试站明确定位 |
5.1.1 完善现有政策和法律 |
5.1.2 新增相关规章制度 |
5.1.3 坚持国家考试公益性和机构非盈利性 |
5.2 健全硬件设施资源建设 |
5.2.1 建设标准机房 |
5.2.2 合理设置考场区域 |
5.2.3 优化考场环境 |
5.3 合理构建测试工作队伍 |
5.3.1 引进专职人才 |
5.3.2 加强测试员队伍建设 |
5.3.3 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
5.4 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
5.4.1 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 |
5.4.2 强化公共服务意识 |
5.4.3 提高文化素质和专业能力 |
5.5 优化管理模式提高资源配置率 |
5.5.1 精简测试站 |
5.5.2 按需建立新测试站 |
5.5.3 加强规划测试任务 |
5.6 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
5.6.1 健全监督机制 |
5.6.2 强化考核机制 |
5.6.3 严格问责机制 |
5.7 创新公共服务内容和手段 |
5.7.1 新增网站功能版块 |
5.7.2 主动公开信息 |
5.7.3 开发数字证书 |
5.7.4 创建电子报到系统 |
5.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2 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访谈分析 |
附录3 C1访谈记录 |
附录4 C2访谈记录 |
附录5 C3访谈记录 |
附录6 C4访谈记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汉语近代化论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找寻汉语史 |
一、历史的缺席 |
二、新风 |
三、汉语与近代化 |
第一章 标准文字与标准语言 |
第一节 标准汉语 |
一、标准化 |
二、官话 |
三、雍正正音 |
四、切音新字 |
五、取经东洋 |
六、新老国音 |
第二节 雅言 |
一、书同文 |
二、反语言 |
三、正音韵 |
四、“雅言”辩 |
第三节 叶音 |
一、叶音 |
二、回归文本 |
三、文字特权 |
四、文字的回音 |
第二章 文字书写与语言书写 |
第一节 北叶《中原》,南遵《洪武》 |
一、中原雅音 |
二、北叶《中原》,南遵《洪武》 |
三、声音的转化 |
第二节 进化的汉字 |
一、虚构的汉语史 |
二、白话的诞生 |
三、庸俗的白话 |
第三节 新白话文运动 |
一、白话维新 |
二、新白话文运动 |
三、保守派的攻击 |
四、文言的污名化 |
五、五四白话的近代性 |
第三章 未完成的方言书写 |
第一节 无声的方言 |
一、方言实在 |
二、轻视口语的传统 |
三、有音无字 |
第二节 方言小说的诞生 |
一、一步之遥 |
二、虚无所指:抽象的白话 |
三、拼音语言 |
四、方言小说的诞生 |
五、文字幻象 |
六、逃离文字的迷宫 |
第四章 文字政治与语言政治 |
第一节 语言分裂 |
一、抽象语言 |
二、语言的断裂 |
三、庙堂文字 |
四、分裂的社会 |
第二节 语言革命 |
一、语音中心主义 |
二、近代中国的语言革命 |
第三节 语言危机 |
一、汉语方言 |
二、客家意识 |
三、正宗汉语 |
四、民系与民族 |
结语 |
附录一 闽南方言的读书音与读书传统 |
一、文白异读的“名词史” |
二、文白异读的现代诠释——历史层次理论 |
三、闽南方言的读书音与读书的传统 |
附录二 闽南方言千字文白异读情况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普通话水平考试的理论思考与标准化(论文参考文献)
- [1]论中国语言测试学的发展[J]. 李宇明,朱海平. 语言文字应用, 2020(03)
- [2]毛里求斯中学生汉语课堂教学个案研究 ——以甘地学院为例[D]. 杜宇菲. 湖北工业大学, 2020(04)
- [3]蒙古贞地区蒙古族语言生活调查研究[D]. 苏日那. 内蒙古大学, 2020(12)
- [4]缅甸华人家庭语言规划研究 ——以曼德勒地区华人社群为例[D]. 李璇. 南京大学, 2020(07)
- [5]建构国民汉语能力口语测试框架研究[D]. 段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6]少数民族成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的教育对策研究 ——以“三州”少数民族青壮年农民为例[D]. 陈雪儿. 西南大学, 2020(01)
- [7]《国际汉语教师证书》考试基础知识类题型研究[D]. 袁娟娟. 兰州大学, 2020(12)
- [8]乡村教育在地化研究[D]. 王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9]广东省普通话培训测试站公共服务能力提升研究[D]. 阳翥.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10]汉语近代化论稿[D]. 杨伟忠. 厦门大学, 201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