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力市场双边交易模式下的网损分摊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杨晓倩[1](2020)在《电力市场背景下含小水电群的配电网网损分摊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在清洁能源受到大力开发的时代,绿色、清洁、且成本较低的小水电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含小水电的配电网网损分摊问题也更加复杂,寻求一种科学、合理、公平的网损分摊方法对电力市场下含小水电群的配电网网损分摊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对含小水电群的配电网网损分摊问题展开研究。首先,针对边际网损系数法在进行网损分摊时依赖于平衡节点的选择且平衡节点不分摊网损的问题,采用支路耗散功率转归分量法来弥补边际网损系数法未将平衡节点纳入网损分摊范围的缺陷,从电磁场和电路的角度推导了基于能流密度的支路耗散功率转归分量法,将支路耗散功率转归分量法与边际网损系数法相结合应用于含小水电群的配电网网损分摊的研究。然后,在进行网损分摊的过程中考虑了反向潮流、交叉问题、交易加入的次序、无功潮流等关键因素对网损分摊可能造成的影响,并分别对上述因素进行建模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考虑该问题的必要性。本文还考虑了小水电机组检修问题及小水电在系统中的位置对网损分摊的影响,建立了二者的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并针对检修问题制定了一个合理并且使网损最小的发电计划和机组检修计划。最后采用支路耗散功率转归分量法结合边际网损系数法对甘肃某地区电网进行实例分析,并且与传统的改进平均网损分摊法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网损分摊方法更能体现电力市场下网损分摊的要求,易于被市场各参与方所接受,不仅能为各投资方提供经济信号,还使得分摊过程更加透明、分摊结果更加公平;并且用潮流计算来验证本文所采用的支路耗散功率转归分量法结合边际网损系数法,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所采用的方法更符合实际潮流,表明本文所采用方法准确性较好。
赵飞[2](2019)在《某省级电力市场中长期交易算法仿真实现》文中研究指明在电力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电力市场的建设问题一直是各国关注的重点。由于我国现货市场正处于规划和建设阶段,因此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电力市场仍将以中长期交易为主。本文以某省中长期交易为主要研究内容,首先分析该省级电力市场的市场结构,接着结合交易实施方案对三种交易算法进行仿真实现,最后对电力交易系统功能需求进行了分析。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总结国内外的电力改革和研究现状。通过查询文献和阅读相关书籍,整理了各国改革过程,重点了总结我国电力市场的改革过程及取得的成果;并对双边交易、撮合交易、挂牌交易的研究现状进行归纳,涉及的内容有网损分摊问题、输电阻塞问题、两部制分时电价问题、跨省跨区交易问题及博弈论相关问题等。(2)分析该省级电力市场的市场结构。本文从市场规模、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和进入壁垒四个方面,对该省级市场结构进行分析,由市场集中度得出该省用电侧和购电侧的市场结构都是寡占型;接着对该省交易特征进行分析,交易规则随着市场交易结果、改革的阶段目标等一直演变,从交易结果可以看出该省级电力市场逐渐趋于稳定;并对正在使用的交易品种进行分类,阐述它们的特点及相互关系,表明交易品种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是存在一定联系的。(3)结合交易实施方案仿真实现中长期交易算法。本文仿真实现的交易算法有双边交易、撮合交易和挂牌交易。从交易规则、数学模型、交易算法实现三个方面对上述三种算法进行展开,并用算例验证所实现的算法。本文的双边交易主要解决一个市场主体签订多个双边合同的问题;撮合交易实现时采用价差排序的交易算法;进行挂牌交易建模时,阐述了挂牌交易对挂牌方更有利。(4)结合博弈论的思想阐述交易流程的合理性。本文首先介绍了交易流程,然后从博弈对象、策略、结果对第三章实现的交易算法进行阐述,并阐述交易流程在充分发挥交易算法的优势的同时,用合理的交易时序弥补交易算法本身存在的不足,使得以年度和月度为尺度的中长期交易更加科学。(5)电力交易系统功能需求分析。本文将交易系统分为信息发布管理、交易管理、结算管理、数据追踪和基础资料管理五个模块。首先,分析每个模块的功能,然后,对业务框架进行了阐述,其次,解决了交易系统与第三方系统的交互问题,最后,整理分析了每个模块的功能,包括每个子模块的功能和该模块的主要内容。
吴晓腾,刘向宁,陈超[3](2018)在《多种交易模式下基于Shapley值的网损分摊方法》文中指出探讨电力市场多种交易模式下输电网网损的分摊问题。提出将双边交易向联营交易等值的概念与方法,给出了系统网损在等值联营模式下分配的Shapley值模型。运用合作博弈理论的Shapley值法将网损分配给各负荷联营交易。该方法适用于混合交易模式的电力市场,既满足电网的物理特性,又给出了良好的经济信号。通过对IEEE5节点系统进行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刘畅[4](2017)在《联营/双边混合交易模式下的网损分摊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力市场环境下,由于网损费用是输配电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输电用户中公平、合理地分摊输电损耗是电力交易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虽然现有的网损分摊方法众多,但存在着适用交易模式单一、计算过程复杂、未论证方法合理性等不足。本文提出一种基于网络分裂法的联营/双边混合交易模式下的网损分摊方法,按照交易对每条输电线路的实际使用程度对网损进行分摊,主要工作如下:首先,论述了现有电力市场交易形式及网损分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电力市场典型运营模式及交易形式,从不同维度对电力市场中的交易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结合我国电力市场的发展实际,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为批发竞争型市场中的物理性交易,也即联营/双边混合交易模式。考虑不同交易模式各自的特征,对不同交易模式下现有网损分摊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其次,提出了适用于联营/双边混合交易模式网损分摊的网络分裂法。当网络中同时存在联营交易和双边交易时,通过在3节点环网中运用网络分裂法,证明了混合交易模式下不同网络分裂方案的等价性。为使所提方法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结合图论,给出了适用于混合交易模式网损分摊的网络分裂原则。最后,给出基于网络分裂法的联营/双边混合交易建模及网损分摊方法。结合网络分裂的计算过程,提出混合交易的功率追踪方法,并以此为基础给出针对联营/双边混合交易模式的网损分摊方法及其算法流程图。通过在IEEE-14节点标准网络上设计不同实验,证明方法的合理性;在IEEE-118节点标准算例上对方法的实施可以证明方法的有效性。
严宇,周明,王霄,李庚银,刘畅[5](2017)在《基于网络分裂法的跨区双边交易网损分摊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跨区双边交易模式下的网损分摊问题,首先给出了基于网络分裂法的双边交易建模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适合跨区双边交易的网损分摊方法及步骤。通过追踪每笔交易对各支路潮流的贡献,相应地分摊网损。在IEEE 14节点系统上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并与已有的核仁理论分摊方法和网损增量法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所提方法能够准确反映双边交易功率大小及输送距离,同时解决了跨区交易的并行流和环流问题,分摊结果更加公平合理。
汪朝忠[6](2016)在《双边交易模式下的电力定价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2年,我国的电力体制改革打破了一体化的经营模式,形成基于发电侧竞争,输配端垄断,电能由电网公司进行统购统销,国家核定电价的过渡电力市场。电力体制改革提出的打破输配垄断,拆分输配环节,理顺电价,形成公平竞价,高效有序、充满活力的电力市场体系并没有实现,电力改革仍有待进一步深化。因此,加强对电力定价理论的研究,探索电力改革的路径,协调好发电商、电网企业和用户的关系,建立适合我国电力特点的交易模式,对推动我国电力体制改革和电价改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文章做了这几方面的努力:一是通过查阅文献以及对国内外电力改革的比较研究,提出了基于电网完全退出电能交易定价体系的双边交易模式,构建了我国双边交易的模型。在双边交易模式下,按照市场归市场,垄断归垄断的原则,电力行业应重新划分为竞争部分(发电侧和用户)和垄断部分(电网)。对于垄断部分电网按照公共产品进行定价管理,不再纳入电力定价机制。对于竞争部分按照市场化管理,电能按照商品交易规则进行双边交易,从而形成我国电力双边交易模式。此时,电力交易的主体将发生变化,电网企业将退出电能的统购统销,电能交易的卖方为各发电商,买方为用户,电价由交易双方协商谈判或竞价交易决定。电网仅作为电能传输的平台,只是买卖方达成交易后的电力输送者,电网企业因买卖方使用输电网络而获得收益。双边交易模式下的电能交易主要有两类,双边合同交易和实时交易,双边合同交易是解决电能交易的主要形式,一般交易量将达到80%以上,实时电能交易是辅助形式,主要解决电力平衡和实时需求,可以采用实时集中竞价交易。实时竞价交易可以参照目前证券交易方式,采用高低匹配撮合成交。合同交易则是双边协商达成交易价格。双边交易机制是电力市场化的交易方式,体现了交易双方的公平竞价和选择性。二是对双边交易模式下电力系统的电能定价和电网定价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基于合作博弈的电能合约电价确定机制和集中竞价机制。首先,基于合作博弈的合约电价形成机制避免了逐一或轮流谈判造成的谈判时间过长的现象,缩短了谈判时间,进而减少了交易风险,并考虑到电力交易的实际情形,具体分析了独立交易与交叉交易场景中的一对多和多对多的交易情形。其次,该模型考虑到电力市场不同于其他商品市场,它时刻面临着自然灾害、电网阻塞和合作道德违约等风险带来的巨大损失,使得交易主体选择双边交易合作对象时能够同时与多个对象合作以分散以上风险。同时,引入电力交易联盟成员特性,构建了多影响因素作用下的合约电价确定机制。最后,文章提出了基于公共产品定价的电网费用处理方式,从而解决电网的垄断问题,为双边交易创造了条件。三是对我国实现双边交易模式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据国外经验,电力改革的关键在于消除垄断,建立适合的电力交易模式。而在交易模式的选择上,各国都有成功的经验,不能照搬照套,只能根据各国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性创新使用。文章认为,由于双边交易取消了上网电价的概念,削弱了成本定价的影响,历史上的电价补贴将成为双边交易目前最大的障碍。因为电价补贴直接将政府责任转移到企业并通过电价成本的传递转移到用户或者投资者身上,没有真正体现电价的内在本质,直接造成交易双方地位的不平等,失去交易的基础。因而,政府要退出市场,将电能交易交给市场,回归电价的本质,才能确保双边交易的实现。国内外双边交易实践经验特别是我国大用户直购试点经验表明,在我国基本解决了电力短缺问题和电力输送问题后,双边交易模式是我国电力改革的现实而可行的选择。上述研究指出双边交易模式是目前国外广泛使用的一种交易模式,该模式通过电网退出电能定价机制,实现了电网盈利模式的转变,放开了发电侧和售电侧,消除了交易的垄断,激励了发电商和用户的竞争,理顺了发电商、电网和用户的关系。可见,双边交易模式回归了电价的本质,必将在电力资源的高效配置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同时也会使得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翻开崭新的一页。然而,电力改革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程,各国的电力体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双边交易将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因此,我们还有许多复杂而细致的工作要做,比如在双边交易模式下政府的作用与地位,绿色环保与节能减排电站平等交易问题,电网的监管等等,作者将在后续研究中探讨这些问题。我们相信电力改革的方向是不会变的,随着双边交易模式在我国的实施,这些问题都会在实践中不断得到解决。因而,我们不但要充分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做好理论研究,而且还要有不畏挫折,敢于实践的勇气。
王霄[7](2016)在《互联电网跨区双边交易网损分摊方法研究》文中认为输电系统网损分摊是电力市场输电服务的重要内容,节点定价方法与MCP市场清算的方法均不能针对互联电网中跨区双边交易进行有效的网损分摊。传统的基于潮流跟踪的网损分摊方法,需多次进行网损计算,且受交易次序、并行流影响,实施起来也较为繁复。为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网络分裂方法的双边交易网损分摊方法。其思路是通过对复杂网络进行网络转换,建立原始网络与转换后的树状网络关系,将双边交易节点之间建立唯一通路;然后求取关联矩阵,将多笔双边交易的潮流进行建模追踪;最后通过交易对输电线路的实际使用程度对网损按照相同的比例进行分摊。为此,本文进行了如下工作:首先,本文对互联电网跨区电力交易的特点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国内外互联电网特征与跨区交易特点,总结其对输电损耗的影响;分析了电力市场中的典型网损分摊方法。通过梳理针对不同分摊对象与分摊模式的分摊方法,以及在解决交易次序、反向潮流、无功潮流方面的不足,针对适应互联电网跨区双边交易的特殊性进行了研究。其次,系统给出了网络分裂方法在网损分摊问题中的应用。以3结点网络为例演示了网络分裂方法,证明了不同分裂结构的等价性并给出了网络分裂的原则;提出了基于网络分裂方法的双边交易中直流潮流的追踪方法,并以5结点网络为例数值地演示了方法的有效性;将电力双边交易建模及追踪方法的结果推广到多区域电力网络的情形;给出了存在跨区域的电力双边交易的网损分摊新的方法。最后,以IEEE-14结点网络为例将新方法与现有的“核仁理论分摊方法”和“网损增量分摊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综合反映双边交易的交易量与交易距离,允许计算任意数量交易的分摊,并且考虑了交易的反向潮流、环流等因素,可以将网损合理分摊到各个交易中;不受各交易追加次序的影响,基于网络分裂法的网损分摊方法与已有的分摊方法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验证了新方法的有效性。
张芳[8](2012)在《考虑阻塞费用的电网输电成本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输电成本是制定输电电价的基础,只有弄清输电成本特性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输电电价。输电成本中网损和阻塞费用只占输电总费用的很小部分,但它与电网实际运行状况紧密相连,对于提高输电定价的有效性以及引导输电用户合理利用输电资源具有重要作用。这部分费用与系统物理潮流密切相关,不能采用财务方法进行分摊,必须在掌握电网潮流分布的物理本质后再附加具体的经济原则来进行公平合理的分摊。在确定的电力网络断面潮流下,形成电力网络的等值电路网络。通过经典电路理论进行严格的数学推导得到电源电流分布系数,此分布系数是一个无量纲的比例值,只由电力网络的运行(接线)方式以及电网中的设备参数决定。通过此分布系数和电源电流可直接确定各个电源在支路中的电流分布情况,进而提出了基于电源注入电流的潮流追踪方法,从物理层面上明确了功率的来源,通过理论和算例证明追踪结果完全符合电路基本定律。该方法无需将网络等值为无损网,完全基于经典电路理论,不需要作任何近似假设,反映了系统潮流的物理分布情况,而且该方法计算量小,容易具体应用。这是本文分析输电成本的物理基础,也是分摊阻塞费用时计算阻塞消除前后潮流变化量的依据。对于双边交易模式的潮流追踪,本文首先将双边交易功率等效成电流源,并将其引入节点电压方程,以此为基础推导出交易电流在网络中的分布系数,确定各交易的电流分布,进而可以明确支路上各交易的功率份额。电力市场开放后,各市场成员公开、公平地使用电网资源,增加了电网阻塞的机会。阻塞管理不只是消除阻塞,还必须对阻塞费用进行分摊,促进输电网的有效使用,从而减少阻塞的发生。在阻塞费用分摊之前,本文先分析了阻塞产生的物理成因,从而确定了各市场成员对阻塞的责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电源注入电流的潮流追踪的阻塞费用分摊方法。该方法分两步实现阻塞费用的分摊,首先利用边际微增混合费用法将阻塞费用分摊给各阻塞线路,以线路边际微增混合费用与总阻塞成本的比值作为惩罚因子,将阻塞费用在线路间分摊时产生的不平衡分量分摊到各阻塞线路中,实现盈亏平衡。然后根据阻塞消除前后各市场成员在阻塞线路上的功率变化量,把该线路的阻塞费用分摊给联营交易模式的各个电源、负荷和双边交易模式的各个交易。由于各线路上的潮流变化量即为各电源在线路上潮流变化量之和,该方法分摊阻塞费用过程中不会产生任何交易盈余,而且体现了“谁用谁付,多用多付”的原则。以往的输电成本分析方法及输电定价方法都是利用网损去修正发电报价,结算时发电商用修正电价去结算,更多的关注可变成本的分摊,而系统中真正产生多少网损费用,每个电源产生的网损费用又是多少,很少有学者去重视。本文认为把网损费用隐含在修正电价中,既不利于系统运行机构了解系统的运行状态,也不利于各市场成员掌握自己的运行费用,应当在可变成本分摊的同时明确地计算出系统的可变成本和各电源的可变成本。因此,本文根据市场成员对阻塞的影响程度将阻塞费用分摊至各市场成员后,又将阻塞费用折算为每个电源的单位阻塞成本。基于支路费用守恒原则和节点费用守恒原则,计算出电源在网络中计及网损和阻塞费用的各节点单位成本,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计及网损和阻塞费用的各电源及系统的可变成本模型,使用该模型可以计算出整个电网的可变成本以及每个电源向系统输送功率的可变成本。
张森林[9](2011)在《电力市场双边交易若干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国跨区输电以及区内跨省输电交易和大用户直接选择发电企业购电,都属于双边交易模式的范畴。在未来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的电力市场中,双边交易将大量存在。双边交易模式是未来电力市场的发展趋势,对双边交易模式下电力市场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有着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目前国内外对于双边交易的研究侧重于网损分摊、阻塞费用分摊、市场机制和规则的制定等方面,对双边交易的博弈分析、基于代理的谈判策略、阻塞管理、模拟仿真方面的深入研究都不多。本文对电力市场双边交易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主要工作如下:1.利用多代理对双边交易中不同类型交易者的谈判行为进行了模拟,采取基于历史报价数据的Q学习算法增加了代理的自主学习能力,使代理能根据对手动作及时调整己方报价。此外,为保证市场竞争的公平性,提出了基于“谈判+拍卖”的两阶段谈判机制,给予因对谈判形势估计不足致使谈判破裂但又拥有成本优势的发电商再一次出价的机会,使得合同电价反映出不同发电成本间的真实差异,以此激励发电商以降低成本的方式来换取谈判中的主动权。2.以纳什均衡理论为依据,通过引入发电商成本矩阵和购电商期望支付向量,建立了双边交易中买卖双方多个市场主体参与的竞价机制,并利用全局搜索能力较强的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表明,该模型实用可行并总能找到使交易总成本最小的纳什均衡策略组合,市场成员以此策略进行报价将能获取最大收益;同时,该策略能很好地反映出发电商策略投标行为对市场结果的影响。3.考虑在双边交易的不确定需求情况下,发电商以电力供应链整体利润最大化为前提,采用供应链协调的回购机制,通过对购电商行为的激励和约束,促使双方所选择的策略更接近于供应链效益最优的方法来确定双边交易的初始出价问题。该机制下,发电商根据供应链整体最优原则确定有利于自己的批发价,并通过回购策略促使购电商的订购量达到系统最优,并可以保证购售双方获取各自满意的利润,电力市场达到一种Pareto最优。4.提出了基于可中断负荷拍卖模型的双边交易阻塞管理方法,通过市场机制来确定最优的负荷削减。调度过程可以分为如下三个阶段:调度前阶段、无约束调度阶段和考虑可中断负荷拍卖的阻塞调度阶段。构建了阻塞调度模型,综合考虑了最小化所中断的负荷量和最小化向用户支付的可中断负荷服务费两个优化目标。5.基于Swarm平台构建了双边交易的市场模型、主体模型及智能代理学习模型,对Swarm平台在双边交易仿真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实现对仿真过程的动态控制和实时观察。对市场中的主体构造了智能推理和RE两种学习模型,并对其收敛速度、收敛价格等特性进行了分析。6.对南方双边交易电力市场(西电东送双边交易和大用户直购电双边交易)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介绍了西电东送双边交易模式及电价形成机制的现状,并对其进行评价,设计了交易模式及电价形成机制,对不同模式下的交易价格进行分析,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深入分析了大用户开展直购电对电网公司、发电企业、大用户和地方政府等不同利益主体的影响,并提出了当前开展直购电的工作建议。最后对论文中所作的研究进行简要总结,并指出了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本论文的研究工作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No. 04CJL012)、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o. NCET-08-0207)和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No. 109128)的资助。
梁周[10](2010)在《电力市场环境下我国输电服务定价及费用分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世界范围内的电力工业产业重组使输电网的功能和角色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市场环境下,输电公司允许包括发电公司、电力销售商和购电用户在内的所有用户能够公开、公平地使用输电网,并将电能安全、经济、优质地输送达用电终端,最终对其用户收取合理的输电服务费用。如何有效、合理、公平地进行输电定价并合理分摊相应成本的问题时我国电网企业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也是保证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能够成功进行下去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市场环境下电网的功能转变,界定了输电服务机构的职能和其关键的技术经济与管理问题。在此基础上,重新界定了市场环境下区域输电的成本分类,明确了市场环境下需要重点关注的定价及费用分摊问题。考虑到我国目前已形成的区域市场框架,研究了区域定价机制的经济学原理,结合我国未来可能存在的集中-双边交易共存的市场模式,对比分析了两种交易模式所形成的区域电价的异同,从而为我国未来电力市场建设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市场环境下三类输电服务费用的分摊方法及其相应的定价机制。首先,结合市场环境下输电网络的交易特点,提出了基于安全经济调度和线路影响的阻塞成本分摊步骤,建立相应模型,并通过算例进行了模型检验;其次,考虑到市场环境下我国即将启动大量双边交易的发展趋势,结合人工智能和博弈论中的相关理论提出了一种兼顾市场公平和谈判因素影响的输电网损分摊方法;第三,基于保证输电服务机构合理回收成本以及保证市场中长短期内成本效率的目标,运用边际成本的思想,应用灵敏度矩阵,初步建立了电网使用费的分摊模型及其应用方法。针对我国电力工业市场化改革阶段输电服务的特点,提出了适用于过渡阶段的输电定价监管模型,提出基于输电服务质量的价格上限模型,并通过算例进行了应用性分析。上述研究充分考虑了我国未来区域电网可能存在的交易类型和技术发展情况,研究成果对开展“发电企业与电力用户直接交易的模式和规则”在定价与成本分摊机制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电力市场双边交易模式下的网损分摊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力市场双边交易模式下的网损分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电力市场背景下含小水电群的配电网网损分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小水电参与电力市场的研究现状 |
1.2.2 电力市场下网损分摊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网损分摊的基本方法 |
2.1 平均网损分摊法 |
2.2 改进的平均网损系数法 |
2.3 潮流追踪法 |
2.4 边际网损系数法 |
2.5 本章小结 |
3 网损分摊策略 |
3.1 基于耗散功率转归分量的网损分摊 |
3.1.1 耗散功率的定义 |
3.1.2 耗散功率转归理论的网损分摊 |
3.2 网损分摊流程 |
3.2.1 平衡节点的网损分摊 |
3.2.2 除平衡节点的其他节点网损分摊 |
3.2.3 计算流程图 |
3.3 本章小结 |
4 影响网损分摊公平性的关键因素 |
4.1 反向潮流 |
4.2 交叉问题 |
4.3 交易次序 |
4.4 无功潮流问题 |
4.5 交易双方在系统中的相对位置和交易量 |
4.6 机组检修 |
4.7 本章小结 |
5 甘肃某地区小水电网损分摊 |
5.1 含小水电群的甘肃某地区并网系统 |
5.2 各节点网损分摊情况 |
5.2.1 平衡节点网损分摊情况 |
5.2.2 其他节点网损分摊情况 |
5.3 反向潮流问题对网损分摊的影响 |
5.4 交叉问题对网损分摊的影响 |
5.4.1 各交易单独参与市场竞争 |
5.4.2 对于交叉项的分摊 |
5.5 无功功率对网损分摊的影响 |
5.6 机组检修问题对网损分摊的影响 |
5.7 与潮流计算的对比 |
5.8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某省级电力市场中长期交易算法仿真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交易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2 电力市场结构分析 |
2.1 电力市场结构分析 |
2.2 各年交易特征分析 |
2.3 各交易品种特征及相互关系分析 |
3 交易算法仿真实现 |
3.1 双边交易仿真实现 |
3.1.1 双边交易规则和流程 |
3.1.2 双边交易数学模型 |
3.1.3 双边交易算法实现 |
3.1.4 算例 |
3.2 撮合交易仿真实现 |
3.2.1 撮合交易规则和流程 |
3.2.2 撮合交易数学模型 |
3.2.3 撮合交易算法实现 |
3.2.4 算例 |
3.3 挂牌交易仿真实现 |
3.3.1 挂牌交易规则分析 |
3.3.2 挂牌交易数学模型 |
3.3.3 挂牌交易算法实现 |
3.3.4 算例 |
3.4 交易流程分析 |
3.4.1 交易流程 |
3.4.2 交易流程合理性阐述 |
4 电力交易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4.1 交易系统需求分析 |
4.1.1 信息发布管理 |
4.1.2 交易管理 |
4.1.3 结算管理 |
4.1.4 数据追踪 |
4.1.5 基础资料管理 |
4.2 交易系统业务架构 |
4.3 电力交易系统交互分析 |
4.3.1 第三方系统功能分析 |
4.3.2 接口创建工具 |
4.3.3 接口实现 |
4.4 交易系统功能 |
4.4.1 信息发布管理 |
4.4.2 交易管理 |
4.4.3 结算管理 |
4.4.4 数据追踪 |
4.4.5 基础资料管理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3)多种交易模式下基于Shapley值的网损分摊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双边交易向联营交易等值 |
2 基于Shapley值的网损分摊方法 |
2.1 合作博弈 |
2.2 Shapley值法 |
2.3 基于Shapley值的网损分摊方法 |
2.3.1 网损分摊模型 |
2.3.2 网损分摊计算步骤 |
3 在算例分析 |
4 结语 |
(4)联营/双边混合交易模式下的网损分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电力市场交易形式及网损分摊问题研究 |
2.1 引言 |
2.2 电力市场典型运营模式及其特点 |
2.2.1 垄断型运营模式 |
2.2.2 发电竞争型市场 |
2.2.3 批发竞争型市场 |
2.2.4 零售(完全)竞争型市场 |
2.3 电力市场交易形式 |
2.3.1 中长期合约交易 |
2.3.2 现货交易 |
2.3.3 期货交易 |
2.3.4 期权交易 |
2.4 不同交易模式下的网损分摊问题研究 |
2.4.1 网损分摊中的相关问题 |
2.4.2 不同交易模式下的网损分摊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适用于混合交易模式网损分摊的网络分裂法 |
3.1 引言 |
3.2 网络分裂法概述 |
3.3 适用于混合交易模式网损分摊的网络分裂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网络分裂法的混合交易建模及网损分摊方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网络分裂法的混合交易建模 |
4.2.1 原始网络到树状网络的转换 |
4.2.2 联营/双边混合交易的功率追踪 |
4.3 针对混合交易模式的网损分摊方法及其算法流程图 |
4.4 算例分析 |
4.4.1 IEEE-14 节点系统网损分摊结果分析 |
4.4.2 IEEE-118 节点系统网损分摊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6)双边交易模式下的电力定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电力定价理论 |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目标与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国外电力市场发展及启示 |
2.1 英国的电力市场状况 |
2.2 北欧的电力市场状况 |
2.3 美国的电力市场状况 |
2.4 澳大利亚电力市场状况 |
2.5 日本的电力市场状况 |
2.6 国外电力市场发展对我国电力市场改革的启示 |
2.7 本章小结 |
第3章 我国电力双边交易模式构架 |
3.1 国外双边交易及其经验 |
3.2 我国双边交易开展情况 |
3.3 我国的双边交易模式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边模式下基于合作博弈的电能定价研究 |
4.1 基于合作博弈的电价形成机制 |
4.2 基于双边交易辅助机制的电价形成机制 |
4.3 双边模式下的电能交易需解决的问题—交叉补贴问题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双边模式下的输电定价研究 |
5.1 双边交易模式下输电定价理论 |
5.2 定价方法选择 |
5.3 输电费用的分摊 |
5.4 算例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我国双边交易模式的可行性研究 |
6.1 实施双边交易的基本条件 |
6.2 电网退出电力定价机制的可行性 |
6.3 大客户直供的试验 |
6.4 跨区域电能双边交易的经验与改进 |
6.5 过渡期要解决的问题 |
6.6 双边交易的风险及防范 |
6.7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互联电网跨区双边交易网损分摊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互联电网跨区双边电力交易 |
2.1 引言 |
2.2 双边交易特点 |
2.2.1 国外典型跨区双边交易 |
2.2.2 我国主要跨区双边交易 |
2.2.3 跨区交易结算模式 |
2.3 互联电网跨区交易对输电损耗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市场中的网损分摊方法 |
3.1 引言 |
3.2 典型的网损分摊方法 |
3.2.1 嵌入成本定价方法 |
3.2.2 潮流跟踪分摊方法 |
3.2.3 基于网损微增率的分摊方法 |
3.3 双边交易模式下的网损分摊方法 |
3.3.1 合作博弈法 |
3.3.2 核仁分摊法 |
3.3.3 Shapley值法 |
3.4 网损分摊中的相关问题 |
3.4.1 分摊对象 |
3.4.2 交叉影响 |
3.4.3 交易次序 |
3.4.4 反向潮流 |
3.4.5 无功潮流 |
3.4.6 平衡节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网络分裂的双边交易网损分摊方法 |
4.1 引言 |
4.2 理论基础 |
4.2.1 网络分裂法 |
4.2.2 直流潮流分析法 |
4.3 双边交易建模与追踪 |
4.3.1 追踪模型 |
4.3.2 假设前提 |
4.3.3 网络分裂原则 |
4.4 网损分摊方法 |
4.4.1 网损分摊原则 |
4.4.2 网损分摊步骤 |
4.5 网损分摊算例 |
4.5.1 5节点系统区内算例 |
4.5.2 IEEE-14节点系统跨区算例 |
4.5.3 不同方法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8)考虑阻塞费用的电网输电成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电力市场理论 |
1.1.2 市场输电问题 |
1.1.3 电力市场交易模式 |
1.1.4 输电成本分析问题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
1.2.1 网损分摊的研究现状 |
1.2.2 阻塞费用分摊的研究现状 |
1.2.3 输电成本分析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基于电源注入电流的潮流追踪方法 |
2.1 理论背景 |
2.1.1 电网输电成本分析方法的比较 |
2.1.2 电网输电成本分析的实质 |
2.2 电源电流在电网中的分布 |
2.2.1 电源电流分布系数 |
2.2.2 电源电流分布系数计算方法合理性的讨论 |
2.2.3 算例验证 |
2.3 电网功率追踪方法 |
2.3.1 基于电源注入电流的潮流追踪方法的理论推导 |
2.3.2 理论证明 |
2.3.3 数值验证 |
2.4 与基于功率分量理论的潮流追踪方法的比较 |
2.4.1 理论分析 |
2.4.2 算例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力市场下的阻塞费用分摊 |
3.1 引言 |
3.2 输电线路阻塞成因分析 |
3.2.1 输电线路最大容量功率成份分析 |
3.2.2 阻塞责任分析 |
3.3 基于阻塞责任的阻塞费用分摊方法 |
3.4 阻塞费用的计算 |
3.4.1 联营交易模式下的阻塞费用计算 |
3.4.2 双边交易模式的阻塞费用计算 |
3.4.3 联营与双边交易混合模式的阻塞费用计算 |
3.5 阻塞费用在线路间的分配 |
3.5.1 影子价格法 |
3.5.2 边际微增混合费用法 |
3.6 阻塞费用在市场成员间的分摊 |
3.6.1 阻塞费用在发电方的分摊 |
3.6.2 负荷阻塞费用的确定 |
3.6.3 阻塞费用在交易间的分摊 |
3.7 算例分析 |
3.7.1 联营交易模式下的阻塞费用分摊 |
3.7.2 双边交易模式下的阻塞费用分摊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输电成本中可变成本的分析 |
4.1 引言 |
4.2 单位阻塞成本 |
4.3 基于电源注入电流的潮流追踪方法的网损计算 |
4.3.1 联营交易模式下的网损计算 |
4.3.2 双边交易模式下的网损计算 |
4.4 费用流分析基础 |
4.4.1 支路费用守恒 |
4.4.2 节点费用守恒 |
4.5 考虑阻塞费用的电网输电成本分析 |
4.5.1 支路两端节点单位成本关系 |
4.5.2 汇点单位成本 |
4.5.3 电源单位成本 |
4.6 可变成本模型 |
4.7 算例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电力市场双边交易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研究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
1.1.1 电力市场概述 |
1.1.2 从竞价上网到双边交易的建设思路转变 |
1.1.3 双边交易研究的意义 |
1.2 电力市场基本交易方式和基本模式 |
1.2.1 电力市场基本交易方式 |
1.2.2 电力市场基本模式 |
1.2.3 对电力市场基本模式的评价 |
1.2.4 对电力市场基本模式的选择 |
1.3 双边交易研究现状 |
1.4 国内电力市场双边交易开展情况 |
1.4.1 跨区跨省电能双边交易 |
1.4.2 大用户直购电双边交易 |
1.5 南方电力市场双边交易开展情况 |
1.5.1 省(区)间电能双边交易 |
1.5.2 大用户直购电双边交易 |
1.6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双边交易中基于Q学习算法的多代理两阶段谈判策略 |
2.1 引言 |
2.2 基于多代理的谈判模型 |
2.3 报价策略 |
2.3.1 基于Q学习的报价策略 |
2.3.2 报价生成 |
2.3.3 基于对手报价学习的改进Q学习策略 |
2.4 两阶段谈判机制设计 |
2.5 算例与分析 |
2.5.1 参数设置 |
2.5.2 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双边交易中基于遗传算法的Nash均衡竞价策略 |
3.1 引言 |
3.2 双边市场竞价机制 |
3.2.1 假设条件 |
3.2.2 数学模型 |
3.2.3 报价生成 |
3.2.4 电量匹配 |
3.2.5 简单算例 |
3.3 模型求解 |
3.3.1 基本思想 |
3.3.2 模型求解 |
3.4 算例与分析 |
3.4.1 参数设置 |
3.4.2 流程分解 |
3.4.3 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双边交易中不确定需求下基于供应链回购的初始定价策略 |
4.1 引言 |
4.2 不确定需求下基于供应链协调的回购模型 |
4.2.1 基本思路 |
4.2.2 购电商决策模型 |
4.2.3 发电商决策模型 |
4.2.4 发电商最优策略分析 |
4.3 算例与分析 |
4.3.1 参数设置 |
4.3.2 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双边交易中基于可中断负荷拍卖模型的阻塞管理 |
5.1 引言 |
5.2 双边市场中可中断负荷模型 |
5.2.1 双边交易合同模型的模拟 |
5.2.2 可中断负荷的交易机制 |
5.3 考虑可中断负荷拍卖的阻塞调度模型 |
5.3.1 基本思路 |
5.3.2 阻塞调度模型的目标函数 |
5.3.3 阻塞调度模型的约束条件 |
5.3.4 阻塞调度模型的求解流程 |
5.4 算例与分析 |
5.4.1 IEEE标准9 节点系统 |
5.4.2 IEEE标准30 节点系统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的双边交易仿真 |
6.1 引言 |
6.2 基于Swarm平台的复杂适应系统仿真 |
6.2.1 Swarm仿真平台 |
6.2.2 Swarm在电力市场的应用情况 |
6.3 基于Swarm的电力市场双边交易模型 |
6.3.1 市场模型 |
6.3.2 发电商模型 |
6.3.3 购电商模型 |
6.3.4 智能推理型代理学习模型 |
6.3.5 RE强化学习模型 |
6.3.6 Swarm主体设计 |
6.4 算例与分析 |
6.4.1 参数设置 |
6.4.2 结果分析 |
6.4.3 结果讨论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南方双边交易电力市场若干问题研究 |
7.1 引言 |
7.2 南方西电东送双边交易市场若干问题研究 |
7.2.1 南方西电东送双边交易市场的现状 |
7.2.2 对南方西电东送双边交易市场的评价 |
7.2.3 对南方西电东送双边交易市场发展的的设想 |
7.2.4 南方西电东送双边交易市场价格的经济学分析 |
7.2.5 南方电力市场西电东送双边交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
7.3 南方大用户直购电双边交易若干问题研究 |
7.3.1 南方大用户直购电双边交易的现状 |
7.3.2 直购电对参与各方的影响 |
7.3.3 对南方大用户直购电双边交易的建议 |
7.3.4 对南方大用户直购电双边交易的深入思考 |
7.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10)电力市场环境下我国输电服务定价及费用分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1.3.2 本论文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市场环境下电网及输电服务机构的功能定位 |
2.1 市场环境下电网的功能转变 |
2.1.1 电网的传统功能 |
2.1.2 电网的发展及其功能的演变 |
2.1.3 电网的市场功能 |
2.2 电网的市场价值分析 |
2.2.1 电网的直接效益 |
2.2.2 电网的间接效益 |
2.2.3 电网的市场附加值 |
2.2.4 电网的市场价格 |
2.2.5 电网市场价值的计算 |
2.3 市场环境下输电服务机构的职能转变 |
2.3.1 输电服务的技术局限 |
2.3.2 输电阻塞问题 |
2.3.3 阻塞管理与电力市场效率 |
2.3.4 输电服务机构所面临的管理问题 |
2.4 市场环境下区域输电成本的界定 |
2.4.1 国外区域输电成本分类综述 |
2.4.2 国内输电系统目前的成本分类 |
2.4.3 有输电定价方法 |
2.4.4 我国区域电力市场输电定价方案研究 |
2.5 小结 |
第三章 市场环境下区域性定价的经济学原理 |
3.1 区域性定价的原理及其经济性分析 |
3.1.1 输电阻塞定价原理 |
3.1.2 输电阻塞定价的竞争性 |
3.1.3 输电阻塞定价的经济性 |
3.2 不同交易模式下区域阻塞定价的经济性对比 |
3.2.1 集中交易模式下的竞争性区域电价 |
3.2.2 集中与双边交易模式下竞争性区域电价的比较 |
3.3 小结 |
第四章 市场环境下区域输电阻塞成本分摊方法研究 |
4.1 市场环境下长短期内的输电阻塞管理方法 |
4.1.1 市场环境下阻塞管理方法的选取原则 |
4.1.2 长短期内的阻塞管理方法 |
4.2 输电阻塞成本及其分摊模型综述 |
4.3 基于安全约束和线路影响的最优潮流阻塞定价模型 |
4.3.1 最优潮流法的基本原理 |
4.3.2 阻塞分摊步骤及模型 |
4.3.3 算例及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市场环境下兼顾公平的网损分摊及其定价问题研究 |
5.1 市场环境下的输电网损分摊原则 |
5.2 已有网损分摊方法的对比分析 |
5.2.1 典型的网损分摊方法 |
5.2.2 有网损分摊方法的优缺点分析 |
5.3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博弈论的网损分摊方法 |
5.3.1 方法原理 |
5.3.2 系统描述以及数据生成 |
5.3.3 算例及分析 |
5.4 小结 |
第六章 市场环境下输电服务成本回收及其分摊机制 |
6.1 传统模式与市场环境下输电服务成本回收的比较 |
6.2 基于合理补偿的成本回收机制 |
6.2.1 基于合理补偿的成本回收机制的经济学原理 |
6.2.2 成本补偿及费用分摊方法的对比分析 |
6.3 基于长期激励的输电服务费用分摊机制 |
6.3.1 目标与原则 |
6.3.2 方法描述 |
6.3.3 考虑输电线路中的交互影响分析 |
6.3.4 电网使用费的修正 |
6.3.5 实施的保障条件 |
6.4 小结 |
第七章 市场环境下我国区域输电定价的监管机制研究 |
7.1 已有电价监管方法回顾 |
7.2 基于质量服务因子的输电价格监管模型 |
7.2.1 输电定价管制模型的提出 |
7.2.2 基于服务质量的价格管制模型 |
7.2.3 服务质量因子的取值 |
7.3 算例 |
7.4 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四、电力市场双边交易模式下的网损分摊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力市场背景下含小水电群的配电网网损分摊方法研究[D]. 杨晓倩.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2]某省级电力市场中长期交易算法仿真实现[D]. 赵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3]多种交易模式下基于Shapley值的网损分摊方法[J]. 吴晓腾,刘向宁,陈超. 山东电力技术, 2018(10)
- [4]联营/双边混合交易模式下的网损分摊方法研究[D]. 刘畅.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7(03)
- [5]基于网络分裂法的跨区双边交易网损分摊方法[J]. 严宇,周明,王霄,李庚银,刘畅.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2017(06)
- [6]双边交易模式下的电力定价研究[D]. 汪朝忠.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4)
- [7]互联电网跨区双边交易网损分摊方法研究[D]. 王霄.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6(02)
- [8]考虑阻塞费用的电网输电成本分析[D]. 张芳. 华北电力大学, 2012(10)
- [9]电力市场双边交易若干问题研究[D]. 张森林. 华南理工大学, 2011(12)
- [10]电力市场环境下我国输电服务定价及费用分摊机制研究[D]. 梁周.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