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刻不容缓(论文文献综述)
胡鑫[1](2021)在《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强调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对“三农”工作作出的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战略部署。加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加快乡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升农民整体素质,推动乡村经济社会长足发展,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目前,在中国农业农村发展滞后的众多原因中,最为根本的原因是乡村人才队伍发展瓶颈制约,这就为农业农村人才资源开发提出了新的课题。论文采用比较研究、系统分析、规范研究等方法,通过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探寻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探究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具体来说,论文由以下六个章节构成:第一章是绪论。这一章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国内和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等问题。第二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这一章首先对人力、人才、人力资本、人才资源、人才支撑体系等概念进行了释义;其次阐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最后明确了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包括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所拥有的机遇。第三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相关思想,即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国外学者的相关思想,即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即以农为本思想、政以才治思想、养护农民思想。第四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在释义和阐述职业农民、新型农民、新型职业农民、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紧迫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释义和阐述乡村专业人才内涵、类型、作用以及乡村振兴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在释义和阐述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合理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积极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在释义和阐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客观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在阐述社会各界内涵、社会各界是乡村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必然性等问题的基础上,强调要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第五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包括实施阳光工程、实施雨露计划、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包括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包括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包括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第六章是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包括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即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即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即教师定期服务乡村、医生定期服务乡村、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即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技人才兼职取酬、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建立资金保障机制,即增加财政涉农资金、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拓宽资金筹集渠道。总之,通过系统研究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论文主要提出如下创新观点:一是论文在系统梳理了人力、人才、人才资本、人才资源等概念基础上,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具体维度,全面阐释了人才支撑体系概念。二是论文以各类人才资源为研究主体,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与实践路径。三是论文完整构建了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张淑敏[2](2020)在《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运用。要想农业保持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农业技术不断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就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连接桥梁,没有农业推广服务组织的推动,再先进的农业技术也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嘉兴农业发展己迈入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形势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往制定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制度已经过时,不适应新时代农业农村的发展。所以,改革乡镇农业服务中心体制、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的任务刻不容缓。本文笔者将从研究意义和国内外有关农业服务中心发展的研究出发,实地调研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运行现状,包括对区级农业部门、镇政府、农技人员、农民四个主体的考察。经过细致的研究和科学的整理归纳,发现当前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面临诸多问题: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在机构设置上不够规范和合理,农技人员安排不均、专业性不强,农业服务配套设施及专项资金不到位等情况。农技服务推广方式与农业生产不相适应等问题较突出。基层农技人员也普遍反映缺少培训及再教育机制和激励机制。在农民问卷中也体现出农技推广服务的方式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因此,通过对农业部门及政府部门的调研,笔者总结出相应对策措施,各级农业部门及乡镇政府之间应明确权责关系,合理规划职能部门。并从制度、政策上保证农技人员再教育机会。农技人员需要制定出一系列能让农民可接受的服务措施,充分发挥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功能,推动嘉兴市农业走向农业现代化。
蔡成业[3](2020)在《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离不开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这也是建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前提。从我国建国开始,我国政府在农业推广体系的建设方面就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一套完整的农业技术推广组织和一支庞大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目前,国家正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和普及,惠及了很多农民。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前沿阵地,乡镇在农业技术推广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本文以农业技术创新理论、农业技术推广与传播学理论为基础,对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进行了研究。并总结了苍南县目前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分析了农业技术推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针对存在问题的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建议。本文对农业技术推广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理论的支持下,结合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的实际情况,从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和方法方面阐述了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的现状,归纳总结分析了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乡镇农技推广部门各种检验仪器设备简陋;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科学素质普遍不高;乡镇基层农技推广站被挤占、挪用严重;涉农企业机构对农业科研不积极;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缺少科技含量;农民参加农技推广培训积极性不高。并且分析了形成这些问题的成因,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经费保障不力;由于农技推广人员待遇不高,造成农技队伍不稳定;基层农技推广站能力较弱;人才不足,影响科研工作开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信息建设滞后造成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不强;农民的文化教育水平低,加大了农技推广的难度;最后针对这些原因提出适合苍南县的对策建议,发挥金融在支持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提升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职业化水平;强化基层农技推广站的基本职能;衔接好农业科研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和服务信息化平台;加强农民技术技能培训,促进掌握新技术。以此希望能够借本文为苍南县构建一个适应当今社会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推广体系。
苏加前[4](2020)在《苍南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推行切实可行的农作物良种推广是推动苍南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发展苍南县特色农副产业的重要保障。苍南县自“十一五”以来,苍南县农业局通过农作物良种推广,极大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发展,也碰到了很多的问题。从而显得对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就变得很必要,而且在新时代以及智能时代苍南县的良种推广必将发生巨大的变革,所以本文的研究不仅对苍南县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希望也能给其他与苍南县存在类似情况的县市提供有用的借鉴。本文以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为主线,综合运用了各种理论结合参考国内外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林产品良种推广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深入访谈和实地调查,研究了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现状对苍南县良种推广发展进行了分析。同时,了解了苍南县推广农作物良种的背景和工作,并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苍南县良种推广现阶段的表现以及问题成因,提出了促进种子生产、管理及种业体系创新的相应措施,进一步完善苍南县的种业体系,为苍南县的种业发展提供科学可行的措施建议。本文共分7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一九i方法以及研究数据的来源。第二部分阐述了良种推广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还有国内外的良种推广的研究现状,并分析总结了国外种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种业发展的启示。第三部分是分析了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现状,包含苍南县水稻、番茄及蔬菜的良种推广现状及出现的问题,以及苍南县以及做出的措施对策。第四部分是通过现场调查以及大量的数据研究,当前苍南县在开展农作物良种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民族种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推广经费不足满足不了良种推广工作需要;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制约良种推广工作的开展;农作物品种选择不合理;推广对象分散与推广效率低下;种子市场存在无证经营及假冒伪劣产品。第五部分是经过分析,得出种业体系不健全;良种推广中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良种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不足;企业盲目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造成选择不合理;良种推广对象认知水平能力有限;种子管理主体方面执法力度不够等是当前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主要制约因素。文章第六部分认为,为进一步推动苍南县农作物良种的推广和提升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效能,需要发挥政府职能完善良种推广体系;建立多重保障机制,加大良种推广资金投入;加强良种推广人员队伍建设;加强对良种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管理;多种途径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加大执法力度,净化种子市场等措施建议。通过相应的措施能够最终形成苍南县种业体系合理的市场环境。
刘佳[5](2019)在《四川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农业大国,农业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维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意义非凡。农业技术推广在农业发展的作用重大,但在农业技术成果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方面,当前我国的转化率还相当低,其原因在于我国当前农业技术推广的途径还不够通畅。农业要走向现代化,迫切需要准确及时的技术信息作指导。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对我国传统的农业技术推广也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信息服务与传统媒体相比,内容更加丰富,传播方式更趋多元化,针对性及互动交流性强,更适宜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对现代化的农业推广同样具有绝对性的指导意义。因此,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全面分析了当前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的情况,并充分利用农业技术推广理论展开实证调查,深入分析了当前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为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发展策略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一是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现状。充分运用查索资料、实地调查、评价指标分析等研究方法,了解和掌握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资源状况、服务主体状况、服务客体特点、信息服务环境情况等。二是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运用人力资源理论和参与式测评等方法,系统分析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四大要素存在的问题,为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发展对策提供依据。三是国内外农业推广技术服务的成功经验借鉴。分析国内外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方面的成功之处,找出适合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发展的对策;四是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发展对策。根据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创新与扩散理论,提出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发展对策。
代力辉[6](2018)在《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研究》文中认为农业科技是现代农业一大显着特征,对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起着关键作用,科研、推广和应用成为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科技研发和应用距离不开广大农业科技推广人才,正是在推动人才的作用下,农业科技才能快速的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创造出巨大的成就。中国农业从建国之后开启了建设和发展之路,已经形成了县乡两级基本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各种问题,比如管理体制问题、资金投入问题等等,影响着人才队伍综合实力的提升,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不仅是我国重工业基地,更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但与此同时,黑龙江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程度还不是很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比较低,农民的收入水平也相对较低。改变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本论文以黑龙江省作为研究样本,首先介绍了选题背景,陈述了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并简要论述了开展本研究的现实意义。首先分析了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根据实地调研数据,探讨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少、缺、低”,具体原因在于:一是知识水平、综合技能偏低,缺乏专业性技术人才;二是年龄结构失衡,职称结构不合理;三是待遇低下,缺乏基本的保障经费;四是农业推广方式落后等。其次,从多个方面探讨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具体有:一是当地的基层政府重视程度不足;二是地方基层政府财政力量有限,在经费投入方面力不从心;三是至今没有建立起利益驱动机制;四是人才成长环境差,不利于人才的成长,农业技术推广效果不理想。本文结合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实际情况,结合上述问题,提出了以下五点对策:一、积极组织改革落实,尽快稳定农技推广队伍;二、增加经费投入,扭转乡级农技推广被动无力的局面;三、加大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四更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加强推广制度创新;五、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成长环境,创新激励机制。希望对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借鉴。
袁芳,李淑惠,钟石生[7](2018)在《赣州市乡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探讨》文中认为乡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是落实党在农村强农惠农政策的"最终一环",也是解决先进实用技术进村入户的"最后一步",更是党干部与农民面对面的"最末端触角"。文章针对江西省赣州市乡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的编制短缺、农技人员待遇低、混岗严重等突出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为后续工作开展提供参考。
范昱德[8](2018)在《内蒙古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研究》文中指出在全世界,中国的农业从业人员的数量排名排在前列,十三亿中国人口中有将近67%生存在农村中,而如此庞大的农业国家想要实现其国民经济的现代化,那么首先要实现现代化农业已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的重中之重和基础。虽然每年大约有近7000多项的崭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会在中国社会中产生,可是不尽如人意的是,大约有将近三分之二以上的成果由于其缺乏实用性和应用性,最后都会选择被摒弃和搁置,而西方发达国家却可以实现大约60%左右的科技成果应用在农业发展中。我国的农业大省—内蒙古自治区,既全面响应国家号召,满足建立新农村的要求—大力推行农业生产技术的工作,同时又竭力推进哲学上讨论的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科学道理,其在推进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内蒙古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建立为研究对象,在农技推广的相关概念和理论以及国外关于农技推广经验的研究的基础方面上,指出了现行体系下内蒙古基层农技推广方面留存的问题—简陋的基础设施方面、低下的推广体系的履职效果、分配不合理的农技推广机构以及艰难的队伍人员履职等问题。本文对研究所需的数据和信息进行了深刻的理解,认为内蒙古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建立方面存在的弊端就是未对农技推广系统知识存在深刻的认识、未发现现行管理体制的缺陷、真实农村技术推广过程中存在的经济来源不足和农村技术推广知识的匮乏等问题。在文章的最后部分通过对国外农技推广体系建立经验的研究分析,得到了对内蒙古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存在的现实问题进行解决的思路启发,为完善了内蒙古地区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提供了一些科学合理的意见和方法,最终,本文将总结出相关了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以供内蒙古地区基层农技推广借鉴与参考。
邓雅文[9](2018)在《桑植县农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推广,农业技术的推广需要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农技推广机构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机构,它同时是推广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农技推广机构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推进农业现代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和提升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虽然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表明党中央和国务院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点,但是我国农技推广机构还是存在资金投入缺乏、管理模式落后及人员素质不高等问题,农业技术推广不仅仅是单纯的技术推广,起基础性作用的而是推广机构内部的管理,体现在忽略农技推广机构内部管理模式和绩效考评,健全农技推广机构的绩效评价有利于提升推广体系的服务能力,推动农业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优化农技推广机构管理模式提供相关建议。本文通过实地调研和查阅国内外学者有关农技推广机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文献,发现目前相关研究还不多,所以本文结合桑植县农技推广机构的绩效评价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提出农技推广机构的绩效评价可借鉴企业绩效评价方法——平衡计分卡。首先,对桑植县的农技推广机构实际情况、绩效评价面临的问题进行简要阐述;其次,把平衡计分卡法作为农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依据,构建以管理运营、推广效益、农户满意度、农技员学习与创新能力四个维度为主的农技推广机构平衡计分卡指标模型;然后,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起完整的桑植县农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绩效评价结果进行综合性评价与研究,分析其在经费、农技员学习能力、人员结构、招聘及考评上及机构管理机制等方面评分较低,但是该机构总体评价结果为良好;最后,针对性提出完善桑植县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模式和绩效评价的建议,以此促进其农业技术推广水平的提高,同时其他地区地农技推广机构可以适度参考,为解决桑植县的农业发展问题以及实现农业增收增效具有现实意义。
张凤英[10](2018)在《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通过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项目的实施稳定了农技推广队伍,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但由于多种原因制约,基层农技推广人才断层、后备力量不足等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很大程度影响了职能作用的发挥,进一步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刻不容缓。存在的主要问题1.基层农技队伍后继乏人,老年化现象十分突出。如中部某县,县乡两级从事农技推广实际在岗专业人员仅60人,其中县级37人,乡镇23人。从
二、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刻不容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刻不容缓(论文提纲范文)
(1)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1.4.1 创新之处 |
1.4.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概述 |
2.1 相关概念阐释 |
2.1.1 人力 |
2.1.2 人才 |
2.1.3 人力资本 |
2.1.4 人才资源 |
2.1.5 人才支撑体系 |
2.2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
2.2.1 产业兴旺 |
2.2.2 生态宜居 |
2.2.3 乡风文明 |
2.2.4 治理有效 |
2.2.5 生活富裕 |
2.3 乡村振兴战略对人才支撑的诉求 |
2.3.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破解人才制约 |
2.3.2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挑战 |
2.3.3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机遇 |
第3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思想资源 |
3.1 经典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1.1 乡村发展与城乡空间正义相关联 |
3.1.2 人才作用的发挥要立足社会实践 |
3.1.3 人民群众是最充沛的人才储备库 |
3.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相关思想 |
3.2.1 农业农村现代化攸关国计民生 |
3.2.2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第一资源 |
3.2.3 要通过教育挖掘培养乡村人才 |
3.3 国外学者相关思想 |
3.3.1 人力资本核心是提高人口素质 |
3.3.2 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源泉 |
3.3.3 人力资本获得需要后天的投资 |
3.4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 |
3.4.1 以农为本思想 |
3.4.2 政以才治思想 |
3.4.3 养护农民思想 |
第4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
4.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
4.1.1 职业农民 |
4.1.2 新型农民 |
4.1.3 新型职业农民 |
4.1.4 乡村振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紧迫性 |
4.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4.2.1 乡村专业人才 |
4.2.2 乡村专业人才的类型 |
4.2.3 乡村专业人才的作用 |
4.2.4 乡村振兴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
4.3 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
4.3.1 农民工 |
4.3.2 新生代农民工 |
4.3.3 农民工返乡创业浪潮 |
4.3.4 乡村振兴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合理性 |
4.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 |
4.4.1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4.4.2 科技人才是新生产力的开拓者 |
4.4.3 科技人才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 |
4.4.4 乡村振兴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客观性 |
4.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 |
4.5.1 社会各界 |
4.5.2 社会各界是乡土人才队伍的新鲜血液 |
4.5.3 社会各界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载体 |
4.5.4 乡村振兴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必然性 |
第5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实践路径 |
5.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路径 |
5.1.1 实施阳光工程 |
5.1.2 实施雨露计划 |
5.1.3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
5.1.4 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和管理工作 |
5.2 加强乡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 |
5.2.1 实施特岗教师计划 |
5.2.2 实施“三支一扶”计划 |
5.2.3 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 |
5.2.4 实施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 |
5.2.5 实施扶贫创业致富带头人培训工程 |
5.3 开展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的路径 |
5.3.1 实施农民工返乡创业培训行动计划 |
5.3.2 实施乡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培养计划 |
5.3.3 打造“星创天地”就业创业服务平台 |
5.4 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的路径 |
5.4.1 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 |
5.4.2 实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 |
5.4.3 实施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项目 |
5.4.4 全面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 |
5.5 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的路径 |
5.5.1 公民个人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 |
5.5.2 鼓励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乡村振兴 |
5.5.3 群团组织发挥人才优势支持乡村振兴 |
5.5.4 行业部门利用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 |
第6章 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的运行机制 |
6.1 建立多种方式并举的人才资源开发机制 |
6.1.1 自主培养与人才引进相结合 |
6.1.2 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相结合 |
6.1.3 以“半农半读”接受农业职业教育 |
6.2 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机制 |
6.2.1 城乡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
6.2.2 区域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
6.2.3 校地间人才培养合作与交流 |
6.3 建立城市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机制 |
6.3.1 教师定期服务乡村 |
6.3.2 医生定期服务乡村 |
6.3.3 科技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
6.3.4 文化人才定期服务乡村 |
6.4 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
6.4.1 科技成果转化收益 |
6.4.2 科技人才兼职取酬 |
6.4.3 农技推广服务绩效纳入职务(称)评聘 |
6.5 建立资金保障机制 |
6.5.1 增加财政涉农资金 |
6.5.2 提高金融服务水平 |
6.5.3 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2)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内研究 |
1.3.2 国外研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与方法步骤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采取技术路线 |
1.4.4 研究的实施步骤 |
1.4.5 研究创新之处 |
2 全国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发展 |
2.1 产生的背景 |
2.2 机构设置 |
2.3 作用和职能 |
3 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现状分析 |
3.1 嘉兴市农业概况 |
3.2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模式 |
3.2.1 政府主导模式 |
3.2.2 联合建设模式 |
3.2.3 股份合作模式 |
3.2.4 农业企业独立组建模式 |
3.3 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基本情况 |
3.3.1 组织结构 |
3.3.2 人员情况 |
3.3.3 技术服务工作开展情况 |
3.3.4 农业服务中心资金情况 |
3.3.5 农技人员后续学习情况 |
3.4 对农业服务中心的评价 |
3.4.1 县市业务部门的评价 |
3.4.2 镇政府的评价 |
3.4.3 农户的评价 |
3.5 农户问卷调查的结果 |
3.5.1 农户耕地面积 |
3.5.2 家庭经济收入来源 |
3.5.3 农户对技术信息的需求 |
3.5.4 影响农户采用新技术的因素 |
3.6 农户接受农业技术的调查结果分析 |
3.6.1 农户对农业技术服务的需求 |
3.6.2 农民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 |
3.6.3 农户与各部门的关系 |
3.6.3.1 农户与农业服务中心的关系 |
3.6.3.2 农户与镇政府的关系 |
3.6.3.3 农户与其他农业组织的关系 |
4 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存在的问题 |
4.1.1 机构设置不合理 |
4.1.2 人员专业不对口 |
4.1.3 岗位设置不科学 |
4.1.4 经费严重不足 |
4.1.5 农技人员专业性不强 |
4.2 原因分析 |
4.2.1 管理权力分散 |
4.2.2 农技人员任务繁重 |
4.2.3 工作职权不明确 |
4.2.4 政府资金投入少 |
4.2.5 农业专业培训少 |
5 完善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对策 |
5.1 机构改革 |
5.1.1 重新核定编制 |
5.1.2 理顺管理体制 |
5.2 人事制度改革 |
5.2.1 改革用人机制 |
5.2.2 实行农技推广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
5.3 明确职责范围 |
5.3.1 树立“以农民为本”的服务观念 |
5.3.2 引进参与式推广方法 |
5.3.3 使用正确沟通技巧 |
5.3.4 改进推广服务手段 |
5.4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
5.4.1 加大资金投入 |
5.4.2 改善基础设施 |
5.5 增加农技人员的再教育机会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1.2.1 主要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2.3 技术路线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概念 |
2.1.1 技术 |
2.1.2 推广 |
2.1.3 农业技术 |
2.1.4 农业技术推广 |
2.1.5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2.1.6 农业推广概念的拓展 |
2.2 农业推广的由来 |
2.3 农业技术推广的基本理论 |
2.3.1 农业技术创新理论 |
2.3.2 农业技术推广沟通理论 |
2.3.3 农民行为改变原理 |
2.3.4 农业推广教育原理 |
2.3.5 农业创新扩散原理 |
2.4 农业推广现状 |
2.4.1 世界农业推广组织的现状 |
2.4.2 农业推广体系的结构 |
2.4.3 世界农业推广体系的经费情况 |
2.5 世界农业推广发展新动向 |
2.5.1 发达国家改进农业推广的新动向 |
2.5.2 发展中国家农业推广改进与发展任重道远 |
2.6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现状 |
2.6.1 农业技术推广法 |
2.6.2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方向 |
2.7 农业推广法 |
第3章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分析 |
3.1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3.1.1 与市场因素相融合的农技推广模式 |
3.1.2 以产业协会为主体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3.1.3 以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 |
3.2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现状 |
3.2.1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概况 |
3.2.2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发展现状 |
第4章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
4.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硬件条件差 |
4.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科学素质普遍不高 |
4.3 乡镇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被挤占、挪用严重 |
4.4 涉农企业机构对农业科研不积极 |
4.5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缺少科技含量 |
4.6 农民参加农业技术推广培训积极性不高 |
4.7 农业科技成果推广与生产需求错位影响推广效果 |
第5章 苍南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成因分析 |
5.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经费保障不力 |
5.2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 |
5.3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能力较弱 |
5.4 科研人才不足 |
5.5 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信息建设滞后造成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不强 |
5.6 农民的文化教育文化水平低 |
5.7 未能发挥农民合作社在农技推广中的作用 |
第6章 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发展对策 |
6.1 发挥金融在支持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 |
6.2 提升农业科技推广队伍职业化水平 |
6.3 强化基层农技推广站的基本职能 |
6.4 衔接好农业科研体系与农技推广体系 |
6.5 加强科技示范基地和服务信息化平台 |
6.6 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 |
6.7 发挥农民合作社的独特制度优势 |
第7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苍南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农作物良种推广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 |
1.1.2 农作物良种推广是促进村容整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重要保障 |
1.1.3 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良种推广工作的必要性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数据来源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业推广框架模型理论 |
2.2.2 创新扩散理论 |
2.2.3 目标团体理论 |
2.2.4 双向沟通理论 |
2.3 国内研究现状 |
2.3.1 良种方面的研究 |
2.3.2 农业推广方面的研究 |
2.3.3 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
2.4 国外研究现状 |
2.4.1 良种方面的研究 |
2.4.2 农业推广方面的研究 |
2.4.3 发达国家种业发展现状 |
2.5 国外种业发展经验对我国种业发展的启示 |
第3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现状 |
3.1 研究区域概括 |
3.1.1 苍南县水稻良种的推广现状 |
3.1.2 苍南县番茄良种推广现状 |
3.1.3 苍南县蔬菜良种推广现状 |
3.2 苍南县良种推广效果分析 |
第4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问题 |
4.1 民族种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引领作用发挥不够 |
4.2 推广经费不足满足不了良种推广工作需要 |
4.3 专业技术力量薄弱制约良种推广工作的开展 |
4.4 农作物品种选择不合理 |
4.5 推广对象分散与推广效率低下 |
4.6 种子市场存在无证经营及假冒伪劣种子 |
第5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
5.1 种业体系不健全 |
5.2 良种推广中缺乏稳定的资金投入 |
5.3 良种推广专业技术人员不足 |
5.3.1 种子科技人员比重不足 |
5.3.2 种子科技队伍文化学历偏低 |
5.3.3 人才断层现象严重 |
5.3.4 中高级技术人员比例小 |
5.3.5 定员编制与担负的任务不协调 |
5.4 企业盲目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造成选择不合理 |
5.5 良种推广对象认知水平能力有限 |
5.6 种子管理主体方面执法力度不够 |
第6章 苍南县农作物良种推广的措施建议 |
6.1 发挥政府职能完善良种推广体系 |
6.2 建立多重保障机制,加大良种推广资金投入 |
6.3 加强良种推广人员队伍建设 |
6.4 加强对良种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和管理 |
6.5 多种途径提升农民科学素质 |
6.6 加大执法力度,净化种子市场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5)四川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水平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比较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文献分析法 |
2 相关的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的概念 |
2.1.1 农业技术推广 |
2.1.2 农业信息化 |
2.1.3 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的含义 |
2.2 相关的理论基础 |
2.2.1 农业技术传输理论 |
2.2.2 双向沟通理论 |
2.2.3 创新扩散和农业知识与信息系统理论 |
2.2.4 农业技术推广框架理论 |
3 四川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现状 |
3.1 四川农业信息化概况 |
3.2 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发展问卷调查 |
3.3 调查结果分析 |
3.3.1 四川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资源状况 |
3.3.2 四川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主体状况 |
3.3.3 四川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客体状况 |
3.3.4 四川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环境状况 |
4 四川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四川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资源方面的问题 |
4.1.1 农业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 |
4.1.2 农业网站尚不能完全发挥服务职能 |
4.1.3 农业数据库数量少,共享程度低 |
4.2 四川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主体方面的问题 |
4.2.1 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队伍管理体制不顺 |
4.2.2 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
4.3 四川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客体方面的问题 |
4.4 四川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环境方面的问题 |
4.4.1 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 |
4.4.2 相关部门参与的力度不够 |
4.4.3 媒体服务项目少、形式不够多样 |
5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发展经验借鉴 |
5.1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发展基本状况 |
5.1.1 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发展现状 |
5.1.2 法国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发展现状 |
5.1.3 德国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发展现状 |
5.2 国外发展经验对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建设的启示 |
5.2.1 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保证稳定资金投入 |
5.2.2 不断健全法律法规制度,保障工作有序开展 |
5.2.3 注重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推进农科研相结合 |
5.2.4 鼓励服务主体多元发展,拓展信息服务形式 |
6 四川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发展对策 |
6.1 有效开发农业信息资源 |
6.2 建设多极传递与多极延伸的分布系统 |
6.2.1 理顺推广信息服务队伍管理体制 |
6.2.2 提高推广信息服务队伍素质 |
6.2.3 完善参与式的推广信息服务发展对策 |
6.3 服务与教育并重增强农民利用信息能力 |
6.3.1 提供便捷服务实现无缝对接 |
6.3.2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利用信息能力 |
6.4 加强引导统筹各方力量营造联动共建的氛围 |
6.4.1 政府要发挥引导、协调、规范作用 |
6.4.2 各部门要主动参与全力投入 |
6.4.3 推行“三电合一”模式加强媒体宣传 |
6.5 实现农业信息推广体制创新,引入竞争机制,以竞争促发展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问卷调查 |
致谢 |
(6)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基础理论 |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2.1.1 人才 |
2.1.2 人才队伍建设 |
2.1.3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 |
2.2 基础理论 |
2.2.1 培养理论 |
2.2.2 人才梯队建设理论 |
2.2.3 培训开发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 |
3.1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设置情况 |
3.2 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状况 |
3.2.1 人员组成情况 |
3.2.2 学历结构 |
3.2.3 职称结构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问卷设计及实地调研 |
4.1.1 问卷设计 |
4.1.2 调研过程 |
4.2 调研结果分析 |
4.3 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3.1 农业技术推广队伍不稳定,人才流失严重 |
4.3.2 农业技术推广经费缺乏 |
4.3.3 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偏少 |
4.3.4 推广人员知识老化陈旧,推广内容单一 |
4.3.5 人才作用发挥不充分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典型经验及对黑龙江省的启示 |
5.1 国外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统计现状 |
5.2 国外先进经验及对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
6.1 积极组织改革落实,尽快稳定农技推广队伍 |
6.2 增加经费投入,扭转乡级农技推广被动无力的局面 |
6.3 加大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
6.4 更新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知识,加强推广制度创新 |
6.5 优化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成长环境,创新激励机制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赣州市乡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 |
1.1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编制短缺, 进人难 |
1.2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待遇偏低, 留人难 |
1.3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混岗严重, 管人难 |
1.4 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结构不合理, 服务难 |
2 加强基层农技队伍建设的对策探讨 |
2.1 研究解决乡镇农技站编制紧缺新思路 |
2.2 营造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干事创业新环境 |
2.3 探索理顺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管理新机制 |
2.4 壮大基层农技队伍, 提升为农服务水平 |
(8)内蒙古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定义和基础理论探讨 |
2.1 相关概念定义 |
2.1.1 农业技术推广 |
2.1.2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
2.1.3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农业推广框架理论 |
2.2.2 农民行为改变理论 |
2.2.3 农业创新扩散理论 |
2.2.4 农业推广沟通理论 |
第三章 国外农技推广体系的经典模式、运作机理及启示 |
3.1 国外农技推广体系的经典模式 |
3.2 国外农技推广体系运作主要形式 |
3.3 外国农技推广体系的运行态势、主要经验以及对内蒙古的启发 |
3.3.1 外国农技推广体系的运行态势 |
3.3.2 外国农技推广体系构造中的主要经验 |
3.3.3 外国农技推广体系构造对内蒙古的启发 |
第四章 内蒙古地区构造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现状 |
4.1 内蒙古地区的农技推广组织机构设置不合理 |
4.2 内蒙古农技推广人员队伍整体素质较低 |
4.3 农业技术推广基地、场站及办公场所缺乏 |
第五章 内蒙古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5.1 内蒙古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存在的问题 |
5.1.1 农技推广机构分配不合理 |
5.1.2 农技推广队伍履职困难 |
5.1.3 农技推广机构基础条件有待提高 |
5.1.4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履职效果欠佳 |
5.2 内蒙古地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中存在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
5.2.1 对农技推广知识和内容没有科学统一的认知 |
5.2.2 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农技推广效果 |
5.2.3 农技推广服务系统的弊端与不足 |
第六章 内蒙古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的对策与建议 |
6.1 完善组织内部系统,实现公平分配 |
6.2 实现组织的制度化,使人才可以“人尽其用” |
6.2.1 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化和制度化 |
6.2.2 规范岗位职责,加强团队建设 |
6.2.3 构建合理的网络组织,整合推广途径 |
6.3 提高农技推广队伍基础条件 |
6.3.1 注重经济的支持,把资金全面落实到推广工作的实处上 |
6.3.2 改善使外部硬件,与内部软件相匹配 |
6.3.3 扩宽筹资途径,增加推广资金 |
6.4 提高队伍人员的全面能力,更好地实现岗位职能 |
6.4.1 完善聘用合同,注重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
6.4.2 对培训的手段要不断更新,改进地区农业发展的综合能力 |
6.4.3 注重对从业人员的审核力度,使其实现全面的升级与进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桑植县农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相关研究 |
1.3.2 国内相关研究 |
1.3.3 研究述评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方法 |
2.1 相关概念 |
2.1.1 农业技术推广 |
2.1.2 农业技术推广机构 |
2.1.3 绩效评价 |
2.1.4 农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2.2 相关理论方法 |
2.2.1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
2.2.2 行为改变理论 |
2.2.3 农业技术成果转化理论 |
2.2.4 平衡计分卡法 |
3 桑植县农技推广机构的绩效评价现状 |
3.1 桑植县概况 |
3.2 桑植县农技推广机构现状 |
3.2.1 组织结构 |
3.2.2 人才队伍 |
3.2.3 管理模式 |
3.3 农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面临的问题 |
3.3.1 绩效评价指标单一片面 |
3.3.2 绩效评价过程中协作性差 |
3.3.3 绩效评价的结果不明确 |
3.4 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3.4.1 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必要性 |
3.4.2 引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可行性 |
4 桑植县农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4.2 绩效评价指标设计的基本原则 |
4.2.1 SMART原则 |
4.2.2 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原则 |
4.2.3 可操作性原则 |
4.2.4 目标一致性原则 |
4.3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流程 |
4.4 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 |
4.4.1 管理运营 |
4.4.2 推广效益 |
4.4.3 农户满意度 |
4.4.4 农技员学习与创新能力 |
4.5 绩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4.5.1 构建具体层次 |
4.5.2 构建判断矩阵,两两比较计算权重 |
4.5.3 对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4.5.4 整合二级指标权重 |
4.5.5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6 设置绩效评价标准 |
5 桑植县农技推广机构的绩效评价结果与分析 |
5.1 评价结果 |
5.1.1 管理运营评价 |
5.1.2 推广效益评价 |
5.1.3 农户满意度评价 |
5.1.4 农技员学习与创新能力评价 |
5.2 对结果的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6.2.1 对评价指标的建议 |
6.2.2 对评价过程的建议 |
6.2.3 对评价结果的建议 |
6.3 创新与不足 |
6.3.1 创新之处 |
6.3.2 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致谢 |
(10)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存在的主要问题 |
建议 |
四、稳定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刻不容缓(论文参考文献)
- [1]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支撑体系建设研究[D]. 胡鑫. 吉林大学, 2021(01)
- [2]嘉兴市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发展对策研究[D]. 张淑敏.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1)
- [3]苍南县农技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蔡成业. 西南大学, 2020(01)
- [4]苍南农作物良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 苏加前. 西南大学, 2020(01)
- [5]四川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现状与问题研究[D]. 刘佳.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2)
- [6]黑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人才队伍建设研究[D]. 代力辉. 吉林大学, 2018(04)
- [7]赣州市乡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探讨[J]. 袁芳,李淑惠,钟石生. 基层农技推广, 2018(10)
- [8]内蒙古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立研究[D]. 范昱德.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9]桑植县农技推广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研究[D]. 邓雅文.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8(01)
- [10]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人才队伍建设[J]. 张凤英. 中国合作经济, 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