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际DECT发展动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柏瑞[1](2021)在《低剂量双能量CT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探讨双能量CT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成像低剂量扫描参数。2、研究双能量CT“双能量染色减少征”对前交叉韧带损伤进行诊断的分子影像基础。方法:1、对9例人体膝关节标本进行低剂量和常规剂量两组参数的双能量CT扫描,对交叉韧带成像数据进行后处理,并对图像信噪比、主观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分析。2、回顾分析35例膝关节损伤患者采用低剂量参数进行双能量CT扫描的图像数据,以“双能染色减少征”为诊断标准,将CT诊断结果与其磁共振及关节镜结果进行对照分析。3、将羟赖氨酸及羟脯氨酸试剂配置成6组不同浓度、配比的溶液,对其进行双能量CT扫描并进行图像后处理,观察其双能染色情况,并对其CT值、图像信噪比进行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1、9例人体膝关节双能量CT前交叉韧带图像低剂量组与常规剂量组信噪比无统计学差异,两位专家各自两剂量组图像主观评分亦无统计学差异。2、利用“双能染色减少征”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22例,18例与关节镜术后结果一致;诊断前交叉韧带正常13例,12例与关节镜术后结果一致。低剂量成像下该征象的诊断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75%,阳性预测值为81.8%,阴性预测值为92.3%。经Kappa检验其Kappa值为0.836,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单纯羟赖氨酸或羟脯氨酸浓度变化组各试管溶液的双能伪彩编码程度随浓度的增加而提高,CT值亦随之增加。4、羟赖氨酸与羟脯氨酸浓度同步递增组各试管溶液的双能染色程度随两种氨基酸浓度的增加而提高,CT值亦随之增加。5、羟赖氨酸与羟脯氨酸浓度反向增减组各试管溶液的双能染色程度随羟赖氨酸浓度的增加而提高,CT值亦随之增加。6、羟赖氨酸浓度递增与羟脯氨酸浓度固定混合液组各试管溶液的双能染色程度随羟赖氨酸浓度的增加而提高,CT值亦随之增加。7、羟脯氨酸浓度递增与羟赖氨酸浓度固定混合液组各试管溶液的双能染色程度无明显变化,CT值亦无明显变化趋势。结论:1、低剂量扫描参数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成像与诊断中是可行的,受检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也显着减少。2、双能量CT成像后“tendon”模式下的伪彩色编码(即双能染色)和羟赖氨酸和羟脯氨酸有关。3、羟赖氨酸和/或羟脯氨酸浓度的变化影响双能染色程度,二者呈正相关的关系。4、两种氨基酸在双能染色中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羟赖氨酸起主要作用,羟脯氨酸起次要作用,双能染色更依赖于羟赖氨酸。5、双能染色程度变化伴随着CT值的变化,二者亦呈正相关。
田川[2](2021)在《能谱CT特征与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早期肺腺癌浸润性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能谱CT手工影像学模型与基于能谱CT的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早期肺腺癌(cT1NOM0)浸润性的价值。[材料和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9月-2020年1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经外科手术治疗、于术前接受统一规范的双能CT扫描、术后病理证实为早期肺腺癌的患者196例,其中浸润前病变50例、浸润性病变146例,将浸润前病变和浸润性病变分别按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及独立验证集。利用影像组学软件在肺窗上半自动勾画病灶本身及瘤周5mm范围作为ROI 1及ROI 2,可同时得到多个序列对应的ROI,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利用LASSO降维后保留与肺腺癌浸润性密切相关的特征并建立影像组学模型;在相同序列上人为提取手工特征,包括定性特征及定量特征,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对手工特征及临床特征进行筛选后建立混合临床手工影像学模型;然后将影像组学特征与手工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特征结合建立混合模型,用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三个模型的诊断效能。[结果]:(1)通过单因素分析保留了 63个影像组学特征,再通过LASSO降维最终筛选出10个与早期肺腺癌浸润性密切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其中5个特征来自于病灶本身,另外5个特征来自于瘤周微环境;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86、0.8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是否主动吸烟及籍贯是否为肺癌高发地区、病灶最大径、平扫CT值及增强动脉期扫描单能量成像CT值、结节类型、结节形态及胸膜牵拉凹陷在两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后结节类型、主动吸烟、胸膜牵拉与凹陷、增强动脉期扫描40/90/150keV单能量成像CT值被纳入混合临床手工影像学模型,该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AUC值分别为0.82、0.76;(3)混合模型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的AUC值均为0.88,且模型中只有影像组学评分是早期肺腺癌浸润性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1.基于能谱CT的常规影像学诊断方法对早期肺腺癌的定性特征及定量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结节类型、胸膜牵拉与凹陷、增强动脉期扫描40/90/150keV单能量成像CT值对区分浸润前及浸润性病变有意义。2.影像组学提取的瘤周微环境特征与早期肺腺癌浸润性密切相关。3.基于能谱C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早期肺腺癌浸润性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可为早期肺腺癌患者术前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影像组学联合临床特征及手工影像学特征建立的混合模型预测效能更佳。
安岁萌[3](2020)在《双源双能CT多参数定量与胃腺癌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门静脉期双源双能CT多个定量参数对胃腺癌的诊断效能;探讨门静脉期双源双能CT多个定量参数初步评估胃腺癌病理分化程度的价值;探讨增强扫描三期CT值及门静脉期双源双能CT多个定量参数与HER2是否过度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间在陕西省人民医院行双源双能量CT扫描且取得明确病理结果的106例胃腺癌患者,其中102例胃管状腺癌(高分化腺癌21例、中分化腺癌31例、低分化腺癌50例),以30例正常胃作为对照组;102例胃管状腺癌患者中34例经胃镜活检组织获得病理结果,其余68例经术后标本获得病理结果及免疫组化结果,其中HER2阳性12例,HER2阴性56例;通过西门子第二代128排炫速双源CT扫描获得门静脉期双能量图像数据,利用syngo.via后处理软件处理获得能谱曲线、门静脉期碘浓度及同层主动脉碘浓度,经计算后得到能谱曲线斜率及标准化碘浓度;在原始图像上分别测量病灶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平衡期的CT值。将以上数据按照正常胃与胃腺癌组,高、中、低分化胃管状腺癌组,HER2阳性组与HER2阴性组三种分组方法进行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ROC曲线法、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方差分析。结果:活检与术后病理结果具有较强的一致性(Kappa系数为0.871),两种方法获得的结果无明显差异(P<0.001),说明活检结果基本可以代替术后病理结果。正常胃与胃腺癌两组间的能谱曲线斜率(1.35±0.24,2.77±0.67)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准化碘浓度(0.31±0.08,0.53±0.2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谱曲线斜率与标准化碘浓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96、0.883。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胃腺癌三组的能谱曲线斜率(2.18±0.37、2.69±0.56、3.07±0.66)组间及组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分化、中分化及低分化胃腺癌三组间的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0.33±0.53、0.50±0.11、0.63±0.3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分化与低分化胃腺癌两组间标准化碘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分化组分别与中、低分化组标准化碘浓度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HER2阳性组与阴性组两组间门脉期CT值(99.33±4.367、75.75±10.198)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动脉期CT值(53.50±6.775、52.30±10.968)及平衡期CT值(103.67±10.367、78.54±13.894)均无明显差异,P>0.05;HER2阳性组与阴性组两组间的能谱曲线斜率及标准化碘浓度值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双能量参数对胃癌的诊断效能较好,为无创性诊断胃癌提供了可能;(2)双能量参数作为一种新的诊断技术,为临床上判别胃癌的分化程度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思路,可以作为评估胃癌分化程度的参考指标;(3)HER2阳性组与阴性组间门静脉期强化程度有差异,但胃癌的HER2蛋白与相应的能谱曲线斜率及标准化碘浓度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谢悦胜[4](2020)在《三种技术对痛风诊断的效能对比及IL-22、IL-37在痛风中的表达》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1、分析US、DECT、微创关节镜在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诊断中的效能和价值。2、探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IL-22、IL-37在急性期及其缓解期的动态变化及其与超声下关节滑膜病变的相关性,以期进一步了解痛风发病机制,为其治疗提供新靶点。研究方法1、从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住院患者中收集膝关节炎患者,所有患者均有膝关节肿痛,并有微创关节镜手术的指征。入院后患者均进行临床资料采集,术前行超声(US)和双能CT(DECT)对膝关节尿酸盐沉积进行评估,评估完毕后行微创关节镜检查,术中评估关节腔内尿酸盐沉积分布情况,并留取组织标本做病理学检查,留取关节液行偏振光显微镜检查,最终根据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痛风性关节炎和非痛风性关节炎两组。2、从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纳入36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AGA)患者,14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详细收集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急性期、缓解期实验室指标,留取痛风患者急性期、缓解期及健康对照组外周静脉血测定IL-22、IL-37。同期痛风组患者均行超声检查,观察指标为滑膜增厚、滑膜血流、关节积液,计算其积分,与IL-22、IL-37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微创关节镜、US、DECT比较:121名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痛风组63名,非痛风组58名。与非痛风组患者相比,痛风组年龄偏低、男性比例高、血尿酸(UA)、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升高(P<0.05),而在病程、发病部位、红细胞沉降率(ESR)等方面2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检查US见双轨征、聚集体、DECT见尿酸盐沉积、关节镜见尿酸盐沉积均有显着差异(P<0.05)。(1)诊断效能方面,除了 US见双轨征(68.25%)和聚集体(42.86%)的敏感性相对较低以外,DECT见尿酸盐沉积、关节镜见尿酸盐沉积、关节镜下见软骨尿酸盐沉积都拥有良好的诊断能力。在痛风组63例患者中,59例关节镜下见尿酸盐沉积,占93.65%,其中49例软骨表面见尿酸盐沉积,占77.78%。(2)在诊断符合率方面:44例患者病理发现尿酸盐结晶,这些病例中US见双轨征有39例(88.64%),DECT见尿酸盐沉积37例(84.09%),关节镜下见尿酸盐沉积43例(97.73%),可见关节镜下见尿酸盐沉积的诊断符合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898,p<0.001)。(3)一致性评价方面:双轨征与关节镜下见软骨表面尿酸盐沉积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系数0.711,P<0.001)。DECT见尿酸盐沉积与关节镜下见尿酸盐沉积也有较好的一致性(Kappa系数 0.685,P<0.001)。2、细胞因子水平及其与滑膜增生和血流的相关性:36例痛风性关节炎和14例健康志愿者纳入研究。(1)IL-22、IL-37在急性期、缓解期及正常对照三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2)急性期患者IL-22、IL-37及缓解期患者的IL-37都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缓解期的IL-22低于急性期,IL-37高于急性期。(3)急性期的IL-37与血沉、C反应蛋白及血小板升高呈正相关。(4)IL-22无论急性期或缓解期都与关节积液积分有显着正相关(P<0.05)。结论1、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微创关节镜、US、DECT均有较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微创关节镜在诊断膝关节痛风敏感性及特异性均优于US、DECT,可以作为诊断痛风的有益补充,尤其是临床影像学上无法得到证实时,微创关节镜是一种重要辅助手段。2、US发现双轨征及DECT见尿酸盐沉积,均可预测关节腔内尿酸盐沉积,特异性高,有此两项任何征象之一,无须进行有创检查。3、IL-22和IL-37均参与痛风发病,急性期两者均升高,缓解期IL-37更高而IL-22下降,此结果表明IL-22可能起促炎作用,加速炎症,IL-37可能作为一个抑炎因子参与了痛风的炎性反应过程。IL-22可能成为痛风治疗潜在靶点,IL-37可为痛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提供新的研究目标。4、IL-22、IL-37与超声下滑膜增厚、滑膜血流无相关性,但IL-22可能参与关节积液的产生过程,IL-22与滑膜病变之间的关系有待进一步实验证实。
籍庆余[5](2020)在《CT心肌灌注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CT心肌灌注成像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目的:利用动态CT心肌灌注(Computed Tomography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CT-MPI)成像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心肌缺血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同时定量获得心肌灌注指标参数的变化。方法:实验中华小型猪10只,利用介入手段通过导丝使用相同浓度微球注入前降支中远段,建立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分别于建模前60min及建模后10min行CTP静息态和负荷态扫描,将扫描数据存至影像PACS系统通过图像后处理软件测得左室心肌17个节段的灌注量化指标,包括心肌血流量(Myocardial Blood Flow,MBF)、心肌血容量(Myocardial Blood Volume,MBV)等。以实验猪建模前后心肌灌注指标的变化为自身参照标准,将心肌节段分为建模后静息态心肌灌注组、建模后负荷态心肌灌注组,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间MBF、MBV的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最后处死动物并行病理检查。结果:2只猪于建模时死亡,8只完成实验,得到心肌缺血区静息态MBF、MBV分别为98.61±50.91 ml/(100ml·min)、9.01±2.82 ml/100ml;负荷态MBF、MBV分别为87.6±54.57 ml/(100ml·min)、7.99±3.75 ml/100ml。非缺血区静息态MBF、MBV分别为214.21±72.14 ml/(100ml·min)、16.48±6.53 ml/100ml;负荷态MBF、MBV分别为287.13±133.62 ml/(100ml·min)、21.62±8.37 ml/100ml。缺血区静息态和负荷态MBF及MBV与非缺血区减低比较后均减低。结论:动态CTP能够检测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时的心肌缺血,并定量测得心肌灌注指标参数,供临床参考。第二部分基于双能量CT心肌血池成像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研究目的:通过双能量CT心肌血池成像(Dual-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Myocardial Blood Pool Imaging,DE-MBPI),探讨心肌血池内碘含量判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患者心肌活性的能力,验证无创性影像学评价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入选87例经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筛选最终选择其中59例临床提示发生MIRI的患者,于病情相对稳定后一周内行DE-MBPI首过(First-Arterial-Pass scan,FP)及延迟(Delayed scan,DS)成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静息心肌灌注成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rest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SPECT/CT rest MP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心肌代谢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Myocardial metabolic imaging,PET/CT MMI)。分析左心室共1003个心肌节段,心肌血池内碘含量通过碘图和碘量化值表示,以核医学心肌联合成像(Nuclear Medicine Combined Myocardial Imaging,NMCMI)(SPECT/CT rest MPI和PET/CT MMI)作为参考标准,进行目测和碘量化值分析。按心肌节段分别比较DE-MBPI首过扫描与SPECT rest MPI、DE-MBPI延迟扫描与PET/CT MMI的心肌碘含量。利用目测碘图和测量心肌内碘量化值评价DE-MBPI判别心肌活性的可靠性。同时获得又DE-MBPI FP衍生出的CCTA图像。通过ROC曲线分析,计算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度。结果:得到59例患者共1003个左心室心肌节段的分析结果,ROC曲线显示DE-MBPI FP+DS可识别MIRI患者的正常、缺血和梗死心肌[目测分析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54、0.863和0.855,P<0.001;碘量化值分析的AUC分别为0.957、0.900和0.906,P<0.001]。得到DE-MBPI FP+DS时正常心肌中的碘量化值分别为3.9 mg/ml和1.8 mg/ml(P<0.001)。DE-MBPI FP时受损心肌(包括缺血和梗死心肌)碘量化值为0.4 mg/ml(P=0.776)。DE-MBPI DS时缺血和梗死心肌中的碘量化值分别为0.3 mg/ml和2.3 mg/ml。DE-MBPI FP区分受损与正常心肌的截断值(cut-off值)为0.7 mg/ml。DE-MBPI DS区分缺血与正常心肌的cut-off值为0.8 mg/ml,区分梗死与正常心肌的cut-off值为2.0 mg/ml。结论:DE-MBPI首过和延迟成像可以得到心肌碘含量信息,利用目测碘图和碘量化值两种分析方式,对CMD及MIRI进行无创性的影像学评价,同时“一站式”获得可以观察冠状动脉情况的CCTA图像。
潘玉坤[6](2020)在《CT低剂量冠脉钙化积分重建算法影响和冠脉慢性完全性闭塞心肌功能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不同重建算法联合辐射剂量降低方案对冠脉钙化积分的影响背景和目的:冠心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心血管疾病首位,对其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临床症状不明显的冠心病病人来说,冠状动脉钙化(Coronary artery calcium,CAC)积分是一项预测其未来心血管病风险的重要的无创性检查。目前常用1990年Agatston等人提出的Agatston评分(Agatston score,AS)定量评估CAC,但标准扫描重建方案所得的AS图像噪声大,辐射剂量高,这限制了 AS在人群筛查中的应用。本研究通过体模实验和临床实验两部分,评估不同的重建算法联合低剂量扫描方案对冠脉钙化积分的影响,并试着提出解决IMR算法联合低剂量扫描方案低估AS的方法。材料与方法:使用256排CT对嵌入不同比例羟基磷灰石圆柱体的胸部体模进行扫描。使用不同的扫描方案(120 kV,20-80 mAs)对体模进行扫描,然后使用不同的重建算法及算法水平(FBP,iDose4 1-7)、IMR 1-3)对所有的原始数据进行重建。在后处理工作站上测量AS,图像噪声并计算图像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及对比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评估不同扫描及重建方案对AS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对标准扫描重建方案和低剂量扫描重建方案的AS进行线性回归分析,以回归方程的斜率作为校正因子;前瞻性入组40名冠状动脉有钙斑的病人,使用剂量降低方案(120 kv,50 mAs)对病人进行扫描,扫描完成后分别使用FBP、iDose44和IMR2进行重建,在后处理工作站上测量AS,应用体模实验中得出的校正因子对AS进行校正,并根据AS对病人进行风险分层,比较不同重建算法及校正因子对AS及风险分层的影响。结果:在体模实验中,相同的扫描方案下,iDose4和IMR组的SNR和CNR均高于FBP组(P值均小于0.05)。iDose4组(iDose4 1-7)与FBP组的AS无显着差异(P值均大于0.05),而IMR(IMR 1-3)组的AS均低于FBP组(P值均小于0.05);120kV管电压和50mAs管电流为低剂量扫描重建方案,其AS的校正因子为1.14;在临床实验中,iDose4组及IMR组的AS均低于FBP组((367.92 ±514.81,334.67 ± 462.06 vs.379.16±525.35,P 值均小于 0.05),经校正因子校正后,IMR组和FBP组的AS无显着差异(P=0.979),IMR组和FBP组风险分层的一致性从0.81提升到了 0.85.结论:1.低剂量扫描方案联合IMR2重建算法低估了病人的冠状动脉AS及风险分层;2.使用校正因子能够降低该影响并提高与FBP重建算法风险分层的一致性,校正因子为1.14。第二部分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患者的评估背景和目的: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Coronary chronic total occlusion,CTO)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中最严重的病变。成功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手术能够改善CTO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而PCI术前有效的评估CTO患者的心肌灌注功能及存活情况能帮助临床医生更客观的评价CTO患者的获益与预后。冠状动脉侧支循环(coronary collateral circulation,CCC)是冠状动脉分支间的吻合血管,能够为阻塞支冠脉供血区供血,从而影响CTO患者的心肌灌注功能及心肌存活情况。目前导管室常使用Rentrop分级评估CTO患者的CCC,但Rentrop分级不能精确评估CCC在维持心肌灌注中的作用。动态 CT 心肌灌注成像(CT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CT-MPI)可准确反映心肌血流动力学变化,从而定量评价心肌灌注分布及心肌存活状态。本研究拟以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SPECT心肌灌注成像(SPECT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SPECT-MPI)为金标准,讨论动态 CT-MPI定量参数对CTO患者心肌灌注功能评估的价值以及CT-MPI定量参数和基于延迟双能量 CT(dual-energy CT,DECT)扫描的细胞外容积(Extracellular Volume,ECV)对CTO患者侧支循环的评价意义。材料与方法前瞻性入组21名本院心内科就诊CAG证实为CTO病变且完成SPECT-MPI心肌灌注的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双源CT上行动态CT-MPI扫描,延迟7 min后行双能量扫描。在后处理工作站上测量并计算每个心肌节段的CT-MPI定量参数包括:心肌血流量(Myocardial blood flow,MBF)、心肌血容量(Myocardial blood volume,MBV)、开始时间(Time to start,TTS)、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血管外细胞外容积(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Volume,EEV)、流量提取乘积(Flow Extraction Product,FE)、灌注毛细血管血容量(Perfusion Capillary Blood Volume,PCBV)及心肌血流量比值(Ratio of Myocardial blood flow,rMBF),同时计算基于DECT的ECV。以SPECT-MPI为金标准,比较灌注正常及异常心肌节段、不同缺血程度心肌节段、存活与梗死心肌节段各个参数的差异,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比较参数的诊断效能并得到最佳截断值。以Rentrop分级为标准将CTO心肌节段分为CCC良好组和不良组,比较两组各个参数间的差异,对于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分析其和Rentrop分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评价数据的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两组计量资料平均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计量资料平均值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多个均数间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变量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来比较各组间的差异。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CT-MPI诊断准确性。采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Rentrop分级和定量参数的相关性。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共纳入21名CTO病人25条CTO冠脉357个心肌节段,其中男性16名女性5名,平均年龄为60.71岁。2.357个心肌节段中灌注正常组共235心肌节段,灌注异常组共122心肌节段,灌注异常组的MBF、rMBF、MBV、FE、PCBV及EEV均低于正常组,而TTS及TTP高于正常组(P值均小于0.05),其中MBF的AUC最大,为0.809最佳截断值为74.5 ml/100ml/min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8和0.73。3.随着心肌缺血程度加重,MBF及rMBF的值不断降低,但是,中、重度缺血组的MBF和rMBF无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0.722和0.709)。当鉴别梗死及存活心肌时,MBF与rMBF的AUC分别为0.836和0.872,两个参数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67.5 ml/100ml/min和78.13%,灵敏度均为0.83,特异度分别为0.74和 0.79;4.CCC良好组的MBF、MBV、FE及EEV明显高于CCC不良组(P值均小于0.05),但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MBF、MBV、FE及EEV与Rentrop分级间均无明显相关性(|r|均小于0.3);5.CCC良好组与CCC不良组基于DECT的ECV无明显差异(P=0.904)。结论:1.CT-MPI定量参数对CTO患者心肌灌注及缺血程度均有较好的诊断价值;2.CT-MPI定量参数与Rentrop分级相关性差;3.基于DECT的ECV不能很好的预测CTO患者的CCC。
刘丽娟[7](2019)在《双能量CT碘图应用于中央型肺癌放化疗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双能量CT碘图评价中央型肺癌患者放、化疗疗效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提供一种新的疗效评价方式。方法收集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经双能量CT扫描的中央型肺癌患者34例,所有病例治疗前后均利用德国西门子第二代双源CT进行检查。扫描范围从胸廓入口至膈肌水平。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碘普罗胺,总量1mL/kg,流率4.0 mL/s。注射对比剂后分别于30s及60s行动脉期及静脉期扫描(A球管管电压100k V,B球管管电压Sn140kV),所有图像均以双能模式获取,扫描时开启Care DOSE 4DTM技术。扫描数据传至后处理工作站,选择“虚拟平扫VNC”模式得到双能量碘图,选取最大的病灶体积显示层,选定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ROI应尽可能多的包含选定层面肿瘤的实性成分,尽量避开钙化、血管及肿瘤坏死区等。测量治疗前后病灶的最长径(Diameter,D),动、静脉期的CTA值及CTV值、碘浓度值以及病灶同层面大血管的碘浓度值。经公式标准化碘浓度值(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病灶内碘浓度值/同层大血管内碘浓度值,分别得出动、静脉期病变的NICA值及NICV值。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自然数与百分数表示。所有患者治疗前后数据统计方法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均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绘制ROC曲线图,应用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析各项指标对肿瘤疗效评价的有效性。结果治疗前后各组数据:D:[(4.90±1.73)cm vs.(4.59±1.74)cm,t=2.194,P=0.035];CTA:[(72.67±17.76)HU vs.(66.12±17.42)HU,t=2.182,P=0.036];CTV:[(67.39±15.45)HU vs.(62.83±14.24)HU,t=2.352,P=0.025];NICA:[(1.65±0.65)mg/mL vs.(1.45±0.59)mg/mL,t=2.400,P=0.022];NICV:[(1.53±0.62)mg/mL vs.(1.32±0.49)mg/mL,t=2.272,P=0.030]。治疗前后各组数据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治疗前后变化率:Dd:(-3.96±23.79)%;ROI的CTAd:(-6.36±23.46)%;ROI的CTVd:(-5.14±18.06)%;ROI的NICAd:(-3.53±49.98)%;ROI的NICVd:(-3.47±48.96)%。采用Pearson分析各组的相关性,除治疗前后CTVd与Dd无相关性外(P=0.453),其余各组与病灶治疗前后Dd均具有相关性(P<0.05)。CTAd的AUC:0.720,P=0.213;CTVd的AUC:0.634,P=0.448;NICAd的AUC:0.909,P=0.021;NICVd的AUC:0.774,P=0.122。NICAd的AUC最大且P<0.05。结论(1)根据RECIST疗效评估标准,将治疗前后瘤体最长径作为标准,瘤体内ROI的动脉期CT值、NIC值以及静脉期NIC值与之均具有相关性,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以上指标均可用于准确评价中央型肺癌患者放、化疗疗效。(2)在中央型肺癌瘤体内ROI的动脉期CT值、NIC值以及静脉期CT值、NIC值这四个评估指标中,动脉期NIC值这一指标最为敏感及有效,因此可依据DECT碘图中所测量的NIC值对病灶内碘含量进行准确定量分析以此来及早、准确的反映瘤体内成分的变化,进一步评价疗效。(3)DECT在对中央型肺癌患者放、化疗疗效评价方面具有其应用价值。
吕宇航[8](2019)在《基于双能量CT多模态影像技术评价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实验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制备目的:以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为栓塞剂,采用经皮微导管介入方法建立可存活的萨能奶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探讨建立慢性心肌缺血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实验用萨能奶山羊10只,雌雄不限,5-8月龄挑选实验动物。麻醉后经股动脉选择性插管,于不同分支冠状动脉远端缓慢注入相同浓度不同剂量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于术后第7天后采用空气栓塞处死实验动物,取出心脏冰冻后自心尖到心底部于垂直室间隔方向切成厚约2mm薄片,平展至于培养皿中,使用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约20 min后,取心肌各节段进行固定,对心肌组织行TTC染色和组织病理学观察,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证实有无心肌损伤,确定心肌微循环灌注障碍区域。结果:实验动物8只雄性,2只雌性,体重(18.61±3.01)kg,实验动物术中死亡3只,余7只实验动物顺利完成造模,微球计数为1.14×106/ml,注射总量为1ml时实验动物可长期存活。心肌TTC染色和病理示微血管栓塞区域心肌梗死或缺血。结论:通过以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为栓塞剂,可以建立存活萨能奶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第二部分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多模态影像学评价目的:通过建立萨能奶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比较双源CT双能量心肌血池成像(Dual-source CT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DECT-MPI)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Positr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PET)以及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评价心肌灌注成像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准确性,探讨多模态影像学诊断心肌微循环障碍的应用价值。方法:第一部分实验动物术后7天后分别行DECT-MPI、SPECT/CT心肌灌注、PET/CT氨水心肌灌注显像及MRI心肌灌注-心肌延迟强化成像。结果:(1)实验动物术中死亡3只,余7只实验动物顺利完成造模、DECT-MPI、SPECT/CT心肌灌注、PET/CT心肌灌注显像及MRI心肌灌注-心肌延迟强化成像。共计119个心肌节段,病理证实有缺血心肌节段18个,正常心肌节段101个;共评估119个心肌节段。(2)以病理学为金标准,DECT-MPI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敏感性为55.56%(10/18)、特异性为98.02%(99/101)、阳性预测值为83.33%(10/12)、阴性预测值为92.52%(99/107)、准确性为91.60%(109/119);(3)(99m Tc-MIBI)SPECT-MPI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敏感性为66.75(11/16)、特异性为98.83%(85/86)、阳性预测值为91.66%(11/12)、阴性预测值为94.44%(85/90)、准确性为94.12%(96/102);(13N-NH3)PET-MPI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敏感性为93.75%(15/16)、特异性为97.68%(84/86)、阳性预测值为88.23%(15/17)、阴性预测值为98.82%(84/85)、准确性为97.06%(99/102)。(4)CMR-MPI诊断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敏感性为50%(2/4)、特异性为100%(13/13)、阳性预测值为100%(2/2)、阴性预测值为86.67%(13/15)、准确性为88.24%(15/17)结论:(1)以组织病理学为金标准,多模态影像学评估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与病理学对照有较好的一致性。(2)DECT可一站式同时完成冠状动脉和心肌微循环的评估,可半定量评估心肌微循环灌注情况,图像质量及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有:心室内碘剂的线束硬化、心肌运动导致的伪影及心脏周围结构等因素。(3)(13N-NH3)PET-MPI诊断CMD准确性高,但不能同时评价冠状动脉情况。由于空间分辨率低,图像质量受到影响。(4)(99m Tc-MIBI)SPECT-MPI评价CMD准确性高,缺点是:扫描时间长,存在运动伪影,心脏周围组织的衰减也可产生伪影。(5)CMR诊断CMD准确性较高,敏感性较低,缺点是:评价冠状动脉存在局限性。
赵雪梅[9](2019)在《双层探测器能谱CT行临床扫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目的为探究双层探测器能谱CT行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用量的“双低剂量”冠状动脉 CT 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并探究低keV单能谱(mono-energetic)重建图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纳入2017年4月到6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具有CCTA检查指征的可疑CAD患者,使用双层能谱探测器CT对患者行CCTA检查,将患者随机分配到A组和B组,A组、B组的管电压分别设为120 kVp和100 kVp,两组的对比剂用量均为36 mL,流速3 mL/s。A组重建40-80 keV多个能级的单能能谱图像(40-80 keV图像)和120 kVp的混合能量常规图像(120 kVp图像),B组重建100 kVp的混合能量图像(100 kVp图像),对两组图像选取主动脉根部(Aortic root,Ao)和冠状动脉远段进行图像质量(Image Quality,IQ)定量和定性分析。结果:共入组60例患者,每组30例(A组管电压120 kVp,平均管电流73.8 mAs;B组管电压100 kVp,平均管电流108.5 mAs)。两组病人的基本特征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有效辐射剂量无统计学差异(1.5±0.3mSv和1.4±0.3 mSv,P=0.20)。A、B两组图像对比,主动脉根部(Ao)和冠状动脉远段图像质量(IQ)定量分析结果显示,40-60 keV图像质量优于120 kVp或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质量(两组均P<0.05),所有单能能谱图像的图像噪声均低于120 kVp或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两组均P<0.01)。A、B两组各图像对比,主动脉根部(Ao)和冠状动脉远段图像质量(IQ)定性分析结果显示,40-50 keV图像与100 kVp混合能量图像的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并无统计学差异(P>0.8)。结论:采用双层探测器能谱CT行CCTA“双低”剂量扫描具有良好的临床可行性,且与低电压(100 kVp)扫描方案相比,120 kVp扫描电压下采用40-50 keV能谱重建技术能够在不增加检查辐射剂量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图像质量。目的:评价双层探测器能谱CT在改善头部CT平扫图像质量的应用价值,并将其与相同辐射剂量下120 kVp常规探测器CT的图像质量进行对比。材料和方法:研究连续纳入2016年10月1日至11月1日在我院进行头部CT平扫的患者,对相同辐射剂量下双层探测器能谱CT(n=30)和常规探测器CT(n=30)患者的头部CT平扫的图像质量进行回顾性分析。将能谱CT的患者图像进行单能能谱重建,能量范围为40-140 keV,每5-keV为一个能级增量,其中65-70 keV区间内能级增量为1-keV(A1组);能谱CT生成的120kVp混合能量常规图像为A2组;常规探测器CT的120kVp图像作为对照组(B组)。对单能量图像的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后颅窝伪影进行定量分析;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使用4分制评分标准(1分-图像质量很好,4分-图像质量差,不能用于诊断)由2个放射诊断医师独立完成,以确定最佳的重建keV。结果:在65-70 keV水平,图像具有最佳的信噪比(SNR)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在这个范围内,68 keV具有较高的SNR(68 keV组,A2组和B组分别为18.48±1.94,15.55±1.56 和 14.33±1.38,P<0.001),CNR(68 keV 组,A2 组和 B组分别为 4.09±0.65,3.43±0.56 和 3.52±0.55,P<0.001)和较低的图像噪声(68 keV 组,A2 组和 B 组分别为 1.80±0.19,2.11±0.19 和 2.25 ±0.25,P<0.001)结论:与相同辐射剂量的常规探测器CT相比,能谱CT在68keV单能量重建能够提高头部CT平扫图像质量,同时减少图像伪影。
徐晓莉[10](2019)在《双能量CT在肺癌亚型诊断及预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双能量CT碘图相关定量参数联合CT形态学征象鉴别非小细胞(non-small-cell lung cancer,NSCLC)与小细胞肺癌(small-cell lung cancer,SCLC)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未经治疗的疑似肺癌患者,于术前或活检前行双能量CT扫描,共106例患者最终明确肺癌病理类型。评估106例肺癌的27个CT形态学特征,包括:肿瘤位置、大小、形状、边缘、强化特征、肿瘤内部及周围结构,以及其他相关征象。另外,测量所有病变碘图相关定量参数:碘浓度,碘比值(病变碘浓度与同层面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碘浓度比值)。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SCLC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比较CT征象联合双能量CT定量参数与仅CT征象鉴别NSCLC与SCLC的诊断效能。结果106例肺癌中,NSCLC 80例,SCLC 26例。单因素分析发现,NSCLC与SCLC的12个形态学CT征象与2个双能量CT参数有统计学差异。联合双能量CT参数与CT征象行多因素分析时,SCLC的独立预测因素是肿瘤直径较大、中央型、淋巴结融合征、均匀强化、无粗毛刺征、碘浓度及碘比值(Ps<0.05)。与单独CT征象诊断相比,CT征象联合双能量CT参数的诊断效能明显提高,由0.908提升至0.981(P=0.007)。结论与CT征象相比,双能量CT定量参数联合CT形态学征象可明显提高鉴别NSCLC与SCLC的效能。目的探讨双能量CT碘图相关定量参数联合CT征象建模鉴别肺癌病理亚型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连续纳入疑似肺癌患者,于手术前或活检前行双能量CT动脉期扫描,110例患者明确肺癌病理组织分型。评估110例肺癌的CT形态学特征,并测量病变碘图相关定量参数:碘浓度,碘比值(病变碘浓度与同层面主动脉或锁骨下动脉碘浓度比值)。比较不同肺癌亚型之间CT征象及碘图相关定量参数的差异。对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组间两两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对满足正态分布的定量参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满足正态分布者或等级资料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分析。以CT征象与CT征象联合碘图相关定量参数分别构建多项式logistic回归模型,评价其诊断肺癌亚型的准确性。结果110例肺癌中,腺癌48例,鳞癌36例,小细胞肺癌26例。三种肺癌亚型的CT征象评估中,病变直径、分布、毛刺征、胸膜牵拉征、血管受累、淋巴结融合征、纵隔侵犯及病变强化特征有统计学差异(Ps<0.05)。鳞癌(5.73±3.67cm)和小细胞肺癌(6.08±4.39 cm)直径均大于腺癌(3.75±2.80 cm);分布上,腺癌多为周围型(31/48),鳞癌(26/36)和小细胞肺癌(21/26)多为中央型;相对于小细胞肺癌(13/26),腺癌多见毛刺征(44/48);相对于鳞癌(10/36)和小细胞肺癌(5/26),腺癌多见胸膜牵拉征(36/48);相对于腺癌(15/48),小细胞肺癌多伴血管受累(19/26);相对于腺癌(3/48)和鳞癌(4/36),小细胞肺癌多见淋巴结融合征(15/26);相对于腺癌(7/48),小细胞肺癌多侵犯纵隔(13/26);相对于鳞癌(6/36),小细胞肺癌多强化均匀(10/26);余各组间CT征象无统计学差异。碘浓度及碘比值在不同肺癌亚型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6.817,P<0.001;H=20.338,P<0.001)。腺癌及鳞癌碘浓度分别为:(1.50±0.80)mg/ml,(1.40±0.40)mg/ml,均高于小细胞肺癌((1.20±0.40)mg/ml)(Ps<0.01);腺癌及鳞癌碘比值分别为:(16.10±7.02)%,(15.05±4.62)%,均高于小细胞肺癌((11.55±3.15)%)(Ps<0.01),腺癌与鳞癌碘图相关定量参数无统计学差异。CT征象模型总体诊断正确率为69.1%,CT征象联合碘图定量参数诊断正确率为80.9%。结论双源CT双能量碘图定量参数在肺腺癌、鳞癌与小细胞肺癌中有明显差异,其联合CT征象可提高诊断肺癌亚型的准确性。目的探究应用最大截面法、体积法测量获得的双能量CT碘相关定量参数预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EGFR突变状态的可行性,并探究两种方法所测碘相关定量参数之间的相关程度。方法58例NSCLC患者于活检或手术前行动脉期双能量CT扫描。由两位观察者采用最大截面法及体积法勾画感兴趣区,分别获得最大截面碘浓度(areal iodine content,ICareal)、最大截面标准化碘浓度(areal normalized iodine content,NICareal)以及体积碘浓度(ICvolumetric)、体积标准化碘浓度(NICvolumetric)。体积法测量中,软件进一步自动切割肿瘤,可获得由内到外各层及各层内部的体积测量碘相关定量参数。比较EGFR突变组与EGFR野生组间碘相关定量参数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曲线)分析,获得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比较最大截面法及体积法所测碘相关定量参数预测EGFR突变状态的诊断效能,并对两种碘定量测量方法行相关性分析。结果58例NSCLC病变中,28例EGFR突变阳性,30例EGFR突变阴性。EGFR突变组NICareal(0.16±0.06)明显高于EGFR野生组(0.12±0.05)(t=2.869,P=0.006)。EGFR突变组内部及内层NICvolumetric均明显高于EGFR野生组(t=2.415-2.699,P=0.009-0.019)。但EGFR突变组与野生组之间病变整体及边缘部分的体积碘相关定量参数无统计学差异。ROC曲线示NICareal(AUC=0.693)的诊断效能稍高于内部及内层NICvolumetric(AUC=0.655-0.677)。NICareal与内部的NICvolumetri明显相关(r=0.818-0.821)。结论最大截面及体积法测量碘相关定量参数可用于预测NSCLC的EGFR突变状态,最大截面碘相关定量参数测量在临床应用中更简便,推荐用于临床常规评估中。
二、国际DECT发展动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际DECT发展动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低剂量双能量CT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双能量CT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成像低剂量扫描参数优化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低剂量双能量CT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对照分析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双能量CT诊断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分子影像基础研究 |
1、材料和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成果 |
致谢 |
(2)能谱CT特征与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早期肺腺癌浸润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按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临床信息收集 |
2.3 图像采集 |
2.4 影像组学分析 |
2.5 手工影像学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临床危险因素分析结果 |
3.2 手工影像学特征分析结果 |
3.3 影像组学分析结果 |
3.4 混合模型的建立 |
3.5 3个模型的比较及诺莫图的构建 |
第四章 讨论 |
4.1 能谱CT手工影像特征对早期肺腺癌浸润程度的诊断价值 |
4.2 基于能谱CT的影像组学模型对早期肺腺癌浸润程度的诊断价值 |
4.3 研究的意义及创新性 |
4.4 研究的不足及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双能CT临床应用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双源双能CT多参数定量与胃腺癌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研究背景 |
1.1 胃癌的流行病学 |
1.2 胃癌的相关危险因素 |
1.3 胃癌的病理分型 |
1.4 胃癌的常规检查手段 |
2 双源双能量CT原理及应用 |
2.1 双源双能量CT原理 |
2.2 DECT在腹部脏器中的临床应用 |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3.1 研究目的 |
3.2 研究意义 |
文献回顾 |
1 DECT在胃癌TNM分期方面的优势 |
2 DECT在胃癌病理分化程度方面的研究进展 |
3 DECT在新辅助化疗方面的优势 |
4 DECT与免疫组化指标HER2 相关性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 |
1.1 研究对象 |
1.1.1 病例的入选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病例筛选流程图 |
2 方法 |
2.1 CT扫描设备及参数 |
2.2 CT的扫描步骤 |
2.3 HER2 检测方法 |
2.4 图像分析与数据测量 |
2.4.1 图像分析 |
2.4.2 数据测量 |
2.4.3 HER2 判断方法及评分标准 |
2.5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正常胃与胃腺癌两组间双能量参数的研究 |
3.1.1 斜率K |
3.1.2 标准化碘浓度NIC |
3.2 高、中、低三组胃癌间双能量参数的研究 |
3.2.1 活检标本与手术标本一致性分析 |
3.2.2 双能量参数与胃腺癌分化程度的研究 |
3.3 CT参数与HER2 的研究 |
3.3.1 三期增强CT值的比较 |
3.3.2 双能量参数值的比较 |
4 讨论 |
4.1 DECT定量参数对胃癌的诊断价值 |
4.2 DETC定量参数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胃腺癌中的诊断价值 |
4.3 DECT定量参数与胃癌HER2 的相关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三种技术对痛风诊断的效能对比及IL-22、IL-37在痛风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超声、双能CT、微创关节镜在膝关节痛风性关节炎应用效能研究 |
前言 |
一、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材料和方法 |
1.3 研究标准 |
1.4 统计分析 |
二、结果 |
2.1 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结果 |
2.2 两组患者的三种检查结果对比 |
2.3 各项指标间诊断痛风的效能比较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痛风患者外周血IL-22、IL-37表达及其与超声下关节滑膜病变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一、临床资料 |
1.1 临床资料收集 |
1.2 血清标本收集 |
1.3 超声检查方法 |
二、实验方法与步骤 |
2.1 器材与试剂 |
2.2 操作步骤 |
2.3 数据处理 |
三、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及实验室结果 |
3.2 急性期、缓解期痛风和健康对照组IL-22、IL-37因子血清浓度对比 |
3.3 急性期或缓解期IL-22、 IL-37与其他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
3.4 炎症因子与超声下影像改变相关性 |
四、讨论 |
创新与不足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CT心肌灌注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腺苷负荷动态CT心肌灌注定量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实验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基于双能量CT心肌血池成像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临床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冠状动脉微血管疾病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6)CT低剂量冠脉钙化积分重建算法影响和冠脉慢性完全性闭塞心肌功能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不同重建算法联合辐射剂量降低方案对冠脉钙化积分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动态CT心肌灌注成像对冠状动脉慢性完全性闭塞患者的评估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7)双能量CT碘图应用于中央型肺癌放化疗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8)基于双能量CT多模态影像技术评价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制备 |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的多模态影像学评价 |
1.对象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局限性 |
5.创新性 |
6.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9)双层探测器能谱CT行临床扫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双层探测器能谱CT低辐射剂量和低对比剂用量冠状动脉CTA:低keV和低kVp图像质量对比 |
摘要 |
Abstract |
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双层探测器能谱CT单能重建提高头部CT平扫图像质量应用价值研究 |
摘要 |
Abstract |
背景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双能量CT在肺癌亚型诊断及预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第—部分 联合双能量CT定量参数与形态学征象鉴别非小细胞与小细胞肺癌的应用价值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双能量CT碘图定量参数联合CT征象建模在诊断肺癌病理亚型中的价值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不同碘定量测量方式评价非小细胞肺癌EGFR突变状态: 截面法vs.体积法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综述 双能量CT在肺癌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国际DECT发展动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低剂量双能量CT诊断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临床及相关基础研究[D]. 柏瑞.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2]能谱CT特征与影像组学模型预测早期肺腺癌浸润性的研究[D]. 田川.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3]双源双能CT多参数定量与胃腺癌的相关性研究[D]. 安岁萌. 西安医学院, 2020(08)
- [4]三种技术对痛风诊断的效能对比及IL-22、IL-37在痛风中的表达[D]. 谢悦胜.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5]CT心肌灌注评价冠状动脉微循环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 籍庆余.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0(03)
- [6]CT低剂量冠脉钙化积分重建算法影响和冠脉慢性完全性闭塞心肌功能学研究[D]. 潘玉坤. 郑州大学, 2020(02)
- [7]双能量CT碘图应用于中央型肺癌放化疗疗效评价的临床研究[D]. 刘丽娟.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8]基于双能量CT多模态影像技术评价山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模型的实验研究[D]. 吕宇航.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19(03)
- [9]双层探测器能谱CT行临床扫描辐射剂量与图像质量的初步研究[D]. 赵雪梅.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10]双能量CT在肺癌亚型诊断及预测中的应用[D]. 徐晓莉.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标签: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论文; 心肌损伤论文; 冠状动脉硬化论文; 心肌论文; ct扫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