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一、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论文文献综述)

张津玮,秦建民[1](2020)在《肝血管瘤治疗指征与处理策略》文中指出肝血管瘤(hepatic hemangioma,HH)是肝脏内大量动静脉血管畸形构成的团状结构,与先天性发育异常、雌激素异常、毛细血管感染等因素有关,是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之一。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包括腹腔镜、机器人和能量平台等)、影像技术(包括三维可视化、普美显磁共振、介入导管等)、射频或微波等器械和三维适形放疗设备的不断创新,以及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使肝血管瘤的临床治疗多样化,极大地提高了治疗效果,但如何选择肝血管瘤治疗指征和规范各种治疗标准,让患者最大获益,并最大限度的降低治疗本身所带来的并发症,是肝血管瘤临床治疗的关键所在,本文结合相关文献,探讨肝血管瘤治疗指征与处理策略。

费贤明[2](2020)在《肝血管瘤行肝切除与介入(TAE)治疗术后生存质量评价》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目前,在对于肝血管瘤的治疗选择上尚缺乏统一的认识。肝血管瘤的传统治疗手段大多以手术切除为主,此治疗方法相对创伤大、并发症较多。有文献报道指出,手术切除肝血管瘤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7%,病死率为3%[1]。对于良性肿瘤来说通过有一定风险的手术切除治疗,会对患者及医生都会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及科技的发展,肝动脉介入栓塞术(TAE)以其创伤小、风险低、疗效显着的优点在肝血管瘤治疗中被临床与患者广泛接纳,已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目的:探讨肝血管瘤患者行肝切除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TAE)治疗后生存质量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179例肝血管瘤患者,其中131例行肝切除治疗(A组),48例行TAE治疗患者(B组)。通过观察两组的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肿瘤标志物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指标。以及采用电话随访问卷调查的方式,通过填写GLQI(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量表,统计行肝血管瘤肝切除术(A组)、肝动脉介入栓塞术(B组)两组患者的术前以及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生存质量值,比较两组患者生存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肝切除组术后第1天、第3天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酐、癌胚抗原(CEA)、甲胎蛋白(AFP)低于TAE组(P<0.05),凝血酶原时间高于TAE组(P<0.05)。肝切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大于TAE组(P<0.05),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TAE组(P<0.05)。两组术前总GLQI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总GLQI总体变化趋势有明显差异(P<0.05),TAE组术后1-6个月GLQI评分较术前升高,之后将至术前水平(P<0.05),肝切除组术后GLQI评分呈持续上升(P<0.05),肝切除组术后1、3个月GLQI评分低于TAE组(P<0.05),术后6个月与TAE组持平(P>0.05),12个月高于TAE组(P<0.05)。结论:肝切除术治疗肝血管瘤具有确切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较TAE更有利于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的改善。需要临床进一步行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乔建军,于世平,李强[3](2019)在《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62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 探讨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诊治的62例肝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采取肝动脉栓塞介入治疗。比较手术治疗前后病灶直径的变化情况、相关临床症状的缓解和改善情况;分析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3~12个月,病灶最大直径均较术前缩小(P均<0.05);患者上腹部不适、腹部包块、疼痛以及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治疗后不良反应率为11.29%,且经过保肝等对症治疗后均得以缓解。结论 对于肝血管瘤患者行肝动脉栓塞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其是一种安全性高、有效性高以及创伤性小的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应用推广。

连小方[4](2019)在《肝血管瘤诊断与治疗》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阐述肝血管瘤手术指征,比较肝血管瘤行肿瘤剥离术与肝切除术两种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本部肝胆胰外科2013.01.01-2018.10.01收治的156例肝血管瘤病人,将其中行肝切除术和肝血管瘤剥离术者分为两组,行肝血管瘤剥离术者59例,行肝切除术者85例。比较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数量、肿瘤位置、第一肝门阻断时间、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中出血量及输血量在两组术式中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位置、肿瘤数量、第一肝门阻断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在两组术式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切除术在第一肝门阻断时间和术后住院天数方面优于肝血管瘤剥离术。结论:一、肝血管瘤肝切除术与剥离术是肝血管瘤手术治疗的主要术式,其选择主要取决于肿瘤的位置、数量,患者年龄、性别及肿瘤大小可能并不是肝血管瘤术式选择的影响因素。二、手术指征:1、肿瘤≥4cm,且伴有明显症状并排除其他病因;2、肿瘤≥10cm,近1/2瘤体向肝外突出;3、位于肝被膜下对肝被膜有牵拉,位于肝边缘或近第一、第二肝门处继续生长可能侵犯压迫血管;4、对胃、十二指肠等毗邻器官有压迫;5、合并Kasabach-Merritt综合征、Budd-Chiari综合征、肝血管瘤破裂出血伴或不伴感染等并发症或有瘤体破裂出血高危因素如极限运动爱好者、孕妇、司机;6、患者心理负担重,强烈要求手术;7、诊断不明或不能排除肝恶性肿瘤诊断,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既往有乙肝病史、有肝癌家族病史,肝硬化,AFP异常增高等情况,无论肿瘤大小均应积极干预治疗;8.有上腹部良性疾病(如胆囊结石)需手术治疗时一并处理;9.随访期间发现肿瘤进行性增大且速度较快。

虞晓龙[5](2018)在《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肝血管瘤是常见病,目前认为是一种先天性脉管畸形,其自发破裂的概率低,但一旦破裂有致命危险,肝大血管瘤(单个病灶直径>5cm)对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的潜在威胁已经得到临床越来越多的重视。既往弥漫性的肝血管瘤患者多行肝移植治疗,而对单发肝巨大血管瘤多以手术切除治疗为主。无论肝移植治疗或手术切除治疗均存在创伤大、出血多、风险高的缺点。近年来随着微创医学技术的发展,介入治疗以其创伤小、风险低、疗效显着的优势在肝血管瘤治疗中被临床医生与患者广泛接受,已成为治疗肝血管瘤的主要方法之一。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肝血管瘤微创治疗在临床肝大血管瘤介入治疗之中应用较多,但上述两种方法的对比研究尚不多见。本研究比较两种术式在疗效、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满意度的差异,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本院22例肝血管瘤患者(单发者8例,最大病灶直径均>5cm),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11例行经皮肝穿刺瘤内注射博莱霉素硬化治疗(硬化组),11例行DSA引导下博莱霉素碘化油肝动脉栓塞治疗(栓塞组),对比两种方法的平均手术时间、费用,术后疗效,并发症及满意度情况。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Windows Version,Chicago),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独立样本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两组病例围术期指标比较,硬化组平均手术时间比栓塞组手术时间更短(15.6±6.4 min vs 51.5±7.2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方面也有明显差异,硬化组平均住院时间更短(3.4±1.0 d vs 6.8±1.7 d),平均费用更低(6380±630RMB vs12540±1480RMB),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疗效比较,术后6个月增强CT或MRI随访,所有患者瘤体均较前缩小,硬化组治疗有效率均为81.8%(9/11),栓塞组治疗有效率均为90.9%(10/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硬化组术后有10例病例发现病灶边缘有部分强化,显示率90.9%。栓塞组术后有8例病例发现病灶有部分强化,显示率7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栓塞组肝功能异常比例多于硬化组(10/11vs3/11),表现为术后3天ALT、AST升高至术前3倍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保肝对症治疗后出院前肝功能检查均好转。两组术后肝区疼痛、发热与上腹部不适症状(恶心、呕吐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上腹部不适症状经药物治疗后缓解。发热患者均为中低热(<38.5℃),对症治疗后消失,肝区疼痛经对症治疗逐渐缓解。术后满意度调查,硬化组患者满意率(10/11,90.9%)稍高于栓塞组(8/11,81.8%),无明显差异。结论:经皮肝穿刺博莱霉素注射硬化与经DSA引导博莱霉素肝动脉栓塞治疗两者在治疗直径≥5cm的肝血管瘤均有显着疗效。经皮肝穿刺硬化治疗肝血管瘤具有操作简便、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短、治疗费用低、耐受性好等优势。

乔广兵[6](2015)在《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探讨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在肝血管瘤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2月间诊治的32例肝血管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治疗,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瘤体,明胶海绵栓塞供血动脉,随访12个月,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操作成功率为100.0%,且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6个月时,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3.8%,血管瘤直径由术前的(9.2±1.9)cm缩小至(6.9±1.7)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活质量评分也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时,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为96.9%;血管瘤直径缩小至(3.2±1.0)cm,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活质量评分进一步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在肝血管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满意且安全性好,能够明显缩小血管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赵雄,李文静,江鹰[7](2014)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观察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治疗后患者的造影征象、外周血生化、术后反应及并发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探讨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疗效及应用前景。方法:选取25例经B超、CT或血管造影证实的随机分期的肝血管瘤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穿刺进行肝动脉栓塞术一次或多次治疗。结果:25例肝血管瘤患者术后症状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所有瘤体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术后反应及并发症仅有少数几例发生轻微的不适症状,大多数未进行处理,于34 d后自行消失。结论: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治疗方法。

刘勇峰,梅乐园,袁泉,刘斌,李小宝,王春花,王胜利,王明全[8](2013)在《微波消融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对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微波消融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2012年4月院收治的7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随机分为消融组(37例,在局部麻醉B超引导下穿刺定位或全麻后腹腔镜直视下穿刺肝血管瘤微波消融治疗)和栓塞组(33例,采用超选择性肝血管瘤动脉注射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对比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结果:术后6个月,消融组有9例(24.32%)血管瘤残留血供,进行第2次微波消融治疗;栓塞组有18例(54.55%)血管瘤残留血供,进行2次治疗(肝动脉栓塞治疗13例,微波消融治疗5例)。术后12个月随访,消融组31例(83.78%)瘤体缩小幅度达75%以上,瘤体血供完全消失,6例(16.22%)瘤体缩小<75%,瘤体血供大部分消失;栓塞组15例(45.45%)瘤体缩小达75%以上,瘤体血供完全消失,18例(54.55%)进行2次治疗后瘤体缩小<75%,瘤体血供大部分消失,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波消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效果可靠,且在缩小瘤体和减少病灶血供上优于肝动脉栓塞术。

杨志勇,谢春明,杨敏玲,冯对平,庞宁东,陈毅[9](2013)在《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平阳霉素碘油乳化剂(pingyang mycin-lipiodol emulsion,PLE)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36例,瘤体直径6~20cm,采用seldinger技术股动脉插管,导管超选入肝海绵状血管瘤供血动脉后,缓慢灌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所有病例术后随访3~12个月观察疗效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肝动脉栓塞后肝海绵状血管瘤碘油沉积良好,临床症状90%以上消失,复诊病变缩小80%以上4例,病变缩小80%~50%以上13例,缩小50%~30%18例,缩小30%以下1例,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平阳霉素碘油乳剂经肝动脉栓塞治疗海绵状血管瘤疗效好、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可作为治疗CHL的理想方法。

王强[10](2012)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和研究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方法:对19例肝海绵状血管瘤采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行超选择动脉置管栓塞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瘤体大小变化及出现的并发症。结果:本组病例超选成功率100%,治疗后随访6~12个月,术前有临床症状者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或消失,复查CT显示肿瘤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肿瘤消失2例(10.53%),肿瘤缩小50.0%以上者15例(78.94%),另2例(10.53%)肿瘤缩小分别为38.54%、46.32%。结论:采用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疗效确切,可成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二、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论文提纲范文)

(1)肝血管瘤治疗指征与处理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 肝血管瘤的临床特点
2 肝血管瘤的临床分型
3 肝血管瘤的治疗指征
4 肝血管瘤的治疗方法
    4.1 手术治疗
    4.2 微创治疗
        4.2.1 肝血管瘤微波或射频消融治疗
        4.2.2 肝血管瘤动脉栓塞治疗
    4.3 肝血管瘤放射治疗
    4.4 药物治疗
5 肝血管瘤治疗的并发症与防治

(2)肝血管瘤行肝切除与介入(TAE)治疗术后生存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前言
2.资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参考文献
附表 生存质量调查情况表GLQI调查问卷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目前肝血管瘤的诊断与外科治疗
    参考文献

(4)肝血管瘤诊断与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资料
    2 治疗方法
统计学分析
结果
    1 年龄与分组
    2 性别与分组
    3 肿瘤大小与分组:剥离术
    4 肿瘤位置与分组
    5 肿瘤数量与分组
    6 第一肝门阻断时间与分组
    7 出血量与分组
    8 输血量与分组
    9 术后并发症与分组
    10 术后住院天数与分组
讨论
    1 肝血管瘤影像学诊断
    2 肝血管瘤的特殊情况探讨
    3 术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
    4 治疗
        4.1 手术治疗
        4.2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
        4.3 微波固化治疗(microwave coagulation therapy,MCT)
        4.4 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
        4.5 放射治疗
        4.6 肝动脉结扎
        4.7 肝血管瘤捆扎术
        4.8 其他方法
    5 控制出血及止血
        5.1 第一肝门阻断
        5.2 控制中心静脉压(CVP)
        5.3 断面止血
结论
附图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5)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肝血管瘤的病理生理
    1.2 肝血管瘤的临床表现
    1.3 肝血管瘤治疗现状
    1.4 本项目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
    2.1 对象选择
    2.2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2.3 研究方法
    2.4 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第三章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资料比较
    3.1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对比
    3.2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术前肝功能对比
    3.3 硬化组与栓塞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第四章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术后结果
    4.1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疗效比较
    4.2 硬化组与栓塞组术后残留病灶增强扫描对比
    4.3 经皮肝穿刺硬化与经肝动脉栓塞术后并发症比较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典型病例展示
主要英文缩略词索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综述 肝血管瘤介入治疗临床进展与分歧
    参考文献
致谢

(6)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7)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疗效评定标准
2 结果
    2.1 造影征象及疗效观察
    2.2术后反应及并发症
3 讨论
    3.1 病理分型及临床症状
    3.2 治疗原理
    3.3 该术式较传统手术的优势
    3.4 该术式的技术要点

(8)微波消融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设备
    1.3 方法
        1.3.1 消融组
        1.3.2 栓塞组
2 结果
3 讨论

(9)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介入方法
2 结果
    2.1 血管造影表现
    2.2 疗效
    2.3 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3.1 肝血管瘤的介入治疗机制
    3.2 介入治疗的适应症
    3.3 并发症
    3.4 注意事项

(10)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术后随访
    1.4 疗效评价标准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2.2 并发症
3 讨论

四、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论文参考文献)

  • [1]肝血管瘤治疗指征与处理策略[J]. 张津玮,秦建民. 肝胆外科杂志, 2020(04)
  • [2]肝血管瘤行肝切除与介入(TAE)治疗术后生存质量评价[D]. 费贤明.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3]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62例临床分析[J]. 乔建军,于世平,李强. 中国实用医刊, 2019(13)
  • [4]肝血管瘤诊断与治疗[D]. 连小方.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5]经皮肝穿刺硬化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病例对照研究[D]. 虞晓龙. 江苏大学, 2018(01)
  • [6]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的疗效观察[J]. 乔广兵.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5(01)
  • [7]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术治疗肝血管瘤的临床应用[J]. 赵雄,李文静,江鹰. 中国医学创新, 2014(34)
  • [8]微波消融与肝动脉栓塞治疗肝血管瘤的对照研究[J]. 刘勇峰,梅乐园,袁泉,刘斌,李小宝,王春花,王胜利,王明全.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13(07)
  • [9]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评价[J]. 杨志勇,谢春明,杨敏玲,冯对平,庞宁东,陈毅. 当代医学, 2013(10)
  • [10]平阳霉素-碘油乳剂超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J]. 王强. 中外医学研究, 2012(21)

标签:;  ;  ;  ;  ;  

选择性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