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雉鸡生产性能及其育种技术

提高雉鸡生产性能及其育种技术

一、改良雉鸡生产性能及其养殖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谢永新[1](2019)在《略阳乌鸡育种群生长规律及体重与候选基因间SNP的关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略阳乌鸡又被称为略阳乌骨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大型乌鸡品种,原产地为陕西省与四川省交界处的汉中市略阳县秦岭山脉黑河流域,故又称“黑河乌鸡”,与泰和乌鸡、郧阳乌鸡、江山乌鸡并称为中国四大乌鸡,同时也是国内四大乌鸡品种中体型最大的品种鸡。对环境的抗逆性较强,肉质好、药用价值高,营养丰富,深得当地群众喜爱。但是,略阳乌鸡作为一个地方鸡种,由于多年的封闭养殖,未经过系统选育,依然处于半驯化状态,群体平均生长速度和产蛋性能十分低下,群体内个体间差异较大,繁殖率和成活率低下,导致养殖成本过高,使得目前的略阳乌鸡种群质量不足以满足产业化发展的需求。中国世界上家鸡养殖量最大、消费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几十年来我国种鸡主要依赖于国外进口,导致国产家鸡的品种和数量不断减少。国际上较发达的蛋鸡和肉鸡育种公司经长期地兼并和整合,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技术垄断集团。近年来,国内外频频爆发致病性禽流感,各国开始实施禽流感封关政策限制进出口,因此,国内自主选育本土鸡品种工作势在必行。本研究旨在通过采用Logistic、Gompertz、Bertalanffy三种非线性模型对略阳乌鸡P1代和P2代110周龄体重数据进行生长曲线拟合和分析,拟合略阳乌鸡生长曲线,探明其生长发育规律以及确切的生长拐点;采用PCR-SSCP标记辅助选择方法,对5个与生长性能密切相关的候选基因的遗传多态进行检测,对P1代肉用性能与候选位点各基因型进行关联分析,筛选与肉用性状相关的有效选择位点,并且对所筛选的有效选择位点在P2代中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经过拟合P1代、P2代、P3代的略阳乌鸡生长曲线拟合确定Gompertz模型是本育种群最优模型。其拐点周龄在78周龄。(2)经过比对P1代和P2代的公鸡和母鸡的生长曲线,P1、P2与P3的周体重观测值与周增重观测值曲线,公鸡与母鸡在56周龄生长速度开始发生分化。(3)通过比较P1、P2与P3的周体重观测值与周增重观测值曲线,表明经过每一个世代的选育,略阳乌鸡的体重的大小和周增重均显着的提高,育种效果非常显着。(4)MSTN基因的AA型个体8周龄体重极显着高于GG型个体(P<0.01),GA型个体显着高于GG型个体(P<0.05),GA型个体与AA型个体差异不显着。(5)KLF7基因的TA型个体8周龄重极显着高于AA型个体(P<0.01),其他基因型个体之间差异不显着。(6)Smad3基因、FOXO1基因和KPNA3基因扩增片段上各基因型个体之间体重差异均不显着。综上所述,Gompertz模型在拟合略阳乌鸡生长曲线方面效果最好,略阳乌鸡的体重拐点周龄介于78周龄之间;略阳乌鸡P2代群体生长速度和整齐度均显着高于P1代,P3代极显着高于P2代,人工选育效果极显着。MSTN基因和KLF7基因的突变位点可作为略阳乌鸡肉用性状的有效选择位点。所有结果为略阳乌鸡的高效养殖标准的制定和早期准确选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田磊[2](2012)在《绿壳蛋鸡生态放养效果的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探讨绿壳蛋鸡生态放养的效果,本研究第一部分从绿壳蛋鸡不同饲养方式进行比较,具体比较卢氏绿壳蛋鸡笼养、生态放养两种方式的优缺点及对蛋鸡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第二部分是通过对卢氏绿壳蛋鸡放养情况的深入调查,从饲养管理方面探讨绿壳蛋鸡生态放养技术,为今后绿壳蛋鸡生态放养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实验于2011年7月至12月在三门峡市卢氏县卢氏鸡育种基地进行。将同一批雏鸡饲养至8周龄,然后按笼养和生态放养分别在育种场和农户饲养,26周龄时选择笼养蛋鸡(2000只)和放养蛋鸡(5家养殖比较规范的农户,每户700只鸡)进行对比分析。5家农户牧场中,3家是果园分别为20亩,1家林地10亩,1家丘陵草坡40亩。笼养组采用半封闭鸡舍,三层阶梯式鸡笼,坐北朝南,屋顶为50cm隔热层,自动卷帘,人工补充光照,人工喂料,乳头式自动饮水系统供水,使用自配全价料饲喂,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自动清粪机定期清理鸡粪。生态放养组采取放养加补料的方式,鸡只自由采食青草和昆虫等天然食料为主,补充少许饲料,按免疫程序进行免疫,供给足量的饮水,自然光照。采用实地统计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一年内的饲养成本和收入等方面进行数据的收集与整理。通过对绿壳蛋生态放养条件下鸡舍的建造规格、参数分析、放养鸡饲料的配制、补料量、饲养状况分析、免疫程序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找出各个养殖场中所存在的问题。结果表明:1.生态放养鸡和笼养鸡产蛋期内的平均产蛋率分别为40%、55%,两者之间差异显着(P<0.05);笼养的蛋重平均值显着高于生态放养(52.63g vs45.45g)(P<0.05);笼养的平均产蛋数(165个vs120个)显着高于生态放养(P<0.05)。从结果看,不同饲养方式下卢氏绿壳蛋鸡的产蛋率都不高,但生态放养的日耗料量明显低于笼养的。2.不同饲养方式下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笼养鸡的效益为44.76元/只,生态放养鸡的效益为59.39元/只,生态放养比笼养效益高32.7%。本研究的两种饲养方式尽管水平不一,但总体经济效益都还比较高。3.通过对卢氏县周边的卢氏绿壳蛋鸡生态放养情况深入调查,从中发现,在鸡舍的建造、放养鸡饲料的配制、补料量、生活环境、免疫程序等方面普遍存在问题,并结合生产实际制定出了可行的技术措施。结论是卢氏绿壳蛋鸡笼养比生态放养生产性能虽高,但从经济效益方面,生态放养的要远高于笼养。结合卢氏当地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地势地貌、放养地的植被及昆虫、水源状况等各种环境因素,对绿壳蛋鸡生态放养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配套技术。

陈建平,朱新飞,俞亚波[3](2010)在《黄羽肉鸡产业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家禽生产国,禽蛋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禽肉产量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禽肉的消费需求也在不断上升。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1993-2009年间,人均禽肉的消费量一直呈上升态势。我国的禽肉消费数量也呈上升趋势,且明显快于世界平均速度,主要以黄羽肉鸡为主,国内消费需求的市场很大。然而,就目前我国家禽生产现状而

葛明玉[4](2000)在《改良雉鸡生产性能及其养殖技术》文中指出我国于80年代初开始人工驯养野生雉鸡,由于其野性强、繁殖率低而被淘汰;90年代初转向饲养美国七彩雉鸡,虽然其繁殖率高,但因其肉质粗糙、肉味清淡而销路不畅。1996年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推出的“改良雉鸡”,因其产蛋量高,肉质好,受到消费者青睐。一、生产性?..

张录强[5](2000)在《红腹锦鸡人工繁育与营养生态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为我国特产珍禽,国家Ⅱ级保护动物,也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鸟类和新兴的特禽养殖新品种。但红腹锦鸡只在每年春季繁殖一次,其繁殖率低,生产周期长,饲养成本高,阻碍了红腹锦鸡养殖业的进一步发展。1998.10~2000.1我们通过采用光照、营养等处理手段,打破了其繁殖的季节限制,连续实现了3次繁殖,产卵量大幅度提高,性成熟周期也明显缩短。同时我们还对红腹锦鸡的生长发育、繁殖期能量收支及其卵、肌肉等的营养组成进行了测定。这些研究结果将为我们开展红腹锦鸡的有计划的繁殖、提高其养殖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提供可靠的依据。也必将为提高其他珍稀鸟类人工驯养及特禽养殖业的技术水平提供借鉴。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摘要如下: Ⅰ 光周期诱导红腹锦鸡成鸡冬季繁殖效果 光周期对红腹锦鸡成鸡冬季繁殖期的繁殖性能影响显着。综合考虑繁殖性能的各项指标,14L:10D(L,Light;D,Dark)光照组繁殖性能最佳,16L:8D光照组次之,12L:12D光照组最差。诱导红腹锦鸡冬季产卵的临界日长≤12h,诱导其最佳产卵性能的临界日长近似14L:10D。理论上,采用诱导其产卵的临界日长以上的光照处理对于诱导红腹锦鸡成鸡冬季繁殖是必需的。 冬季繁殖期12L:12D光照组没有产出受精卵,14L:10D、16L:8D光照组受精率只有15.04%和20.41%。但孵化率在80%左右,正常水平,说明营养及孵化条件等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受精卵集中分布在两个长光照组中的两个重复中,这说明人工诱导红腹锦鸡冬季繁殖期雄鸡性机能发育的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应避免采用一雄配多雌的小群配种模式,以防止受精率偏低。从受精卵产出的时间分布上看,雄鸡性机能发育整体落后于雌鸡,基本模式是:先产卵,后交配。建议在实际生产中采用提前对雄鸡实施光照刺激(4~5周)的方法,实现繁殖期雌、雄鸡性机能发育同步,提高其繁殖成效。 Ⅱ 红腹锦鸡繁殖性能与季节、体重的关系 红腹锦鸡繁殖性能的季节差异显着,冬季繁殖性能最差,秋季最佳,春季与秋季差异不显着。红腹锦鸡成鸡秋季繁殖期平均产卵期、产卵数、产卵量和产卵率分别为59.07±7.27天、21.00±3.51枚/鸡、598.65±105.33克/鸡和38.13±5.48%,各分别为冬季繁殖期的169%、204%、200%、186%。冬

二、改良雉鸡生产性能及其养殖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改良雉鸡生产性能及其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略阳乌鸡育种群生长规律及体重与候选基因间SNP的关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略阳乌鸡概况
        1.1.1 略阳乌鸡的发展历史
        1.1.2 略阳乌鸡目前的研究现状
    1.2 我国家鸡种质现状与育种趋势
        1.2.1 我国地方鸡品种的现状
        1.2.2 我国家鸡育种的趋势
        1.2.3 现代分子技术在我国家禽育种中的应用
    1.3 单核苷酸多态性及检测技术
        1.3.1 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
        1.3.2 单核苷酸多态性检测技术
    1.4 畜禽生长曲线模型的拟合
    1.5 畜禽肉用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1.5.1 MSTN基因
        1.5.2 FOXO1 基因
        1.5.3 KLF7 基因
        1.5.4 KPNA3 基因
        1.5.5 Smad3 基因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略阳乌鸡生长发育规律分析
    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测定内容
        2.1.3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1 -10 周龄P1 代略阳乌鸡母鸡生长曲线模型的拟合结果
        2.2.2 1 -10 周龄P1 代略阳乌鸡公鸡生长曲线模型的拟合结果
        2.2.3 1 -10 周龄P2 代略阳乌鸡母鸡生长曲线模型的拟合结果
        2.2.4 1 -10 周龄P2 代略阳乌鸡公鸡生长曲线模型的拟合结果
        2.2.5 1 -10 周龄P1 代略阳乌鸡母鸡与公鸡生长趋势比较
        2.2.6 1 -10 周龄P2 代略阳乌鸡母鸡与公鸡生长趋势比较
        2.2.7 P1、P2与P3代群体生长曲线拐点体重(Inflexional body weight,IW)、拐点周龄(Weeks of inflexion,WI),拟合度(R~2)比较分析
        2.2.8 P1和P2 代略阳乌鸡雌、雄体重性状比较
        2.2.9 P1、P2、P3 三代乌鸡整体周重与增重观测值比较分析
    2.3 讨论
        2.3.1 不同模型拟合生长曲线效果
        2.3.2 P1 代与P2 代雌雄拐点周龄和三代全群拐点周龄比较
        2.3.3 P1 代与P2 代雌雄和三代全群拐点体重比较
        2.3.4 三代全群体重观测值、周增重曲线比较
    2.4 小结
第三章 生长发育相关基因SNP位点检测
    3.1 试验材料及仪器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试剂及配制
        3.1.3 试验仪器
        3.1.4 分析软件
    3.2 试验方法
        3.2.1 血液提取全基因组DNA
        3.2.2 目的片段扩增
        3.2.3 SSCP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乌鸡血液全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3.3.2 PCR扩增
        3.3.3 SSCP分型
        3.3.4 测序结果
        3.3.5 关联分析
        3.3.6 P2 代雄鸡中MSTN和 KLF7SNP不同基因型与体重的关联分析
        3.3.7 P2 代雌鸡中MSTN和 KLF7SNP不同基因型与体重的关联分析
    3.4 讨论
        3.4.1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关键技术
        3.4.2 不同突变发生位置的比较
        3.4.3 体重性状与基因型之间关联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创新点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绿壳蛋鸡生态放养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综述
    1.1 目前国内主要绿壳蛋鸡品种介绍
    1.2 绿壳蛋鸡的营养价值
    1.3 绿壳蛋鸡的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
    1.4 绿壳蛋鸡生态放养概况
    1.5 绿壳蛋鸡生态放养技术的研究进展
    1.6 饲养方式与经济效益关系的研究概况
    1.7 环境因素对蛋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1.8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统计指标
    2.4 数据统计与处理分析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3.1 饲养方式对绿壳蛋鸡生产性能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3.2 绿壳蛋鸡生态放养情况调查
        3.2.1 绿壳蛋鸡丘陵草坡放养的调查(以 700 只鸡 40 亩丘陵草坡为例)
        3.2.2 绿壳蛋鸡果园放养的调查(以 700 只鸡 20 亩果园为例)
        3.2.3 绿壳蛋鸡林地放养的调查(以 700 只鸡 10 亩林地为例)
    3.3 不同饲养管理条件对绿壳蛋鸡生态放养效果的影响
        3.3.1 绿壳蛋鸡生态放养密度分析
        3.3.2 绿壳蛋鸡生态放养棚舍建造规格
        3.3.3 绿壳蛋鸡生态放养的补料量
        3.3.4 绿壳蛋鸡生态放养的免疫程序
第4章 讨论
    4.1 不同饲养方式下生产性能的比较
    4.2 不同饲养方式下的经济效益比较
    4.3 饲料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4.4 饲养管理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4.5 关于绿壳蛋鸡生态放养的密度
    4.6 关于绿壳蛋鸡生态放养鸡舍的建造规格
    4.7 关于绿壳蛋鸡生态放养补缺饲料的配制
    4.8 关于绿壳蛋鸡生态放养的补料量
    4.9 关于绿壳蛋鸡生态放养的免疫程序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语词汇表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红腹锦鸡人工繁育与营养生态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鸟类繁殖的光周期效应
第二章 红腹锦鸡繁殖的光周期效应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结果与分析
        一、光周期诱导红腹锦鸡成鸡冬季繁殖效果
        二、红腹锦鸡繁殖性能与季节和体重的关系
        三、光周期对红腹锦鸡当年雌鸡性成熟的影响
    第三节 讨论
    结论
第三章 红腹锦鸡生长发育与营养
    第一节 红腹锦鸡生长曲线分析
    第二节 红腹锦鸡繁殖期能量收支
    第三节 红腹锦鸡的卵、肌肉及羽毛的营养组成
第四章 红腹锦鸡繁殖特点与饲养管理
第五章 鸟类驯养中的光照管理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四、改良雉鸡生产性能及其养殖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略阳乌鸡育种群生长规律及体重与候选基因间SNP的关联分析[D]. 谢永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9)
  • [2]绿壳蛋鸡生态放养效果的研究[D]. 田磊. 河南科技大学, 2012(06)
  • [3]黄羽肉鸡产业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A]. 陈建平,朱新飞,俞亚波. 第二届中国黄羽肉鸡行业发展大会会刊, 2010
  • [4]改良雉鸡生产性能及其养殖技术[J]. 葛明玉. 科技成果纵横, 2000(01)
  • [5]红腹锦鸡人工繁育与营养生态学研究[D]. 张录强. 北京师范大学, 2000(11)

标签:;  ;  ;  ;  ;  

提高雉鸡生产性能及其育种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