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1999年度会计资格考试情况分析及2000年度会计资格考试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王凌智[1](2021)在《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存在问题及对策》文中认为高级会计师资格实行考评结合制度,从实际情况看,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加以完善。首先,以各省2018年评审情况、2019年度考试通知、评审标准条件为主要样本进行实证分析,存在没有及时修改评审标准、称谓标准不够统一、评审时间相差较大等问题;其次,分析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了制定高级资格评审部门规章、完善高级资格取得方式等对策。
王凌智[2](2020)在《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制度的几点建议》文中指出我国实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其中高级会计师资格实行考评结合制度,从实际情况看,还存在没有及时修改评审标准、称谓标准不够统一、评审时间相差较大等问题。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制度应统一考试合格成绩单网上查询模块、统一考试合格成绩单管理号使用、统一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版本、统一资格证书查询信息化平台。
王薇[3](2020)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文中提出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作为世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领头雁,代表了国际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最高水准和最新动向,在美国本土乃至世界范围内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我国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规模较小、学科种类较为单一,结构体系尚不完善,质量建设仍有待提升。如以追本溯源的方式,从历史的角度入手,对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源头、发展和变革作深刻的历史剖析和经验规律的探究,深入分析其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全面考察其制度建构及理论演进的基本规律,为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的建设提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政策建议,是十分必要且迫切的。本文应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以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迁及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内在发展呈现特点作为历史分期的主要依据,采取点面结合的方式,梳理并分析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实用主义哲学提倡的实用主义人才教育观铺垫了其成长的思想基础;《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直接催生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模式;早期专业协会推动了专业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加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自身无法规避的局限性,使得创办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成为大势所趋。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专业化肇始阶段为20世纪初至二战结束。1908年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位,由此开启了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历史。1910年《弗莱克斯纳报告》的发布开启了专业认证活动,此后各专业协会陆续制定各专业认证标准并展开专业认证活动。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规范化推进阶段为二战后至1970年代末。该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数量增长与规模迅速扩张的同时,尤为重视对教育质量的提升。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复合化发展阶段为198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复合化发展的特点,不仅出现了大量新兴应用性学科专业硕士,还出现了联合学位和交叉学科专业硕士学位。专业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出现了全国性认证机构许可组织和社会评估媒介,评估指标呈现出学生结果导向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这一阶段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跃升至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体地位,以强势的数量优势压倒了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得更为成熟和完善。最后在归纳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总结出其对我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经验及启示。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适应经济社会需求和产业结构特点,在具有鲜明职业背景的学科领域中开设,且与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紧密衔接,始终体现着职业导向;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专业学院实施教学,实现了理论性与应用性的高度统一,且通过专业认证和专业资格认定来引导和保障其培养方向和教育质量;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探索出灵活多样的学位类型、学制年限、课程种类和教学方法,高度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为此,我国在开展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倡导探索灵活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建立健全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刘国彬[4](2021)在《PF财务管理咨询公司商业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国际商业模式文献资料及理论进行分析研究;采用访谈法对PF公司的客户进行问卷调查,获取基础数据资料,进行案例分析;对行业内具有代表性的AB公司和DY公司两个案例商业模式进行比较,并与PF公司进行比较分析;使用商业模式画布工具对PF公司的商业模式九个要素分成四个模块(客户模块、产品或服务模块、资源模块、盈利模块)分别进行分析描述,找出PF公司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是:客户管理及细分不够,现有客户资源尚未有效挖掘;营销团队不足,营销渠道方式还需拓展,新的合作渠道开发不够,制约了收入来源渠道和盈利规模。经过分析论证后提出PF公司未来的商业模式是:线上+线下咨询及教育业务模式、C2C平台组织模式和跨界经营融合模式相结合,同时还提出了商业模式配套的落地措施。期望提出的新的商业模式能帮助PF公司的服务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充分整合要素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市场占有率,实现持续盈利目标。以PF公司作为参照,希望对咨询培训行业提供可以借鉴的商业模式经验及理论思考。
刘盾[5](2018)在《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文中提出独特的历史变迁与社会沿革使得香港地区既受东方文明的影响,也受西方文明的作用,两种文明互不相同却又彼此渗透,铸就了香港地区十分特殊的社会文化与教育制度。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是衔接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与关键,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发展水平。关于香港高校招考制度的研究意义重大但却十分匮乏,本研究以此为切入,设绪论及七章主要内容。第一章为香港地区教育概况,简述了香港教育的发展及教育机构的形成,探讨了新世纪香港的中等教育改革及高等教育特征。第二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演进与招考制度变迁,梳理了各高校由仅为英文中学毕业生设立升学考试到中英文中学兼顾、由单独招生走向联合招生的历程。第三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考核模式:中学文凭考试。以部分科目为例,对中学文凭考试的甲类核心科目、甲类选修科目、乙类应用学习科目、丙类其他语言科目等进行详细分析。第四章为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色机制:校本评核。对校本评核的设计理念、实践操作、分数调整、各方职责等进行深入探索,并作理论反思。第五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招生方式。对香港地区的大学、专上学院的招生方式进行分类总结。第六章是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之比较。分别研究英国、台湾、澳门的高校招考制度,并与港作比较。第七章是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征总结与启思借鉴。整体而言,研究发现的核心要点如下所示:第一,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为考生提供甲乙丙三类可供选择的科目,类型十分多元、范围十分宽泛,有利于考生的自主选择、兴趣发展、特长发挥。考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复杂、多向思维,以及综合、比较、批判、反思等能力。其中,通识教育科目引导学生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概念、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和角度、综合性地探究当代的、跨学科的重要议题。乙类应用学习科目则联系六大学习范畴,引导学生认识与职场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掌握概念知识、运用基本技能。第二,为确保中学文凭考试成绩公正、准确、与国际接轨,各科成绩评定依据“等级描述”、采用“水平参照”。在操作过程中,依据临界分数划分由1至5的五个等级,第1级最低、第5级最高,第5级又分5、5*、5**,以区别高低水平。评级程序与等级设定办法十分周密,过程中程序步骤环环相扣,并综合运用专家小组判断与统计模型计算的处理办法。第三,中学文凭考试除统一考试之外,还设校本评核。校本评核由各校任课教师负责,有利于全面评核学生学习的过程与结果。为确保评核成绩在各校之间的可比性、维持校本评核的公平与公正,香港考评局还实行分数调整方案,对各校给出成绩进行调整。香港的教育局、考评局以及由其委任的监督员、统筹员等也会尽心尽力地参与到校本评核中来,以此保障校本评核的质量水准、促进校本评核的顺利实施。第四,香港考评局设有严密的拟题、审题、阅卷、复核机制,并实行海外审查试卷与答卷、试卷质量审核、试后检讨、内部审核及风险监察等,以确保考试的信效度及公平性。同时,积极推进本地中学文凭考试与美、英、德、澳、加、法等其他国家高校入学考试的互认衔接,并与英国A-Level考试、雅思英语考试等构建了成绩换算机制。此外,与内地及台湾地区形成了考试互认方案。第五,在高校招生方面,一般要求考生参加中学文凭考试的4门核心科目(语文、英文、数学、通识教育)以及2到3门选修科目的考试并提交相应成绩。各校不同专业会对考生的选修科目及成绩等级等提出不同的要求,有些专业还会在此基础上增设其他一些条件。香港地区的“大学联招办法”会综合考虑每位考生的“活动经验与比赛成绩”证明。此外,设立了“校长推荐计划”、“残障人士招生”等其他升学渠道。基于此,为内地未来深化高考改革提出系列建议,包括:丰富科目类型、优化命题设计;完善综合素质评价、试行分数调整方案;科学汲取域外经验、优化等级赋分模式;密切结合专业所需、合理设置招生科目;促进高考域外衔接、扩大一流大学国际招生;凸显公平正义理念、完善残疾考生招考办法等。
陕西省人事厅[6](2002)在《转发财政部 人事部关于修订印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文中认为 各地(市)、杨凌示范区财政局、人事局,省级各有关部门:2001年度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报名工作即将开始。为了使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制度更加完善、科学、合理、公正,财政部、人事部对1992年联合颁布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实施办法》进行
柯燕[7](2000)在《ONE:YOU TALK为什么要对会计资格考试制度“大动手术”?──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答问录》文中研究指明
柴慧[8](2000)在《明年会计资格考试有关问题释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9月 21日本报刊登了财政部与人事部联合修订印发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后,读者纷纷来电、来信询问有关明年会计资格考试的问题。为此,记者走访了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请他对广大读者和考生关心的问题给予解答。
潘阳军,朱元璋[9](2000)在《1999年度会计资格考试情况分析及2000年度会计资格考试建议》文中研究说明
王凌智[10](2019)在《论财会职业资格“探索建立衔接措施”》文中研究指明一、引言:问题的提出2019年1月11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会计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职业资格与会计资格考试相同或相近科目互认互免等衔接措施,减少重复评价,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探索建立会计与审计、经济等属性相近职称系列(专业)的衔接措施"(以下简称为
二、1999年度会计资格考试情况分析及2000年度会计资格考试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999年度会计资格考试情况分析及2000年度会计资格考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存在问题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存在问题分析 |
(一)高级会计师称谓不统一 |
(二)高级会计师职称评价标准不统一 |
(三)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报送重复材料多 |
(四)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时间相差较大 |
(五)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论文报送标准不一 |
二、完善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的对策 |
(一)加强顶层设计、完善评审法规 |
(二)简化评审程序、完善取得方式 |
(三)借鉴成功做法、与相近资格互认 |
(四)规范论文要求、注重论文质量 |
三、结束语 |
(2)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制度的几点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制度的变迁 |
(一)初级、中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变革 |
1. 起步探索阶段:1992年至2000年 |
2. 稳定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
(二)高级会计师专业技术资格制度变革 |
1. 试点阶段:2003年至2006年 |
2.稳步实施阶段:2007年至今 |
三、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制度的问题分析 |
(一)考试合格成绩单网上查询模块不统一 |
(二)考试合格成绩单管理号使用不统一 |
(三)会计资格证书版本不统一 |
(四)会计资格证书查验平台不统一 |
四、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制度的几点建议 |
(一)统一考试成绩合格单网上查询模块 |
(二)统一会计资格证书管理号标准 |
(三)统一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证书版本 |
(四)统一资格证书查询信息化平台 |
(3)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相关概念界定 |
(一)学位 |
(二)专业硕士学位 |
(三)第一职业学位 |
(四)专业认证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四、主要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六、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 |
第一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产生的动因 |
第一节 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 |
第二节 实用主义哲学思潮的影响 |
第三节 《莫雷尔法案》颁布后专业学院的涌现 |
第四节 早期专业协会对专业教育的推动 |
第五节 传统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局限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化肇始(20世纪初~二战结束) |
第一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理论的倡导 |
一、艾略特对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主张 |
二、全美大学联合会对专业硕士教育体系的确立 |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初创 |
一、哈佛大学首创工商管理专业硕士 |
二、密歇根大学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硕士 |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陆续出现 |
第三节 专业认证活动的出现 |
一、《弗莱克斯纳报告》开启专业认证活动 |
二、专业协会成为专业认证主体 |
三、各专业认证标准陆续出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规范化推进(二战后~1970 年代末) |
第一节 战后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的需求 |
一、新型产业结构对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求 |
二、联邦政府对专业研究生教育的大力资助 |
三、高等教育大众化对专业硕士教育的推动 |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系列标准的出台 |
一、全美大学联合会建立专业硕士教育标准 |
二、国际商学院促进协会规范工商管理硕士课程标准 |
第三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规范化发展 |
一、哈佛大学教学文硕士课程的规范 |
二、康奈尔大学工程硕士计划及其标准化 |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扩张及规范 |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确立 |
一、建立全国性专业协会许可制度 |
二、制定统一的专业协会认证标准 |
三、规范专业认证的程序和方法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复合化发展(1980 年代至今) |
第一节 世纪之交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变革的需求 |
一、高技术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
二、联邦政府对跨学科教育提供政策支持 |
三、学科高度融合推动跨学科教育发展 |
第二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革新政策的颁布 |
一、《重塑科学家与工程师的研究生教育》推动跨学科发展 |
二、《美国竞争法》之“专业科学硕士课程计划” |
第三节 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向复合化发展 |
一、凯克研究所开设“生物加商学”交叉学科学位 |
二、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与工程硕士联合学位计划 |
三、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硕士教育多样发展 |
第四节 专业认证制度的成熟 |
一、设立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 |
二、出现社会评估媒介 |
三、强化学生学习结果评估指标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与经验 |
第一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特点 |
一、始终体现鲜明的职业导向 |
二、依托专业学院与专业协会 |
三、灵活适应社会多样化需求 |
第二节 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经验 |
一、充分考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程度 |
二、大力推进专业教育与职业资格考试的有效衔接 |
三、强调夯实理论基础与强化实践技能并重的培养方案 |
四、倡导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模式与教学方法 |
五、建立健全专业硕士教育宏观管理与专业认证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美国部分专业学位发展史概览 |
附录2 美国专业硕士学位类型一览表 |
附录3 美国专业认证机构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4)PF财务管理咨询公司商业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框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综述 |
第一节 相关概念 |
一、商业模式的定义 |
二、商业模式的要素 |
三、商业模式的核心原则 |
四、商业模式的形式 |
五、商业模式的特征 |
第二节 商业模式文献综述 |
一、如何评价企业商业模式 |
二、商业模式优化和创新驱动因素 |
三、商业模式优化创新的路径 |
四、商业模式创新研究 |
五、文献述评 |
第三节 商业模式画布模型理论 |
第三章 管理咨询行业发展及商业模式现状 |
第一节 咨询行业及教育行业市场空间 |
一、财务咨询行业及教育培训行业趋势分析 |
二、财务咨询及教育行业需求分析 |
第二节 财务咨询行业及教育行业商业模式 |
一、商业模式类型描述 |
二、教育行业的商业模式 |
第四章 PF财务管理咨询公司商业模式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基于商业模式画布的 PF 财务管理咨询公司商业模式分析 |
一、客户模块分析 |
二、产品或服务模块分析 |
三、资源模块分析 |
四、盈利模块分析 |
第二节 PF 财务管理咨询公司现有商业模式存在的问题 |
一、客户模块存在的问题 |
二、资源模块存在的问题 |
三、盈利模块分析存在的问题 |
第五章 PF财务管理咨询公司商业模式的设计完善 |
第一节 PF 财务管理咨询公司发展方向 |
一、PF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
二、PF公司未来发展战略及目标 |
第二节 提出 PF 财务管理咨询公司未来的商业模式 |
一、线上+线下咨询及教育业务模式 |
二、C2C平台组织模式 |
三、跨界经营融合模式 |
第三节 商业模式落地措施 |
一、客户模块落地措施 |
二、运营模块落地措施 |
三、盈利模块措施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香港地区教育概况 |
第一节 香港地区教育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新世纪香港地区中等教育改革 |
第三节 新世纪香港地区高等教育特征 |
第二章 香港地区高校演进与招考制度变迁 |
第一节 香港地区高校的形成与演变 |
第二节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变迁 |
第三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考核模式:中学文凭考试 |
第一节 核心与选修并存: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甲类科目 |
第二节 应用与语言兼具:香港中学文凭考试之乙、丙类科目 |
第四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色机制:校本评核 |
第一节 校本评核科目例证及分数调整 |
第二节 校本评核综合探讨及理论透视 |
第五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招生方式 |
第一节 多元性与开放性:香港地区大学招生方式探究 |
第二节 广泛性与包容性:香港地区专上学院招生方式解析 |
第三节 香港地区高校招生方式之理论探究 |
第六章 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之比较 |
第一节 英国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
第二节 台湾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
第三节 澳门高校招考制度及与港比较 |
第四节 英台澳港高校招考制度比较之小结 |
第七章 香港地区高校招考制度之特征总结与启思借鉴 |
第一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之理论省思 |
第二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的特色 |
第三节 香港高校招考制度对内地高考改革的启思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论文成果 |
(10)论财会职业资格“探索建立衔接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问题的提出 |
二、财会职业资格考试相同或相近科目互免互认、属性相近职称系列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与会计资格考试相同或相近科目没有完全实现互免互认 |
(二)会计与审计等属性相近职称系列(专业),没有具体的衔接措施 |
三、财会职业资格“探索建立衔接措施”重要意义 |
(一)探索建立相同或相近考试科目互免互认措施,是减轻会计人员负担,避免重复考试、重复评价的有效举措 |
(二)探索建立会计与审计、经济等属性相近职称(资格)衔接措施,是减少重复评价的重要途径之一 |
四、财会职业资格“探索建立衔接措施”的主要设想 |
(一)探索建立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与会计资格考试相同或相近科目互免互认衔接措施的主要设想 |
(二)探索建立会计与审计、经济等属性相近职称系列衔接措施的主要设想 |
五、简要结论 |
四、1999年度会计资格考试情况分析及2000年度会计资格考试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存在问题及对策[J]. 王凌智. 航空财会, 2021(04)
- [2]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管理制度的几点建议[J]. 王凌智. 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5)
- [3]美国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研究[D]. 王薇. 河北大学, 2020(08)
- [4]PF财务管理咨询公司商业模式研究[D]. 刘国彬.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5]香港地区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D]. 刘盾. 厦门大学, 2018(07)
- [6]转发财政部 人事部关于修订印发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暂行规定及其实施办法的通知[J]. 陕西省人事厅. 西部财会, 2002(04)
- [7]ONE:YOU TALK为什么要对会计资格考试制度“大动手术”?──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答问录[J]. 柯燕. 会计之友, 2000(12)
- [8]明年会计资格考试有关问题释疑[J]. 柴慧. 四川会计, 2000(11)
- [9]1999年度会计资格考试情况分析及2000年度会计资格考试建议[J]. 潘阳军,朱元璋. 湖北财税, 2000(01)
- [10]论财会职业资格“探索建立衔接措施”[J]. 王凌智. 齐鲁珠坛, 20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