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弹性乳胶漆应用和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向慧[1](2016)在《经济型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的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由于外墙乳胶漆长期暴露在室外,容易沾灰,因此,耐沾污性成为评价外墙乳胶漆性能的重要指标。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乳液的种类、添加量和Tg,颜填料的种类、添加量和PVC,及功能助剂等方面对乳胶漆涂膜耐沾污性的影响,制备出经济型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并取得了以下研究结果。(1)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MMA/BA)比例减小,乳液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减小,其耐沾污性减小,延伸率增大。硅溶胶的用量与耐沾污性成正比,与延伸率成反比。此外,随着硅溶胶粒径的增大,其制得乳胶漆的耐沾污性减小,延伸率增大。(2)不同聚合物乳液制备的乳胶漆耐沾污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为:自制有机-无机复合乳液>聚氨酯乳液>氟碳乳液>普通纯丙乳液>苯丙乳液;聚合物乳液用量和玻璃化转变温度与其耐沾污性成正比。但是当乳液的Tg增大,制得乳胶漆的延伸率大幅度减小。因此,当乳液的Tg为6℃时,其综合性能最佳。(3)不同填料制备乳胶漆的耐沾污性没有明显的差异。但是,云母粉和超细硫酸钡的单价远高于方解石粉,而硅灰石在涂料中容易产生沉淀。因此,基于乳胶漆成本和综合性能,1250目的超细方解石粉综合性能最佳;而且,当方解石粉粒径的增大,所制备乳胶漆的耐沾污性变差,这主要是因为粒径越大,乳胶漆漆膜变得不致密,灰尘容易堆积在毛细孔中间。但是粒径越小,配方中所需要的润湿分散剂就越多,使得涂膜耐水性变差。因此,当方解石粉的粒径为12 um时,其制得乳胶漆的综合性能最佳。(4)功能助剂ULTRA E和FS-61用量增大,其制得乳胶漆的耐沾污性增大。因此,基于成本和性能方面的考虑,ULTRA E和FS-61的最佳添加量分别为6%和1%。(5)与普通弹性外墙乳胶漆、市场上竞品A和B对比,在最佳条件下开发的经济型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的样漆性能、漆膜性能以及施工性能优良,其耐沾污性高达8.56%,远远高于国家标准25%,而且成本相对较低。因此,该产品在外墙建筑装饰材料方面具有广泛的前景。
董丹[2](2015)在《城市旧居住区综合整治研究 ——以舜玉小区南区综合整治工程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是城市中旧居住区的更新已经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项难题。对旧居住区的综合整治已经是我们面临的十分迫切的问题。济南市舜玉小区南区居民楼建于上世纪80至90年代,受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基础设施落后、功能布局不合理等缺陷。经过近30年的使用,房屋质量基本完好,还有很长的使用寿命,但外观破旧、设施陈旧、小区内道路拥挤、环境脏乱差状况严重,已无法满足居民的居住需求和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按照济南市旧城更新的工作思路,在管网改造、外墙保温、路面硬化、小区绿化等7个方面对舜玉小区南区进行综合整治以达到提升改造的目的。论文在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分析城市旧居住区综合整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以舜玉小区南区的综合整治工程为实例,结合国内外旧居住区综合整治的成功经验,探讨旧居住区综合整治的对策。提出旧居住区的综合整治需要在政府理顺运作机制,起到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加大公众的参与度,在可持续发展和人文思想的指导下,重视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同时提出整治后的小区管理对策,对政府的旧居住区综合整治工作提供一份可借鉴的资料。
肖辉[3](2013)在《邢台都城良舍220KV变电站选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力系统中变电站站址的选择,对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电力投资在整个电力系统及其整个基础设施工程中占了很大比例,电网规划的优化将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变电站布局的合理化不仅可以节省建设投资,而且可以极大地降低电网损耗,提高运行管理水平和调度的灵活性。变电站是主网和配网的交汇点,既是上级电网的负荷点,同时又是下级电网的电源点。变电站的站址的选择关系到电网的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将直接决定整个电网的结构,而不同的网架结构将产生不同的系统运行成本和系统的安全级别。邢台都城(良舍)220kV变电站的建设,符合邢台地区电网规划,可满足地区负荷发展的需要,减轻金店站的供电压力,优化地区电网结构,提高供电可靠性,并且能为周边拟建热电厂提供接入点。在对邢台都城(良舍)220kV变电站项目进行介绍的基础上,构建了变电站选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指标进行筛选,将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影响站址选择的综合指标,避免了信息的重叠,使综合指标不仅保留了原始变量的主要信息,彼此之间又不相关。最后计算主成分指标权重,计算各站址评价得分。经过测算,结果表明西阳北站址为首选站址,其次串家屯站址,官庄站址不予考虑。
石剑峰[4](2012)在《自清洁卷材涂料的研制》文中提出本文讨论了卷材涂料及涂料的市场、产品应用,以及生产情况、优点、类型及各自特点,详细阐述了彩色涂层钢板生产设备、工艺要求及卷材涂料的种类,简要介绍了卷材涂料发展的特点。本文研究了涂层自洁的机理,通过提高涂层的亲水性及优异的耐沾污性来实现涂层的自清洁功能。对主体聚酯树脂及有机硅的亲水助剂进行选择,制成了具有一定自清洁功能的自清洁卷材涂料面漆。通过与普通产品的对比测试,验证了户外的实际自清洁效果。对配方中的聚酯树脂、氨基树脂、溶剂等组分进行选择研制出满足户外建筑用卷材涂料的自清洁卷材涂料。通过环氧底漆与聚氨酯底漆配套自清洁面漆的性能研究,对主体聚酯树脂、封闭型异氰酸酯,固化催化剂等进行选择,得出了自清洁涂料及配套底漆的配方,提高配套自清洁面漆后的加工性能。
朱传瑾[5](2011)在《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涂料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弹性外墙乳胶涂料作为一种功能性的高档建筑装饰产品,由于能够遮盖墙体的毛细裂缝和防止混凝土炭化,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但其耐沾污性差的缺点,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它的推广使用。本文以涂膜表界面原理及耐沾污理论为指导,重点围绕改善弹性乳胶涂膜的耐沾污性,通过选择具有不同表面性质的弹性成膜物质体系、优化乳液配比、控制PVC含量、添加功能性助剂等方法,进行非罩面单层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涂料的配方设计;通过对硅溶胶溶液稀释比例、粘度、pH值等条件的研究,制备出了适用于复层弹性外墙涂料体系的高耐沾污性罩面清漆产品。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类型的弹性涂膜,高耐沾污性依然由涂膜的综合表面性质所决定;对于单层亲水性丙烯酸及硅溶胶丙烯酸复合弹性涂膜,降低涂膜的吸水率,有利于耐沾污性的改善;户外暴晒实验证明,亲水性罩面涂膜的实际耐沾污效果优于疏水涂膜;所制备的亲水丙烯酸、疏水含氟丙烯酸、硅溶胶丙烯酸复合弹性涂料三个产品的综合性能均较竞争对手的弹性丙烯酸、聚氨酯产品有所改善,户外暴晒一年的实际耐沾污值降低了2-12;、普通弹性丙烯酸涂膜经硅溶胶罩面,户外暴晒一年后的实际耐沾污值仅为13,较空白未罩面涂膜提高了66%,耐沾污改善值明显高于竞争对手其他类型的罩面产品;硅溶胶罩面普通弹性丙烯酸涂料体系以极佳的耐沾污性、较好的综合性能、相近的造价成本,成为弹性外墙乳胶涂料最佳的耐沾污解决方案。
张宇[6](2011)在《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建筑外墙涂料具有装饰功能、保护功能和居住性改进功能,且施工最方便,价格较低廉,其用量逐年增加。耐粘污性差和耐老化性低影响了建筑外墙涂料的使用,乳液的性能对涂料的耐粘污和耐老化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核壳乳液聚合工艺可以进行“粒子设计”以提升乳液的性能。丙烯酸酯乳液是外墙涂料使用最多的乳液,论文以丙烯酸酯乳液为研究对象,使用预乳化-半连续种子乳液聚合方法合成了具有核壳结构的丙烯酸酯乳液。首先对软硬单体配比、预乳化液制备工艺进行了研究,其次研究了核壳结构对乳液性能和涂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①高功率分散(搅拌速度2000r/min或者超声设备)可以降低预乳化液时乳化剂的用量,乳化剂用量降低至1.5%(OP-10:0.5%.SDS:1%);②硬核软壳的核壳结构可以有效降低乳液的成膜温度并可提升配方组成中的硬单体含量以提升涂膜硬度;核壳层厚度比对核壳乳液的成膜性有重要影响,当核壳层质量比小于2:3时,核壳结构乳液无法成膜;涂膜吸水率随着壳层BA用量的增加而升高;核壳结构对乳液的粘度影响不大。③涂膜吸水率随着AAc添加量的增加先降低后上升,添加量在1.5%-3%范围内为宜;AAc在核壳结构与常规均相结构中分布不同会对乳液的粘度产生影响,同等AAc添加量条件下核壳乳液粘度要大于常规均相乳液。④涂层硬度与配方中MMA含量有关,涂层附着力与壳层BA含量有关;硬核软壳的核壳结构可以提升配方中MMA含量并且可以增加BA在壳层的分布,因此对涂层硬度和涂层附着力较常规均相乳结构优异。⑤涂层的耐粘污性能跟涂膜的吸水率有直接关系,涂膜的吸水率越高涂层的耐粘污性能越低;硬核软壳的核壳结构由于壳层BA含量较高而增大了吸水率所以耐粘污性有所降低,提高壳层的MMA含量有助于提高涂层的耐粘污性;核壳结构涂料的耐粘污性受到壳层软硬单体配比的影响,单体组成为核(MMA=60)/壳(MMA=50,BA=40)时,乳液的耐粘污性比常规均相(MMA=90,BA=60)的乳液高;添加丙烯酸单体会引入极性基团-COOH,因此增加了电荷吸附,会降低涂层的耐粘污性。⑥与常规均相乳液相比硬核软壳乳液改善了乳液的成膜性能并且可以增加单体配比中硬单体MMA的含量所以有助于提升涂层的耐老化性能,MMA含量越高则耐老化性能越好;在壳层添加丙烯酸单体有利于提升涂层的耐老化性能,耐老化性能随着丙烯酸的添加量先上升后下降,在添加量为2%时耐老化性能最好。
李瑞[7](2009)在《苯乙烯丙烯酸酯/硅溶胶复合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外发达国家的建筑外墙广泛采用外墙涂料装饰和保护,而我国建筑外墙的保护和装饰材料目前主要采用瓷砖。形成这种状况主要是乳液的综合性能差及其建筑外墙涂料存在耐候性差、抗沾污性低、使用寿命短等问题。本文采用原位乳液聚合法合成了硅溶胶-苯乙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系统地研究了配方的设计以及工艺参数对乳液主要性能的影响。同时对乳胶粒子结构进行了透射电镜分析,对乳液的形成过程进行了红外光谱分析,并将此乳液与纯苯丙乳液、硅溶胶/苯丙共混乳液以及硅溶胶偶联苯丙复合乳液进行比较,着重研究了体系对其涂层耐沾污和抗老化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1、配方设计(1)随着软单体量的增加,乳液的玻璃化温度(Tg)降低,涂层耐水性增加,成膜性下降,表面发粘。当软硬单体比例为2:3时,乳液的粘度最小、粒径较小、固含量较大,Tg=19.6℃;涂膜光泽度最大、吸水率较小。(2)硬单体相对含量越多,体系反应时间越长;硬单体比例越大,涂料涂膜的对比率越好。当两种硬单体比例为3:2时,乳液反应时间最短、粒径较小、光泽度较好。(3)乳液粘度随功能单体量的增加呈锯齿型变化。随AA量的增加,乳胶膜吸水性先降低后增加。当丙烯酸含量为3.0%时,乳液的转化率高、粘度较低、理论Tg相对较高、固含量高、涂膜吸水率最小,且乳液的聚合稳定性和化学稳定都很好。(4)硅溶胶比例越大,单体转化率降低得越多,涂膜的泛白时间越短,硬度越大;硅溶胶相对含量过高会引起体系的不稳定。含量为25%时,乳液的稳定性好、单体转化率高、泛白时间长、粒径较小、硬度达5H。硅溶胶含量为25%,(5)复合乳化剂用量增加,反应稳定性提高,粒径减小,凝聚物也大为减少,化学稳定性下降,胶膜的吸水率增加,涂膜泛白且不易成膜。当复合乳化剂总用量为3.2%,A:B=2:1时,乳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硬度、耐水性,且凝聚率低。(6)随着引发剂浓度的增加,单体转化率增加,凝聚物增多。当引发剂浓度为0.43-0.47%时,乳液有较高的转化率和聚合稳定性。2、聚合工艺当乳液反应温度为75℃,单体滴加速度为1滴/1s,预乳化阶段的搅拌速度>400r/min,聚合阶段的搅拌速度为320r/min左右,保温回流阶段的搅拌速度为180r/min左右,反应过程的pH值控制在6-8之间时,用预乳化单体滴加法制得了综合性能较好的乳液,且力学性能也优于共混与共聚乳液。3、乳胶粒子结构及基团表征在低倍TEM下,硅溶胶偶联苯丙复合乳液分散的较均匀;3万倍时,复合乳胶粒子成球形均匀排列,基本形成了一个网络结构;有部分硅溶胶为壳的反相核壳结构粒子生成,且核壳结构随硅溶胶量的变化而变化;FT-IR进一步证明,单体均参与了反应,且复合乳液中出现Si-O-C及Si-O-Si(链状)等特征吸收峰,但仍有游离的Si-OH与Si-(CH3)存在,说明部分硅溶胶与有机聚合物形成了化学键。4、涂料的耐沾污与抗老化性对比硅溶胶-苯乙烯/丙烯酸酯复合乳液涂料的耐沾污性比最好的硅溶胶偶联苯丙乳液提高约10%;综合分析、比较四种涂层体系的抗老化性能,充分说明本试验研制的复合乳液具有较强的抗紫外线能力。
张海宝[8](2008)在《硅溶胶与苯丙乳液偶联复合涂料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外发达国家的建筑外墙大多采用外墙涂料装饰和保护,而我国建筑外墙的保护和装饰主要采用瓷砖。形成这种状况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是我国建筑外墙涂料存在耐候性差、抗沾污性低、使用寿命短等问题。因此研发一种能克服以上缺陷的新型建筑外墙涂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论文从有机无机复合的设计思路入手,采用偶联剂改性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无机硅溶胶偶联有机苯丙复合改性乳液,并将其用于外墙涂料中,研发了一种具有高耐侯高耐沾污性的外墙涂料配方。论文系统地研究了:硅溶胶、苯丙乳液、偶联剂、体系PH值等因素对复合乳液性能、粒子分布、键合状态等的影响;同时将此乳液应用于外墙涂料中,研究了乳液含量、助剂体系等对其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优的外墙涂料配方,并与其它外墙涂料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1、当硅溶胶与苯丙乳液的比例为3:7时,体系PH值为9-10时复合乳液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用偶联剂改性后的硅溶胶无机粒子能较好的分散于乳液体系中,并且粒径较小;偶联剂可以分别与硅溶胶和苯丙乳液发生偶联键合反应生成新键,当加入量约为0.125%时,检测到有少量新键产生,当偶联剂添加量为0.25%时,复合乳液体系的键合基本完成,偶联剂的添加量继续加大时,对复合乳液体系新键的生成影响作用不大;构建了硅溶胶改性苯丙复合乳液的无规则网络结构模型。2、乳液含量、助剂体系对外墙涂料的性能尤其是老化性和抗沾污性能具有显着影响,当乳液添加量为32%配合优化的助剂体系时,涂料具有较好的抗老化和抗沾污性能,其老化年限按5%失色率推算可以达到22.6年,抗沾污性可以达到95.8%,比纯苯丙乳液配制的涂料分别提高约45%和10%;复合涂料与市售涂料对比发现复合涂料的性能均优于普通涂料,且价格较低;最后按照建筑涂料测试国家标准对复合涂料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涂料耐水性、抗老化性、耐沾污性、耐洗刷性等性能均超过相应国家标准。
刘成楼[9](2008)在《弹性金属闪光外墙乳胶漆的研制》文中提出选用无皂化、亲水性弹性乳液为基料,以银白珠光粉为颜料,在特殊助剂的配合下,配制的弹性金属闪光乳胶漆其涂膜具有优异的弹缩性、耐水性、耐候性、耐沾污性、同时还具有金属闪光效果。
张华洁[10](2006)在《耐沾污核壳乳液合成及其涂料性能的研究》文中指出水性乳胶涂料取代传统溶剂型涂料是建筑涂料的重要发展趋势,但抗污染能力不足大大制约了外墙乳胶涂料在我国的推广应用。乳胶涂料耐污染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乳液的抗沾污能力。本论文基于“乳胶粒子设计”思想,进行核壳乳液聚合,其一是在核、壳层掺加功能单体,使软相具有较低的最低成膜温度,涂料室温成膜性能较好,硬相则赋予涂膜较高的硬度和较低的表面能,从而改善丙烯酸系外墙乳胶涂料的抗沾污能力。其二是进行有机-无机复合,核层为无机氧化硅粒子,壳层为有机聚合物,当铺展漆膜时,有机组分保证其良好的成膜性能,而无机组分覆盖在表面和填充孔隙,兼有耐候、耐沾污、高硬度的特点,从而提高了漆膜耐沾污性。论文主要研究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配方设计及合成工艺,利用TEM对乳胶粒子形貌进行表征,采用马尔文激光粒度分布仪对乳液粒径及粒径分布进行测定;系统研究乳胶粒子类型、成膜温度、交联单体、可聚合乳化剂以及掺加有机硅、有机氟单体对核壳乳液性能及涂料综合性能的影响;另外主要研究通过乳液有机-无机复合的配方设计及合成工艺,系统研究氧化硅形态,乳胶粒子壳层Tg、加料方式、氧化硅和乳化剂用量以及引入氟单体对核壳乳液性能及涂料综合性能的影响。乳胶粒子形态对乳液及涂料性能有很大影响,成膜性质与乳胶粒子壳层性质密切相关,从耐沾污性角度考虑,性能从优到劣依次为内软外硬、内硬外软、常规乳液。良好的成膜性能会改善乳液涂膜性能,经过玻璃化温度复配的乳液所制得的漆膜均有良好的成膜性能,当壳层玻璃化温度为57.1℃时,漆膜具有良好的成膜性能和耐沾污性。交联单体可以增加体系的交联度,使体系更加稳定、乳液涂膜更加密实。可聚合乳化剂不但起到常规乳化剂的作用,同时还避免了常规乳化剂迁移到乳胶粒子表面使其亲水的负面作用,适量掺加时对乳液改性是有利的,氟较低的表面能可改进乳液性能,乳液具有较好的疏水性和较低的表面能,该乳液配制成涂料,氟极低的表面能使漆膜表面呈现疏水性,阻止了水对漆膜的渗透,表现出优良的耐沾污性。利用有机硅优异的表面性质对丙烯酸乳液进行改性,使制备的有机硅丙烯酸乳液兼具两者的优点。二氧化硅形态对乳液性能有很大影响,对于二氧化硅粒子为核的核-壳结构乳胶粒子,氧化硅以硅溶胶的形式加入时为最佳,将该乳液配制成的涂料具有最小的吸水率,耐沾污性也最好。当壳层玻璃化温度为28.4℃时乳液
二、弹性乳胶漆应用和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弹性乳胶漆应用和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经济型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乳胶漆简介 |
1.1.1 乳胶漆的定义 |
1.1.2 乳胶漆的发展史 |
1.1.3 乳胶漆的特点 |
1.1.4 乳胶漆的组成 |
1.2 乳胶漆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内外外墙乳胶漆的现状 |
1.2.2 外墙乳胶漆的发展趋势 |
1.3 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 |
1.3.1 弹性外墙乳胶漆的简介 |
1.3.2 弹性外墙乳胶漆涂膜污染机理 |
1.3.3 弹性外墙乳胶漆耐沾污的影响因素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弹性乳液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主要性能测试方法 |
2.3.1 涂层耐沾污测试方法 |
2.3.2 涂层拉伸性能测试方法 |
2.3.3 涂层耐洗刷性能的测定 |
2.3.4 综合性能测试 |
2.4 材料的制备 |
2.4.1 弹性乳液的合成步骤 |
2.4.2 乳胶漆的合成步骤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不同单体MMA和BA的比例对乳液和涂膜性能的影响 |
2.5.2 不同硅溶胶含量对乳液和涂膜性能的影响 |
2.5.3 不同硅溶胶粒径对乳液和涂膜性能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经济型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实验仪器 |
3.3 主要性能测试方法 |
3.3.1 涂层耐沾污测试方法 |
3.3.2 涂层拉伸性能测试方法 |
3.3.3 涂层耐洗刷测试方法 |
3.3.4 综合性能测试 |
3.4 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制备步骤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乳液对乳胶漆耐沾污性能的影响 |
3.5.2 颜填料对乳胶漆耐沾污性能的影响 |
3.5.3 功能助剂对乳胶漆耐沾污性能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经济型弹性耐沾污外墙乳胶漆的性能评价与效益分析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实验仪器 |
4.2.3 弹性外墙乳胶漆的检测标准 |
4.2.4 主要性能测试方法 |
4.2.5 乳胶漆的制备 |
4.3 经济型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的性能评价 |
4.3.1 漆样性能评价 |
4.3.2 漆膜性能评价 |
4.3.3 贮存稳定性评价 |
4.3.4 施工性能评价 |
4.4 经济型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的经济效益分析 |
4.5 应用领域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城市旧居住区综合整治研究 ——以舜玉小区南区综合整治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内容和相关概念界定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相关概念界定 |
1.3 国内外研究理论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理论 |
1.3.2 国外研究理论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城市旧居住区综合整治理论基础 |
2.1“有机更新”理论 |
2.1.1 理论内容 |
2.1.2 实践意义 |
2.2“城市可持续再生”理念 |
2.2.1 理论内容 |
2.2.2 实践意义 |
小结 |
第3章 城市旧居住区综合整治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
3.1 城市旧居住区综合整治发展历程 |
3.1.1 清除危旧房的重建性开发 |
3.1.2 保护历史建筑的维护性开发 |
3.1.3 综合整治方式的旧居住区更新 |
3.2 城市旧居住区综合整治现状 |
3.2.1 旧居住区的综合整治目标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 |
3.2.2 “自上而下”的综合整治方式正向“自下而上”转变 |
3.2.3 管理模式的建立是旧居住区综合整治成功与否的关键 |
小结 |
第4章 舜玉小区南区旧居住区综合整治实例分析 |
4.1 舜玉小区南区旧居住区概况分析 |
4.1.1 小区概况 |
4.1.2 存在的问题 |
4.1.3 原因分析 |
4.2 综合整治内容 |
4.2.1 基础配套设施改造 |
4.2.2 节能改造工程 |
4.2.3 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
4.2.4 小区交通整治 |
4.2.5 小区绿化工程 |
4.2.6 商业街及夜市整治 |
4.2.7 社区管理服务及物业管理 |
4.3 综合整治现状 |
4.3.1 综合整治的必要性 |
4.3.2 综合整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3 综合整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小结 |
第5章 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 |
5.1 国内成功案例分析 |
5.1.1 上海虹梅花苑旧居住区综合整治案例 |
5.1.2 香港旧区住宅更新案例 |
5.1.3 济南魏家庄棚户区改造案例 |
5.2 国外成功案例分析 |
5.2.1 西班牙巴塞罗那新老城区案例 |
5.2.2 巴西阿雷格里岗案例 |
5.2.3 瑞典马尔默奥古斯腾堡案例 |
小结 |
第6章 旧居住区综合整治对策探讨 |
6.1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协调职能 |
6.1.1 发挥政府在综合整治中的主导作用 |
6.1.2 发挥政府在综合整治中的协调职能 |
6.2 建立公众参与和监督机制 |
6.2.1 综合整治过程中的公众参与 |
6.2.2 综合整治过程中的监督机制 |
6.3 加强社区人文建设 |
6.3.1 加强社区组织的凝聚作用 |
6.3.2 重视社区文化建设 |
6.4 加强整治后的小区管理 |
6.4.1 建立良性的社区管理制度 |
6.4.2 引入小区物业管理制度 |
6.4.3 建立小区长效管理维护资金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邢台都城良舍220KV变电站选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介绍 |
2.1 项目及项目管理 |
2.1.1 项目的定义 |
2.1.2 项目的组成要素 |
2.1.3 项目的特征与属性 |
2.2 综合评价理论和方法 |
2.2.1 综合评价概述 |
2.2.2 综合评价方法 |
第三章 良舍项目概况 |
3.1 工程概况 |
3.1.1 接入系统方案 |
3.1.2 建设规模 |
3.1.3 项目设计主要原则 |
3.1.4 路径选择 |
3.2 变电站备选站址概况 |
3.2.1 变电站选址优化因素分析 |
3.2.2 备选站址概况 |
第四章 构建变电站选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4.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4.2 指标体系 |
第五章 邢台都城(良舍)220KV 变电站选址综合评价 |
5.1 构建综合评价模型 |
5.2 实例评价 |
5.2.1 数据收集 |
5.2.2 模型运算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4)自清洁卷材涂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卷材涂料 |
1.1.1 国内彩涂板发展情况 |
1.1.2 彩涂板产品出口情况 |
1.1.3 卷材产品发展和国内卷材涂料发展的趋势 |
1.2 卷材涂料的涂装工艺 |
1.3 卷材涂料的分类和用途 |
1.4 卷材涂料生产工艺 |
1.5 卷材涂料技术发展 |
1.5.1 高耐候类型卷材涂料 |
1.5.1.1 氟碳涂料 |
1.5.1.2 高耐候聚酯卷材涂料 |
1.5.1.3 有机硅改性聚酯卷材涂料 |
1.5.2 表面纹理型涂料 |
1.5.3 导电与抗静电涂层 |
1.5.4 抗菌卷材涂料 |
1.5.5 环保节能型卷材涂料 |
1.5.6 冷屋顶卷材涂料 |
1.6 课题的来源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自清洁卷材面漆的研制 |
2.1 漆膜的耐沾污和自洁机理 |
2.1.1 涂层的耐沾污机理 |
2.1.2 涂层自清洁机理 |
2.1.2.1 光催化技术 |
2.1.2.2 仿荷叶技术 |
2.1.2.3 涂层亲水技术 |
2.2 国内自清洁卷材涂料市场和技术状况对比 |
2.3 自清洁卷材涂料产品设计技术路线 |
2.3.1 涂层自清洁技术路线选择 |
2.3.2 涂料配方及配套体系设计的技术路线 |
2.4 实验部分 |
2.4.1 实验主要原料 |
2.4.2 实验主要仪器 |
2.4.3 涂料试制配方 |
2.4.4 涂料的制备 |
2.4.5 涂层的制备 |
2.4.6 性能测试结果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自洁机理的选择 |
2.5.1.1 疏水疏油体系的对比测试 |
2.5.1.2 光催化方法的研究 |
2.5.2 树脂配方体系的选择 |
2.5.3 亲水助剂的选择 |
2.5.4 氨基树脂和催化剂 |
2.5.5 颜料的选择 |
2.5.6 消光剂的选择 |
2.5.7 表面助剂的选择 |
2.5.8 溶剂的选择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聚氨酯底漆的研制 |
3.1 自清洁卷材涂料配套底漆的配方设计 |
3.2 聚酯树脂的合成 |
3.2.1 主要实验原料 |
3.2.2 主要实验设备 |
3.2.3 合成工艺 |
3.3 底漆配方设计 |
3.3.1 配方和生产工艺 |
3.3.2 主要性能测试 |
3.3.2.1 涂料及期末各项性能测试评价方法 |
3.3.2.2 测试结果 |
3.4 结果和讨论 |
3.4.1 与环氧底漆的比较 |
3.4.2 聚酯、聚氨酯及催化剂的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涂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建筑涂料的定义及分类 |
1.3 建筑外墙涂料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
1.4 弹性外墙涂料的特点及现状 |
1.5 弹性涂膜表界面原理 |
1.6 弹性外墙乳胶涂料耐沾污性的影响因素 |
1.6.1 弹性外墙乳胶涂料沾污的途径 |
1.6.2 弹性外墙乳胶涂料耐沾污性的影响因素 |
1.6.3 弹性外墙乳胶涂料耐沾污性的改善措施 |
1.7 弹性外墙乳胶涂料延伸率的影响因素 |
1.8 课题来源、研究目的及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试验原材料及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及步骤 |
2.2.1 弹性外墙乳胶涂料的基本配方 |
2.2.2 弹性外墙乳胶涂料的生产工艺 |
2.3 主要性能测试方法 |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1 基于亲水原理的丙烯酸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涂料 |
3.1.1 乳液的选择 |
3.1.2 乳液配比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3.1.3 PVC含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3.1.4 助剂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3.1.5 最终产品主要技术性能 |
3.2 基于疏水原理的氟碳改性丙烯酸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涂料 |
3.2.1 含氟聚合物特点 |
3.2.2 乳液的选择 |
3.2.3 PVC含量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3.2.4 助剂对涂膜性能的影响 |
3.2.5 最终产品主要技术性能 |
3.3 硅溶胶复合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涂料 |
3.3.1 硅溶胶简介 |
3.3.2 硅溶胶丙烯酸复合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涂料 |
3.3.3 硅溶胶罩面涂料 |
3.4 各类弹性涂膜综合性能比较及成本分析 |
3.4.1 各类弹性涂膜综合性能比较 |
3.4.2 弹性涂料涂装造价成本分析 |
3.4.3 弹性外墙乳胶涂料应用推荐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专利 |
(6)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建筑外墙涂料应用现状及展望 |
1.1.1 建筑外墙涂料应用现状 |
1.1.2 建筑外墙涂料的发展趋势 |
1.1.3 建筑外墙涂料的粘污性能及影响因素 |
1.1.4 建筑外墙涂料的老化性能及影响因素 |
1.1.5 丙烯酸乳液的外墙涂料中的应用 |
1.2 提升丙烯酸乳液性能的方法 |
1.2.1 物理共混和化学改性 |
1.2.2 无机纳米材料改性 |
1.2.3 利用先进合成工艺提升乳液性能 |
1.3 核壳乳液聚合 |
1.3.1 概述 |
1.3.2 核壳聚合机理 |
1.3.3 核壳乳液聚合方法 |
1.3.4 核壳乳液聚合工艺的应用 |
1.3.5 核壳乳液外墙涂料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二章 实验 |
2.1 实验原料及主要装置 |
2.1.1 实验原材料 |
2.1.2 试验基本配方 |
2.1.3 试验装置 |
2.1.4 实验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常规均相乳液的合成工艺 |
2.2.2 核壳结构乳液制备工艺 |
2.2.3 涂料配制的工艺方法 |
2.2.4 涂膜和涂层的制备方法 |
2.3 性能测试方法及设备 |
2.3.1 乳液性能测试 |
2.3.2 涂膜、涂层性能的测试 |
第三章 核壳聚合配方与工艺 |
3.1 单体组成设计 |
3.1.1 单体的选择 |
3.1.2 软、硬单体比例的确定 |
3.1.3 丙烯酸单体 |
3.2 单体预乳化工艺研究 |
3.2.1 乳化剂用量和搅拌时间对预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 |
3.2.2 分散功率对预乳化液稳定性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核壳结构与乳液的性能 |
4.1 核壳单体配比与乳液的性能 |
4.1.1 核壳单体配比与乳液成膜性能 |
4.1.2 核壳单体配比与涂膜吸水率 |
4.1.3 核壳单体对乳液粘度的影响 |
4.2 核壳厚度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4.2.1 核壳厚度对乳液成膜性能的影响 |
4.2.2 核壳层厚度与涂膜吸水率 |
4.2.3 核壳比对粘度的影响 |
4.3 丙烯酸单体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4.3.1 核壳结构中丙烯酸添加量对性能的影响 |
4.3.2 常规均相乳液与核壳乳液的不同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核壳结构与涂料性能研究 |
5.1 涂料涂层硬度与附着力分析 |
5.1.1 核壳单体配比对涂料硬度的影响 |
5.1.2 核壳层厚度对涂料涂层硬度的影响 |
5.2 涂料的附着力性能分析 |
5.2.1 核壳单体配比对涂层附着力的影响 |
5.2.2 核壳层厚度对涂层附着力的影响 |
5.3 涂料的耐粘污性分析 |
5.3.1 核壳配比乳液与涂层耐粘污性 |
5.3.2 丙烯酸单体对涂料耐粘污性的影响 |
5.4 涂料的老化性能分析 |
5.4.1 壳层单体配比与老化性能 |
5.4.2 丙烯酸单体对老化性能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苯乙烯丙烯酸酯/硅溶胶复合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提出的背景 |
1.2 涂料研究现状 |
1.2.1 丙烯酸酯涂料的应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2 无机涂料的现状应用及存在问题 |
1.3有机-无机复合对涂料耐沾污与抗老化性能的作用及意义 |
1.3.1 乳胶涂层的沾污因素与沾污机理 |
1.3.2 乳胶涂层的老化因素与老化机理 |
1.3.3 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4 有机-无机复合乳液的聚合机理 |
1.4.1 化学键作用机理 |
1.4.2 静电作用机理 |
1.4.3 吸附层媒介作用机理 |
1.4.4 接枝机理 |
1.5 有机-无机复合乳液制备方法 |
1.5.1 共混法 |
1.5.2 溶胶-凝胶法 |
1.5.3 原位聚合 |
1.6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2.1.1 主要原材料规格及来源 |
2.1.2 实验仪器规格及来源 |
2.1.3 试验装置 |
2.2 试验方法 |
2.2.1 乳液合成工艺方法 |
2.2.2 涂料配制的工艺方法 |
2.2.3 涂膜的制备 |
2.2.4 乳胶涂层老化的试验方法 |
2.3 性能测试与表征 |
2.3.1 乳液性能测试 |
2.3.2 涂膜性能的测试 |
2.3.3 胶粒结构测试 |
第三章 试验结果与分析 |
3.1 配方设计实验 |
3.1.1 单体种类及用量对乳液主要性能的影响 |
3.1.2 硅溶胶含量 |
3.1.3 乳化剂的确定 |
3.1.4 引发剂种类及用量 |
3.2 聚合工艺的确定 |
3.2.1 单体加入方式的确定 |
3.2.2 反应温度的影响 |
3.2.3 有机聚合单体滴加速度 |
3.2.4 搅拌速度 |
3.2.5 pH值对乳液聚合的影响 |
3.3 复合乳液涂膜的力学性能 |
3.4 乳液结构 |
3.4.1 透射电镜分析 |
3.4.2 红外光谱分析 |
3.5 复合乳液膜及其涂料性能的对比 |
3.5.1 基本性能对比试验 |
3.5.2 涂层耐沾污性对比试验 |
3.5.3 涂层抗老化对比试验 |
3.5.4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附图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硅溶胶与苯丙乳液偶联复合涂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提出的背景 |
1.2 建筑涂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建筑涂料的现状 |
1.2.2 建筑涂料的发展趋势 |
1.2.3 我国建筑外墙涂料推广应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外墙乳胶涂料用丙烯酸乳液的研究应用 |
1.3.1 丙烯酸酯外墙乳胶涂料用乳液的应用现状 |
1.3.2 提高丙烯酸酯乳液性能的方法 |
1.4 论文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
1.4.1 硅溶胶改性丙烯酸类树脂的研究现状 |
1.4.2 有机无机复合乳液的作用机理 |
1.4.3 偶联剂改性作用机理 |
1.4.4 硅溶胶改性苯丙乳液的作用机理 |
1.4.5 偶联复合对性能提高的理论预期效果 |
1.5 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5.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硅溶胶偶联苯丙复合乳液的制备与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用原料 |
2.3 实验用主要设备 |
2.4 试验方法 |
2.4.1 复合乳液制备方法 |
2.4.2 复合乳液体系配比正交试验设计 |
2.4.3 复合乳液的透射电镜观察 |
2.4.4 复合乳液复合过程的红外光谱分析 |
2.5 性能测试及表征 |
2.5.1 乳液测试方法 |
2.5.2 涂膜性能测试 |
2.6 分析与讨论 |
2.6.1 硅溶胶偶联复合乳液基础配比正交试验分析 |
2.6.2 偶联剂添加量的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2.6.3 PH 值的影响 |
2.6.4 乳液粒子结构的透射电镜表征 |
2.6.5 复合乳液的复合过程的红外光谱分析 |
2.6.6 硅溶胶偶联苯丙结构模型的建立 |
2.7 本章 小结 |
第三章 复合乳液在涂料中的应用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原材料 |
3.3 实验设备 |
3.4 试验方法 |
3.4.1 涂料配制的工艺方法 |
3.4.2 涂料配方设计试验 |
3.5 性能测试与表征 |
3.5.1 涂料性能测试 |
3.5.2 涂层性能测试 |
3.6 分析与讨论 |
3.6.1 正交试验结果方差分析 |
3.6.2 配方优化验证试验分析 |
3.6.3 分散剂对体系的影响作用 |
3.6.4 成膜助剂对体系的影响作用 |
3.6.5 消泡剂对体系的影响作用 |
3.6.6 复合乳液组分对涂料沾污性能的影响 |
3.6.7 复合乳液组分对涂料老化性能的影响 |
3.6.8 复合乳液对涂层附着力的影响 |
3.6.9 复合乳液涂料与市售苯丙外墙涂料对比试验 |
3.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弹性金属闪光外墙乳胶漆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
1 试验部分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基础配方 (见表1) |
1.3 制备工艺 |
1.3.1 颜料浆的制备 |
1.3.2 涂料的制备 |
1.4 技术性能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乳液的选择 |
2.2 金属闪光颜料的选择 |
2.3 防沉定向排列剂的选择 |
2.4 功能性助剂的选择及其作用 |
2.4.1 偶联剂的作用 |
2.4.2 纳米SiO2浆料的作用 |
3 可行性分析 |
4 施工方法 |
5 结语 |
(10)耐沾污核壳乳液合成及其涂料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绪论 |
1.1 外墙涂料推广应用背景、现状及发展趋势 |
1.1.1 外墙涂料的推广应用背景 |
1.1.2 国外建筑外墙涂料应用现状 |
1.1.3 国内建筑外墙涂料应用现状 |
1.1.4 外墙涂料的研究发展趋势 |
1.1.5 外墙涂料应用存在问题 |
1.2 外墙乳胶涂料沾污机理、影响因素 |
1.2.1 外墙乳胶涂料沾污机理 |
1.2.2 影响外墙乳胶涂料涂层沾污的因素 |
1.3 提高外墙乳胶涂料耐沾污性的措施 |
1.3.1 改善乳胶漆乳液品质 |
1.3.2 合理确定乳胶漆配方 |
1.3.3 控制施工过程 |
1.4 丙烯酸酯外墙涂料的性能和改性方法 |
1.4.1 丙烯酸酯外墙涂料的性能 |
1.4.2 提高丙烯酸酯乳液性能的方法 |
1.5 核壳乳液的设计思想及其在改善外墙乳胶涂料耐沾污方面的应用 |
1.5.1 核壳乳液简介 |
1.5.2 核-壳结构聚合物复合乳胶粒的设计思想 |
1.5.3 核-壳结构聚合物复合乳胶粒的基本原理 |
1.5.4 核-壳结构聚合物复合乳胶粒的合成方法 |
1.5.5 核壳乳液在改善外墙涂料耐沾污性方面的应用 |
1.6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2 核壳乳液配方与合成工艺 |
2.1 实验原材料及实验方法 |
2.1.1 实验原材料及设备 |
2.1.2 乳液性能测试项目及方法 |
2.2 核壳乳液的配方设计 |
2.2.1 单体选择 |
2.2.2 乳胶粒子结构设计 |
2.2.3 乳化剂选择与用量 |
2.2.4 引发剂 |
2.2.5 pH 值调节剂及其它助剂 |
2.3 核壳乳液及常规乳液合成配方及工艺 |
2.3.1 核壳乳液及常规乳液聚合配方 |
2.3.2 核壳乳液基本合成工艺及配方 |
2.3.3 常规乳液基本合成工艺及配方 |
3 影响核壳乳液性能的因素 |
3.1 乳胶粒子类型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3.2 掺加交联单体 |
3.3 掺加可聚合乳化剂 |
3.4 单体的复配 |
3.5 壳层掺加有机氟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3.6 掺加有机硅单体 |
3.7 本章小结 |
4 核壳式有机-无机复合乳液的制备 |
4.1 二氧化硅形态对SiO_2/丙烯酸酯核壳乳液性能的影响及核壳乳液形貌分析 |
4.1.1 二氧化硅为超细粉体 |
4.1.2 二氧化硅为硅溶胶 |
4.1.3 硅溶胶与纳米SiO_2 粉复配 |
4.1.4 改性纳米SiO_2 粉 |
4.1.5 核壳乳液粒子形貌的观测 |
4.2 研究壳层Tg 对SiO_2/丙烯酸酯核壳乳液成膜性能的影响 |
4.3 加料方式对SiO_2/丙烯酸酯核壳乳液性能的影响 |
4.4 氧化硅掺量变化对乳液性能的影响及核壳乳液形貌分析 |
4.4.1 氧化硅掺量变化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4.4.2 核壳乳液形貌的观测 |
4.5 乳化剂用量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4.6 壳层掺不同氟单体对乳液性能的影响 |
4.7 本章小结 |
5 核壳乳液在外墙涂料中的应用 |
5.1 试验原材料及设备 |
5.1.1 外墙涂料基本配方 |
5.1.2 涂料性能测试试验仪器 |
5.2 涂料配制工艺 |
5.3 涂料性能检测 |
5.4 乳胶粒子类型对外墙涂料性能的影响 |
5.5 单体玻璃化温度复配对外墙涂料性能的影响 |
5.6 掺加交联单体对外墙涂料性能的影响 |
5.7 可聚合乳化剂对外墙涂料性能的影响 |
5.8 壳层掺有加机氟对外墙涂料性能的影响 |
5.9 掺加有机硅单体对外墙涂料性能的影响 |
5.10 本章小结 |
6 核壳式有机-无机复合乳液在涂料中的应用 |
6.1 二氧化硅形态对外墙涂料性能的影响 |
6.2 研究壳层Tg 对SiO_2/丙烯酸酯核壳乳液所得外墙涂料性能的影响 |
6.3 加料方式对SiO_2/丙烯酸酯核壳乳液制得的外墙涂料性能的影响 |
6.4 氧化硅掺量对外墙涂料性能的影响 |
6.5 乳化剂用量对外墙涂料性能的影响 |
6.6 壳层掺不同氟单体对外墙涂料性能的影响 |
6.7 本章小结 |
7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四、弹性乳胶漆应用和有待解决的几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经济型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漆的开发与应用研究[D]. 向慧. 华南理工大学, 2016(05)
- [2]城市旧居住区综合整治研究 ——以舜玉小区南区综合整治工程为例[D]. 董丹. 山东财经大学, 2015(12)
- [3]邢台都城良舍220KV变电站选址研究[D]. 肖辉. 华北电力大学, 2013(S2)
- [4]自清洁卷材涂料的研制[D]. 石剑峰. 华东理工大学, 2012(10)
- [5]耐沾污弹性外墙乳胶涂料的研制[D]. 朱传瑾. 华东理工大学, 2011(05)
- [6]丙烯酸酯核壳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张宇. 长安大学, 2011(04)
- [7]苯乙烯丙烯酸酯/硅溶胶复合乳液的合成及性能研究[D]. 李瑞. 长安大学, 2009(12)
- [8]硅溶胶与苯丙乳液偶联复合涂料研究[D]. 张海宝. 长安大学, 2008(08)
- [9]弹性金属闪光外墙乳胶漆的研制[J]. 刘成楼. 中国涂料, 2008(02)
- [10]耐沾污核壳乳液合成及其涂料性能的研究[D]. 张华洁. 重庆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