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健康管理学院资料室系统管理的思考

对健康管理学院资料室系统管理的思考

一、对卫生管理学院资料室进行系统管理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昊婧[1](2020)在《对幼儿园开设特长班的调查研究及模式建构设想 ——以呼市赛罕区的六所公办园为例》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家长越来越重视对幼儿全方位地培养和教育,他们期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多方面才能,但幼儿园现有的常规教育活动,已不能满足幼儿在发展特殊兴趣,或更深入地发展某方面独特潜能的需要,希望幼儿园设立一种更加适合的教育活动。在幼儿园开设特长班应该是一种不错的形式,因此,特长班应运而生。幼儿园的特长班在我国已存在多年,但目前开设情况如何,是否真正地起到了促进幼儿特殊兴趣和独特潜能发展的作用,目前没有看到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本人选择了这一研究方向。为了更好地了解幼儿园特长班的现状,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观察记录法,以呼市赛罕区6所公办幼儿园为调查对象,向185位幼儿家长发放了调查问卷,对6位幼儿园的园长和8位教师进行了访谈,同时,深入这6所幼儿园的特长班进行观察并做了记录。本人对收回的调查问卷、访谈结果及观察记录进行了基础统计,在分析统计数据时发现,幼儿园在举办特长班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特长班上课时间段和时长不合理、特长班收费、特长班教师缺乏与家长有效沟通、特长班教师队伍不够稳定等。本人根据所学的相关理论,尝试分析了存在问题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别就幼儿园对特长班的投入、对特长班的管理和幼儿对特长班的选择这三个层面,拟定了幼儿园开设特长班的建构模式,希望能够帮助幼儿园更科学、更合理地开设特长班,特别是针对呼市公办幼儿园进一步科学地开展特长班教育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希望可以填补呼市在研究幼儿园特长班开设及发展方面的空白,也希望各界都对幼儿园的特长教育予以更多关注,还希望自己的研究能够帮助幼儿园在特长班的管理和实践上更上一层楼,从而推动呼市公办园特长班教育,向着更加科学、合理、健康的方向发展。在研究和撰写论文过程中,本人深感自己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欠缺,时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憾,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本人定会持续关注该问题,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莫启星[2](2020)在《体育中考背景下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指明:“将促进青少年提高身体素养和养成健康生活方式作为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政府、学校全面考核体系”。青少年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期许,是国家、民族发展的希望。随着体育中考纳入高中升学考试,初中体育教学逐渐受到了各界关怀。体育中考是我国政府针对中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降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有效举措,其有地效提高青少年身体健康水平,其现实意义不可估量。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体育中考背景下,以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体育中考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对体育中考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对体育课程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调查分析了体育中考背景下株洲市初中学生体育课程学习、体育教师教育教学现状;并分析了株洲市初中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其原因;提出了株洲市体育中考背景下学校体育教学对策。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体育中考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局部试验阶段(1980~1991年)、全国试点阶段(1992~1996年)、全面实施阶段(1997~2006年)、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至今)四个阶段。(2)体育中考的目标是我国中学体育教育的重要衡量标准。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目标以运动参与、技能目标、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四类目标为主。体育中考背景下体育教学目标主要是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等。体育中考对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影响。(3)在体育中考背景下对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现状进行调查,从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与管理、体育教学环境等层面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结果表明:1)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目标以运动参与: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技能目标、身心健康、社会适应四类目标为主。2)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大幅度的向中考内容倾斜,在教学方法上也以重复训练法为主。3)教学组织形式主要是以自然教学班级为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4)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师性别比例失衡,学历情况相对较好。体育中考后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有所改善、教学积极性有所提高。5)学校存在对于体育教学的目标把握不准确、教学内容不够新颖导致学生积极性、自觉性缺乏、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目的化、模式化、体育教师教学组织形式与评价滞后、体育教学资源缺乏基础设施有待改善等问题。(4)提出了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在体育中考背景下的发展对策:完善体育教学考核体系;合理设计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加强体育教学管理重视学生评价;加强体育教学管理重视学生评价;加大学校专项经费投入完善教学场地设施;建立学生课外体育辅导联动机制。

罗晓敏[3](2020)在《近代东北新职业群体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指工作者本身所担任的工作或职务,行业则指工作者所隶属的经济活动部门种类。本文中新职业指的是在近代生产方式和西方样式的生活方式影响下形成的具有全新内容和样态的职业。随着近代产业兴起,社会分工日益明确和细化,不仅催生了一批新职业,而且职业考核、管理、福利保障等制度也渐趋完善。新职业作为近代化的重要产物,又对近代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势力和社会观念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反作用。对新职业群体的发展历程研究对于我们更加微观化、立体化认识近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东北新职业群体兴起的背景,其中包括政府职能的转换,近代产业的兴起和服务业的发展更替三节内容。第二部分采取重点聚焦的方式,选择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四个职业群体进行微观观察,对于这些职业群体的发展程度、区域差异、动力和阻力等做出了系统分析。第三部分主要对于东北地区近代兴起的新职业群体的历史作一评价,分析了政府和新职业群体的关系,探讨了新职业群体对东北社会近代化起到的作用。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

葛维佳[4](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 ——以豫南某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教育是“国之大计和党之大计”。教育的主要传承者教师对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教师职业幸福感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队伍的稳定性,进而影响整个教育质量。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然而思想政治学科往往被边缘化,影响思想政治课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本研究查阅了中外相关研究文献,对教师进行了初步访谈问卷调查,通过相关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结合原因分析提出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相关举措。文章分六个部分对研究问题进行阐述:第一部分为此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对此课题的研究成果。第二部分为研究的理论基础,包括核心概念的界定、理论支撑。其中理论支撑包括教师幸福论、教师价值论、教师本质论和教师奋斗论。第三部分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特征与研究的现实意义。第四部分为豫南某市高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状调查以及影响职业幸福感的原因探究。现状为:豫南某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呈中等偏上水平,但是个体间差异较大。个体差异表现为,在性别上,男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普遍比女教师更低;在年龄上,41岁以上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高,30岁及以下教师职业幸福感次之,31岁—40岁的教师职业幸福感最低;在教龄上看,教龄越高,教师的职业幸福感越高;从学历上看,随着学历的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却减弱;从职称上看,调查者职称越高,其职业幸福感越高;从是否担任班主任上看,教师不担任班主任比担任班主任幸福感高。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因素众多,从个人层面看,教师自身的职业理念偏差、部分教师专业素质低、人际关系不和谐、存在职业倦怠现象;从学校层面看,存在学校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缺陷,造成教师职业认同和满意度低;从社会层面看,教师工资水平偏低、社会地位不高、高中思想政治课长期列为弱势学科。第五部分从个人、学校、社会三个层面提出了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相关措施。第六部分为结论和研究展望。

高萍[5](2020)在《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课现状研究 ——以恩施市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王贵平[6](2019)在《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体育需求的研究 ——以剑阁县为例》文中指出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体育需求的满足,微观上有助于区别地区差异,增进山区学生体质健康;宏观上有助于提高山区体育教学质量,推动山区体育事业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体育需求,调查对象是剑阁县的初中生。研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等,分析山区寄宿制初中生体育需求的内容、动机和特点,并进一步探讨山区寄宿制初中生体育需求得到满足的制约因素。最终运用SPSS22.0统计软件得出剑阁县寄宿制初中生体育需求的研究结果。根据研究结果,得出以下结论:1.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运动项目需求、体育知识信息需求、活动时间需求、体育指导需求、场地器材需求、体育消费需求、活动组织需求和体育氛围需求八个方面中,部分体育需求在男女生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2.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体育需求的动机由高到低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兴趣爱好,增进同学友谊,掌握和提高运动技能等。且不同年级的初中生体育参与动机略有不同。3.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体育需求特点主要表现为:对学校体育资源的强烈依赖性,对体育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需求具有多样性,对场地器材的需求具有基础性,对新兴运动有较高的期待性。4.制约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体育需求实现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学校、家庭以及自然环境四方面因素,其中学生个人因素中的缺少时间、学校因素中的场地器材受限和自然环境因素中的天气状况影响是最主要的因素。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1.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助力体育精准扶贫。2.落实专业岗位,多渠道助力山区体育老师自我提升。3.自组织和他组织,合力营造寄宿制学校良好体育氛围。4.传统和新兴家校沟通方式并用,强化山区家庭体育氛围。5.依山就势开发场地器材,探索山区器材自主化管理模式。6.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打造符合剑阁山区特色的校园定向越野、迷你马拉松等校本课程。

张万丽[7](2017)在《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城市规划教育史是城市规划史研究的重要专项之一,以2011年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的成立为背景,研究和记录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追寻中国城市规划教育的源与魂,也就非常有必要。本文选取中国高等院校中的城市规划教育活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从时间上纵向梳理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历程和历史脉络。从城市规划教育自身发展的规模、内容、特点入手,将其演变历程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并对每一阶段进行概括和定性,以期勾勒出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起源的完整路径;其次,基于近代城市规划教育的独特性,选取核心要素——教师与教材为专题做进一步的考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其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若干思考:①近代城市规划教育主要是在土木、建筑、市政三个学科中起源,并沿着工程技术、物质空间规划、城市公共管理三个不同重点的多元化脉络演进的;②近代城市规划教育经历了单一理论课程讲授、理论与设计课程分化、专业雏形构建的发展历程,其中伴随着高校中城市规划学术研究的起步与繁荣、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与互动,最终从照搬西方模式走向本土化发展;③近代城市规划课程知识体系呈现出鲜明的多学科集成特征,以工程学和设计学为主要支撑,伴随着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美学等多个学科的介入。全文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说明研究缘由及目标,确定研究对象及内容,明确研究方法及框架。第二章至第五章为正文部分:第二章至第四章将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分为孕育:规划知识的生发(1923年前)、开端:规划课程的设置(1923-1937)、发展与形成:从课程到方向、专业(1937-1952)三个发展阶段做总体论述,以呈现其演进的总体格局,作为后续研究的宏观框架和基本依据;第五章至第六章为专题研究,首先考察规划任课教师的历史作用,再对规划教材进行评析。第七章为结论,总结全文观点。

王楠[8](2016)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中城市环境卫生治理 ——以长治市创卫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之一。本文以城市环境卫生治理这个具体领域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城市环境治理目前采取的一种方式即卫生城市创建取得的成就、面对的问题和困境及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此折射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在推进过程中面对的问题。城市环境卫生治理是国家治理的一个具体领域。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环境治理工作的主要方式由先前的“爱国卫生运动”采取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下简称“创卫”)。“创卫”项目的出台和开展很好地适应了新的社会环境,并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城市环境卫生治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然而也面对一些问题和困境。城市的发展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角度进行研究。始于1989年的“创卫”工作到2014年,已有230座“国家卫生城市”。山西省长治市是全国最早开展创卫的城市之一,并于2006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其“创卫”工作是全国城市环境卫生治理工作的缩影,以长治市作为样本进行研究具有典型意义。本文首先对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有关文献进行了梳理,并以此为基础,分析长治市“创卫”工作的得失利弊。但是在这过程中不乏存在管理部门交叉重叠协调配合不到位、指挥部门存在临时性、城市居民政策参与力量薄弱等问题。从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分析原因存在治理主体单一、治理手段不完善、治理路径单向化以及缺乏长效机制等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优化政府职能、完善制度保障、强化公众参与以及建立长效机制的改进方案。

何秋红[9](2015)在《《通海新报》与南通城市现代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个世纪最初二十年,南通是一个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有一份非常有特色而且至今保存相对完整的报纸——《通海新报》(1913.3.18-1929.5.26)。《通海新报》是一份办报质量较高,发行于南通及其周边地区的地方性商业报纸,较好地发挥了对南通地方民众的经济启蒙作用。该报创办人陈琛是清末民初着名实业家张謇手下的得力干将,办报是其众多产业中的一项。该报前期与同一时期发行全国的《申报》一样,注意发挥报纸服务经济的功能,商业性特征明显;不同的是该报诞生地并非租界,而且没有任何外来资本介入。随着南通工商业的凋敝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对报馆的渗透,该报后期又呈现出党派性、政治性的特征。《通海新报》与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基本同步。该报诞生于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初具规模的时期,发展繁荣于南通早期现代化进程如火如荼之时,随着“强人”张謇离去及其大生企业系统的凋败,南通早期现代化进程趋缓中断,《通海新报》也日益艰难直至最后被官方勒令停刊。本文认为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南通城市诞孕并烙印《通海新报》。城市一方面为报纸提供了生存土壤与发展空间,随着南通早期现代化进程的全方位进行,工商业经济活跃繁荣,教育普及,加上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这一切都为《通海新报》的诞生及其发展准备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城市也将其自身的特征烙印于报纸之上。处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期间的南通城市具有过渡性、“张治”特色、江海文化等特征,这些特征也都一一鲜明地体现在《通海新报》之上。同时,本文亦将《通海新报》看成是一种主动的力量,它对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的影响由物质到制度再到观念行为,由表及里,层层深入。《通海新报》记录城市,沟通城市同时推动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首先,它在物质可见层面,记录南通城市在早期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变化:不断兴建的各种工厂、公司;逐步繁荣的商业和金融业以及日渐完善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这种看似客观的记述背后,体现出《通海新报》对现代工业文明的赞赏之态和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拥抱之姿。其次,《通海新报》也通过搭建公共交流平台,促进了现代城市管理制度——警察制在南通的发展完善,同时促进了南通城市的经济制度和教育制度的现代转型。再次,《通海新报》还传播了西方现代知识,包括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南通市民的现代知识素养;该报通过旷日持久的报道,培育了南通市民公共卫生、时间效率等现代意识观念;该报还绵密地编织进了南通市民的日常生活,比如婚嫁嫁娶,构建一种现代交往方式——报章交往,并引发促成南通市民的一些现代行为,这其中就包括五四、五卅期间的南通学生爱国运动。在《通海新报》存续的十六年内,南通城市对报纸的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不只是作为背景而存在;报纸也参与到南通早期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进程当中,而不仅仅是一个记录者。报纸与城市纠缠共生,双方彼此嵌入,互相促动。

燕茹[10](2014)在《民国时期山东环境卫生问题考察(1912-193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载体,其环境卫生状况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到城市的面貌,还会影响民众的健康状况。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的发展与建设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人口的涌入虽然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及都市化进程,但也导致了城市人口急剧增多,给城市的环境卫生带来了巨大压力,破坏了城市原有的生态平衡。伴随工业的发展过程,原来的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出现了工业废渣堆积如山,工业废水污染水源,工厂区、矿区的工人和矿工劳动生活条件十分恶劣等环境卫生问题。民国时期企业生存发展艰难,技术落后、设备简单,同时国内的剥削和国外市场的竞争,使得近代的企业只可能把目光盯在经济利益这一核心上,没有精力来解决环境卫生污染问题。都市化的进程,使人口日益增加与集聚,生活垃圾、粪便不断增多;尘土飞扬、垃圾遍布的街道、排水管道的不畅,都成为城市文明的恶疾;天灾人祸引起的死亡载道,城市乡村公用设施的破坏,水资源的污染等环境卫生问题不断呈现,并为疫病的发生提供了温床。民国时期,卫生观念在大部分人的心目中是无足轻重的,民众没有环境保护的概念,工业发展上基本没有采取环保措施。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根深蒂固的落后的卫生观念,使民众对脏乱差的环境卫生习以为常,并安之若素。随着西方近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传入,租界的示范作用,以及社会各阶层对环境卫生事业的大力倡导,开启了社会生活近代化的闸门,民众逐渐意识到环境卫生对个人及民族的重要性。政府颁布一些治理环境卫生的地方性法规,且目的明确,规定具体,但由于内外交困的民国时期政权不稳,经费不足等种种原因的限制,收效甚微。文章以民国时期山东环境卫生问题为研究对象,考察山东在工业发展、城市人口积增及天灾人祸中出现的环境卫生问题,及各阶层对产生的环境卫生问题的态度和应对措施。通过研究民国时期山东的环境卫生问题,为当代我国的环境卫生事业提供一定的启示。

二、对卫生管理学院资料室进行系统管理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卫生管理学院资料室进行系统管理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对幼儿园开设特长班的调查研究及模式建构设想 ——以呼市赛罕区的六所公办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选题缘由
        1.个人的关注点
        2.相关理论的启发
    (二)选题依据
        1.理论依据
        2.实践依据
    (三)理论基础
        1.皮亚杰先生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2.劳伦兹先生的“关键期理论”
        3.马斯洛先生的“需要层次理论”
        4.加德纳先生的“多元智能理论”
        5.科尔曼先生的“教育公平理论”
    (四)研究目的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
        2.调查法
        3.观察法
        4.统计法
    (六)文献综述
        1.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概述
        2.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概述
        3.对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的简评
    (七)本研究核心概念的界定
        1.特长
        2.特长班
        3.幼儿园特长班
二、呼市公办园开设特长班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
        1.调查对象的选取
        2.调查工具的选取
        3.调查过程
        4.观察过程
    (二)家长调查问卷基本情况统计
        1.幼儿参加特长班基本情况统计
        2.家长对特长班认知情况的统计
    (三)对园长及教师访谈情况的统计
        1.园长及教师对开设特长班态度的统计
        2.幼儿园开设特长班种类的统计
        3.园长及教师对特长班开设效果评价的统计
        4.园长及教师对特长班教师担任角色态度的统计
        5.园长及教师对特长班建议的统计
三、呼市公办园特长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幼儿园方面
        1.特长班硬件条件不足
        2.特长班教育活动时段和时长安排不够灵活
        3.部分幼儿园特长班有收费现象
        4.幼儿园对特长班管理不规范
    (二)教师方面
        1.特长班教师并未体现出“因材施教”,违背“特长班”开设初衷
        2.特长班教师与家长就孩子的特长交流太少
        3.特长班的教师队伍不稳定
    (三)家长方面
        1.家长对幼儿学习特长的目的不是很清楚
        2.家长与幼儿就特长班学习情况沟通较少
    (四)社会方面
        1.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幼儿园教育经费上的扶持力度不够
        2.教育主管部门及物价部门的监管不到位
四、优化幼儿园特长班的对策及建议
    (一)幼儿园方面
        1.灵活安排特长班教育活动时段和活动时长
        2.幼儿园必须严格贯彻国家的相关规定,坚决杜绝特长班收费现象
        3.幼儿园应制定科学、合理的特长班管理制度
        4.充分调动本园有特长教师的积极性,在工作量统计上应有适当的倾斜
    (二)教师方面
        1.幼儿教师认识到特长教育的重要性,并积极承担特长班的教育工作
        2.特长班教师应认识到与家长沟通的必要性,主动与家长建立联系
        3.特长班教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凸显特长班教育的特殊性
        4.加强特长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沟通
    (三)家长方面
        1.通过参加家长学校,或班级家长会,充分认识到特长教育的重要性
        2.通过家长委员会参与到特长班的管理工作中
    (四)社会方面
        1.在国家经济全面提升的基础上,希望政府增加对幼儿园的经费投入
        2.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和物价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幼儿园收费的监管
五、本人对幼儿园开设特长班模式建构的设想
    (一)幼儿园开设特长班模式建构图展
    (二)对幼儿园开设特长班模式建构设想的解读
        1.幼儿园对特长班的投入
        2.幼儿园对特长班的管理
        3.幼儿对特长班的选择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2)体育中考背景下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体育中考
        2.1.2 体育教学
    2.2 国外研究现状
    2.3 国内研究现状
        2.3.1 关于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2.3.2 关于体育中考与体育教学关系的研究
        2.3.3 关于体育中考的研究现状
        2.3.4 关于通过有效手段提高体育中考成绩的研究
第三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体育中考考试制度的发展历程
        4.1.1 局部试验阶段(1980~1991年)
        4.1.2 全国试点阶段(1992~1996年)
        4.1.3 全面实施阶段(1997~2006年)
        4.1.4 全面推进阶段(2007年至今)
    4.2 株洲市体育中考相关内容现状分析
        4.2.1 株洲市体育中考改革考试项目设置的研究分析
        4.2.2 株洲市体育中考改革考试评分标准的研究分析
    4.3 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目标现状分析
        4.3.1 运动参与: 激发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4.3.2 技能目标: 提升学生运动技能发展运动能力
        4.3.3 身心健康: 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4.3.4 社会适应: 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4.4 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现状分析
        4.4.1 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内容分析
        4.4.2 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方法分析
    4.5 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组织与管理评价现状分析
        4.5.1 教学组织分析
        4.5.2 教学评价分析
    4.6 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师情况及教学环境分析
        4.6.1 体育教师的性别、学历情况
        4.6.2 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情况
        4.6.3 体育教师教学积极性情况
        4.6.4 体育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情况
        4.6.5 教师对体育课的时间安排情况
        4.6.6 株洲市体育教学环境情况
    4.7 体育中考背景下株洲市初中学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4.7.1 初中体育考核体系不够完善
        4.7.2 学校对于体育教学的目标把握不准确
        4.7.3 教学内容不够新颖导致学生积极性、自觉性缺乏
        4.7.4 体育教师教学方法目的化、模式化
        4.7.5 体育教师教学组织形式与评价滞后
        4.7.6 体育教学资源缺乏基础设施有待改善
    4.8 体育中考背景下株洲市学校体育教学发展对策
        4.8.1 完善体育教学考核体系
        4.8.2 合理设计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4.8.3 优化体育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4.8.4 合理运用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
        4.8.5 加强体育教学管理重视学生评价
        4.8.6 加大学校专项经费投入完善教学场地设施
        4.8.7 建立学生课外体育辅导联动机制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访问提纲
致谢

(3)近代东北新职业群体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本论文选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0.1.1 经济史类
        0.1.2 以具体行业为研究主体类
        0.1.3 社会调查类
        0.1.4 单一职业考察类
        0.1.5 其他类
    0.2 研究现状分析
    0.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0.4 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0.5 选题的研究特色和创新之处
1 近代东北新职业群体兴起
    1.1 近代东北政府功能的转变和公众事业兴起
    1.2 近代制造业在东北的兴起发展
    1.3 传统服务业的衰落与近代服务业的兴起
2 近代东北新职业群体形成与发展
    2.1 通信相关新职业群体
    2.2 铁路警察新职业群体
        2.2.1 东北城市崛起和铁路的兴修
        2.2.2 铁路警察的发展
    2.3 医疗卫生人员新职业群体
    2.4 司法相关新职业群体
        2.4.1 民国奉天讼师问题概览
        2.4.2 民国东北律师群体
3 东北新职业群体形成的影响与社会结构的变动
    3.1 新职业群体同政府的相互作用
        3.1.1 新职业群体与政府的相互促进
        3.1.2 新职业群体与政府的相互制约
    3.2 新职业群体与东北社会结构的变动
    3.3 新职业群体与东北社会风气的更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 ——以豫南某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成果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一)幸福感
        (二)职业幸福感
        (三)教师职业幸福感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
    二、教师职业幸福感的基本理论
        (一)教师幸福论
        (二)教师价值论
        (三)教师本质论
        (四)教师奋斗论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特征与现实意义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特征
        (一)主客观辩证统一
        (二)过程与结果统一
        (三)物质与精神统一
        (四)社会与个人统一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的现实意义
        (一)稳定教师队伍
        (二)提升教师水平
        (三)提高教育质量
        (四)培养优秀人才
第四章 豫南某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描述
    二、豫南某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总体状况
    三、豫南某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差异性研究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性别差异研究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年龄差异研究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教龄差异研究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学历差异研究
        (五)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职称差异研究
        (六)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职务差异研究
    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个人因素
        (三)学校因素
        (三)社会因素
第五章 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的措施
    一、个人层面
        (一)树立正确的职业理念
        (二)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三)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培养积极的职业兴趣
    二、学校层面
        (一)营造良好的职业发展环境
        (二)打造通畅的职业提升渠道
        (三)建立公正的评价激励机制
        (四)探索合理的减压减负措施
    三、社会层面
        (一)保障教师薪资待遇
        (二)提高教师职业地位
        (三)促进学科健康发展
第六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体育需求的研究 ——以剑阁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论文框架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
        2.1.1 寄宿制学校和山区寄宿制学校
        2.1.2 需求和体育需求
    2.2 研究现状
        2.2.1 寄宿制学校研究现状
        2.2.2 体育需求研究现状
        2.2.3 初中生的体育需求研究现状
        2.2.4 研究现状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访谈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体育需求的内容
        4.1.1 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体育运动项目需求
        4.1.2 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体育知识和信息需求
        4.1.3 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体育活动时间需求
        4.1.4 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体育指导需求
        4.1.5 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活动场地器材需求
        4.1.6 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体育消费需求
        4.1.7 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体育活动组织需求
        4.1.8 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的体育氛围需求
    4.2 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体育需求的动机和特点
        4.2.1 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体育需求的动机
        4.2.2 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体育需求的特点
    4.3 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体育需求实现的制约因素
        4.3.1 个人因素
        4.3.2 学校因素
        4.3.3 家庭因素
        4.3.4 自然环境因素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5.2.1 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共同助力体育精准扶贫
        5.2.2 落实专业岗位,多渠道助力山区体育老师自我提升
        5.2.3 自组织和他组织,合力营造寄宿制学校良好体育氛围
        5.2.4 传统和新兴家校沟通方式并用,强化山区家庭体育氛围
        5.2.5 依山就势开发场地器材,探索山区器材自主化管理模式
        5.2.6 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打造剑阁山区特色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7)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背景
        1.1.1近代城市规划教育史系统性研究的空缺
        1.1.2 近代城市规划史研究内容的深化
        1.1.3 城市规划专业教育发展的多元化趋势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动态
        1.2.1 研究现状
        1.2.2 研究动态
    1.3 研究目标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及内容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及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1.6 史料调研与分析
        1.6.1 史料调研
        1.6.2 史料分析
    1.7 历史分期及依据
第二章 城市规划教育的孕育:知识的生发(1923年前)
    2.1 近代转型之下西方城市规划知识的传入及影响
        2.1.1 早期社会转型与教育转型
        2.1.2 西方城市规划知识与技术的传入途径及意义
    2.2 工程学体系中城市规划知识的孕育
        2.2.1 从被动到主动:西式城市建设认知的形成(1895年前)
        2.2.2 城市建设实践与城市规划知识积累(1895-1923年)
        2.2.3 近代工程教育发展及城市规划知识孕育
    2.3 市政学体系中城市规划知识的孕育
        2.3.1 市政管理知识的传播(1895年前)
        2.3.2 城乡建制的导入(1895-1923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规划教育的开端:课程的设置(1923-1937)
    3.1 多学科城市规划课程的设置
        3.1.1 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
        3.1.2 首次城市规划课程的设置
    3.2 土木学科中的城市规划课程
        3.2.1 开设情况
        3.2.2 教学情况:体系、内容与方法
        3.2.3 作用与地位:市政工程学的重要理论知识
    3.3 建筑学科中的城市规划课程
        3.3.1 开设情况
        3.3.2 教学情况:内容与方法
        3.3.3 作用与地位:建筑学科的重要设计课程之一
        3.3.4 学术研究与交流活动的起步
    3.4 市政学科中的城市规划课程
        3.4.1 开设情况
        3.4.2 教学内容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城市规划教育的发展与形成:从课程到方向与专业(1937-1952)
    4.1 规划学科发展的历史背景
        4.1.1 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的扩大
        4.1.2 城市规划学术的发展
    4.2 城市规划课程的拓展
        4.2.1 建筑学中城市规划课程的规范化
        4.2.2 城市规划课程的分化:理论与设计
    4.3 城市规划方向的零星出现
        4.3.1 土木学毕业论文城市规划选题的出现
        4.3.2 建筑学中城市规划专业方向设立的构想
    4.4 城市规划专业的形成
        4.4.1 教育层次的拓展——学术研究与交流
        4.4.2 城市规划教育的本土化发展
        4.4.3 同济大学“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的构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近代城市规划任课教师的历史作用
    5.1 概况
        5.1.1 任课教师的统计
        5.1.2 任课教师的多身份复合
        5.1.3 任课教师的多学科教育背景
    5.2 任课教师的教育贡献
        5.2.1 刘福泰与建筑学中城市规划课程的规范化
        5.2.2 梁思成与清华大学“市镇体形计划”组
        5.2.3 金经昌与同济大学“都市计划与经营”专业
    5.3 任课教师的学术贡献
        5.3.1 战前的工程学研究与西方城市规划理论传播
        5.3.2 战后对城市重建及工程教育的讨论
    5.4 任课教师的建设贡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近代城市规划教材的评析
    6.1 现存近代城市规划教材述要
        6.1.1 城市规划课程创设初期——讲义
        6.1.2 外文原版教材的引进与使用
        6.1.3 城市规划教材的本土化探索——自主编着
    6.2 美国原版教材《Principles of City Planning》
        6.2.1 作者及成书背景
        6.2.2 教材内容评述
        6.2.3 影响
    6.3 首部系统阐述城市规划的自编教材:《都市计划学》
        6.3.1 陈训烜其人及成书背景
        6.3.2 教材内容评述
        6.3.3 意义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7.1 近代城市规划教育的形成过程
    7.2 近代城市规划教育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8)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中城市环境卫生治理 ——以长治市创卫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论文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4.1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4.2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
    2.1 国家治理相关概念解析
        2.1.1 治理的内涵
        2.1.2 西方话语体系中的治理概念
        2.1.3 中方话语体系中的治理概念
    2.2 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
        2.2.1 以人为本的核心原则
        2.2.2 多元复合的主体架构
        2.2.3 社会治理为主要方式
        2.2.4 实现社会自主治理
    2.3 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2.3.1 从一元治理到多元治理
        2.3.2 从全能型政府到服务型政府
        2.3.3 从集权走向分权
        2.3.4 从人治走向法治
第三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城市环境治理的内在关系
    3.1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角下城市治理
        3.1.1 建立多元合作主体
        3.1.2 坚持公共利益导向
    3.2 城市治理中的城市环境治理
        3.2.1 环境治理是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3.2.2 环境治理是城市协调发展的重要环节
    3.3 国家治理现代化与城市环境治理的内在契合点
        3.3.1 治理主体——多元复合
        3.3.2 治理手段——法治为主
第四章 卫生城市长治市治理方式分析
    4.1 长治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概况
        4.1.1 国家卫生城市的标准与创建程序
        4.1.2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指标完成情况
    4.2 长治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的优势
        4.2.1 完善领导机制重视创卫工作
        4.2.2 强化宣传提高市民健康水平
        4.2.3 加大投入改善人居环境
        4.2.4 注重时效着力解决市民关注的问题
        4.2.5 减少疾病提高行业卫生管理水平
    4.3 长治市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存在的问题
        4.3.1 政绩工程为主要目标
        4.3.2 指挥部门存在临时性
        4.3.3 运动式和突击式执法现象普遍存在
        4.3.4 城市居民政策参与力量薄弱
    4.4 影响卫生城市长治市治理方式的主要因素分析
        4.4.1 治理主体——参与主体单一化
        4.4.2 治理手段——政策法律制度不健全
        4.4.3 治理路径——过分依赖自上而下
        4.4.4 治理效益——治理成果缺乏长效性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下卫生城市长治市治理方式的变革
    5.1 优化政府职能——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首要之举
        5.1.1 “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的转变
        5.1.2 “管理为本”到“服务为本”的转变
        5.1.3 “人治为本”到“法治为本”的转变
        5.1.4 “以物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转变
    5.2 完善制度保障——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中之重
        5.2.1 建立协调监督机制为卫生城市的治理提供制度保障
        5.2.2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使治理之路向规范化发展
    5.3 公众参与强化——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监督机制的完善
        5.3.1 促进公民社会的发展以及非政府组织的壮大
        5.3.2 以社区为依托保障切实提高公民实际参与能力
    5.4 建立长效机制——基于国家治理现代化长效发展
        5.4.1 强化长效机制,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5.4.2 总结治理经验优化治理能力水平
        5.4.3 注重城市特色发挥城市环境优势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9)《通海新报》与南通城市现代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5 创新点和难点
    1.6 研究思路
    1.7 关键概念说明
2 《通海新报》的发展历程:与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进程基本同步
    2.1 诞生背景:南通城市早期现代化初具规模(1895-1913)
        2.1.1 1895年之前的南通
        2.1.2 1895—1913年南通现代化进程的启动
        2.1.3 《通海新报》诞孕环境
    2.2 发展繁荣:南通城市现代化进程加剧(1914-1926)
        2.2.1 南通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2.2.2 《通海新报》的发展繁荣
    2.3 渐趋凋零:南通城市现代化进程受挫趋缓(1924-1929)
        2.3.1 南通城市现代化进程趋缓
        2.3.2 《通海新报》凋零停刊
3 记录城市:《通海新报》与城市物质设施的现代化
    3.1 现代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展开
        3.1.1 现代交通:公路、汽车与铁路
        3.1.2 现代通讯:电话、邮政与电报局
        3.1.3 现代文化机构:图书馆、博物苑、公园与剧场
        3.1.4 现代慈善机构:养老院、育婴堂与游民工厂
        3.1.5 现代医疗机构:南通医院与基督医院
    3.2 呈现商业、金融业的逐步繁荣
        3.2.1 新式商品层出不穷
        3.2.2 商贸空间的固定与拓展
        3.2.3 声光电影的世界:照相与电影
        3.2.4 现代金融:银行、保险公司与证券交易所
        3.2.5 现代旅馆:西式会馆、俱乐部
    本章小结
4 沟通城市:《通海新报》与城市制度的现代化
    4.1 介绍推行现代警察制度
        4.1.1 传播现代警政价值理念
        4.1.2 记录警务活动进程与细节
        4.1.3 监督警务活动
    4.2 推进南通教育制度的现代转型
        4.2.1 呈现学校教育体系的完善
        4.2.2 促进教育对象的扩大化
        4.2.3 推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现代化
        4.2.4 促进教学管理的现代化
    4.3 现代经济制度的媒介启蒙
        4.3.1 股份制的启蒙
        4.3.2 公司制的教化
    本章小结
5 改变城市:《通海新报》与市民观念行为的现代化
    5.1 传播现代知识
        5.1.1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
        5.1.2 输入西方社会科学知识
    5.2 培育现代意识观念
        5.2.1 卫生意识
        5.2.2 时间观念
    5.3 构建现代交往方式——报章交往
        5.3.1 新式团体的报章交往
        5.3.2 旧有组织的新式交往
        5.3.3 公开的私人交往
        5.3.4 编读互动
        5.3.5 文人交往
    5.4 引发并促成现代行为
        5.4.1 推动“五四”“五卅”爱国运动
        5.4.2 促成现代赈灾活动
    本章小结
6 结论:报纸与城市的互动关系
    6.1 城市诞孕并烙印报纸
        6.1.1 城市诞孕报纸
        6.1.2 城市烙印报纸
    6.2 报纸记录并影响城市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2 《通海新报》关于私塾的报道

(10)民国时期山东环境卫生问题考察(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言
    一、选题论证
    二、学术史综述
    三、学术要点
    四、相关界定
第一章 民国前环境卫生回顾
    一、清末新政前环境卫生
        (一)夏商周时期的环境卫生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环境卫生
        (三)秦汉时期的环境卫生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环境卫生
        (五)隋唐五代时期的环境卫生
        (六)两宋时期的环境卫生
        (七)辽夏金元时期的环境卫生
        (八)明清时期的环境卫生
    二、清末新政时期的环境卫生
        (一)机构设置的变化
        (二)各城市环境卫生问题
    三、小结
第二章 工业发展与环境卫生问题
    一、民国时期工业发展状况
        (一)纺织业、染织业
        (二)皮革工业
        (三)造纸厂
        (四)其他行业
    二、工业发展引发的环境卫生问题考察
        (一)地面环境卫生问题
        (二)水卫生问题
        (三)空气污染环境卫生问题
    三、社会各阶层对工业发展引起的环境卫生问题的态度及应对
        (一)政府对环境卫生问题的应对
        (二)名流阶层对环境卫生问题的态度
        (三)普通民众对环境卫生问题的态度
        (四)报刊、杂志对环境卫生问题的宣传
    四、小结
第三章 人口变化、城市化与环境卫生问题
    一、民国时期山东人口、城市化概况
    二、人口增加、城市化引发的环境问题
        (一)水环境卫生问题
        (二)街道环境卫生问题
        (三)住房卫生问题
    三、社会各阶层对人口变化、城市化产生的环境卫生的态度及应对
        (一)政府对环境卫生问题的应对
        (二)名流阶层对环境卫生问题的主张
        (三)普通民众对环境卫生问题的态度
        (四)报刊对环境卫生问题的宣传
    四、小结
第四章 天灾人祸与环境卫生问题
    一、民国时期天灾人祸的状况
        (一)自然灾害与环境卫生问题
        (二)战争、兵灾、匪乱与环境卫生问题
    二、各界对天灾人祸引发的环境卫生问题的态度及应对
        (一)政府对环境卫生问题的应对
        (二)名流阶层和社会力量对环境卫生问题的主张
        (三)民众对环境卫生问题的态度
        (四)报刊对环境卫生问题的宣传
    三、小结
第五章 关于环境卫生问题的思考
    一、环境卫生问题的情形及受到关注的原因
        (一)外国人的评述
        (二)西方国家的卫生
        (三)租界的环境卫生示范
        (四)社会各方力量的推动
        (五)卫生教育及报纸宣传
    二、民国环境卫生治理的成效及原因
        (一)政府制定了相关政策
        (二)民间社会力量对环境卫生治理的贡献
    三、环境卫生管理的局限
        (一)政治腐败,行政管理不周
        (二)经费问题
        (三)市政管理体制尚未建立
        (四)市民的卫生意识
第六章 个案研究——济南环境卫生问题考察
    一、济南的城市发展概述(1912—1937)
    二、环境卫生问题
        (一)水环境卫生问题
        (二)街道环境卫生问题
        (三)空气污染问题
    三、济南与广州环境卫生问题对比研究
    四、济南环境卫生治理的特色及给后人的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对卫生管理学院资料室进行系统管理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对幼儿园开设特长班的调查研究及模式建构设想 ——以呼市赛罕区的六所公办园为例[D]. 昊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体育中考背景下株洲市初中体育教学现状及发展研究[D]. 莫启星.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4)
  • [3]近代东北新职业群体发展研究[D]. 罗晓敏. 辽宁大学, 2020(01)
  • [4]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 ——以豫南某市为例[D]. 葛维佳.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5]新课标背景下高中体育课现状研究 ——以恩施市为例[D]. 高萍. 华中师范大学, 2020
  • [6]山区寄宿制学校初中生体育需求的研究 ——以剑阁县为例[D]. 王贵平.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7]中国近代城市规划教育史研究[D]. 张万丽. 东南大学, 2017(12)
  • [8]国家治理现代化视阈中城市环境卫生治理 ——以长治市创卫为个案[D]. 王楠.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9]《通海新报》与南通城市现代化研究[D]. 何秋红.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7)
  • [10]民国时期山东环境卫生问题考察(1912-1937)[D]. 燕茹.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标签:;  ;  ;  ;  ;  

对健康管理学院资料室系统管理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