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光学制造技术进入21世纪

先进光学制造技术进入21世纪

一、跨入21世纪的先进光学制造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彭新敏,祝学伟[1](2020)在《绿叶亦有芬芳时:“名配角”舜宇的崛起之路》文中研究说明1984年~2019年,舜宇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企业发展为营收超过三百亿元的中国领先综合光学产品制造商。舜宇,秉持着"名配角"战略,坚定不移地在光学领域深耕细作,用自己三十六年的发展之路给中国企业的超越追赶提供了强有力的参考。探索前行艰难求生我国的光学产业最早与军工企业密切相关,直至新中国成立,光学产业才逐渐转向民用领域,与之联系最为紧密的莫过于照相机产业。

向雪峰[2](2019)在《离子束加工路径优化及实现研究》文中提出离子束加工技术是在计算机控制光学表面成形理论基础上利用离子束轰击光学元件表面的一种高精度抛光方法,具备精度高、零接触、零应力等优点,在光学领域具有不菲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存在加工成本高、加工周期长等问题,又极大的限制了其发展。针对现阶段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研究了离子束加工路径的优化,目的是为离子束加工探索出一种低耗时、高精度的优化路径,为离子束加工的量产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首先,阐述了去除函数数学模型的原理,通过单点试验法得到去除函数实际模型,利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对去除函数进行相应拟合,并对拟合精度进行了相关系数评价,得出结论:峰值去除速率A=131.385nm/min,高斯分布参数σ=2.7683mm,相关系数ρ=0.9665。其次,根据高斯型去除函数叠加理论模型研究叠加后波动率的变化,得出结论:叠加间距在25.1σσ之间时叠加后波动率在允许误差3%以下。然后,在光栅路径的基础上对光学元件面形误差数据进行数据群区域划分,数据群区域划分的范围与叠加间距之间关系是r =21/22nσ。以各个数据群内所有面形误差数据的平均值作为该数据群的高度值,以光学元件面形误差数据的最低点为加工阈值计算出各个数据群需要去除的高度值,以峰值去除速率A=131.385nm/min计算各个数据群需要停留的加工时间,进而进行路径优化仿真去除。仿真结果为:初始面形误差数据的RMS=0.3797μm,PV=1.977μm,仿真后面形数据的RMS=0.014μm,PV=0.068μm。最后,生成数控代码控制装有离子源的三维导轨完成离子束对样片的路径扫描,完成实物修形。实验结果为:初始面形误差的RMS=0.3797μm,PV=1.977μm,实验后面形数据的RMS=0.017μm,PV=0.079μm。

康杰[3](2019)在《基于梯度功能研抛盘的材料加工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使得对精密元器件的需求越发强烈,应用于元器件的晶片或光学元件的表面加工精度和平整性直接决定着元件的工作性能。由于此类硬脆性材料独特的物理机械特性,传统的加工技术难以实现元件表面材料的均匀去除而降低了元件的工作性能。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梯度功能研抛盘的加工新方法,区别于传统均质盘加工技术,本方法使用的研抛盘具有如下特点:作为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磨粒软固结在基体中,与工件软接触;同时,盘面径向呈现弹性模量梯度分布,在Preston去除方程中K系数微弱变化或定值的情况下,实现径向方向各接触点的应力P与相对速度V乘积定值,以达到加工区域各点的均匀去除,实现工件表面的平整性。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和获得的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梯度功能研抛盘弹性层力学性能,在分析和比较常用复合材料力学模型优劣性的基础上,采用八链网络模型建立基于尺寸效应的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预测模型,通过弹性层试样拉伸实验,对比Mori-Tanaka方法模型和八链网络模型对弹性层弹性模量的预测准确性。对比发现:由于颗粒尺寸对弹性层力学性能的影响,Mori-Tanaka方法对弹性层弹性模量的预测偏差明显,八链网络模型在颗粒体积占比40%以内的弹性模量预测性良好。(2)建立梯度功能研抛盘弹性层与工件的接触模型,用半逆解法推导出梯度功能弹性薄层无摩擦接触应力方程,同时引入补偿函数H(z)补偿非接触主轴的应力对接触面接触应力p(y)的影响,获得了初步的应力方程。应用ANSYS-Workbench仿真得到了位移加载下工件接触面的等效应力分布,确定函数H(z)中参数N的取值范围,通过Matlab计算参数N取值下的接触应力预测值,与仿真结果的拟合误差保持在10%以内,获得了应力预测方程的解析式及参数N与下压量和盘厚度的关系函数N(δ/h)。(3)搭建加工实验平台,用薄膜压力传感器测量5梯度分布研抛盘在3组δ/h比值下的各梯度环内工件接触面所受应力大小。得到:同一δ/h比值但不同厚度的研抛盘接触所对应的工件接触应力测试值一致性误差在5%以内;与应力预测方程的预测值对比,误差保持在10%的控制范围以内,验证了应力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以及梯度功能研抛盘设计理念的正确性。应用1000目碳化硅磨粒混合弹性黏结剂制备而成的5梯度分布研抛盘对K9玻璃进行加工,通过测量各梯度环内K9玻璃的去除量,得到:在加工1.5h后,K9玻璃在各梯度环内的均匀去除性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并且加工表面凹坑、划痕减弱,表面质量趋于稳定。证实了梯度功能研抛盘实现材料均匀去除的可行性。

淡晶晶,王传珂,贺少勃,於海武,万小波[4](2018)在《大科学工程与先进制造业的双向驱动效应研究——以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研制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提出国家大科学工程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双向驱动概念,梳理了大科学工程与先进制造业之间的双向驱动关系,举例阐述了大科学工程对先进制造的需求牵引拉动效应,以及先进制造业对大科学工程的推动支撑效应,构建了基于大科学工程拉动和先进制造业推动的双向驱动效应模型,并对双向驱动效应下的驱动机制——创新与科技资源整合进行了初步探讨和分析。

魏晓峰,郑万国,张小民[5](2018)在《中国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发展中的两次突破》文中认为高功率固体激光是激光聚变、高能量密度物理与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必需的实验手段。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一辈科学家王淦昌、王大珩、邓锡铭、于敏等人以敏锐的科学洞察力与超前的战略眼光,开创了中国激光聚变研究的宏伟工程,为中国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的长远发展注入了强劲的东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简称中物院)作为激光聚变研究的总体单位,联合中国科学院等国内优势单位,在国家强有力的支持下,推动与组织了中国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与装置研制的快速发展。中物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作为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研发的总体单位之一,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团结协作,坚持三十余载,实现了中国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研发历程中的两次"突破",即突破新一代高功率钕玻璃激光技术,相继研制成功了亚洲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神光-Ⅲ原型装置和神光-Ⅲ激光装置;突破百太瓦超短超强激光关键技术,建成了国内首台输出能力高达200 TW的SILEX-Ⅰ超短超强脉冲激光装置。两次"突破",不但有力地支撑了中国激光聚变与相关基础科学研究的高速发展,同时实现了中国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发展由"望尘莫及"到"望其项背"的跨越,奠定了由"望其项背"到与美、法先进国家"三足鼎立"的坚实基础。

何源[6](2017)在《非球面凹凸玻璃透镜模压成形过程的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学元件在现代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用于娱乐、通信、制造和测量的光电装置被广泛使用,其中非球面玻璃透镜因为能够有效修正影像畸变、色差、慧差,改善成像质量、简化仪器结构而备受关注。相比于传统的去除加工方法,玻璃模压成形技术具有高效率、低成本、适合大批量生产等优点,模压成形获得的透镜无需后续抛光处理就可以直接使用。但是该技术在实际生产中存在两个难题:其一是成形透镜内部容易产生较大的残余应力,使成形透镜表面产生裂纹甚至破裂,影响其光学性能及使用寿命;其二是成形透镜的最终成形轮廓与原设计轮廓之间存在较大的成形误差。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使用Msc.Marc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非球面凹凸玻璃透镜的数值模型,对成形透镜的残余应力及成形误差分别进行仿真预测,并通过模压成形实验来验证仿真预测结果的有效性,之后通过改变单一成形参数来研究其对残余应力和成形误差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基于广义Maxwell模型,分别建立加热、模压、退火和冷却四个阶段的数值模型,对整个成形过程中透镜的残余应力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表明透镜的残余应力主要集中于凹、凸面内侧,凹、凸面的最大残余应力都出现在拐点附近且凹面大于凸面,退火过程能够有效消除透镜内部的残余应力。通过进行模压成形实验,测量了非球面凹凸玻璃透镜的残余应力,测量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吻合,验证了仿真预测的有效性。2.在仿真预测与实验相结合的基础上,研究了各成形参数对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在模压阶段,透镜的残余应力与模压温度成反比关系,与模压速率、摩擦系数成正比关系;退火阶段,透镜的残余应力与退火速率及保压力皆成正比关系;冷却阶段,冷却速率对残余应力并无明显影响。3.分析模压成形过程中造成成形误差的原因,成形误差主要出现在三个方面:1)模具成形腔表面的加工误差;2)模压阶段玻璃预形体复制热变形模具轮廓而产生的误差;3)退火阶段透镜结构松弛产生的误差。在此基础上,对透镜在成形过程中产生的成形误差进行预测,并对实验所获得的非球面凹凸玻璃透镜表面轮廓进行测量,测量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吻合,表明了通过数值仿真来预测透镜成形误差的可行性。4.通过改变单一的成形参数来研究其对成形误差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成形误差随着模压速率的增大而增大,随着模压温度的增大而减小,但过高的模压温度会使成形误差变大,成形误差随着退火速率、保压力、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减小,冷却速率对成形误差无明显影响。

鲍慧雪[7](2016)在《蓝宝石光学微腔体的超声水合抛光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蓝宝石作为一种脆硬材料,具备熔点高、硬度高、抗电磁干扰,物理化学性能稳定、可工作于恶劣环境等优点。以蓝宝石为材料的光学微腔体结构更加紧凑,且节省装配时间、无装配误差;可以使传统光学系统实现微型化、集成化、列阵化。然而通过激光刻蚀后所形成的微腔体结构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往往达不到光学性能要求。因此需要借助一种精密抛光方法才能实现光滑表面。鉴于以往对于蓝宝石抛光方法的研究多为平面基片,对于微小结构的抛光方法鲜有报道;以及对于蓝宝石表面改性,降低表面硬度以提高材料去除效率提高表面质量,对此也鲜有研究。基于以上课题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非接触式超声辅助水合抛光方法,既能解决蓝宝石材料难加工、抛光效率低的问题,也能解决微腔体结构难于抛光的难题。本文主要的工作及贡献有:1、提出改性方案并研究了蓝宝石表面改性的时效性、以及表面粗糙度对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蓝宝石的化学特性,提出了水合改性和亲水性改性方案,对蓝宝石晶片进行改性处理,并通过硬度检测试验对比了改性能力强弱;当晶片放置一段时间后再次测量硬度时,发现了改性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同时通过几种不同表面粗糙度的晶片改性试验发现,晶片表面越粗糙,越容易发生改性,且硬度降低幅度越大。2、基于接触力学建立了材料去除模型。材料去除分为切削去除和变形去除,蓝宝石此类脆硬材料去除方式主要为变形去除,基于该种去除方式和接触力学理论,建立单颗磨粒的材料去除模型,并发现磨粒的速度及粒径增大都对材料去除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建立了超声振动情况下的材料去除模型,通过对比发现超声振动下的材料去除量更均匀。3、应用ANSYS-Fluent分析了抛光液流体参数对微腔体的影响规律。根据课题要求设计微腔体基本形状和结构,并通过Gambit创建微腔体并导入到ANSYS-Fluent中设置不同的入口参数进行运算,得到了微腔体内速度和压强的分布规律;并通过离散相数值模拟了抛光磨粒在不同入口速度下的运动轨迹规律。同时考察了在超声振动的情况下微腔体内的速度、压强以及运动轨迹更加均匀一致,证明了在超声振动辅助下抛光效果更加。4、进行了超声辅助抛光对比试验。将两自由度超声振动切削装置改造后装夹蓝宝石晶片,在不同的振动频率和功率下测试工件位移曲线,并考察了不同改性方法和试验参数对抛光的影响作用,抛光液粒径对抛光质量的影响规律,以及对比了微腔体内不同位置的抛光质量。

孙莉丹[8](2015)在《新时期光电子器件及其技术发展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三十年来的新时期,光子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融合而成的光电子技术突出重围,以优于微电子技术的极高速度、超大容量以及极低损耗等显着特点成为本世纪研究的焦点,更上升为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柱。在这三十年的关键上升期,尤其以激光器、探测器和激光雷达为代表的光电检测器件及技术的发展最为广泛和深刻。同时科技史与物理学这两门学科也在不断交叉,目前国内外对于光电子器件及其技术发展史方面的研究很不完善。为丰富科技史的内容,也为各类研究人员提供不同视角的剖析,本论文将研究近三十年来光电子器件及其技术的发展史。笔者从众多光学器件中选取新时期取得较大发展的典型器件: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和典型的光电探测系统——激光雷达三个方面从科技史的角度对新时期光电子技术的发展做一定的分析研究。首先在激光器及其技术发展史方面,在回顾激光器发明史的基础上,从激光器的分类入手,针对不同类型的激光器在新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清晰地梳理;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新时期激光器及其技术发展的新特点;新时期激光产业逐步走向成熟,为人类社会带来了无法比拟的社会价值,但也存在现实情况下的不足,因此在最后研究目前激光产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以期从科技史的视角呈现该技术及产业的全貌和问题,指导产业未来发展。在探测器及技术发展史的研究部分,首先我们从探测器的分类入手,整体概括出新时期各类别探测器的发展历程;为加深论文研究的针对性和深度,然后,选取典型的光子探测器——雪崩光电二极管(APD),典型的热探测器——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研究分析近年来的发展演变历程;以此为基础来分析新时期探测器及其技术发展演变的新特点;探测器技术及产业化较激光器进展缓慢,因此在最后将着重分析探测器及其技术产业化现状问题,并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在激光雷达发展史方面,首先整体分析新时期不同扫描通道的激光雷达发展的历程;以此为基础,选取近年来在这方面研究的热点:合成孔径激光雷达(SAL)和面阵非扫描成像激光雷达为研究的重点,分别研究新时期这两方面的发展历程和新特点。最后从技术的社会观的理论出发,研究该技术与人类社会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激光雷达技术对社会的推动和社会因素对激光雷达技术的促进。

李金[9](2015)在《T公司安防监控镜头在华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最近几年,中国的安防监控行业高速发展,行业年增长率基本维持在20%,2015年行业总产值预计会达到5000亿元。目前,整个安防行业还面临从模拟视频监控向数字高清监控的产业升级和转型,安防监控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会和市场挑战。科学合理的市场营销战略将是企业抢占市场,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对市场营销、战略管理的理解,广泛参阅国内外市场营销着作,结合MBA专业所学和自身的行业经验和销售工作经验,以T公司的安防监控镜头营销策略为例,研究其如何建立本地化市场营销战略,如何根据市场变化调整其影响战略。本文通过运用PEST、SWOT、STP等分析工具,研究了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企业自身的优劣势、存在的机会及挑战,明确了企业的目标细分市场和市场定位,建立了具体的战略组合。最后,本文阐述了营销战略的实施和调整。本文通过对T公司营销策略的研究,对国内其他安防企业制定营销战略有一定的借鉴作用,也给其他跨国公司如何在华实现本地化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廖文林[10](2015)在《亚纳米精度光学表面离子束修形的基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装备性能需求的不断提升,现代光学系统对光学零件面形精度和表面质量的要求几乎接近于物理极限,亚纳米精度表面制造将成为国家未来在光刻技术、同步辐射、空间光学等一系列科学领域的重大需求,代表了纳米精度制造技术的发展前沿。传统光学加工方法在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等方面已经无法满足需求,由此出现了许多新型的确定性光学加工技术。其中,基于物理溅射效应的离子束抛光技术以其原子分子量级的材料去除能力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被认为是目前最具有亚纳米精度制造潜力的加工技术。然而,在以亚纳米精度为目标的光学制造中,离子溅射与材料的相互作用机理、原子分子量级材料去除的稳定性与可控性、超光滑表面生成机理以及全频段误差一致收敛等关键问题尚待深入研究。因此,开展亚纳米精度光学表面制造的基础研究,系统解决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是稳定实现亚纳米精度光学制造的前提,对于推动制造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符合国家相关科技领域发展的现实需求。本论文围绕亚纳米精度制造和超光滑表面生成等要求,利用离子束抛光技术,研究亚纳米精度表面生成的方法和规律,揭示制造过程伴生的纳米新现象和新机理,实现全频段误差一致收敛的加工目标,形成自主研发的制造装备、理论和工艺。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了离子溅射的数学模型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了离子溅射理论和微观表面塑形行为,从本质上揭示了离子溅射对宏/微尺度误差的作用机理;探讨了离子溅射的表面/亚表面低损伤加工特性,研究了材料特性对离子溅射的影响规律;建立了离子束抛光过程中材料去除的多参数模型,实现了亚纳米量级材料的稳定性可控去除,为亚纳米精度制造奠定了理论基础。(2)探索了光学表面亚纳米面形精度的生成理论。研究了误差收敛与离子束抛光工具和工艺条件的映射关系,掌握了亚纳米面形精度生成的条件和规律。通过对抛光工具修形能力、加工系统性能、组合制造工艺技术和面形误差去除方式的优化,实现了光学表面的亚纳米面形精度加工。(3)建立了面向曲面光学零件加工的精确修形理论。研究了曲面零件的亚纳米面形精度制造规律,揭示了抛光过程去除函数的高动态特性,建立了工件几何形状和溅射参数变化条件下的去除函数非线性模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误差精确去除的修形理论,提升了制造过程的准确性和可控性。(4)研究了亚纳米精度制造伴生微结构的产生机理和可调控性。基于离子溅射理论和表面扩散原理,建立了纳米微结构生成的数学模型,揭示了离子溅射诱导微结构生成的机理。通过研究工艺参数、外界污染和材料特性等因素对微结构生成的影响,掌握了微观形貌的演变规律和可调控性原理,为实现光学表面的超光滑加工奠定了基础。(5)探索了超光滑表面的生成规律和加工方法。通过对微观形貌演变理论的研究,掌握了超光滑表面生成的原理和规律,解析了微区材料特性对进一步提升光学表面质量的重要影响,形成了超光滑加工的关键性理论。针对离子溅射容易产生微结构的微晶材料,提出了材料添加和去除结合的光学加工新方法,建立了相关的理论模型和加工工艺,有效地解决了此类特殊材料的超光滑加工难题。(6)研究了全频段误差一致收敛到亚纳米量级精度的组合加工工艺。提出了磁流变抛光、光顺抛光和离子束抛光的组合加工工艺,研究了相关抛光技术在不同频段误差收敛中的互补性关系,利用自主研发的制造装备、理论和工艺实现了典型光学零件的亚纳米精度制造,为国家相关科技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的制造技术支撑。

二、跨入21世纪的先进光学制造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跨入21世纪的先进光学制造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绿叶亦有芬芳时:“名配角”舜宇的崛起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探索前行艰难求生
横向联营寻得出路
借梯登高走向国际
与时俱进转变策略
革故鼎新从CSP到COB
柳暗花明放眼未来

(2)离子束加工路径优化及实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离子束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1.2.2 国外离子束加工路径研究现状
    1.3 国内研究现状
        1.3.1 国内离子束加工技术研究现状
        1.3.2 国内离子束加工路径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2 离子束去除函数的研究
    2.1 去除函数的理论分析
    2.2 去除函数的工艺实验
        2.2.1 面形检测数据头文件分析
        2.2.2单点试验法工艺实验
    2.3 去除函数的仿真拟合
    2.4 去除函数的误差分析
    2.5 本章总结
3 去除函数叠加波动率的研究
    3.1 样片像素尺寸与空间尺寸的转换
    3.2 高斯去除函数叠加理论模型研究
    3.3 叠加波动率的仿真及界面化实现
    3.4 本章总结
4 离子束加工路径优化研究
    4.1 概述
    4.2 数据群光栅路径优化
        4.2.1 数据群光栅路径优化理论分析
        4.2.2 数据群光栅路径优化仿真分析
    4.3 路径优化仿真实例
    4.4 本章总结
5工艺实验
    5.1 实验方案设计
    5.2 实验过程及结果
    5.3 实验数据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3)基于梯度功能研抛盘的材料加工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材料去除加工方法研究
        1.2.1 材料去除加工方法研究进展
        1.2.2 硬脆性材料加工去除均匀性研究现状
        1.2.3 基于梯度功能研抛盘的加工方法
    1.3 梯度功能研抛盘加工技术理论基础
        1.3.1 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3.2 梯度功能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现状
        1.3.3 弹性薄层接触力学研究现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梯度功能研抛盘弹性层力学性能研究
    2.1 复合材料有效性能分析模型
        2.1.1 有效性能的定义
        2.1.2 Eshelby等效夹杂模型
        2.1.3 界限预测模型
        2.1.4 Mori-Tanaka方法模型
        2.1.5 基于尺寸效应的预测模型
    2.2 弹性层力学模型
        2.2.1 弹性层组成
        2.2.2 弹性层力学性能预测
    2.3 弹性层力学性能实验
        2.3.1 弹性层拉伸实验
        2.3.2 实验弹性模量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梯度功能研抛盘弹性层接触应力分析
    3.1 弹性接触模型及控制方程
        3.1.1 模型及边界条件
        3.1.2 控制方程
    3.2 基本方程及初步解析求解
    3.3 接触模型有限元参数仿真分析
        3.3.1 有限元模型
        3.3.2 工件配模对接触应力的影响
        3.3.3 弹性层分环数对接触应力的影响
    3.4 解析解的优化方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梯度功能研抛盘加工实验研究
    4.1 实验平台
    4.2 接触应力测试
    4.3 材料去除均匀性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工作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大科学工程与先进制造业的双向驱动效应研究——以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研制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固体激光大科学工程对先进光学制造的需求牵引拉动效应
    1.1 国外激光物理与能源大科学工程对先进光学制造业的引领
    1.2 国内固体激光大科学工程对先进光学制造业的牵引与发展
2 先进光学制造业对光学类大科学工程任务的推动效应
    2.1 国外先进光学制造对光学类大科学工程的推动近况
        2.1.1 大型天文望远镜
        2.1.2 惯性约束聚变工程
    2.2 国内先进光学制造对光学类大科学工程的推动作用
3 双向驱动效应模型
4 双向驱动的机制分析
    4.1 创新驱动机制
    4.2 科技资源整合
        (1) 建立具有战略价值的资源整合平台
        (2) 构筑自主创新的先进光学制造业能力体系
        (3) 双向驱动的资源整合模式
        (4) 引入相互竞争机制
5 结语

(5)中国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发展中的两次突破(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的发展历程
3 中国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研发历程中两次“突破”
    3.1 新一代高功率钕玻璃激光技术的突破
        3.1.1 星光-I激光装置
        3.1.2 星光-II激光装置
        3.1.3 神光-II原型装置
        3.1.4 神光-III激光装置
    3.2 超强超短脉冲激光技术的突破
        3.2.1 SILEX-I激光装置
        3.2.2 星光-III激光装置
4 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的发展趋势
5 结束语

(6)非球面凹凸玻璃透镜模压成形过程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背景
        1.2.1 非球面光学玻璃的特点
        1.2.2 玻璃模压成形技术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4 模压成形设备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7 本章小结
第2章 玻璃模压成形的理论研究
    2.1 光学玻璃
        2.1.1 光学玻璃的分类及命名
        2.1.2 光学玻璃的制造
        2.1.3 玻璃预形体
        2.1.4 光学玻璃的低熔点趋势
    2.2 光学玻璃的光学性能
        2.2.1 折射率
        2.2.2 色散
        2.2.3 透明度
    2.3 光学玻璃的化学性能
    2.4 光学玻璃的机械性能
        2.4.1 杨氏模量、剪切模量和泊松比
        2.4.2 Knoop硬度
        2.4.3 密度
        2.4.4 比热容
    2.5 光学玻璃的粘度
    2.6 光学玻璃的热学性能
        2.6.1 热膨胀系数
        2.6.2 光学玻璃常见的温度点
    2.7 光学玻璃的粘弹性
        2.7.1 蠕变
        2.7.2 应力松弛
    2.8 粘弹性模型
        2.8.1 粘弹性模型的基本元件
        2.8.2 Maxwell模型
        2.8.3 Kelvin模型
        2.8.4 Burgers模型
        2.8.5 广义Maxwell模型
    2.9 本章小结
第3章 非球面凹凸玻璃透镜残余应力的有限元仿真分析
    3.1 有限元分析简介
    3.2 非球面凹凸玻璃透镜及模具设计
    3.3 材料参数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5 非球面凹凸玻璃透镜模压成形仿真过程
        3.5.1 加热阶段
        3.5.2 模压阶段
        3.5.3 退火阶段
        3.5.4 冷却阶段
    3.6 残余应力实验测量
    3.7 成形参数对透镜内部残余应力的影响
        3.7.1 模压温度与残余应力的关系
        3.7.2 非等温模压成形温度差与残余应力的关系
        3.7.3 模压速率与残余应力的关系
        3.7.4 摩擦系数与残余应力的关系
        3.7.5 退火速率与残余应力的关系
        3.7.6 保压力与残余应力的关系
        3.7.7 冷却速率与残余应力的关系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非球面凹凸玻璃透镜的成形误差分析
    4.1 成形误差的产生
    4.2 成形误差的预测
    4.3 成形误差实验测量
    4.4 成形参数对成形误差的影响
        4.4.1 模压温度对成形误差的影响
        4.4.2 模压速率对成形误差的影响
        4.4.3 退火速率对成形误差的影响
        4.4.4 保压力对成形误差的影响
        4.4.5 摩擦系数对成形误差的影响
        4.4.6 冷却速率对成形误差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科研项目

(7)蓝宝石光学微腔体的超声水合抛光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蓝宝石的抛光方法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第2章 蓝宝石表面改性处理的研究
    2.1 蓝宝石表面水合改性处理
        2.1.1 蓝宝石水合改性原理
        2.1.2 蓝宝石表面粗糙度对水合改性的影响
    2.2 蓝宝石表面亲水性改性处理
        2.2.1 蓝宝石亲水性改性原理
        2.2.2 蓝宝石表面粗糙度对亲水性改性的影响
    2.3 改性方法的对比及时效性影响规律
        2.3.1 水合改性与亲水性改性的比较
        2.3.2 改性的时效性
    2.4 材料去除机理及材料去除函数
        2.4.1 材料去除机理
        2.4.2 单颗粒的材料去除函数
        2.4.3 磨粒流的材料去除量函数
        2.4.4 超声振动下的材料去除函数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Fluent仿真抛光液试验参数对抛光效果的影响
    3.1 微腔体结构及仿真建模
        3.1.1 Fluent数值模拟基本过程
        3.1.2 腔体结构及仿真建模
    3.2 抛光液对微腔体内参数的影响规律
        3.2.1 入口速度对微腔体内部流速的影响
        3.2.2 入口速度对腔体内压强的影响
    3.3 离散相数值模拟磨粒轨迹分布
    3.4 超声振动对抛光效果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蓝宝石微腔体抛光试验研究
    4.1 抛光试验设计
        4.1.1 抛光试验方案
        4.1.2 工件运动位移测试
    4.2 试验参数对抛光效果的影响规律
        4.2.1 超声振动功率对抛光效果的影响
        4.2.2 超声振动频率对抛光效果的影响
        4.2.3 改性处理对抛光效果的影响规律
        4.2.4 抛光液粒径对抛光效果的影响规律
    4.3 微腔体内部粗糙度均匀性检验
    4.4 试验结果说明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一、作者简介
    二、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新时期光电子器件及其技术发展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来源和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光电子技术发展史研究的现状及分析
        1.2.1 国内外光电子技术发展史研究的现状
        1.2.2 国内外光电子技术发展史研究的概况分析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1.3.2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2章 新时期激光器及其技术发展史研究
    2.1 新时期激光器及其技术发展历程
        2.1.1 激光发明历程
        2.1.2 新时期固体激光器及其技术发展史研究
        2.1.3 新时期液体激光器的发展史研究
        2.1.4 新时期气体激光器的发展史研究
        2.1.5 新时期半导体激光器的发展史研究
    2.2 新时期激光器及其技术的发展特点
        2.2.1 激光器分支更庞大,性能更优越
        2.2.2 相关学科为激光器研制和改进提供更优越的基础
        2.2.3 激光器技术的改进思路围绕着性能提高因素获得更多创新
        2.2.4 社会发展对激光技术提出更高要求
        2.2.5 高水平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对该技术的发展更为重要
    2.3 新时期我国激光应用及产业发展分析
        2.3.1 激光产业市场更庞大,产业链条更细化
        2.3.2 我国激光产业区域化,集群化更明显
        2.3.3 激光产业对技术创新提出更紧迫的要求
        2.3.4 我国激光产业化中产学研融合的任务更艰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时期探测器及其技术发展史研究
    3.1 探测器及其技术发展史概括分析
        3.1.1 光电子发射探测器及技术发展史概括
        3.1.2 光电导探测器及其技术发展史概括
        3.1.3 光伏探测器及其技术发展史概括
        3.1.4 热探测器及其技术发展史概括
    3.2 新时期典型探测器及其技术发展史研究
        3.2.1 新时期雪崩光电二极管发展史研究
        3.2.2 新时期非制冷型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及其技术发展史研究
    3.3 新时期探测器发展历程总结
        3.3.1 探测器及其技术围绕性能参数获得更大改进和提升
        3.3.2 新时期探测器的应用更加广泛
        3.3.3 探测技术的发展更加需要交叉学科和技术的推动
    3.4 新时期中国探测器产业化问题分析及趋势预测
        3.4.1 新时期国内探测器产业化中的主要问题分析
        3.4.2 新时期探测器及其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时期激光雷达发展史研究
    4.1 新时期激光雷达的发展史
        4.1.1 新时期激光雷达发展简史
        4.1.2 新时期面阵无扫描成像激光雷达发展史研究
        4.1.3 新时期合成孔径激光雷达发展史研究
    4.2 新时期激光雷达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
        4.2.1 新时期激光雷达技术成就了光技术战争
        4.2.2 新时期激光雷达技术对民用领域的贡献
    4.3 新时期社会对激光雷达技术发展的反作用
        4.3.1 日美两国国家战略和政策对激光雷达技术的推进
        4.3.2 中国国家战略和政策对激光雷达技术的推进
        4.3.3 激光雷达技术与当今社会在不断互动中突破障碍趋于和谐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T公司安防监控镜头在华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T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2.1 宏观环境分析
    2.2 行业竞争分析
    2.3 主要竞争对手分析
第三章 T公司安防镜头产品的资源能力和SWOT分析
    3.1 公司概述
    3.2 公司资源能力分析
    3.3 T公司安防监控镜头SWOT分析
第四章 T公司安防镜头营销战略选择
    4.1 STP战略分析
    4.2 4P营销战略设计
第五章 T公司安防镜头的营销战略实施及调整
    5.1 营销计划
    5.2 营销人员配置
    5.3 资源配置
    5.4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5.5 营销战略调整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10)亚纳米精度光学表面离子束修形的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与研究背景
        1.1.1 研究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概述
        1.2.1 亚纳米精度制造概述
        1.2.2 测量与评价体系概述
        1.2.3 离子束抛光技术概述
    1.3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3.1 亚纳米制造技术探讨
        1.3.2 主要研究思路
        1.3.3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离子溅射的数学模型及其作用机理研究
    2.1 光学表面离子溅射的数学模型
        2.1.1 离子溅射的材料去除理论
        2.1.2 离子束去除函数的基本模型
        2.1.3 离子溅射的微观塑形行为
    2.2 离子溅射的多尺度作用机理研究
        2.2.1 宏观尺度去除函数的修正能力
        2.2.2 纳米尺度微观结构的生成现象
        2.2.3 微米尺度粗糙度影响因素研究
    2.3 离子溅射对表面材料的作用特性
        2.3.1 离子溅射的材料作用特性分析
        2.3.2 表面和亚表面低损伤特性验证
        2.3.3 溅射表面的低杂质污染验证
    2.4 材料特性对离子溅射的影响规律研究
        2.4.1 材料本身特性对离子溅射的影响
        2.4.2 预处理过程对离子溅射的影响
        2.4.3 表面局部溅射差异性的探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光学表面亚纳米面形精度生成理论研究
    3.1 确定性离子束修形的基础理论
    3.2 亚纳米面形误差的强关联性分析
    3.3 面形误差收敛的影响规律研究
        3.3.1 抛光工具对制造精度的影响规律
        3.3.2 定位误差对制造精度的影响规律
        3.3.3 机床动态性能对制造精度影响规律
    3.4 高性能离子束加工系统的优化
        3.4.1 离子束加工系统模块分析
        3.4.2 离子束抛光工具的优化
        3.4.3 离子束多轴运动系统性能的提升
    3.5 亚纳米面形精度组合制造工艺研究
        3.5.1 组合制造工艺技术的提出
        3.5.2 面形误差和误差形态的控制
    3.6 亚纳米面形精度制造的材料优化去除
        3.6.1 材料优化去除方式的提出
        3.6.2 材料优化去除的理论分析
        3.6.3 材料优化去除的实验研究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面向曲面光学零件的精确修形理论
    4.1 曲面光学零件加工方式研究
    4.2 现有材料去除模型的问题分析
    4.3 离子束去除函数的非线性建模
        4.3.2 去除函数的非线性建模
        4.3.3 去除函数的动态模型
        4.3.4 动态模型仿真与验证
    4.4 材料确定性去除的精确模型
        4.4.1 改进的材料去除精确模型
        4.4.2 精确修形的驻留时间算法
    4.5 材料去除模型的对比性实验研究
        4.5.1 材料去除模型的仿真分析
        4.5.2 精确修形的对比实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亚纳米精度制造伴生微结构机理与可调控性研究
    5.1 表面伴生的微纳结构现象
        5.1.1 微观形貌的表征方法
        5.1.2 高陡球面的修形实验
        5.1.3 表面伴生的微纳结构
    5.2 表面微观形貌演变的基本理论
        5.2.1 微观形貌的线性演变理论
        5.2.2 微观形貌演变非线性模型
    5.3 表面伴生微纳结构生成的规律
        5.3.1 溅射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
        5.3.2 外界污染的影响规律研究
        5.3.3 材料特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5.3.4 微结构生成的影响规律探讨
    5.4 表面微纳结构的生成机理
        5.4.1 无定形材料的形貌演变机理
        5.4.2 特殊材料的形貌演变机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超光滑表面生成规律与加工方法研究
    6.1 超光滑表面生成机理与规律
        6.1.1 超光滑表面生成机理
        6.1.2 超光滑表面生成规律
    6.2 材料微区特性的影响机理
        6.2.1 微区特性诱导微结构现象
        6.2.2 微区材料特性的检测分析
        6.2.3 微区材料特性的作用机理
        6.2.4 微区材料特性的影响规律
    6.3 特殊材料的超光滑表面生成方法与工艺
        6.3.1 确定性材料添加装置
        6.3.2 确定性材料添加方法
        6.3.3 材料添加与去除的联合修形技术
        6.3.4 联合工艺的超光滑表面生成工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亚纳米面形精度制造的工程应用研究
    7.1 亚纳米精度制造的组合工艺路线
    7.2 亚纳米精度表面的误差检测与评价
    7.3 亚纳米精度光学表面制造实例
        7.3.1 平面镜的亚纳米精度制造
        7.3.2 球面镜的亚纳米精度制造
        7.3.3 非球面镜的亚纳米精度制造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跨入21世纪的先进光学制造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绿叶亦有芬芳时:“名配角”舜宇的崛起之路[J]. 彭新敏,祝学伟. 清华管理评论, 2020(10)
  • [2]离子束加工路径优化及实现研究[D]. 向雪峰. 西安工业大学, 2019(03)
  • [3]基于梯度功能研抛盘的材料加工特性研究[D]. 康杰. 浙江工业大学, 2019(02)
  • [4]大科学工程与先进制造业的双向驱动效应研究——以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研制为例[J]. 淡晶晶,王传珂,贺少勃,於海武,万小波. 工程研究-跨学科视野中的工程, 2018(05)
  • [5]中国高功率固体激光技术发展中的两次突破[J]. 魏晓峰,郑万国,张小民. 物理, 2018(02)
  • [6]非球面凹凸玻璃透镜模压成形过程的有限元分析[D]. 何源. 湘潭大学, 2017(02)
  • [7]蓝宝石光学微腔体的超声水合抛光方法研究[D]. 鲍慧雪. 吉林大学, 2016(10)
  • [8]新时期光电子器件及其技术发展史研究[D]. 孙莉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5(02)
  • [9]T公司安防监控镜头在华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李金. 北京化工大学, 2015(03)
  • [10]亚纳米精度光学表面离子束修形的基础研究[D]. 廖文林.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15(02)

标签:;  ;  ;  

先进光学制造技术进入21世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