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霉素皮试阴性患者过敏反应及救护1例(论文文献综述)
肖浩,张虹婷,孟娟[1](2021)在《“青霉素过敏史”主诉患者规范化青霉素过敏检测结果》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对"青霉素过敏史"主诉患者进行规范化青霉素过敏检测,初步了解我国青霉素过敏现状及特点。方法总结分析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因"青霉素过敏史"主诉在华西医院过敏性疾病诊治中心进行规范化青霉素过敏检测患者的临床数据。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既往青霉素给药前常规皮试阳性者17例(53.1%),使用青霉素后出现"过敏"症状者15例(46.9%)。最终经规范化检测确诊青霉素过敏5例(15.6%),其中3例(60%)根据规范化皮肤试验阳性结果确诊,2例(40%)经激发试验确诊。既往常规青霉素皮试阳性的17例患者中,仅1例(5.9%)确诊过敏,其青霉噻唑酰多聚赖氨酸(penicilloyl-poly-lysine,PPL)、青霉素G、阿莫西林皮肤点刺试验(skin prick test,SPT)阳性。使用青霉素后出现"过敏"症状的15例患者中,4例(26.7%)确诊过敏,其中2例皮内试验阳性[1例PPL及次要抗原决定簇(minor determinant,MD)阳性,另外1例MD阳性],2例激发试验阳性。青霉素过敏确诊组和排除组患者临床特征,包括性别、年龄、过敏性疾病史、可疑致敏青霉素是否明确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既往有严重过敏反应史者在青霉素过敏确诊组(40%)中最为常见;给药前常规青霉素皮试阳性是青霉素过敏排除组(59.3%)最常见的主诉。结论有"青霉素过敏史"主诉患者,最终仅15.6%患者确诊过敏。本研究初步提示青霉素给药前常规皮试,一方面假阳性率高达94.1%,会造成大量患者被误诊为青霉素过敏;另一方面亦会造成真正过敏患者被漏诊。
黄雅群,文睿婷,于芝颖,张春燕,任晓蕾,封宇飞[2](2021)在《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报道及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为该严重不良反应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1例哌拉西林舒巴坦致过敏性休克病例,同时在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检索建库起至2020年7月报道的哌拉西林单药及其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的相关文献,对纳入患者的性别与年龄分布、既往过敏史、原发疾病及治疗情况、皮试情况、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给药方式及剂量、过敏性休克发生时间及主要表现、治疗措施及转归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治建议。结果:我院1例患者为肝部分切除术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使用哌拉西林舒巴坦预防术后感染致患者发生过敏性休克。检索数据库共获得哌拉西林单药及其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相关文献28篇(涉及患者28例)。在所有的29例患者中,男性12例、女性17例,年龄以50~59岁居多(6例,20.69%);3例患者有过敏史(食物、乳胶手套等),患者原发疾病多为感染性疾病或围术期使用该药;22例患者(75.86%)在用药前进行了皮试且结果均为阴性。27例通过静脉途径给药的患者的可能致敏药物包括哌拉西林、哌拉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给药剂量根据原发疾病及严重程度有所差异,其中14例患者(55.56%)在给药0~5 min内出现休克症状;主要表现为系统性过敏反应症状,主要累及循环系统。除2例死亡外,其余患者经治疗后症状均缓解。结论:过敏史及皮试结果对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所致过敏性休克的预示作用有限;在使用该类药物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做好过敏性休克抢救准备,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钟雪,刘田,冯婉玉[3](2019)在《他唑巴坦致过敏反应案例报道及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酶抑制剂他唑巴坦是否可以单独引发患者过敏反应。方法:结合1例罕见的他唑巴坦引起过敏性休克反应的临床案例,检索2017年11月之前国内外研究酶抑制剂他唑巴坦引起过敏反应的文献,并分别从研究类型、可疑药物、皮试结果、过敏反应表现、转归等5个方面统计分析。结果:共收集相关文献22篇,包括英文个案报道2篇[5-6],中文回顾性研究4篇[7-10],病例系列报道2篇[11-12],个案报道14篇[13-22]。过敏反应表现类型为过敏性紫癜、皮疹、剥脱性皮炎、腹泻、变应性血管炎、血小板减少、抽搐、呼吸系统损害、中枢或外周系统损害等,严重者发生过敏性休克。除1例死亡外,其余患者在停药对症治疗后都趋于缓解。皮试均采用青霉素或抗生素原液皮试,皮试结果均为阴性。皮试阴性与过敏反应发生无绝对相关性。结论:青霉素类抗生素用药前应给予过敏试验且选择抗生素原药皮试,并警惕皮试结果不能预估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他唑巴坦的超敏反应。
张金红,房德敏,高颖,侯微,刘志永,戴滨[4](2019)在《头孢唑林钠皮试阴性致过敏性休克的系统文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系统综述与分析头孢唑林钠皮试阴性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以期为头孢唑林钠的安全合理应用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BM、CNKI、VIP、WANFANG等数据库,时间截至2017年10月,纳入头孢唑林钠皮试阴性致过敏性休克的中英文病例报道,两位研究者独立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统计。结果共检出文献1 358篇,最终纳入18篇。涉及患者20例,中位年龄39. 0岁,60. 0%患者无青霉素或药物过敏史,30. 0%患者曾用过青霉素或头孢类抗菌药物,静脉滴注为主要给药途径。发生于30 min以内的速发型过敏性休克占47. 6%,时间最长可发生在用药第7天,临床表现以循环系统损害为主,抢救措施包括立即停药、平卧、建立静脉通道、吸氧、给予血管活性药物和糖皮质激素等抗休克治疗,最终全部抢救成功。ADR关联性评价为肯定有关1例,很可能有关19例。结论头孢唑林钠皮试阴性致过敏性休克需引起临床关注,青年、速发型过敏性休克比例高。以头孢唑林钠皮试结果预测过敏反应的价值有限,用药前掌握患者用药史和过敏史,重视全程用药监护,尤其用药30 min内,同时必须准备好过敏性休克的急救措施。
徐玲玲,巴宏军,唐雯,陈孝,韩尔乔[5](2019)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剥脱性皮炎并溶血性贫血、胆结石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文中认为目的总结1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剥脱性皮炎并溶血性贫血、胆结石的临床特点,并行文献复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PICU收治的1例4岁11个月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因高热而滥用激素退热,部分掩盖青霉素所致的严重过敏反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使机体处于高度的致敏状态,停青霉素,改万古霉素、碳青霉烯类等抗生素抗感染后,激发了更严重的过敏反应(剥脱性皮炎2次,合并溶血性贫血及胆结石)。结果予患儿激素、人免疫球蛋白冲击和抗过敏等对症治疗后治愈。结论激素可掩盖部分过敏反应;青霉素与碳青霉烯类、头孢类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存在交叉过敏反应时症状更严重。临床应高度重视滥用激素的危害,加强对青霉素皮试假阴性的认识,避免交叉过敏反应的发生。
李全超[6](2019)在《联用药物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迟发型过敏反应患者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迟发型过敏反应患者的联用药物使用情况,以及联用药物与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迟发型过敏反应的住院患者64例,并随机选择未发生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同期住院患者300例和皮试阳性患者150例作为平行对照组,对迟发型过敏反应发生率、联用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发生率为0.26%;使用易导致皮试假阴性药物在迟发型过敏反应患者中占比75.00%,在未出现迟发型过敏反应的患者中占比19. 67%,在皮试阳性的患者中占比8.67%。结论:联用易导致皮试假阴性的药品可能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迟发型过敏反应的发生相关,临床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时应予以重点关注。
徐领城[7](2018)在《基于药物过敏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的回顾性临床药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1.了解大型三甲综合性医院住院患者药物过敏和皮试相关用药差错的发生情况以及考察综合干预的成效。2.了解头孢菌素类药物和青霉素皮试阳性发生率和皮试阳性的易感因素,特别是在“头孢菌素一般无需皮试”的大前提下,在仍需要皮试的临床情形时探索皮试预测过敏的价值,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1.查阅2014~2017年药师医嘱审核拦截登记记录、护理部给药差错呈报系统以及医院质管办用药差错在线无责呈报系统,进行数据汇总、分析,结合质量改进措施进行讨论。2.提取2010年5月~2016年5月使用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头孢唑林钠、头孢呋辛钠、头孢硫脒、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头孢曲松钠、头孢噻肟钠、头孢替安、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头孢唑肟钠、头孢噻利、头孢地嗪钠、头孢甲肟、头孢米诺钠、头孢美唑钠)皮试的病例,提取患者的年龄,性别,科室,皮试结果、药物产地,过敏史、皮试阴性后用药过程中出现过敏反应等情况。单变量分析中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计量资料。在单变量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1.用药差错(1)药物过敏和皮试相关的近似错误例数逐年下降,与出院人次的比值从2014年的0.2773%下降到2017年的0.1164%(P=0.0000),在年度近似错误中的占比从2014年的8.82%下降到2017年的2.12%(P=0.0000)。(2)药物过敏和皮试相关的不良事件例数总体呈下降趋势,与出院人次的比值从 2014 年的 0.0163%下降到 2017 年的 0.0059%(P=0.0097)。2.大样本量住院患者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阳性的发生率、易感因素和过敏预测价值研究(1)在年龄≥14岁患者中,头孢菌素类药物总体皮试阳性率2.98%,青霉素皮试阳性率为1.79%,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15种头孢菌素类药物中,头孢唑肟皮试阳性率最高,达5.7%。(2)关于头孢菌素皮试,在年龄≥14岁患者中,患者年龄、性别、住院科室、过敏史情况、药物产地均显着影响皮试结果。女性(OR=1.20,P=0.0001)和进口药物(OR=1.20,P=0.0002)是皮试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有过敏史是皮试阴性的独立危险因素、皮试阳性的保护因素(OR=0.22,P<0.0001)。外科系统(OR=0.75,P<0.0001)和ICU系统(OR=0.51,P=0.0014)的皮试阳性率显着低于内科系统。在年龄因素中,与少年组相比,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及高龄老人组的皮试阳性率显着低于少年组,其OR值范围为0.18-0.60(P<0.0001),OR值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3)关于青霉素皮试,在年龄≥14岁患者中,女性皮试阳性率高于男性(OR=1.38,P<0.0001)。与内科患者相比,ICU系统是皮试阳性率的保护因素(OR=0.51,P<0.0001)。与头孢菌素类皮试阳性易感因素不同的是,外科系统是青霉素皮试阳性率的危险因素(OR=1.19,P=0.0180)。年龄因素中,与少年组比较,中年组、老年组及高龄老人组的皮试阳性率显着要低,其OR值范围为0.30-0.55(P≤0.0036),随着年龄的增长皮试阳性的OR值逐渐下降。与“有过敏史是头孢菌素类皮试阳性保护因素”不同的是,有过敏史不是青霉素皮试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4)无过敏史是皮试阴性人群发生过敏的保护因素(OR=0.04,P<0.0001)。在≥14岁患者中,有过敏史、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的比例显着大于无过敏史的发生比例(P<0.0001),但是在儿童患者中没有观察到该现象。(5)在儿童患者中,年龄(OR=1.16,P=0.0001)和有过敏史(OR=4.80,P<0.0001)是头孢菌素类皮试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有过敏史是头孢菌素皮试阳性独立危险因素这一结论与年龄≥14岁患者中有过敏史是头孢菌素皮试阴性独立危险因素恰好相反。有过敏史(OR=7.52,P=0.0044)是儿童患者青霉素皮试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6)在年龄≥14岁患者中,青霉素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与头孢菌素原液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不需头孢菌素皮试而直接用药后的过敏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头孢菌素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0.29%vs 0.066%,OR=6.43,95%CI 4.23-9.79,P<0.0001)。但其中头孢唑林、头孢唑肟、头孢硫脒不需头孢菌素皮试而直接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与头孢菌素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无显着统计学意义的差异。在儿童患者中,头孢菌素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年龄≥14岁患者中头孢菌素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0.18%vs 0.066%,P=0.0040),但不需头孢菌素皮试而直接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与头孢菌素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的差异。结论1.医生、药师、护士、信息工程师和质量管理人员团队合作的药事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降低药物过敏和皮试相关的用药差错。2.头孢菌素类药物和青霉素的皮试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然而,从临床最终结局药物过敏角度考虑,年龄≥14岁患者做头孢菌素原液皮试仍有一定的临床价值,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不需头孢菌素皮试而直接用药后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且过敏反应发生严重程度要小。在头孢菌素原液皮试阴性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对儿童的过敏关注,因为在儿童患者中头孢菌素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显着高于年龄≥14岁患者中头孢菌素皮试阴性后用药出现过敏反应发生率。
安敏美[8](2017)在《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调查国内已发表文献中抗菌药物致药品不良反应(ADR)病例报道,分析其所属类型、发生特点和影响因素,增强医护人员对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安全保障。方法: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2006年1月至2015年12月抗菌药物致ADR相关文献,以抗菌药物的名称和不良反应为检索词进行标题或主题检索,药物常用商品名为检索词补充检索。纳入详细记录抗菌药物使用过程和不良反应发生过程的文献,排除综述、重复发表及无法追溯病例具体情况的文献,并选择不良反应文献报告数量多于16份的药物为研究对象。运用Excel软件以每一个抗菌药物为统计单元,对原发病、患者信息、过敏史、给药方案以及不良反应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给药方案中的不合理用药因素,统计其数量并计算比例。归纳不良反应的发生时间、类型及临床表现并计算各部分的比例。分析患者信息、过敏史、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总结发生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结果:符合要求的文献报告745篇,ADR 868例。抗菌药物所致ADR,男女比例为1.06:1,无显着性差异。发生ADR的年龄主要集中在60岁以上(29.72%),其次是25岁至44岁(27.65%)。引起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24种,在报道的发生ADR的抗菌药物中,头孢地嗪钠的ADR例数最少,莫西沙星的ADR例数最多。抗菌药物所致ADR中,引起变态反应占52.76%,其次为神经系统毒性(18.66%)和肾脏毒性(7.37%)。β内酰胺类的变态反应发生率高于喹诺酮类和硝基咪唑类,(P<0.05)。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神经系统毒性的发生率高于莫西沙星(P<0.05)。发生神经系统毒性的数量随用药时间的增长而增多。抗菌药物严重ADR主要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69.38%)。青霉素类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率最高(42.5%)。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主要是呼吸系统434例,占50%。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最多,占80.76%,其次是口服给药(14.75%)。给药时间方面,用药1h以内时ADR发生率最高(43.66%),之后发生率急剧减少,用药3d以上发生率又急剧上升。另外,有过敏史的患者再次使用药物时,发生变态反应的概率为64.58%。曾有用药史,但没有不良反应史的患者为25例(2.88%)。皮试方面,口服制剂过敏反应发生较多而皮试数量过少,头孢菌素类皮试率低(31.53%)且皮试结果假阴性率(84.38%)较高。使用拟用药物皮试结果假阴性率为81.19%,使用替代药物皮试结果假阴性率为88.57%。青霉素类口服给药只有1例进行皮试。不合理用药方面,头孢替安不合理用药的比例最高,占85%。剂量偏大是最常见的不合理用药现象,其次是日剂量正常但给药次数偏少,导致的单次剂量过大。结论:抗菌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变态反应,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为过敏性休克。研究发现患者的年龄、给药剂量、给药时间、给药次数、给药途径、过敏史、皮试结果判定和联合用药不当等因素,都能影响抗菌药物ADR的发生。因此,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适应症,合理给药,减少或者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马丽萍,陈灿,张蕾,赵继红,吝战权,沈司京[9](2016)在《美罗培南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交叉过敏反应一例并文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Ig E介导的青霉素过敏患者能否安全使用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方法结合1例美罗培南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交叉过敏反应的临床案例,检索2015年1月之前国内外研究碳青霉烯类和青霉素类药物交叉过敏反应的文献,共收集到相关文献11篇(2 308例受试者),分别从"研究药品、纳入人群特点、交叉过敏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结论"等5个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亚胺培南与青霉素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在0.8%25%之间,美罗培南与青霉素的交叉过敏反应发生率在00.9%之间;交叉过敏反应的主要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药物热、喘憋、中性粒细胞减少、面部水肿、呼吸窘迫、关节痛、急性中性粒细胞减少、急性肾功能衰竭和血管内溶血等。结论对于有青霉素过敏史或者皮试阳性的患者,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青霉素过敏情况(相关药品、发生时间和类型、严重程度等);确有必要使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时,应谨慎使用并进行密切监护,必要时进行脱敏治疗或在床旁准备过敏抢救药品和设施。
姚晓英,孟现民[10](2015)在《121例皮试阴性后使用头孢类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了解皮试阴性后使用头孢类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发生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筛选国内期刊近10年报道的皮试阴性后应用头孢类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报道,从患者年龄、性别、原患疾病、过敏史、皮试信息、所用药物、给药途径、溶媒、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时间、临床表现及转归等进行整理分析。结果共总结121例皮试阴性后使用头孢类注射剂发生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其中以青年(45.45%)、老年(19.01%)最常见,75.21%的患者无药物过敏史,过敏史不详者为15.70%。使用头孢原药稀释后皮试的患者比例为90.91%,9.09%的患者使用青霉素或头孢唑林进行皮试。药物品种以三代头孢最为常见,部分患者存在单次用药剂量过大的问题。速发型过敏性休克的比例为81.82%,出现在输液开始后30 min内的比例达72.73%,迟发型过敏性休克的比例为18.2%。临床症状以呼吸、循环、中枢三大系统的表现为主,总死亡率为10.74%。结论头孢类药物的使用和皮试需进一步规范;即使皮试结果为阴性,在使用头孢类注射剂时仍应做到严密监护,以保证用药安全。
二、青霉素皮试阴性患者过敏反应及救护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青霉素皮试阴性患者过敏反应及救护1例(论文提纲范文)
(1)“青霉素过敏史”主诉患者规范化青霉素过敏检测结果(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入排标准 |
1.2 临床病史采集 |
1.3 皮肤试验 |
1.3.1 皮肤点刺试验 |
1.3.2 皮内试验 |
1.4 激发试验 |
1.5 头孢菌素交叉过敏检测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2)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报道及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例资料与转归 |
1.2 文献检索策略 |
1.3 统计与分析 |
2 结果 |
2.1 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 |
2.2 既往过敏史 |
2.3 原发疾病及治疗 |
2.4 皮试情况 |
2.5 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给药方式及剂量 |
2.6 过敏性休克发生时间 |
2.7 过敏性休克主要表现 |
2.8 治疗措施及转归情况 |
3 讨论 |
3.1 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所致过敏性休克的临床特点 |
3.2 致敏药物及可能机制 |
3.3 防治措施 |
(3)他唑巴坦致过敏反应案例报道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
1病历资料 |
2文献检索资料 |
结果 |
讨论 |
1皮试结果与过敏发应发生相关性分析 |
2过敏反应的原因分析 |
(4)头孢唑林钠皮试阴性致过敏性休克的系统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资料来源 |
1.2研究方法 |
2结果 |
2.1文献筛选及纳入 |
2.3原患疾病、合并基础疾病及用药情况 |
2.4既往药物过敏史及皮试情况 |
2.5抗菌药物用药史 |
2.6药物来源及给药途径 |
2.7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时间 |
2.8过敏性休克的临床表现 |
2.9过敏性休克的抢救措施及转归 |
2.10过敏性休克的关联性评价 |
3讨论 |
3.1头孢类抗菌药物皮试的探讨 |
3.2头孢唑林钠皮试阴性的预测价值 |
3.3青霉素皮试阴性是否可安全使用头孢唑林钠 |
3.4过敏性休克与患者因素 |
3.5过敏性休克与发生时间 |
3.6研究的局限性 |
4结论 |
(5)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剥脱性皮炎并溶血性贫血、胆结石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资料 |
1.2 治疗及结果 |
2 讨论 |
(6)联用药物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迟发型过敏反应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 |
1.2 方法 |
1.2.1 资料来源 |
1.2.2 皮试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过敏反应发生情况 |
2.2 联用药物使用情况 |
2.3 迟发型过敏反应患者联用药物使用情况 |
3 讨论 |
(7)基于药物过敏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的回顾性临床药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住院患者药物过敏和皮试相关用药差错的回顾性分析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数据定义和来源 |
1.2 干预措施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 |
2.1 药物过敏与皮试相关用药差错的基本信息 |
2.2 药物过敏与皮试相关的不良事件分析 |
2.3 药物过敏与皮试相关的近似错误分析 |
3 讨论 |
3.1 通过强化不良事件管理实现持续质量改进 |
3.2 通过培训和教育提升医护人员的安全用药意识和技能 |
3.3 重视药师审核医嘱的价值 |
3.4 重视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
第二章 大样本量住院患者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阳性的发生率、易感因素及过敏预测价值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排除标准 |
1.3 资料收集 |
1.4 皮试方法 |
1.5 变量的设置 |
1.6 统计方法 |
1.7 伦理原则 |
2 结果 |
2.1 年龄≥14岁患者中药物皮试的基本信息 |
2.2 年龄≥14岁患者中头孢菌素类药物皮试结果 |
2.3 年龄≥14岁患者中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皮试结果相关因素分布情况 |
2.4 年龄≥14岁患者中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皮试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5 皮试阴性后使用抗菌药物出现过敏反应的影响因素及Logistic回归分析 |
2.6 儿童患者中头孢菌素类和青霉素皮试的亚组分析 |
2.7 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皮试阴性后用药与不需皮试直接用药的过敏发生情况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件 |
(8)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前言 |
1 抗菌药物的研究进展 |
2 抗菌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 |
2.1 毒性反应 |
2.2 变态反应 |
2.3 二重感染 |
3 我国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现状 |
4 本研究的切入点 |
第二章 研究内容 |
1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调查分析 |
2 总结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
2.1 年龄和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2.2 原发病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2.3 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2.4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3 用药合理性分析 |
第三章 资料与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研究方法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1 青霉素类 |
1.1 阿莫西林不良反应 |
1.2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不良反应 |
1.3 青霉素不良反应 |
1.4 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不良反应 |
1.5 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
2 头孢菌素类 |
2.1 头孢曲松钠不良反应 |
2.2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不良反应 |
2.3 头孢吡肟不良反应 |
2.4 头孢拉定不良反应 |
2.5 头孢他啶不良反应 |
2.6 头孢地嗪钠不良反应 |
2.7 头孢呋辛钠不良反应 |
2.8 头孢替安不良反应 |
3 喹诺酮类 |
3.1 左氧氟沙星不良反应 |
3.2 环丙沙星不良反应 |
3.3 莫西沙星不良反应 |
4 硝基咪唑类 |
4.1 奥硝唑不良反应 |
4.2 甲硝唑不良反应 |
4.3 替硝唑不良反应 |
5 大环内酯类 |
5.1 阿奇霉素不良反应 |
6 碳青酶烯类 |
6.1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不良反应 |
7 糖肽类 |
7.1 万古霉素不良反应 |
8 氨基糖苷类 |
8.1 庆大霉素不良反应 |
9 单环β —内酰胺类 |
9.1 氨曲南不良反应 |
第五章 讨论 |
1 常见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 |
1.1 变态反应 |
1.2 神经系统毒性 |
1.3 双硫仑样反应 |
2 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影响因素 |
2.1 年龄、性别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2.2 原发病及过敏史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2.3 给药方案对不良反应的影响 |
第六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9)美罗培南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交叉过敏反应一例并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
2 文献分析 |
3 讨论 |
3.1交叉过敏反应的发生率 |
3.2交叉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 |
4 结论 |
(10)121例皮试阴性后使用头孢类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年龄与性别分布 |
2.2 原患疾病 |
2.3 患者的过敏史及皮试情况 |
2.4 头孢类注射剂的品种情况 |
2.5 给药途径、溶媒使用情况 |
2.6 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时间 |
2.7 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和转归 |
3 讨论 |
3.1 患者性别和年龄与过敏性休克的关系 |
3.2 原患疾病、过敏史与过敏性休克的关系 |
3.3 皮试液与过敏性休克的关系 |
3.4 给药途径及溶剂与过敏性休克的关系 |
3.5 不同头孢类注射剂品种与过敏性休克的关系 |
3.6 头孢类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特点及转归 |
4 小结 |
四、青霉素皮试阴性患者过敏反应及救护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青霉素过敏史”主诉患者规范化青霉素过敏检测结果[J]. 肖浩,张虹婷,孟娟. 中华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 2021(04)
- [2]哌拉西林及其复方制剂致过敏性休克的病例报道及文献分析[J]. 黄雅群,文睿婷,于芝颖,张春燕,任晓蕾,封宇飞. 中国药房, 2021(01)
- [3]他唑巴坦致过敏反应案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 钟雪,刘田,冯婉玉. 中国新药杂志, 2019(14)
- [4]头孢唑林钠皮试阴性致过敏性休克的系统文献分析[J]. 张金红,房德敏,高颖,侯微,刘志永,戴滨. 中国药学杂志, 2019(12)
- [5]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剥脱性皮炎并溶血性贫血、胆结石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 徐玲玲,巴宏军,唐雯,陈孝,韩尔乔. 实用临床医学, 2019(06)
- [6]联用药物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所致迟发型过敏反应患者的影响[J]. 李全超.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9(02)
- [7]基于药物过敏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试的回顾性临床药学研究[D]. 徐领城. 浙江大学, 2018(05)
- [8]常见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分析[D]. 安敏美. 山东大学, 2017(09)
- [9]美罗培南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交叉过敏反应一例并文献分析[J]. 马丽萍,陈灿,张蕾,赵继红,吝战权,沈司京. 实用药物与临床, 2016(01)
- [10]121例皮试阴性后使用头孢类注射剂致过敏性休克的文献分析[J]. 姚晓英,孟现民. 中国药物警戒, 2015(06)